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价值范文

2024-09-20

探究价值范文(精选12篇)

探究价值 第1篇

一、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

在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在其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的披露与列报”中的定义基本相似。而FASB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清偿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这一定义包括三个关键点:1.有序交易,它包含三层意思:假设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期里就已经存在交易市场,该交易所涉及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买卖是习以为常的;该交易不是一项被迫交易;该交易是一项假设性交易。2.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即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一定资产或负债将在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出售或清偿。3.市场参与者,它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独立于报告主体,不是报告主体的关联方;熟悉情况,掌握信息;有能力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自愿而不是被迫地进行交易。

二、公允价值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公允价值的主要特点是对其他计量属性尤其是针对历史成本来说的。长期以来,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一个主体(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入账之后(即初始计量之后)不再更动(即不再进行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只能提供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而与面向未来的决策不甚相关,近年来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使得历史成本的计量受到限制,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上日程。

公允价值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基础。

第二,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为对象,因为此时并无实在的交易。

第三,计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公允价值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价格主要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三级估计--即采用与市场无关的各种估计技术--除外),即它始终跟踪作为价值影子的市场价格的消长而调整自己的升降,从而使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与市场息息相关。

第四,由于它主要是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因而即使估计未必完全可靠,它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这是历史成本计量所办不到的。这也是公允价值的主要优点。

当然,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局限性。那就是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损害会计如实反映的基本要求。不过,随着估计技术的发展,这一局限性会逐步得到改进。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国会计环境的不完善将导致公允价值缺乏客观性。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二级市场,要取得其公平交易条件下的市价还比较困难,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专门的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科学依据,与估值技术相关的会计准则尚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理论和规范的方法体系,这样公允价值是难以准确取得的。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将直接影响会计要素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目前在我国企业还不适宜全面使用。

其次,公允价值的使用可能会成为某些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运用前两个级次确定公允价值时,要依靠当前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价作为参考,由于资产的市价可能随时会发生变动,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易得到市场的验证。如果运用第三级次来确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一些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由于估计净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时存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使得少数企业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而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及可比性。

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综合素质,而且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特别是估值技术中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都必须依靠大量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较低将制约公允价值的运用,而且会计人员要对企业负责这一特点也可能会使公允价值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后,传统的报表审计方法和程序就很难满足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必然增加。

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几点建议

公允价值的引入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也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需要,为更好的发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领域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尽快制定独立的操作性较强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很多方面优于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特别是对于金融资产的计量,传统的计量属性无法满足需要,因此,我国应尽快参考国外相关准则并结合我国特点,适时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指南,以更好的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

2. 树立公允价值的应用理念、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我国目前全面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尚不成熟,面对我国应用公允价值中存在的困难,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培养各级市场,使交易双方能够得到相对公允的市场信息,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一套体系。

3.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它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的全过程。随着我国会计环境的日趋复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更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和难度。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稳妥地推行会计职业判断。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

4. 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

探究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论文 第2篇

现金流量贴现法引入了自由现金流量,克服了传统利润指标的缺陷,并且基于持续经营假设,着眼于未来,体现了企业的权威机制以及与理财目标的适应性。相对其他方法而言,现金流量贴现法对于我国企业的企业价值计量是最实用的。但是它没有考虑企业投资项目间的依赖性,涉及到很多不确定的变量,不能反映企业灵活性产生的收益,有些情况不适用。价格比率法具有参数易获得、计算量小、简单明了等特点,非专业人士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并运用,是现金流量贴现法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价格比率法毕竟比较粗糙和简单,从而无法替代现金流量贴现法在企业价值计量中的重要地位。出于现实情况的限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所以市场价值法的应用还存在较多的困难。清算价值法只有在企业破产清算等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不适用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期权定价法能够估价其他方法无法估价的资产,但是比较适合一些具有期权特征的特殊资产,并且该方法需要的很多参数不易获得,所以在我国的适用性不广。经济增加值法尽量剔除了会计失真的影响,注重可持续发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反映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但是经济增加值法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还不能有力地证实其优越性,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操作性强的方法体系,并且计算EVA时对投资资本和营业利润的调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还有可能去掉向市场传递企业未来发展机会的信息。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究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一、企业价值理论的提出

1.企业价值理论的内涵

195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格兰和米勒提出企业价值理论,即著名的MM理论,为企业价值的评估提供了依据。随后考虑了所得税的影响,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总价值,负债经营将为公司带来税收节约效应。

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分析企业价值,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来自于企业以前期间的利润留存;(2)企业举债;(3)股权融资。企业的价值也就可以表示为三者的数量乘以权重的加权平均值,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考量,来自于企业留存收益的部分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几乎不需要成本,而根据等风险、等收益模型,股权成本必然要大于债务筹资,如果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综合MM理论的基本假设,可知:企业价值与企业的资本成本无关;有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随着财务杠杆(企业债务与权益的比值)的提高而增加,如果考虑所得税的影响,由于负债具有抵税的作用,因此随着企业负债比重的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会不断提高,再理论上,企业的资本全部来源于债务时,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

2.企业价值理论的评价

这一理论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价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缺陷:首先,它主要依据了财务数据,其数据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产负债表,而资产负债表只是体现某一时点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是一种静态的表达,而企业本身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它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的,因此它的准确性、科学性有待商榷;其次,MM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是一个理想的环境,现实生活中,其假设条件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其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这一条件的提出具有时代背景,而现今,市场已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型为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再从资本成本来衡量企业的价值,已经失去了指导意义。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企业价值的评估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价值估计,在企业内部,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使整体的价值大于部分创造的价值之和;企业处于市场的大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的价值,因此,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选取参数时,既要考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相互作用,也要考虑市场环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企业的现金净流量是企业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差,现金流入是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价值的体现,现金流出是企业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付出的成本,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生产能力的体现;同时,企业的现金净流量是一个表示时点的参数,在每个不同的时间点,其现金流量都是不同的,它是时时变化的,正好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相吻合,因此,在利用现金净流量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它的时间价值。

三、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

针对上述对企业价值评估内涵的分析,利用现金流量,资本成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企业价值=∑∞t=1pt(1+r)t

P——现金流量、r——资本成本、(n)——时间序列

对上述模型有几点说明:

1.现金流量的选取。现金流量是本模型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现金流量的选取,既要体现企业内部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企业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战略决策;又要体现企业开拓市场、营销策略、促销手段等能力,这些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重要影响。企业拥有的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近年来,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丰厚,其所具有的价值潜力是无限的,但是,由于无形资产的依附性和难以量化性,其所带来的收益难以准确衡量,相关学者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针对不同企业的现实情况,提供了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例如成本法:大多适用于制造型企业;评分计分卡法:从顾客满意度的角度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这些都为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量模型中现金流量的选取与计算提供了可靠地理论依据;同时,企业在销售商品等有形资产方面,存在货款的延期支付、坏账损失等问题,因此要将现金流量记录于正确的时点;

2.资本成本的确定。通俗的讲,资本成本是现金流量的折现率,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实价值,因此,正确的确定现金流量的资本成本对企业价值估计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资本成本应与现金流量相对应,债务现金流量要用利息率作为资本成本,股权现金流量要用股权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其次,资本成本受市场环境、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等宏观条件的影响,具有波动性,企业针对不同的时点、不同时期应对资本成本进行相关的调整,以正确测算企业的现实价值。

3.持续时间的确定。我们知道,由于存在众多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只要未来期间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价值就会发生波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未来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时间越远,其不确定性越大,因此,预测未来期间现金流量的难度也越大。但是,为了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以及企业做出超前的好战略部署,又必须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预测,所以,要在准确性及长远性之间进行权衡,将未来的时间进行划分,对距离现在相对近的时间里,进行详细准确的预测,对距离现在相对远的时间进行大概估计的预测,同时根据时间的延续,同步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和修正,以满足企业价值评估的需要。

该模型以企业的持续经营为假设,运用的现金流量来自于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易于获取。同时,考虑到远期现金流量的预测难度大,准确性差,由此假设企业在未来的远期处于稳定状态,规避了运用此模型的难题;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此模型只是把定量的财务指标——现金流量作为企业价值的主要衡量对象,而企业中无形的智力资本、品牌、客户关系等都能为企业创造利益,增加企业的价值,这些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模型对这一方面有所忽略,这恰恰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结语

本文从企业价值的基本含义入手,详细剖析对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选取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这一方法,重点阐述了各个参数的选取、计算及注意事项,同时对其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其适用性,指出了其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探索研究中,使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这一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更加完善。(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实用分析.《财会通讯》.2008.12

[2] 张家伦.企业价值评估与创造.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河湾学堂育人价值探究 第4篇

