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巩固范文

2024-05-20

成果巩固范文(精选12篇)

成果巩固 第1篇

一、明晰标准算细账, 投入缺口显而易见

衡量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偿是否足额, 首先要搞清足额的标准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第十条明确指出, “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使其正常运行。[2]”文件清楚地规定了政府对乡镇卫生院补偿的四项: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标准明晰了, 再看执行中是否按照这个标准足额到位。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足额到位”, 这种说法多来自会议介绍和文字汇报;另一种是“缺口很大”, 这种说法多来自基层同志的非正式交流。

为搞清补偿真相,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课题组采取“剔除法”进行测算调查。方法是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年度投入总额中剔除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其他专项经费, 剩余的经费即为实际补助的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再依据全县常住人口数和乡镇卫生院在编在岗人数测算出应补的公共卫生经费和人员经费, 最后用应补数与实补数进行比较。课题组在3个省收集了13个县2012年对乡镇卫生院投入的数据, 结果显示13个县应补人员经费为33509万元, 而实补人员经费为16939万元, 人员经费实际补助水平仅为50.55%。13个县中有12个县没有足额, 有4个县在30%以下。有的县对人员经费甚至分文未补。所谓“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其实是用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经费。

需要提出的是, “应补人员经费”是以“在编在岗”人员为基数。13个县核定的编制数为10724, 在编在岗数9091, 空编1633。如果按照人均经费4万元的标准 (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资金) , 因人员空编, 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可以名正言顺地少补6532万元, 平均每县少补500多万。由于编制核定的标准本来就低, 再加上空编, 乡镇卫生院不得不在编外聘用。调查显示:13个县的乡镇卫生院自聘2212人, 自聘人员工资均由卫生院自筹, 按人均4万元计算, 卫生院需为此支付8848万元, 每县平均681万。

进一步测算发现, 13个县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均等化应补经费为14853万元, 按核定的编制应补人员经费为40041万元, 两项合计为54894万元, 而两项经费实补额为31792万元, 仅为应补数的58%。

值得一提的是, “基本建设经费”和“设备购置经费”13个县中有3个县分文未补。

是“足额安排”还是“缺口很大”, 此时一目了然!

二、政策自相矛盾彰显其逻辑混乱

为什么补偿缺口如此之大, 地方财政却仍然有底气声称“足额到位”?奥秘就在于其所实行的补偿政策不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四项逐一核定, 而是依据财政部财社【2009】66号文件的规定:“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1]”。这是一项足以让所有人都雾里看花的政策, 明明逐项测算时存在巨大缺口, 经过“核定收支”这道工序后, 就变戏法般地成了足额补偿!其实道理很简单:收入多核一些, 支出少核一些, 需要补给的“差额”便大大缩减, 巨大的补偿缺口就这样巧妙地隐匿在“核定收支”的迷雾里。

回顾5年来的运行, 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项政策的自相矛盾。

首先是前后矛盾。在2010年年初政策刚启动时, 财政部门有关官员曾宣称:乡镇卫生院年终的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有此一说, 当时惴惴不安的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到了10月份, 财政部的一位负责人突然改口, 提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经常性收支差额采取机构内部消化、医保基金补偿、财政补助等多渠道的补偿办法”, 当初的“财政兜底”此时一下子变成了“三家分担”。此说一出便备受质疑。首先, 乡镇卫生院此时已无力分担。因为收入和支出是由财政在年初一笔一笔核定, 也就是说收入只有这么多, 支出必须这么多, 乡镇卫生院此时哪来能力“内部消化”?其次, 用“医保基金”代替政府投入有悖公理。以合作医疗基金为例, 虽然其中有财政的投入, 但当财政投入成为合作医疗基金后, 这项资金已经不再是属于财政所有, 而是属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所有, 怎么能擅自挪用到本应由财政在预算里“足额安排”的支出项目里呢?在“三家分担”之说无以立足后, 财政部在年底印发的一份文件中索性做出了“超支不补[3]”的规定, 连那位负责人承诺的“分担”此时也不再兑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由年初的“财政兜底”到其后的“三家分担”, 再到年底的“超支不补”, 凸显了这项政策“出尔反尔”的内在矛盾。

其次是动机和效果的矛盾。当时推出此项政策的说辞是促进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 不必再去追求收入。但后来的实际效果却与此大相径庭。政策实施过程中, 为了缩小收支差额, 财政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刺激乡镇卫生院创收的手段:起初是把核定的收入指标作为指令性任务下达, 完不成收入指标就从工资中扣除。2010年某县财政部门给乡镇卫生院下达收入指标的做法被当地一家省级媒体曝光, 舆论对这种明显有悖公益的做法一片哗然。在此压力下, 当地政府不得不将文件撤回。媒体后来的跟踪报道称当地政府“采取措施纠正了该县在医改过程中给乡镇卫生院下达‘医疗服务任务’的不当之举。[4]”但这种下达指令性收入指标的“不当之举”后来却成为县财政的普遍行为, 因为它是这项补偿政策不可避免的衍生物。随后又提出了超收分成, 超收返还, 进一步鼓励创收。在2010年底出台的财社【2010】307号文件中又提出靠“收支结余”解决员工的奖金和福利。要获取“收支结余”唯一的途径便是大幅度增收。在这一系列刺激创收的措施引导下, 超收、增收成了乡镇卫生院的必然选择。当初做出的促进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不再依靠创收的许诺, 此时已沦为一张空头支票。

三、调整补偿政策是巩固医改成果的当务之急

现行政策的唯一“优势”是财政可以摆脱“定项定额”的硬约束, 对乡镇卫生院补偿的核定拥有至高无上的自由裁量权, 保障这种自由裁量权的杀手锏就是“核定收支”。由此引发的后果是巨大的补偿缺口。补偿不足必然要引起监管乏力, 对于乡镇卫生院出现的医疗行为扭曲、公共卫生服务缩水等诸多乱象, 地方政府此时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农村医改就此陷入困境。曾经先行一步的安徽省清楚意识到补偿政策的问题, 于2011年8月份出台规定, 终止实行“核定收支”。但由于上面部委的政策没有调整, 安徽新政在实施中举步维艰, 补偿缺口问题在不少县市依旧存在。

借用当初“四梁八柱”之说, 补偿制度应该是“八柱”中的顶梁柱。现在“顶梁柱”出现了问题, 整个工程必然岌岌可危。为了巩固基层医改成果, 应该尽快纠正补偿政策的失误, 按照中发【2009】6号文件明确的补偿项目, 变核定收支为定项定额。只有真正做到补偿到位, 监管到位, 公益性的卫生服务体制才有望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财社[2009]66号文件《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的意见》

[2]中发[2009]6号文件

[3]财社[2010]307号文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第2篇

——在2008年春季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彬县永乐中学校长 王春耕

彬县作为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县,于2002年秋季中小学起始年级同时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整六年时间,现就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惑向各位领导、教授、同仁进行交流,不妥之处请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一、课程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

六年来,我们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以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以课程改革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以课改试验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多层面全方位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1、师资培训扎实有序。

首先教师培训卓有成效。一是全员培训,轰轰烈烈。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教师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丢下孩子,放下家务,背着干粮,骑上自行车,不怕山高坡陡,不怕酷暑炎热,坚持到培训点参加通识学习。二是专题培训,有声有色。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标准,教材解读,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省市教学能手上示范课传经送宝,推荐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为课改工作强化意识,疏源正流。三是校本培训,持之一恒。六年来每年暑假开学前,我校都安排有3—5天校本培训,集中时间,采取不同形式,组织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集体备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评价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学校建立发展性评级体系,力争使评价宁日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规范化。为此,我校在教师评价上,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修订出台了《永乐中学试验教师评价细则》,在原来对教师进行“日常规与教学成绩”两大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等评价内容涉及教学工作中的计划总结、教学成果、教学教案、学生作业、案例分析、反思记录、教学日记、教学成绩等方面;二是在评价形式上注重以人为本,力求发展这一原则,实行“七表一册”评价法,即管理人员评教表、教师自评表、教师互评表、学生评教表、家长评教表、教师定量评价表、教师定性评价表、和教学质量册,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学生评价上,我们采用成长记录袋册的形式,内容涉及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礼仪、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特长爱好等方面,将学生成长情况,全面的记录在册。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发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3、教育科研十分活跃

我校把科研作文课改工作深入开展的突破口,成立了课改科研指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新课程的目标管理,资源开发,教师培训,教学评价制度保障等方面问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课改教研组,主要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边试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活动促课改。

