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资金支出范文

2024-08-30

预算资金支出范文(精选9篇)

预算资金支出 第1篇

二、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出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体制方面、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技术方面和职业道德方面等。

(一) 监督制度软化和问责制度缺位是体制性因素

1、监督制度软化。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庞大的财政监督系统, 形成了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并立的体制格局。但是对财政资金收支监督软化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是人大监督。我国宪法、预算法、监督法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预算的职能均有规定, 但人大预算监督功能仍然没有发挥出来。 (1) 从监督主体看, 部分人大代表缺乏财经专业知识, 参政议政意识不强或者能力不足。人大财经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不足, 又缺乏专业人才, 力量不够。 (2) 从监督对象看, 政府及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收支信息公开不够, 一些财政资金收支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 使人大对政府及预算单位支出活动“想监督能监督但缺乏监督对象”。 (3) 从监督方式看, 人大监督手段的单一性, 限制了人大作用的发挥。目前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预算途径主要有二:会议期间听取报告并审计;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专门工作机构听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汇报。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监督往往局限于形式上、程序上的监督, 缺乏实质性内容, 对家数众多、专业性很强、内容纷繁复杂的部门预算及执行更是难以接触涉及和有效监管, 呈现真空状态, 权力部门监督财政资金收支缺位的情况相当突出。二是财政监督。财政人员专业素养较高是财政监督的优势之一。但财政部门本身是预算编制、执行的管理部门, 同时财政部门又承担预算监督责任的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 这种状况会导致监督力度存在打折扣的可能, 监管效果有可能被内部削弱, 加上财政机关目前业务工作面广量大、人员普遍紧张的实际, 财政监督实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审计监督。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 对审计机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体讲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职能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 审计方式和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到位, 缺乏创新意识, 观念陈旧, 工作方法和手段单一。事后查处多, 事前事中控制少;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偏多, 日常监督较缺乏经常性和连续性;传统手工查账方法运用得多, 现代化电子化审查方法运用得少;较偏重于预算执行合法性和合规性, 对部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合理性、效益性,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等等, 从而导致审计监督质量不高, 监督检查效果不大。

社会监督是财政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点来看,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加快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近年财政部相继下发了推行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若干规范性文件, 明确了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财政预算公开内容并要求重点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转移支付等。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公众法制观念淡薄、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部门权力过于集中、政府部门、预算单位本位主义严重、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意识不强、能力不高等原因, 虽然国家大力推行财政预算公开, 但实际上中央部委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及预算单位愿意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情况的仍然是少数。政府及预算部门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有时就是主要领导“拍胸脯”、“拍脑袋”, 技术专家、单位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缺乏利益表达、参与决策、监督问责的机制平台。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 社会监督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只有还权于民, 吸纳民众参与管理, 并接受群众监督, 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科学合理地用诸社会公众, 也就是只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 上述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2、问责制度缺位。

一是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 使问责制度落实缺少法理依据。目前, 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专门的问责法律规范, 只有一些行政制度和散见于相关法律中的规定, 主要是《公务员法》、《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及《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在这三种规范性文件中, 只有《公务员法》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其它两种规范文件只是党内纪律规范, 行政问责还没有专门的、完善的成文法。正因为问责制法理依据不完善, 问责处理在法律上缺乏可操作的程序依据, 缺乏实施问责的内在驱动力和成熟的社会氛围。在问责制成熟的国家, 问责制的运转依赖的是“失职就必须担责”的制度驱动力, “违规即追究”、“失职即问责”成为社会常态。但在我国, 目前问责运转主要依赖于媒体和舆论的外在驱动, 多数并非制度自动驱动。如果缺乏舆论关注或压力很小, 问责程序很难会正常运转起来。在问责的范围上, 问责一般仅停留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 如安全生产事故, 在财政资金收支违法违纪方面实施问责少之又少。加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 以至于在追究责任时, 相关部门相互推诿, 出现谁都有责任, 谁又都没有责任的情况, 问责客体具体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模糊不清。二是问责主体缺乏独立性削弱了推动问责制度实施的权威性。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审计机关享有一定的问责权利。但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要监督政府自身和所属部门、单位, 并对财政资金收支的违法违纪行为实施问责, 其独立性难以保障, 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许多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收支不规范性和违纪违法问题, 很多与本级政府的领导意图、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密切关联。一旦出现问题, 各利害部门甚至政府都会出面要求审计监督不要过严, 基于上级领导的权利高压和各种人情关系的考量, 不少时候审计机关只会以削弱监督问责制度的执行力度做了结。许多问题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或者问题虽被写入审计报告, 但到最后不再追究责任, 问题单位及负责人员很少见到严厉的问责处罚。近年来虽然不时刮起较为强劲的“审计风暴”, 但到最后往往变成温柔的“和风细雨”。

近年来,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纪检部门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日趋深入, 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监督系统。然而由于上述因素及其他原因的存在, 纪检部门监督主体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并没有使问责制度落实的可能大大提升。如果没有严格的问责机制, 如果不加大违法违纪者的付出成本, 关于财政预算资金违纪违法行为只能是屡禁不止、屡查屡犯。问责制度落实任重道远。

(二) 财经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制度性因素

从财经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缺陷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法律法规制度缺位、法律规范规章纵向、横向之间有冲突和矛盾、法律法规脱离实际、制度建设滞后等等。由于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预算单位在财政预算资金支出上出现了一些“合此不合彼”、“合理不合法”等现象。

1、法律法规制度缺位。

以预算变更为例, 目前我国并无一项法律或法规全面系统地规定, 哪些预算变更可以授权部门自行决定?哪些仅需财政部门同意再报人大备案?哪些则必须报人大事前审批?而且预算法对预算调整的定义非常模糊笼统, 操作性不强, 容易使得一些重要、应事前报人大审批的预算调整可以不用报批。再说预算调剂。《预算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 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报经批准。这就是说预算调剂的审批权现在还控制在政府财政部门, 意味着所有预算调剂都不用经人大审查批准, 在一定程度上为许多部门的预算违规创造了条件。

2、部门规章规定上下级之间有冲突和矛盾。如,

农业系统的畜禽及畜禽产品检疫费是国家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是典型的财政预算资金。国家及省财政、农业等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有关文件均规定:“检疫、防疫等收入要专款专用, 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全部用于兽医卫生事业, 作为防疫检疫等机构所需经费的补充, 主要用于检疫检验设施的改造更新、疫情调查、科研经费以及其他有关防疫检疫事业所必要的开支, 不得用于发放奖金提高福利待遇。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不得随意平调, 不得挪作他用, 并主动接受财政、物价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也就是说按照国家规定, 该项非税收入主要用于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检疫的工作经费, 不得用于安排人员经费支出。但在实际执行中个别单位用该项非税收入安排的支出并不符合国家规定, 有大量检疫费收入被用于安排人员工资支出, 还有少量检疫费收入被统筹、平调, 形成较严重的超范围支出。以苏州市为例, 市级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办法均统一规定: (1) 全额事业单位地方补贴 (工资项目:在职及退休人员地方岗位生活补贴、差旅费包干、岗位考勤奖、考核奖) 占单位非税收入在30%以内的, 从非税收入中安排;超过30%的部分由财政拨款补助资金安排。 (2) 实行事业单位非税收入超收统筹政策, 即对事业单位年终非税收入超收部分, 全额事业单位按照40%、差额事业单位按照20%等等实行政府统筹, 用于安排社会保障经费等缺口, 即“合此不合彼”、“和彼不和此”。

