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护理预防

2024-08-21

围术期护理预防(精选11篇)

围术期护理预防 第1篇

1 围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 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使皮肤血管扩张, 外周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全身麻醉时, 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有研究表明, 全身麻醉下人体中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来的0.12℃增加至4.00℃,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倍[3]。全身麻醉开始的1h内, 由于冷反应阈值降低, 体温降低未能得到及时的冷反应调节, 热量从机体核心向外周转移, 导致核心温度降低1.0℃~1.5℃[4]。另外, 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 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加温和湿化作用, 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 通过呼吸道带走体内大量热量, 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温度

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 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已相当普遍。近年来发现, 室温低于21℃时, 所有病人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 是由于环境温度差值过大, 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所致[5]。

1.3 机体散热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时, 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 使体温迅速下降。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时间长、切口内容物暴露时间长等均使水分蒸发带走机体热量。低温液体冲洗体腔和低温湿敷料的使用, 手术区域无菌敷料浸湿, 也可导致机体热量散失。

1.4 输血、输液因素

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或库血, 达到了“冷稀释”作用, 据报道, 在室温下输入1单位4℃冷冻库血或1L室温下的晶体可使体温下降0.25℃, 500 mL库存血在5min~10min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下降0.5℃~1.0℃[6]。

1.5 二氧化碳 (CO2) 气腹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创面虽然小, 但由于手术中气腹所用CO2是经过冷冻液化压缩, 温度为21℃, 进入体内使机体迅速降温, 手术时间越长, 对体温的影响越大, 也容易使体温下降。

1.6 自身因素

小儿、老年、体质差者易出现低体温,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 体温易受外界影响。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体温下降的发生率较高。病人术前禁饮、禁食, 如自身体质较差, 对冷刺激的敏感性增加, 导致抵抗力减弱, 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致体温下降。病人因紧张、恐惧等情绪波动大, 使血液重新分布, 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易致低体温。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低体温降低机体代谢率, 减少耗氧量, 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2.2 负面影响

围术期低体温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如寒战、切口感染率增加、免疫功能下降、愈合时间延长、凝血功能障碍、机体代谢率降低、病人术后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等并发症。低温对病人的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等系统都有不良影响并导致病人预后严重不良[7]。寒战是对抗体温下降最有效的温度调节反应, 术后寒战引起肌肉活动增强, 增加病人不适感, 引起其伤口疼痛, 需增加止痛剂用量。黄永禅等[8]研究表明, 体温≤36℃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3%, 采用保温措施体温≥36℃为4%。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 体温每降低1℃, 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9]。低温降低肝脏代谢率, 肝功能受到抑制, 肌松药和静脉麻醉药作用延长, 苏醒期延迟。有文献报道, 体温在34℃时, 记忆力减退、消失, 体温在32℃时可使患儿嗜睡, 且有麻醉作用。血液中血小板数减少, 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使凝血功能受到抑制, 手术中出血量增多, 轻度低体温使失血量增加约16%, 并使输血量增加约22%[10]。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 体温每下降1℃, 脑血流量减少6%~7%, 易出现意识障碍、判断力损害和模糊[11]。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核心温度监测

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 核心温度则比较均衡。核心温度可在食管远端、鼻咽部、直肠、肺动脉、鼓膜等处测出。肺动脉的血液温度被认为是测量核心温度的金标准, 临床上可通过漂浮导管连续监测血液温度, 但操作复杂。直肠测温为临床常用的方法, 但放置深度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测量时应将温度计放置超过肛门6cm以上。研究表明, 红外线鼓膜测温比较方便, 测量准确, 但易受外耳道耵聍的影响[12]。

3.2 保温措施

3.2.1 提高环境温度

升高环境温度是防止中心体温下降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当手术室温度在24℃以上可预防病人低体温[13], 理想的手术室温度为25℃~28℃, 但手术室温度过高不仅有利于致病菌生长, 增加感染的因素, 而且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不适。目前主张室温控制在24℃~25℃为宜[4]。

3.2.2 热加湿器

国外将呼吸机管道加温至40℃左右[14], 可预防呼吸道丢失热量, 但有气道热损伤的危险, 龚风球等[15]主张吸入气体温度应低于37℃, 可防止呼吸道烫伤。

3.2.3 预防体腔热量散失

术中使用的皮肤黏膜消毒液、体腔冲洗液等用加热器加热至37℃, 保持手术区域无菌敷料干燥, 减少对病人的冷刺激。如需等待快速冰冻切片或拍片透视时, 用皮肤保护膜覆盖创面, 减少热量和水分的丧失。腹腔镜手术时使用气腹加温机将CO2加温至37℃, 有助于减少术中体温下降和预防术后寒战的发生[16]。术前、术后转运病人和麻醉复苏时, 注意保暖。

3.2.4 体表加温

3.2.4.1 自然复温

机体大约90%的热量由皮肤散失, 因此减少皮肤散热是体温保护的重要环节, 目前临床上常用室温下的棉被或毛毯给病人保暖, 但仅使体热丢失减少30%, 即使增加覆盖层数也很少能将热损失减少到50%, 复温缓慢, 每小时升高0.1℃~0.3℃[13]。原因是覆盖物本身的作用较小, 大部分热量是通过皮肤与覆盖物之间的静止空气储存。

3.2.4.2 热水袋

热水袋是最传统的保暖方法, 但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局部烫伤, 术中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故临床上使用较少。

3.2.4.3红外线辐射仪

不能预防持续的对流损失, 而且辐射表面与身体很多部位的皮肤不平行, 术中辐射部位有限, 因而比其他方法加温效果差。

3.2.4.4 电热毯

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 在电热毯上铺一层橡胶单和一次性床单, 病人睡在电热毯上, 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

3.2.4.5 循环水垫

宋秀华[17]采用循环水变温毯进行保温, 将循环水箱内水温设定在38℃时, 手术期间病人肛温维持在36℃~37℃, 有助于减少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 缩短了拔管时间和病人清醒时间。但由于水垫与病人接触面积仅15%, 接触面受重力压迫, 局部血液循环较差, 不能将热量传到身体内部, 热与压力引起组织损伤, 可能造成严重烫伤[11]。

3.2.4.6 热空气加温仪

热空气加温仪是利用空气的对流作用将主机产生的热空气经由管道输送至专用毯, 使热量均匀分布于被毯覆盖的体表, 达到保暖或升温的设备, 针对不同身体部位有上半身毯、下半身毯和全身毯。黄光梅[18]使用充气式保温毯将工作温度设定40℃~42℃, 用于术中老年全身麻醉手术病人, 能有效维持病人的正常体温 (鼻咽温度36.0℃~37.5℃) , 通过提高病人的体表温度, 减少人体内部热量向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转移, 起到隔离气体和周围冷环境、经皮肤主动加热的双重作用。由于麻醉诱导期30 min内体核温度可降低约1℃, 而热量散失最多是在麻醉前4h, 病人入室后采用充气升温毯预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病人体温的维持和提高舒适感[19]。预暖对降低再分布热量损失的影响可能是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一种解释[20]。

3.2.5 中心复温法

中心复温法热输送率高, 效果好。中心复温法包括心肺旁路和体外旁路血管循环加温法, 用此救治深低温病人取得成功, 但操作复杂、设备昂贵, 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 进行输血、输液前用加温器加温液体、库存血是临床上常用的预防低体温最有效、最简单的中心复温方法。国内外许多学者将静脉输注的液体和血液制品通过水浴或恒温加热器加温至37℃[21,22]。有研究表明, 用电热恒温仪给液体和4℃库存血加温, 使液体输入体内时的温度为37℃, 避免“冷稀释”作用, 能有效避免中心体温大幅度下降, 同时红细胞不会被过多破坏[23,24]。目前国内外对液体加温后输入无质疑, 但对血液加温则比较谨慎, 如加温不当易致红细胞变形引起溶血反应, 后果比较严重。

