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2024-07-08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精选11篇)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1篇

1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在社交网络下使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与普及,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规模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存在的漏洞给社交网络用户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暴露的风险逐渐增加,给用户个人的利益带来很大而损害,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用户个人对自身隐私的泄露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在移动社交网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已经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分享的方式与途径逐渐增多,分享的信息也越来越真实,虽然对于透露这些个人信息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有更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分享真实生活信息的危害,乐于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尤其是在移动社交网站上发布信息的用户来说,向陌生人发布一些私人信息会到来一些收益,甚至可能大于信息泄露存在的风险,比如以微信来说通过利用朋友圈分享信息能够引起集权效应,并且可能由于社交平台资料大都属于是真实的信息资料,发布的一些信息能够引起社交网络人群的盲目信任,为发布信息的用户带来一定的收益。另外由于互动平台能够通过好友圈能够查看到共同的好友的评论以及留言,一些存有不良思想的用户可能充分的利用共同好友的优势去挖掘其他人的一些私人信息资料,或者骗取某些人的信任去做一些违法的活动。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很多人可能没有经过他人的允许而在互动平台发表一些与他人隐私有关的图片或者是评论,虽然对自身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可能在无意中泄露了其他人的重要隐私,甚至是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很大而困扰与危害。

1.2 移动社交网站导致的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的交友需求也逐渐增强,但是很多社交网站在注册初期一般都要求用户提交真实的个人信息,除了是国家政策规定原因外,社交网站本身也需要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需要用户提供真实的教育背景资料、地理位置信息以及个人爱好等信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交网络之中。而且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壮大发展,社交网络平台人数规模会逐渐增多,社交网络本身掌握的用户资料越来越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社交网站泄露用户的隐私资料的情况,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某些移动社交网站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未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之下擅自将用户上传的隐私资料出卖给第三方的事件,导致用户隐私资料遭到泄露。另外移动社交网站可能由于技术存在很大的漏洞,遭受到病毒、木马以及黑客的攻击,从而导致的用户隐私遭到泄密,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以及危害。

2 引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2.1 移动网络用户缺乏隐私安全保护的意识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的隐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但是大多数的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并没有认识到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仍旧沉浸在移动社交网络带给个人的社交快乐当中,从而忽视了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站的个人资料设置上大多都是设置为系统默认的权限,即对所有人公开,从而导致自身的信息资料遭到泄露。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很多用户个人并没有认识到隐私泄露给个人带来的危害。另外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的法律意识不是很强,即使遇到有泄露了用户个人隐私的情况,也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而没有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导致泄露客户资料方不能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从而更加助长了泄露用户个人资料行为的气焰,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可能造成很大的精神损害以及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2.2 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政策不是很完善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普遍应用,社交网站上逐步汇集了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是很完善,导致大量的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带来很大的危害。首先缺乏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移动网络社交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多,作为庞大的移动社交群体其社交关系成为系统应用开发商的巨大开发资源,由于社交应用中又存在很多的用户真实信息,很可能遭受其他社交平台的攻击或者是由于社交平台无法经受利益的诱惑与其他商业广告公司进行合作,把用户个人信息当成是牟利工具出买个其他的商业公司,对用户个人的心思安全造成影响,虽然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故,我国逐步优化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仍旧存在监管漏洞,导致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个人的隐私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移动社交应用的隐私政策存在不足,比如说:政策告示没有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导致用户的阅读量非常低,而且大多数移动社交平台只是把相关的隐私政策告示包含在用户协议服务条款中,很少出现单独设立隐私政策的条款,从而没有承担起对用户告知的义务。同时相关政策规定不严谨,在移动社交应用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收集用户哪些信息以及应用服务终止之后用户个人信息的归属问题。另外相关的政策缺乏实用性,导致用户隐私无法得到保障。移动社交应用提供的隐私政策都是针对服务商利益方面的免责声明,而没有把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以及出现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以后的处理方法与补偿方式,导致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与服务商之间的地位出现不平等,针对此种情况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使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3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的相关建议

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应用服务时,社交网站都会以各种方式鼓励用户填写个人真实的信息,但是由于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安全保护的措施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很容易导致用户个人的隐私资料被泄露,这在无形中增加用户隐私泄露的隐患,如果客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有可能会收到信息与电话骚扰等严重影响到用户个人的生活,而且这些隐私资料遭到泄露也可能成为违法分子的作案的工具,给用户本人以及相关人员造成严重的精神与财产损失,甚至可能给用户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更要加强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提升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但是很多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时,仅是注重社交平台所带来乐趣以及交往过程中的享受,而忽视了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控制,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的风险,导致用户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上,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主要工具,以微信来说,比如说某些犯罪分子可能会盗取用户的头像以及其他详细资料信息,并向用户的好友发送借钱之类的短信,导致用户个人以及其他好友造成财产损失等,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要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发送信息时尽量考虑该信息是否泄露了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个人信息,并且要在设置密码时尽量不把自己的生日、身份证等常用的信息作为终端的登录密码,并要定期的更换密码与检查个人设置,要随时更换自己的头像,不要随意加陌生人为自己的好友,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个人的信息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在填写信息资料是不要过于详细,尤其是手机号,收入情况等,在连接好友发来的信息时,如果涉及第三方网站,用户一定要谨慎,不要轻易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分享给第三方,从而增大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其次如果自身的隐私安全受到侵害,必须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使非法泄露用户个人资料的个人以及网站受到惩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 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是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全新的商业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但是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果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信息遭到泄密,很有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必须引起想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相关部门需要逐步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首先完善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的立法,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更加的先进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手段与途径也逐渐增多,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却存在着滞后以及不适应的情况,不能够使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用户的个人权益受到损害,因此要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的立法,在使用户个人的隐私信息受到安全保护的同时又不能规定太过标准统一,以免限制了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逐步完善完善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的立法体系,使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能够抑制服务商的不良行为,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又能够促进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良性发展。其次,加强惩治力度,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犯罪逐渐增加,虽然相关部门逐步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体系,但是盗用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仍旧能不够得到很好的抑制,出现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盗用用户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不大,甚至不及违法成本,另外,用于用户的维权成本相对较大,在面对信息泄露等事件时往往采取退让态度,加大了侵权事件的气焰,因此应该加大相关法律的制裁力度,给不法分子有效的震慑,减少危害用户隐私安全的事件发生,维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3.3 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出现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缺少自律性,移动社交行业的相关标准不是很完善,很多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惜出卖用户的隐私信息而且盈利,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加大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的自律。首先要规范行业标准,比如:对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默认设置选项要增加用户隐私保护部分,避免出现由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单项默认,而导致用户的隐私信息被暴露出来。其次要加强对行业监督。随着移动社交市场发展,很多服务商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技术不是很成熟的应用推入市场,以求得战区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这就可能因为存在技术漏洞而出现用户信息被盗取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避免因为社交网络技术出现的漏洞,而导致用户数据遭到泄露的情况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

总之,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普遍应用,给人们的日常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正是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给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由于技术原因或者是由于自身利益原因导致用户私密信息泄露将会给用户个人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要逐步加强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使自身的隐私安全得到保护。相关部门也要逐步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移动社交网络行业的自律,最大限度的保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规模不断地增长,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任务目标。本文分析了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以及引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相关建议。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树义,朱娜.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7).

[2]李晖,李凤华,曹进,牛犇,孙文海,耿魁.移动互联服务与隐私保护的研究进展[J].通信学报,2014(11).

