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的意义

2024-08-17

网络社交的意义(精选12篇)

网络社交的意义 第1篇

1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

首先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宣讲, 或者组织学生看报看新闻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然而学生主动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相当单一。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社交网络的兴起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载体, 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 了解世界的重要要途径之一。随着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网络在中国发展和逐渐成熟完善, 各类报纸、杂志、电视台、政府新闻网、主流媒体网站纷纷在一些实行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上注册, 这样使得各类媒体信息和社会信息汇聚到一个平台上, 大家可以更加便捷地、时效的获取各类信息, 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现实一天, 以微博为主流的一些实名制社交网络上已是千年。来形容社交网络上每日更新的信息量之庞大在不为过。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广大大学生在登录自己的社交网络时, 都能详细的了解新闻,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世界动态等, 真的是秀才不出门, 尽知天下事。这也提醒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浏览千万信息时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信息, 自动屏蔽不良信息, 这就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 思考问题, 以便于提高大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2 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以及生活能力的增强, 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直接的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和理论的宣讲、灌输, 要求大学生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什么, 给大学生一种被指令的感觉, 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厌烦、排斥乃至逆反心理。大学生社交网络通过改变大学生交往方式从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交流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的交往, 除了传统的课堂、运动场、社团活动等面对面的, 以计算机、手机为载体的移动网络交流非常普遍, 并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交往渠道, 其中QQ、人人、微博、微信凭借其显著的便捷性、融合性、交互性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更加加强了大学生以手机、计算机为终端的实时互动交流的活跃度和广泛度, 因此为了克服传统指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积极的利用社交网络这个平台, 采用间接的方式把道理和趣味融为一体, 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渗透于社交网络这个载体, 开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交流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对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不需要任何人的约束, 只要符合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那么高校的思想向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这个平台进行有意义的话题制造和讨论, 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偏激言论的传播, 引导大学生理性的思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对于在课堂上采用“灌输”理论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已经更不上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抽象的直接说教, 方式单一, 仅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思想政治课的老师也仅仅靠“一本书、一张嘴”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社交网络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高校可以利用微博等实名制的社交网络, 开设官方的主页, 借助社交网络所具有的技术优势、时间优势、群体优势和潮流优势, 将学校动态以及最新的时事政治有效地传递给大家, 还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大学生的动态, 对大学感兴趣的话题以及热点问题进行互相评论。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思想开始成熟的阶段, 也是人生观, 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定型时期,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引导, 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巨大的速度优势, 是社交网络的最重要的特征, 过去的传播载体如报纸、广播等在传递信息上较为滞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对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对这种传统的说教式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案产生抵触情绪, 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 使得MSN、QQ、人人、微博、微信等交互性社交网络媒介蓬勃兴起。社交网络凭借其显著的便捷性、融合性、交互性特点逐渐被大学生群体认识和使用,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意义。社交网络有利于拓宽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教育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人人网为代表的新式SNS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问卷星, 2011.12.27.

[2]当社交遭遇网络—网络化背景下的社交窘境和讽刺.百度文库, 2011.1.10

[3]SNS强迫症.当今传播最快的生活病, 2011.12.03.

社交礼仪的重要意义 第2篇

1、交流信息

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

2、增进感情

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

3、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

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

4、充实自我 实力——百余位专业写作专家资源的整合 信誉——我们一贯的追求

质量——我们始终如一的目标

效率——我们的自始至终承诺

欢迎您的光临。

社交借贷的风险管理与借鉴意义 第3篇

关键词:社交借贷;民间借贷;民间金融

一、社交借贷的概念

社交借贷是社交金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基于社交环境下的信贷金融体系,在社交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建立用户之间的金融关系,充分发挥社交网络高效、便捷、即时等优势,并利用社会网络进行风险管理,实现普惠金融。社交借贷不限于人与人个体之间的短期借款,也包括企业间的借款,企业间合作融资等。社交借贷与传统民间金融、互联网P2P借贷在借贷行为上有诸多不同,所以社交借贷有其独特的运行机理。通过违约的社会惩罚和还款激励机制,社交借贷可以管理借贷前后的风险。

二、社会网络控制借款人违约风险

在单纯中介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人为成功获得贷款,借款人在按照平台的要求,提供收入、身份、资产情况以及借款用途等公开信息的同时,有动机在叙述中过分突出他们的“质量”,比如自身的还款的意愿、能力以及项目未来稳定收益等。由于借款人没有抵押品,出借方只能通过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其违约可能并做出投资决策。为降低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社交借贷平台可通过引入不同的风险控制设计,提高借款人的社会网络,增加其可信度。

社会网络能够帮助出借人做出投资决策,并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借贷中,社会网络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逆向选择,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可信的借款人能够通过小组的审核或出借人的横向选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甄别作用,出借人选择违约概率较低的借款人,防止逆向选择。借款人获得款项投资后,会受到小组或出借人们的监督,迫使借款人努力工作,按时还息,防止事前道德风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监督作用。特别是在贷款到期时,通过小组或出借人施加监督以及社会惩罚,迫使借款人及时还款,控制借款人的违约风险,防止事后道德风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惩罚作用。从最初筛选借款人到最后还款,社会网络能够一步一步地迫使借款人严格规范地借款、投资、还款,并最终降低违约风险。(见图1)

三、出借人社会监督下的违约风险模型

出借方中有借款人的出借人及社交网络延伸产生的其他出借人。如果出借人拥有更多有关借款人的私人信息(软信息),在借款人投资项目过程中,出借人可以进行监督,及时观测到借款人是否降低努力水平、改变资金用途等自利行为,并选择监督强度为m(m>0),还能及时观察到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当项目成功、收益实现,借款人选择违约,则将会受到出借人施加的社会惩罚W(W>0),无法再次获得出借人的信任和下一期贷款,友情也随之断裂;当借款人履约,可以获得社会网络价值V。借款人进行还款的预期事后收益是:

四、社交借贷对于创新农村民间金融模式的借鉴意义

(一)正视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使民间金融公开合法化,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民间金融对于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和个人融资难,并不是农村地区没有富裕资金,而是资金因为信贷约束等问题,没能到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手中,社交借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社会资本的结合,扩大农村金融市场交易可能性。

(二)政府应该鼓励发展社交金融,创新民间金融新形式,也应加强对社交金融的监管。结合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寻找社交借贷与农村消费金融的结合点,开展社交金融营销。支持小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社交金融新模式,积极鼓励互联网社交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

