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问题范文

2024-06-30

西藏问题范文(精选12篇)

西藏问题 第1篇

财政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有效调节工具和分配手段, 在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支农是指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及措施等, 它包括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如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扶贫开发、农业科技工程和农业生态建设等的支持, 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关系的制约。

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 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 人的劳动积极性不仅与其实际得到报酬多少有关, 而且与其报酬分配是否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就是否公平做出判断, 这种公平意识来自劳动者的劳动动机, 又影响着劳动者的积极性。

2.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是指因市场调节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因此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提供公共产品, 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公共财政,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产品分配手段。公共财政的使命就在于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与有效调节。

财政支农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通过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 能够引导和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健康成长。二是发挥协调分配作用, 公共财政能够协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消除长期以来因城乡分割和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等所造成的农业发展落后问题, 有助于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步伐。三是弥补市场失灵, 财政支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 不断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向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并发挥实际效益。

二、西藏财政支农现状及变动分析

农业是西藏的支柱产业, 在财政支农政策的推动下, 西藏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绝对量增长明显, 相对量增长平稳。

如图1所示, 1990~2010年, 西藏财政支农总量保持了较快速度增长, 1990年西藏财政支农总量为1.93亿元, 到2010年上升为89.11亿元, 年平均增速为46.7%, 可以看出绝对量增长相当迅速;从相对量增长来看, 1990年西藏财政支农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4.94%, 到2010年该比例为15.84%。而从财政支出占实现GDP比重来看, 也是稳中有升。

2. 财政支农占农业增加值比重提升, 而农业对全区GDP贡献下降。

1990年西藏财政支农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3.69%, 到2010年该比例上升到129.67%。而从农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来看, 在1990年该比例为50.9%, 至2010年下降为13.54%, 可见财政支农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虽在提升, 但农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却在下降。这说明西藏农业基础薄弱, 虽然政府对农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大了投入, 但在短期内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致当前财政支农效益不高。具体如下页图2所示。

3. 主要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而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障力明显不足。

近20年来, 西藏财政支出忽高忽低, 增速变化较大, 增长趋势很不稳定, 如图3所示, 其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目前, 西藏一些大型工程和项目建设多依赖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国家援藏政策的资助等, 而地方财力薄弱, 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资金明显不足。

4. 财政支农增长的稳定性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

从图4来看, 西藏财政支农增长的稳定性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1990~2010年间, 西藏财政支农增速最大值为76.15%, 其中1995年、1997年、2003年和2006年出现负增长, 最低值为-36%;而此期间财政收入增速最大值为68%, 最低值为0, 变化幅度小于财政支农。这说明西藏财政支农增长较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差, 即财政支农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三、西藏财政支农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 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 西藏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1. 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西藏农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1990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1亿元, 至2010年增加到68.13亿元, 20年增长4.83倍, 年均增速为8.19%;农牧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19.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0.77亿元, 年均增速为8.56%, 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藏城乡居民对农畜产品的需求。

2. 以果林发展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亮点。

当前西藏以林果业为主的新的产业发展较快, 1990~2010年间, 全区果园面积由629公顷扩大到1 860公顷, 增长1.96倍;水果产量由5 445吨增长到9 484吨, 增长0.74倍。林果产业能够较快发展与西藏财政支农有着密切关系, 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藏城乡物资供应,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 为高原绿色食品的加工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

3. 农业商品化率提升。

1990年西藏农业商品产值为39 571万元, 至2010年增长到596 053万元, 二十年间增长了14.06倍;农产品商品化率由1990年的20.29%提高到2010年的56.59%, 年均增速为36.3%, 这说明农产品“卖不了”和“卖不好”等问题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并及时为农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补充了资金来源。

4.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成长。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形势下农民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为壮大经济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联合体, 是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受财政支农政策的支持获得了较快发展, 至2011年底, 全区共有各类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76家, 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企业13家, 年均实现产值约3.53亿元, 它们在开拓乡村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和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西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大幅提升。西藏1995~2010年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了5.02倍, 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增加9.71倍, 小型拖拉机数量增加6.90倍, 农用运输车辆数增加7.44倍, 农村用电量增加3.50倍, 这为推动西藏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11》整理

四、西藏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政支农政策虽然对西藏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财政支农政策不灵活。

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普惠”原则, 对于扶持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存在“一刀切”等现象, 即不能根据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 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 使得那些亟待开发和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因得不到充足资金来源而中途夭折, 或是发挥不了效益。相反, 那些本无培育前景的产业项目却在白白耗费国家财政资金, 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有效地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

2. 财政支农体系不完善。

现行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较为单一, 主要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 动用地方财源项目较少, 92%以上的财政支出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 在调动地方财政积极性, 挖掘地方财政潜力上缺乏有效措施, 以致地方财政对于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和保障力, 形成了“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依赖性。

3. 财政支农方式欠科学。

西藏财政支农基本上是一种多以现金“供给型”的财政扶持方式, 在技术带动、项目引导、产业推动和机制完善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缺乏培植内生性因素的机制。现行财政支农模式是“财政主体”而不是“财政主导”, 它对于当地农牧业经济发展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形成了农业生产发展对政府公共财政的依赖性和“纯消费型”, 这是一种缺乏自我“造血型”功能的表现, 会制约西藏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财政支农缺乏长效机制。

现行财政支农多以维系和补助当地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需要为主, 对于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原生态和现代高科技农业项目较少。西藏农牧业发展面临着生态脆弱、资源贫乏、科技落后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等问题, 这是制约其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和瓶颈。对此, 需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全面拓宽农牧民增收空间和提升财政支农的保障力。

五、提升西藏财政支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西藏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形势和任务要求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提升一产、壮大二产、搞活三产”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西藏财政支农应以培育现代高科技和高原生态农业项目为重点, 以夯实农业经济增长实力为突破口, 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不断增强财政支农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1.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和当前西藏实际情况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 主要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提升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 对于具有纯公共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由财政全力投入, 并根据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适当增加投资规模。对于具有非公共性质和混合性质的农业设施建设, 应不断完善投融资机制, 推行“股份化”管理, 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收益共享”。对此, 财政可予以担保或贴息。二是运用相关税费政策扶持和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如推行固定资产投资抵免和加速折旧等, 以此促进先进设备设施更新和利用。

2. 推进农业扶贫开发。

当前西藏贫困村返贫率一般在20%~30%之间。对此, 应本着开发当地特色资源和培育优势产业的原则,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增强财政支农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变资源特色为经济优势, 变贫穷落后为开发进步, 使广大农牧民不断向快速致富和小康生活迈进。一是推动特色农牧产业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对青稞、中药材、肉、奶、蛋、禽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 打好培育地方财源的基础。二是扶持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竞争潜力大和辐射带动强的特色农业项目, 要予以重点扶持, 并做到资金拨付、技术扶持、项目带动、产业引导和机制完善等配套实施。三是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引导, 使之成为连接西藏农牧区“小生产”与外界“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3. 提升农业发展潜力。

针对西藏当前农业发展潜力不足和竞争活力不强等问题, 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使其占财政支农的比例逐年提升, 并不断保障和提升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二是增加财政对农业机械投资的补贴力度, 尽快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服务公司和农机合作社茁壮成长, 以推进西藏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和现代化进程;三是明确和调整财政支农的重点及方向, 使其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科技农业项目转移;四是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使其成为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媒介”。

4.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投入, 除保证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外, 地方财政还应根据财力适当增加配套投入力度;二是推动高原生态农业项目实施, 通过财政补贴或技术扶持等方式鼓励农牧民使用清洁能源和从事低碳农业生产;三是推进西藏生态税制改革, 应将非农产业对于水、森林和草场等资源的耗减活动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 对于符合绿色认证标准企业的产品生产可予以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等, 以加强对西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5. 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为应对农业生产的弱质性, 应建立和完善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 主要包括: (1) 提高财政承担保费的比例, 建议该比例由现行的90%增加到95%, 以引导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各种涉农商业保险在西藏正常开展业务; (2) 出台相关税费政策, 吸引区外一些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点、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等在西藏农牧区进行落户和投资发展, 发挥它们对西藏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6. 创新农业发展空间。

随着西藏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 需要拓宽和创新农业发展空间。一是积极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使其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平台及载体;二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其对全区GDP的贡献已超过45%。对此, 可设立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政专项扶持基金, 使其成为繁荣城乡经济和推动西藏“城乡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 .陈共编著.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 .陈爱东, 唐静.刍论西藏生态财政管理体制的构建.财会月刊, 2012;12

[3] .西藏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4] .巩雪茹, 刘强.提高西藏财政支农效益, 促进新农村建设.西藏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2

西藏问题的由来文本 第2篇

一、西藏的地理概况: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800米,7000多米高的山有50多座,8000多米高的山有11座,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国内外许多河流的源头。西藏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气压较低。西藏南面与印度、不丹、缅甸、锡金(1975年被印度吞并)接壤,西面紧邻克什米尔地区。西藏分为6个区,有1个地级市,73个县(市、区)。人口284万多,其中藏族人口约占95%。西藏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价值高达亿万元,森林蓄量居全国第2位,另有极为丰富与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西藏问题的由来