苏州河,汩汩东流,不舍昼夜。作为贯穿上海的母亲河,它见证了上海的成长,也记录着自己的新生。让生活在上海的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河的现状,感受她的沧桑巨变,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上海、爱祖国的真挚情怀,这就是我们开展河湾学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河湾学堂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养成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激发真实的爱国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应用方能体现价值;网络给学生打开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方便之门,但网络世界终究是虚拟的,只有真正走进社会,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对整个社会有一个真切的感受。社会实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爱国必先爱家乡,尽管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苏州河畔,但他们对于身边这个最熟悉的环境却表现得十分陌生。我们积极挖掘苏州河的文化资源,组织广大学生学习了解苏州河历史、感受苏州河魅力、抒写苏州河情怀、歌颂苏州河风采,体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许多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全面认识了自己的家乡,生活视野不再局限于家-校这两点一线之间,而是拓展到整个生活社区乃至整个苏州河沿岸。沿着苏州河一路探究,学生亲身体验到了苏河之美,感受到了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时代变迁。学生在长风生态园区的寻访活动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居住在长风,热爱这片土地,看着长风生态园建设得越来越好,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要为长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油然而生。

二、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培育友善情怀和责任意识

人的成长需要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这一点上,社会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河湾学堂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个性特长都得到了提升。例如,我们开展了“印象苏州河”活动,全校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徒步寻访,游览苏州河畔的场馆及风景,了解苏州河长风地区河段沿岸的变化,感受自己生活区域的魅力,不仅激发了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及爱乡之情,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分享、合作、诚信与互助。为了获得更多的寻访资料,学生大胆地向路人进行采访,甚至到沿岸居民大楼请求借助阳台拍摄取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懂得了与人为善、礼遇他人和诚实守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增强了自信。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既发现生活中美的一面,也发现丑的一面。例如在寻访苏州河的活动中,学生在感悟苏河湾之美的同时,也看到了沿岸市民不文明的现象,他们也因此想到了要在创造美的同时,更好地守护美。于是“文明出行”的想法和倡议就此产生。他们致信普陀区规划局,就环境整治、公共交通、老人照料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问题,提出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并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播报》栏目中播报,作为小小市民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爱国情感也落到实处,不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育敬业精神

作为独一代的孩子,他们生活在父母、老师包办或过度保护的世界中,或许是因为幸福来得太容易,他们对拥有的东西往往不太珍惜,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我们认为,一个人只有亲身体验并参与实践,才会懂得什么叫“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才有前进的动力,社会实践在这方面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例如在河湾学堂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影像创意社团的学生,用他们手中的机器,真实记录了完整的实践探究过程。为了获得更好的探究成果,他们不断地探讨、拍摄、编辑、修订,有时候会扛着专业的设备步行一整天,为后期影像编辑制作忙碌了一整晚。这些对于成年的专业人员都是极其费心费力的工作,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在活动后记中他们这样写道:“在资料的收集和筛选上花费了我们许多时间,有时我们还会为资料的有效性争得面红耳赤。文稿整理更是费心费力,需要在网上查找资料并做筛选,然后才能编辑成演讲稿。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同样辛苦,要反复修改,有时甚至干到凌晨两三点。”但正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培育了学生的敬业精神。

服饰仿生设计的文化价值探究论文 第5篇

在绿色、环保、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共同精神诉求的当前,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因其富有对大自然存在的赞美,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日益受到服装设计师的热烈推崇,流行必将成为自然。总之,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不仅集自然之美于一身,而且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也令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这也为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应用创造出了许多机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性格情感与形态特征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是对自然生存环境的投射和再现,表达了最普通劳动人民对于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与它们久远的文化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一种客观自然存在,而且它们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模仿自然万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寓意。可以说,少数民族服饰仿生通过表层的服饰特征符号,象征反映了人们对于纳福求吉,去灾避祸等方面的美好喻意,赋予了服饰特定的心理情感。总之,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仿生文化,由少数民族服饰艺人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的别出心裁造型,夸张色彩的服饰仿生设计,充分凸显出少数民族服饰蕴藏着的丰富多彩,自然朴实的情感性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种类众多,形式多样,它们中所使用的材料、图案纹样等主要选取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原型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呈现出情趣化和艺术化的典型特色,概括来说有以下特征:(1)图案纹饰造型丰富与内涵深刻,多取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卉、蜜蜂、蝴蝶等自然形象的仿生,表达出自然朴素的文化本源(2)色彩运用以选取自然色为主,喜用火红,普兰等色彩,色调对比感强,具有一种热情、坚定的文化性格(3)注重装饰性和工艺技巧,运用挑花、盘花、贴绣等工艺手法突显服饰精美效果4)记录少数民族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具有纯净的乡土文化特质[2]。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的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作为一种融合了主观意识、伦理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综合性艺术,充分显现出少数民族劳动群众的审美情感与创新智慧。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与劳动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们主要是以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模仿,并以此充实与丰富生活,满足人们舒适、保暖、防虫叮咬、抵抗外敌等方面的实用性需要,体现出服饰仿生直接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价值,如:福建畲族模仿公鸡鸡冠和羽毛的服饰,已婚畲族妇女的筒形发髻,都是期望可以得到幸福;水族妇女们的衣袖、裤口等处的彩绣,苗族的花腰带都是为了防止在丛林中被毒蛇等害虫袭击。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在日积月累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一种客观实用功能,而且它也担负和承载着对于图腾文化、吉祥文化等情感的传承价值特征,逐渐形成一种能体现该民族独具神韵的服饰精神文化气息,如:蒙古族红缨子帽、云肩等民族服饰仿生均表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图腾文化的崇拜。朝鲜族代表纹样彩带和长鼓,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寓意着人们对民族吉祥的愿望。苗族服饰中以绣有树木、花卉等图案纹样表达家族昌盛和生命繁衍的愿望,还有如虎头鞋、虎头帽等童服仿生设计,以寄托战胜邪恶,祈求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以客观自然形态为参照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手法,进行组合再现,产生新的仿生形态,使整体服饰呈现出造型多样、图案纹样丰富,缝制工艺精巧等多元仿生的变化趣味美感,如:图形仿生,形态仿生,意象仿生等造型方法的运用,它将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形、图案和自然事物形状的内在气质作为模拟创造基础,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的憧憬与崇拜;平面工艺结构的典型应用,这类服饰仿生设计造型以直线型为主,衣片宽大平直、裁剪简单,虽在造型上看起来相对缺少变化但它们通过与某些服饰部件的仿生设计配合使用,如:云肩、靴子、马蹄袖、头饰的结合使用,均使服饰着装整体达到多元变化之美,让服装更具显层次感和立体感的效果[3]。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借鉴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中的形象特征作为灵感主题并运用抽象、夸张等设计理念来延伸和创新现代服饰设计。

现代服饰设计中应以少数民族服饰对自然界的创造性仿生设计思维为灵感来源和审美取向,进行服饰造型设计再创造。一方面整体自然仿生,如:通过简洁裁剪,删除繁琐的装饰,利用结构、材料的不同特性,体现富于变化、自然动感的造型之美,另一方面具象模拟,如:以郁金香、荷叶、马蹄莲、飞鸟、孔雀、鱼等动植物为原型,勾勒简洁流畅造型线条,并运用巧妙、自然、生动的结合手法突显现代服饰仿生设计特色[4]。

提取自然界中的色彩并将这些元素作为现代服饰色彩设计的原型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如选用沙滩、水果、花鸟鱼虫、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自然界未经修饰加工的色彩,既可以展示它们美的色彩形态,赋予现代服装仿生设计创新的意味,又带给人们更多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表达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可以说,选择服饰色彩仿生设计都是对自然界色彩固有规律认同,也成为现代服饰设计创新发展最直接的诠释。

材料仿生对现代服饰仿生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面料性能仿生。用自然材质或人造纤维仿制直接用于服装设计中,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鸟兽羽毛、植物叶子、仿真丝,仿裘皮的仿生。其二是纹样和肌理的仿生。可将植物叶片纹样或温馨的自然花形以刺绣的方式装饰于女装上,从而彰显女性的柔美之气,使其更显成熟典雅之美。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印花、压花等特殊的印染方法和编织手法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肌理效果,使服饰仿生面料效果更具真实性[5]。

结语

设计管理创造企业价值探究 第6篇

[关键词]设计 设计管理 企业创新 设计管理者

一、时代赋予设计新的含义

1.设计成为商业成功的关键

21世纪,世界愈发重视“设计”了。通常,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不外乎“艺术”与“功能”两个方面。认同度较高的“设计”定义为:“设计是指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然而,不可阻挡的是,“跨界”(Crossover)已成为当下诸多领域的一种时尚,无论从行业、观念还是形式上,设计的界限已变得十分模糊。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与设计也进入了新的状态。在现今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观念不断更新,追加服务的要求随时在增大,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而企业又希望不断提升其无形资产价值。面对这一切,我们是否要以一种更开放的视角来看待“设计”?除了充分理解什么是设计之外,更需要了解“组织管理”等基本问题。