学校每月开展一次“落实新理念、改变旧教法”的听说评活动,对课堂中仍然沿用旧教法的教师,及时予以指导矫正,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随后跟踪检查落实,对那些教学观念转变慢,“穿新鞋走老路”,驾驭课堂能力不强的教师,由学校领导分包到人,节节听课指导矫正,直至达到要求为止,经常召开课改研讨会,小结会,上研讨课、对比课、观摩课,对优秀课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积累,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拟订研究专题,将专题研究与研讨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艰苦努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截至目前,我们已积累了较有价值的各类课改论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堂实录、课件设计等总计310份(件),并有15篇分别或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市级课题“改革课堂结果,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教学评价”“家庭医疗保健”三个研究课题通过了市级验收。

4、课堂教学出现生机

六年来课程改革实践的最大收获仍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二是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重视学生的体验,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三是重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插图、游戏、课件等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脑、手、口、眼、耳等功能,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提高了。

5、校本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引起重视 一是课程开发渐趋规范。我校从学生需求调研、资源调研、方案制订、教材编写、审议到校本课程的确定、论证报告等环节科学有序,在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效果显著。

二是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小学以“生活小常识、行为习惯养成、家乡风土人情、自然科学”为主题,中学以“美工制作、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创作剧本”和“《社会口语》、《家庭医疗保健》、《走出大山》”等使课程已初步具备了自己学校特色。大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都能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学生自己发明了报警器、切割机和“古彬悠悠话沧桑,煤海烟波梨枣香”调查研究活动体现了地方特色。

二、当前课改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们在课改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管理缺乏创新,特色不够鲜明。个别学校不立足本校实际,不考虑学校规模,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致使学校管理,千篇一律,不重视过程管理,只注重管理结果,不管师生是否发展。用僵化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人,见“物”不见“人”。二是观念守旧。一些教师抱残守缺、思想僵化,依然按照原来的套路教学。好多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传统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甘作“套中人”。

三是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理科教师不足,体音美教师匮乏,外语教师有待提高,致使难以撑起课程改革特别是农村这片蓝天,师资培训任重道远。

四是课堂教学问题突出。目前有许多教师对课改理念理解肤浅,认识偏颇,致使课堂教学问题百出;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许多教师无法把握自己的定位,无法做到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或相对平等的地位上,越俎代庖;新课程倡导“合作、教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师课堂上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分小组讨论交流;所有这些都是对课改理念的曲解,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课堂教学不拒绝新形式,但不能刻意追求新形式。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才是教学的本真。

五是教学、科研不能有机结合。“教而不学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也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研究,认为教研是专业人员的事,甘作“教书匠”,不愿成为教育家。

六是“瓶颈”问题依然存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评价、研究性学习依然是课改工作发展的“瓶颈”。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因材施教,因趣选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评价仍单纯以分数论学生优劣,以考绩论教师短长,新的教学评价成了检查的摆设;研究性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课堂上表现为“散乱的活跃”,不注重实际效果。

三、努力方向

成绩让我们倍感欣慰,不足令我们扪心沉思。我认为今后的课改工作,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不断深化学校管理创新,强力解决领导观念守旧,不爱学习的问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时代要求校长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应是一个勤学习、善钻研的研究型校长。一要强化自身建设,在管理上动脑筋想办法,力求管理创新,提升管理能力,为课改工作奠定坚实根基。二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迈大步走课改新路。三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善于与专家学者交流,经常和师生沟通,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平台,着力解决教师素质低的问题。一是要为教师搭建广阔平台,创造性地为教师实践课改作好服务与发展工作。二是继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把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人人参研,全员课改的目的。三是立足课堂,强化指导,大胆建模,勇创新路。教师个人要加强自身学习,构建课改教学新模式,提高课改的能力和成效,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3、群策群力,强化“薄弱”,解决课改工作的“瓶颈”问题。一是对校本课程认识缺乏根本的理解和领会;二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教师进行提高和培养。三是评价问题。对评价的内容,方式大家都要做有效的尝试,就是怎样评价,评价到什么程度最科学,同时要详细、准确记载各类资料,公平、公正、真实的评价结果。

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单位名称:彬县永乐初级中学 姓 名:王春耕

摘 要: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薄弱已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知道怎么教学生提问题;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适应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届学生中难得有几个能主动提问的,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目前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薄弱已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特别是好学的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知道怎么教学生提问题;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出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学生如果不主动学习,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甚至影响个人的成长。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勇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事业的成功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了解学生,分类指导,准确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不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敢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鼓励为主,耐心引导。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教育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臵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设计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力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臵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从细微处观察、比较与日常生活的异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时,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就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然后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就会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大,而且很投入。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然后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可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后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会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认识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问题,但跟他的同桌就不同了。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四、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逐步拓展。开始时,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为主”变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主编:王棣生 学苑出版社 1999.8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 主编:张大昌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4、《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

狠抓措施落实 提高法制意识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法制教育汇报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现有20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72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治校方略,初步形成了“突出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措施,注重综合治理”的法制教育工作特色,效果显著。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首先是建章立制。针对农村学生法制现状,学校组织人员通过走家串户、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形成了《永乐中学学生法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调查报告,学校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三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主线(校委会--团--政法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校行政会--法制副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针对校情、学情,先后制定了《永乐中学法制教育长远规划》、《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法制教育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聘任永乐派出所所长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健全了组织机构,保证了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其次,开展活动,注重实效。在保证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广播“以例说法”栏目,每天针对学生中违法违纪事例,由政治教师依法点评,并引用案例、详加剖析、教育学生。校报以“四五”、“五五”普法为已任,热情宣传宪法,讴歌护法行为,谴责违法行径。学校经常邀请县关工委、乡镇司法人员、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作法制报告。学生管理处针对实际需要,每周星期四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例,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以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普及法律知识。政治课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用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各班级组织学生每人每月摘录、编写二条法制标语,办一期法制手抄报,讲一个法制故事,撰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体会或法制论文,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二、强化措施,力求规范化,突出针对性。首先,学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重点是引导矫正学生违法行为;二是学校每两周(单周星期一),召开一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例会,校委会成员、班主任、班团队干部代表参加,总结分析两周以来学生遵法守纪履行情况,研究解决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每月初(第一周星期二)召开一次教师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分析总结一月来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履行状况,着重研究解决教职工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建立了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指导班主任及时发现、掌握学生中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苗头和倾向,及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耐心教育和多方矫正,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教育,杜绝了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五是学校建立了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和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动员学生检举学生中随意吐口水、扔果核、抛垃圾、乱刻乱画、破坏公共设施、毁坏道旁树木,揭发学生中携带持管制刀具,举报学生中小偷小摸、买卖赃物、猎奇黄色文化、勾结社会闲散人员,申诉自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五年来,学校共接到学生举报事例379件,学校批评教育解决315件,家校协商解决62件,提交司法机关调解3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六是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每月写一份法制教育汇报材料,保户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拟订措施。学生每月写一份对照检查或法制论文,学校搞活动,不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更注重学生内心感悟和心灵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每年举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灵活掌握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守法、护法演讲赛、法制故事讲评议、观看普法影视片、召开主题班会、诗朗诵,使法制教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一年一度的宪法宣传日活动,学校极为重视,学校明确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排练一个能够反映宣传宪法主题的小品、独唱或舞蹈节目,这样校园普法既生动又活泼。七是科任教师每月至少家访一次,填写好家访登记表,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全校、年级组、班级、分学生)家长会。学校在家长会上一方面通报我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讲清学校下一步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播科学家教知识,介绍现代教子方法、提高教子艺术、使家长树立起“以德教子”、“依法教子”、“为国教子”的思想,许多家长教育子女行为规范了。学校在汇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月汇报内容,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增添措施、再鼓干劲。八是组织学生走向“模拟法庭”,参加司法所、派出所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现场依法调解、处理案件经过,并对当事人、执法人员、群众进行采访,这样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心理脆弱、心理障碍明显增加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疗保健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擅长医学的韩日亮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每周分年级举办三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使学生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行为上自律,增强了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按法律规范约束自已的行动。学校狠抓学生转化,注重实效,极少数学生大法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铤而走险,经常性地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学校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在全校展开自查自纠、检举揭发、刹歪风扬正气的整治活动,成立了帮教训戒班,建立了违法违纪学生档案,由校长任班主任,管理人员任科任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言行示范、法制、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教育共六门课程,授课力求取材于帮扶学生实际,暴露缺点,抓闪光点、耐心教育、爱心感化、促其转化,使学生告别了不良行为,形成团结友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整治校园周边坏境,突出综合治理。首先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进行了检查,净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周边无网吧,舞厅没有学生光顾,书店经理向学校作出承诺决不售黄色书籍、恐怖音像制品,商店经理保证不向学生卖烟,饭店老板拒绝学生宴请、猜拳行令,房东遵守校外住宿学生安全目标协议监督学生校外表现。学校成立了学生课间、课外活动、往返路途安全、校外住宿生宿舍检查巡逻小组,学校领导带领安全巡逻小组成员双周对校外住宿生宿舍进行检查,单周对学生往返路途检查。其次是对校园周边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天天打扫校门外,每月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街道卫生一次,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回收废旧电池,捡拾白色垃。在十字口坚持学生当小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最后针对校外一些闲散人员,引诱勾结学生,寻衅滋事、结伙斗欧、强要硬夺,小偷小摸,学校一方面顺藤摸瓜,抓住本人,进行说服教育,并通知家长对孩子予以训诫,另一方面由法制副校长带领派出所人员依法管制、以法打击校园周边违法分子。,从而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学校教育秩序。总之我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6月,市、县政法委在我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11月份,彬县教育局在学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2004年元月,学校被咸阳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单位;2004年4月,秦都区教育局、长武县教育局来我校观看法制教育成果,2004年11月学校为咸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2005年3月学校被咸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李 敏2006年11月14日

