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建设范文

2024-06-09

中职德育建设范文(精选12篇)

中职德育建设 第1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 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作为企业与学校的“中间站”,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

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情况看, 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 可以说,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 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造成了上课睡觉, 打闹, 逃课等不良现象。

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中职学校,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 教学方法、内容上, 比较偏重理论教学, 倚重书本教学, 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 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 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办学指导思想根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 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深刻, 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归纳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 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其次, 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教育上, 认为只要把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 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 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深入研究, 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 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 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 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 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 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 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 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 特别是德育教育,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下面, 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 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1、德育工作思路

(1) 明确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 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 高技能, 复合型, 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 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2) 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 “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 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形成全员参与, 言传身教的作用。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对学生要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 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 充分发掘德育因素, 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 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 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教育、“五心” (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 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 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 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 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 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 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 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 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 达到人教合一, 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职业教育学》, 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职德育建设 第2篇

湖北省丹江口职业技术学校刘国有姚守华 【内容提要】师德建设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基础上,阐述了学校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加强师德建设应从提高德育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等多方面努力。

【关键词】师德建设;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自己的行业行为中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标准,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应反映社会发展潮流和方向、合乎时代的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本人所学所得,仅就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办学效益方面浅淡一下学习体会:

一、对师德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因为师德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是教师敬业乐业的基础。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教师的道德首先农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他们之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著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失去了起码的责任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当然他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二)、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

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种幸福和快乐的人。”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

教师的爱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做他们的贴心人。如果教师处处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学生山前,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特别是对于已具有一定独立意识的中学生,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教师既应是学生的严师,又应该是他们的挚友,在人格上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作为一个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要乐于并善于和学生交朋友,童心不泯,青春永驻。

教师的爱应政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信任、期望之上。教师如果对学生满怀信任和期望,就会严格要求学生,热情帮助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信任和期望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上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何正其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会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力度,努力提高德育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学校德育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不高,可以这样说,凡是德育工作开展行好的学校,德育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都不错。因而,必须加强学习指导,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一是学校要经常开展师德学习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要多途径进行培训学习扩大信息量,提高理论水平;三是多进行系统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四是经常进行自学,注重知识积累。

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注重工作方法,只能疲于应付。因而,加强工作研究,进行工作指导非常必要。应处理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把学拉德育工作放在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把育人工程抓好抓落实。

(二)、多方合作,创造条件,为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生的成人成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应互联动,多管齐下,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作为学校,既要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又要配合各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作为家庭,既要创设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又要注意教育子女的方法,让子女感到父母的温暖。作为社会,既要把好舆论宣传的度又要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德育途径是多方面,我这里提供几种供参考讨论:

1、开设“自主讨论式”的德育活动课。

2、面向全体,构建“主体参与型”德育活动

3、创设机制,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创造条件。

4、抓住重点,创新课堂教学渗透模式。

5、开展“情感系列心连心”活动。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好,再加上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多数学生情感比较缺乏,表现为“自我中心”,希望别人关心、接纳自己,而不懂得用“爱心”交换爱心,不懂得关心、宽容,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来走向社会,很难与人相处。为了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我们开展“情感系列心连心”活动。如“感恩行动”、“温暖行动”、“孝子行动”、“尊师行动”、“爱班行动”、“爱校行动”等。在情感培养的同时,也促进了班级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探索和构建新的中职学校德育建设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大德育;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12.9]

近年来,人们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来越清晰,素质教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修养、劳动技能及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主要面临下列问题:

1、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差。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课堂作用,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广大的中职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对待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而我们的教育工作,没能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也没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多以书本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实际的回答;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不能用所学的德育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产生怀疑,同时会感到德育课的无用。

2、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实际的新世纪教育不相符合。课堂主要以讲授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实际工作中德育的实施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有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情感及需求。表现在德育教育中,常以批评、训斥、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

3、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过于理想化。中职学校的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要求过高。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讲,由于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未能真正的理解它,达不到学生内心的共鸣,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德育目标的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广泛而不实用,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及现實中的真正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中职学校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参差不齐,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4、中职生具有自身年龄阶段的特征:如喜欢独立,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不喜欢机械式的说教,而渴望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他们喜欢接受潮流的东西,接受美的熏陶,不愿意接受抽象的理论教育;他们喜欢民主和探讨式的教育方式……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在工作实际中提出如下对策:

(一)转变德育教育观念

1、鼓励学生创新意识,打破常规思维,改变常规的适应性为创造性发展形式。把传统的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工作和社会转变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有新颖的构思,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构思和设想,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道德格水平不断地提高。

2、德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明确,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实践者,是在实践中最具真实反映情况的表达者。学生作为德育实施的主体,应由传统的讲授中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实践中领悟道德的内涵,发自内心地感化自己的行为,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德育教育过程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即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在德育教育中,应全面、合理地安排,既不能局限于学生道德知识的灌输,也不能培养只说不做的学生,而是要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实践,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有理想的人。

