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出血患者范文

2024-08-05

高危出血患者范文(精选10篇)

高危出血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 (29.22±1.45) 岁;初产妇72例, 经产妇52例;孕周35~42周, 平均 (38.20±0.96) 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1例, 剖宫产93例。

1.2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及出血量的评估

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 L者称为产后出血, 多在产后2 h内发生。

1.3 方法

自然分娩者, 产时当胎儿娩出后羊水流尽即在产妇臀下置聚血器, 测量出血量, 并作统计, 产后于臀下铺产妇纸, 收集产后24 h内产妇纸, 使用称重法换算其出血量, 产时出血量加上产后24 h内出血量即为总出血量。剖宫产者, 术中吸净羊水后记录羊水量, 术毕将吸引瓶中总量减去羊水量即为出血量, 术中所有敷料用称重法处理即分娩后敷料 (湿重) 与分娩前敷料 (干重) 之差则为出血量, 其中, 血液比重1.05 g=1 m L;二者相加计算出术中出血总量, 术后回病房后, 于产妇臀下铺产妇纸, 收集术后24 h内产妇纸, 使用称重法换算其出血量, 术中出血量加上术后24 h内出血量即为总出血量[2]。

1.4 产后出血的治疗

产后出血的治疗, 主要是针对产后出血原因的治疗, 以免发生休克和感染乃至死亡。故其首要的应是寻找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给产妇用药及输入血液, 改善产后出血的内环境, 调节微循环, 纠正酸中毒, 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主要为:填塞宫纱或应用止血药物, 清拭宫腔, 应用宫体及静脉应用缩宫素, 按摩子宫等;软产道裂伤者行裂伤修补术;凝血功能异常者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前置胎盘出血者在性剖宫术中可以局部结扎出血部位。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高危原因

子宫收缩异常:宫缩乏力共计65例, 占52.4%;胎盘因素共计40例, 占32.3%;软产道裂伤15例, 占12.1%;凝血功能障碍4例, 占3.2%。部分病例出血原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宫缩乏力合并前置胎盘出血等;前置胎盘合并子宫畸形等。见表1。

2.2 治疗结果

本次实验产妇产后出血症状经治疗后均消失, 仅有1例行子宫切除术 (患者因凶险性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 术中出血2000 m L, 术后1 h内再次出血1500 m L而行子宫全切术) 。

3 讨论

产后出血的高危原因主要有[3]: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 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儿在分娩后与母体分离, 血窦开放出血, 产妇通过子宫肌肉收缩, 增加子宫壁的血窦, 并使其关闭, 降低血流速度, 形成血栓, 达到止血目的。但产妇因孕产次多, 子宫发育不良等情况使子宫结缔组织增加, 肌纤维减少, 出现宫缩乏力, 导致产后出血。产妇分娩时, 胎盘剥离不全, 部分胎盘滞留在子宫内部, 或者部分胎盘与子宫壁粘连, 胎盘植入子宫壁, 影响宫缩, 导致产后出血。自然分娩中软产道极易裂伤, 导致产后出血。若产妇本身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则也可出现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产前措施、产中措施及产后措施[4]。产妇分娩前易紧张、恐惧, 故医护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在良好的心态下分娩, 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若产妇有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则给予纠正治疗。在分娩时, 要注意观察分娩过程, 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 预防软产道裂伤, 若出现软产道裂伤则立即缝合。在胎盘剥离后, 检查其是否完整, 若未完全剥离, 则立即处理。因大部分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 因此, 产妇完成分娩以后, 要注意观察其阴道出血情况、腹部切口及会阴切口情况, 按摩产妇子宫, 促进子宫收缩, 并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

综上所述, 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时, 要先找到其发生原因, 针对其高危原因进行治疗, 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杨艳.产后出血原因与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8) :156.

[2]金建萍.产后出血203例原因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22) :3425-3426.

[3]孟繁萍.产后出血原因与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的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3) :21-22.

产后出血原因和高危因素的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4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 019-(2011)02-12-03

产后出血是分娩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国外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第2大原因,紧居妊娠 高血压症之后,在国内是头号原因。弄清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于临床采取对策降 低产妇的死亡率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院63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2324例, 其中出血63例,出血率为2.7%,与国内的相关报告相符[1]。年龄19~37岁,平均 29.4岁。

1.2 方法 以婴儿娩出后2小时即第4产程失血量大于400mL或24小时失血量 大于500mL定义为产后出血,出血量的测定用容积法与称重法之和测得。统计学方法采取SPS S13.0统计软件,检验卡方值,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324例中出血63例。其中剖宫产997例,出血31例,占3.1%;经阴道生产1327例,出血32例 ,占2.4%。剖宫产出血率略高于经阴道生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人群中 ,宫缩乏力29例(46.0%),胎盘异常17例(27.0%),中重度贫血6例(合并宫缩乏力3例)(9. 5%),凝血功能障碍4例(6.3%),软产道损伤3例(4.8%),原因不明者7例。在行剖宫产案例 中,宫缩乏力11例(35.4%),胎盘异常12例(38.8%),凝血功能障碍4例(12.9%),中重度 贫血者2例(6.5%),原因不明者2例。高危因素分析,见表1。

结果表明,孕周、多胎妊娠、第3产程异常以及有流产史均与产后出血相关(P<0.05),而 与产次、生产年龄,胎儿体重以及生产方式没有明确的相关性(P>0.05)。

3 讨论

3.1 宫缩乏力 宫缩乏力是产后子宫出血的首要因素,机制为胎盘剥落后 子宫壁血窦关闭不良[2]。造成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很多,其多数原因都构成了产 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孕周、多胎妊娠、第3产程异常等),理论上胎儿过大与多胎生产会影响 子宫肌力,但从结果看前者并无统计学意义。第3产程延长的始因一般认为是胎盘异常,但 子宫平滑肌状况会随着产程的延长而每况愈下,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临床上一般以第3产 程大于30分钟作为人工干预临界点,但有研究表明,当第3产程长于15分钟时,产后出血的 风险就会急剧增加。另外,中重度贫血也会造成宫缩力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贫血导致子 宫平滑肌水肿而致的肌张力下降。

3.2 胎盘异常 胎盘异常包括胎盘粘连残留、前置胎盘、胎盘发育不良、 胎盘植入以及胎盘早剥等,在造成产后出血的原因中位居第二位。流产是产后出血的一大高 危因素,易造成子宫内膜的破坏和感染,诱发胎盘的粘连残留和早剥。

