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2024-07-25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1篇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其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环境与一般的正常的儿童不同,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因而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 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感缺失,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容易产生。学校教育也同样不尽如人意, 学校忙于追求自身的升学率无暇顾及这些弱势儿童, 整个社会大环境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从而导致许多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造成其人格缺陷, 成绩滑坡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道德教育弱化

道德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后天的良好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尽管现在的儿童见识越来越广, 但是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 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

1.2 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学生本就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一旦成为“留守儿童”后, 缺乏家长的监管, 其成绩更是急剧下滑。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尽如人意, 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仅占7%, 较好的占20.6%, 一般、较差的占56.5%, 差的占15.9%。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一般和差的占了72.4%, 远高于正常水平。

1.3 性格发展不健全

儿童时代本应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代, 父母则是孩子幸福的守护神。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这只能是一个梦想。父母外出, 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爱, 这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孩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他们需要有人引导, 需要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和倾诉。现实是他们不具备这个条件, 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慢慢的他们就形成了自卑、冷漠、郁闷、失望、敏感、孤独、胆怯等不良性格倾向。渐渐的“留守儿童”就有一种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 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甚至扭曲, 从而产生心理疾病。所以他们对学校、老师、甚至是同学都有一种抵触情绪,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元经济体制是其根本原因

首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农民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普遍偏低。据了解, 一些地方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高达10~50倍左右的差距, 这种经济上的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不平衡。

其次,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成为“留守儿童”日渐增多的体制原因。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衍生出的城乡二元体制, 直接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拉大。长期的政策倾斜使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 尤其体现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教育经费欠缺或被挪用已司空见惯, 不少边远地区至今没有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 和城市教育存在巨大的差距。

2.2 家庭结构的异化, 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是其直接原因

完整的家庭结构, 一家团圆和睦是儿童成长的最佳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 和谐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终生的影响。现实中, 农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 和子女聚少离多, 沟通有限, 监护人大多只能关心“留守儿童”身体成长, 其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却无法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 家庭结构的异化, 使这种氛围消失于无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出现了。

2.3 监护人教育的失当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儿童的天然模仿对象, 一方面, 如果父母外出, 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体会到赚钱的不易, 逢年过节回家与孩子沟通交流, 讲述其在外打工的艰辛, 希望孩子能够努力读书, 将来有所成就, 这对孩子形成一种激励。另一方面, 如果父母外出挣了点钱, 就沾沾自喜, 认为读不读书都无所谓, 对孩子的学习也就放任不管, 只希望他们快点长大, 将来和他们一起赚钱。新的“读书无用论”必然对孩子也造成影响。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本来就较为脆弱, 在受到父母的不正确教育后, 很容易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自然难以上进, 最终荒废学业, 更有甚者, 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起主导作用。巩固和完善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切实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 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 如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的力度等,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其次, 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保障农业的稳步发展。农村要发展, 就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助, 不断、持续的增加农业补助, 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 确保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收入才可能稳步提高。再次, 加快农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各项科技成果都能发挥其作用, 使农村经济获得发展。

3.2 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主体, 农村学校又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 必须切实履行教育责任, 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负责, 关心爱护每个儿童。

首先, 充分发挥教师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文化水平整体较高, 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对孩子的成长规律, 教育规律有更深的把握, 教育方法也较为科学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 和老师接触最多, 因此, 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做生活的“贴心人”,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

其次, 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建立, 可以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 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安全, 解除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兴建一批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 配备专门人员管理, 不仅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 更在生活上、心理上帮助留守儿童, 使其成长成材。

3.3 进一步完善家庭的教育职能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 对儿童的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健全、科学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首先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关爱儿童应从关“心”开始, 父母不应只顾赚钱, 而应时常关注自己的孩子, 了解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变化情况、心理状态, 即使在远方也同样把“爱”浇灌在子女心中。此外, 家长应注重临时监护人的选择。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儿戏, 选择一个负责任、有文化, 有能力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来说是极其关键的。第三, 家长应及时、经常和学校沟通,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转型速度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应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产生了。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并揭示其内在根源, 探究其解决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因,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美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1) .

