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教学模式范文

2024-07-03

辩论教学模式范文(精选12篇)

辩论教学模式 第1篇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 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 各抒己见, 互相学习, 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纽带

首先, 教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设置辩论, 引发学生思考。其次, 学生从问题辩论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有所不同, 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题:“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 还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开展辩论, 在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 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人, 他们的行为情有可原, 但是我们还是要鄙视这种行为。以问题为纽带, 可以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 并且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 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 更深入。语文教材给辩论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 为辩论式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

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资料, 在课中主动参与辩论, 在辩论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辩论式教学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 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 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 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谐关系为基础

辩论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辩论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 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 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 也就谈不上辩论式教学了。

4.以激发兴趣为宗旨

辩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的争辩, 造成知识的冲突,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 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观,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事实上, 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

二、辩论式教学的分类

辩论式教学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全课辩论, 一类是局部问题辩论。

1.所谓全课辩论, 指的是整堂课就是一场辩论赛, 所有学生分为两队, 在教室里相对而坐, 全体学生参与辩论, 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比如,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马》这篇文章时, 可以设置辩题:“你认为家马好, 还是野马好?”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 写下自己支持正方观点或反方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 学生派代表抽签决定正反方, 然后开展辩论, 教师主持辩论赛, 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知识, 分析家马的优点或者是野马的优点, 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课文所介绍的知识, 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所谓的局部问题辩论, 指的是在课堂探讨阶段, 教师提出有争辩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 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辩论的时间是10-20分钟左右。比如,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时, 在学生朗读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 教师提问:庄子认为人能感受到鱼的快乐, 惠子认为人不能感受到鱼的快乐, 你赞成哪种观点呢?支持庄子观点的学生可以坐教室左边, 支持惠子观点的学生坐教室右边, 开展辩论。通过十分钟左右的辩论, 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庄子与惠子思想观点的不同, 性格的不同,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选择恰当的辩题

在语文教学中, 辩论题的确定, 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呢?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依据中学语文新大纲、语文教材的内容, 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在确定辩论题的过程中, 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辩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选择的辩题, 必须是让学生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 老是“旧调重弹”, 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如果变换一下角度, 使之新颖奇特, 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要提高积极性, 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辩题的设计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 教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 读好书”一课时,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辩题:纸质阅读好, 还是电子阅读好?这个问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有很大的争议, 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各抒己见, 辩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说:“抚摸着书本, 闻着淡淡的墨香, 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有的学生说:“电子书可以节省纸张, 更环保。”有的学生说:“纸质的书本不受时间、空间、电力条件的限制, 更方便, 而且比起电子阅读更利于保护眼睛。”有的同学说:“电子书容量更广, 让人阅读面广, 并且省钱。”一个有趣的辩题显然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

(2) 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 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 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 一个是思路通畅, 一个是思维面广。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设置辩题时, 要让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广越好。因为, 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 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浓缩教学内容, 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 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初步了解文意之后, 提出辩题:鲁庄公是一个聪明贤能的君王, 还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听到这样的辩题, 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开展辩论, 有的人认为他任人唯贤, 礼贤下士, 是一个明君;有的人认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灵, 他在战争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 是一个昏君。也有同学总结说他在军事方面无能, 但是他善用将才, 这就是明君。一个辩题, 让学生思考的范围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 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课文。

(3) 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 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 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辩题, 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例如, 《故乡》一文的教学, 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 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闰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吗?有的学生回答:“能, 他可以去参加革命, 来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几个孩子, 可以让孩子上学, 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不能, 在那样的旧社会, 作为农民的闰土根本就没有革命的意识, 他的努力只不过是拼命地干活罢了。”通过辩论,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闰土是旧社会农民的代表, 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对旧社会麻木的农民的一种哀叹。所以, 教师选择辩题时要选择能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辩题, 以此促进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把握辩论的时机

怎样设计一堂课的辩论发生点, 使所设之辩题合理、适当、有意义, 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师要注意把握设置辩论环节的时机:

(1) 在力点处辩论

所谓力点, 就是课文的节骨眼, 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 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辩题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 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说, 抓住了力点, 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 抓住力点, 深究不放, 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领会课文蕴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着力点是“余”与金陵人相遇, 那么抓住这个力点, 设计这样一个辩题:“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悦, 还是伤感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喜悦的, 他为遇到知音而喜悦。”有的学生说:“他是伤感的, 他一听到金陵人, 想到亡国之都, 会特别伤心。”有的学生说:“他强饮三大杯而别, 不是高兴地喝酒, 而且也没有留下来畅谈, 可见他内心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知己, 也并不喜悦。”在课文力点处辩论, 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作为明代遗民的故国之思, 了解张岱的清高孤傲, 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2) 在疑点处辩论

所谓疑点, 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 表面上理解了, 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疑点处辩论,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如《愚公移山》一文, 可抓住疑点设置辩题: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 还是聪明的?有的学生回答:“他是愚蠢的, 浪费时间, 他可以搬家更方便。”有的学生回答: “他是聪明的, 他在为子孙后代考虑。”有的学生回答: “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 他最终成功了, 他是聪明的。”有的学生说:“作者编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 他是聪明地相信一家人坚持不懈, 团结合作, 必定能创造奇迹。”通过辩论, 学生顺畅地解决了课文的疑难点, 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 在深化处辩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 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之际, 我们引发辩论, 往往是最佳时机。

例如,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 在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文意之后, 学生对于苏轼的心境很难理解, 在学生求通而未得之际, 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赏月, 内心是忧愁的, 还是豁达的?有的学生回答:“他内心是忧愁的, 因为他和张怀民都被贬官, 成了‘闲人’, 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有的学生回答说:“他内心是豁达的, 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丽, 可见他能静心赏月, 内心是愉悦的。”有的同学说:“他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为自己有闲时, 有闲趣赏月而平静喜悦, 他或许有过伤感, 但转念一想, 就豁然开朗了, 所以他内心是豁达的。”在课文理解深化之时, 通过辩论, 学生思维碰撞, 把原先思虑的问题抛出来探讨, 在探讨的过程中,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辩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四、辩论式教学的功能意义

1.在“辩论式”学习中, 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 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 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 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精读”, 在读中揣摩、探究, 寻找答案, 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 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 得到了落实。

2.在“辩论式”学习中, 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 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 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 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 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 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辩论式”学习中, 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 教师设置辩题: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还是罪在曹操?学生们在辩论时, 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分析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性格, 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 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 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4.在“辩论式”学习中,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学会辩论》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辩论。

2、掌握辩论的原则和技巧。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二、教学准备:辩论的录像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辩论。

辩论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怎样进行辩论,掌握辩论的一些技巧。

(二)怎样开展辩论

1、播放辩论的视频,学习辩论的模式

程序发言——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2、辩论的具体流程

(1)开篇陈词阶段:一辩论证立场和立论,提供论据等。

(2)攻辩阶段:由正反方二辩、三辩完成,二辩驳对方理论漏洞,补充完善一辩论点。

(3)自由辩论阶段:辩论员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强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言论。

(4)总结陈词:由反方三辩进行发言,接着是正方三辩发言。

(三)学习辩论的基本技巧:(1)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

(2)用有力的材料证明观点。事实要确凿,资料要来自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3)用心听并分析对方的观点、论据,找出其薄弱环节,以便反驳。(4)答辩时有必要才答复,该避就避,以免言多语失,被对方抓住不放。(5)变换角度反击对方。

(6)熟悉归谬法、反证法、两难法,灵活运用,使对方陷于被动。

(四)开展辩论要注意什么?

1、做好收集素材工作

在收集素材之前,要吃透辩题。

2、要注意合理分工

一辩要开门见山,从辩题观点提出到概念理解,有理有据;

二辩既要活注重说理,运用正确的看问题方法,注意逻辑缜密,以理服人,又要注重事实说明,以事动人。

三辩要善于组织、总结已方所有观点,同进联系实际,以情感人。

3、注意辩论过程中的细节

(五)观看自由辩论,学习方法

1、请看下面这段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自由辩论:

朱天飙:艾滋病的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现在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蒋昌健: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医学参与,请问,医学参与就一定等于医学问题吗?

