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探究范文

2024-06-09

区域探究范文(精选12篇)

区域探究 第1篇

城市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供热企业面临的市场大环境是涨价,涨价,再涨价。煤、电、水、人工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几乎都在涨价,而供热产品却不能随意涨价,其热价由政府严格监管,不能说涨就涨;但供热服务又与民生息息相关,不供不行,不热不行;政府要检查,用户要投诉,社会要监督,媒体要曝光。同时供热企业还要维持本企业的生存,还需节能减排;政府规定,行业提倡,社会呼吁,企业责任,一个都不能少。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对企业,对热用户,探究一种新的节能思路,新的供热方法来解决。一般来讲,做为供热企业的电厂,尤其是中小城市,中小火力发电厂,人们致力于提高的节能方法,大致有:(1)提高初参数,降低终参数;(2)改善蒸汽流通部分的结构,减少流动的不可逆损;(3)增加热电联产的比例,提高背压机组的利用率,提高锅炉的热效率。所有这些技术的手段都基本已接近完善。但企业中大量低位乏汽余热和各种工业冷却废水中所含的热量都源源不断地被企业排放掉,造成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 新型热泵技术的分级利用实施城市集中供热的新思路

1.1 什么是热泵技术

热泵目前是我们城市当中利用较多,也较成熟的一种技术,在大、中城市和大型建设的供暖和制冷中都较常采用,在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热泵虽然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高位能,但所供给用户的热量却是消耗的高位热能与吸取的低位热能的总和,也就是说,应用热泵用户获得的热量永远大于所消耗的高位能(水源热泵常规能效比在4以上),因此热泵也是一种节能装置。

1.2 热泵系统的可行性

热泵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能提供的热能品质与热源特性有很大关系,而热泵应用的关键之一,就是寻找并巧妙地利用合适的热源。目前,大多数热泵的开发利用都是以地下水源做为提取热量和排放热量的源头,这样做,不仅可能会污染地下水,同时打地下井,投资成本也较高,热源的水温也较低。一般讲,冬季地下水的温度大约在15℃左右,而企业的排放水,水温较高,尤其是某些特殊行业,如我们所了解的电厂和某些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温度在冬季大约都在40℃左右,夏季更高,且量都较大,每天水的循环量都在几千吨以上。假如我们能够开发并利用好这些热量,不仅能够节省大量能源,同时也会给我们国家环保做出一定贡献(水质环保处理这里不做论述)。综上所述:将目前的热泵技术和企业废水排放结合在一起,建造一个新型的环保的大、中型供热站,对附近的居民楼或办公楼集中供暖。在夏季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利用工业井水为办公楼和附近的居民楼送凉风,为居民和单位职工创造一个更加舒适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 热泵分级利用模式简介(工艺系统图附后)

2.1 热源水的建立

工业的废水一般都通过地沟排放,首先应和企业协商建立一套无污染较环保的排放水和保温池系统,这是热泵效率的基础和关键之一,也是较困难和头疼的,一般企业都还没有这种意识,也不会考虑放掉的废水(需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持)。

2.2 一级利用

保温池中的废水如果温度较高,超过40℃时,可以利用板式换热首次将一次补水加热,然后再用电厂蒸汽加热到一定温度(可单独建一个小型供热站)送到附近的热用户。根据流量和热用户的多少与确定二次加热的蒸汽量(这里为了确保热用户的供热质量,必须要备有二次蒸汽加热系统)。

2.3 二级利用

一级系统的回水和部分热用户的回水再次被集中到下一级回水箱内(另建一个交换站,利用一级泵压力可输送到距离企业较远的居民楼区内建),再通过标准型满液式热泵机组,经蒸发器提取,吸收热量一再交换到一次系统水,供给热用户,剩余的工业废水,如果水质合格环保可进入二级利用,如:洗车、喷洒、灌渠,热用户的水可循环利用。工艺系统流程简图如下。

如果为节省投资或企业较小废水较少,可直接利用热泵取热,直接供给热用户,此种类型适合于供热区域较小或热用户热量较少,选择较小热泵,简单易行。同时,企业有自备井,还可建夏季制冷系统。对于大型企业又拥有大量的废水资源,水温较高时,应当分级合理利用。通过上述综合利用,不仅节约了一次性供热的蒸汽量(每吨水提高10℃,可节约普通煤约2kg左右,节约蒸汽约10kg),同时下一级的利用成本也将会降低,而对热量吸收也不会有改变。目前,在我们所在市区,市政府有意在区域内成立集中供热公司,统一从事城市集中供热事业,但考虑到市区供热区域较分散,量小的实际困难和国家现行环保政策和体制,再建大型的热电联产或区域锅炉房难于实现,且未来运行难于维持。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城区内各类可能资源优势并合理利用之,以区域分散的供热完成城市一体化集中供热使命。同时国家在废水处理和节能环保项目上有许多优惠政策,如:可以申请国家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及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及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扶持。全面系统推行集中供热并将供热管理市场化运行,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做为政府和企业也不能放任不管,毕竟环境保护和节约一次性能源,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政府和企业都应当把该类工程列入利国利民的重点工程,成立专门的供热管理机构,会同环保部门和各个可利用的企业,或有政府或有企业或有个人在一定政策支持下,致力于系统开发和综合利用,充分体现区域节能环保意识,最终达到政府、企业、热用户多方受益,形成良好的供热发展态势和能源利用结构。

3 结语

区域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构建探究 第2篇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探究 第3篇

一、构建复习模式(要求学生复习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明确其具体的内容)

模式如下:

1. 地理位置

2. 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形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及分布气候:主要气候的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对应的自然带河、湖:主要河流的地位与水文特征;主要湖泊的地位与成因植被及土壤:资源:主要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3. 人文地理概况面积、范围、人口(再生产、分布、迁移)等农业:①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因素;②农业区(带)的分布; ③主要 进出口农产品工业:①工业生产特点;②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区位分析交通:主要交通干线、枢纽的分布及区位分析城市:主要城市的位置与地位

4.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类型、危害与成因。

二、复习过程

1. 准确定位:采用“一读、二绘、三填、四想”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从读懂图(从图中知道有关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网、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到绘制图(绘制过程中尽量做到多种地图的叠加,如将经纬网图、地形图、河流分布图、气候图、交通图、城市分布图等融合绘制成一张图)、填充图(在空白轮廓图上进行地形区、气候、农业区、工业区、城市等相关地理事物的填注),最后通过上述过程进一步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幅“心理地图”——想图。

2. 以“点”连“线”谋“面”。对于区域地理特征要求学生将初高中知识相融合,用系统地理知识统领区域地理知识, 充分利用高中地理的规律、原理,理解推导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网络结构如右图所示。

3. 利用经典案例突破区域重要考点。在充分研究考纲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针对高考对本区域的重要考点,设计一些相关的经典案例,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学生之间相互探讨—教师引导分析形成标准答案的步骤来进行突破。如“美国”的经典案例:(1)地形对北美气候有何影响?美国西部地区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及原因。(2)美国东南部地区与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特征上的差异及原因。(3)阿巴拉契亚山脉低矮的原因与五大湖的成因。(4)密西西比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意义。(5)美国人口的分布、迁移特点及其原因。(6)美国东北部乳畜业的区位分析、 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与区位以及对我国东北农业基地建设的影响。(7)美国工业区的分布及各工业区的区位分析。(8)飓风的形成原因及防御。

注:在具体教学中,一部分案例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另一部分案例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有一种学以致用的体验。这样做,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复习巩固