[2]邰启扬, 吴承红.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 (5) :42.

[3]朱永哲, 田光华, 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基础教育改革, 2010, (9) .

[4]马焕灵.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之制度障碍克服[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10)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究论文 第2篇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抚育与关爱,心理健康问题随之而生。这与我国新课改要求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内容相矛盾。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封闭式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得他们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从而孤立自己,喜好独来独往。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依靠,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对生活感到无助、失落,不爱与同学交流往来,期待真情真爱,渴望亲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尤其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手拉手,看着别的父母正在鼓励和安慰他们自己的孩子时,留守儿童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因此会形成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的心理。留守儿童在伤心难过或做错事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便没有心灵的“顶梁柱”,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自信,产了自卑。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然而,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弥补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残留守儿童的“定时炸弹”。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精心挑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再如,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为他们做备案,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跟踪调查。联系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直接联系他们的父母,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采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与引导,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阴影,让“留守儿童”享受被关爱的阳光,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合理、及时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慰问与引导。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应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还可以开通“悄悄话”邮箱,通过“悄悄话”邮箱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可倾诉、无处可倾诉的痛处,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其次,教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和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学生的心灵重创加深,要防微杜渐。教师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多运用鼓励性、赞美性、商量式的语言。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生的情绪才可能稳定,学生才能积极配合工作,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才可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成长,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提高农村人民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农村可以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闲性的、乐器性的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生活在、玩耍在一个高文化、高素质的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才能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整天忙于劳作,文化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正在青春期的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做事情欠考虑,自我保护意识低,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左右,心灵比较脆弱,从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烟酗酒、泡吧游戏,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士带坏。因此,学校应加大校风校纪的宣传力度,杜绝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未成人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携手为留守儿童铸造一个爱心“暖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 第3篇

摘要: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社会人员广泛流动.使农村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和教育问题方法措施

0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至今,在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被大力推进,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之相伴的是大部分外出农民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不容忽视。调查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1.1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和反社会的隐患问题。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

1.2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儿童被拐卖问题以及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

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留守与流动是相互变化的,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群体。根据妇联的调查表明,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最高。

1.3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导致的辍学、失学问题。

在部分学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在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2.1有效缓解现有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最后,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2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

2.2.1建立长期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办法,形成长期工作制度,真正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一是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充实监测人员,形成一定的监测工作力量;二是要合理配置工作资源,形成留守儿童情况监测、留守儿童管理协同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留守儿童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要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递、随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2.2.2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就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2.2.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2.4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傳,增强了社会的关注程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也提到政府桌面上,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2.2.5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效力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的道德宣言,法律约束力还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在法律修改的进程中,应该将此法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法律,以切实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导致我国出现了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而这一现象造成的一个十分直观的结果就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流动到外地,孩子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而留在原户籍地的未成年儿童和少年。目前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许多家庭的夫妻都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祖辈照顾。由于他们大多年迈,无法顾及到孩子的表现,这也就导致目前在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习上有困难。

这是许多留守儿童都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长期见不到父母、思念父母使得他们上课时缺乏足够的注意力;年迈的祖父母等由于自身年老、文化水平低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督导,使得其逐渐地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2. 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等抚养照顾,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年龄差较大,导致其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关注,情感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产生心理障碍。

3. 性格存在缺陷。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放纵溺爱型家长在留守儿童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监护人不会或者无法照管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无法看管孩子,使得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约束,这就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4. 价值观教育缺乏。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监护者的管教,使得其缺乏必要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些父母出于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所以在经济上给予其很大的补偿,导致在一些留守儿童中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惯,并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对学习不感兴趣。

二、解决策略

1. 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袋。

留守儿童档案袋内应包含留守儿童的详细资料,做到需要时可以及时查找。档案袋内的内容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家庭住址、管理者联系电话、父母联系电话、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留守儿童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的兴趣特长、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