3.2.6 复合保温

临床实践证明, 手术中使用单一的保温方法并不一定起到保温作用, 单纯输入加温液体只能减少体温下降的幅度, 不能阻止体温下降趋势, 单独使用加热毯或输液加温器防止低体温效果也不佳。复合保温法包括温暖的环境、手术薄膜皮肤覆盖、输血输液加温、保温毯、加温吸入气体、皮肤消毒液和冲洗液加温等。夏玲等[25]采用复合保温模式能有效地干预高危病人因强烈冷刺激而导致的低体温, 提高了围术期病人的安全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4 小结

关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研究 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2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保证手术治疗的质量,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胫腓骨

骨折

围术期

护理

胫腓骨骨折在长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其中多为粉碎性骨折。由于人体胫骨表面软组织较少,容易导致骨外露和软组织挫伤,手术治疗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积极开展围术期护理对提高治愈率、加速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9岁~62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27岁~69岁。其中交通事故造成骨折27例,重物砸伤造成骨折13例,高处跌落造成骨折36例。患者受伤部位包括:中上段骨折18例,中下段骨折43例,下段骨折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位置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入院时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胀,受伤部位畸形明显,经临床确诊,同时排除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分为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患者送手术室后接受麻醉,医护人员对患处进

行清创处理,根据伤口创面形状将VSD敷料剪裁处理,对敷料边缘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进行缝合处理。患者经骨折复位后使 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或使用石膏外固定支架固定。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3.1

术前护理①基础护理。仔细观察患者患肢疼痛、肿胀和畸形情况,检查患肢胫前区和腓肠肌区张力增大情况,监测患肢远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认真做好记录。手术前对患肢踝或膝关节行正、侧位X线片检查,明确骨折位置及患肢损伤程度。护士应按医嘱检查患者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钙磷、尿糖水平。手术前,医护人员要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叮嘱患者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6 h禁水。部分患者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术前应遵医嘱服药。②患肢护理。患者入院时如果发生患肢伤口出血,护士要立即对患肢进行消毒和止血包扎,并记录术前患肢的温度、颜色、张力等,为手术及术后恢复提供参考。术前护士应为患者备皮,备皮时将患肢放于海绵垫抬高。部分患者发生严重闭合骨折,护士应按医嘱为其进行静脉滴注。③心理护理。患者发生胫腓骨骨折后,由于患肢肿胀疼痛,心情烦躁;同时对于即将进行的手术,患者也会产生恐惧、担忧,情绪紧张。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开展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亲切、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并详细讲解手术方案、需要配合的事项,从而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形成清晰的认知,消除疑虑,树立治疗信心。④饮食护理。患者术前饮食应保持清淡,注意营养均衡,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保证大小便通畅。

1.3.2

术中护理手术治疗过程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患者送入手术室后,护士应为患者建立心电监护,打开静脉通道,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同时为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出手术位置,患者双臂平放,患肢一侧轻向外展,肩胛下放置软枕。如果患者情绪紧张,医护人员要给予疏导,鼓励其积极配合手术。

1.3.3

术后护理①基础护理。患者术后6 h应去枕禁食,取平卧位姿势,头偏向一侧,防止部分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引起窒息危险。平躺时护士可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术后医护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心率、血压、呼吸是否正常。护士应定时为患者翻身,协助咳痰,必要时可使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如果术后伤口出现渗血,护士应为患者重新包扎,保证伤口清洁。引流管拔除前护士每日要记录引流量,检查引流管的畅通程度。如果患者对病情较为担忧,医护人员要耐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②患肢护理。术后护士应将患者小腿放于海绵垫上,取外展位,并认真观察患肢的色泽、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护士应按时为患者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③疼痛护理。患者术后1 d内患肢容易产生剧烈疼痛,引发患者不适和情绪焦躁,甚至影响机体组织恢复。护士应根据医嘱按时给患者服用镇痛药物,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镇痛泵,以减轻痛苦。④并发症预防。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有伤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患者伤口渗血时,护士应遵医嘱为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防伤口感染;患者下肢运动不便,护士应帮助按摩下肢,并指导患者积极开展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屈伸,防止静脉血栓;保持床单干净整洁,护士按时为患者清洁皮肤、翻身,避免压疮形成;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按时饮水,清洁口腔,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早为患者拔除尿管,鼓励患者自行排尿。⑤饮食护理。术后早期,护士应指导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等食物,中后期开始可进食钙质食物,如牛奶、骨头汤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患者术后要禁食辛辣、刺激、油腻、高脂食物,禁止吸烟、喝酒。⑥康复锻炼护理。患者术后应循序渐进开展康复锻炼,帮助肢体功能恢复,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的肌肉和关节练习。患者病情不同,负重也应区别对待,如粉碎性骨折应部分负重,直到有骨痂形成才能完全负重;横断的稳定骨折术后1~2周内可开始完全负重。⑦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出院指导,告知患者饮食及运动方面的注意事项,安排定期复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效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以优秀和良好为总有效率计算的依据。①优秀:骨折痊愈,患者走路步态正常。②良好:患肢旋转畸形角度在10°~15°。③一般:患肢旋转畸形角度在15°~25°。④较差:患肢旋转畸形角度超过25°。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见表1。

12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总有效 观察组

15(9.47)

18(47.37)

4(10.53)

1(2.63)

33(86.84)对照组

8(21.05)

13(34.21)

14(36.84)

3(7.89)

21(55.26)Χ

29.21 P

<0.01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件增加,胫腓骨骨折发生率也有所提高,临床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治疗过程中如果缺少有效的护理,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围术期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胫腓骨骨折多由意外伤害所致,常合并其他脏器和部位的损伤,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明确诊断[1],以便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创伤,也会造成心理压力,所以围术期的心理护理亦不容忽视。心理护理缓解了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了其疼痛阈值,减少了对药物依赖性[2]。术后护理中护士应注意保持患者切口清洁,做好患肢护理、疼痛护理工作,尽量减轻患者痛苦,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患肢消肿,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预防关节粘连僵硬,促进骨折愈合[3]。本文观察组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保证手术治疗的质量,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心理护理 第3篇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方法,产妇术前术后均普遍存在着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围术期心理护理,可以使产妇保持愉快的心情,消除紧张、焦虑等不稳定因素状态,从而减轻产妇的术后疼痛,增强产妇对疼痛的耐受性。

手术对产妇而言,是一种外来刺激,会造成产妇的心理负担,产生一些应激性反应。恐惧和焦虑是产妇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恐惧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缺乏了解。因此,应尽早向产妇提供与剖宫产手术有关的知识[2]。据报道,75.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3]。研究证实,患者的负性心理(焦虑、紧张)可以加重术后疼痛,这是镇痛药物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护理人员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产妇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心理支持,有助于产妇减轻疼痛,同时消除焦虑、紧张状态。

术前心理分析

急诊入院产妇的心理问题:急诊产妇一般需要手术,入院后由于其缺乏对手术的正确认识,怕麻醉意外危及生命,担心胎儿在手术中出现意外,有强烈的恐惧感和生存欲,导致其对疼痛过分敏感,甚至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当产妇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拒绝合作时,护士必须耐心抚慰产妇,解除其心理症结。

平诊入院产妇的心理问题:平诊入院产妇由于对医院环境不适应而出现紧张、焦虑心理。产妇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许多产妇对分娩中出现胎儿窘迫等情况而需急症手术缺乏思想准备,以及担心腹部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思虑过度,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作为护士首先对产妇要热情接待,对产妇的合理要求要及时解决,可以稳定产妇情绪,提高分娩成功率。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交流:医护人员要主动与产妇谈心,了解掌握产妇的顾虑,在产妇面前对手术的安全性要给予肯定的保证,不能用过于强硬的语言交代术中的危险性来增加产妇的焦虑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听取产妇的意见与要求,给予耐心、仔细的讲解,要让产妇认识到医生对手术负责任的态度,让产妇对医生的技术水平产生信心。