1. 整理笔记:要求学生课后及时整理出本部分复习内容的笔记。教师要督促与检查。

2. 面述:分层次要求优、中、差生按模块内容进行面述,人人达标。

3. 巩固练习:结合高考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一般采用11+2模式:11个选择题,2个综合题。尽量选择近三年的高考题或者进行适当的修改,时间控制在45分钟),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四、复习反思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的区域性,虽然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但几乎都是“高起点低落点”,万变不离其宗。区域地理的复习其实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五个问题,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如果说我们在复习和练习后,能够针对这五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处理,我想对于该部分的复习也就基本到位了。

高中区域地理绘图作业设计探究 第4篇

通过作业夯实地理学科知识是必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学生的作业设计也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往的画图作业设计中, 难免出现作业繁重、效果欠佳、学生反馈不好等现象, 故对于高二区域地理画图作业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基于高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本着多样化、有效学习的作业设计前提, 特提出以下几点画图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1“有图绘图”作业设计

“有图绘图”指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或提供空白图和部分空白图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补绘、填绘和描绘的过程, 其目的往往是要求学生概括某个要素的空间分布趋势, 是画图作业最常见的一种。

1) 补绘作业。在课本上、地图册或教师设计的有关单一要素地理空白图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添加一定的符号、文字、线条, 弥补原图的不足, 从而达到突出重点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例如, 指导学生在我国空白行政区的地图上, 补充绘制我国一月份和七月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等值线, 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判读和分析, 使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这一气候特征。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绘制等值线的能力, 并加深了对于等值线这一高考常考点的理解。

2) 填绘作业。教师为学生准备好空白图, 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将重要的、需要记忆的地理内容填在相应的位置上。填绘作业具有灵动性, 既可以在同一张空白图上填充多种地理要素, 让学生体会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逻辑联系;也可以只要求填充单一地理要素, 达到突出主题、避免其它要素干扰的目的;还可以在两张不同的区域空白图上让学生填充同一地理要素, 达到区域比较分析的目的。例如, 展现“美国空白图”, 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用图例和线条分割的形式, 将美国的重要地形区、气候分布、重要河流绘于图上。

3) 描绘作业。即利用课本插图, 让学生用颜色鲜明的笔描出较为重要的地理要素、分界线等, 是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描绘作业由于画图量较小, 知识的系统性不够完整,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预设好重要经纬线等相关参照物, 此外,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于一些常见地理图例的记忆 (国界线、公路、铁路、重要矿产和资源的符号等) , 从而达到准确描绘, 精确记忆的目的。比如, 在中国地理空白图上描绘出“秦岭—淮河线”“一月0℃等温线”“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地势阶梯界线”等内容。

2 无图绘图的作业设计

无图绘图作业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储备徒手画出各种地理图的作业设计, 有一定的难度, 但对学生画图、读图、析图、图文转换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有摹绘、简绘、转绘等几种作业类型。

1) 摹绘作业。类似于美术中的临摹, 学生一边看课本插图一边在白纸上进行临摹绘制, 类似于书法练习中的临摹字体的训练, 是一种较为简单而常用的绘图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用课本或地图册插图边摹绘边熟悉区域名称、位置、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地图知识落实的同时要体现重点内容的突出, 学生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的摹绘把区域地图转化为心理地图, 树立空间概念。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 可让学生先将中国轮廓图以及重要经纬线 (北回归线、30°N、40°N、90°E、100°E、110°E、120°E等) 摹绘出, 并以这些经纬线作为重要依据, 绘出常考查的山脉、河流、地形单元、气候分布、资源等要素, 以便落实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

2) 简绘作业。简绘也叫草绘, 要求学生能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快速、简单的把一些地理事物和过程形象化的绘出。不要求画的十分逼真, 但内容要清晰, 图例应整洁, 主题要鲜明, 以达到“神似”的效果。课堂上教师边讲边简绘, 学生加深理解, 然后自己在课上课下反复简绘。如简绘出“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图”“东亚冬夏季风的成因图”“世界洋流模式图”等。

3) 转绘作业。即将文字转化为图像, 更加利于学生记忆。在转绘作业布置之前, 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地理原理的落实, 并能在纸上绘制出简洁直观的地理图形来展现。如画图表示“内流湖和外流湖的成因”、画图概括“黄河、长江的概况”等。

高二区域地理画图作业设计遵循了学生基本的心理特点和对地理学习需求状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各个区域中的各项地理要素, 加深地理知识的识记, 提升地理素养。另一方面许多学生通过画图作业的过程体验, 对于地图产生一定的兴趣, 能反作用于提高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 画图作业仍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作业耗时较长, 若方法运用不当则效果不佳, 极易成为美术作业, 难以达到一定的作业效果。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坚持课堂作业和课后画图作业相结合、讲绘结合、画图作业与其它形式的作业不分离、在理解基础上画图而非机械绘制这几个原则, 利用好区域地理画图作业, 逐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最后达到图文转换, 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目标。

摘要:提升学生的地图判读能力是提高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 通过绘图作业会提高学生地图判断能力。笔者设计了有图绘图区域地理作业和无图绘图区域地理作业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涉及对空白的区域地图进行补绘、填绘和描绘, 和地图册中的区域地图进行摹绘、简绘和转绘。

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论文 第5篇

摘要:国际贸易通过促进区域分工演进、要素积累、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等途径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指出认清不同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作用机制侧重点,有利于各地制订最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贸易 效应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以及产品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要想实现规模化的经营以及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贸易的发展与分工的实现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1国际贸易促进区域分工

从深层次讲,分工演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分工的演进是逐次推进的,由一国内部区际推进到国际之间,并最终形成国际间的分工。分工也是剖析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切入点,而实现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是分工的二重性(专业化、多样化)。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要靠四个方面。一靠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工,凭借资源优势,获得提高区域经济福利水平的条件;二靠区域间的分工演进,分解产业部门,从而衍生出各式新的产业。在区域多样化产业格局下,差异化生产进一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三靠分工促进的劳动专业化,并以此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专业化人员的持续操作,这种操作提高了人员的劳动熟练程度,使其不断积累相关劳动经验,改进劳动技能,并且通过人员的专门化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加速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四靠规模化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像钢铁厂这样的企业更多地依靠规模效益,而像铁路则达不到一定规模根本无法投产。

2国际贸易是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

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贸易创造型投资”,这种主要靠外贸对资本的传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资源结余。许多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普遍,利用比较优势,既利于出口,又可积累国内财富。同时,可以利用出口商品来换取本国急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宁波大部分公司,都体现了外贸的带动作用,它们大都起步于外贸生意,有了相当资金积累后再办实体。一般而言,相同条件下,由于贸易额大,利息与本金偿还转移易于发生,因而,贸易量越大,预期外贸流入量也就相应增加。而预期本息偿还机会欠佳,资本流入就要受阻。更进一步讲,外贸额(尤其是出口额)快速增长将增强外资投放的信心。原因在于:(1)出口增长迅速,外汇结余较多,国际投资信任度就高;(2)出口扩张,一则表明出口产业或产品前景广阔,再则表明该国产业或产品已达一定水准,国外企业投资信心增强;(3)一般而言,在增速较快的经济体系内,由于出口产业的蓬勃发展,投资者在产品销售以及外汇盈余汇出方面较少有后顾之忧。

第二,国际贸易的促发展功能,主要是通过将区域的储蓄转变为现实的投资来实现。资本品生产的充裕能力是实现储蓄转为投资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则很薄弱。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品的生产能力、转换能力不足以及获得国际借贷的局限造成了资本的缺乏。