设计无处不在,它已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生活周遭的一切都离不开设计。人们使用的产品、享受的服务、参加的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规划等,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时代先锋的标志。更值得注意的是:当“设计”被置于商业的情景中时,设计俨然成为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已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与功能方面,而逐步被接受为一个涉及多领域的活动与策略发展的工具,包括了所有非设计类活动,如市场、财政、战略规划及运营工作等。当我们重新审视设计,其中的构思、表达方式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职能并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这正是管理的基本职能要素。

2.设计师角色的转变

与此同时,设计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计师已不再是以往的“silence designer”,这不只意味着设计师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提案技巧,更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参与到企业的策划活动中并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使设计不仅给予人们想要的,而且给予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促使设计管理者具有创新者和企业家般的视野,这将帮助企业获得最宝贵的事物——机会。由此,这里所说的“设计”与“设计师”具有了更开放的意义。显然,这一切将作用于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新经济迅猛发展,新兴企业发展成为设计领导的典范,也就是“设计”在决策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环节。西方的“设计管理”进入到较成熟阶段,许多公司以创新为核心,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管理使其设计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比如苹果、3M、飞利浦、三星和索尼等公司都是一些设计领导性质的公司。设计领导类的企业在自己的设计流程中充分给予设计师创意的空间。而且,这已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企业通过组成设计师团队,让设计师们观察使用者的习惯,创造出解决顾客们未能被满足的要求、产品和服务的方法,以发现顾客的真正需要;而“未被满足的需要”成为了创新的起始点。设计出解决方案进而靠品牌或服务来获得市场,而品牌产生的衍生效果,将会提升企业品牌的价值,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设计管理贡献于企业创新

1.设计管理产生的背景

“设计管理”随时代变化应运而生。“设计管理”最早起源于英国。设计与管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词,管理使设计上升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部分。有效的“设计管理”已成为公司适应与控制日益复杂的“设计”所必不可少的系统,它使“设计”行之有效并达到理想的设计目的。设计管理相对于世界艺术设计领域来说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设计管理的定义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设计管理”从设计的本质出发,针对设计问题,要求设计师通过有效手段在既定预算内降低风险并使问题得到解决。Michael Farry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种措施,是以设计为中心的管理,而非其他管理。1965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简称RSA)颁发“设计管理最高荣誉奖”,以鼓励企业设计活动,经由广泛性、合理性、计划性的步骤, 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其后,Turner(1968年),Topahain(1984年),Oakley(1984年),Lawrence(1987年),Chung,Gorb等学者都各自从设计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此,“设计管理”一词被讨论并发展了近半个世纪。

2.设计策略管理的成功典范

韩国近年来一跃成为设计领域发展的后起之秀,这与韩国总统金大中在1998年提出“设计韩国”战略分不开。三星是迅速崛起的亚洲新星,诚如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所说,三星的企业核心资产应体现在设计和创新力上,我相信这才是21世纪最终商业赢家的决定性技能。这个最早替别人做微波炉代工的小公司,在确立了做一个创新型的企业战略后朝电子类产品发展,并毅然投身高科技。三星的品牌广告口号就显示了这个目标:Samsung Digital, 三星数码世界。三星的研发设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研发环节紧紧相扣。在短短十多年,三星已跻身世界五百强第20位,这种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三星高度重视设计与管理的结合,以保证开发的产品能转化为价值,获得目标市场,并在塑造品牌上收获了丰厚的价值。

这个时代最精彩的商业神话莫过于“苹果”(Apple)。2012年,苹果公司斩获“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头衔,以6220亿美元的市值登上世界品牌排名冠军宝座,这在“苹果”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苹果”的飞速攀升是通过不断推出升级的iPod和iPhone实现的。“苹果”精心打造出了纵向整合型商业模式,其颠覆性的策略和管理,保证了其新技术产品(如平板电脑)赢取各方支持的明显优势。这样的策略不但意味着掌控硬件和软件,还包括掌控零售门店及在线应用商店(App Store)。“苹果”给消费者带来完全无接缝式的全新消费体验,进一步密切了自己与终端用户的关系。iPad和iPhone打出的令人赞叹的“组合拳”,通过品牌和渠道这两个利器,加上“苹果”特有的设计风格,赢得全球众多粉丝和用户的爱戴。当然,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设计先导,不论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策略管理恰恰是其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nlc202309022108

三、国内企业的设计管理现状

1.对设计管理缺乏了解与重视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对设计管理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十分不足,造成了设计流程上的无序化。在这些企业中,设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为产品、包装、展示或促销所进行的单一性工作,其相互之间包括与企业的其它部门之间毫无关系。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观念及工作方式上各不相同并且缺乏沟通。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设计模式落后,导致市场调查、定位、设计、制造、服务、用户反馈等环节相互脱节,不仅延长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增加了开发成本,且市场效果未必尽人如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如何合理利用全球设计资源来获得我国的设计机遇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更需要不断加紧与完善 。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消费市场变得越来越成熟,这就意味着顾客的需求不断向多层次和个性化发展,靠单一产品来满足不同区域的消费者需求已变得十分困难,而企业对把握强烈的细分化市场表现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企业对产品的认识往往被“核心优势”表象所迷惑,单纯追求其科技含量而忽略作为其根本的消费者需求。人们常问“产品有何卖点”,仔细思考后其实应该反过来讲,我们应该根据顾客的买点找出厂商的卖点,然后找到产品的定位。一旦定位错误就会全盘皆输。今天,设计管理已不能仅停留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如人事、组织、预算、设计方法、流程、评估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从企业的自身理念出发,使设计在构筑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新产品开发与创建新的价值体系上做出贡献。

2.设计管理人才不足

显然,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对企业来说相当重要。国内的很多企业,往往由没有经验的设计管理者掌控产品的设计过程, 造成设计概念模糊、执行乏力,产品的连贯性差,导致市场营销不利。设计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决策设计并找到切入点使价值增值以及如何具体实现其目标。不同的组织机构有不同的称谓,负责管理设计的人可以称为“品牌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客户总监”、“设计顾问”或“广告企划”等。诸如此类的职位名称,需要配合相对应的工作内容具体描述。如果企业想招到合适或者感兴趣的设计经理,制定一个符合自己企业需求的设计岗位描述很有必要。而现实是:许多企业主并不切实了解设计管理的性质,设计管理者往往又缺乏设计专业背景,或自身的专业素质过于侧重艺术类。因此,撇开职称,管理设计的重点在于理解组织的战略目标、了解设计如何成为推动目标的组成部分,管理设计者需要采用各种手段、工具、人员来规划需求,调动热情,有效设计并实现目标,这就提出了复合型设计管理人才的要求。

一名优秀的设计经理会发现自己在慢慢向领导者的角色转换。当领导一个设计团队时,拥有一个企业家式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提升设计价值。他必须能够充分地通过实例来沟通和阐明目标,从而在一定的时间与任务下,获得最好的项目结果。设计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和尊重设计师们的天分,抓住他们特点作相应的任务分配;必须不断建立和巩固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团队在整个组织机构中的地位。设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把设计概念、设计资产和设计机遇转化为具商业价值、环境价值并有增值潜力的产品、服务和经验。中国的设计管理专业仍处在起始阶段,设计管理专业人才也非常缺乏,这造成各设计行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大减少,为企业创新带来了障碍。当然,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与模式的同时,需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应中国模式的设计项目与团队管理机制,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设计管理人才,逐步提高“设计管理”在行业内的认识与影响。

四、设计管理发展的新趋向

1.设计管理与知识管理

对工业设计来说,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把握,就成为设计管理的具体化表现。如果要按阶段分类的话,设计管理的第一个阶段即“设计策略”,其中包括设计策略的形式、功能、方法等要素。设计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即“设计组织”,包括企业设计组织的管理与设计项目的管理。设计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即“设计评估”,即对所有设计活动进行客观检查,并对结果发表意见和提出改进意见。设计管理的第四个阶段即“设计沟通”,是设计程序与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设计沟通处理“设计者”与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设计相关意见进行多向沟通,进而推动设计程序与管理。随着企业知识与内部信息交流变得日趋频繁,许多企业开设了专门管理内部网络的新部门。只要企业期望设计战略获得最佳效果,那么在适当时候,创立新部门或通过对原有部门的重组以支持目标很有必要。