社交金融也存在和互联网金融相似的监管问题,比如社交借贷平台的集资法律风险,社交借贷的平台安全性和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落实和审核等等,政府应该监督社区和互联网社交借贷平台建设。除此之外,社交金融还存在互联网金融没有的问题,比如平台或出借人而因借款人违约而扩散借款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否违法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政府完善自己的监管机制。

(三)应积极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如社区型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等。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地区,正规信贷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农村金融抑制和金融排斥问题一直比较突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农村富余资金外流缺愈加严重。正规金融机构出于盈利性的考虑,发展农业及农村的业务成为在寻求政策补贴的被迫行为。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农商行之后,支农力度进一步缩减。中国的微型金融机构应该借鉴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借贷技术,依托独特运行机制管理风险、开展关系借贷。

参考文献:

[1] 陈熹.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12

[2] 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

[3] 马九杰.社会资本与农户经济:信贷融资、风险处置、产业选择、合作行动(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4] 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4

[5] 缪莲英.社会网络视角的P2P平台机制设计研究——以Prosper为例[J].金融论坛.2014.3

社交网络的开放融合图谱 第4篇

Facebook不可能独立进入中国, 除非马克·扎克伯格愿意到美国众议院听证, 导致品牌伤害。Facebook与本土公司合作是可能的, 但也不容易。”

——12月23日, 李开复在微博中对Facebook入华前景持保留态度。

近日, 社交网络各大巨头动作频频:Facebook创始人、CEO马克·扎克伯格访华, 与百度、中国移动、新浪等国内信息通信业领军企业商讨入华事宜;国内两大主流社交网络——校内网与开心网相继开启了电子商务领域的商业实践, 为用户提供更多融合服务。

其中, 校内网近期携手凡客、京东商城、淘宝商城等众多B2C商城推出“人人爱购”, 尝试将更多用户喜欢的电子商务网站引入社交网站, 也以此为用户提供更多新鲜便捷的服务。

团购是今年电子商务领域一个重要的细分特征, 而致力于不断提供优质用户体验的社交网络也抓住了这一趋势。12月22日, 开心网用户在首页的“更多组件”中会发现增加了“团购”组件。事实上, 开心网已与爱帮团达成了战略合作, 将团购服务及时带给了开心网用户, 今后开心网用户不用离开自己的开心主页, 就可实现团购产品的在线购买。

立体化满足低层次需求

事实表明, 全球社交网络用户有望持续增加。尽管今年微博的风靡对于社交网络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 但是随着3G应用以及智能手机的深度普及, 未来几年社交网络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社交网络满足了人类对于社交、安全的需求, 相比同样为满足社交需求而生的邮件、博客, 集好友、游戏等于一体的社交网络显然更为亲切、轻松、有趣, 其从更为立体的多维度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纵观国内外主流社交网络, 可以看到, 虽然都起步于社交交流, 但是不同的社交网络采取了差异化的目标市场策略。

以国内社交网络为例, 目前有校内网、开心网、同学网、5Q校园网、亿聚、占座、魔时等数百个平台, 其中校内网、开心网、同学网是人气最为集中的三个社交网站。校内网作为中国版的Facebook, 以校友同学圈为特色, 基于博客和日志功能起家, 一直聚集着大量大学生群体, 目前凭借着网络游戏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从校内网模式来看, 由于校友对用户而言是相对紧密持续的关系群体, 校内网用户长期将实现稳定增长。目前, 校内网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

不同于校内网, 基于插件和小游戏崛起的开心网在白领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是具有娱乐性的东西能很快吸引用户, 也容易让用户感到厌倦。目前可以看到, 开心网上的很多老用户已经不再玩“偷菜”、“奴隶买卖”、“抢车位”等常规游戏了, 这充分证明了在长期内, 若缺乏创新, 用户将对基于游戏的社交网络失去兴趣。娱乐类社交网站要保证人气, 实现长期发展, 必须拥有快消行业的危机创新意识, 不断地更新游戏产品种类。

“个性化”同样重要

今年另一个对社交网络发展有借鉴意义的现象是iPhone、iPad等智能终端的畅销普及, 相比其它终端, 它们在用户体验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正如“水果教主”乔布斯当年所言:“我们重新定义了手机”, 他的意图也是要表明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体验上, i Phone是划时代产品。

事实上不论是智能终端还是社交网络, 谁可以提供更为卓越的用户体验, 谁就可以实现商业成功。相比目前模板化的社交网络, 个性化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更为精准、便捷和有效的信息服务, 用户将不仅可以因身处熟络好友圈而感到安全, 更可以因个性化服务而感到舒适。社交网络领军者Facebook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也在表明, 未来社交网络不仅是交互的, 而且是个性化的。

在Facebook F8大会上,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说:“现在的互联网只是由一堆网页间毫无组织的链接所组成的, 这只是互联网的开端, Facebook要做的是让所有人都位于网络的中心, Facebook将帮助人们创建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的网络。”而要实现“所有人成为网络中心”的愿景, 个性化服务是不可或缺的。

“Facebook将致力于在网络上创建实时社交体验和个性化体验, 没有阻碍的社交体验是最棒的。”马克·扎克伯格说。

开放平台助力开发者创新

目前, Facebook取消了用来防止开发者存储数据的24小时缓存限制。马克·扎克伯格表示:“如果用户用Facebook帐户登录你的网站, 而且允许网站保存个人信息, 那么现在就能保存。这将使围绕Facebook平台开发应用变得更加简单。”

有消息称, Facebook已采用了全新的Graph API以及各种社交插件, 只要添加几行代码就能让大小网站更加社交化, 更加个性化。“另一个重大产品是开放图谱协议, 该协议将能使连接Facebook网站变得更为简单, 我们将与30家合作伙伴共同发布这一协议。”近期, Facebook产品主管布莱特·泰勒表示。

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站意识到, 良好用户体验感知的实现离不开开放的平台与产业环境。对未来而言, 社交网站将不仅是各个圈子用户的融合聚集地, 也将是众多应用开发者、合作商家的盈利聚合地。

社交借贷风险管理与借鉴意义论文 第5篇

一、社交借贷的概念

社交借贷是社交金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基于社交环境下的信贷金融体系,在社交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建立用户之间的金融关系,充分发挥社交网络高效、便捷、即时等优势,并利用社会网络进行风险管理,实现普惠金融。社交借贷不限于人与人个体之间的短期借款,也包括企业间的借款,企业间合作融资等。社交借贷与传统民间金融、互联网P2P借贷在借贷行为上有诸多不同,所以社交借贷有其独特的运行机理。通过违约的社会惩罚和还款激励机制,社交借贷可以管理借贷前后的风险。

