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教学范文

2024-09-19

问题化教学范文(精选12篇)

问题化教学 第1篇

一、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 关于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情境就是一种学习的气氛、情形或者背景,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积极去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这里要注意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区分。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出具有一定困难的情境, 从而驱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这个困难的学习情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以具有物理知识或物理味道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以加速度的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矢量性、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等概念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理解知识。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如下问题来进行引导:

一个运动员在快速跑比赛中, 在5s内的速度由0增加到7m/s, 而一辆汽车在路途中行驶, 5s内速度由6m/s增加至14m/s, 谁的速度变化快些?一物体A在运动过程中, 在5s内速度由0增加到20m/s;另一物体B在运动过程中在10s内速度由0增加到50m/s。哪个物体速度变化得快?怎样进行比较?通过两个和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加速度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认识加速度的表达式及矢量性等概念。

(二)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课堂中,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始终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因此, 在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 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首先, 利用趣味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的直观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实验中所蕴含的物理科学知识, 也有助于促进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物理实验中, 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新奇性和趣味性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来讨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动量”的教学中, 教师可演示“高空落蛋”实验, 在细绳一端拴住一只气球, 不充气, 气球内塞一个鸡蛋, 将气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 教师在鸡蛋下藏有海绵, 当学生发现鸡蛋没有摔坏时, 设置问题来导入新课, 问题设置为:“鸡蛋从高空落下为何没有摔坏?如何从物理的本质上来分析这个现象?”这时让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 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积极投入,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次, 联系社会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物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 也不是虚无缥缈的, 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通过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学习物理知识后将其应用于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生活中的惯性为例, 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农民紧铁锹和坐车时司机急刹车而自己向前倾来作为引入, 接着提出“静止的物体是否具有惯性”来作为引导, 以鸡蛋的滑落实验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再以小车载物实验来探究运动物体的惯性, 这样, 课堂学习就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学生学得高兴, 学有所获。

此外, 利用旧知识的复习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利用多媒体、物理故事等也是不错的办法。但教师需要注意, 在创设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都要注重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

二、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 但笔者认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 有效的问题应该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积极思考的问题, 要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要求。

(一) 问题要符合生活化

即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传统物理教学中, 教师更喜欢将物理知识以抽象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还是以直观认知为主, 以生活为基础来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物理知识,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物理知识。以“摩擦力”教学为例:

师: (展示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的视频) 为什么人们会滑倒?

生:摩擦力太小。

师:摩擦力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如果哪天世界上没有摩擦力,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

生: (开始想象并描述)

师:摩擦力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 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 产生摩擦力需要哪些条件?

从生活中最简单的案例来引入摩擦力, 在想象中描述,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 从而进入对摩擦力的探讨。

(二) 问题要注重前后连接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从低到高, 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问题引导就需要根据这一规律, 让学生形成逐步的构建过程。

如“洛仑兹力”教学中, 教师所提问题分别为:磁场对运动电荷会有作用力吗?→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一定受洛仑兹力吗?→怎样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怎样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洛仑兹力的作用能使带电粒子加速吗?→垂直射入匀强磁场的带电粒子将如何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有何基本规律?如此步步深入, 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一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学习并理解物理知识。

(三) 问题要能引出问题

即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来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 而是学生的学习主阵地, 教师的问题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 还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合作探究中讨论、分析, 最后解决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可谓是有效的问题。

以“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为例, 教师先用视频来展示飞机投掷炸弹的视频, 然后将视频定格在有3枚炸弹的画面。此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视频, 你能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 不仅就飞机运动角度来提出了问题, 还从炸弹的运动角度提出问题, 甚至还对炸弹的坠落、弹坑的分布等提出了问题。

三、如何组织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新课改中极力强调的。问题化教学所关注的也是学生的主体性, 但更强调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在活动组织中, 要让问题更有效, 还得围绕学生来进行。

(一) 学生活动形式

在活动中, 学生活动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和合作活动。个体活动是以学生个体为活动形式,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自主地进行活动, 如通过网站来查询相关资料, 通过定义来分析问题等。个体活动形式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体验, 但因学生个体在活动中知识的限制, 个体活动效率较低, 且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新课改下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形式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更关注学生的团队体验和团队合作能力, 如在位移-时间图象的认识中对运动、时间、路程的关系研究, 就需小组成员来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方案来进行。

(二) 学生的交流方式

学习是在不断认知和理解过程中进行的, 这个过程中需要交流, 合作学习更多的是同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首先, 要让小组成员收集相关信息;其次, 要根据信息来进行分析;最后, 根据分析的信息来进行总结。以“电磁感应产生条件”为例, 不仅要分析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 还要总结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并对其学习后的感受进行交流。

问题化教学设计 第2篇

【摘要】:本论文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文常主要分为理论解析、模式阐释、教学实证三部分:在理论解析部分,本文首先针对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种种教学需求和实践现状,分析了各种关注问题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特性、研究异同和局限性,以及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和不足,从而提出构建一种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接着,文章对关注问题的课程范式迁移趋势、面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体现半结构化的支架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作用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可能性。由此,文章进一步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作出界定,并提出了实现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在模式阐释部分,文章根据问题化教学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分五方面来进行阐述:(1)文章首先从主题单元的选择组织入手,分析了问题化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目标表述;并接着对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域、不同类型教学问题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促进设计优质教学问题的设计支架,以及检验教学问题设计质量的一系列有效性特征。(2)在环境设计章节,文章在提出问题化教学环境的全空间连续体设计理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将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实现全空间理念缩影的理论意义,并指出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的最终核心聚焦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和问题知情权。(3)在过程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并从教学投入性、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助学支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述:(4)在资源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中的资源分布特性,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各种作用,并提出和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应用策略;(5)对于评价设计,文章提出应该从发展性视角来看待问题化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倾向,并分析和提出了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部分,论文依据“模式阐释”部分所构建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讲解和阐述了如何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和行动研究策略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实证工作,并对实证过程中所取得的数据、案例和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论文对问题化教学设计研究作出了简要小结。【关键词】:问题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0-057 【目录】:目录9-11表目录11-12图目录12-14引言14-19第一章问题与技术:课改实践中的现状与需求19-46第一节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关注需求20-26第二节问题化相关教学理论述评及反思26-40第三节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倾向与现状40-44第四节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必然44-46第二章问题化教学设计框架46-60第一节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46-54第二节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界定54-60第三章从主题单元到问题设计60-89第一节主题单元设计:选