朱天飙: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简单的医学参与吗? 季翔:在医院里发现的就是医学问题吗?在医院里捡到别人丢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成了医学问题吗?(掌声、笑声)

朱天飙:对方辩友认为,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艾滋病,只是在寻找钥匙啊。(掌声)

„„

蒋昌健:一个老太婆被车撞到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陈惠:那不是病啊!(笑声)

季翔: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个交通事故!(笑声)

朱天飙:可是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呀。

严嘉:一个人得了病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朱天飙: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还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姜丰: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全场的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掌声)

2、小结:这段辩论虽然很精彩,博得了场内听众阵阵掌声和笑声。但仔细琢磨双方的理由并不是很充分,甚至很难成立的。比较而言,正方(朱天飙等)的辩论还略显诚实些,至少提出了两方面的依据,一是“艾滋病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二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反方(蒋昌健等)一条根据都提不出来,却反而得到听众特别的赞赏。因为他们辩得机智,辩得巧妙。在这段辩论中,场内爆发掌声和笑声的是两处,即季翔和姜丰的发言,恰恰都是诡辩。艾滋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这是事实,正方以此来证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虽然理由不很充分,但也不能说不是理。可季翔的发言,先把发现病毒这件事隐去,只留下“在医院里被发现”,然后以在医院里捡到钥匙的假设进行归谬,得出的结论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不是医学问题。这样的反驳,只是一种逻辑构成,并没有反驳事实本身,而这种逻辑构成正是诡辩。姜丰以“全场的人同时打喷嚏” 3 就断定“是社会问题”的说法,同样是诡辩。别说是全场的人,就是有更多的人打喷嚏,也得不出“是社会问题”的结论。明明是诡辩,反而获得赞赏,因为诡辩也包含了机智。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第3篇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纽带

首先,教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设置辩论,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学生从问题辩论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有所不同,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题:“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人,他们的行为情有可原,但是我们还是要鄙视这种行为。以问题为纽带,可以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并且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语文教材给辩论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为辩论式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

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课中主动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辩论式教学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谐关系为基础

辩论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辩论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也就谈不上辩论式教学了。

4.以激发兴趣为宗旨

辩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的争辩,造成知识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事实上,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

二、辩论式教学的分类

辩论式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课辩论,一类是局部问题辩论。

1.所谓全课辩论,指的是整堂课就是一场辩论赛,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教室里相对而坐,全体学生参与辩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马》这篇文章时,可以设置辩题:“你认为家马好,还是野马好?”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写下自己支持正方观点或反方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学生派代表抽签决定正反方,然后开展辩论,教师主持辩论赛,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知识,分析家马的优点或者是野马的优点,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所谓的局部问题辩论,指的是在课堂探讨阶段,教师提出有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辩论的时间是10-20分钟左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时,在学生朗读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教师提问:庄子认为人能感受到鱼的快乐,惠子认为人不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你赞成哪种观点呢?支持庄子观点的学生可以坐教室左边,支持惠子观点的学生坐教室右边,开展辩论。通过十分钟左右的辩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庄子与惠子思想观点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选择恰当的辩题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依据中学语文新大纲、语文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在确定辩论题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辩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选择的辩题,必须是让学生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辩题的设计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辩题:纸质阅读好,还是电子阅读好?这个问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辩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说:“抚摸着书本,闻着淡淡的墨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有的学生说:“电子书可以节省纸张,更环保。”有的学生说:“纸质的书本不受时间、空间、电力条件的限制,更方便,而且比起电子阅读更利于保护眼睛。”有的同学说:“电子书容量更广,让人阅读面广,并且省钱。”一个有趣的辩题显然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

(2)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设置辩题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广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提出辩题:鲁庄公是一个聪明贤能的君王,还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听到这样的辩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开展辩论,有的人认为他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一个明君;有的人认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灵,他在战争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是一个昏君。也有同学总结说他在军事方面无能,但是他善用将才,这就是明君。一个辩题,让学生思考的范围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课文。

(3)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辩题,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例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闰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吗?有的学生回答:“能,他可以去参加革命,来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几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上学,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在那样的旧社会,作为农民的闰土根本就没有革命的意识,他的努力只不过是拼命地干活罢了。”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闰土是旧社会农民的代表,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对旧社会麻木的农民的一种哀叹。所以,教师选择辩题时要选择能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辩题,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把握辩论的时机

怎样设计一堂课的辩论发生点,使所设之辩题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师要注意把握设置辩论环节的时机:

(1)在力点处辩论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辩题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蕴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着力点是“余”与金陵人相遇,那么抓住这个力点,设计这样一个辩题:“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悦,还是伤感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喜悦的,他为遇到知音而喜悦。”有的学生说:“他是伤感的,他一听到金陵人,想到亡国之都,会特别伤心。”有的学生说:“他强饮三大杯而别,不是高兴地喝酒,而且也没有留下来畅谈,可见他内心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知己,也并不喜悦。”在课文力点处辩论,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作为明代遗民的故国之思,了解张岱的清高孤傲,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2)在疑点处辩论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点处辩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抓住疑点设置辩题: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有的学生回答:“他是愚蠢的,浪费时间,他可以搬家更方便。”有的学生回答:“他是聪明的,他在为子孙后代考虑。”有的学生回答:“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他最终成功了,他是聪明的。”有的学生说:“作者编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他是聪明地相信一家人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必定能创造奇迹。”通过辩论,学生顺畅地解决了课文的疑难点,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在深化处辩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在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学生对于苏轼的心境很难理解,在学生求通而未得之际,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赏月,内心是忧愁的,还是豁达的?有的学生回答:“他内心是忧愁的,因为他和张怀民都被贬官,成了‘闲人,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有的学生回答说:“他内心是豁达的,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丽,可见他能静心赏月,内心是愉悦的。”有的同学说:“他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为自己有闲时,有闲趣赏月而平静喜悦,他或许有过伤感,但转念一想,就豁然开朗了,所以他内心是豁达的。”在课文理解深化之时,通过辩论,学生思维碰撞,把原先思虑的问题抛出来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辩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四、辩论式教学的功能意义

1.在“辩论式”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设置辩题:杨修之死过在自己,还是罪在曹操?学生们在辩论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分析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性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4.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论题大都具有挑战性,所以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中,学生们有时对对方所执的观点,要合力进行驳斥,所以在辩论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运用课堂辩论优化物理探究模式 第4篇

新的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是纲领性要求,教条地使用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容易导致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从而限制了学生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思维发展,造成学生按部就班做事,形成科学探究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理论推导的现象。课堂辩论能够较好地弥补六步骤探究的不足,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学条件,因此,课堂辩论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

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关系。根据生活体验:距离玻璃幕墙越远,看到的像越小,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判断,由于生活现象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于是有的学生认为像的大小会变化,有的认为像比物小,有的讲像与物大小相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辩论机会,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让正反等多方例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对方的错误所在,那么正解的物理概念可能在辩论中就形成了。

二、开展课堂辩论是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的途径

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教师常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等预先知道结论,于是探究式教学常常成为伪探究。纵观物理学史发现,理论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术交流与辩论。开展课堂辩论既容易汇集全班级同学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又容易让学生对不同观点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2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里有一个误区:在圆柱体还没有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之前,液面高度是不断上升的,此时浮力是逐渐变大的,而当圆柱体浸没于液体中的不同深度时,液体的液面高度是不变的,此时浮力也是不变的,这个现象往往导致学生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液面高度是有关联的,这是一个学生辩论的好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想办法,通过理论推理解决问题,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理论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课堂辩论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探究要求

首先,有辩论激情的孩子,会通过观察等各种途径收集素材作为证明自己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的证据,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其次,他们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并通过推理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的不足之处,最后还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在辩论中完善自己,这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国各地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中都设置了大量的科学探究课题,各种探究课题都具有材料来源丰富、思维容量大、容易引发多种解释和争论等特点,这些都为课堂辩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以,课堂辩论教学方式符合教材内容的设置。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导致思维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学生不可能通过探究得出一致的结论,各种学生探究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都要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得出统一结论,因此交流经常转化为辩论。这种辩论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深度的再思考和问题广度的再拓宽,更容易引发新的问题再探究,例如,前面例举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的学生得出浮力与液面高度有关,有的学生得出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等,学生通过辩论可能引发问题的再探究,这种再探究的过程是对书本探究过程的完善和提高。因此,课堂辩论不仅符合探究要求,而且优化了探究模式。

四、开展课堂探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课堂辩论能否成功取决于课前准备和课堂调控。

