急性应激范文

2024-07-25

急性应激范文(精选8篇)

急性应激 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应激性溃疡,护理干预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如严重颅脑损伤、重度烧伤、心血管意外、大手术及严重心理应激等。所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对重症的预后有重要意义[1]。应激性溃疡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 严重时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血压下降、脉搏细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降低等, 如发现不及时和处理不当,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应激性溃疡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 其中男31例, 女19例;年龄52~76岁;通过CT或MRI检查:壳核出血破入脑室23例, 脑室出血13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0例, 小脑出血3例, 脑叶出血1例;平均住院时间34d。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

急性脑卒中患者或多或少存在偏瘫、失语及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 病程长, 恢复慢, 生活不能自理, 再加上部分患者经济拮据, 患者和家属压力大, 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要多关心、尊重患者, 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介绍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 减轻其心理负担, 稳定患者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尽快转变角色, 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2 饮食护理

2.2.1 鼓励早期进食

应高度重视营养支持在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中的作用, 进食减少和机体分解代谢亢进常加速出血的发生。早期进食可以中和胃酸, 保护胃黏膜, 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并可及时补充营养和热量, 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能自主进食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要少量多餐。

2.2.2 鼻饲护理

(1) 昏迷或有吞咽功能障碍者, 入院36h内留置胃管, 对呕吐物、胃液pH值进行检测, 为早期诊断提供信息; (2) 插管动作要轻柔熟练, 避免过慢或一次不成功反复操作引起患者烦躁而颅内压升高。昏迷患者插管时左手托起患者头部, 是下颌靠近胸骨柄, 缓缓插入胃管至预定长度, 插管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 表示胃管误入气管, 应即刻拔出胃管。 (3) 胃管内注入的食物宜温凉 (38~40℃) , 过高或过低易引起胃肠不适、腹泻、腹痛等, 有时还会诱发高血压或加重病情。鼻饲速度要慢, 以免加重刺激溃疡面, 损伤胃黏膜; (4) 每次鼻饲前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是否通畅, 先用少量温开水冲管后在进行喂食, 鼻饲结束后再次注入少量温开水, 防止产生凝块, 鼻饲后30min内床头抬高30°~35°, 防止食物返流, 预防误吸; (5) 鼻饲第一天1次/4~6h, 每次≤100mL, 观察无腹胀、腹泻现象, 第2天起改为一次/4h, 每次100~200mL; (6) 长期鼻饲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硅胶胃管每月更换一次;配制鼻饲营养液应严格无菌操作, 容器餐具严格消毒, 鼻饲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避免肠道感染。 (7) 不宜长期留置胃管, 患者一旦自主吞咽功能恢复, 应尽早拔除, 以减少异物刺激, 增加患者舒适度。

2.3 积极治疗原发病, 消除应激因素

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 包括手术、脱水、止血、抗炎、改善脑功能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解除应激性溃疡的根源和诱因。尤其对有上消化道系统疾病、病情危重或丘脑、脑干、小脑损伤的患者可早期应用相关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 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西咪替丁0.4~0.8g静脉输入, 1次/d, 能抑制胃酸分泌;生理盐水100mL加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 1次/d; (2) 枸橼酸铋钾口服保护胃黏膜, 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的渗透、侵蚀。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4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病情, 尤其是发病后一周内是观察的重点时段。 (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功能的变化,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 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越高。 (2) 观察患者有无恶心、上腹部疼痛、饱胀、呕血、黑便、尿量减少等症状和体征, 腹胀、腹痛、肠鸣音>6次/min, 有可能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 (3) 胃管鼻饲的患者, 每次鼻饲前先抽吸胃液, 如为咖啡色或血性, 提示发生出血。 (4) 观察大便的量、颜色及形状, 进行大便隐血试验以及时发现小量出血。出血量每日>5~10mL时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每日50~100mL时可出现黑粪便, 胃内积血量在250~300mL时可引起呕咖啡样胃液[2]。 (5) 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湿冷、烦躁不安、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并配合抢救,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3 结果