第三,外贸还具有优化储蓄的功能。外贸引导国民储蓄,进而弥补储蓄缺口,要通过限制消费增加投资来实现。国民总收入支出公式,即Y=(CD+CM)+(ID+IM)。CD、CM、ID、IM分别代表区内消费、国外消费、区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由此可见,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区域的出口,相当于CM的增大,而在ID有限的情况下,IM的增大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第四,外贸对于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区域技术进步的纽带,又为其创造条件。外贸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有种渠道:(1)通过购买或引进的方式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设备、工艺、生产能力等),可以提高现有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增强区域研发能力。但是,这些都不是白来的,归根到底,还要靠外贸发展积累外汇购买所得。(2)通过对于进口产品的研究,获得其相关技术,进行模仿创新。随着国际技术信息的交流,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进口产品进行细致研究,获得相关技术信息,模仿其产品技术,实现对于部分产品的仿制再现。例如,国外的一些西式快餐店在国内的大量出现,其西式快餐制作技术被国内逐渐模仿,甚至可与其一较高下。(3)通过外贸刺激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技术的进步。要想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外在竞争压力也迫使出口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而这种出口企业的技术研发既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实现区域收入的增加,而且也会通过新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整个区域技术的进步。(4)通过外贸与外资的联动导入国外先进技术。当前,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发展迅速,外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必须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做文章,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也会分得先进技术的红利,国内汽车、机械、通讯电子工业等就在外资的驱动下,技术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

3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结构优化

首先,国际贸易对于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具有推动作用。贸易一旦不存在,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就会造成很大损失。举例来讲,甲地有劳动力和资金优势,但缺土地,乙地则有土地优势,欠缺劳动下,两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就会达到双赢的局面。放大来讲,仅国内区际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局限,实现全球范围内最大化的资源优化配置。一般而言,生产资源都有趋利性,出口行业效益好,进口行业就要受冲击,而各种资源要素就会流向出口行业,从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能得以实现。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指标。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两种力量,即出口的“拉力”和进口的“推力”来实现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出口“拉力”具有前后双向关联的效果,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以及相关原料及半成品需求增加的拉动,这种拉动作用会极大地促进生产此类产品厂商的快速发展。如果出口产品为中间产品,出口量的增大,会带动与此产品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装产业的成熟就与蚕丝出口带动丝绸制品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此外,为输出部门提供专门服务的辅助性产业也出现并发展起来,聚集经济和区位化经济已经与输出产业融为一体,并实现了平行发展的态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有利于促进输出部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进口的“推力”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国内未有的产业产品来刺激国内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需求量逐渐增加,国内相关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对于国内已有的产业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所凭借的就是进口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产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还具有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出口工业的布局上一定靠近便于产品运输的港口等地。由于保护的原因,扩大的国内市场的工业多半位于内地,其结果可使工业布局实现有沿海向内地的转移;另一方面,是通过出口的间接传导机制,包括各个区域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内外交错,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上的二次组合。

4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机制创新

主要指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提高效率,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机制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显示着区域发展水平的制度优越性。国际贸易对于经济运行机制具有示范推动的显著作用。

首先,对外贸易对于推动政府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具有迫使作用。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指令性和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行政包办一切,弊病很多,与国际贸易和惯例格格不入。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首先从政府层面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在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进展迅速,成效显著。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微观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刺激作用。

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企业在机制运作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市场经济也将企业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予以切割,市场开始逐渐主导企业的发展,而行政干预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则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国际市场竞争大潮的“逼迫”下,有力地推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产品运作习惯。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并且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会成长起来,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反之,如果是不开放且与国外无贸易的情形之下,低效率的国内或区内垄断企业一旦参与国际贸易,必将刺激其改进生产,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不可避免地,一些低效率、低技术水平的企业就只有被淘汰而代之以更高水平的企业。

此外,国际贸易对新的区域经济理念还具有传播作用。新的理念的传播可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思路,开阔其经营眼界。

5我国外贸发展新阶段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东部沿海地区更是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以此有效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此外,通过购买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以及在与国外企业的合资经营中,国内企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明显加快,企业管理渐趋科学化,并且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开展,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际贸易加速区域成长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作用不同。小国(系指人口数量、疆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规模较小)囿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而大国则相对要弱一些,大国本身内部就存在若干的区域,这些区域相当于小国,区域之间开展贸易交流的空间很大。然而,现有相关贸易理论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多以国家为分析单位来考察外贸的影响,并且总是理性化地认为国内(包括大国和小国)的区际贸易机会和贸易空间都已经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发育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特别是省际之间互通贸易不足,自给自足现象仍很严重,并且人为地设置诸多贸易壁垒。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的合理有序流动。因而,在制定相关贸易战略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和国外贸易潜力的充分发挥,优化国内,壮大实力,并培育国际竞争力。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对外开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的对外出口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面,多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所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们出口的主要内容,并且综合对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可以预见,我国竞争力强的产品仍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总之,我国要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还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幼文等.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货出版社,.

[3]骆泽斌.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10).

[4]吕燕萍.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09).

高中区域地理“教”之高效课堂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效课堂;探究

一、“必修三”知识框架结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本文重点分析第一部分的区域地理研究,笔者将区域地理学习框架结构整理如图1所示。

二、“必修三”学习难题

1.初高中内容缺乏衔接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诸多内容貌似相同,但学习目标和方法却相差甚远。初中区域地理的目标是知道、了解世界和中国概况,学习方法重在感官记忆和死记硬背;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识和了解区域基础上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并且能够应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够分析出与该区域特征相似的其它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和解决措施。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通过典型流域问题的治理分析出流域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此学习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分析其它流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田纳西河,然后让学生分析出我国长江流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2.区域地理内容繁多

在区域地理的分析过程中,要清楚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分析该区域的优势、问题及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涉及内容庞杂,记忆知识点繁多,但分析方法基本雷同。所以,分析2~3个典型案例后,学生便有了倦怠松懈之心,方法的雷同使他们缺少上课的激情,学习兴趣逐渐变淡,积极性消减,学习效果明显下降。在必修三第二章五个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前面的黄土高原和田纳西河学习效果好于东北地区、德国鲁尔区与江苏省。

3.区域地理定位困难

区域定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学必修三的学生来讲,知识的积累不到位,常见区域特征不明确,空间概念不清楚,加之方法和技巧的缺乏,致使区域定位比较困难。虽然教师一直强调区域定位的常见方法,即形状轮廓定位法、经纬度定位法、周边事物推断法、标志性地理事物定位法,但学生只是流于方法本身的记忆,遇到题目仍然一头雾水、无从下笔,归根结底在于区域知识欠缺,无论哪种方法都无用武之地。

三、“必修三”教学方法突破

1.加强初高中内容衔接

高中区域地理开课之前,务必进行初中内容的简单回顾,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强调初、高中内容的学习目标、学习性质、学习深度的根本区别,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知道高中内容的学习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教师也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认真备课,并在区域地理讲解一节之后,整理与本节内容具有相关性的高考试题让学生体验,再利用本节所讲内容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点评。落实初中回顾、教师强调、自我感知、案例分析、试题分析等诸多环节,可促使学生很好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为区域地理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设置探究问题情境