(三) 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和预算约束力不强是技术性因素

“科学性、规范性与合理性”是部门预算编制总体要求。然而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而导致预算执行不严格, 约束力不强, 规范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财会人员对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概念掌握不清, 哪些支出可以作为项目支出, 哪些支出可以作为公用支出等把握不准, 因此预算执行中以项目支出安排公用支出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的预算单位即把大额的公务接待费用作为项目支出编入部门项目预算并执行;二是尽管财政部门每年都出台预算编制政策, 规定了预算编制原则和要求, 但实际不少预算单位预算编报不够细化、完整, 项目预算的具体支出内容过于粗略, 还未做到细化预算, 三是由于编制预算时对未来支出估计不准等原因, 导致预算额度和实际需要额度相差过大, 形成预算执行偏差。对某些项目的预算预计过低, 导致在预算执行时资金衔接不上, 无款可用, 于是将其他项目的资金调剂、挤占挪用到该项目上使用;对某些项目的预算预计过高, 脱离实际, 使该项目的资金不能及时支付出去, 而预算单位通常不情愿把花不完的资金上缴财政, 从而导致巧立名目瞎花钱、乱花钱。因此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有钱花不出去, 大量财政预算资金花在不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 急需办理的事情却无款可用。

(四) 预算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预算单位, 单位负责人肩负组织财政资金, 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的额度、方向、时间, 并保证其使用合法合理、安全高效的重任, 会计人员承担财务核算、监督管理之责。即使管理制度、问责制度非常健全完善, 即使部门预算编制完全符合财政部门要求, 如果预算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存问题, 仍无法保证财政预算资金的规范使用。

1、有的财会人员职业操守不够、工作水平不高。

一些会计人员对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收支的法律法规制度不熟悉, 理解不透, 把握不准, 用法律法规制度指导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意识不足、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与预算单位负责人沟通衔接少, 使负责人缺少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理解支持, 财务会计的工作局面难以打开。工作思路陈旧, 工作方式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思维, 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会计工作难以上水平。个别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匮乏。遇到违法违纪违规的财政资金收支既不敢坚持原则勇于抵制, 也不能做到按照《会计法》等规定向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报告, 结果放纵了这些违法违纪违规的发生, 甚至有的时候个别会计人员就是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产生的始作俑者和积极参与者。

2、预算单位领导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领导公共财政观念淡化, 认为公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心中没有爱惜珍惜财政资金的想法, 把制度的约束与控制抛之九霄云外, 热衷于应酬交际, 沉湎于吃喝玩乐, 甚至带头追求腐化堕落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 性质极为恶劣。由于我国长期不正确的政绩观和不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影响, 以及监督问责制度的缺位等原因, 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虚夸漂浮。不少领导决策前重听取汇报轻调查研究, 决策时重政绩考量轻程序控制, 执行时重任务完成轻效果实现, “拍脑袋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比皆是, 重复建设、先建后毁的现象时有耳闻, 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 甚至不少思想道德不端正的领导干部从这些工程、项目中贪污、受贿, 严重影响到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思路

(一) 思想认识方面

职能部门应围绕财政资金支出问题普遍开展一场“转变观念, 树立新风”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起正确的决策观、程序观、公共财政观。领导干部和广大公职人员要树立起正确的公务消费观, 营造出人人自律、相互监督的社会氛围。各预算单位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财政支出绩效观, 树立起“超预算就是违纪违法”、“钱用的不好就是工作做得不好”的观念。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教育, 特别重视加强对预算单位负责人财经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

(二) 体制机制方面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力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充分引入财政民主制度, 构建公众利益表达、参与决策、监督问责的平台,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促进政府及预算单位财政行为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约束财政资金支出决策权, 针对不同层面的财政资金支出活动, 研究制定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财政支出决策程序。遏制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的冲动, 应当配套改革人事管理体制, 调整干部考核标准。

(三) 管理制度方面

加强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能, 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力。完善财经法律法规, 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 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使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财政资金分配上的公平和效率。继续打造“阳光财政”, 建立健全阳光工程、阳光项目制度。

(四) 监督问责方面

资金支出审批规定 第2篇

为保障公司各项工作按流程规范有序开展,规范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审批程序,强化监督,加强资金风险防范,保证资金合理利用,现就有关资金支出审批规定如下:

一、管理、销售费用支出

(一)部门预算内费用由经办人填写报销单,部门经理签字,经财务部经理审批出纳复核后付款。

以下情况须总经理批准:

1、公司通讯费、差旅费等按公司有关标准执行,特殊情况超出标准确需开支的由总经理批准;

2、招待费及礼品费单笔超过5000元的必须由总经理批准。

3、运输费用超出10万元,其他费用支出超过1万元的由总经理批准。

(二)超预算费用支出必须报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由财务部追加预算,否则财务部一律拒付。

(三)所有费用支出必须取得有效、据实的发票,并符合公司相关规定。

财务部对违反公司规定的资金支出一律拒付。

(四)以下支出必须由总经理批准

1、工资性支出、社保、福利等,必须由总经理批准。

2、经理的所有费用,须由总经理批准。

3、上述未列举的其他非经常性支出必须由总经理批准,二、项目、工程投资

项目、工程投资支出应严格按概算与预算控制投资总额,所有建设

项目不得突破批准的预算,否则财务部不予支付超预算部分。具体支付程序:

(一)工程、建设单位将批准后的项目概算、预算交财务部,以此共同控制总支出。

(二)所有土建工程及购置大型设备必须与施工单位或供应单位签订合同,结算时所有发票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并与实际相符,否则财务部可以拒绝付款。

具体要求如下:

1、建设单位(项目部门)将签订好的有效合同统一编号交工程部、财务部各一份,各部门以此控制工程及设备款的支出。

2、申请付款时先经工程单位(项目部门)填写拨款申请(注明款项用途及合同号),再根据工程进度及部门经理审核后,交财务经理根据计划和合同审核付款。其中,付款金额超出10万元的由总经理批准。

三、固定资产购置

固定资产购置必须编制预算,按以下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单价10万元以下(含)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部门签字、财务经理审批办理支付手续。

(二)单价10万元以上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部门经理签字,财务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财务再办理支付手续。

四、支付货款及相关税款

采购付款原则上由财务部门审核合同、采购单、购货发票、入库及验收单入帐后支付。付款审批流程如下:

(一)一次20万元以下货款支付,由采购部经理签字,财务经理

审批。

(二)一次20万元(含)以上,由采购部经理签字,财务经理审核、由总经理批准。

五、借款

公司日常借款仅限于日常费用如备用金、差旅费,其支付程序按照借款性质比照以上规定执行。

六、报账时间

为提高效率,除特殊情况,公司总经理、财务经理一般安排每周三审批。

预算资金支出 第3篇

1 新形势下财政分权体制

1.1 适度分权

财政分权理论在国外实践应用中得出结论是合理的分权能够促进国家财政资源配置,并促进财政制度不断更新。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通过税改政策促进政府的职责明确,并在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中加强约束行为,进行合理财政分权。通过对财政分权体制的应用,实现分税制,促进地方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这种体制沿用下,促进我国经济更快速、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分税制深入改革,既是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约束。从实质上分析,财政分权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责权范围的规定,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资源优化,促进效益提升。

1.2 加强监管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财政分权体制渐渐出现弊端和不足。在国家审计署调查报告中指出,现阶段,财政分权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缺陷,使预算外资金不在监督管理范围之内,出现大量资金在中央预算管理之外;二是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三是针对资金转移问题存在不公正现象,且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挪用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加强财政纪律管理,加大预算资金监管力度成为现阶段我国财政分权制度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对地方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要加大审计力度,对资金转移用途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整改结果也要进行重复审计,实现公开透明处理,同时,对预算外资金进一步管理。

2 预算外资金特征及其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预算外资金主要特征

基于预算外资金自身特性而言,主要特征包括3个方面。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不属于重要财政分配管理,主要支配权在地方政府或其使用权归属相关性行政单位,但仍属于财政性资金。针对资金外资金的管理方式为收支两条线专户管理。专用性:预算外资金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新形势的应用历程中,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用于专项支出,如在地方城市管理中会应用预算外资金进行城市道路养护等;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则主要是利用预算外资金进行统筹使用,但要在其不改变资金性质的基础上。分散性:从预算外资金的来源看,属于非集中性资金,从预算外资金的用途看,主要是用于各地方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也属于非集中性资金;同时,预算外资金通常是由多种项目构成的,因此,预算外资金具有明显的分散性。

2.2 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预算外资金属于分散性管理,且属于“切块存放”状态,将其纳入预算管理能够将收支活动控制在一个规范统一的管理范围内,并使预算外资金管理更加公开透明。这种管理方式能够使预算外资金应用情况在人大监督下进行,使其管理更加规范。单位在进行预算外资金收支过程中,会以人大批准方案执行,使单位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率,对预防腐败也有着积极作用。将其纳入预算管理的另一个作用在于提高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我国财政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同时,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依法理财水平的提升。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以及年度总结和整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要结合相关部门职能标准进行,依法进行科学编制。预算外资金通过人代会审核后将具有法律效力,在进行年度预算管理中,要以预算程序进行执行,对应征收收入及时缴纳。对资金支出管理,要按照合理需求进行安排,不得出现任意变更情况,使预算权威性受到影响。人大要对全部财政资金进行监督,直接提升了财政管理的透明度。

3 财政分权与预算外资金支出效应分析

3.1 支出效应计量模型建立与分析

为了检验财政分权下预算外资金的支出效应,把面板数据模型设定为:

i和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ν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个体效应,η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εit为残差项。

Y为广义预算外资金的对数。FD为财政分权指标。X为其他控制变量。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X1;人均GDP的对数X2;通货膨胀率X3;预算内财政自给率X4;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例X5;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X6。

Hausman检验既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也支持随机效应模型,为了能筛选出较好的模型和有利于比较,这两种模型本文都采用。通过模型估计分析来看,固定效应的拟合优度非常好,除了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人均GDP的对数和虚拟变量出现显著水平,其他解释变量则不显著。随机效应的拟合优度整体模拟效果不如固定效应,但随机效应的各个解释变量,除了通货膨胀率之外,其他的变量都非常显著。所以,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好。

3.2 财政分权与预算外资金支出效应综合分析

通过上述论证分析,对财政分权与预算外资金支持效应做出分析性总结。在除去基本纳税外较高的预算外收入会直接给企业造成负担,这也是直接体现预算外收入是地方政府“攫取之手”。预算外支出对弥补地方财政收支不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地方基础建设以及巩固资产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属于预算外支出体现出现的“正效应”,实际上,从中央的政策分析来看,要求地方政府要将一部分土地出让金应用于地方农业建设以及保障住房等方面。另外,进一步深入分析,预算外支出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其负面影响的分析以及相关政策研究十分重要。预算外资金在我国财政管理中的影响既体现在其规模不断壮大,也体现在其随意性过大,收支不受约束,在没有有力的监管下资金管理效率较低。因此,预算外资金问题属于财政管理中长期问题,且对地方经济以及整体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开展关于预算外资金的改革难度较大。目前,针对预算外资金改革措施除了对资金规模进行控制以外,就是要对预算外资金加强财政管理,将其纳入预算管理内,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实现约束管理。

对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受到约束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在进行预算安排过程中得到一定收入,将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缺口缩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进行本地居民管理过程中在立法约束下进行。现阶段,我国各地方政府的预算外资金管理现状为地方政权与事权存在不对称现象,且缺乏对资金转移约束和控制,造成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不断加大,逐渐对地方土地财政依赖越来越大。同时,地方政府的官员任命主要是上级指派,与地方居民关系不密切,影响力不大。财政预算的透明管理及有效监督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实现硬化预算约束就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加强创新和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储德银,赵飞.财政分权、政府转移支付与农村贫困——基于预算内外和收支双重维度的门槛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13,9(3):523-526.

[2]江克忠,许艳红.财政分权、预算外收入扩张与公共品供给——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10(20):164-167.

[3]江克忠,夏策敏.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扩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2,8(15):222-224.

[4]Emanuela Galasso and Martin Ravallion.Decentralization Targeting of an Anti-Poverty Program[R].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World Bank,2011:1111-1135.

资金支出与报销程序规定 第4篇

一、资金收支计划管理

各事业部、销售部门收回的所有销货款项(包括现金、票据)和资材部等其他部门收取的各种款项,均必须立即缴入公司财务部。财务部须按照公司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管理公司资金。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私设小金库、将公司资金游离于财务部门的监控之外。

各事业部、销售部门应按月编报资金回收计划,并于每月20日前随同用款计划一并报送财务部,由财务总监汇总平衡后报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凡涉及非经常性大额资金使用的,也应于每月20日前编报用款计划,报财务总监。

二、物资采购资金支付审批程序

1、部门自行采购的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等采购资金的支付。

根据公司与各事业部(或研发中心)签订的经营责任制规定,事业部须保证收、支平衡或将占用流动资金控制在一定额度之内。事业部应在每月20日前上报次月的用款计划,由公司财务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在批准的用款计划额度内,采购资金的支付经事业部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予以付款。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车间或部门审核→事业部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若当月事业部的付款申请额度超出总经理批准的计划数,则在考核办登记前须经财务总监同意、并报经总经理批准。