(二)创新课堂模式

1、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钻研教材,扩大知识面,善于挖掘教材知识中的兴趣点。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并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现行的教材经过了多次的改革与修改,虽然最后实行的国家规划教材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但是在内容上还需要教师根椐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筛选和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换言之,围绕特定的内容,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素质,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筛选,去掉易使学生厌烦的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且有用的信息,展现给学生,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2、德育课堂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课堂活动、游戏、事例感染等方式,让学生在德育课的创新课堂形式中受益。德育课的历史任务区别于专业课,德育课堂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德育教师需要从生活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小事大事。一些教师习惯于教训、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主体性与情感参与性,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学生体会不到德育的愉悦和遵守道德所得到的精神满足,严重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发展,结果降低了德育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德育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接受的形式,不断创新课堂形式,这也是实现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三)增加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在全校形成大德育的观念,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全社会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网络,使德育教育渗透教育的各个环节。德育教育的责任人不只是德育教师,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家庭、社会都应肩负的责任。通过班会、家长会、社会实践等组织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使大德育观念渗透到每个社会成员中思想中。

2、学校应该确立班主任管理体制,以班主任是学生德育第一责任人的方式,使班主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责任人作用;德育教师的课堂引导方式,使学生通过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堂得到正确的指引;学校举行德育实践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升华自身的道德素质;学校的宣传与创造良好校园气氛方式,使校园具有良好的道德氛围,感染学生的行为举止。

3、学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增强德育思想的渗透性,充分挖掘各教学环节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道德因素,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道德熏陶作用,形成全体成员大参与的大德育观念。学校在树立大德育观念中不断创造氛围,使德育教育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形成学校德育建设的全面性;在学校形成大德育的教育理念,针对学校自身的现实情况在德育工作中作出现实可行的措施及手段;加强学校德育活动力度,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氛围,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以可行的措施提高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一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2章--第5章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第3章

市场经济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德育建设 第4篇

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建设?鲁洁、王逢贤两位教授对德育做了如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根据这个定义,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德育管理工作机构。

由于德育工作工程浩大、任务繁重且不易出成绩, 所以德育工作在许多中职学校中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往往把德育工作放在口头上, 整天贴标语、喊口号, 而不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更不要说成立专门的德育管理机构了。所以, 中职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搞上去, 一定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领导、管理、量化德育工作。

(二) 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一要制订工作规划和计划。学生的“五爱”情感, 文明行为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 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 逐步提高;二要定期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德育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统一布置阶段性工作。布置工作既要注意系统性, 也要考虑针对性;三要确定岗位职责, 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部门的积极性, 把各种教育力量 (如班主任、系主任、辅导员、教师等) 有机地组织起来, 形成合力, 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 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首先, 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一个教师如果对德育工作缺乏责任感, 甚至认为是负担, 就不会对学校德育活动做出积极反应, 更不会在这一方面为人师表, 起示范作用。所以, 学校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使教师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性、艰巨性, 切实把德育工作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其次, 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师爱是育人的情感基础, 当师爱唤起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赖感情时, 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听他的话, 接受他的劝勉、批评或要求, 喜爱参加他组织的一切活动。

(四) 充实德育教学内容。

德育教学不要只停留在法律基础、哲学常识、邓小平理论等传统德育课本的层面上,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行为习惯适当进行充实。

首先, 要补充礼仪修养内容。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道德文化遗产丰厚, 经常以“礼仪之邦”自居,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中这种优良传统的影子已所剩无几了, 因此我们要对中职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 使他们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 还要学习当今社会世界各国的礼仪常识。

其次, 要补充《三字经》、《道德歌》等内容。《三字经》、《道德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 其富含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使他们具有宽厚、仁慈的宽广胸怀。

最后, 要补充古代名人典故内容。通过对古代名人典故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以这些人和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感受厚重的古代道德文化气息。

(五)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现在的中职生素质较低, 心理活动有所偏差, 从而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严重的还会导致行为的失控等。因此, 在中职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定期开展心理讲座, 通过心理教师针对学生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集中进行剖析、开导, 引导学生克服自身的消极心理;二是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每天由值班教师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 重新认识自己;三是通过政治课教学、主题班会等渠道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和耐挫折力的培养, 教育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况,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

(六) 建立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所谓校园文化, 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是校园内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集体共同拥有的成果。在具体内容上, 既包括物质文化, 也包括精神文化。它的主体是生龙活虎的学生, 主导是诲人不倦的教师, 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一个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学校, 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 在草坪上可以树立诸如“花有重开时, 人无再少年”等警示语告诫学生应珍惜时间, 珍爱生命, 这要比告诉学生“爱惜花草”有效得多。

(七) 加强法纪教育。

有人曾这样说:“中职学校是少年犯的集中营”。还有人认为, 无过便是功, 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社会上减少了大批的罪犯。我们姑且不去追究这种说法有何依据, 但就字面意思来看, 它说明了中职生的法纪观念淡薄, 如果中职学校的管理稍有偏差, 便会使一些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 针对当前中职生的思想状况和法纪意识单薄的情况, 学校应该大力加强法纪教育, 如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 听在押犯人做报告等, 培养中职生的法制纪律观念。

(八)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良好的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量。在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集体中, 每个学生既受到个别人的影响, 也受到群体及其特性的影响。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会感受到有形和无形的压力, 集体中的共同意志、观念、情感和行为迫使他们按照集体的要求、期望和共同经验去调整、改变、约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保持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地位。

(九) 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德育工作评估有助于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增强改进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 中职学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估、评价细则, 对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状况进行考核评价, 如科室、系部、班主任考核等。不管哪类考核, 都要把经常性检查与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 把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 及时总结和整改。学校还要建立学生品德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 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品德行为、优劣事迹等方面的实际状况,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 班主任作出综合评价, 确定操行等级, 写出肯定、引导、激励性的评语, 也可对考评达标的学生发给相应的德育证书, 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素质教育与德育[J].中国德育, 2006.1.