术前访视:要想对产妇实施术前的心理护理,必须掌握产妇的心理状态。每一位要接受手术的产妇病情、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护士对产妇的病情和心理活动在视访中进行了解与掌握,以便拟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给产妇创造清洁、舒适、安静的环境,使其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心情。护理人员应向产妇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让她们正确对待手术。产妇对于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术前1天手术护士要用轻柔的声音、亲切的态度向产妇介绍手术室的一般情况、采取的医疗设备、麻醉方式等,要让产妇认可本次手术周密的准备情况,增强产妇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来配合手术。

术中护理

产妇进入手术室后,会产生孤独和紧张无助的本能反应,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护士应该用温柔的语言与产妇进行交谈,进行操作前要告知产妇,做必要的解释,取得产妇的信任和配合。在手术中,护士应以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配合手术,严密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和胎心,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巡回護士应调节好室温,让产妇感到温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安慰,减少或消除产妇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加其安全感。护士应始终陪伴产妇,讲明麻醉与手术中的配合,如术中牵拉脏器和取出胎儿时会有不适和牵拉痛,嘱产妇深呼吸可减轻不适感。

术中医生和护士都应注意产妇的情绪变化,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应尽量减少或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产妇的一切不良刺激。有研究表明[4],新生儿性别对产妇的心理状态有不利影响,生女婴产妇的心理障碍较多见,且其阴道出血量多,泌乳量减少。故而术中应尽量避免产妇询问婴儿性别,以免婴儿性别不如产妇意愿而影响情绪。

术后心理护理

回病房安置产妇,护士一定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安慰鼓励产妇,讲解手术情况,详细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在护理手术后疼痛产妇时,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产妇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鼓励早期活动。尽早做好乳头清洁,协助母乳喂养,早吸吮、早开奶,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术后个别产妇因担心影响形体美而不积极哺乳,护士应详细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重要性,解除其后顾之忧,以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出院指导

护士必须交代清楚出院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各种处理方法。在家里做到产妇定时翻身,注意清洁卫生,预防产褥期感染,发现问题随时电话联系,让产妇处于最佳治疗状态,有利于尽快康复。

讨 论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产妇的心理反应。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的各种心理反应不可忽视,在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去影响和改变产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达到手术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桂英.剖宫产术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5,45(34):77.

2 张君,宋慧敏.剖宫产术前术中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100.

3 耽莉华,李加宁,宗雁宾,等.外科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相关因素调查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8):443.

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骨盆及下肢各类型骨折手术治疗病例200例, 男126例, 女74例;年龄18岁~56岁, 平均年龄 (28.2±3.4) 岁;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16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21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 股骨干骨折58例, 胫腓骨骨折36例, 骨盆骨折7例。

1.2 方法

(1) 心理护理:骨盆骨折及各类型下肢骨折患者, 经过突发的肢体变故, 由疼痛的痛苦转变为看到肢体畸形情况后的担心、恐惧, 听到医师要手术治疗后又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针对这一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工作, 解释各种处理的目的, 让患者主动配合与消除心理压力。如早期的肢体复位、肿胀肢体的热敷、输液治疗所用药物的治疗目的、动员家属按照护理措施简单地护理并能减少孤独感, 使患者心情舒畅而加快血液循环, 避免血流因缓慢而淤滞造成血栓[2]。 (2) 肢体护理:术前肢体生理复位是为了减轻疼痛, 避免骨折部位刺伤血管、肌肉、皮肤等, 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术后患肢抬高15°~30°, 在不影响骨折部位固定的情况下非手术关节轻微活动及使下肢各肌肉收缩运动, 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促使肿胀消退及避免静脉淤滞;密切观察肢体末梢循环情况、伤口渗血情况、输液血管有无静脉炎等, 若有异常及时处理。 (3) 生命体征监护: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保证均在正常状态, 如有变化必须与医生共同找到原因加以纠正;对患者的床铺要保持平整、干燥, 皮肤要随时注意清洁, 更换体位时动作轻柔,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 避免引起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压疮、痰堵等。 (4) 生活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补充足量饮水增加血容量, 保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术后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 嘱患者戒烟、限酒、避免久站及卧床时间过长, 下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软底鞋或用弹性绷带包扎下肢等措施, 以确保静脉回流通畅[3]。 (5) 高危人群护理:对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 要督导降血压、治疗糖尿病、纠正心血管危险因素等, 配合适量抗凝药物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2 结果

200例患者经过上述督导护理全部平稳度过手术治疗与康复锻炼过程, 均获得临床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内部凝结而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 常见于骨盆骨折与四肢各类型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与深静脉瓣膜结构异常外, 主要与各种原因造成深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黏滞性大等因素有关。我们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护理干预, 获得明显的效果。

心理护理使患者明白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即会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患者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就会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有目的地热敷、按摩、摆放患肢位置等措施结合患者的主动协助, 可提高血管张力、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回流, 避免血栓形成。

创伤时血管壁损伤、手术中血管壁损伤、输液治疗时药物刺激血管内皮等均可引起血管壁及血管内皮损伤, 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血小板凝血, 手术破坏的组织代谢产物等也可激活凝血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严格制动、床头床尾抬高等措施, 增加血液回流, 并适当使用抗凝药物。在治疗时尽可能一针见血, 避免多次穿刺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在术后康复阶段, 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床上休息时患肢抬高及手术部位以外关节轻微活动;在活动时尤其是下床活动时, 要配合加压包扎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在早期床上活动时做股四头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循序渐进。

另外, 在生活饮食方面, 以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既不影响营养补充, 又不增加血液黏度, 且要多饮水增加血容量, 在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前提下可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对原有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进行督导用药, 避免并发症的出现。通过我们围术期的细心护理, 本组200例患者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达到手术康复治疗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骨科200例骨盆及各类型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 针对容易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因素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00例手术患者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起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结论 围术期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 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达到手术康复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术期护理预防

参考文献

[1]胡淑荣, 王瑾.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2011, 15 (1) :95.

[2]刘春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后及转归[J].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2009, 13 (9) :841.

腹腔镜脾切除围术期护理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分析42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围术期护理。结果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 d,无死亡病例。结论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确保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护理

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7月至201 1年7月以来42例LS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指导、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病例资料。LS术具有创口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6-73岁,平均46岁。均符合脾切除的适应证,其中脾脏囊肿5例,脾海绵状血管瘤4例,门脉高压5例、脾功能亢进23例。5例行LS术+门奇断流术,术后常规留置腹腔脾窝引流管1根或2根。本组病例无术中转开腹手术,平均住院天数为7d。

1.2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禁食12h禁饮8h,均在全麻下气管插管完成手术,四个小切口分散于脐部和右上腹,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减小胃肠体积,有利于充分暴露术野,防止术中损伤。插管时动作轻柔,特别是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明显者。术前留置尿管,减轻膀胱充盈度,避免术中损伤。术前术后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出院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

1.3结果

本组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165min),术中失血量60-15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d。患者大部分对护理工作满意,采用我院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平均满意度96.3%,围术期护理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LS术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的脾脏切除方式,患者及家属对这种手术方式不了解,常产生焦虑、忧郁、悲观等情绪。护士要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腹腔镜的原理及手术方法、注意事项,耐心解释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疑问,消除顾虑,使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向实行LS术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其先进性和安全性,增强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2术前护理

①了解患者的病史,配合做好各项专科疾病的术前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病毒标志物等的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磁共振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肺功能有无异常,疑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应做心肺功能检查:②术前应特别重视凝血机制检查,抽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在操作中注意采血量的准确性及做好血标本抗凝,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嘱患者劳逸结合,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摄入,脾功能亢进者,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鼻出血时用冷毛巾敷于额部,必要时止血纱布填塞后鼻腔。遵医嘱合理用药,以改善凝血功能。

