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导范文

2024-05-26

兴趣引导范文(精选12篇)

兴趣引导 第1篇

1. 以动作、情感激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引导

端正的姿态、规范的行为举止及和蔼可亲的语言引导,在每天的英语课堂上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好比演员,要使学生喜欢就要有好的演技。我采用动作、表情或扮演角色的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扮演角色、表演、会话和对话等练习,保持精神饱满,情趣激扬,动作时表演技能贴切逼真,音容表情显示出喜、怒、哀、乐,具有激励性。如:当我教到初一英语Unit 5“I am watching TV”的现在进行时时,首先选择学生已经学习过或者个别容易接受、没有学过的单词。如,laugh,我哈哈一笑,全班同学就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我就边笑边问:“Hello!What am I doing?”我自问自答:“Ha, ha...I am laughing.”当教到cry时,我也装着哭起来。这时学生又静下来,我边“哭”边问学生:“Oh!What am I doing?”并引导学生说出:“You are crying.”然后,我又叫一个男生学唱歌,问其他学生:“What is he doing?”我引导学生回答:“He is singing.”我再叫一个女学生做跳舞的动作,问:“What is she doing?”引导学生回答:“She is dancing.”我继续叫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来画画,然后问:“Is he drawing a picture?”学生回答:“Yes, he is.”并让这个学生写字,故意问:“Is he drawing a picture, too?”引导学生回答说:“No, Heisn’t.He is writing.”然后,再叫一组学生做clean的表演动作,我问:“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回答:“They are cleaning the window.”等。

与学生做完这番对话之后,首先,我在幻灯片上播放出一些已经学过的表示动作的单词。如,jump, clean, read and write, play basketball, do one’s homework, pain, draw, wait for, shop等,以及有动作表演的幻灯图片,使学生触景生情。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三人为一组,学做、学说。然后,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内容、语言伴随着动作,进行表演、对话活动。如,其中一个组的学生看到屏幕上play the guitar这个词组,然后做弹吉他的动作,问:“Hello!What am I doing?”学生B回答:Oh, you’re playing the guitar.又如学生C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正在扫地,然后学生B问学生A:“Hello!What is he doing?”学生A回答:“Oh, He is cleaning the floor.”学生B(女)正在看书和写字,学生B问:“What’s she doing?”学生A回答:“She is reading and writing.”等。再次,学生按照我以上与学生的表演来表演,再选出优秀表演者到讲台上来表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以好带差。进入该课时的内容学习时,学生就觉得很容易了。他们对该堂课要学习的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陈述句和陈述句的否定式等都掌握得很好。我只是在课堂上作导演,整个课堂都是学生讨论、对话、表演、做练习的场所。课堂交给了学生,气氛相当活跃。

总之,在每一节课里面,无论是在开始、中间或是结束前,我都设法安排得有条有理,连贯有序,教每个单词、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以动作和情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活动进行语言交际,与学生结下友谊,沟通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用亲切的鼓励语言引导,以平等合作学习培养兴趣

我认为,英语语言的表达更要讲究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韵律、风趣和节奏等方面的规范化。说好英语口语,对英语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平时注重听英国、美国人的录音带,看美国电影,善于模仿外国人的语音、语调等。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意语意和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每当上英语课时,我都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想英语、说英语;用自然规范的语音,具有节奏感的语调,流利、有效的口语与学生交际,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感,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增强其说英语的欲望。我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当天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或编几段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英语对话。

例如, 每当我上到八年级第二册Unit 4“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时, 都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如, When do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et to school?How does your sister get to school?How do your classmates get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far is it from one’s home to school?等。然后再给出一些单词或词组。如, take the subway, ride a bike, take the bus, take the train, take a taxi, go in a parent’s car, walk等。接着, 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好、中、差分成A、B、C三个组, 每组都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小老师) 。我充当总导演, 参与各组的交际活动, 特别多参与C组的活动。学生讨论并编完对话后, 要求学生能背熟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让他们都到讲台上表演英语对话。最后, 我作总结。对说得好的学生, 我就用激情洋溢的话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如, Very good./You’re great./You’re very clever./You have a good done./What a bright idea!/You’re such a smart boy/girl.等。对后进生要怀着期待的心情, 鼓励他们说:If you work harder, you are sure to be able to learn English better and better step by step.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以后, 学生学会了说一些英语, 写一些英语, 做一些英语句子, 写短小的英语文章。同时, 每天都摘录几句常用的、漂亮英语句子, 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并且能应用到课堂上来, 使每节课都能巩固旧知识, 学到新内容。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 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起来了。只要老师用英语一说:Please show me how well you can do and say.Who’d like to have a try?全班就会活跃起来:“Let me have a try...”人人争先恐后, 个个积极登台。