1. 课前准备

一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出发点,为学生课堂辩论设置应有的形式、辩题、参辩群体和辩论时间等。二备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要以教材上现有的材料为主要来源,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为依据。例如,在苏科版物理“水循环”中,引用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并由此设问:“不复回,那么水源不就枯竭了吗?”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辩题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可辩性,例如,苏科版物理“电磁铁”,如果学生提出磁性是否与电磁铁的粗细有关时,教师应该考虑辩题是否符合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储备或现有实验条件,不可盲目让学生辩论而导致课堂过于无序与失控,使课堂失去知识传授的功效。三要让学生准备课堂辩论的话题和材料,学生能否做课前准备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长期坚持让学生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

2. 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要注意的事项有:一要注意辩手选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他们知识面的广度、思维的方式与深度、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语言的表达能力、问题的概括能力以及表现力等都不同,既要考虑辩手对问题是否合适,又要考虑辩手的兴趣和习惯,还要考虑班级学生参与面的广度。二要注意学生辩论的时间占课堂的比重,不能不顾教学进度和知识传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学生辩论的时间。三要注意师生角色的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常被定位为倡导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表达的层面上,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是“教师只是课堂部分知识的先知者,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这些先知驾驭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平等地交流与倾听别人的表达,营造学生敢于质疑、表达和辩论的气氛。

辩论式法学教学分析 第5篇

摘 要: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包含“导读—— 提问—— 分析、辩论—— 总结”等教学思维过程,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需要,是法律职业的实际需要,是法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扬弃。与其它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开发学生学习潜能,锻炼学生思辩能力,有机联系各教学环节等优势。

关键词: 法学教学方法

辩论式

素质教育

法律职业

法学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教”与“学”是一门艺术,是两大主体0教师和学生3围绕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能力的培养和适用而展开的双边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法,即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笔者认为: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培养法学大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共同研究、实践。

一、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概述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单元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其特点是:

(一)以问题为纽带。首先要求教师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就其教学内容精炼出一些有争议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其次也要求学生敢于根据自己所读书籍或社会现实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质性或假设性的问题,用问题来穿针引线,因为问题是知识获取之源,发现问题是智慧动力之源,解决问题是能力形成之源。

(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首先表现在课前的阅读和查找资料上,学生根据教师所列书目,主动阅读,动手摘录,动脑思考甚至主动查找新的信息资料。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分析、辩论并根据自己的所读、所思主动提出问题。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具体包含了“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思维过程。

第一阶段是导读,在每个单元教学内容开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书籍,查找相关的信息、资料等。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发给学生。选编出教学资料(包括一些案例)都应当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们应包含多层次的不同学派的观点、思想,或者是曾经确立过或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学理论和原则的案例;其次,列出多层次的书单,让学生大量阅读书籍(包括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等),吸收各种信息。在广垠的知识海洋里,教师也无法穷尽某一学科的全部,同时永无尽头的科学知识的发展,使“现代知识不断老化”。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潜心阅读,在知识的宫殿里独自寻找所需,最终通过课堂上的互相辩论、研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融合;最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电子资源目录,包括法律计算机数据库,法律光盘和法律网络资源站点等,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法律文献检索方法主动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信息。随着信息时代进程的加快,法律文献检 “索” “国际法检索”、“历史法律文献检索”等法律实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法学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除学校开设“法律实用技能”课之外,辩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运用的环境。在导读阶段,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即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做分类卡片、使用法律工具书、撰写读书报告等,指导学生正确地检索并阅读已有的科研成果资料,为课堂的研讨、辩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课堂提问与辩论的交错进行。这是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为纽带,学生主动参与研讨、辩论是该方法的基本特征。梁漱溟认为:思想进步的源泉是问题。他说:“思想或云一种道理,原是对于问题的解答,他之没有思想正因为其没有问题,反之,人之所以有学问,恰为他善能发现问题,任何微细不同的意见观点,他都能觉察出来,认真追求,不忽略过去。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棵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01课堂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一问到底,也可以是学生一问到底,还可以是师生交错提问。课堂上的学术理论“辩论”不同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 式的辩论,主要是带着问题,以批判的态度对所阅读、查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研讨、质疑、评价和交流。思辨是法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敏捷严密的逻辑思维是法学专业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下列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1、在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知识、信息己初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实质性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研讨,并随着讨论的展开,不断地提出一些实践性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串联起所读、所学的各方面知识;

2、在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知识、信息己初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要求教师答辩、分析。其间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思路、观点不断地提出实践性或假设性的问题,让教师展现出其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真知;

3、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最经常运用的是师生互相提问、互为辩论的方式。不仅提问与辩论交错进行,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提问、辩论也交错进行,形成热烈的学术氛围,在互相的交锋与碰撞中闪烁出智慧与理性的 火花。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一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辩护士”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同会议的主持人,要有效地控制好主题和节奏,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又要鼓励学生“破旧”,大胆质疑,大胆论证,并为在“破旧”的同时能“立新”的学生喝彩,那怕支持其观点的“理由”有点惊世骇俗,有点牵强附会,如果一次课不能完成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多安排几次,直到问题解决,结论形成。

第三阶段是进行学习总结并写出总结报告。这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理和思考,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使零星的、散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条理性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升华。教师可以以作业或小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要求,以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进行书面总结的习惯与能力。学生交上作业或小论文之后,教师应详细阅读,必要时应安排时间,预约个别辅导,针对总结中发现的问题或学生仍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分析、论证。

二、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采用辩论式法学教育方法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且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司法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也明确提出:法律人才不仅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法律监督部门所必需,而 且日益成为全社会急需的通用人才,成为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主干人才。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摒弃传统法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不是对一些法律条文的单纯注释和解说,以及一些技术操作层面的简单训练。如果“只有法律学问而缺少社会常识,那是满腹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不能算作法律人才”。2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通过资料的准备,“问” 与 “辩” 的交锋,结论的总结,引导学生高度关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各种法律问题,最大限度地使知识本身转化为一种认识法律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这些能力又赋予了 知识的无限创造性,使知识本身不断地增值从而有所 创新,成为真正的法律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法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扬弃

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在与他的学生对话或讲课对,就总是扮演“魔鬼辩护士” 的角色,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必须主动扩大且深入思考的位置。在柏拉图对话集开篇《克力同篇》中,当苏恪拉底受到雅典法庭不公正的审判,学生们奉劝他越狱而逃时,苏格拉底以雅典法律的名义与克力同展开了论争。在这一段对话中,苏格拉底以假设性的提问和理性的分析、辩驳,表明了他忠于法律、誓死捍卫法律的观点。在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对话集中,还有许多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精彩对话,充分显示了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优越。而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都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树国之栋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法学知识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法学教育再也不能是“填鸭式” 的满堂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论古代教育家们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法学教育改革都是极为有益的启示。对它的借鉴是历史的扬弃,是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

(三)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法律职业的实际需要

我国政法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集中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安机关,都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法律职业要求就职者不仅要熟悉法律,还要有雄辩的口才、敏捷严密的思维。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形式甚至它的操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法律职业者需要不断的知识更新,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而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导读、分析、辩论和总结,将法律职(口头与书面的)习惯,成为能力提高的无形力量。

三、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国,政法院校学生大多在接受“演讲式教学”,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缄默无语。学生总是被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很难表现出自己的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在力。而辩论式教学方法能迫使学生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又会怎样辩驳?迫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查找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深入思考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积极发言以表现或锻炼自己的口才。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质问、辩论会出现高潮,形成热烈的气氛,刺激学生对一些问题刨根问底,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阅读、思考也容易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实现某一学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二)将法律基本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维能力、表达(口头和书面)能力的锻炼有机地融合在导读——— 提问、辩论——— 总结这样—个教学活动中,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得出一个在法律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某一项法学原理、法律原则或法律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感受、思考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亲身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并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锤炼出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甚至创新的精神。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其它法学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某一项能力的培养。比如,科研式侧重于研究、创作能力的培养,启发式侧重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案例式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三)将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总结、辅导等教学环节有节有机地结合传统的法学教学强调的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一般并不要求预习或复习,学生往往是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备考。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中,课前的阅读、查找资料等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前预习,它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目,主动查找相关信息,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课堂的提问、辩论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锻炼口才、胆识,学习新的思维方式的过程;课后的总结、辅导是深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整理论证要点,归纳结论,积累经验,汲取教训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法学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迎接 挑战,在挑战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我们会发现:其乐无穷,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吴福辉,钱理群* 粱培宽.粱漱溟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莫负春.关于法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3。