2.3血液制品及药物准备

①血液系统疾病经内科治疗后,血小板一般能升至50 X10(sup)9(/sup)/L以上,达到手术要求。对于内科治疗无效血小板明显减少者(<30 X10(sup)9(/sup)/L),应给予血小板或新鲜血,尽量使血小板上升至理想水平,减少手术渗血,增加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血液制品应于术前6h内输注,以避免脾脏对血细胞的过多破坏:②ITP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防止发生肾上腺危象,术前一般不停用激素,常用强的松10~30 mg/d;③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易发生术后感染,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3d:④禁止使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右旋糖苷等。

2.4术前准备

①皮肤准备:LS手术需在脐部穿刺,该部凹陷与体表,易藏污沟,细菌又易滋生,不易清洗,我们一般采用肥皂水棉签彻底清洗脐孔内的污垢后,在用碘伏棉球至于脐孔,用刀口敷贴贴于患者脐部,直至入手术室后由医生取下,手术腹部备皮范围同常规手术。②胃肠道准备:术前常规禁食12 h、禁饮8h,以免手术中因恶心、呕吐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还可防止术后腹胀,并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100mL以排空肠道,以利于争取最大的手术空间:术前留置胃肠减压,排空胃内容物,减轻胃肠胀气,以便更充分地暴露手术视野,防止术中穿刺误伤。③术前戒烟、酒,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术后肺部感染:腹胀明显者术前给予肥皂水灌肠;术前禁食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及豆浆等:④术前留置尿管,排空尿液使膀胱空虚,以免术中损伤膀胱:⑤术前晚适当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

2.5术后护理

评估患者术中情况与麻醉师认真交接患者,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麻醉及手术方式、气腹压力及时间、术中出血、输液、输血及尿量等情况。详细了解患者术中情况,有助于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2.5.1一般护理

①患者安返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改低斜坡位。术后24h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予以氧气3L/min吸入:②观察患者神志、意识、口唇、面色及末梢循环,检查腹部是否平软,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发现异常病情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③遵医嘱术后每日监测血常规,发现血小板>500 X10(sup)9(/sup)/时,及时通知医师应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2.5.2各种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患者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应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和脱落,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固定可靠,引流管应低于身体引流面以下,防止逆行感染。动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胃肠减压管持续负压吸引,每天用0.9%生理盐水20ml自胃管末端冲洗胃管两次,防止阻塞,待肛门排气,胃肠道恢复功能后方可拔出:留置尿管要训练患者膀胱功能,防止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

2.5.3饮食护理

待肛门排气后遵医嘱拔除胃肠减压管后可少量饮些水,如无不适可先进流食,无腹胀、腹痛,可逐渐过渡为全量流食、半流食、软饭,术后4d可进普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促进机体的修复能力。应少食多餐,避免过早进食牛奶或豆浆制品,以免引起肠道胀气。

2.5.4活动指导

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先行双下肢踝泵运动,协助翻身逐渐过渡到床上自行翻身、活动肢体,术后第2天协助患者床下活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避免粘连,加快伤口愈合。

2.5.5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出院后嘱患者注意休息,适度活动,增强抵抗力,避免高强度运动。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注意卫生、合理调整饮食,忌暴饮暴食、戒烟酒。

3小结

妇产科围术期感染的预防和临床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16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84例。对照组已婚54例, 未婚30例;已产46例, 未产38例;病程1~9天, 平均病程 (4.1±1.6) 天;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 (34.8±7.9) 岁;体重44~75 kg, 平均体重 (53.8±7.3) kg;观察组中已婚58例, 未婚26例;已产50例, 未产34例;病程1~8天, 平均病程 (4.2±1.4) 天;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 (34.4±7.5) 岁;体重45~72kg, 平均体重 (53.9±7.6)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采用常规妇产科手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1术前:入院后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心理状态和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的了解, 安抚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患者。将医院的基本情况、疾病基本知识向患者进行介绍, 使其能够以良好心态面对疾病。术前1天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头孢曲松钠, 以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帮助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和作息习惯, 使其机体免疫力增强, 以保证手术操作能够顺利的进行。2术中:入室后与患者进行聊天, 播放轻柔音乐, 以转移其注意力并缓解紧张。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进行各项操作, 配合医生操作, 关注体征变化, 有异常出现应该立即告知相关医生。对于出血量相对较多的患者, 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止血, 使组织坏死事件的发生率降低, 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对伤口实施缝合处理, 使减少外界感染的可能性降低。3术后:采用针对性措施在术后防止伤口感染、尿潴留、腹胀、咳嗽等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出现。鼓励患者在术后的早期阶段下床进行活动, 以对血液循环和肠胃蠕动功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主动询问术后伤口疼痛情况, 如果患者的体温水平异常升高, 则需要对伤口是否发生感染进行及时的观察和判断, 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伤口红肿的位置进行有效的处理。在患者腹部的位置放置热水袋或进行适当的按摩处理, 使膀胱平滑肌收缩力水平得到显著增强, 使尿潴留症状得以改善。术后有咳嗽困难、痰液堆积等症状的患者, 肺炎患病率较高, 应指导其正确咳嗽。提醒患者忌生冷、辛辣食物, 机体营养状态应该保持均衡, 使身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水平显著提高[3]。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在妇产科手术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例数、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等三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在妇产科治疗结束出院的当天, 对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进行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 100分为满分。<60分为不满意, >60分为基本满意, >80分为满意[4]。

1.5 疗效判定方法

应用S P S S 1 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百分数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为81.0%;观察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为9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在妇产科手术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例数

对照组患者在妇产科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内感染事件发生18例, 该组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1.4%;观察组患者在妇产科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内感染事件发生2例, 该组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8.95±2.40) d;观察组患者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6.14±1.73)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妇产科属于现阶段医院内比较重要的一个科室, 该科室所接治的患者主要包括妇科疾病患者与产科疾病患者两种, 在围术期是否有感染事件发生, 对于患者乃至对新生儿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都应该加强护理干预, 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感染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控制[5]。近几年临床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 导致妇产科疾病患者在围术期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 在围术期内针对这些问题对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 可使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水平明显降低, 从而使护理效果提高。围术期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计划从患者入院时就对其加强指导、术前进行检查、术中做好配合, 术后加强预防、合理应用抗生素, 从而对围术期感染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显著提高, 缩短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 使得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缓解期所承受的精神和经济压力[6]。

摘要:目的 对应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16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84例。采用常规妇产科手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妇产科手术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针对性预防护理,手术,妇产科

参考文献

[1]于小仙.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2002-2003.

[2]谭晓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7) :41-42.

[3]陈瑞珍, 朱琳, 黄彩玲, 等.妇产科护理中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1) :48-49.

[4]黄文菊.妇产科日常护理中感染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3) :85-86.

[5]吴香秋.分析护理妇产科患者的感染问题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51) :213.

预防性微创气管切开术的围术期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 年8 月至2010 年10 月在我院行预防性微创气管切开术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57 例,其中男34 例,女23 例,年龄29 ~ 75 岁,平均( 56. 4 ± 5. 1) 岁,体重44 ~ 85 kg。1 例患者行上颌骨部分切除,余56例患者均行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术,其中左股外侧皮瓣30 例,左前臂皮瓣19 例,胸大肌皮瓣7 例。ASA病情评估分级Ⅰ~Ⅱ级,气道Mallampati分级Ⅰ~Ⅱ级。所有患者无高血压、无明显的心肺功能异常、无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术前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ASA病情评估分级和Mallampati分级参照文献进行[5]。