3. 在交流中引导,在引导中激发兴趣

情感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兴趣的主要源泉。我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堂,创设生动、真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采用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生活体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利用多媒体、电脑、收录机等电化教学。如:当我教到初一英语(新目标)Unit 4“I Want to Be an Actor”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个单元所需要学习的内容(Language goal),我首先在幻灯片上放出一家人的照片,然后对学生用英语解释说:Thisis a photo of my family.I’m on the right.My wife is on the left.My son is in front of me.My wife is behind my daughter.What do I do?I’m a teacher.What does my wife do?She is a doctor.What does my son do?He is a policeman.What does my daughter do?She is a student.She is studying in a university now.What does she want to be?She wants to be an actor.自我介绍之后,及时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What do your sister/brother/friends want to be?等。我这样一说,学生学说话的欲望更强,信心更足。然后,让学生各个都拿出他们原来准备好家里人的照片,分组讨论、介绍家里人的情况。然后再安排一些时间让他们上台表演。他们组组争先恐后,个个不甘视弱,接连不断地做自我介绍。而这些介绍,学生早已在课前准备好了,有的学生已经背熟,因为,每上一节新课,学生都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为了巩固对语言目标的理解和运用,我鼓励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询问他们的亲人、朋友是干什么的?想干什么?一系列贴切我们生活的讨论,能吸引学生的语言目标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有话想说,在愉快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话可说,这样避免只听老师说、只听老师教,被动地接受语言、单纯而机械地灌输语言目标,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会说话,开拓他们的语言思维,培养他们在课堂上说英语的习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第2篇

黄桥镇庙塘小学胡云山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

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大量的识字任务是低年级孩子学习语文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而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让学生行之有效地掌握生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达到识字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活泼好动。而小学一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识字任务最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好动的特点进行教学,就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识字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中,使课堂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大胆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不断探索的寻宝人,体验发现宝藏的成功与快乐。因此作为教师就要乐其所乐,好其所奇,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所感悟,思维才更敏捷。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营造愉快的识字氛围。新教材的选文非

常富有儿童情趣,为老师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柳树醒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荷叶圆圆》、《泉水》等,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我们应正确认识短文作为识字载体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识字。教学时,还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3.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识字,培养浓厚的识字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进行趣味识字更能激发其识字的欲望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识字,让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更能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与兴趣,使其乐在其中,获在其中。例如猜字谜(引导学生根据字形将生字编成一个个谜语,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小猴子摘桃子(将生字制成桃形卡片,挂在树上,让学生扮演小猴子,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超级组合(将字的两部分拆开,分别贴出来,小组进行组合比赛,帮助生字找到家)找朋友(音节与字成为一对朋友,你喜欢哪个字就与哪个字交朋友)等等。这些游戏与活动穿插在识字教学中,避免了枯燥记忆,同时在游戏中,开展比赛,培养竞争意识,树立集体观念,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在培养多种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4.巧妙构想,根据汉字的特点识字,培养识字能力。中国汉字

有其丰富的内涵,音形义三者结合,汉字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识字教学中启发学生想像,借助汉字特点来识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

(1)联想象形识字: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已从生活中对事物形成了感知。抓住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已认知的事物来识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如:《口耳目》一课的生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最后的斜钩就象是老鼠的尾巴。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比较联系识字: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 “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3)强调点睛识字: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学生易漏的小横、小竖、一撇、一点。例如“鸟”这个字,在写点时,教师用彩笔标出,同时用语言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点就是鸟的眼睛,没有这一点,就如同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会一片乌黑,无法歌唱,无法飞翔。”这样使学生先入为主,形象感知。

(4)表演动作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与义的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拍”字,先想一想拍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拍”是用(手)拍,所以是提手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字发散到打、拉、抱等,渗透形声字,这种教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久而久之,形成识字能力。

引导参与 激发兴趣 第3篇

一、营造恰当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学,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学生在合作式的教学中,引发学生独立的、积极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由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创设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比如,我在执教《认识分数》的内容时,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学习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做了这样的故事导入:在美丽的田野中,生活着两只野兔,一只是灰色的,一只是白色的,一天他们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萝卜(在白板上出示两只兔子和四个大萝卜),灰色的兔子说,我要分3个萝卜,白色的兔子说,不行,这样不公平,咱们两个应该分的一样多。接下来设问,同学们,你知道这大萝卜怎么分才公平吗?气氛立刻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纷纷回答自己的想法。此时,我营造了学生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拥有了平等的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感受到分数的产生原因,“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为兔子分萝卜的思考过程中,感受到原来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产生了自主探究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兴趣。