2.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导致无法就留守儿童的状况取得及时沟通,很容易出现问题。为此,学校必须经常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召开家长会、监护人会,去留守儿童家进行家访。此外,学校还应督促家长定期与孩子进行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况。长此以往,学校可以与留守儿童家庭建立有效的互通渠道,有利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和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稳定。

3. 组织开展感恩主题的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相关活动,邀请留守儿童父母到学校向留守儿童介绍外出工作的辛苦,宣传优秀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这样留守儿童才会明白父母外出工作的艰难,才会意识到需要用自己的勤奋刻苦来报答父母。

4. 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性格上出现一定的缺陷。许多留守儿童的内心十分脆弱,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甚至不惜去做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生活、心理上的问题,并及时对症下药,使孩子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关爱和温暖。

5. 课堂上所学知识尽量能课堂消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 第5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人们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据悉,全国近千万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探究与解决.【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障碍 策略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父母双方或单方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在一起生活的儿童(本文所指17周岁及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批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我们调查表明,很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都是因为“负担不起家庭花费”、“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孩子”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务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是供其家人生活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之后,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以下三种被监护的方式:

1、隔代监护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向其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这就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多数年老体衰,本身文化程度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我对一位正在七年级就读的15岁儿童进行家访,他60多岁的爷爷上山砍柴时受了重伤,在家休养,奶奶一直患有心脏病,还要整天做饭干活,爸爸妈妈在新疆务工已经三年未回家了,地里的活主要靠这个孩子干,忙不过来时才雇人来帮忙,家里的花费全靠他的父母不定期的邮寄。当我劝阻两位老人别这么辛苦了,老人说:“这样都习惯了,不吃力,这娃懂事,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要能识几个字就行了,念了书也是闲(无用)的。”

隔代监护,对孩子监护的重点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放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彼此间由于过大的年龄差距,很难有真正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

2、委托监护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朋友转移时,就形成了委托监护。这些受委托的亲戚或朋友充当临时监护人后,他们绝大多数都以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责任。而这些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致使他们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引发种种逆反心理,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滞后。据调查,历年的刑事犯罪中,有20%以上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

去年我校初三级的三名学生经常发生集体逃学、打架和外逃等事件,学校对他们进行了重点查处,这三名学生均属“留守儿童”。事后班主任对这些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其中一名学生说:“爸妈都去外面务工,我一直都住在姑姑(姑妈)家里,很不自在。我们三个人是朋友,在一块感觉很自由,一直都互相帮助,想要一块去外面挣钱……。他们这种放任自流、盲目冲动的做法,势必会耽误了学业,进入社会后,很容易走上歧途。

3、无人监护

我校有两名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家里就他们俩,姐姐现在已上高中,弟弟正在初三就读。他在日记里写道:“家里就我一个人,任何事都由自己决定,我最怕做饭,就常吃方便面。父母在外务工好几年了都没有回来过,只是每月寄些钱回来,每周打一次电话,这些时候我才能感到他们的存在。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我真不想再念书了,可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在这种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令人深表同情和担忧。

归纳起来,农村“留守儿童”90%均属于以上三种生活状态,但无论是哪一种,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其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其成因主要有三种:

(1)“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2)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和父母交流的机会。(3)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过渡阶段,个性正在形成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

2、逆反消极、价值扭曲

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迅速发展,易我行我素,常常和长辈的要求背道而驰。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赌博、打麻将,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时,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根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心理问题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便很容易走上极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策略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务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务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以反映“留守儿童”家庭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对父母外出务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对务工经历的讲述,和务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筹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务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务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务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务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务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务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吕绍清《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

2、新华网北京2006年10月19日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记者:吴晶晶 王娅妮)

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浅谈“留守儿童教育”》

4、蔡笑岳《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庞大的群体。通过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了父母,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2.自卑心理。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儿童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使人无法管教。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成长,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

