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带动范文

2024-07-29

经济带动范文(精选12篇)

经济带动 第1篇

一、港口经济概念及在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 概念

港口经济主要是指在特定范围内, 由港航、临港工业及商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 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其是本地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桥梁,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作用机理分析

港口经济促进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港口生长点效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外需求的增加, 外部需求逐渐扩大, 区域经济随之发展, 简而言之,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 航运交通繁忙、港口吞吐能力强的港口, 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1]

二是集聚———扩散效应。港口周边城市发展速度较快, 主要是集聚扩散效应发挥作用, 港口自身具有原料地、燃料地等指向特点, 吸引相关企业向港口城市转移, 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数量, 在港口沿海城市迅速成长, 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三是港口经济投资效应。不同于普通城市经济, 港口经济投资内容较多, 涉及范围较广, 除了港口自身建设之外, 还包括公路、铁路等产业参与港口经济发展。结合凯恩斯提出的投资流量相关理论, 港口投资流量较大, 能够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 有效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

沿海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港口的支持, 随着港口投资日渐增长, 促使沿海经济总产出和综合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港口经济的发展, 带动道路等公共设施发展, 吸引更多外来资金投资, 相比较来看, 沿海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比内地地区更完善, 与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相匹配。[2]由此可见, 港口经济的发展, 通过促进总产出及综合要素生产率, 实现了沿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 提高工业化水平

交通运输作为工业化的基础, 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本地区工业化水平。英国工业迅速发展, 与其将伦敦作为港口中心构建交通网络息息相关, 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成功经验中, 不乏包括良好的交通运输给予支持。为了满足外贸经济发展, 在港湾出建设商品港、工业港, 以此来满足外贸经济发展, 进而显著提升工业化水平。[3]

(三) 推进城市化进程

港口经济的发展, 除了带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之外, 还促进将生产、人口集中等特征的城市化进一步发展, 且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也随之迅速发展, 促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世界城市经济带中都是将港口作为中心的沿海区, 例如:日本东京———横滨———大阪城市经济带等。

三、推动港口经济带动沿海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港口整体实力

一是适当增加投入力度, 引进先进技术, 加强码头、深水泊位建设, 提升专业化水平, 满足不同级别的吞吐量需求;二是要结合港口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合理设计港口货物进出口、中转作业区等关键位置, 提高港口整体性能, 避免中转不灵现象的出现;三是针对码头建设, 不能够盲目进行, 要充分考虑货物卸载、中转及分流等流程, 提高运输效率, 有效控制时间成本, 另外, 还需要加强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 构建文明、和谐港口环境。

(二) 引进现代技术, 完善物流服务

物流作为影响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促使港口经济发展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大效应, 积极引进现代技术, 完善物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将高新技术作为基础, 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将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等纳入其中, 实现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 为发展大型航运中心奠定基础;二是积极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一方面, 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实力;另一方面, 引进大型物流企业, 构建完整的物流体系, 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三是“细节决定成败”, 港口经济发展涉及工作内容繁琐, 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势必会对整个工作造成不良影响。[4]至此, 需要完善相关制度, 确保港口工作顺利开展, 规范人员工作行为, 提高港口物流效率, 进而促进沿海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 发展临港工业, 扩大业务范围

临港工业作为一种特殊工业类型, 在促进港口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国际大型港口充分利用临港工业发展经济, 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 我国港口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要认识到发展临港工业的重要性, 结合沿海城市特点将港口与城市有机结合, 建立工业开发区, 扩大业务范围, 为港口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吸引关联企业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 带动区域企业发展。例如:我国海口港口利用海马汽车等企业品牌效应, 吸引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业等进驻。

二是结合本地特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可以结合当地资源优势, 发展相关产业, 整合并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挥比较优势, 进而实现沿海经济快速、稳定发展。[5]

三是带动新产业, 港口经济发展能够带动船修业发展, 可以积极发展船舶维修及关键部件生产, 满足港口船舶发展, 增加人员就业机会, 进而提高沿海居民生活水平。

(四) 大力发展金融,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能够促进商业、对外贸易等产业发展。因此, 沿海城市要掌握港口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形成产业链条, 开展网上金融业务, 特别是费用缴纳等业务, 提高物流周转效率, 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金融业还可以创新短期融资业务, 以客户动产质押等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不仅能够解决企业客户燃眉之急, 还能够增加机构收益。我国港口保险类型相对单一, 难以满足现代多元化外贸发展需求, 丰富保险类型, 提供更多针对性保险服务, 为港口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 还要积极与国际金融相接轨, 满足外贸经济发展需求, 完善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业务, 吸引更多外资进行投资, 掌握更多国际市场发展情况, 调整并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提升比较优势, 带动沿海经济发展, 并促使沿海经济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产业发展链, 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6]

根据上文所述, 港口经济作为外贸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在带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占据重要位置。因此, 要认识到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并明确我国港口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积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港口经济的经验,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现代物流, 大力发展金融,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港口经济发展创建良好环境, 进而促进沿海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乾, 姚远, 李效顺.港口城区房地产投资驱动机制分析——以连云港市港口城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18 (3) :259-261.

[2]曹卫东, 曹有挥, 李海建.港口体系区域基础的综合评价研究——以长江下游干流沿岸港口体系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0 (5) :12-14.

[3]陈晓华, 张小林.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与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10 (8) :158-159.

[4]王玖河, 夏炎, 方淑芬.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港口供应链伙伴关系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 2013, 14 (1) :265-267.

[5]曹有挥.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模式研究———长江下游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 2009, 12 (5) :123-125.