题与组织60-67第二节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域分析67-71第三节问题设计:问题特性梳理71-78第四节问题设计:优质设问支架78-83第五节问题设计:有效性分析83-86第六节问题设计:从设问到生成86-89第四章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89-113第一节问题化教学环境创设理论概述89-98第二节全空间: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取向98-108第三节问题情境: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核心聚焦108-113第五章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113-142第一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综述113-120第二节问题化教学过程投入性设计120-124第四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任务设计124-129第五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129-134第六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支架设计134-142第六章问题化教学资源设计142-156第一节教学资源概述142-145第二节问题化教学中的信息化资源145-148第三节问题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148-156第七章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156-174第一节问题化视角的教学评价综述156-160第二节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原则160-164第三节问题化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164-174第八章问题化教学实证研究174-209第一节问题化教学实践流程简述174-182第二节实践效果分析182-205第三节问题化教学实践案例评析205第四节教学实证的结论及反思205-209总结209-212参考文献212-222附录222-266附录1简评《窦娥冤》教案再设计222-226附录2教学问题设计实例226-231附录3促进认知的图形组织器实例231-232附录4问题化教学高级研修方案232-235附录5教学问题设计支架的演化历程(以文科为例)235-236附录6教师问题化教学研修反思日志实例236-243附录7《科学与艺术》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

点评243-255附录8《浮力》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点评255-266后记266

问题化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与体会 第3篇

关键词:问题设计 实践 体会

问题化教学是按照教学目标要求,以组织单元(或章节)为单位,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由若干个单问题组成的教学问题集来实施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质量的教学问题设计决定着高效的教学实施,它可使教学朝着预定目标进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深度的目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觉得使用“五何”分类法设计问题比较有效。

“五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是何:通常指以What、Who、When、Where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为何:通常指以Why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如何:通常指以How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若何:通常是以what…if…为引导的,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由何:通常指以From…引导的问题,它可以作为情境与事物对象相关的各种情境的依附对象,强调要素的追溯与呈现。

一、单个问题设计要贴近真实情境

实践证明,贴近真实情境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考,在实施教学过程生成各种问题,课堂气氛热烈。在问题设计时,把情境与问题进行融合设计,使设计问题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实际、真实岗位工作情境,或设置趣味性等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对教学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以及沉浸于以问题为焦点的浓烈教学情境之中。例如正常情况下,人每天都要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如虾、鱼、蛋等,它们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呢?此问题是问题生活情景化设计,相比较问题“蛋白质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吗?”要贴近生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即时问题,如食物蛋白质摄入体内是如何消化、吸收的呢?这种带有情境性的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产生以问促问的课堂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问题集的整体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

问题化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解在问题集之中,教学目标设定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基本参照和依据,但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中职学生大多数为初中毕业,文化基础差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有专家曾对全国中职学校新生数学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数学,有59.69%学生没达到初二水平,46.60%学生没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因此,问题设计既要考虑提高问题集的整体设计水平,即问题丰富多样、分布有序,助力学生思维向螺旋式(高级思维)发展;也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正确评估,从而确定问题集中单个问题的类型分布。否则,问题设计深了,会使学生知难而退;问题设计浅了,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应用祝智庭教授设计的偏向理工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模版预设问题(如下表)。

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均要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在纵向,教学问题要从老问题一新问题一疑难问题发生迁移,分布数量应由少→多→少;在横向,教学问题要从是何→如何→为何→若何发生迁移,数量分布应呈现“金字塔”型。这样使教学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喜悦,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三、问题集的密度分布要突出组织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

问题集是由组织单元各个知识点的若干单个问题组成的,它们特性各异、紧密关联。在问题化教学中,问题集是引领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主线。因此,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问题集设计要侧重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即一定课时问题集密度应较多分布在组织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按知识点完成单个问题预设后,要先确定重难点内容的问题数量为大多数,再确定其他内容问题的数量,其他内容的问题有覆盖即可。当然,一定课时能解决多少个单问题,教师要有预见性,否则会出现课时不够用的情况。实践证明,重点难点问题比例控制在60%~70%较为合适。

浅析“边学边教”问题化教学 第4篇

从“你讲我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看, 讲授新课是它的精华所在。教师通过充分的准备, 运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阐述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的证明、法则的推导和应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及肢体语言的调动下五官齐上, 容易形成知识的表象, 形成的概念也清晰、准确。教师给予学生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教师精细的讲解, 扫清了学生认识上的障碍, 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形成数学概念, 理解有关知识。

但是, “你讲我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一般情况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总是呈现为教师讲, 学生听, 以教师讲解为主, 有时也贯穿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或让学生做些有意义的练习。学生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就是学生回答问题, 也是在教师事前预设的思路、答案圈内完成, 很少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师经常把问题嚼得太细, 一讲到底, 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学生的智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情感得不到体验, 意志得不到锻炼。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得到学生学习障碍的信息反馈。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很好的发挥。一节课下来, “你讲我听”, 表面上是学生“一听就懂”, 实际上是没有亲身体验过, 没有思考过,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哪儿会记得住呢?这时, 课程改革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那么, 近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又将如何?“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真的高效吗?

