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2024-07-28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精选8篇)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肠道穿孔的临床患者病例, 共抽取45例。其中有男24例, 女21例, 年龄20~67岁, 平均 (46.3±7.8) 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持续性腹痛, 表现为刀绞样剧痛, 会合并有恶心、呕吐等症;体征包括有反跳痛、全腹压痛以及腹肌紧张等, 经血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增高, 中性偏高。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抽取的45例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开展X线检查和16层螺旋CT, 将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 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检查方法

X线检查:45例患者均行腹部立卧位摄片检查, 摄片机器为西门子DR, 不能站立者采用左侧卧位投照。

CT检查:采用西门子Siemens Emotion 16层螺旋CT全容积扫描, 对抽取的45例患者均行1.5mm薄层重建、0.7重建间隔作为原始数据, 运用多平面重建 (MPR) 、容积再现 (VR) 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 轴位、冠状位重建常用层厚、层距为3mm, 并用软组织窗及腹膜窗同时保存。在工作站上以轴位薄层重建连续观察为基础, 以展开的多层面重组图像处理技术观察为辅。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经统计发现, 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1.11% (32/45) ;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1.11% (41/45) 。显然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CT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中16层螺旋CT显示腹内游离气体呈现为新月状或者是小气泡影者41例, 胃肠穿孔处周围局限性积液或者是蜂窝组织炎者29例, 阑尾周围脓肿者5例, 肠梗阻者11例, 胃肠壁增厚者22例, 胃肠壁肿块者3例, 少量腹水者7例。术前CT对胃肠道穿孔病因诊断的符合率为88.89% (40/45) 。详见表1。

2.3 X线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中本组患者经X线透视以及摄片证实膈下或者是右侧腹壁同肝右缘之间能够见到游离气体者31例, 占68.89%;有14例患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气腹现象, 被初步怀疑诊断为阑尾炎穿孔, 盲肠穿孔, 十二指肠穿孔, 小肠穿孔等。

2.4 CT检查游离气体和穿孔部位分布

经CT检查发现, 游离气体分布在前腹壁者34例, 肝门裂者25例, 小网膜囊者16例, 肠系膜者15例, 盆腔者6例。穿孔部位在十二指肠球部者29例, 幽门前者4例, 胃窦部者3例, 阑尾者4例, 小肠者3例, 结肠者2例。

3 讨论

在采用CT检查时, 胃肠道穿孔主要征象为腹腔内能够见到游离气体, 其为对胃肠道穿孔进行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同时展开薄层重建, 气体处在前腹壁下方时一般会呈现出新月形。而在其他部位时一般会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气泡影[2], 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便有41例出现明显的腹内游离气体呈现为新月状或者是小气泡影现象, 约占91.11%, 该研究结果与以上结论相符。尤其是多层螺旋CT能够实现各向同性后, 经MPR重组后观察, 对窗宽、窗位进行合理调整, 不但能够使游离气体影同脂肪组织影得到区别, 还可以比较容易对腹腔内的游离气体尤其是小气泡同肠腔内的气体进行区别[3]。若是穿孔位处在胃或者是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游离气体一般会在肝脏周围以及肝脏、十二指肠等周围区域分布, 前腹壁下以及肝脾周围的游离气体一般会表现出新月状或者是小气泡影[4]。若是穿孔位处在胃十二指肠后壁, 一般会呈现出小网膜囊积气。而若是穿孔位处在阑尾, 在阑尾区能够看到小气泡、游离或者是被包裹, 邻近肠管扩张, 表现出阑尾增粗[5]。本组的45例患者中表现为胃肠穿孔处周围局限性积液或者是蜂窝组织炎者29例 (64.44%) , 有5例患者表现为阑尾周围脓肿者 (11.11%) , 所得结果与以上结论予以印证。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知16层螺旋CT是对胃肠道穿孔进行诊断的一种简单、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在对少量气腹展开诊断时相对于普通X线检查存在明显的优势, 对胃肠道穿孔的定性以及定位诊断均存在较高的临床价值, 显著提高了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准确率,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对确定手术部位以及切口大小范围均能产生较大帮助, 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16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部位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穿孔患者病例45例, 在术前分别对其进行X线平片和16层螺旋CT检查, 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统计发现, X线检查与16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11%和91.11%,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16层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 对病因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肠穿孔,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张依勤, 陈九如.无膈下游离气体中空脏器穿孔的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 7 (4) :254-257.

[2]胡荣剑, 潘纪戌, 鲁莉琴.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09, 21 (9) :937-939.

[3]戴燕彬, 曾凤香.胃肠道穿孔的影像诊断[J].职业与健康, 2009, 22 (19) :1638-1639.