以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发展 第2篇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开放,是一种多元经济相融合的特色经济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既是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会点,具有明显的地域

性和农村性特征。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必须实行农村生产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工业化、企业化,乡村城镇化,使农民逐渐成为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位和身份的社会成员,从而最终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那种以“村”为单位建设新农村的做法,相比之下会造成资源的较大浪费,从长期发展的实践来看,也很难使农村的落后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通过县域经济这个载体,从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对**44个县及县级市的发展状况所进行的因子分析表明,**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依次为长海县、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大石桥市、东港市以及庄河市7个县(市),占全省的15.9,主要集中在**南部;一般县为17个,占全省的38.6,主要集中在**中部;落后县20个,占全省的45.5,主要分布于**的东部和西北部。造成目前这种分布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地的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7个县(市),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使新农村建设进行得比较迅速;发展水平处于一般状态的17个县(市),由于分布在**中部城市群周围,受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影响,新农村建设也在稳步进行。因此,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除了继续加快辽中南地区的发展,还必须加快辽东和辽西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快辽西县(市)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和带动**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发展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既符合我省省情,也符合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符合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如下趋势:通过县域工业化带动新农村生产的发展;通过县域城镇化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通过县域经济的现代化提升新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大胆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彻底扭转“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以及各阶段的重点;搞好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镇村布局规划、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

推进城市、县域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长和农民增收。必须打破封闭型和有限开放型的陈旧思维,大胆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和生产过程,积极探索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各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构建农业的区域优势和产业带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

借鉴“特区、开发区、新区”的模式,通过全面系统的县域制度创新,建立“特县、开发县、新县”,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县域改革,特别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变县级行政单位的经济管理职能,明确县级政府功能定位,赋予县级市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该下放的权力坚决下放到位。

深化城乡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进程。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为了加速**县域城镇化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放活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使用;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转包;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城镇落户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联系。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体系的一体化。打破现有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

分发挥区域块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人员的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体系一体化。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民看病难、因病致穷的问题;加快建立社会

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扩大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民主决策权;加强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领导,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活动,增强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明确界定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和权力。

强县扩权、壮大县域财政实力。赋予县级政府相应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有条件的县(市)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不断壮大县域财政实力。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壮大民营经济,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放开对民营经济投资经营领域的限制,支持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参股、兼并、租赁、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围绕大中城市积极建设起一批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最终形成若干个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的城市网络体系,并把发展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第3篇

张津梁书记说,目前,天水市正在全力推动项目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在积极做好“ 工 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发展方略的指导下,以经济调整为主线,把项目 建设融入到整个经济调整的主线当中。

调整产业结构。利用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合理调整和发展。如规模较大的秦 城区双孢菇的生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了比较成熟、规范的产业生产链。 如苹果生产、甘谷的辣椒生产、武山的胡萝卜生产都初步形成了产业链。目前,全市基本上 形成了“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格局。

天水是老工业基地,加工工业门类齐全,优势明显,充分发挥制造加工业的龙头作用, 开发基础原材料的中下游产品,振兴天水装备制造业。

天水旅游业正在加大开发建设力度,逐步由单一的文化旅游向生态旅游、自然景观旅游 、娱乐性旅游等综合性旅游发展,充分利用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 个品牌,把天水旅游业做大做强。

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过去搬迁的三线企业比较多,国有经济比重达60%至70%, 因此,在做好产权置换和身份置换的同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在项目建设上要做到各类所 有制经济相结合,由原来的政府统办项目转向全社会抓项目、办项目。

调整投资结构,盘活现有资产。比如高速公路,天水的秦城区到北道区的路,我們计划 向外出售,再用卖路资金建设城市。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只要有利于天水市项目建设的技术 和人才我们都要引进来,用来发展项目。近年来,天水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以及连续 14年举办“伏羲文化节”等办法,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效果。

临沂模式率先带动鲁南经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临沂模式,温州模式,鲁南经济带,城镇化建设

1 引言

1984年以前, 临沂市13个县中有7个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基本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其GDP总量位于山东省末尾。然而, 1980年代中期, 临沂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契机, 凭借区位优势, 积极实施“商贸带动”战略。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 使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不断聚拢;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进而推动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腾飞。党的十六大以来, 临沂市坚持解放思想, 积极发展经济。2007年,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0强报告中, 临沂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居全国第7位。2010年, 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2399.99亿元, 增长12.9%, 总量居山东省第7位, 居鲁南地区第2位。2011年, 临沂市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临沂成为鲁南地区一个引人注目的奇迹, 随之“临沂模式”应运而生。

2“临沂模式”的内涵

2.1“临沂模式”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 比较有影响的模式有10多种, 如“东莞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苏南模式”、“临沂模式”等;最具有影响力的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从发展乡镇企业起步, 其重要的发展动力是政府的强力介入和招商引资, 所有制性质大部分为集体经济;因此, 民营经济在“苏南模式”的经济环境中遭到排斥。而“温州模式”是从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 具有明显的私有经济特征, 产品主要以小商品为主, 无需政府介入, 直接面对市场;然而, 由于政府主导不力无法足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临沂模式”, 其集合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优点, 代表了新时期“中国模式”的新水平。

2.2“临沂模式”的特征

“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是“临沂模式”的特征。“临沂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市场化带动工业化, 从专业市场出发快速积累经济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山东政府的强力介入是“临沂模式”区别于大多数模式的显著特征。例如, 在临沂新城建设中, 政府积极组织工作规划设计, 显示出山东政府的气派与风格。城乡统筹型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 市场机制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本质上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市场的自由发展与政府强制介入, 它具有民间内生力与政府外生力的发展双动力。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民营经济是临沂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主要以小商品市场为主导, 以此形成产业集群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体现了民间内生的作用;另一方面, 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是临沂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促成的, 体现了政府外生力的作用。在经济运行模式上, 以政府主导的重大战略措施为主要推手。

改革开放以后, “临沂模式”才逐渐形成, 它属于中国的一种区域经济模式。它对推进市场体制的改革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临沂模式”的成功运行促进了临沂经济的迅速腾飞, 其能否更进一步的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发展, 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3 临沂在鲁南经济带实现率先崛起的有利条件

鲁南经济带是指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基础较差, 人均GDP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规划鲁南经济带建设的提出, 为缓解这种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因此, 深入分析临沂在鲁南经济带的优势条件是实现率先崛起的基础。

3.1 优越的地理位置

临沂地处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中间, 可同时接受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临沂离日照港、岚山港和连云港等出海口岸均在100km以内, 同时有鲁南地区最大的空港。京沪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新亚欧大陆桥铁路均经过临沂市境内, 加上临沂机场扩建工程建设, 构成了一个便捷的海陆空交通主干网。目前, 临沂市已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空港城市和交通枢纽,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临沂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3.2 发达的商贸物流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临沂市积极实施“商贸带动”战略, 商贸物流业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现代物流城。近年来, 临沂市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 在改造传统商贸市场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 力求打造中国商贸物流名城。目前, 已有鲁信、立晨等为龙头的国际性物流园区。同时, 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建成了包括消费品、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各类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 各类市场超过千处, 2007年实现成交额845.19亿元, 其中临沂批发城完成510.75亿元, 连续十几年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2011年, 临沂被运输协会评为“中国物流之都”。