[3]杨佳玉,叶昕昕,陈思聪,李剑.社交网站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4(4).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2篇

在美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趋于稳定,研究显示,美国79%的网民比从前每天使用网络时间更长,接触的互联网品牌也更多。基于这点软思技术对社交网络用户与品牌在线营销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分析,这次主要是对两者之间行为活动的一种互动性分析。

网民对于网络使用量的增长,对于市场营销人员来说是个好消息。大约45%的社交网络使用者都表示,在过去三个月中,他们都曾在社交媒体上与某品牌的在线营销有过互动。但是只有7%的用户表示他们曾经在Twitter上关注过某个品牌,而在社交网络上对某品牌产品进行过评价的用户,也只有7%。

本次研究由Forrester Resarch进行,参与者包括58068名美国网民和5635名加拿大网民,参与者年龄在18到88岁之间,研究与今年4月和5月进行。这项研究能够为市场营销人员提供社交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发面的帮助。

例如,10-23岁社交网络使用者中,56%都曾经收藏或关注过某个品牌和企业,这一数字在2011年仅为41%。另一方面,68岁以上的社交网络使用者在Facebook上关注的企业平均为3个。所有用户在Facebook上关注的企业平均为9个。

而有些行业和企业则认为,社交媒体对于推动消费者和品牌之间起到的互动,其作用大小,还有待商榷。例如IBM发现,在黑色星期五当天,Twitter产生的销售为零。而Twiiter则反驳称这是因为IBM使用的营销手法存在缺陷。

其他方面,Forrester的研究结果则有些老生常谈:平板电脑的消费者接受程度较2011年实现了翻番;消费者越年轻,越容易接受在线社交媒体等。这份研究指出:“71%的美国网民至少会每个月登陆一次社交媒体,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3篇

这个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移动健身社区已经拿到了GGV、贝塔斯曼、银泰资本的B轮融资。2015年2月,产品在App Store上线后,冲到了热搜榜榜首,紧接着被苹果推荐为3月份最佳应用。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锻炼需求在Keep上面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锻炼,锻炼结束后还可以将自己锻炼的成果分享到社区,与其他人交流经验。

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傻瓜式服务

Keep解决的第一个用户痛点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要固定抽出时间来锻炼身体越来越困难,不能再按照固有的模式去要求用户去健身房。而现在的健身房还没能密集到用户一出门便能锻炼的程度。这意味着用户每次想要健身都需要专门抽出半天的时间前去健身房。在工作之余,一想到健身还得跑老远,用户很容易会打消健身的念头。

但在Keep上用户不需要再为了锻炼而刻意腾出一段时间去健身房,Keep创始人兼CEO王宁举例:“用户在家里看电视,拿起一个垫子随便在任何一个角落便可以跟着Keep动起来,或者是在工作的时候、午休的时候,拿出八分钟、十五分钟时间就可以运动一下。”Keep就像是一个“便携式”的健身教练。

Keep提供了一种“傻瓜式”的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用户健身和运动的门槛。王宁说:“很多人不是不愿意去运动,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练。即使用户去健身房,没有教练的帮助他们也不知道器械该怎么用。”而在Keep,用户不但可以通过课程的同步学习来达到锻炼的效果,还可以结合自身锻炼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健身方式。

让运动成为生活方式

Keep请了专业的健身教练来担任课程导师,录制每一个健身动作的分解视频。而且为了减轻网络下载负担,Keep将视频进行压缩,使每个训练计划的视频大小都不超过5MB。

目前Keep上线的课程按照锻炼效果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减脂、塑形、增肌。每一个训练计划都会有相应的教学视频帮助用户更标准地进行锻炼。有趣的是,在每一天的课程中都会显示有多少人完成了这个训练,并且可以打开来看其他人锻炼后的吐槽、自黑、共勉宣言,当然,还有美女秀身材的自拍照。

Keep健身社区让锻炼变得没那么孤独,相反会变得有趣许多。用户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吐槽课程多累人(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完成了高难度的锻炼课程),也可以给同样在锻炼的ta留言,相约一起锻炼,或者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Keep用户定位在年轻群体身上,90后是主力军:他们思维开放,对健身的看法不再停留于去健身房,觉得运动和健身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4篇

苏黎世2012年4月13日电/美通社亚洲/--为任何类型连接设备上的几十亿用户的丰富移动社交和网页体验提供支持的公司Myriad Group AG宣布在亚洲面向低端手机推出一项全新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Myriad Updates。

Myriad Updates几乎可在任何移动设备上使用, 让不能访问数据或访问途径有限的手机用户能够连接至Facebook或Twitter, 成为爆炸式增长的全球社交网络的一部分。

亚洲智能手机普及率只有19% (Vision Mobile, 2011年11月) , Myriad Updates正在打开新的市场, 为亚洲移动运营商创造巨大的创收机会, 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从低端设备用户获利。

全球超过25亿的手机用户已经在使用Myriad软件, 而Myriad也通过与顶级运营商的合作, 如Telefonica、沃达丰 (Vodafone) 和Orange, 在非洲、印度和拉美等智能手机普及率较低的地区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这将使Myriad在2012年底之前顺利向逾10亿用户提供社交网络服务。Myriad Updates由Myriad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Xumii提供支持, 利用USSD承载器将用户的社交网络活动以文本呈现。这样反过来也可以让用户无需安装应用程序或数据计划就可以连网。

Myriad被Orange选中为非洲地区逾7000万的用户提供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在推出的第一周, 一家运营商的基于Myriad Updates的新社交网络服务就签下了50000多的付费用户。

Myriad在嵌入式软件方面的深厚底蕴以及独一无二的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使运营商能够快速提供先进、可升级的强大服务, 同时创造新的营收机会, 而不论运营商在世界何处经营, 也不论他们支持的是何种设备。

该公司销售部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Gordon Tsang表示:“通过成功实现和盈利化移动社交体验, Myriad引起了对发达及高增长市场的极大兴趣。我们非常高兴在亚洲推出Myriad Updates, 它在Orange、Telefonica和沃达丰等顶级运营商的应用被证明非常成功。现在, 通过让运营商更有效地盈利化没有数据计划的低端设备用户, 我们让他们能够将巨大的移动社交网络访问需求转化为收入, 从先前覆盖不到的用户群中寻找新的创收渠道。”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 社交网络 用户个体 策略研究

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网络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愈发紧密,人们可以轻易在网络中获取信息,教育也可以从网络方式中得到全面拓展。基于这种发展现状下,人们的思想极易被社交网络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之大是不可小觑的。为了使社交网络得到更好地应用,相关部门应从心理学视角下,对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加以约束。

一、社交网络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网络用户中,18至35岁群体占据了64.4%的比重,高中到本科这个阶段的社交网络用户群体则占据了84%的比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中,年轻群体的数量超过了一半,在这里面,更多的是在校学生,这里包括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年轻人对网络的喜爱与广泛运用,注定了学校的教育与网络无法分割,学校教育已经迈入了网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时代。

网络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固定单一,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易的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不仅在量上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在质上同样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满足,信息来源的丰富与多样化,促使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举个例子:近年来,我国的微博平台发展十分迅速,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主流微博平台用户已经上亿。微博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微博舆论经常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曝光社会不良行为、关怀弱势群体、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关注生态环境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微博舆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解决困难。有关部门在进行救援计划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计划实施起来也会更加效率。基于这种社交网络下,人们很容易被其舆论影响,从而产生个体行为的变化。

二、社交网络管控难点分析

(一)网络形势下个体行为规范的控制难点

通过正确的舆论宣扬与行为指导,学生可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不良影片与言论在网络上大量充斥,且没有完全有效的肃清措施,年轻人很容易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负面信息。年轻人冲动、热血,富有模仿意识,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其思想观念很容易被牵引、被误导,枯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对外界社会充满向往,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煽动,人们很容易便产生暴力等相关行为,进而给社会带来损失,给自身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在网络时代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网络健康环境的营造,有效规范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最终让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正轨。当然,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并不成熟,故而我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要如何发挥其有效的行为控制作用?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网络时代下舆论导向的控制难点

网络环境难以全面监控,往往网络上一件小事,很容易在网民的围观下,造成剧烈的宣传风暴,这种宣传的价值观难以把握,网民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在没有权责的情况下,很容易给社会,或者给个人带来极大压力,进而造成个人生活秩序的紊乱或者是社会的动荡。这种是无意识宣传,而若是反动分子通过网络,进行不利的舆论宣传,再经过有心人的大量传播,也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也会构成威胁。

(三)网络道德监督的难点

网络信息的出现,使网络教育强势介入到了这一教育过程,并且发挥出了极强的作用,然而网络环境具备虚拟与隐蔽性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发挥的社交环境,在这里,舆论与信息得不到监督,虚假、暴力、淫秽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的出现,在满足了青少年好奇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引导,这些得不到监督的网络教育,使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三、基于心理学下如何对社交网络个体行为加以控制