[2]赵云燕.当前中专学校德育建设的形势及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1.10.

中职学生德育案例 第5篇

16汽修2班一直将德育工作置于关键位置,并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在校园生活中,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关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行为习惯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部分来自枞阳、宿松等县,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环节严重缺失,学生身心发育存在一定问题,思维方式亟待纠正。另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城市,是独生子女,环境优越,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因此表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总是希望较少的付出可以得到更高的回报。总之,职业教育较之传统教育更需要重视与加强德育。

案例1:周三下午社团活动课

周三下午社团活动课有3位走读生旷课并且无法取得联系。联系家长得知,家长也不知其去向。通过其他学生得知该3位走读生在附近网吧上网。次日,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时,我并未向学生本人及其家长披露上网一事,经过简短教育,让3位学生逐个在办公室通过手机向家长承认错误。通过观察3位学生与父母通话得知,父母并不知道上网一事,其中两位学生主动交待了上网情况。批评教育过后,又单独与任未坦白的学生进行交流。当天晚上,两位学生家长都打来电话,表示对自己的孩子能主动坦白旷课原因感到欣慰。交流得知,两位孩子家中都配有电脑,只是从不让孩子使用。一番交流后,建议家长平时可以适当让孩子娱乐,控制尺度,并且家长自觉做表率作用。同时在今后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一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

案例2:第一学期马某某同学经常严重迟到

马某某同学系走读生,每天早上在嘉华国际广场乘坐12路公交上学。12路公交早间十分拥挤,公交至嘉华国际广场站已无再容纳新乘客。我在12公交上观察到,该学生大多在7点等公交,此时正值高峰,据马某某所说,他需等到7点30分才能上车,到班上时间基本以是8点10多。

针对情况,我与其父母多次交流,建议马某某母亲在6点20左右督促其起床,保证6点50之前可以到达公交站。据我观察,6点50之前12路公交还未满员,这样可以保证马同学可以在7点40之间到班。几次尝试,确实可以到达预期效果。新学期,马某某同学基本没有迟到现象,并且以马某某同学为例,鼓励班级其他同学早睡早起。

中职德育建设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师;中职德育情结;消解办法

所谓情结,是指存在于人心理,一种很强烈、很纠结而且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动,它和其他的比较起来具有很高的独立性。这种所谓的情结的出现,会让我们把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强加在里面,并且使得人们的行为习惯极易受到这种情結的影响,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形成个人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而作为中职德育教师来说,由于长时间的授课以及自身教师身份的影响,使得教师的心理产生一种对这个职业的压抑情绪,从而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形成了相对来说较为固定的模式,而这种“中职德育情结”也就随之产生了。

一、“中职德育情结”的特征

1.教师自身的自卑心理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当国家下发文件通知,不再把德育课划入考试范围内之后,就使得这门学科的处境很不好,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是迫于上级部门的压力,才开设了这门课,正是这种不被重视情况的产生,使得德育教师自身产生了自卑的心里。同时,由于这种自卑感的产生,使得他们原有的成就感以及存在感没有了,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难题时,教师也就不会再认真去对待了。

2.教学过程中造假现象的产生

由于教师这种“中职德育情结”的产生,使得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不再那么认真,而是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而且由于考试是自己出题,这也就导致了教师上课以及备课不再像以往那么认真,同时还将以往的难度较大的内容删去。另外,有的教师为了自己课程的合格率,就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于有的教师在考试之前就将考试题目发给学生,虽然知道这么做是错误的,但还是会这么做。

二、“中职德育情结”产生的原因

“中职德育情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这里列举几点:

1.世俗传统的影响

在现在,人们还是普遍的认为普高比中职好,进而觉得普高的老师也比中职的好,同时,由于德育课不是很受大家的重视,这就使得教师自身产生了一种职业的自卑感。

2.学生的因素

现在普遍的学生都认为德育课不重要,反正也不考试,就只是应付一下而已,而且在德育课上做别的事情,这就使得德育教师丧失了一种这个职业本应该带来的成就感。

3.学校不重视

现在很多的中职学校都盲目地追求升学率,以及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的名次,这就使得在课程的安排上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只会优先考虑专业的课程,而德育课就是有时间就安排,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德育教师的自卑感。

三、如何消除“中职德育情结”

1.要努力改变社会对于德育课的认知

我们要努力改变人们对于德育课的认知,改变人们对于德育教师的看法,缓解教师心中的自卑感,只有人们理解并支持这几个行业,那么这个职业本身的声望就会提高,这样这个职业的吸引力才会越来越大,当有很多人想要从事这个职业时,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也就会增加,这样就会达到消解“中职德育情结”的目标。

2.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

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同时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长期压抑的心情能够得到释放。

其次,要给德育教师在职业上更高的期望值,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欢快的环境,以及提高他们自身的成就感,这样才会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

最后,学校可以在奖励或者是职称的评比上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从侧面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

可以说,“中职德育情结”的产生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因素,它是由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带来的一种成就感的丧失导致的,所以想要消解这种情结就需要教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会让德育课程发展地更好,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陶行知.“鸡米说”对高中新课改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

[3]付国宾.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学科成因分析[J].政史地研究,2010(20).