3.3 中重度贫血 上文已经讨论过,中重度贫血可导致宫缩乏力。除此之 外还有研究表明[3],血红蛋白浓度的浮动也会导致产后出血。

3.4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在自然分娩的孕者中很少见。但在剖宫 产中,凝血功能障碍所占的比例较自然分娩者上升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高度,事实上本例中 所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全部出自剖宫产。原因可能出自子宫缝合术中缝合得过紧或过松,过 紧易造成感染,细菌栓子入血造成DIC;过松易出血,暴露在环境中形成血凝块,撑大子宫 ,使血窦不能很好地闭合,加重出血。

3.5 软产道损伤

剖宫产几乎不会损伤软产道。对于经阴道生产,近些年来随着接生技术的不断提高,软产道 损伤呈下降趋势。

4 结论

从研究结果看,产后出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多数情况下有着不可避免性,但通 过提高产科接生水平和责任心,出血率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5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9

[2]庞丽红.产后出血132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1999,2(3):546 

[3]Brabin B J,Hakimi M,Pelletier D.An analysis of anemia and pregnan cy-related maternal mortality[J].J Nutr,2001,131:604

高危出血患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住院分娩产妇75例, 按照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测评, 所有产妇均为属于高危组。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 (37例) , 观察组 (38例) 。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 (29.1±2.2)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 (37.8±0.3) 周。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均在胎儿分娩前口服0.4 mg米索前列醇, 并在分娩后注射20 U催产素, 观察组患者在宫口开全时给予10 ml 10%葡萄糖酸钙+2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 并在分娩后注射20 U催产素。两组产妇胎儿分娩后均给予20 U催产素+500 ml 5%葡萄糖盐静脉滴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

采用称重法测量产妇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 参照《中华妇产科学》中相关标准, 以分娩后24 h出血量>500 ml定义为产后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 也是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一般认为产后出血是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等,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常见因素包括孕妇全身因素、子宫因素以及药物因素等[2], 胎盘因素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常见因素。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阴道多量流血、休克, 目前测量产后出血量的方法主要是称重法、容积法以及面积法, 其中称重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在本研究中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近些年来随着医学以及剖宫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剖宫产率在近年逐渐上升, 但是剖宫产并没有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目前在治疗产后出血中主要是针对出血原因, 采取止血、防止感染等措施, 针对子宫收缩乏力采取按摩子宫、采用宫缩剂治疗, 针对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需要先排除掉其他因素导致的出血, 尽快为产妇输入新鲜血液, 针对出血性休克患者, 需要正确估价出血量, 积极抢救休克, 纠正患者低血压情况。

产妇在胎儿分娩后, 子宫肌收缩和缩复能够有效的压迫肌束间的血管, 但是在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的因素导致产妇产程延长, 若是麻醉剂或者镇静剂使用过多, 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力衰竭, 进而导致患者因为子宫肌收缩乏力产后出血, 因此在针对子宫乏力产后出血的治疗中, 需要重点恢复患者子宫平滑肌缩复功能。米索前列醇是预防产后出血常用的药物, 国内有研究者发现, 在胎儿分娩后给予产妇口服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较肌内注射缩宫素更强, 可有效缩短第三产程, 减少产后出血[3], 但使用中米索前列醇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寒颤、发热等情况。近年来, 钙剂在预防产后出血中逐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产妇妊娠期子宫肌细胞肥大, 充满收缩性肌动蛋白, 在受到刺激时就会使胞浆内钙浓度上升, 此时只有钙离子才能进入到肌细胞内部, 与钙素结合成复合物, 激活肌浆球蛋白轻链激酶, 并磷酸化肌浆球蛋白轻链, 引起肌肉收缩压迫子宫壁, 进而使血窦关闭。患者本身体质各不相同, 因此子宫收缩的敏感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补充钙剂能够极大地提高子宫对宫缩及以及催产素的敏感性, 促进钙离子流向肌细胞, 与肌动蛋白与肌浆蛋白结合, 进而引起子宫的收缩, 且钙剂中的钙离子还具有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 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王萍[4]通过临床实践发现, 孕妇在孕期补充钙剂, 可有效降低临床缺钙症状、产后出血率及血红蛋白平均下降值, 且无毒副作用。本研究中采用钙剂联合催产素用于产后出血高危患者, 与米索前列醇药物相比, 产妇产后进2 h和24h出血量均明显更低, 表明了药物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静脉注射钙剂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注射部位疼痛, 若是出现药剂渗出血管的情况, 应可以停止给药, 采用氯化钠直射冲洗, 并抬高局部患肢。

综上所述, 在产后出血高危产妇中联合应用钙剂和催产素能够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高危患者中应用钙剂联合催产素的效果。方法 75例产后出血高危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 (37例) 和观察组 (38例) , 对照组分娩前后分别给予米索前列醇和催产素, 观察组分娩前后分别给予葡萄糖酸钙和催产素, 比较两组产后2 h及24 h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产后2h和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后出血高危产妇中联合应用钙剂联合催产素能够有效地减少产妇产生出血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钙剂,催产素,产后出血,高危

参考文献

[1]徐莉莉.钙剂在产科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9) :141-142.

[2]施芳, 吴仕元, 袁劲进, 等.316例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 :46-49.

[3]李春秀, 高爱荣, 吕梅, 等.米索前列醇用于预防经阴道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1) :3329-3331.

高危出血患者 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34-02

新生儿颅内出血(ICH)发病率较高,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随着螺旋CT诊断技术在临床上普及应用,它在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收集在2007年10月至2011年12月60例经我院头颅螺旋CT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就其头颅螺旋CT检查所表现的征象,结合其发病高危因素,进行预后评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60例新生儿SAH均在疑诊后3~48h内进行头颅螺旋CT扫描证实为SAH。60例中男42例,女18例。发病日龄1天37例,>1天23例;出生体重<2500g 27例,2500~4000g 25例,>4000g 8例。早产儿27例(胎龄<32周8例,32~37周19例)。胎头负压吸引21例,剖宫产10例,产钳助产7例,自然分娩22例。

