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文化范文

2024-09-15

《易经》文化范文(精选12篇)

《易经》文化 第1篇

——《黄帝宅经》

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潮汕文化既有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共性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其独特的个性文化,无论是语言、音乐、民俗风情、人文等,都是如此。而传统的潮汕民居更是一朵奇葩,从装饰、石雕、木雕等精致的工艺,到精美的嵌瓷艺术都有独特的地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潮汕民居以《易经》为指导的建筑结构、造型、居室布置、格式以及房前屋后植物的栽植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更是其他地方的建筑所望尘莫及的。

潮汕民居不仅仅是安身立命之所,而且融入了传统的儒家文化、易经风水环境学文化。鉴于篇幅,本文仅就考察环境所得,对传统的潮汕民居所隐含的上述两种文化特别是易经风水学文化作一些介绍,以供读者赏析。

一、传统潮汕民居的选址、立向

潮汕民居选址大多是“依山临水”,而立向,则大多数是“坐北朝南”。

潮汕民居为何要“依山临水”?为何其建筑格局大多是“坐北朝南(或坐西北向东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地脉走势发源于昆仑山,然后向东分出北、中、南三大山脉,潮汕地区处于南龙回龙的尽头,三面靠山,一面向水。由起源于仙霞山经武夷山脉的来龙延伸到九连山的山脉紧紧地护住潮汕的北部和西北部,另一端在雁荡山回龙,经戴云山而行至莲花山脉的山龙,以及两边延伸拱护的白虎方是大南山(陆丰、惠来)与青龙方的大埔、云霄形成的外环抱。凤凰山主峰凤凰髻海拔1497米,是粤东第一高峰,素有“潮汕屋脊”之称,为潮汕的祖山。礐石山与凤凰山脉的南阳山形成的内环抱。潮汕平原是面向南海,妈屿与鹿屿还有南澳岛等守护着汕头港口,形成了山环水抱富饶的潮汕平原,广阔的南海是内明堂,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形成环抱的案山,太平洋海域是一望无际的外明堂(见图一)。

母亲河韩江和榕江、练江从钟灵的秀山曲直有情地流经潮汕平原,向汕头港流出海,韩江和榕江都是乾山来龙(练江偏西一点是辛方)出巽水(见图二)。

我国易经风水学祖师——东晋的郭璞在《葬经》一书中讲:“气乘风则散,界水即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一书中所讲的风水核心,实质就是讲“乘生气”,“生气”也即是“炁”(气),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能量场”。

怎么样才能把这种“能量场”凝聚起来呢?也即是说怎么样才能藏风聚气呢?古人认为,“山环水抱必有气。”潮汕地区先天的自然环境尽现了潮汕地区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也即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

聪明的潮汕先贤依藏风聚气之大环境选址。立向坐北朝南,依山临水更是潮汕先贤的聪明选择。潮汕地区山体大多呈东西、西北走向,且水网纵横,血脉畅通,为潮汕先贤立向坐北朝南(坐西北朝东南),临水而居提供了先天的自然条件。潮汕先贤以先天自然环境立向避寒冷之北风、西风袭击,临水以求更好生存。依山临水,坐北朝南是潮汕先贤风水之作,更是潮汕先贤认识环境,利用环境的宜居之作。依山临水,坐北朝南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风水其实是一门地理环境学。

二、传统潮汕民居的种植习俗

潮汕民居在种植上十分讲究“前种榕、后种竹、中种荷花”。

为何要“前种榕、后种竹、中种荷花”?(见图三)

前种榕树后种竹子中种荷花

为什么甚至还有人把这种“种树林以培风水”的习俗写进家训呢?

笔者通过多方考察、查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

1. 承前启后说

榕树潮汕人的习俗称为“神树”,潮语中“神”与“承”、“成”谐音,至于竹,更因为其与“德”、“得”谐音而备受尊崇。

潮汕的先民主要来自魏晋时期的中原,也就是“河洛”(河套以东和洛阳地区)的望族。现在潮汕地区大部分村民喜欢把“洛阳世家”、“颖川旧家”等字眼刻于民居屋檐下,就是不忘记在中原的望族地位,希望后人能事业有成,节节攀升,承前启后,业成德兴,光宗耀祖。

2. 避邪说

榕树潮汕人俗称为“神树”,种于前面,能避邪兴家,也称“风水树”。

3. 品性说

前神:有着与“神明”一样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像榕树一样的顽强生命力,永不言败。