传统区域教学主要是机械地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引导学生识记区域内的地理事实、归纳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内的地理联系,这种典型的“八股式”区域地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课堂枯燥[1]。在增加课堂趣味方面,笔者通过典型问题或典型案例的设计,让学生探究该区域的“八股”特点。例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教学,就可通过一些典型问题逐步深入探究,如图2。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日常所见所闻直接影响其认知水平,区域地理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进一步表明,城市学生在工业、人口和城市部分的学习中较轻松,农村学生在地形和农业部分的学习中更具优势,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应视频或图片信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基础上深刻掌握学习内容。例如,讲河谷农业时,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河谷;讲地形时,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山脊、什么是山谷?诸多问题面前,相关视频和图片远胜于教师的口头叙述。此外,在讲某个区域时,提前让曾去过该区域的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教师可以提供分析主线,让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往往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的陈述比教师的书面表达更有成效。例如,讲东北地区时,让去过东北旅游的几位学生组成小组,整理出他们自己摄影的典型图片,以旅游的季节和线路为主线,做成视频材料,配上所见所闻进行讲解,教师在分析原因及困惑过程中渗透本节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为透彻,效果非常显著。

4.重视地图教学应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不但是学习地理的实体工具,更是建立地理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地图的应用能够准确地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形态、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2]。区域地理的学习,熟悉地图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

在必修三的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看图的技巧,如看一幅图,要看图名、图例和注记、比例尺,从宏观上把握图像信息;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多看图的习惯,区域地理学习之初,学生对区域地图较为陌生,在平时的教学和做题中,一定要勤翻图册。例如,在第二章五个案例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局限于本案例区域的了解,要通过图册去查询该区域在国家、在世界大范围中的局部定位,做到掌握局部、了解全局,透过局部看全局、通过全局熟局部,遇到陌生的区域更要认真对比,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世界和地区轮廓的地理事物便印记在大脑中,做到眼中有题、心中有图。为达到心中有图的效果,应经常徒手绘图,“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画过的地图,印象尤其深刻。

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考频频出现的考点。本文通过初高中区域地理的对比,分析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现状,针对必修三的内容安排,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学习中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必修三高效课堂教学的四大方法。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提高效率,加强监督,才能保证高效课堂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汤国荣. 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 教学研究,2014(8):20-26.

吹填区域的地基处理探究 第7篇

1.1 物理指标分析

现场取回流泥的物理指标平均值见表1。流泥液限为45.9%, 粘粒含量46.9%, 胶粒含量 (<0.002mm的颗粒) 24%。土质颗粒细, 粘粒、胶粒含量高, 使得土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活性, 能够把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吸附在土颗粒周围, 使其结合水厚, 含水率高, 孔隙比大, 土质松软, 强度低。

1.2 矿物成分

本试验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式对取回流泥的矿物成份进行定量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2。温州浅滩一期吹填工程流泥样品粘土矿物含量为46.8%, 在大量的粘土矿物中, 含量最高的是伊/蒙混层, 伊/蒙混层的工程特性介于蒙托石和伊利石之间, 使得流泥具有较高的塑性、较大的压缩性和较低的渗透性。

2. 模型槽真空预压试验分析

为了解现场流泥真空预压加固强度偏低的原因, 取现场流泥进行真空预压模型试验。模型槽长4m宽2m高2m, 模型槽内淤泥填入厚度为1.8m, 排水板间距60cm, 正方形布置, 真空预压加固天数为150天, 荷载80Kpa。卸载后固结度经计算达到了85%以上。以下为试验结果分析:

2.1 含水率随真空预压抽气时间的变化情况

含水率随真空预压抽气天数的变化曲线见图1, 由于模型槽真空度保持较好, 模型槽中的淤泥性土含水率在抽真空第26天时, 由120%降低到55.2% (平均值) , 抽气第114天时, 含水率降到51.8%, 抽气第150天时含水率降低到50.6%。真空预压前期含水率降低迅速, 消除了地基土的大部分沉降;在真空预压中后期, 含水率降低的速度非常缓慢, 124天时间含水率仅仅降低了4.6%。

2.2 含水率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根据真空预压加固各个阶段的十字板抗剪强度和相应含水率的统计做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模型槽试验条件下, 淤泥性土的含水率变化和抗剪强度变化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含水率为60%左右时, 十字板抗剪强度大概为2k Pa;当含水率的进一步降低向液限 (液限含水率45.9%) 靠近时, 抗剪强度增长迅速, 含水率稍有降低, 强度迅速增加。卸载时, 平均含水率降低到50.6%, 十字板抗剪强度近15kPa。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变化存在一个敏感区域, 当含水率不断降低向液限靠近时, 含水率稍有降低, 抗剪强度大幅增长;当含水量不断增加, 远离液限时, 含水率的变化对抗剪强度影响不明显。

2.3 原因分析

根据图2, 模型槽土体进一步降低含水率, 十字板抗剪强度是可能进一步大幅提高的。根据图1, 模型槽土体经过150天的真空预压加固, 含水率降低到50.6%, 再进一步降低显然有点困难。那么是真空预压法工艺原因 (比如土体颗粒细, 在排水板附近富集, 造成排水不畅等) 还是固结压力小造成含水率不能进一步降低呢?如果是固结压力的原因, 那么真空预压加固后土体强度较低是和土体本身性质有关。

3. 正压固结试验

3.1 试验方法

为了解在80kPa压力下, 温州浅滩一期吹填工程淤泥含水率降低情况, 取流泥试样做室内固结试验。试样数量4组;试样厚度8cm;试样直径79.8mm;压力等级为12.5k Pa、25kPa、50kPa、100kPa、200kPa五级;双面排水;加压时间为75天, 每15天加一级压力;在施加第一级压力后立即向水槽中注水浸没试样, 保证试样始终保持饱和状态。

3.2 试验结果

固结完成后试样的e~p曲线见图3, 推算每级压力下试样含水率, 做ω~p曲线见图4。饱和度取100%, 相对密度取2.75。

试样厚8cm, 每15天施加一级压力, 可以认为试样在单级压力下完全固结了。从图3、图4可以看出, 在固结试验中土样单级压力固结后含水率和固结压力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 土样含水率不断降低。当正压为80k Pa时, 在e~p曲线上查孔隙比为1.27, 计算含水率为46%, 和液限非常接近。可以认为流泥在80kPa压力下, 含水率只能降低到液限, 如需进一步降低含水率, 需要加大垂直压力。模型真空预压试验中, 流泥经过150天的真空预压加固, 平均含水率降低到50.6%, 是否合理呢?流泥在真空负压作用下, 固结度达到85%以上, 则土体实际固结压力为80×85%=68k Pa, 查e~p曲线, 得孔隙比为1.36, 计算含水率为49.5%, 接近实测含水率50.6%。试验结果是合理的。

显然, 流泥加固后含水率高、强度低是和固结压力较低有关。根据固结试验, 80kPa压力下, 土体含水率只能降低到液限, 而在模型试验中, 有效固结压力达不到80kPa, 含水率离液限还有一定距离, 这是流泥真空预压加固后强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从图2曲线的趋势看, 如果含水率进一步靠近液限, 地基土抗剪强度是有可能满足要求的。

4. 工程现场十字板抗剪强度分析

根据现场实测十字板强度和相应的含水率做图5, 在现场条件下, 含水率和十字板抗剪强度的相关性比模型槽试验结果稍差, 但变化趋势是相同的 (现场条件比较复杂, 土质不如实验室均匀) ;即流泥含水率和十字板强度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真空预压结束后, 土的含水率高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 (现场排水板间距1m) , 抗剪强度为9k Pa左右。

现场实测十字板、含水率变化趋势和模型试验结果是相符的, 加固后强度较低的原因是含水率没有降到更低, 这需要进一步降低含水率, 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土体的有效固结压力。

加固由粘粒、胶粒含量很高的流泥形成的地基, 真空预压法能够大幅降低地基土的含水率, 消除地基的大部分沉降, 但加固后地基土强度偏低, 还需要改进措施进一步降低含水率。在现场施工中如遇到大面积深厚流泥, 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 应先进行现场试验研究。