二、创设趣味学习情境,诱发主动探究情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一些以分析推理获取的知识,应该注重创设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趣味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知识的获取变得轻松、快乐,产生了继续探究的动力。 比如,我在执教《三角形》的内容时,首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我上班的路线图,在学生们观看之后,我问学生,大家仔细看,老师上班的这个路线是什么图形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快看出来是一个三角形,这时,我对于学生能够准确发现问题的能力,给予了及时的鼓励,并由此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这样的趣味性的情景也使产生了探究三角形的欲望,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后,我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三角形,同时告诉学生们,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发现,你愿意自己去找找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他们开始用自己眼睛去发现、去观察三角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了是学习的快乐。

三、结合新知强化实践,促进交流合作学习

在小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性地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与同学形成多样化的有效合作,这样的合作也对他们探究数学知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在实践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汲取了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

比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请自己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这个轴对称图形可以是上下重合的,也可以是左右重合的,你找到了几种制作方法?在这道练习题中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虽然他们的制作方法不同,但是基本都是上下或左右重合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让学生对自己的制作方法进行了展示和相互交流,最后我对学生的制作进行了归类、分析,这样的实践练习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的综合素质。

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进行过程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对学习过程作出自主选择支配,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怎样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采用恰当的学生方式,才能实现这些学习的计划,并引导学生结合每一时期的学习的目标,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出自主性的评价,由此,逐步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学习质量,本文从营造恰当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创设趣味学习情境,诱发主动探究情趣、结合新知强化实践,促进交流合作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数学学习习惯几方面对自主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第4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认识分数”时,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1/2:小兔子和小熊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住在森林深处,每天一大早它们其中一个总会出去找吃的,每次回来觅食总是平均分。第一天,小熊出去找到了4个苹果(讲到这里,提问: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学生很快分出每份2个)。第二天,小兔出去找回了2个苹果。(再提问:它们怎么分苹果?学生很快回答出它们各1个)第三天,小熊又出去找吃的,可这一次只找回了1个苹果,这下怎么分啊?问题一出来,学生的思维起了涟漪,学习欲望非常强烈,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除此之外,针对小学生对抽象知识难以掌握的特点,如加、减、乘、除,同样多,平均分等概念,教材上都没有明确清楚地用文字表达它们的定义,教师也是要采用此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发问。孩子天生爱问,遇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于儿童的情感心理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还要不断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驾驭教材,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并引导学生从发问进而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二、活用素材,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感到熟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分类的时候,我把学生带来的书、鞋子、文具、饮料瓶、玩具等东西混乱地放在地板上,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会、理解分类的知识内涵。课后,要求学生参与“争当小管家”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回家将书柜里的书分成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或者按照工具书、杂志、小说等来分类;整理衣服的时候按照上衣、裤子、袜子来分类等。学生用同一标准或不同标准,灵活、准确地进行分类,对分类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运用和升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又如我在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想购买一台42寸创维的彩电,但是发现了如此的一个现象,华龙商场标着彩电八折优惠,新华都商场标着彩电七折优惠。请同学们说说老师应该去哪一家商场购买彩电?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引导学生达成一致的意见:应该先去了解商场彩电原来的价格(也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再计算彩电的现价,看哪家商场的彩电比较便宜就到哪家去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说明学生的思维离不开生活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左右脑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这个螺旋图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9+3=12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来实施动手操作:①1)9支塑料棒要和几支塑料才能凑满10支塑料?2)另一支塑料应从哪里来?怎样摆?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②1)3支塑料要和几支塑料才能凑满10支塑料?2)另7根支塑料应从哪里来?怎样摆?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③1)如果要你摆出15支塑料,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2)有多少种摆法?

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关键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写作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39―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且乐于书面表达,这样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生只要有了写作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逼我写”到“我想写”。那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观察日记――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写日记,培养其乐于体验生活的精神,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生活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开始,学生还对观察什么感到茫然,我给学生布置观察的内容,如“生豆芽”,让他们看看自己泡的豆子每天有什么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把它的变化用一两句话记下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很浓,记录的每句话都散发出童趣。如有的人写道:“我的绿豆宝宝太热了,今天脱去了外衣,露出了白胖胖的身体,就像我弟弟在澡盆里一样。”有的人写道:“绿豆渴极了,张开了小嘴,仿佛正在咕咚咕咚地喝水呢,瞧,它喝足了水,伸展开身体,舒舒服服地躺在家里,多高兴啊!”还有的人写道:“今天,我的绿豆宝宝们长出来一条条小尾巴,就像一个个小蝌蚪,不知道它明天会不会变成青蛙,我真有点担心!”后来,我又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秋天”写一组日记,以“我的家”为主题写一组日记等等。学会了观察还不够,在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种蒜苗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给长辈洗脚体会出长辈的辛劳;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所感受到的快乐等等。学生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还有他们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就会自觉地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会养成勤于观察、勤于记录的好习惯。

总之,观察是为了积累生活经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引导他们留意周围的人和事,让他们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大脑中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

