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2024-05-05

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精选5篇)

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第1篇

一、范读指导, 以“声”作则

教师的范读,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时, 首先要“胸有成竹”地朗读, 要入情, 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把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同时, 学生根据教师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 有意识地进行模仿, 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雪》这首词描写了风雪弥漫的北国壮丽的雪景, 热情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景色, 抒发了毛泽东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抱负,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 从“千里冰封”到“分外妖娆”用雄劲有力的声音, 下面写秦皇汉武的句子要带一些惋惜之情。我认为应该这样范读: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这三句成为一体。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是节奏转换点。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以下要和情绪语气配合。)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范读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会感觉到《沁园春·雪》整首词的恢弘气势和壮美的意境, 更能体会到诗人的远大抱负。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国和法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 发音铿锵有力, 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不一样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 只要指导学生平时好好体会, 就一定能总结出许多种使用“语气”的方法, 把课文读得更加富有感情。

教师在范读时, 要用充满激情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 用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 用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以“声”作则的带动下, 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 从中体会正确与偏颇, 形成语感。

二、精读品味, 有声有色

朗读是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读、精读, 有感情地朗读, 感知语言内涵, 从而体会、感悟文中的情感。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 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 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精读理解和掌握人物性格特点。例如杨志时刻以杨家后代自居, 强烈的名门意识使他立志发奋有为, 光宗耀祖。杨志是在和林冲刀光剑影的搏杀中出场的, 可以说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杨志的话语时要高声严厉。教学这类文章, 必须让学生在精读中掌握人物的性格。

精读、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 让学生自主品味, 精读语言的内涵, 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 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时, 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就水到渠成。

三、情感体验, 联想感悟

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历, 脑海中已贮存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学习时, 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经验, 引发联想, 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并让其把这种情感迁移到对课文的朗读上。

《背影》这篇课文浅显易懂, 无须多加分析, 重在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中, 我先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景,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年龄、职业, 描述自己父亲的走路及背影,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闭上眼睛想想父母在田间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之后, 学生读懂了课文, 一个个饱含感情, 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朗读《背影》这篇课文。这样, 朱自清对父亲的爱, 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 都在同学们的有感情的读中表现出来了, 父子之情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四、自读领悟, 理解内涵

引导学生自读, 并找出关键词语作为“提示”, 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然后练读。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我要求学生做到读音正确, 停顿恰当, 语调合理;要粗通文意, 对全文的结构和关键性语句有大体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 再低声快读, 反复读, 读到熟练的程度。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感悟和理解内涵, 就会“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只有这样, 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骨肉。

有人说:“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赋予作品生命,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我把每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 摒弃“如何朗读”后的讲解指导,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生活体验, 把课文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 朗读当然有声有色。学生不但领悟了内涵, 而且一切的朗读指导包含其中。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2篇

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过程。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朗读;技巧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常听到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说:“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怀着激动的心情、怀着不舍的情感……来读课文”。听到学生读书声音洪亮,整齐划一,认为这样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其实不然,这并非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真正有感情的读,是在能够流利、正确地朗读基础之上,对作品的感情基调形成准确把握,同时正确处理语速、节奏、重音及语气等,从而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做到有感情地读呢?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摸索与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先理解,再朗读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朗读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课文内容形成理解与掌握,才能通过朗读正确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朗读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实现情感的共鸣。

二、范读引领,带入情景

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朗读技巧的教导要尽量少,教师可采用“示范—模仿”的方式指导其朗读,必要时也可进行教读;针对中高年级的同学,则可在“示范—模仿”的同时,合理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指导要具体、精确,注意不要出现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术语。

例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朗读教学中,针对“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一句,教师可指导学生:应该重度的地方是“一寸”、“一声”中的“一”,而并非“地方”和“呻吟”。两个“一”作为最低限度的量词,有助于对邱少云超人毅力的突出。

三、技巧指导

“朗读技巧是桥,可以直接通向听者的心田;朗读技巧是船,可以飞速驶入听者的脑海”。

(一)语速

通常情况下:紧张、热烈、欢乐、激愤、危急、驳斥与争辩等语句,朗读的速度比较快;朗读速度缓慢的语句则表现为:安闲、沉思、庄严、平静、沉郁、失望、怀念、劝慰等。

比如:《再见了,亲人》的朗读教学中,第一自然段的开始到“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都是对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和志愿军劝慰大娘时的情景的叙述,传达的是一种深情、劝慰的内容与气氛,因此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语速缓慢;而对于从“我们空着肚子”到“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的内容,其所表现的对一次激烈战斗的回忆及“我们”激动的场景,这部分内容的气氛比较强烈,所以语速要快;从“在您的帮助下”到“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所表现的气氛由平舒转向低沉,则此处的朗读速度也应由中速转入慢速。

(二)处理好停顿

停顿一般可分为语法上的停顿和逻辑上的停顿,前者依据文章的标点符号很容易就会做出或长或短的停顿;后者则应在课文朗读时,依据句子的长短,为了将语意更加清楚地传达而进行略微换气的短暂性停顿。逻辑上的停顿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句意,了解句子各成分的关系,分清哪些是写人,哪些写事,哪些是修饰部分。

例如:“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这句话,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讲的是什么?想一想哪些词是修饰词,具有怎样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注意词的连续,正确处理停顿,较好控制语速。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句话讲的是“灯光,像溅落人间的焰火”,修饰词主要为——闪耀的、五颜六色等,也会更加深入的理解语句与段落的意义。

(三)重音需要重读

朗读,需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语义更加清楚、鲜明,才能真正掌握文章感情的跌宕起伏,才能将变化的气氛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来。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拓展,鼓励发展创新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指出:阅讀,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其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学生作为拥有鲜活生命与独特个性的个体,其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思维水平的差异、情感体验以及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理解,都会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有不同的体现。

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中,对于文中反复出现的“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一句话的阅读,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认为应该读得悲伤而深沉,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应该平缓。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在朗读训练中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体验及理解,允许学生在技巧运用、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所不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其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以获得顿悟与启迪。

总而言之,学有渐次,书分缓急。在语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课本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思维品质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不同的朗读表达技巧,了解其差异与各自的用途。以促进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技巧后,能够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朗读学习的效果,进而热爱朗读,热爱语文。

参考文献

[1] 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59.