[4]杨文洁, 江浩, 丁蓓, 等.胃肠道穿孔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诊断[J].中华消化杂志, 2009, 26 (5) :340-341.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第2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发病率为1%-3%,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第1周,如不及时发现和诊治,死亡率接近100%[1]。本研究应用CDFI诊断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旨在能准确、迅速、及时诊断室间隔穿孔,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宝贵的时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经DSA证实为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6.2±3.4)岁,其中9例室间隔穿孔患者的穿孔位置位于左室心尖部,2例穿孔位置位于后室间隔。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诊断仪采用PHLIPS IE33,频率2-4MHz的S5-1探头,嘱患者取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平静呼吸,常规扫查心脏的各切面,包括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尖部四腔和二腔心等切面、乳头肌及心尖水平短轴切面,仔细观察心脏的功能和结构,各瓣膜的血流速度、频谱形状、返流,如果发现有室间隔穿孔,要仔细观察并记录穿孔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DSA检查所用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aristos-Dta型DSA机,桡动脉穿刺行左心室造影检查,仔细观察房室腔大小、有无异常分流及反流情况。

2 结果

2.1 11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9例前壁和(或)前间壁心肌梗死,2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距检查时间1-8小时,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心前区疼痛、 胸闷、气短、 呼吸困难,其中7例伴有高血压,11例心肌梗死患者心尖部均闻及收缩期杂音3/6-4/6级,均伴有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的增高。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9例患者左室前壁和(或)前间隔节段性运动明显减低,有矛盾运动,2例患者下壁心肌向心运动明显减弱,存在矛盾运动,均探及室间隔回声脱失,其中有1例2处回声脱失,大小0.4-1.3cm,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者6例,位于室间隔中部者3例,位于基底部者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12处室间隔回声失落处均可见明确左向右分流,分流速度为0-3m/s,其中3例患者左房、左室扩大伴有二尖瓣中-重度反流。

2.3 DSA造影结果:11例患者12处室间隔穿孔均经DSA证实存在,DSA显示造影剂从左室经室间隔进入右室。

3讨论

室间隔穿孔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但随着心肌梗死发生率的逐渐提高以及人们寿命的延长,它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临床上室间隔穿孔的病死率相当高,接近100%,有很多患者还没有得到医治就已经死亡[2]。所以及时准确诊断室间隔穿孔对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诊断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往,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方法只能凭借心脏杂音等临床症状来诊断,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报告更加全面准确。

室间隔的血供特点是前2/3室间隔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发出的室间隔前支供血,后1/3室间隔是由右冠状动脉发出后降支供血,急性前壁和(或)前间壁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时超声医生一般都有较高的警觉,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室间隔穿孔大都被忽略,室間隔穿孔主要发生在左室心尖部室间隔,可能主要原因:心尖部室间隔位于心脏远端,活动幅度较大,所受的扭力较大,同时心脏搏动时,心尖部受血流冲击的压力也较大[3]。室间隔穿孔在超声二维图像表现为回声脱失,容易漏诊,彩色多普勒表现为室间隔左向右的分流,诊断率高,频谱多普勒表现为高速血流,频谱形态呈湍流,患者由于左房、左室扩大,腱索或乳头肌断裂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本研究有3例患者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中2例为二尖瓣腱索断裂引起。

超声二维图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结合明显提高了室间隔穿孔的诊断率,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不仅能明确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数目、大小、部位、室壁瘤的有无及心功能的评价,且该技术具有无创、价廉、易操作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诊断的首选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劲松,吴若彬,郑少忆,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治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7):1067-1068.

2.KeeleyEC,deLemosJA.Freewall rupture in the elderly:deleterious effect to ffibrin olytic therapy on the ageing heart[J].Eur HeartJ,2005,26(17):1693 -1694.

超声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 并经手术及随访证实。本组患者中男7例, 女9例;平均年龄为50岁, 均系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来本院就诊, 其中疼痛向肩背部放射, 伴恶心、呕吐者3例, 伴高热者2例。

1.2 方法

采用PHILIPS-M2540A型、NeusoftFLYING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2.0~5.0MHz。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查并保存图像。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胆囊结石伴穿孔15例, 漏诊1例。典型的胆囊穿孔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大小正常或显著增大 (长径8.8~14.0cm, 宽径4.2~6.1cm) , 胆囊壁增厚 (0.4~0.8cm) 毛糙, 穿孔处胆囊壁连续性中断, 断端旁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增厚区或无回声区 (此表现可能与血管损伤, 黏膜下组织缺血、胆汁外漏有关或与三者都有关)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胆囊内可见密集点状或絮状、团块状沉积, 可随体位缓慢移动。右上腹可见液性暗区。