50例患者除3例死亡外, 47例患者及家属通过护理干预均能对脑卒中、应激性溃疡疾病正确认识。其中, 32例患者未发生应激性溃疡, 15例患者发生少量出血时, 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4 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一种在机体受到严重创伤、重症疾病及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以急性胃溃疡糜烂、溃疡和出血位特征的严重并发症[3]。其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及恢复时间、预后情况, 治疗上早期以预防为原则, 及时纠正诱发因素,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出血先兆, 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和护理问题, 有溃疡史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者更要注意。我科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 在采用脱水降颅压、亚低温疗法、抗感染、纠正微循环、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把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应激性溃疡对患者带来的危害,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小冬.应激性溃疡的病因、防治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7) :3476-3478.

[2]叶任高, 卢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80-488.

急性应激 第2篇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高血糖;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0-02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1]。我们在患者住院后对其加强血糖监测、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控制血糖及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伴发高血糖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8岁,主要症状:中上腹痛、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经腹部CT、B超等检查确诊,轻症30例,重症5例,入院时均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为12.8-23.2mmol/L,平均15.6mmol/L。

1.2 治疗方法 采用短效胰岛素(10ml:400U)50U+生理盐水50ml,每1ml溶液含胰岛素1U,使用微量泵控制剂量,单独静脉通路给药,根据血糖值调节胰岛素剂量:血糖值>31.0mmol/L,胰岛素8-10U/h泵入维持,半小时至1小时监测血糖;16.0-31.0mmol/L,胰岛素4-6U/h,1-2小时监测血糖;12-15.9mmol/L,胰岛素2U/h,4小时监测血糖;8-10mmol/L,胰岛素以0.5-1.0U/h泵入维持,6-8小时监测血糖;最终将血糖目标控制在4.4-6.1mmol/L。病人病情好转,恢复进食后根据血糖监测情况给予餐前30min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部分患者胰腺功能恢复,可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

1.3 护理措施

1.3.1 病情观察 严密监察生命体征、心率、血氧饱和度,腹痛性质、范围、持续时间、腹胀情况,若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腹痛加剧,提示休克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抢救物品进行抢救。

1.3.2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炎、抑酸抑酶、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肠外营养补充能量等综合治疗。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5ml注射器的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和监测时间,使24小时的血糖波动在8-12mmol/L之间。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它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3 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1.3.4 防止低血糖发生 胰岛素的副作用之一就有低血糖反应,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强烈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等,立即监测血糖,确实是低血糖时应立即停用胰岛素,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必要时可静脉输入10%葡萄糖水。

1.3.5 心理护理 由于腹痛、腹胀、长时间的禁食和安置各种管道带来的不适引起病人焦虑、烦躁不安,有些病人还因为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而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部分病人由于经济负担重出现抑郁心理,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对患者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对持无所谓态度的患者,要强调疾病的严重性,使其高度重视;对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给予不断的安慰和鼓励,及时了解患者所需,稳定其情绪;对抑郁的患者,我们要与之多接触多交流,更多地关心和关注他。创造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6 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诱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特别要做好出院指导,不要过度劳累,绝对禁酒和减少高脂肪餐,可从低脂、低蛋白、低糖的清淡饮食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根据身体恢复的程度适当从事轻体力工作。出现症状及时就诊,防止胰腺炎再发。

2 结果

33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4.4-6.1mmol/L,治愈出院,2例患者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通过及时合理地应用胰岛素,严密的血糖监测,细致的护理,本组无一例发生低血糖、褥疮、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急性胰腺炎时,机体应激状态致高代谢、胰岛素抵抗及应激性高血糖,加之胰腺内分泌功能紊乱,容易发生高血糖,其发生率高达40%-90%[2]。血糖水平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故血糖明显升高应视为是反映急性胰腺炎时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程度,甚至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3]。

对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我们在进行胰腺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尤为重要的是依据病情变化对血糖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及糖水的浓度与剂量,观察用药反应,如有低血糖反应要及时处理。特别應该注意的是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这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这些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可以将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病程,减少费用,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66.

