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质疑

2024-08-31

高中英语课堂质疑(精选10篇)

高中英语课堂质疑 第1篇

如何唤起质疑的声音?

学生能否提出质疑, 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看不到学生质疑, 不是学生不爱问,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进步, 质疑是关键。

1、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加强质疑训练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质疑习惯的培训, 可以围绕为什么要质疑、如何质疑、质疑什么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能力可以逐步培养, 质疑也需要逐步训练。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质疑, 构建对话场。

2、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

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教译林牛津版教材模块一第三单元Reading时, How can we tell others not to take weight-loss pills?Can I write a letter to the newspaper to remind the danger of weightloss pills?What are the correct ways to lose weight?在轻松的课堂氛围里, 学生提出了问题, 激发了兴趣。

3、给予学生足够的质疑和释疑的时间和空间

在时间上, 笔者认为应该提前一周给学生预留课前预习探究的话题, 提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自学后在课上交流, 同时对学生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 (1) 尝试解决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 了解学习文本须掌握的知识及考查的技能等; (2) 对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提出问题, 对未涉及到的问题可进行补充提问; (3) 敢于批判性地看待教材文本中的观点,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 在教授译林牛津版教材模块一第二单元Reading“Home alone”的语法时, 有学生提出疑问:在“This is not a family where bad behavior goes unpunished and you…”中, where是否恰当?where不是表示地点 (place) 吗?有些学生在课前已经发现这个质疑点, 课堂上作了交流, 笔者又及时做了补充讲解。通过对这样的活动, 学生获得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另外, 在空间方面,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 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在教授译林牛津版教材模块三第一单元Reading“Fog”时, 学生读完“A tall man”这部分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She was being watched by a tall man in a dark coat.”的事实, 学生纷纷质疑:有的认为Polly很危险, 有的认为高个子需要求帮助, 有的迫不及待想知道结果。讨论热烈, 激发了学生继续了解故事情节的欲望。学生读完文章后, 笔者又问:“Why did the man help Polly?”学生很快回答:“…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这样学生体会了文章的真正含义, 同时又对他们也进行了德育教育, 帮助他人, 回报社会。

4、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让学生体验到质疑的乐趣

教师要更耐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鼓励他们采用同桌、小组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然后再提问, 不断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 培养他们乐学、乐思的学习品质。

在教授译林牛津版教材模块三第一单元Reading“Fog”时, 学生读完全文后, 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Do you believe in a‘sixth sense’?Why or Why not?”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相信, 文章中Polly被帮助就能被证明;还有学生不相信, 他们只相信事实。对相同问题有各种不同理解是因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训练以后, 思维比较活跃, 敢于质疑, 乐于质疑, 并且也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 善于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判断。浓厚的质疑氛围也在逐渐形成。

5、重视对质疑的评价

教师在研究学生质疑的价值的同时要强化“反馈指导意识”。有价值的质疑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浅层的质疑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通过恰当运用提问、对话、赞许、表扬、批评、帮助和激励等策略, 对学生的质疑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并鼓励同伴互评, 提高教学效率。

避免陷入质疑的误区

1、“满堂问”的误区。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 此种现象颇具普遍性, 尤其在公开课中。有的教师亲自提问, 有的通过课件或学案提问, 最多的一节课提问40余次, 问题大多琐碎, 缺乏深度, 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导入环节设问太多, 离题较远。学生疲于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 没有时间质疑, 热闹的课后学生没什么收获。长此以往学生怎能具有创新意识呢?

2、“满堂夸”的误区。新课程重评价, 强调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 于是有的教师把它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 不能批评, 课堂陷入“满堂夸”的误区。教师通过“满堂夸”的手段, 本希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当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赞扬时, 学生对教师的赞扬就置若罔闻, 而且接受不了批评, 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养成健全的人格。

3、忽视“教师主导地位”的误区。在教学中, 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在学生探究学习后, 教师要准备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 学生就达不到教学目标的高度和深度。可见, 优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是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力保证。

高中英语课堂质疑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 自身素养 质疑能力

质疑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对自己知识的一种反思,对老师教学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的一种挑战。教师不要因为害怕学生质疑自己的教学,而将学生的这种能力扼杀,要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一、改变教学观念,耐心面对学生的质疑