2、资材部统一采购的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等采购资金的支付。

四通阀事业部应在每月20日前将次月生产计划和物料供应计划送资材部等相关部门,资材部应在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用款计划,经公司财务部平衡后报总经理批准。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采购资金的支付申请经事业部经理复核和资材部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予以付款。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事业部经理复核→资材部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若当月资材部的付款申请额度超出总经理批准的计划数,则在考核办登记前须经财务总监同意、并报经总经理批准。

3、属于预付款性质的采购资金支付,在申请时必须附采购合同和相关文件。

4、属于“货到后付款”性质的采购资金支付,经办人在申请前,必须事先办

第1页 妥物资验收和入库手续,凭采购合同、进货发票、仓库入库单、检验验收单办理付款申请。

5、所有经总经理批准的资金支出计划,须报公司考核办备案。

三、工资性支出审批程序

1、公司所有员工的工资均按照公司制定的《工资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工资制度的修订批准权属公司董事会。定额(计件)工资标准由事业部与财务部共同制定,报总经理批准后由事业部执行;非定额人员的工资级别按照工资制度确定,因岗位、学历、职称、司龄和工作经验、工作任务等因素变动需要晋升工资时,部门副理以下干部和办事员的工资,由所在部门申请,经总经办审查同意后报总经理审批;部门副理及以上干部的工资,由总经办提出初步方案,在征求考核办和相关领导意见后,报总经理确定。因岗位、工作任务等因素变化,应当下调工资的,由部门经理提出方案,总经办复核后执行;若所在部门不主动提出的,总经办可直接提出调整方案,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2、生产工人定额工资(或计件工资)的工资发放单,由事业部编报,在每月15日之前送总经理办公室,总经办汇总后交由财务部统一发放。审批程序如下:“各车间工资单报事业部汇总→事业部经理批准→总经办汇总→财务付款。”

3、编制在事业部的非定额(非计件工资)人员的工资单,由各事业部编报(考勤单由总经办提供给事业部),每月15日前汇总至总经办,由人事主管复核后报总经理审批。审批程序如下:“事业部编报工资单→人事主管复核→总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其他部门的非定额人员工资单,由总经办统一编报,经总经办主任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交由财务部统一发放。审批程序如下:“人事主管编报工资单→总经办主任复核→总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4、各事业部按照制度考核后,需要扣除定额或非定额人员工资的,应当在编报工资单时直接扣除,再报送总经办。各职能部门、公司考核办按照制度考核后,认为需要扣除非定额人员工资的,需在每月12日前将处罚结论送总经办人事主管,由总经办在编报工资单时扣除。

四、销售费用报销审批程序

1、销售费用是指:①销售主管和销售人员工资及附加;②办事处费用和运费;③差旅费用;④业务员佣金;⑤交际应酬费;⑥主管预提奖金。

2、工资及附加的支付。由总经办根据销售人员名单编报工资单,经财务总监核准后,由财务部统一发放。审批程序如下:“人事主管编报工资单→财务总监审

第2页 核→区域主管确认→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财务部、公司考核办和销售主管按照制度考核后,认为需要扣除销售人员(包括主管)工资的,需在每月12日前将处罚结论送总经办人事主管,由总经办在编报工资单时扣除。

3、通讯费、办事处费用和运输费报销。由办事员填写报销清单,经区域主管审核确认后,由财务部给予预报销。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区域主管审核确认→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考核办在登记前须先行审查,若发现销售员个人或区域累计报销金额超过年初指标时,还须在登记前先报总经理批准。

4、差旅费用报销程序,同第3点“办事处费用和运输费报销程序”。

5、业务员佣金结算。由业务员申请,经区域主管审核确认和财务总监核准后,由财务部给予支付。结算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区域主管审核确认→财务总监核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6、交际应酬费报销。

各区域业务员的交际应酬费报销,由业务员申请,经区域主管审核同意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但当一次报销额度超过5000元时,考核办在登记前,须报经总经理批准。报销审批程序如下:“业务员申请→区域主管审核确认(→总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7、区域主管预提奖金的结算。年终时,由区域主管申请,财务总监复核和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给予支付。结算审批程序如下:“区域主管申请→财务总监审核确认→总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8、燃气事业部、汽车膨胀阀事业部的销售费用,由事业部经理审批。报销审批程序如下:“业务员申请→销售主管审核确认→事业部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但当一次报销额度超过5000元时,考核办在登记前,须报经总经理批准。

五、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审批程序

1、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按照《公司治理纲要和基本管理制度》规定的权限,分别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分级审批。

2、总经理在审批或报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前,应当履行内部可行性论证程序(单项投资金额在10000元及以下投资项目的可免予可行性论证)。程序如下:由提议人提出建议,经部门经理或总经理认可后进行技术、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初步调查,起草调查报告或可行性报告,说明该项投资的必要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第3页 然后由总经理召集相关人员和专家进行论证(论证与调查过程视情况可以反复进行),根据论证结果再由总经理作出决定。

2、投资计划(包括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经批准后,其资金支付的审批程序可以参照第二条“物资采购资金支付的审批程序”规定,由固定资产的申购或者使用部门参与付款申请的审核程序,最后由总经理批准。

六、上市相关经费支出审批程序

上市相关经费是指:会计师审计费、律师服务费、券商服务费、中介机构咨询服务费,以及上市公司协会会员费等与上市申报直接相关的费用(招待费除外)。

上市相关费用的支付,由总经办(上市办)证券干事申请,经总经办主任复核并报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给予支付。付款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总经办主任审核确认→总经理批准→财务付款。”付款后发票进账时,可以免去总经理审批环节,经总经办主任签字确认、考核办登记后即可入账。

七、其他费用报销审批程序

1、办公经费(指:小型办公设备及零配件、消耗性办公用品、卫生清洁用品、公共电话费、通讯邮寄费、香烟水果等招待品和零星修缮修理工程等)报销。凡报销金额在1000元及以下的,由经办人申请,经总经办主任审核同意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超过1000元的,须报总经理批准。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总经办主任审核同意(→总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2、除销售部门以外,包括各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所有招待费(包括餐费、休闲娱乐、送礼、香烟、来客住宿费等)报销。由经办人申请,部门经理审核并报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总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3、除销售部门以外的所有差旅费报销。由经办人申请,部门经理审核、考核办复核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特殊情况,超出公司政策规定的报销标准的,在登记前须报总经理批准。

4、除销售人员以外其他员工个人电话费、手机费和领导干部自备车费用的报销。凡个人电话费、手机费和自备车费用在公司规定的补贴范围之内,并且符合“因公、非因私支出”条件的,由个人申请(或出纳代为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总经办主任核准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凡不符合公司补贴条件、超出补贴标准或者个人电话、手机、自备车未对公司发挥应有作用的,应当取消全部或部分补贴待

第4页 遇。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总经办主任核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5、公司公用汽车运行费用报销。汽车运行费用包括油费、驾驶员里程补贴、修理费、保险费、年检年审费、过路过桥费等。由驾驶员或车辆主管申请,总经办主任审核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主管审核确认→总经办主任复核→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6、福利品、公共礼品费用报销。由采购经办人申请,经采购负责人审核、总经办主任复核,报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付款)。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采购主管审核确认→总经办主任复核→总经理批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7、各部门使用公司车辆、领用办公用品、领用礼品(纪念品)等,须按照内部管理费用考核办法进行计价、考核。

