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修范文

2024-07-14

唐诗宋词选修范文(精选10篇)

唐诗宋词选修 第1篇

困惑篇: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眼看着必修课要学完了, 我心里开始烦躁:选修课到底怎么上?课程那么多, 课时又很少, 还要应对考试, 能讲完吗?带着这种困惑, 选修课拉开了帷幕———组里指定几位老师出先行课 (唐诗第一单元) 。我喜出望外, 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个单元的先行课听完了, 接下来便是评课, 大家直言不讳, 一起探讨选修课到底该怎么上。研讨修改之后, 各位老师“粉墨登场”, 选修课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 摔了不少跟头, 总算学完了一个单元。我问学生:学习本单元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笑而不答。我愈加困惑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是选修课?

反思篇: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再次拿出《课标》, 翻到30页“选修课程举例一:唐诗选读”, 一字字、一句句仔细研读, 反复揣摩, 合上书, 闭上眼静静地想, 想出一种方案, 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如此三番, 终于有了点思路。

实践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自我鼓励下, 我上路了。下面以唐诗一、二单元为例, 说明我的求索之路。

第一步,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朴素的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永远值得学习。记得工作之初, 组里一位老师学一位老前辈让学生读课文, 说:“读, 再读, 大声读, 使劲读, 摇头晃脑地读。”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事后他说他讲的不是笑话, 而是实事。我先让学生把所有的诗歌进行诵读, 课堂上多种多样的诵读, 课下布置作业再读, 名篇一律背过, 上课检查。课标上说, “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说, “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咏工夫兴味长。”

第二步, 回眸一笑百媚生

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兴趣, 我给学生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唐之韵》其中的几集。声情并茂的解说, 音画相配的和谐效果, 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再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背过的诗作, 真是“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学唐诗宋词时, 我不仅让学生读, 还让学生唱。我对宋词的兴趣, 就源于在山师读书上宋词选修课, 教课的那位女老师经常给我们唱。听说她是中文系第一位年轻的女博士, 江南人, 她的讲课风格一如其人, 小桥流水般, 柔美清新。还有, 那时班里有一位韩国留学生, 她下课就给我们唱歌 (宋词) 。我讲起当年的读书经历, 学生掌声如潮, 央求我学几句, 于是我给他们唱了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抛砖引玉, 在我的带动下, 学生唱了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岳飞的《满江红》, 然后我又放了这四首歌徐小凤、王菲、安雯、屠洪刚的原唱, 学生欢呼雀跃, 掌声雷动。这样做看似浪费时间,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受, 水到渠成, 下一步就是鉴赏了。

第三步, 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各人

鉴赏前, 我先把唐诗概况和代表诗人的诗风给学生介绍了一下, 使他们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了解, 便于课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我又结合必修1—5册诗歌和选修一、二单元的诗歌, 给学生做了一个“整体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专题讲座。然后我又给学生印发了一篇鉴赏指导文章———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让学生用心看, 悟出点方法来。的确, 诗如茶, 只有“泡”开 (联想和想像) , 才有味道。

第四步, 花开万朵, 我采一枝

为了充分体现选修课的开放性,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小组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如李白诗歌与酒、聆听杜甫, 清音远韵———山水田园诗、雄奇悲壮——唐代边塞诗, 然后分组展示成果。当然, 学生研究之前, 教师应先进行示范, 让学生有法可依。下面是我的一堂示范课的大体步骤:

(一) 导入:

一说起诗歌, 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代。唐代, 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 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诗, 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而唐代的边塞诗意境高远, 格调悲壮, 像雄浑的军号, 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类诗歌———唐代边塞诗。

(二) 欣赏图片:

让学生先进入学习边塞诗的情境, 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感受诗歌的气氛。

(三) 简介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在唐代, 有一批诗人 (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广义地说, 与边塞戍边生活有关的诗歌就可以认为是边塞诗。

(四) 边塞诗作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杨炯《从军行》、李贺《雁门太守行》, 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 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陈陶《陇西行》、曹松《己亥岁》、李颀《古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高适《燕歌行》

总结: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边塞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归雁、猎鹰、飞箭、走马、平沙、战马、胡天、瀚海……

边塞事物:

琵琶、号角、羌笛

边塞诗的意境

壮丽、开阔、壮阔、雄浑、雄奇、奇丽、苍凉、荒凉、萧瑟、苦寒……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4.痛斥君主穷兵黩武, 草菅人命的;5.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6.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课外拓展 (作业) :

边塞诗中的独特风景、边塞诗的永恒魅力、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各自的特点、某边塞诗人的专题研究

第五步,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生学会了基本的鉴赏方法, 我便开始考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有的提具体问题, 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怎样变化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传达了什么样的理?有时我让学生从创意、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选择优秀的在课堂上交流。经过这一步, 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也不知不觉上去了。

第六步, “黄河”大合唱

学完《唐诗宋词》, 为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读诗, 我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唐诗宋词》朗诵演唱会, 名为“唐风宋韵”。学生精彩的朗诵、演唱, 多种多样的形式, 别致的配音、配画 (课件) , 将《唐诗宋词》选修课推向了高潮。

后续篇:更待菊黄家酝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唐诗宋词选修 第2篇

《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设计:张飞50630778@qq.com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的一些诗人、诗作的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的起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一)先秦时期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5.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6.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7.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8.南北朝民歌:《采莲曲》、《木兰诗》

(四)唐代

9.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五)宋代

10.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六)元代

11.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体裁)分类简表

1、诗

古体诗

四言古诗:出观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杜甫《羌村三首》)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杂言古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吟”、“曲”等。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绝句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颧雀楼》)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律诗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排律

2、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3、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 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散套)(睢景臣《高祖还乡》)

戏剧(只是供演出的剧本)

杂剧

传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一)初唐(618-713)

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了题材,使之面向社会,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