1.2 方法。全部病例采用我院的PHILIPS Brilliance6螺旋CT进行头颅横断扫描,以OM线为基线,层厚4.5mm无间隔平扫。51例治愈患儿均做螺旋CT复查(半年复查1次至CT结果正常为止)。所有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1-2年。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SAH螺旋CT扫描影像特征。检查时间均在3~48h内,患儿头颅CT表现均有脑实质密度普遍降低,在直窦旁、小脑幕缘、纵裂池、环池、鞍上池及脑沟等部位内密度增高影或铸型充填,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出血部位及形态不同,CT表现有不同征象。CT显示以后纵裂向后一直延伸至枕叶表面蛛网膜下腔呈镰刀形高密度影,即“镰刀征”16例(26.7%)。显示以纵裂区的底向颅外、尖向颅内呈三角形高密度影,即“三角征”29例(48.3%)。“镰刀征”、“三角征”同时出现12例(20%)。无“镰刀征”、无“三角征”而又表现为侧裂池、前后纵裂池高密度影17例(28.3%)。

2.2 SAH与窒息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本组病例有窒息史50例(83.3%),胎儿宫内窘迫23例(38.3%),合并HIE 31例(51.7%);说明窒息缺氧是引起新生儿SAH最主要的高危因素。足月儿有窒息史28例(46.7%)、早产儿有窒息史20例(33.3%);说明缺氧在足月儿和早产儿对新生儿SAH的发生起同等重要的作用。有难产史38例(63.3%),说明产伤是另一个引起新生儿SAH的高危因素;其中足月儿有难产史24例(40%),而早产儿有难产史12例(20%),两者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可见产伤在足月儿和早产儿SAH的发生中都不可忽视(X2=2.534,P>0.05)。

3 预后

31例单纯型SAH治愈29例(93.5%)。30例合并HIE型SAH治愈22例(73.3%),显示单纯型治愈率高于合并HIE型。51例SAH治愈患儿随访2年,26例单纯型SAH经CT复查出血完全吸收,1例(3.8%)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脑积水),16例合并HIE型SAH经CT复查完全吸收及缺氧缺血改变恢复正常,7例(31.8%)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脑性瘫痪4例,婴儿痉挛症1例,癫痫2例)。可见合并HIE型的SAH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单纯型SAH(X2=5.107,P<0.05)。本组SAH60例中,有25例早产儿(胎龄32周9例,32~37周16例),其中轻重度窒息20例(80%),合并HIE型SAH 31例,且中重度HIE 21例(67.7%),可见合并早产、HIE也是本组SAH预后不佳的原因所在。

4 讨论

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在新生儿主要为缺氧及产伤所致[1]。而缺氧为主要高危因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尚未完善的早产儿,在合并宫内窘迫等缺氧情况下,发生充血、水肿的脑组织内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渗血或出血,加之缺氧还可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低下而加重出血。新生儿SAH的另一个高危因素是产伤引起,常见于难产史的足月儿。由于缺氧而增加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因机械牵拉时更易破裂出血。上述各种因素可以同时存在造成新生儿SAH,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很有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首先是加强产前检查及保健,防止早产,分娩期加强胎儿监护,对异常胎位、胎儿宫内窘迫等异常情况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产钳助产及分秒必争地抢救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SAH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少量出血则可无症状,重者可从兴奋转为抑制状态。多见于反复惊厥,大量出血可很快死亡。新生儿SAH仅凭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而螺旋CT检查则能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为临床早期合理治疗提供诊断依据。蔡英健报道CT检查对于诊断新生儿SAH敏感性达100%[2],其有早期发现、快速安全及敏感等特点。凡疑有SAH者应尽早行头颅CT扫描,以便明确诊断,及早治疗。而且CT扫描与其SAH的病理檢查有着高度一致性[3],随着时间延长血液稀释和红细胞溶解,在出血4~5天内可因密度降低而使假阴性增加,故CT扫描应在疑诊后48h内尽快进行[4]。本组病例均发病3~48h内经CT扫描证实为SAH。在60例SAH征象中,出现镰刀征或三角征43例(71.7%)。出血后红细胞因卧位而沉降于脑池内较低处即后纵裂池。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后纵裂池与上矢状窦共同显示为三角形高密度影,即三角征。因在侧脑室体部水平以下,上矢状窦逐渐增宽直至扩张为窦汇,与两侧后纵裂池易于区分,所以SAH时,后纵裂池高密度影在中线处向外分离表现为镰刀形高密度影,即镰刀征。此两征出现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时间有关。少量出血时仅有一征出现。有学者认为,三角征和镰刀征对新生儿SAH的诊断有价值,若两者同时出现则意义更大。单纯型SAH治愈率高,预后良好,但SAH出血量多或合并中重度HIE者也会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后遗症产生,因此,能有效预防本病发生是至关重要的。病史中如有宫内窒息及产时窒息者,严重异常分娩、产伤及早产儿,一旦有神志改变、前囟、瞳孔、呼吸节律、惊厥、肌张力及原始反射等症状改变,应考虑到SAH的可能,立即行头颅CT检查,以及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这是减少后遗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35

[2]蔡英健,王鲤珍.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112例临床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1999,14(5):216

[3]陈惠金,朱杰明,吴圣楣.围产窒息儿及难、早产儿的头颅CT检查[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99-101

高危出血患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透析伴有活动性出血透析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52.7岁,手术后7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脑出血5例,痔疮出血3例,外伤6例;出血活动期共行154人次血液透析,采用体外肝素抗凝(A组)和无肝素抗凝(B组)分别行血液透析40例次和38例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治疗时间、治疗方式、营养状态、病情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将30例有活动性出血的透析患者,分别先后采用体外肝素抗凝(A组)和无肝素抗凝(B组)治疗。A组患者不给首剂肝素,用微泵从血管路的动脉端持续匀速注入肝素,同时在静脉端持续匀速注入鱼精蛋白与肝素对抗。肝素与鱼精蛋白比例为1∶1,常规剂量肝素5~20mg/h,鱼精蛋白5~20mg/h,根据凝血情况调整两者剂量。B组患者不用肝素,透析前用40mg肝素盐水预冲管路、透析器,保留20min,再用500ml盐水冲洗。透析过程中每30~60min用生理盐水100~200ml冲管路、透析器[2],根据凝血情况调整冲盐水的时间和量。两组患者透析机、透析器、血流量、超滤量相同。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后透析器凝血情况和出血情况的变化。透析器纤维凝血分为四级:0级:透析器纤维完全没有凝血;Ⅰ级:透析器纤维凝血<10%;Ⅱ级:透析器纤维凝血<50%;Ⅲ级:透析器纤维凝血>50%[3]。(2)血液透析治疗前、中分别抽外周静脉血检测凝血参数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Kt/V)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器凝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出血情况比较两组均未发生出血或出血加重,两组出血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凝血参数变化比较透析前、中病人APTT、PT、TT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比较