近十年的课程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不是知识的传话筒, 我们的教学开始由重知识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新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知识的构建者, 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体。

但是, 课程改革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你说我讲、你跳我演, 热热闹闹。课堂变成了戏场, “自主”变成了“自流”。一节课下来, 学生是说的不着边, 演的四不像, 能力没上去, “双基”不达标。教师把大量的作业留到课后, 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但是, “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起来费时、费力, 出力不讨好的情况时有发生。费时, 课前预习加大,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用两节课来完成 (课前一节课预习, 课堂一节课交流) ;费力, 学生自学长吃苦头。学生独自看书不易形成知识表象, 自学的东西也比较模糊、似事而非, 一旦形成错误的表象, 极不容易抹掉。学生的知识圈小, 自我探究、小组探究的深度、广度不够, 往往停留在表面。学生的自我探索, 自我发现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导学案”是教师的预设, 圈住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不妨再退一步看, 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 每一个问题总有一两个学生自学不会或学得不通, 这就需要教。没有教师的教是绝对不行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每节课要求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 或者教师怕讲得多, 就让学生讲。学生讲行不?很简单的问题还可以, 复杂点的问题就不行了。因为, 学生的知识相对少, 自学的东西正确性有待商榷, 如果学生自己理解错了, 教给别人那就会一讹传讹。就是学生自己理解的正确, 教给别人问题的方法也没有教师讲解的灵活多样, “学困生”也难以接受。因此, 教师的讲是绝对不能丢的。

纵观传统教学和课程改革, 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偏离教就是偏离学, 没有真正处理好学与教的辨证关系。学与教的辨证关系, 理论上是正确的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的原则。人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主观能动性足够使学生可以自学, “自学”或者“先学”变成可能。人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如果脱离了教, 有很多新知的东西, 完全靠学生自学是难以学会的, 这就必须有“教”, “教”就成为不可或缺少的。

课堂教学过程究竟应该“先学后教”好呢?还是“先教后学”好呢?“先教后学”, 教了还学什么?实质上是无所谓的“学”, 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满堂灌”。那就还有一种情况存在———“先学后教”。先学后教, 边学边教。通过自学, 不会的学生通过教, 懂了;懂了的学生通过教, 通了。“学”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与教达到了和谐统一。

现在, 有些教师一提起“先学后教”, 就意味着加大课前预习, 或者先预习一节课, 再讲一节课。课前学生预习, 一是科目多, 没时间, 二是没处问, 效率低。其实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负担, 也是一种作业, 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

那么,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吸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和“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的合理因素, 采用“边学边教”问题化教学模式来建构我们的课堂。

“边学边教”问题化教学模式

师:呈现问题 (或教学情景)

生:学一学

生:做一做

生:议一议

师:讲一讲

生:更正错题

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呈现,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学 (学一学) 、做 (做一做) 、小组讨论 (议一议) ,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讲 (讲一讲) , 最后更正错题。这样做, 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解决。

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第5篇

《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平原一中学术交流大讲堂暨课改论坛讲稿)

曹长庆 2013-4-19 1

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平原一中学术交流大讲堂讲稿)曹长庆 2013-4-19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着。”一位外国教授对他的中国朋友也曾说过:“中国的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发问,这是中国教育应该改变的一个重点。” 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化教学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性学习来解决真实性问题,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化教学的理论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Dewey)就探讨了问题解决教学,他提出“问题解决五步法”(感觉问题的存在、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考虑各种办法的可能结果、选择一种解答的方法)。直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认知层面的问题解决研究成果逐渐被引入到教育学中。80年代,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育界“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美国、日本相继把“问题解决”看成是数学教育的主流及中心任务,致使问题解决教学得以受到普遍的重视。伴随着数学及理科各学科的脚步,国外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开始了化学学科教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征程。虽然对有关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问题驱动”教学首先在我国网络教育中被引入(谢久红:《问题驱动型|“柔性制造自动化”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年03期);接着由数学家张奠宙的呼吁,在数学教育界得到重视(张奠宙:《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高等数学研究,2004年 03期),随后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得到小范围的应用。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中提倡化学教学方法“从内容讲解转为问题驱动”,自此,“问题驱动”教学才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领域引起反响。

二、问题化教学的优势

1、问题化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产生了好奇时,那么他总会想法设法地去提出种种猜想和质疑寻求问题的原因。这些认知活动的展开一定是建立在同学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基础上的。

2、问题化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问有答这是问题化教学的特点。问就是让学生思考,答就是让学生从语言细述到黑板板书来展示思维结果,尤其是化学用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3、问题化教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理解性记忆比强制性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某一知识点时一直采用填鸭式的生搬硬套的教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利用问题化教学,把一个一个的知识要点问题化逐渐展开,当他们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时候,教师就把授鱼教学转化为授渔了。

4、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一旦把问题提出以后,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后,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是目前课改年级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所在。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问题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涉及的出发角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的已知,从四个维度:教材知识的纵向维度(深挖教材具体的知识点),教材知识的横向维度(系统化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关联知识),高考维度(联系高考题归纳解题规律),学生能力维度(从思维上引领,培养学生化繁为简,一以贯之的思维能力。)处理教材,设计教学问题,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二)问题化教学的载体

1、学案问题化

变导学案的填空形式问题化形式。填空式导学案往往是课本知识的简单搬家,学生看着课本抄到学案上就算预习结束。因为没有思考,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将学案设计成问题化以后,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就会引领学生去认真阅读,认真思考,力求去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问题。带着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其学习效果肯定好于填空式学案。

2、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在我校已经全面铺开。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以问题化为切入点,用问题驱动小组内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激情,体验团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强化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问题激趣(动机)→参与合作思考→理解应用(解决问题)→获成就感(获奖励)→兴趣养成→激趣(动机)】

(三)问题化教学的种类

1、人物化问题

【案例】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先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

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结合社会人物,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

2、生活化问题

【案例】高中化学“原电池” 用“两颗假牙”的故事新课导入。

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两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金牙,一颗银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痛苦呢?