(一)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在国际中发展历程较长,最为传统的监测手段一般采取手工操作,以人工方式为基础,通过员工监测指定页面的方式,检索出页面中重点监测词汇,从而寻找出最新的舆情动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该种监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量信息的需求,基于此,TDT研究项目产生,其核心内容包括话题追踪、监测、报告及关联监测等。

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框架,需要广大技术人员与政府机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网民实际需求,不断健全系统监测模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监测过程及程序的角度分析,其框架本质为获取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依据不同用户要求分析,整个系统模块的构造如图1所示: (二) 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

因为社交网络舆论具有易传播、关注点比较多的特点,所以利用主流媒体对其进行引导,为其造势,吸引人们注意,且主流媒体的公信度可以把微博舆论的可靠性瞬间提高,使群众信服。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主动关注微博舆论,预测微博舆论走向。当微博舆论有走向混乱的趋势时,主流媒体要利用其强大的资料搜集能力及时拿出证明,为微博舆论澄清真相,不给那些虚假信息传播以可乘之机;二是建立起合理的微博舆论应对机制,主流媒体建立自己的专属微博平台,当微博舆论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主流媒体可以鼓励专业、理智的微博舆论的发表,提高微博舆论的整体质量。主流媒体专属微博的开通,对于群众问政有着监督作用,有效改善群众网络问政情况,比普通媒体更有实际意义。

(三)引导舆论代表的言论

在越来越多的微博舆论事件里,我们认识到了舆论代表言论的重要性,这些舆论代表在微博舆论的内容和结构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要想正确地引导微博舆论走向,必须要先培养合适的舆论代表。正确引导舆论代表言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宣扬正确的网络道德,在微博交流中,要鼓励舆论代表们深入挖掘舆论的内涵和背景,全面了解舆论的内容,做到实话实说;鼓励他们尽量在自身专业相关的领域发表专业性的见解,做到见解独特、有深意;鼓励他们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鼓励他们接纳其他人发表的意见,而不是一家独大,做到善于倾听;二是培养主流舆论代表。在选择主流舆论代表时,要选在社会中话语权比较重、素质合格、专业水平扎实、有较强的判断和引导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他们发表微博舆论时,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响,在引导舆论走向方面有强大的控制力,即促进了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又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四)严厉打击社交网络舆论操控现象

要想正确引导社交网络舆论的走向,必须要先打破网络公关对言论的操控现象。如何严厉打击舆论操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一是加强对运营网站的监督和治理。对于舆论的运营网站,要加强监督,确认是虚假信息或者受到操控的舆论,要求运营网站作出解释,阻止虚假舆论的扩散。对虚假舆论运营网站,有关部门可采取删帖或者直接封号的方式进行严厉打击,如果情节比较恶劣违反相关法律的,可通过信息部门查询其IP地址对其进行抓捕拘留。另外,建立舆论实名制也是一种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遇到虚假信息可及时查询到个人详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二是社会各部门联合打击网络公关。网络公关得以生存是因为其复杂的关系利益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公关问题就要切断这些关系利益链,所以需要网络、行政、司法、企业等各个部门联合,团结一致打击网络公关。同时给网民普及网络公关的危害,让网民不给网络公关提供便利,抑制网络公关的嚣张气焰,网民一旦发现网络公关的存在,立刻上报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置。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交网络平台也越来越发达,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不止是正确地认识这一工具,我们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使这一工具能够切实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使我们能够培育出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且具备高素质地人才,最终使教育能够达到服务人类,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据此在这个发展趋势下,需要对社交网络的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确立舆论代表发表有影响的言论、严厉打击网络公关对舆论的操控等,帮助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创建一个有益身心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10):1647-1659.

[2]葛仲夏,顾东晓,顾佐佐.社交网络工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1):34-40.

[3]张鼐,唐亚欧.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生成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3):36-42+15.

[4]杨善林,王佳佳,代宝,李旭军,姜元春,刘业政.在线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2):200-215.

[5]于凯,荣莉莉,郭文强,刘泉,颜克胜.基于线上线下网络的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5,(08):200-212.

[6]熊澄宇,张铮.在线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J].新闻大学,2012,(03):1-6.

[7]张莉.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用户关系与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3,(07):41-45.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6篇

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2007年5月饭否上线,是中国第一家引入美国微博概念的网站。新浪微博自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8月28日开始对外公测, 11月2日用户达100万;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 5000万,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2010年9月9日,《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月覆盖人数约为4400万,新浪微博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平均每秒有近40条微博产生。作为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公众名人用户众社交网络在进一步吸引了用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安全问题。2011年6月,新浪微博出现大范围“中毒”事件,这次攻击像蠕虫一样大规模传播,对社交网络的可用性造成了影响,但没有对用户的账户和隐私信息造成侵害。它暴露出使用短url的一些缺点,用户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击短url而访问恶意页面,以此可能可以触发另一些更加严重的攻击。社交网络通常会要求用户使用真实资料注册,并在网站上提供了包括身份资料、学校资料、单位资料、账号、联系方式(手机、QQ、MSN等)在内的大量真实资料及照片。由于类似的潜在安全隐患这些资料被他人所获,将有可能对用户本人造成种种危害,小则受到广告骚扰,大则遭遇诈骗、人身攻击、身份盗用等,甚至遭受网络钓鱼的危害[1]。

如果能够提前发现可疑用户或者恶意用户,让社交网络运营商采取措施排除恶意节点标记可疑用户,提示用户拒绝掉可疑用户的好友申请要求,拒绝接收他们发送的私信消息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的安全和隐私。目前针对用户分类采用的模型多为单一的判别分析模型,如朴素贝叶斯模型[2,3]、k邻近模型等;这些模型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性,由于朴素贝叶斯模型基于一个各属性相互独立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用户的各项属性之间往往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对分类精度会产生影响,而K邻近模型虽然精度较好,但是开销非常大。本文提出了一种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优化的复合模型,在保证分类精度的情况下减少了计算开销,我们研究了两类用户在属性和行为上的特点,并比较了该算法在准确性和计算开销上的优势。本文实现了一个分类系统使用该方法对实际社交网络进行实验,系统包括数据分析处理部分和决策部分,它对用户的众多特点属性进行分析来决定该用户是否是正常用户,我们的实验证明了该分类系统的有效。

1 相关工作

国外对微博类社交网络的研究工作大多是针对twitter的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人们为何使用社交网络,例如可以找到一些兴趣和活动的共同爱好者,或者在工作上进行一些非正式的交流;Honeycutt,Herring和boyd等人对twitter的一些交流实践都进行了研究;Huberman等人的研究则在人际关系方面发现twitter用户只和一小部分他们的社交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有交互,而这些结果中并没有讨论社交网络中存在的恶意用户以及恶意行为。

在twitter恶意用户检测方面:文献[4]用蜜罐账户的方式采集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并从中发掘特征开发了一个检测恶意用户的工具;文献[5]研究了超过50万twitter用户,并归纳总结了多个属性将twitter用户分为human、bot、cyborg这3类,该分类采用了基于朴素贝叶斯模型的线性判别分析,该方法的基础之一属性间的独立性假设对真实社交网络不一定成立,因此在对真实社交网络进行检测时会影响分类的准确性。而同时文献[6]研究了超过7万个twitter用户并在对他们推文的方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链接结构对用户进行分类,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还研究了twitter的网络属性和地域描述;文献[7]研究了超过10万个twitter用户,并以follower-to-following的比例为依据对用户进行了分类,他们的工作同样发现twitter用户在近期的超过线性的增长,但是他们的分类工作更加简单,只基于单个属性的判定的准确性有待提升。

在用户行为研究方面:文献[8]对twitter用户行为的研究发现,一旦攻击者获取了用户的信任,用户即使在现实生活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也会点击攻击者发送的消息,这反映了社交网络中恶意节点的巨大危害;文献[9]则发现,如果攻击者窃取到了用户的具体信息,那么针对该用户的钓鱼攻击就有更好的成功率。他们的工作基本是对攻击行为和模式的研究总结,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应对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微博类社交网络用户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实现了一个对潜在恶意用户进行检测的工具,第一个对新浪微博的潜在恶意用户进行了检测,收集了大量新浪微博用户基本信息以进行分类;在对用户分类时当前多使用基于朴素贝叶斯模型的线性判别分析,考虑到属性之间的不独立关系,本文在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中使用k邻近模型有更高的准确率;而在不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中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较k邻近模型准确率相差不大而能提高效率;相比单项指标的判别,本文根据用户特征属性提出的多项指标综合判定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实验首先确定存在相关性的用户参数,然后按照是否符合该相关性对样本首先分类,再分别使用不同的分类模型进行分类;在评估过程中对不同情况的两种分类模型的效率和准确率均进行了比较;评估结果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