初唐前50年,诗坛主盟者多为陈隋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唐太宗本人虽反对“释实求华”(《帝京篇》序),提倡“词理切直”(《贞观政要文史》),也写过一些颇有气势的诗篇,但出于”润色鸿业”的需要,他与群臣游宴唱和,开初唐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风。真正能在这一时期脱俗的是王绩,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接近阮籍、陶潜,对五言律诗的形成有所贡献。

初唐后50年,诗坛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上官仪和杜审言、沈缙凇⑺沃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另一股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他们自觉地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地在拓展诗歌内容、开创新的风格上进行尝试。“四杰”批判风靡当时的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并“思革其弊”(杨炯《王勃集序》)他们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楼榭移向市井边塞,从歌功颂德变为言志抒怀,咏叹人生。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

陈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文风,而且标举“风骨”、“兴寄”,并在创作实践上垂范。他的代表作《感遇》38首和《蓟丘览古》7首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思索人生,较之四杰,深广有加,风格雄浑高古,寄托遥深,洗尽六朝铅华,在理论和实践上廓情六朝文风,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但陈子昂的诗歌“复多变少”(然《诗式》),质朴有余,文采不足。开创有唐一代新文风的任务有待盛唐诗人来完成。

(二)盛唐(713-765)

盛害诗人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将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之中,开创出一代新风:雄健刚劲的风骨、高远浑成的意境、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这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成就之一。

盛唐诗歌,具有雄健刚劲的时代特征,已不同于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和边塞诗派尤为典型。盛唐的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他们多有边塞从戎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诗描绘边塞苍茫壮阔、奇异瑰丽的景色,抒发他们立功疆场、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激扬高亢的时代精神,风格慷慨雄壮。在七言歌行和绝句的运用上有所创新。

盛唐诗歌不仅有六朝的婉丽,而且情景交融,意象浑成,境界壮阔。王、孟山水诗派尤为典型。与六朝的模山范水不同,他们以清丽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重在领悟其中的诗情画意,创造意境,并借以抒情寄趣。形式上,他们多采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盛唐诗人抒发感情,既不掩饰,也不节制,似行云流水,任其自然;创造意境,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运用语言,质朴无华,情韵深长,因而盛唐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不同于六朝的镂金错采之美。

盛唐诗人在上述总体特征之外,还各有风格。风格的多样,流派的形成是盛唐诗歌成就斐然的又一重要标志。“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唐诗品汇总序》)

盛唐诗歌成就的另一标志是在诗歌形式方面,“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不仅如此,几乎在各种体裁方面,他们都能变化创新。在乐府方面,或用古题写新意(如李白),或咏时事创新题(如杜甫)。在歌行体方面,破偶为奇,以参差的句式,恣肆的笔调,抒发慷慨跌宕的感情。(如李白、岑参),在律恃,特别是七律方面,以精严的格律或峭拗的变律、议论朝政,叙述战事,反映民生,抒发襟怀,大大丰富了律诗的表现力(如杜甫)。在绝句方面,用玲珑的意象、浑成含蓄的寓意,表达悠远的情韵(如王维、李白、王昌龄)。

代表唐朝,乃至我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是盛唐的两位伟大诗人李白、杜甫。李白的诗歌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民生的苦难,蔑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的风貌的一面镜子。而杜甫的诗歌则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他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语言遒劲,笔法曲折,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元稹《杜君墓系铭序》)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三)中唐(766-859)

这是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也不逊盛唐。

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唐诗处于两个高潮之间的低谷。代表人物是韦应物、刘长卿、李益及“大历十才子”。他们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他们的诗对社会的疮痍,民生的调弊有所反映,但多客观冷静的描写、低沉感伤的哀叹,缺乏盛唐诗歌那种强烈浓厚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李益、卢纶的边塞诗能嗣响盛唐。韦应物、刘长卿的山水诗,高雅闲淡,于王维、孟浩然之外,自成一家。“大历十才子”多为权门清客,诗多流连光景酬和投献之作。正如皎然所述:“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而“诗道初丧,正在于此。”(《诗式》卷四)他们多工五律,意境淡泊,情致闲适,描写细腻精工。但雕琢过甚,有句无篇。另外还有元结、顾况等,用风格古朴的乐府古体,揭露时弊,反映百姓疾苦,成为介于杜甫与元稹白居易之间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

中唐中期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中唐诗歌有所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艺术方面,他们的乐府歌行,发展了杜甫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元白的一些乐府融入了传奇小说的手法,首尾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风格平易纤徐。张籍王建乐府在精警凝炼上有别于元稹、白居易的委曲详尽。但他们都务求晓畅坦易,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另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有李贺、贾岛、姚合等人。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都以奇崛险怪为美。韩(愈)孟(郊)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韩愈才雄,孟郊思深,都长于古体,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李贺的乐府,作意奇险,幽深丽。贾岛、姚合取法十才子,工于五律,冥思苦吟,抒寒苦之情,状幽僻之景,形成清苦奇僻的诗风。柳宗元的诗“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恩集后》),风格近于陶渊明,与韦应物并称韦柳。他的诗抒发幽债哀怨,深得楚骚精髓,则与韦应物不同。刘禹锡的诗长于咏史吊古,工于七言律绝,雄健苍劲,被誉为“诗豪”。柳(宗元)刘(禹锡)不入流派,而能标新立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人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四)晚唐(860-907)