5. 结论

5.1 淤泥性土的含水率变化和抗剪强度变化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变化存在一个敏感区域, 当含水率不断降低向液限靠近时, 含水率很小的降低, 抗剪强度大幅增长;当含水量不断增加, 远离液限时, 含水率的变化对抗剪强度影响不明显。

5.2 温州浅滩一期吹填工程流泥在80k Pa压力下, 含水率只能降低到液限, 如需进一步降低含水率, 需要加大垂直压力。

我园融合式区域活动的探究 第8篇

我们从外显性和内隐性融合入手, 体现一种大融合的思想。外显式融合关注区域活动时间安排的机动性、空间布局的开放性、活动组织的灵活性,内隐式融合关注区域活动中幼儿经验的迁移和教育目标的渗透。两者互为表里。研究的重点从外在的融合逐步向更多关注幼儿内部经验的关联与迁移过渡。

一、外显性融合的研究

(一)时间安排的机动性

我园以往上午9:00—10:00是两节集体教学时间, 形式的呆板导致了幼儿集体活动的程式化。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改变了作息时间, 在9:00———11:00之间,教师可依据活动的需要、孩子的兴趣,灵活安排集体或区域活动时间。现在我园上午的时间段,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出现了三种组合方式:

1.先集体活动后区域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会自然地运用、迁移、拓展到区域活动当中。

2.先区域活动后集体活动。与以往从上而下的集 体活动不同, 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共性问题成为后续的集体活动中研讨的问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需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满足。

3.区域活动、集体活动合二为一。有的时候 ,教师会在集体活动时提出问题, 让幼儿尝试在区域活动中解决问题。如果问题顺利解决,则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解决不了的在集体活动中讨论。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时间的长度由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地调整。

改变作息制度后, 教师逐步改变了重集体教学轻游戏的观念,更加关注孩子的需求。区域活动、集体活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区域活动的地位正在逐步替代集体教学活动。这样既保证了教师的个别指导,又提高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空间布局的开放性

教育环境的创设不再是单一的用途, 而是根据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的需要利用环境,让环境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1.让环境成为隐形的教师 。

———巧妙呈现幼儿的作品, 让幼儿体验自己作品的意义,提高自信。

———根据幼儿的经验及需求, 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环境中隐含一些规则、活动操作流程、可共享的经验等,体现环境的教育性。

2.让区域格局灵活整合。

———区域设置适当固定,避免过多的桌椅移动,方便幼儿吃饭、上课、自由活动等。

———打破按领域划分区域的做法, 适度进行区域整合,如:大区套小区,在“我和秋天握握手”主题中, 设置了玄武湖公园这样一个大的游戏场景, 在这个场景之下,又设置了菊展中心、休闲中心、游船中心等。娃娃家的人们可以通过逛玄武湖公园, 巧妙地达到制作观赏菊花展览、操作益智玩具、按座位坐游船等相关游戏目标。

(三)活动形式组合的灵活性

1.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间的相互促进 、交叉融合。

———部分集体教学内容放进区域游戏中学习 ,有利于不同层次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激发兴趣。如: 数学、美术、科学等内容放进区域游戏中, 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学习,可多途径地获得相关经验,比集体教学更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集体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以延伸的方式融入区域活动,更重要的是拓展、生成新的活动。如:中班幼儿在集体活动儿歌《我帮奶奶收南瓜》后,紧接着就把该内容延伸到相关区域,超市卖南瓜食品、表演区表演南瓜的儿歌、故事。“手工坊”中幼儿制作南瓜灯,在万圣节时开展了南瓜灯展示活动。孩子们的经验得以很好地迁移、深化。

———区域活动生成新的集体活动。如:一次挖野菜活动,年轻的爸爸妈妈不识别蒲公英。教师在活动评价中并没有给出答案, 而是在第二天午饭后散步的时候让孩子们找蒲公英,并进行对比,下午就生成了一节新的科学活动“真假蒲公英”。幼儿在一次次比较、争论的过程中,了解了蒲公英的重要特征。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二者合一。如:小班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认识桔子,教师把该活动设计成集体、区域二者合一的综合活动。开始部分是集体教学认识桔子的外形特征;中间部分是区域活动,在区域中剥桔皮、品尝桔子、桔瓣做果盘;评价部分则又采用集体教学的手段交流如何剥桔子、如何做水果拼盘等经验。

2.区域活动和幼儿日常活动融合。

———区域活动源于生活。我们的主题全部来源于生活,如:“一起去旅游”的主题,就是孩子们在暑假外出旅游, 到一开学叽叽喳喳地述说自己旅游的经历而产生的新主题。在主题背景下我们开展了民族风情馆、民族大舞台、中华景观村、民族之家等区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孩子的生活经历。

———区域活动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如我园医生每天中午给生病的幼儿喂药, 孩子们对幼儿园的医生很喜欢。我们就开展了“我帮医生阿姨装药丸”活动,在活动区中提供了幼儿园医生阿姨的照片,并提供空药瓶, 在瓶上贴上点卡、数卡、颜色标记,让孩子们看这些标记, 放入相应数量、颜色的药丸并找到对应的瓶盖盖好。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数、点卡匹配等知识。 这个过程不但贴近了生活,还创造性地反映了生活。

———区域活动延伸到生活活动。在角色性区域游戏中,幼儿在情境中习得生活技能、优良品质等,又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在超市游戏中卖鞋柜台营业员要学会看大、小标记有序地摆放各种鞋子,服装柜则按季节整理衣服, 其他区域的孩子买这些东西后会很开心地试穿。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不厌其烦地练习穿脱,到日常生活中,生活自理的技能自然也就提高了。

3.区域与区域间的联系与整合。

———区域与区域间的并列关系。传统区域一般是以五大领域划分,如:娃娃家、手工坊、建构区、图书馆等是按领域划分的,可称为并列关系,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区域与区域之间包含关系。如:在主题“飞行的秘密”中的“休闲吧”中就包含有自助餐、娱乐室、图书室三个小区。即在一个大区中套小区,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适度整合,让孩子在一个区域中利用游戏情节的发展同时参与多样的操作活动, 在活动中可关注经验的迁移与关联,推动活动的深入。

———区域与区域之间转换关系。如:大班主题“一起去旅游”中,有一个区是“新疆风情馆”,随着主题的深入一步步转换为“蒙古风情园”、“特色展览厅”、“民族大舞台”。 这个转变是依据主题阶段的核心概念、幼儿的知识经验而一步一步生发、推进的。

二、内隐性融合的研究

内隐性融合研究,我们重点关注教育目标在活动中的渗透,关注幼儿经验的关联,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 在操作中获取经验,在经验中迁移、拓展,学会变通。

(一)关注幼儿经验的迁移

经验不只是知识,它还包含情感、能力、反思。幼儿在活动中关注经验的延伸、关注经验纵向、 横向的联系。如中班主题活动“我和秋天握握手”,分三阶段进行。第一段核心经验是花儿朵朵:通过秋游、散步等活动欣赏菊花、桂花,感知秋天的美。第二段核心经验是果实累累:从收集、观察、品尝活动中感知南瓜、石榴、银杏、花生等果实的特点,感知秋天的丰收景象。第三段核心经验是叶儿飘飘:观察秋天树叶的变化,探究落叶的原因,进一步感知秋天的特征。从纵向看三个核心经验层层深入、横向看每一阶段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开 展,通过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三大途径相互渗透、联系、促进。

