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才能范文

2024-05-09

美术才能范文(精选6篇)

美术才能 第1篇

一、教师方面

(1)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一切的必要前提, 理论知识虽然枯燥, 但它是前人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 是学好一门技能的精髓和基础。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引导, 我们在学习任何技能的时候都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走好多弯路, 才能到达目的。作为老师, 就是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 用绘画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审美法则去充实他们的头脑。而作为素描头像教学来说就要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头部骨骼解剖结构和一定的运动规律, 在素描时能够很快地深入画面。

(2) 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大师的素描头像作品。素描是学习绘画的基础, 一幅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由于它使用的工具较为简便, 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因此往往比经过很多加工的绘画作品更直接地传达作者瞬间的灵感和激情, 摄取所画对象的生动气韵。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十世纪欧洲名画家的素描作品中, 能得到在其他画作中不易领略到的那种直觉的艺术感受。这些画家都是素负盛誉的大艺术家, 并在素描上有深厚功力。这些作品不论是工整细致的, 还是粗放简略的, 都显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纯熟的技巧, 在艺术风格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学习和从事绘画艺术的读者若用心揣摩, 定会从中得到启发。

(3) 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由初中直接进入职高或者中专学习的,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脱离学校教育的天空, 思想比较单纯、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由于涉世不深和艺术修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对于优秀的素描头像作品也只能是“随便看看”, 根本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许多学生对老师都存在着崇拜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画法的同时, 结合所讲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描内容, 把它画出来, 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 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教师作画的每一个细节:构图、比例、画面处理、技法等。

(4) 引导学生注重整体观察和思考, 养成动手必动脑的习惯。在头部素描绘画中, 对所画对象进行整体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物的头部是整个人物造型的重要部位, 它集中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也是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一个外在表现, 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所在。马蒂斯说:“没有整体的形, 细节画得再好、再出色也毫无价值。”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画蛋练功”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绘画之前, 要对所描画的人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 准确地把握人物头部的形体特征和动态变化, 要重视对人物的表情与神态的刻画, 重点应注意表现眉部、眼部、嘴部和鼻翼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能客观地描绘出老年人与年轻人、男人和女人、大人与小孩结构特征的不同, 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特征。

(5) 因材施教, 做好个别指导。针对美术素描头像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做好单一教学:针对不同的素描作业和学生的不同程度以及个性特点加以指导, 推荐不同的大师力作给每位同学, 力争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描风格;指导好不同学生之间的作业交流 (小组内评或者互评, 再由教师给予建议或意见) 。

二、学生方面

(1) 培养自己的素描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和研究一切问题的首要前提。素描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素描头像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初学者凭着一时的冲动去学习它, 是无论如何也坚持不到最后的, 也很难取得什么成绩。因此, 只有对美术素描具备了很浓厚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才能学好素描头像这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枯燥的工作。

(2) 临摹大师的作品。有好多同学认为, 临摹就是把大师名家的作品能够依样搬到自己的画纸上, 就是学会了素描。其实不是这样的, 素描中的临摹不是“比葫芦画瓢”, 画出的人物头像要表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正所谓“形神兼备”即是如此。临摹大师的作品, 能够学习大师的高超的技法和精湛的技艺, 能够体会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绘画中体现的优良传统, 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素描艺术的理解。德拉克洛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才能的人早日步入艺术的殿堂。”

(3) 学生要多练习, 熟能生巧。平时练习量, 对于素描能力的提高是不可回避的一条路。有些学生总是说学业重没时间画, 但是你可以想一下, 你每天在学校有几堂课?如果可以在每个课间休息时挤出两三分钟画一张, 积累起来将是多么可观的数量。如能长期坚持, 我相信在比赛或者考试时, 你的素描一定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因为正是经过了大量练习的过程, 学生才能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才能深入地认识素描头像方法和技巧。

(4) 在素描头像练习和作业中投入自己的情感。人物头像素描所表现的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形象, 所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将积极的感受投入进去, 这样才能充满激情地进行创作, 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加丰满、生动, 更富有视觉冲击力, 能够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素描人物头像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地探索更好的、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不能做自然的奴隶, 物像的镜子, 而是要眼手脑协调统一, 积极主动地去表现对象, 这样才能学好素描头像, 提高自己美术才能。

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 第2篇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向,是现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学生进行完整健全的人格素质教育。谈到素质,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素质,因为它是人整个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有的人总是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谈素质,似乎很全面,却忽略了心理素质,从而就忽略了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创造力。它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因为它能体现出人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现代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本世纪初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尔德就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指出:“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是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第3页)。他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为美术教育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们美术教育远远超出了技能、技巧的本身。