3.3 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 临沂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产业结构转变较大。1978年, 临沂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60.0:18.1:21.9, 主要是以农业占主体地位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的农业经济。然而, 自1990年以来, 临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 到2011年其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0.1:49.9:40.0。以食品、化工、木业和纺织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成为临沂市的支柱产业, 2010年, 临沂市已有6个中国名牌产品和7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 在鲁南5市中具有明显优势;第三产业方面,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2009年增长19.0%, 均居鲁南5市之首。

3.4 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近10年来, 临沂市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高速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在鲁南5市中占比达到30%左右, 比济宁略差1%~2%;按照这种发展趋势来看, 临沂在不久的将来大有超越济宁的发展潜力。按照“十二五”规划, 临沂市计划实现GDP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达鲁南5市之首。2010年, 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2399.99亿元, 总量列5市第2位。临沂市依靠民营经济方式, 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同全国和山东平均水平的差距快速缩小。

4 临沂实现率先崛起的基本思路

4.1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一, 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壮大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力求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 成为鲁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二, 积极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临沂市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 加强与日照、连云港、烟台、青岛等港口城市的合作与对接。例如, 可以在交通、信息等产业方面搞好衔接, 构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以此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4.2 全面打造商贸物流名城

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进一步实行多元化发展, 集中发展物流—批发—商贸为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 使“北方的温州”名副其实, 建设全国一流的商贸物流中心。目前, 临沂已经开始实施东西两片同步建造物流平台的工程;同时, 在河东经济开发区创建了以第三方为标准的国际物流园区。2002年以来, 有澳龙国际物流城、香江物流园等一大批外资物流项目落户临沂。

4.3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

根据临沂市“十一五”规划, 重点抓好食品、建材、木业等8大支柱产业, 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品、新型建材等9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为率先发展奠坚实的产业基础打造先进产业基地。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4 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方面, 大力推进城镇化;不仅要追求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还要追求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大力推进城市化是临沂市实现率先崛起的关键, 将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产业集群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特色县域经济为基础, 改革开放为动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临沂已基本具备了实现率先崛起、带动鲁南经济带发展的有力条件。并且得出, 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深入探究该地区的优势条件, 并且利用这种有利形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将促进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以及带动以该地区为中心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从长期发展形势看, 根据各个地区自身条件, 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大规模推行, 可促使我国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我国不懈追求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希华、张淑敏,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3 (05) .

[2]杨樱, 我国区域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3]刘延宏、刘云华, 试论沂蒙精神对临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临沂师范学院报, 2009 (02) .

[4]刘传玉, “临沂现象”探析[J].临沂师范学院报, 2009 (02) .

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第5篇

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从战略的.高度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发展我国食品产业提出了几点初浅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作 者:兰徐民 谭学良  作者单位:兰徐民(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太谷,030801)

谭学良(山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太原,030001)

刊 名:山西食品工业 英文刊名:SHANXI FOOD INDUSTRY 年,卷(期): “”(2) 分类号:F4 关键词:食品   食品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   意义  

打造生态优势带动经济发展 第6篇

近年来,北碚区党政领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建立“四项机制”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北碚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发展前景也在生态”、“宁愿发展慢一点,也不能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快速发展”。在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四项机制,确保生态优先环境良好。

一是建立环保准入机制。把好准入关。北碚区在引进项目上严格实行环保准入制,对意向落户北碚的企业,必须经过考察、评估、终审“三关”。考察就是组织专家团深入企业看产品、看实力,看企业的产业链和有无污染。评估就是由环保牵头对企业生产时的噪音、废气、废水、废渣等指数进行综合评估审核。终审是指由区级领导决策团根据环保评估和考察结果确定企业能否迁入。几年来,北碚区在招商引资上拒签了一批经济效益好,能够带动GDP增长,但对生态环境污染大的项目,拒签项目近60亿元。

二是建立环评考核机制,把好责任关。为了引导广大干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北碚区大力推行了党政一把手环保考核“一票否决制”。将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社会及市民对辖区环境状况的满意率等纳入全区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作为评价镇街党政一把手政绩,评定年度考核档次,干部奖惩与任用的依据之一,使每个党政干部视其为“高压线”,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是建立环境投入机制。把好改造关。按照“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运作原则,北碚区筹资30多亿元,对科技与经济、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六个重点领域实施科技项目80多个,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近年来,北碚投巨资建设了三峡库区最早投入使用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建成了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的同兴垃圾处理厂,可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全部收集处理。同时,引导区内最大的一家水泥生产厂投入1.75亿元,进行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区政府先后关闭了60多家造纸、化工、电镀等小企业,取缔沿江碎石场30多家,并对嘉陵江小三峡一带关闭的厂房进行拆除,恢复了植被。

四是建立环保互动机制,把好监督关。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提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北碚区在各镇街设立了环境保护站,主要负责辖区的排污申报和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等工作,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受理单位和个人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的检举、控告,及时掌握污染源现场检查、专项调查工作。

强化“三大理念”,生态文明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强化生态经济理念。促进“四大生态经济体系”的形成。针对北碚的优势和特色,北碚区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构建“生态高效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四大生态体系,努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的工作思路。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大做生态经济文章,大规模、成体系、全方位推进生态经济,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花卉苗木为龙头的生态高效农业、以仪器仪表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以生态花园为特色的生态城镇和以十里温泉城为核心的生态旅游”。

二是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碚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逐步转化为巨大的后发优势和经济优势。近年来,一批优势企业纷纷看准北碚的生态优势,相继落户北碚。2007年,重庆市政府对各区县的综合目标考评,北碚获一等奖。