二、循环日记――品尝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特点,我开展了循环日记活动。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七个组,每组由学习能力不均等的八个人组成,每组合用一个日记本,组内成员每天轮流写日记,日记内容、字数、形式、文体不限,还可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配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想迅速地轮到自己,看看别人的习作是否比自己出色,可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每十天进行一次展评,展评时,每个学生都上台读自己的习作,然后由其他学生评出“最佳循环日记”小组和“最佳日记”。评选标准不仅要看日记的内容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还要看朗读的同学是否读得声音宏亮,有感情。评出的“最佳日记”将出现在班级的板报栏中,并向刊物推荐发表。评出的“最佳循环日记”小组将在日记封页上由其他六个组画“星”以示嘉奖。

“循环日记”这一活动,让学生激动不已,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写日记当成了自己的需要,每一个轮到的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去写,力争写出最高水平的日记。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写作欲”。

三、即兴作文――迸发灵感的火花

即兴作文是凭借学生观察偶发或突发事件所激发的灵感而写出的作文,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观察某些景物、图画、照片后能产生兴致,这“兴致”是“心血来潮”的先导。我们学校今年把上、下课的铃声改成悦耳的音乐声,我看到学生新奇的目光,于是,把握契机,让学生仔细听,在“听”中激发灵感。十分钟后,我要求学生以“变”为题写一篇即兴作文。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刺耳的铃声变成了了悦耳的音乐声,我还真有点不习惯呢,还以为自己正在欣赏动听的音乐会呢。”有的学生写道:“听到这美妙的音乐,我全身心放松,就连平时最不爱上的数学课,都感到是那么有趣,感觉到时间过得真快啊!”还有的学生写道:“仅仅是铃声变了吗?不是,是我们的学校变了,变得有生气了,变得更好了。”

兴趣引导 方法开路 第6篇

关键词:兴趣;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对小学生而言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力,无论是对学生的领悟能力,还是对学生情操的陶冶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阅读教学,从小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灵活教学,以此帮助小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这也是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点,全面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导语,吸引注意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中经常出现“坐不住”的现象,他们往往一开始还对阅读内容充满兴趣,一节课过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后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注意力也开始分散,关注一些与阅读内容无关的事物,而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阅读中。阅读是语文课语言艺术的浓缩,一篇好的文章应该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体验,而教师的导语设计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语文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语言的艺术。教师设计的导入语要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阅读《草原的早晨》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们去过草原吗?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草原吗?你们知道草原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吗?草原上的日出日落、草原上的牛羊帐篷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了解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成功地被教师激起了,想要一探究竟,对草原也充满了向往,这时教师可以说:“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是一篇关于‘草原的课文,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请你们自己去文章里寻找答案好吗?”此时学生就会带着高昂的兴趣去阅读课文。

二、明确目的,循序渐进

阅读不是盲目的,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会学生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并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整合。具体来说,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制定阅读要求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项极具综合性的能力,它对学生的认读、鉴赏、理解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这几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相互补充的。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前提,对学生进行深刻、具有针对性的点评。此外,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不要过于急躁,只注重阅读数量不注重阅读数量是不能真正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教师制定的阅读要求不仅要贴合学生实际水平,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低年级学生,如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主要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二年级,我们要求学生在读懂一句话的基础上准确进行断句,朗读应富有感情,而三年级,我们要求学生理解整篇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等。

三、丰富机制,整合学习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兴趣引导,方法开路”,教师应丰富小学生的学习机制,引导小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背诵、成语接龙、作文竞赛、快问快答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种带有游戏性和竞争元素的学习方式更能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使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小学生进行情景表演,通过角色表演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这篇文章作为一则成语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阅读题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扮演老虎、狐狸、小鸟、乌龟、松鼠等角色,要求学生将狐狸的神气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通过表演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小组成员对话,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发挥整合学习的优势。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阅读内容,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机会,出现分歧时提取小组意见,形成统一认知,充分利用分歧的教育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兴趣引导、方法开路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要求,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郁珍珍.浅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吉林教育(高教),2011(12):119.

[2]李才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探[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1):189.

[3]沈维丽,沈维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探[J].文教资料,2014(34):177-178.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第7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有了兴趣, 再困难的学习学生也会乐此不疲;缺少了兴趣, 再重要的学习也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因此, 要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营造氛围, 唤起兴趣

初中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科目, 在学习化学第一章和第二章时, 由于接触到的化学知识少, 难点不大, 这时的教学重点应该主要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每节课的特点, 利用化学小“魔术”、实物、教具、挂图、学生表演、多媒体、实验等辅助教学, 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和质量。