3 讨论

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人患胆囊疾病的比例逐年增加。老年患者往往病程长、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存病多, 更容易发生胆囊穿孔, 故应引起足够重视和高度警惕。胆囊穿孔常见于坏疽性胆囊炎, 由于胆囊壁受压, 局部缺血、坏死所致, 胆囊周围形成包裹性积脓;或是由于胆囊结石嵌顿, 压迫胆囊壁血管, 导致溃疡形成后坏死。胆囊穿孔最主要的超声诊断依据是:胆囊壁连续性中断或膨出以及胆囊周围局限性、混合性包块。如穿孔较小, 穿孔周围仅见局限性不规则、不均匀的混合性回声, 易造成漏诊。所以, 在检查时应多体位、多角度扫查。超声检查, 基本能发现胆囊穿孔部位, 即使B超未探及胆囊壁连续性中断, 在胆囊炎的基础上如有明确的胆囊周围积液, 应考虑胆囊穿孔[1]。因常规X线检查缺乏直接征象, 对诊断帮助不大;而ERCP虽然可显示穿孔部位, 但患者病情又多不允许。超声检查准确、及时, 重复性强, 具有其独特的声像图特征, 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胆囊穿孔病情发展迅速, 早期明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穿孔发生于6%~12%的急性胆囊炎患者, 多继发于坏疽性胆囊炎。穿孔多发生在底部或颈部结石嵌顿压迫的部位。穿孔可以发生于症状出现后的2d到几周, 而死亡率为19%~24%。诱发因素包括胆石症、感染、外伤、糖尿病、恶性脉管炎、动脉硬化症[2]。胆囊穿孔后可引起弥漫性胆汁腹膜炎, 其死亡率高达20%~36%;50%的穿孔被大网膜及周围组织粘连、包裹形成胆囊周围脓肿或胆囊积脓;约20%为慢性穿孔, 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并穿透器官组织形成瘘, 如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结肠瘘、胆囊腹壁瘘等。胆囊急性穿孔需紧急手术治疗, 根据术中发现选行适当手术, 并尽可能一期切除胆囊。

胆囊壁声像图表现不规则, 穿孔处可见胆囊壁连续中断, 并出现局部性脓肿回声。有时, 脓肿与胆囊积脓和坏疽有相似的声像图表现, 容易混淆。由于外溢的胆汁可引起广泛炎性粘连、组织坏死和脓腔形成等病理改变, 致使声像图表现复杂。有时在肠间形成脓肿, 或者形成胆汁性腹膜炎、腹腔积液。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部分患者可见胆汁从胆囊壁泄露。

胆囊穿孔较为少见, 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1) 由于胆囊管出口受阻, 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 胆囊高度膨大, 胆汁感染化脓等影响胆囊壁的血液循环, 造成胆囊壁坏死穿孔; (2) 胆汁酸的毒性作用:胆囊感染时, 由于感染细菌后胆盐被分解成有毒的胆汁酸, 损伤胆囊黏膜, 使胆囊壁受损穿孔; (3) 因为胆囊壁的主要血管或其分支受到颈部结石的机械压迫或胆囊动脉出现栓子, 胆囊壁出现局灶性缺血坏死而穿孔, 胆囊动脉为终末动脉, 炎症时胆囊内小动脉易于阻塞, 致使血运障碍, 胆囊壁水肿增厚, 黏膜坏死及致胆囊坏疽穿孔, 胆囊底部位于远端, 血流更为稀少, 相比之下更易出现血运障碍。本组患者中有15例发现胆囊壁连续性中断, (长径8.8~14.0cm, 宽径4.2~6.1cm) , 胆囊壁增厚 (0.4~0.8cm) (有报道胆囊穿孔在0.5cm大小及以上时, 超声均能显示胆囊壁回声中断的直接声像图改变, 阳性诊断率可达100%。特别在胆囊前壁穿孔, 胆囊壁回声中断的声像图显示更为清楚) , 囊内透声差, 胆囊周围探及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增厚区。1例漏诊, 漏诊原因可能是患者腹膜炎症状明显, 腹腔内大量积气致使胆囊壁断端显示不清;可能是穿孔较小, 穿孔周围仅见局限性不规则、不均质的混合性块状回声, 以及检查时缺少多体位、多角度扫查和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所致。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疑诊胆囊穿孔的16例胆囊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 并将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诊断在胆囊穿孔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 同时也可反映胆囊周边积液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超声对胆囊穿孔诊断价值很高,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穿孔,超声

参考文献

[1]李翠蓉, 燕峰.B型超声对26例胆囊穿孔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 15 (1) :38.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第4篇

胃肠道穿孔是一中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1]。传统诊断方法为腹部X线平片,但X线平片由于自身的成像特点,气腹显示率低,不能及时准确提供诊断依据,临床漏诊、误诊较多[2]。随着64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因其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并且容积扫描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空间分辨率亦得到提高,从而使胃肠道穿孔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并且对定性及定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间经手术及临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6.5岁,临床表现为突发持续性腹痛,并伴有阵发性加剧、发热、恶心呕吐,可出现不同程度腹膜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