二、创造才能的培养与形象的创造

美术教育特点是它的形象性,离开了形象,也就没有了美术教育。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造型、色彩、审美评价、美的法则等内容,都是为训练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因为美育实践活动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过程。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是思维过程,灵活的思维与创新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左脑与右脑整体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既开发右脑,又开发左脑。但是,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美术教育中培养的形象思维是创造性形象思维。这种思维的最终目的是以创造出美的形象为目的,不能使学生只会临摹,更应学会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每项发明创造最终以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教育方面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形象上的创造力。

总之,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利用美术教育优势在创造性形象思维上作文章,加强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的提示,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健全一个个性的心理品质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小学)

改进美术教学,培养创造才能 第3篇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美术课上只重临摹的单一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我一改过去千篇一律的授课方法,针对不同的课型,“量体裁衣”,采用多种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课堂效果。

对于一般理论基础知识、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练习前的讲解,我一般都采用讲授法。该法的优点是可以给学生一个科学、系统、合乎逻辑的完整概念。缺点是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认知。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以其他教学手段来弥补其不足。比如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力求语言的清晰准确、精炼、通俗易懂。借助板书、板画、范图、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节教学内容,变换讲授方式,引起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明确作画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技法课教学中常常采用演示法。为了与课堂讲述的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学生理解,我一般采用先讲后演,再讲边演,最后小结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既获得感性认识,又有利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在讲授《画家乡的风景》一课,我就采用了该法:先把本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法讲透彻,然后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学生跟着一起画。学生耳闻目睹,知理晓法,故画起来兴致很高,能得心应手。

在教学中,我还常用参观法。一是组织学生自己进行作业展览,相互观摩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从而鼓励学生“直观自身”的创造才能,产生更强的创造欲望。另外,我还带学生参观社会上的各种美术展览、博物馆、名胜古迹等。比如在学习有关中国雕塑艺术方面的课程时,我就带学生因地取材,参观本地的云门山、驼山的佛教造像和龙兴寺遗址,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积极思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了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独立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运用,改变了过去美术课上单一只重临摹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中国写意画的有关画法时,我就带学生到野外写生,让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的形态、结构,分析它们蕴含的高贵品格。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动脑筋、巧构思,进行绘画创作和尝试,学会用富有创造性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

二、加强课外美术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才能

课堂美术教学形式是中学实施美育的重要方面,但是美育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校内外,社会上的一切美术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着美的教育和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是受教育者,社会上各种美的现象必然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则服饰、发型,大到校内外的各种环境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并激发着他们潜在的创作才华。因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必须同时关注课堂内外的一切美术活动,并利用有关活动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审美教育,激发创作才能。在《变废为宝》一课,我结合课本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废弃物进行平面设计,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特意组织了中学生春装设计展评,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因此,在展评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构思新颖,适合中学生个性特征,式样活泼端庄,美观大方,色彩鲜明的优秀作品。另外,我还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环境美化活动,开展班级间的装饰比赛,协助学校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包括标语、墙报、海报等。每逢重大节日,各种各具特色,创意新颖大胆,并由学生亲手绘制的宣传画会把节日的校园装扮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因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知识上、技能上的问题,这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美术创造的乐趣,这对于美化学校环境、活跃学生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都有重要意义。

三、注意因材施教重视美术特长生的发现和培养

当然,普通中学的美术课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门人才,而是为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育,但这并不排斥在其中发现具有美术天赋的“苗子”,对其进行培养、教育而输送到高一级的美术学校的可能性。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客观事实,再者教材内容庞杂,班级人数众多,所以即使发现了一些美术苗子,要在课堂上给予重点培养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狠抓作业讲评,并把优秀作业也拿到各班巡回展览。这样一来,美术课上学生的学习面貌大大改观:他们一扫过去的潦草、马虎作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作画,大胆创新,涌现了一批具有美术天赋的“苗子”。我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根据课本要求和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进行一些专业学习,如素描、水彩、水粉等,并定期举办画展,培养了一批富有创造性的美术骨干。

美术才能 第4篇

一、教学墨守成规, 儿童学习兴趣丧失

还记得孩子刚进入一年级时, 每次走进教室, 着见的都是孩子们期待的目光, 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充满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离开教室, 作为美术老师的我, 也总能得到孩子们更多的青睐, 那一阵阵甜甜的叫声, 如甘露般滋润着我的心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进入二年级的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情。人们常说:“孩子天生就喜欢画画。”那么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 孩子们就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呢?回首这一年的教学, 老套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 其实孩子们司空见惯, 面对这样的课, 孩子学习的激情自然无法燃烧。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 它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动用教学智慧, 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主宰课堂, 儿童创造灵感抹杀