从创新的本质来讲,知识的积累与管理必不可少。就拿工业设计来说,传统工业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全部工具可能就是一支铅笔加一张绘图桌。而今,设计师通过电脑、扫描仪、绘图仪和专业绘图软件等先进、有效的设计工具,将自己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并根据消费者体验式研究进行设计。这极大地促进了设计师的创作活力,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使设计成功率和有效性得到提高。新的设计过程需要以项目来进行知识管理,而这样的管理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着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各类设计专业的知识复合程度也在提高,如工业设计本身需要了解诸多领域内的知识:美学、生理、心理、人机工程、材料学、色彩学、电子、机械工程、市场等,甚至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动向,市场上的最新技术、材料信息等等。因此,这个时代对信息、知识的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建立与优化知识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这为企业的发展和设计师的工作质量提供了保证。

2.企业内部与外延

在企业内部,设计管理体现在品牌沟通、产品或服务设计、公司建筑、零售环境、网站以及企业之间的广告战役中。在企业外延,设计管理能根据政府的法律法规及国内外资源管理的全球风向,对企业的成长压力给予响应。在设计气氛营造、设计资源组织、设计团队搭建、设计策略制定、企业战略解读、产品设计方向把握、设计人员培训、设计质量控制、设计进度掌控、设计团队与其它团队协同作战等很多方面帮助企业组建一个极富战斗力的设计团队。这样,普通设计师能从团队工作中受益,得到超水平的发挥,从而不断创造出优秀设计。若能获得企业高层的支持,对成功制定设计策略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现代企业不能仅依靠内部力量,还可以邀请外部的设计咨询团队为自己提供设计策略方案。而一个外部的设计咨询团,因为不受企业部门或政策的压力限制,则能较客观地为方案提供建议。

nlc202309022108

在发达国家,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化极强的职业,许多企业并没有雇佣大批全职设计师,坐镇的只是几位把控设计质量的高级设计顾问。设计方案大都来自专业设计公司。目前,国内大企业如果希望完全依靠设计公司来提升自己的产品,还是存在风险。因此,不少大企业还是要自己建立起设计部门。但我们应该看到,企业可根据不同阶段,将内部设计与外部设计力量进行有机的整合。把设计战略引入企业内部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影响。如果设计团队已经在企业内自立门户,这有可能会改变企业的结构,甚至商业模式也需要重新建立。设计经理人应率先作出决断,使成长中的设计团队谋取最恰当的位置。所有这些企业内外部的联系,从企业目标、客户要求到社会职责,都需纳入设计管理范畴加以考虑。对管理所有环节进行周密部署,可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企业在设计项目中的投入,以将设计项目顺利推向现存或潜在市场。

五、结论

全球一体化经济日趋显著,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创新和开发能力已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与设计潜能,消费者需求的束缚和限制也获得了极大地释放。设计管理成为一种以企业策略为中心,目的明确的组织过程与实施系统,这使其涉及到技术、服务、风险、愉悦产品、附加值,而不仅仅在设计流程的把控方面。设计管理者处于设计管理的核心位置,我们可以理解为内部核心资源。而外围资源,在于设计流程、客户、文化和市场。即使企业内部与外围资源扮演的角色地位不一样,设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改变。

设计管理进入到中国时间相对较短,它的研究与实践还需不断地拓展。我们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相互融合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将中国人文文化融入到其中,实现一种新型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模式。“设计”与“管理”不仅要做到互为应用,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寻找到平衡。而这种以创新为目标、设计师为运营核心的管理机制,企业将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和应变能力,为向智慧性企业发展创造无限的价值。我们将迎接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

参考文献

[1] Julier,G.The Culture of Design [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

[2]Mozota,B.B.D.Deiding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Tool,in Oaldey(Ed.),m:Fesign Management:A Handbook of Issues and Methods. [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0.

[3] Roberts,E.B.Innovation: Driving Product,Process,and Market Chang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2.

[4]Topalian A.,the Management of Design of Design Projects[M].London:Associsted Busienss Programmes Limited,1980.

[5]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邓成连.《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8]刘国余.设计与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9]蔡军,刘吉坤.创新+设计+管理——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C].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闵洁

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东华大学、英国伯明翰设计艺术学院。

副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告策划与设计”专业学科负责人。

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1998年至2003年, 先后在外资企业市场部、广告公司和设计公司工作,担任设计部主管、艺术总监等职。期间负责包括平面设计、企业VIS设计、广告创意和商业策划等众多项目,服务过国内外诸多品牌。

2003年至2005年,赴英国留学及在英国“Creative LaunchPad ”公司做专题研究。留学期间以“设计管理”和“设计文化”为研究方向,涉及包括市场学、营销学、企业文化、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和课题。

主要学术成果:

2005年至今,任教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期间,发表了《艺术是左,设计是右》、《思想需要插上翅膀吗?》、《创造新视觉》、《“快乐设计”带给企业创新的启示》、《一张中国的名片》等数十篇学术论文。2009年,演讲《跨越界限》被收录于《上海美术馆精品讲座集锦》。

主要科研项目与获奖:

2005年,“创意设计与包装印刷产业的关系” 上海市人大课题。

2008年,“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联合课程模式的创新”一等奖。

2008年,“Sofapop创意大赛” 品牌策划与推广研究。

2010年,“中华”品牌60周年活动策划与整体视觉设计。

2010年,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门票”唯一票面设计者,获荣誉证书。

本专题附图均为闵洁设计作品

企业文化价值观探究 第7篇

企业文化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理念, 表达企业的基本责任和基本需求, 是企业战略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外部制度环境的特点, 必须选择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才能够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目前, 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开展了建设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 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可谓任重而道远。

我国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对国际知名的成功企业考察后指出:“一家企业若在价值观方面不是很明确, 而且所确立的价值观又不正确, 那么这家企业是否能成为出色企业是值得怀疑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 我国企业内部出现了多纬度交错的价值观空间, 多元价值主体的存在促使企业文化价值观问题产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需要得到不同的利益, 因此会产生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 在追求利益实现的过程中, 必然促使产生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少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市场以及员工的价值取向产生差异, 导致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企业内部整体导向的保障缺失。目前, 企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企业文化价值观成果一经积淀, 它必定具有权威性。但是, 新价值观的认同总是在旧价值观存在的背景下进行的。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 顺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已经存在, 但还很不健全。一些传统的, 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虽然已经被破坏, 但还没有完全被铲除, 从而产生了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强调利润为企业唯一目标的传统观念受到了社会责任型价值观念的冲击;单纯强调企业利益的传统观念也受到了“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全面发展的观念的冲击等。

(二) 市场取向价值观与计划取向价值观的冲突。市场取向意味着企业价值创造转移到市场的需求上, 要求企业的经济价值观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灵活而快速的反应。但是, 由于我国企业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发育起来的, 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相比, 现有的价值取向支撑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如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 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关系, 传统价值观对于“未赢即输”的竞争取向导致的资源损耗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环境的需要。因此, 尽管行业已经市场化了, 但旧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机构设置、办事方法和习惯却难以改变, 从而出现了部分企业重发展轻管理, 重速度轻质量, 重短期轻长期, 重视股东价值甚于重视客户价值的现象。

(三) 员工成长取向价值观与企业发展取向价值观的冲突。由于利益需求的不同, 在企业中必然存在个体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冲突, 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企业自身发展和员工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企业的竞争要求企业提高对知识资本的重视, 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的同时, 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需要以及价值的实现。然而, 我国企业虽然对人才的重视已有体现, 但是依然存在着重企业发展、轻人才发展的倾向, 这就导致了管理相对粗放、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许多企业还把员工看作企业发展的手段, 看成企业获取利润的工具。由于对员工仍然停留在“工具性”认识阶段, 对价值的追求仍然停留在商品价值的实现, 因此企业就更多地强调员工要注重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 而对大量个性化需求考虑较少, 致使人的社会特性被忽视。一些企业即使重视员工发展, 但也多侧重于培养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利润的技能, 而对员工的全面发展则着力不多。

要想实现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功能与作用, 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形成社会与全体成员认可的价值观, 最终才能够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与内化。企业文化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文化凝聚和导向等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企业造成大的危害, 但是长期存在下去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价值观建塑的探索

在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 优秀企业所取得的先进经验, 对其他企业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而那些阻碍企业业绩的文化价值观的特征又对企业具有明显的警示作用。所以, 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探寻企业文化构建的一般规律, 就是我们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长期以来, 那些已经取得卓越经营业绩的全球性的大企业, 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者都通过有效的论证, 证明了企业文化能够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显著增长。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合著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这是全球范围内研究者广泛认同的典范之作, 这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提供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 从知名企业的调研得到的启示