二、社会网络控制借款人违约风险

在单纯中介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人为成功获得贷款,借款人在按照平台的要求,提供收入、身份、资产情况以及借款用途等公开信息的同时,有动机在叙述中过分突出他们的“质量”,比如自身的还款的意愿、能力以及项目未来稳定收益等。由于借款人没有抵押品,出借方只能通过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其违约可能并做出投资决策。为降低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社交借贷平台可通过引入不同的风险控制设计,提高借款人的社会网络,增加其可信度。社会网络能够帮助出借人做出投资决策,并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借贷中,社会网络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逆向选择,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可信的借款人能够通过小组的审核或出借人的横向选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甄别作用,出借人选择违约概率较低的借款人,防止逆向选择。借款人获得款项投资后,会受到小组或出借人们的监督,迫使借款人努力工作,按时还息,防止事前道德风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监督作用。特别是在贷款到期时,通过小组或出借人施加监督以及社会惩罚,迫使借款人及时还款,控制借款人的违约风险,防止事后道德风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惩罚作用。从最初筛选借款人到最后还款,社会网络能够一步一步地迫使借款人严格规范地借款、投资、还款,并最终降低违约风险。

三、出借人社会监督下的违约风险模型

出借方中有借款人的出借人及社交网络延伸产生的其他出借人。如果出借人拥有更多有关借款人的私人信息(软信息),在借款人投资项目过程中,出借人可以进行监督,及时观测到借款人是否降低努力水平、改变资金用途等自利行为,并选择监督强度为m(m>0),还能及时观察到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当项目成功、收益实现,借款人选择违约,则将会受到出借人施加的社会惩罚W(W>0),无法再次获得出借人的信任和下一期贷款,友情也随之断裂;当借款人履约,可以获得社会网络价值V。

四、社交借贷对于创新农村民间金融模式的借鉴意义

(一)正视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使民间金融公开合法化,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民间金融对于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和个人融资难,并不是农村地区没有富裕资金,而是资金因为信贷约束等问题,没能到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手中,社交借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社会资本的结合,扩大农村金融市场交易可能性。

(二)政府应该鼓励发展社交金融,创新民间金融新形式,也应加强对社交金融的监管。结合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寻找社交借贷与农村消费金融的结合点,开展社交金融营销。支持小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社交金融新模式,积极鼓励互联网社交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交金融也存在和互联网金融相似的监管问题,比如社交借贷平台的集资法律风险,社交借贷的平台安全性和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落实和审核等等,政府应该监督社区和互联网社交借贷平台建设。除此之外,社交金融还存在互联网金融没有的问题,比如平台或出借人而因借款人违约而扩散借款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否违法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政府完善自己的监管机制。

(三)应积极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如社区型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等。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地区,正规信贷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农村金融抑制和金融排斥问题一直比较突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农村富余资金外流缺愈加严重。正规金融机构出于盈利性的考虑,发展农业及农村的业务成为在寻求政策补贴的被迫行为。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农商行之后,支农力度进一步缩减。中国的微型金融机构应该借鉴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借贷技术,依托独特运行机制管理风险、开展关系借贷。

参考文献:

[1]陈熹.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1

2[2]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

[3]马九杰.社会资本与农户经济:信贷融资、风险处置、产业选择、合作行动(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4]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4

[5]缪莲英.社会网络视角的P2P平台机制设计研究———以Prosper为例[J].金融论坛.2014.3

社交网络的未来 第6篇

社交改变网络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网络时代,这种社交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已经形成一种新的趋势。正如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所说,社交网络以后将代替搜索引擎,而未来的网络将“可以是一系列对个人有意义的链接。”几年前,史蒂夫·鲍尔默也曾经预言过,“数年内,人们会访问的网站只有那么几个……除了学生和教授没什么人再去用搜索引擎了。”

社交网络是否真会代替搜索引擎,这还不好说。但国外的商家已经越来越青睐在Facebook上推送自己的产品,国内人人网上的团购推荐也开始变得乱花渐欲迷人眼。虽然雇人写软文一样是要花钱,但是在社交网络上推荐,已经比从前必须得通过SEO(搜索引擎优化)提高自己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要有效率得多。如果你懂得每个人其实都需要一个更加个性化的购物平台,能想到这一点也没什么稀奇。

“许愿机”Zaarly

2011年SXSW大会(美国西南音乐盛典)上一个名为Zaarly的手机应用突然一夜爆红,它允许你输入自己的需求,主动去寻求卖家。你只要站在街头随时表达自己的愿望就可以了,移动互联网会将最近的卖家与你链接起来。Zaarly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你无需再去主动地搜索——如果你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你将永远得不到你最想要的。但Zaarly目前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买卖之间的关系网络建立过于随机、临时。它听起来很好玩,但实际上却未必好用。只有得到足够数量的用户基数支持,Zaarly才可能真正变成一部“移动的许愿机”。

想象一下,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最了解你的喜好?事实上就是你的那些“酒肉朋友”。你们一起去饭局,一起购物……当你和朋友们通过一个可以24小时分享信息的平台链接在一起,最“切中你要害”的购物资讯就有可能随时推送到你面前。

无限购享

国内的诺基亚北京研究院最近即将推出一个名为“无限购享”的服务,从介绍上看就基本具备了上述这样一个平台的雏形。它是一种“基于终端到终端的购物信息推荐服务”。你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关注朋友和购物达人,发展粉丝,并可以通过朋友和达人接收与你息息相关的购物信息,对信息发布评论,发起团购,买卖二手货等等。

毕竟,当在街边临时想要买某样东西,或去某地吃饭时,大多数人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不靠谱”的广告身上。大部分人最常做的就是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问问自己的朋友。“无限购享”这样一个平台,有可能将你的朋友圈无限放大,使你就有可能获得无限的信息。

当然,海量的信息另外一面就是夹杂了大量垃圾信息。在这个问题上,“无限购享”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解决。首先,它会在朋友关系的基础之上额外向你推送关联度非常高的购物信息,尽量实现对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信息的兼顾。而如何保持信息与用户的高关联性?这有赖于诺基亚的两项技术在背后的支持:持续记录用户购物习惯与偏好的学习能力和感知用户环境(如地理位置)的能力。这意味着你能够得到与自身所处环境关联度十分高的信息,并且使用越多,得到的信息推荐也就越精准。

“无限购享”暗示了未来的某种可能性:整合SNS、LBS以及现有的热门购物模式,但又不同于现有的模式,并通过移动终端这样灵活的平台来呈现。你可能还没想到要买什么,闺蜜或哥们儿已经将东西的链接@到你面前了。