狠抓措施落实 提高法制意识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法制教育总结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现有20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72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治校方略,初步形成了“突出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措施,注重综合治理”的法制教育工作特色,效果显著。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青少年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不能采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首先是建章立制。针对农村学生法制现状,学校组织人员通过走家串户、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形成了《永乐中学学生法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调查报告,学校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三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主线(校委会--团--政法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校行政会--法制副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针对校情、学情,先后制定了《永乐中学法制教育长远规划》、《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法制教育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聘任永乐派出所所长王彬科同志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健全了组织机构,保证了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其次,开展活动,注重实效。在保证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广播“以例说法”栏目,每天针对学生中违法违纪事例,由政治教师依法点评,并引用案例,详加剖析,教育学生。校报以“四五”普法为已任,热情宣传宪法,讴歌护法行为,谴责违法行径。学校经常邀请县关工委、乡镇司法人员、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作法制报告。学生管理处每周星期四,针对实际需要,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例,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以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普及法律知识。政治课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用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各班级组织学生每人每月摘录、编写二条法制标语,办一期法制手抄报,讲一个法制故事,撰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体会或法制论文,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二、强化措施,力求规范化,突出针对性。首先,学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重点是引导矫正学生违法行为;二是学校每两周(单周星期一),召开一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例会,校委会成员、班主任、班团队干部代表参加,总结分析两周以来学生遵法守纪履行情况,研究解决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每月初(第一周星期二)召开一次教师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分析总结一月来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履行状况,着重研究解决教职工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建立了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指导班主任及时发现、掌握学生中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苗头和倾向,及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耐心教育和多方矫正,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教育,杜绝了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五是学校建立了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和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动员学生检举学生中随意吐口水、扔果核、抛垃圾、乱刻乱画、破坏公共设施、毁坏道旁树木,揭发学生中携带持管制刀具,举报学生中小偷小摸、买卖赃物、猎奇黄色文化、勾结社会闲散人员,申诉自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四年来,学校共接到学生举报事例379件,学校批评教育解决315件,家校协商解决62件,提交司法机关调解3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六是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每月写一份法制教育汇报材料,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拟订措施。学生每月写一份对照检查或法制论文,学校搞活动,不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更注重学生内心感悟和心灵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每年举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灵活掌握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守法、护法演讲赛、法制故事讲评议、观看普法影视片、召开主题班会、诗朗诵,使法制教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一年一度的宪法宣传日活动,学校极为重视,学校明确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排练一个能够反映宣传宪法主题的小品、独唱或舞蹈节目,这样校园普法既生动又活泼。七是科任教师每月至少家访一次,填写好家访登记表,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全校、年级组、班级、部分学生)家长会。学校在家长会上一方面通报我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讲清学校下一步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播科学家教知识,介绍现代教子方法、提高教子艺术、使家长树立起“以德教子”、“依法教子”、“为国教子”的思想,许多家长教育子女行为规范了。学校在汇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月汇报内容,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增添措施、再鼓干劲。八是组织学生走向“模拟法庭”,参加司法所、派出所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现场依法调解、处理案件经过,并对当事人、执法人员、群众进行采访,这样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心理脆弱、心理障碍明显增加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疗保健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擅长医学的韩日亮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每周分年级举办三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使学生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行为上自律,增强了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按法律规范约束自已的行动。学校狠抓学生转化,注重实效,极少数学生大法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铤而走险,经常性地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学校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在全校展开自查自纠、检举揭发、刹歪风扬正气的整治活动,成立了帮教训戒班,建立了违法违纪学生档案,由校长任班主任,管理人员任科任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言行示范、法制、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教育共六门课程,授课力求取材于帮扶学生实际,暴露缺点,抓闪光点、耐心教育、爱心感化、促其转化,使学生告别了不良行为,形成团结友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整治校园周边坏境,突出综合治理。

首先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进行了检查,净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周边无网吧,舞厅没有学生光顾,书店经理向学校作出承诺决不售黄色书籍、恐怖音像制品,商店经理保证不向学生卖烟,饭店老板拒绝学生宴请、猜拳行令,房东遵守校外住宿学生安全目标协议监督学生校外表现。学校成立了学生课间、课外活动、往返路途安全、校外住宿生宿舍检查巡逻小组,学校领导带领安全巡逻小组成员双周对校外住宿生宿舍进行检查,单周对学生往返路途检查。其次是对校园周边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天天打扫校门外,每月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街道卫生一次,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回收废旧电池,捡拾白色垃。在十字口坚持学生当小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最后针对校外一些闲散人员,引诱勾结学生,寻衅滋事、结伙斗欧、强要硬夺,小偷小摸,学校一方面顺藤摸瓜,抓住本人,进行说服教育,并通知家长对孩子予以训诫,另一方面由法制副校长带领派出所人员依法管制、以法打击校园周边违法分子。,从而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学校教育秩序。

总之我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6月,市、县政法委在我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11月份,彬县教育局在学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2004年元月,学校被咸阳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单位;2004年4月,秦都区教育局、长武县教育局来我校观看法制教育成果,2004年11月学校为咸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2005年3月学校被咸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李 敏2006年11月14日

狠抓措施落实 提高法制意识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法制教育总结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现有20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72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治校方略,初步形成了“突出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措施,注重综合治理”的法制教育工作特色,效果显著。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青少年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不能采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首先是建章立制。针对农村学生法制现状,学校组织人员通过走家串户、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形成了《永乐中学学生法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调查报告,学校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三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主线(校委会--团--政法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校行政会--法制副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针对校情、学情,先后制定了《永乐中学法制教育长远规划》、《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法制教育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聘任永乐派出所所长王彬科同志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健全了组织机构,保证了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其次,开展活动,注重实效。在保证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广播“以例说法”栏目,每天针对学生中违法违纪事例,由政治教师依法点评,并引用案例,详加剖析,教育学生。校报以“四五”普法为已任,热情宣传宪法,讴歌护法行为,谴责违法行径。学校经常邀请县关工委、乡镇司法人员、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作法制报告。学生管理处每周星期四,针对实际需要,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例,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以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普及法律知识。政治课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用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各班级组织学生每人每月摘录、编写二条法制标语,办一期法制手抄报,讲一个法制故事,撰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体会或法制论文,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二、强化措施,力求规范化,突出针对性。首先,学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重点是引导矫正学生违法行为;二是学校每两周(单周星期一),召开一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例会,校委会成员、班主任、班团队干部代表参加,总结分析两周以来学生遵法守纪履行情况,研究解决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每月初(第一周星期二)召开一次教师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分析总结一月来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履行状况,着重研究解决教职工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建立了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指导班主任及时发现、掌握学生中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苗头和倾向,及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耐心教育和多方矫正,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教育,杜绝了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五是学校建立了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和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动员学生检举学生中随意吐口水、扔果核、抛垃圾、乱刻乱画、破坏公共设施、毁坏道旁树木,揭发学生中携带持管制刀具,举报学生中小偷小摸、买卖赃物、猎奇黄色文化、勾结社会闲散人员,申诉自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四年来,学校共接到学生举报事例379件,学校批评教育解决315件,家校协商解决62件,提交司法机关调解3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六是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每月写一份法制教育汇报材料,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拟订措施。学生每月写一份对照检查或法制论文,学校搞活动,不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更注重学生内心感悟和心灵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每年举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灵活掌握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守法、护法演讲赛、法制故事讲评议、观看普法影视片、召开主题班会、诗朗诵,使法制教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一年一度的宪法宣传日活动,学校极为重视,学校明确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排练一个能够反映宣传宪法主题的小品、独唱或舞蹈节目,这样校园普法既生动又活泼。七是科任教师每月至少家访一次,填写好家访登记表,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全校、年级组、班级、部分学生)家长会。学校在家长会上一方面通报我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讲清学校下一步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播科学家教知识,介绍现代教子方法、提高教子艺术、使家长树立起“以德教子”、“依法教子”、“为国教子”的思想,许多家长教育子女行为规范了。学校在汇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月汇报内容,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增添措施、再鼓干劲。八是组织学生走向“模拟法庭”,参加司法所、派出所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现场依法调解、处理案件经过,并对当事人、执法人员、群众进行采访,这样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心理脆弱、心理障碍明显增加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疗保健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擅长医学的韩日亮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每周分年级举办三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使学生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行为上自律,增强了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按法律规范约束自已的行动。学校狠抓学生转化,注重实效,极少数学生大法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铤而走险,经常性地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学校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在全校展开自查自纠、检举揭发、刹歪风扬正气的整治活动,成立了帮教训戒班,建立了违法违纪学生档案,由校长任班主任,管理人员任科任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言行示范、法制、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教育共六门课程,授课力求取材于帮扶学生实际,暴露缺点,抓闪光点、耐心教育、爱心感化、促其转化,使学生告别了不良行为,形成团结友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整治校园周边坏境,突出综合治理。