传统的教学,一直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将老师摆在了很高的位置,认为老师讲的就是权威,很少有人去对老师的讲解进行质疑。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压抑,形成了教师的单方向教学,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很低。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摆正心态,放低姿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质疑,让学生的质疑成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催化剂。

在讲解现在完成时的“完成用法”和“未完成用法”时,我感觉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我询问学生是否弄明白这两种用法,学生都低下了头,沉默不语。然后我冲着学生们笑着说:“既然弄不清楚,那就勇敢地向老师质疑,我尽量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听懂,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教学上的失误,还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指正。”这时有个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问到:“老师,现在完成时的未完成用法适用于什么动词?”我听到了学生的提问后,先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也对自己的教学漏洞表示了歉意。然后告诉学生们,现在完成时的未完成用法在动词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要用延续性的动词,比如I have been in the army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这句话就是个未完成用法,动作在5年前开始,还有可能继续下去。不可使用终止性的动词,如come,go,arrive,leave,join,become,die等。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恍然大悟,如果那位学生不提问,我漏讲的这部分将成为其他学生知识的空白。通过这件事,我充分地认识到鼓励学生质疑的重要性,在以后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對我的教学进行质疑,以此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自身素养,自信面对学生的质疑

改变教学观念,耐心面对学生的质疑是前提,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了。只有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才会更加的自信,为学生更好地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平时的学习,对自己日常的教学不断反思,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准确有效地解答学生的质疑。

在讲解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的方法前,我认识到这部分的知识比较琐碎,需要更加系统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课上更好地展现给学生。我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备课时将其进行了总结:(1)含有短语动词的被动语态,并且我用对常见的这类短语动词进行了总结,比如有take care of,look after,take off,look at,send for,look up等,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2)含有双宾语的动词的被动语态,这点我着重从对宾语的变动入手,帮助学生区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用法。(3)带有符合宾语的动词的被动语态,这部分对宾语补足语是省略to的动词不定式,变为被动语态的情况我进行了深入地学习,目的是能够更准确教授给学生。由于我在备课时,就对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在授课阶段,学生们对我质疑提问时,我能够有效地进行解答,不仅提高了我讲课的信心,而且让学生对我的信心也越来越高,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质疑能力,优化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见地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质疑是种能力,和提问是有区别的,他要求学生能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发出疑问,而不是一味地“乱问”,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那么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影响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本质出发,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提问。

在提出质疑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在讲解被动语态时,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被动语态“三步曲”,对学生层层引导,让他们层层深入地学习、思考。首先,我先让学生掌握被动语态的结构,让他们思考有哪几种常见的被动语态,每种情况造一个句子,并让他们记住It is said that… / It is well known that... / have sth. done等这些特殊的句型。并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我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我让他们思考如何将主动语态变成被动语态,让他们通过例子总结出规律、方法。最后,我给学生指出了几种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的特殊句型。通过将一个知识点进行层层剖析,层层深入的讲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能够提出更有效的问题,优化了教学课堂。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几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够给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薛彦. 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中学时代,2014(06).

[2] 赖香姑.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科技视界,2012(16).

[3] 徐明艳.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课上的质疑能力[J]. 新课程(中旬),2012(08).

高中英语课堂质疑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质疑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 高中数学应当立足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追求让学生在质疑、猜想、假设、推理、证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 发现问题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所以, 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说是否能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逐渐提升质疑能力, 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是否获得成功的重点之一.

一、通过预习带着疑问去质疑

学生是否敢于针对某个观点进行质疑的先决条件在于学生是否了解这个观点. 现阶段, 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堂当中都会留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提问, 然而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扰的在于, 学生基本上都难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提出疑问. 究其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进行提前预习, 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学生第一次接触课堂内容, 当然也就很难提出质疑. 因此, 广大教师必然不能将课前预习当作一句口号, 必须要将其落实到教学任务中来, 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并且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监督与抽查, 在长时间的督促下, 使得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 在进行归纳法教学之前, 学生在进行预习的时候会疑问: 只是证明的第一步必然不行, 但是只要有了第二步的证明以后, 不要第一步的证明可以吗? 这两个步骤之间具有什么联系吗? 回到课堂中以后, 学生就能够针对这些质疑进行深入的了解, 自然就能够清楚采用归纳法证明相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原理, 最终掌握运用这个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的步骤.