三是强化宜居城市理念,促进了北碚对外开放形象的提升。北碚区森林覆盖率33%以上,其中城区绿化率4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8平方米,大气、水体质量全市领先,Ⅱ级空气质量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居重庆主城区首位。一组组绿色的数据,进一步提升了北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形象,选择生态北碚居家、创业的市民接踵而至,看好生态北碚、投资生态北碚的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是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和努力实践,区委、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地区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体会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一个地区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区工业、农业、旅游业和城镇建设逐步向生态型、精品型和高科技型转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在生态工业建设中,我们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的原则,不以牺牲自然资源换取眼前一时的快速发展,坚决控制景观破坏大、资源消耗大、污染大、治理难度大的项目。特别是注重抓好污染治理,促进了全区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助动器”。走生态文明之路,使得北碚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通过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控制和美化绿化等一系列措施,全区连续多年在重庆市各区县的环保考核中名列前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北碚正成为生态工业的投资旺地、高科技以及都市型工业聚集高地。

经济带动 第7篇

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化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 积极在金融危机中抢抓机遇,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预计到年末, 全市工业总产值可实现900亿元, 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可实现520亿元, 规模工业增加值可实现171.4亿元。

1.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进一步完善了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加大对集群发展的扶持力度, 镁质材料、新型建材、冶金化工、机械加工、有色金属、服装纺织六个支柱产业强势发展。预计到年末, 镁质材料产业产值可实现370亿元, 新型建材、冶金化工、机械加工、有色金属、服装纺织五大产业总产值可实现270亿元, 集群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

2. 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两区两园”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 加快推进了“两区两园”, 即大石桥市镁质产业工业园区、营口 (大石桥) 沿海新兴产业园区和有色金属 (化工) 园、盼盼产业园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特别是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以南楼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千亿元产值大石桥市镁质产业工业园区和以大石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 以有色金属 (化工) 园为牵动的千亿元产值营口 (大石桥) 沿海新兴产业园区, 推动全市工业向园区集中, 不断调整大石桥市产业布局, 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大石桥市经济新的增长极。截至目前, 两个千亿元产值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91个, 包括在镁质产业工业园区投资10.2亿元的营口易洁节能有限公司活性轻烧镁粉、液态二氧化碳项目、投资5.2亿元的辽宁金鼎集团金属镁及镁合金项目, 在新兴工业园区投资近20亿元的镍铁项目等。预计到年末, 两个园区可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00亿元。

3. 项目建设成效突出。

围绕项目建设年活动, 以“两区两园”和新城区建设为平台, 重新制定完善新的《大石桥市招商引资政策》, 并积极采取主题招商、项目招商等各种举措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形成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同时, 实行项目建设一站式办公和保姆式服务, 切实加大项目落实力度, 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目前, 全市新上和拟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156项, 总投资207.4亿元,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4项, 投资154.4亿元。预计到年末, 全市引进内资实际到位额可实现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可实现1亿美元。

4. 融资工作取得新进展。

成立市企业信贷领导小组, 负责银行和企业的对接工作, 出台《金融机构支持项目建设年考核办法》, 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贷款扶持力度。加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全市已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同济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辽宁丰华发展集团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5家融资担保机构, 企业和项目融资担保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土地整理储备工作, 拟在城区和工业新区整理储备3万亩土地, 建立政府土地融资平台, 以此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以新城建设为重点, 积极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

按照“城市南移西拓”及建设55万人口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 提出建设30平方公里新城区, 以新城区建设带动老城区改造, 加快实现与营口“同城”的发展战略, 努力把大石桥市建设成为“城在山间行, 水在城中流”的山水宜居之城, 并以此带动服务业的繁荣。

1. 城市规划水准提升。

为实现城市规划一流水准、一步到位, 今年大石桥市投资1200万元, 聘请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名牌院校的著名专家进行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和区域战略规划、区域控详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一环六横四纵”大路网规划的编制, 形成了层次分明、相融互补、科学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使城市规划更具前瞻性和合理性, 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城区建设全面展开。

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 实施了金牛望海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并已完成了新城区科研、环评等工作, 城市规划区面积由31.48平方公里增加到60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了“退二进三”工程, 年内将首先搬迁78家污染企业、关闭298家产能落后企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中心医院综合楼、热电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 城市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3.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为搞好城乡房地产开发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房地产开发管理办法》、《房屋拆迁安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实行房地产开发一站式办公和一票制收费, 房地产开发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 开发面积不断扩大。今年以来, 城市房地产开发总投资12亿元, 房地产开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4. 服务业快速发展。

以新城区建设和城市规划区实施“退二进三”工程为契机, 大力发展服务业,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 努力实现服务业与城市共同繁荣, 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目前, 全市服务业发展已按“一个轴心”、“两大城区”、“八大产业”和实施“十五大项目”搭建基本框架。预计到年末,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120亿元。

三、以一县一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加快乡村城镇化步伐, 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 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一县一业全面推进。

依托大石桥市西部辽河平原的水稻资源优势和稻米深加工基础, 确定水稻生产和深加工为大石桥市农业主导产业, 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万亩良田创高产, 百亩良田超高产”活动, 加大对水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 提高了水稻的单产和总产。今年全市水稻总产量实现7.469亿斤, 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加大对稻米深加工企业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积极打造具有大石桥市农业特色的大米品牌。目前, 全市已发展稻米深加工企业118家, 年加工能力120万吨, “营口大米”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源香旺”牌大米获得辽宁省著名商标。

2.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重点发展米业的基础上, 培育发展西部高效农业、中部特色农业、东部生态农业三个具有集聚效应的特色产业。加强以水果、蔬菜、淡水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全年新栽各种果树92万株;新建省级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面积2500亩;实施设施农业小区建设面积10500亩。

3. 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强化小城镇规划工作, 以规划促进小城镇的有序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积极改善农民、农村、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 坚持做好土地文章, 积极探索把宅基地、农用地变为商用, 实施村屯改造, 推进农村城镇化, 使农民受益致富。

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效应显著 第8篇

一、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构建新农村“知识维”

强大的科技保障力, 不断催生新兴产业。近年来, 我们投资2000万元, 建立起省级科技中心, 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 (研发) 协议, 着力进行农业技术与新型农产品的开发。先后在白酒技术攻关、玉米浆项目开发、食品饮料多糖与无糖技术、能源甘薯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新型包装材料成型技术、柑橘果胶和精油高效分离与提取技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这一系列成果的应用, 不但给企业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 也为全镇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平台。