浅谈演讲辩论式语文教学法 第6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是口头上的,“文”是书面上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尤以语言教学为基础。演讲辩论式教学法能有效地避免“语”和“文”割裂开来,充分贴近了“语文”的本质,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深知其中体味”,进而掌握语文“工具”。演讲辩论式教学就是把语文教育与运用结合在一起的极具粘合力的好方式。演讲辩论式教学法以运用促学习,边学习边内化,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语文那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们无时不在使用和学习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布菲尔德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它的方法是没有用处的。”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实践实践再实践。

二、演讲辩论式教学法的日常训练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培养学生的演讲素质与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在语文教学中随便用、随处用,要根据教材文章的特点来进行,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训练时的原则和方式。

1.演讲训练的原则

(1)思维性原则。语言的训练跟思维的关系非常紧密,要培养学生快速敏捷的思维能力,就要平常多读多讲。在日常生活对话中,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对习惯口语的限制。说话不像书面表达可以更改,一经说出便成最终形式。因此,在口语表达时,要使口语连贯不中断,不出差错,就必须快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边想边说,边说边想。思维与语言的组织要十分敏捷,同时在应变力、调节力方面下功夫,以适应不同的场合,还要注重态势语言的使用,使演说富有思维与激情。

(2)实践性原则。演说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实际的训练,实践活动是演说训练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口语演说。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学习知识—典型示范—严格训练—总结评议”的课堂结构,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经常性原则。演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训练。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但更多的训练应侧重于课外日常生活。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日常社交的各种活动中,把演说训练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时时处处训练自已的演说能力,提高演说技巧。

(4)情趣性原则。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发其兴趣。在演说训练时,要先激发其对演说活动的情趣,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训练中去。要精心选择演说的内容,选材要使学生感兴趣,适当地组织竞赛,强化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以提高学生参加演说活动的积极性。

2.演讲训练的方式

(1)独白式。独白式演说是让学生对所给材料在理解、分析、归纳后的一种小结,可以是复述、模仿、故事、图示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使学生加强对书本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掌握。

(2)交流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要交流沟通,笔者充分运用各种场合来训练学生的演说能力。如对问题的探讨,两人之间的对活,课堂上的提问和双方的辩论等,创设各种情境来训练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

三、演讲辩论式语文教学法的实践

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完成“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据理阐发或反驳”这一演讲辩论的过程,否则这一教学形式就很难进行下去。

学校、领导、教师转变观念和认识是实践演讲辩论式教学法的前提。虽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目标已非常明朗,但是我们还很难跳出旧的窠臼,所谓常规的教学依然是我们遵循的条律。教和学基本上还是以应试为目的,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教法的实施。因为演讲辩论式教学法不是课堂上那种局限性的讨论,而是一种开放性的、灵活的、大面积展开的大语文教学形式。

演讲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是师生共同学习提高的方法。这对学校的条件也有所要求。图书、报刊、视像是师生获取材料的森林,吸取营养的土壤;宽敞的交流信息场地,优良的信息传递设备也是重要的,它是创造一种浓厚氛围的手段,也是进行演讲辩论式教学的“助手”。可以说条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演讲辩论式教学的效果。

演讲辩论式教学法不是要抛弃现有的教材,它应结合着教材进行,从教材中引出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教材当作问题库和材料库,但我们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它只是资源之一,更多的信息在课外,在现实的生活之中。以活生生的生活为本,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在演讲辩论式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虽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但他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一表现在组织演讲辩论中,二表现在客观的评价引导上。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各自的潜能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多样的个性就会毫无掩饰地展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是能发挥高度的作用”。

浅谈语文辩论式阅读教学 第7篇

1 辩论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1.1 辩题的选择

辩题的选择一般要坚持这样几条原则:第一, 应是学生较关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源泉。如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男女之间有/无纯粹友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主要靠他律/自律;学习要专/要博;笑比哭好/哭比笑好等辩题, 学生就较感兴趣, 对其都有许多话要说。第二, 辩题要有可辩性。辩论, 辩论, 如果辩题没有可辩性, 问题一边倒, 双方就只能是两条平行线, 没有交锋, 就辩不起来。第三, 辩题要切合教学内容。辩论是为教学服务的, 不是纯粹的像国际大专辩论赛那样可以任选题目, 一定要和所学内容挂钩。

1.2 可辩点的设计

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可辩点是辩论式阅读教学的难点, 因为可辩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辩论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经过实践, 得知可辩点确立的依据其共性主要是:第一, 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主要依据之一, 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第二, 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因为重点难点解决了,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三, 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可辩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 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 对于这些知识, 如果组织辩论, 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

如“小孩子该/不该读《伊索寓言》”, 这一辩题的可辩点就是该不该读。到底该不该呢?这就涉及到“小孩子”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你认为小孩子会喜欢读《伊索寓言》吗, 为什么;钱锺书是怎么认为的;他写小孩子不该读《伊索寓言》的目的又是什么。而《伊索寓言》又是一部怎样的书;文中所选的寓言故事的本意和作者赋于它的新意分别是怎样的。

1.3 辩论的准备

首先, 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辩题的态度分为正反双方, 让双方学生明确辩论规则及各位辩手不同的角色定位。一辩应在理论层次上全面而又深刻地立论;二辩应深入细致地具体阐述本方观点;三辩应采用新颖的形式、幽默的语言生动地阐明本方观点;四辩应全面驳斥对方观点, 系统重述本方观点。其次, 应帮助学生明确辩题的关键点, 指导学生准备材料。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 时间也不够充裕, 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收集很多资料确有难度, 所以教师可先告诉学生有关材料的出处, 最好把相关资料的条目索引印发给他们, 让他们按图索骥, 分小组去找。最后, 帮助学生明确辩词的写法及注意事项。辩词必须有条不紊, 逻辑严密, 语言精炼。为了让每一位听众听明白, 最好每段的开头都用一个总起句总领本段的主要内容, 并用“第一、第二、第三”加以强调。辩词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理论深度, 最好还要有幽默调侃的语言。当然, 课堂辩论不是一般辩论技巧的较量, 而是辩理, 把道理讲清楚, 说明白, 把知识点落实下去。所以一段辩词就应该是一篇有理有据, 论据充分, 有说服力的小论文。

1.4 辩论的组织

课前, 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萌发出许多新的观点、想法, 并整理成辩词;课堂上, 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把自己观点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 并且与对方辩友进行交流与交锋。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 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语。或许由于双方学生对辩题理解的偏差, 只在两条平行线上各自阐述本方观点, 没有交锋。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双方学生走向辩论的焦点, 以期达到思想的碰撞与争鸣。在争鸣过程中, 许多学生很自然地引用一些俚语或粗俗之语, 而对方学生很有可能就死扭不放, 这样就有可能使课堂秩序混乱。这时教师就要把握好课堂秩序, 防止辩论会成为吵架会。

1.5 辩论的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师生之间的辩论不是不讲是非的辩论, 不能辩了一堂课, 学生还稀里糊涂地不知所以然;所以每次辩论结束后, 教师都要有个总结, 指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综合双方的独到之处, 形成较全面、合理、科学的观点, 并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相联系, 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教师再归纳;或布置书面作业, 让学生根据双方的辩论内容课后完成。

2 辩论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2.1 阅读教学主体:从教师到学生

辩论式阅读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在竞争合作学习中分析处理信息, 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最后又把思想外化为辩词。这样既落实了泛读与精读的训练, 又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还让学生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客观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辩论过程中, 双方学生围绕辩题正反双方观点, 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 探新求异, 进行创造性活动。它强化了意见的分歧, 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应变型。这样, 既有有助于口语交际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以后的教学情境也会倍加和谐亲切, 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 思想交锋也更加激烈, 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更加健全。

2.2 阅读教学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辩论式阅读教学把学生从教室带到图书馆、网络甚至社会。它让学生养成勤于阅读, 乐于阅读, 善于阅读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反应能力。而网络则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和更为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阅读教学方式:从单一到多元

新课程提出改变现行单纯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很好地克服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听说能力的培养的弊端。而在帮助学生受教育的同时, 教师本身也受到教育, 一改传统单向式交流而成双向式、多向式交流。

辩论式阅读教学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从学生成长过程的角度来说, 辩论式阅读教学是潜能的开发, 精神的呼唤和个性的张扬;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说, 是经验的共享, 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辩论式阅读教学能有效地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发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情愫, 但要根据情况适时适地地选用。怎样使这门教学艺术更精湛更完美, 更切实地体现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 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人才建设, 还须我们不断探索。

摘要:辩论式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阅读教学的全新尝试。现试从辩论式阅读教学是什么、怎样进行和进行后的意义三方面尝试研究。辩论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辩题的选择、可辩点的设计、辩论的准备、辩论的组织和辩论的总结等五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辩论式阅读教学,基本方法,可辩点,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忠诚.走向信息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高教研究专号) 》, 2009 (6) :119-1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15.