1.家庭方面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不多,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儿童当前有严重的“亲情饥渴”。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不舒服。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父母无法与孩子沟通。(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也表示只要孩子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能监督他们的学习,照顾他们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很难辅导他们的学习。有些儿童刚进学校,面对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和帮助,很多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下滑,放任自流,他们自律性越来越差。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只有个别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2.自身方面

(1)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事包办,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3)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使他们长期烦躁不安,性格怪异,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

3.学校方面

学生的健康成长,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儿童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而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使得学校教育处于惩罚性教育层面,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4.社会方面

(1)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久之使他们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2)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外部诱惑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常和行为越轨。(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留守儿童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势必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抓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有机地融心理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教育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具体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从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问题已不是个案,它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就要承担起这个重任,要为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3,(06).

[2]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27).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7篇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 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 首先, 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 受“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 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 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 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 “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 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 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 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 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 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 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 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 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 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 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 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 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 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 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 有些母亲甚至连春节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 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 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 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 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 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 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 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从物质上, 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 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 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 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 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 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 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 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 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 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 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 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 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 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 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 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 促进政策调整, 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因地制宜, 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 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 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 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 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 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 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 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 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 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 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 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 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 多和孩子在一起, 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 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 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 与孩子建立互信感, 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 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 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 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 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 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 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 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 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 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 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 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 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 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 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 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 逐渐形成家庭意识, 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 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 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 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 与此同时, 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 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115720450.html.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 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03) :260—266.

[4]刘秀丽, 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 2006 (11) :13—18.

[5]周宇, 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 2013 (08) :167—168.

[6]邹同文, 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 (教师版) 素质教育论坛, 2010 (03) .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8篇

宿迁市作为苏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的一个地级市, 属于欠发达地区, 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巨大。随着农民工的外出打工, 就出现了众多留守家庭, 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根据2014年宿迁市妇联统计, 宿迁有留守儿童150833人,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 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些留守儿童疏于管理, 缺乏家庭教育, 生活与学习出现问题, 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最终成为问题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境况不佳, 不仅自身的发展成问题, 也会影响家庭、社会、国家未来的和谐发展。宿迁作为经济洼地, 留守儿童众多, 如果他们的教育出现问题, 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全局发展。

根据宿迁市妇联统计, 宿迁市学龄前儿童目前有24415人, 留守独生子女为19692人, 数量很大。所谓三岁看老, 学前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 也是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的问题, 更是幼儿师范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 留守儿童不仅是社会问题, 也是教育问题,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师范学校, 责任重大。可以说, 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导, 需要师范教育提前谋划和介入, 有针对性地看待留守儿童现象的客观事实, 优化幼师培养的教育理念、课程安排、教育实践, 培养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优秀幼儿师资, 进行补偿性教育。这个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免费幼师生身上。

补偿教育是什么?西方英美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 在文化处境不利的儿童中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 以补偿其幼年缺乏文化积淀的环境, 进而减少其课业学习困难和增进课业学习能力。中国也专门出台文件, 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补偿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其学习能力, 同时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弥补教育的不足, 实现教育公平。所以, 补偿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特殊的教育计划, 弥补所谓文化欠缺儿童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及情感等方面的不足。可见西方的补偿教育侧重于教育补救实践方案, 但是在拥有大量留守儿童的中国, 补偿教育更应有它新的理念和精神赋予及上位思考。

如何进行补偿教育呢?毋庸置疑, 补偿教育的实践需要具体的任务承担者, 假如承担者先前没有接受专门的思想理念、课程及教育实践, 补偿教育也终将落不到实处。作为承担农村幼儿教育的主力军, 理应是承担补偿教育的践行者, 也是最好的践行者。学校的师范教育应对此有针对性地优化, 意义重大。