例如学习离子时,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一个同学身上前面挂着一个气球, 后面挂着一个写有“+”的纸牌, 代表钠原子, 另一个同学身上前面挂着七个气球, 后面挂着一个写有“-”的纸牌, 代表氯原子。“我是钠原子, 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钠原子”一边说一边扬一下气球。“我是氯原子, 最外层有七个电子”, “氯原子”一边说一边也扬一下气球。“您好”、“您好”他们见面后又握手又互相问候。“我失去一个电子就稳定了”, “我得到一个电子就稳定了”, “给你吧!”“给我?”“啊!”“谢谢!”他们非常友好地谦让着, 然后手拉着手一转身, 就形成了“氯化钠”。我这样处理既生动又形象, 同学们都觉得很有趣。

2. 分散难点, 巩固兴趣

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使他们能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因为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科目, 开始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很感兴趣, 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 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 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 将难点分散。化学用语是化学的第一个知识分化点, 因此, 从上第一节化学课开始, 我就将化学用语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 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常见物质 (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的化学式制成小卡片, 利用课前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记忆, 每节课凡是涉及到常见物质时, 都在名称下面写出对应的化学式。由于不断重复出现, 日积月累,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记住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时讲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 适当放慢授课速度, 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千万不能赶进度, 授完就了。可利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 如采用游戏、抢答、竞赛等形式。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如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我归纳为“先读后写, 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我结合课本介绍的方法归纳为“左反应, 右生成, 条件箭头要标明, 左右两边要配平”。这样在正确方法指导下, 反复训练, 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化学用语了。

3. 讲究艺术, 发展兴趣

(1) 发挥学科优势, 发展兴趣。为了不断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根据各章节的特点, 穿插了一些身边的化学知识或有趣的化学现象, 使学生始终如一, 兴趣盎然。例如, 用“自燃”现象解释“鬼火”“天火”, 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奇观, 象东非大裂谷的“吃羊魔”、干涸深邃的“鬼洞”。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有化学, 既可增进知识, 发展学生兴趣, 同时又起到教育作用。

(2) 利用化学史和国情教育, 发展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渗透化学史和国情教育, 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 如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故事, 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 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 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另外, 近年来我国在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 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3) 讲究“讲”的艺术, 发展兴趣。“肢体语言是无声的电影艺术”。课堂教学恰似艺术表演,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课堂上, 既要重视肢体语言的强大威力, 无论身体情况如何, 都应该脸带微笑, 不时“眉目传情”, 环顾教室四周, 有时还要结合授课内容打出各式各样的手势, 还要运用教学教学语言的巨大亲和力, 用抑扬顿挫的、生动的语言来调动学生, 偶尔用风趣的语言来调节课堂的气氛。同时, 教师又像播音员, 语言要科学、规范、精炼。当个别同学上课讲话、开小差、睡觉时, 如果老师大发雷霆点名批评, 这些学生会认为不给面子他们, 伤了他们的自尊, 从此产生逆反心理, 不喜欢这位老师, 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大大减弱。较好的方法是目光注视并变化声调, 便引起了该同学的注意或者旁边的同学就会提醒该同学, 或者走到这位学生的近旁, 用手势或轻敲学生的课桌, 以示提醒, 还可以马上让全班学生齐读刚讲到的概念、物质的性质或一些重点描述等, 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

用兴趣引导英语语法教学 第8篇

一、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出发点

1.教师应该站在学生即学习者的角度看问题, 而不是以习得者的角度去看待语法问题。怎么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 语法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 班级情况和教学内容, 要尽量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愿望。也就是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 当他被不断打击时, 这种愿望就会被隐藏起来, 使他变得淡漠。相反当他不断被鼓励时, 这种愿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这种愿望,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2.以建构式生态课堂为背景, 培养课堂真正的主人。建构式生态课堂强调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实现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索的新局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教给学生, 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成为必然。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交给学生, 通过学生的自学探究和交流展示把教学的实质呈现出来。语法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发现一定的语言规律, 总结出一些语法知识点, 并且能够传授给其他同学, 这样的课堂效果相信一定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就成为师生彼此沟通, 教与学相互促进。良好的互动形式, 有效的互动也会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更佳的学习效果。

二、依托现代教育技术, 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善于利用身边的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日益普及的多媒体设备, 是我们教学的好帮手, 有助于我们开展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调动大脑的积极性, 使思维活跃。学生不喜欢语法学习, 是因为语法的单调与枯燥。如果能够在语法教学中加入一些活跃的学习因素, 如适当的听觉和视觉刺激, 那么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学习语法的兴趣乃至学习效率。因此我尝试了以下手段:

1.影视视屏材料辅助英语语法教学。好莱坞的很多大片都是学生喜爱的, 影视作品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 因此会出现很多省略句式也还会有一些倒装, 我便选取一些带有英文字幕适合的影片, 截取其中的有效片段, 在学习省略和倒装两种语法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验这两种语法, 学生自然很感兴趣, 自然而然的调起了学习的积极性, 势必收到较好的效果。