开展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带富农民, 是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之最根本的目标。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我们建立起“新农村人才战略基地”, 不断开展种植、加工、节能、治污、防治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等技术培训。2008年, 又与夷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联合开展“阳光工程”, 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引导农民和三峡坝 (库) 区移民树立现代农业观念, 成为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和较强管理能力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从实际成效来看, 这项人才战略不仅意义重大,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深远。

推广应用新技术, 实现科技要素进村入户。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吸收和创造了大量先进技术, 并以其巨大的扩散效应, 在农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和辐射力。这种推动力和辐射力的直接体现, 便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大力实施新技术开发应用, 实现科技要素进村入户。尤其在水稻、甜玉米、甘薯等种植上, 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 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项服务, 实行定时定点保护价格收购, 并对农民收益实行保底, 从而有力推动了先进种植技术的大面积应用。而在有机肥料、畜禽规模化养殖、特色农作物种殖、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 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推动力更日益显现, 其所作的贡献, 已占夷陵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四份之一。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推动新农村“文明维”的构建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促进进农农村村经经济济可可持持续续发发展展、建建设设社社会会主主义义新新农农村村的一项重大任务, 也是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我们对农村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以改良土壤条件、发展有机肥料、减少农药化肥、实施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再生资源回收的最大化为重点,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以农村节水、节能型产业为重点, 促进企业降低能耗, 提高废弃物的优化处理效率;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防治面源污染为重点, 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环境整洁。

按照国务院《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我们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厂, 采用厌氧加接触氧化技术处理污水, 日处理污水3000吨, 其COD值优于国家有关标准, 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池堂养鱼和农民种花。

在废气治理上, 采用先进的NFT—V型高效湿式脱硫除尘器及配套的脱硫设施, 使除尘效率>99%, 脱硫效率>90%, 林格曼黑度<1级, 确保S02烟尘达标排放, 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脉冲振荡布袋除尘器, 用于破碎粉尘排放的处理。

基础建设是立体文化, 也是农村环保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先后投资3亿多元, 用于农村道路、水利、电力、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 投资1600多万元治理柏临河, 并建造了6座人工湖;投资380多万元架设8公里水管, 把“龙眼”泉水引到龙泉镇, 使农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大力实施太阳能“311”惠民工程, 投入300万元, 帮助100个村的1万户农民安装太阳能;投资8万元, 帮助雷家畈村完成“一建三改” (建沼气池, 改水、改灶、改厕) 工程, 使该村一跃而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

可以说, 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有力促进了龙泉镇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而这一生态文明的形成, 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稻花香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个项目, 都是一处明丽的风景, 带给龙泉镇的是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的立体回归。正如人们所说:走进了龙泉镇, 就走进了稻花香;而走进了稻花香, 也就走进了新农村。

十九世纪法国政治活动家布朗基说:“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 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 组织得好的事实能成为科学。”稻花香农业循环经济, 也就是要将企业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我们的“五年规划”, 2007年我们已胜利完成了第一个飞跃, 2008年是全面推进的第二年。从目前形势看, 我们跨越“第二步”也已胜券在握, 再有三个月的冲刺, 我们不仅要确保销售收入35亿元, 更可望达到40亿元。

完善股票市场投资功能带动经济增长 第9篇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 当前面临调结构、保增长的重任。我们知道, 经济学认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当前中国出口形势不好, 美国经济也在向高科技转型, 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 欧洲债务危机到现在也没有有效缓解, 日本经济增速低迷, 这都给中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投资方面, 经过2008年以来的4万亿刺激, 现在政府手中可有效投资的目标越来越少, 仅有西部地区的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以内需增长是最有效的拉动经济的手段。有很多学者研究表明,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长期看消费是拉动经济不断增长的唯一有效手段。过去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 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是有合理性的, 今后一定要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学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随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收入越低的人, 收入增加后消费的越多, 所以拉动内需主要应该想方设法增加中国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利用股市拉动内需是一个重要手段, 大部分股民正属于中国的中低收入者。完善股市投资功能, 可以促进股民收入增加, 从而刺激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当前中国股市开户数已经超过1亿户, 一般每个开户者都会开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账户,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有5 000万个家庭开了户, 按每个家庭关系4口人的生活, 股市就关系到2亿人的生活。另外据统计, 2011年, 投资者中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占63%, 账户资产在50万以下的占近90%。这些投资者都是可以作为所谓中产阶级或者潜在中产阶级的人员, 如果这些投资者在股市获得资产增值, 肯定会大大增加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从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 一直主要从融资的角度来为企业和实体经济服务, 相对忽视从投资者的投资功能服务经济。实际上, 投资功能发挥得好的市场对经济增长很有益。对比2008年以来中美股市, 中国以发挥企业融资为主, 上海综合指数长期震荡下跌, 美国道琼斯指数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纳斯达克指数也接近历史高位, 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大部分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从而拉动消费, 美国经济得到较好的恢复。中国大部分股市投资者资产有不同程度亏损, 对消费刺激是负向的, 对经济的贡献也是负向的。

二、健全股市投资功能的政策建议

健全股市投资功能的前提是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在股市所有活动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对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说过, 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但实际生活中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本届证监会主席肖钢在《求是》杂志发表《监管执法: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的文章中指出资本市场监管执法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人情世故、不坚持原则等问题。近年来证监会每年立案调查110件左右, 能够顺利作出行政处罚的平均不超过60件。每年平均移送涉刑案件30多件, 最终不了了之的超过一半。他指出美国证监会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 香港证监会有对三年以下刑事案件直接“入禀”法院的权力。中国也应该赋予证监会一定的司法权以便于对上市公司有效监管。在此基础上做以下改革。

1. 发行制度改革。

中国股票发行制度做过多次改变, 但核心的上市定价机制还不完善。比如创业板从2009年开板以来就一直存在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发行, 造成一级市场投资者获利, 二级市场投资者亏损等局面, 带来诸多问题。首先应该废除审批制, 实行注册制, 尤其是对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因为政府没有能力确定哪个企业会有发展前途, 哪个企业最需要资金, 让政府确定谁上市不合理, 还容易造成腐败。其次要实行全流通发行, 取消一级市场, 直接在二级市场上市, 上市首日全流通, 通过集合竞价让市场做出定价。对国有企业要坚持整体上市, 避免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有利益交叉输送等情况发生。最后, 要停止所有增发、配股、再融资等行为, 上市公司融资既不还本, 又不被强制分红, 融资的资金可以说成本为零, 如果还没有较好的发展就不应该继续在股市融资。多次融资行为对股民和中国经济都是极大伤害, 金融市场的作用就是优化配置金融资源, 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绝不允许把资源配给没有发展前途、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 那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2. 退市制度改革。