现在要谈的所谓“西藏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西藏问题”是英国制造的,具体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执行;后期是的“西藏问题”美国制造的,具体由美国中情局执行,“藏独”就是国内外分裂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国外帝国主义的作用:先是英国,1888年、1903年英国先后发动两次侵藏战争,二次攻占拉萨,想强迫签定《拉萨条约》未得逞;1913年英国策划“西姆拉会议”,人为把西藏分为“内藏、外藏”,首次提出“西藏独立”;1947年英国又在新德里举行的“泛亚洲会议”上,把西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看待等等。接在英国后面的是美国,1942年美国战略情报局特工伊利亚?托尔斯泰上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孙子)和布洛克?多兰上尉,以勘察中印公路之名潜入西藏,开始从事情报活动;1946年为“藏独”分子提供用于发报的发电机;1948年2月艾森豪威尔(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接见“藏独”代表夏格巴,支持“藏独”;1949年底,美国报刊上说“美国已准备承认西藏为独立自由的国家”;1950年11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声明,中国进藏行动是“侵略”,同月,唆使一些国家在联大提出干涉西藏的提案,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和一些国家的反对,这个提案被搁置;1954年起,美国中情局从藏族人中招募特工,送台湾训练,再让他们回西藏制造恐怖事件,具体组织者是**的两个哥哥土登诺布和嘉乐顿珠;1959年为“藏独”分子武装暴动提供枪支弹药,**叛逃时,美国中情局专门派无线通信人员到西藏帮助,**叛逃后,美国中情局又在尼泊尔帮助**训练了一支2100多人的武装等等。此外,俄国、德国、印度等国也参与了分裂活动。第二就是西藏分裂分子的作用:历史上西藏分裂分子的主要代表为夏扎伦青和夏格巴,现今的主要代表是十四世**。夏扎伦青是投靠英国搞“藏独”;夏格巴是投靠美国搞“藏独”;十四世**是四处投靠搞“藏独”。

三、**的“大西藏”问题及“实质自治”

**现在所强调的西藏与我国的西藏自治区不同,指的是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的一部分,这部分地区有藏族居民,总面积比西藏自治区大一倍以上。这就是所谓“大西藏”。实际上,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居民,从来不受西藏管辖。比如四川西部和云南北部的藏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由汉族王朝成立的州府管治,那时西藏还处在分裂割据状态,青海自清代起就独立为省。再说相对于羌族,土族等民族,藏族也是后来者。因此,将上述藏区等同于西藏完全是无稽之谈,毫无依据,所谓“大西藏”根本就不存在。目前十四世**主持设在在印度达兰萨拉的西藏流亡政府,八十年代,**将西藏独立要求改为要求“实质自治”,到1989年,又改为要求独立,1997年以后,**又强调自己追求的是“实质自治”,不要求独立。那么**“实质自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1987年9月21日,**在美国国会演讲中提出解决西藏问题的五点计划,其中一点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大西藏”地区。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华民国由于在西藏没有强有力的驻军,对拉萨就政令不通,导致今天西方还在质疑中华民国对西藏的主权。大家看到,科索沃战争中,塞尔维亚军队在北约的压力下,撤出科索沃,虽然北约口头保证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但现在科索沃已宣布独立一周年了,得到了世界上54个国家的承认,塞尔维亚毫无办法。还是邓小平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一句话说在点子上,“不进驻军队,怎么能显示主权”。由此可见,**的“实质自治”,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就是以此为“藏独”的过渡,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四、现在国际社会关于西藏问题的态度

历史上,英国、印度、美国都曾大力支持“藏独”。新中国建立后,世界同情弱小民族的趋势,使“藏独”既得到国际上的右翼反华势力和国家的支持,也在国际上不明历史真相的左翼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一些同情者。其实,从西藏和平解放到1979年之间,包括中间1959年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在西藏、在世界上原本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西方从来也没有闹出象现在这样的所谓“西藏问题”。在西藏民主改革后,百万翻身农奴倒是把毛主席当神一样崇拜。但在1979年以后,我们把毛泽东请下神坛,**在西藏的影响开始大了起来,这里面有很多值的我们思考的东西。现在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国家公开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在英美妄图分裂我国的关键时刻,解放军于1950年10月6日果断发起昌都战役,而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成功地进行了和平谈判,解放军第18军随即进军西藏,从而彻底粉碎“藏独”梦想。

印度现在虽然为西藏流亡政府提供庇护场所,但由于中印边界问题还未解决,印度建立地区性霸权的野心也未变,所以印度其实并不希望西藏真的独立。现在印度是一方面利用西藏问题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又怕西藏真正独立会向印度索回被占的西藏土地,所以在西藏问题上,态度一直十分暧昧。2004年中印关系缓和,印度正式宣布不再承认西藏为独立国家,中国同时也放弃了支持1975年被印度占领的原主权国家锡金的独立运动。

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2008年10月29日,在英国外交部网站发表声明,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尽管这个声明称“英国实际上早已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事实上,直到2000年,英国在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发表的人权报告中还宣称:“英国是世界上惟一既不承认中国对于西藏的主权,也不承认西藏独立的国家。”英国外交部曾经指示地图出版部门:如果要把中国绘成白色,那么就要把西藏涂上乳白色,不能和中国内地画成一样的颜色。这次,实际是英国101年来首次正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承认英国过去的政策是“时代错误”,从而也等于否认了历史上英国自己一手炮制的所谓《西姆拉条约》的合法性。曾任末代港督的彭定康说,英国早该有这样的举动,他称赞米利班德承认中国政府在西藏的主权,让英国在中国问题上与世界各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至此,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已明确表示,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美国插手西藏是在英国之后,昌都战役结束后,1950年11月15日,美国怂恿萨尔瓦多在联大上提出讨论中国“入侵西藏问题”。但印度、英国这两个因地理、历史原因最有发言权的国家不附和,印度固然是不愿意为西藏问题卷入的战争,而英国当时更担心的则是在香港的利益,也不愿意与中国较劲,结果11月24日,联大决定无限期延缓讨论这一问题。美国想在联合国搞“西藏问题”的阴谋落空。明的不行,之后美国就一直通过中情局暗中支持“藏独”活动,包括之前噶玛巴**突然神秘出走(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最高领袖。1992年被中央政府和**都确认的噶玛巴**,是当时西藏境内最重要的宗教领袖。1999年12月28日晚,15岁的噶玛巴**突然离开了噶举派的主寺楚布寺,出走尼泊尔,八天之后到达印度)和去年的西藏“3?14事件”(对这两件事,现在美国中情局是矢口否认)。美国的目的与其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一样,就是以此牵制中国,使中国不得安宁。至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或势力支持“藏独”,除少数别有用心外,大部分是因为不了解西藏的历史和现状。前不久有一些立陶宛议员提交一份议案,支持**,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予以严厉驳斥。这些人根本不懂西藏历史和现状,有的甚至连西藏在那里都搞不清楚,就给人当枪使。可以说,不明真相是目前“藏独”在国际上还有市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向世界说明西藏的历史及现实真相,越主动、越开放,效果越好。

五、西藏问题的解决

西藏问题的解决缺少不了三个条件,一是去暴力化,二是去西方化,三是中国政府和**之间通过持续对话和商谈达到共识。

西藏草原概况 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3篇

关键词 西藏草原 存在问题 建议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高原海拔地貌,其间山地和平原均有分布,是全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全区天然草原面积占西藏土地面积的69.1%,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草原面积的66.5%。其中,优等草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7%,良等草原面积占24.6%,中等草原面积占15.4%,低等草原面积占48.7%。

西藏地处高寒干旱的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极为严酷,牧草植物长的低矮而稀疏,40%以上的草地单位面积的青草产量仅为25-50kg/亩,只有部分盆湖沼泽化草地的产量在250-500 kg/亩,西藏草地牧草的种类单调,大部份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为主,而且牧草的叶量多,生殖枝少,不易被家畜消化吸收的纤维素、木质素少,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

在草地建设方面,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草地建设工作指导方针与“稳定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草地有偿使用责任制,实行以草定畜,合理利用草地,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减轻草地压力,努力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大力开展草地基本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别实施防抗灾基地、牧区示范工程、牲畜温饱工程、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县等多项建设项目,重点开展了围栏封育、天然草地改良、草地灌溉、灭虫灭鼠灭毒草和人工草地建设等工作。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牧草品种500多份,经过长期试验和本地驯化,筛选出了紫花苜蓿、卒粒苜蓿、红豆草、鲁梅克斯、箭舌豌豆、毛苕子、披碱草、老芒麦、燕麦、黑麦草等20多个适宜在西藏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并建立了近万亩的牧草种籽繁育基地,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西藏草地的特点

(一)草地资源多样化。

(二)主体突出。

二、西藏草地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问题:(1)气候;(2)鼠虫害。

(二)主观因素:(1)草地超载过牧,退化严重;(2)草地利用不合理;(3)滥挖药材;(4)畜产品加工滞后,流通不畅;(5)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三、建议

(一)加强管理

1、固定草地使用权,进一步推广草地承包责任制

草地承包责任制理清了人、畜、草三者的关系,将传统的人畜与草的对立关系变成了统一的关系,树立了畜草并重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增加对草地的投入。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牧户必须考虑草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牧民注重牲畜改良,同时重视草地建设和管理,让人畜关系走上良好的循环轨道。