2.诵读美文、诗歌, 学唱英文歌曲帮助学习英语语法。配乐的美文、诗歌朗诵以及活泼轻快地歌曲总是能很好的吸引人的注意力, 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歌曲。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一下这几种材料, 使他们为我们的语法学习服务。

三、巧记语法规则

记住各种不同的语法规则是语法学习中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 很多学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失去了对语法学习的兴趣。那么, 怎么样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的记住规则又不容易遗忘呢?这里, 我借鉴很多同仁在用的好办法, 就是使用顺口溜。使用顺口溜来记忆语法规则, 学生会兴趣大增, 因为它使枯燥无味的语法规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学生记忆时也免去了不少麻烦, 并且可能记忆的更加牢固。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我发现这确实是很不错的一条途径。

上述为笔者教学实践中试图改变英语语法教学的部分还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 撰写此文只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还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不吝赐教。

摘要:进入高中, 面对英语的语法更加复杂, 加上对语法的考查进一步加深, 许多学生一下子摸不清了方向,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了困难, 甚至导致有些学生渐渐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英语成绩不断下滑, 最终可能会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英语语法教学的改进成为当务之急。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我们就试着以兴趣为引导, 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进而更好地进行英语的学习。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以兴趣为突破口, 改进常规, 以兴趣引导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 从而使学生不再害怕语法, 甚至轻松掌握语法, 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 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

关键词:英语语法,兴趣,语法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慧文.如何让英语语法教学生动活泼[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2, 4.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沈瑛.新课程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8.

怎样引导农村学生有兴趣作文 第9篇

一、读有益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 吸引学生的文学兴趣

农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认识不够, 不爱读书, 不爱读文学作品。阅读面狭隘, 手中课外书少, 无法扩大阅读面。现在电视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 学生耳濡目染的影视故事多, 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灯记》《鸡毛信》《小兵张嘎》等诸多少年学生喜欢的电视剧可谓家喻户晓。学生只知道令人难于忘记的故事情节, 而疏忽精彩的语言表达。如何学习到书本里恰当的语言表达呢?教师在课外要多给学生朗读一些学生喜爱的故事情节: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情节:“老虎一纵身, 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 大吼一声, 用尾巴向武松打来, 武松又急忙跳开, 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 举起哨棒, 运足力气, 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 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兽性大发, 又向武松扑过来, 武松扔掉半截棒, 顺势骑在虎背上, 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 右手猛击虎头, 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 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武松怕老虎装死, 举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阵, 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 才住手。”这些精彩的语言可让学生多熟诵, 记住一系列的动词:躲→跳开→举起→运足→猛打→打→骑→揪→猛击→举起 (描写武松的) ;一纵→大吼→打→转身→大发→扑→趴 (描写老虎的) 。同时, 教师再从一些作品中选一些精彩的文字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锤炼、准确运用词汇, 对描写事物动作的词语要尽量追求表达完美。要学生学习唐代诗人贾岛的炼字精神:“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加强学生的长期表达炼字训练, 逐步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 激发写作的兴趣

学生怕作文, 不爱动笔写。除了学生个人主观原因外, 还有客观方面, 是学生长期缺少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家庭父母的监督和教育。教师和父母要经常给学生做思想上的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作文的重要性, 长期养成爱读好书, 爱记词汇, 勤动手, 勤思索, 练书法, 写工整、美观的字体。一旦学生作文起来, 就不会无话可写, 无词语表达了。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要告诉学生, 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要循序渐进, 常年累月, 要有信心, 不怕失败, 就怕自己不用心去做。只要学生思想上有了明确的信心后, 行动上才有奋斗目标, 有所追求, 他们作文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三、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写起, 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情非常熟悉、清楚, 并且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感悟。但如何做到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 说自己的话, 学生才有更多的语言表达, 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比如:写《我与父母劳作》一文, 学生非常熟悉农村田间劳作的知识, 描写和叙事自然、顺手、流畅。《青瓜》“青青的瓜藤缠绕在支架上, 在阳光的照射下, 发出绿油油的嫩绿, 微风一吹, 像一层层波浪簇拥席卷而来……”;《我家的母猪》“那庞大的身躯, 拖着臃肿的腹部, 每天都吃不停, 吃完后又笨拙地沉睡, 那响雷般的鼾声打破乡村宁静的夜晚……”。学生经常学习写农村熟悉的事情, 精通农村的文字表达, 为写作积累的乡土素材, 对今后写作就没有多大的困难了。

四、鼓励学生积极读书, 激起写作的兴趣

重在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10篇

一、通过化学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化学的学科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魔力, 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 帮助学生扩大视野,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 尽可能以精彩的实验引人入胜, 抓住学生的心弦, 促进学生的情趣高涨, 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