A组(Kt/V)可达到1.5±0.25,B组为1.2±0.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采用体外肝素和无肝素透析,可降低出血风险,但无肝素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较大血流量(>300ml/min),否则易造成体外循环中血液凝血,一般心功能减退者或低血压者不能耐受此种高血流速,血流量难以保证而导致无肝素透析失败,结果显示体外肝素抗凝却能弥补这一缺点。

肝素的抗凝机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4]。本课题根据鱼精蛋白可分解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的结合,从而消除其抗凝作用。注射后0.5~1min即能发挥作用,约持续2h。采用体外肝素抗凝,透析中透析器局部肝素浓度高,只在体外循环发挥抗凝作用,血液回到体内肝素已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作用,本文凝血参数结果表明透析前、中病人APTT、PT、TT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达到既不出血,又保证血液净化治疗正常进行的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30例出血患者采用体外肝素抗凝未发生出血与无肝素抗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透析比较出血发生率下降了50%。因此体外肝素抗凝既防止凝血又不加重出血,可作为高危出血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首选的措施,适于各种高危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或大手术后的患者。从表1可见采用体外肝素抗凝能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在透析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体外循环凝血状态,定时进行循环血路眼观检查、循环血路压力测定并观察透析器凝血程度,如果凝血试验泵后动脉压增高、静脉压降低,说明两测压口之间的血路有凝血,泵后动脉压和静脉压均增高,说明静脉测压口回心血路有凝血,泵后动脉压急剧升高,静脉压轻度升高,说明循环血路广泛凝血。

通过对30例高危出血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中采用体外肝素抗凝的临床观察,效果显著,可满足高危出血患者治疗的需要,为血液透析治疗扩大了治疗面,与无肝素抗凝病例进行对比,毒素清除率高,A组(Kt/V)达1.5±0.25,能有效提高透析充分性,而无肝素由于反复冲盐水及透析器凝血,B组(Kt/V)值1.2±0.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抗凝不充分将影响透析器效力,降低患者存活率[5]。

由此可见,体外肝素抗凝,操作简单,避免了反复冲盐水加重水潴留而增加超滤导致滤器或透析器和管路凝血的危险,减少了凝血带来的血液丢失和成本浪费。可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又不增加费用,患者易接受,适于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肝素抗凝与无肝素在高危出血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出血风险。方法:将我院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透析伴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30例,自身对照,分别先后采用体外肝素抗凝(A组)和无肝素抗凝(B组)治疗,观察两组出血、体外循环凝血、透析充分性和患者凝血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透析40例次未发生出血或出血加重,其中3例次透析器存在Ⅰ级或Ⅱ级凝血,但顺利完成治疗;B组透析38例次未发生出血或出血加重,其中3例次透析器出现Ⅲ级凝血提前结束透析。A组透析充分性(Kt/V)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透析前、中病人APTT、PT、TT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肝素抗凝应用于高危出血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抗凝效果满意,优于无肝素透析。

关键词:体外肝素,高危出血,血液透析,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傅晓,刘蔚.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4,3(3):129.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

[3]崔岩,魏丽丽,王祥花,等,主编.实用血液净化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8.

[4]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1.

高危出血患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2例重症高危出血患者, 均符合行CRRT治疗的条件[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6例。对照组66例患者中, 男39例, 女27例, 行CRRT治疗83例次, 年龄26~80岁, 平均 (55.84±5.35) 岁;出血部位:颅内出血20例, 多发伤并脾破裂术后8例, 消化道出血34例, Whipple术后4例。观察组66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28例, 行CRRT治疗86例次, 年龄27~81岁, 平均 (55.27±5.40) 岁;出血部位:颅内出血17例, 多发伤并脾破裂术后4例, 消化道出血38例, Whipple术后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Aquar-ius3.5 CRRT机和配套的HF1200血滤器, 采用CVVH治疗模式, 置换液流速为2000 ml/h, 血流速度为180~200 ml/min。对照组使用无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使用150 ml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和血滤器, 每30 min一次。观察组使用局部枸橼酸抗凝法:枸橼酸从动脉端输入, 氯化钙从静脉端输入, 枸橼酸的速度调整:血钙目标值为0.2~0.4 mmol/L, 钙浓度<0.2 mmol/L时, 减少枸橼酸速度10 ml/h, 钙浓度为0.41~0.50 mmol/L时, 增加枸橼酸速度10 ml/h, 钙浓度>0.5 mmol/L时, 增加枸橼酸速度10 ml/h。氯化钙的速度调整:血钙目标值为1.0~1.2 mmol/L, 钙浓度<0.9 mmol/L时, 增加氯化钙速度10 ml/h, 钙浓度为0.90~0.99 mmol/L, 增加氯化钙速度5 ml/h, 钙浓度为1.21~1.40 mmol/L时, 减少氯化钙速度5 ml/h, 钙浓度>1.4 mmol/L, 减少氯化钙速度10 ml/h。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滤器使用时间、APTT、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滤器使用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血滤器使用时间 (43.1±16.2) 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1.7±6.6)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83, P=0.000) 。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APTT、p H、Ca2+、HCO3-和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能耐受普通透析患者的血液净化技术[3]。抗凝治疗能保障CRRT顺利进行, 传统多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 由于其全身抗凝作用, 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限制了在重症高危出血患者中的应用[4]。近年来, 局部枸橼酸抗凝法逐步成为重症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中最理想的抗凝技术, 其主要是将枸橼酸自体外循环动脉端输入。枸橼酸根离子进入血液后, 同血清离子钙络合成枸橼酸钙, 枸橼酸钙不溶于血清, 可有效降低血钙浓度, 阻断包括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在内的诸多凝血环节, 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在血液返回体内之前, 补充离子钙可使体内凝血过程恢复正常[5]。多项研究表明, 局部枸橼酸抗凝法效果确切, 无体内抗凝作用, 可有效防止出血的发生[6]。监测严密的局部枸橼酸抗凝安全有效。若局部枸橼酸抗凝透析时出现超滤量下降, 可以通过提高局部枸橼酸钠的浓度解决。低浓度局部枸橼酸抗凝疗法不会造成低钙血症, 透析安全、简单、有效[7,8]。临床医护人员需正确连接、管理各输注管路, 保证枸橼酸、氯化钙输注位置正确, 避免由于连接或调节错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低钙血症以及枸橼酸中毒等多种不良反应, 同时注意液体平衡的管理, 定时监测动脉血气以及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9,10]。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血滤器使用时间 (43.1±16.2) 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1.7±6.6)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内环境各观察指标方面, 观察组治疗后的APTT、p H、Ca2+、HCO3-和Na+分别为 (41.6±11.5) s、 (7.40±0.03) 、 (1.17±0.06) mmol/L、 (25.4±4.4) mmol/L、 (141.6±4.8) mmol/L,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局部枸橼酸抗凝法用于重症高危出血患者安全有效, 可有效保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综上所述, 局部枸橼酸抗凝法用于重症高危出血患者效果显著, 无体内抗凝作用, 不增加CRRT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无低钙血症、高钠血症以及代谢性碱中毒等并发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法 (RCA) 在重症高危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2例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重症高危出血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无肝素生理盐水冲洗, 观察组给予局部枸橼酸抗凝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滤器使用时间、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血滤器使用时间 (43.1±16.2) 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1.7±6.6)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83, P=0.000) 。观察组治疗后的APTT、p H、Ca2+、HCO3-和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法用于重症高危出血患者效果确切, 不影响内环境的稳定, 优于无肝素生理盐水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高危出血,肝素生理盐水