[4]郭正环.高中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1(5).

中职德育建设 第7篇

蒙田在《论教育》中有过一句关于道德与知识的论述, 他说:“对于那些没有道德知识的人来说, 一切知识都是有害的”。由此可见, 德育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智育无法替代的地位。但现阶段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德育教育 难以开展和把握下, 我国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尤其是对偏重于技术教育的中职学校而言, 德育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轻视、忽略德育将导致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没有职业操守和敬畏 的群体, 势必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也将给整个社会造成隐患与威胁。

2 满目疮痍的中职学生德育现状

2.1学校不重视德育甚至取缔

很多中职学校对于智育尚且极为轻视, 对于“百无一用”的德育更是视作“后娘养的孩子”, 可有可无, 忽视甚至直接取缔。这种以“有用”为标准的厚此薄彼逐渐被学生、家长、学校接受乃至默许。 至于德育的内容、方式、目的, 更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走过场。是否能带来及时的成就成了中职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之 一,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职德育现状为何令人惨不忍睹。

2.2 德 育逐渐式微趋于被政治教 育代替

德育逐渐式微, 且趋向于被政治教育代替, 人生信念、处事原则、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越来越被弱化。和大学、大专的德育内容一样, 政治教育占据了德育的半壁江山, 富有人文、贴切实际的德育内容, 如中国传统美德、信息化时代经济政治背景下的道德标准等内容却并不多见。这种政治倾向太过 明显的德育, 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极易引起中职生对该课程的排斥。

2.3 德育内容落后且不贴近实际

德育的内容落后且不贴近实际。中职教育中学生的德育内容过于浅显和落后。这个时代对于德育的界定已 然十分复杂, 尤其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道德、信息素养是这个时代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助人与自保、利益与原则的博弈、伦理与法律的权衡等, 最苛求“实用性”的中职教育反而可以容忍德育如此“不实用”。如 若德育的内容脱离实用、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发展, 只是因为国家课程有要求而存在, 那么这样“不实用”的教育存在的价值又有多少?

2.4 德育教学方式沿袭传统填鸭式

中职德育教学方式沿袭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无视智育和德育的区别, 忽视中职生的差异性与特性。中职教师教授德育课程的时候, 仍然采取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学生也不过是听听作罢, 根本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和交流, 导致很多德育课永远活在口头和书本里, 没有地气, 更谈不上人气。

3 中 职德育失败带来的恶果正 是德育重要性的一面镜子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 不仅需要传递一般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更需要传递的是信息化时代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但是, 传统的填鸭式僵硬的德育教育方式, 枯燥落后不切合信息化时代、青睐政治不注重个人道德素养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态度, 直接导致了德育的失败与扭曲。中职德育不忍目睹的现状带来了一系列后果, 而从这些后果里我们完全可以窥见中职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有些中职毕业生有技术无道德, 有能力无操守, 这足以说明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失职与疏忽, 使学生只看到了技能和专业对自己就业的重要性, 却恰恰失去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和企业员工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 给自己乃至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从德育缺失或者被忽略学校毕业的“人才”在工作中极易功利 化, 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对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与无人监管的自觉性, 甚至为了利益对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熟视无睹, 从而给他人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他们自己参加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而毫无自责之心, 他们沦为违反社会准则运营的企业帮凶而麻木不仁;网络道德的缺乏、学生的猎奇心理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有的沉迷于不良信息难以自拔, 甚至对这些不良信息大肆宣扬。这种人的能力有多大, 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就有多大。德育的扭曲和缺损极有可能引起暴力活 动, 威胁社会稳定。这种中职生进入社会后很容易沦为暴力分子的发展 对象, 给社会稳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

4 中 职教育学生德育建设路漫 漫其修远兮

加强中等教育学生德育工作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 再配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部门的配合。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快, 普及范围越来越广, 是无法规避的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学校除了对学生加强传统的德育教育以外, 还应该注意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对学生开展传统道德教育以及信息化社会的道德教育。

4.1 加强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首先, 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加大对德育工作的管理、考核与推动力度, 加强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师对该问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让中职学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与思路乃至操作方案与具体措施。只有在思想上认清德 育教育对中职学校以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不断深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强度。其次, 学校要丰富德育教育方式, 寻求中职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平台, 激发向上、向善的动力与激情。最后, 要动员家庭与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参与, 如家长需主动积极的与学校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消除学生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赢得先机; 社会及企业可与学校合作, 建立一套企业用人道德档案考核制度, 以加强学生自身对德育的重视与配合。