唐代诗歌经过盛唐和中唐充分开拓后已难乎为继,晚唐一般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题材、境界较为狭小。但也有一二例外,这便是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创作。杜牧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们都有过报国济世之志。才俊志高,却不获伸展。他们的诗歌或隐或显地陈世事、刺时弊,表达忧国伤时之情。在对时局失望和仕途失意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追求声色感官的刺激,诗中写男女之情的题材增多。其中杜牧的古体恃,感怀时事,抒发襟袍,慷慨激昂。他的律恃,尤其是七律,俊爽不羁,时寓拗峭,以矫圆熟。咏史绝句,精警、婉曲、隽永。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李商隐伪诗感时伤事,沉郁顿挫,但气魄笔力,略逊杜甫一筹,而寓意砌深曲,思绪的绵密、用典的精工,则又过之,亦身危情苦所致。尤其是李商隐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另有温庭筠的诗,其成就逊于李商隐。温长于乐府,李深于七律,两人以诗风丽并称,他们的部分诗歌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对词的发展有所影响。

晚唐诗人客观上面临时代衰败,社会心理感伤、颓废和诗歌在盛唐、中唐一盛再盛之后难乎为继的局面,而主观上他们的才力心志俱不足以开宗立派,他们的共同点是:无论出处穷达,对时局已不抱幻想,最后大多归隐田园,寄迹山林或放清声色;他们的诗无论何种题材,都充满感伤、悲愤的情调;无论风格有多大区别,都步人后尘,没有创新。晚唐诗人出杜牧、李商隐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多为中下层文人,他们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以古诗乐府(皮日休、聂夷中)或律诗(杜荀鹤)反映民生的疾苦,讽刺政治的黑暗(罗隐),幽愤怨恨之情多于谏诤规劝之意。另一类则是仕途通达,遭遇世乱时变,绝望于政事,退而隐居的文人,如韩、吴融、司空图等。他们的诗歌表现朝政紊乱、战乱频仍的史实,抒发忧伤哀痛,思归慕隐的心情。韩、吴融的诗风受李商隐影响。其余的诗人或学张籍,或学贾岛、姚合,总之是“依人作计终后人”。

三、播放《唐之韵千古唐诗》影视录像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多媒体展示内容提要

一、初唐诗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盛唐诗歌

1、山水田园诗派

①题材:山水田园、隐逸的生活

②风格:以平和恬淡、清新自然为主

③体式:律诗和绝句

④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

⑤代表作: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

代表作: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边塞诗派

①题材:边塞战争、边塞风光、民族风貌、征夫闺妇

②风格:以雄奇浑厚、豪迈奔放为主

③体裁:歌行体和绝句

④代表诗人: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

⑤代表作:《燕歌行》(高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代表作:《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

三、中唐诗歌

1、奇险诗派

代表诗人:韩愈、孟郊

代表作: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絮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新乐府诗派

代表诗人:元稹、白居易

代表作: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琵琶行》、《长恨歌》(白)

3、诗豪--刘禹锡

代表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4、柳柳州--柳宗元

代表作:《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诗鬼--李贺

代表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梦天》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四、晚唐诗歌

1、晚唐前期的“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代表作:《锦瑟》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夜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赤壁》(杜牧)

折戢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晚唐后期的两种诗风:

①浮艳柔靡代表诗人:温庭筠、韦庄

代表作:《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②现实主义代表诗人:聂夷中、杜荀鹤

代表作:《咏田家》(聂)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山中寡妇》(杜)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唐诗宋词蕴含健康秘诀 第3篇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善于养生的文人墨客,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句之中。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特此与大家分享。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 这是半山翁王安石的诗句,意寓睡眠对于长寿比任何仙方都重要。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既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储备能量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重要环节,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延缓衰老。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它阐明了睡前足浴利于养生的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是从脚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益于延缓大脑衰老,而且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益寿延年。

“世人个个说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是陆游的食粥诗。陆游深明养生之道,他对粥的称赞是出于养生的经验,而非文字的夸张。粥容易消化吸收,不伤肠胃,长期食粥可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如玉米粥补脾益胃,山药粥补肾精固肠胃,羊肉粥温补脾胃,银耳粥滋补强身。因此,粥对于老年人、产妇、患者都是非常适宜的食品。

剪报既动手又动脑,使我在晚年老有所学,同时也增加了生活情趣,延缓自己的衰老。而我在剪报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到了古人关于睡眠、足浴、食粥等等养生良方,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唐诗宋词选修 第4篇

当前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选修课程的开展, 它有着全新的文化内涵, 建立了更立体、开放的教材体系。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课程采用选修的模式进行教学, 给教师带来更大的个性空间以及创新的机会, 但就当前的教育体制, 其真正落实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通过诗歌鉴赏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是老师当前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的教学问题。

二、课程要求

只有对《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课程要求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1.课程定位。

《唐诗宋词选读》定位首先是选读, 即通过阅读佳作进行语言、情感的积累;其次是欣赏, 即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看好处、说门道;再次为鉴别, 对诗词作品进行评优劣、判高下。

2.文本特点。

首先是经纬交错, 逐层推进。从盛唐到晚唐, 从北宋到南宋, 以作品的时间为经;由意境到格律, 从联想到词眼, 以鉴赏为纬。其次, 《唐诗宋词选读》还有着吟诵、多元解读等艺术鉴赏特点。

3.教学指导思想。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所有先进的理念都依赖于学生的语言实践, 没有知识储备就不可能进入鉴赏层面。一些知识需要学生进行了解与接受, 如诗歌意境、表现手法等,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之后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魅力与不同时期人们的追求。

(2) 基础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虽然必修与选修都对学生阅读鉴赏过程进行了强调, 重点考查这一过程的审美、应用能力, 但区别是, 必修强调学生基础, 选修考虑个性发展。必修教学比较统一, 阅读鉴赏和作文都为常见模式;选修则应当加入专题研究, 写作表达也更为重要。

三、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发挥自身优势, 弘扬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程应运而生, 但在落实教学过程中, 《唐诗宋词选读》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方面。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兴趣不高。古典诗词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论是在思想道德素质还是语文素养的培养上, 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但是高考制度影响下, 学生功利性较强, 只重视可以短时突击的科目, 对唐诗宋词学习没有端正态度。