二、营造质疑氛围, 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要想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应当让学生乐于去提问. 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依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构建情景化、系列化的问题, 指引学生去对教学内容进行思维, 让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质疑, 学生的疑问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一些教师害怕因为自身备课不够充分或者因为对某部分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 担心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 害怕失去“师德尊严”. 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 荀子云: “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学海无涯, 无论任何人都有可能会遭遇到一时间无法回答的问题.倘若遇上这样的情况, 教师可以这样回答: “这个提问非常具有深度, 等到下课之后我与其他老师商榷一下再给你准确的答案, 你也继续思考, 我们之间进行比赛, 比赛谁能先解决掉这个问题, 好吗?”如此, 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鼓励其敢于质疑的勇气, 能够坚定学生进行不断探究的勇气与信心. 此外, 通常来说, 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较为复杂, 课堂当中的氛围较为枯燥, 而高中数学中的一些符号十分抽象, 学生难以集中精力. 鉴于此, 教师应当在课堂中适当添加一些情境问题,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具, 让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具体、生动, 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让学生积极思考与质疑.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朱熹曾经提出过: “始谈, 未知有疑. ”学生要想进行质疑, 或者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掌握质疑的方法是关键.

1. 类比质疑.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适当运用类比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 类比指的是通过对两个或者两类事物实施对比, 从中生成一种新观念的思维模式. 学生在进行类比的时候, 针对问题实施广泛的思维, 通过相关的信息实施联想, 在联想的过程中, 其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精神都能够得到提升, 例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性质的类比、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定理性质之间的类比等.

2. 变化法质疑. 所谓变化法质疑, 指的是针对公式运用与推理进程进行联想之后提出疑问. 比如: 倘若某个条件变了, 结果会产生什么变化? 结果变化了, 条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解题的过程中, 将一些已知的条件与未知条件进行变化或者对换, 题目是否还能够解答? 如立体几何中很多性质定理的条件都是缺一不可, 可引导学生思考缺一条件定理是否成立?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样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才会更加深刻.

3. 换位思考. 比如, 在考试结束之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 这次考试的试卷结构是否合理? 难易程度合适吗?试卷当中哪个题目出得好, 哪个题目出得不好? 这道题是否能换个问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 让其站在自身的层面上去出一份试卷, 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教师出题的目的, 质疑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常有疑惑, 常有问题, 才能进行思维, 才能出现创新. 教师鼓舞学生去进行大胆的质疑, 构建良好的质疑氛围, 将课堂完全交还给学生, 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大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理举.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J].吉林教育, 2011 (22) .

高中英语课堂质疑 第4篇

一、转变观念

只有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树立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成为可能。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转变:

1.由“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通过耐心倾听学生,解决学生的疑惑,从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2.由“教材研究”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要求和探索欲望。

3.变“全方位指导”为“适时指导”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控制讲话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提出疑问。其次,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免得介入过早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以致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作为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知道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通过课堂上细微的指导鼓励学生,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质疑兴趣会越来越浓。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1.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新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3.立足课堂和课文

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熟读才能多思。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

4.加强课外预习

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应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

學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

质疑小学语文课堂“质疑” 第5篇

误区一:故弄玄虚

案例1: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前, 很多教师喜欢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题目进行提问, 以期引起其对课文阅读的兴趣。有时甚至越俎代庖, “主动”地给学生提问。比如《学与问》一课的学习。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题两遍, 然后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生自主读课题。)

生1:“我想知道, 什么是学, 什么是问?”

生2:“为什么把学和问放到一起?”

生3:“我想知道怎样去学, 怎样去问?”