[2] 李维勤,李宁,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J].肝胆外科杂志,2003,2(11):8-9.

老年突发性耳聋急性应激反应的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岁以上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病人共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8.20岁±5.3岁;突发性耳聋为左耳8例,右耳9例,双耳13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6.47岁±4.1岁;左耳13例,右耳11例,双耳6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相同治疗方法,但针对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措施。护理干预前及干预7d后通过问卷调查,明确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

1.2 护理

1.2.2 观察组采取早期护理干预

包括认知行为干预:根据病人老年性耳聋的特殊情况,通过书写表达、助听器等辅助工具,尽可能使其了解应激性障碍的程度、性质及预后情况,以提高病人对自身创伤的正确认识,改善其因知识缺乏而产生的忧虑及恐惧心理。(1)引导宣泄:加强沟通引导时间,通过引导病人将其郁积已久的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倾诉给医护人员从而发泄痛苦,以达到减压的目的。(2)指导领悟:通过指导病人全面认识其心理应激障碍的病因,增强自信引导病人面对疾病痛苦,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及治疗结果。(3)按摩、放松:病人以两手心按压两耳孔处,每分钟30次,以食指按压听宫、听会穴,以拇指按压耳后翳风穴,每日3次,每次3min。

1.2.2 对照组采取普通常规护理

给予病人各项基本的饮食、环境及治疗配合方面的护理,并告知家属此时的注意事项。

1.3 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在取得病人同意后填写以下测量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SASRQ),包括30个关于ASR症状的条目,分别构成了分离症状、创伤事件再体验、对创伤刺激的回避、焦虑或醒觉性增高、社会功能损害等症状。每一条目均按0分~5分6级评分。计算各条目评分的总和为最后结果,总分范围0分~150分,分数越高,代表ASR症状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中评分可采用组间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采用卡方检验及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分值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比护理干预前后两组间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无统计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7d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一般护理干预可以更加有效降低突发性耳聋病人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

3 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人们经历何种创伤后,或多或少会对创伤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如果干预不及时,有20%~50%病人可以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1]。在我国现存医疗条件下,急性应激反应往往被病人和医护人员所忽视,对其发病率及后果重视不够,结果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期,对后期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及早进行干预是治疗和预防急性应激障碍的关键。在各种干预措施中,护理干预尤其重要[2],这是因为护士往往是病人入院后最先接触到的医务人员。也是与病人接触较多并直接解决病人诉求的医务人员。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不但要协助医生对病人进行治疗及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而且需要对各种疾患的潜在危险及时作出预判,通知医生并尽早进行护理干预。研究证实,早期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3],在此基础上,则可明显提高原发疾病的治愈率。因此,需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急性应激障碍的危害性,及早做出正确的护理干预。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对于大多数老年突发性耳聋病人,由于老年人特有的孤独、戒备心理,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太愿意与别人交流的病人,加之突发性耳聋造成的接受外来声音信息的障碍,所以不愿意与医护沟通,获取疾病信息存在一定障碍。上述原因叠加在一起,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突发性耳聋发病急骤,病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人急性应激反应的可能性。而在此前的理疗与护理工作中却长期忽视这一点,使大多数急性应激反应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及治疗,最终可以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4]。由于错过最佳干预时期,对后期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及早进行干预是治疗和预防急性应激障碍的关键[5]。各项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中最常见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它通过矫正病人错误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认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6]。病人发病后即开始干预,在就医诊疗流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早期干预的基础。特别是对老年突发性耳聋病人,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照顾病人的生活,认真落实各项治疗及护理,及时发现病人细微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感受[7,8]。采用放松训练、语言沟通交流、情感疏导支持等方式,耐心倾听、理解、迁就病人的各种不寻常行为,并给予及时、正确、合理的解释[9,10]。用暗示和鼓励性语言,指导病人及时调整心态,帮助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使病人充满信心,积极面对伤病。