2、以草定畜,合理利用草地

以草定畜是合理利用草地资源,解决草畜矛盾,保持和恢复草地生态平衡,稳定发展畜牧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牲畜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草地的生产潜力,要与草地生产能力相适应;二是提高牲畜出栏率,加速周转,变季节一次性出栏为全年多次出栏,年末存栏牲畜量要充分考虑到与冬季草地所能提供的饲草量相匹配;三是畜种配置要注重不同草地的经济特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饲草报酬。

3、严格执行草地季节放牧制度,推行冬季草地划区轮牧

西藏气候冬夏分明,草地按可利用季节分为冬季草地和夏季草地。按草地利用的季节适宜性进行放牧,可以比较均衡的利用草地,顺应草地饲草供给季节不平衡的规律。严格执行草地放牧制度,尤其是严禁提前使用或延期使用冬季草地。夏季草地推行搬圈放牧制,即在划定的夏季牧场上每20天左右搬圈一次,以宿营地为中心均匀放牧利用。冬季牧草匮缺是制约高寒草地畜牧业的核心,合理利用冬季草地一定要嚴格控制冬季草地载畜量,要大力推行划区轮牧制度。

(二)对草地进行综合培育与改良

1、为了保持草地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效率,必须对天然草地进行综合培育。首先对草地进行封育,使草地有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积累足够的贮藏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使牧草有一个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群自然更新。在封育期间还应配合进行灌溉、施肥、补播等。其次对草原进行草地松耙,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微生物及生化过程,增强牧草对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再次对草地进行牧草的补播,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群中播种一些适应性强、有价值的优良牧草,以便增强草层的物种、草地的覆盖度和提高草层的产量及品质。

2、人工种草

(1)农区、半农半牧区

海拔4000米以下的农区、半农半牧区,气候条件较好,可以选择一些产量高、生长快、品质好的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或饲料作物。由于农村生产经营单位和形式已发生根本变化,以户为主经营应该是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形式。要想在我区组织大规模成片开发,建立大牧场,进行高度集约化经营难以实现。因此在我区农区、半农半牧区以户为主经营,建立家庭小草场,小牧场,虽然规模小,但管理精细,有内在活力,且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符合农村实际和农牧民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种植饲料作物如:玉米。玉米即可以调制成青贮饲料也可作为青绿饲料,另外要大力推广种植豆科牧草,以解决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足。在种植人工牧草时,应选择生态适应性能强,并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牧草。不仅要引进大量优质高产的牧草新品种,而且还要通过人工种草促进天然牧草的充分利用,提高天然草地的利用率。

(2)牧区

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区,水热条件差,豆科牧草难以越冬,适宜种植一些耐旱耐寒的禾本科牧草。如:一年生的青稞、燕麦,多年生的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等。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冬圈夏草”的一年生牧草种植模式,缓解冬春牧草紧缺。加快草原监理机构队伍建设,加强草原法律、法规,制定草原合理利用的量化指标的法律与行政责任,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贯彻落实草原基本制度,加强草原资源管理,全面实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统一规划制度。不断提高依法护草、治草、兴草、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利用草地资源和破坏草地的行为,遏制草原生态环境继续退化,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畜牧、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农牧结合区,粮草并重

在实行退耕还草的基础上,在那些贫瘠的土地上种植豆科牧草:既可以使土壤地力得到恢复,促进作物高产,又保证了畜牧业生产中饲草饲料的有效供应,起到缓解冬春季牧草紧缺的作用。另外在农区利用农闲季节,充分利用劳力大量的推广调制青干草、青贮饲料等技术。并且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进行不同的化学、生物加工处理,使秸秆真正发挥出它的生产潜力。

(4)建立畜产品加工体系,实施名牌战略

西藏的牲畜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优惠产业政策,引进技术、资金、人才、设备,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畜产品粗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确立主导产业,解决畜产品季节供应不均衡现象,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民族传统食品。牢固树立名牌意识,充分发挥我区畜产品的特色优势,狠抓龙头产业,形成拳头产品,以加工业带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以草地畜牧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逐步引导草地畜牧业走向产业化。

(三)重视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机制,加强领导,使西藏草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积极开发智力资源,培训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普及草业知识,总结开发经验,不断探索进取。注意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应用技术研究推广成果。彻底解决好我区种草立业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的问题。要实现西藏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管理水平。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抓好草地牧业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草地畜牧业工作,抓战略研究,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要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不仅要重视各项经济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坚持把草地畜牧业经济指标增长同资源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加强对草地资源供求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科学出版社,1994年,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西藏自治区畜牧局。

西藏问题 第4篇

国家在新世纪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 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也提出在2020年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西藏藏族农牧民占西藏总人口的多数比例, 而藏族农牧民的收入占比过低, 人均收入远远落后于西藏城镇居民收入。

作为国家特殊扶贫政策地区, 西藏的扶贫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规模的扩大, 并日益成为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如何引导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向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领域倾斜, 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亟待探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况研究领域, 国内外学者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都阳[[1]、朱农[2]、李光明[3]、蔡昉[4]等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群体的行为概况,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未成年人数量等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 但是因为依托的数据不一样, 学者们在以上方面的结论不相一致。马九杰、格桑卓玛等从转移行业、转移地区、信息渠道等方面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转移概况, 马九杰认为农村社交网络降低了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风险[5];格桑卓玛则提出了西藏劳动力转移的4个阶段和西藏独特的劳动力转移形式[6]。

1 数据来源与描述

本文使用国家社科西部项目“西藏农牧民增收问题”数据开展研究, 样本来自西藏8个县636个农户。抽样方法为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 根据抽样村庄农户家庭户数, 低于30户的村庄进行整群抽样, 超过30户的村庄首先要求调查员在村干部的协调下进行收入三等分组, 分组之后, 每组调查10户。最终共完成有效调查问卷636份 (见表1) 。

2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迁移成本等资源禀赋特征

对西藏8县636户农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发现,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迁移成本、民族文化方面有一些特点。有21%的受访者当年有外出务工, 74%的受访者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47.9岁,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2.3a, 94%的受访者已婚, 11%的受访者会说汉语, 15%的受访者是党员, 受访者家庭劳动力数量平均为3.15人, 家庭未成年人数量平均为1.17人, 家庭耕地面积平均为0.62hm2, 16%的受访者家庭父母健在, 受访者到县城的距离平均为51.45km (见表2) 。

2.1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个人特征概况

年龄分布上,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年龄分布段比较集中, 集中在30~39岁 (占外出务工总数比41.04%) 和40~49岁 (占外出务工总数比36.56%) 这2个年龄段, 其次是19~29岁 (占外出务工总数比11.19%) 和50~59岁 (占外出务工总数比9.7%) , 最少的分布于60岁以上 (占外出务工总数比1.49%) , 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年龄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的分布。

受教育程度分布上,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教育程度比较低, 其中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仅占外出务工总数的13.42%, 西藏农牧民的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平均文化水平。在对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分类分析中, 呈现出西藏农牧民外出务工的概率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 具有高中文化、初中文化教育程度的农牧民在同类教育程度人群中外出务工的概率最高, 分别为50%、45.45%, 文盲、小学文化教育程度的外出务工概率为14.91%、23.29%。这与大多数的研究者的研究一致。

性别分布上, 在参与调查的636人中, 女性当年外出务工有5人, 外出务工概率仅占受访女性总数的3.01%, 而男性当年外出务工的概率占到受访男性总数的27.45%。这种原因是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 女性一般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操持家务;婚姻分布上, 被采访的636人中仅有40人未婚, 仅占总数的6.29%, 而在当年外出务工的134人中只有8人未婚, 仅占当年外出务工总数的5.97%。

会说汉语分布上, 11%的被访者会说汉语, 其中50%比例会说汉语的选择当年外出务工。在西藏, 藏语的方言光大类就有拉萨藏语、后藏藏语 (日喀则) 、康巴藏语、安多藏语[18]等等, 即使同为藏族, 彼此很多发音也不一样, 在国家官方语言为汉语的情况下, 会说汉话, 会增加藏族农牧民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 在劳动就业市场的就业竞争力较高, 收益也更高, 汉语对藏族少数民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的务工时间、转移方式、务工行业等都会产生影响。

2.2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家庭特征概况

家庭劳动力数量分布, 受访者家庭中劳动力数量平均为3.15人,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家庭劳动力分布中, 占比最多是2个劳动力家庭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45.52%) 和3个劳动力家庭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7.61%) , 两者占据着超过73%的外出务工人数。

家庭未成年人数量分布上, , 受访者家庭中未成年人数量平均为1.17人, 从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家庭未成年人数量的分布看, 外出务工群体的家庭中有2个孩子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35.07%) 和1个孩子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32.09%) 的比率最高, 没有孩子的比例达到了27.61%, 而又家庭中3个或者4个孩子的比率均低于3%。

家庭耕地面积分布上, 受访者家庭耕地面积平均为0.62hm2, 西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家庭耕地面积与外出务工行为存在一定联系, 在家庭耕地面积同样的人群中, 家庭土地面积在0.33hm2以下 (占外出务工总数比率40.68%) 和0.67~1hm2之间 (占外出务工总数比率22.69%) 的外出务工的发生率比较高, 家庭耕地在1hm2以上的外出务工的发生率最低, 仅有12.6%。这可能意味着家庭耕地面积少, 外出务工倾向性高。