首先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进行了检查,净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周边无网吧,舞厅没有学生光顾,书店经理向学校作出承诺决不售黄色书籍、恐怖音像制品,商店经理保证不向学生卖烟,饭店老板拒绝学生宴请、猜拳行令,房东遵守校外住宿学生安全目标协议监督学生校外表现。学校成立了学生课间、课外活动、往返路途安全、校外住宿生宿舍检查巡逻小组,学校领导带领安全巡逻小组成员双周对校外住宿生宿舍进行检查,单周对学生往返路途检查。其次是对校园周边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天天打扫校门外,每月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街道卫生一次,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回收废旧电池,捡拾白色垃。在十字口坚持学生当小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最后针对校外一些闲散人员,引诱勾结学生,寻衅滋事、结伙斗欧、强要硬夺,小偷小摸,学校一方面顺藤摸瓜,抓住本人,进行说服教育,并通知家长对孩子予以训诫,另一方面由法制副校长带领派出所人员依法管制、以法打击校园周边违法分子。,从而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学校教育秩序。

总之我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6月,市、县政法委在我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11月份,彬县教育局在学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2004年元月,学校被咸阳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单位;2004年4月,秦都区教育局、长武县教育局来我校观看法制教育成果,2004年11月学校为咸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2005年3月学校被咸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持续质量改进,巩固二甲评定成果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5-01

“十一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平凡的5年,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在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的同时,如何提高护理学科管理水平,强化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进一步提升护士素质,巩固二甲评定成果已是护理部管理人员应充分思考的问题。要取得良好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护士充分认识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和目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士临床服务能力,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完善护理服务体系,以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基层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在二甲评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改进不足,完善体制,丰富实践,再接再厉巩固二甲评定成果。

2、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健全规范完善护理体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护理发展来适应医学模式或医学技术的转换,重点放在护士整体调配及素质培养上,以三基培训、技能训练和专科培训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具体方法:对本院各层次护理人员进行梳理,除学历以外,重点放在实际工作能力考察,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批分期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对应性考核,并作好预期计划,定时间、定人员、定标准、定结果等管理方案,以达到培训效果有效。

3、规范管理机制: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稳定护士队伍,推动护理管理机制,并不断改革创新树立护士当家作主思想,调动护士积极性,灌注护士遵纪守法的法制理念,培养推进护士职业生涯的发展。规范操作流程,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落实护士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做好全程服务。

4、坚持改善护理服务: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为宗旨,以提高丰富护理内容为内涵,拓展护理领域为重点,作好开展四个一样、七声服务和八做到及慎独修养提高。四个一样是:对农村和城市患者一个样,节假日与平时工作一个样,白班与晚夜班工作一个样。七声服务是:患者来时有迎声,患者问话时有答声,答话时有笑声,病人走时有送声,进行治疗时有称呼声,治疗合作完毕有谢声,操作失误时有道歉声。八做到是:接待时热情,治疗护理时主动,疼能时安抚,困难时帮扶,烦恼时分忧,快乐时分享,困惑时开导,对患者不嫌弃不放弃。慎独修养:独处工作时谨慎小心,不管有人无人严格要求自己。

5、认真贯彻落实护理工作,确保工作实效:通过二甲评定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服务理念和医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护理工作必须与医院诊疗及各系统工作密切配合,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对医院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及护理指标的完成,确保工作实效。不断改进监督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作好全年各项考评工作,重点抓好实效工作的落实,要求护士不讲虚话、不讲假话、不做表面工作,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做好每一项工作。

6、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在完善医院各部门设岗的同时应作好重点专科护士的培养培训工作,争取每年均派出1—2名护士外出培养,并通过学习后回院自主培训,尽量为她们创造专科岗位的考核机会,争取取得专科培训资格合格证。对非专科护士应采取轮训、考核等提高方法,完善在职教育与提高。

7、强化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培训提高: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应完善對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无论是理论管理水平及操作技能均应处处领先走在护士前头。要求严格培训不断,理论结合实际及务实创新是培养与训练的前提。通过培训提高创建一支能管理,完善管理,管理好的护理管理队伍,方能带领全院护士不断进取。

加强公路养管,巩固建设成果 第4篇

笔者认为公路养护工作是巩固公路建设成果的关键工作, 公路能不能服务“三农”, 关键看养护。熟悉公路行业的人都知道:“三分建, 七分养 (管) ”, 养护管理不到位,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 使其能更好的发挥“纽带”作用, 必须理顺关系, 明确责任, 继续深化养护体制改革, 落实养护责任。县域内农村公路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形成县道县管, 乡道县指导乡管理, 村道乡指导村管理的养护管理体系, 从而形成层层管理,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由交通公路主管部门统一提供技术支持和行业指导, 将公路养护管理纳入政府对乡镇、对村委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一项重要内容, 这样才能提高各级对公路养护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才有保障, 养护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农村公路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第二, 养管资金不足, 一线养护工人任务重、报酬低是目前农村公路面临的又一难题。比如我县农村公路列养总里程1700公里, 有县道养路道工近300人, 乡村道管护员近400人, 按照“三化二全”养护任务 (即精细化养护, 规范化管理, 人性化服务) 和全年全路段好路率要求, 县道道工每人列养2公里, 月工作日应在20天以上, 乡村道道工每人列养3公里, 月工作日应在10天以上, 才能完成工作任务。而按现行月工资平均每人分别为400和150元的工价标准, 工资待遇太低。按照管养体制改革的“机构到位, 人员到位, 经费到位, 责任到位”的“四到位”目标, 经费未到位已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公路养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特别是工人工资过低无养老, 已使养护工作难以为继, 并为社会和谐稳定留下隐患。必须要解决道工的工资:2007年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明确国家承担公路养护工程费, 地方财政承担公路日常养护费 (人员工资和小修保养费用) , 建议县道道工工资增加到720元/月, 乡村道增加到360元/月, 以后按工龄时间每年每人每月增加50元。“三金”:先解决县道道工“三金”问题, 乡道、村道道工“三金”问题逐步解决。离路道工养老问题:自从1958年10月第一辆卡车开进我县山城起, 至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通上水泥路, 养路工人从无到有, 待遇也是从拿工分去生产队分口粮, 到“三提留五统筹”的义务建勤工阶段。这部分人的养老金问题建议参照对“民办教师”政策, 预以核实解决, 即年满60岁者, 基础养老金按每人每月55元, 工龄每满一年工资增加6元的标准, 人员工资和养老都要纳入县财政解决。

第三, 加强路政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首先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路基构造物书写标语宣传, 发放宣传资料、路政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形式, 深入开展公路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还要结合农村公路自身特点, 面对经费困难, 专职路政人员不足的实际, 采用道工及路政管理人员日常巡查发现路政事案, 与报告路政事案专门处理相结合, 即小的乱堆乱占由道工发通知督促清理, 大的违章建房、长期占用公路、损坏公路等由道工及时报告, 形成事案发现网络, 依法及时处理, 对不能处理的事案要及时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以维护公路法规的严肃性。还可以在当地聘请村干部或者有一定威望和说服力的人兼职路政协管员。路政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乡规民约”、“路政模范村”、“共建文明路”等形式, 深化路政管理工作。