2.教师方面。

(1) 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教师在教《唐诗宋词选读》时, 依然采取满堂灌的形式,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讲解过程枯燥乏味。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唐诗宋词时, 过于理性化, 抠字眼, 使唐诗宋词被肢解得体无完肤。还有一些教师遵循介绍作者、扫除字词障碍、翻译、布置背诵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体验。

(2) 教材处理不当。

《唐诗宋词选读》不同于必修诗词教学。必修阶段的古典诗词数量少, 难度系数也小一些, 教学要求不高。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对选修与必修教材差异引起重视, 教学目标定位低, 课时分配不当, 没有突出重点。

四、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方法

1.比较鉴赏。

在唐诗宋词选修教学中, 比较法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对作品的题材、手法、语言以及风格等方面加深了解。除了相同风格的诗人比较鉴赏外, 不同风格的诗篇的比较鉴赏, 可以发现词人派别与性别的差异, 抒发情感手法的不同。而抒写相同内容的诗篇进行比较鉴赏, 可以对其抒发的不同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2.归类和引申。

老师可以依据江苏省的《考试说明》, 对《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教学重点的专项归类。可以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从内容上来看, 古典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送别类、怀古类、边塞类、田园类、思乡怀人类、借景抒情类等。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作品依据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进行归类教学。这样进行归类后, 诗词鉴赏的主旨不会出现严重偏差。

3.单总结合。

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 对其单篇作品进行鉴赏教学, 是单总结合的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首先, 需要让学生对唐宋代表人物的个人风格进行了解与把握。除此以外, 通过从总体上把握一个时期的政治局势, 来进行单篇诗词的鉴赏, 也是单总结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五、结束语

将《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课程, 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学生反响、体验的重视程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需要老师把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区分开, 针对这门课存在的教学特点, 进行对话式的教学,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进对诗词进行解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修养, 凸显《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养分。

摘要:苏教版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对高中语文教学有较高的教学要求, 通过分析其定位与文本特点, 对现在《唐诗宋词选读》中出现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了比较鉴赏、归类和引申、单总结合等高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法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唯.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大学.2009

[2]柯晓芳.古典诗歌对话教学的“诗意”观照[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李镇西.对话:平等中的引导[J].人民教育.2004 (3-4)

唐诗宋词选修 第5篇

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从军行——杨炯 滕王阁——王勃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 ※送魏万之京——李颀 山居秋暝——王维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燕歌行——高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送友人——李白 将进酒——李白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客至——杜甫

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白居易 天上谣——李贺

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安定城楼——李商隐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长安晚秋——赵嘏 商山早行——温庭筠

目录

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 ※乌夜啼——李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天仙子(水调敷声持酒听)——张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 ※卜算于(缺月挂疏桐)——苏轼

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 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陆游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歹带香人)姜夔

12、“龙腾虎掷”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

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天上谣——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安定城楼——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长安晚秋——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梦后楼高台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见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为谁流下潇湘去?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歹带香人)姜夔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12、“龙腾虎掷”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kuà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iàn)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

《唐诗宋词选读》二题 第6篇

一、“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这是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的颔联, 这一联的理解难点是“梅柳渡江春”一句, “梅柳渡江”, 这“梅柳”是从江北“渡”来江南, 还是从江南渡去江北呢?

近人俞陛云的看法是从江南渡去江北。其《诗境浅说》谓:“此诗为游览之体, 实写当时景物, 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 用字之妙, 可谓诗眼, 春光自江南而北, 用‘渡’字尤精确。”但这一看法有明显的费解处:杜审言大约在武则天永昌元年前后在江阴县任职, 而陆丞时任晋陵县丞, 二人属同郡 (时常州、江阴均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邻县同僚 (见课文注释) , 陆丞“早春游望”原诗虽不可知, 但依情论理, 二人都在江南, 所写决然不应是江北中原之景, 和诗写“当时景物”, 怎可能不写江南, 倒写江北?从思路看, 诗人入手以“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两句领起, “云霞”两句紧承而来, 写所“惊”之“物候”, 着眼点显然应放在江南早春景象上, 因为这样写, 才能写出诗人作为游子对江南早春景色的独特感受, 从而表现他倦游思乡的思想感情。当然, 写江南之景, 也未必一定要直接写江南, 通过写江北的来写江南, 也可以是一条途径, 但此联第一句写眼前之景, 第二句忽然转写江南的梅柳渡江而去, 江北也一片春意盎然, 不仅显得飘忽太过, 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总体看, 俞氏的理解很让人感到诗意上的许多扞格。

与俞陛云的理解决然相反的是倪其心先生。倪先生诠释此句说:“‘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 同属初春正月, 在北方是雪里寻梅, 遥看柳色, 残冬未消;而江南已梅花缤纷, 柳叶翩翩, 春意盎然……所以这句说梅柳渡江过来, 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见《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倪先生把北方和江南作比较, 以说明南北之春早晚的不同, 而又说“梅柳渡江过来”, 江南就“花发木荣”了, 其意显然是说江北之春要比江南来得更早, 推而言之, 这“江北”在地理位置上也就要比“江南”所处更南了, 因为北边春迟, 南方春早, 这是常识。相反, 如果江北不是比江南更南, 那么, “梅柳渡江”显然就是指梅柳由江南渡江而北了。问题是长江在常州江阴一带基本是东西走向, 江南江北纬度相当, 在春天谁早谁迟的问题上, 分辨其高低基本没有价值, 而春到的早晚, 即使略有区别, 也不可能像南方和北方的区分那么明显。据此, 又怎么能推断说春是从江南渡江北来或是从江北渡江南来呢?