后竹:竹,高风亮节,坚忍不拔,刻苦耐劳。子孙代代节节高升,一代更比一代强。

中荷花(莲花):莲,出污泥而不染,“荷”与“和”谐音,期望阖家一团和气。

4. 易经堪舆说

前神:榕树是桑科,常绿乔木,比较茂盛,种植于住宅前面,能聚气纳财。夏天,平时邻居可以一同乘凉,农闲时一起聊天、聚会,汇聚人气,带来旺气,纳气聚财,有利于风水。

后竹:树聚气,竹通气。风水术语上讲,“山管人丁,水管财。”竹种于后面,带通坐山的气场,大兴人丁。

中荷花(莲花):“气乘风则散,界水即止。”天井用水种植荷花,利聚气于家中,带来兴旺(见图四)。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第2篇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 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 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 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超越《易经》学《易经》 第3篇

地点:西安 刘一恒先生住宅

专家:费秉勋 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易学院院长

刘一恒 原空军某基地司令员 易经学者

【访谈手记】

20日上午,在西安王启鸣老师安排下,我们开车接了费教授,一同赶往刘司令家中。

王启鸣老师是年轻的易经学者,与费教授、刘司令是经常品茶论道的“易友”。费教授已退休多年,现已年近古稀。一件普通的夹克衫、手里一个蓝色的拎兜,不带丝毫浮华气,这是费教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费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易经》,将其心得总结为《八卦占卜新解》《奇门遁甲新述》《飞盘奇门遁甲》《易学万年历》《白话易林》等多部易学著作,是公认的易学大家。

我们在车上简单聊了些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费教授说他正在学习古琴,每日研习书法、练习古琴,以期与竹林七贤式的古人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怡养性情。快要到刘司令家的时候,刘司令打电话询问我们大概什么时间到。王启鸣老师对我说,刘司令在部队多年,养成了做事认真、讲求效率的习惯,虽已退休仍不改军人作风。刘司令也是学易多年,对《易经》有独特的见解,他曾将易学“象数思维”“象数模型”引入现代决策、计算模拟、系统仿真等研究领域,获得多项科研、学术成果奖,并尝试将易学思维运用到军事研究上,被同事们尊称为“军中儒将”。

我们很快到了刘司令的家中,刘司令的夫人非常好客,泡好了功夫茶,在萦绕的茶香中,我们像家人聊天一样,开始进入了《易经》的主题……

如何认识《易经》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易经》再次成为我们守望传统文化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这部被现代人认为仅仅是用来算卦、占卜的书,古人却视其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受到它的影响。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书,在近代却被“打入冷宫”,羞怯地躲在角落里,无人问津。近年,国人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重拾《易经》,遂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感,往往是谈易者众而知易者少,学易者多而用易者寡,舍本逐末、卜问吉凶者更是大有人在。

记者:古人常说“学了《诗经》会说话,学了《易经》会算卦”,由于长时期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易经》仅仅是一部算命的书,是封建迷信,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易经》?

刘一恒:说《易经》是封建迷信,多半是没有认真读过《易经》而人云亦云的人,若真正读懂了《易经》,就不会再把关注点放在单纯的算命卜卦上,易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就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

与西方人重分析、重逻辑不同,《易经》取法自然、法天象地的,重在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宇宙大道,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法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它的认识具有宏观性、统一性和普适性。思维方式指导我们如何去认识规律、认识自然,行为模式则直接受到自身认识能力的支配。

《易经》中讲“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论述的是人奉天时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易经在认识上和行为上都是建立在顺应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在“知”与“行”是统一的。其他许多理论虽然也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但在行为模式上往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最典型的就是,工业革命时期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对大自然的破坏。《易经》中所讲的“吉”“凶”观念其实也是和自然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的行为顺应规律的时候便是“吉”;而相反,当我们违背规律时,就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便是“凶”。

费秉勋:老刘说的非常对,即使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要学《易经》,也应注重其“大用”,而不要把兴趣倾注在算卦一类的“小用”上,《周易》的“大用”就是用它来解决完整的人生问题。《周易》不但告诉我们世界、自然、人事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而且以其具象性给人以操作的启悟,这是与西方哲学思维迥异的一种独特哲学。因此,学了《周易》,每个人都将不同程度地知道怎样处理人生,怎样“自强不息”效法天的刚健运行,充分发挥自己生命的创造力;怎样“厚德载物”效法地的宽厚和包容,处理好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谋求稳定与和谐;怎样把握时机,待时而动。这样,一个人便会成为自己的主人,掌握命运的航向,人生也会变得清醒、主动、坚韧。