再之, 路政部门要与交警部门加大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 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荷载设计主车15吨, 轴载10吨, 小于国家两轴车20吨的超载标准, 禁止超限超载车辆驶入农村公路, 保护公路建设成果, 维护农村公路不受侵害, 维护道路安全畅通。探讨是否可以在新建公路入口设超限超载车辆劝返点、卸载点, 派人值守;设置一定的限高、限宽设施;购置便携式轴重仪, 路政车等措施上路巡查处理。

总之笔者认为, 养管好农村公路, 巩固公路建设成果, 是科学发展观的行业体现, 让农村公路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才能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这份丰盛大餐, 才能更充分的落实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不断的深化改革, 落实责任, 加大投入, 提高质量, 才能把公路的“三个服务”落实好。

摘要:农村公路在我国公路网中处于“神经末梢”位置, 是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 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努力, 和全国一样, 我县农村公路从建设到养护管理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百分之百的乡镇都通了水泥 (油) 路,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行政村都通了水泥 (油) 路。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农村公路建设高速发展的时候, 如果管理公路的工作跟不上就难免会出现与之不相协调的问题, 那就是:养护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 养护责任要落到实处;养管资金不足, 一线养护工人报酬太低;农村公路超限车辆治理面临新课题, 治超人员不足, 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等。只有妥善解决问题, 才能使农村公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笔者作为农村公路的一名参与者, 对破解农村公路养管难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第5篇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教育,将理论武装贯穿工作实践始终。要继续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抓好群众观点、宗旨意识的教育,抓好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监管人员进一步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是深入推进“两方案一计划”的扎实落实。要重点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切实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确保建章立制取得实效。党委书记要全面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委成员按照分工,组织分管部门,把握进度、推动落实。要围绕重点整顿任务,结合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拿出有力措施整改;要按照科学、依法、务实的原则推动建章立制,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性强、能长期管用;把专项整治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重中之重,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狠抓落实,务求取得实效。三是建立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要认真梳理、系统归纳活动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长期保持下去。对于已经形成的制度,要切实落实好、执行好、遵守好。对于已经明确要建立但还未制定出台的制度,要抓紧调研起草。要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使各项制度在形式上简便易行,在具体内容上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通过健全和落实好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良性运行态势。坚持一手抓作风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以良好的作风扎实推动辖区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四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落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协调联动,把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纳入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形成常态化。对暴露出的问题发现一起纠正一起,督促限期整改;对出现反弹的,坚决予以查处。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要敢于聚焦;对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要重点督改。要发挥群众在监督中的作用,让群众参与监督和评议,确保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成果巩固 第6篇

2013年,本刊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践行群众路线,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征文活动,共收到相关文章80余篇,内容涉及办学定位、发展思路、立德树人、党建与校园文化等。在征文活动的基础上,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北京师范大学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北京高校党委书记论坛”。

2014年1月15日,以“践行群众路线、推进高校党建创新”为主题的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维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15所高校党委负责人、近60所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伟和北京教育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孙贺新分别致辞。

为了全面呈现本次论坛的内容,本刊特将部分书记的文章汇集编发。

在论坛的主题发言中,张维维从满意的教育质量、满意的公平机制、满意的社会贡献三个方面阐释了“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的使命和责任。冯培提出了“高校管理去行政化”路径的三点思考,即着力建设与构筑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学校管理团队,努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素养型的管理队伍转变;行政管理者要切合管理对象新要求,努力实现自身从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管理机构要回应组织变革的新趋势,努力实现从科层制向团队型的管理架构转变。由于张维维与冯培所作的主题发言已前期刊发,故此次不再刊发。另外,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迟行刚也作了发言。

在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和总结收尾各项工作之际,举办北京高校党委书记论坛,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北京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谈三点想法,和大家交流:

系统总结,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双管高校由部委组织开展,市属高校由市委组织开展。半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持标准,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发扬“认真”的精神,一鼓作气抓好总结收尾工作;坚持动真碰硬,持续用劲抓好整改落实;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解决“四风”问题;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改作风、干事业的要求,进一步揭示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规律,对我们进一步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总结收尾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部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对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总结,认真总结活动取得的思想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努力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建立健全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扎紧制度的笼子,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把总结的过程变为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完善、工作再推进的过程。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抓整改,防止前热后冷、虎头蛇尾。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第22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精神,不断提高北京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涵盖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讲话的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很强。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近一段时间相继召开的组织工作会、宣传思想工作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为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要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党员干部和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牢牢掌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选好配强干部,严格教育管理,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水平。要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努力引导党组织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师生、服务党员、服务社会上,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丰富载体,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改革创新,促进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教育创新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要牢牢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前沿,建设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学科体系,对接国家、行业和首都发展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努力构建科学高效、运行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制度。

[责任编辑:李艺英]

凤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 第7篇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 如何巩固好成果确保“退得下, 稳得住, 能致富, 不反弹”, 推进和谐生态建设,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成为林业工作者一度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走出了一条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发展之路。

1 采取综合措施, 促进苗木成活生长

根据不同流域、海拔、地理、气候条件, 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林灌结合”, 合理规划林种树种布局。高山区以乔木用材林为主, 低山沟谷突出地域以花椒、核桃为主, 交通沿线及城镇四周以常青树种为主的造林模式;荒山造林引入市场化机制, 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 促进树木郁闭成林;选择Ⅰ、Ⅱ级合格苗木, 尽量减少运输时间, 做到随运随栽, 荒山造林以针叶容器苗为主, 裸根苗采用生根粉蘸浆并浇足定根水, 然后采用覆膜或截干、培土堆等抗旱措施[1]。

2 落实抚育措施, 提高农户抚育管理积极性

退耕户要负责做好造林地的浇水、施肥、松土、除草、修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采取林—草、林—药、林—大豆等间作方式, 促进农民种草养畜, 发展壮大畜牧业, 积极发展药材、野生菌类养殖基地, 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抚育积极性;对于群众选择的不适应高海拔栽植的树种, 逐步进行改造, 尽量栽植乔木生态林达到成活郁闭[2]。

3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采取4种管护经营模式:一是大户承包。有资金和私营能力的承包大户与农户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 通过协议来明确利益分配形式, 完成退耕还林任务;二是户退户还。农户既有坡耕地可退又有荒山荒地可还林, 责、权、利都在自己, 不易发生纠纷;三是自退他还。有坡耕地而没有荒山配套和有荒山荒地却没有坡耕地可退的农户, 由退耕户让出部分钱粮补助给还林户, 通过协议确定利益分享关系, 共同完成退耕还林;四是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合作造林, 达成利益分配关系。在上述4种管护模式, 还要做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基础上护好林, 县、镇间签订管护责任合同, 镇政府和退耕农户再签订管护合同, 制定镇规民约和管护制度, 将管护责任纳入村级天保管护队;二是封好山。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实施生态移民2 257户9 837人, 投入资金9 574.4万元进行全面封禁。对人为破坏、牲畜吃啃、践踏幼苗现象严重的, 在重要路段沟口埋设醒目牌, 采取生物和铁丝围网围栏措施;三是育好林。出台了符合实际的荒山造林管理八条规定, 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政策, 鼓励社会各届搞好造林和育林;对征占用的退耕还林地依法履行各项审批程序, 做到占一补一, 按程序报批设计变更手续, 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积极探索管护补助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将管护成效与生活补助费兑现挂钩, 确保退耕还林成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依法查处、及时解决群访案件, 严厉打击损害林木的行为, 确保退耕还林秩序和成果[3]。

4 积极培育后续产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好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 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败。根据退耕后基本农田面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的实际, 大力发展有地域特色的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 新增经济林3 146.67 hm2, 年产花椒2 750 t, 产值1.1亿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劳务输出, 积极引导广大退耕户发展大棚蔬菜生产, 现有大棚38座 (1.73 hm2) , 实现增收33.8万元。转移劳动就业25 841人, 产业收入达到2.48亿元;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畜牧业, 发展养鸡大户1万余户, 林下养殖土鸡总量达224万只。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 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23户, 牲畜存栏9.48万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 养殖林麝1 300头, 产值1 950万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凤县现有农家乐和家庭宾馆138家, 年收入276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 使全县生态环境、城乡经济现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实现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仅退耕还林一项,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 545元。依托退耕还林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养殖, 配套沼气建设, 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迈进[4]。

摘要:实施退耕还林, 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凤县通过不断探索总结, 走出了一条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发展之路, 包括采取综合措施, 促进苗木成活生长;落实抚育措施, 提高农户抚育管理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培育后续产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措施,陕西凤县

参考文献

[1]孟全省, 谭鹏, 靳爱仙.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0 (4) :181-185.

