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练笔方法

2024-08-05

课堂小练笔方法(精选12篇)

课堂小练笔方法 第1篇

(一) 选择适合练笔的主题文章

不同文体的小练笔要求学生有不同的思维, 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文章、故事, 创作者的见地往往有很多出入, 比如同样是表达爱, 《背影》是表达放不下的爱, 《目送》是讲述不必追的爱。另外, 同一主题的文章,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 在处理这一类事情时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哪一种更正确呢?思维的发散性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文化、家庭、个性认知背景是否正确。这样具有发散性的文本给了学生写作的空间、思辨的空间、对生活思考探寻的空间。

(二) 只有基于读写一体化思考的小练笔设计, 才会使读和写真正互相促进

下面笔者以文言文“山水小品”主题单元的教学为例, 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山水小品”主题单元所选文章为鲁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及三篇相对短小的课外山水小品文 (其中两篇为吴均的) 。

首先, 这个主题单元的设计有其“共性点”, 都是山水小品文, 作者虽然用了各种不同的手法去写景, 但都是情郁于中, 短小精炼。其次, 这样的单元设计也符合“需求点”的要求。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写作的需求, 笔者设计了“让我心动的一处美景”为题的小练笔, 旨在通过课内外的对接, 提升学生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把握能力。再次, 单元设计符合“启发点”的要求。这几篇山水小品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自然——有描写角度的正侧面选择, 有修辞手法的紧密贴合, 有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 有排版布局的合理安排……使学生读写拓展形成了“读文、说文、写文”的立体化框架, 联系紧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充分体现这个特点, 从“小练笔”走起, 让学生先进行“小练笔”的构思, 然后再阅读文本。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会时时瞥见自己习作的“影子”, 不断地在自己个性写作中为描绘心中的美景“平添方法”。这样的设计还符合“发展点”,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训练看似都是为了写作, 实则是服务于阅读, 是学生对山水小品文写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 主题阅读小练笔的设计, 应该遵循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 小练笔必须与主题阅读文本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顺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维深度, 给他们提供一个顺应阅读文本的自然而然的协作平台。比如在《走进陶渊明》主题单元阅读中, 教师可以设计“我眼中的陶渊明”, 让学生把阅读到的内容转化为深入思考的素材。第二, 小练笔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息息相关。我们不论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或教学实践, 都不要忘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文本的选择, 小练笔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服务的, 任何脱离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的小练笔设计都是失败的。

二、主题阅读小练笔的评价

(一) 对于“读”的评价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有基本的指标, 除了常规的要求, 对于学生阅读要有具体的评价要求。阅读有很多的方式, 较长的文章可以略读或默读, 对于默读, 教师要出示具体的要求, 比如怎么勾画、勾画什么, 怎样理解, 理解到什么程度等。有了要求, 学生就会有阅读后的自我评价, 从这方面来说, 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督促, 更多的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把握。短的文章也是如此, 如诵读怎么评价, 更重要的是根据具体要求, 不仅方便教师评价, 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能互相评价, 甚至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二) 对于“说”的评价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口头表达是语文课的思维体操, 因此对于学生“说”的评价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评价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如组内说、全班说、自己说等, 之后再追求“说”的质量。其次是对说的“质”的评价,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说”有具体的要求, 设制一定的目标。

(三) 小练笔的评价要及时

小练笔的写作是课堂人文光芒生成或工具色彩彰显的瞬时训练, 需要特定的环境, 但是, 一旦错过了当时的课堂情境, 小练笔的作用就不能发挥出来。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小练笔应及时评价, 不把评价留待课后。

(四) 小练笔评价要遵循鼓励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当堂写作应持有尊重、理解、赞美、欣赏的态度,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大力表扬, 让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比如, 在散文小练笔的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点评其他同学习作的三条优点, 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还帮助学生取长补短, 触类旁通。

(五) 小练笔的评价要有侧重点

教育教学活动中, “面面俱到”是大忌。因此, 在小练笔评价之中, 教师一定要选取评价的侧重点, 要明确是侧重于评价学生内容的选择、思路的发散, 还是评价学生语言的到位、辞藻的运用, 亦或是写法的优选、构思的严谨。以《谈骨气》一文的课堂练笔——补充这样一个事实论据为例, 在评价学生的练笔时, 笔者设计的侧重点是在内容上的一致性和语言的流畅度。其中, 语言的流畅度是一个低级评价指标, 它只是要求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理顺自己的文章。更重要的指标是与文本内容的一致性, 要符合本文论点的要求。这样的教学评价有侧重点, 学生写作就有了指向。

(六) 小练笔评价要多层次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可以是多层次的。如自我层面、对学层面、小组层面、全班生生层面、师生层面。因为全班评价由一定的局限性, 应将其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结合使用。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评价方式相结合, 能够对学生的习作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因此, 对学生小练笔的评价要多样化。

课堂小练笔反思 第2篇

“随文小练笔” 的方法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崔玲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人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莫定基础。几年来,在从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一课一练”“一课一得”小练笔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儿点尝试。

一、精品仿写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赞美家乡的短文。例如:“新湖公园的湖水变清了„ „ ,新湖公园的湖岸变关了„ „ ,新湖公园的游人增多了„ „ ”这段文字内容丰富,反映了新湖公园旧貌换新颜的主题。

二、情节扩写

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使之具体详尽的练笔方式。如《丰碑》 一课中讲将军着到有人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吼叫:“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这时候,有人告诉将军,死者就是军需处长„„”这里的省略号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出来,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是如何掌握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由于棉衣紧缺,尽管手中掌管着这么多的棉衣,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件,而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描写,把军需处长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激起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三、插图补写

有些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细节,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插图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补写练习。如《刘胡兰》一文教学时,可出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怒火满腔的插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刘胡兰的动作、神态,并想象出她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写一篇短文。通过补写,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古诗改写

即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如把古诗《宿建德江》 改写成散文:秋天的一个傍晚,薄雾笼照着整个大地。在宽阔的江面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条船。透过薄雾望去,像一片叶子浮在江而上,船慢慢地向江中的小洲驶去,当船靠近小洲时,从船里走出来一个人„„

五、课文缩写

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本来愈思。如《 西门豹》 是一篇约千字的长课文,它通过记叙西门豹奉命管理邺县、调查研究、严惩坏人、兴修水利的故事,表现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于斗争、为民除害的精神。因此,让学生保留主要故事情节,把原文缩写成300 字的短文。

六、故事续写

读完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再见了,亲人》 一课后,学生被文中送别的场面深深地感染,教师可以说: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他们今后有见面的可能吗?下面大家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讲后来可能发生的事。于是,有的学生以《重逢》 为题,写小金花和志愿军叔叔在北京见面时的感人场面;有的以《 梦中见到阿妈妮》 为题,讲一个志愿军叔叔回国后经常梦见一大娘的动人情景;有的以《 大嫂的腿》为题,写志愿军把大嫂接到中国为她安装假肢的故事„„以上是随机进行小练笔的六种主要形式。我把它归纳成六句话,即: l、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2、增添情节、填补空白——扩写。3、忠于原作、删繁就简——缩写。4、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5、弄清图意、再现形象——补写。6、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