师:“好的, 大家想得都很好, 那这篇课文为什么以‘学与问’为题呢?我们先来读一下课文。”

【深层剖析】鼓励学生质疑, 这确实是一种好的办法。但对于学生尚未完全理解的课文, 由课题发问, 无疑是流于表面。再加上这名教师在学生提问后, 自己又加上了一个与学生问题无什么关系的问题, 更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提问, 已经纯粹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颇有几分故弄玄虚的味道。

【应对之策】按照语言理解的规律, 课前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比如让学生默读课文两遍以后再提出一定的问题。倘若想以学生自主质疑来导入课文, 则需要尊重学生的质疑,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归纳。如上例学生提问后, 教师可总结为:“大家的问题很有水平, ‘学与问’本来是不相关联的两种行为, 但他们各是何意, 为什么又把他们放到一起, 我们怎样做好学与问, 我们今天就围绕这个‘与’字, 进行一番深入地研究。”

误区二:生搬硬套

案例2:学生质疑不是课堂教学时尚的一个标志, 而应该是立足学生需求实际, 实现师生互动、有效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别》一文“送别”一段时,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质疑。

师:“此情此景, 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为什么李白不随孟浩然一起去广陵呢?或者孟浩然不留下来呢?”

生2:“李白此时心里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3:“李白是不是在想用一首诗来记录这里发生的事情呢?”

【深层剖析】学生的质疑必须要联系到课本分析的重点、难点所在, 教师在学生质疑之前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引导。很显然, 本课例中学生的质疑幼稚而肤浅, 与课文需要重点解析的内容并无多大的联系。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正在于教师仅仅把质疑当成一种课堂的装饰品, 没有深层探究质疑的有效性。

【应对之策】学生质疑需要教师的引导, 需要一定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选择课文中的“关节点”,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敏感点, 为学生主动质疑提供一个心理的预设, 使学生的质疑水到渠成。比如同样是上述“送别”的一段讲解, 教师可以先进行引导:“这一段送别的句子, 有人物的动作, 有人物的对话, 还有景色的描写, 你们能分别就其中的某一点设计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来想一想吗?”

误区三:表里不一

案例3: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另一方面却没有能够充分重视学生质疑的内容, 仍然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 形成了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在讲读《清平乐·村居》一文时, 教师在学习完全诗后, 鼓励学生质疑。

师:“真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 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吗?”

生1:“我想, ‘醉里吴音相媚好’, 作者想不想学‘吴音’呢?”

生2:“如果作者继续往前走, 他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

师:“我希望大家多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 比如说‘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呀?’之类的。”

【深层剖析】既然让学生质疑, 那就应该发挥好质疑这一环节, 将其看作是课堂中最为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充分加以利用。如本例中的教师一样, 本来学生的质疑很有质量, 而且完全可以顺势引导, 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 但教师一言蔽之, 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大大影响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应对之策】课程生成性资源之一的学生质疑是最好的教学契机, 只要巧妙加以利用, 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的进程, 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例中, 学生的两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回答:其一, 教师可以进一步反问“学了吴音, 是不是想留下来, 是不是深深地被这里的乡村快乐所陶醉了”;其二, 教师可以大加赞赏学生的提问, 因为真正的乡村美景绝不仅仅是如诗词里所说的这一点点。当然, 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当进行一些关于质疑方法的指导, 比如指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反复的句子进行提问, 比如指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细微处的变化进行提问, 比如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尾处提问, 等等。学生会提问了, 就不会出现质疑“泥石俱下”的倾向, 教师也没有必要再反复甄别, “表里不一”的问题会得到根本解决。

误区四:画蛇添足

案例4:课文讲读的终结往往意味着课堂的结束, 此时要求学生质疑也许能切合“带着疑问进课堂, 带着疑问出课堂”的要求, 但如果光问不答, 那就有画蛇添足的味道了。如一位教师在讲解《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后要求学生质疑。学生颇感为难, 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深层剖析】课后质疑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后, 结合自身的感受而提出的疑问。如果还未联系到生活, 或者课堂教学中根本未提及生活化的内容, 这样的提问自然就是流于形式了。

高中英语课堂质疑 第6篇

一、在充实学生知识、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中夯实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问题的提出总是以一个人的知识作为前提,产生于学生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出现差异或矛盾的基础之上。学生质疑的胆量不仅来自教师的直接鼓励,更来自自身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学生质疑打下充实的基础。同时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教师要有民主精神,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质疑的前提。

1. 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是指感到自己被人承认,受到别人的信任。因此,若想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就得让学生感到被人承认,受到别人的信任;让学生避免被消极地评价;让学生感到被他人所理解,而教师尊重学生则能满足上述三项条件。尊重学生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规律而不是按照个人的主观意愿施教,同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为学生勇于质疑问难营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