一优化教育思想理念, 改革传统教学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大教育观

传统的师范教育, 重视教学, 以课堂传授知识技能为主, 侧重培养技术型专业性教师而忽视有针对性教育思想的优化。免费师范生以后的毕业都是定向安排到农村, 而农村幼儿教育又存在众多的留守儿童, 如果在师范教育中不及早优化我们的教育观, 不及早接触补偿教育理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将影响整个幼儿教育的质量效果。在这方面, 我们有所作为。 (1) 优化幼儿师范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改变之前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目标, 融入关爱留守儿童教育, 使留守儿童和社会和谐发展。 (2) 在免费师范生中始终进行理想理念教育, 养成高尚的师德, 树立关爱留守儿童, 帮教留守儿童的教师信念。 (3) 树立大教育思想, 不局限于课堂教育。 (4)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把补偿教育和留守儿童结合起来, 科学谋划职业生涯。 (5) 进行职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 高度认同教育的社会参与, 不仅以教书育人为本, 还要以教育好留守儿童为己任, 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6) 树立全科教育和专门教育科学结合理念, 做到成人成才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通过优化教育思想, 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将会更加科学高质, 有助于留守儿童补偿教育的成功实践, 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更加全面的人才,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生态环境。

二优化师范课程融合设计, 建立新的全课程及教育模式系统

幼儿师范教育应该科学设计专业课程, 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更是留守儿童背景下补偿教育的必然要求。针对幼儿师范教育的特点和留守儿童补偿教育的要求, 努力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课程设置及教育模式系统。留守儿童教育缺失、亲情缺失, 导致心理、生活、学习出现了诸多问题。 (1) 应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互动教育, 加强教师思想教育, 使免费师范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真正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各方面缺失造成的危机。 (2) 针对免费师范生中有不少男生的特点, 应创新课程, “因性施教”。可以多设置适合男性的选修课程, 如防身术、健美操、武术、信息维护、音频视频处理、电教设备使用维护、轮滑、摄像、球类、课件制作、幼儿园管理等课程。 (3) 融入补偿教育理念开设留守儿童教育专门课程。如心理咨询、亲子互动、实践帮教、志愿者行动、社团活动、调研报告, 创新设计, 扩大选修与实践课范围。 (4) 加强实践教育课程的开发, 紧密联系留守儿童教育。实践课程能扩大学生视野, 真切感受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激发学生热爱留守儿童教育的动力, 增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探索开发关爱留守儿童, 实施补偿教育的课程模式。在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中, 及早引入补偿教育观念, 积极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并与实践教育课程相结合,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教育课程模式。

三优化教育实践形式和机制

教育实践历来是师范教育所重视的, 没有教育实践, 师范教育就不完整。目前,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一般安排在快要毕业的最后两个月。就宿迁高等师范学校而言, 四年级有一个星期的教育见习, 五年级有几个月的教育实习。但实际情况是教育见习太短, 力度不够。教育实习自由无实际内容, 不切实际, 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做好教育实习, 往往是利用这部分实际打工赚钱。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成为空谈。因此, 为做好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计划, 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必须优化。首先, 优化教育实践形式, 要做到多种形式多样方法。可以尝试如下做法:签订实习基地 (可以多选择农村幼儿园) , 定期进行教育实践;在较高年级安排留守儿童与师范生结对子教育实践, 设立留守儿童“实习教育监护员”, 提前进入角色;整合农村乡土资源, 利用寒暑假调研留守儿童教育并参与教育实践;制定严格可行的教育实践计划, 与实习基地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开展教学资源共享、实践课程开发等项目合作。其次, 必须优化教育实践机制。学校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育实习见习活动,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综合实习和分领域实习相结合、随机穿插于定岗实习相结合等机制, 每学期都有一定时长安排的机制。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幼儿园参加一些重大活动, 观摩学习、管理等工作。鼓励学生深入家庭和幼儿园, 与幼儿园正式老师结对子, 确保实习质量。完善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体系, 保证任务量, 提高过关率、优秀率, 严格考核机制, 不走形式、重质量。

随着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深入, 留守儿童教育将会细分为幼儿师范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定向培养免费幼师生教育也更显其重要性和使命性。通过补偿教育的引入和再造, 优化免费幼师生教育思想理念、课程融合设计、教育实践形式和机制, 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生态环境, 必将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春天。