总之,读写结合,把小练笔挤进语文教学课堂中,使学生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还有许多练笔的形式,这就需要教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从而揭示出从读学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

教学小练笔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张庆红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形式灵活的小练笔,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运用,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的课堂小练笔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存在着种种问题。

1.练笔目的不明确。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好语言知识,并懂得运用,这些能力都来自于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素养等在内的诸多知识的积累,而课堂练笔正好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些老师在思想上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用的方法不得当,只是“为练笔而练笔”,漫无目的且内容杂沓。例如在学习《新型玻璃》时,老师可以利用“字词”或是体会“科普叙述”等进行练笔,然而有的老师则问学生:“你们还能发明什么样的玻璃?”由于老师把握失准,目的性不明确,导致了学生的发明只顾求“离奇怪异”,连学生自己都不知这样的发明是用来干什么的,老师更是不知所措,这就使练笔失去应有的意义。

2.思考不足,生搬硬套

教学的方法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有些老师设计了课堂小练笔,却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课堂小练笔出现了画蛇添足、生搬硬套的现象,无法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好处,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练的是:假如你是皇帝、大臣、官兵、老百姓其中的一位,你会做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会写出一些干巴巴的陈词滥调;而且以上的小练笔形式往往不过是一种“公式”代入法,生搬硬套,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不仅无法达到课堂练笔的目的,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语文的教学。

3.无端揣摩,价值取向偏离目标

随着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为人师者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一部分老师的思想存在着一味追求深解,忽视了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上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有位老师在学完《将相和》的故事之一“完璧归赵”后,要求学生就秦昭王对蔺相如的心理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于是有的学生写了如何让秦昭王除掉蔺相如、有的学生写此人不除,后患无穷等,此种险恶居心实在太令人担心了,我们不禁要为他们身心的健康捏一把汗。

课堂练笔无论对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更应该关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小练笔,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课堂练笔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小练笔反思

小练笔批改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贾乐

经过第一次小练笔的批改,发现同学们小练笔中存在的问题,我总结了三条目前最急需立马订正的写作上的要求:

1、第一行的开头空两格。

2、分自然段来写。

3、除了上引号可以出现在第一行的开头,其它任何标点符号都不能出现在第一行的开头。

当我把这三个写作要求告知学生,并提醒他们每个同学都必须记住,并且在写小练笔的时候加以运用,同时,我也通过校讯通告知家长,希望家长能够在指导孩子写小练笔的时候加以督促和提醒。经过我的再三提醒,我再次批改学生小练笔的时候,关于以上三点写作要求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很少再出现。绝大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分段来写,第一行开头知道空行,并且没有再出现很多学生在第一行开头用标点的现象。看到同学们的可喜长进,我很高兴,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朋友的大力配合。没有他们对自己孩子单独的督促和监督,仅靠老师课堂上那很短的时间加以提醒,效果是不会这么好的。

再次批改学生小练笔,三个关于标点符号的新问题出现了:

1、不知道使用书名号。

2、不能够正确使用逗号、句号。

3、人物说话时的标点符号不会用。如冒号、前引号、后引号。针对问题,我准备这样告诉同学们:“同学们,在我们进行小练笔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只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了,我们的文章别人才能够读得懂。如果在一句话中出现一本书的名字,或者报纸名、杂志名,一定要记住使用书名号。一句话没有说完,要用逗号,一句话说完了,要用句号。如果是写人物的语言,某某人说,要记住用冒号和前引号、后引号。某某人说的位置不一样,说后面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如果人物的语言在说的后面,要先用冒号,前引号,然后是人物的语言,在语言的最后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和后引号。一般情况下在语言的最后是句号和后引号,但特殊情况是感叹号和问号和后引号。请同学们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好,拿出笔把我今天说的几个标点符号记书上,并且反复用自己的话说话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标点符号。

1、《》

2、。

3、在前说:“” 在中 “,”说,“”。在后“ ”说。一下子说这么多,部分同学肯定记不住,但没有关系,在学习课文中遇到类似的标点符号我会在加以强调的。我也会以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充分发挥他们的督促提醒作用。相信,经过反复的强调,学生会牢牢记住,并且会准确适用这些标点符号的。

一次三个要求,坚持下去,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将会一一解决掉!贵在坚持!

教学小练笔反思

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杜丽洁

每当进行作文教学时,大多数教师的眼眸总会捕捉到那几幅失败教育的画面:学生手托下巴,嘴咬笔杆,却脑袋空白;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却文字干巴„„他们的文章既丢失了原应丰富的想象力,又失去了小学生原有的童贞。这一篇篇苍白的文章无不撞击着每个教者的心。

该如何克服他们这种“写文色变”的恐惧心理,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呢?《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点迷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借助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料,适时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大有帮助。以下就是我对课堂“小练笔”的一些思考:

一、“小练笔”虽小,但优势不少

相比作文要求,小练笔是个很小的教学工程,但正因为它的小,却显示出了大作文所不能的优势:

1、篇幅短小,反馈及时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要求篇幅较长,加上学生苦于无从下手,一篇文章往往要花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心血来完成,学生兴致缺失。然教师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批阅并及时反馈,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写作与反馈的脱节,学生很难从上篇习作中获得老师更多、更及时的写作指导,也不能深刻品尝成功的快乐。

课堂小练笔正因为篇幅短小,学生花费时间短,教师也能在同一节课上进行及时反馈,学生更快地获得了作文成功的快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初次的成功,便萌发了更多的创作欲望。

2、融情悟文,积累内化

课堂小练笔源于语文文本,它是在学生读懂文本、融入文本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学生经过写作、交流、反馈的形式之后,便能更好地悟文,情感也跃然升华。与此同时,每位学生的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作文的优良题材,能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为日后写作积累了更多的鲜活的资料。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年只安排了7-8次的作文训练,难以进行多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

二、“小练笔”虽小,但形式多样

小练笔内容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而且易于课堂操作,可以采取的形式较为多样:

1、情感小练笔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一次情感丰富的小练笔,不仅使学生攀登情感的高峰,更使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像流水般泻下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在教学《嫦娥奔月》的结尾,当学生感悟到嫦娥为了老百姓舍弃幸福生活飞天成仙的壮美、凄美的场景时,我适时设计了这样的写话: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在这月圆之夜,嫦娥有多少话想对后羿说;后羿又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家人欢聚一堂的乡亲们,想到了后羿和嫦娥,千言万语不禁涌上心头„„ 请选择某一个人物,揣摩他或他们的内心,写一段话。伴随着忧伤的音乐,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于文中角色的内心,思念、感谢、悲伤等众多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升华升华再升华,而此时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这样的练笔也真正体现了真情实感。