本组研究证实,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7d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早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是减轻老年性突发性耳聋病人急性应激反应的重要措施。这无疑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转变护理模式,密切医护合作,为病人更快、更好恢复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突发性耳聋病人早期综合护理,减缓病人急性应激反应程度,总结早期护理干预的要点。[方法]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相同治疗方法,但针对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措施。护理干预前及干预7d后通过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调查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护理干预前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7d后,两组间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降低急性应激反应的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急性应激反应,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老年病人

参考文献

[1]Breslau N.Outcome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1,62(17):55-59.

[2]皮红英,张黎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支持[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49-51.

[3]秦虹云,季建林.PTSD及其危机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14-616.

[4]Yitzhaki T,Solomon Z,Kotler M.The clinical picture of acute combat stress reaction among Israeli soldiers in the1982Lebanon war[J].Military Med,1991,156:193-197.

[5]姜荣环,马弘.急性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3)147-149.

[6]苏衡,王家同.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85-488.

[7]杨巍巍,李梅,王冬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2,26(1C):245-246.

[8]刘丽英.纤溶酶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4C):1088.

[9]冯青梅.突发性耳聋病人的综合护理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1B):128-129.

急性应激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12年1-12月的75例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男43例,女32例,患者年龄49~69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脑部由于受到外部重创发生颅脑损伤患者26例,脑内血肿患者34例,颅骨骨折患者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无显著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后的常规护理,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系统的护理办法。对两组患者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一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亦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3.1 一般护理

医院保证患者病房的安静舒适,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医护人员在患者清醒后帮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采取侧卧式或者仰卧式,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患者出现误吸等现象造成患者获得窒息。患者术后为患者给氧,保证患者充足的氧气需要。患者呕吐或者咳嗽时,医护人员轻拍患者的背部,帮助患者顺利排痰,保证分泌物、痰液和呕吐物的顺利排除,避免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现象。颅脑内出血和血肿患者,术后嘴部残留血液,若不能及时的进行清理,会造成细菌滋生,发生感染,因此术后对患者口部进行生理盐水的清洗护理,每日两次,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无味,同时对患者的口腔黏膜进行给观察。

3.2 预防颅内压增高护理

患者颅内压增加会造成患者出现疾病反跳,影响患者的治疗,患者情绪激动,咳嗽用力过度和排尿不顺畅等都会造成患者颅内压增高,诱发溃疡的发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情绪平和,避免出现激动情绪。患者排尿不顺畅患者可以进行诱导排尿帮助患者排尿,对于排尿系统出现严重障碍的患者留置尿管保证排尿的顺畅。对于排便不顺畅者,医护人员给予患者通标药物,保证患者的正常排便。医护人员要引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呼吸和咳嗽方式,避免过力咳嗽,咳嗽严重患者遵医嘱服用止咳药。

3.3 胃管护理

为了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提供早期而定营养支持,对于昏迷患者采用静脉滴射或者置入围观的方式,从而减少消化道出血现象。胃管通常采用16#,在患者体内置入胃管时,动作轻柔,缓慢的插入胃管,胃管的插入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避免在护理时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护理人员要定期的冲洗鼻饲管,对胃管进行观察,防止食物残渣堵塞。同时对患者胃液的pH值进行检测,保护患者的胃黏膜,避免出现胃部自身消化现象[1,2,3]。

3.4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对病情的不了解,易出现焦躁等不良情绪,患者情绪波动较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的产生,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实现良好康复。

本次试验显示,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亦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实现,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杨素红.28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 :194.

[2]张玉霞.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3) :194.