八、物流运输费用报销审批程序

1、物流运输费用,主要是指产成品出厂送往客户(或办事处)的运输装卸费用。

2、燃气事业部的物流运输费,由经办人申请、物流主管审核,经事业部经理核准后,由财务部给予报销(付款)。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主管审核确认→事业部经理核准→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3、除燃气事业部外的物流运输费发票,由经办人申请、物流主管审核,经所属产品事业部经理复核后,由财务部给予入账。报销审批程序如下:“经办人申请→事业部经理审核确认→考核办登记→财务付款。”

4、物流费用的支付,物流部门要按月申报月度付款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送财务部、考核办备案。在批准的付款计划额度内,资金支付申请经事业部经理核准,财务部予以付款。

5、经办人申请报销时,须同时提供运输合同、出库单报销联、运输发票、送货到达目的地的签收证明(对方回执)等凭证。

九、附 则

1、未明确的其他费用报销程序,可参照类似费用的报销程序执行。

2、本规定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3、本规定自2004年2月1日起执行。

完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第5篇

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可以清楚地对财政支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判定各项支出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是否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目标相—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强调财政支出必须重视支出结果, 确立了以“结果”及“追踪问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管理模式, 确定财政支出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 提高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有助于推动各预算单位建立责任机制,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 建立起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外部评价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有效约束、监管机制。

目前, 我国社会生产力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极不均衡, 公众对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扩大, 政府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在这种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下, 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对我国财政资金支出进行优化选择, 从而为揭示和进一步缩小现实与优化目标间的差距奠定基础。

一、合理划分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层次

根据开展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评价主体和客体不同, 可以将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为四个层次: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以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单位) , 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主管部门, 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 评价对象是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计部门等, 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

二、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各国政府自身对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要求, 更是国家对高效政府的制度约束和手段。西方国家通过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的法律地位, 来不断推动财政预算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即预算拨款由传统的按收入拨款转为按绩效拨款, 从过去对预算的重过程管理转变为重结果管理。在我国, 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近乎空白, 中央和地方均处于分散探索阶段, 极大影响了财政资金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成效。为此, 我国首先要加快财政资金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 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要求, 加强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约束力, 强化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手段, 为今后开始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其次, 要统一制定有关制度, 明确全国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 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等。

三、树立绩效预算管理观念, 实施全过程绩效评价

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 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过程中。绩效预算管理从程序上可分为制定战略规划、编制年度绩效计划、编制绩效预算、执行绩效预算、开展绩效评价和编制绩效评价报告等五个步骤。

战略规划是立足于长远和宏观而制定的中长期计划, 一般以五年或十年为战略规划期。绩效预算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包括政府战略规划 (即目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和部门战略规划。部门战略规划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国家产业政策、政府战略规划, 所研究制定的包括部门工作和重大项目在内的中长期工作计划, 是政府战略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化, 一般包括部门发展整体目标、部门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期成果、战略行动计划、相关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报告等内容。

年度绩效计划是战略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 不仅包括政府和部门年度内所有财政预算资源, 也包括目前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各类资金或资源, 是一个综合使用各类可支配资源所形成的绩效计划。年度绩效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阐明绩效目标, 详细阐明为达到已定绩效目标所需要的工作程序、项目、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其他资源等情况, 建立用于衡量预算项目成本、服务水平及产出和成果目标的绩效指标体系, 提供预算项目决策分析及执行结果评价的绩效评价方法, 说明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年度绩效预算是年度绩效计划的财政预算表现形式, 反映财政性资源预算安排的绩效情况, 包括部门预算支出整体绩效和各个预算项目绩效情况。部门年度绩效预算一般包括如下具体内容: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部门预算安排背景分析、部门预算项目绩效。

绩效预算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 (单位) 和项目实施单位等各个绩效管理主体, 根据人代会批准的预算和政府批准的绩效计划, 层层签订绩效目标协议书, 明确各方责权。协议书中列明绩效管理项目, 以及项目的投入、预算拨款、预期产出指标和成果指标、主体责权等内容, 作为财政拨款和考核评价的依据;按绩效完成情况拨付预算资金, 即既要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拨款申请表, 同时还要提交项目当前进度情况。对于难以按进度完成的, 部门要说明详细原因, 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 方可拨款;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执行反馈制度。

四、建立全方位的绩效预算监督机制

协调人大、审计、财政以及主管部门 (单位) 等绩效预算监督部门的关系, 形成全方位的绩效预算监督机制。一是要做好人大、审计、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 (单位) 在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建设, 以从多个方面强化和推进对财政资金支出绩效的评价, 避免重复评价。二是要形成主管部门 (单位) 对财政、财政对人大的绩效预决算报告制度, 落实全面绩效预算管理思想。三是人大和审计机关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 (计) 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 (计) 向绩效结果审查 (计) 重心转移。

五、分步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复杂, 并且我国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才刚刚起步, 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 我国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 本着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的方针来进行。一是在评价层次上, 先以项目绩效评价为主, 再推广到其他层次的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是其他层次绩效评价的基础。二是在评价组织实施上, 先以财政部门为主, 部门 (单位) 配合, 再过渡到人大、审计、财政以及部门 (单位) 各自分工负责立体式的绩效评价模式。三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立上, 先推行部门 (单位) 自评或考评为主, 财政部门重点考评, 财政协调部门 (单位) 共同制定评价体系, 在评价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以及相关评价制度完善之后, 再过渡到以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评价方式。

六、完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配套改革

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配套改革主要有:

一是建立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 便于监测项目预算周期的完成过程, 收集、查询项目资料, 反馈绩效评价结果, 分析计算历史标准值。

二是科学合理地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这是建立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和有效组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硬化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不同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监督机关和实施单位, 对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目的、范围、程序、权限等做出具体规定, 增加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形成政府讲绩效、有绩效的良好氛围。

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贯穿在财政支出的整个过程, 包括资金的分配、使用、核算、监督等环节, 只有在每个环节加强制度与法制建设, 严格管理, 密切配合, 才能保证财政支出的高效益。

摘要:近年来, 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逐步增大和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 我国财政管理已进入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新阶段。检验财政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高效, 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也就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宋友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预算管理会计月刊》, 2005年第4期

浅谈如何强化预算支出管理 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一、预算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以往, 预算编制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开始到次年的1月中旬, 这里还包括财政部门审查整理时间, 预算单位真正可用的时间只有1个月, 在这么短的时间, 要想把单位的下一年度开展各项工作所需经费整合准确是很难的事情。而且, 由于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工作计划时间不一致, 导致无法准确掌握下年的工作计划, 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对预算多少适合预算单位的工作需要, 只能通过大致的需要来考虑, 无法细化部门预算。

第二, 预算编制时间短暂, 不能细化预算编制。在编制预算时, 没有将部门预算资金统筹考虑。预算单位的经费包括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 在编制基本经费支出内容时应充分考虑项目支出的实际内容, 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不能割裂开来, 自编预算。