2、想象小练笔

朗加明说过:“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饱满的创新激情,当一个人的创新激情处于高潮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它他会有一位“恋人”经常形影相随,这位‘恋人’便是灵感。”学生为何没有写作激情,是没有灵感。没有灵感,作为教学者就给他创造灵感,那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它的潜力也是无穷的。《莫高窟》里有这样一句话:“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满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个省略号留给了学生极大地想象空间,在紧扣“挎、采摘、抱、轻拨”等动词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你还能想象出飞天千姿百态的形象吗?”学生想象思考后这样描述:“有的手握玉笛,吹奏乐曲;有的手持宝剑,轻歌曼舞„„一个个鲜活的、优雅的美丽女子在他们的想象中诞生了。

3、模仿小练笔

很多人说模仿没有创新,但我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小孩的牙牙学语难道不正是从模仿开始的吗?没有简单的一二三模仿练习,又何来以后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厚积而薄发,对于我们小学生,我认为简单的模仿练笔还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很好地锻炼我们的写作技巧。

例如《天安门广场》一课,除了让学生领略天安门广场的雄姿外,还应学会转移方位的方法来介绍布局和景观。在学生学习完第二、三自然段后,我以招聘导游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这两段按照方位顺序来写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或任何一处景点,要求说明景物特点。学生一方面有了模仿的写法,不再害怕无处落笔;另一方面,这也是模仿基础上的创新。首先介绍的景观与方位不同,其次是以小导游的口吻来介绍,更激起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在经过精心地书写之后,一个个小导游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各处景观,为说明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练笔”虽小,但总结评价不能少

学生练笔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的完结。因为练笔的真正目的并非在于练,而在于以此为纽带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适时地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在个人展示、学生倾听、交流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领悟自己练笔中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形式多样、较为短小的课堂小练笔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学生在情感、想象力、写作技巧等方面有了更多地积累升华。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如果练笔时机不当,反会让文章受到肢解,学生的情感也会转移,因此,教师在运用时应合理地选择时机。教学小练笔反思:

课堂小练笔的几种形式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王会侠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好的练笔既充实了课文内容,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促使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我将这学期(五年级上册)小练笔反思做一总结。

一、有感而发的练笔。

我《以走遍天下何为侣》为题,把这个小练笔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都是用一两句话来应付差事,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与课文有些雷同,可学生的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走遍天下何为侣?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爱物随之周游世界,而孩子们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选择。照相机、宠物、电脑、笛子„„当我批改孩子们的作文时,忽然间觉得孩子们长大了,被孩子的文字所感染。

二、入情入境的练笔。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三、空白悬念处练笔。

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成为了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四、拓展延伸时练笔。

《鲸》一课后面,有一个小练笔,叫“鲸的自述”。学生对这个很感兴趣。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资料,还借助多媒体播放生动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完成小练笔,这样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五、降低难度的练笔。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似乎平平淡淡,但却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如果让五年级的学生仿写作家的作品,特别还要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难度太大。我给学生提示:生活中见到的蜡烛、小草、扫帚、大海等,令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找到对应点如下: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传授知识、毫无保留)

小草(任人践踏年年绿)——强者(历尽挫折、依然上进)

扫帚(带走肮脏、留下洁净)——清洁工(一人肮脏、干净万户)

大海(容纳百川)——伟人(胸怀宽广)

这样尽可能使小练笔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六、联系生活的练笔。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拓展阅读《父爱,在拐弯处》,并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在思索回忆的同时,借助文本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想起有关这样的文章。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扎实的进行小练笔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

教学小练笔反思:

课堂小练笔要把握时机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郑良惠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眼下,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练笔泛滥,不少教师设计的课堂小练笔设计目的不够明确,已经步入了歧途:有的练笔内容不合适,有的安排时机不合理,练笔成了一种赶时髦,练笔成了流于形式。再加上,练笔后的评价不够到位,更使课堂小练笔,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效果。

那么,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明确指出: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需要思考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写什么?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二是为什么写?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且每次小练笔都应该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三是什么时候写?适时的小练笔是在学生需要静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如此,笔下的文字才有质的提升。

3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写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一、有情可表时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

如执教《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在最后的环节可这样设计小练笔:

师:同学们,在这个圣诞节的夜晚,生活贫困的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着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能谈谈对“给予”的理解吗?

生:给予就是“无私奉献”。生:给予就是“帮助他人”。生:给予就是“相互关心”。生:给予就是“关爱、爱护”„„ 师:老师真高兴,大家理解得很好。老师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了,特别写了一首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一束花,一句话,送去的是温暖,表达的是关爱。

汽车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扶着车子摇摇晃晃。我,毫不犹豫,把座位让给了她。她冲我微微一笑,那一刻,我明白:给予是快乐的。

伸出你的手,别人握住的是力量。露出你的笑,别人感受到的是阳光。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因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时候呢?请你把诗中第二小节的前四行换成你自己的经历,写一写好吗?

学生的感受在较好的学习铺垫下,在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下凝结成文字,纸面上便流淌出五彩的语言:

生:美术课上,同桌忘了带水彩笔,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雪中送炭,给她递上画笔,她感激地望着我,那一刻,我明白:给予是快乐的。

像这样的课文很多,如《登山》一课的结尾处,学生学习了列宁对自己为什么要走这条望而生畏的小路的原因后,让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伟大人物在面临困难挫折时的坚韧。学习了《刻骨铭心的国耻》以后,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洗刷国耻,从我做起的斗志。

二、精彩语言处练笔

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第4段时,课文中对近看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在这个环节,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子学习中,在课件提供许多画面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理解,出现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有的兵俑,全身盔甲,手持战刀,一脸严肃,似乎正严正以待,准备随时赶赴战场;有的兵俑,怒目圆瞪,双眉紧皱,双手紧握手中的兵器,好像在随时听候上级的命令;瞧,这个兵俑,一脸沉稳,气宇非凡,这也许是位善于作战,胸有成竹的将军吧;看这一排弓弩手,整齐站立,箭已上弦,就等上级一声“放”字了„„通过练笔,不仅很好地学习了精彩语言的表现,更是在写作中感受到了兵马俑制作得栩栩如生,古人那过人的智慧。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空白悬念处练笔

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例如《忆铁人》一文通过铁人王进喜在托儿所知错就改的一件事,反映铁人关心群众、勇于认错、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和坦率直爽的性格。文中当铁人知道事情真相后,只说了“哦?„„咳!”两个字三个标点,非常形象地刻画了铁人当时的心理和品格,可以说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写一写铁人的心理话进行交流:“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看我真是的,把这么好的阿姨批评了一顿。咳,我真鲁莽。”“哦?事情竟然是这样的。我怎么老是做这种低水平的事啊。咳,我真觉得没脸见那阿姨了。”“哦?真是没想到,这位阿姨有这样难能可贵的精神,让自己的娃在地上哭。咳,我真是有眼无珠,该打!”这样剖析铁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铁人的性格品质。

像这样留有空白的文章很多,如人教版第七册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同样是“静静地躺”内心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可以抓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写一写。又如《地震中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四、理解关键词语时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师: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的样画面?你看哪,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形象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生3:我还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