辩论教学模式 第8篇

“国标”建立的标准和原则要实现各学校英语专业的分类卓越, 特色发展, 国标指导校标鼓励各校寻找特色发展模式, 钟美荪教授特别强调外语专业学生要培养思辨能力, 国际视野。在英语专业教改和新一轮英语专业的评估背景下, 我们做出课堂设计的思考, 加入辩论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高层次认知能力。

1基于Bloom taxonomical model认知模式研究的辩论课程大纲和课堂环节设计

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把认知领域的学习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lower level of thinking skills:knowledge&comprehension;higher level of thinking skills:application, analysis, synthesis, evaluation.) 。基于这一理论, 辩论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1识记和理解

让学生了解英式议会制辩论赛 (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 的规则和辩论技巧, 比较英式议会制辩论赛和美式辩论和其他赛事的区别 (结构、内容和方式) 和任务型资料收集。根据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 认知的一二阶段以获取知识作为目的, 学习者通过良好的方法, 快速、准确地查找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资料, 学习掌握确切的事实、术语, 从书本里、课堂上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领会能力是指领悟教材、观念、事实和理论的能力, 属低层次的学习理解, 也是一种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阶段12, 知识逐步积累、沉淀和形成。议会制英语辩论赛的辩题 (Motion) 覆盖面广, 万江波指出外研社的辩论赛从2010年采用英式议会制英语辩论赛模式, 四个辩论队之间的关系是彼此既合作又竞争 (万江波, 2010:134) 。涉及的话题有国际政治关系、环境生态、社会热点、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国内外有争议的热点话题, 如第十五届外研社话题包括中国应认定醉酒驾车司机的乘客负有刑责;中国应为农村生养女孩的家庭提供经济资助;应禁止做过整容手术的选手参加选美比赛;中国的各地政府应废除以当地户口为依据的买房限制;中国应对富人征收遗产税, 以防止后代继承财富等热点话题。这些辩题要求辩手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因此要求学生去大量收集了解背景信息知识。例如2014年IDEA举办的华中赛事的半决赛辩题为The house decides to sue Malaysian government for its negligence of duty in the MH370 fl ight incident.学生需要对于热点话题的关注, 了解马来西亚官方是否对失联客机在信息未向公众发布方面负责各方面的评论从而展开形成自己观点。这个环节可以练习学生的低层次的认知能力。

1.2应用分析综合认知能力培养:辩题写作和知识应用

根据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 认知的第三阶段为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掌握的概念、原理、观点等信息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 阶段四分析问题的能力需把知识分类、分解。这一层次不仅要理解内容, 还要理解结构和阶段三相辅相成。阶段5综合是学习者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基于分析, 通过思考结合问题, 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 提出新见解、独创新结论和观点的能力。依据这样的理论在辩论课堂中进行相应的写作环节的课程大纲和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从正反二面遵循固定的结构顺序写作2篇文章 (引入结构——定义讲解——观点阐述论据展开——总结和结论) 文章大约200-250字左右。这种写作格式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应用辩题的分类和展开的不同方法。常见的辩论赛辩题可分为两大类:政策性辩题 (Policy Resolution) 及价值观辩题 (Value Resolution) (万江波, 2010:131) 。价值观辩题要求辨手对某种价值观点做出判断并充分论证, 同时需要使用一定的符合标准的评价手段。政策性辩题要求辨手提出某些措施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 包含责任、义务、可能、制约、期望或意愿等下属信息点。同时, 英式议会制辩论赛制对每个位置上辩手的职责界定更清晰, 每个辩手7分钟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PM的任务为:定义辩题;阐释政府方观点。所以通过写作, 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定义, 并对政策类辩题做出观点的阐述。结合实际辩题第五届华中地区IDEA华中地区中英文辩论赛的决赛话题为例:This house support Crimea to jo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学生在书写环节需要定义motion的各个要素:如定义house为UN联合国, 要起到确保世界和平和稳定的作用;定义support为political support包括使用政治、经济制裁来支持和平的融入, 并且是通过全文公决, 按照符合联合国有关民族自决的章程进行支持, 而非军事制裁。之后展开分观点, 分别从Crimea people’s wish和historical origin、strategic value展开观点为何支持。从历史因素和可能性来说, 克里米亚是俄不可分割的部分, 可以抨击赫鲁晓夫送克里米亚给乌克兰, 俄语是克里米亚的官方语言之一来说明二者文化历史的密切联系。从责任、义务入手, 从人们的呼声和渴望来说, 克里米亚的居民向俄罗斯求助, 希望俄罗斯能保护他们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克里米亚的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临着政治动荡和镇压惩罚的威胁, 加入俄罗斯联邦可以确保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战略军事意义方面, 克里米亚易守难攻, 对东欧局势和黑海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因此克里米亚的回归对于军事力量的平衡和国际战略力量的制约有益。可以看出写作任务的开展, 由于需要遵循固定的结构顺序写作能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 应用前期收集到的背景信息同时把信息分类整合, 形成自己的观点。好的辩论的开端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 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起到训练较高层次认知能力的作用。

1.3评价:辩论演讲和小组评价

根据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的第六个阶段是评价能力, 指学生就特定目的能够判断观念、教材和过程等能力, 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学生要能创造性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比较、检验和分析;同时也包括创新性提出新的观点的能力。依据这样的理论在辩论课堂中进行小组评价环节的课程环节制定。首先课堂可以分为将学生分组, 布置不同的辩论话题。每组学生需要利用笔记 (flow sheet) 来记录对方的观点、论据、支撑细节以及结论。第二步, 每组任何一名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都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和进行POI。辩论POI制度的设置, 可以很好地保证诸如表达、交涉、解释以及辩驳等具体议题任务的有效完成 (淮艳梅, 2012:85) 。第三步, 小组评议阶段。小组成员发言后, 共同选出最佳观点、最佳支持细节和最佳POI问题。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发展评价能力, 创造性地对辩题进行判断、比较、检验和分析, 发展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以下为同伴评估表格样表:

辩论同伴评估表 (Peer Review Table)

(1) 最佳观点的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

(2) 辩论者采用哪些方式来作为论据阐明观点 (类比, 举例, 引用, 数据, 价值阐明, 政策可行性分析, 比较)

(3) 辩论者的论据和观点在相关性、典型、充分、可信度、权威性、论证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4) 辩论者是否有逻辑漏洞和改进方法?举例说明。

(5) 辩论者的语言、句式、用词有什么优缺点和值得学习的方面?