第三,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不及时, 跟踪问效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已加快财政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但是规范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还不完善, 预算单位年度预算资金执行情况, 尤其是专项经费执行情况、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怎样, 财政部虽然制定了一些具体财政支出领域的绩效评价办法, 但在法律约束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且绩效评价工作办法的要求不尽相同。财政部门也由于拨款执行的信息不共享, 所以掌握得不全面, 进而无法及时跟踪检查其落实情况, 在专项资金执行环节缺乏监督管理。

第四, 预算编制系统软件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预算编制过程中, 预算编制系统软件中预算数据的录入, 完全从零开始, 人员的增加减少, 预算经费的多少, 全部由手工录入, 不能实现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数据共享, 无法和人事软件和账务数据相连接。预算编制和调整预算时, 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资产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 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无法与会计信息系统共享。在部门决算时, 部门预算数据也不能和决算软件相关联, 浪费了可利用资源, 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大量的重复性劳动, 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照成资源浪费。

二、强化预算支出的措施

第一, 保证预算编制时间, 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从西方国家看, 预算正式编制之前的准备时间普遍较长, 许多国家预算编制时间一般都在一年左右, 在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时, 就着手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 使得预算的编制有较充分的筹备、测算、讨论过程, 保证了经济资料搜集、指标测算、项目取舍等工作的必要时间, 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编制时间的调整, 既要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所需时间, 又要考虑到预算收支测算指标的时效性, 以保证预算编制质量。并且, 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的预算一般不做调整, 如有特殊情况, 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必须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和规定进行, 决不允许各部门自行改变预算确定的资金用途。

第二, 按照经费来源渠道, 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标准化的定员定额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配置和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使用等方面所遵循的标准或应达到的水平, 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编制、核定单位预算、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依据。在制定标准化定员定额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 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等原则。在编制预算中, 一个部门的收支情况有一本预算, 采用综合预算的形式, 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类资金。财政部门核定的部门 (单位) 支出需求, 先由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单位其他收入安排, 不足部分再考虑财政预算拨款。这样, 将预算资金和其他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预算, 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收支情况, 增强了财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也将极大地增强财政预算的权威性。

第三, 核查专项业务资金, 建立专项预算储备数据库。财政预算支出应首先确保机关正常运转的经费和社会保障经费, 其余部分再按具体项目进行预算支出。由于各单位上报的专项经费大大超过了财政收入预算的增长, 所以当年预算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财政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和发展规划, 结合省、市、区工作安排, 按照现有的经费政策和规定, 必要时要求预算单位提供使用专项的文件依据、论证材料, 审查专项经费的必要性, 分轻重缓急计算和排列各类支出, 依据预算收入将急、重项目优先安排到当年预算中;对于未列入预算的专项支出建立了数据库, 便于财政部门备查, 待财力超收时给予优先考虑, 安排支出。

第四, 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一方面, 作为预算经费的实际执行者的一级单位要按月核对预算经费拨付数额, 保证本单位、预算部门账账相符。在此基础上报送本单位预算执行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 尤其是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要逐项列示, 包括:数量、金额, 进度情况, 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研究整个财政支出报表, 在重点监督的基础上, 着重核实各个专项经费的列支情况及各款预算执行进度, 以保持各款的均衡支出。

第五, 统一项目支出标准, 规范管理预算单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最终环节体现在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上, 所以, 强化财政支出的管理, 就是要强化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更好地规范各预算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加大财政支出核算的管理。

浅析财政支出预算进度的不足 第7篇

关键词:预算,进度,不足

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是衡量财政资金筹集和使用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家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 财政支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 为完成支出预算进度, “年底两个月财政将突击花钱约**万亿元”的消息屡经媒体报道, 作为一项考核预算单位指标, 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的合理性越来越值得商榷。

一、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简述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 某一时点上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累计额与当年预算总额的比值。如某预算单位预年初批复的预算资金为1000万, 3月底预算单位完成支出200万元, 那么3月底支出预算完成进度为20%。一般的, 财政部门要求一级预算部门、上级预算部门要求下级预算部门在一个预算年度各个时点完成相应的进度, 比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11月前完成95%等等。目前, 预算执行进度是考核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重要指标。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有一定的合理性。合理性在于通过督促预算单位按进度支付财政资金, 进而督促预算单位按进度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近年来, 财政支出越来越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民生方面倾斜, 通过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有利于各级预算单位按时、按期、足额的拨付财政资金, 有序的开展工作, 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进度指标存在的不足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在促进预算单位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财政收支的复杂性, 通过考核支出进度指标来监管财政资金使用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备遭诟病的年底突击花钱。在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情况下, 11月底前未完成当年支出预算进度的预算单位, 为实现年度100%的支出进度, 预算单位必须在12月将当年的财政预算花出去, 于是产生了近年来备受社会各方面关注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在执行财政支出预算过程中, 为完成支出预算执行进度, 预算单位有时甚至采取违规的方式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一方面违反了国家有关的财经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安全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尽管不能将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全部归咎于考核预算单位支出进度上, 但作为一种导向, 考核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从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年底突击花钱这种社会观感不佳的现象。

二是支出预算进度管理过于粗放, 没有充分考虑预算单位支出的特点。根据财政部颁布的2011年财政收支分类, 财政支出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 其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支出, 包括基本建设、有关事业发展专项计划、专项业务费、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等。对于一般的序时线性支出的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 运用支出预算进度指标可以督促工作的实施。但对于并不具备序时线性支出特点的项目支出, 由于项目自身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且不同项目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一味要求预算执行进度则不可行。此外, 财政支出预算还可能受到预算到位率、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的情况下, 运用支出进度考核可能不利于预算单位工作的开展, 还有可能对项目的推进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是支出预算进度不利于节约财政资金。近年来,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引下, 中央历年要求各预算单位保持“三公”经费的零增长。基于此, 预算单位一般按照上年的决算数编制当年的包含“三公”经费的运行经费预算。由于物价波动、汇率变化等客观原因, 预算单位可能在实际执行中无需全部预算资金即可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 还考核预算单位预算执行进度, 无疑将鼓励或鼓励预算单位超额超标准支出财政资金, 对预算单位产生了逆向激励。

三、相关政策建议

作为一项考核、监管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指标, 财政支出执行进度有其存在的必要。但为了不断适应财政支出的新问题、新情况, 实现财政支出目标, 建议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进一步增强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运用财政支出预算进度指标的前提是建立了准确的支出预算, 不尽科学完整的预算使得考核指标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要增强预算的准确性, 首先修订或完善预算基础, 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其次预算应符合实际用款需求, 不存在虚报预算问题,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才能跟上工作执行进度;最后项目前期论证充分, 预算指标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即可组织项目的实施, 才能避免因项目无法执行而频繁调整预算。