在《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 作者对一些世界知名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涉及了高新技术、传统工业、服务行业、能源化工行业等多个领域, 研究对象包括惠普、IBM、英特尔、宝洁、柯达等6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 研究结果总结出了成功企业的企业价值观具有的特质 (如图1-1) 。

借鉴这一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尽管受行业特点、地域文化、历史发展以及对未来的追求影响, 每个企业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这些优秀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所包含的共性要素却得到了企业全体成员的认同, 并体现于行动中。从价值取向来看, “科学管理”、“顾客至上”、“鼓励创新”、“以人为本”、“价值驱动”、“集体主义导向”等是企业文化价值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特质因素。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充分重视了价值取向的选择与整合, 实现了企业价值观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结合性, 才使其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在价值取向上对“顾客至上”、“鼓励创新”的推崇, 才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发展机遇。也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强调“以人为本”和“集体主义导向”, 才使得企业能够积聚并整合力量, 实现永续经营。并且, 这些企业都非常强调全体成员对企业价值观的信奉, 并保持价值观在理念、制度和行为层次的一致性, 这是这些企业的文化能够循序推进的关键所在。

(二) 从不同经营业绩企业的价值观倾向对比得到的启示

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 汇集了作者从200多家公司的调查中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诸多案例, 证明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不同影响与作用。借鉴这些案例调查,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在经营业绩不同的企业中, 企业价值观侧重点存在的差异 (见表1-1) 。

调查显示, 经营业绩优秀与不佳的企业, 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视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业绩优秀企业对顾客、股东、员工都给予了特别的注重, 而业绩不佳企业则得分低了许多。就平均值来看, 在顾客要素重视程度方面, 业绩优秀企业为6.0分, 而业绩不佳企业仅为4.3分;在股东要素方面, 前者为5.5分, 而后者仅为3.2分;在员工要素方面, 前者为5.8分, 后者仅为3.7分。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尽管有部分业绩不佳企业在某一要素上得分稍高, 如花旗银行对顾客的重视程度是5.0分, 但其综合得分仍然偏低。换言之, 业绩优秀与业绩不佳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上最为关键的区别在于:价值观构建中是否注重了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要素的整合。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建塑的实践

作为我国成功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企业, 中国移动集团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价值观强大的导向与凝聚作用。面对企业内外部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移动集团逐步形成了高度整合各方利益的企业价值观 (如图1-2) 。

中国移动价值观建塑不是对企业内外部价值观做出简单的形式改变, 也不是企业强势价值观对于员工弱势价值观的消除或取代, 而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用积极吸纳的态度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用统筹兼顾的思想构建企业文化价值观, 即以“以人为本”为基础, 围绕“客户至上”的原则, 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合作”精神, 并在“创新求实”的原则下, 不断追求卓越, 最终使企业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具体来看,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分值标准:7=非常重视, 1=基本忽视)

核心价值观确立了“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CSR) 的道德意识

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以道德为基准的, 而不能以道德沦丧为代价。企业作为赢利性组织, 企业利润的创造必须遵循社会价值观的要求, 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因此, 企业文化价值观建塑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道德准则与社会责任的存在, 确立“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CSR) 的道德理念。

“正德厚生”是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千年的一种人文精神, 是以“责任”为核心要义的道德情操。“正德”是谓“正身之德”, 强调个体责任和对自我的约束, 指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要求, 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厚生”则谓“厚民之生”, 强调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奉献, 指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正德厚生”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移动的现代企业精神, 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了移动人担负重任的自我定位和选择。中国移动倡导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鼓励承担责任的自觉行为, 并以高度社会责任感, 关怀社会民生, 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做一个优秀企业公民。

树立应对市场变化的“创新意识”, 建立与竞争对手“竞争合作”的经营意识

“臻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境界追求。“至”是“到达”的意思。“臻”是“不断趋向、永不停息”的意思。“至善”, 即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臻于至善”昭示的是一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和对服务的精益求精、对卓越境界不倦追求的崇高精神。中国移动“臻于至善”的进程, 就是要全面贯彻“与时俱进”思想, 突出强调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创新的思路和与时俱进的勇气冲破阻碍企业发展的传统思想, 改变束缚企业发展的各项规定, 铲除影响企业发展的体制弊端, 通过各种创新环节推进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 市场经济体现的基本特征是竞争, 只有在反复的竞争与排斥中, 企业与市场才能够维持其活力与发展。但是企业应突破传统的“未赢即输”的传统观念, 向双赢的“竞争合作”理念转变, 团结协作, 资源优化才能够扩大市场、降低风险。

建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群体意识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取得的共识是:人才已成为企业的制胜之本。一方面企业总体增长, 有赖于每个员工的价值创造;另一方面, 员工既依附于企业, 又充实着企业, 但无论员工与企业都有不同的利益需要。这样的辩证统一, 要求企业价值观建塑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与权威, 又要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个性发展, 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命运共同体, 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 中国移动价值理念体系中还强调提出, 企业要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和优质的业务;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助力添彩;为员工营造合适的发展空间;与合作伙伴保持健康和谐的合作关系, 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信息技术探究课堂价值分析 第8篇

在分析探究式学习之前, 我们首先校正两个观点, 这是讨论的基础。

第一, 探究学习是不是等于科学探索?显然不一定。学生探索学习与研究人员探索发现是两种目的不同的行为。学习的目的是了解、掌握已存在的知识与技术, 涉及的探索活动只是手段与过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与发明, 涉及的探索虽然也是一种方法与过程, 但其结果未知程度更大一些。当然, 在某些时候两者是有交叉点的, 毕竟学习、研究、应用在大脑思维活动中融合在一起。

第二, 探究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还是按部就班?还是埋头研究呢?探究课堂基本特征包括: (1) 具有维持探究的学习环境, 包括问题设置与发现、探究方案等。 (2) 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 包括以示范、指导、评价措施推动探究。 (3) 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进行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实践探索活动。

为了有针对性地剖析探究在信息技术课中的价值, 我们拟从探究的内容、起点着手分析其综合效能。

■探究的内容

随着探究模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信息技术课程, 探究的内容有所泛化, 动辄就用探究的课例屡见不鲜。可是, 信息技术课哪些内容适合探究呢?我们先来看信息技术课中常见的探究内容归类。

第一类是主题探究。即对一种或一类技术的操作与应用技巧基本明确, 使用主题问题进行探究维持。例如, 在讲授网络搜索、下载技术, 以“中国民间工艺的发源地与应用现状”为题进行探究。技术的要点可以预先讲授或示范, 参与探究的课题是与网络技术无关的。但是, 由于使用其他的方法不易完成探究, 所以采用网络技术搜索因特网信息资源, 并在进行相应判断、筛选之后进行信息分类下载保存。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 在这个活动中探究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 获得主题研究成果。

第二类是技术探究。即对一种或一类技术的认识与应用尚不明确, 对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以维持探究活动。例如, 硬件操作技术探究, “计算机不能启动的现象与解决方案”, 虽然通过学生查看资料或者教师直接讲授都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但是由于情况较多, 如果不在相关的试验、对比、替换、排除等探究活动的支持下, 很难靠死记硬背的功夫达到效果。软件方面的技术探究如电子表格中“用宏操作规范制作过程”这类比较难的操作内容, 或者“怎样使用函数统计数据”这类比较复杂的技术内容。在这类探究活动中, 探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技术的难点, 或者归类研究技术的应用方法, 获得技术操作的规律与经验。

第三类是主题与技术结合探究。即对一种或一类技术的应用不很明确, 对研究主题的概念或规律也不很了解, 对主题技术进行探究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关技术的探究。例如, “使用VB作图探究三角函数图像的参数特征”。一方面, 这里面将涉及使用VB绘图、函数运算、坐标转换等技术, 即使能够通过讲授与练习实现一种函数图像的操作, 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其规律性, 对其他或任意函数的理解仍然无法实现, 因此对技术实现的规律性探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 由于三角函数本身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或较难的学习内容, 如果通过图像描绘、图像对比、动画模拟等方式探究, 可以更清楚地观看并分析振幅、频率、位移等参数对不同函数图像的影响, 从而数形结合得出相应的规律性结论, 并且借助程序设计技术的探究, 生动形象地深入到对技术与数学的底层认知。

当然, 在探究活动中三种分类不是轻易截然区分的, 也不仅仅归类于这三种情况。合理取舍信息技术探究内容, 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需求、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机制的设计运行等具体的课堂教学元素, 应该做到具体探究具体设计。

■探究的起点

有了探究的内容选择, 为什么还要分析探究的起点问题呢?这是不是又要对探究进行分类呢?讨论起点问题, 主要是想提示大家寻找合理的探究目标, 从而影响探究线索的设计, 有利于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因此, 这不是人为对探究进行分类, 而是反思探究的价值角度。