1.2 方法

所有患者CT检查前均常规急诊腹部X线平片检查。CT检查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qullion64排螺旋CT,除1例应临床医师要求患者口服泛影葡胺充盈胃肠道外,其余均未服用胃肠道对比剂。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参数120 kV、250 mAs、层厚0.5 mm,进行容积扫描,将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MPR重建,获得冠状面及其他所需平面图像。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21例腹部常规X线平片检查,膈下或腹壁下可见新月形游离气体影,9例为阴性表现,腹腔未见游离气体影。64排螺旋CT检查除1例阑尾穿孔形成周围脓肿包裹,腹腔未见游离气体,其余均见腹腔内游离气体。根据穿孔部位不同,游离气体形态、位置各异,以前腹壁下最常见(如图1所示)。所有病例中,前腹壁下23处,肝门裂12处,网膜囊区9处,腹膜后区3处。30例患者中,18例穿孔部位周围可见渗出性改变(如图2所示),CT表现为局部脂肪组织模糊,密度增高,肠系膜或腹膜呈絮状或条纹状。15例可见腹腔积液,可广泛形成或局限性存在。

3 讨论

胃肠道穿孔起病急、病情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多见于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外伤、炎症及消化道肿瘤等[3]。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并逐渐加重,多伴有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象[4],少数患者病史不明确,临床表现不典型,较易漏诊及误诊。

胃肠道穿孔的直接征象是胃肠道管壁的连续性中断,间接征象是腹腔内游离气体和炎症性改变。传统诊断胃肠道穿孔主要依据为腹部立位或侧卧位X线平片显示膈下或腹壁下游离气体,一般认为腹腔内进入10 mL的气体就可显示为膈下游离气体[5]。然而X线平片检查约有20%~35%胃肠道穿孔患者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6]。X线平片出现假阴性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1)穿孔较小,穿孔后即被肠内容物或渗出物堵塞,或含气较少的小肠、阑尾等部位穿孔后气体溢出量较少;(2)X线摄影检查时患者保持相关检查体位时间较短,气体未能聚集到膈下(立位)或腹壁下(侧卧位);(3)穿孔部位及游离气体局限在某些特殊区域,游离气体未能到达膈下,如十二指肠球后壁穿孔,气体进入小网膜囊。本组病例中5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及4例阑尾穿孔患者,常规X线检查腹腔未见游离气体。

64排螺旋CT密度分辨率较高,对气体显示极为敏感,64排螺旋CT扫描为连续无间隔的容积扫描,克服了X线平片前后组织器官重叠的缺点。在原始轴位图像连续观察的基础上再用MPR技术进行多平面重组观察,配合CT的窗宽及窗位技术,能够发现常规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少量游离气体[7]。本组病例中除1例阑尾穿孔周围炎性包裹外,均见腹腔游离气体。

64排螺旋CT检查不仅能显著提高腹腔游离气体的检出率,而且还能根据腹腔内游离气体分布的位置、形态、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局部炎症改变及病变本身影像学改变等征象,作出病因的定性诊断及穿孔部位的定位诊断[8],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性穿孔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当穿孔位于胃十二指肠前壁时,游离气体多分布于前腹壁肝周及肝与十二指肠周围区域,前腹壁下游离气体多呈新月形;当穿孔位于后壁时,多表现为小网膜囊积气、积液,呈小泡影。因胃肠道穿孔孔径较小,多在3~6 mm,CT检查一般不能直接显示其孔道,结合胃肠道管壁局部的水肿、增厚、肠壁龛影及穿孔周围的炎性渗出性改变、腹腔积液等,可为病因及穿孔部位的诊断提供较为重要的依据。小肠及结肠穿孔多表现为肠壁旁、肠系膜间或腹膜后积气[9]。炎症性穿孔多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CT检查在阑尾区可见小气泡影,可游离也可被包裹,阑尾增粗,邻近肠管扩张,阑尾周围蜂窝组织炎。本组病例4例阑尾穿孔,常规X线检查均未见阳性表现,1例CT检查未见游离气体影。恶性肿瘤的穿孔,可以发现局部肠管管壁增厚,管腔内或管壁软组织肿块,局部肠系膜及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恶性肿瘤所引发的穿孔,一般穿孔孔径较大,较易诊断。

由于所检查患者病情多较急、较重,除1例应临床医师要求后口服泛影葡胺充盈肠道外,其余均未服用胃肠道对比剂,且均为平扫。此例服用胃肠道对比剂患者经64排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胃壁穿孔孔道及造影剂外流情况。有文献报道[10],增强CT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破口情况及周围脓肿的形成。

综上所见,64排螺旋CT在腹腔内游离气体的显示上较X线检查有明显的优势,并且64排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腹腔积液、腹膜炎性渗出及胃肠道管壁本身的改变等情况,对胃肠道穿孔的定性及定位诊断都能提供很可靠的依据,使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并且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直观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晓斌,刘婷,马赞红,等.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6):389-390.

[2]代以状,钱玮.上消化道穿孔误诊X线膈下无游离气体4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7):973-974.

[3]陈文填,张庆生,江树嵩.早期胃肠道穿孔中CT诊断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1771-1772.

[4]赵欣,李鹏,曾红辉,等.CT游离气体征在早期胃肠穿孔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3):296-298.

[5]郑泽霖.腹部平片对急腹症的诊断价值[J].实用外科杂志,1985,5(5):239-256.

[6]尚克中.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0.