急性应激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均选取发病1~48h入院者, 有糖尿病史者除外, 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男136例, 女89例;年龄 (58±23) 岁, 平均62岁;轻型0~15分85例, 中型16~30分72例, 重型30分以上68例;其中缺血型卒中93例;血糖升高者110例, 血糖正常者115例。

1.2 治疗方法

发病至首次抽血时间2~72h, 于清晨空腹采血, 以后每隔24~48h采血1次, 共测5次, 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 取最高者为检测数值。均按脑卒中治疗原则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据此估计预后。血糖标准3.9~6.1mmol/L。

1.3 疗效标准

预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生活能力达0~1级;显著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生活能力达Ⅰ~Ⅲ级;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死亡[1]。

1.4 检测方法

χ2检测。

2 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可知, 血糖升高组患者预后较血糖正常组差 (χ2=25.01, P<0.005) , 有显著差异性, 结果见表1。

3 讨论

血糖是应激反应敏感的指标之一, 血糖升高作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认识, 急性脑卒中产生的应激性血糖升高,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急性应激状态下, 通过植物神经非特异性反应或潜在糖尿病的显现, 通过内分泌代谢调节而产生血糖升高, 或由于下丘脑受损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以及位于下丘脑和脑干的葡萄糖调节中枢因缺血及血性脑脊液损伤所致。有文献报道, 在非糖尿病脑卒中患者中, 血糖升高与发病初期意识障碍及死亡呈正相关。其原因可能是血糖升高主要是促使缺血区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因为缺血以后糖代谢作为唯一能量来源的神经组织不得不大量进行糖的无氧酵解以获得能量, 结果导致乳酸堆积, 加重组织细胞内酸中毒, 从而使组织水肿, 加速神经细胞的死亡。已经证实脑卒中后血糖升高可以加重脑水肿, 使梗塞范围扩大, 脑血流量减少, 脑血管储备功能降低。从本资料可以看出, 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综合分析应激性血糖升高可作为判断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参数。

参考文献

急性应激 第6篇

1调查方法

1.1 人员组成

由急诊科护理人员和心理科医师组成调查小组, 经过CCMD-Ⅲ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护理措施和统计学知识的培训, 制定调查方案和工作程序, 明确分工, 密切合作。

1.2 调查程序

由急诊护理人员及时记录事故致死者所有直系亲属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和有效联系方式, 建立随访档案。同时, 向其介绍应激相关障碍的有关知识和防治的意义, 取得理解和支持, 并告知心理求助电话。由心理科医师按照随访档案定时电话随访, 对有症状者按照CCMD-Ⅲ应激相关障碍诊断标准进行详细筛查, 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与有效治疗。

2调查结果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 邢台市人民医院急救部和急诊科共接诊急诊死亡者211例, 其中男167例, 女44例;交通事故123例, 心脏病23例, 脑血管意外28例, 其他原因37例。涉及死者的直系亲属1321人, 其中男635人, 女686人;年龄5~77岁。符合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者185人占总人数的14.0%, 其中男63人, 占男性亲属的9.9%;女122人, 占女性亲属的17.8%。

3讨论

家庭成员的死亡, 会给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影响, 做为应激源直接影响每一个丧亲者的心理健康, 尤其是急诊死亡, 大多数情况下, 患者家属来不及感到现场参与抢救过程亲人就已经死亡。突闻噩耗, 猝然承受巨大精神打击, 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健康的破坏, 出现一系列心理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 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 (1h之内) 发病,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 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 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 甚至木僵。可表现为极度悲哀、痛哭流涕, 进而出现呼吸急促, 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初期为“茫然”阶段, 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 可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 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急性应激障碍出现的盲目、冲动性行为, 有很大的危险性, 往往由于恐惧、愤怒、激越、冲动而严重扰乱急诊抢救工作, 甚至直接攻击、伤害急诊急救医护人员, 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且某些急性应激障碍者的言语行动造成的紧张氛围, 会通过特殊的心理机制感染其他家属的情绪, 诱发更多的成员发病, 造成严重的混乱局面, 甚至形成群体性事件。尤其重要的是, 由于特定的心理状态使当事人缺乏自知能力, 很难接受治疗和护理, 给医护工作造成很大的难题。