第一, 探究已知。有些人怀疑在教学中进行探究的价值, 最大的原因就是学习的是已有知识和已有技术, 还要探究什么呢?的确, 并不是所有的已知知识或技术都适合探究。尤其对一些不可能存在规律性的技术, 单纯讲练的内容, 强行探究会很繁杂, 也没有必要。而有共性或规律性的技术, 单纯讲规律会比较空洞, 不易理解与把握, 这时如果采用基于假设或真实问题的探究学习, 会更符合人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经验的认知规律, 这是对学习的过程进行了优化。探究已知, 仍然掺杂着或者偶然会产生新知。比如, 由此延伸的技术、拓展的观点或者过程中的发现等。

第二, 探究未知。有教师质问探究在课堂中的效益, 主要是考虑未知的知识与技术是否存在。学生有没有能力探究未知知识呢?探究未知对学生学习、继承已有知识与技术有必要吗?探究学习又区别于科学探究, 主要是借鉴了其发现问题的方式、研究的策略等思路。至少, 探究学习没有责任必须要得出严格的科学结论。学习中, 未知知识与技术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 在学习中学生不了解的技术应用规律, 或者通过组合、改善可能创新的技术应用, 这都属于未知内容, 通过探究在一种发现欲望中促进学习。另一方面, 在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很多已知技术与知识的新应用, 或者说新思路, 这也仍然属于未知内容。

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逐渐培养的, 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设计探究的层次与过程, 对探究环节进行渐进式提高。对部分探究可以微型化, 比如把“探究Word中的标题格式”渗透在“规范研究论文版面”的学习任务中;对部分探究可以分散、持续化, 比如“探究色彩运用对主题表达的影响”落实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集成等多个内容之中, 并结合生活中广告、摄影、影视等分散在日常积累中, 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探究的梳理与总结。

学生探究主要是为了有利于学习已知知识与技术, 发现规律、优化技术, 并逐渐提高探究能力。发明与创新是非常少的学生可以兼顾的目标, 或者作为副产品, 这对于特长发展和个人兴趣是有益的。另外, 有不少探究活动, 其实并不重结果, 重在过程。例如, 通过“探究防毒软件的工作效率”, 可以学会一些选择防毒软件的方法, 探索防毒软件在内存需求、存储载体、运行特点、更新状况上的不同, 从而既学习了杀、防病毒的知识, 又探索了一些防毒软件的优化。至于最后选择具体哪款防病毒软件倒是次要的了。

总之, 探究学习并非是一个神化的、严格的概念, 而是一类学习的行为, 探究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发现力、总结力。

■苍山点题

诚如其他教学方式一样, 我们在过度的吹捧之后, 往往会陷入怀疑与彷徨。对探究式教学来说, 这种情绪表现得非常严重:一方面, 怕用坏了、用滥了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又在怀疑探究的效果多大, 功效几何。

对探究而言, 不同的学生以及学习不同的内容, 因其个人基础、爱好、思维特点而不同。比如对性格好动而思维懒惰的学生而言, 套路化的探究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偷懒、不作为, 或者在喜欢的热闹过场之后并无感想。对这类学生提升探究能力就要化繁为简、循序渐进, 不必过分严格要求, 重在真心体验。又如, 对思维缜密的学生而言, 探究的规划就要长远, 主题就可综合, 甚至可以与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相结合, 实施更有社会价值、科学意义的探究。

大数据的社会价值探究 第9篇

(一) 大数据的含义。大数据词汇的定义, 最早起源于apache org的开源项目Nutch, 主要形容批量处理或分析网络搜索索引所产生的大量数据集。大数据涵括了海量的互联网信息, 这其中还包括对各种工业设备、交通工具、生产机械等的测量数据信息。当前大数据的含义基本是指在合理的时间内收集海量的资料、处理成为帮助用户采取更有效决策的社会过程。

(二) 大数据的特性。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更新, 大数据的特性展现了多样化。例如, 量大类多、透明易取、重视社会预测、非结构化数据的涌现等, 其社会性不言而喻。所谓的大数据社会性, 就企业而言是一种隐形的新型资产, 但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解决公共领域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大数据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将不可限量。

二、大数据的社会价值探讨

(一) 大数据引领电子商务发展。

1.大数据引领电子商务发展的构成要素。随着网络环境的深层建设, 电子商务的发展引发了人们新一轮的思考。电子商务的发展核心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及服务, 这就要求相关企业以坚实的产品质量和售后为基础, 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 从而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 只有合理、适当地利用大数据, 才能促使企业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在此过程中, 要注重对相关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并智能地展现与特定内容相关的数据, 以求数据价值最大化。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网页访问、登录、在线交易等, 传统的数据管理工具已然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显得力不从心。所以, 企业应通过专业的工具对捕捉、存储的非结构化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 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大数据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应用。可靠性数据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 其潜力价值与挖掘度是成正比的, 大数据在经济上的应用依赖于规模效应, 企业需要树立大数据竞争的理念, 发掘并扩大大数据的价值, 并以此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在此过程中, 大数据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应用, 可表现在商家以自身的产品品牌为基础, 建造一种网络互动平台, 紧密链接企业、员工及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及时处理该平台反馈的数据信息, 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从而建立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大数据社会性的体现, 是将消费者集聚成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 使网络互动变成惯性, 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现实社会行为。大数据营销模式的生成, 是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集合、分析, 以此为基础, 寻求个性化商品的开发和营销方式的创新, 继而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

(二) 大数据促生新型媒体。

1.传统意义媒体的缺陷。大数据时代的挺近对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意义的媒体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 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就传统媒体的本质而言, 其可聚集的数据资源止步于一定程度上;二是介于传统媒体有限的数据处理工具, 导致传统媒体不具备大数据分析的能力, 致使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 建立大数据时代形势下的新型媒体显得迫在眉睫。

2.大数据驱动新媒体衍生。媒体机构在保持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 需要讲求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忌盲目追风,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开展:一是奠定大数据资产基础。当前媒体大数据资产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原创内容数字化和历史数据的整合。除却媒体自身数据外, 还可采取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的方式, 购买或交换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 以达到数据扩充的效果, 奠定广泛的媒体大数据资产基础。二是提升大数据的处理能力。购置相关数据处理设备, 与技术型企业进行通力合作, 提升媒体自身的数据应用能力;实施人才养成计划, 培植一批核心骨干, 建立智能化商业模式, 研发新品, 助力企业运营, 部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战略, 进而提升媒体广告所产生的效果。三是大数据辅助媒体报道。充分理解并应用数据新闻学, 深度挖掘数据的集合背景, 建立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模式, 运用可视化手段, 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完善媒体服务的质量。新型媒体需要紧跟社会潮流的步伐, 及时了解观众的新闻截取途径, 借助搜索引擎, 充分发挥社交网站的作用, 把握社会。

(三) 大数据推动医疗事业创新。

1.大数据推动医疗新品的研发。大数据对医疗新品研发的推动作用, 主要体现在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医疗新品研发企业可通过建立数据模型, 计算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优化资源配置, 收集药物临床实验的相关数据信息, 以数据模型的形式进行展示、分析, 从而预判研发产品的安全、有效性, 择取最优药物产品, 达到降低研发成本的效果;另外缩短产品研发时间。医药研发企业可借助数据在媒体方面的影响, 更快地将新品药物推向市场, 以现实数据为依据, 提升自身品牌的知名度, 获取消费者的认可。

2.大数据创造医疗服务新模式。大数据为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创造引明了思路。数据将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 整理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信息, 处理其医疗保险数据集, 提升付费方的医疗决断力, 同时有利于医疗服务方更好地采取医疗行为。大数据集的使用大大改善了社会公众的健康, 建立世界各地的电子病例数据库, 有助于医疗卫生部门及时监测疫情发展状况, 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极大地减少了医疗索赔的支出, 降低传染病的扩展率。大数据的应用还可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健康咨询服务, 提高公众健康的风险意识, 为人们创造更美好、更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

(四) 大数据促进教育变革。

1.大数据教育的先进性。自古以来, 教育始终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代表着整体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本质上来看,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在于采集来源与应用方向的不同。传统数据的采集主要分为考试或调查两种方式, 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阶段性, 相关数据信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大数据的采集是过程性的, 其对学生的现实状况展现更为全面、具体且真实度更高, 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产生更有效的教育行为。