生4:在大雪漫飞的时候,只穿件单薄的衣服,在大街上卖艺。此时,人们都在家里烤火,吃着丰盛的晚餐,但可怜的阿炳只能在大街上挨冻受饿。

„„

“坎坷”一词的练笔,丰富了学生对阿炳这一人物视像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认识,进入了“坎坷”的意象世界。像王老师这样的设计,是值得我们潜心学习的。

五、迁移运用时练笔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可迁移文本的关键词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落:①天上的云真白啊;天上的云真厚啊;天上的云变化真丰富啊。②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六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把第五自然段写贝壳的一个段落写具体。同时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饭桌上的小菜无比丰盛等。

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如《火烧云》一课,写火烧云变化的三个自然段,它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先总写出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具体对它进行描写,最后写它是怎样消失的。抓住火烧云变化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也来写一种火烧云。

除此,还可以借助文本内容,适当修改,转换人称进行描写。如《新型玻璃》、《看不见的大力士》等,转换成第一人称来写,对学生来讲更有趣味性。

六、拓展延伸时练笔

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通过练笔,使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更高的提升。

写读后感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学了《了不起的女孩》一课之后,配合课堂练习,以“李欢,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说说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谢。学生刚学完课文,李欢的事迹如在眼前,谈起感受来也是头头是道:李欢,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孩,我想对你说:“我由衷地佩服你。”你得了那么严重的疾病,可你却那么顽强,坚持同病魔做斗争,成绩优异,还练成了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能。你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要像你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认输,不低头。学了《才能来自勤奋》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受写一写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份简短的读后感。学了《妈妈的账单》一文后,师引导:看着妈妈的账单,如果你是小彼得,也许会想到什么?请你写一写。

根据文章内容情节续写也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如《小摄影师》一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可让学生续写第二天发生的事情。

其实,每一篇文章有多个层面的教学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小练笔。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有效的课堂小练笔就能为整堂课增光添

教学小练笔反思:

改编《游山西村》小练笔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郑良惠

学完第五课古诗《游山西村》,让孩子们尝试把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因为没有写过这个类型的小练笔,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范文,之后提醒他们可以学着范文写,鼓励创新,加入自己独特的想象。下面节选几个学生的小练笔,并进行点评和反思。

改编《游山西村》(钟嘉豪)陆游是古代有名诗人,又一次他来我家。

陆游这位诗人来我家敲门。我一开门,发现原来是陆游,然后我把睡的床给陆游,陆游不好意思睡上去,然后我自己去找个地方睡。

第二天,我叫陆游起来,我让他吃我们家的鸡和猪,还有我们十二月份酿的酒,不过很浑浊。陆游非常感谢我,然后他向我告别了。他经过重重叠叠的山,一条又一条清澈的河,他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前方是绝望,希望在转角。

点评:充满童趣,结尾好。但是很突兀,建议在结尾前再写几句。

《游山西村》的故事(潘梓俊)

一个星期六,我和陆游一起玩,于是我们上了同一匹马,陆游让我闭上眼睛,说:“潘梓俊,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这时,我闻到一阵淡淡的鲜花的香味,我心想:这个地方一定很美丽吧。

到了这个地方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几棵大树围着我们,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一条路,我们顺着这条路走。终于,我们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我们敲了一处人家的们,一位老人家出来了说:“你们走了这么久的路,你们应该很累了吧,你们来我这里住一晚吧!”于是我们就留了下来。

晚饭的时候,这位老人家杀鸡又杀猪,他把鸡做成了白切鸡,猪做成了红烧大乳猪。那两道菜的香味站在一公里内都能味道。吃完了晚饭,我们就睡觉了,睡醒后吃完早餐,这时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我们要和这个小村庄告别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看见很多的山,很多的水,似乎没希望。突然我们看到前面有许多柳树和花,我们再往前看,发现了一个村庄,最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点评:想象力丰富。建议写景的部分用多一些优美词句。进入四年级,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一点点进步,但是进步却不大。从几篇小练笔看来,比较好的有:表达比较流畅、想象力比较丰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标点的使用、优美词句的运用、语言的衔接、创新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点,多进行小练笔,不仅让学生乐于表达,还要朝着善于表达的方向继续努力

教学小练笔反思:

《匆匆》小练笔教学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张庆红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学习本文,重点放在学习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描写的表达方法。尤其在说、想、写三方面的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从题入手,抓住课题“匆匆”,理解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要理解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用心感悟。老师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读读自己找出的句子,讲讲自己的理解。如指导学生领悟“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地在实践的流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进而说话练习“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指导学生思考:课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通过交流,知道学生从不同角度想开去,可以想到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作家笔下的人们日子是怎样过的„„,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我精心设计一个小练笔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而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如“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快乐中过去;看书时,日子从文字里过去;写作时,日子从笔尖过去„„”在讲的基础上,把句子写下来。

朱自清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意境清新幽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小练笔反思:

《草虫的村落》课后小练笔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崔玲

这次的小练笔,目的是很明确的,针对本单元的阅读和写作的重点来进行练习:

1、丰富的联想;

2、独特的感受;

3、成熟的写作笔法;

4、要把小虫写得有情有义。

作业布置下去后,上交回来一看,跟我自己的预料总是有些区别,问题主要在几个方面:

1、联想打不开,似乎找不到关联的点;

2、缺乏独特的感受;

3、忽略了小虫的有情有义。

怎么办呢?我还是让孩子们把题目重新读了一遍,帮助他们找出了其中的关键词,然后让他们对照着这几个点分别勾画,用横线划出联想,用波浪线划出感受,用点号划出有情有义,我开始统计,他们自己就感觉到了问题的所在,我跟他们说:“你们现在就是自己作文的医生,检查后就得开出病历,然后按照病历进行治疗,只有这样的写作我们才能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吧!”看着同学们都点头称是,我表扬了他们的自觉性,并且说明,第二天,把改好的文章再交上来,相信,结果会很值得期待

教学小练笔反思:

《一节小练笔》教学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杜丽洁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作文课,上什么好呢?假期丰富多彩的生活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让他们从假期生活中选材吧。上课时我先做了一番引导。又出示了习作要求,指导学生明确了具体要求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想写什么,怎么写。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选材很单调且老调常谈,几乎都是帮妈妈做家务。六年级的作文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没有深度。难道学了本组课文就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吗?个别指导后,有的学生立刻重新确定了习作内容和方法,在全班交流的时候也吸引了其它学生的注意力,为什么非要在老师的提示下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呢?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想想刚才的巡视指导过程。发现部分学生可能平时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少一些再加上不善于积累生活的素材,所以提笔无从下手,学过的写作方法有的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到习作中。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他们多注意观察,多接触生活实际,多积累习作素材,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另外在评议习作时,还发现学生的语言还需规范,套话尽量不让他们去说。要有针对性。本学期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力度。

教学小练笔反思:

《观察日记》教学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贾乐

在这节课中,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写观察日记时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明确解决的办法,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了学生一个阶梯,让学生知道了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一些描写手法才能把文章写好。

“生活是作文之本。”在我看来,我们的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我想观察是首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为了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我想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

“小练笔”方法指导策略探析 第3篇

【关键词】 小练笔;方法;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2.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人教版语文教材除了单元作文之外,还安排了不少小练笔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小练笔是围绕一个训练中心所进行的篇幅较小的写作练习,是掌握一定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然而,倘若不对学生的小练笔制定一定的要求,“小练笔”的作用就显得可有可无。

事实上,多数学生并不缺乏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然而一旦将这些素材化为书面表达,却又显得粗糙苍白,言之无味。笔者认为,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口语化”、“流水账”表达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写作方法,缺乏润色文字的意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优化教学,从“小”入手,通过小练笔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达到练笔要求。

一、重视语言教学,品味词句

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都会布置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但是多数学生却无法把这些词句应用到习作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这些词句的认识是粗浅的,缺乏一定的情感体验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品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句意,感受词句的表达效果与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与应用。

1、引导学生想象,通过文字建立与画面的关联

写作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对具体物象的文字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读、品味课文中的美词美句,并根据文字的描述进行画面想象,从而建立起文字与画面的关联。例如教学《观潮》一文,可以借助图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水天相接”、“横贯江面”,什么叫做“齐头并进”、“漫天卷地”。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看到类似的画面,自然浮现这次词语。此外,教师也可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描述,最后出示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表达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就可直接出示书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最后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结合画面品读。

2、有意删减、替换词句,树立细节意识

一篇文章,如果能够适当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等作用,让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然而不少同学在小练笔中对于细节的意识较为薄弱。教师与其每次在习作中强调要有丰富的细节描写,不如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渗透细节意识,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味,感悟细节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有意的删减、替換原文词句,削减其中细节,进而引导学生品读,与文章的描述建立对比,感受原文表达的微妙。叶圣陶就曾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有这样一个句子:“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我在出示这个句子的时候,故意把这个句子改成”他睁着眼,又摇了摇头。”学生一读,很自然地感受到这语句中的几处细节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严监生当时焦急的心理状态。

3、言为心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如果一篇文章缺乏真情深感的流露,那么无论文辞怎么优美,都不能打动读者。“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与对话。老师在阅读指导中,应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验,在阅读中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从“小”入手,逐步提高

人教版的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单元习作,一是小练笔。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对其重视起来。在实际操作中,不管是随意布置,还是有意拔高要求,都有违小练笔的使用原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为了使小练笔能够真正有效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从“小”入手,逐步提高。

1、“小”的选题

“小练笔”的时间宜短而快,所以在选题要“小”。相对于习作,练笔的内容可以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训练要求选择恰当的练笔内容。例如《一面》一文,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惜笔墨,细致入微。几处外貌描写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生动逼真、形神兼备,非常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本课,其中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安排学生摘抄文中的外貌描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确定练笔内容:观察你身边的人,对其进行外貌描写。这样“小”的选题,不仅有意识地强化了知识点,更因其篇幅短小而让学生乐于去写。

2、“小”的要求

俗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同样,如果教师布置小练笔没有一定的要求限制,那么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可能语言干涩、内容空洞,效果甚微。教师布置小练笔一定要明确练些什么。可以给定一些好词,要求学生把词语融入到练笔中;可以是仿写一个句段,学习修辞的运用;可以是既定一种结构。例如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可以要求学生在描写中做到既有整体勾勒,也有局部特写。对景物进行描写,可以要求学生在描写中运用一定的修辞突出景物特点。有了要求,学生的练笔才有方向,不至于无从下笔。但是一次练笔,不宜过多要求,尽量做到“小”而“精”。

3、“小”的系列

让小练笔系列化的显著作用就是让学生对某一写作技能的理解与训练更加扎实、透彻。鉴于教材也是根据一定的专题划分单元的,教师可以依据单元主题,安排有一定时间长度、有一定训练力度的“练笔”专题。比如,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练笔内容,都与人物描写有关。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必定越写越顺。

三、注重评价,激励写作欲望

小练笔因其篇幅较短,所以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评价。尽管教师有义务指出学生小练笔中存在的不足,但是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批改学生小练笔时,教师应该多予以学生赞美和肯定,哪怕练笔中只是一个好词的正确运用。教师的鼓励与成功的体验是一种极大的情绪力量,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写作欲望。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可以更多样,例如师生共评,组员互评的方式就能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提高品读与写作的能力。

练笔,是发展书面表达能力不可或缺的方式。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小练笔的最大功效,让学生理解写作方法,又在练笔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周生艳,《学校教育研究》2015.3

例谈课堂小练笔 第4篇

一、成功的小练笔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形形色色的课堂上, 我们总会看到“小练笔”这一教学环节, 但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写, 再等上个三五分钟, 看学生写得差不多了, 就请几个学生交流, 同时进行几句不痛不痒的点评, 最后也就不了了之。至于有没达到练笔的目的, 是否收到练笔的效果, 全然不管, 反正环节已经有了, 形式也已经到了。记得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时, 发现课后就设有一个小练笔:我想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课文写了小男孩用扔纸团的办法请求高尔基允许自己为他照相, 结果因为没带胶卷而没照成, 高尔基十分挂念小男孩的事。

写作业时, 发现语文课堂作业本中就有这个小练笔的练习题, 于是, 拿出一堂课进行指导。在读完小练笔的提示后先让学生说说是接着什么往下写———明确是接着课文的结尾往下写;再让学生说说可以往下写些什么———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 教师板书关键词:进门、询问、拍照;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几个方面你想把哪个方面写得具体些, 为什么。

二、成功的小练笔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及时调整

小练笔的设计是教师备课时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什么时候练, 练什么, 为什么练, 都应该在备课时考虑好。如,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在备课时确定小练笔的点是第3自然段:仔细观察, 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上完课后, 发现这一练笔其实不合适, 一方面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 学生一读就懂;另一方面,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小练笔难度大, 因为我们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这样的观察, 突然让他们在课堂上写“自己观察大自然后发现的奥秘”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但第2自然段我们在草地上互相吹蒲公英部分学生学得很开心, 很投入, 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所以课堂上本课的小练笔就由备课时的观察改为写自己被人捉弄, 或自己去捉弄人家的事例。由于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所以写得还不错。

三、成功的小练笔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积累

生活是我们一切表达的源泉, 课堂上的小练笔也是这样, 离不开学生生活的积累。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写的东西总能打动人心, 而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 一看就知道是作文选的“杰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有自己的生活积累, 是有感而发;而后者只是拙劣的搬运工、模仿者, 写出来的东西自然缺乏灵性。如,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名人故事”后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写写我们自己班上的一个同学, 题目是《猜猜他 (她) 是谁》, 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 让老师、同学一读就知道写的是谁, 但在文章中不能出现人物的姓名。