因此, 无论是为了保障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还是为了保护急诊死亡者的直系亲属的心理健康,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积极探索研究预防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极做好急诊抢救工作的同时, 组织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预防丧亲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 保护丧亲者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急性应激 第7篇

关键词:脑梗死,溃疡,老年人,泮托拉唑,治疗结果

应激性溃疡 (SU) 和上消化道出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 尤其是高龄和重症脑梗死患者。SU是指急性脑梗死后患者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胃和十二指肠急性糜烂和溃疡, 多发于应激后5~10d。SU最严重的病变部位是胃窦部, 其次是胃体部, SU可造成全部胃黏膜病变, 甚至波及食管下端及十二指肠, 但不会出现仅有十二指肠或食管病变而胃黏膜完好无损的病例。SU的临床表现为嗳气反酸、上腹疼痛、上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 。消化道大量出血 (反复呕血、持续黑便) 时常引发失血性贫血、氮质血症、失血性休克, 可危及患者生命, 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带来困难, 故急性脑梗死并发SU患者的预后较差, 临床对SU的预防重于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泮托拉唑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SU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 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中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 患者均首次发病, 发病时间<24h; (2) 发病48h后检查颅脑CT, 并确诊; (3) 既往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 无消化性溃疡病史; (4) 近3个月未使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凝剂、抗纤溶剂; (5) 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药物过敏史, 近期无手术和创伤史; (7)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60例。治疗组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53~81岁, 平均 (61.5±3.0) 岁;高血压史 (10.0±2.8) 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6.0±2.5) 分。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52~80岁, 平均 (61.5±4.0) 岁;高血压史 (10.0±3.0) 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6.0±2.7) 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 即维持血压、治疗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丹参、川芎) 及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泮托拉唑 (海南卫康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20083911) 治疗, 将60mg泮托拉唑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静脉滴注, 1次/d;对照组患者予以法莫替丁 (湖北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H20093273) 治疗, 将40mg法莫替丁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静脉滴注, 1次/d。7d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SU发生情况、临床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嗳气反酸)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两组患者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意识、语言、肢体、肠鸣音、尿量、出汗等变化, 每3d复查血、尿常规及便常规+隐血, 每周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 必要时行心电图、B超、X线等检查, 病情变化时及时予以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U发生情况

治疗组患者出现SU 5例 (8.3%) , 对照组患者出现SU 16例 (26.7%) 。治疗组患者SU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临床症状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 且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为SU多发期, SU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其在ICU的发病率高达60%, 多发于应激后5~10d[1]。SU临床表现为嗳气反酸、上腹疼痛、上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 , 临床10%~20%的SU患者起病急, 出血常为首发症状。消化道大量出血 (反复呕血、持续黑便) 时常引发失血性贫血、氮质血症、失血性休克, 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对SU的预防重于治疗, 可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医疗费用、改善患者预后。SU是指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导致胃酸分泌增多, 使胃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动静脉分流开放, 减少毛细血管床血流量, 局部黏膜组织持续缺血, 造成黏膜严重损伤和形成溃疡[2]。

泮托拉唑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分泌性微管和胞质内管状泡上的H+-K+-ATP酶, 引起H+-K+-ATP酶的不可逆性抑制, 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由于H+-K+-ATP酶是壁细胞胃酸分泌的最后1个环节, 故泮托拉唑的抑酸作用强大, 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蛋白酶、组胺、胆碱引起的胃酸分泌, 还能抑制胆碱或H2受体拮抗剂, 从而影响部分基础胃酸分泌, 较法莫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的抑酸作用更强、更持久, 且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少[3,4]。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SU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明泮托拉唑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SU的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仁伦.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3) :120-122.

[2] 湛先保, 李兆申, 许国铭.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学分册, 1998, 18 (3) :131-133.