2 用户数据收集分析

在这一章,我们首先说明了用户数据的收集情况并详细描述了我们对有助于进行自动分类的用户属性的观察,然后建立了一个训练集作为实验的基础,再讨论了用于对属性参数进行分析进而对用户进行分类的模型。

2.1 数据收集

我们使用了新浪微博的公共API来收集我们需要的用户数据,在2011年6月-8月的时间里我们共收集了400,000条推文及其用户的数据。要完成一个自动分类鉴别的系统,我们还需要一个包含已知正常用户和可疑或恶意用户的训练集。我们从获取的数据中随机的选取了一些不同的样本,然后通过人工检查他们的用户日志和主页的形式对这些样本进行判别。训练集包含1500个正常用户的样本和1500个恶意用户的样本。和正常用户相区别,大部分恶意用户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推文大部分含有URL、followers数和friends和favourites数都非常少、大部分最近才注册、推文基本以Web发布等。

2.2 参数定义和数据分析

(1) 参数定义

对于一条具体的推文x定义其8个参数{U,F1,F2,F3,T,S,f,M}

U(x)∈{0,1}:推文内容中是否含有URL

F1(x),F2(x),F3(x)∈Z:发布推文的用户的followers, friends, favourites数

T(x)∈{2009,2010,2011}:发布推文的用户的注册时间

S(x)∈Z:发布推文的用户的总发布状态数

f(x)=F1(x)/F2(x):用户的F/F率,用户的followers个数/friends个数比例

M(x)∈{0,1}:该用户是否属于恶意用户

(2) 推文URL分析U(x)

恶意用户要通过推文传递恶意信息的话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推文中附带的指向恶意链接的URL,但是正常用户也有发布链接分享页面的需求,我们检查了测试集得到了以下结果图图1(a)和图1(b)。

(3) followers,friends,favourite数分析F1(x), F2(x), F3(x)

这3个属性基本反映了用户的交际和喜好状况,从图2反映的2类用户状况来看,恶意用户的交际范围和喜好比正常用户要少的多,很多恶意用户基本没有发布推文之外的交际操作。

(4) 注册时间分析T(x)

虽然在新浪微博中不存在长时间不使用微博就会被注销的情况,但是如图3所示我们的研究发现发布恶意信息的用户大多是新近注册的用户而非更早注册的用户,试图发布恶意信息的攻击者通常会注册许多账户进行活动,而且不会在集中的一个账户中发布太多恶意信息,更倾向于频繁更换账户发布恶意信息。

(5) statuses数分析S(x)

用户可以随时发布不超过140字的消息,数据会被记录在状态数中,已发布的状态数这个属性一定程度反映了用户的活跃程度,如图4所示,一个更新频繁的用户通常会经常发布推文分享消息和心情等等,因此反映出的状态数会比恶意用户高。

(6) F/F率分析F(x)

F/F率指的是用户的followers个数/friends个数,这个比例反映的是用户follow他人和被他人follow的数量比例,很多恶意用户follow了他人但是没有多少用户去follow该恶意用户,因此图5反映出来的恶意用户的F/F比例会较正常用户高出许多。

(7) 发文方式分析

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和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此外还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大部分用户采取的是网页访问新浪微博的方式,在正常用户中也很有一部分使用手机发送微博,而在恶意用户中使用Web方式的攻击者占绝大多数(如表1所示)。

3 恶意用户识别

3.1 相关性计算

这里首先我们对测试集的用户账户的以下几个参数进行相关性计算:followers数F1(x),friends数F2(x),favourites数F3(x),statuses数S(x)。每2个参数的相关系数记为R(X,Y),经典概率论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RX,Y=(X-X¯)(Y-Y¯)(X-X¯)2(Y-Y¯)2(1)

由于数据本身的原因我们选取的是测试集中1500名正常用户的4项属性进行的计算,经过计算我们得到了这四个参数的相关性。

表2中可以看出最具有相关性(最接近1)的一对属性是F1(x)和F2(x),即followers数和friends数,则我们用单个样本的F/F率F(x)来判断是否符合总体的趋势,进而选择不同分类算法。

3.2 分类方法选择

目前针对社交网络用户的分类算法有朴素贝叶斯、KNN、决策树、向量空间模型、神经网络等,根据被测属性是否符合相关性选择朴素贝叶斯和KNN这两种不同的算法进行分类。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中的类条件独立性假设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并不一定成立,这一点将会引起分类的误差;而KNN算法的不足之处是计算量较大,因为对每一个待分类的样本都要计算它到全体已知样本的距离,才能求得它的K个最近邻点。从相关性的角度考虑,我们首先把样本分为两类,如果该样本的具体属性符合属性间的相关性,那么我们使用KNN分类算法来对这个子集进行分类,不符合的子集则使用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分类。

具体步骤如下:

输入:训练集S(X1,X2,…,Xn)和其中一个样本X

输出:样本所属的类别M(X)

Step1 计算平均F/F

F(S)=1ni=1nF(Xi)(2)

和样本的F(X)。

Step2 若0.5F(S)<F(X)<1.5F(S),使用KNN算法对X进行分类

Xi(U(Xi), F1(Xi), F2(Xi), F3(Xi), S(Xi))和X(U(X), F1(X), F2(X), F3(X), S(X))

参数的距离:

D(Xi,X)=U(Xi,X)+13(Fj(Xi)+Fj(X)Fj(Xi)-Fj(X))2-(S(Xi)+S(X)S(Xi)-S(X))2(3)

U(Xi,X)=(U(Xi)-U(X))2 (4)

i=1,2,…,n计算D(Xi,X),找到

MIN0<i<n+1D(Xi,X)的Xmin,M(X)=M(Xmin) (5)

Step3 否则使用朴素贝叶斯算法对X进行分类

先计算训练集中的恶意用户的比例P(M(x)=1)和P(M(x)=0),对每个参数C(包括U,F1,F2,F3,S)先行划分两类用户的范围C1和C2,计算每个参数的4个条件概率:

P(XC1|M(X)=1),P(XC1|M(X)=0)

P(XC2|M(X)=1),P(XC2|M(X)=0)

计算后验概率:

P0=P(M(X)=0)P(X|M(X)=0)

=P(M(X)=0)×∏k为每个参数所属P(XCk|M(X))=0) (6)

P1=P(M(X)=1)P(X|M(X)=1)

=P(M(X)=1)×∏k为每个参数所属P(XCk|M(X))=1) (7)

P0>P1则M(X)=0反之M(X)=1。

Step4 返回类别算法结束

我们从训练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时间消耗两方面验证这样的分类方法,从样本分类开始向全部KNN和全部Bayes开始分成几个部分测试准确性和时间如表3所示。

其中第1号为全部使用KNN分类器,第10号为全部使用Bayes分类器,第5号为按照相关性分类分别使用两类分类器,中间则均匀调整使用两类分类器的样本数。我们对这一组参数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的结果为p=88.9751+0.0239t

我们希望通过使用复合的分类模型来提升至少10%的程序运行时间并达到至少95%的准确率,将这两个限制条件带入之后我们得到pt的取值范围在95.00<p<95.55和252<t<275。那么按照样本的具体属性是否符合属性间的相关性来分类的结果(第5组)是符合我们的期望的,加快了15.3%的程序运行时间并达到了95.48%的准确率。

由此可见在不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中采用朴素贝叶斯算法提高效率,在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中采用KNN算法提高精度是可行的;Chu等人单一的使用基于朴素贝叶斯模型的线性判别分析将twitter用户分为3类,实验训练集3000样本的分类评估的准确性分别为94.90%、82.80%、93.70%[5]。