网络社交的意义 第7篇

最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社交网站、微博、博客、论坛、即时通信软件等社交网络应用也相继出现并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据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平均时间成倍数增加,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同龄之间容易扩散。同时这些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也在影响并改变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社交能力对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的特点,提升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交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交网络的特点,结合无标度网络理论和模型对大学生社交网络进行研究,在传统的BA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扩展的无标度网络模型,这种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大学生社交网络,这为更好地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提供了新的探索。

2 大学生社交网络

20 世纪60 年代哈佛大学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对社交网络进行初步的解释。但是目前普遍认为社交网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社交网站、帮助建立社会性网络的网络服务和各种社交网络软件。社交网络包含了更加海量和多元化的信息。社交网络是帮助人们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或建立社会性网络的各项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信息载体,而大学生社交网络则是指以建立和扩展大学生个人社交关系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复杂的网络,该网络的主要特性有:以大学生为中心,校园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网络社交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还可以分享信息寻找共同喜好的同道中人等;人际关系虚拟化和真实化,即社交网络技术具有真实的社交功能,起初它提供把现实中真实的社交关系转到虚拟网络上,它还可以把网络中虚拟的交往转变为现实中去,通过社交网络可以结交新朋友、构建或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交传递性,社交网络除了能够满足基本的情感交流自我展示外,还可以让用户通过这些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如用户信息检索、微博转发等。

3 无标度网络理论

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在19 世纪研究了个人财富的统计分布后,发现了少量的人口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20%的人口拥有了社会的80%的财富),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则。即个人收入X不小于某个特定值x的概率与x的常数次幂亦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

这种关系会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称为帕累托定律。1932年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们研究发现,如果将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从大到小顺序排列,那么每个单词k出现的频率P与其名词的常数次幕γ之间也存在着反比关系:,这种分布我们称为Zipf定律。这个定律表明在英语单词中,只有极少数的单词经常被使用,而绝大多数单词很少被使用。由此,我们也可以从自然界中看到很多分布并不遵循高斯分布或指数分布规律,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性质迥异的幂律分布现象,即少量的节点往往拥有大量的连接。这种规律的网络我们称为无标度网络。

又如大多数网络,包括万维网、因特网及新陈代谢网络的度分布都具有幂律尾部。这类网络的连接度没有明显的特征长度,因此称之为无标度网络。如图1中所示。

(A) (1997 年4 月为止的因特网电影数据库)好莱坞演员合作网的度分布,每个演员为节点,两个演员在同一部电影合作则连线。如果新演员总是希望和知名度高的演员合作,合作过的演员有可能再次合作,随着演员的不断增长呈现出幂律尾部特性。

(B)为万维网(32579 个网页)的度分布,网页之间的超链接相互引用即为连线,网页的增长是巨大的,但是大家都会倾向于指向那些提供综合型的门户网站,服务更多的网站。

(C)为美国西部电力网络(4941)个电站的度分布,电站之间相互连通即为连线,也就是度,实际的电站之间相互连接越多越集中在少数的电站中。

它们的度分布都具有幂律尾部,其中虚线代表的斜率分别为

4 BA模型

为了解释网路的无标度特性和形成机制,R.Albert和A.Barabasi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无标度网络模型,即为BA模型。这个模型在建立之前都包含这样两种假设:

网络增长假设:即网络总体规模是不断增大的,网络从最初的mo个节点开始,每个时间步长增加一个新的节点,从mo个节点中选择m(m≤mo)个节点与新节点相连;

择优选择连接假设:新节点在网络中被连接的概率I与网络中已存在节点i的度ki有正比关系,即有

其中Σjkj表示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度之和,这样在t个时间步长之后,网络中也就有N=t+mo个节点,有mt条边。经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个网络最终发展成为标度不变的状态,这个状态的度为k的节点的概率遵循幂定律。

B-A无标度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实际生活中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总结为增长和优先连接这两个简单的机制。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得BA无标度网络模型在和现实中网络相比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限制。比如,在很多现实网络中,对于初始网络节点的个数选取。还有一些少量的节点,它们并不是按择优连接原则来获得新边。这些表明真实网络在演化过程中还可能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B-A模型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5 大学生社交网络模型构建无标度

大学刚开学时同学之间可能互不相识,很快大家以一个宿舍或者一个班为单位相互认识,形成大学时期最初的社交圈。然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之间的同学也会由于不同的原因相识,比如通过社团活动、运动会、选修课等等,之后会认识诸如朋友的朋友,总之社交圈在不断的壮大。但是大学生社交不是随意的,社交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他们会优先选择距离相近或者兴趣相投的同学进行交往,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交往对象时是“局部”进行的,而且大家在选择交往对象时会优先考虑那些人缘好、受欢迎的同学。本文在BA模型的构造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社交网络的特点,提出一种扩展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无标度构造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假设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共有N个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生,节点之间边代表学生之间相识关系。初始节点有m(a<N)个,节点之间相互连接,表示同学之间相互认识。

(2)每个时间步长添加一个节点i,表示新加入到社交网络的学生。

(3)在原网络上进行局部搜索,确定局部搜索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每个节点与i连接,连接的概率是

(4)重复步骤(2)、(3)直至网络增长到预定的规模后停止。

6 实验分析

本文使用Matlab9.0软件对上文提出的新构建基于无标度网络BA模型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实验名称采用初识网络,局部范围和网络规模的格式命名,也就是说"1_20_10000",3 表示初始网络节点数,20 表示局部搜索范围借点书,10000表示网络增长到的总规模。

通过调整初始网络规模对比实验结果如图2,初始网络的规模对最终的无标度影响很小,他们最终还是成长为无标度特性。但是通过调整局部的搜索范围进行实验时,如图3可知趋势线的倾斜程度比搜索范围大的时候要平缓,也就是γ值偏小。这是因为选择局部择优的算法,每次的搜寻范围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变得相对较小,在局部范围内被选中的优秀节点在整个网络内未必是最优的,这样就导致局部选出的优秀点获得更多的连接,相比全局择优这样的优秀点数量相对要多。同时也使得“贫富”差距显得不是很大,但是随着网络规模不断增加,整体上还是呈现无标度特性。

7 结束语

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推荐系统 第8篇

互联网信息的迅速增长产生了海量的数据, 用户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低效率的互联网信息检索技术已经成为阻碍用户有效利用信息的瓶颈, 推荐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推荐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 从海量数据中检索到对用户有所帮助的内容。