4.2 教学方法上引入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德育教育手段现代化步伐, 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比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 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内容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 大大强化综合的感官刺激, 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而形成学习动机。另外信息技术有着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查找出相关资料, 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 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德育思想的机会, 开阔学生德育探索的视野。

4.3 信 息道德和信息素养纳入道 德教育的范畴

信息技术现代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交流和娱乐方式, 网络逐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网络知识浩瀚无垠、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学生可以找到其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品位低下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色情的负面信息和负 面思想。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不良文化思想很容易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和信息技 术, 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 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 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明确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 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素养, 这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5 小结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是令人堪忧的, 但是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朝令夕改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循序渐进, 更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具有信息化社会所具备的道德要求的人才, 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中职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摘要:德育在中职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和素养是日常信息化行为中的重要体现, 是人格、品行的重要体现。文章结合了笔者自身工作经历, 首先阐述了信息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现状, 然后对中职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展开了分析, 最终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德育建设的认识、丰富德育手段以及家长、社会和学校积极沟通等建议, 以促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秀英.试论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2 (03) .

[2]马善国, 王文竹, 洪艳琴.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安徽中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寻[J].职业, 2011 (20) .

[3]郭园园.试论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时代教育, 2012 (23) .

[4]谭冬霞, 黄山.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德育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中职德育建设 第8篇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 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 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效性较差, 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 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 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 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 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 才能走出困境,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机械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自我国加入WTO, 使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标准, 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和操作技能, 使学生能够尽快承担职业岗位所赋予的操作和管理责任, 这一切都在呼唤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入WTO后, 作为民族工业象征的汽车行业势必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 这带给我们职业教育的思考是:如何面对国际国内竞争, 适应市场的发展, 为社会服务,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既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者面前难得的机遇, 又是严峻的挑战, 也是发展职教的重要课题。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机械行业人才, 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做到技能培养和训练同国家制订的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 建设现代化的机械专业, 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使之成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能力, 又有过强的职业素质的“智能化”合格人才。

二、机械行业的调查分析

1. 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服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

于机械保有量的增大, 无论生产厂家还是经销商都要考虑到售后服务的问题。近几年,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大中企业可能出现较多的品牌机械机器等, 而无论是机器的零件销售、整机销售和维修服务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械专业人才, 从这方面看, 今后几年内从事机械服务以及相关的劳动人员将会有一个增长高峰。

2. 从机械品质上看, 由于机械制造领域中高新技术的采用, 特别

是电子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的引入, 使机械成为一个融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技术于一身的行业, 我国加入WTO后, 中国机械行业必将会面临一个脱胎换骨的剧变。

3. 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行业虽是个大行业, 但维修确是向

着小型化、技术化、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 由于机器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眼看、耳听、手摸”的修理方式, 将被先进的检测设备的使用而取代, 即人更加依赖设备, 这就要求修理人员要掌握机器结构、原理知识和维修技能, 熟练使用检测设备, 和高素质的服务标准, 否则在维修操作中将寸步难行。

三、机械专业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及建设思路与策略

1. 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专业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以教学观念

的现代化为先导,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我们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适应的, 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机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使人才培养由单一技能型向素质和综合能力型转变。

2. 现代职业教育不是终极教育, 也不只是培养学生从事一种特

定的职业, 而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环节, 要把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放在首位, 要把握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把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把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训练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职业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现代职

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机械专业现代化的目标应结合我国及国际社会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职业需求为依据, 遵循教学规律, 优化技能教学, 扩大实训规模,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和德育, 对学生能够进行多工种复合型的职业基础培训, 使毕业生成为多能一专, 择业面宽, 适应性强的新型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

我们现在中职机械专业教育的现状是重视专业的发展, 在资金上投入普遍较大, 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而忽视对学生的职素质教育和德育的培养, 对高素质的中职学生培养还在一个摸索阶段。

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 服从与外在的目的, 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 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在WTO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 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 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 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 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 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 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 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 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 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 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 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 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制造了障碍。

中职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 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 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 “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 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 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 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 不能与专业相结合, 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 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 都应该被扬弃。”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在现实生活中, 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对子女百依百顺, 娇生惯养, 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拔苗助长, 过分溺爱子女, 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 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 为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这些现状的存在就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阻碍了机械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为此在机械专业现代化建设中应该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 开明出版社, 1999年.

【2】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4.

【3】金一鸣.教育原理.第38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杜威著, 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第359页.

中职德育建设 第9篇

中职学校要切实重视德育工作, 转变原有的德育观念,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我们要从中职学校目前德育现状出发, 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 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与方式, 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 全面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努力探索中职学校德育的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 以“爱”为主题, 以“个性化”为特色, 深情召唤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 树立大德育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 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正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德育教学研究会主任蒋乃平提出的:“不只德育课老师是德育工作者, 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其形式和方法有许多, 我认为, 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一、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 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迅速成长。这种形式对于学校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转化后进生很有启发, 效果较好。中职德育导师制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 它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要和有效的补充, 具体说就是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将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 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导师既教书又育人, 既管教又说明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利用传统德育教育资源, 做到古为今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地区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研究学习东方的传统文化成了一股热潮。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李瑞智曾说:“21世纪, 儒家文化将不战而胜。”[1]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 必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发展人类文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也一直认为:“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东方的言行思想, 是我们的精神支柱。”[2]

参考文献:

[1]张志祥, 方鸣.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德育立足点[J].基础教育研究, 2000, (4) .