参考文献

[1]袁书红, 吴腊兰.米索前列醇在高危出血因素剖宫产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7) :17-18.

[2]付冬林, 刘芳翔.枸橼酸舒芬太尼配伍丁丙啡诺在静脉术后镇痛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9) :25-26.

[3]杨楠, 彭民, 步怀恩, 等.枸橼酸钠用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抗凝治疗的Meta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3, 29 (6) :460-462.

[4]聂成, 江榕, 王联群, 等.枸橼酸局部抗凝在血液滤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医药, 2011, 46 (2) :153-155.

[5]张凌, 王婷立, 赵宇亮, 等.枸橼酸抗凝在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 (6) :459-463.

[6]陈霞, 苏讯, 张红超.MODS患者在CRRT中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护理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 5 (2) :201.

[7]熊小玲, 佟亚娟, 邓少军, 等.对伴急性肾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持续血液净化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5) :104-105.

[8]王大云, 向闻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局部运用高浓度枸橼酸钠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四川医学, 2012, 33 (3) :496-498.

[9]吴秀萍.改良无肝素透析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病人中的临床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12) :1068-1069.

高危出血患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肾衰竭合并高危出血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15~66岁, 平均 (43.4±10.1) 岁。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14~68岁, 平均 (44.2±11.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无肝素技术治疗。 (1) 静脉血路管、动脉血路管以及透析器等设备用0.9%氯化钠溶液100ml进行清洗, 血流速度控制为100~150ml/min[3]。最初冲洗透析器时不需接旁路, 在注满血路管与透析器后排尽内部气体。冲洗结束后方可接入其他旁路, 并对接入旁路进行常规清洗; (2) 12500U肝素与0.9%氯化钠溶液500ml混合, 并对透析器与血路管进行冲洗, 循环浸泡[4]。密闭循环血流速度控制在100ml/min, 透析机脱水量为750ml/h, 从而提高局部抗凝效果, 时间为20~30min, 以吸附肝素; (3) 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血管通路以及透析器进行冲洗, 去除残留肝素后即可开始透析; (4) 透析时,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来调整血流量, 最高为250~300ml/min[5], 透析液控制在500ml/min左右, 时间为2~4h; (5) 在血液透析结束后, 血液流量需换为100ml/min, 关闭血泵, 并用夹子夹住动脉穿刺针[6], 用0.9%氯化钠溶液100ml进行回血。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非出血性肾衰竭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性肾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目前,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治疗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透析法主要是通过半透膜把人体内存在的多余成分、有害成分排出, 在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毒物累积、药物累积中得到广泛应用[7]。透析法中主要有两种方式: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相反流向的透析液与血液进入透析器后, 利用位于人工肾部位上的半透明膜排出患者血液中的有害毒素与多余成分, 利用碱基纠正患者的电解质失衡与酸碱紊乱[8], 维持人工肾排泄的正常化, 从而保证患者体内体液平衡。

在肾衰竭患者透析的过程中, 如果患者存在高度出血或是活动性出血, 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抗凝剂, 以降低患者治疗中的出血风险, 也可不使用抗凝剂, 也就是常说的无肝素技术。但在无肝素透析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透析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注意透析设备的预冲洗质量, 并排尽空气, 以提高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 (2) 在透析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重点观察患者使用透析器与管道的颜色, 并重视患者静脉的改变, 观察存在于患者静脉液面的泡沫与纤维蛋白, 一旦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需及时进行处理, 以降低凝血发生率; (3) 在患者透析前后, 需监测患者出血情况, 观察透析器、管路中的凝血状况, 详细记录透析器的反复使用次数; (4) 在使用透析器时, 血流量要控制在250~300ml/min; (5) 在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 要禁止进行高渗糖、输血、脂肪乳剂的操作, 以降低凝血概率,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超滤除水的使用, 减少血液浓缩造成凝血现象[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非出血性肾衰竭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性肾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陈金荣等[10]研究显示, 42例肾衰竭并活动性出血患者在使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后, 4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有效率为95.2%, 无严重不良并发症, 剩余2例患者自愿放弃治疗, 本研究结果与之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是由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以及用药准确性等因素造成。

虽然无肝素技术在肾衰竭合并高危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无肝素透析在肾衰竭合并高危出血患者治疗中增加了患者体外凝血的发生率, 影响透析的顺利进行, 患者及其家属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大力开展研究, 以减少无肝素技术的应用风险, 从而减少不必要医疗纠纷。在透析过程中, 凝血脱落属于一种无法避免的风险, 极易造成心脏栓塞、管路栓塞、透析器栓塞, 因此要及时更换患者透析使用的透析器与管路, 实施有效措施降低凝血脱落发生率, 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综上所述, 无肝素技术在肾衰竭合并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不仅极大改善了患者的肾功能, 而且有效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但是需要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操作。

摘要:目的 探讨无肝素技术在肾衰竭合并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2013年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肾衰竭合并高危出血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无肝素技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非出血性肾衰竭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性肾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无肝素技术在肾衰竭合并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极大改善了患者的肾功能。

关键词:肾功能不全,肝素,出血,肾透析

参考文献

[1] 刘淑军.无肝素透析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合并出血42例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8 (1) :132-133.