[7]Urban B A,Fishman E K.Tailored helical C T evaluation of acuteabdomen[J].Radio-graphics,2000,20(4):725-749.

[8]郑卫强.胃肠道急腹症的螺旋CT表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1 647-1 648.

[9]刘文瑾,朱荆皓,赵泽华,等.早期胃肠道穿孔的多排CT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2):122-123.

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8例胃肠道急腹症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的住院患者, 年龄25天至68岁, 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男36例, 女22例。患者以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阿洛卡α-10型和α-5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扇形或线阵探头, 频率为3.5MHz或10MHz高频探头。患者取平卧位,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常规检查肝、胆、脾、胰、双肾, 并根据疼痛部位着重观察胃肠道情况及有无腹盆腔积液、腹腔积气等。

2 结果

58例患者中, 超声诊断为胃、十二指肠穿孔7例, 急性阑尾炎27例, 肠梗阻16例, 肠套叠7例,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例, 上述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

3 讨论

胃肠道疾病仍是目前的多发病和常见病。随着超声仪器的改进和检查技术的提高, 胃肠道超声检查成为腹部超声检查的重要内容。利用超声检查胃肠道急腹症, 能达到早期诊断, 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起到指导作用。胃肠道急腹症的超声表现如下:

3.1 胃、十二指肠穿孔的超声表现

由于胃、十二指肠穿孔, 胃肠道内液体可于穿孔处流出, 所以常先于肝肾间隙、胃十二指肠周围或下腹部腹腔内探及少量条带状液性暗区[1], 透声差, 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并于剑下或右上腹腔内探及游离气体回声, 为等距离横纹状, 呈多重反射的强回声带, 且左、右对称, 称“横纹征”[2]。腹腔内游离气体是空腔脏器穿孔的可靠依据, 与临床体征相结合可以准确地诊断出胃肠穿孔[3]。

3.2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

于右下腹压痛明显处腹腔内探及条状低回声, 有时条状低回声紧贴腹壁 (图一) , 横切呈“同心圆”征[4], 如阑尾腔内有粪石、虫卵或气体时, 可于低回声内探及团块状强回声, 伴或不伴有声影。如合并阑尾穿孔时可于疼痛明显处周围探及混合回声包块及局限性的无回声区[5]。

3.3 肠梗阻的超声表现

于梗阻以上部位探及扩张的肠管, 内径大于3.0cm[6]。肠管内见气体强回声、液性无回声及肠内容物的杂乱回声。扩张的肠管内可见“鱼刺”征 (图二) 和“键盘”征改变[7], 肠蠕动减弱、消失或增强, 出现逆蠕动。可伴有肠间积液或腹腔积液。

3.4 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于病变部位探及异常团块回声, 长轴切面时呈“套筒样”, 横切面时呈“同心圆”征[8] (图三) , 反复探查此征象无改变, 此为肠套叠患者的典型表现。

3.5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表现

上腹部探查幽门管肌层增厚, 厚度大于0.4cm, 延长, 长度大于1.6cm[9], 幽门管狭窄形似“宫颈征”[10], 并可见胃内大量潴留物, 胃蠕动亢进和出现逆蠕动。结合患儿典型的临床表现可确诊。

以往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 临床主要依靠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各病症特有的临床表现等作为诊断依据。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 超声检查已能为胃肠道疾病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并对腹腔积液进行定量诊断, 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从而避免误诊及漏诊。且由于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及高性价比,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李琼.胃肠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0;21 (2) :114

[2] 程荣昆.经腹壁胃肠疾病超声诊断.第1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7~88

[3] 翟宏丁, 吴世行, 蔡泽云, 等.胃肠穿孔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2 (10) :5

[4] 黄晓民, 叶晶晶, 强剑颖.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1 4 5例分析.中国误诊杂志, 2010;2 (10) :895

[5] 王炯, 孙慧, 秦淮等.急性阑尾炎超声影像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11 (13) :751

[6] 李燕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分析.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8;14 (5) :557

[7] 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922~924

[8] 王志榕, 郑继伟, 张晓玲.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价值的回顾性分析.临床医学, 2012;1 (32) :95

[9] 刘辉, 林琼, 傅忠, 等.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0例.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4 (6) :46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148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均通过病理或手术证实为胃、十二指肠疾病。其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20~67(40.53±7.89)岁;病程0.5~5年(1.56±0.73)年;其中浅表性胃炎99例、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十二指肠炎15例、恶性淋巴瘤2例、胃癌10例。