[2]陈俊珂, 国外中小学德育的发展趋势[J].中小学管理, 2001, (7-8) .

管导, 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 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学生心理活动存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种种矛盾。他们心理抵抗能力弱, 叛逆心和好奇心相对较强, 心理不够成熟。于是, 中职校园内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如上网成瘾, 打架, 缺乏学习自觉性, 不尊重老师和同学, 随地乱扔垃圾, 等等, 这些都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感到头疼。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途径、措施不具体, 缺乏实施性;德育方法重灌输, 轻主体体验、内化, 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无形之中走向边缘化, 德育在学校中的首要位置难以落到实处。就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方法来看, 还普遍存在着陈旧简单, 缺乏新意的弊病和套路化、模式化的问题。而且现在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 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德育处的事情, 任课教师则只管抓教学, 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 使学校德育出现了很大一块“真空带”。传统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 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 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理解, 往往居高临下, 摆师长权威,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目前, 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 班主任的管理无论是质量还是时空都是有局限性的。中职德育导师制下, 职责具体到个人。面对小批量的学生, 导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 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 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进行指导, 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潜能, 提高个人素质。这大大弥补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因此, 在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有其必要性。

二、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提出和推行, 是我们对中职学校德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现状深入反思的结果。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职德育导师制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目标应该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 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蒋乃平说:“中职学校中的德育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让每年招收的800多万孩子, 灰溜溜地进来, 然后通过学校的教育, 抬着头、挺着胸走出去。”

德育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导”, 其指导内容应该是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行为规范、学生成长、职业素养等方面, 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炼、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实行的中职德育导师制, 偏重于思想、行为、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指导,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注重学生遵守规范, 发现学生的特点, 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的疙瘩,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各类学生对德育导师的需要是不尽相同的, 德育导师应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设置不同的指导任务, 包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行为表现不良学生的转化、心理状态不良学生的心理调适等。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德育导师制正是德育个性化、亲情化的载体。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 导师应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成长中帮助最大的人。

三、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途径和方法

从德育导师任务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看, 主要是导师通过平时师生之间定期、不定期的交流, 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 提供及时有益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 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做好家校沟通, 等等, 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导师。德育导师采用正反面事例的对比会给学生较大的触动;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或难以当面说服的问题, 通过留言条、发电子邮件、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沟通, 学生较容易接受。

要想德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态度很重要。中职学生更愿意德育导师以平等的身份、朋友式的方式与自己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如朋友般交心式地沟通, 采用双向互动、互相探讨的方法, 偏重于听取学生的倾诉, 在一种关爱和谐的氛围中, 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 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师生之间有沟通、交流, 就必定会有师生关系存在, 这个关系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指导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导师工作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1. 德育导师要接纳学生, 这是“导”的开始。

心理学告诉我们, 接纳应该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导师对当事者都要无条件地接纳, 不论其学业、个性、品行、行为如何。这里的“无条件接纳”是德育导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特别要注意的。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 许多教师习惯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批评和指责学生的过错, 一味说教。德育导师要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心里, 真正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 就要从内心接纳学生。

2. 德育导师要正确运用倾听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 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 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 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而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 教师一般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话上, 而不是放在去听学生说话上, 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 夸夸其谈地说大道理。他们当然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甚至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导致故意重犯错误。因而, 在疏导的过程中, 导师要学会“倾听”。要养成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 会用热情和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 一种尊重, 是心与心的默默靠拢, 是情与情的悄悄对流。所谓“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对方说话, 德育导师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 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 所体验的情感, 所持有的观念, 等等。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探究学生的心灵世界, 进而寻求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 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直接的帮助, 但有了耐心的倾听, 你也会在心灵上给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3. 德育导师要学会“说”, 能够与之“共情”。

学生普遍喜欢说服, 讨厌粗暴地训斥。导师要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儿里, 与之“共情”, 让他们觉得导师能够理解他们, 与他们有共同语言, 为他们着想, 是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好”, 这时“说服”就不是问题了。所以, 德育导师还要学会“说”。

德育导师如果能够“积极地无条件接纳”学生, 做到“听”和“说” (倾听和说服) 的完美结合, 就能够对受导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 完全可以做到全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导师, 每个学生都有结对导师, 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时时刻刻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四、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拓展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 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 变得更加细致、深入而富有实效, 改善了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是中职学校开拓德育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 在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 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1. 师生要明确设置德育导师的目的。

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新思路,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其目的是“以人为本”, 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中职德育导师制不是给个别学生开小灶, 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

2. 关于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定位问题。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应该是学校全体学生。实际上,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初衷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让他们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坚定这个初衷, 避免使其变为“导差”或“扶差”工作。