目前的推荐技术在同一时刻一般都是为单个用户进行推荐, 但现实应用中可能经常需要为某一群体进行推荐, 比如一个旅游团要旅游的目的地、一次聚会的用餐地点以及一个家庭的观影计划等。群体成员间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所以传统的推荐技术已经难以适用于群体推荐的要求, 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推荐技术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推荐系统及社交网络

群体推荐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个人推荐系统、社交网络以及群体决策等技术领域。

现存的推荐系统多数为个人推荐系统, 即推荐行为旨在为单个用户提供服务, 其最常用的推荐算法为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和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协同过滤算法借鉴与被推荐用户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的行为进行推荐,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分析被推荐用户访问的历史内容, 并利用不同内容的相似程度来进行推荐。不论是哪种推荐方法, 在进行推荐时都是先从用户数据库中挖掘相关的信息, 比如用户的标签数据、用户对物品的评分数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数据等, 然后依据这些信息为用户进行推荐[1]。

与个人推荐系统不同的是, 群体推荐系统在进行推荐时, 服务的并不是单一用户, 而是一个用户群体。群体成员间可能具有不同的爱好、兴趣等, 所以不能单纯得按照个人推荐系统的方法进行推荐, 而应该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权重。目前主要有两种群体推荐方法[2], 一种方法是先为每个用户提供推荐, 然后将所有用户的推荐列表综合起来, 得到群体推荐列表。

另外一种群体推荐算法先将所有用户具有共性的项目综合起来, 然后再进行推荐。

不论是哪种群体聚合策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用户的评价特征进行聚合后得到的单个评价向量, 和群体中特定的用户评价向量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两种群体推荐方法得到的推荐结果是一个有序的内容列表, 例如, 可以为一个具有一定联系的群体提供合理的旅游线路, 为一组家庭提供一系列的娱乐电影等。

社交网络是最近几年发展最火的互联网产品, 反应了朋友、同事、同学等线下关系在网络上建立起来的线上交互行为。社交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节点、关系、社区以及用户群。节点指的是每一个用户个体;多个用户组成用户群, 用户群可能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临时组成的, 也可以是因为兴趣、爱好等组成的长期关系。一般而言, 直接的节点关系比间接的节点关系可靠度更高, 所以在进行群体推荐时应该注意到不同的节点关系所占的比重也应该有所不同。另外, 群体中不同用户的重要性也不同, 所以在进行群体推荐时有必要引入权重的概念。

社交网络的基础是“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社交图谱表明了某一特定用户和其他用户之间的直接关系, 将线下的用户关系反应到线上;社交图谱反应了以下几种线下社交关系:用户间联系比较频繁、交互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强关系的社交图谱, 弱关系的社交图谱正好相反;临时关系的社交图谱是一种临时性的社交行为, 联系的双方之间没有承认的契约关系。兴趣图谱和社交图谱有所不同, 它借助用户间的兴趣、爱好等建立网络社交关系, 用户间的连接基础是共同的爱好, 所以兴趣图谱中存在联系的两个用户在线下可能没有直接的交互作用。一般而言, 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是相辅相成的, 用户可以利用兴趣图谱的重合点交互在一起, 从而进一步组成用户群的社交图谱。

社交网络中在进行群体决策时, 往往会由于群体中各成员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不一致的意见, 真正决策时需要在多方意见中进行妥协和协调, 所以群体决策只是综合反应了群体中多数成员的意见, 并一定是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群体决策的相关原理也是基于个人用户决策的, 所以很多个体决策的理论在进行群体决策时仍然适用, 在进行群体决策时, 最应该注意的核心问题是, 如何找到一种可以集结群体中各个用户的偏好的方法, 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决策应运而生。

3 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推荐系统

考虑到社交网络的复杂性, 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推荐一般只适用于评价用户比较多的项目。在进行群体推荐时, 所需要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假设用户群体G的规模为s (用户数为s) 都评价过的项目数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n, 且所有共同评价过的项目集合为I; (2) 为使方便为具有强相似程度的用户组成的用户群推荐, 可以先将用户群划分为m个不同的簇, 借助K均值聚类方法可以很容易实现这一点。在用户群分簇完成后, 簇内的用户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进行推荐时可以为这些用户推荐同样的内容;簇间的用户相似度比较低, 推荐结果中如果为他们推荐的是同一内容的话, 说明群体推荐算法不够精确。 (3) 求簇的权重。簇中每个用户都有对应的权重, 簇的权重等于簇中每个用户的权重之和。簇的权重越高, 说明此簇在整个用户群中所占的地位越高, 其推荐列表在整个用户群的推荐列表中也就占越高的比例。

有两种方法可以确定推荐项目集合:评分数据方法和标签数据方法。在应用评分数据方法时, 簇中的每个用户事先都会有一些评分数据, 对这些评分数据进行聚合后, 可以得到该簇中每个用户的评分向量, 此评分向量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用户。计算目标用户的推荐项目时, 首先计算虚拟用户的评分向量与所有用户群中其他用户的皮尔逊相关性相似度, 并选择一定数目 (比如10个) 的用户作为虚拟用户的邻居用户集合, 接下来就可以再用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计算目标用户的预测评分;当所有的虚拟用户的相似度都计算完毕后, 对预测评分值的集合进行排序, 选择要推荐数目的推荐列表提供给目标用户即可。

在应用标签数据方法进行推荐时, 先提取簇中每个用户的标签数据, 并统计每个标签在标签集合中出现的频率, 排序后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若干数目 (比如10个) 的标签, 作为能够代表用户的标签信息。然后可以利用余弦相似度等传统方法计算标签之间的相似程度, 进而衡量项目的相似度。

基于评分数据的群体推荐方法可以找出簇中用户的相同点, 而基于标签数据的群体方法可以找到用户间的不同点, 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徐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3.