4 评 估

4.1 准确性测试

我们按Bayes分类算法和KNN分类算法编写了分类器,在比较是否符合相关性之后分别对训练集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如下。对3000组数据以10-折交叉验证计算的10折误检率CDF图如图7所示,10折的大部分结果均显示使用复合模型误差能控制在5%左右。

我们对测试集的以下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不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和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中分别使用者两种算法并比较分类结果的误差,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5可知在不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中采用朴素贝叶斯算法提高效率,在符合相关性的样本子集中采用KNN算法提高精度是可行的;文献[5]单一的使用基于朴素贝叶斯模型的线性判别分析将twitter用户分为3类,实验训练集3000样本的分类评估的准确性分别为94.90%、82.80%、93.70%。而我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达到了4.52%的平均误检率,可见相对于单一朴素贝叶斯模型,复合模型在准确率上更为优秀,而相对单一KNN模型在效率上也得到了优化。我们使用这一模型对整个数据集进行了分类,在总数据集中,400000用户中共包括32514名恶意用户,占总人数的8.13%。

在符合相关性的子集部分,由于属性独立性的失效采取KNN分类算法在准确性上能够提高;在不符合相关性的子集部分采用朴素贝叶斯算法则兼顾了效率。但是对其他一些相关性不高的属性在KNN分类算法中是否需要对距离加权仍然值得研究,而且这样的方法在对恶意用户的检测上也很难再将恶意用户划分出bot或者cyborg等类别来,还需要对用户的行为和属性进行更精细的划分。

4.2 其他社交网络验证

我们使用同样的方法对twitter社交网络进行了验证:我们共收集了20,000条推文及其用户的信息,按3000名用户的训练集分析了推文信息、发文方式、followers个数、friends个数、statuses个数、爱好个数、创建时间等参数,采用复合模型进行分类的结果显示32.3%的用户属于恶意用户。我们检测到的恶意用户的结果与文献[5]的实验结果显示twitter中bot的数量37.5%的结果也相近,但分析来看,我们的结果准确率更高。

5 结 语

本文提出的这种对微博类社交网络用户进行分类的系统,将用户分为正常用户和可疑用户两类;并研究了这两类用户在属性和行为上的特点,根据用户属性的相关性选择不同的分类算法进行分类以在保证高准确性的情况下兼顾效率。该系统包括数据分析处理部分和决策部分,它对用户的众多特点属性进行分析来决定该用户是否是正常用户,我们在新浪微博对真实用户数据的实验证明了该分类系统的有效性。

今后的研究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研究基于其他模型的分类算法,然后开发其在其他类似社交网络的应用,如facebook、youtube等,并从更加详细的区分恶意用户的角度考虑用户的行为模式和改进分类模型的方法,同时针对社交网络模型和用户隐私保护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摘要:社交网络近年发展迅速,微博类社交网络的用户数目及规模急剧增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个人、集体的利益,需要针对这些恶意行为进行识别并对恶意用户进行处理。提出一种采用复合分类模型对用户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开发了一个对微博类社交网络用户进行分类的系统。通过研究用户的属性和行为特点,比较属性间的相关性,从两方面兼顾了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7篇

一、社交网络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网络用户中,18至35岁群体占据了64.4%的比重,高中到本科这个阶段的社交网络用户群体则占据了84%的比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中,年轻群体的数量超过了一半,在这里面,更多的是在校学生,这里包括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年轻人对网络的喜爱与广泛运用,注定了学校的教育与网络无法分割,学校教育已经迈入了网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时代。

网络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固定单一,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易的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不仅在量上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在质上同样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满足,信息来源的丰富与多样化,促使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举个例子:近年来,我国的微博平台发展十分迅速,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主流微博平台用户已经上亿。微博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微博舆论经常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曝光社会不良行为、关怀弱势群体、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关注生态环境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微博舆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解决困难。有关部门在进行救援计划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计划实施起来也会更加效率。基于这种社交网络下,人们很容易被其舆论影响,从而产生个体行为的变化。

二、社交网络管控难点分析

(一)网络形势下个体行为规范的控制难点

通过正确的舆论宣扬与行为指导,学生可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不良影片与言论在网络上大量充斥,且没有完全有效的肃清措施,年轻人很容易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负面信息。年轻人冲动、热血,富有模仿意识,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其思想观念很容易被牵引、被误导,枯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对外界社会充满向往,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煽动,人们很容易便产生暴力等相关行为,进而给社会带来损失,给自身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在网络时代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网络健康环境的营造,有效规范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最终让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正轨。当然,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并不成熟,故而我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要如何发挥其有效的行为控制作用?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网络时代下舆论导向的控制难点

网络环境难以全面监控,往往网络上一件小事,很容易在网民的围观下,造成剧烈的宣传风暴,这种宣传的价值观难以把握,网民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在没有权责的情况下,很容易给社会,或者给个人带来极大压力,进而造成个人生活秩序的紊乱或者是社会的动荡。这种是无意识宣传,而若是反动分子通过网络,进行不利的舆论宣传,再经过有心人的大量传播,也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也会构成威胁。

(三)网络道德监督的难点

网络信息的出现,使网络教育强势介入到了这一教育过程,并且发挥出了极强的作用,然而网络环境具备虚拟与隐蔽性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发挥的社交环境,在这里,舆论与信息得不到监督,虚假、暴力、淫秽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的出现,在满足了青少年好奇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引导,这些得不到监督的网络教育,使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三、基于心理学下如何对社交网络个体行为加以控制

(一)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在国际中发展历程较长,最为传统的监测手段一般采取手工操作,以人工方式为基础,通过员工监测指定页面的方式,检索出页面中重点监测词汇,从而寻找出最新的舆情动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该种监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量信息的需求,基于此,TDT研究项目产生,其核心内容包括话题追踪、监测、报告及关联监测等。

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框架,需要广大技术人员与政府机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网民实际需求,不断健全系统监测模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监测过程及程序的角度分析,其框架本质为获取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依据不同用户要求分析,整个系统模块的构造如图1所示:

(二)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

因为社交网络舆论具有易传播、关注点比较多的特点,所以利用主流媒体对其进行引导,为其造势,吸引人们注意,且主流媒体的公信度可以把微博舆论的可靠性瞬间提高,使群众信服。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主动关注微博舆论,预测微博舆论走向。当微博舆论有走向混乱的趋势时,主流媒体要利用其强大的资料搜集能力及时拿出证明,为微博舆论澄清真相,不给那些虚假信息传播以可乘之机;二是建立起合理的微博舆论应对机制,主流媒体建立自己的专属微博平台,当微博舆论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主流媒体可以鼓励专业、理智的微博舆论的发表,提高微博舆论的整体质量。主流媒体专属微博的开通,对于群众问政有着监督作用,有效改善群众网络问政情况,比普通媒体更有实际意义。

(三)引导舆论代表的言论

在越来越多的微博舆论事件里,我们认识到了舆论代表言论的重要性,这些舆论代表在微博舆论的内容和结构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要想正确地引导微博舆论走向,必须要先培养合适的舆论代表。正确引导舆论代表言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宣扬正确的网络道德,在微博交流中,要鼓励舆论代表们深入挖掘舆论的内涵和背景,全面了解舆论的内容,做到实话实说;鼓励他们尽量在自身专业相关的领域发表专业性的见解,做到见解独特、有深意;鼓励他们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鼓励他们接纳其他人发表的意见,而不是一家独大,做到善于倾听;二是培养主流舆论代表。在选择主流舆论代表时,要选在社会中话语权比较重、素质合格、专业水平扎实、有较强的判断和引导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他们发表微博舆论时,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响,在引导舆论走向方面有强大的控制力,即促进了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又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四)严厉打击社交网络舆论操控现象

要想正确引导社交网络舆论的走向,必须要先打破网络公关对言论的操控现象。如何严厉打击舆论操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一是加强对运营网站的监督和治理。对于舆论的运营网站,要加强监督,确认是虚假信息或者受到操控的舆论,要求运营网站作出解释,阻止虚假舆论的扩散。对虚假舆论运营网站,有关部门可采取删帖或者直接封号的方式进行严厉打击,如果情节比较恶劣违反相关法律的,可通过信息部门查询其IP地址对其进行抓捕拘留。另外,建立舆论实名制也是一种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遇到虚假信息可及时查询到个人详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二是社会各部门联合打击网络公关。网络公关得以生存是因为其复杂的关系利益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公关问题就要切断这些关系利益链,所以需要网络、行政、司法、企业等各个部门联合,团结一致打击网络公关。同时给网民普及网络公关的危害,让网民不给网络公关提供便利,抑制网络公关的嚣张气焰,网民一旦发现网络公关的存在,立刻上报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置。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交网络平台也越来越发达,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不止是正确地认识这一工具,我们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使这一工具能够切实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使我们能够培育出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且具备高素质地人才,最终使教育能够达到服务人类,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据此在这个发展趋势下,需要对社交网络的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确立舆论代表发表有影响的言论、严厉打击网络公关对舆论的操控等,帮助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创建一个有益身心的发展平台。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兴的手机用户群体数量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的PC机器用户人数personal-computer)。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速度比较快,多元价值观冲击着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价值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当今网络下的心理学变化,从而迎接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观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的冲击,从心理学视角下对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社交网络,用户个体,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10):1647-1659.