二是按支出分类考核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根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特点, 分别制订财政支出执行进度考核指标, 特别是要充分考虑项目支出的影响因素, 动态监测支出进度, 并分析其原因。对于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财政支出, 考核财政支出预算指标还是有必要的。事实上, 考核预算执行进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 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结余、结转制度。目前, 项目支出类的当年预算拨款未用完, 相关款项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 基本支出类一般不能结转。在考核预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时, 可以考虑设定部分前提条件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现有的财政资金结余、结转制度。对于基本支出类的当年预算, 如果存在结余资金, 考虑是否同样结转下年使用, 或者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这样起到结余财政资金的目的。

加强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第8篇

财政补助支出, 作为财政专项资金,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近几年来, 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财政补助支出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 从往年的财政资金使用状况来看, 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特别是由于财政资金的公共性,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收益差的问题非常严重, 这种问题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也损害了社会和公民的利益。这个问题的背后反映了资金使用的监督缺陷, 监督的缺失极大地助长了资金的松散管理。监督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绩效评价。其实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 国家就已提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但是, 实际中绩效评价工作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 究其原因, 这其中存在着制度设计问题和执行问题。

一、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一) 绩效评价的意识薄弱

现实中, 财政补助资金在拨付之前, 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但是, 一旦资金发放出去, 后续的管理工作却是一片空白。至于资金的使用情况, 很少有部门会进行跟踪调查, 绩效评价的工作更是不知从何抓起。这是由于受长时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财政系统形成了一种重分配轻管理的资金使用习惯, 有关单位和部门往往只追求规模而非效益, 这样使得加强绩效评价的观念基础薄弱。没有意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财政部门只会把资金的拨付作为工作的终点, 并且财政补助资金只是在财政系统完成流转, 并不能形成相关的利益, 有关部门不会积极地实施绩效评价的工作。

(二)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1. 绩效评价理论滞后。

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的绩效指标体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牵扯理论、技术操作非常复杂。中国目前的研究还是处在广泛研究的层面, 还没有建成其一整套关于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系统, 相关的研究速度缓慢, 无法适应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需求。

2. 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指标是评价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绩效的载体, 目前中国在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方面仍有欠缺。目前中国的绩效评价重点在于通过财务资料、技术和工程指标等评价支出的合规性, 对于效益的评价却很少。

同时, 绩效评价的指标不全面、不同项目的特征不同, 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也是不同的。例如, 对于企业的财政补助, 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资金的收益性;对于公共事业的资金支出, 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民众的体验。这要求评价指标的具体化、全面化, 但是, 中国目前缺乏建立在具体数据之上的指标评价体系。再者, 各级财政部门在进行业绩评价时选取指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项目的特征, 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

3. 缺乏有关评价制度和方法的实证分析。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经得起实际的检验。虽然中国也构建了一些财政补助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 但是很少进行针对制度和方法的实证分析。目前, 现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中的成本效益法、因素分析法、目标比较法等已无法满足实际绩效评价工作要求, 并且各种方法研究成果差异巨大, 无法在现有数据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准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三) 缺失统一的绩效评价主体

业绩评价需要一个专业、统一的机构来从事, 而中国的绩效评级工作通常是由各级财务主管部门来执行, 各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着技术指导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差异, 且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及评价程序上难以统一, 无法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 这样就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差异很大。目前, 影响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执行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绩效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由此造成了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差异很大, 彼此间缺乏可比性和客观公正性, 其根本原因就是未建立统一的绩效评价主体。

(四) 缺乏法律约束, 执行效力差

以往的政策执行结果表明,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常是两码事, 有些政策出台之后, 却没有被执行,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法律的约束。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 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是建立在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只有在制度和法律方面形成一个常态机制, 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才能取得实质的进展。目前, 中国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完善的有关财政补助资金的法律法规, 只是提出了针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等有关完善项目投资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 但是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二、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的措施

(一) 强化绩效评价的意识

要想真正建立起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的常态机制, 首先要使得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转变意识, 改变以往重分配轻管理错误做法, 真正认识到资金管理和分配同等重要。国家和财政部门应加强宣传和教育, 提高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的绩效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 绩效评级在整个财政资金运转中的重要作用, 缺乏绩效评级的机制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同时, 也要使相关部门对绩效评价形成正确的认识, 明确区分绩效评价和财务审查的关系, 绩效评价是指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

(二) 完善绩效评级指标体系

1. 加强关于绩效评价相关的理论研究。

技术层面的操作需要充足的理论来做支撑, 针对目前的理论发展缓慢的局面, 国家需要下足工夫。国家应投入一定的资源, 建立绩效评价的课题组, 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进行学术层面的研究, 同时, 还要就这方面的议题, 向国外学习, 积极引进国外的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 必须要注意的是实现理论的本土化。

2. 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的建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 财政补助资金用途广泛, 涉及很多方面, 如经济、教育、文化等, 不同的支出的评价特征是不同的, 因此财政补助资金应坚持全面性的原则。第二, 财政补助支出具有公共性, 不同的利益主体享受财政补助的权利是平等的, 因此, 评价财政补助资金支出不仅要重视它的效益性, 同时还要坚持公平的原则。第三,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 不是所有反映公共支出绩效的因素都能够量化, 那么就需要设计定性的指标予以反映, 因此财政补助资金的绩效评价还要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的指标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 经济效益。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经济领域的财务补助资金, 和其他资金一样, 都追求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经济效益应该是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的一个重要目标。 (2) 社会效益。财政补助资金主要面向社会事务, 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财政支出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包括对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效率、政府决策水平、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的程度等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及就业、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程度、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开发利用等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文化环境以及人口、劳动力流动等的影响。 (3) 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过度看重经济效益, 造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不平衡, 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 生态环境效益也应构成财政补助支出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 建立统一的绩效评价主体

建立一个专业的、统一的绩效评价主体是非常重要的, 有助于高效、科学地组织和开展绩效评级工作。统一的绩效评级主体应该由财政部门牵头, 项目主管部门和专家参与。财政部门作为骨干力量, 应负责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标准的实施和对财政支出的主体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项目主管部门是具体项目的实际执行者, 应追踪资金的整个运转过程, 记录和搜集资金的使用情况, 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 实施绩效评价工作, 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财政部门。评价指标在无论在设计上, 还是运用上, 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这个时候就要发挥专家学者的能力, 因此, 专家的工作职责主要在于结果技术的难题, 配合财政部门完成评价工作。

(四) 加强法律的约束

目前, 绩效评价的政策已经出台有一段时间了, 但是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当务之急, 必须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 才能保证政策的一贯执行。首先, 中央应加快立法, 尽早出台全国性的财政补助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其次, 地方应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 出台一些针对项目的绩效评价条例。比如, 2009年财政部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暂行办法》, 提出了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内容、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只有法律制度提供保障, 绩效评价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结束语

加强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科学管理的体现, 促进了财政补助资金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方面作用的发挥。但是, 目前的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 绩效评价的管理观念落后, 导致对这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其次, 绩效评价的核心就是评价指标, 而评价指标并不科学、完善;再者, 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主体, 使得评价工作的结果差异大;最后, 没有法律的约束, 不利于政策的一贯执行。要想将绩效评价工作落实, 就要对症下药。财政部门要提高认识, 牵头组织由项目主管、专家组成的绩效评价主体, 加强有关的理论研究, 完善指标体系, 并且还要在法律上确立绩效评价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林炳华.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