3. 关于德育导师队伍的素质问题。

建立一支良好素质的德育导师队伍, 也是做好中职德育导师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怎样的德育导师, 还是要让学生来说话。“性格好, 有亲和力”是学生的主要标准。《现代德育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理想的德育教师, 在我们看来, 应该是一个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艺术家。”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必须苦练内功, 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 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准确揣摩学生。德育导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尤其是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工作对象,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用新的理念影响学生。

4. 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职德育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关键在德育导师。德育导师掌握着指导的主动权。只有德育导师全身心地投入, 这种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方法, 结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5.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把握好“度”的问题。

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要注意协调同事关系, 要与班主任要分清职责, 相互理解与支持, 不可各自为政;德育导师间要经常交流经验, 相互了解学生的情况, 避免形成以德育导师为主的小群体;把握师生间交往的尺度,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把握德育导师与学生家庭联系的度, 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交流等问题。

6. 开展不同形式的德育导师制。

各个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 实行不同形式的中职德育导师制, 或者相关的德育导师制可以同步开展。职业学校可根据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 分别试行“专业导师制”、“实习导师制”、“寝室导师制”等, 便于学校、德育导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问题, 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从而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 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

摘要: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 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 开创德育工作新思路, 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 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中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本文从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目标、内容和任务, 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职德育导师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008.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

[4]徐卫红.德育在“导”而不在“制”[J].江西教育, 2004, (13、14) :35.

[5]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2005.

[6]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8.

[7]戚万学, 杜时忠等编著.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3.

中职德育课改后德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10篇

我校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改教学大纲》,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正式进入德育课程的改革实施阶段, 在实施的过程当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课改中提出的新理念对德育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 尤其面对处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中职学校来讲, 既要适应课改后的新要求, 又要照顾到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调整好德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1 中职德育课改下德育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1.1 学生状态的多元化对中职德育教师提出挑战

目前在我校就读的各族中职生主要表现为“三弱”:即弱势经济地位、弱势文化基础、弱势心理行为, 同时他们主观上又表现为自我意识较强,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现实;人生目标较低等特征;价值观体系也不是传统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价值观为特征, 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新课改要求充分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的主客观特点, 坚持育人为主,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新形势下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 要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要站在思想的前沿引导学生,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课改后教材强调的实践性教学对中职德育教师的挑战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学科性的教学模式, 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建立。新课改则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强调探究性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着眼点。但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模式的教师, 尤其是少数民族德育教师, 在面对使用少数民族语为第一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讲, 依然使用传统、单一讲授式教学手段, 表现出无法适应课改后的教学要求, 面对新教材力不从心, 甚至无法建立相对完备的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步骤。

1.3 课改后强调的新学生观对中职德育教师的挑战

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 放不下神圣光环的他们, 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从而出现教学与学生实际的脱节。新学生观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要求给学生构建出快乐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德育教学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和指导行为能力。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 这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这一切就要求德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改下的角色转变, 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引领作用。

2 课改后德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2.1 教师由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向新课程的塑造者的转变

新课改充分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的主客观特点, 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理念, 由强调理论逻辑导向向学生问题导向过渡, 由知识为主的学科体系向以能力为主的行为体系过渡。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 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要逐步摆脱以往对教材消极和被动的忠实执行者, 要积极发挥德育教师的创造性, 既要尊重教材, 又要大胆处理教材、勇于超越教材, 对教材中设置的情景、探究材料, 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教材的逻辑顺序可以根据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重新调整, 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通过对课程的重新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调整:

第一, 就课程的内容而言, 教师要学会对德育教材进行适当修剪,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依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来选择和拓展德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尤其针对我们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案例、材料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并不熟悉, 所以教材中的很多案例和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民族地区的学生, 比如在讲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市场经济时, 讲到市场与其讲空洞的内涵, 不如举例说明少数民族重要的贸易形式“巴扎”。讲到人民政协的作用时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讲到邀请爱国的宗教界阿訇来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

第二, 就课程的动态建构而言, 德育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主动建构与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从而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融合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有把控时代信息的能力, 能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信息, 提供的案例能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在讲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章节时, 结合时事新闻“摔倒的老人无人扶、碾过的小悦悦无人救”的案例, 就如何做一名有道德感的公民在课堂展开讨论, 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三, 就课程的实施而言, 德育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 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德育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创造性的基本趋势下, 单一的教学手法显然不能满足目前课改的需要,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如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竞赛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法既活跃学生的思维, 又增强了其学习的兴趣。

2.2 以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改变

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以教师“填鸭式”地教和学生被动式地学为主。抽象的德育理论知识和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致始终不高, 影响德育课应有的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新课改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摈弃传统意义上的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3种意识:

第一, 培养课堂民主意识。教师作为教育者, 其在课堂中的责任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这种导向作用、组织作用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而这一切课堂氛围的创设是为了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考虑的重点不是迎合自己, 而是是否适用于学生的喜好。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中职院校而言, 在学生素质相对比较底的条件下更要体现这种民主意识, 使他们能放下心理负担, 自觉地感受民主课堂气氛所引发的求知欲望。