对比美国股市, 中国股市现行退市标准过于宽松, 程序复杂, 时间周期很长。股市成立二十多年来, 退市公司数量极少, 其中一个原因是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 实际控股股东是各级政府, 对地方政府来说, 上市公司是其重要的资源, 可以为地方带来诸多好处。中国应该学习美国, 只要财务状况或者交易指标达到退市标准, 立即退市, 不允许拖延, 以并购重组或注入资产等方式规避退市。退市后进行资产清算拍卖, 按照持股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对股东进行赔偿,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同时缩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发布期, 及时公布财报。中国现行财报期限太长, 年报、半年报、季报分别要求报告期到期日后4个月、2个月、1个月内发布。这种财报间隔期太长, 也给内幕交易留下余地。目前技术条件下, 上市公司都是网络化办公, 公司销售收入等基本资料已经达到即时掌握的程度, 应该规定所有报告在报告期到期日前一周出简报, 到期日后一周内发布。如果简报与正式报告在销售收入和利润等基本数据有较大差异要严肃查处, 防止信息泄露等内幕交易。

3. 交易制度改革。

首先恢复T+0交易, 不设涨跌停板制度,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一致。这样技术上可以做到, 又可以活跃交易, 有利于价格发现。对待创业板和融资融券业务要放开门槛限制, 给所有交易者一个公平的平台, 融券做空要允许裸卖空, 不能因为没有券可融让融券成摆设。其次, 由于股指期货对现货指数的影响作用, 在期货市场除了沪深300指数期货外, 推出中小板、创业板等其他各种指数期货和迷你型期货, 放开指数期货门槛限制, 给所有投资者平等待遇。最后要允许各类证券从业人员开户投资, 只要严厉监管, 防止内幕交易即可。

通过以上措施, 增强投资者信心, 促进股市健康稳定发展, 从而增加大部分投资者财产收入, 使股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

摘要: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逐渐走向成熟, 在此过程中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要从股票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交易制度等方面完善股票市场, 发挥投资功能, 改善收入分配, 从而刺激内需, 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股票市场,政策,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廖士光.中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11) :85-93.

[2]唐国平, 李龙会.环境信息披露、投资者信心与公司价值——来自湖北省上市司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 (6) :70-77.

[3]杨昀.股票市场有效性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3) :64-67.

[4]段鸿光, 杨光.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经验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2) :31-36.

经济带动 第10篇

一、充分认识品牌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品牌是市场经济趋向成熟的必然结果

计划经济不存在竞争, 品牌不能显示其价值;物质贫乏时代消费的选择空间很小, 品牌失去存在的意义。这两种情况下, 品牌都难有用武之地, 不能显现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市场竞争往往表现为无序的竞争, 人们的品牌意识也很淡薄, 品牌处于萌芽状态。随着市场经济日益趋向成熟, 市场商品日益充裕, 短缺经济逐渐变为剩余经济, 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逐渐成为必然的追求, 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显现。一是市场竞争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 品牌竞争作为市场有序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式逐步走向市场的前台。二是丰富的物质世界扩大了消费选择的空间, 消费者的选择从被动变为主动, 从感性变为理性, 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 追求好声誉、高品质、有档次的品牌产品成为消费的主流和方向。世界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普遍的规律是20%的强势品牌占据80%的市场份额。三是企业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也逐渐改变竞争手段, 打造品牌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理性选择。四是政府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 也必然把另一着力点放在引导企业注重品牌竞争上面。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 市场经济越完善越发达, 品牌就越来越重要。

2、品牌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品牌, 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实力招牌, 反映了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品牌就好比是企业的身份证, 是市场主体获得竞争优势的入场券, 是获得和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基本载体, 是企业法律地位最受保护的根本所在, 也是一个企业信用和质量管理的重要亮点和集中体现。随着我国加入WTO, 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竞争中由原来的成本、价格等初级阶段的竞争演变成为高级阶段的品牌竞争;资本的扩张也由原来的有形资产扩张转化为利用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扩张。根据“世界品牌前20位列表”资料, 世界第一品牌和第二品牌美国的“可口可乐”和“微软”的商标无形价值就分别达到838亿美元、566亿美元。在市场中, 有时无形的品牌甚至比一个有形的企业还重要。比如世界著名品牌“耐克”运动鞋、我国名牌服装———温州市的“美斯特·邦威”, 公司本部都没有生产车间, 其生产基地都分散在国外、外地。他们成功的共同经验, 就是经营好一个品牌。可以说, 品牌既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更是一个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和重要标志。

3、品牌是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可持续力的重要特征

品牌是资源、是优势, 更是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发展可持续力。在现代社会中, 品牌不仅意味着质量、特色、信誉, 不仅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 品牌还更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软竞争力和软实力特征。一个知名品牌, 带给消费者的是超过商品本身的满足感, 是消费者地位、身价、荣耀的象征, 而且更多地带有文化色彩和思想上的影响, 起到征服人心的作用。因此, 品牌一旦建立, 就具有广泛、深厚的市场和社会基础, 就具有公认性、深入性、持久性。这就给一个地方的经济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同样, 品牌商品独创性、高贵性的特点也彰显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品牌可以提高地区的知名度, 增强区域的外在形象和吸引力。“海尔”为青岛增了辉, “厦华”为厦门添了彩, “龙工”为龙岩争了光。品牌为这些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 更为这些城市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力。实践证明, 品牌的数量、档次显现着一个地方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外在影响力, 与地方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外在影响力成正比, 也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力成正比。