如何理解这一句, 看来关键还是要解决春所自来的问题。弄清楚了春从哪里来, 梅柳渡江究竟是由南而北还是由北而南, 自然就不难解决。春从哪里来?为什么南方春早而北方春迟?倪先生做了这样的解释:“在古人观念中, 春神东帝, 方位在东, 日出于东, 春来自东。” (出处同上) 春自东来, 最东处自然是海, 春由海上自东向西, 越过长江, 而长江入海一段正好是由西北向东南的走向, 而常州、江阴的正东面又正好是江北纬度偏南的地方, 这样, 江北的春天当然就要比江南的来得早了。倪先生的解释很有意思, 不过仍有疑问:春由东向西而来, 按理, 和常州江阴同一经度的北方, 应该同时春临, 而事实上, 怎么是南方春早, 而北方春晚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不仅要搞清春所自来的问题, 还要弄清春是如何运行的问题。春是如何运行的呢?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纳音》一篇云:“六十甲子之有纳音, 世人鲜知其理。偿观《笔谈》有曰:‘凡气, 始于东方而右行, 音, 起于西方而左行。’所谓气始于东方者, 四时始于木, 右行传于火, 火传于土, 土传于金, 金传于水。”古人以五行解释世界, 认为东方属木, 南方属火, 西方属金, 北方属水, 中央属土。在他们看来, 春天是从东方开始的, 然后向右运行到南方, 再由南方到中央, 又由中央到到西方, 再由西方到北方, 按照这样一个“右行”的规律, 北方的春天也就必然地在南方的后面了。至此, 诗人此句的意蕴差不多已无扞格了。

二、“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这是杜甫《旅夜书怀》的颈联。解读此联, 可谓说者纷纷、持论多异。但细加考察, 或失在此, 或失在彼, 多难切旨。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解读此联以为:“五属自谦, 六乃自解。”“自解”谓自我宽慰。杜甫立志报国, 着意经济, 但命途多舛, 壮志难伸, 以“老病”自宽, 含怨愤之意见于言外, 颇得诗境诗情。“自谦”有不便夸张之意。诗人既留意经济, 当以建功立业为人生高标, 为何反倒以文字歌诗为自足, 这显然是一个问题。

凭直觉观照诗旨, 极易流于空疏, 一予坐实, 多不能圆通者。傅思均以“立意含蓄的反话”来理解这一联:“有点名声, 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 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并对这个解释做了具体的阐发:“诗人素有远大的抱负, 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 因此名声竟因文章而著, 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既老且病, 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病, 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 (见《唐诗鉴赏辞典》第564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将解释和阐发结合起来, 这样做, 某种意义上克服了仇氏的不足, 但细审之下, 仍不免让人疑惑:“做官, 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依反话来理解, 意思是“做官不应该因老病而休”, 这与作者后面的阐发大意差近;而“有点名声, 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照反话去理解,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以文章自诩的杜甫, 阐发时又说他“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 因此名声竟因文章而著, 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这前后岂不是矛盾了?

其实傅氏的阐发并没有错。杜甫以文章闻名, 曾“一日声烜赫”“文采动人主” (《莫相疑行》) , 晚年更是名播天下, 声动海内, 但诗人以“致君尧舜”为襟怀, 一生作为, 目标确实不在以文章名世上。回顾平生, 文名之外, 位卑权轻, “功名”不显, 暮年壮心, 自然要感慨叹息, 怨愤不平。因而说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无疑是正确的, 问题是如何让解释和阐发对应圆妥起来。教材对这两句做如下解释:“我的名声难道是凭借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倒是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笔者认为, 这与诗旨有了较好的接近, 但仍有不足。后句解释与傅氏差近, 这里不论, 就前一句看, 释“岂”为“难道”, 是反诘的语气, 但细读整个句意, 却又感到里面的意思仿佛不止一个, 因为反诘既可以是对自己的叩问, 也可以是对他人的责问。“难道是凭文章而显著吗?”如果不了解诗人不满于自己得名之所自, 将此句理解为诗人不满于人们对他的名声得自文章的看法也无不可, 而这就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了。

唐诗宋词的美学意蕴 第7篇

一、唐诗宋词最得古典美学之精髓。

魏晋美学的王弼曾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曰:“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此话道出了中国古典美学最注重且最基本的概念是语言、形象、意蕴, 并阐述了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是忘我之境。这种境界说在唐诗宋词中体现得最多最妙。有关古典美学的相关范畴:境界说、韵味说、表现论、创作论、情趣说、欣赏说, 都能在唐诗宋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阐说。如崇高的壮阳之美是古典美学很早就有的一个概念, 这在很多唐诗宋词中也体现出来。

中国古典美学很推崇“虚静”之说, 透露出浓浓的庄禅寂然之境。这类作品不胜枚举。现以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为例。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诗中明显地有种清幽忘我、空寂超然之境。“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更是古人对曲折美、摇曳美的一种全新体验。唐诗宋词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以有限形式表现无限内容, 以瞬间表现永恒的意蕴美。这正体现了庄禅美学的“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的境界。

二、唐诗宋词是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最好教材。

唐诗宋词一般有严格的形式规定。象七言排律, 全文只有56个字, 共8句, 每句有平仄要求, 颈联要对仗。词也有形式上的规定。这样从外观形式看, 体现整齐、对称、反复、对比的形式美。

在欣赏美的时候, 人对审美的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活动, 都体现出人们在追寻和发现的过程中得到无穷乐趣。唐诗宋词很讲究意境的构筑, 讲究“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情景交融。像山水诗优美的意境;田园诗恬淡的意境;边塞诗崇高悲壮的意境;宋词豪放派旷达、壮美的意境;宋词婉约派隐晦、凄美的意境;悟道诗超然灵妙的意境等。对形形色色的唐诗宋词的意境, 通过我们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 给我们以审美的陶冶、心灵的净化, 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全文只字未提游子的思乡悲哀, 但三组景物无不隐含此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水乳交融之境, 九个名词意象组合等又体现一种诗意妙然之境。