1.2 方法

胃肠道超声检查:仪器选用飞利浦D7型号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所有患者检查前禁水、禁食8h,排除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以及上消化道穿孔或活动性出血等禁忌症,检查开始前15min冲服造影剂500ml。患者采取坐位,使用探头对贲门、食管下段的断面进行扫查,了解造影剂的通过情况,然后将探头至放置患者左肋缘下进行横切与纵切扫查;仔细观察患者的胃壁厚度、病变的具体位置、面积大小、形态和内部回声情况[3]。患者改变坐位为左侧卧位,将探头放置于剑突下,向后行连续横切与纵切扫查;检查胃窦部与十二指肠时患者变为右侧卧位,将探头放置与患者右侧肋缘和上腹部保持一定的移动倾斜度进行检查。随后基于人体生理解剖位置结构,从上到下(食道下段、胃底不、胃体大小弯与前后壁、胃角、胃十二指肠)对胃十二指肠部位进行连续检查,对各个部位的生理解剖结构、厚度、位置、形态、大小、病例变化、回声以及周围组织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在进行超声造影之后1~3d内行胃镜检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查,胃镜检查疑似恶性病变的患者取材进行病理检查[4,5]。

1.3 超声诊断标准:

1.3.1 胃炎

超声结果显示胃壁呈现弥散对称性水肿,弥散性、均匀性的厚度增加或者变薄,胃壁的层次较为清晰、五层结构尚能够辨认,回声减低,且胃窦部最为明显,胃蠕动性减弱,黏膜的层次结构未发生紊乱,较为规整。部分糜烂性你凹面表面可见强回声光斑。

1.3.2 胃十二指肠溃疡

局部胃壁或者十二指肠球壁发生水肿,呈低回声增厚的现象,黏膜表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有深浅不一的凹陷,附着强回声光斑,且不跟随造影剂的移动发生变化。胃壁的五层结果除了凹陷处被破坏之后,其余位置均能够较好的辨认。尤其是第三层回声可清晰显示。

1.3.3胃癌

超声影像结果提示患者的胃壁呈现层次性破坏征象,胃壁增厚明显、隆起,形成肿块,病灶周围黏膜表面不平,呈现不规则浅凹陷的现象,胃蠕动性差、僵硬[6]。胃石症:在造影剂良好充盈状态下,胃腔中出现带状或者弧型的强回声团块区域,后方有明显的声影,在造影剂中漂浮,随着胃蠕动或者体位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对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检查结果比较

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对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良性病变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胃十二指肠恶性病变检查结果比较

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对胃部恶性淋巴瘤以及胃癌等恶性病变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148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99例、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十二指肠炎15例、恶性淋巴瘤2例、胃癌10例。超声造影结果差异同样不显著(P>0.05)。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阵发性疼痛症状[8]。由于消化道的特殊生理构造,容易受到气体与内容物的干扰,超声检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实施,导致上消化道成为超声检查的相对盲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超声影像剂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影像学检查效果。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检查中,通过饮用液体降低干扰。能够全面、清晰的观察到患者腹部器官的情况,即使是高龄患者或幼儿同样具有较高的可行性[9]。含有纤维素的混悬液能够产生一致性较高的低回声图像,相对于水溶液更容易发生潴留,同时由于混悬液的表面张力更大,能够更好的清除消化道管腔与管壁上附着的气体,被认为能够提高观察效果,尤其是对于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其结果被广泛认可。

在本组研究中,对148例患者行超声检查、胃镜。分析结果可见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之间的结果差异很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提示我们胃肠道超声对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效果好。应用超声为胃十二指肠恶性病变进行检查能够掌握患者病灶的生长情况,清晰的显示出病灶对胃壁的侵犯,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单纯应用胃镜检查的不足之处。但是对于胃炎应用超声诊断临床中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原因是胃炎患者没有特异性的表现,应用超声检查和胃镜检查的差异较大。因此笔者建议,对于部分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采用超声诊断特异性不高的情况下可联合胃镜检查进行鉴别,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诊断率。胃肠道超声造影最初被认为是禁区,而随着造影剂的问世与改进,超声诊断胃肠疾病的临床价值也不断提高。造影剂的主要成分为薏仁、山药等天然食物,通过特殊工艺制作后用于辅助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等特点,患者更易于接受。

尽管临床中已经开展无痛胃镜技术,但是其检查费用较高,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患者的身心均造成较大的影响,很多患者难以接受[10]。胃肠道超声造影用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具有操作便捷、无创、可重复、价格低廉等多种优点,在口服造影剂之后立刻使用B超检查,得到的结果准确性高,可以作为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也能够在常规体检和胃镜检查过程中用于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筛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沈理,陆殿元,等.胃肠充盈超声造影在普查胃十二指肠病变临床应用初步报告[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2):130-133.

[2]范风春,张梅玉,冯金全,等.口服速溶型助显剂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5):346-347,348.

[3]张蕊红,梁永康,杜日昌,等.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3):212-214.

[4]莫海云,申古修,刘一武,等.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与胃镜对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5,(15):58-60.

[5]庞书科,王广鹏,牛振利,等.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价值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1):39-41.

[6]徐斌勇,蒋扬,张宏,等.腹腔镜辅助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2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11):854,857.

[7]汪军虎,陈小军.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在中老年查体中对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5,(9):1835-1835.

[8]李娅琳,耿嘉蔚,范红,等.口服超声造影与胃镜联合检查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3):381-382.