1. 2 护理配合

1.2.1术前准备

( 1 ) 手术室的准备: 手术前消毒1 h,室内温度20 ~ 25 ℃ ,保持足够的亮度,准备好中心负压吸引、氧气、麻醉监护仪和呼吸机。( 2) 手术物品的准备: 常规备手术衣包、生理盐水、碘伏、吸痰管、听诊器、无菌手套、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包( 益心达,深圳,型号SCW-TRTP1,内有手术刀片、穿刺套管针、注射器、导丝、扩张器、丝带以及特制的尖端带孔又能夹持引导钢丝在引导钢丝中上下滑动的气管扩张钳和气管切开导管) 、口咽和鼻咽通气道、麻醉面罩、气管插管用具、常规气管切开包以及麻醉和急救药物。( 3) 患者的准备: 术前1 d探视患者了解病史,查阅病历,参与术前讨论,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情况。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心理压力较大,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对病人进行心理指导,介绍手术成功的经验使其对手术充满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1]。同时向患者讲解微创气管切开术的目的、优点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其合作与配合,并告知患者术后暂时不能讲话,可用手或文字方式与医护交流。术晨患者于手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 5 mg,进入手术室后嘱其深呼吸以减缓焦虑紧张情绪,开放外周静脉,局麻下行足背动脉穿刺,进行有创血压监测,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常规监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心电图( ECG) 、血氧饱和度( Sp O2) 及气道压。取稳定5 min后的数值作为麻醉诱导前基础值[6]。

1.2.2术中配合

( 1 ) 患者取平卧位,四肢妥善固定,头部后仰,肩下垫一小薄枕使颈部过伸,连接吸引器,打开麻醉机。( 2) 术中护理: 打开各种无菌包及手术器械包,物品摆放整齐,协助医生常规消毒铺巾及穿手术衣,给予患者咪唑安定、舒芬太尼、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为保留自主呼吸不用骨骼肌松弛药,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行微创气管切开术。操作步骤见以往报道[7],现简述如下: (1)选择第1 ~ 2 或2 ~ 3 气管软骨环间横向切开皮肤1. 5 cm,在切口中央插入18 号穿刺套管针在气管内,拔出针芯留置套管; (2)将导引钢丝通过套管进入气管内,经导丝导入扩张器初步扩张气管前壁; (3)经导丝导入尖端带孔的扩张钳,张开前臂横向扩张气管前壁; (4)经导丝导入带有导管芯的气管切开导管,拔出导管芯和导丝; (5)连接呼吸回路,听诊两肺,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确认导管位置,固定导管。整个手术过程均由洗手护士协助手术医生完成。( 3) 手术配合: 洗手护士应熟悉微创气管切开术的每个步骤,在手术中与手术医师密切配合并观察手术进程、有无术野出血及呼吸道分泌物过多; 巡回护士术中全程监测血压、ECG和Sp O2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麻醉医师并做好各种应急处理; 了解全麻药物的性质、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遵医嘱配合麻醉医师静脉给药、输液,适当调整麻醉的深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血容量的稳定。

1.2.3术后护理

( 1) 气管切开置管后,气管导管用缝线固定于颈前皮肤上。手术切除肿瘤、颈淋巴清扫或皮瓣转移修复过程中需被动移动患者头颈时,应注意气管导管位置、气道压、Sp O2和呼吸末CO2波形,术中要防止术者用力不当而致呼吸机管道牵拉发生脱管。( 2) 口腔肿瘤切除术后或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再次检查导管位置及固定情况,于导管和皮肤切口接触面放置一层凡士林油纱,充分吸痰吸氧后用单层无菌湿纱布覆盖导管口。( 3) 术毕与麻醉医师一起护送患者至复苏室,运输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和口唇颜色,防止血块、痰栓或被褥等堵塞气管导管,并与复苏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2 结果

本组患者57 例,除1 例因颈部过短、皮下脂肪太厚行微创气管切开失效改行传统的气管切开术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8. 2% ,耗时3 ~ 11 min,平均5 min,出血量3 ~10 ml,均未发生气道梗阻、心律失常、血气胸、切口感染、皮下气肿、声音嘶哑、气管后壁损伤以及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术毕安全进入复苏室。患者气管切开导管平均拔除时间( 6. 3 ± 0. 9) d,住院平均时间( 23 ± 2. 7) d。

3 讨论

微创气管切开术是一种采用selinger血管穿刺原理安全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新技术,以操作简单迅速、创伤小、感染少、瘢痕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在ICU和脑外科等危重病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2,3],关于其护理亦越来越受到重视[8]。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围术期困难气道的发生率在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多见。本研究将微创气管切开术用于口腔颌面外科肿瘤患者的气道管理,成功率高于98% ,虽然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法无显著差异,但是微创气切有诸多有别于前者的优点:( 1) 手术时间短,可快速建立人工气道。( 2) 术后伤口感染率低。( 3) 术中出血少,术后再次出血概率小。( 4) 手术切口小,切口溢痰较少发生。伤口愈合也较快,形成瘢痕小、美观。( 5) 患者手术时间短、缺氧发生率低、术后出血少,减少了患者的应激反应,对危重患者病情恢复有利。( 6) 相比较传统气管切开术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4]。因此该方法行之有效,值得推广运用。

作为手术室的护理人员,熟悉微创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步骤、配合好手术医师工作十分重要。该类手术护理要求如下: ( 1) 访视患者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打消患者的疑虑和不安,同时训练患者在手术后暂时失语时与家属和医护人员的书面或手语交流。( 2) 术前协助手术医师摆体位、颈前皮肤消毒。( 3) 全麻后遇到通气障碍的患者时协助麻醉医生进行辅助通气或控制通气,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 4) 术中做好器械的传递、止血或吸引出血。( 5) 整个外科手术过程中注意切口有无出血,同时防止导管脱出。( 6) 整个手术结束运输患者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幅度、口唇颜色,防止血块、痰栓等堵塞气管切开导管。

总之,一个成功的微创气管切开术是手术医师和手术护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手术护士的密切配合节省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外科微创气管切开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体会。方法:对57例口腔颌面肿瘤患者于术前行预防性微创气管切开术,记录手术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总结微创气管切开术的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以及术后患者运输过程中的护理。结果:56例患者顺利完成微创气管切开术,成功率98.2%,平均手术时间5.3 min,无大出血、切口感染、皮下气肿或气管后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口腔颌面外科气道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配合,微创气管切开术,围术期,预防性

参考文献

[1]陶丽丽.预防性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31:156-157.

[2]谢铁强,王春生,李永平,等.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临床危重患者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5,7:768-769.

[3]AI X S,GOU D Y,ZHANG L,et al.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 for ICU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J].Chin J Traumatol,2014,17(6):335-337.

[4]张军艳,张郭亮.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应用比较[J].现代医学,2012,40(4):417-419.

[5]郭曲练,姚尚龙.临床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39.

[6]张宏,邵云.光棒引导经鼻插管用于张口困难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J].江苏医药,2014,11:1358-1359.

[7]董迎春,苏荣祥,吴蔚媚,等.监测麻醉管理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临床应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29(6):626-628.

围术期护理预防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病人中, 男18例, 女7例;年龄27岁~65岁, 平均45岁;其中高处坠落伤5例, 交通事故致伤12例, 病理性骨折1例, 重物落下及打击致伤7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颅骨牵引, 其中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6例, 后路椎板减压术9例。按Frankel分级, 25例病人术后较术前恢复一个级别者9例, 两个级别者5例, 三个级别者3例, 无变化者5例, 死亡3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外伤后给病人的打击很大, 瞬间的角色转换使病人不能适应。通过谈心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帮助其正确对待疾病, 因为患此类疾病的病人大多情绪低落, 长期卧床, 饱受肉体痛苦, 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这种心理状态, 应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介绍治疗本病的各种成功经验和典型病例, 使病人感到自己患的并非不治之症, 将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告之病人, 指导他们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2 体位护理

去枕平卧于硬板床上, 砂袋置于头部两侧以固定头部, 嘱病人不得随意转动, 避免继发畸形及神经损伤。若系伸直型骨折脱位者, 保持颈部中立位;而屈曲型者保持颈部过伸位, 肩背部垫一海绵垫, 以利骨折稳定。