1.4学生创新:课堂中外教教师反馈和课后反思型写作分析

在小组辩论后, 中外教给出评论, 就定义的展开、论题和观点衔接度、是否表达清楚准确、相关论据是否充分、深度和广度如何、推论的逻辑是否严密、例子使用是否得当给出口头评价和鼓励。同时对于反思型写作同样给出反馈性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通过写反思日记, 综合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包括观点是否清晰、举例是否恰当、推理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等来提高高级认知能力。例如针对这一热点辩论话题: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online fi nance business (such as Alipay and Tencent) should be subject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 (政府是否应该监管网上电子商务如支付宝和腾讯) 。学生做出以下归纳和反思: (1) 引入结构; (2) 定义:Government means 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Online fi nance means the transaction of money from one account to the another on the internet. (3) 观点阐述:1) 从益处展开:Online fiance can help the citizens manage their fi nancial resources due to the reasons like the unstable stock market and housing market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government;Convenance and efficiency and high rewards (rewards are insured and if their money is lost, they can get compensation by the insurance company) (国内居民投资方式有限, 余额宝余额增值服务, 通过余额宝能够得到实现比传统银行高的收益率, 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 无任何手续费, 余额宝和平安保险合作, 被盗直接全额赔付) 。2) 从市场期待展开:The central bank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government.Because they are laying down a fi xed saving rate and deposit rate, ignoring the market fl uctuations and demands from the markets.Therefore, they cannot sense the market changes very well, however, the new online fi nance companies are quite flexible and react to the market very quickly.Therefore, they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s. (余额宝在目前的利率非市场化环境中起到让小额资金享受到了市场真实的实际利率水平的作用, 可以灵活多样的满足市场供需关系) 。3) 从责任和义务来, with improving legal system, online fi ance will be motivated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customers through their advance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gain consumers’trust. (余额宝和腾讯会致力于安全保障以赢得客户) 。通过这样的反思型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评价创新能力。

基于美国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提出的思辨能力理论模型 (Paul&Elder, 2006) 。该模型提出思辨能力有三个方面——分析、评价和创造性 (Paul&Elder, 2006:20)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让每个学生在辩论后都填写自我反思表格,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样表如下:

2基于德尔斐双维模型 (Delphi two dimensional model) 的辩论话题选择

Facione等人于1995年创建, 其研制过程从质性认定到量化测试, 经过多次修订出一套评价和指导思辨能力的模型。其设计理据源于美国德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德尔斐双维模型。德尔斐二维模型认为思辨能力等于认知技能加情感特质 (CT=cognitive skill+affective disposition) (Facione, 1990) 。因此在设计辩论话题时候要考虑到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的设计思路:1) 有趣、新颖、有意义的社会热点话题, 大家关心的校园热点问题。This house should allow students to skip classes (应该允许学生翘课) 。2) 容易引起热议, 让正反两种观点都可以有足够辩论空间的争议性话题。3) 让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和应用的跨学科性质的辩题。4) 避免反复讨论老套辩题;学生对于经典辩题的独特角度展开应该鼓励和表扬。通过这样的辩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开放、灵活、公正、诚实、清晰、谨慎的思辨能力特质。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表达思想。思辨能力永远是智慧的体现。通过高质量的辩题选择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结论

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辩论课堂设计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专业技能和思维认知技能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新“国标”讨论稿中提出的几个要求:1) 固本强技, 语言培养和技能培养并重视。2) 以不变应万变。基础是文化、文学、语言和思辨能力培养。培养要从知识到智慧, 再到能力, 能力培养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本文研究基于Bloom的认知分类模式、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提出的思辨能力理论模型和德尔斐双维模型, 研究如何在英语辩论课堂改进课堂设计和大纲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辩论,英语口语教学,德尔斐双维模型

参考文献

[1]Bloom, B.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 book 1:Cognitive Domain[M].New York:Mckay, 1956.

[2]Facione, P.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M].Millbrae.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3]Paul, R.W.&R.Elder.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20.

[4]淮艳梅.基于内容的英语思辨能力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82-85.

中等法律职业教育辩论式教学初探 第9篇

关键词:法律职业教育,辩论式教学,改革

一、开展辩论式教学的必要性

1. 法律职业能力要求辩论式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很快适应实践工作的需要。实际上, 这些能力就是实践操作能力。

从工作内容来看, 实践操作能力就是运用法律基本原理进行法律关系分析, 适用法律条文, 提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从能力类型来看, 包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娴熟的谈判能力、流利的交流能力、扎实的调研能力、丰富的诉讼能力、敏捷的应变能力等。我们利用上述能力作为开设辩论课程的衡量指标。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辨别和说明司法实践问题、法律基本原理, 合理进行法律关系分析及推理, 用基本法律原理解决司法实践问题。交流能力是指通过语言文字与其他社会主体沟通社会信息, 表达法律意见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种。谈判能力是指在司法实践中解决法律问题时的能言善辩、满足委托人委托事项的能力。诉讼能力是指掌握诉讼程序, 运用诉讼技巧应对或参与诉讼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是指能够策划调查方案, 采取调查手段, 确定事实真相, 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随即应变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上述实践能力都能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案件事实, 查找法律相关资料、阅读法律理论著述, 最终获得有效信息、提出辩论意见的方法进行锻炼。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通过撰写法律文书表达自己的观点, 运用诉讼程序技巧解决各种突发情况, 采用口头表述、质疑、立论等手段进行法庭辩论等手段得到锻炼。

通过各种比较和尝试, 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法律咨询、进行法律援助、旁听庭审、增加实训、案例分析等, 笔者发现,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辩论式教学方法是简单易行且成效显著的途径。

2. 中等职业学生现状要求辩论式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对学习的兴趣不高, 上课时不认真听课, 玩电子产品, 甚至于经常逃课;课余时间谈恋爱现象普遍, 有的甚至赌博打架等。如何对中等职业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中等法律职业教育应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辩论式教学的内涵

辩论的历史与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中国古代倡导“百家争鸣”, 使辩论有了高度发展。如最著名的庄子与惠施公的辩论;孟子也曾自述:“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为此得到古今好辩之名;墨家辩者, 简称墨辩等。辩论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有三个, 一是互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在活动关系网上应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格局, 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把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互动基础上, 力求体现学习的主动性、认知的深刻性、交流的多维性。教学信息的输出与反馈, 不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 而且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 形成多维交流、合作、碰撞的态势, 建立多层次、立体式信息传递网络。二是生成性教学。辩论式教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 学生思维和思维的碰撞, 会激发灵感, 课堂不是预设, 而是生成的, 创新的, 无法预想的。三是合作式学习。实施辩论式教学活动, 可以根本转变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行为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 达到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法学教育的辩论教学是指科学设置规划体系性的辩论课程, 采取逐步推进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系统掌握辩论基本知识, 熟悉运用常规的辩论技巧, 在司法实践当中进行锻炼, 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法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即包括法学基本原理和司法实践技能两大部分。而辩论式教学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法学职业能力的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观察, 笔者认为以学生在校期间的三年或四年为一个周期, 辩论式教学的开展步骤应当按照以下顺序展开:第一阶段, 在刚入校的学生中间开展普通辩论赛, 类似于在电视上举办的大专辩论赛, 因为他们还没有具体接触到法学专业课, 只有就普通社会论题展开辩论;第二阶段, 在已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案例研讨和辩论式课程。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 可以结合法学专业展开辩论;第三阶段, 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间开展法庭辩论赛, 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 并已经学习了各部门法学知识, 利用法庭程序规则展开辩论进行实弹演习尤为必要。

三、辩论式教学课堂设计方案

1. 准备阶段。

恰当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辩题, 组织模拟演练。所选案例应当具备:一是新颖性, 选取最近发生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课堂兴趣。当今发达的网络环境可能使学生已经知悉案情, 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二是代表性, 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 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案件材料应当齐全, 包括案情简介, 案情模拟演出, 模拟询问当事人和组织答疑等环节。注意案例控辩双方的平衡性和案情的可辨性, 以便有足够的辩论空间。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案情角色。基本分成审判法官小组、原告人小组、被告人小组和书记员小组等角色。可能有学生不能直接分配角色, 但也要给他们布置一定的任务, 不能让他们做旁观者, 以便让他们在提问和交流环节发表意见。通过组织预演纠正程序或实体上的重大错误, 保证课堂效果的顺利实现。

2. 组织辩论阶段。

这一阶段是辩论实施阶段。学生完全进入角色, 按照预设案情发挥辩论能力, 开展实战。在场景布置上, 应当设置成法庭或辩论赛场的格局, 摆放适当桌签以增加现场感。学生要着制式服装, 营造真实的现场气氛增加实战效果。要做好现场记录, 以便总结点评时有据可查。

3. 总结阶段。

辩论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不可长时间拖延, 否则会降低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或实践一线的兼职教师都可以担任点评人, 但最后任课教师要进行全面总结。点评前, 先让学生相互提意见, 针对整个辩论课程认为不对或不恰当的地方提出想法或建议, 未直接参加的同学则必须按照课前安排对某些环节进行评析并发表意见。通过这种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辩论课的教学效果。点评总结后, 学生必须书写心得体会。这不仅利于增强学生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还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积累原始资料。

上述三个步骤就是辩论式教学课程授课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 学生们从实践锻炼中获得基础法律知识,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辩论教学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辩论模式教学,德育,教学法