2.3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迁移成本概况

到县城距离分布上, 受访者到县城的距离平均为51.45km, 有78.36%的外出务工农牧民距离县城在50km之内, 14.18%的外出务工农牧民离县城的距离在51~120km之间, 仅有7.46%的外出务工农牧民离县城的距离在300km以上。这表明, 距离县城越远, 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就越小。

3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转移特征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转移特征主要表现在地域分布、转移行业及职业分布、就业信息渠道分布3个方面。

3.1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转移的地域特征

按照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3种形式即本地非农产业转移、向省内城镇转移、省外跨区转移。西藏受特殊的民族文化风俗、地理环境、家庭条件、生活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跟国内外学者普遍共识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形式即当地非农产业转移、向地区内县外城镇转移、省内跨区转移3类。在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中, 县内乡外转移、地区内县外转移、省内地区外转移的数量分别为37人、52人、43人, 分别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8.03%、39.39%、32.58%。

3.2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转移的产业、行业和职业分布

虽然很多西藏藏族农牧民转移到城镇务工, 但由于自身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汉语水平不高、就业技能不高等因素限制, 外出务工的藏族农牧民群体大部分从事的工作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等一些非正规部门的行业, 这些工作对技能要求较低、工资和福利待遇也相对较差, 工作环境也相对较差。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发现,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行业分布比较多的前4大行业是建筑业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52.63%) 、打零工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7.82%) 、牧业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8.27%) 、制造业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3.76%)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比较高的原因, 除了受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之外, 还受到国家对西藏的一些特殊扶贫政策影响, 比如2008年起国家启动了西藏的危旧房改造工程。

3.3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转移的就业信息渠道来源

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就业信息渠道由多到少依次是自发转移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66.42%) 、亲戚朋友带动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30.60%) 、政府或单位组织 (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99%) 。亲戚朋友带动占外出务工总数的30.60%, 反映了农牧区社群内部的社交网络对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外出务工者在从农牧区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 主要依赖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或单位组织这个就业信息渠道竟然仅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99%, 反映出了政府在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工作中的缺位。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群体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群体行为特征:

4.1 个人、家庭等禀赋特征

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年龄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的分布;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务工;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教育程度比较低, 其中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仅占外出务工总数的13.42%, 外出务工的概率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家庭中未成年人数量较多时, 户主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变小;家庭耕地面积平均为0.62hm2, 家庭耕地面积少, 外出务工倾向性高;有78.36%的外出务工农牧民距离县城在50km之内。

4.2 转移特征

外出务工的转移地区都在区内;外出务工集中在建筑业等劳动强度大的行业, 建筑业占外出务工总数的52.63%;政府或单位组织这个就业信息渠道尽然仅占外出务工总数的2.99%, 自发转移占外出务工总数的66.42%。

笔者针对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行为特征, 就西藏藏族农牧民劳动力转移政策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对教育投入, 提高农牧民的教育程度, 尤其是要强化双语教育;加强对农牧民的非农行业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牧民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政府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5 讨论

本文的创新点是依托西藏8县的农户调查数据,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从资源禀赋和转移特征2个方面对西藏藏族农牧民外出务工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了解该群体的群体行为特征。研究依托的数据非常具有权威性, 并且比较难得, 从微观个体角度出发, 对当前情况和今后的西藏藏族农牧民劳动力转移政策指导具有比较好的借鉴。

研究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受制于样本量的局限性, 本文依托的数据仅有636户,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西藏一些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和藏族特有的民族宗教文化特征很难被量化统计, 这些特征对西藏外出务工群体也有影响, 如何更好地将这些变量纳入到研究中是笔者思考的, 但受制于自身研究能力, 暂时没有考虑进去。

参考文献

[1]都阳, 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 2003 (4) .

[2]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 2002.

[3]李光明, 潘明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就业环境对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3 (8) .

[4]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郑州:河南人出版社, 2000.

[5]马九杰, 孟凡友.城市农民工第二市场择业-关于深圳市的个案剖析[J].开放时代, 2003 (4) :106-113.

新疆、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对策 第5篇

民族问题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始终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焦点;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冲突始终是世界动荡不安的突出表现。无论是2008年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事件”,还是2009年新疆的“7.5事件”都显示出民族问题的负责复杂性和敏感性,因此,我们应当以世界的宽广眼光,历史的深远眼光,以及全局的战略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民族问题,并且提出相应地,确实可行地应对之策。

新疆、西藏问题的由来

一、新疆问题的由来;

从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起,新疆就是中国疆土的一部分。但在20世纪初以后,一小撮狂热的新疆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根据老殖民主义者制造的歪理邪说,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民族有近万年历史;鼓噪所有操突厥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否认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东突”理论形成后,形形色色的分裂分子都打着“东突”的旗号进行活动,企图实现其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的妄想。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东突”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多次制造**。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这是分裂主义分子把其理论变为现实的一次尝试,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下,不到三个月便瓦解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1992年12月,“东突”分裂主义者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国际民族联合委员会”。1996年10月在和田,来自新疆十几个州(县)的分裂组织代表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伊斯兰真主党”,通过了党纲、组织建设等七项文件,这标志着境内分裂势力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1994年4月,“维吾尔人国际联盟”在纪念“东突厥斯坦革命英雄”会议上决定,将“东突厥斯坦人民的悲惨命运问题拟定告联合国书”,妄图进一步使新疆问题国际化。1999年12月,来自18个国家的40多个分裂组织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会议,确立了暴力“建国”的方针,并就“武装夺取政权”达成共识。计划在十年内建立一支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正规军队,在新疆地区实施恐怖战、游击战,甚至正规战。2001年2月,拉登及塔利班高层人士在坎大哈与“东突”分裂组织达成协议,帮助其训练骨干成员,并承诺负担2001年的活动经费。此外塔利班、“基地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解放运动”还向“东突”分裂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

二、西藏问题的由来;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现在所谓的“西藏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西藏问题”的前期是英国制造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开路先锋;后期是美国制造的,美国中情局在幕后主持。

1888年,英军以边界纠纷和通商为名,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侵藏战争,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中英间的《藏印条约》及其《续约》,英国从中获得不少权益,如强迫与亚东、江孜等地通商。1903-1904年,英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侵藏战争,攻打江孜,西藏军民在宗山之役中英勇抵抗。英军占领拉萨后还迫使西藏地方政府订下《拉萨条约》,清政府强烈反对,沙俄也提出抗议。1911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政局紊乱,英国重新炮制分裂西藏的新政策,在1912年英国政府和印度事务部的《关于印度边境毗邻国家形势备忘录》一项文件中谋求“西藏独立”的野心表露无遗。1920年,英军再次入藏,并挑拨西藏与北京政府关系。1924年,英扶植亲英少壮派藏军,图谋政变,剥夺**喇嘛在拉萨的权力。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后,中央派黄慕松入藏册封致祭。1937年冬,三岁的男孩拉木登珠从青海被护送到拉萨立为十四世**喇嘛时,中央再派吴忠信入藏主持其坐床仪式。1943年3月,英国外交部的《西藏与中国“宗主权”问题》报告,提出取消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一事,其长期精心设计的“西藏独立”阴谋成为泡影。

美国继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后,英国“西藏独立”的活动,美国义不容辞承担起来。自1947年,中情局公布成立后,就开始把战略目光盯住西藏。1956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授权中情局推动西藏地下游击活动,成立“越山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并利用台湾“民航公司”从事补给,以支援西藏的游击工作。1958年4月20日,近5000多名西藏武装的首领,加上哲蚌、色拉、甘丹三大佛寺的代表秘密会商并签盟:在山南地区建立游击基地。6月24日,以恩珠仓·贡布扎西为司令的“卫教军”成立。9月,“卫教军”获得美方空投的大量粮食和武器弹药。1959年3月10日,西藏发生武装叛乱。3月17日一大早,**在中情局人员东尼·波(Tony Poe)指引下,开始逃亡。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平息叛乱;3月28日,中央解放西藏地方政府,叛乱平息。1959年5-6月间,**在印度北部木娑瑞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次年,再迁往印藏边境的达兰萨拉(Dharamsala);“西藏人民代表大会”亦随即召开成立,颁布“宪法”。但是,世界各国不承认“西藏流亡政府”。可是,在联合国,美国领头于1959、1960、1961和1965年把“西藏问题”列入联大议程,并于1961年和1965年通过了“西藏问题”的反华提案。到了80年代中期,“西藏流亡政府”的重要职位,逐渐被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西藏青年占据了。他们积极把“西藏独立”国际化,寻求外国支持,同时到西藏境内趁机策乱,目的在于引起国际视听,推广宣传。

新疆、西藏问题的对策

一、国内方面;

1,要以史为鉴,认真地研究和总结我国历史上,共产主义运动中处理民族问题以及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经验教训,只有深刻吸取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2,要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要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3,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搞好“四个维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增加“五个投入”,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二,国际方面;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谈论海洋外交的问题,思考着中国如何变成一个海洋国家。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和海外的关系,并且中国的经济利益也开始走出去,中国需要海洋外交来增进和保护中国的在国际社会的利益。把西藏和新疆作为有效的手段来制约中国,把中国限制在内陆国家,这是西方的战略。中国如果放弃了海洋战略,而把所有精力放到内陆外交,这是西方所希望看到的。但正如中国本身的历史所显示的,内陆外交战略会使得中国的发展不可持续,甚至导致发展危机。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强化海洋外交。海洋战略的强化会缓解甚至解决内陆外交问题,只有中国具备了足够而强大的海洋国家能力,才能有效遏制甚至消除能够影响新疆和西藏内顾问题的外部因素,也会促使中国周边国家向中国调整政策。