[2] 董珍艳.不同预冲方法在肾衰竭伴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6 (8) :749-750.

[3] 肖翠艳, 梁燕萍.持续无肝素化血液透析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38 (19) :68-70.

[4] 陈新新.无肝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出血13例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42 (27) :645-646.

[5] 姚艳丽.肾衰合并活动性出血无肝素血液透析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 2013, 17 (34) :77-79.

[6] 谢京辰.改良无肝素吸附法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40 (6) :21-23.

[7] 谷禾, 陈冬蔚, 陈潜琦, 等.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个体化透析管理[J].护理学报, 2010, 15 (2) :27-29.

[8] 董珍艳, 潘习彰, 聂春香, 等.大剂量肝素盐水预冲在肾衰竭伴高危出血患者透析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4, 34 (8) :69-70.

[9] 魏娜.无肝素透析治疗高危出血肾功衰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42 (27) :75.

高危出血患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肾衰竭伴有高危出血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0例。研究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21~74岁, 平均 (54.2±4.9) 岁;消化道出血10例、口腔黏膜出血6例、腹腔出血6例、牙龈出血6例、眼底出血4例、脑出血4例、血痰4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24~71岁, 平均 (52.7±43.8) 岁;消化道出血8例、牙龈出血8例、眼底出血6例、血痰6例、口腔黏膜出血4例、脑出血4例、腹腔出血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临床器械自检后连接透析器和管路。研究组患者首先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0ml冲洗管路和透析器, 后将100mg肝素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 血泵流量100~150ml/min, 密闭循环30min, 透析开始时引血予以无肝素透析。对照组患者首先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0ml冲洗管路和透析器, 血泵流量200ml/min, 冲洗透析器和管道的血区后, 将20mg肝素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 循环10min, 开始透析时再采用0.9%氯化钠溶液把肝素完全排掉, 透析期间每隔30min予以0.9%氯化钠溶液100~200ml于泵前冲洗管路和透析器[2]。

1.3 观察指标

(1) 透析前、透析2h及透析后试管方法测定凝血时间 (CT) , 参考范围:4~12min。 (2)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0级:抗凝良好, 无或几丝纤维凝血。Ⅰ级:部分凝血。Ⅱ级:透析器凝血明显或50%纤维凝血。Ⅲ级:凝血非常严重, 必须更换管路和透析器[3]。 (3) 采取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定心理状态, 分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 分界值为50分,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70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 (4) 透析超滤量根据Daugirdas公式计算, kt/V=ln (R-0.08×t) + (4-3.5×R) ×UF/W (ln为自然对数;t为每次透析时间;R为透析后BUN浓度/透析前BUN浓度;UF为超滤量;W为透析后患者体质量) 。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透析器和管路凝血分级

研究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0级21例 (52.5%) , Ⅰ级14例 (35%) , Ⅱ级5例 (12.5%) , Ⅲ级0例 (0.0%) ;对照组凝血0级5例 (12.5%) , Ⅰ级18例 (45%) , Ⅱ级11例 (27.5%) , Ⅲ级6例 (15%) 。研究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透析前、透析2h及透析后CT

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2h及透析后C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3 心理状态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4 透析超滤情况

研究组患者达目标超滤量率高于对照组, 超滤量增加200~400ml、401~600ml、601~1000ml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透析器和管路均通畅, 取得了良好的透析效果, 减小了血液与气体接触面及空气壶中出现的血块。当超滤水分较多时会导致血液浓缩, 易造成凝血。对照组患者透析中期和后期均发生凝血, 需更换透析器和管路, 增加了临床透析费用[4]。

无肝素透析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可促进凝血, 同时与循环中出现的微气泡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 改良式吸附方法和无肝素透析预防凝血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透析前后CT比较, 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透析期间采取0.9%氯化钠溶液冲洗管路, 同时敲打透析器两端, 导致15%的患者需更换透析器和管路, 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心理问题 (如恐惧、焦虑等) ;若透析期间未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管路, 则减少了患者恐惧及焦虑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达目标超滤量率高于对照组, 超滤量增加200~400ml、401~600ml、601~1000ml率低于对照组, 增加了患者循环负荷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对存在肺水肿、水肿及心力衰竭患者不建议使用大剂量肝素盐水冲洗, 对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要单一进行超滤, 同时严格控制血液流量。研究组患者不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管路, 适用于水肿、肺水肿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6]。

综上所述, 大剂量肝素盐水预冲在肾衰竭伴高危出血患者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降低出血风险, 提高患者舒适度, 且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大剂量肝素盐水预冲在肾衰竭伴高危出血患者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肾衰竭伴有高危出血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透析前予以临床常规操作, 研究组患者透析前予以大剂量肝素盐水预冲。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器和管路凝血分级、透析前、透析2h及透析后试管方法测定凝血时间 (CT) , 心理状态及透析超滤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分级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2h及透析后C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达目标超滤量率高于对照组, 超滤量增加200400ml、401600ml、6011000ml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大剂量肝素盐水预冲在肾衰竭伴高危出血患者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降低出血风险, 提高患者舒适度, 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肾功能不全,肝素,透析,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继文, 李玉芳.36例无肝素透析救治急慢性肾衰合并出血的护理[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3) :347.

[2] 董珍艳.不同预冲方法在肾功能衰竭伴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8) :749-750.

[3] 申亚哲, 薛津津, 吕继成, 等.改良式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联合盐水冲洗法的研究及护理[J].中国血液净化, 2010, 8 (9) :461.

[4] 蔡艳芳, 曾建好, 周杏好, 等.125例次无肝素透析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内科, 2012, 7 (6) :331-332.

[5] 刘淑军.无肝素透析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出血42例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 :132-133.