0 引言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辩则明。学习需要思考, 作为心灵和人格教育的德育需要思, 更需要辩, 在思考、思索中领悟、觉醒, 在辩论、争辩中清醒、明白。因为德育不像自然科学, 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 德育是启迪心灵、呼唤真善美的洗礼, 需要触动内心、打动灵魂, 所以这使得德育教学不似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 主要通过记忆、背诵等来达成教学目的。因为真正的道德伟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 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德育的教学任务在于启迪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之人, 启迪学生向善行善, 趋善避恶, 从思想层面使学生主动理解、认同, 并欣然接受, 进而践行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德育往往是强人所难, 让学生被动接受, 其结果是学生学习得不情不愿, 或者说起来头头是道, 做起来完全乱套, 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如何改变这种苍白无力的“说教式”、“灌输式”低效甚至无效的德育教学, 使德育教学更接地气, 变教师的单向行动, 为师生双向交流、生生多向思维碰撞, 从而触动学生的内心和灵魂, 使学生思想和行为得到升华, 使学生自觉成长为有德行之人?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辩论模式教学”的定义

在技校德育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采取了“辩论模式教学”, 效果不错。“辩论模式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德育课中的某一论题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两个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展开辩论, 经过思考、争论、交流、体验等形式实现对问题的正确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德育修养和人文素养, 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为个体生命的长足发展提供源动力的课堂教学形式。

2“辩论模式教学”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 十六、七岁, 正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年龄阶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将引领他们终极一生的长足发展;其二, 作为新时期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并不缺乏见识, 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 但网络环境的思想、言论、意识良莠不齐, 鱼目混珠, 他们需要增强甄别真伪的意识和能力, 他们需要澄清观点, 他们需要答疑解惑;同时, 这一年龄阶段的他们思维活跃、追新求异、不拘传统, 逐渐接近成年, 使他们力图宣示己见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3“辩论模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及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辩论题目:如在学习德育一第一课中“学习改变命运”的内容时, 先设置正反两方的观点:正方:学习改变命运和反方:学习不能改变命运,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立场, 然后分头行动, 各自搜集资料、案例故事等素材 (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 , 准备论据;课堂上, 让持正反方观点的学生依次上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并论证, 可口头论证, 也可借助多媒体来呈现论据来论证;最后, 由全班同学根据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说理内容的充分程度和个人辩论的礼仪形象等方面, 评出1-2名最佳辩手。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 辩论过程中, 要适当控制辩论气氛和节奏, 适当引导和点拨, 控制局面, 辩论结束后, 教师要予以点评。

正如道理不辩不明, 经过正反方同学的分别发言, 经过针锋相对的争论, 学生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 错误的观念得以纠正, 悟出了道理, 提高了认识, 其中的道理无需教师赘言。通过辩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相比传统的教师单向“说教式”课堂教学优点有三:一是真正触动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德育落到了实处, 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认识正确清晰, 行动才会更坚定有力;二是调动了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 首先是课前搜集整理资料, 课堂上发言辩论, 课后总结反思, 从而使教育实现了连续性, 而不只是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变为双向和多向进行而不再是教师的单边行动;三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如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思辨能力和敢于发表己见, 大胆自我展示的自信、自主、自强等品质。“辩论模式课堂教学”可谓一箭三雕, 效果立竿见影, 学生易学易感, 学有所思, 学有所获。

4 结语

在进行“辩论模式教学”时, 要注意选取合适的辩论题目, 要注意选题的针对性 (现实性) 、争议性 (可辩性) 、时代性等,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 挖掘可辩需辩的题材, 不要为辩而辩。如笔者在进行德育一第二课“抵制不良侵袭”的教学时, 设置了辩论题目:一是“中学生使用网络 (手机) 是利还是弊?”二是“中学生早恋是利还是弊?”在进行第四课的“提高法律意识”的教学时, 在介绍了道德和法律两种社会治理手段后, 设置辩题:正方:人性本善, 要以德治国;反方:人性本恶, 要以法治国。通过辩论,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以德治国, 引导人们去恶向善, 自觉律己, 也要以法治国, 规范人们的行为, 惩戒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何成江, 李玉鸿, 吉文丽.创新德育理念增强德育实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1) .

[2]高亚琼.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辩论式教学”方式初探[J]中小学教育, 2011 (10) .

辩论教学模式 第11篇

一、把握教材中的辩点——有效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切入点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些固定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 [2]教材是实施辩论的载体,基于教材的辩论既有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把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语言实践,使课堂成为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场所,也可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提升。依据教材挖掘辩点是开展辩论的前提。把握教材文本中的辩点,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批判性思维因素,抓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辩点。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中,可用的辩题资源有很多,具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如八年级下册Unit 5中可以提炼“Is it good to be an athlete?”的辩题,Unit 8中可以提炼“Should people keep a pet in an apartment?”的辩题,九年级Unit 3中可以提炼“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和“Should students wear uniforms in school”的辩题,Unit 13中可以提炼“Advertising: pros and cons”的辩题,Unit 15中可以提炼“ Should we build a zoo?”的辩题等。这些话题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同时,这些话题是对某个事件、某个观点、某种现象的评价,具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能给学生提供足够辩论的空间,具有较高的辩论价值。

二、抓住生成的辩证观点——有效辩论活动的结合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使课堂的生成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3]那么,对于课堂上俯首可拾的争议问题,教师是局限于自身的答问还是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所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是熟视无睹还是积极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九年级Unit 8拓展阅读“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一文是以一只导盲犬为桥梁,以受赠人给捐赠人的一封感谢信为题材,贯穿了volunteering 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良好影响这一主线,也渗透了情感教育,鼓励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但就在笔者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一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质疑:“既然作者是一个盲人,并且也无法正常使用手臂,正常的事情,如接电话、开门、关门或携带东西,对她而言都很难,她又怎么可能完成书写这封感谢信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真的没有丝毫准备,但当时并没有慌了手脚,也没有急于去回答这一“棘手”问题。稍加停顿后,笔者顺势反问道:“是呀,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回答这一问题?”学生们陷入了深思,接着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经过讨论和思考后,一个个不同的答案都亮了出来。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用中文提出:“这篇文章可能是虚构的。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目前使用最广的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多篇内容失实的文章,比如,《爱迪生救妈妈》一文就纯属虚构。”这个学生掌握的信息还真不少。不过,他刚一回答完,就有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这篇课文可能是她自己口述,而由别人帮助写的”,“这可能是Animal Helpers这一组织代作者写的”……

笔者对这些想法都加以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既然课文中说她是一个勇敢面对挑战的人,她也可以用盲文慢慢地打字而完成这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突发事件”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在这一生成性的质疑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争论,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思维品质也得以提升。

其实,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一决胜负,而是寻求对两种答案的理解,让学生产生更贴近问题本质的新问题,让学生的疑虑、困惑逐渐“柳暗花明”起来。因而,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辩论的契机,让生成的课堂更加灵动。

三、注重三维目标的均衡达成——有效辩论活动的出发点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凸现能力,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辩论同样也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比如,在教学九年级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时,笔者在教学完两篇有关是否建立动物园的阅读文章后,组织了一场辩论,辩题是:Should animals be kept in the zoo or not?一开始,笔者结合课文所体现的“Zoos are terrible places”和“Zoos are important places”两种辩证的观点,通过设计相关表格,引导学生进一步精读、细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接受语言,也为后一部分辩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了语言运用上的铺垫。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笔者自然地引出了紧扣课文的辩题:Should animals be kept in the zoo or not? 同时,笔者也逐渐引导学生掌握辩论的技巧,如:Try to speak loudly and clearly. Try to make it convincing.也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础的英语辩论句式,如:

1. I think that ...

2. I believe that ...

3. I feel that ...

4. I agree/disagree with you.

5. Could you tell me ...?

6. Why do you think ...?

7. Do you think ...?

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迅速反应,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这样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深化了教材,促使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

在自由辩论结束后,笔者设计了一项拓展性的活动,让学生阅读一封来自动物园里一只渴望自由的老虎的信“I have a dream!”,并要求进行虚拟的“记者”与“老虎”间的采访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想象力飞扬,课堂教学气氛再次被推向高潮,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也在活动中得以进一步提升。

辩论课后,笔者再要求学生把所获得的信息一分为二地用英语进行书写落实,使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四、规范课堂辩论过程——有效辩论活动组织的关键点

开展课堂辩论是一个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互动的好方法,但对初中学生而言,这也是个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为使课堂辩论活动更有效地展开,辩论活动的实施过程应是一个将辩前准备、辩论互动和活动总结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