如在学生刚接触化学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将一根洁净的铁丝弯成蜻蜓形状, 学生看了都感觉很稀奇.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蓝液飞出红蜻蜓”几个字.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求我快点做出来, 兴趣非常浓厚.这时我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 再把“蜻蜓”放入溶液中, 过一会烧杯中蓝色溶液变浅, 水中出现形象逼真的一只“红蜻蜓”.此时, 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觉得不可思议, 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 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通过这一实验, 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 激发了渴望了解化学的欲望.通过创设实验情景,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启发思维, 激发了兴趣, 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 把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的原理, 让学生自己想通.提出问题:用纸做锅, 可以烧开水吗?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情况下, 做以下实验:取一张不易吸水的纸, 撕下一小条, 在酒精灯上点着了.问:为什么纸条烧着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 被火点着的.这时可把余下的大半张纸, 折叠成方形纸袋, 用丝带拴在四角成为吊绳, 把纸袋悬在铁架台上, 放入水, 用酒精灯加热.学生们看到灯火在袋子下烧, 纸袋没有着火, 水却烧开了.在生动的情景下, 要求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究竟可燃物能不能在空气中被点燃.它决定于什么?通过实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 经教师的引导, 学生共同分析、讨论, 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培养问题意识, 增强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问题一旦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就能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望, 必然会高度集中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倡导的是从直接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发展的学习模式.其中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积极、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明示问题, 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是成功地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保证.总之,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例如, 在学习完CO的性质以后, 结合前面的知识,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人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如何产生的?

2.人呼出的气体全是CO2吗?

3.如果人呼出的气体不全是CO2, 设计怎样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呢?

4.人呼出的气体除了CO2外, 还有什么气体?

5.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石蕊试液变红色, 是CO2和H2O反应生成酸的缘故.CO2本身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6.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现象, CO2和NaOH能反应, 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学生们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查阅资料, 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并动手实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教给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要记的东西比较多, 而且复杂, 有实验的、有数字类的 (化合价等) , 也有文字表述类的 (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 多数学生有些惰性, 因此, 教给一些记忆方法, 对提高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1.歌诀记忆.把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歌诀,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读起来朗朗上口, 利记易诵.人细口瓶中向试管倾倒液体, 可编为“掌向标签三指握, 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拇指、食指、中指握试管;“视线落”是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 以防倾倒过多.

2.诗歌记忆.找出诗歌与化学内容的结合点, 用熟知的诗句记生疏的内容.如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转化可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数序记忆.根据自然数增长排列顺序进行归类排列.如元素化合价:一价钾钠银和 (氢) , 二价钙镁钡与锌, 三铝四硅氧负二.

4.顺口遛记忆.顺口遛也是根据字韵编排, 但是没有诗歌的音韵固定的格式, 好读易记就行.如酒精灯在制取氧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有何区别?得出韵语:“酒精灯, 怪怪怪, 制取氧气多勤快:氢气还原氧化铜, 它却像个大懒虫”.

四、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巩固学习兴趣

化学起源于生活, 它与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着必然联系, 要发动学生积极寻找、发现和获取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表面涂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得更旺?在面粉中加入发酵粉 (小苏打) , 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如果在课堂上经常将一些身边的化学现象的疑惑和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穿插, 那么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和谐而轻松, 教学内容就变得十分生动而有趣.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有效探究 第11篇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环境,但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

一、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发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科版教材,在编写上就力求具有趣味性,除文字叙述生动活泼外,还力求图文并茂,并且安排了许多观察和实验的内容,这些都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在备课时,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时,可以设计一个“鉴宝”活动:教师拿出一块镀铜的铁块做“金元宝”,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办法来鉴别;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让学生自己当一回潜水艇的“船长”;在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办一个古今机器大展览,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古今中外的机械和机器,再通过图片或实物模型的形式展示自己调查的成果。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是组织教学的主阵地,一节趣味横生的物理课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

实验是物理的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实验是物理课程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除了课本上规定的实验要做足、做好以外,我们还应该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具,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还可以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巧妙地设置悬念亚里士多德说:“思维始于惊讶和疑惑。”悬念和疑问,往往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平时也要用心搜集能诱发悬念的材料,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巧妙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一上课就播放杂技演员睡在钉板上的视频,告诉学生,其实咱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表演,你知道原因何在吗?从而让学生急切地想去探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重视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师的语言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讲解条理清晰,比喻生动,循循善诱,情真意切,绘声绘色,波澜起伏,便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一步步把学生带进科学的殿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课外活动

物理知识的学习只有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会更加生动而有趣。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事例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个第二渠道,使物理学习更加生动活泼。