二、努力培育品牌, 聚集品牌

1、切实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品牌意识

要树立企业靠品牌生存、市场靠品牌开拓、地方靠品牌发展的理念, 努力营造重视、培育、增创、壮大和宣传品牌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宣传, 增强企业和全社会的品牌和质量意识, 推动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要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 扩大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重视品牌、培育品牌、发展品牌、支持品牌、保护品牌、使用品牌的良好氛围, 共同推进品牌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是建立品牌建设公共信息平台, 在政府、部门网站和地方媒体开设专栏, 大力宣传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以及创品牌的经验做法。二是举办品牌建设高层论坛, 邀请有关专家前来讲课和开展学术活动,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品牌经营意识, 提高全社会对品牌经济的认识。三是广泛宣传政府的有关扶持政策, 激发相关单位和广大企业的创牌热情。

2、充分发挥政府在培育品牌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 规划先行。实施品牌战略既要有长远规划, 也要有阶段性的近期目标。政府要从过去主要组织企业进行名牌申报转变到主要是制定地区品牌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分阶段品牌发展目标上来。按照“储备一批、生成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 建立国际、国家、省、市四级品牌梯队, 制定名牌产品、名牌商标滚动培育计划, 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培育。

其次, 强化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与调控职能, 把创品牌和保品牌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服务职能。要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 出台实施意见, 完善奖励、优惠政策, 帮助和促进企业争创品牌。要建立地方品牌发展专项基金, 给予创牌工作先进企业一定的奖励。对培育品牌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的, 要优先列入技改计划, 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再次, 重点培育。对已有的驰名 (著名) 商标、名牌产品和企业要重点扶持, 对潜在的优势产品和企业要重点培育, 无疑是现阶段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核心内容。就目前情况来说, 大部分地区还不可能大范围地对大量企业进行全面扶持,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重点地选择有限方向, 力争在局部形成突破。培育要突出三个重点:突出具有区域经济“优势”的行业;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企业;突出优势品牌的提升, 从已有的品牌中筛选出优势品牌, 帮助其升级为国家品牌。对选育的重点对象, 在政策、资金、技术、宣传上给予重点顷斜, 加大扶持力度, 调动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

3、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牌培育聚集中的主体作用

品牌是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创建、成长、壮大的, 最终是由市场、消费者来决定的。培育创建名牌, 要以市场占用率为核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须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广告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始终把创造品牌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企业员工要自觉地、持之以恒地用一流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来创品牌、保品牌。企业必须增大科技研发投入, 开发新技术,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要引导企业重视文化建设, 塑造企业创新发展的灵魂, 不断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要突出重点, 避免分散品牌资源。一个企业要致力打造一个主商标和一类名牌产品, 以集中提高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要加大广告投入, 加强品牌宣传, 培育品牌信誉, 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聚集品牌是指一个地区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应该在地方政府的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 向中心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和交通干线区域聚集, 形成品牌产业集群, 产生品牌聚集效应, 尽快培育成产业品牌, 进而形成区域品牌, 最终带动区域经济提升发展。

三、加速产品品牌向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提升转变,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支持名牌企业快速扩张, 促进产品品牌向产业品牌发展

产业品牌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一个产品品牌向其所在的产业链上下游拓展, 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品牌化”。产业品牌是产品品牌向产业集群的融合, 是产品优势进一步扩大、提升成了产业优势。要引导、支持名牌产品企业通过品牌经营和资本运作, 如通过商标、品牌无形资产参股, 控股同行业企业或者配套件、半成品扩散、协作加工等途径, 实现低成本扩张, 扩大市场份额, 做大做强名牌企业。通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 发展一批大型品牌集团企业, 形成一批品牌产业。由此, 区域经济形成规模, 形成聚集, 提升竞争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

福建省龙岩市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是1993年创立的工程机械制造民营企业, 其主导产品“龙工”牌装载机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近年, 该公司利用“龙工”中国名牌的影响力, 进行成功的资本运作, 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迅速崛起。目前, 其“龙工”牌装载机的整机销量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年销量超过3万台, 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现在, 龙工集团已跻身中国装载机行业三强 (柳工、徐工、龙工) 之一, 连续几年以40%-50%的速度增长。目前, 龙工控股公司在龙岩投资设立企业6家, 总投资超过35亿元。该公司还在上海、江西、河南等地投资设立10家全资子公司, 产品覆盖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平地机、叉车、收割机等多种机械, 年产能力超过5万台。可以说, 一个龙工集团撑起了龙岩市一个工程机械产业。

2、在已有地方优势产业品牌基础上打造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是指某个行政或地理区域内某一优势产业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 为该区域产业企业所共同拥有的, 在产业市场中具有高市场份额和高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其总体表现形式通常为“区域+优势产业 (产品) ”名称。如景德镇陶瓷、西湖龙井、金华火腿、安溪铁观音、连城地瓜干、义乌小商品等。区域品牌是一个拥有强势竞争优势产品生产区位的象征。区域品牌蕴涵了集体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渊源, 是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的提炼和浓缩。它比单个企业品牌更形象、更直接、更持久, 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长期发挥作用。

打造区域品牌是企业群体和区域政府共同的责任, 是一项系统工程, 特别需要政府持续支持和推动。政府要积极为区域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并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找准本区域的特色经济定位, 将区域品牌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积极付诸实施。一要有长期扶持的准备, 克服短视、急功近利的思维, 切实做好区域品牌建设的近、中、长期规划。二要加强引导。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使用区域品牌, 扩大区域品牌的产业聚集效应。三要加强区域品牌的营销和运作。加强策划和组织, 深入挖掘区域品牌的区域特征、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 积极宣传推销区域品牌, 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四要提升区域品牌。要支持条件成熟的区域品牌争创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同时, 加强对出口型企业的商标国际注册引导和指导力度。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 做到产品出口、商标先行。五要加大保护力度。对尚未进行商标注册的区域品牌, 要引导其进行商标注册, 加大法律的保护力度。对制假、售假案件以及侵犯注册商标的行为, 要依法予以查处。对不规范使用区域品牌的企业, 要加强引导, 促其规范使用, 维护好区域品牌的形象。

擦亮“体育品牌”带动乳源经济 第11篇

在参观了乳源县新建的多功能县体育馆后,记者和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体育局局长就乳源县的体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交流。

记者(以下简称记):乳源县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方面,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如何?