2.3 牵引护理

医生行颅骨牵引时, 护士应在场密切观察病情并备好气管切开包, 一旦牵引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抢救。每日检查牵引轴线, 牵引力、反牵引力量是否适宜。注意保持头与躯干呈一直线, 保持颈椎维持生理曲度, 应在颈肩部加垫, 使头轻度后仰, 头颈部两侧用砂袋固定制动, 避免大幅度翻身, 始终保持正确的体位。检查牵引弓的松紧度, 牵引弓松动的螺丝要及时旋紧, 防止造成颅骨钳尖滑脱致牵引失败。检查牵引绳有无滑脱, 铺床时注意不可将其他物品压在牵引线上, 以免影响牵引力。颅骨牵引钳的针眼每日用安尔碘消毒 2次或3次, 勿祛除针眼周围的血痂,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观察针眼有无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 同时观察体温变化, 预防感染。

2.4 饮食护理

在截瘫平面以下, 交感神经兴奋, 胃肠蠕动减弱, 进食过多容易引起腹胀而影响膈肌活动, 加重呼吸困难。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有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应避免牛奶、豆奶、甜品等产气食品。注意补充水和能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预防便秘, 每日除增加粗纤维蔬菜、水果外可经常顺结肠走向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 促进肠蠕动, 帮助排便。亦可给予清宁丸或者麻仁丸等促进排便的药物。

2.5 皮肤护理

主要原则是间歇性解除压迫。定时按摩枕后部、尾骶部等骨突受压部位皮肤, 每2 h翻身、叩背及按摩皮肤1次, 有条件时可使用特制的翻身床、气垫床等, 以减轻局部压迫。侧卧时为避免双下肢互相摩擦受压, 可在两腿之间垫一海绵垫, 用气圈或棉垫使骨突处悬空。翻身时采用同步轴线翻身法, 为避免颈椎扭折发生体位性休克, 应保持牵引绳、病人下颌骨与胸骨体三点成一直线, 背部可用垫枕。

2.6 气管切开的护理

固定导管的纱布带要松紧适当, 以能容纳一手指为度。导管与呼吸机管道相连后适当支撑管道, 不要把重力压于导管, 以免压迫气管而造成坏死。导管气囊适当充气, 既不漏气, 也不因压力过高而影响气管黏膜血液供应。切口周围纱布要每日1次或2次定时更换, 保持清洁干燥, 经常检查创口及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湿疹。局部可用红霉素软膏。若使用金属套管导管, 其内套管每4 h取出更换消毒。气管切开导管拔除后应注意窦道分泌物的清除, 经常更换纱布, 使窦道逐渐愈合。

2.7 吸痰注意事项

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 可用无菌镊子夹住吸痰管。最好戴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准备多根无菌吸痰管。吸痰前先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1 min~2 min。吸引负压, 以不超过6.7 kPa为宜。将吸痰管伸入气管导管, 边旋转边吸引, 动作一定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若痰没吸完, 应给予纯氧呼吸10次~15次后, 再行吸引, 切忌长时间吸引, 以免发生缺氧。吸痰后再用纯氧吸入1 min~2 min, 然后把吸入氧浓度调至吸痰前水平。一定要先吸气管, 后吸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在吸引气管分泌物时, 鼓励病人咳嗽, 以吸出深部分泌物。痰液过稠不易吸时, 可先向气管内注入3 mL~5 mL湿化液, 然后再吸引, 之后再注入湿化液以保持气道湿润。若要导管气囊放气, 应先行气管内吸引, 在行口咽部吸引, 放掉气囊后, 换另一根无菌吸痰管再吸引气管内分泌物。吸痰用的无菌生理盐水缸也要准备两个, 分别供吸气管和口鼻部使用, 每2 h全部更换1次。

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1 体温失调

颈椎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因体温中枢紊乱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丧失了调节和适应能力, 产生高热或体温过低。对于中枢性高热 (>40 ℃) , 采取物理降温, 如乙醇擦浴、冰袋、冰帽、冰生理盐水灌肠, 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 同时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定时开窗通风, 可使用降温设备。另外, 保证能量的摄入, 鼓励多吃水果、多饮水, 每日至少摄入液体2 000 mL。对于体温过低 (<35 ℃) , 注意保暖, 适当调高室温, 必要时采用物理升温, 但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设备时, 应严格控制温度, 温度应≤50 ℃, 且用布袋包好, 以防烫伤皮肤。

3.2 泌尿系感染

早期脊髓休克过程中, 受伤平面以下的一切反射均消失, 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反射消失导致尿潴留, 发生充盈性尿失禁。为防止泌尿系感染, 需留置导尿管, 留置导尿管期间, 每天用氯己定棉球清洁消毒尿道口2次, 导尿管应每2周更换1次;如果出现尿液浑浊、沉渣过多, 可每天用1∶5 000呋喃西林250 mL冲洗膀胱1次或2次, 鼓励病人每天饮水3 000 mL左右, 以利尿渣及时排出,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结石;持续引流尿液2周后改为定时开放, 每4 h放尿1次, 以训练膀胱反射或自律性收缩功能, 预防膀胱萎缩。

3.3 肺部感染

由于颈椎损伤易波及呼吸中枢[2], 颈髓损伤后常使呼吸传导束功能障碍, 肋间肌和腹肌麻痹, 肺膨胀不全, 气体交换量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长期卧床, 痰液引流不畅, 肺及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 容易导致坠积性肺炎。肺部感染是颈椎前路手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截瘫病人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3]。对此类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缺氧情况。受伤早期, 在适当止痛的基础上, 鼓励并指导病人深呼吸 (可采用吹气球训练或吹气泡训练) 、用力咳嗽, 轻轻叩击背部, 以利痰液松弛, 促进肺膨胀和排痰[4];给予雾化吸入液中加入抗生素、地塞米松或糜蛋白酶等, 以稀释分泌物, 使之易于排出。伴肺不张时, 可用导管吸出气管或支气管内分泌物, 必要时通知医生在支气管镜下吸痰。高位颈椎损伤伴呼吸困难者, 早期行气管切开是减少呼吸梗阻和防止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3.4 肢体功能保护和锻炼

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关键是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应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 如膝关节屈曲10°, 保持5°生理外翻, 踝关节背伸90°中立位, 防止足下垂。主动和被动运动, 上肢握拳、手指屈伸、腕关节活动;下肢的膝、髋关节的伸屈运动 (股四头肌牵拉、按摩髌骨) , 踝关节背曲、跖曲。肢体按摩进行瘫痪平面以下的肢体肌肉向心性按摩, 每天3次或4次, 每次20 min~30 min, 以促进功能重建。

4 小结

颈椎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围术期护理比较复杂, 经采取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措施, 本组17例病人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68%) , 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说明科学的围护理手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贾连顺.颈椎脊髓损伤的早期救治[J].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 (4) :274-276.

[2]张英, 孙巍, 戴晓洁, 等.严重颈髓损伤病人围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1) :33-34.

[3]郭春燕.颈椎前路减压术围术期呼吸指导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2) :23.

围术期护理预防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22~55岁, 平均 (41.0±7.4) 岁。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 在麻醉后放置温度探头于患者的鼻咽部, 检测患者的机体核心温度。

1.2护理方法

由科护士长、护士长、手术室护士以及麻醉师等组成偱证护理小组, 都进行偱证护理的培训工作。根据患者情况以及手术特点, 得出影响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因素主要是: (1) 进行全身麻醉使得患者的体温调节的功能受到抑制; (2) 低温的环境; (3) 静脉滴注、二氧化碳气腹以及腹腔冲洗; (4) 其他的因素, 包括手术的体位以及消毒液的蒸发等。以“围术期低体温、护理、预防”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得到相关文章100余篇, 从中进行筛选, 然后评判性地阅读全文以发现证据, 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愿望, 制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

1.2.1 全身麻醉对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

1.2.1. 1 循证支持

由文献得知, 进行全身麻醉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 使患者丧失冷反应行为, 并且患者的血管在麻醉的诱导期会舒张, 加之身体的暴露以及消毒液的蒸发等, 会使得患者的体热进行重新分配, 体温降低, 特别是麻醉后的30~40min, 如果没有做好护理工作, 术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1.2.1. 2 护理措施