[2]葛仲夏,顾东晓,顾佐佐.社交网络工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1):34-40.

[3]张鼐,唐亚欧.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生成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3):36-42+15.

[4]杨善林,王佳佳,代宝,李旭军,姜元春,刘业政.在线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2):200-215.

[5]于凯,荣莉莉,郭文强,刘泉,颜克胜.基于线上线下网络的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5,(08):200-212.

[6]熊澄宇,张铮.在线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J].新闻大学,2012,(03):1-6.

[7]张莉.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用户关系与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3,(07):41-45.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8篇

在目前网络环境下新闻评论、商品评价、BBS、尤其是社交网络,都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基础。这些网络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文本,但是这些文本一般长度比较短,称之为短文本信息。短文本数据量非常巨大,数据中包含人们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各种观点和立场,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娱乐、生活等各个领域。

短文本信息是一种即时交互性短文本,与常规文本相比,具有不完整性、不规范性等特点。常规文本聚类研究中采用的基于关键词匹配,改进的相似性度量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短文本信息聚类的需要。

随着短文本挖掘需求的日益增长,近年来人们对短文的挖掘进行了很多研究。龚才春等人提出了[1]基于频繁词集的方法。该方法是提出了一种大规模语料的划分策略,将待发现频繁模式的原始语料划分为若干子语料。对每个子语料独立发现其频繁模式结果,并能保证对各子语料发现的频繁模式结果的并集即为原始语料的频繁模式集。能够避免处理低频模式,从而大大提高频繁模式发现的速度De Luea等人提出了基于语义的方法[2],利用概念间的共现关系来确定其语义联系,并利用这种语义联系来指导分类,从而达到比一般向量空间模型更好的短文分类效果。另一种方法[3]是使用潜在语义索引进行短文本分类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潜在语义索引来定义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从而提高短文分类的准确度。这些基于语义的方法在某些范围内获得了较好的准确度,但准确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宋万鹏等人提出短文本相似度计算在用户交互式问答系统中的一个具体的应用[4]。杨震等人提出的基于字符串相似性聚类的网络短文本舆情热点发现技术[5]。文献[6-7]提出了分别介绍了无监督和半监督的方法对短文本信息的技术研究,杨天平等人提出概念描述的短文本分类方法[8],路荣等人提出话题的发现[9]。

这些研究包括对短文本信息从文本的语料和语义分析,到文本相似度的分类和聚类的分析,以及一些新的概念描述,都是对短文本信息本身进行的研究。

2 短文本的特征

短文本数据和通常意义的文本信息数据不一样。文本信息往往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或截取某一段的信息。信息句式完整,句子语义完整。在这样的文本信息下,研究文本内容的关联和文本之间的关联时,可研究的内容多,表达完整。尤其对文本做分类和聚类时,这样的文本信息划分种类较容易,准确度高。

但是短文本数据和文本信息无论从文字长短上还是结构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2.1文本来源不同

文本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站或已整理好的文章。而短文本信息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络的留言,用户的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这样的短文本信息语义内容少,必须要根据前后短文本信息的内容来理解语义。文本来源多,内容杂。

2.2文本结构不同

文本信息的结构主要是文字。但是短文本信息的结构是复杂的。从短文本信息的特点上就有图形,图标,文字,flash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代表相关的语义信息,但是仅仅分析文本内容,并不能完全正确理解短文本的全部语义。如果从短文本信息的用户属性角度上分析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这些部分又是结构化的数据。

2.3文本的长度不同

普通的文本长度一般在一段到几段之间,甚至更长。这样的长度,可以找出文本的关键词等信息。但是短文本信息的文章这往往只有一句话或几句话,甚至是几个字。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意义的基于关键词的频率的查找方法就不适用用短文本的查找,因为这种频率太低,没有区分度。

2.4文本信息数量不同

通常意义下的文本信息数据都是以篇数来统计的,但是对于短文本信息数据没有篇的概念,因为短文本的篇幅短,通常不超过100个词,关键词出现的也少。一般以条作为短文本的信息数量。通常要研究大量的短文本信息才具有意义。

2.5文本信息的属性特征不同

通常意义下的文本,都是基于内容的研究。而短文本在内容上没有太多可以表示的内容,但是在短文本的用户的属性,短文本发送的地理位置,发送的时间,发送的相关对象等都具有特点的意义和特点。

3 建立短文本信息数据库的特点

建立短文本信息数据库与通常的文本数据库也有很多的区别,一般的文本数据库主要存储的是以文本的篇数或文本的关键词来存储。但是短文本信息的数据库根据短文本数据的规模大小,文本结构,提取的属性,所需要的短文本数据库也不同。

在短文本信息数据库中,如果研究是文本本身,需要存储文本内容。如果是短文本自带的属性,例如地理位置,发布时间,转发数量等。这个就需要对短文本的属性设置相应的属性项来实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研究发送短文本信息的用户,用户属性包含类别很多,有用户自身的属性,还有用户和其他用户交互的行为过程,这些信息有些是非结构化的,有些是结构化的,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分别建立不同的数据库。

短文本信息与用户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为用户对短文本信息的发布,用户本身会具有很多的属性,例如用户的年龄分布,用户的权威度,用户的观点倾向,用户的等级程度等等,不同的用户属性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短文本信息内容的可信度和传播。

4 短文本信息的用户属性

短文本信息的发出者是用户,由于短文本信息的发送和接受都是和用户相关。所以研究用户的属性就是研究短文本的附加语义和价值的重要途径。

用户属性包括有以下几种:

4.1用户的个人属性

包括:年龄,姓名,单位等。有些个人属性是公开的,有些是非公开的。这些个人属性都和短文本信息的内容等有多相关的联系。

4.2用户的等级属性

在很多的社交网络中,都设计了不同的用户等级,有公众的用户等级,有用户通过发文和充值的等级等。

4.3用户的地理位置属性

在很多的手机端,软件通过GPS和移动网络的基站确定用户的地理位置。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判断用户所在地区,用户移动行迹路线,用户常去的地方,有很多软件基于此进行信息推送。

4.4用户的短文本附加属性

这些属性有短文本的转发量,短文本的阅读量,评论数等,这些附加属性是基于用户的。但对短文本信息的分析有帮助作用。

5 结论

在建立文本信息数据库和用户属性集的条件下,研究通过用户属性对短文本信息的提取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哪些用户属性对文本信息具有关键作用。将用户的属性作为短文本信息提取的重要权重属性,研究是否能够通过类似的用户属性预测其他用户的短文本信息发布的趋势。同时研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总之,用户的不同属性,对分析和研究文本和语义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摘要:短文本信息是一种短文本数据,数据中包含人们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各种观点和立场。消息发布大多通过用户来完成,用户有很多的属性,例如用户的年龄分布度,用户的观点倾向,用户的等级程度等等都会影响短文本信息内容的传播。主要分析短文本信息的和用户属性的特点。

关键词:短文本,用户属性,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龚才春.短文本语言计算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2008

[2]E.W.De Luea,A.Nurnberger.Ontology.Based Semantic On-line Classification of Documents:Supporting Users in search-ing the web[J]In:Proc.Of the European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EUNITE2004).