2.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建立。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建立, 需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的要素:第一, 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估。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难看出, 学生获取良好成绩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依靠优越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一种则是依靠良好的记忆能力。后者对培养学生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却可以隐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不足和风险。大数据在教育行为中的应用则可以清晰地明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为教育工作者进行因材施教提供有利的数据基础。第二,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累监测。在课内, 大数据教育模式可以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流程, 在自然的状态下, 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育工作者可借助于对数据信息的变动分析, 了然课堂改造教学的效果, 进而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记录数据分析, 分化不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所在, 从而开展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外, 学校可通过数据信息处理工具, 将学校的一些活动通知反馈给家长, 家长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接收, 并将学生各阶段的家庭学习情况反馈给学校, 区域性的数据整合, 可以使学校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建立, 使教育事业从宏观转向了微观, 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完美诠释了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明化了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丹) Gert H.N.Laursen著.精确营销方法与案例: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桑叶食用价值的开发探究 第10篇

通过显微镜及分子技术的研究发现,桑叶中含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测定,桑叶中的营养成分就包含了丰富的糖类、脂肪、氨基酸、胆碱、有机酸、异懈皮甙、胡萝b素、维生素B、维生素C、叶酸和钙、磷、铁、锰等。而在这其中,钙的成分最丰富,通过测定显示,桑叶中所包含的钙是菠菜的50倍,是牛奶的27倍。其次是氨基酸的含量,桑叶的氨基酸含量与油菜花粉类似。虽然说这种氨基酸所含的蛋白质含量比鸡蛋和肉类少,但是它包含了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差不多占了总氨基酸的一半,这种氨基酸的组合方式非常合理,有利于人体的吸收。

桑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钙和氨基酸以及各种维生素、脂肪纤维等等,还包含了5大功能活性物质,黄酮类、植物甾醇、氨基丁酸、1-脱氧野尻霉素(DNJ)、有益有机酸。经过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专家研究发现,桑叶中包含有可以抗动脉硬化功能的成分槲皮素-3(6-丙二酰葡萄糖)苷(Q3MG)丰富;桑叶中含有降血压物质———一氨基丁酸(GABA)226mg/100g,这些物质不但可以抗病,还能起到辅助调理身体的作用,可以强化毛细血管,还可以减肥,且功效比绿茶还要好几倍。桑叶的研究中,最引人感兴趣的是桑叶所含的一种活性物质———脱氧野尻霉素(DNJ),这种物质可以有效抑制血糖升高,增加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在目前发现的所有含DNJ的植物中,桑叶的含量最高。DNJ对不同动物体内的仪一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不同,对α-葡萄糖苷酶表现为竞争性抑制,它常作用于底物结合位点或其附近,与底物竞相与酶结合。桑叶中的DNJ除了可以抑制血糖增高,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此外,还可以治疗便秘、抑制肿瘤的转移以及肥胖等。

桑叶的抗氧化能力也非常强,桑叶中的类黄酮可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酶的能力,降低组织中的褐质变,延缓衰老。桑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能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而生成分子氧和过氧化氢,能及时清除自由基,从而保护机体不受自由基的伤害,在人体抗衰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桑叶的研究现状

世界上最早将桑叶作为保健食品研究和开发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也是桑叶保健食品研究最成功的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上市。如今在日本,关于桑叶类的保健食品就有十几种。主要有桑叶茶、桑叶-薏米茶、桑叶-柿叶茶、桑叶青汁、桑叶冰激凌、桑叶面条、桑叶寿司、桑叶饼干,桑叶糕饼等各种营养保健食品。日本每年需要约20万t左右的饲料级桑叶,药用、保健食品用途桑叶占据其中的1/4。美国对桑叶保健食品的研究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最主要的产品是桑叶保健茶和桑椹保健果汁类产品,这些产品在美国和欧洲市场销量也逐步增加,如今的年销售额已突破了数百万美元。

随着国际市场桑叶类的保健食品的热销,我国也开始把目光聚集到桑叶食品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桑叶拥有量最大的国家,在桑叶保健产品的发展上有着巨大的空间。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我国的桑叶保健食品产业并未取得很大的成就。目前我国的桑叶类保健产品主要是桑叶茶、桑叶咀嚼片、桑叶干粉、桑叶营养素等。

3桑叶食用品的开发策略

3.1加大桑叶保健品的宣传力度

首先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从养蚕的用处提升到药用价值,只要人们意识到桑叶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必然会积极支持桑叶保健品。

3.2规范桑叶的种植管理

针对桑叶食用化及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传统的桑园管理已不能满足要求,应从桑叶作为食用化方面,探索桑园的生态化管理模式和规程,生产出绿色健康的桑叶产品。

3.3发展桑叶食用化产业规模

目前桑叶食用化开发产业化规模小,配套设备也不够完善,桑叶的采收及除臭脱涩等流程控制不够规范,产品质量不够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急需解决桑叶采收、除臭脱涩的机械化操作攻关及推广。我国桑种质资源丰富,可通过科研选育筛选出适合食用及富含功能活性成分的桑品种。

3.4研究桑叶保健品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目前桑叶产品主要是桑叶茶系列、超微粉系列,产品类型很少,技术含量也不够高。因此,在发展桑叶保健品的策略上要从这些根本问题入手,利用科学技术知识,创新产品产品,促进桑叶产品多元化及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传书,雷霆,沈以红,唐小平,刘学,都勇,黄先智,徐洪.桑叶绿茶适宜采收季节研究及桑园管理[J].蚕学通讯,2012(4)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价值探究 第11篇

“诵读”是指大声朗读,要使感情融入作品之中,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清朝大儒曾国藩谈到诵读体会时曾经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但要出声,更要抒发感情。

经典诵读的内涵就在于激发人的思想、感情、心智,使诵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神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既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又可以使小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大声诵读,然后要一字不差地背诵。随后,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在诵读中体会“寒山、石径斜、枫林晚”的秋景感觉,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感情。最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眼中秋天景色的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从而激起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让他们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经典诵读,可以让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使他们充分了解历史上英雄人物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编成两个组,在大声诵读的同时进行比赛,模仿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笑开颜的情景,使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又如教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草原》,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发现很多小学生没有见过草原,不能理解草原之美。如何让小学生既感受到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天涯碧草的草原之美,又感受到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一一话别的动人场景?要靠诵读,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草原实景播放,穿插《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让他们体会到作者热爱祖国、向往民族团结的赤子之心。这就是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把素质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

经典诵读还是引导小学生明辨是非最好的手段之一。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学生不断理解作品内涵,这对他们从小正确把握人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价值和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积极探求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以取得最佳成效。需要强调的是:第一,经典诵读不是“死记硬背”,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第二,教师在学生诵读经典作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对学生产生的疑问进行疏导和解释,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第三,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要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作品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诵读、分组展开讨论等。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经典诵读,可以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提高其整体素质。

太极文化的价值探究 第12篇

1太极图的科学研究启迪价值

太极图与中国 传统文化 的轴心 《易》 学联系密 切, 《易》包含了许多朴素辩证法,太极图正是对立统一基本规律的形象描述,它概括表示了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合一”等辩证思想。从太极图简洁流畅、黑白对称,旋转运动和阴阳相合的图形中,人们推测: 太极图是一幅内蕴自然之奥妙、深藏哲理的宇宙模式图,它是华夏先哲以直觉体悟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取象比类的特殊科学方法,对宇宙万物的直觉体悟和天才猜想所获得的智慧结晶。太极图可大可小,具有无限伸缩性,古人称之: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说它大,可以包含整个字宙; 说它小, 可以指一个细胞,或一个原子。故又有: “天地大太极,万物小太极”之说。太极图模式的核心是,宇宙自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力量,古人称之为: 阴和阳,两种相反力量以扭力场或饶场的形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系统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之中,太极图模式就是两种力量都充满活力的稳态结构。如果两种力量彼此隔绝或对峙,整个体系将处于分裂、僵硬状态之中; 如果一种力量将另一种力量吞并,那么该体系破败,重新进入另一种混浊状态,直到两种新的力量诞生。

太极图由来已久,据 《尚书》记载: “伏羲氏有天下, 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伏羲因之而又加以创造,遂由太极衍生八卦。秦汉以后,易图、太极图在隐逸者、道者手中代代相传,到了唐末五代由道士陈转公之于世。宋朝中期,著名易学家、理学家奠基人周敦颐 ( 陈转的弟子) ,经过精心研究,把陈转的 “无极图”发展完善为 “周氏太极图”,并著有 《太极图说》。朱熹对道教内丹学有精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修行工夫,认为太极图渊源于道家、 道教,为丹家秘宝,与人体、大脑、生命等有深刻联系,朱熹明确把太极图看成是道教的内丹修炼图,是对人体微观生命现象的宏观描述。太极图起源于道教内丹修炼功能状态下人体生命要素: 精 ( 物质) 、气 ( 能量) 、神 ( 信息) 关系的唯象描述,是我国古代微观人体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