3、故事化问题 【案例】

在高中化学“乙醇”氧化成“乙酸”的学习中。向学生讲一个“造酒不成变成醋”的故事。相传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业,移居江苏镇江一带操起了造酒的行当。有一次,黑塔根据父传秘笈将谷物薰熟后放入酒窑发酵,后来有事外出,一去21天。回家后,方才想起先前的一坛酒,他想这坛酒肯定变质了,慌忙来到酒窑,揭起盖子,意外地发现,酒坛中飘出一股清香,酸中带甜,酒不仅没有变质,反而变成了另一种东西,黑塔就把它称为“醋”(意在“廿一日”加一个“酉”字),于是,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醋就来到了人

们的餐桌上。那么,为什么酒会变成醋?这中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这样的提问,自然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主动地去预习、去讨论、去探索。

4、系列化问题

系列化问题就是“问题串”、“问题群”式的教学方式。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层层设计、导出疑问,拟定若干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形成逻辑性较强的“一系列问题 ”,并将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达到从“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归纳及反思—有效应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师问题群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主讨论和探究问题、自主归纳知识要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群的应用是通过有关教学内容为背景材料,教师导设疑问,通过师生完成相关化学实验和对问题的探究,在课堂内使学生感悟教和学的过程,使教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学的过程成为自教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过程。应用问题群进行探究式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案例】在高中化学水的电离与盐类水解的教学中设计问题序列(1-6,7-10,11-13三组)

1、水电离方程式的两种书写方式分别是什么?

2、水电离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事实依据可以加以证明?

3、什么是水的离子积?

4、怎样借助于化学平衡常数K来推导出Kw?

5、Kw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水电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7、盐类水解与水的电离有没有关系?

8、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9、盐类水解的特点有哪些?

10、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哪些?

11、请完成《反应原理》教材第86页活动探究3的五个问题:

讨论在下列情况下CH3COONa溶液和NH4Cl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将如何移动,水解程度有何变化。(1)增加溶液中溶质的量,使盐的浓度加倍;(2)将盐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一半;(3)微微加热溶液;

(4)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

(5)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

12、Na2CO3溶液中的三个守恒是什么?请写出来。

13、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无水氯化镁的制取、泡沫灭火器)

语文教学素质化问题探讨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化 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11-03

学校的语文教学是汉语习得和运用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它使学习者能够在优化的环境中较为有效地掌握汉语习得、运用的方法和技巧,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和加快语文教学的素质化,使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课题。语文教学素质化,就是在语文常态教学中,大力培育与发展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语文基础能力、语文智能、语文情趣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和发挥,从而达到素质化教学的相对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阻碍语文教学素质化的因素

目前,阻碍语文教学素质化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后的教学思想无法指导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思想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思想。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以教授知识为本体的,它注重知识性,忽略了科学性。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就促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风气,给语文教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素质化的要求。许多学校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模式,这导致出现语文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教育教学中主角,教师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看作容器,一味地注入,一味地挤塞。例如,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就列出了“灌输教育”的十个特点:一是教师教,学生被教;二是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三是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四是教师谈,学生听;五是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六是教师选择并将他的选择强加于人,学生服从;七是教师行动,学生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八是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不与他们协商)适应学习内容;九是教师混淆知识权威与他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的专业权威;十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仅仅是客体。因此,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否则“教”无从教,“学”无从学。

(三)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普遍不强。由于认知能力的制约,许多学生对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不够重视,习惯性使他们认为文科都是记忆方面下工夫就可以了。长此以往,他们的智力将得不到好的发展,造成他们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低下。对待语文学科,中学生大体上有两种不良的认识:一是轻视,认为语文学科“简单”,容易学,不必费“心机”;二是学不得法,此类学生几乎是弄不清楚语文科的学习要求,又得不到教师正确引导,故对语文心灰意冷,渐渐失去学习的劲头,更有因此导致逃课的现象。此外,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对学生文理科的偏颇,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重要原因。

(四)人们普遍对语文课外活动不重视。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关注的始终是课堂,一切的“语文活动”也只限制在课堂之内。而学校领导普遍对课外活动不提倡、不支持,造成开展课外活动经费短缺、条件缺乏等困难;部分家长认为这些课外活动无益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多有限制子女参加;即便是学生也存在着“不感兴趣”、“不屑参加”等思虑,以致课外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他们没有意识到,学到的语文知识不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得不到更好地巩固和集聚。

二、语文教学素质化的推行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核心的工作,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都肩负着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化工作。可现阶段,语文师资配备明显不足,尤其缺乏一批真正肯干、能干而又想干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方面的素养。一是政治思想素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等;二是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情操高尚,团结协作等;三是学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四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五是教育科研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科的能力、研究教材的能力等;六是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意志力等;七是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