(二)关注目标的渗透

1.同一活动体现多重目标。如在建构中山陵(博爱坊、音乐台、灵谷塔、祭堂)风景区中,目标不仅包含了艺术、科学领域,还包含了社会、语言领域的目标。孩子们首先要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物特征及文化, 然后运用测量、架空、垒高等技能搭建建筑物,还要体现建筑物的对称美。在搭建过程中要学会分工合作,同伴来参观时还要介绍自己的作品。

2.同一目标在不同活动中体现。如小班主题“快乐幼儿园”中有一节音乐集体活动“小雨点按门铃”,主要是教育幼儿有礼貌、会主动打招呼,活动结束后教师就把该活动的内容延伸到区域、生活中: 娃娃家互相串门学打招呼,到超市买卖东西要说礼貌用语,到日常活动中会和教师、同伴、家长打招呼,礼貌在生活中成为习惯。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探究 第9篇

一、采用多种材料搭建区域活动环境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搭建不仅仅是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是借助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启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让他们在自主意识的引导下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1]。为实现以上目标,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必须采用多种材料, 而且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一) 适当增设新的区域环境材料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担负的教育职能, 往往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简言之,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内的材料越丰富, 对幼儿能力的提升越有帮助。这些材料的获取, 则必须借助教师和家长甚至是幼儿的共同努力, 将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 增强学生观察力的自然材料, 搬运到幼儿课堂当中。比如树叶、蔬菜、木块、鹅卵石等, 孩子们可以在搭建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 用树叶拼图, 用蔬菜做出插画, 用鹅卵石搭建小桥, 用木快组建房子。一来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材料按照自身脑海当中的模式进行搭建应用。二来, 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不同材料的认识, 能丰富幼儿的阅历, 开拓幼儿视野。

(二) 废物再利用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使用的材料出了自然材料之外, 也可以是生活当中的一些废品材料, 比如饮料瓶、易拉罐、塑料盒等等,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比如将饮料瓶制作成喷洒壶, 用酸奶瓶做成小型哑铃等等。幼儿通过这些制作过程会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更感兴趣, 进而激发幼儿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考虑因素

(一) 幼儿的个性差异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搭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因此,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设置应该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需要, 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操作性强、趣味性高的可变性材料, 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考虑到每个幼儿发展水平不一, 爱好不一的情况,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 要做到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的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避免一刀切的现象。

(二)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卫生问题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是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将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其次,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必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 将收集来的材料用品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是一些废旧塑料瓶) , 然后放在阳光下进行暴晒, 之后方可供幼儿使用, 以此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除了是幼儿的引导者、组织者之外, 也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好搭档, 所以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安全问题上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坚决维护幼儿的安全卫生[3]。此外, 幼儿园区域活动之后用过的材料, 必须进行二次消毒, 避免幼儿沾染到细菌。在幼儿园中教师应嘱咐幼儿勤洗手, 尤其是饭前饭后, 一定要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 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

(一) 游戏情景的创设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 为幼儿创设其喜欢的符合他们兴趣的互动环境, 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搭建的基础。然而, 要想进一步的推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发展, 必须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能够有效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游戏情景的创设是从幼儿熟悉的游戏着手, 通过游戏情景学习, 丰富幼儿的阅历, 增长幼儿的知识积累。比如, 教师和幼儿通过蔬菜插画的游戏, 让幼儿认知蔬菜的种类和名称;运用木块搭房子的游戏, 让幼儿认识到木块的各种功能, 运用饮料瓶搭建小船, 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二) 重新包装策略

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必然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 而且购买的材料不一定都是品质优良的好材料。新时期下, 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 应明白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4]。因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材料应用中, 应本着务实心态进行材料的选购, 并且从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操作力上面着手, 进行材料的重新包装, 并增设一些幼儿感兴趣或是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材料, 减少幼儿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抵触情绪。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此为,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 应该从幼儿发展角度进行区域环境的布置, 为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材料选择也应更加的新颖,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也要贴合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 才能切实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鹏娜, 申静.幼儿园区域活动社会化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旬, 2015, (7) :64-65.

[2]金渊媛.智慧引领, 聚焦成长——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 (上旬) , 2015, (12) :98.

[3]滕昕.有效的教学生动的学习——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策略思考与建设[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5, (4) :127-128.

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第10篇

1 国际贸易促进区域分工

从深层次讲, 分工演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分工的演进是逐次推进的, 由一国内部区际推进到国际之间, 并最终形成国际间的分工。分工也是剖析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切入点, 而实现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是分工的二重性 (专业化、多样化) 。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 要靠四个方面。一靠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工, 凭借资源优势, 获得提高区域经济福利水平的条件;二靠区域间的分工演进, 分解产业部门, 从而衍生出各式新的产业。在区域多样化产业格局下, 差异化生产进一步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三靠分工促进的劳动专业化, 并以此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专业化人员的持续操作, 这种操作提高了人员的劳动熟练程度, 使其不断积累相关劳动经验, 改进劳动技能, 并且通过人员的专门化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 加速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四靠规模化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像钢铁厂这样的企业更多地依靠规模效益, 而像铁路则达不到一定规模根本无法投产。

2 国际贸易是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

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贸易创造型投资”, 这种主要靠外贸对资本的传动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资源结余。许多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普遍, 利用比较优势, 既利于出口, 又可积累国内财富。同时, 可以利用出口商品来换取本国急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宁波大部分公司, 都体现了外贸的带动作用, 它们大都起步于外贸生意, 有了相当资金积累后再办实体。一般而言, 相同条件下, 由于贸易额大, 利息与本金偿还转移易于发生, 因而, 贸易量越大, 预期外贸流入量也就相应增加。而预期本息偿还机会欠佳, 资本流入就要受阻。更进一步讲, 外贸额 (尤其是出口额) 快速增长将增强外资投放的信心。原因在于: (1) 出口增长迅速, 外汇结余较多, 国际投资信任度就高; (2) 出口扩张, 一则表明出口产业或产品前景广阔, 再则表明该国产业或产品已达一定水准, 国外企业投资信心增强; (3) 一般而言, 在增速较快的经济体系内, 由于出口产业的蓬勃发展, 投资者在产品销售以及外汇盈余汇出方面较少有后顾之忧。

第二, 国际贸易的促发展功能, 主要是通过将区域的储蓄转变为现实的投资来实现。资本品生产的充裕能力是实现储蓄转为投资的条件, 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则很薄弱。在发展中国家, 资本品的生产能力、转换能力不足以及获得国际借贷的局限造成了资本的缺乏。

第三, 外贸还具有优化储蓄的功能。外贸引导国民储蓄, 进而弥补储蓄缺口, 要通过限制消费增加投资来实现。国民总收入支出公式, 即Y= (CD+CM) + (ID+IM) 。CD、CM、ID、IM分别代表区内消费、国外消费、区内投资和国外投资, 由此可见, 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区域的出口, 相当于CM的增大, 而在ID有限的情况下, IM的增大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第四, 外贸对于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它既是区域技术进步的纽带, 又为其创造条件。外贸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有种渠道: (1) 通过购买或引进的方式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推动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包括设备、工艺、生产能力等) , 可以提高现有生产效率, 改进生产工艺, 增强区域研发能力。但是, 这些都不是白来的, 归根到底, 还要靠外贸发展积累外汇购买所得。 (2) 通过对于进口产品的研究, 获得其相关技术, 进行模仿创新。随着国际技术信息的交流, 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进口产品进行细致研究, 获得相关技术信息, 模仿其产品技术, 实现对于部分产品的仿制再现。例如, 国外的一些西式快餐店在国内的大量出现, 其西式快餐制作技术被国内逐渐模仿, 甚至可与其一较高下。 (3) 通过外贸刺激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 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技术的进步。要想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外在竞争压力也迫使出口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 而这种出口企业的技术研发既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效益, 实现区域收入的增加, 而且也会通过新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整个区域技术的进步。 (4) 通过外贸与外资的联动导入国外先进技术。当前, 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发展迅速, 外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 也必须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做文章, 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也会分得先进技术的红利, 国内汽车、机械、通讯电子工业等就在外资的驱动下, 技术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