1. 资料搜集处理

资料搜集处理是有效开展课堂辩论活动的前提保证。在每个辩论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根据辩题将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引导各组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一些书籍,查找相关的信息、资料等,并努力将其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各组可在本小组内部预先进行辩论演练,相互借鉴,相互磨合,在互动合作的基础上生成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认识。

2. 参与辩论互动

在日常辩论活动中,笔者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正反辩论双方在交互呈现自己的观点时,根本不去关注对方的观点,而只是将自己的观点简单罗列。有效的辩论应是一种tit for tat(针锋相对)的语言对抗活动,这对初中学生的语言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教师的角色任务而言,在辩论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任务不仅应体现在课外资料搜集整理和思维方式的组织和指导上,更应充分地体现在课堂辩论学习的过程之中。由于初中学生知识储备、阅历有限等问题,教师不能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要适时地介入辩论,为加大辩论的深度给以学生必要的指导,甚至也可适时加入相对“弱势”的一方。当然,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随便纠错,以免打断学生的连续思维。

3. 总结评价

由于英语辩论对学生要求较高,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通过多种鼓励性的评价方法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课堂上对于辩论的点评,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谁胜谁负、哪个同学是最佳辩手上,而应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流畅性、准确性等方面,注意使零星的、散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辩论中形成的积极的观点进行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的后续行为。

英美课堂讨论模式强调在总结时让“反方”评价“正方”的发言,再让学生作一个比较,看评价和发言实际是否吻合。这样做,一是评价“正方”是否已经充分、恰当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二是评价“反方”的注意力、理解力和判断力。这个评价比“反方”辩论更能显示思维的批判水平,难度更大,能够让学生锻炼更高水平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4]

五、引导全员参与辩论——提高辩论实效性的着力点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辩论不应是为“辩”而辩。很多课堂上的辩论赛也往往是选出几名选手辩论,这样就变成了几个学生的表演赛,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这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课堂辩论理应是一种讨论式教学模式,属于自由辩论,它不以取胜为目的,而是鼓励学生用目标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一边辩论,一边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的不足。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辩论双方既可以因找到更充足的论据而强化自己的立场,也可允许正反双方在各抒己见后发生观点阵营的变化。

要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性,教师就应做好引导与调控,在辩论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1. 资料的搜集整理阶段

教师要划分小组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帮忙搜集资料,提高每个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 辩论阶段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对方的问题。为避免口才好的学生发言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少的情况发生,教师甚至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发言,“各自为战”,而不让“反方”集体进行“围攻”。

3. 总结评价阶段

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在活动的最后总结阶段,教师要积极运用互评机制,同一辩方组内可进行互评,正反双方也可进行互评,师生间也可进行互评,进一步发挥评价教育的多种效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初中英语教学虽不是思想政治教学,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实施辩论教学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作为英语教师,应努力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注意对学生辩论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充分发挥课堂辩论的最大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建丹. 把辩论引入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7):25.

[2]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3.

[3] 李小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6):33.

心理学培训课堂辩论式教学的实践 第12篇

目前针对干部培训的研究工作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 尤其是心理学课堂要实现心理的解压和宣泄, 再获得克服职业倦怠的积极动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还处于比较混乱的摸索期, 最主要的是普通的心理调适方法对于干部培训的目标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略显苍白, 因此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用通过课堂辩论的组织和实施, 实现心理的理智回归和获得积极情绪的效果。

1.以辩论式教学体现干部培训的新精神

内部培训的参训学员是具有相当社会阅历和经验的成人, 有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 更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辩论教学的组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创设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平等对话平台, 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 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以辩论式教学提高参训学员的人文素养

辩论式教学使学员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通过辩论使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整合后被激活。让生命的光辉在课堂中闪烁, 在此意义上培养的人才的特质是积极乐观、敢于挑战困难, 应变能力强的、自信的心理健康人才。

3.以辩论式教学为平台提升税务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辩论式教学中技巧地设计敏感以及税务干部普遍关心的话题。参训学员辩论中透析出问题的本质, 从而释放平衡了内心压力。根据美国的霍桑实验, 通过倾述意见和建议进行宣泄本身就会提高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履职效能。

二、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墨子《小取篇》有一段关于“辩”的概括论述。提出了“辩”的目标与任务, 第一通过“明是非, 审治乱, 明同异, 察名实, ”说明“辩”解决认识和现实问题。第二通过“处利害, 决嫌疑, 焉摹略万物之情, 论求群言之比, ”指明“辩”的任务要求及完成任务时所应达到的水平。并提出“以名举实, 以辞抒意, 以说述故, 以类取, 以类予”的“辩”的方法, 最后, 以“有诸己, 不非诸人, 无诸己, 不求诸人。”说明辩的态度, 要求辩者要有自觉的精神, 要多多要求自己。墨子的理论清晰地为辩论的目标、意义、方法和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研究原则

(1) 提供平等机会原则

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场”中, 教师与学员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打破参训干部在社会角色中心理对行为控制的影响, 促进学员可以尽快放下已有的社会角色定位, 从意识上实现从干部到学员的转变, 从而从心理上产生学员之间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都有充分表现自身情感、意志、能力的参与机会。

(2) 多边互动原则

辩论课堂教学在活动关系网上营造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边互动格局。通过观点的正方、反方的对抗设置, 分设正方队、反方队, 分别设置各四名主辩手和助理辩手, 还设多名评委点评辩方观点的环节, 因此, 课堂活动中每个学员都有角色, 都有担当, 实现多边互动全员参与的热烈场面。

(3) 循序渐进原则

辩论式教学的实践, 也应符合人对技能掌握的规律, 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干部心理培训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基本上每次课的学员年龄、性别、层次、教学目标都不同, 其可变性本身就对教师的应对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更何况把辩论赛这种对抗成分特别高的内容再加到实践教学中, 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但这种应对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 要有循序渐进的心理准备, 才能实现课堂驾驭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构建与操作

1.引导学员获得辩题的原则与途径

按照墨子的理论, 辩题必须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或宣泄、或明是非、或得真理, 因此辩题是否能够引发热议是关键, 根据实践辩题的选择应该遵循切合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知识和增进社会热点认识的教育性原则;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的可辨性原则;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的公平性原则;适用于培训对象接受能力的适宜性原则。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教师与主办方联系围绕培训目标而定。二是让学员自主出题, 围绕学员关心的热点确立题目。三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自行出题。

2.辩论式教学的活动形式的实际操作

辩论式教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一种逐步探索, 循序渐进的态度实施着, 目前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目标:了解学员的参与热情。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学员的需要, 积累课堂即兴组织辩论式教学的组织经验, 积累学员感兴趣的辩题。

效果的总结与分析:由于注重了辩论式教学实施的时机, 学员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 激发了发言动机, 出现了热烈参与的场面。辩论话题与学员的工作联系紧密, 感触颇深, 实际案例比比皆是, 实现了教学目标, 积累了良好的教学组织经验。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目标:尝试组织形式对辩论效果的影响。加强辩题的对立性, 让辩论更有对抗性, 提升学员体验合作学习的效果。

效果的总结与分析:更加规范的组织模式, 鼓动了学员的参与热情, 学员积极参与并表现出认真对待的态度。带班的领导普遍比较重视在辩论中干部的应变能力和辩驳能力的表现。也突显出来部分辩手敏捷的思绪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辩题的对抗性深挖出问题的本质, 实现了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力量和效果。体验个人与集体, 集体与组织的协调配合与力量的巨大。

四、研究成效

辩论式教学培养了参训学员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升华并深化了课题。激活了课堂的气氛, 调动了学员的参训积极性。最主要的是让学员在课堂上理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在课堂上能够从心理上得到理智的宣泄和释放。实现了参训学员参训方式的转变, 创建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持的辩论式教学模式, 推进了心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望对同类培训教学课堂有借鉴作用。

摘要:心理培训课程作为当今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更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和心理辅导上深入研究, 不断探索。辩论式教学的实践活动, 依据平等、多边互动、循序渐进的原则获得辩题, 通过合作形成课堂上的辩论团队和辩论策略, 达到促进参训学员思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的提升。促参训学员透析辩题投射出的矛盾点和现实性, 提升自觉的精神, 严格要求自己, 以化解内心的矛盾与不满, 并可借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增进自主意识, 构建出心理学培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效果。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元授.辩论训练[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创优要点下一篇: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