三、语文教学素质化的策略

(一)确立先进的教学思想。素质化的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文字教学,而是全方位的整体性强大的教学层次。这样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发展规律,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出发,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与提高,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实从学生群体的求学实际出发,采取多样性的方式方法,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目标教学;教学任务方面,通过教授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功能目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教学内容方面,坚持整体性原则,重视传统文化育人与科学文化育人,并侧重学生养成高尚思想品德及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就不应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之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一种教学模式,必有一套成型的教学操作程序、规则和方法,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

目前,语文教学模式必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要以学生这一主体为中心,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教学。不管是主体教育,还是情感教育,这都是不变的法则。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居于主体性的地位,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在唱主角,不是教师。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性质的体现,是全体,不是一个、少数或多数。这种思想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标地进行课堂结构的优化。优化的重点是实施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优化的主要途径有智能结构的优化、时间结构的优化、认知结构的优化,等等。

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特别要强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一方面,在加强课堂管理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新科学的授课环节如开讲、提问、讨论、分析、收讲等阶段性的安排,掌控适度的课堂节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掌握“语文”及“语文教学”的特性,不断地提高课改的意识,妥善地处理好语文“教—学—练—会—用”的关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中拉“练”,在“学”后能“用”,在“用”中强“学”,实实在在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听说读写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务必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运用,在运用中获得提升。

1.“听”的训练。一方面,训练学生听力的过程中,要端正学生听话的态度。听话是直接接受语音吸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极为短暂的,一闪即过,不专心就不能获取信息,所以听话的态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包括识别语音的能力、记忆话语的能力、理解话语的能力,等等。一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方言区如说客家话的地区、说粤语的地区等,由于语音的问题,影响了大部分学生听普通话和说普通话能力的正常提高。该地区的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变得沉重多了。主要的训练方式有教师范读课文、听写练习、讲解课文等,各地区也可以根据本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训练方式。

2.“说”的训练。帮助学生培养和增强当众说话的自信心、胆量是说话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调查发现,不少的学生“不是不想上台讲话”,是“不敢”;追问原因,则是“心里害怕”。发表欲人皆有之,自信、胆量却非人皆有之。换个角度,我们搞说话训练,不仅要教以方法技巧,更紧迫的可能还是着手于思想上和心理上多做工作。

基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特点,笔者点建议:教师上课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师生、生生间课堂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坚持用普通话;安排专门的训练如口头作文、三分钟演讲等;师生、生生间的课余交谈尽可能使用普通话。说话是一辈子的事情,其能力的提高也决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教师和学生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说话训练更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任务,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该有所支持与帮助。

3.“读”的训练。“读”有以下阶段性动作:书面文字—眼睛—大脑—嘴巴,比“说”多了两个,因而更是复杂。训练上也更有难度。“读”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是精读、略读、跳读和速读。毫无疑问,精读是最基本的。精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等方面的能力。其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极而准确的理解能力。但是,并不是说其他的形式无关紧要,要根据实际的内容和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尽量做到较好一些。

4.“写”的训练。“写”包括写字、写日记、写作业、写文章等。有些学生的基础差,加上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窄,作“文”的能力的确较低。但不是说他们“写”的能力,尤其是写作的能力就提高不了。教师自己得先有信念——学生能教好。训练中,要注意方法,理论的学习是重要的,多给学生讲一点;同时,也要注意速度。所有的工作应是循序渐进的。从低要求到高标准,由易入难,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在“稳”中求进步。

(四)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是语文素质化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大力抓好以下几个具体工作环节:

1.提高学生的认识。学生普遍存在着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只重视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不重视自己的学,缺少自学的观念意识。因此,教师在一开始上语文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讲述方法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学会自学语文是最根本的。可以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如白居易、高尔基、海伦等自学成才的故事例子,激励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方位去激活学生的爱好、兴趣,尽量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学生就能愉快地投入到自学学习中去,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组织教学活动上,要“活”,要“新”,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在教法上对教师的要求。另外,多让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给他们本人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果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些学生就是因为无论“如何努力,成绩都是赶不上”而厌烦语文这门课程。处理这一情况,矫正其心态是关键,在适当时机做点表扬鼓励也是必要的。

3.教给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方法科学、实用,学生自学的水平也就提高得快,学习效率就高;反之,方法不对,就会阻碍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给学习造成困难。例如:指导学生阅读,先介绍文章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巧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的方向和思路,不断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时,则详细地讲解文章的立题、构思、文法、表达等方式、手段,进而试做训练,尤为重要的是训练要从写成语、文段、短文开始,逐步深入。

4.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这个工作当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智力主要是由注意力、记忆力、想象、思维力、创造力等因素有机组合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与分配注意的能力;运用多种强化记忆的方法,把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训练学生将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结合起来,锻炼其思维能力。

(五)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素质化的补充。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开设和延展是必需的。实际上,除教科书、练习册外,语文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如课外书、报纸、影视、广播、网络、纪念馆、博物馆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琐事,等等。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一些有利教育教学的安排。从需要出发,可以购买图书,订阅报刊,办板报,搞手抄报,举办朗诵会、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活动,等等。放手去做,自然能取得好的辅助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明白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促进语文教学素质化的推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实施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用”的关系上,教师多一些想法,多一些新法,多一些创造。教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和“用”,学生的“学”、“用”是在教师的“教”的引导下进行的。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以致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辽宁:沈阳出版社出版,2000

[4]方建文,丁祖诰,武宝瑞.全面素质教育手册[G].1997

[5]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高校科研课题(KY2015YB559)

“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第7篇

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还可以对重点知识通过追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对难点知识通过分层次设置问题的方式化难为易。现以人教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将“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课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知识)

2.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知识)