摘要:宿迁市留守儿童众多, 成长教育问题突出。为此, 宿迁市政府出台政策开展五年制免费幼儿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补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 提前引入到免费幼儿师范生的教育中, 对优化免费幼儿师范生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幼儿教师和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免费幼儿师范生,补偿教育,优化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袁贵仁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 (幼儿教育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3]杭梅.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的男幼师生信念教育——以江苏免费男幼师生培养为例[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3 (12)

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的原因探究 第9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现状分析

1.学困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从现阶段农村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来看, 目前农村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在课堂教学中, 农村学困生普遍比较厌学, 具体来说, 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弱、缺乏上进心, 长此以往, 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学习状态消极, 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尤其是在一次次考试失败的打击下, 一部分学生更是破罐子破摔, 学习状况每况愈下, 这些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学困方面的重要表现。

2.学困生转化的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在家, 这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 普遍表现得自卑, 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来自父母的辅导, 长此以往, 就形成学习上的倦怠心理和畏难情绪, 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很笨, 不是学习的材料, 再加上在考试上的不断受挫, 对于未来的学习更是缺乏信心,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也自然会越来越差。与此同时, 一些教师在对待这一部分留守儿童的转化上, 也缺乏应有的关注, 很少针对儿童学业困难形成的原因, 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学业转化的措施缺乏针对性, 留守儿童学业转化的效果不佳。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困产生的原因

1.教学实施方面的原因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一些农村学校, 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开展都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核心,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知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 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 对于教师的机械讲授缺乏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学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 再加上现阶段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的指导, 每天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采用题海战术, 这些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学困现象的重要原因。

2.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

学困生大多被老师认为是班级里的一些边缘学生, 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 留守学困生就是不遵守纪律、叛逆、学习不好的代名词, 一些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失去了信心, 在内心中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重视, 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到一些优秀学生身上, 对于学困生的学业转化缺乏应有的关注, 不仅如此, 一些教师对于学困生经常地讽刺、挖苦, 甚至体罚,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 这些都是学困生学业困难难以转化的重要原因。

3.学校存在的原因

在一些农村学校, 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 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的问题, 因此, 在日常教学实施中, 更关注班级成绩优异的学生, 这样的现实, 也促使班主任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放在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 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对农村留守学困儿童学困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这种由学校的升学导向而造成的重视优秀学生而忽视农村留守学困生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这是农村留守学困儿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4.农村学困儿童家庭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比较远的地方打工,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生活照顾大多数都是由家中的老人照看, 家中的老人文化层次相对较低, 再加上年龄比较大, 精力比较有限, 很少能够做到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辅导, 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一些直系的亲属照看, 平时这些亲属也大多难以顾及孩子的学习, 这也在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 再加上一些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和对父母的想念, 一些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经常不服管教, 缺乏守规矩的概念, 遇事好冲动等, 这些都是造成留守儿童出现学困的原因。

三、农村留守儿童学困转化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 要使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 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形成合力, 展开彼此的合作与沟通, 针对不同学困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采取差别化的学困转化措施, 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留守学困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 优化教学管理, 加强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学困生的转化。

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困原因的探究, 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学困生的学业转化, 因此, 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困原因作为研究的视角对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 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状况的改善。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困问题, 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村教师的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 因此, 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学困产生的原因, 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极其必要的, 所以, 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困,原因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10篇

一、留守儿童人格缺陷的表现及原因

( 1) 远离父母, 缺关爱。迫于生计, 很多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或者经商, 将子女留在家中让祖辈抚养。由于时间和交通的不便, 很多家长一年都难得回家一次, 与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内心的孤独感十分强烈。当他们被他人欺负、受了委屈的时候, 内心往往产生抱怨的情绪, 埋怨父母不关心自己, 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当这种情绪爆发时, 其行为上往往会表现为行为孤僻、焦虑易怒、不服管教等。

( 2) 独立性差, 怕吃苦。隔代监护更容易滋生溺爱, 在农村,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文化层次比较低,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往往是一味地迁就和溺爱, 时时精心照顾, 事事盲目替代, 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在这种监护模式下, 留守儿童养成了慵懒的坏习惯, 生活不能独立, 不会自理, 怕吃苦, 逐渐形成了惰性和懒散作风。