网络社交的意义 第9篇

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普及,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精彩的虚拟世界、刺激的网络游戏等信息世界。不少青年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了众多网瘾患者。如何在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获益而不是被误导,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利用互联网获得知识、塑造人格、提高心智、锻炼能力,是社交网络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于是,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应时而生,社交网络素养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从媒介素养教育中单独分离出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开它的功能和意义。目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此项教育已经正式纳入正规课程。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结合国情,也开始参与到这场教育热潮中来。由于我国网络教育起步和发展较晚,虽然针对这些网瘾患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教育,但是并为作为一项正式的教育。

良好的社交网络素养体现在 :网络用户在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学习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他信息技术,能客观看待网络生活,并能在网络上同其他网民一起进行和谐的交流等。实质上,这也是体现了网络用户的一种网络道德。

2 高职学生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信息查找素养

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大部分只懂得用QQ聊天,他们听说过“百度”搜索引擎,但是还不太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对于大二学生而言,互联网开始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不必在图书馆里浪费大量的时间,只需在“谷歌”或“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即使在不学习的时候,他们也习惯在网上看新闻,浏览博客,或者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

2.2 网络信息辨别素养

网络不再只是无数计算机的联结,如今它已融入了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出现,使得网络变成了内容丰富的知识海洋。因此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浏览和查找信息,但是他们很少花时间辨别网络信息。有些学生无法分辨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当作事实 ;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甚至色情的不良信息内容等。

2.3 网络信息分析素养

高速网络时代,学生对信息的处理也变成“快餐模式”,特别是在阅读的时候。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去思考了。以前,全身心投入到一本书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现在已不完全是这样了。他们喜欢看一些轻松的、标题式的信息,而不喜欢细嚼慢咽的去分析信息,更不会向纵深方向研究信息。如果要看要专业学习内容较多,持续的时间一长,他们的注意力就无法再次集中,而且会显得愈发焦躁,总想找些别的事去做。

2.4 网络信息交流素养

相比起在网络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年轻人更喜欢沉溺于网络社交和网络游戏。据了解,大一新生中有将近七成的学生懂得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聊天、玩游戏等活动 , 仅有一成左右的学生知道利用网络了解学习信息、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来积累专业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相当多的学生并不了解何谓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只停留在简单的交流和游戏上。

3 对策与思考

3.1 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网络用户不再是单方面的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网络信息的创建过程中来。因此,不能把网络当成是个人泄愤工具和传播不道德内容的场所,而是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他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过程变得具有选择性。当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网络素养能力,他们就能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自行构建个人的网络空间,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筛选有需要的信息,就能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遨游。

3.2在网络技能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交网络素养

社交网络素养教育要体现出对网络使用者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信息处理技能等方面的关注。这些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并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因此,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应该包括网络技能和网络伦理道德两方面。这样的社交网络素养教育才能融合到各类的网络技能教学和网络信息管理的应用中。掌握网络基本操作技能是社交网络素养培养的基础,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交网络素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网络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交网络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

网络时代推崇教育多元化,因此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素养教育可以从学生的继续教育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网络时代的道德感,例如面对各种各样网络信息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判断有关隐私和安全问题的讨论等内容。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要懂得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同时,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信息过程中也需要有网络道德意识。因为网络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网络用户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较好地尊重他人成果,才能使学生具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和腐蚀的免疫能力,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3.4 社交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也应该面向教师和全社会

在美国,有专门机构为家庭社交网络素养教育提供家长手册,鼓励和帮助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共同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相较而言,我们对于学生正确看待媒体与网络游戏中种种暴力、色情和超现实内容的教育显然捉襟见肘。网络毕竟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网络出现的问题,关键还是使用网络的人出问题。因而,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网络素养势在必行。同时,社交网络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教师、学校、家庭和媒体,都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而,社交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也应该面向教师和全社会。

摘要:在移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海量信息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加大了信息选择和辨别的难度,信息超载日益成为普遍现象。网络的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教育学生在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获益而不是被误导,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交网络素养成为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社交网络——网络传播媒介分析 第10篇

不完善的传媒环境自然要求新媒介新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上世纪末互联网的兴起和成熟,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网络新兴媒体逐步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及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并且引起了媒体机构的衍生,网络媒体中,比较传统的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可以看作是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在互联网上嫁接出的成果,仍然发挥类似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作用,但是在反馈方面的缺点被完全化解,受众可以很方便的做出反馈,媒体也可以很方便的收到反馈,及时准确。除去视频网站和门户网站,一些更自由、更具革命性的媒体形式现在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在变革着我们的生活。这些新网络媒体形式的代表是微博和社交网站。

一、社交网站

谈社交网站不得不提到Facebook,作为社交网站的鼻祖和当今全球用户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社交网站,这个由美国哈佛大学生扎克伯格演绎的信息产业界神话开创了堪称比尔盖茨第二的辉煌事业。这个网站的传播原理是用户真名注册账号获得一个版面,可以在该版面展示各种信息,包括爱好的东西、当时的心情、日记、相片、视频等等,还可以搜索同样注册为用户的现实中的朋友并将其设为好友,然后可以相互查看关注对方的版面,了解对方最近在做什么、在关注什么,即把现实中的社交方式网络化。那么社交网站究竟有多大社会影响,这里有两个案例,2010年底,突尼斯一些青年游行抗议政府执法人员粗暴对待一起自焚事件,示威者在facebook等网络社区中呼吁全国各地的有正义感、责任感的年轻人走上街头示威游行,由于社交网站建筑在真实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上,很快突尼斯各个地方的年轻人都把积压的对官僚主义和政府腐败的愤怒发泄了出来,诉求民主自由、反对政治腐败的示威游行不久激化演变成了骚乱,整个突尼斯陷入动荡,总统本·阿里逃至国外,政府、工厂、农业、学校、商场停滞,暴徒趁火打劫,食物短缺,对于许多善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相同的情况2011年初发生在埃及,人民游行示威演变成骚乱,总统被迫辞职,国家政权代理机构参考示威人群意愿修改宪法,赋予人民新的权利。两个案例中,社交网站facebook在最初的示威者串联、公众激进情绪的煽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其传播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无法保证,而对于敏感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是往往是避免披露或选择性披露的,这就导致了公民不可能从单一媒介当中获取完全准确的信息。

正像麦克卢汉所说:“电子时代的人应该是感知整合的人,应该是整体思维的人,应该是整体把握世界的人。”电子时代的人是“信息采集人”。现代网络社会下,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要做到知其白、晓之黑,全面把握。

二、微博

说到微博,其最早形式的是美国的twitter网站(中文名:推特),早期这是一个类似facebook的社交网站,但是由于推广不顺利,注册用户不多,并没有取得很大影响,后来因为专注定位微博功能而激活了自己的蓬勃发展之路。微博是twitter网站的一项功能,其原理是在自己版面上发布简短的信息,自己所有的twitter好友都可以看到,可以用广播来比喻,A用户的微博是一个广播电台,A用户的好友是该广播电台的听众,所以A的好友数量决定了其传播影响规模。与广播不同的是A用户的“听众”B用户看到了A的信息后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转载A的信息在B自己的版面上发布,同样B用户的“听众”C用户也可以转载,以此类推。从理论上说,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使这条信息传播至本网站内所有的微博用户,这时的传播范围决定于该条信息的内容是否吸引人的眼球。很多社会公众人物的微博就有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听众”、“粉丝”,从这里面依稀还可以看出一对多传播模式的影子。