3.描述内环境的组成(知识)

4.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知识)

5.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能力)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概念

2.细胞与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内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参考文献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第8篇

问题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特点, 针对性地设计质量优良、内容丰富、与教学紧密相关的问题, 组成教学问题组,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开展探究。问题化教学旨在通过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 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正确的方向, 对提高课堂效率也有积极影响。

一、分析学情, 问题创设科学化

问题化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以学情为基础的, 问题应紧密结合课堂情况,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问题源于学情, 而又高于学情, 好的问题不仅要涵盖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能够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引导, 激励学生开展问题探究。问题的设计也要结合实际, 以增强问题的高效性与灵活性。

例如, 在进行《溶解度》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题。溶解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化, 而且容易与溶解性的概念产生混淆, 单纯的讲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对此,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化教学, 由浅入深, 由生活现象到化学原理的过程进行引导。以学情为基础, 设计问题组如下:

问题设计: (通过课堂实验提出问题) 在清水中放入白糖, 白糖溶解, 当白糖量逐渐增加时, 白糖不再溶解, 试猜测原因;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使白糖继续溶解;如何表达水溶解糖的能力, 试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根据课堂实验, 猜测影响白糖溶解能力的要素;讨论区分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观察溶解度曲线, 说明横纵坐标、点、交叉点、曲线上升快慢所表示的含义。

问题的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而本课中的以实验为引入的问题设计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使问题的设计更加灵活化。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 通过讨论反思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探究, 问题解决合作化

问题化教学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问题解决是问题化教学的重点。在问题探究中, 对于浅层次的问题, 学生很快能得出答案,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有重要作用, 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使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总结、质疑、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 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 在进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课的教学时, 可以设计深浅层次的问题组, 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如何将方程式配平是本节课重点,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挖掘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比直接讲解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问题设计: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式有什么关系;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易忽略点;尝试配平C和O2的化学方程式, 以小组为单位对比答案总结问题;配平P和O2化学方程式, 同组讨论各个同学采取的方式是否相同, 总结配平方法;根据前一部分总结的配平方式完成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探究:前两个问题难度较低, 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后三个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加, 通过合作讨论来深化探究成果。如在进行P和反应的配平时, 有的学生直接观察得出结果, 有的将P作为单位1进行配平, 有的根据2和5的最小公倍数为10进行配平。在小组讨论结果的过程中, 在方程式配平中出现的小数、原子数不相等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问题的设计难易搭配,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进行方程式的配平时, 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反馈进行课堂总结。问题解决合作化的方式依赖于有效性的问题和深入化的思考, 合作学习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导质疑, 问题思考深入化

问题化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师设计问题上, 也体现在学生提出问题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够覆盖教学重点, 而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能够反应学生的知识盲点, 对于开展针对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的开展环节, 教师应以自己设计的问题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以学生产生的问题为辅开展针对性思考探究。

例如, 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的形式。本节课是实验课, 考察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原理。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教师的问题引导可能无法涵盖一些实验细节。因此, 教师鼓励学生对实验细节进行质疑来提高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思考。在对制取氧气的过程进行讲解后,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在制取氧气时为什么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要等到气泡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熄灭酒精灯和撤导管的先后顺序会对实验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采取过氧化氢制取而不采取其他两种方法;是不是所有的气体采集都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在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主动提出问题而仅仅进行了实验介绍, 学生根据教师指出的实验细节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同样采取学生自主解决的方式, 以期培养学生质疑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生提问的环节同样反映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参与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引导质疑的教学思路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探究力有重要意义。

四、因材施教, 问题教学全面化

问题化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比较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 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 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考虑问题设计的全面性, 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解决能力。

例如, 在进行《水的组成》一课“氢气的检验”这一实验时,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梯度化的问题形式。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水的认知保持在生活层面, 认知不够深刻全面;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水的基本性质;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水的性质应用进行归类。根据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 教师设计了难度梯度化的问题。

问题设计:描述将气体移动到酒精灯上方时的实验现象;猜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认真观察试管,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试管中出现了水珠, 猜想水珠的元素和反应产生气体有什么关系;试写出生成水的化学反应式;根据实验现象猜测在点燃氢气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问题设计时, 教师以实验现象和猜想为引入, 难度较低, 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快速解决;随后根据试管观察现象猜测气体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要求较高, 符合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 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进行提升训练。阶梯化的问题设计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对于丰富课堂内容, 保证教学开展全面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问题化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应立足学情, 以问题为核心, 处理好“学”与“教”、“问”与“答”的关系, 优化问题设计、把握课堂节奏, 以问题为工具、把握课堂节奏, 发掘学生的化学潜能。

参考文献

[1]康江兰.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 2014 (08) :102.

[2]王选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的应用论述[J].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5 (43) :1.

本科教学管理的人本化问题研究 第9篇

一、本科院校中人本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现状

(一)人本化管理制度建立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理念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通过人本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及教师在学习及工作中,调动原本的积极性,将基本目标的转化通过环境的建立得到充分展现,通过对他们的激励及启发,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在制度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强化教学内容的实施,尊重教师及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满足教师及学生的基本需求,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逐渐实现人本性教学管理的核心目的。

(二)人本化管理制度建立的基本现状

在人本化教学理念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制度管理内容的建立存在着一定缺陷性。通过学生角度的分析,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以及刚性化的管理内容有所缺失,会过分强调教学中集体性活动内容的控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为人本化教育理念的建立带来了制约。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管理目标建立的同时,学校的行政性制度管理存在滞后性。与此同时,对于本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主体而言,他们是学校运行过程中的核心主角。因此,在内容策划的过程中教研人员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从而为整个制度内容的创新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本科教学管理的人本化制度研究策略