( 3) 自私心重, 难合群。现如今,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贯彻, 大多数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 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占有欲强, 不喜欢与他人分享, 喜欢我行我素, 不善于与人交往, 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容易养成自我、自私、自闭的习惯, 当父母亲人远离自己的时候, 留守儿童的这一人格特征就被进一步激化, 变得唯我独尊, 霸道骄横, 远离群体, 社会意识差。

( 4) 内心敏感, 怕挫折。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比较敏感, 内心的消极情绪很容易被激发起来, 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与自己, 行为容易走向极端。

二、留守儿童行为矫正的策略分析

( 1) 主动关心留守儿童, 加强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与一般的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更加渴望呵护与关爱, 内心也更为敏感。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温暖。教师应想办法打开学生的心门, 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 使留守儿童愿意将内心的苦闷与委屈向自己倾诉。只有建立起了友谊, 彼此有了互信, 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深入地进行。这能够很好地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当留守儿童感觉到被理解和被信任之后, 他们也能够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多一分信任和友爱, 其行为也将更加规范化。

( 2)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温室里的花朵禁不住风吹雨打, 只有让留守儿童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才能让其克服无助带来的困扰, 继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 一方面让学生搞好个人卫生, 帮助年迈的祖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技能大赛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起劳动观念, 做一个勤奋、爱劳动、爱生活的少年。

( 3) 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现代社会要求人具备集体意识和团队概念。针对留守儿童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特点,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团队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如感恩教育、协作活动、集体观念教育等活动, 让学生学会如何关心和尊重他人, 如何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相处。

( 4) 培养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内心充满阳光, 人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内心脆弱、情绪消极的状况, 教师要努力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和希望。笔者常常给学生讲身残志坚的主题故事, 讲孤儿勇敢生活的主题故事, 让学生反思, 虽然自己不能享受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幸福时光, 但是比起很多人的不幸, 自己仍然是幸福的, 至少自己有健康的身体, 有完整的家庭, 有疼爱自己的父母。让学生认识到短暂的分别是为了长时间的幸福生活, 使留守儿童始终保持对光明前途的希冀, 消除心中的负面情绪, 快乐地生活, 健康地成长。

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关爱, 每一名教学工作者都要满怀爱心, 持有恒心, 坚定信心, 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留守儿童随之而产生。留守儿童群体在人格上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 探究培养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方法, 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探究教育转化留守儿童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探究教育;留守儿童;转化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现实,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爷爷、奶奶,有的跟外公、外婆,有的跟叔叔和婶婶。这些儿童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有的表现为胆怯懦弱、孤僻,有的表现为抑郁烦闷等消极心理;从思想品德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有的表现为自私冷漠,有的表现为爱逃学,不遵守校规校纪等特征;从智育角度看,这部分学生厌学,平时上课不爱听课,不做家庭作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等。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力和破坏性又特别大,把这部分学生教育不好,不仅自身的成功不谈,还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本地的地域色彩和校本特色积极营造出一种适合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的环境,教育、转化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我们要积极采取一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做好西固区达川中心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留守儿童的现实表现

我们班的达××,头脑聪慧,但是性格内向,倔强,平时不喜欢与人多交流,写字速度很慢。由于父母都在西宁做生意,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儿童。爷爷性格高傲、脾气暴躁,奶奶根本不识字。父母离家远,很少回家,跟哥哥的岁数差别又大,平时根本不听爷爷奶奶的管教,自律性差,贪玩。从二年级开始就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撒谎,时而逃学,到了三年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令任课老师和家人头疼不已。