西藏问题 第6篇

【关键词】西藏;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双语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一、西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可喜成果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建设都非常的关注,尤其是在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展之后,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有利的对藏支持、发展条例,从根本上保障西藏的顺利、快速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教育逐步的向现代化接轨。

(一)西藏地区学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幼儿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一大热点,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越来越关注。西藏地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该区的幼儿教育,希望孩子们从起跑线上就可以有所提高。目前,西藏现有幼儿园 88 所,有幼儿园教职工1281 名。截至2009 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西藏3 至 6 岁儿童有 13.7 万人,在园儿童 1.5959 万人,其中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 1.1123 万人,接受学前一年教育的 4836 人,幼儿学前入园率 11.7%。

(二)义务教育硕果累累

截至 2010 年底,全区共有小学 872 所,教学点688 个,在校生达 299408 人;初级中学 93 所,初中在校生 138992 人。2009 年,全区 74 个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 100%,初中入学率达到 98.2%,全区累计脱盲人口达 170 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 。2011 年 9 月底,西藏自治区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了“两基”目标,“两基”评估验收合格。西藏和平解放 60 年来,西藏自治区教育年限达到 7.3 年。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教育相对滞后的面貌,自治区义务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三)高中教育整体推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集中办学、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 年至 2010 年,共投入资金 9.97 亿元来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全区有普通高中29 所(完全中学 9 所),在校生 40728 人,是 2000 年的 3.5 倍。近十年间,自治区为了实现网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其中一部分高中学校建立了网络同步课程和卫星直播教学系统。

(四)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平等

采取特殊扶持政策,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都得到了改造,教学条件也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以加强,可以容纳更多残疾程度较重、无法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为盲、聋、哑学生集中接受教育和更好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条件。目前,共有 174 名听力、语言残疾和视力残疾的学生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集中学习。

二、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以来,其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进而加快了西藏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西藏自治区从此摆脱旧西藏的面貌,但是与我国内地的教育相比,仍面临诸多困难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滞后

“十一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幼儿教育事业得到稳定发展。但由于受特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教育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藏教育总体水平偏低,特别是学前“双语”(藏语、汉语)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二)义务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是加强西藏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较差。按国家标准,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共需校舍面积 690 万平方米,目前现有校舍 411 万平方米,其中土石木和混合结构面 积 为 263.6 万 平 方 米,占 校 舍 面 积 的64.1%,按新的设防标准,改造加固任务重。寄宿制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相差 5 个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不足且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图书、教学仪器、体育等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基本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分散,教育成本高。现有小学 884 所,教学点 819 个,在校生 30.5 万人,校点平均规模 179 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

三、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以实现“两基" 攻坚目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标志,西藏教育事业得到持续与稳定发展。2011 年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开局之年,西藏农牧民子女“三包"及补助范围扩大到高中及学前教育阶段,全区 50 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将从中受益,全年“三包"及补助经费总额由 2005 年的 1.29 亿元增至 10.2 亿元。可见,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于“十二五”期间在投入力度与执行力度上均有较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牧区试点工作

教育部 2010 年 12 月 6 日公布了一批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试点地区,西藏名列其中。到 2015 年,西藏自治区每县有一所示范性幼儿园,农牧区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每所小学和教学点都要举办学前班,学前两年入园率大幅提高,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区幼儿入园率达到 60% 以上。到2020 年,实现学前教育机构全覆盖,农牧区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区幼儿入园率达到 80%以上。努力提高 0 - 3 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预计投资 16. 2 亿元用于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将新建校舍608 所、改扩建68 所。

(二)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扩展多元文化教育维度

1. 中小学校本课程需求与开发。课程的核心是文化。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藏族文化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宗教、民俗、旅游等融为一体,是中小学课程资源的活水源头。通过开发研究藏族文化校本课程,从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课程资源的适应性,以便落实教育援藏的精神,形成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实现全面而生动的发展,同时也促成教师自身教学、教研的进步。

2. 课程文化应以其特有的开放视角来彰显中小学教育对人类文化的多元选择。借助于学科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把蕴藏在学科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西藏现代学校课程文化的内容应是十分丰富生动的,且表现出不同学科的不同特色。但是,应在差异中存在共同的标志性话语,这是在深层次上的文化价值定位。

综上所述,西藏地区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有了较大的增强,各个阶段的教育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还有着一些问题限制着西藏地区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政府相关保障条例和人才塑造上稳扎稳打的进步,其教学规模、家长认可度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西藏教育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格桑旦增.西藏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特点及完善对策[J].西藏教育,2013,02:63-64.

西藏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第7篇

►►一、西藏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 难利用土地面积大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面积为1.20×108h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同期全区人口277万人, 人均土地资源面积0.434hm2, 是我国人口密度最低省区。在西藏, 寒冻与极度干旱气候以及坡陡土薄、砾石多等难以克服和改造的限制因素, 形成了难利用土地面积大的特点。土地资源中, 农用地7.76×107hm2, 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64.56%, 建设用地6.3×104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0.05%, 未利用土地4.25×107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35.38%。

2.土地利用类型丰富, 牧草地占绝对优势

由于受高原海拔、地貌和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 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丰富。全区土地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 分别是: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藏南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藏中高山宽谷农区、高山湖盆牧农区、藏北高原湖盆牧区和藏北高原未利用区。

西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总体特点是牧草地多, 林地次之, 但也不足牧草地的五分之一, 耕地和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也极少。7.76×107hm2农用地中, 牧草地6.45×107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83.04%, 牧草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林地1.27×107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16.33%;耕地3.6×105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0.46%;其他农用地 (含园地) 1.26×105hm2, 占农用地面积的0.15%。全区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05%。

3.土地利用类型呈地带性分布, 区域差异明显

西藏农、牧、林土地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高海拔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以牧业为主, 低海拔河谷地区以农业利用为主, 农林牧相结合。在藏东南则自河谷向山顶依次出现农地、冬春草场、林地、夏秋草场和不宜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与冰川积雪地。从东南部到西北, 随着海拔升高和远离海洋, 水热条件渐趋恶劣, 依次分布着森林土壤、亚高山草甸土与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等四个土壤地带。土壤颗粒组成, 也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变粗, 土壤质地由壤质变为沙质、砾质。因而使土地质量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点。

“一江两河”流域 (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萨河) 是藏民族发源地, 是从事农耕的地方, 耕地集中连片, 全区80%的耕地分布在该区域, 东部和东南部仅有少量分布, 全区有近10个县内无耕地资源。区内林地资源大多数集中于气候温暖湿润的东南部, 阿里、那曲部分县是无林县。牧草地在全区分布最广, 但各地区数量差异显著, 那曲、阿里和日喀则三地区牧草地就占全区牧草地83.21%, 其中那曲牧草地面积最大, 占全区总面积的41.65%。

►►二、西藏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面积减少, 土壤肥力退化严重

近年来, 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不断加大对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投资力度, 西藏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 加之生态退耕等原因, 全自治区耕地数量逐年减少。1999年到2004年全区累计减少耕地0.84万hm2, 占全区现有耕地面积的3.78%。

20世纪60年代西藏及“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 (一般>5%) 、全氮 (一般>0.2%) 含量丰富。但到80年代中期, 土壤肥力已明显下降, 表层养分含量普遍低于下层土壤, 50%-6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至2.0%, 全氮含量则降至0.05%-0.10%, 远不能满足作物及牧草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1990-2001年土壤养分含量仍处于下降趋势。目前, 耕地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低水平的耕地分别占83.2%、89.7%、93.0%和43.0%。

2.牧草地退化严重

和平解放以来, 尤其是民主改革以来, 西藏人口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加之国家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倾斜政策, 西藏人口总数从1959年的122.8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93万人。在牧区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下, 过度放牧, 对本就十分脆弱的高原牧草地进行掠夺式的索取, 进一步激化草畜矛盾, 加剧了草地的沙化和退化。目前退化草地面积约2928.55万hm2, 占全自治区草地总面积的43.18%。如果除去无人区草地和不能利用的草地面积, 退化草地面积超过50%。草地沙化和退化使草原面积减少和天然饲草生产能力下降, 不但导致牲畜膘情下降, 抵抗灾害能力差, 还对以草为主的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致使生态系统失调, 灾害频率加大且灾情逐次加重, 又进一步制约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3.原始林地破坏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在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 西藏原始森林林区遭到大规模工业化的采伐, 在国、省道沿线、城填周边等人为活动较多地区的原始森林破坏严重, 原始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迹地面积逐年增加。全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显示, 原始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与1991年一类清查相比减少了3000万m3。

原始森林破坏后, 造成大面积山体裸露, 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造成洪涝、干旱、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山体滑坡、泥石流、沟蚀等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农牧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在牧区边缘森林资源减少, 导致草场质量降低, 草地向沙漠化方向演变,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

由于西藏高原地质历史年轻、海拔高, 尤其是藏东南地区山高坡陡, 地表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造成山体坡面极不稳定, 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并且有群发行特点。强烈的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目前,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03万km2, 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86%, 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 土层变薄, 农业生产条件越来越差。