(一)建立教学管理中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内容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核心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建立的过程中,其核心目标是实现服务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主体性管理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主体性发展,发现学生的主体能力,形成社会性的主体素质,从而使学生可以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在教学理念建立的同时,应该调动师生教学的主体性工作内容。在建立主体性教学活动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的基本计划、指挥作用以及核心性的教育理念,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建立提供保障。

(二)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在本科院校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基本教学理念,改善大学课程教学的管理体系,从而为整个制度内容的创新提供保证。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的同时,很多教育内容的建立会更关注课程教学内容的独特性,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为传统性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科学性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在教育内容建立的同时,也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科学性教学评价系统的建立,将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评价体系建立的同时,体现多样化教学目标建立的目的,从而保障整个制度内容的建立。

(三)建立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内容

在建立本科院校制度时,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是教学管理过程中核心主体之一,通过制度内容的建立逐渐强化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强化专业性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从而为专业性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奠定基础。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是一项科学性制度内容,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形式,它要求教学管理者具备专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职业道德,在专业技能培养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定期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从根本上实现人本性教学目标建立的核心意义。

三、结束语

在现阶段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人本性教学理念,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管理内容,建立科学化制度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以及教师的管理理念,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意识。因此,在本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强化人本化的制度管理模式,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为高校教学改革内容的建立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杨雅坤.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人本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王青.浅谈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人本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12):25-26.

问题化教学 第10篇

一、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课本教材内容,让合作学习不偏离教材,并且要合理安排课堂合作学习的时间,让英语课堂充满灵活性、趣味性。但是,很多乡镇初中英语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合作学习策略没有理解透彻,主观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学习,完全背离了小班化合作学习的初衷。他们在小班化英语课堂中,只是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而部分学生在分组后,并不能完全进入到英语课堂中,而且教师的引导方式也不恰当,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安排,学生很难从合作学习中得到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难以获取英语知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有的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有限,对合作学习的掌控程度不够,小班化合作学习难见成效。

现如今,乡镇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成绩差异大,因此,在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对那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没有作用的,因为他们很难融入这样的课堂中。

二、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策略的认识

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英语教材,合理设计教案,还需要把握课堂的合作学习内容及时间,需要掌握时机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比如“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解“What can they/she/he do?”句型,并让学生学习掌握sing,swim,dance,guitar等新的英语单词,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套用以上句型相互对话,逐渐熟悉新单词,进而熟练掌握新句型。当然,合作学习不只是课堂上分组讨论学习,教师还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并让学生在课后相互协作,以巩固课堂上学的新单词、新句型。

(二)积极组织合作学习,并随时进行监控

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分组的合理性,并遵循一定的分组原则,如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与水平、性格特点、认知能力等进行分组。同时,教师要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引导、监督学生,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Why do you like pandas?”这一课题为例,教师在教会学生panda,tiger,lion,cat等新单词及其单复数形式的变换以后,在多媒体上放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猜猜小动物”的游戏,教师提问:“what kind(s)of animal(s)can you see in the screen?”让学生回答“There is/are…”以此让学生熟悉单词的单复数形式。

(三)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尊重每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让学生展示优点,给予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英语学习的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It is raining”的课堂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同名歌曲,并分组学唱,然后在课堂上举行歌唱比赛,并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最终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需要。合作学习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值得广大英语教师采用,但是教师要注意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乡镇初中英语实行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英语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还满足了乡镇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是乡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乡镇初中实行小班化合作学习策略,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还能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乡镇初中小班化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乡镇初中,英语教学,小班化,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崔伟.多媒体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

[2]李飞燕.“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的现状与建议[J].广西教育,2012(25).

试论实战化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11篇

【關键词】实战化教学 实战化理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58-01

实战化教学是在近似实战的环境和条件下按作战要求进行的教学,涵盖现代军事教学根本性与时代性要求。信息化战争时代,传统的教学不可能覆盖现代化战争的全部。实战化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贯彻强军目标、聚焦能打胜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保障工作。实战化教学既要注重机械化硬碰硬功夫,更强调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真功夫。所以实战化教学的基本问题值得深思与研究。

一、对实战化教学的本质内涵的思考

实战化教学核心要求是主动设计和预演未来作战。战争与军事训练是军队的两大基本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以前,受科技水平制约,主要表现为“战争牵引训练,训练适应战争”。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一改过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传统方式,紧贴作战任务,通过训练实践超前设计未来战争和作战方式,已成为普遍做法。因此实战化教学客观上要求必须从“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逐步转变到“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上来。

实战化教学时代特征是遵循体系能力生成规律。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要素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战斗力增长主要通过结构升级和重组,以信息系统、武器平台系统、信息支撑系统的综合集成,将诸要素进行立体网状式融合,达成信息能力和机械能力集聚交汇,实现1+ 1>2 的战斗力生成目标。实战化教学必须遵循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规律,转变教学观念,突破机械化半机械化时代的教学思维,探索基于信息系统模块单元要素集成,作战体系融合的教学思路。

实战化教学根本目标是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坚持“基于威胁、基于任务、基于能力”的实战化教学指导理念,首先就是要把教学的任务搞清楚,把需要的教案设想全,把关键课程把握准,把具体战法研究透。在此基础上,依据作战任务确定教学课题,依据作战行动设计课程内容,按培养方向确定教学编组,按照能力需求确定教学标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提高实战化教学能力。

二、对一线教学中有效贯彻实战化理念的思考

在一线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培养,牢固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强化实战先实训的观念。当前,我国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军队院校必须深入贯彻习主席能打胜仗重大战略思想,在一线教学中牢固树立学员随时准备打仗的意识,强化强军必先强训、实战必先实训的观念,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巩固实战化训练理念。