三年级, 习作才刚刚起步, 平时教学中, 对于字数没有严格的要求, 重点是看写出来的话是不是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写出来的事是不是学生自己有切身感受的事。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能写又喜欢写的内容写一写, 练一练, 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 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摘要:在课堂中, “小练笔”如果安排得合理, 落实得有效, 不仅能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亮丽, 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 要想让小练笔达到理想的效果, 就必须注意抓住练笔提示, 进行有效指导;针对文本实际, 进行及时调整;结合学生生活, 挖掘练笔素材, 让学生在练笔时有内容可写, 有方法可学, 有情感可发。

关键词:小练笔,指导,调整,积累

参考文献

课堂小练笔,作文大收获 第5篇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练笔写在文本留白处,写在文章动情时,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既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当布置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写起来总是感到无从下笔,茫然不知所措,总会看到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甘咬钢笔头”的局面。

如何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状况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更重要的是,练笔素材是一样的,这样就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写完后,老师可以让先写完的同学上台读自己的小练笔,优美的词句、段落集体欣赏,不妥或错误之处互相订正,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使学生的习作批改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同学练笔的范文中找到自己写作契合点,使自己的真情在作文里自由流淌。正因为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设计小练笔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快乐地写作,必能让学生写出一份别样的精彩。

一、写在文本留白处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着重说的是含蓄的最高境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在说“空白”,因为只有作者的“不著一字”,即不把话都说出来或说完,读者已能“尽得风流”,产生各种各样的美妙的联想。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文章留白处,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满篇皆画。尤其是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此神奇的景象,叶圣陶先生只用概括的笔法简单地写了下来,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把双龙洞介绍给更多的人吗?”学生兴致高昂,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想象和创作。一句句有趣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描写诞生了。有的学生写到:“我被蜿蜒在洞顶的双龙震撼住了:一条黄龙,张牙舞爪,头向上高高地扬起,好像要冲出洞去;旁边的那条青龙,紧跟其后,好像也要一飞冲天”。还有的学生写到:“我看到了一块石钟乳,好像一位翩翩欲飞的仙女,来到了人间。只见她发髻高挽,一只采花的小竹篮挎在臂间,好像在把鲜花撒向人间。”大家一起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自豪,更对双龙洞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有的学生甚至对我说:“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也带我去看看。双龙洞太有趣了。”在这一个写的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写在文章动情时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之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我在教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回看15—18自然段这三段文字,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声诉说,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情有意的海鸥。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还 1 在紧紧追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抓住海鸥的动作,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生由于有了课堂情感的积淀,很快写了出来:

有的学生写到:“当人们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独脚”蹒跚地追上遗像,雪白的翅膀扑打着遗像,仿佛在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旁边的“老沙”,则目不转睛的盯着照片中的老人,眼神里充满不舍与绝望,仿佛在为朝夕相处的亲人默默哀悼。”还有的学生写到:“„„另外几只海鸥也挤到遗像前,深情地看着遗像中的老人,低声鸣叫,似乎在说:‘让我们再看亲人一眼吧,让我们再看看吧!’海鸥们追着人群飞出了几十米才停下来。许久,海鸥们竟在原地站成了两行,一齐高声鸣叫着,好像吟唱着一曲离别的歌,与亲人诀别。”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在练笔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你会惊奇地发现,那里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三、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猜测想象的空间。此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续写出来。设计出独特的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培养写作能力,创设了一片独自创作的天地。

如《看不见的爱》一课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令读者浮想联翩。针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此时,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兴趣非常浓,一会儿就写了出来。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看到那男孩边开心地挥舞着粗糙的弹弓呐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还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朝放瓶的地方看了看,在那里,不久前还有一个玻璃瓶立在那儿,而就在刚才,那玻璃瓶竟被一个盲童打碎了,玻璃碎片撒了一地,反射着洒满人间的月光。我不禁有些吃惊。在明朗的月光下,蛐蛐仍然在唱着优美的歌曲,我不知为何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原来,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爱“放进”小石子中递给儿子,小男孩接过母亲的爱,刚要 2 倒下的信心就重新树立了起来。”

文章可以结束,课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看似不起眼的练笔,留给孩子们的影响当会如生命的长河永不止息。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如何让课堂小练笔更为有效 第6篇

一、适时的练笔设计,打开学生的话匣。

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恰当地把握练笔时机。适时的小练笔是在学生精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

1、练在情感交融处。许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室进行精当的讲解之后,学生与课文产生了情感共鸣,有许多话要说,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如: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们被蒙汉同胞的情意感动了,我对学生说:“蒙汉同胞的情意如此深厚,他们分别的场面会如何感人至深呢?”然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练习:“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七十岁的老翁____,蒙古小伙子____,鄂温克姑娘们____,……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根据这练习,先让学生讨论、想象他们分别时的感人情景,再放手让学生将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可以根据老师的练习写,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更精彩的,这样安排练笔自然恰当,学生有话可说。

2、练在审美描述时。如在教学《望月》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录音(配一首钢琴曲),边看课件(月下图),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美的意境。画面美好的意境,唤起了学生的美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此时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吗?请围绕“月下的景色”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是一次很好的想象训练。

3、练在情节空白处。文章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不写,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我们可以在此处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堂练笔。既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样的练笔类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仿写

这里所说的仿写,模仿的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并通过分析、比较、朗读,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互相转化。此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从说到写,由仿到创,知能的转换也就落到了实处,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例如:六年级下册《广玉兰》的第三自然段,对广玉兰的形态描写很细致,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广玉兰写的很可爱。于是,我在这一课结束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孩子们在学习了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写得很有情趣。

(二)、变写

1、变人称。

如在教完六年级上册课文《烟台的海》后,我抓住课文描写景物条理清楚、用词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变写成导游词,尽量用上文中的优美词句。这样学生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

2、变情节。

记得在教《爱滋病小斗士》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小孩,你们想说些什么话?”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想让他跟我一起生活。”接着好多学生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接着我让学生以《爱滋病小斗士来到我们中间》为题练笔,同学们马上挥毫,一吐为快,直抒胸怀,写出了自己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爱,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收到良好的练笔效果。

(三)、补写

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人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台湾同胞在这激动幸福的时刻,他们紧紧地握住郑成功的手,老人、青年、孩子们,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多少话要向郑成功说呀!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为他写一两句你最想说的话。

(四)、 新编

“新编”就是故事新编,它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年龄小的孩子,总喜欢听故事、编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之类的,对故事中的人物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幻想,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常常能想到一些出人意料的非常有趣的情节,让人大开眼界。因此,“故事新编”这种练笔形式非常适合学生在学习完故事性课文后予以适当的发挥。

(五)、续写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续写就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将内容继续延伸,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合理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及时用心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师细腻而及时的批阅是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重要手段。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教师要静下心来细致地批阅学生的小练笔。当遇到精彩的文章时,用红笔勾出其中精彩的词句,写上表扬的话语;当学生稍进步时,要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当学生出现退步时,便要用劝告的语言提醒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课堂小练笔对写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使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不失时机得做好有效的小练笔,相信只要坚持,学生作文水平定能提高。