[3]Deerwester Scott et al.indexing by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0,41(6):391-407.

[4]宋万鹏.短文本相似度计算在用户交互式问答系统中的应用[D].2010

[5]杨震,段立娟,赖英旭,等.基于字符串相似性聚类的网络短文本舆情热点发现技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36(5):669-673.

[6]黄九鸣,吴泉源,刘春阳,等.短文本信息流的无监督会话抽取技术[J].软件学报,2012,23(4):735-747.

[7]蔡月红,朱倩,孙萍,等.基于属性选择的半监督短文本分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0,30(4):1015-1018.

[8]杨天平,朱征宇.使用概念描述的中文短文本分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12):3335-3338.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9篇

中国社交网络正在遭遇用户关注度下降、粘稠度不高的危机。

7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 增幅仅为6.1%。

其中, 中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30亿, 相比2010年底减少516万, 降幅为2.2%, 使用率也由上年底的51.4%回落至47.4%。中国社交网站发展进入瓶颈期, 用户规模出现萎缩势头。

陷入“厌倦感”黑洞?

7月6日,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曾在其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社交网络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他说:“我相信如今的社交网络发展更侧重如何让产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用户数量的增长和技术本身的普遍性。”

从国内来看, 2010年开始SNS类型网站的热潮正逐渐退去, 微博正在取代其优势。有业内人士指出, “国内社交网络, 有文化的做不大, 没文化的做不透彻或者做不长远”。

该人士认为, 目前豆瓣网就遇到做大的问题, 因为豆瓣网走草根路线的话, 原本的文化气息会被破坏。而一个国内知名社交网站则遇到相反的问题, 拥有上亿的用户量, 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现在正在疯狂走下坡路”。

以“偷菜”等游戏为特色的社交网络正面临着被蚕食的危险。上述《报告》称, 由于过分倚重游戏类应用, 无法对用户造成持续的吸引力, 导致使用黏性降低, 用户不断流失。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国内社交网络正陷入“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厌倦感”这样的黑洞。

传统互联网移动化的大潮

手机终端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工具, 因此它成为了社交网络的一个天然载体。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数量突破9亿大关。

7月初, 人人网与中国电信共同推出人人网brew客户端, 这是社交网站与电信运营商的首度合作, 旨在满足手机用户的社交需求。此外, 人人网还与中信银行、康师傅等企业合作, 推出了基于LBS的相关活动。

对此, 人人网副总裁吴疆表示, 作为传统互联网公司, 人人网应当转型, 把自己移动化。“移动互联网上的产品与传统互联网有很大差别。尽管说目前很多工作都是在移植, 不过由于应用场景和系统等在移动互联网上会有很多差别, 所以必然会出现很多新的应用, 而同时也会有一些传统互联网上无法移植过来的产品会消亡。

不过, 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微博都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交属性。

此前, 凡客诚品曾推出了一款名为“凡客达人”的社区化营销平台。“凡客达人”是凡客诚品推出的一个社区化分成营销平台, 达人们可以在平台上秀搭配、分享、交友, 如果有买家通过达人空间购买了凡客的商品, 此“达人”就可以获得10%左右的销售分成。

与此同时, 新浪微博推出微群功能, 其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在线聊天与共享文件的功能。有业内人士表示, 此举将加强网友的互动性和强聚合力, 微博社交趋势明显。

对此, 吴疆表示, 人人网已经开始尝试基于LBS的增值应用。

通过人人网的位置服务可以查看到与其有合作的相关产品和服务, 如糯米团购、银行营业网点等。人人报到与最近推出的google+的一项应用类似, 不过前者推出的时间更早。人人网与普通的签到模式不同的是, 用户在人人网上发布的任何信息都带有位置的属性。

吴疆认为, 基于一个位置的定向的信息发布平台, 会大大增加其商业价值。不过, 目前这个平台还处于早期阶段, LBS相对来说还只是一个“小众产品”, 人人网首要的目标是把它变成一个大众化产品。在未来半年内, 人人网会推出一些新产品。

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表示, 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传统互联网企业布局移动互联网是顺势而为。而根源还是去维系由互联网端所形成的社交关系, 提升用户黏性, 同时, 在用户碎片化时间争夺上有产品支撑。

还能做什么?云?

《报告》称, 国内主要社交网站今年加快调整步伐, 通过改进一系列功能来提升用户的社交体验和移动体验, 继续深化开放平台, 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 拓展盈利渠道, 从而尝试将网站建设成能够融合用户现实生活中社交、商务等行为的平台, 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网站。

社交网络重新组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吴疆认为, 人人公司旗下的糯米网就是一个对电子商务的尝试, 只有把社交平台做大了, 其所蕴含的价值才会变大。

一位微商业分析师表示, 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的结合, 不是简单地将二者以“1+1”的模式捆绑在一起, 结合的商业模式有很多, 如基于社交网络的订单、优惠券、购物引导、新品推荐等等。社交化团购, 方便了用户, 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董旭表示, 社交网络的优势在流量, 但流量并不能直接变现, 只是能对广告主产生部分吸引力, 从而形成价值。所以人人网与糯米网结合, 可以把流量优势发挥, 并导入到能够变现的业务线, 从而吸引个人用户进行消费。

此外, 有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 社交网络与云计算的结合, 是IT服务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改变。

在吴疆眼中, 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因为社交网络所有服务都在云端。尽管他对记者说得并不多, 但可以看出云计算平台是人人网考虑的移动战略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还透露, 人人网目前在支付领域也已经开始布局, 因为支付是移动互联网变现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尽管现在尚未公布, 不过他表示“2年后应该会大规模变现”, 而且在这未来的两年会有新的支付模式出现, 比如美国的square, “就是非常好的探索”。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10篇

日前,人人公司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净亏损为310万美元,同比和环比均大幅收窄。有分析指出,自去年开始就陷入亏损的人人公司,终于显现出些许好转迹象。

对比人人去年三、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财报,这家公司的净营收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小幅下降。与此同时,人人的净亏损额在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37%至2110万美元,随后在今年一季度大幅收窄85%至310万美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1360万美元。

人人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一舟就此表示,亏损收窄主要受益于抛售所持的唯品会股票,而移动游戏方面的投资回报也增加了营收。

而人人公司亏损大幅收窄的还有一个原因,被认为是运营成本的大幅下降。财报显示,人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运营支出为4570万美元,相比去年四季度的5930万美元减少了1360万美元。

亏损收窄之时,人人开始酝酿移动端的流量变现。据陈一舟介绍,人人已经在移动端做广告客户方面进行测试,预计将在下半年正式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陈一舟的打算也出现在开心网,以及湖南卫视社交业务的下一步计划之中,它们也相继展开了移动端的测试工作。有行业人士指出,社交网站在走过漫长的烧钱期后开始向移动端要“回报”。

但是,在移动应用少有创新的今天,社交网站们的商业化道路还要走多久?

转战移动端

人人在移动端的布局已有时日。

据本刊记者了解,去年中旬,人人副总裁吴疆就曾对外宣称:“人人网无线端预计投入千万美元,是去年的4倍。”人人将在无线领域大干一场的气魄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1月,人人成立独立的无线业务事业部,专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和运营。随后,无线事业部连续推出了两款应用——啵啵和美美,分别主攻语音移动市场和照片社交市场。

在吴疆的规划里,人人网无线战略要构建生态系统,包含与移动通信、OS提供商、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等厂商合作。

此后,陈一舟亦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会上表示,人人在移动领域拓展的重要方向在于移动社交和移动游戏,在游戏方面会主要瞄准Android市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自行开发的游戏。

人人网对移动端的“专宠”在社交圈内不是个案,另一个著名社交网站开心网的动作渊源更久。2009年,开心网就在手机上布局,开发了Wap版开心网与开心网的移动客户端,并根据用户需求的深化和开心网自身产品的发展,持续推进版本的升级。此后,私密社交移动应用美刻、开心集品以及手游客户端等一一亮相。今年年初,一款名为“开心宝宝”的亲子移动应用APP产品上线,这被认为是开心网进军垂直移动社交的一个举措。最新的消息是,开心网iPhone清新版客户端在日前再次升级,增加语音动态、附近的人/照片等功能,去掉了大量老版开心网客户端原有的功能,以此来突显主要功能。