研究表明,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是动态演变的整体性系统,现代科学的基本问题可抽象为 “实”与 “虚” 和 “有”与 “无”的二元对立问题。如: 相时论时空的质量与能量、运动与静止等; 量子力学基本拉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能与负能、粒子与反粒子、显性序与隐秩序、对称与对称破缺、负嫡与墒、空间结构相反的DNA分子、左半脑与右半脑、物质与心灵,天文学中的太极旋涡星系团等。太极图与现代科学的基本问题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有深刻的联系。经典科学强调逻辑一致性的基本原则,而认为悖论却是荒谬的,会导致理论体系的瓦解。现代科学从辩证逻辑上看,认为悖论之中则蕴含着真理,会导致理论体系的突破、 创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生物学、现代数学、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许多重要成果显示: “实”与 “虚”和 “有”与 “无”冲突的悖论之中蕴含有新的理论 “实”与 “虚”和 “有” 与 “无” 的一体不分。古老的太极思维强调 “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肯定两个相互对立方面的存在,研究追求对立面的统一、获得整体性认识。

太极图的发现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 “连锁反应”,有三次来自东方中国太极文化的 “启迪”。第一次是先天图对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的 “启迪”。 二进制的发明使莱布尼兹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先驱,他发现中国先天图的六十四卦是按二进制排列的,他在一篇关于易卦艾与二进制数学同一性的文章中,欣然承认二进制的发明权属于中国古代的 “伏羲”。第二次是河图洛书对爱因斯坦验证相对论的 “启迪”。爱因斯坦对相对论曾用了21个公式来验证时空的相对增减数,其中就包括河图洛书的数理。爱因斯坦的验算是以奇数为阳,表示时间; 偶数为阴,表示空间。用偶数计算空间,他系空间比我系空间缩短; 用奇数计算时间,他系时间比我系时间延长。爱因斯坦晚年惊叹中国古代贤哲在缺少形式逻辑和系统实证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伟大科学发现。第三次是太极图对玻尔建立量子力学的 “启迪”。描述亚原子的世界中,玻尔引进著名的互补原理,把粒子图象和波图象视为是对同一实体的互补性描述: 波粒二象性。从太极图中发现,这种既对立又互补的原理早在中国的太极阴阳学说中已得到了精辟的阐述。在玻尔看来,宏观世界的认识中观测主体与物质客体可以区分,微观世界中, 由于主体介入而观测主体与物质客体不可区分,而 “老子” 的太极理论首先在思维方式上就是符合微观世界这一认识特点,它的天人合一与对立互补的太极认识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把认识主体既当作 “观众” 又当作 “演员” 的自然认识论。

2太极“和”理念的和谐社会创建价值

太极图通过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说明了在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它包含了 “全息一元”和 “一分为二”的宇宙观。近代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更多的是强调矛盾的对立性,即矛盾的一方与另一方的相互压制和斗争。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在社会学领域催生了: 认为只有斗争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动力的斗争论思想。从宇宙和生命的本体出发来考察太极思想的 “宇宙全息的一元论”,可以发现它十分强调人自身、人与万物以及万物之间是处于既矛盾又联系、既对立又包容的关系之中。太极辩证思维虽也强调对立与斗争,但不把对立和斗争当作目的,而是把对立和斗争作为实现万物平衡发展的一种手段,人自身、人与万物以及万物自身就在矛盾的对立中不断演化、共生,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包容,在相互抗衡中达成新的和谐才是万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太极的 “和”理念承认矛盾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但也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趋向不是事物之间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共存。太极图所含的哲学理念是: 在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体中实现包容、化解,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它以图式的方法表达了事物本源或本体的太极生化过程和原理。

老子彻悟 “周易”之理,创编了旷世之作 《道德经》, 精辟地论述了天地阴阳之 “理”,和人类祸福之 “道”。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世界就是天地万物之始的 “道”的运动,这种运动永不停止, 同时指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而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互动。《老子》第二十五章曾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深层含义是指一切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人与自然求 “和谐”才是真正的 “道”。老子以太极文化为基础发展了 “道”的概念,道家的理想是成为 “真人”、 “仙人”,以 “道”为主宰,重点在于追求天人合一,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探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太极辩证关系。孔子以 《易经》为本编著了 《易传》,注释 《易经》 简明透彻,淋漓尽致,使之逻辑化、系统化、 理论化、科学化。关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本源, 《周易》用了一个最高的范畴 “太极”来概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辞》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太极和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使 “易”和 “道”成为了太极文化的两大理论支柱,儒学思想创始人孔子从太极文化中借鉴了天地乾坤、上下尊卑思想,创立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为基础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并为历代统治者所借鉴采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所奉行的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言,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修身立世之本,成为与他人、社会和谐的相处的 “仁人”、“贤人”、“圣人”理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太极辩证思维。佛教进入中国后,以其 “慈悲为怀”、 “普度众生” 的博大教义,填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空白, 它所具有的跨地域的非理性的精神力量,为古代人民提供了精神归宿。佛学思想自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得以兴盛,渐趋被注入汉文化内涵,其思想哲理是顿悟人生。无论是小乘教法崇拜的罗汉,讲求的自我修为; 还是大乘教法崇拜的菩萨,其实质意义在于生命的不断超越,教人清心为佛,克制七情六欲,成为自我和谐的理想 “佛袓”,体现了个体自我身心和谐、心灵和谐的太极辩证思想。

在发展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矛盾,借鉴太极文化中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 “和”理念,对于协调人、社会、自然的多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太极 “和”理念强调多元文化的多元共存、 兼容并包,追求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并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可以共生共荣,具有实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创造发展价值。太极 “和” 理念倡导 “和而不同”,世界不同各民族对不同的文化怀包容之心,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成果,形成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观。太极 “和”理念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创建和谐世界具有凝聚价值。太极 “和”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归属意识、合作意识,可以促进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华各民族能和睦相处。在国内坚持走和平崛起、“和平统一”; 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和平共处“以和为贵、合作发展”,以太极的 “和”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和和谐世界。

3太极拳修炼的生命个体价值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典范形态,陈鑫在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理根太极,始有太极拳”。太极拳理认为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济,方为太极”。太极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已成为贯穿太极拳理论、技术和功法的始终法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技法的基本规律,体现阴阳的相消相长、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道理。太极拳运动的实质就是学会利用矛盾、调和矛盾,最终化解矛盾、消解矛盾,实现 “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让人身心和谐,实现生命领域的自由自觉自主自控,潜移默化中身心性命得以自我超越和优化。

太极拳运动倡导内外兼修、身心合一、意动身随的练习境界,它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汲取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精华,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熏染,成为极具哲理、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拳种。它的锻炼形式突出身心兼练、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整体作用,重视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认为 “精”是根本,“气”是载体, “神”则是表现形式,并提出 “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现代社会高科技、高智能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律很容易被打乱,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等心身疾病。太极拳运动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状况和程度,维持心理生理的相对平衡,在无形和无声中,达到兼忘境界,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学思想。通过熏修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太极拳运动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生活情趣、延年益寿融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运动。遵循道法自然,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让生命与大自然静静交流,达到恬淡虚悟、宁静自如的境界。太极拳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的运动效果,能调整人体阴阳,通经络,畅气血,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提高生存质量。让持续积累的心理紧张与焦虑情绪得到释放,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自然地把握人体大脑的活动频率合于宇宙大自然,人类可以中体悟性宇宙自然的奥秘,摄取宇宙大自然的精华,增长智慧。人体是一个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巨复杂系统,大脑是人的中枢和主宰,是物质进化的最高产物,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 “人脑还大有潜力,人的智力还大可发展! ”今后用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自觉开发人脑潜力,智慧程度怎么会不提高呢? 这将是又一场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太极文化是开启中华智慧宝藏的方法和正途,用它所特有的智慧来优化人生,通过太极之理的体悟,开启真正的大悟性、大智慧、大光明。

摘要:太极文化以太极图为标识表达了“一分为二”,且“合二为一”的太极辩证思维,表达了事物本体生化过程和发展根本规律:宇宙自然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反的基本力量以扭力场的形式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稳态结构。太极图源于道教内丹修炼功能状态下人体生命要素:精、气、神关系的唯象描述,是古代微观人体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它与现代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在逻辑上有相通的价值;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体中实现相互的包容、化解,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太极文化所包含的“和”理念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和平衡社会关系的引领价值;以太极阳阴对立统一思想发展起来的太极拳运动,可平衡身心、陶怡性情、开启智慧、提升境界,具有让个体生命处于最佳状态的修身价值。

上一篇:大气颗粒物监测仪论文下一篇: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