三、社交网站和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facebook无法掌控的社会影响,国内暂时不能登陆这个网站。但是照搬其模式的国内网站人人网(原名:校内网)现今发展的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国内第一社交网站,由于仿效facebook也是从高校推广开始积累用户,2005年之后的大多数中国大学生都在该网站注册了用户。积累了用户之后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其影响和作用与facebook有着微妙的差别,由于传媒环境的不同,人人网现在仍摆脱不了校园社交网站的雏形,对比facebook,如果说facebook是一所开放的大学,国内的人人网则像一所封闭式的高中。所以,其传播影响力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

基于twitter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我国的新浪网第一个推出了国内的微博系统。现在许多公民、公众人物、行政机关、社会机构都开通微博以发布信息,其发展速度、传播效果都很好,但是与twitter相比又有自己的特色。其最大的差异就是微博在国内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补充人人网的缺憾,表现出与facebook社会影响类似的特点,其传播信息的方式产生社会影响的过程大致是:发布消息——网络交流——行动——影响和改善。例如:2011年初,在国内一高速公路因为下雪被封闭,很多车辆滞留在封闭路段境内,其中一辆车上有一个生病的孩子,他爸爸在车上发出了一条微博:东经××度、北纬××度,一个重感冒的孩子,没有热水没有药,快撑不下去了。微博发出二十分钟后有网友回复:别着急,我们就在附近,马上过去。微博发出五十分钟后,一辆带着热水、食物和药品的私家车赶了过来,演绎了真正的雪中送炭。由于信息的透明化,某些人性层面的事物也被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不再像传统的现代商业社会那样为了遵守商业社会生存法则,尔虞我诈,冷漠自私;由于信息获取的难度降低,人可以更容易、更自觉地完成对自己的外在环境和内在自我明确、系统的认识,人的独立性增加,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在自身状态有稳固的保障之后,才会有更多的爱心溢出,更多的大家帮助大家。

网络传播的发展更注重社区化、群落化,往往以地域为分野或事件为核心,网络好友群体会针对某一具体事件进行信息的分享,进而最大可能的减低对事件认识的盲区,增加对事件认识的全面性、系统系,从而帮助公民在该事件上做出最理智的抉择。一个例子就是行政部门开通微博,发布政策信息、市政规划,而网民则可以在该微博上回复对这些信息的意见反馈, 然后经过多方反复的博弈, 得出最平衡的结果。这就使民意上传政策下达的渠道更通畅, 打破了对话的距离, 降低了对话的门槛, 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经过层层传递, 每次传递都加上了传播者的主观意见, 信息严重失真, 效果大打折扣。当然, 微博言政目前还只是个别地方行政机构采取的辅助工作方式, 然而随着网络社会的成熟, 各中新的媒体形式被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是一种必然趋势, 也是未来的生活方式、社会形式。

虽然, 目前的网络传播媒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足, 但是对比大众传媒时代的单边统治, 现代社会公民个体的“两无窘境”,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方面, 普通人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信息获取能力。另一方面, 传媒机构的地位被削弱, 只要个体网民需要, 他就可以通过运用网络媒体对抗大众传播媒体的不合理之处。个体公民从大众传播时代的被动接受媒体到主动使用媒体认识外界, 完善自我;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从大众传播时代垄断话语权到受到网络传媒影响放下垄断权力, 与公众进行更平等的对话交流。这种转变才是网络媒体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摘要:在本文中主要围绕社交网站和微博这两种当下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传播形式论述网络媒体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改善与变革。

社交网络的人格特点 第11篇

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品牌和业务需要在社交平台上投入更多。

社交网络的属性决定了其一旦进行某一类型推送,会吸引更多相同属性的用户。正如众所周知的Facebook发展自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其使用者也就随着这批人年龄以及发展而发展。LinkedIn则因一开始就针对事业有成者,其用户类型也就随之确定。

我们分析了主要社交平台的人口构成来帮助品牌和业务公司来决定他们应该优先选择哪家平台。能够区分社交平台受众构成是相关营销行为的基础。对于每个社交网络而言这个报道也是一次机会去了解用户对于使用模式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一些平台对于某些品牌而言更好。

这里是我们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Facebook仍然倾向于年轻化,但是45-54岁阶段用户自从2012年末上升了45%。在美国的互联网用户中,73%的Facebook用户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上(请对比推特上17%的该用户比)Facebook 86%的用户在美国以外。

·Twitter作为一个大型社交网络对于年轻人有着惊人的吸引力,比起16%三四十岁的人在用,27%18岁到29岁的美国人在用推特,

·LinkedIn更加国际化并倾向于男性用户。

·Google+ 更多的作为男性的主要社交网络。在这上面70%都是男性。

·Pinterest 上则是平板电脑用户为主,按照尼尔森的数据,84%的美国Pinterest用户为女性。

·Tumblr 更多的是青少年自我表达的工具。但是它在美国的用户中有8%拥有75000美元以上的收入。

来源:www.businessinsider.com

社交网络在招聘中的应用 第12篇

2 0 0 0年初始, 整个互联网行业正处于“.c o m寒冬”, 面临着泡沫后的转型与复苏。随着O'R e i l l y和M e d i a L i v e International提出Web2.0的概念, 互联网行业正式形成一个全新的信息发展模式。用户不仅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和传播者, 同时也是信息制造者, 由原来的单方面被动接受信息, 到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信息、分享信息, 共同创造共享平台。

随着网络用户的身份发生变化, 网络社交不断演进, 用户在网络上主动性越来越大, 社交网络应运而生。网民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共享,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用户覆盖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时代产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通过对小世界 (small world) 的研究, 得出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 即:世界上两个陌生人想要相互认识, 一般不会超过6个人。基于此理论建立的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NS) 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全新模式, 所涉及的人群之广, 均是从前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已然成为人际交流的主要手段。现在互联网有许多社交网络, 比如国外的Facebook, Linked In, Twitter;国内的微信、新浪微博、人人网等。