三、唐诗宋词渗透着音乐、绘画多种艺术形式的美感。

唐诗宋词都可以配上与之相吻合的曲调来唱歌, 是很好的歌词。其平仄相间、抑扬顿挫体现了音乐美。唐诗宋词声音节奏的轻重缓急, 画面节奏的疏密散紧, 情感节奏的起伏无不给人以乐感之美。朗读一首诗就是唱一首歌, 古代的诗人都会吟诵诗歌。唐诗宋词与绘画有很深的渊源。诗词外在形式的对称体现在绘画构图的透视, 诗词描绘景物体现在绘画构图的色彩渲染, 而色彩往往是情绪的再现。真是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强烈的形象感、色彩感在诗与画中总是相通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可以绘成一幅色彩鲜美的山水画。

四、唐诗宋词本身就记录了作者的审美观照。

观照, 是哲学、心理学的专用术语, 是指通过感性直觉直接达到理性本质内容的把握的一种心理过程。而审美观照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唐诗宋词的作者很多就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体现这种感受方式。我们何不按图索骥来领会?

唐诗宋词鉴赏中的“读法” 第8篇

首先,就唐诗宋词自身而言,“读”是其内在的要求与本来的面目。《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词选序》曰:“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名曰词”。由此可见,不论是诗,还是词,都是以古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寄寓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又以鲜活的文学形象出现,作为感性的语言模块,都是符合韵律的,读起来都是上口的。

其次,诵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没有语感,没有对语言特有的敏锐性,你很难欣赏诗词间细微的妙处、领略其蕴味与内涵。只有加强诵读,熟读成诵,心口相应,烂熟于心,才能提高读者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在反复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如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连用七个叠声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机杼自出,流转如珠,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感情波澜,那百无聊赖、心神不定的神态,悲深愁绝的痛苦心情,十分耐人寻味。

第三,《课程标准》也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简而言之“多读多背,加强积累”,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合格的人才。“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程千帆先生曾说过经典的话“读背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的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邃。”郭沫若曾形象地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

第四,“读”可以说是从文本中获取绝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经,对魅力意蕴高度浓缩的唐诗宋词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是欣赏的必要步骤,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像唐诗宋词虽产生于千年之前,却像才脱笔砚一样新鲜,无论何时吟诵,都有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读出沁入心灵的韵外之致。东坡诗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周密曾云:“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问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故有“三分诗七分读。”为此确定以读为核心鉴赏,大致分为八步走:音读—意读—诵读—情读—美读—比读—议读—研读。

音读:就是读准字音,读清句续,读顺诗句,读出节奏、节拍,谈吐清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意读:能够读出大意,读出主体,读出基本要点,读出抒情主人公:狂傲浪漫的李白、悲愤忧国的杜甫、报国心切的稼轩、浅斟低唱的柳永、旷达的东坡、纯粹的易安。并查阅相关鉴赏的各种资料,为进一步鉴赏作好准备。

诵读: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诵读对于培养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大有好处。

情读:读出感情,读出情调,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意绪。找好情绪的对接点,进行角色转换。在清丽中感受刚健,在苍凉中体悟壮阔,在甘美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在愁绪中体会作者的苦涩和辛酸。激昂处势必破竹,一贯而下;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中流溢出几分哀婉。

美读:读出语言美、内容美、生活美、意境美、艺术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调、语流的疾徐曲折;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绵长、或凄楚哀婉、或空旷悠扬。

比读:就是比较阅读,是把两篇或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诗作放在一起,要求阅读者对于诗作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分析。事实上读多了,读熟了,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如同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写法却各不相同。比读,对于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议读:把一此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再认真钻研,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研读: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可进行专题性阅读鉴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借助网络、书刊、多媒体等,从小处着眼,用历史眼光、现代观念来审视文本,独立探究,合作研讨,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读无定法,可创设情境读,可慢读、快读、不紧不慢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可研读可美读,可随心所欲读,形式灵活多样,多种读法。只要有利于鉴赏,都可采用。

《唐诗宋词选读》整合性教学策略 第9篇

一、比较鉴赏

学习唐诗宋词过程中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鉴赏诗词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题材、手法和语言以及风格方面对诗词有进一步的了解。一方面对同一风格的诗人进行比较,也可以比较出些微的差别。比如“苏轼和诗词往往是豪迈奔放和坦率开朗的,为此形成了豪放开朗的风格;而辛弃疾的诗词中既蕴含着豪迈奔放的情感,又体现出郁郁寡欢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两个人虽然属于同一风格的诗人,但是通过比较能够对二者的诗词风格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不同风格的诗人的诗词进行比较。比如通过比较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诗词,二者一个属于豪放派,一个属于婉约派。即使是采用同一种抒情手法,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方面除了可以对诗人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对抒写同样内容的诗词进行比较。比如同样写元夕,辛弃疾表达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欧阳修则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诗人不同的心境面临同一种景物会产生不同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诗句中的一个词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比如古诗词中描写“影”的句子有很多,“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对比这些诗词中描写的“影”可以得出:描写具体景物时,运用“影”能够很好的化实为虚,从而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

二、归类与延引

按照归类的方法可以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词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诗歌内容中所蕴含的的情感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以及借景抒情类等,将诗歌按照这样分类之后,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只要对号入座即可,可以很清楚的弄明白诗歌的主旨了。

另外还应该适当的拓展和延引,新旧知识互相延引,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比如在鉴赏苏轼的《似花还是非花》的同时应该结合鉴赏章式原词《水龙吟》,通过以诗带诗,对相关的诗词进行组合鉴赏,既能够促进对原诗词的理解,又能够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另外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延伸牵引也是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的重压手段,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应该立即联想到梁启超的一句话“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学习视野,而且对于抒发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单总结合