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公报统计, 截至2004年, 西藏沙化土地也达21.68万平方公里, 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8%, 主要分布在被喻为西藏粮仓的“一江两河”流域, 仅次于新疆、内蒙古。

►►三、西藏土地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1.加大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西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至2000年小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30.6%, 初中程度占6.1%, 高中程度占3.4%, 大专以上只占1.3%。农牧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低于这个水平。广大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较低, 接受环境保护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有限, 而且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形式不畅通, 有关环保的知识与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根不上形势的发展。加之在市场经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广大农牧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缺乏良好环境保护行为, 甚至成为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元凶”。

因此, 要加大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帮助农牧民掌握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了解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常识、技术知识等。提高农牧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提高农牧民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性问题。

2.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础上,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最适宜模式, 通过科学规划, 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既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而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尤其要做好牧草地规划、林地规划。根据草地净初级生产量、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 以草定畜, 划定了轮牧期、轮牧区及禁牧区, 控制放牧强度, 以维持草地的生态平衡;同时加大牲畜出栏, 严禁草场的超载过牧, 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详查的基础上, 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的长远规划, 确定森林资源的功能, 实行分区、分类经营。在需要实行重点保护的林区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禁止采伐。在采伐区, 应加强林地采伐计划性, 合理科学地采伐成、过熟林, 其他可以进行有控制的抚育性间伐, 重点放在木材的综合利用、加工增值上, 制止低水平浪费。对已利用过的林区加强封山育林和人工抚育, 搞好森林抚育更新, 恢复其生态系统。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建设采取加厚土层、增施有机肥、掺入黏土等途径, 改善土壤肥力,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 开展零散耕地、坡耕地整理、整治和重划, 合理布置田、水、路、林、村, 提高耕地质量。对天然草地重点开展围栏和水利建设, 补播优良牧草, 全面提高草地的产出水平, 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能力。

4.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

水土流失地治理, 将水利工程措施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 通过滑坡、泥石流等治理工程减少土壤侵蚀, 通过植树种草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保持水土。沙化土地治理, 采用草方格固沙、砾石压沙等固沙技术, 遏止沙化土地蔓延, 减轻风沙灾害;结合的雨、秋季造林和围栏封育技术, 逐步实现固沙治沙。此外, 对于不适合开垦的现有耕地, 实行退耕还林、还牧, 禁止毁林和陡坡开荒。

摘要:土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加强西藏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区域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对西藏土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阐明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提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西藏,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农牧局.西藏林芝地区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2.357

[2]孙凤英.浅谈西藏自治区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8, (6) :13-15

西藏中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分析 第8篇

目前西藏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普遍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能树立人生理想, 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和家庭诸多不良因素以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我区中学生脆弱的心理和薄弱的意志承受不了种种压力, 部分学生道德滑坡, 行为失范。有的学生不分场合乱扔垃圾, 随地吐痰;有的学生讲哥们义气, 为朋友的错误“保密”;有的学生与伙伴发生矛盾, 到校外找人帮助。现在中学生以自我中心较为突出, 行为选择更趋向实际。在学生的目的中, 以自我发展为目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 选择“两方面兼顾, 既得利又不得罪人”;在人生价值观中, 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以上情况说明西藏中学生思想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他们的行为表现外显了其思想状况。深刻探讨西藏中学生思想存在的部分问题, 有其自身基本素质的原因, 也有西藏中学生思想教育体制性的问题。为了加强西藏中学生思想教育, 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有必要对西藏中学生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二、西藏中学生思想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 师资队伍数量少、质量差, 并且不稳定

西藏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少, 特别是农牧区严重缺少中学教师。在现有中学教师中很多都是代课教师, 专门从事思想教育的教师更少, 虽然现在培养出了一批民族中学教师, 但至今骨干教师仍然很少, 形成了骨干教师仍以援藏教师为主的局面。西藏边缘地区比城镇艰苦, 物价又贵, 但西藏对基层与农牧区教师又无特殊补贴, 多数教师不愿意去基层, 有些高水平和骨干教师开始改行从事其他行业。这样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大, 师资队伍不稳定。

2. 藏、汉语教学的体制问题

西藏是一个藏民族最集中的聚居区, 全区总人口中藏族占95.2%, 区内的门巴族、夏尔巴族、珞巴族、回族等一般也习惯于使用藏语教学。中学思想教育的教材是汉语课本, 而广大牧区里的小学里, 由于学生基本全是藏族或是通用藏语的其他区内少数民族, 只有藏文课本和藏族教师, 一般到三年级后才开始上汉语课, 这样一部分学生汉语基础较差, 他们在思想教育课中吸收知识比较困难, 许多知识难以理解,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3. 宗教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解放前, 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 几乎全民信教。解放后几十年来, 政教合一虽然被取消了, 人们的觉悟也有所提高。但在精神生活中, 宗教仍有极为强烈的影响, 不少群众仍保持着浓厚的宗教热情。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它是整个社会体系的结构要素之一, 同其他各种社会要素发生着广泛的社会联系。这就使宗教在社会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同其他相关领域发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 受宗教社会的影响而信教的也不少。

(1) 生活中受到挫折, 因而消极厌世, 想在宗教中求得解脱。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消灭了剥削压迫, 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但是, 现实社会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矛盾, 给当事人带来各种各样的迷惑和苦难。就个人来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常常会碰到各种不如意的事。如何对待这些矛盾, 各人态度不一, 有些人知难而上, 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有些人丢失了信心或者由于受到挫折而失去了勇气, 不敢面对现实生活, 而是转向宗教, 祈求在宗教中得到心灵的安慰。

(2) 升学和就业问题。上大学是许多青年人的希望和理想。诚然, 能上大学, 掌握更多的知识, 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即使没考上大学,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样能为人民做出贡献。有些青年人则因高考落榜而一蹶不振, 或因工作不如意而感到人生没有意思。

(3) 对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感到愤懑, 认为宗教能使人品德高尚。大多数青年信教是为了追求崇高的道德, 他们将教堂视为神圣之地, 以信教为修身之法。

从以上分析的情况看, 青年人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源于他们自身的经历、生活的环境、个人的文化社会。宗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不仅对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有影响, 而且对生长在新社会的部分青年同样会产生影响。这些信教青年将会成为宗教的基本群众, 因此, 他们的生活情况、思想变化、信教的原因和目的以及他们在社会上和宗教内的活动等, 无疑会同今后的宗教发展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忽视这一点将会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带来损失。

4. 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 妨碍西藏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 也是每个人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团体。家庭是以永久生活为目的而同居的亲属团体。因此, 家庭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 它是由互为亲密关系的个体, 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组合及经营的团体。传统的家庭关系重视礼教, 容易受到家庭成员影响。

受家庭成员影响而导致信教, 这是部分中小学生信教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平解放后, 西藏社会虽然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 将长期在西藏社会上存在, 并影响大多数青年甚至成年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笃信宗教的老年人, 他们对于宗教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这些人的宗教信仰会时时通过种种方式, 感染周围的人, 特别是他们的亲属。受家中信教的老人或亲友影响, 是许多青年信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 这些青年信徒的宗教信仰比较虔诚, 宗教知识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这部分青年教徒是整个青年教徒中的主流。

5. 中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滞后性和行为上的随意性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所谓思想观念的滞后性主要是指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西藏中学生思想观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由于国家对民族地区学生实行优惠照顾政策, 高考时降低分数线录取, 而且中学阶段在校期间还有生活费用上的补贴。这些优惠条件一方面使民族地区学生感受到党和人民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帮助,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习进取心不强, 缺乏竞争意识, 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二是自卑心理困扰, 自暴自弃。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 升学无望, 无心学习, 在校期间养成打架斗殴、吸烟、酗酒等一些不良行为, 经常旷课、逃课。这些与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所要求的求实、开拓、创新、拼搏的精神不相适应。

6. 法制教育的缺乏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由于学生的法制教育缺乏致使当前中学生犯罪的现象明显增多。有的中学生主观上不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从小结成团伙闹事, 为小事情相互打架、斗殴;有的中学生还借助于黑势力逞能, 出现打死、打伤人的事件, 从而导致犯罪;有的中学生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在家不守家规, 在学校不守校规, 缺乏起码的社会道德;还有的中学生在黄、赌、毒的影响下, 道德败坏, 强奸犯罪屡屡发生, 抢窃、吸毒、贩毒、卖淫等现象时有所闻。西藏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缺乏对中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值得我们重视。

西藏工业现代化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9篇

1 工业现代化的内涵及标志

1.1 工业现代化的内涵

工业现代化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不断发展壮大,而传统的工业部门不断变革和发展,由此导致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过程。

1.2 工业现代化的标志

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有三方面的标志,分别为工业增长效率、工业生产结和工业发展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三方面的标志。其中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性标志是工业由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时期的高速增长转为较缓慢的稳定增长;工业现代化实现的核心标志工业结构的高级化;能否形成绿色工业生产体系、保证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环境标志。

2 西藏工业现代化发展所取得成就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工业现代化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西藏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提高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祖国边疆的稳定。

2010年,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强调西藏要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此思想指导下,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4年,西藏轻工业生产总值达174050.9万元,重工业生产总值达123795.1万元。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同时指出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在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导下,西藏工业现代化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目前西藏的工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电力工业为主导,包括藏医药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制造等为主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