课堂小练笔实施策略谈 第7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七年级教材编排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长期住校,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和素材的积累,阅读和写作有很大的梯度。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度过写作这一天梯,笔者认为我们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通过“课堂小练笔”小步子练笔法,减小写作难度,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逐步提升农村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中考乃至高考作文奠定作文基础。

一、“课堂小练笔”的训练要有计划性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有序的过程,“课堂小练笔”的训练也要有计划性,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农村学校作文现状拟定初中三年“课堂小练笔”计划。拟定初中三个年级的训练重点:七年级以认识自我、感受青春为主,着重训练学生的叙述和描写的能力,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以“我手写我口”,并有浅略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能力。希望通过学生一学年扎扎实实、有序的写作训练,能够观察事件,完整叙述;观察人物,抓住特征。真正夯实学生的写作能力。八年级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学生能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一个完整的情节。在叙述、写人、绘景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九年级在叙事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挖掘深远。不就事论事,“以小见大”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丰富写作内容。从教材中借鉴基本的表达技巧,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按照三个层级有计划有目标的结合教材,通过“课堂小练笔”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学期下来作文课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突破了以往杂乱无章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课堂小练笔”的训练要有趣味性

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最厌倦最畏惧的,恐怕也得数写作了。怎样让写作变成一件极其有趣的事呢?我们在编写作文学案和“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时很注意这一点。首先在设计上要有趣味性。如在七年级刚开校,我设计了《这就是我》的作文小练笔。课前我对班里的一位同学做了细致的观察,事先写了一段有关这位同学的外貌描写,上课时读出来让同学们猜猜写的谁导入新课,同学们七嘴八舌、兴致很高,在猜猜同学中导入了新课,提出了片段练习的目标———抓住人物特征来写人。我有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猜猜他们是谁。从“他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只有稀稀拉拉的三根头发。”同学们猜出是三毛。在人物描写中学生知道了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我顺势提出了片段练习要求。批阅完后,挑出抓住自己特点来写的同学的作文,又进行了“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同学猜,猜中后全班同学又对写的不恰当的进行修改。就在这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写人,一次作文片段练习贯穿在了游戏当中。

其次,在学案设计上常有新花样出现,如写对联、改写歌词等,学生非常喜欢做这些富有创新性的题目,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三、“课堂小练笔”的训练要有指导性

开展课堂小练笔的实践探索 第8篇

一、激发情感, 练习说话

在课堂上, 教师要拨动学生乐于表达的心弦,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把心中所想、 心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 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 难免枯燥与单调, 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 和音”, 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 因此, 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讨论、练笔, 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如, 在教学《 永远的白衣战士》 一课时, 白衣战士叶欣为了让更多的人活,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对此可以让学生写下想对她说的话, 激发学生对她的敬佩之情。

二、学习结构, 当堂训练

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结构,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段落结构写片段。例如, 《 北大荒的秋天》 其中第五小节第一句话是中心句, 下文是讲它怎么热闹的。 对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写好、写出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写了, 印象也就深刻多了。 模仿是创作的先导。 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曾科学地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 “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巧, 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他把学习的过程归结为“ 模仿→变化→创造”公式。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结构, 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积累词句, 书写生活

语文的学习, 归结到一点上就是习作, 是否会习作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会写作并爱上写作, 语文教师就应将写作教学渗透在语文课堂中。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 而在学生的习作中, 我们很难见到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对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使这些优美词句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在写作时流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笔写我心。

四、练习补白, 加强练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 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 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 或扩充情节。 通过练写, 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 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大有帮助。

五、注重创新, 感悟鉴赏

教材中, 有些语段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 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 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 在教学《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文时, 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 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 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 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从而代替人物说话。 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 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 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六、学写读后感, 重视阅读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学习每一篇课文后都应该写读后感, 或给作者、教师、文中的人物写信, 或模仿课文中的人物、作者给自己写信。 语文教学所选编的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 学生要多读。 叶圣陶在1940 年发表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 指出了写作的“ 根” 在阅读。 他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课文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细品, 这一做法, 既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又能让学生爱上写作, 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如何用好课堂小练笔 第9篇

1.课堂小练笔是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 》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 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而课堂小练笔恰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个性,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水平。

2.激发练笔兴趣 ,进行善意评价

练笔的兴趣非常重要。只有学生乐于写小练笔,才能精心对待。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爱听老师表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善于评价,发现优点,鼓励进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一评价学生的方式,多鼓励学生。如学生在小练笔文章中用到的好词好句, 教师可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 予以表扬;学生的精彩句段,可当成范文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个人写作的快乐……这无疑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 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乐于表达。对于在练笔中出现偏差的学生,老师更要用期待性的语言暗示其缺点, 并用鼓励性语言给予前进的动力,切不可操之过急,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学生。

3.确定练习的密度

随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训练显得相当重要。但是小练笔是否要每课必练呢? 如果有必要,应该把握怎样的密度呢?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凝结, 是精神能量比较大的消耗, 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因此,对待课堂小练笔,要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 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 绝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 ,最终练没兴趣 ,练枯热情。

怎样使随文练笔真正发挥作用? 通过实践,我认为根据教学过程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化解“历史”矛盾,变“苦作”为“乐作”,更重要的是练笔随即进行,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极大地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这种真正焕发迷人光彩的小练笔,应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可以巧用学生的“说”,由此及彼,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也可以妙用学生的“争”,因势利导,让学生围绕分歧展开争辩,但在辩论之前先请学生写出自己的理由,以作为争辩的证据,这是一种“练笔”方式;还可以活用学生的“爱”,让学生自由发现,自由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根据喜好,可模仿某一个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可用喜欢的几个词编一编,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摘录佳句拓展练笔

摘录不是简单地摘抄,而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作者只描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所以作者只描写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 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摘录到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 , 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这样的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5.融 情悟文 ,积累内化

课堂小练笔源于语文文本,它是在学生读懂文本、融入文本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 所以学生经过写作、交流、反馈的形式之后,能更好地悟文,情感也升华。与此同时,每位学生的体验各不相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作文的优良题材,能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为日后写作积累更多的鲜活的资料。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他, 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年只安排了七八次的作文训练,难以进行多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的随笔练习 ,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

6.扣 文本 “空白 ”处补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有很多具有艺术性的“留白”,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我设计练笔填补文本的“空白”,披文入情,在言而未尽处补白练笔,充实文本,也丰富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7.切合实际的导向评价

对学生小练笔的评价是对学生优缺点所做的分析、指点和改进说明,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评价对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能有推动的作用。因此,评价小学生作品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语言,不虚夸也不压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评价语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8.延文本的结尾处续写