第一,利用物理原理,精巧设计,可以创作出许多精彩的表演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

第二,设计物理灯谜,寓学习于娱乐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谜语大全》等书籍上有一些与物理相关的谜语,如景德镇——瓷(磁)场;打离婚——绝缘;山穷水尽——断路;俺大人不在家——电;孔明的儿子拍照——小孔成像。这些谜语虽与物理相关,但缺乏科学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写灯谜,突出其物理意义。例如,隐隐约约一幅画,画中柳条却倒挂,你追我赶众少年,脚在上面头朝下——小孔成像;摸不着,看不见,推着机器隆隆转,能驱寒冷送温暖,可使黑夜变白天——电能;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电磁波。除了将物理概念编成谜语的形式外,教师还可以把某些物理习题改编成灯谜的形式。例如,立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这些活动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三,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

我们可以针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结合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调查和探究活动。如在学习声现象时,开展“追查噪声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学校周围的噪声源,提出降低生活中噪声污染的办法。这样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知识,就要努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得更明智、更艺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宁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魏日升,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兴趣引导,彰显小学科学课堂魅力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引导,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涉及面较广,内涵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学科。由兴趣启发作为教学切入角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科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兴趣能让学生学习吸收越过表层,到达深度,进一步调动起科学学习意识,科学探究思维。教师要尽量在课堂融入新颖、趣味、启发元素,让学生在开阔的学习视野、宽松的学习空间下进步。

一、创设情境,激发了解兴趣

了解是投入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充满了解欲望,才能够调动起主动深入学习的意识,因此要为学生导入兴趣,首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引起学生们的了解关注。情境的生动牵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是兴趣激发的有效渠道。

1.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情境能够让学生们跳出课本,走进熟悉的认知中,因而是对抽象知识和形象认识之间的有效转换。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多种,其中的问题情境最具思维牵引力,不仅可以将知识点立体化展示,让学生形成了解欲望;问题的关联设置,还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地开启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被动听讲, 而是参与进课堂,主动探究,在轻松有序的学习引导下强化知识吸收。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问题设置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层递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还要渗透启发,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认知,柔和创新元素。例如,在学习《观察水生植物》 时,教师首先提出:现在最火热的湿地公园里,最多的是什么植物?“水生植物。“”那水生植物里,同学们最熟悉的又是什么?属于哪个家族呢?“”荷花“”、水藻“”这也分家族啊?”学生们反应不一,但是都兴致勃勃继续探究,问题情境就像导火索,一击即中将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引燃。

2.注重生活情境

科学都是来自生活中的提取,课本知识点虽然规范系统,但是对好奇心重,理解分析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难免枯燥。因此,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向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近在眼前的具体印象中获取知识灵感。生活情境一方面能够将毫无色彩的课本描述优化得生机勃勃,充满了生活气息, 让学生很容易增进了解,完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生活情境能够将学生日常熟悉的科学元素一点一滴地组合到一起,对学生形成共鸣感,让他们更有追求知识的动力。在实施过程, 教师要注意生活元素的提取要有代表性,不能过于繁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总结了一组生活静电现象: 梳头时头发毛躁竖起,收拾小纸屑时常常粘在手指上,穿脱毛衣时会擦出细微火花等。这些生活情境让学生们都兴致高涨,有的积极认同经常遇到,有的甚至马上试验起来。可见, 实实在在的生活元素能够让学生们更有靠近知识的情绪。

二、放手实验,提升实践兴趣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分量较重的内容,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环节,实验让科学学科的科学性、求真性展露得更加明确, 实验教学也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教师为此也要抓住实验对学生们的吸引力,有序、 开放地组织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单一的“听讲”模式拓展出更自由、灵活、快乐的空间。实验由动手兴趣激发出更重要的手脑结合,学生们能够拓展视野,扩大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开放的观念出发,大胆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导实验的全过程。 例如,在进行《观察描述矿物(二)》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运用多种工具、物品进行实验操作,宽松无限制的实验要求让学生们动手欲望强烈,并且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还主动运用起课外知识,如,有学生对用电筒照矿物的角度、距离就别有手法。自主的氛围下,课堂自由交流,轻松积极。

三、人文融入,优化感知兴趣

科学学习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逻辑、观察,验证等条理性内容,相反,新时期开放化教育思想引导下的科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也和其他学科文化紧密相连。因此,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也是应当被重视应用的。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能够让科学学习层次性、 严肃性的固定感知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更能增加学生的感知兴趣,促使他们从其他角度去关注科学,拓展科学的深度探究。科学学习不仅要靠记忆、分析,更离不开感知,人文知识的融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起情感思维,从而从更全面的认知中完善科学兴趣。例如,在学习《杠杆的研究》时, 教师不仅详细讲解了科学原理,还用著名的“金字塔之谜”来调动起学生们求知、探究欲望,教师用“后人推断,巨大的金字塔有可能是用巨大的杠杆加上大量的人力来建造的,大家认为有可能吗?”让学生在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下积极思考,课堂也取得了满意收效。

上一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下一篇:聚酰胺工程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