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研究 第9篇

一、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

(一)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从调研直觉及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目前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编制工作存在若干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虽然在预算的编制中, 要求采用零基预算方法,以更合理、有效地分配经济资源, 但是,由于时间、技术、人力有限,目前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的预算主要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方法,这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2)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科目体系及其定额标准的制定缺乏合理性。相关预算科目的金额列示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其标准和依据缺乏或不足。(3)预算编制工作量大,时间短,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预算编制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建议高速公路日常维护预算定额标准制定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在保证高速公路正常健康运行的前提下,适度控制日常维护支出的经费开支,兼顾安全和效率。缓解因预算松弛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2)在充分调研,综合参考各管理处上报的资料的基础上,依照重要性和可比性原则分析并找出影响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的真正关键因素,并根据这些关键因素构造科学简明的预算公式和模型。(3)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的制定涉及的人财物广而多,需要全员参与, 确保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客观、全面、有效,进而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情况且实用价值高的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标准。

(二)日常维护支出科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是指为保持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正常使用功能而安排的经常性小修、清洁和调试等。通过实地调研, 分析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的统计资料和各管理处上报的实际资料后认为:公路日常维护支出科目主要包括公路小修工程、交安设施维护、公路绿化工程、公路质量检测费、其他公路日常维护支出。

公路小修工程。该支出科目反映单位用于公路日常小修保养的支出,这是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制定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公路小修工程预算的多少与公路里程、交通流量、货运量、通车年限、桥梁里程、隧道里程、路段的海拔高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在编制预算时,其中公路里程L1可由各高速公路管理处自行上报,并有预算控制单位核实确定。交通流量一般很难精确计算,因此,本文建议引入交通流量系数K1进行调整。根据模拟测算经验,本文给出的调整公式如式(1)所示。

其中 ,,K1反映的就是交通流量对于公路小修这个预算科目的整体影响幅度。为了测算货运量对公路小修这个预算科目的影响幅度,引入货运比率系数K2进行调整。根据往年货运量数据的统计和模拟测算,本文给出的调整公式如式(2)所示。

其中货运比率,,通过对通车年限往年数据的统计分析,引入道路通车年限系数K3。根据调研经验,本文给出K3的经验性取值如表1所示。

由于高速公路通车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在计算公路小修工程时的系数取值也就不一样。通车时间越长,系数取值越大,所需预算费用越多。在实际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高速公路的特殊路段会出现桥梁和隧道,由于他们的建造难易程度不同导致建造成本也不同,所以他们的日常小修耗费与高速公路正常路段的日常小修耗费是有区别的。鉴于此,本文引入桥梁道路比率系数K4、隧道道路比率系数K5来对上述因素进行调整。

其中,为桥梁里程 (公里),含特殊桥梁里程(L2),,L3为隧道里程(公里)。

路段平均海拔高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公路小修工程的预算支出,路段平均海拔高度与公路小修工程的预算支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往年数据的分析, 本文引入路段海拔高度系数K7,本文建议的K7取值系数表如表2所示。

(2)交安设施维护。该科目反映单位在交通标线、标牌、 警示牌等所有交安设施的维修养护支出。根据既往经验的测算和检验,交安设施维护预算支出的多少主要与公路里程、交通流量、货运比率有关系。在这里直接引用前面的系数L1、K1、K2进行计算。

(3)公路绿化工程。该科目反映单位在公路沿线绿化、 互通区绿化、机关站所绿化等方面的支出。根据该项目反映的内容,得知公路绿化工程预算支出的多少与公路里程、全路段互通区的数量、收费站所数量、监控分中心数量等有关系,为方便计算,引入系数代码N1、N4、H分别表示全路段互通区的数量、收费站所数量、监控分中心数量。

(4)公路质量检测费。该科目反映单位自行发生或为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支付的公路养护质量检测费,这是公路日常维护预算定额制定的重点和难点之二。不同路段、不同海拔高度、不同车道条数,其公路质量检测费各不相同。一条高速公路除了正常的高速路面外,还有普通桥梁、特殊桥梁(钢结构桥梁,特大跨度桥梁)、隧道等。为方便计算,本文引入系数L2表示特殊桥梁里程,K11表示车道调整系数,T1表示特殊桥梁检测维护费。其中,车道调整系数K11建议按表3取值。

(5)其他公路日常维护支出。该科目反映上述项目之外的公路日常维护支出。根据既有经验检验,本文建议按不高于公路日常维护总支出的2%做预算。

公路日常维护定额预算系数取值表,是对公路日常维护情况进行统计确认和控制审核的书面文件,它是公路日常维护预算定额的原始依据,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必须提出充分的变更理由,并经高速公路预算管理部门审核认可。作为上述预算定额标准执行的必要文件留存备查。

(三)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模型构建根据上述各项目影响因数的分析结果,结合各管理处近年上报的年度决算情况,本文构建了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模型体系,具体而言,该体系由以下五个子模型构成。

(1)公路小修工程模型:

(2)交安设施维护模型:

(3)公路绿化工程模型:

(4)公路质量检测费模型:

(5)其他公路日常维护支出模型:

二、高速公路日常维护预算模型在WH高速公路的实证检验

(一)WH高速公路背景简介WH高速公路全长224.42公里,全线有13个管理所、3个路政大队、2个养护站、2个监控中心等20个附属区(不包括服务区及停车区),2013年发生的日常维护支出额为1604.54万元。以往的公路日常维护预算定额的确定是根据上一年度的决算数额以及对上一年度道路损坏情况上报汇总后进行预估分析后得出来的结果。显然,这种方法没能很好地反映公路日常维护支出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滋生腐败。为了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转,同时兼顾效率的原则。高速公路管理处决定予以整改,以新的日常维护预算定额方法来制定出新的预算定额。

(二)测算过程根据WH高速公路管理处的申报数据, 对其进行逐一审查核实,所生成的预算系数取值表如表5所示。

根据前述5个子预算模型,进一步计算了各支出科目的测算值,其结果依次如下:

据此,可以计算得到WH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如下:F=f1+f2+f3+f4+f5=1567.71(万元)

由此可见,WH高速公路本年日常维护支出比上一年度降低额=1604.54-1567.71=36.83(万元)。

以上预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日常维护支出预算体系在综合考虑各分项目的影响基础上,不仅能够使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有依据可循,而且能够在保证高速公路健康运行的前提下适当节省开支,避免过多的浪费。

三、结论

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在整个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定额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其制定的好坏直接关乎整个高速公路预算标准的科学性。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新的预算方法既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又能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健康运行,从而能为高速公路部门后续日常维护支出预算的编制提供新的依据和方法。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参考本模型,制定其他类似的支出预算。

摘要:我国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的编制往往是在历年决算定额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形成,这种预算模式无法反映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对此,本文探究了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编制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相应的预算模型,并以WH高速公路为例对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预算模型能有效地反映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的实际情况。

上一篇:分析维护策略下一篇:英语新闻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