[2]季元祖.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 2006, 31 (1) :69-70.

[3]帅克, 孟宏伟, 吴宝珍, 等.四川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 2006, 27 (4) :6-12.

浅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措施 第8篇

1 退耕还林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项目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育林手段逐步完善, 通过开展新产业, 基本实现“退得下、保的住、不反弹”目标。通过调整生态经济林相结合政策, 坚持生态优先前提下, 结合当地气候资源特征, 培植后续产业, 有效的提高了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 辐射带动周边林果产业发展, 形成生态建设产业化局面。

当然, 退耕还林项目发展过程也存在很多问题, 国家政策补助陆续到期、资金和人员缺乏、管理技术落后、成果面临很大挑战, 政策补助不到位, 退耕还林农户积极性不高, 诸多问题成为后续发展障碍。

2 现阶段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临问题

2.1管理滞后, 成果面临破坏

伴随退耕还林规模扩大, 管理成本不断提高, 政策补助逐渐减少, 项目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建设和管理需求, 使得管理水平不断降低。林地缺乏抚育、管护, 林木成活率降低, 易遭受破坏, 造林成效差;某些品种市场效益不佳, 导致复垦、套种现象发生;因放牧、建设、砍伐等使一批林地遭到破坏;气候影响、虫病害使得林地受灾严重, 补植补造任务艰巨。

2.2后续产业发展乏力

退耕还林投资大且周期长, 经济林比率低, 总体收益不高, 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 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均衡。后期政策补助减少, 产出不足, 使得后续产业发展乏力。同时农户整体素质低, 加之技术水平不足、粗放经营、管理不善, 严重制约后续产业发展。产业长期发展机制缺失, 投入较少和技术能力不足成为产业发展掣肘。

2.3补偿机制不完善

产出不高加上补偿不到位, 农户对于退耕还林积极性降低,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原因是:个别地区受地理地质条件和自然灾害影响, 生产力水平低, 退耕还林使得农户失去最基本生活保障;个别林业品种生长周期长, 农户很难短期受益, 投入逐年增加;受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影响, 对于经济补偿依赖性高;补偿机制建设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措施

3.1加强管理, 落实补植补造

管理要坚持“以管理促建设、以效益求发展”原则, 既要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 也要严把管护关, 将建后管理做到实处, 建立完善管护制度, 明确管理责任, 成林一处, 管好一处, 优化投入与产出, 加大管理投入, 避免破环, 提高收益, 落实补植补造, 保护造林成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签订管护制度协议, 为农户利益提供保障。通过奖惩制度使农户自觉维护退耕还林成果。

3.2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

加大在经济和政策两方面的支持力度。经济方面:提高补助标准, 实施与市场接轨的补助机制;建立和完善后续产业发展补助机制, 为后续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完善信贷扶持政策, 建立专项贷款, 进行金融支持;建立奖励制度, 鼓励发展新产业。政策方面:坚持“谁经营, 谁受益”政策, 协调农业、水利、金融各部门, 进行经济、政策、服务倾斜, 进行税收优惠, 加强对项目发展关注, 及时解决农户利益相关的问题, 加大科研技术推广, 完善服务。

3.3开发新产业, 坚持基本口粮田建设

开发新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中之重, 新产业开发的方向主要有:生态林经济林相结合模式, 依据当地资源优势, 建设特色经济林, 经济作物;推行复合经营, 建立生产加工一体化、工农贸易一体化模式;发展畜牧养殖业, 建立农林牧产业集群;发展第2 第3 后续产业, 如资源开发、深加工、特色餐饮、旅游等。完善基本口粮田建设, 着力解决农户粮食自给问题, 消除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后顾之忧。

3.4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同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举措。地理偏远、土地瘠薄、依托种植、后续产业发展乏力地区, 是施行生态移民的主要目标, 生态移民推动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使农户走上致富新路。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高效合理的措施固不可少, 但更需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行业的大力支持, 需要农户积极的开拓与坚持。退耕还林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期待众志成城、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1]张鸿文.退耕还林指导与实践[R].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临问题及对策 第9篇

1 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1.1 加快了生态状况改善

退耕还林加速了全市森林植被的恢复, 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1]据测算,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全市提高森林覆盖率近3.4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表明, 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土壤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土壤肥力在逐步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在改善全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受益农民达57万余人, 据统计, 退耕农户平均获得补助1011元, 特别是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 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和现金补助, 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 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

1.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退耕还林使大批农民从单一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种植业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据测算,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 昭通市有15万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还有数十万农民从农田耕作转入养殖、加工等新的产业之中,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

2 当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存在问题

2.1 生态林退耕地效益与种粮效益差距不断拉大, 成为巩固成果的主要隐患

粮食价格随减免农业税、种粮实施直补而攀升, 亩收益达700元左右。而退耕还林首轮每亩160元补助标准至今10多年未作调整, 而在2007年将第2轮直接补助标准降为每亩90元, 其余70元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统筹使用。种粮效益在涨, 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在降, 比较效益差距越来越大。

2.2 部分退耕还林承包土地签订短期合同, 导致纠纷不断

部分地区的一些承包农民土地的承包合同, 多为8~15年。其中签订8年的合同现已到期, 一些农民拒绝续签合同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另有一些农民要求提高土地租金, 双方分歧较大, 难以达成协议, 进而引发一些民事纠纷。

2.3 巩固成果项目进展缓慢, 直接影响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包括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等多项内容, 组织实施工作滞后, 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有的地区项目规划不切合实际, 影响项目建设如期推进。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及建议

3.1 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 无法在市场进行交易。即使存在市场, 也不可能把所有愿意购买的人和从事建设的人聚集起来签订合约, 其交易成本也会非常之高。因此, 现实中既没有人专门支付生态费, 也没有人愿意从事生态生产。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 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 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因此,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保障退耕还林实施。以流域的上下游为例予以说明, 下游生态消费→支付生态税→政府转移支付→补偿上游生态生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 应该说短期内都是没有直接效益产出的, 经济林在造林后10年才开始有收益, 有的15~20年左右才会有收益, 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生态林只能产生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此,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增加退耕农户对林产品的处置权

现在退耕农户对生态林的处置权是受到政府限制的, 不经政府许可, 不得任意砍伐森林, 从而导致生态林种植对农户缺乏激励。生态林处置权的残缺使农户对生态林未来收益预期变得不确定, 严重抑制了农户种植生态林的积极性, 允许退耕农户自由处置所种植的生态林和经济林才能真正体现《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谁造林、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 但必须要在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进行, 才能保证退耕还林成果。

3.3 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

发展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 退耕还林工程一定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国家应将一部分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林产品、农产品加工业, 使退耕农户能够从土地中走出来, 同时, 国家还应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方面对后续产业给予优惠。

参考文献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措施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措施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组织保障措施

1.1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巩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 并通过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召开有效的研究和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 并对资金和项目安排工作进行统筹协调[1]。

1.2 强化责任落实

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到县政府、乡政府和村委会, 同时县林业局和林业工作站签订技术承包责任书, 充分贯彻双向责任目标管理。对于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中表现优异的部门机构, 应当给予其员工相应的物质鼓励。

1.3 严格检查督促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中应当充分贯彻检查验收制度, 进而获得准确的退耕还林工程数据, 并根据检查验收结果进行发放钱粮补助工作。

2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果的政策保障

2.1 强化资金管理

以我国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为依据, 发展改革局、林业局、财务局负责巩固退耕还林转向成果使用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在具体的资金管理工作中应当坚持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户储存的原则, 对资金支出管理进行重点监督, 进而预防截留挪用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从根本上保证资金安全[2]。

2.2 保护退耕户权利

依据相关规定被划分为生态公益林的退耕地, 超过补助期后全部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对于划分为商品林的退耕地, 农户应当在遵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采伐。

2.3 强化封禁管护力度

对于管护难度大、管护不到位的集体退耕还林地块, 则应当将村社作为主要管理主体。在具体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中还应当施行林区内舍饲圈养、封山禁牧, 进而为退耕还林的成果提供有效保障。