3 西藏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总体规模、工业结构、还是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同内地其他兄弟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3.1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西藏工业不发达,1997年以后,西藏建筑业产值比重高于工业产值的比重的趋势明显扩大,就全国而言,工业的比重远远超过建筑业,体现出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且在西藏弱小的工业内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从西藏轻重工业的比重来看,重工业一直占较大比重,轻工业占的比重比较小。从工业增长速度来看,轻工业和重工业增长速度不平衡,谷峰和谷底交错出现,发展很不稳定。这种现象导致工业总产值缓慢曲折增长。

3.2 工业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少,且工业产品附加值低

西藏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有限,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空间有限,孕育现代大型企业集团的环境基础和社会条件没有形成,到2014年,西藏仅有1个大型企业,而小微企业一共748家。且对外部市场的开拓不足,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有限。西藏规模小的企业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只是简单的对农牧产品进行加工,并没有依靠科技进步、工业设计等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3 对环境污染严重

衡量工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之一是能否形成绿色工业生产体系、保证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然而,由于西藏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随着采掘业的不断发展,对矿山的无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草场及植被破坏、森林被毁、土地沙化、沙尘暴严重、河流污染、湿地面积减小,冰川开始消融等,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严重道路制约了西藏工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提高。

3.4 企业整体素质普遍低

首先,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严重阻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企业管理者管理方式粗放,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比较缺乏,因此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较低。最后,职工的综合素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这些整体素质直接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着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4 促进西藏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进一步推动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西藏工业现代化进程,除了加大外部的援助外,必须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

4.1 优化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首先,结合西藏各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统筹好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优化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其次,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应以区域资源为依托,市场需求为依据,经济效益为中心,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实现工业经济与新经济互动。最后,根据区域优势,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市场动态和走势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轻、重工业的比重。

4.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4.2.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西藏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西藏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时,应依托西藏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建立促进技术发明的有效机制;提高科研经费的指出,协调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重点实施藏药研制和药材培育、高原能源开发利用、天然饮用水开发等工程的开发。在推进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新常态,依靠信息技术培育更多的工业增长点,提高西藏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4.2.2 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理念,发展西藏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项目,如: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药业、绿色食品业,矿产资源及加工业等,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提高这些工业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省区、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由于西藏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人口密度不高,企业生产发展缺乏一定的市场空间,因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充分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应鼓励工业产品特别是建材产品出口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4.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和清洁能源产业

4.3.1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西藏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西藏发展工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西藏必须协同推进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探索“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同时发展工业时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工业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之上,严守生态安全的底线红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3.2 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发展环保产业

西藏工业现代化进程受到资源瓶颈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西藏必须走出一条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首先,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新型的节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迅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技术,发展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项目,实施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其次,开发新能源,科学开发水电资源,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使西藏在减少能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究制。

4.4 要抓紧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实施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对于西藏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西藏应该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等其他高级专门人才。建立具有特色的激励机制的同时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尤其是在事业、地位、工资等方面给予激励,让人才留在西藏。尽快出台特殊人才保护措施和政策,努力为西藏特色民族手工产业发展保存珍贵的资源。另外,加大对西藏地区的医疗投入,保证专门人才有健康的体魄在西藏工作。

5 结语

工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形态,西藏现代工业从萌芽中产生并不断壮大,西藏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西藏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西藏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没有西藏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成长,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所以今后西藏在发展现代工业时应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拓和深入。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没有西藏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成长,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同样,缺少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强力发展,西藏产业体系也是极不完善的。为此,从工业现代化的内涵及标志着眼,在分析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工业现代化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业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西藏工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工业现代化,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国政.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李竹青.西藏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3]格勒,罗布江村.西藏现代化过程中应关注和研究的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第10篇

一、西藏旅游资源及旅游业现状分析

1. 西藏旅游资源概述

西藏的旅游资源也具有世界级的地位与影响, 这一特质源于该区域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多样性、垄断性、民族性和宗教性。

(1) 丰富的自然资源

西藏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的鲜明特质。从藏北万里羌塘的辽阔草原, 到藏南平整如镜的河谷农田;从常年皑皑积雪的高山峻峰, 到四季如春的峡谷密林;从湛蓝如洗的万里碧空, 到清澈见底的江河湖泊;……总之, 这里的一沙一石、一叶一木及至每一缕阳光、每一片云彩, 都无不烙上世界屋脊特殊的印记, 无不具有相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内涵。

(2) 独特的宗教环境

宏伟高大的宗教庙宇遍布西藏搞预算内各地。如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大昭寺、萨迦寺、雍布拉康、布达拉宫等等, 在世界佛教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像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 向人们描述着西藏高原的神秘与藏族传统文化的独特, 精美绝伦的寺庙绘画、雕塑及唐卡艺术等, 充分展现了西藏人民的聪明才智, 身穿绛红色长袍的僧人、尼姑以其特殊的行为表示他们的虔诚-磕长头、绕城转经等;更有普遍意义的是, 在西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随风飘动的经幡、平地垒起的玛尼堆及红、黑、白涂抹的墙体, 等等。

(3) 多彩的民族文化

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活动中, 创造和形成了极有民族个性色彩的传统文化, 从语言文字到音乐舞蹈, 从饮食习惯到穿戴服饰, 从婚嫁丧葬到节日礼俗等, 均与高旷辽阔的西藏高原浑然一体。西藏地区的旅游商品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凡到过西藏的人都清楚的看到, 在西藏旅游纪念品最为集中的地方—拉萨八角街市场, 林林总总的商品, 无不带有鲜明的“藏”字号特色。

2. 西藏旅游业现状分析

(1) 旅游的人数和收入逐年递增

旅游人数及旅游总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多年来, 西藏各级旅游部门及企业, 积极开辟新的旅游线路, 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去观光、探险, 旅游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这样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全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 这样的发展态势也在西藏的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中处于领先的地位。西藏已经逐渐的发展成为国内的旅游者愿意并且向往去的旅游城市首选。

(2) 规模大, 旅游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截止2012年底, 西藏地区拥有A级景区66家, 其中有11家4A级景区, 18家3A级景区, 26家2A级景区, 11家1A级景区。布达拉宫、大昭寺景区也于2013年成功申报为5A级景区。西藏地区不光有着独具特色的冰川、湖泊、峡谷、草原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 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及罗布林卡都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西藏地区拥有带着显著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工艺品, 很多具有唯一性, 这些都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西藏的魅力所在。

二、西藏旅游产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拥有着非常多的有利的条件和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的优势, 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 成为决定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

进出西藏的主要交通工具为铁路、公路及航空。青藏铁路的投入运营对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不言而喻。近年来航空业在西藏的延伸发展也使得游客进出西藏更加的方便和快捷。但是取得的这些进步与数量众多的游客相比还显得不足, 存在着一票难求的状况。而在西藏的内部交通方面则主要以公路为主。但是旅游公路的密集程度还不是很高, 铁路、航空发展速度也较慢, 这大大限制了西藏旅游产业的将来的发展前景。

2. 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专业人才匮乏

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 人才也都处于紧缺的状态, 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都相当巨大, 尤其是旅游人才。在从业人员方面, 旅游业要求其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热情细致的服务精神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对于旅游专业技术人才, 旅游规划、策划、经营、管理要素行业服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则更为迫切, 外语导游专业人才也严重匮乏。西藏地区的旅游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结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等方面, 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 综合管理能力不足

在西藏地区的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的的问题, 这也已经成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的重要制约因素。

首先, 西藏地区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有着巨大的潜力, 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最为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之间有着很大的分散性, 也没有为旅客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 为游客提供方便。景区的各个项目也没有进行挖掘和创新, 都是以观光为主, 其他的娱乐购物游览项目很少, 不仅无形中减少了游客的消费量, 还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第二、除了那些知名景区, 其它景区方面的宣传工作也没有做好, 游客只认识那些知名景点, 对其它旅游线路感到陌生。第三、随着游客量的大增, 那些著名景区的接待压力会越来越大, 不仅使游客得不到细致的服务, 还会在有意无意间对景区造成一定的损坏。第四、管理者对与西藏景区的布局不合理, 秩序管理也还不完善, 经常会出现游客被宰的现象。

三、加快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国家应采取特殊政策, 加强西藏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 要尽快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 要着重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 重点增加景区之间、景区到酒店及饭店之间的道路的修建,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旅游直达观光大巴。也要加强与内地之间联系的交通干线, 使西藏摆脱一票难求的窘境。第二要加快完善旅游景区中的配套设施。比如说景点中的卫生间、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一些道路指示牌。由于西藏地处高原, 游客可能会在游览的途中出现身体不适, 甚至可能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因此还可以在景区内增设一些卫生急救服务点。第三, 要加强对餐饮业和酒店的管理, 提高餐饮业和酒店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要对饭店的卫生条件进行严格规范, 还可以增加饭店及食物的民族特色,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

2. 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对于导游人才, 旅行社及政府可以大力开展旅游岗位培训, 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可以从西藏本地进行发掘及培训, 他们热爱西藏、了解西藏, 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西藏的美丽, 能为西藏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对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跟内地的高校进行合作来培养高级别的旅游管理人才。也可以开设西藏旅游管理人才学习班, 对已有的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具有西藏特色的培训及进修。

3. 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

西藏旅游资源分布广泛, 因此更要对众多的旅游资源进行管理。首先要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 不断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更适合游客的旅游线路。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可以不光拘泥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西藏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 可以发展登山、徒步、探险、温泉等旅游项目。西藏还具有其特色宗教性, 可以着重对宗教、民俗等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以不同的角度来吸引游客。第二, 要加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营销工作, 打造品牌效应。不光对知名景点进行宣传, 也要对其他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进行推广。能让游客能够了解不一样的西藏, 也能适当的缓解知名景点的待客压力, 对游客进行分流。

参考文献

[1]狄方耀, 罗华.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第三版.