ICU压疮高危患者监控式护理观察 第9篇

【关键词】ICU高危患者;压疮;监控;护理干预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指机体的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ICU患者大多病情严重、或接受镇静治疗、或因治疗需要进行局部制动,循环呼吸功能下降、感染高发,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压疮的患病率达4%~49%,压疮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经济压力,也增加护士50%的工作量[1]。因此,对ICU重症患者进行压疮预防及干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78例ICU高危压疮患者实施监控式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ICU治疗的高危压疮患者150例,男71例,女79例;年龄25~88(53.21±10.13)岁。所有患者Braden评分≤12分,排除已有压疮、合并糖尿病及营养不良。单日入科者为观察组78例,双日入科者为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如增强皮肤抵抗力,定时翻身,加强营养,减少对组织施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压疮监控小组制定管理流程,由接受过压疮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监控式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科室成立压疮监控管理小组 建立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三级监控体系,患者入科,责任护士根据Braden量表对患者压疮危险进行评估,填写评估表和压疮风险护理单,根据评估风险分级制定护理措施,报组长审核,组长提出指导意见后由责任护士按方案护理;护士长每天早晨交班时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进行检查,指出不足及整改措施;科室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压疮知识培训,如:高危压疮患者的判断,高危压疮因素的评估方法,压疮预防措施及外用药物流程,高危压疮患者交接班制度,压疮患者护理措施及各类创面的處理方法,卧床患者翻身技巧等;每月组织病例讨论,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压疮的意识和水平,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1.2.2 严格交接班制度 规范压疮预防流程,责任护士在护士长和班组长带领下,认真床边交接班,重视患者全身情况,重点观察患者皮肤受压情况,评估患者翻身前后病情、皮肤、管道、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针对不同患者情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切实做好高危压疮防控工作。

1.2.3 皮肤护理 ICU患者常因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皮肤弹性差等原因引起皮肤浸渍、变软,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较高。对高热或皮肤易出汗者,及时擦干腋窝、腹股沟、颌下等部位的汗液,必要时用温水擦洗;大小便失禁者,及时用湿纸巾清理肛周,外涂保护膜;因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者,及时通知医师用药减少患者大便次数,并用酮康唑、甲硝唑磨成粉末后加入炉甘石洗剂外涂肛周,以减少大便对皮肤的刺激,减轻肛周潮红、糜烂;对极度消瘦、皮肤弹性较差者,除使用减压用具外,在肘部、足跟、大转子等骨突部位贴上安普贴[2];使用约束带者,加垫棉垫,以防约束部位皮肤损伤。

1.2.4 减压护理 压力是引起压疮的一个重要原因,皮肤受压9.33kpa超过2h,即可引起不可逆的组织损害[1]。给患者睡气垫床(腰椎骨折或腰椎术后患者除外),使用翻身单配合翻身枕翻身,保持患者翻身后身体倾斜30o;昏迷者至少2 h翻身一次,神志清醒者日间2 h翻身一次,夜间睡眠期间根据患者情况适时翻身,可延长至3h翻身一次。注意翻身前后要妥善处理各种管道,避免牵拉及受压、扭曲。

1.2.5 营养支持 ICU危重患者多数不能自主进食,需依靠肠道内或静脉营养维持营养物质摄入,加上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易引起负氮平衡,蛋白质合成不足。由营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营养支持方案,通过鼻饲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矿物质、易消化饮食,必要时辅以静滴白蛋白、输血等,改善患者全身营养情况,降低压疮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Ⅰ期2例占2.56%,Ⅱ期1例占1.28%,Ⅲ期0例、Ⅳ期0例;对照组:Ⅰ期6例占8.33%,Ⅱ期3例占4.17%,Ⅲ期1例占1.39%,Ⅳ期0例。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61例占78.21%,基本满意15例占19.23%,不满意2例占2.56%;对照组满意35例占48.61%,基本满意20例占27.78%,不满意17例占23.61%。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压疮的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压疮的发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延长了疾病康复时间,严重者甚至引起继发性感染、败血症等,进而危及患者生命[3],通过本组患者观察结果表明,对ICU高危压疮患者进行监控式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松梅.Braden量表对ICU患者压疮预警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72-373.

[2] 刘帅军,李燕.安普贴预防ICU术后患者体位性压疮的超前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232-8233.

316例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2 019例,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31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65%(316/2 019),其中,经产妇92例,占29.11%(92/316),剖宫产分娩218例,占68.99%(218/316);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 h内,占89.24%(282/316),其余34例发生在产后2~24 h。产后出血量不等,24 h内出血500~3 850 ml,其中出血量≥1 000 ml者12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187例(59.18%),胎盘因素64例(20.25%),软产道裂伤(包括剖宫产子宫切口裂伤)63例(19.94%),凝血功能障碍2例(0.63%),输血15例,行子宫切除1例(为羊水栓塞),无孕产妇死亡,发生产褥病者38例(12.03%)。

1.2 方法

将316例产后出血病例作为出血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分娩无产后出血的产妇43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病例对照方式,回顾性分析产后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孕产次,分娩期各种并发症及有关合并症、胎儿体重、分娩方式、产程情况及胎盘因素等。对照组产后出血量100~480 ml,产褥病22例(5.02%),与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参照《妇产科学》(第6版)[1]的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 h内阴道流血≥400 ml或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500 ml。出血量统计按容积法和称重法计算(血液比重换算成容积按血液容积(ml)=血液重量/1.05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OR值,并对OR值做检验,检验水准α=0.05,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2 结果

2.1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在孕前一般情况,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及分娩时各因素比较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两组比较结果见表1。以上单因素分析显示,产次≥3次、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多胎、胎儿体重≥4 000 g、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贫血、绒毛膜羊膜炎、第三产程>10 min,剖宫产分娩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阴道分娩的376例产妇中第三产程>10 min与≤10 min的产妇在出血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2.1 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Logistic回归模型

对上述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产后出血为多因素影响,其中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多胎、妊娠高血压疾病、绒毛膜羊膜炎等危险因素的OR值、P值与单因素分析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它们仍然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而年龄≥35岁、流产次数、产次、剖宫产、贫血、血小板减少、胎儿体重等进入计算时,P>0.05,说明这些因素不作为影响产后出血的独立因素。

通过后退法比较各变量退出模型时的最大似然值差值,进一步考察各个危险因素致产后出血危险大小的顺位。分析表明引起产后出血的相对独立作用顺序依次为前置胎盘、多胎、胎盘粘连或植入、妊娠高血压疾病、绒毛膜羊膜炎、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及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2.2.2 阴道分娩376例产妇产后出血的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阴道分娩时的出血危险因素,流产次数、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第三产程时间等因素的OR值及P值与单因素分析时的结果相似,表明它们致产后出血的作用相对独立。致产后出血作用顺位为:胎盘粘连或植入、第三产程时间和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妊娠高血压疾病。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预防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5.65%(316/2 019),宫缩乏力性出血占59.18%,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国外研究报道的5%~10%[2],与我国研究的产后出血发生率2%~16%[3]相似。虽然我院近年来为减少产后出血特别是宫缩乏力性出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高危产后出血者产前静推钙剂,胎儿娩出后含服卡孕栓及静滴缩宫素等处理,但产后出血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积极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工作的重点,要做到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应从产前、产时、产后三方面着手。