2. 改变权威观念,大胆质疑。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营造这样一种教学气氛: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论自己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公正对待。教师也要把自己视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以满腔热情调动学生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提出问题。

3. 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且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那些在平时,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更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加以恰当适时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二、在质疑的科学性、客观性、创造性上加强引导,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

1. 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的开导。

思维的创新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独立地新颖地且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科学“提问”,让他们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以达到“独立、新颖且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了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及时纠正了其认识上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王国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而已。这样便帮助学生转变认识,回归史实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 善抓“提问”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新思维。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但也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石破天惊地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醒,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确立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使他们在思维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又如学习“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内容时,课前笔者就五个国家设计了五组思考题,导入新课后,让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组思考题,然后由每组回答,若本组学生无法完成,由别组学生帮助回答。如,战后英国,笔者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有人说一战后的英国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优势,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教材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样客观设问扩大了学生的活动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

3. 新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的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讨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相继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出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个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 第7篇

我们要实现“有问题的教学”, 有教师将我们现在的教学变成“去问题的教学”, 很多热闹活跃的课堂上, 教师不停地在问问题, 学生积极踊跃的举手作答, 但更多的是明知故问或者“假问题”。例如:

Can you speak English? Yes, I can.

学生无需思考, 也没有时间思考。一节课里的问题应该是课堂中学生理智投入时遇到的挑战, 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所必须克服的困难和障碍。例如, 三年级起点的新标准小学英语第二册出现了第三人称单数, 学生就是不明白, 可以提问嘛!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不用讲语法”。

我在执教三年级小学英语过程中借鉴了很多优秀教师的闪光点, 在学生小组自主合作的基础上, 摸索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问题和更大兴趣走出教室。

一、才艺展示, 激活思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听课时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如何引导他们由随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呢?我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free talk.每节课两位学生上前进行free talk.谈话内容包括季节、天气、爱好、作息时间安排等, 也可以唱英语歌, 演课本剧, 但我要求学生必须提前写好稿子 (写得好的稿子经我推荐在红领巾广播站上广播) , 每人最少准备一个与free talk有关的问题。同时, 其他学生要动笔动脑记下所听信息, 准备回答所提问题。

刚开始, 培养三年级学生用英语free talk难度很大, 我就耐心的一句一句示范, 引导他们巩固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活学活用。例如:

第三册Module 4 Food

A:Do you like meat?

B:Yes, I do.

A:Does he like meat?

B:Yes, he does.

学生熟练掌握课本上的每一个疑问句, 举一反三, 又提出其他问题, 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例如:Module 5 Time

C:I get up at 6 o’clock.I have breakfast at 7 o’clock.I go to school at 8 o’clock. I have lunch at 12 o’clock. I go home at 4 o’clock in the afternoon.I watch TV at 7 o’clock.I go to bed at 9 o’clock.

Questions:

What time do I go to bed ?

What time do I watch TV?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Module8 Seasons and weather.

D:I like spring.It’s warm in spring.I fly kites in spring.

Questions:

What season is it now?

What colour is summer?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o I do in spring?

What do you do in spring?

现在学生对free talk 都很熟悉了, 我就鼓励同学自己创新, 凡是运用新句型者, 自己演课本剧者奖励3个福娃印章 (由于教参上的贴画有限, 我自备印泥, 印章。只要上课听问题, 回答问题一次得一个福娃, 满十个福娃赠一张贴画。一学期下来, 有的同学能得40多个福娃) 。该方法既培养了演讲者的自信心, 口语表达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其他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二、学会倾听, 善于质疑

在新知呈现时, 我让学生们打开课本, 第一遍听发音并圈出所听的生词, 然后比一比, 看谁的听力好, 听得真, 读得准。优胜者及时奖励。第二遍听发音, 合上课本, 听句子, 抢答。比一比, 看谁听得快, 说的对。教师展示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录音, 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 进入学生自由问答时间。学生可以提问单词, 语法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把自己识记单词的好方法与大家共享;也可以考察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Lion Team and Tiger Team.小组之间互相提问, 竞争气氛很浓。有的学生故意提问平时少言寡语的、不认真听讲的或是调皮捣蛋的孩子, 久而久之, 后进生不好意思老是给组里拉后退, 也提前预习, 做好迎战的准备。全班同学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成绩全部为优秀。

第二册Module9 Possessions Unit 1I’ve got a new book

How many pupils?