重视课堂小练笔,提升学生习作素养 第10篇

一、仿写, 注重结构层次融会文本

仿写是指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文章结构, 写出自己的感想。仿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仿写的时候要注意仿写对象的结构, 同时还要注意仿写的层次。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以三年级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为例, 我安排了词语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词语仿写,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特点鲜明的词语, 比如表示颜色的词:血红、绛紫、金黄、橘黄等, 又如ABB式的词语:沉甸甸、乐呵呵等, 还有ABAB式的词语:乌黑乌黑。在了解了这些词语的特点和意思后, 我让孩子们进行仿写, 进行得比较顺利。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写出了诸如乌黑、雪白、粉红、黄澄澄、绿油油等词语。接下来是句子仿写, 课文中的拟人句有很多, 如: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 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这句话把大豆当作人来写, 语言生动形象。我引导孩子们发现句子的特点, 进行了仿写。孩子们兴致还不错, 写出了一些比较让人满意的句子, 比如“树叶从树上飘过下来, 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最有难度的是段落仿写,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的结构, 也是值得好好仿写的。

二、续写, 发挥想象合理延续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 有的课文内容或简略或描写留有余地,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这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所以, 借助教材中的内容, 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 以小练笔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 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把握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时机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 小练笔放在课文渐进尾声时效果更明显。因为在这个阶段, 学生对文本有了相对准确的把握, 经过一堂课知识积累, 情感的酝酿, 有了很强的表达欲望。例如学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 我设计的练笔是: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 一定有许多的想法, 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 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注意书信的格式。此举不仅有助于深入文本, 更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把课堂教学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学生们写的很成功, 如“我读了您写给我的信, 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您想让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而不在于索取。从今以后, 我会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让人们都需要我, 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像这样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与主人公进行对话, 有创意地拓展思维, 发挥合理的想象, 续写是对文本的很好延续。

三、改写, 不同角度内化文本

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恰当的改写, 是通过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化和学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曾经执教过《一诺千金》一文, 课文讲述的是关于信守承诺的故事。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 实在、牢靠, 可它更是一种郑重地对待世界的精神。诚挚、严谨的人为人处世自然磊落,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这已经超出了准则的含义, 而带着人类理想、精神和正气的光彩。然而大千世界里, 太多人随意许诺, 却从不兑现。”我引导学生将这段话改写成一首小诗:“一诺千金, 是一种作风, 实在, 可靠;一诺千金是一种理想, 诚挚, 严谨;一诺千金是一种精神, 郑重, 掷地有声;一诺千金是一股正气, 为人自然, 处事磊落。”

四、写收获, 情感共鸣理解文本

学生学习课文后会有情感共鸣, 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这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 这样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 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例如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中三个寓言故事情节紧凑, 意蕴丰富, 用浅近的寓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影, 生动传神, 令人读后兴趣盎然, 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益。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寓意作为结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意, 达到多角度理解文本的目的, 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写感悟, 尝试着给三个寓言故事写寓意。让学生明白读寓言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 读十遍有十遍的感悟。关于《狐狸和葡萄》有学生写到“吃不到葡萄的时候不能说葡萄酸。”有的写到“实事求是, 不能欺骗自己。”

让课堂“小练笔”成就情趣语文 第11篇

那么是否每篇课文都安排课堂练笔呢?当然不是,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不能为练而练,关键是在于结合文本找到课内小练笔的切人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把握好契机,选准读写结合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练笔在情感交融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练笔在知能转换处

小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了许多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典型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等。学习了这些段落,在学生悟出了某一语言规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内容,以课文为模仿,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进行仿写训练,以起到巩固知识运用语言的作用。

1、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

《爱如茉莉》的最后一段这样写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也呼应了课题。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该段,然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真爱,不仅有爱情,还有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如果你要打一个比方,你会把它比作什么?”并相机出示:“爱如_____,_____,_____。”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爱的感言:爱如茉莉,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爱如阳光,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 爱如泉水,滋润别人,也滋润自己……

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成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训练

某些课文构段方式典型,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式,遇到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练笔要求,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写自己熟悉的某处景色。学生既学会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又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

三、练笔在情节空白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一些课文,作者往往不将故事全盘托出,不将情节完整表述,而留有“空白”给学生想象、推测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运用的训练,化虚为实,根据课文的主题、思路将空白填补好。通过补白,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又有效地进行了书面表达训练。

《螳螂捕蝉》第九自然段:“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对此,我们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螳螂高高举起手中的铡刀……以下是学生的习作片段——螳螂高高举起手中的铡刀,偷偷溜到蝉的身后,只听“咔”一声,蝉就被紧紧地夹住了,动弹不得,颤抖着身子痛苦的呻吟。螳螂得意地说:“贪吃的蝉啊,你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我早就注意你啦!别再做无谓的挣扎了,让我独享一顿美餐吧。哈哈哈……”螳螂一阵狂笑,却不知这笑声引来了一只饥饿的黄雀。黄雀悄无声息地落在螳螂的身后,趁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住螳螂。“我说螳螂老弟,你刚才那番话说得太有道理了,可你还是没有真正领悟啊!”说完就一口吞了螳螂。让学生自己编故事,写作积极性相当高,写出的文章灵性飞扬,抒发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

四、练笔在文本延伸处

许多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在教学《广玉兰》一文中描写花开的各种形态一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具体描写了含羞待放、刚刚绽放、完全盛开、已经凋谢的四种形态的花。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植物的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花。再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我在结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讲故事,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践探究 第12篇

1. 从读到写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每篇课文中基本都会有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本积累本, 把这些日积月累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 联系生活进行小练笔。如朗读了课文《幸福是什么》后,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 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练笔, 适当引用平时积累的一些句子使语段更具文采,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语句的感知能力, 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

2. 看图描写

人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 有的地方写得比较简练含蓄, 尤其是课文中的许多插图, 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课文中的插图以及描写简练的地方,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尽情地表达出来, 还原当时的情景。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把画上的内容, 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 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 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 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写读后感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抒发真情实感的课文, 这些内容往往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 可以向学生传达人世间的美好情感, 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在学习这类课文的过程中, 在学生为课文中的情感所感动的同时, 适时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小练笔,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凝结成文字, 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感想, 言由心生, 有感而发。例如人教版小学课文《一夜的工作》, 作者通过描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 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 作者心潮澎湃, 激动万分, 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学生可以针对这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从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崇高的品质。

4. 仿写练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阅读量有限, 有些小学生不具备独立写作的能力, 而仿写练习正是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利用一些优美的篇章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增强学生对于写作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和描写方式, 对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展开描写,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5. 续写课文

有时, 我们读一篇好文章后, 往往会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故事内容一直萦绕心头, 挥之不去, 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常常使人浮想联翩。在这时, 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大胆地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怎样。例如《挂两支笔的孩子》的最后一段:“后来, 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 找他谈了话。不久, 小亮的两支笔又挂起来了。”王老师说了什么话, 文中没写, 具体内容必须由读者去领会。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王老师这样说……》这样的小练笔, 让学生续写课文, 把文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 改写古诗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古诗,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在其中安排一些小练笔, 让学生把这些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样一来, 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古诗《赠汪伦》, 学生完全可以将其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上一篇:CAD/CAE技术下一篇: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