张局长(以下简称张);2003年以来,乳源县体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按照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神,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比如充分利用春节、“三八”节、端午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或农闲时节,广泛开展了球类、棋类、龙舟、拔河、舞狮、舞龙等体育比赛和各项民间体育活动,使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人民体质不断增强。在全县所辖的九个镇当中桂头、必背、游溪三个镇先后被评为“韶关市体育先进镇”;县国税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5年“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县体育局也被评为2006年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记:在业余体育训练、体育比赛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张:乳源县虽然经济相对珠三角地区落后些,但在体育项目训练方面却一点也不示弱。体育局向来都很重视业余训练,而且一直都坚持训练一定要从娃娃开始抓起。无论是乒乓球、篮球、毽球、足球、排球,还是田径、举重、棋类、武术等项目的训练,向来都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为省、市输送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和体育后备人才。2005年在参加韶关市举行的第十二届运动会上,乳源县代表队就获得了少年组总分第六名;2006年8月参加全国中学生毽球锦标赛,乳源县代表队共获得了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1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的优异成绩;参加2006年广东省第三届毽球锦标赛,我县代表队共获得2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3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1个第七和第八的好成绩;参加2006年由粤湘赣三省周边县(市)联合组织的第七届中国象棋、围棋友谊协作赛,我县派出的代表队分别获得围棋类个人、团体及象棋类领导组个人第一名、象棋类团体第三、四名的优异成绩,为省、市、县争得了荣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除了大力发展常规体育项目的同时,县里还非常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继承和发展工作。经常积极组队参加各类民族体育竞赛,并取得骄人成绩。比如在2003年9月,由乳源县瑶族青年男女组织的民族龙舟队代表广东省远赴宁夏参加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六个龙舟项目的比赛中,获得了“5金1银”的优异成绩,为省市县赢得了荣誉。2006年参加韶关市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女子冠军。2006年12月代表韶关市参加广东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龙舟项目比赛中获得“7金2银”、押加项目获“6金5银”、蹴球等项目获“4银3铜”,金牌和团体总分排名位居全省第二,再次为市、县争得了荣誉。

记:目前体育局在场馆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情况怎样?

发展高技术产业突破带动经济的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融合

随着世界经济的再一次转型, 如何突破现有经济格局, 改变以往各种经济弊端, 是所有国家、产业、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发展高新技术, 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是当前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之一。如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 可以通过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带动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政策方面, 可以重点构建融合型产业体系, 改变原有经济格局。笔者将在下文就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带动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高技术产业创新

一般来说, 对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 肯定是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部门。从目前来看, 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部门主要有: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如果要坚持进一步发挥这些主导性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就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高技术产业技术政策来推动实现。制定和完善高技术产业技术政策, 主要是为了加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 从而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 最终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激励高技术企业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换, 我国高技术企业的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已经初步确立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然而, 必须正视的是,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高技术企业R&D投入还不够, 电子百强企业的前十名中80%企业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5%。所以, 在当前情况下, 我们需要尽可能的通过高技术产业技术政策, 激励高技术企业加大R&D投入, 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

(一) 激励高技术企业加大R&D投入

在高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 研究与开发是源头, 因此, R&D投入的突破性增长是高技术产业突破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一方面, 政府必须要加大R&D的投入, 对企业和社会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 要制定和实施各种能够鼓励刺激增加R&D投入的政策, 鼓励支持企业的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一般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和产权激励,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支持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 必须要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投人研发, 以期能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同时, 通过制定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严格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 以企业为核心, 并且设立专项资金, 联合科研院所和大学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引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二) 激励高技术企业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产权激励的有效方式之一, 就是要通过对技术创新活动, 制定既有效又有约束的利益机制, 要让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乃至普通职工得到相应的产权。当然, 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推出科学、合理的关于技术创新价值和所占股份的评估方法, 同时引入有关评估机构对已有技术创新进行评估。

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建设投入机制的建立健全, 营造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最大化的良好环境。同时, 要根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有效激励高科技人才创业的原始股权分配政策。

推进高技术企业孵化计划的实施。实施高技术企业孵化计划, 主要是为了在技术开发的最早且风险最大的第一阶段, 就能够支持被孵企业或项目, 以便能够更好的吸引其他私人资本和风险资本陆续介入, 以实现“身无分文”, 但具有“创新思想”的创业者, 能够开发出全新的高技术产品, 同时孵化其形成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高技术企业。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 可以激发了创业者的创新欲望, 增强了创新胆识, 为具有“创新思想”者提供了创业乐园, 而且实现了政府资金、商业资金、风险资金在不同开发阶段的互为补充, 有效地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 完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为了保证技术的先进性, 必须要修订和完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业技术标准, 积极制定先进技术标准, 并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时淘汰落后标准。同时, 大力扶持产学研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 支持企业、社团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 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实现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的过程。最后, 要建立完善标准服务平台, 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标准的推广使用, 全面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 健全知识产权体系

支持鼓励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实施, 特别是要鼓励国内高技术企业申请国外专利。相关部门需要不断的健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 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转,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 从政策层面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共的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 为全社会提供全面的、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间的沟通和预警机制, 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防止滥用知识产权, 依法保护高技术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五) 通过政府采购激励企业开发自主创新产品

为了激发创业的热情, 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联合科技部门会同综合经济部门, 根据公开、公正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 并及时向社会公告。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 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加强高技术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为营造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基础能力支撑, 要切实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

(一) 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实施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 规范和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 形成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设施投入的税前抵扣, 实施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 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完善国家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向企业和社会的开放程度。

(二)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 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 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资管理, 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审理制度, 促进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高效运行, 切实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运行经费的统筹协调, 形成公共财政稳定投入的保障机制;加强国家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 促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投资共建,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

(三)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管理办法, 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封闭格局, 形成共建、共管、共用机制, 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 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强化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评估和宏观监测分析, 定期发布总体发展报告, 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布局, 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建立产学研结合、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协调机制。

(四)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决定一切。因此, 在高新技术推广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相结合, 首先, 要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 让广大创新人才有发挥自己理想人的天地;其次,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高层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 大量吸引高水平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要推动经济的突破发展, 可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来实现。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以企业为核心, 建立完善高新技术创新机制, 鼓励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技术创新, 大力扶持企业的创新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安静.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环境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罗丹.西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培育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1.

[3]安静.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环境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灾害报道下一篇:温度—应力耦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