Who are they?

Have you got a new book, Sam?

Has Daming got a new sweater?

What colour is Tom’T-shirt?

一节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学生自己提不出问题。有人说, 结论是思考停止之处, 那么问题就应该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动力。习惯了教师“闻道在先”, 学生处于仰望者等待接受和喂养的姿态, 希望提出任何问题老师都能给出答案。学科教学中知识传递的习惯可见一斑。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知识授受上, 对学生的指导显得苍白无力,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感到有点措手不及。新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旨趣。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主动性。教师也不要只在一旁看看, 听听, 站站, 转转, 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对于知识积累和能力素养等方面都还比较薄弱的学生, 呼唤着教师指导的到位。教师也要作为倾听者, 蹲下来倾听学生自己的想法, 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切忌简单粗暴的把自己的想法覆盖或代替学生的思考。

三、课外拓展, 体验成功

孩子们的free talk不仅在班里得到同学的认可、欣赏, 我还推荐优秀作品在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孩子们的作品被征用后异常欣喜, 他们有一种成功感, 自豪感。每天的红领巾广播必听, 有时放学了仍要听完广播再走。

巧妙设置课堂质疑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质疑问题,有效教学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灌输式的教学不仅无意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设计适当的质疑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可以取得认知思维的高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质疑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诠释。

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更好地设计课堂质疑问题。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

实施课改之初,有些老师确实摈弃了满言堂、满堂灌,在课堂中出现了满堂问,这实际上也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满堂问在形式上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课堂表面很热闹,但仔细看看在老师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很多问题在书上一眼就能找到。一般说来,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总提那些不假思索就可回答的问题。课堂问题要难易深度合理。实践证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老师所提问题的难易深度密切相关:问题太浅,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不屑一答。所以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1. 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备学生)。

教师讲课前应该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水平有所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比较合适的问题。对于不同班级,问题设计还应有区别。

2. 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备课本)。

采用问题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绪,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于采用问题教学法。对于那些教学内容浅显,学生一看就懂,或道理过于艰深只须简单记忆的教学内容,则宜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如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对于有关战争的基本史实知识点,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课堂上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即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中国战败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样,一堂课就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了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思维的必要

问题的设计,注意对突破、理解重、难点问题的引导。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把前后知识联成一体。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体验生活,在对历史事物的认识中吸取历史智慧,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英雄的灵光,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浅层———是什么?怎么样?即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基础上感知历史,在分析、归纳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中层———为什么?即启发学生从知识的纵面、横面进行联系、比较,深刻理解并正确认识;深层———怎么办?即在得出历史结论的基础上,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进一步验证、完善、审定、修改已有结论,或就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办法。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认识,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而且是经验和能力。

如在设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浅层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中层目标是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深层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的力量。在比较《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时,学生全情投入、义愤填膺,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正义的爱国举动。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不仅注重设置合理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互动,而且从单向的师问生答到多向的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求问质疑。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我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看不懂的内容、想不出的原因、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交流见解、观点等。经常性的交流、提问,学生也能在不同思维碰撞中闪出智慧的火花。

三、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解决的可能性

从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阶段特征来看:初一要求“能简单地复述教科书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初二要求“能够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史实、找出因果关系”;初三要求“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要求的逐步提高,体现了历史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问题的设计,既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又要让学生有解决的可能性。如何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设计的问题要有合理的深度。问题太深,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浅,学生又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不屑一答。而合理深度的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刻地领会教材中所反映的实质性、本质性的东西。如我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就把“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作为最主要的提问,因为这两个问题深度合理,而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则几乎涉及全课堂知识点,广度适宜。因此,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联系前面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至于问题该达到怎样深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又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学生能用现有的知识去回答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会发生,相反,当提出的问题必须借助于那些他们还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会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与态度等各方面相关联、相衔接。