3.1 产前预防

3.1.1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产前的非意愿性妊娠

本研究提示胎盘因素(胎盘粘连或植入、前置胎盘等)引起的产后出血占14.24%(45/316),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都是独立作用的危险因素,由胎盘因素所致的产后出血有6例产妇出血量≥1 000 ml,并给予输血治疗,流产次数≥3次的产妇在前置胎盘及胎盘粘连或植入的产妇中占73.33%(33/45),而无胎盘粘连或植入及前置胎盘者仅占28.07%(199/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流产次数≥3次将增加胎盘粘连或植入及前置胎盘的发生。故对育龄妇女,应加强计划生育宣教,告知流产的危害,指导其选用适宜的避孕方法,减少因流产而致的子宫内膜损伤、以减少前置胎盘及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发生。

3.1.2 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与合并症

对准备妊娠的育龄妇女进行健康评估,对不宜妊娠的内外科疾病者给予积极治疗,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妊娠,孕期严密监护,加强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本组资料显示: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绒毛膜羊膜炎等在单因素分析中均是导致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高血压疾病、绒毛膜羊膜炎在多因素分析中为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第4位及第5位,说明做好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测与预防,孕期5个月开始常规补充铁剂,预防妊娠期贫血发生,积极治疗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及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等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是减少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措施。

3.1.3 做好孕期营养指导,提高助孕技术,以减少巨大儿、多胎的发生

本组资料显示:胎儿体重≥4 000 g者占14.87%(47/316),多胎妊娠者占3.48%(11/316)。在单因素分析中,胎儿体重≥4 000 g及多胎妊娠均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中显示:多胎妊娠为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第3位。提示巨大儿、多胎妊娠均可致子宫过度膨胀,子宫收缩乏力,而发生产后出血甚至严重的产后出血。

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对预防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巨大儿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主要与孕妇肥胖、营养不合理、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增多有关。为此加强孕期宣教,指导孕妇合理膳食,避免孕妇体重过度增长;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及时诊断与治疗,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避免过期妊娠、适时终止妊娠,均有利于减少巨大儿地发生,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4,5]。近年来由于使用超促排卵药物助孕,使多胎发生率有明显增加。为减少医源性多胎的发生,在选用超促排卵药时强调用药的个体化;进一步提高助孕技术,在不影响胚胎移植成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胚胎移植的数目,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1.4 做好孕期宣教,降低剖宫产率

本组资料显示:剖宫产分娩在单因素分析中是影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组剖宫产率为68.99%(218/316),对照组剖宫产率为47.95%(210/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认为剖宫产出血量可达1 000 ml,提示剖宫产本身就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式及麻醉方式的改进,加之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居高不下,加之巨大儿及不孕症辅助生殖技术后妊娠珍贵儿的增加,使剖宫产率波动在较高水平,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因此做好孕期宣教及营养指导,使每一个孕妇了解并认识剖宫产的弊端及阴道分娩的好处,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减少巨大儿发生以降低社会因素及巨大儿所致的剖宫产是预防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措施。

3.2 产时预防

3.2.1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测评分,预防产时出血

许多因素均是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尽管每一位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更易发生产后出血。对每一位入院分娩产妇常规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预测评分,有助于识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对那些预测评分值高者,应提高警惕,及早预防,如包括合理安排接产及手术人员,血源及宫缩药的准备等。对特殊产后高危出血者,产前或术前组织由妇产科、内外科、检验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组成的抢救团队,同时与家属及孕妇有效沟通,以求得理解,配合治疗。近些年来我院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虽然产后出血发生率下降不明显,但严重的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及需输血治疗者明显减少,5年来近1万余例因产妇中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仅1例(为羊水栓塞),无一例孕产妇死亡。说明预防产后出血是有必要的。

3.2.2 重视产程观察,缩短第三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孕妇紧张及恐惧心理,保证充分休息避免疲劳,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产程延长。重视第二产程处理、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掌握会阴切开的指征与时机,规范接产操作,防止软产道损伤。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对产后出血高危者,阴道分娩胎儿拨露时,剖宫产术中吸尽羊水后胎儿娩出前3 min左右可考虑使用卡孕栓1 mg含服[6],胎儿娩出后联合缩宫素的使用,加强子宫收缩、缩短第三产程。本组资料发现第三产程超过10 min时其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性是第三产程<10 min的产妇的37.08倍,第三产程超过10 min者与胎盘粘连或植入有密切相关性。说明在处理第三产程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有无第三产程延长趋势,对高危出血者积极加强宫缩以防第三产程延长,以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3.3 产后预防

本组资料显示:发生在产后2 h内出血占89.24%(282/316),故产后及术后2 h内的观察显得非常重要,准确收集产后出血量,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复旧、阴道流血量、腹部伤口及会阴伤口渗血情况,对高危产后出血者进行持续宫底按摩、缩宫素静脉滴注加强子宫收缩,防止宫腔积血,鼓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协助早期哺乳,促进子宫收缩以减少产后出血。产后应特别重视休克指数的观察及产妇自觉症状的出现,有时因产后宫腔积血使阴道流血量无法预测但患者已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故观察中产妇出现不明原因的心率加快、口渴、眩晕表现时,虽然没有血压下降,但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抢救,防止产后出血严重并发症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对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探讨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316例产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性。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65%,相对独立的多个独立危险因素作用大小的顺位为: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多胎妊娠及胎儿体重≥4 000 g、分娩次数≥3次及剖宫产分娩、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及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绒毛膜羊膜炎。在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作用相对的独立危险因素顺位为:胎盘粘连或植入、第三产程时间、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妊娠高血压疾病。结论:做好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工作宣传,避免产前非意愿妊娠以减少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减少巨大儿、多胎妊娠发生;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倡导阴道分娩,控制剖宫产率,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胎盘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2]Nordstrm L,Fogelstam K,Fridman G,et al.Routine oxytocin in thethird stage of labour:a placebo controlled randomised trial[J].Br JObstet Gynaecol,1997,104(7):781-786.

[3]陈拉妮,黄春荣,谭惠民,等.6124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111-119.

[4]王伽略,叶荣华,杨孜,等.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3,4(4):268-269.

[5]李晶,沈思宏.剖宫产术前补钙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2):759.

上一篇:唤醒我们的环保意识下一篇:FF现场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