(一)一线教学要贯彻训练即实战的理念。部队为战争而存在,以打赢为目标。像实战一样训练,是对部队实战化训练最高要求,也是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最基本要求。美军强调平时怎么训仗就怎么打,训练内容和技战术动作都是实战中总结出来的,这是美军赢得战争胜利的一项重要因素。军队院校在一线教学中必须深植这种理念,紧紧围绕使命任务,创新教学模式,按照作战编组进行教学编组,按照作战阶段划分课程阶段,按照作战进程开展模拟训练,按照作战要求组织教学保障,使教学过程近似等同于实战过程,在实战一样的教学中提升学员能力。

(二)一线教学要贯彻训练场即战场的理念。训练场是通向战场的最直接通道。西方发达国家军队非常注重强调训练场就是战场的理念,教育官兵进入训练场就犹如进入了战场,从携带装具器材到训练行为都要和实战一模一样,甚至要求违反了训练规则按战场纪律进行处置。这种理念是经过实战淬火得来的,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值得学习、借鉴。军队院校要向学员灌注训练场就是战场的理念,一线教学中必须强化上了训练场就等于上了战场的认识,做到训练场上的技术战术动作、装备器材操作使用、人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等,都严格按照实战要求进行考量,切实固化学员实战中实用管用的训练行为。

(三)一线教学要贯彻不怕流血牺牲的理念。世界军事强国普遍认为,训练是战时减少伤亡的有效办法。军队院校要培养学员树立追求战时以最低伤亡打胜仗而不是平时畏险不练兵的理念。因此,要大力培养学员科学组训能力,鼓励学员敢于打仗,敢于冲锋,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培养学员能正确认识训练中的攻坚克难与战场上的所向披靡的关系,不怕流血牺牲,苦练克敌之技,决不能因过分顾及安全问题而束缚训练手脚,降低部队训练水平和牺牲部队战斗力。

三、对实战化教学如何贴近实战的思考

要做到实战化教学贴近实战,必须做到以下四个紧贴:一是教学训练与实战任务紧贴。院校要从部队实战需求出发,打造以“实战任务为导向、基于作战过程、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系统。同时,精心设计与实施训战相承、战以载训、战训双赢的实训实习,采用联合设计、共定教案、综合训练、合成考核的方式,将基础、专业、实习有机统一,知识、技能、态度互渗相融,教、训、战一体运作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突破了传统形态,实现了教学训练与实战任务紧密对接,推进了战中教、战中学、战中练的深化,使“战”作为主线凸显了出来。二是考核标准与实战要求紧贴。教学的实际效果必须以真实的考核来检验。考核是指挥棒,考什么、怎么考,往往决定了教什么、怎么教。因此,要提升考核水准以匹配教学水准。三是教学团队与作战部队紧贴。教学离不开一支来自作战部队富有实战经验、具备实战能力的施教主体,即能战会教的“双师”队伍。这支队伍强了,教学的创意、设计、组织、实施就不会弱。要大力建设一支来自实战、专兼结合、能战会教的教员队伍。四是教学条件与实战环境紧贴。教学需要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设施,这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设施建设不是封闭的、静态的,必须与实战环境方向趋同、标准一致、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王铁锋.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J].中国军事教育,2011(8).

[2]王亚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实战化建设研究[J].中国军事教育,2012(2).

[3]高津滔.军校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6).

问题化教学 第12篇

一、问题化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的意义

(一) 问题化教学的内涵

问题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 并利用这些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示, 其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般的学科相比, 初中科学学科的实践性更强, 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善于利用问题化教学方法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1]。

(二)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实施的意义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让学生跟随者教师的步伐去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 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科学知识, 而且还可以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不仅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而且对学生以后整个人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另外, 利用问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实现科学教学的目的。

二、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应用的策略

(一) 教师应该提高对问题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目前仍然有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问题化教学的重要价值, 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只会浪费课堂时间, 从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少利用问题化教学方法, 导致科学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路, 主动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认真研究问题化教学方法有效应用的策略, 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另外, 教师一定要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全面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 做好备课工作, 并在本课的过程中设置和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 坚持问题设置的主要原则, 提高设置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虽然有些教师提高了问题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也在教学活动中实施问题化教学, 但是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 就是问题设置的不够合理, 这不仅不会发挥问题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而且还会降低授课的效率。基于此吗, 教师一定要坚持问题设置的原则, 提高问题设置的合理性。首先,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保证问题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 并且还要仅仅围绕教学的内容, 防止出现问题脱离主旨的情况出现。其次, 教师在保证问题设置符合课本要求的基础上, 还需要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饮用水的有关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问学生生活中饮用水的主要类型, 并让学生讨论或者是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分析哪一种类型的水更适合我们身体的需要。这种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更有利于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从而实现问题化教学的目的[2]。

(三) 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 或者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比较严肃的形象, 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就会心存畏惧, 不敢想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倾听学生的心声,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运用全班同学的力量进行解决,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弱势学生, 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 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的质量, 促进全部学生都可以获得进步和发展, 并且这样还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认识到教师并没有放弃自己, 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应用问题化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质量, 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 教师一定要提高对问题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 为学生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 这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问题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提高科学教学的水平。

摘要: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本文将首先阐述问题化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问题化教学的积极意义, 然后分析问题化教学方法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正确应用问题化教学方法的策略, 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高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初中科学教学,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楼灏.浅议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9) :230-231.

上一篇:高校工会信息宣传工作下一篇:增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