单总结合就是能够在把握诗人的总体风格的基础之上对其某一个单篇进行赏析的一种方法。总体上把握诗人的不同风格,比如杜甫是沉郁顿挫的,李白是清新飘逸的,白居易是通俗易懂的等等。先从整体上把握某一个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风格,然后掌握某一种题材的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技巧等对于鉴赏某一个诗人的某个单篇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的,在掌握李白诗词的整体风格之后,在赏析李白的某个单篇作品时就会很容易了,出现的偏差不会很大。单总结合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但是却不易形成系统化和能力化。要想真正的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广泛的收集不同类型的诗歌,然后进行指导学习。单总结合的这种方法实际上反过来也是可以的,可以先掌握诗人的某个单篇的诗词风格,然后慢慢总结就会整体上掌握诗人的风格。

单总结合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某时期的诗歌的特点然后对某一单篇进行赏析和鉴赏。文章以唐诗为例,“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走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为此处于转折时期的唐诗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唐时期的诗人不仅仅是诗人,他们也充当着政治家,对中唐的走下坡路进行打击,痛击之处社会应该在创新中求变,才不至于在转变时期脆弱不堪。比如《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学生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很难对这首诗进行鉴赏成功。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对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学习诗歌就会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

诗人的总体风格或者是某时期的诗歌的特点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诗人的某一单篇的诗词,所以无论是“由总到单”,还是“由单到总”,看到诗歌时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倍增。

四、总结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 第10篇

一、扬州之月:明月何皎皎?古人何灼灼?

相对于太阳的刚、烈、火、热, 月亮却是柔、婉、清、凉、总是那样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像是一颗云笺上的泪珠。而扬州的月则更有诗情画意, 因为扬州的天气多晴好, 无大山高峰, 多小桥流水, 所以朗月当空, 碧水映月, 大自然的偏袒造就了扬州月的多情。让我们于唐诗中领略扬州月的风采。

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思君如满月, 夜夜减清辉。”思恋的心绪, 本与明月无关, 奈它曾照离人泪眼, 似是有情, 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无动于衷, 却又可憎。于深夜抬头望月时, 本欲解脱此一段愁思, 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 故曰“明月无赖”。

“无赖”二字, 本有褒贬两义, 这里因明月恼人, 有抱怨意。但后世因惊赏这对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 就离开了作者原意, 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 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本来月光普照, 遍及人寰, 并不偏宠扬州。而扬州的魅力, 也非仅在月色。诗为传神, 有时似乎违反常理, 却能深入事理骨髓。徐凝此诗而论, 后世读者读此诗后, 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 致使“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

《忆扬州》是一首怀人诗, 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 而偏曰怀地。这是因为诗人把扬州明月写到了入神的地步, 并用“无赖”之“明月”, 把扬州装点出无限风姿, 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 因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扬州的美好。

明月何皎皎?古人何灼灼?站在月华依依、清辉四溢的扬州城中, 轻踏着月色静静地走着, 袅袅轻风中, 那沐浴过张若虚、徐凝那朗然如璧的月光轻笼于自己的裙裾上, 人已不知不觉飘然若仙, 与夜空、明月、古城融为一体, 何忧不忘?何愁不销?

二.扬州美女:许我一个未来吧!

说扬州出美女, 也是实情, 历代的诗文中, 常有提及扬州美女的, 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 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美女的地方。直到现代, 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说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 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扬州美女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从正常的角度来分析, 其因由有二。一是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水乡的滋润哺育出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 这是自然造化之功。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从古至今, 扬州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梳妆台、妆奁盒和穿衣镜, 每日清晨, 女子都要在梳妆台前修饰打扮一番。就是朴素的劳动妇女, 如《广陵古竹枝词》所说:“不着绫罗不戴花, 些些脂粉不曾搽。”若是讲究美容的妇女, 那就是言忠贞《芜城春游曲》和韩日华《扬州画舫词》所云的:“艳妆人比画图工”, “更将梳理斗春容”了。

唐代诗人杜牧, 他曾经来这里医治因官场倾轧所带来的心灵创伤, 醇酒美人、十年一梦, 最终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样的声誉, 甚至比朝廷的嘉奖更能让杜牧感到欣喜。

唐诗中呤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 杜牧的三首七绝可算是当时的代表作。他这三首著名的七绝, 都是写扬州, 而且都是写扬州的美女。

1.《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2.《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 嬴得青楼薄悻名。”

3.《赠别二首》诗云:“娉娉袅袅

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遥想二十四桥边, 波光流动, 冷月无声, 玉人中立, 箫声轻吟, 夜晚的扬州风月无边, 只一座桥便不知引出多少风流往事出来。虽然当年的烟花柳巷歌舞升平早已淡去, 但那种余韵是依然点滴可见的。

只叹那数不尽的风流韵事, 只知道风月之地的扬州让诗人词人们魂消神荡, 他们笔不耕辍地描写扬州青楼女子那袅娜身影温柔情怀。但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一时的欢娱让女人守着词人们冠冕堂皇却永不能兑现的誓言, 注定要欠下扬州女子一笔又一笔的相思债。从此, 珠帘梦中惊醒的女子, 眉间心头又频添几许惆怅哀伤。可怜她们入诗词、入歌画, 唯独入不了自己的命运。

红袖添香, 扬州就是卷上珠帘的一场青楼梦, 是薄醉微熏时暂忘忧愁的快乐, 轻飘却真实。“扬州头, 苏州脚, 洛阳女儿好胳膊”真想做一个扬州的梦, 梦里要让我做一回扬州的女子, 于诗人们为我赋的诗歌词中纵情地醉着、舞着、笑傲着青春。但!且慢!在我欢颜着如花似玉的美眷, 舞着绢帛般细而柔软的腰身时, 谁又能许我一个未来呢?