此外,湖南卫视也推出手机社交应用“呼啦”,希望通过连接家庭共享的电视大屏和个人私享的手机小屏,为电视用户提供互动体验。

有分析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与传统PC端社交相比,移动社交具有人机交互、实时场景等特点,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创作并分享内容,让网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而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人人、开心等社交网络转战移动端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顺势而为的移动

事实上,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兴起,人人、开心等传统社交网站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随着用户对开心农场类社交游戏的热度下降,一些用户逐渐远离社交网站,业界也出现了“社交游戏玩家集体出逃”、“社交网站用户数量骤降”等声音。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中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上半年甚至出现萎缩。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相比2010年年底略有增长。而在使用率方面,社交网站用户占网民比例为47.6%,比上年年底回落了近四个百分点。

人人公司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据其自述,人人的流量自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下滑。而广告投放缩减、用户增速放缓,已然成为困扰人人的难题。近日,人人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裁员动作,受波及的部门包括人人网、人人游戏和糯米网。其中,人人游戏有些小组裁员比例接近50%,人人3G部门裁员比例更是高达75%。

开心网也未能逃脱社交网站集体式微的魔咒。在2009年达到高峰以后,从2010年开始,开心网的访问量发生迅速下降。Alexa 2010年年中的数据显示,开心网的流量呈明显下滑颓势,尤其是近3个月用户量、页面访问量分别下降25%和40%,人均页面访问量也从年初春节时的40个跌至25个左右。此后,开心网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包括放弃团购业务并将其外包、裁员等,甚至在2011年接受了腾讯的战略投资。然而,这一切并未能让开心网重现当年的辉煌。

内忧外患之下,移动端给予了社交网站巨大的想象空间。调查显示,在社交网站用户中,有61.6%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访问社交网站。“社交+位置+移动”的融合代表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社交网站也朝着这一方向积极探索。值得关注的是,36.0%的手机用户发布过个人所在位置;29.4%使用手机社交网站寻找周边的优惠和团购信息。这也显示出手机用户在移动社交方面的巨大潜力。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在不久前指出,当前全球近一半社交网络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来访问社交网络,而这一趋势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

业界有观点认为,在整个互联网都走向社交化的大趋势下,一方面传统的社交网站不断融入新型社交功能组件;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交网站即将陷入用户增长的平台期或衰退期,一些社交网站开始将业务发展重点转向移动终端,移动社交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战场。

实际上,移动端这个崭新的市场已经为社交网站展现出了诱人的蛋糕。Facebook早些时候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月活跃用户达11.1亿人,其中移动端占据7.5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在营收方面,移动广告的收入约占三成。而在2012年第四季度之前,Facebook在移动端还几乎是颗粒无收。Facebook一举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社交网络公司”,展现了社交网站在移动端的巨大“钱”景。

在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王益明副教授看来,虽然传统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在近段时间增长动力不足,但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崛起和普及,社交网络服务在未来几年依然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访问水平。

把握机遇

某种程度上,社交网站转战移动端既是顺势而为,也是时势使然。然而,在移动端的开疆辟土并不轻易。

在传统PC领域,多年以来的“加法”策略,即“浏览器+输入法”的模式已经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的不二法宝。但在移动端,这样的策略变得异常难行。相关分析指出,对移动社交而言,由于需要延伸至用户的关系链,加强互动效果,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因此,无论是国外的Instagram、Twitter、Facebook,还是国内的人人、开心网等都在移动领域延伸自己已有的产品。

此外,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移动互联网更像快消品,生命周期发展比传统互联网产品更快,这就要求社交网站在移动端不断开发新产品来增强自己的黏性,保持移动端用户的高度活跃性。但是,在大量应用涌现的现实情况下,用户对移动应用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因此,对于社交网站的产品要求也就更为严苛,只有打造出适合用户特性和需求的产品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就坦陈,社交移动化确实势不可挡,未来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但问题是,移动社交在当下还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另外,除非有颠覆式创新的出现,否则新的竞争者难有生存空间。在国内,移动社交刚出襁褓,正在蹒跚学步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更迅速,它为人们所接受的时间将更短。”程炳皓说。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第11篇

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普及,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精彩的虚拟世界、刺激的网络游戏等信息世界。不少青年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了众多网瘾患者。如何在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获益而不是被误导,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利用互联网获得知识、塑造人格、提高心智、锻炼能力,是社交网络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于是,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应时而生,社交网络素养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从媒介素养教育中单独分离出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开它的功能和意义。目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此项教育已经正式纳入正规课程。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结合国情,也开始参与到这场教育热潮中来。由于我国网络教育起步和发展较晚,虽然针对这些网瘾患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教育,但是并为作为一项正式的教育。

良好的社交网络素养体现在 :网络用户在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学习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他信息技术,能客观看待网络生活,并能在网络上同其他网民一起进行和谐的交流等。实质上,这也是体现了网络用户的一种网络道德。

2 高职学生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信息查找素养

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大部分只懂得用QQ聊天,他们听说过“百度”搜索引擎,但是还不太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对于大二学生而言,互联网开始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不必在图书馆里浪费大量的时间,只需在“谷歌”或“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即使在不学习的时候,他们也习惯在网上看新闻,浏览博客,或者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

2.2 网络信息辨别素养

网络不再只是无数计算机的联结,如今它已融入了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出现,使得网络变成了内容丰富的知识海洋。因此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浏览和查找信息,但是他们很少花时间辨别网络信息。有些学生无法分辨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当作事实 ;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甚至色情的不良信息内容等。

2.3 网络信息分析素养

高速网络时代,学生对信息的处理也变成“快餐模式”,特别是在阅读的时候。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去思考了。以前,全身心投入到一本书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现在已不完全是这样了。他们喜欢看一些轻松的、标题式的信息,而不喜欢细嚼慢咽的去分析信息,更不会向纵深方向研究信息。如果要看要专业学习内容较多,持续的时间一长,他们的注意力就无法再次集中,而且会显得愈发焦躁,总想找些别的事去做。

2.4 网络信息交流素养

相比起在网络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年轻人更喜欢沉溺于网络社交和网络游戏。据了解,大一新生中有将近七成的学生懂得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聊天、玩游戏等活动 , 仅有一成左右的学生知道利用网络了解学习信息、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来积累专业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相当多的学生并不了解何谓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只停留在简单的交流和游戏上。

3 对策与思考

3.1 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网络用户不再是单方面的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网络信息的创建过程中来。因此,不能把网络当成是个人泄愤工具和传播不道德内容的场所,而是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他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过程变得具有选择性。当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网络素养能力,他们就能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自行构建个人的网络空间,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筛选有需要的信息,就能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遨游。

3.2在网络技能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交网络素养

社交网络素养教育要体现出对网络使用者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信息处理技能等方面的关注。这些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并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因此,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应该包括网络技能和网络伦理道德两方面。这样的社交网络素养教育才能融合到各类的网络技能教学和网络信息管理的应用中。掌握网络基本操作技能是社交网络素养培养的基础,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交网络素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网络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交网络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

网络时代推崇教育多元化,因此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素养教育可以从学生的继续教育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网络时代的道德感,例如面对各种各样网络信息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判断有关隐私和安全问题的讨论等内容。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要懂得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同时,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信息过程中也需要有网络道德意识。因为网络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网络用户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较好地尊重他人成果,才能使学生具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和腐蚀的免疫能力,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3.4 社交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也应该面向教师和全社会

在美国,有专门机构为家庭社交网络素养教育提供家长手册,鼓励和帮助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共同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相较而言,我们对于学生正确看待媒体与网络游戏中种种暴力、色情和超现实内容的教育显然捉襟见肘。网络毕竟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网络出现的问题,关键还是使用网络的人出问题。因而,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网络素养势在必行。同时,社交网络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教师、学校、家庭和媒体,都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而,社交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也应该面向教师和全社会。

摘要:在移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海量信息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加大了信息选择和辨别的难度,信息超载日益成为普遍现象。网络的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教育学生在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获益而不是被误导,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交网络素养成为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上一篇:物理化学法下一篇:无人机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