在教学中, 我们时常会抱怨孩子缺乏创造力, 但孰不知, 又是谁将孩子与生俱来的特性给予抹杀。其实, 儿童阶段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活跃的阶段。但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 往往将教学局限在自己的教案中, 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课堂知识。久而久之, 孩子们都成了不用思考的副本, 变得懒于动脑。

在教学“节节虫”这一课, 我考虑到内容比较多, 怕学生难以消化, 于是我将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平面节节虫”的制作, 第二课时学习“立体节节虫”的制作, 但这看似经过推敲、琢磨的课, 却没有收获到自认为好的效果。因为我将这一课分为两课时, 完全剥夺了孩子对于“节节虫”制作的探究, 这样固定死的教学, 导致学生在制作上都成了不用思考的副本, 所以, 又何谈创造灵感可言呢?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创新精神的体现需要学生自己在观察、探究、发现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敢于放手,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临摹传授技能, 儿童审美能力缺失

传统美术教学, 注重临摹, 常通过教师示范, 学生跟画的方法将知识、技法传授给孩子。儿童在成长中, 模仿是他们的天性, 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 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久而久之, 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 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去发现各种形态特征。

在教学“画人像”这一课, 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周围的同学, 引导他们从“脸型、五官、表情、发型、服饰”等多方面了解人物不同的长相特点, 随后, 通过示范教学, 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法。由于本节课在教室内教学, 有了位置的限制, 所以就采用临摹形式完成作业, 从作业来看, 孩子们复制的效果确实不错, 我也为此沾沾自喜, 自以为教学达到了高效。但其实不然, 孩子在临摹的过程中, 并没有去真正地感受人物不同的特征, 表面上看似知识、技能得以掌握, 其实只是照葫芦画瓢, 缺乏自主审美的能力。

教师示范是美术教学中含金量较高的教学手段, 在进行教学示范时, 切不能为示范而示范, 要充分考虑示范的时机与“度”的把握, 本着“解决教学的重难点”的原则, 使示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切不能用示范来包办代替孩子的思维。

四、评价标准僵化, 儿童个性发展压制

学生的作业评价是一节美术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归纳和反馈, 又是学生学习中所遇错误和困惑的诊断和启发。虽然平时教学中都设计了评价环节, 但往往没有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个环节的作用, 让它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回顾自己的教学, 五分钟的课堂评价往往只是蜻蜓点水, 常以“像不像、好不好”作为评价作业的标准。久而久之, 学生被这种单一的“一锤定音”的评价形式所麻痹, 以至评价环节纪律松散。对于学生来说, 这五分钟就是即将下课的预兆。

其实,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评价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意构思、表现方法及技能等方面进行, 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所以, 我们要本着学生发展的角度, 引领他们参与到美术作业评价中来, 发展他们的个性,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地提升, 而不让这一环节成为空壳。

美术才能 第5篇

一课堂导入——引人入胜

怎样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老师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当然必不可少。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不仅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联想、活跃气氛。如在教学《美妙多变的线条》一课时, 我以非常神秘的语气对学生们说:“今天, 老师带了一位神秘的朋友, 它很想和大家做朋友, 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呢?”这种充满悬念的语言, 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激起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

在教学《淘气的小猫》一课时, 我首先请学生们猜了一个谜语:“走路无声, 最爱吃鱼, 白天睡觉, 晚上上班。”小朋友们个个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小猫!小猫……”非常自然地导入了课题《淘气的小猫》, 学生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描述小猫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很好地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

课堂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二探究学习——生动有趣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识冲动, 激发其探究愿望。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构成的系统,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并能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想说、爱说的欲望。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回家的路》时, 要画的是学生们每天都能见到但又容易忽视的物象, 因而启发性的提问非常重要。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对成人化、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 不易理解, 教师必须使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具体的语言让学生们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内容。如我在教学第四册《我们爱吃的水果》一课时, 我希望学生能初步把握画面的构图, 但二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构图”这一美术术语。所以我在教学时首先把几种水果用不同的形式摆放, 并请学生自己发现并说出他们的见解, 让孩子自己发现高低、大小、前后的关系, 老师再用拟人的方式说:“原来水果也挺调皮的, 有些喜欢待在一起, 有些顽皮的会跑到一边, 还有的会躲起来呢……”在这种既直观又形象生动的语言中, 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过程是可以轻松有趣的, 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掌握了构图知识。

三创作表现——动静相宜

很多教师在学生进行创作表现时要求课堂保持安静, 但往往美术课堂特别是设计制作课, 学生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这样的课堂又会太乱。老师在学生创作时就应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培养学生养成轻声细语交流的好习惯, 让学生们在创作表现时动静相宜, 这样的课堂既不会太约束, 也不会又吵又乱。