(1) 对医护人员进行知识培训, 使围术期低体温风险得到重视。 (2) 术前进行访视, 对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高、收缩压以及心率基本特征进行评估, 对发生低体温的可能做出判断。 (3) 加强患者围术期的体温管理, 特别是对术前以及麻醉诱导期患者的体温进行保护, 尽早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温。 (4) 手术过程中患者会有10%的热量用于对吸入的气体加温加湿, 可以使用仪器对患者吸人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 (5) 合理使用麻醉药物, 尽量降低麻醉药的使用。

1.2.2 低温环境对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

1.2.2. 1 循证支持

由文献得知, 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在全身麻醉后会受到抑制, 使得患者的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 但手术温度较低时, 患者较易出现低体温。

1.2.2. 2 护理措施

(1) 在手术之前进行预保温, 且在患者接送过程中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前1h到手术开始控制手术室温度在26℃, 将盖被放入40℃的恒温箱里,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出;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min打开加热毯, 控制温度在40℃。 (2) 手术开始后, 维持手术室温在22~24℃, 相对湿度在40%~50%。 (3) 基于妇科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的特点, 背部使用38℃加温毯加温, 头颈部使用双层棉布单进行U型覆盖, 进行静脉滴注的上肢使用双层棉布单包裹, 并且在手下放置40℃的液体袋加温, 对于另一侧肢体则使用中单包裹, 然后置于体侧, 对于患者的下肢也使用相应的棉腿套进行包裹以减少热量损失。 (4) 使用单层覆盖物可以有效地使散热降低30%, 在手术过程中对不施手术的部位进行遮盖, 隔离周围的冷空气, 以达到降低散热的目的[2]。

1.2.3 静脉滴注、二氧化碳气腹以及腹腔冲洗对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

1.2.3. 1 循证支持

由文献得知, 在室温下患者每输入1000ml的液体或者是200ml的4℃血液, 会使得患者的体温下降0.25~0.50℃, 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加温与未加温二氧化碳能够显著地影响患者术后低体温以及寒战情况。

1.2.3. 2 护理措施

(1) 进行加温输液:能够有效地保持患者的中心体温, 使用恒温箱加热静脉输液到38℃后输入, 不得超过39℃, 否则会导致溶血反应。 (2) 对腹腔冲洗液进行加温:将腹腔冲洗液使用恒温箱进行加热到38℃后以800ml/h的速度进行腹腔冲洗。 (3) 二氧化碳的加温:使用不加温的二氧化碳, 随着手术进行时间的延长通常会导致手术患者低体温, 并且程度较为明显。另外, 使用不加温的二氧化碳会使患者的寒战发生率明显增高。若是将二氧化碳加温到37℃后才进行输入, 能够降低对机体不利影响[3]。

1.2.4 患者的体位以及消毒对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

1.2.4. 1 循证支持

由文献得知, 患者手术体位的摆放也会影响患者体温的变化;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需要使用大量地挥发性消毒剂, 随着消毒剂的挥发会带走患者机体大量的热量, 这样会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1.2.4. 2 护理措施

(1) 体位的摆放要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暴露, 可以在下肢使用特制的腿套、上肢以及胸部的非手术区使用棉单保温等。在安置妇科患者的腹腔镜小截石位的时候, 对患者的双下肢的上举一般不宜超过20cm。 (2) 消毒液加温至38℃或采用非挥发性消毒液。将消毒液加温到38℃能够提高杀菌的能力, 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皮肤舒适感[4]。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30~260min, 平均 (62.63±29.25) min;二氧化碳用量:23~630L, 平均 (165.4±135.6) L;冲洗液量:200~3000ml, 平均 (1762.85±953.26) ml;出血量:30~850ml, 平均 (105.28±75.36) ml。

2.2 患者术前、术后体温以及寒战情况

患者的术前体温是 (36.6±0.5) ℃, 术后体温是 (36.2±0.6) ℃, 术后低体温病例数有2例, 而没有患者发生寒战。

3 讨论

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体内的神经以及内分泌等系统使得体温维持在36.0~37.4℃,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 由于全身麻醉、手术室的低温环境、患者身体的过多暴露、患者静脉滴注室温条件下的液体以及气体等会使得50%~70%的手术患者产生围术期低体温。若发生围术期低体温, 会使得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变形, 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还会使得血小板以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数量降低, 并且功能减弱, 导致凝血活性的降低, 出血时间能够延长到正常的5~7倍;此外, 低温还会增加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渗血量和腹腔引流量, 并且能够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包括使患者对感染的抵抗能力降低, 导致寒战的发生, 还会导致耗氧量的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等[5]。

随着医药科技不断的向前发展, 围术期低体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的重视, 例如,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就提出了对围术期患者进行常规的体温监测, 以达到了解动态体温的目的, 这样就可以及时的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本研究发现, 增强对围术期低体温的认识程度, 联合使用保暖毯保温、改变手术室内的低温环境、对患者静脉滴注的液体以及气体进行加温、尽量避免术中暴露等能够有效降低甚至避免低体温以及寒战的发生。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的术后体温达到了35.3℃、35.8℃, 但是并未出现术后寒战, 对原因进行分析, 可能是由于:手术的方式是广泛性的子宫全切, 手术时间>275min, 冲洗液用量为1900~2500ml;二氧化碳的用量>650ml, 出血量>670ml, 患者的麻醉时间较长、程度较深, 虽然进行了联合保温但是体温仍然较为偏低, 对此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对循证护理预防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风险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5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使用偱证护理, 联合使用保温方法对患者进行预防低体温风险的护理, 观察、记录患者术后的体温以及寒战情况。结果 在50例患者中, 只有2例患者在术后体温略微低下, 其他的都是在36℃以上, 并且无1例患者存在术后寒战的情况。结论 偱证护理用于预防围术期患者的低体温风险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术期间,体温,护理

参考文献

[1] 董美丽, 于兰贞.循证护理在规避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风险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 2011, 30 (34) :17-18, 20.

[2] 许珊珊, 陈绵绵, 黄娅娇, 等.主动加温对腔镜手术患者不可预测性低温寒战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 :83-85.

[3] 贾占辉, 冉战玲, 罗新书, 等.CO2 温度对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7) :585-586.

[4] 胡春燕.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13, 11 (1) :79-81.

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护理体会 第10篇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出血;护理

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外科治疗是肝硬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施行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0例。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病情的细致观察和护理,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将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38.6±17.7)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74例,丙肝后肝炎后肝硬化7例, 酒精性肝硬化5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4例。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史,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其中合并胆囊结石和(或)慢性胆囊炎者12例 ,糖尿病史者26例。

1.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手术治疗,其中急症手术15例,择期手术65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2例,分流术8例,脾切除加断流联合分流20例。手术前行保肝治疗, 使肝功能Child分级达A或B级;术后继续行保肝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分流术者术后要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祛聚药物。

1.3随访 所有患者接受定期门诊随访,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症状者随时就诊。随访内容包括肝功能、再出血、肝性脑病、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生存情况等。

2 结果

切口感染8例、腹腔内出血6例、肝性脑病5例、肺部感染3例、肝功能衰竭2例、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腹腔脓肿3例、胰瘘2例;术后死亡5例,其中3例在术后1周内因腹腔内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本组8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随访率93.1%,本组病人术后均有效地降低了门静脉压力,胃镜检查静脉曲张消失16例,改善61例,远期再出血5例。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多数门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功能储备比较差,需要积极术前准备,以纠正患者全身病理情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2]。合并腹水的患者可给予白蛋白、利尿药物、保肝药物等治疗,对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可给生长抑素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 防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前可少量多次输红细胞、血浆以纠正患者贫血或凝血机制障碍。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应制订糖尿病饮食计划,正确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术前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劝其戒烟,指导患者床上排尿练习等。术前做好药敏试验、皮肤清洁、留置尿管、胃管。