四、设计的问题要有拓展的空间

问题的切口不要太窄,而要有梯度。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易,浅的问题上找到“成功感”,从而激发学习探讨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相反,提问不讲究梯度,时不时迸出一两个难题,如突兀之石,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整个课堂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如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对于西藏的有效管辖,我们可以设问: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驻藏大臣是何时设立的?它在西藏起到什么作用?它的设立有何意义?为什么说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直接提问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就显得无从下手,回答得不好。通过讲述驻藏大臣的设立:雍正时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管辖。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事件有何意义,说明这些措施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将其分解成一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得到圆满解决。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照顾全体学生,不至于使有些学生连笔都不敢动,连口也不敢开,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不同层次梯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去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作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般学生进入高年级段后,不愿意举手发言,但是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题,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热情就高,而且发言的质量有所提高,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在历史课堂上,不仅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之后,我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身处于19世纪末的爱国青年,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你会怎样去做?”学生经过一分钟考虑之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发动起义,抗击洋人和清政府;游说慈禧,劝她联合人民,抵抗侵略者;要效仿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抗击侵略者;甚至还有提出要刺杀慈禧,但是此观点一出,马上遭到大部分学生的反对,这样属于鲁莽行为,会造成天下局势混乱,不利于抗击侵略者,学生还是比较理性的。当时发言的同学很多,提出了八种各不相同的观点,但是基本上每个发言的同学都提及到了采取行动之前,要进行思想(反抗侵略)传播,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联合更多的力量反抗外来侵略。

在历史课堂上,不仅我设计质疑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积极提出质疑问题。如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时,学生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学生提出:新中国刚成立时,党为什么决定武力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为什么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词谈台湾问题,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等问题。学生对历史课的喜爱不言而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目可睹,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潜移默化在平时的学习当中。

质疑让课堂更生态 第9篇

关键词:思维品质;课堂氛围;评价体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求学者先要会疑。可见,让学生会质疑是为人师者必修课。学生能否质疑关系到学生能否打开自主学习之门、能否开拓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否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在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生态课堂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疑、善疑、乐疑,让高中语文课堂更加生态。

一、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长期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有疑不敢问,怕被老师嘲笑,就成为语文课上忠实的“听众”,被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还谈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什么学贵有疑?谈什么生态课堂?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大人物和受人关注的欲望,因此,作为教师,应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这一需要,尽力满足他们成功的欲望,设法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允许他们提出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的幼稚与肤浅,耐心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敢于质疑。

二、培养深刻灵活、独创系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善于质疑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怎么也提不出问题,这需教师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深刻灵活、独创系统的思维品质,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使之善疑,形成能力。

1.课前:设计好预案,布置学生从课文各方面质疑,养成习惯

首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得到什么信息、推出什么内容、换成别的题目如何……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疑而问,在讨论中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其次,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养成“四问”的习惯:该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并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记下。

再次,让学生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或段处质疑。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思想内涵丰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它们进行质疑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学《金岳霖先生》时,我抓住第一节“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一核心句让学生质疑,引发思考:金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作者是怎样展开的?通过阅读学生就明白金先生的“有趣”不仅表现在外貌、教学方式上,还表现在他的生活和情感上,而这正是按由外到内的顺序搭建起金岳霖这个人物形象的大厦,让学生受到金先生崇高人格的熏陶,达到更好理解课文的目的。

2.课上:精心组织教学,讨论整合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具备质疑、释疑的能力

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他们把留存的问题进行整合,让他们在意见分歧点、课文的关键点、大家的兴趣点和文章的高潮点上质疑、交流讨论。让大家都有参与交流展示、讨论的机会,把疑问落到实处,既达到了释疑的目的,也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碰撞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3.课外:灵活布置作业,磨炼学生思维品质,加固学生质疑习惯与能力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质疑,还要把这一学习品质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写作实践或生活实际,去发现新的疑问。此时的质疑是对课堂内容的反思深化,这样质疑、探疑、释疑就形成了一种永恒的能力。

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我布置学生作业:“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请你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这样就引领学生走出文本,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反思深化课堂内容,加固学生质疑习惯与能力。

三、构建多元有效、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乐于质疑

质疑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为依据,应将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老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体会到教师善用激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意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质疑的欲望,让他们愛质疑、乐质疑。