二、留守儿童的现实表现成因分析

就达××的这种情况,我多次与其家长交流,希望家长能加强监督,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但其家长总是说离家远,生意忙,无暇顾及。达××也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面对达××及其家长的态度,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不想再管他。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孩子天资聪明,家长疏于管理,缺少关爱。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从做通家长工作方面入手,多次与其家长联系,及时沟通达××的各方面表现,要求家长平时多给孩子打打电话,尽量多抽时间回家陪陪他。我平时在学校也尽量多鼓励他,有了进步及时表扬,课余经常找他谈心,并让班上学习好的同学平时多帮助他。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达××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胆子比以前大了,敢于问问题并为自己阐述原因、说明理由了,上课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课堂上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想真正地转变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三、转化教育留守儿童的策略

留守儿童需要我们耐心的了解和正确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像天空中的星星,有的灿烂耀眼,有的光彩暗淡。那些光彩暗淡的,可能是由于我们离它太远,如果我们离它近些,多关心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更好。

1.摸清他们的情况。我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然后再做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

2.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任课教师平时多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用心和他们去交流,用朋友式的信任对待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倾诉的人。

3.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大力开展校园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人文关爱氛围。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5.加强家校联合,形成合力。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和谐的教育,因此我们为了让教育转化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得有成效,就一定要加强与我们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可以采用电话、校讯通、家访、家长来校等多种方法与监护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一起分析探究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长处和不足,放大留守儿童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也应该让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6.利用各种团队会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大家参与,重点教育留守儿童,让他们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习英雄楷模,以榜样的力量教育感召留守儿童,从内心深处教育转化他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一名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好孩子。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我们教师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更应懂得如何管理和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N],光明日报,2002-04-09.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12篇

一、留守儿童三大教育突出问题

(一)学业表现欠佳。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且外出打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的6-15岁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学业成绩也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首先,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单。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爷爷奶奶又缺乏共同语言,使留守儿童缺少情感表露的对象,极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其次,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心理,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常常会将自己与父母或父母一方在家的同学比较,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在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更加感觉自己无人保护,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怯懦害羞的性格。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及其父母间的亲自关系也极易产生裂痕。部分留守儿童自小与父母分离,一年中只能见到一两次,与父母关系生疏,甚至有部分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三)品行发展缺乏引导。

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大多数留守儿童本身就生活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社会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极易使一些不良行为及思想钻空子,从而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出现偏差。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究其根本,经济因素是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根本原因。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满足于耕种土地所获得的微薄收入,去内地、去繁华的都市务工成了更好的选择。可是这些父母却不会想到,尽管外出务工可以给留在老家的父母、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却缺席了孩子的童年,造成了孩子们情感世界的贫瘠,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命运。

(二)家庭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或独自生活。年迈的祖父母们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家中没有壮年劳动力,老人既要负责家中的农活和日常生活琐事,又要照看年幼的孙子孙女,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已然很吃力。再者,由于血缘关系,隔代的祖父母们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尽可能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加之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人们确实是力不从心。

(三)制度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教育方面的一些制度也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一大壁垒。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以及必须在原籍考试的高考制度都使得广大农民工无法带孩子进城读书,被迫留在家乡。

(四)学校因素。

尽管国家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大力帮扶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但农村地区中小学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学条件简陋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中缺乏家长的管教,在学校也不乏得到足够的关爱、引导,对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出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三、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多方面措施。

(一)政府层面

1. 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帮扶农村经济发展,使大批劳动力在家也能找到致富赚钱的机会。2.改革户籍制度。应打破户籍制度壁垒,不能使户口成为孩子不能在父母务工地读书的理由。3.完善公立学校就读规定,改革高考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立学校招收学生不应存在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相应证明后应享有同样接受教育的权利。4.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地区倾斜,确保教育公平。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学、生活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二)学校层面

1.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老师要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跟孩子们沟通交流,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2.营造和谐、充实、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消除其孤单的心理,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三)家庭层面

1. 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大部分农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重养轻教,应该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教育问题,为孩子的将来负责。2.关爱孩子,多与留在家中的孩子沟通。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实际上就是爱,即使客观原因所限不能常在家中陪伴孩子,父母也应该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多多与孩子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其健康成长。

上一篇:如何写好教研下一篇:被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