[9]刘勇.口服胃肠造影剂后超声在筛查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1):16-18.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 于我院接收并经初步检查提示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346名患者需要进行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及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其中男168例, 女178例;年龄12~79 (51.6±3.3) 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3例。观察组中男83例, 女90例;年龄13~79 (52.1±3.7) 岁。对照组中男85例, 女88例;年龄12~78 (51.6±2.9)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 对照组则采用普通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方法:采用日本FUJINON微探头和环扫超声内镜, 超声探头频率7.5~20MHz, 检查前禁食水, 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囊10ml, 检查时患者左侧卧位, 根据前检查结果在直视下定位黏膜下隆起性病变, 冲洗食管或胃腔内粘液。超声观察内容:病变部位, 大小, 回声特点, 来源, 边界, 多普勒彩色血流以及病变周围淋巴结和浸润情况。根据黏膜下病变大小、来源、部位等不同,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治疗包括套扎、内经黏膜切除术 (EMR) 或内经黏膜下剥离术 (ESD) ,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4]。注意事项:排除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不能耐受超声内镜患者、消化道严重狭窄超声内镜无法通过患者、急性重症喉部疾患、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以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术前嘱患者口服胰蛋白酶颗粒以去除胃内粘液, 进行常规检查, 监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1.3 疗效评价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符合率, 以及手术后的成功率和出现并发症的比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X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胃肠间质瘤诊断比较

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符合率为98.21% (55/56) , 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普通内镜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87.76% (43/4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胃肠间质瘤治疗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胃肠间质瘤治疗成功率为96.43% (54/56)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7% (41/4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1.79% (1/56)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24% (6/4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部, 多起源于黏膜下层, 尤以胃壁第四层固有肌层多见, 大小大于脂肪瘤和异位胰腺, 边缘光滑, 内部回声均质, 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和中等回声的特点[5]。虽然早期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较小, 但其潜在的恶变能力不可小觑。然而普通内镜因无法探查到黏膜下使得胃肠间质瘤的特殊性不易被发现, 难以将其与其他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不利于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且传统的手术创伤大, 成功率低, 并发症多。而超声内镜具有内镜和超声的双重功能, 可深入而直接探查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下部, 医生可以在超声内镜直视消化管管壁或邻近脏器情况。因其距离病变处较近, 观察到的图像更清晰, 同时, 应用超声内镜在消化管管腔内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探查, 避免了诸多因素的干扰, 获得的超声影像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病变部位、大小、回声特点、来源及边界描述更清晰、准确, 利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详细的分级, 以指导胃肠间质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在超声内镜下施行的手术微创, 且定位准确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6]。但是, 研究中发现当病变与固有肌层有黏连较紧密时, 出现了出血的并发症, 且内镜下微创治疗只能切除较小的病灶, 对较大的病灶则需分次切除, 或只能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 这常导致切除不完全、局部复发甚至发生恶性转移。目前, 内镜下微创治疗仍需要不断地完善, 提高其治疗价值。

本文通过对比超声内镜和普通内镜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结果发现, 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符合率为98.21% (55/56) , 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普通内镜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87.76% (43/49) ;观察组胃肠间质瘤治疗成功率为96.43% (54/56)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7% (41/49) , 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1.79% (1/56)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24% (6/49) 。符合所剑等报道结果[7], 表明超声内镜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率高, 内镜下手术更优。这可能和超声内镜具有内镜和超声的双重功能, 可深入而直接探查黏膜下有关。有报道表明, 超声内镜下胃肠间质瘤诊断符合病理确诊的比率达98.19%, 且术后恢复快, 无并发症。因此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 超声内镜应用于胃肠间质瘤患者, 不仅诊断符合率高, 而且治疗微创安全,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 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Ginori Alessandro, Scaramuzzino Francesco, Marsili Stefania, Tripodi Sergio.Late Hepatic Metastasis From a Duoden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29 Years After Surger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2015, 234 (4) :123-141.

[2]郑渤伟, 李丹, 宋媛, 等.35例胃间质瘤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 2 (7) :187-190.

[3]Jaclyn Frances Hechtman, Ahmet Zehir, Talia Mitchell, Laetitia Borsu, Samuel Singer, William Tap, Alifya Oultache, Marc Ladanyi, Khedoudja Nafa.Novel oncogene and tumor suppressor mutations in KIT and PDGFRA wild typ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vealed by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J].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2015, 43 (7) :314-319.

[4]Senthil K.Selvanathan, Ramesh Kumar, John Goodden, Atul Tyagi, Paul Chumas.Evolving instrumentation for endoscopic tumour removal of CNS tumours[J].Acta Neurochirurgica, 2013, 15 (5) :451-455.

[5]何裕隆, 张信华, 侯洵.胃肠间质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价值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4 (6) :349-352.