3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果的机制保障

3.1 建立健全部门会议联系制度

通过以发展改革局主导, 扶贫开发办、财政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参与的部门会议联系制度的建立, 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会议的定期召开, 进而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协调。各部门间应当明确本部门的责任, 在工作中进行有效配合, 进而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中形成合力。

3.2 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播放专题电视节目的方式将国务院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准确、全面的宣传, 让农民能够有效了解这些政策。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对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进行科学引导, 对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建设意识进行强化, 进而在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过程中, 推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的开展。

3.3 充分贯彻公示制

在村务公开中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项目、资金内容及检查验收情况进行公示, 进而保证农民第一时间掌握退耕还林成果情况,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

3.4 对林权流转进行强化

有效整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两大工作, 对退耕林地林木确权发证工作进行强化, 进而保证实现林地林木权属落实到户的目标, 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实现。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技术保证

4.1 对科技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林业部门应当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职能, 坚决贯彻“实效、实用、实际”原则, 对退耕农民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进行强化, 利用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的方式, 让施肥、喷药、嫁接、修剪技术能被农户充分掌握, 促进农村的增产增收。

4.2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将节水灌溉、薄膜套袋、嫁接修剪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推广的重点, 同时强化对病虫害的防治和无公害种植的指导, 进而保证林果业在退耕还林农民增收中发挥有效作用。基层科技部门还应当对品种改良工作进行强化, 保证优质、高产品种的广泛种植。

5结语

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退耕还林结果的重要途径。地方部门应当高度重视, 强化责任, 通过落实有效的退耕还林成果保障措施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

参考文献

[1]普凤仙.浅谈易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措施[J].中国林业经济, 2011 (1)

长武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成效显著 第11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苹果为主的园林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加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了17.5万亩,人均不足1.1亩,部分退耕户口粮短缺,增收困难,群众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和保障退耕还林区群众吃粮问题,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长武县从2009年起,全面开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欢迎,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面积4 . 6万亩,人均将近0.3亩,占专项规划总任务的48%。

基本口粮田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但加快了治理程度,有效就地拦蓄了径流,减轻了土壤流失,而且增加了基本农田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单产稳步增长,解决了部分退耕户基本口粮自给,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奠定了基础。

按照陕发改农经〔2009〕1520号文件要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严格遵循省上已批的专项规划;二是必须在退耕还林村实施,尊重退耕群众意愿;三是坚持整村推进,规模治理,集中连片,单个连片面积原则不小于200亩。根据以上原则,长武县在基本口粮田建设中,主要突出了以下重点:首先是突出县情,以中低产田、旧式台田改造为重点,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在数量、质量、资源整合以及田间设施配套上下功夫,切实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其次是突出重点区域,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以退耕还林力度大、旱灾频发严重、群众吃粮问题突出的区域、行政村为重点,逐步推进,达到建一片,成一片,消号一片。

根据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基本口粮田项目坚持“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每年项目建设竣工后,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建设单位进行自验,自验合格后由项目建设单位报县级联合小组(由发改、财政、审计、监察和项目建设主管单位组成)进行初验,县级初验合格后报市级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验收,随后由省级进行抽验。长武县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以来,始终按照项目管理规定,严格执行了“四制”,已实施的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顺利通过了市级验收,得到了市、县验收组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项目建设设计合理,管理规范,责任落实,任务全面完成,资金管理规范,建设质量合格,效益显著,管护责任落实,档案管理规范,资料齐全。

成果巩固 第12篇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规程》, 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走出一条有特色、有实效的路, 同时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突破口, 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将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省教育厅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创造性地出台了“实施辽宁省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和“创建辽宁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县 (市、区) 动态评估机制”两大重要举措, 并于2002年开始第一轮辽宁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县 (市、区) 动态评估工作。2006年初在营口鲅鱼圈的艺术教育现场会上再次明确了我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 即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实施辽宁省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通过创建艺术教育示范县区, 全面推动我省中小学美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近三年来, 随着双高普九工作的不断深入, 全省许多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2008年6月, 我们在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调研评估过程中及时提出了“将艺术教育工作重点尽快转移到注重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上来”的工作要求, 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年来, 我们主要抓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针对省内高中2006年开始实施新课程的实际情况, 抢抓时机, 于2007年秋对我省部分示范高中开展以开齐开足艺术课、规范落实学分为重点的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专项督导检查,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中艺术课程改革的进程;二是2007年和2008年先后举办了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县区音乐和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集体展评活动。通过团队现场展示, 促进区域间的艺术交流, 带动全省县区层面的艺术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三是搭建活动平台, 2006年以来, 教育厅每年都举办“合唱节”或合唱 (录像) 比赛, 举办全省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合唱指挥培训、通过广泛开展“班班有歌声”和校园集体舞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课外活动的普及面和质量;四是坚持督导检查制度, 2008年第四季度, 以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为重点开展第三轮艺术教育示范县区动态评估活动。对各市推荐上报的35个艺术教育示范县区申报单位, 逐一进行检查评估。在第三轮艺术教育示范县区检查评估中, 我们强调了检查与调研指导并举, 同时要求受检县区教育局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一同参与座谈与反馈活动, 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了解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工作, 以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下, 我省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较三年前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

(一) 省厅的艺术教育理念和工作思路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深入的落实

在第三轮艺术教育示范县区动态评估活动中我们看到, 各市、县 (区) 政府、教育部门和广大基层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大部分地区和学校不仅对艺术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 对国家艺术教育政策法规、省里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很了解, 对本地区和本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也都有着自己成体系的方案和想法, 而且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些市和县区的主管领导和学校校长身上表现出了可贵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我们检查后, 沈阳等市教育局还专门召开各区县会议, 针对评估中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议逐项落实整改方案, 敦促区县尽快解决问题。特别是对教师备课和教案问题, 沈阳市全市统一整改, 力度非常大。此外, 在与各地校长教师座谈中, 好多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也对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

(二) 各地艺术教育工作逐步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

艺术活动忽视学科教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局面, 开始转向注重内涵、打造精品、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

目前, 全省各地都建立了相对较为完整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 通过建章立制来明确责、权、利, 实施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 在艺术学科教学方面, 初、高中艺术学科开课率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通过连续几次以初、高中开课为重点的艺术教育检查, 现在全省初、高中的音美开课情况有很大改善, 特别是第一、二批示范高中,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想办法补充艺术学科教师, 保证在完成规定的鉴赏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一至两门选修课, 落实6个学分。东港、黑山等县区针对师资不足的情况采取“校际流动”等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课问题。以沈阳市皇姑区童辉小学为代表, 许多学校认真采取措施开始关注大面积提升艺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抓开课率的同时, 各地区发挥教研和科研部门的作用,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专业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培训, 如沈阳市以大学区为单位, 积极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大连市沙河口区投入专项经费为全区各中小学校购置了计算机音频工作站, 定期组织音乐教师音乐制作培训, 这些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 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课外艺术活动方面, 以前我们省中小学艺术活动总体情况是活动面较广, 但质量相对不高、精品团队不多。通过这三年的教师培训、学生比赛、展演活动的举办, 一方面, 全省各中小学的校园集体舞、班班有歌声、不同规模的美术兴趣小组、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活动蓬勃开展;另一方面总体质量也有所提升, 许多市和县区出台政策, 提供支持, 注重打造精品节目和高水平团队, 呈现出喜人的局面。沈阳市第二中学、沈河区第九中学、和平区126中学以及鞍山市一中的交响乐团不断发展壮大;大连市教育局成立了童声合唱团, 沙河口区教育局2006年初一次性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 在79中学组建了一支120人的大型学生交响乐团;抚顺市在严把活动质量关基础上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摇篮工程”坚持多年;本溪市平山区政府出面筹资组建中小学生管弦乐团;营口市教育局充分利用“2+1”工程项目, 每年组织艺术特长生考核, 分数记入其中考总成绩等等, 中小学艺术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三, 以大连旅顺口区、朝阳凌源市、锦州北镇市为代表, 我省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三) 在加强学校文化艺术环境建设方面, 校园环

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已不仅仅停留在硬环境改造的层面, “愉悦、和谐、诗意、创新”逐渐成为众多学校所追求的一种校园文化的崇高境界

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到今年已经实施了近七年, 去年, 该工程又被列入辽宁 (2008-2012)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之中, 一项工程的实施坚持十年, 足以看出此项工作的重要, 也反映其本身具有的超前性。经过不断的宣传、培训, 这次艺术教育示范县区动态评估过程中, 更多的校长在汇报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开始谈到软环境的建设, 谈如何贯彻教育立美, 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更多的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也开始朝着“一草一木皆诗说”的目标努力。为了鼓励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走在前面的单位, 省教育厅已经表彰了260余所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先进学校,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校通过努力探索和实践, 走进先进行列。