3 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结构优化

首先, 国际贸易对于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具有推动作用。贸易一旦不存在, 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就会造成很大损失。举例来讲, 甲地有劳动力和资金优势, 但缺土地, 乙地则有土地优势, 欠缺劳动力和资金, 如果各自单独发展就有很大局限。然而, 在贸易的促进下, 两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就会达到双赢的局面。放大来讲, 仅国内区际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 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局限, 实现全球范围内最大化的资源优化配置。一般而言, 生产资源都有趋利性, 出口行业效益好, 进口行业就要受冲击, 而各种资源要素就会流向出口行业, 从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能得以实现。

其次, 国际贸易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指标。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两种力量, 即出口的“拉力”和进口的“推力”来实现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出口“拉力”具有前后双向关联的效果,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以及相关原料及半成品需求增加的拉动, 这种拉动作用会极大地促进生产此类产品厂商的快速发展。如果出口产品为中间产品, 出口量的增大, 会带动与此产品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服装产业的成熟就与蚕丝出口带动丝绸制品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此外, 为输出部门提供专门服务的辅助性产业也出现并发展起来, 聚集经济和区位化经济已经与输出产业融为一体, 并实现了平行发展的态势,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成本, 有利于促进输出部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进口的“推力”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国内未有的产业产品来刺激国内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 需求量逐渐增加, 国内相关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对于国内已有的产业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使其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所凭借的就是进口的推动作用, 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产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 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还具有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出口工业的布局上一定靠近便于产品运输的港口等地。由于保护的原因, 扩大的国内市场的工业多半位于内地, 其结果可使工业布局实现有沿海向内地的转移;另一方面, 是通过出口的间接传导机制, 包括各个区域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 这些联系内外交错, 相互协调, 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上的二次组合。

4 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

机制创新, 主要指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 提高效率, 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机制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也显示着区域发展水平的制度优越性。国际贸易对于经济运行机制具有示范推动的显著作用。

首先, 对外贸易对于推动政府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具有迫使作用。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指令性和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行政包办一切, 弊病很多, 与国际贸易和惯例格格不入。因此, 要想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首先从政府层面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在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进展迅速, 成效显著。

其次, 国际贸易对于区域微观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刺激作用。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企业在机制运作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市场经济也将企业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予以切割, 市场开始逐渐主导企业的发展, 而行政干预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则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中, 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 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国际市场竞争大潮的“逼迫”下, 有力地推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产品运作习惯。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 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 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 并且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 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会成长起来, 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反之, 如果是不开放且与国外无贸易的情形之下, 低效率的国内或区内垄断企业一旦参与国际贸易, 必将刺激其改进生产, 更新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 不可避免地, 一些低效率、低技术水平的企业就只有被淘汰而代之以更高水平的企业。

此外, 国际贸易对新的区域经济理念还具有传播作用。新的理念的传播可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思路, 开阔其经营眼界。

5 我国外贸发展新阶段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 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东部沿海地区更是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 引进了大量的外资, 以此有效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此外, 通过购买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 以及在与国外企业的合资经营中, 国内企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进步明显加快, 企业管理渐趋科学化, 并且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开展, 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 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际贸易加速区域成长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作用不同。小国 (系指人口数量、疆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规模较小) 囿于自身的局限, 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 而大国则相对要弱一些, 大国本身内部就存在若干的区域, 这些区域相当于小国, 区域之间开展贸易交流的空间很大。然而, 现有相关贸易理论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多以国家为分析单位来考察外贸的影响, 并且总是理性化地认为国内 (包括大国和小国) 的区际贸易机会和贸易空间都已经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发育成熟。长期以来, 我国各地区特别是省际之间互通贸易不足, 自给自足现象仍很严重, 并且人为地设置诸多贸易壁垒。这种情况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不利于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的合理有序流动。因而, 在制定相关贸易战略时, 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和国外贸易潜力的充分发挥, 优化国内, 壮大实力, 并培育国际竞争力。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 对外开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的对外出口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面, 多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所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们出口的主要内容, 并且综合对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 可以预见, 我国竞争力强的产品仍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总之, 我国要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 赢得市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优化经济结构布局,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还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摘要:国际贸易通过促进区域分工演进、要素积累、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等途径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 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指出认清不同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作用机制侧重点, 有利于各地制订最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区域经济,贸易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幼文等.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2]杨小凯, 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货出版社, 2009.

[3]骆泽斌.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10) .

[4]吕燕萍.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 2007, (09) .

区域探究 第11篇

一、明辨区域活动与游戏的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我们通常将区域活动和游戏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指南》提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比如科学区的“滚球”探究、美工区的手工制作……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游戏活动。[1]探究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的开展,我们能够体会到教师基于《指南》实施区域活动和三大创造性游戏所存在的困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些许不解之处:既然区域活动指的是学习性的游戏活动,如果不进行游戏活动,那么如何顺利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既然创造性游戏是区域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否创造性游戏无法单独开展,而应当将创造性游戏放在区域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

若要解决教师在区域活动实践中所产生的困惑,我们首先要厘清区域活动的概念与范畴。区域活动指的是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和兴趣,结合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教育主题、教育环境等实际因素,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指定合理的活动规则,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实现幼儿与活动材料和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发展。我们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幼儿活动中的两个不同维度。相比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隐性学习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自主的学习。[2]幼儿园在实施《指南》的过程中,区域活动恰如其分的为幼儿提供学习与游戏的场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的游戏,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由地学习与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幼儿园根据自身的情况差异规划与设计区域活动。幼儿园通常将活动室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有的区域会涉及走廊、户外与大厅等多种类型的空间,有的幼儿园设置专门的活动室进行专项活动,比如有许多幼儿园出于材料的复杂性和可操作性考虑,设置美术专项活动室,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幼儿进行大胆的创作。由此可见,根据《指南》的宗旨,三大创造性游戏完全可以被安排在单独的时间进行,教师应当结合本园、本班的自身特征与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进行独自的、同伴间的区域活动,这样才能使区域活动变得有意义。

二、在区域活动的互动中发展幼儿个性

区域活动来源于西方,蒙台梭利首先提出了“区域活动”这一概念。之后,区域活动应用于高瞻课程(High Scope)之中。蒙台梭利认为区域活动是个别教育形式的主要体现,她重视幼儿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对幼儿园教室中的活动区创设与材料投放作了细致的规划,幼儿能够自主使用区域中的材料进行学习,进而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

《指南》更加倡导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幼儿可以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自主选择区域、材料、同伴、活动方式等,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指南》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幼儿不仅在一个区域中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同伴之间的交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区域活动逐渐走向深化的过程。比如在一次中班区域活动中,美工区的甜甜想去角色区“餐厅”玩,而角色区的幼儿不想甜甜加入,甜甜于是拿出她刚才在美工区制作的橡皮泥蛋糕过来,说:“我是给你们送蛋糕的!”角色区的幼儿见到蛋糕十分感兴趣,于是,角色区的大门自然地向甜甜打开了。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开放化所引发的自由与纪律之间的矛盾,也是幼儿自行探索的过程,给幼儿形成自主的“内在纪律”的机会。