我在巡视辅导时, 都是低头俯身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 又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很直接地体会到课堂上轻声细语的好处。自然地, 在他们往后的交流合作学习中, 就会在窃窃私语中进行交流, 让创作表现活动有“声”而又有序。

四展示评价——绘声绘色

《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基本理念之一, 就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评价标准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 多用鼓励、肯定的语言, 让学生更有信心, 对美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当然, 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对具体教学的评价以及学生间的互评等。孩子的天性是爱表现, 教师应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在展示评价作品时, 也可以把权力交到学生的手中, 让他们互相欣赏, 互提意见, 也鼓励他们说说自己的作品。

美术才能 第6篇

一、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美术提供形象生动的欣赏教学

欣赏, 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心理体验过程, 还是情感、能力和意志的再度激活和强化。从教学规律上来说, 培养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是美术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有启蒙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 经过一些技术性的加工和处理,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作品图片, 再加上配乐渲染, 让小学生们面对面地欣赏, 产生一种艺术环绕和情感膨胀的感觉。尽管小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欣赏能力, 但是他们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而心生艺术美感。长此以往, 小学生对艺术的鉴赏意识和能力于无声无息之中自然会日积月累。这种能够充分享受过程且作用非常明显的美术欣赏教学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 上好一堂美术欣赏课, 需要搜集一定量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或录像带等教学辅助资料, 还要在课堂上不停地口头解说, 因此人们把上好美术欣赏课看成是不易之举。而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 操作极其简单, 效果自然大不一样。只要在光驱里装上光盘, 简单操作鼠标或键盘, 教学欣赏资料就会快速出现在显示器上, 再通过设备输送出来, 图文并茂、音像齐全的资料就会迅速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

二、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美术提供轻松愉快的创作练习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把电脑绘画和手工绘画结合起来教学, 实行两条腿齐走同行。小学生具有潜在的丰富想象力, 他们对美术创作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自身年龄特征和能力的限制, 许多事物虽然知晓, 但用手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却又有一定的难度。而电脑绘画那种近乎魔术般的手法, 尤其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特别是对于那些绘画能力不强的学生, 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如在创作《海底世界》作品时, 许多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海底公园”、“海底城市”、“未来海洋世界”等想象力丰富的题材, 但对海洋生物形象如珊瑚、水草等难以用手中画笔表现出来, 只能画一些简单的小鱼小草, 色彩单调、内容枯燥、“画之无物”, 无法体现各自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播放“海洋世界”录像, 那些千姿百态的海底之鱼、五光十色的珊瑚及连绵不绝的海底山脉, 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海洋景观, 强烈刺激了学生的心理感官, 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短短的十分钟, 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情绪, 保证了作业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美术提供直观明白的手工制作

在传统美术手工课教学中, 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如泥塑、剪纸、编织等, 都需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由于大多数示范作品比较小, 教师的操作很难让所有学生观察清楚, 而且有些学生在老师示讲中会走神和开小差, 且课堂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另外, 教师在巡回辅导中也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但反复示范、重复讲解会使师生双方都因此而感觉心烦气躁, 教学效果无法保证。而教师站在实物展示台下面进行示范性讲解, 可以有效解决或极力避免手工课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在教学《泥塑动物》课时, 教师的示范作品虽然不大, 但通过实物展示台的宽大屏幕, 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实物的细节造型, 观察教师示范的搓、捏、卷、团等制作技法, 观察老师分部制作和整体组合的操作全过程。而且教师在班级巡回辅导中, 不必再进行反复的个别示范, 可以保证更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积极创作。

四、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美术提供扎实有效的作业讲评

作业评析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自我评析, 可以让教师直接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作业水平和审美能力;而教师的总结讲评, 则能使学生及时明了正确的创作方向和修正改进方法。由于一般的美术作业纸张比较小,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台将美术作业放大到一定程序后再现于屏幕, 给学生以直观真切的感受。与此同时, 对自己美术作业的构思构图和造型色彩等比较熟悉, 学生分析起来就会头头是道, 改变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就会得到体现和尊重。在自评讲述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针对作业中的显现优点和存在不足, 也能面向全体学生及时讲评分析,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业水平,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作品创作欲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术才能】相关文章:

儿童美术才能论文06-22

就业才能05-09

平衡才能和谐05-13

英语才能论文05-27

坚持才能成功05-27

勤奋才能范文05-19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09-13

唯有用心才能优秀06-03

怎么才能专心学习06-13

自尊自立才能自强06-17

上一篇:中华价值下一篇:空调计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