总之, 三年来, 我省的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我们也应看到, 作为教育方针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 仍然处于薄弱地位,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均衡问题。一是表现在观念上、认识上。部分地区、学校注重学习, 人人关心, 人人参与, 艺术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另一小部分地区的学校还存在对艺术教育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 工作缺乏热情, 我们所检查过的一些示范高中、应该说综合条件在全省是好的, 但也还出现了有的主管校长不了解艺术学科如何赋予学分、到底要开几门选修课的问题, 特别是有的艺术教育示范县区的个别初中, 挪用艺术教学活动时间、挤占艺术专用教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艺术教育的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健全。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观念问题和认识问题没真正解决。二是表现在教学与活动的质量方面。虽然我们的进步很大, 但我们的教学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质量与沿海发达省市还有较大差距, 就是我们省内, 地区、学校间教学和活动质量水平也不均衡。而教学与活动又具有连带关系, 我们往往通过外在形式的活动质量可以反映出平时艺术学科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检查中, 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撰写的教案不规范、不实用, 学校对此要求不甚严格, 一律盖章通过, 教学管理流于形式。教师的课堂教学, 与过去重技能、轻审美的现象相比, 有些教师又矫枉过正, 既不弹琴, 也不范画, 光围着漂亮的课件转来转去, 还设个所谓的问题,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探究, 课是上得热热闹闹, 但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呢?许多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时候都首先想到让本校老师编教材, 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教师和学校都具有编写教材的实力, 我们花那么大精力去做一件做不到的事, 还不如静下心来研究研究成型的样本案例, 搞一个小专题, 更有利于教学。三是表现在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方面。部分地区和学校启动快, 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 初见成效。还有少部分地区、学校, 对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重视不够, 不能全面理解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内涵, 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二、关于下一步我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2008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 再一次强调了美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指出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艺术教育的滞后, 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意见》从进一步提高认识, 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课外艺术活动,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艺术教育师资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加强管理, 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分16条对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后一个时期, 我省要以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为指导, 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一) 注重内涵发展, 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工作

首先, 要加强校长的培训, 不断提升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审美素养。李岚清同志曾指出:我们提倡美育, 加强艺术教育的目的, 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校长的审美素养提高了, 就会影响和带动本校的师生和学校文化建设, 意义相当巨大。应当说, 现阶段理论水平和审美素养较高的校长都重视艺术教育。还有一些校长对美育工作的认识也很高, 但是, 在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时候, 链条却断了。其中有客观的原因, 但说到底还是没有真正地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定期开展校长培训活动, 是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明确树立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的一个好办法。很多市、县区的教育局长参加过教育部的培训后, 都深有感触很有收获, 说明效果很好。今年省厅计划先对全省400多名普通高中校长进行一轮体卫艺工作的专题培训。各市、县区也要有计划地开展此项工作。

其次, 要盘活现有教育资源, 使其作用最大化。教育资源至少包括两种, 一种是物质资源, 一种是人力资源。学校自有的资源要充分利用, 因为它不是摆设, 不应闲置。有些资源 (包括教育外部的资源) 在一定范围内 (校际间) 可以互补、可以共享。比如, 设施、器材和有特长的教师。现阶段这方面可作的文章很多, 大家应充分重视, 前面我提到有的县区实行大学区 (沈阳市有49个) 制度, 从目前的运转情况看, 也还有很大的协作空间可以利用。

第三, 要逐步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即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中的硬环境建设) 的整体水平。首先, 要注重体现学校特色。教育部在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 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 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简而言之, 就是要求学校在全面贯彻方针的基础上要有特色和创新, 然后才是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的愉悦与和谐。

第四, 要逐步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的品位。这种品位不和钱多少直接挂钩, 却和学校的设计者实施者的审美素养挂钩。借用全球最大土地和环境规划设计公司———英国易道公司亚洲区总裁乔全生先生的话:学校环境建设一定要基于自身的一种肌理、底蕴、气质和文化, 然后对其重新梳理、改造和建设, 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个意义上, 艺术化工程就是塑造这么个介质, 让师生与周围的环境优雅共存。文化不需要隆重地标榜, 不需要单纯将文化符号挂在墙上, 更不必将垃圾桶设计成熊猫这样的具象的东西, 而是要身居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都感到一种诗意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 从中体验到幸福、希望, 得到熏陶和成长, 从而不功利、不焦燥, 身心愉悦地工作和学习。它应该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文化愿景, 即省教育厅所提出的八字方针———愉悦、和谐、诗意、创新。

(二) 加强管理, 切实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1. 加强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课程计划,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严格地说, 这是属于依法治教的范畴, 而现在的问题的确不少。艺术课程开不齐、被挤占的现象在一些中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必须予以纠正。

2. 加强教学研究, 定期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切实提高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的课改, 已进行一个轮回, 初中、小学的课改更早些。要认真总结课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 改进我们的工作, 努力要实施“有吸引力的艺术教育”。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实施有吸引力的教育, 艺术教育必须感染别人, 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陶冶人、影响人的过程。如果老师的教学没有情感, 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二是强调实施的是艺术的教育, 既强调艺术教育的经典性艺术性, 也强调学科特点。新课改后, 有一些音美课堂教学, 淡化了艺术特性, 上成了地理或历史课, 还有的因为多媒体的操作影响了音乐的表现。有些配乐的画面, 与主题无关, 干扰了学生的欣赏, 破坏了艺术效果。所以, 有专家主张, 好的录音机或CD机比多媒体效果好, 要向欧美国家学习, 多些实用, 少些浮华。

3. 加强艺术学科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除了支持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培训外, 要积极地有计划的组织多种形式的县区内、校际间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要固定时间, 形成制度。

4. 加强中小学美育的科研工作。

科研兴校是许多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要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开展美育的科研工作, 要积极引导校长和教师, 逐步适应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生活方式, 让科研为美育的实施插上翅膀。

(三) 实施品牌战略, 促进课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

课外艺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形成学生艺术素养的渠道, 又是展示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和艺术特长的平台, 同时也是学校和县区应当打造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品牌。打造这个品牌需要有素养有气魄的校长和局长, 需要有较高专业素养且敬业的艺术教师, 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北京、上海市教育局对中小学优秀学校艺术团队和骨干学生有奖励政策, 大连市去年6月1日成立了童声合唱团, 也有相关政策支持。针对当前我们的课外艺术活动精品少、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 学校和艺术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艺术社团、课外艺术活动的指导力度, 帮助其出精品, 上档次。必要时也可以请校外艺术专家亲临学校指导, 提升课外艺术活动的水准。

为丰富课外艺术活动的内容, 今年我们将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开展“校园歌曲大联唱”活动, 并与省文明办、省文联一道举办第三届校园新歌征集评选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努力提高活动质量, 让我们的艺术活动水平真正能与辽宁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地位相称。

三、关于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检查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 展示大中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 自2003年开始, 教育部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至今为止, 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均已分别举办两届。这项活动得到中央领导和财政部、文化部、团中央等部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目前, 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与全国大学生和中学生运动会一样, 已成为教育部主办的制度化的品牌活动。

2008年10月,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举办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教体艺[2008]9号) , 定于2008年10月-2010年2月举办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艺术展演活动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教育部对各地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2010年2月将要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集中展示活动由上海市政府承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 教育部提出了要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 结合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开展“祖国万岁”歌咏活动, 展现中小学生热爱祖国、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的精神风貌, 努力学习、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风采和才华。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开展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艺术活动。因此, 我们更要对本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据了解, 沈阳、大连、抚顺和葫芦岛等地不仅积极组织开展普遍性的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而且有计划有重点地创作、排练精品节目, 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这里我再强调四点, 第一, 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是教育部的一项制度化的常规工作, 各地不能总是临时突击, 要立足长远, 有计划地将艺术展演工作的每一项内容都列入日常工作中常抓不懈, 推动中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 比赛固然重要, 但比赛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借展演活动这一契机, 加大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促进艺术教科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 要注重挖掘当地优秀艺术人才, 使之成为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 和学校的老师一道, 多创作一些反映学校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创性作品。第四, 开展艺术活动需要经费支持。我们了解到沈阳、大连等市有艺术教育专项经费, 对工作开展非常有利。希望各市借参加全省全国艺术展演活动这一契机, 在艺术教育专项经费方面能有所突破。

上一篇:研究性设计教学下一篇:颈部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