三.扬州瘦西湖: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水怡养人文, 人文驻颜山水, 一地一风流, 一人一个性。有次看电视散文, 把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做比较。这三个西湖除了风景秀丽,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文人骚客曾吟下诗词歌赋并在此停留。比如苏轼、比如白居易。对于扬州的瘦西湖, 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千古送别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将情思摆在辽阔的时空下, 为后人留下壮美起程的想象, 扬州则成了渺小的点, 在遥远的那一端。而当李白亲自到了扬州后, 却没能留下任何与扬州和瘦西湖有关的诗句。大概是视野开阔、侠骨仙风者在此难以舒展, 干脆经了商, 游戏一番。然瘦水藏龙, 而且还很拥挤, 有欧阳修、杜牧等大家云集。

瘦西湖正是相对于杭州西湖而言, 如果说杭州西湖像个雍容华贵的少妇, 那瘦西湖就如恬静纤细的小家碧玉, 一带细水两岸花柳, 曲线玲珑, 瘦而不弱。瘦西湖的水离岸很近, 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像镶嵌有边的玉, 特别是在岸边的风中杨柳与水相应的和谐, 别有风姿。且装一瓶三月瘦西湖上的风存着, 或折几枝杨柳寄给某人, 别是一番诗情画意。

漫步于瘦西湖边, 耳机里放着吴涤清的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歌词虽简短, 但听着却委实让鼻子酸了一酸, 让心情沉了一沉。瘦西湖实在瘦, 带着赏玩的态度无法领略到她的美, 只会觉得她是个发育不良的羸弱的小女子, 但带着寻找的态度你会发现她瘦得有精华, 瘦得能见风骨。在这个越来越丰满的时代, 丰腴的是别处, 肥者越肥, 瘦者越瘦, 曾经内外辉煌互为依存产生的平衡之美, 现在只剩下千年瘦的风骨了。

四.扬州之花:多可喜, 亦多可悲!

1. 琼花:多可喜!

宋代诗人韩琦《琼花诗》:“维扬一株花, 四海无同类,

年年后土祠, 独此琼瑶贵。”

若你在绿肥红瘦时节, 到扬州一游, 自然想看看誉满天下的琼花。“不赏琼花开, 枉来扬州城”。大明寺是观琼花的佳处, 走进平远楼前宽敞的庭院, 只见十余株高达丈余的琼花树干, 高高地倚墙而立, 蓊蓊郁郁。树上花蕾盈枝, 繁芭密缀, 流光溢彩, 如美玉之璀璨, 似瑞雪之晶莹。既素雅, 又丰满;既飘洒, 又俏丽。仙姿绰约, 磊落端庄, 独具殊韵, 令人赏心悦目。正因为琼花美丽, 所以历代诗人、文士吟诵它的诗词很多。唐代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 在城中后土祠那株名闻天下的琼花旁专门建了一座“无双亭”, 并吟诗咏怀:“琼花芍药世无伦, 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 自知不负广陵春。”后来秦观在“无双亭”上也吟得《琼花》一首:“无双亭上传觞处, 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 可怜花与月应知。”在这一片褒扬声中, 扬州琼花赢得人人青睐的盛名。站在琼花树下, 遥想当年如锦繁花, 心中满怀无限向往之情。

据史书记载:扬州琼花已有2 0 0 0多年历史。物稀而贵, 又天资国色, 所以常有人想据为己有, 也许是气候、土壤条件限制, 琼花自古及今只对扬州情有独钟。当地的导游介绍说, 琼花不能移植, 一移开便会枯

音乐论坛

死。她曾移植到开封洛阳临安等都城, 但均枯萎, 这就使得琼花成了扬州的骄傲, 这是可喜的原因。

2芍药:多可悲!

(宋) 姜夔——《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 余过维扬。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余怀怆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时间转到公元1 1 7 6年, 白石道人路过扬州, 这里旧日

“竹西佳处”经过金兵的蹂躏已满目疮痍了, 桥上无玉人吹萧, 只有波心月影, 小杜那十年一觉的扬州梦醒了、落了、散了, 寂寞古都里唯有芍药一抹红, 春来冬去, 倔强绽开, 刺眼又刺心!姜夔有感而发, 写下这首悲壮沉郁, 引人深思的词, 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 指出了破败的原因, 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怀。宋词中虽有不少作品是反映扬州盛衰变化的, 但却都不如姜夔这首词写得深沉悲怆, 情韵绵进, 令人百读不厌。此词一出, 不知让多少人的扬州梦里多了些惆怅的红药呢?从“四相簪花”到“桥边红药”, 当念桥边的芍药, 寂寞无主地在风中摇曳的时候, 她的身上, 隐隐约约地折射出一个王朝兴衰的背影。

五.尾声:唯愿相思常在, 魂绕扬州。

以南宋中期著名词人史达祖的《临江仙》来结尾:

愁与西风应有约, 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 双燕月当楼。罗带鸳鸯尘暗淡, 更虚整整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缘此瘦, 羞亦为郎羞。

十里春风, 二分明月, 蕊仙飞下琼楼, 看冰花拥碎玉成裘。想长日, 云阶伫立, 太真肌骨, 飞燕风流, 敛群芳, 清丽精神, 都付扬州。

桥边摇曳红袖的芍药, 魂牵着二十四桥的影;孤帆远影的尽头, 小城故事依旧传唱;错过烟花三月, 却梦着千年不醒的梦。小城里是否还有唐宋的繁华?繁华里, 是否浸润了烟雨的朦胧?朦胧里, 是否还有醉人的胭脂红?沉醉千年, 驾一叶轻舟, 诗词和着天下的二分明月下酒, 听, 是哪位玉人的萧声划过这静寂的长夜, 弹破了一曲红尘梦?唯愿相思常在, 魂绕扬州!

摘要:最早, 我是在唐诗、宋词中认识扬州的, 在古人笔下, 扬州被装扮得美丽而妖娆, 此篇论文以唐诗宋词中的扬州为线, 以扬州月、扬州美女、扬州瘦西湖、扬州之花等为意象, 抒写我对扬州的感受。

上一篇:重点部署下一篇:故障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