例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4篇

关键词: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38-010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個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呢?下面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初读感知,诱发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在认定目标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表达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教师表情达意的语调的高低快慢。听完教师的范读后,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了教师主要是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来朗读的。“缓慢”表达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依依惜别之情。“低沉”表现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无比悲痛心情。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一篇文章反映的总的思想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一篇文章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握好基调。

二、细读理解,诱导情感,揣摩朗读技巧

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基调后,我就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学习“望灵车、忆总理”一段时,当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明确了虽然没人指挥,但人民的心和灵车、和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灵车的移动而移动。因此,虽无人指挥,却比有人指挥还要整齐。从而理解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深切哀悼和永恒怀念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在朗读中表达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呢?我先让学生试读,然后再做指导。学生试读时,普遍存在语调一直低下去的倾向。这样的朗读弊病是语调没有变化,悲痛时的低沉也不够强烈。因此,表达感情就不深。这时,我就让学生自由读“忆总理”一层,思考:人们眼望徐徐开来的灵车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又接着问:人们想到的仅仅是这些吗?如果你是长安街送行队伍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以此引导学生思维转入对总理光辉业绩的回忆。通过回忆,促进了学生对总理光辉业绩和平易近人崇高品质的认识,很自然地明白了,这一层要怀着幸福、激动、自豪的感情来读。随着我的范读,学生很流利地、有感情地以相对高亢、激越的语调朗读了“忆总理”一层。“昔日”见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我又以极其低沉的语调读到:“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走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此句读罢,语调急剧变化产生的强烈的对比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带着极富感情的语调读了课文,尤其“永别了”三字的颤读声泪俱下,感染力强。这样,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调的恰当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引导学生揣摩怎样运用朗读技巧表达感情。

三、创设情境,诱达情感,领悟朗读真谛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最为强烈。我便在如泣如诉的哀乐声中运用声情并茂的文学语言描绘了人们悲声大放,追着灵车奔跑的感人场景,然后又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做到了如临其境。我再以动情的引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涛,学生便在随读中真切地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一片敬爱之心和与总理诀别时的悲痛之情。通过引读,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了以情带声,才能做到以声传情。

四、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反复的情感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推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在本文教学中,我始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内蕴的感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又有学生的个别读、集体读、自由读。反复地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从有感情朗读想起的 第5篇

但当我们找出教师在课堂上常见的话语仔细琢磨一番时,却又发现这一切似乎情有可原。“这一段体现了作者想要报答国家的感情,读出你对作者的崇敬来。”“这一段里作者的心情十分愉快,读出你的激动来。”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常说的话。由此不少教师得出结论:感情朗读是一句空话,是一句为了响应课标的客套话,所以在他们的语文课堂上,第一遍读和第二遍带上感情读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学生多甩了几下脑袋,声音响了几分而已。课标中的感情朗读要求是一以贯之的。在低、中、高学段中分别以“学习”“会”“能”三个要求,来督促教师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体现了感情朗读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渐进性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前期的学习才能最终在中高年级将之变成能力。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不教方法,不进行训练,直接让学生去运用,直把学生憋得满脸涨红,不得不为赋新词强说愁,读响、读高、再晃头了。长此以往,感情朗读就真的成为一句空话。

话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曾经听过的一节课,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母亲的恩情》。教师在朗读方面应是有所专长的。他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做上一系列的记号。这里画三角形,表示重读;那里画波浪线,要把尾音拉长;这里画虚横线,要连读。先范读,后跟读,最后学生读,读得有滋有味,最后几个学生上来一读,和最开始的表现果然判若两人。可是感情朗读的训练就应该如此吗?直接由语言文字到朗读,这其中的感情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教师外加的,它永远成不了学生的感情。这样读,技巧是有了,可是研读文本体会情感的能力却仍是缺失的。

有感情朗读,其建立的基础就是感情,而语言文字的感情是从一个个词语中突显出来的。低年级学习感情朗读的基础就是对文本中字词的感情体悟。以《母亲的恩情》一课为例,学生通过前期预习,已经能够感受到文中孟郊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只是这份感知是整体而模糊的,教师要带着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跳出文本,看看这些感情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细细琢磨,体会文中“抚摸”“注视”等词语在细微感情中的体现。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份体会去读,适时地点拨一两句:“想想你们对妈妈充满感激的时候,声音是什么样的?”“看到妈妈这么辛苦,你说话会那么快吗?再读得慢一点、缓一点。”

同样的有感情朗读,这个感情起始点就落在了文本的词句中,而适时点拨的朗读技巧也是围绕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教师、学生对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心生疑虑,才会让学生通过低中年级的练习,掌握真正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从字词语句中慢慢渗透出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对于此时此刻的学生而言不是空话,而是真正体悟后的外显。

上一篇:课堂因开放而精彩下一篇:改善民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