第二, 培养学生人文意识。中职医学院校的课程大多围绕着医学知识而展开, 相应地人文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 影响力也较弱。在有限的德育课中要充分发挥人文思想的传播, 弥补人文内涵的缺失, 以全面发展其智力要素和情感要素为目标, 即以新课改强调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角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与人格, 这样学生不管在个性品德、精神世界及人格的升华都将得到更高的提升。

第三,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时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 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 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 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在看似“放养式”的教学形式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流程, 要预设好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要紧扣学习目标。课堂上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恰当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3 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换为课程发展的激励者

中职德育课以往的学业成绩评定方式为“一卷定乾坤”, 造成知与行脱节, 不符合品德发展和德育评价的规律。课改要求德育教师要建立新的评价方式, 体现“知行合一”的综合评价激励体系, 这样才能有利于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 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德育教师必须掌握好以下几个评价原则:

第一, 发展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 所以德育课强调过程性的评价, 即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 既不能忽视其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更要关注其发展潜力和可能的进步, 最终的评价结果应是知识、能力、情感3者的统一。最终考核成绩=平时课堂提问 (20%) +课堂笔记 (20%) +课堂表现 (10%) +试卷 (50%) 。

第二, 情感性原则。德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同于法官、裁判那样超然于对象之外, 而应与之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就情感趋向而言, 应以表扬和肯定为主, 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身思索做出的独立判断, 德育教师一定予以珍视;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

中职德育建设 第11篇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应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德”为重,充分挖掘德育要素,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一、科学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中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课,因此,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常用、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途经。同时,科学而充分地挖掘学科或专业教学中的德育素材也是科任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首要条件和任务。

中职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和专业课中富含生动的德育素材。比如,中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其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天然素材;课文中描绘的优美、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在讲《白杨礼赞》一文时,可以抓住“礼赞”的主题,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进而教育中职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坚强、有上进心,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品质。

中职数学中的各种定理、公理及其推导过程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平台。求是、求实、有理有据是数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数学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精确性,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培养中职学生不怕困难、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如讲解概率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计算彩票中奖几率;在讲立体几何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模型。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增进理解,开发智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职实训课程同样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在讲“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时,教师要有目的地溶入德育内容,教育学生在进入职场前要转变就业观念、遵纪守法,进入职场后要有敬业精神、讲职业忠诚、保守商业秘密等,为学生走入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二、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科教学中虽包含丰富而生动的德育素材,但真正做好学科教学的德育工作,还需调动多方力量。

1.增强教书育人意识,树立德育先行观念

中职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德育职责,提高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关注教学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学生的表现,抓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有效利用教研活动,探索学科德育的素材、途径和技巧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有待教师自主地去发现。学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共同探讨、研究,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内容,提高德育成效。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讨论法、分组合作、竞赛操作等方法将德育内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将自己学科中的德育知识、德育形式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形成学科德育的经验和特色。

3.依据学科特点和体系,设计相关的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也有助于将学生的情感和信念转化为具体的德育行为。因此,学科教师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体系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如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才艺之星推选、环保实践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领悟合作与竞争的要义,感知实践理念等道德行为。

三、开展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运用教育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春风化雨、知行合一,把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而要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将德育意识、做人的道理等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接受教育。

2.情感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情感因素,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创设优美的、浓郁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感受和体验,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以情促教、德育“内化”的目的。

3.适合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并非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具有相当的艺术性,不能生拉硬拽,一定要适合、恰当、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

中职学生具有相当强的叛逆心理,因此教师渗透德育的技巧取决于是否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不被学生察觉地、有分寸地深入学生心灵的敏感角落。一堂成功的渗透教育课,不能出现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而应采用学科教学的语言,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这才是学科渗透魅力之所在。反之,如果试图把一门学科的教学与所有的德育问题联系起来,容易牵强附会,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

4.因材施教原则

学科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德育渗透点,适时、适度地进行教育,彰显教育的内涵。教师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水到渠成地实现教育目标,这就为在其他学科进行德育渗透赋予了活力和生命。要做到这点,学科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让德育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做到教育无痕。

中职院校德育实效研究 第12篇

德育是教育者将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方式, 它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广泛的内涵。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一项基础性教育课程, 它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动力和导向。德育课是通过课堂教学,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要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 就要让学生在掌握德育课堂内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将所学的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中职学校提高德育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1) 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和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效果, 为中职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以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2) 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按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以学生为主体, 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 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出具有高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

(3) 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以往的中职德育课实践中,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只强调灌输基础理论知识。为了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 就要对中职德育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培养目标的实效性。

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厌学情绪。在中职学校中, 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心态比较消极, 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 觉得德育课没有什么作用, 可有可无, 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理解也比较困难。

(2)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态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 有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态度不够热情, 认识也不够深刻, 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 教学信心不足, 不能履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职责。

(3) 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 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 没能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而且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

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对策

(1) 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德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就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以真挚的感情和学生进行沟通, 增强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 这样才能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2) 更新德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观念陈旧, 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就需要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使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民主的情感交流, 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3) 转变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 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并注重师生互动, 转变教学方式, 运用情感教学、模拟实践性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改革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 实施多元的课堂教学, 增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来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

摘要:中职学校中的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 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 分析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索了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少军.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钢管静水压试验机下一篇:导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