3.1.2 心理护理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一般病史较长,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多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往往心情紧张、消沉,强烈要求手术治疗的同时又对手术有恐惧感,不了解手术的意外、风险和术后效果等,存在一些心理负担[3]。针对上述情况,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和沟通,介绍病人的病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成功的病例,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打消顾虑和恐惧感,让患者有积极的态度配合手术。

3.2术后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3.2.1术后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多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根据医嘱给予吸氧、静脉输液,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同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连接好腹腔引流管、尿管,向医生了解手术情况等。

3.2.2腹腔内大出血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之再出血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在10%~13%[4],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处理是抢救腹腔内出血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持续心电监护,术后根据血压、脉搏及时调节输液速度;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色泽、量、性状及速度的变化。如术后引流量>200ml/h,手触引流管有温热感,提示腹腔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妥善处理,并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5];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而腹腔引流液不多时,应考虑有大量血凝块堵塞并结合全身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3.2.3 术后感染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由于肝功能不良、免疫力下降、手术创伤大、腹水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等容易并发感染,一般在术后3~5 d发生。①切口感染。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加强局部换药或局部理疗。②肺部感染。由于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等因素使呼吸活动受限,呼吸浅促,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因此,术后应经常听诊肺部呼吸音,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 翻身、叩背,痰液黏稠时雾化吸入,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③膈下感染。由于左膈下脾窝积血、积液未经引流排出而导致感染。术后血压平稳6 h后取半卧位可有效加强引流预防膈下感染。

3.2.4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 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肝性脑病,严重时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表现为兴奋易激动、幻听、幻视, 手足扑翼样震颤, 步态不稳等[6],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嗜睡、烦躁、谵妄、视力模糊或复视、定向力障碍,性格和行为的改变、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先兆表现。注意观察肝性脑病的诱因并予以排除,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血氨来源与吸收。

3.2.5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2周内每日或隔日复查一次血小板,若超过600×109/L,立即通知医师,协助抗凝治疗。应注意用抗凝药物前后的凝血时间变化。

4讨论

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及时正确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缩短了术后住院日,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出院后向患者说明饮食、休息与门脉高压发病有密切关系,避免劳累和较重的体力活动。禁烟、酒,少喝咖啡、浓茶,避免粗糙、干硬、过热、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管和胃粘膜,诱发出血;告诉病人定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杨镇.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選择与评价[J].临床外科杂志,2002, 10 (3):132-133.

[2] 梁玉英,贾燕瑞,孟杰等.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6): 38-39.

[3] 武桂平,王卫红,王志民.门脉高压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 11(2): 86-87.

[4] 王超,杨镇,韩娟,等.纤维蛋白封闭剂在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12):893-896.

[5] 程静,章娟.腹腔双套管在肝叶切除手术后的应用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58-59.

围术期护理预防 第11篇

关键词:盆腔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妇科,围术期,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盆腔术后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指机体静脉管腔内的血液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血栓,妨碍或阻塞血液流通的过程[1]。目前有报告指出,国内DVT发生率为0.1 3%~6.78%[1]。若不能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且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PE),对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因此,加强对DVT的预防、早期诊疗,对降低DVT和P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也是临床医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我科自2013年来对行妇科盆腔手术的病人实施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获得了较好的DVT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需行妇科盆腔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在病人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协议书的基础上,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 4例,对照组年龄2 3岁~58岁(43.3岁±9.6岁);手术方式:开腹5例,腹腔镜17例;阴式手术8例,腹腔镜联合阴式4例;疾病类型:子宫肌瘤11例,卵巢囊肿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输卵管妊娠9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糖尿病1例,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年龄22岁~59岁(43.5岁±10.1岁);手术方式:开腹6例,腹腔镜15例;阴式手术7例,腹腔镜联合阴式6例;疾病类型:子宫肌瘤13例,卵巢囊肿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输卵管妊娠6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糖尿病2例,行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两组病人的年龄、手术方式、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术前检查、一般性知识宣教、术后病情观察、生活护理等。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2.1术前护理干预(1)术前详细评估病人病情,了解病人有无DVT史和高危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贫血、血压/血糖/血脂过高等)。将大龄病人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列为DVT高危人群,行凝血指标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2)术前12h禁食禁水,进行灌肠及留置导管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血液处于高浓度状态。积极纠正不利因素,降低DVT的可能性。(3)责任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依从性。将手术方式、持续时间、主治医生等详细信息告知病人,缓解其术前的心理压力。同时将DVT形成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行宣教,告知血栓危险性,以提高重视度。(4)对于一些高危病人,术前可采取药物预防性措施,如术前3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输注,每天1次,术前3d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输注,每天1次,术前12h可使用0.4mL的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

1.2.2.2术中护理干预(1)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指导病人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避免下肢静脉长时间受压。期间可适当调整病人头部位置,垫高足部,利于下肢血液回流。(2)手术操作轻柔且准确仔细,以尽量减轻组织损伤和对盆腔血管的刺激。术中出血应及时有效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外源输血以降低免疫性反应[3]。(3)若手术时间过长(>2h),应注意调整水电解质的平衡,及时纠正脱水,可缓慢静脉输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

1.2.2.3术后护理干预(1)术后将病人推回病房,去枕头取平卧位保持6h。保持病房25℃,以避免低温可能导致的血液淤滞和血管痉挛。(2)研究显示,术后第1天DVT发生率为50%,第2天的发生率为30%,因此术后尽早做下肢运动尤为重要[4]。术毕1h~2h协助指导病人做足底伸屈活动、背屈活动、趾屈、足内翻活动等预防DVT保健操。术后6h内护士和家属配合为病人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3)严密观察局部患肢皮肤的色泽、肿胀程度、皮肤温度、感觉及动脉搏动情况。多饮水及时补充电解质,尤其体弱和年龄大的病人,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诱发静脉血栓。术后还可适当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发生,能削弱血小板活力,降低黏着性,具有扩容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5]。(4)开始下床活动时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宜的弹力袜,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血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预防DVT的发生。(5)饮食上以低脂、含纤维素的食材为主。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6)静脉输液时应避免下肢穿刺输液和在同一位置反复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可采取留置套管针的方式减少同一位置的反复穿刺,以避免对血管内膜的不必要伤害。(7)疼痛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也会引起心理上的烦躁,且会引起血管痉挛,因此术后及时了解病人心理诉求,指导帮助其分散注意力以缓解疼痛,必要时可使用止痛药。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1)人体盆腔静脉密集、相互吻合成丛;静脉管壁薄,无静脉瓣,容易发生淤血,血流缓慢。盆腔手术时间久,加上术前禁食禁水,致使体液不足,血液体内呈高凝状态[6]。(2)术中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原暴露,周围静脉发生扩张,盆腔静脉回流障碍,血流滞缓。手术操作可释放大量的组织凝血酶使血液凝固,同时由于静脉壁内膜和深层组织的机械性损伤,使血管壁粗糙不平,利于血小板黏着[7,8]。(3)术后病人由于疼痛多卧床休息,下肢活动较少,医护人员未能及时进行康复性锻炼指导。手术过程中出现静脉穿刺、血管壁受损和感染等都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2围术期预防性护理体会常规的护理多是针对术后病人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后的护理,虽能有效缓解,但不能有效降低病人DVT的发生率,且不利于病人的预后[9]。针对上述DVT术后高发的原因,积极有效的围术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术前对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避孕药等合并高危因素病人进行筛查,给予加强护理。进行必要的知识宣教,使病人对DVT的诱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提升治疗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术中科学合理摆放体位,避免下肢长期下垂或受压,操作时小心仔细,尽可能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减少对静脉血管的机械损伤,止血时应迅速彻底[10]。术后对高危病人及时进行补液,稀释血液浓度。除给予生活、饮食、心理、静脉输液等方面的全方位照护外,应鼓励并协助病人尽早进行下肢的主动、被动运动,促进肌肉收缩,以增加血液回流,避免血栓的形成。本研究中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7%(5/34),而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一篇:融合的价值下一篇:关注细节提高实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