[6]戴冬秋, 张春东.小胃肠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特征与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4 (1) :374-378.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 -2014年3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胃肠超声造影或X线钡餐检查异常的130例患者。其中门诊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异常68例 (A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10~68岁,平均40.6岁。X线钡餐检查异常62例(B组),男35例, 女27例;年龄11~72岁,平均45.2岁。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胃镜 + 活体组织检查。

1.2方法

1.2.1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检查前禁食8 h,口服胃肠造影剂后,取坐位、平卧位、俯卧位和左 / 右侧卧位,选择贲门食管下段切面、胃底部切面、胃体部切面、胃角横切面、胃窦部切面、胃冠状斜切面和十二指肠切面等常用的超声切面,于左中上腹进行系列纵横向和斜向扫查,观察胃、十二指肠病变。正常胃壁厚度约为3~5 mm,胃幽门肌壁厚≤6.0 mm, 以3、4次 /min的节律从胃底往幽门方向规律、对称的蠕动,无中断现象。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标准依据郭心璋等[3]的报道。

1.2.2 X线钡餐检查患者检查前禁食8 h,口服硫酸钡悬浊液及发泡剂后,转动X线透视摄片机,进行多方位摄片。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及层次等情况。

2结果

2.1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异常患者

A组68例患者入院后行胃镜 + 活体组织检查, 其中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50例,灵敏度为73.5% (50/68)。最后经胃镜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 胃炎、胃癌、十二指肠结核、Crohn病的患者18例。 其中正常8例,被胃肠超声造影误诊为胃溃疡4例 (1例单纯十二指肠溃疡误诊为复合型溃疡)、十二指肠溃疡4例;萎缩性胃炎误诊为胃溃疡1例;胃窦炎误诊为胃溃疡2例;溃疡型胃癌误诊为胃溃疡3例; 溃疡型肠结核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2例;Crohn病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2例。

2.2X线钡餐检查

B组62例患者入院后行胃镜 + 活体组织检查,其中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45例,灵敏度为72.6% (45/62)。17例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经胃镜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10例;萎缩性胃炎3例; 胃癌者3例;肠结核1例。

2.3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

A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阳性50例,阴性18例;B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阳性45例,阴性17例。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胃溃疡好发于胃窦部的胃小弯处,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后壁。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应给予高度重视[4]。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发现微小病变[5]。但胃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患者常感到不适,并且操作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临床应用受限。

X线钡餐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龛影是直接征象,对溃疡有确诊价值。间接征象包括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压迹、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球部畸形等,间接征象仅提示有溃疡。本研究显示,X线钡餐检查与胃肠超声造影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面无明显差异,临床检出率也较高。但其有辐射,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并且心肺疾病、肾功能不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也不能耐受[6]。

常规的腹部B超检查难以显示胃肠的微小病灶及早期病变的声像图[7]。近年来,胃肠超声造影在各级医院逐渐开展[8,9],为腹部B超检查提供新的方法。其方便、安全,无创,应用广泛,并且新型造影剂气味芳香,儿童也容易接受和配合[3,10,11]。李志国[12]报道,超声造影剂在溃疡口与沉积的微小气泡形成明显的强回声,可增加诊断效率,减少微型溃疡的漏诊、误诊率。作为临床检查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之一[13], 胃溃疡的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显示,胃壁局限性增厚, 增厚处黏膜面呈小凹陷,凹陷的底部光滑、形态规则,表面可附有少量瘢痕、纤维组织和微气泡等引起的强回声;溃疡较大时可呈腔外型凹陷;多发性溃疡显示互不关联的多处壁增厚伴凹陷。胃溃疡一般无明显壁蠕动;少数表现为局部胃壁蠕动,壁蠕动可减弱。十二指肠溃疡超声造影检查显示,球壁膜面出现凹陷,凹陷表面附着斑点状高回声,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球部形态可不规则,面积变小,球部可充盈不佳,并伴刺激征象;多发性溃疡患者,球部形态极不规则,可扫获多处球壁凹陷征;球后溃疡患者,除局部肠壁凹陷外,肠管常发生痉挛、收缩或瘢痕狭窄。 本研究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消化性溃疡的灵敏度为73.5%,检出率较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 有18例患者被误诊。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胃肠蠕动异常、食物残留,导致造影剂局部充盈缺损;或胃窦炎症时胃壁局部痉挛性收缩、迂曲,导致局部造影剂聚集形成斑片状高回声, 与溃疡时胃壁的强回声类似。溃疡型胃癌患者增厚的胃壁黏膜上产生凹陷,与消化性溃疡表现极为相似,回顾性分析发现胃癌凹陷形态不规则,深浅不一,而消化性溃疡凹陷底部光滑、形态规则,两者不易区别,需仔细辨认。另外,溃疡型肠结核、Crohn病引起的纵行性溃疡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虽然临床工作中并不常见,但是两者的超声影像相似,还需超声科医师在工作中逐步完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相关文章:

胃肠穿孔08-07

胃癌穿孔的诊断和治疗07-23

胃肠超声08-21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07-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09-25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中胃肠动力药的应用价值09-14

穿孔治疗05-29

子宫穿孔06-26

穿孔原因09-04

阑尾穿孔术05-06

上一篇:城乡物流下一篇:为学生成长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