社交网络在人际交往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衍生服务也不断进入人们视野, 社交网络招聘作为新型招聘风向标, 已近慢慢渗透到人们的商务生活之中。传统的招聘大都是通过构建公司主页或依托于网站的招聘信息发布, 比如:应届生求职网、智联招聘等, 进而收到求职者的简历, 在进行简历筛选、面试、入职等过程。在网络世界长大的“90后”新一代, 也已然成为新晋职场的主力军, 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他们所接受信息的方式、思考模式、行为动机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交网络招聘, 这种新型招聘形式却被他们应用, 作为收集招聘信息的重要手段。依托于社交网络的形式, 企业在社交网站上建立企业的主页, 通过日常与求职者关系的维护, 推送各类信息, 与求职者进行良性互动, 使求职者信任企业, 建立良好关系。而企业得到的不仅是简历上的信息, 还拥有求职者的其他互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对求职者进一步了解、筛选。

二、社交网络招聘的发展现状

虽然社交网站招聘刚刚兴起, 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社交网络完成招聘, 并且这一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

1. 国外社交网络招聘发展现状

美国求职招聘网站Jobvite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2012年有92%的企业使用社交网络进行招聘员工, 其中73%的企业已经成功招聘到目标员工。Linked In、Facebook、Twitter作为常用的社交招聘网站, 在企业招聘人才和建立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Facebook的个人私有化程度来说, Linked In在娱乐化社交浪潮中独辟蹊径, 不仅具有招聘网站的实用性和工具性, 同时兼有人们社交需求的娱乐性, 而且Linked In在招聘方面更具专业性, 作为基于工作关系形成的社交网站, 它同样具有个体网络的知名度、共享性、资本性和沟通有效性。Facebook更偏向于分享个人信息, 通过链接上的朋友, 进而认识新的朋, 而Linked In则链接倾向于分享知识、经验, 并面向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专业人士。Twitter一经面世, 就受到各界人士的热捧, 近年来更是成为出Facebook之外的最受欢迎社交网站。而对于Twitter有非常大的招聘优势, 他更廉价、更迅速、更简便。

2. 国内社交网络招聘发展现状

国内网络社交的起步较晚, 但社交网络作为招聘的应用也不断增长。Linked In作为专业招聘社交网站, 在国外异常火爆, 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在模仿Linked In的成功范式, 比如天际网、大街网, 想要打造本土招聘利器。人人网、新浪微人脉作为传统社交网站也进入社交招聘行业。

三、社交网络招聘的特点

在中国, 网络招聘行业虽然发展已有十年有余, 但是却一直处在“高投入、高增长;低投入, 低增长”的初级阶段。其商业模式也只是披着网络的“外衣”, 核心还是传统的招聘, 提供一个职位, 提供网络筛选系统, 协助企业进行筛选、面试及笔试。网络招聘行业效率低下、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招聘网站虽然信息大量涌入, 但求职者的成功率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有下降趋势, 传统招聘网站技术落后, 企业与求职者的匹配度远远达不到理想水平。

而社交网络招聘的一下特点却可以很好的杜绝以上问题:

1、会员众多, 传播信息更广

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F a c e b o o k会员数量超过1 0亿, Twitter的注册人数紧随其后也有7.5亿之多。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交群体, 企业招聘人员无法“淡定”。企业便乘着社交网站的东风, 发布招聘信息、企业介绍和岗位说明招募求职者。招聘企业通过更新招聘信息, 在短时间内, 不仅便能够大范围的传播信息, 而且信息的受众更是明显增多。

2、良性互动, 达到最优匹配

利用社交网络招聘, 求职者不仅能够迅速、高效的获取招聘信息, 企业也可以根据所需要的职位要求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候选人。求职者也可以在社交平台上, 根据朋友的推荐, 发现与自己更加匹配的职业。

与传统网络招聘的耗时、低效、“水分”太大相比, 社交网站招聘突出了其安全、互动、精确和真实的优势。社交网站使用真实用户名和人脉关系, 使求职者与招聘者能够进行“良性互动”。不仅能够在社交平台上维护人脉关系, 还能够通过基于关系和资料建立起更加精准的搜索匹配。一方面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应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挖掘, 使得候选人与企业之间的匹配度更高。

3、费用降低, 增加成本优势

社交网络招聘一经推出, 便受到众多企业的热捧, 其成本优势的作用十分明显, 大多数的社交网络招聘均提供免费注册。社交网站允许用户免费入驻, 成为吸引企业的重大法宝, 使企业不仅能够招到合适人才, 更大大降级招聘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 降低了参加现场招聘会带来的成本风险。

4、分类明确, 及时推送信息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社交网络根据关键词把招聘信息进行明确分类。求职者可以再搜索对话框内输入关键字, 挑选符合自己的目标企业或岗位。招聘企业也可以迅速找出符合企业所需要技能的专有人才, 极大地降低了传统招聘的不确定性。

在社交网络上, 寻找你感兴趣的企业或职位, 把相关用户关注或者加为好友后, 好友发布的信息, 第一时间会推送到你的网页上, 大大的缩减了海底捞针式的寻找相关信息的时间。

四、打造社交网络招聘的具体方式

社交网络招聘的势头悄然增加, 那么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招聘方式为企业获取更加匹配人才?

1. 构建企业内外部社交网络

目前, 很多企业都已使用ERP系统进行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 但是衔接外部的部分却容易被忽视。通过构建企业的内、外部沟通网络, 使招聘信息不仅在企业内部流动, 而且通过与外部环境相连, 使企业主管与应聘人员直接对话, 内外部信息联动, 形成不同节点, 构成网络, 各个节点之间通过信息流动, 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信息共享。

2. 主动维护与求职者的关系

相对于传统的招聘形式, 社交网络招聘更加需要不断的吸引求职者的关注, 吸引求职者参与其中, 因此互动平台的建立不仅仅是结果导向, 更加需要注重过程导向。在web2.0时代下, 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传递媒介, 更是信息的制造工具, 因此企业不仅仅只是需要在有招聘需要时, 才与求职者互动, 而需要不断的把企业信息传递到求职者的眼中。

摘要:互联网在进入Web2.0之后, 社交网络发展迅速, Facebook、Twitter和Linked In等国外社交网站获得巨大成功。社交网络招聘也依托社交网络, 开始有取代传统招聘模式之势。本文通过研究社交网络和社交招聘的国内外现状, 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利用社交网络招聘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招聘,招聘

参考文献

[1]Jobvite.2012 Social Recruiting Survey[R].2012-07

[2]刘锋肖强.社交网络招聘的优势、类型与改进[J].经营与管理2013 (6)

[3]王阳.社交招聘:社交当家、招聘开花[J].新财富, 2011.09:15-17经营与管理2-13 (6)

[4]易陈钢.社交网络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J].中国有色金属, 2012 (16) :58-59.

[5]张雨婷.社交网络与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观察, 2012 (17) :134-136.

上一篇:语言手段下一篇:数字身份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