三、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发挥无限潜能

如果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于倾向于显性教育目标的实现,就容易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作业性强的活动材料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展。

《指南》倡导幼儿要“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结合《指南》精神,区域活动并不是行为主义训练,在区域中投放能使幼儿自由发挥的活动材料是至关重要的,活动区就像是一个“材料超市”,幼儿根据自身所需选择游戏材料和玩法,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水平。教师应当明确的是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的:让幼儿在多种活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与发展。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应当同时投放规则游戏材料与低结构游戏材料。教师应当降低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控制,改善干预方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设置区域活动材料。[3]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过程中应当找到幼儿的兴趣点,探究哪些活动材料适宜投放到区域中去,这些活动材料能够引导幼儿做怎样的反应,能够带给幼儿怎样的发展。

教师在“用目标引导活动”的同时应当“用活动实现目标”,幼儿自发的、主动的活动使教育目标自然而然地实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取得深层次的发展要转变以往材料投放从“领域目标”分解为“儿童活动”的设计思路,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活动蕴含着学习与发展的契机,而各领域的目标正是在儿童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其活动目标能够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喂饭,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舀”、“握”等一系列动作。但是这是出于幼儿自发的联系,如果一味强调玩法,就会使游戏索然无味。

《指南》强调材料的投放应当趋于非结构化、低结构化,教师将这些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供幼儿选择。但是,小班的幼儿由于受到材料的暗示、学习经验匮乏,他们往往只喜欢玩其中的一种活动材料,这种材料投放方式目标不明确,难以启发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解决问题。[4]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事先设置“障碍”,创设游戏情境,比如在娃娃家中,设置“小宝宝饿了”的情境,在美工区设定“动物世界”的主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会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指南》理念的层层深入,其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也层出不穷,教师应当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巧妙介入。只有准确把握《指南》的要义,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际去思考区域活动的组织与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等要素,才能利用《指南》将区域活动的实践引向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孝银.探讨幼儿故事表演游戏和教学关系[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2).

[2]秦元东等.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0).

[3]王艳梅.浅谈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性行为的培养[J].大江周刊(论坛),2011(7).

区域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究 第12篇

1 城市为区域会展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没有城市经济的支撑, 不可能催生会展经济的出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发展好会展业。一个城市需要为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诸如资源条件、产业条件、区位条件等基础条件, 适时适当地促进区域会展业的发展。一个城市需要具备如下的必要条件。

1.1 独特的资源和环境

城市需要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文化底蕴, 旅游城市的吸引力比其它城市要大得多, 比如中国的会展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其次, 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必须考虑在内, 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城市也是吸引力之一, 诸如杭州、厦门等城市均具有这样的特点。

1.2 便利的交通及区位优势

区位及交通优势是一个城市会展发展的关键因素。会展是一个涉及信息流和物流的交换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城市提供发达的交通才能实现。假设一个城市的可进入性较差, 则不利于会展展品的运输及信息的传递, 影响会展活动的举办及规模的扩大。诸如香港、新加坡这种城市就是典型的因具有发达的交通及明显的区位优势, 不断发展起来的会展城市。

1.3 区域优势产业和市场条件

会展活动主题的选定和当地区域优势产业及市场条件密切相关, 城市若具备区域优势产业及较大的市场规模, 依托此优势的展会活动才能具备号召力, 吸引参展商和观众前来参展, 最终发展成品牌展会。

1.4 齐全的设施

展会的成功举办需要城市提供全面的设施, 首先, 大型展会的举办需要大型场馆, 另外, 还需要场馆具备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 如停车场、购物中心、酒店、会议中心等, 齐全的设施才能保证会展活动的成功进行。

1.5 发达的第三产业

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 与会展相关的各项服务, 如旅游、餐饮、住宿、物流、广告等, 均属于服务业, 会展的成功开展离不开这些服务的提供, 服务提供质量的好坏对于展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城市正是因为能提供优良的服务而得名, 如美国的奥兰多就是如此, 所有的接待人员都经过良好的职业训练, 办事果断,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因此, 中国的城市需要借鉴这一发展模式, 培养一流的服务接待能力, 才能承接一些全国性的大型展会。

2 区域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1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区域会展本身是一个具有较大利润的行业, 其利润率基本能达到20%以上, 利润率远超其它传统行业,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许多国际知名的会展城市通过发展展会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如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 我国的城市也应该把握住这一机遇, 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另外, 会展活动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效应, 据统计, 发达国家的会展活动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 即1单位的会展收入可以带来9倍的社会收入, 会展活动可以拉动诸如旅游、交通、物流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增长, 还可以间接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带动区域优势产业的进步, 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既可以聚集区域优势资源, 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可以产生扩散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2 拉动就业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 在举办期间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比如策划、设计、翻译、礼仪、宣传人员等, 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例如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尤其是对于大城市来说, 发展会展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2.3 促进城市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会展业的集聚性很强, 大量的物流、人流需要城市提供足量的基础设施, 具备较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会展经济的发展一定会促进中心城市的腾飞。而城市的市政建设越完善, 服务和管理水平越高, 则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极化作用就越强。尤其是大型国际展会、如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等规模宏大的会展和赛事活动, 更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环境、服务设施、交通和服务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举办者在取得会展活动举办权之后, 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政建设的完善, 对相应的从业人员及市民进行培训, 从而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如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就是一个典范。要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努力保持会展业和城市发展的双赢格局。

2.4 促进知识、技术、文化交流

展会是一个平台, 新产品和技术通常会在展会上展出, 借以推广, 如第一届世博会展出的大多都是新型的工业品, 当然, 各国的特色产品也是展出的重要一部分, 如中国的丝绸、茶叶等, 很多发明, 如电话机、飞机等, 都是因为在展会上展出而得名。当代新的VR技术也是因在展会上展出, 得出了大众的熟知。

另外, 国际性展会会带来文化的交融。会展文化根植于城市文化之中, 是对举办城市文化的凸显, 具有极强的城市特色, 同时, 会展文化还将其它参展商国家的文化汇聚在一起, 外来的文化会给城市带来一些新的灵感, 通过不断的沟通, 使得城市文化不断发展, 形成全球性的视角, 培育独特的城市魅力。

2.5 树立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知名度

会展作为城市的窗口, 可以有效地宣传城市形象, 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国际上把有没有召开过国际展会作为评判这个城市是否为国际知名城市的重要标准。以杭州G20峰会为例, 通过举办国际会议, 杭州向世人展示了其怡人的气候、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发达的城市建设、飞速的经济发展, 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风采, 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宣传了城市特色, 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因此, 国际会展是最大、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 像德国的汉诺威等国际上的很多城市, 都依靠会展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总之, 区域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没有城市, 就失去了会展的立足点;没有会展活动, 城市就失去了发展的推动力。因此, 区域会展与城市两者之间应该协调发展, 共同进步。因此,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产业优势确定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 并借助会展这一方式进行有目的性的营销, 使得这一定位深入人心;利用区域会展经济和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 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使城市成为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集散中心, 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 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进而又可以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把会展经济同城市开放相结合, 会展活动目前越来越国际化, 通过打造有知名度的国际品牌展会, 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加强城市与世界的联系, 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摘要: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自身密切相关, 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提供条件和基础, 同时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据此, 探析了区域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着重分析区域会展经济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并提出促进区域会展经济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会展经济,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 2007, (02) :33-39.

[2]刘筱柳.区域会展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04) :235-238.

上一篇:网络营销问题分析下一篇:学生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