语文生态课堂一如语文教育春天中的青青芳草地,它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让学生敢疑、善疑、乐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懈地努力与执著的探寻。

有效质疑引领数学高效课堂 第10篇

一、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相对而言,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当今课堂上还尚且存在,学生在课堂上自然或多或少会拘谨一点。而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前提是敢于质疑,这需要一定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言。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给学生搭建平台,甚至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发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矛盾、甚至疑惑状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主动质疑、敢于质疑。

1. 可以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平静的心理激起跃跃欲试的愿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矛盾、疑惑之中,引起他们再思考,激起他们主动质疑。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比如,针对《圆的认识》这一课,就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情境出发,开展课堂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产生困惑,从而自发产生兴趣。出示三辆小车,每辆车分别安装上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车轮,然后让它们同时行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看到这种有趣情境,特别是看到三角形车轮的小车那种滑稽动作会忍不住大笑。而就在这一笑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看到这种情境,你有什么疑问?对于中等生乃至学困生,教师可以进一步给予提示,为什么生活中轿车、电瓶车车轮都是圆的呢?他们有什么特殊性质?当学生在探索、小组交流中有所思考、有所质疑后,教师再进一步导入课文,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圆的性质。这样一来,学习氛围比较宽松,学生情绪也不紧张,自然会大胆质疑。同时学生主动性提高了,内在的探索欲望也强了,自然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2. 可以创设障碍情境,激发学生挑战欲望。

何谓障碍?就是在课堂中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给学生制造一定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或者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美国著名数学家莫尔哈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即障碍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针对《圆的周长》这一课,笔者在导入过程中,直接给学生一个铁圈,圆形的,让学生想办法去测量周长。学生一般会回答拉直了就可以测量。接着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板,让学生进行测量,学生会想到只要沿着直尺滚一圈就行。再让学生测量大树的周长,学生会说直接测一圈,等等。经过这些引导,让学生自行总结,求圆的周长主要方式就是把曲线变成直线就行。而在圆面上,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用常规方法来做必然更加复杂,这就在旧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形成了冲突,并且还能产生一定的障碍。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与正方形、长方形一样有规律可循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二、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也许,对一般性的问题提出质疑,每个学生都会,但若使质疑更有效、更高效,这就需要教师搭建一定的平台,营造宽松的氛围,引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发言、敢于质疑。

1. 讲究数学的层次性,让学生提问循“序”渐进。

数学不像语文,可以海阔天空地发挥遐想去提问。因为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决定了其层次性。既要围绕重点,也要突出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所以说,我们在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时,需要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分层展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发现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展开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师逐步引导的基础上做到主动去摸索前行。

比如,针对《三角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就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剪下教材后面的三角形,选取其中两个进行拼图,思考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接着分层次引导思考,一是拼成完整图形需要有什么条件?二是三角形与完整图形有什么关系?三是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中,让学生尝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每一个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这当中的“除以2”,又是为什么呢?这样通过一连串的追问,以及适时的提问,一方面引导学生思维以及探究方向,便于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掌握教学重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给学生质疑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明白,怎样提问,究竟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从而给他们做好了示范,让他们学会了思考。

2. 讲究提问的技巧性,让学生提问有“法”可依。

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关键点,就是质疑点。针对概念、法则以及性质、定律教学时,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围绕关键字词、关键部分进行质疑。数学学科是逻辑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要引导学生质疑,就必须教给学生提问技巧,让学生的提问做到有“法”可依,最好的方法就是扣住概念进行质疑。

比如,针对《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为了便于教学,笔者就尝试把例题300-(120+25×4)改成600-(120+25×4),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且同桌交流、小组研讨,探究具体计算顺序以及方法。当学生对此式子计算有点眉目的时候,笔者再次进行变式,即移动小括号位置,把算式写出来再算一算。当变式中出现(600-120)+25×4这一种情况时,大多学生容易解决;而当出现600-120+25×4这种变式时,就有学生容易出现错误。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在这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有了小括号和没有小括号结果会一样?接着在研讨分析中,让学生明白,这个小括号没有作用的根源就在于没有让算式计算顺序发生质变,自然其作用也无法体现。

上一篇:规范化合同管理下一篇: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