[3] 王为民.泮托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应急性溃疡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02, 31 (3) :244-245.

急性应激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110例AMI患者, 所有患者既往均排除糖尿病史, 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9例, 女41例;年龄48~83岁。AMI诊断符合2001年我国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指南, 胸痛>30 min, 12导联心电图中2个或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 m V, 肌钙蛋白T、I和 (或) 心肌酶谱升高。根据入院后按随机血糖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62例 (A组) 和应激性高血糖组 (随机血糖≥11.1 mmol/L) 48例 (B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脑卒中、梗死前心绞痛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酶谱以及血脂各项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主要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特点、病程长短、发病时的主要症状、体征, 以及住院期间患者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面积的延展、心肌梗死的再发、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窦性停搏等) 以及心脏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即开始随机测定2次以上血糖。同时监测肝肾功能、血脂等各项指标, 并于入院14 d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的比较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3.64%, 两组血糖比较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并发症及预后比较

A、B两组比较, 充血性心力衰竭:A组3例 (4.84%) VS B组8例 (16.67%) , 心肌梗死延展:A组1例 (1.61%) VS B组4例 (8.33%) , 再发心肌梗死A组2例 (3.23%) VS B组6例 (12.50%) , 梗死后心绞痛A组9例 (14.52%) VS B组13例 (27.08%) , 严重的心律失常A组4例 (6.45%) VS B组11例 (22.92%) , 心血管病死率A组1例 (1.61%) VS B组3例 (6.25%)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

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A组[ (48.23±6.31) %VS (55.02±6.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机体在应激状态下, 神经-体液-内分泌调节系统被激活, 人体的内环境可发生巨大改变。机体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GH-IGF-1轴均会参与到应答反应中, 可使血中应激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明显升高, 这些激素均可以升高血糖。同时为能够适应应激反应, 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代谢功能改变, 强烈的应激反应可导致代谢功能严重紊乱。应激激素和血糖升高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 而体内抗凝血因子功能减弱, 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 血流速度缓慢, 进一步影响微循环, 致使组织灌注不足, 血糖过度升高可使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更加敏感, 心肌耗氧量增加,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负荷亦可增加, 心脏功能减退。

本研究中, 通过在非糖尿病的AMI患者中, 比较不同血糖水平的两组患者, 发现血糖水平越高, 对心功能的影响越大, 心肌梗死的范围越大, 患者病死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越高。这充分表明应激性高血糖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在入院14 d内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作者还发现血糖越高的患者LVEF越低, 心脏功能越差。目前国外已有研究表明, 应激性高血糖与不良心脏事件和病死率呈线性相关关系[4]。并且相关研究表明如果AMI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在8.9~9.9 mmol/L, 其病死率较平均血糖在4.9~5.5 mmol/L的患者高3倍[5]。

综上所述, 对AMI患者多次监测血糖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若血糖>10 mmol/L, 可以启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具体用量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和变化幅度及时调整。有效控制血糖, 这对于影响AMI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由于低血糖同样对机体有害, 所以血糖监测直接影响到血糖控制方案的临床效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医护人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一个合理的血糖控制方案, 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Lewis KS, Kane Gill SL, Bobek MB, et 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nn Pharmacother, 2004, 38 (7-8) :1243-1251.

[2]Orford NR.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e Resusc, 2006, 8 (3) :230-234.

[3]Donner TW, Flammer KM.Diabetes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Med Clin North Am, 2008, 92 (2) :407-425.

[4]Kosiborod M, Rathore SS, Inzucchi SE, et al.Admission glucose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implic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recognized diabetes.Circulation, 2005, 111 (26) :3078-30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急性应激】相关文章:

急性创伤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干预09-11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11-04

应激因素05-30

应激损伤06-06

应激镇痛07-30

工作应激08-13

职业应激08-15

免疫应激08-17

氧化应激因子05-16

心理应激模型05-30

上一篇:机械管路下一篇:助学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