[2]胡琦.试论我国旅游业发展及对策性建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13, (5) .

[3]杜莉.西藏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 2013, (5) .

[4]杨利敏.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天地, 2014, (4) .

西藏问题 第11篇

西藏地区高中体育体育队伍建设一、引言

相比较于其他地区,我国西部的教育水平从整体上而言是比较薄弱的。本文以西藏地区高中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高中体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议,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法等进行问题分析。对西部某地区110名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根据实际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探讨。

二、西藏地区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1.教师理想中的高中体育与现实存在差距

在高中教育中,体育可以有效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能力。体育教师对这一点都有充分的认识。调查表明:对于学生们而言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接受一定的健康知识,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加入一定的体育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发展学生个性,掌握运动技术,教会学生终身健身的方法。首先必须要培养起他们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兴趣。在这个阶段,高中学生大多面临着繁重的文化科目的学习中,很少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偶尔体育课也会被其他学科所占据。在调查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校对体育教育的开展重视不足,超过30%以上的体育教师对当前的学校体育项目开展感到不满意。

2.体育教学形式难以保证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上的知识传授和基本训练上,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根据我们的调查,基本有40%以上的体育教师会根据大纲的安排上课,60%以上的教师则是根据自行的计进行上课,少部分能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能因人、因地制宜。在体育理论知识的教授上基本是符合大纲的任务计划要求,大多是讲授一些体育发展的背景和历史名人事迹等。对于下雨或下雪天气,有80%左右的教师改上理论课,20%左右的教师改上自习或不上课。如果室外环境天气处于较冷或者较热时,各个教师是否在室外继续进行体育锻炼的做法和看法都不一。体育实践课除天气影响外,多数学校都能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但体育理论课有时不能保证,对于理论课的开展,大部分教师能够保证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而一小部分则表示从未开展过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选择让学生自习。多数教师对本校教师上课感到不满意,只有45%左右的教师会认真执行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也从不脱岗。同时对自己当前开展的教学内容,70%以上的教师认为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没有发生过改变或者改变的幅度和范围很小。

三、西藏地区高中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基本的学校管理和教学任务外,教师还面临着教育体制上的问题,这部分问题主要来自于教师需要考虑自身的职称、晋升问题,而这些体制上的问题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难免有较大的压力。根据调查表明70%的教师对当前的体制感到不满意,30%的教师认为勉强过得去。教育产业教师制度的不合理,也让体育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任务更加的流于形式应付。

1.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除了广泛的教师人群数量,教师的本身素质和能力对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学者。据不完全统计,在本次西部某城市调查中,共有学生45200人,教师人数200人,师生比为1:226。其次在教师学历和能力上,本科以上学历仅有30%,其中大部分只有大专的学历。同时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中年教师占大多数,30~45岁的教师占70%。除此之外,占据到整体教师人群的30%。同时在对教师本人对自身职业兴趣的探討研究上,对自身职业比较感兴趣的为53%,一般的有27%,不是很喜欢的占据到10%。因此,业余时间有学习习惯的教师只有43.24%,大多数教师业余时间在做家务或干其他活动,甚至部分教师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认识具有局限性。

2.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调查表明: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室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有60%的体育器材能够使用,剩下的大多部分都需要进行维修和更新。可见,场地、器材问题比较突出。

四、改变目前西藏地区高中体育现状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高中体育工作

现在高中学生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众多的课程让学生的大脑和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因此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调剂科目。国家体育事业要发展,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合格的人才必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所以,学生要上好体育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也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学校必须重视体育工作。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学校内部管理程序,使政策制度落到实处

对当前体育活动开展的改变,必须要从内部,从学校进行由上至下的改变,科学合理地规划体育教师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根据学生们和老师们的意愿对当前的体育科目进行逐步的改造;对于管理策略的运用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结合实际对象和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对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要公正、公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强化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体育科目的开展必须要重视,其他科目教师不得随意占课;在室外和室内进行活动时,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具体的上课内容的规划;对课外活动、早操训练等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体育活动项目,所以必须认真执行。

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团队建设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不仅教师人数数量上不足,同时教师的素质的也是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的因素之一。专业体育教师十分稀少,如果按要求补充体育教师,这受到地方经济和校舍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学校和当地政府都是比较难以在短期内进行解决的,但是如果想要保持学校内部的组织活力,必须要输送新鲜的血液,才能更好地让学校教学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慧娟,陆长青.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2\]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

西藏问题 第12篇

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仅对西藏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地区生态环境改变, 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文化建设工作中生态文明建设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全面形成生态文明, 如果没有生态文化, 那么无法构成生态文明。西藏特色生态文化的全面建设, 不但是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 同时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其能够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环境、资源以及生态等存在的问题全面解决, 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得以加快。

二、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快速发展, 使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旅游消费在国民经济消费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我国的GDP值受到旅游业的影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西藏各民族地区开始重视旅游市场的宣传及发展工作。

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知, 西藏地区2005年~2014年之间, 旅游人数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 同时带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这样的发展趋势和西藏地区全面发展旅游业的要求互相适应。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旅游者与生态之间的矛盾、草原生态承载量存在的问题均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威胁, 对文明素质底线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例如, 旅游者随意践踏草原, 不但通过徒步的方式, 同时将车辆开入草原, 对当地草原生长带来严重的危害。旅游人员随意乱丢塑料制品, 导致生态旅游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

2.全面开发资源, 导致破坏生态系统

目前, 西藏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 在后续问题方面具有较大的困扰, 尤其是在全面开发旅游资源时, 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

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得知, 最近几年, 西藏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幅度较为明显, 产业结构之间比例出现的改变较为明显。通过分析产业结果改变情况可以得知, 第一产业出现轻微往下调整的情况, 第二产业具有明显增长, 第三产业比例有轻微下降。但是, 全面开发资源导致的塌陷、沙化、草原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逐渐增多。

3.缺乏认知, 无法带动生态文化建设

现今, 西藏经济发展与群众对生态具体需求存在的差异较大, 自我国改革开放后, 西藏地区经济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实力, 但因为文化建设具有发展观念落后、文化环境不浓, 建设速度滞后等劣势, 造成藏区群众无法清晰认识生态文化的重要性[2]。在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意识中, 精神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建设属于组成部门, 这种工作主要是需要文化部门负责, 存在这样的认知导致在建设生态文化时受到限制。

三、优化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策略

1.重视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速度

通过分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需求, 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及引导, 促进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确保藏区生态产业建设能够符合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等要求。将藏区生物资源优势全面发挥, 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的建设力度。通过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式推动民族手工业、高原特色食品业、藏医药业、建材业、优势矿产业等产业的发展, 使利用能源、资源的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目的的基本要求, 对藏区旅游容量、旅游开发模式等进行合理确定, 对生态旅游业进行规划发展, 使自然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自然资源等得到良好保护, 加快可持续发展藏区旅游产业的速度。

2.重视生态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弘扬工作

藏区应该重视研究生态文化的工作, 尽可能构造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在藏区实际发展中将环境道德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弘扬且树立, 给全面推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绿色社区、绿色学校、自然保护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主要对象, 使生态文化得到全面弘扬。在藏区的发展中培养群众节约勤俭的习惯, 尽量确保群众生活方式能够满足勤俭节约的要求。让藏区群众根据政府绿色采购机制进行物品采购工作, 尽可能选择环境认证、环境标志等产品, 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从根本上杜绝白色污染[3]。

3.健全机制, 建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

要想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则需要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工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国土开发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西藏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工作, 深入完善生态技术体系、生态标准, 以及环境法规等方面的制度, 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有效纳入生态效益、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等, 构建的奖惩制度、考核方法、目标体系等要与生态文明的需求互相符合。构建严密法规、严格制度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评价体系中纳入的指标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全面体现, 以此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速度的约束条件, 以及发展方向。同时, 需要做好构建责任追究体系的工作, 对于不重视生态保护的人员, 需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加大宣传教育生态文明的力度, 确保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全民节约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构建爱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四、结束语

党十八大会提出的内容和西藏地区民族的需求互相符合, 西藏地区民族主要的奋斗目标及共同理想是美好生活实现, 以及美丽西藏建设。要想确保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得以实现, 那么需要在西藏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经济等方面实施过程中, 全方位贯穿与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及理念, 使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动。通过这样的方式, 给西藏各区人民奠定全面的生产生活氛围, 确保西藏长久治安、跨越式发展得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魏彬.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03) :172~173.

[2]单晓娅, 王翠, 潘丽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取向[J].贵州民族研究, 2013, (04) :422~42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西藏问题】相关文章:

浅谈西藏汉语文高考命题的几点问题09-12

西藏政治文化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14

西藏企业05-11

西藏产业05-29

西藏教育08-16

西藏高校08-22

西藏民族08-23

西藏体育08-26

感受西藏06-14

西藏知识08-19

上一篇:变异系数法下一篇: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