以易学占筮,不过是符号模式的特殊比附,它往往可以与事物的实际性状和发展相吻合,但也常常与实际南辕北辙。一个对术数玩得再熟的人,也绝对不可能百发百中地预测事物,凡是说能百发百中的,都是撒谎和吹牛。时下不少人得了“时行荒谬症”,喜欢有人来撒谎吹牛,像吸毒一样从中得到某种满足,而对诚实的真话,则兴趣索然。

现在人们对《易经》的认识,我认为主要是学风不好,学风不好不是指某个人而是全民的,这种不好的学风,就影响到高校、研究院等一些研究单位,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学者。民众的学风不好,也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人们都比较忙,做什么事总喜欢用耳朵听,而不自己用眼睛看一看,用脑袋想一想,就像书法市场上一样,大多数人只是听说某某人的书法写的好,便去买,但究竟好在哪里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人们对于《易经》的认识也是同样,从来没有读过《易经》的人都在说“《易经》就是算卦的书”,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易经》是符合规律的,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是指导我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呢?

刘一恒:对啊,中国古人讲经世致用,《易经》作为群经之首,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易经》的原理与思维智慧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皇极经世》中北宋著名易学家邵雍,把《易经》的原理用在分析天下治乱问题上,精辟的指出“天下将治,其人必尚行也,尚行者必以义;天下将乱,其人必尚言也,尚言者必以利。” 《易经》讲“本诸天道,质以人事。”

易经所反映的基本精神,学者们总结出很多,其中包括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等,许多经典论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属于《易经》的基本精神。

近些年来我与费老师一直在学习研究《易经》,我的体会是:《易经》最宝贵的思想还在于其价值取向,《易经》的宝贵价值在“学”不在“术”。

把易学等同于术数,必然使易学钻入了死胡同。

记者:近代以来《易经》的境遇如何? 《易经》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费秉勋:在鸦片战争中,列强的洋枪洋炮把中国从古文明的迷梦中震醒了,好多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后又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易经》便只剩下了残肢断体,被救亡的紧迫和西学的引进挤到了民间,成为江湖方士的糊口之术。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迷信”,看风水批八字看相算卦的民间先生,一个个都失去了往日的洒脱气度;到文革“破四旧”,他们不得不胆战心惊地生起火,把用了几十年的罗盘、画着太极图的红布以及《麻衣神相》《玉匣记》之类的旧书放在火上心疼地偷偷烧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要说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是六七十岁的老年知识分子,也很少有真正了解《易经》的了。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就在易学坠入最低谷的时候兴起了中国文化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由于易学在近代最后断气时,已经只剩下了术数,从社会心理分析,术数在这时抬头毫不足怪,社会的转型,轰毁了人们原有的信念,搅乱了习惯的生活秩序,由此激起了人们新的欲望,给人们带来了无名的困惑和烦恼,因此,卜筮、看相便成为易学复兴的突破口。由于一个世纪的断裂,当它在二十世纪末得到复兴时,这种易学热的热点却燃烧在算卦、看相、风水、择吉一类术数上。把易学等同于术数必然使易学钻入了死胡同,这也是现在易学发展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记者:费教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易经》的,为什么会选择研究《易经》呢?

费秉勋:其实研究某一学问,有的时候是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也需要一定的机缘。在社会前进的每一个过程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都会认真思考关于文化的问题。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许多优秀文化没有得到传承,我们那个时代的“文化人”的使命,就是重新去寻找丢失了的传统文化。

我接触易经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当时还很少有人关注《易经》,大部分人都在研究中国古代孔孟的儒家典籍。当时,我觉得要研究真正的中国文化,就要了解上至皇帝下至叫花子的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心理。有些文化因素,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行为,像算命、风水、看相等等,要全面的研究传统文化,缺少这些东西是不完整的。

基于这个原因,加上我本身对《易经》究竟是怎么算卦的一种好奇心,我开始研究易经。几年下来,我把图书馆里所有这方面的书都借过来读了一遍,又从民间搜集了许多不被重视的有关《易经》的书,开始整理笔记。我最初的《八卦占卜新解》《奇门遁甲新述》这几本书都是在那个时候写出来的。

周易 易经 易传 易学

记者:《周易》与《易经》是不是一回事,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来学习《易经》?

费秉勋:《周易》有很多种解释,有人把周易的“周”解释为地域的词,即放之四海而皆准之意。但如果和整个易学史联系起来,还应做“周代”解释。因为夏、商都有对易学的研究,周易为周代易学,在先秦古籍里可以找到这样的信息。港台往往把《周易》也称作《易经》,这是不准确的。《周易》范围相对较大,分“经”和“传”两部分。《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大概两万字左右。卦辞语言多较概括,大部分为事类吉凶的判断;爻辞多描述具象事物,并杂以吉凶断语。这些具象事物往往很有秩序地依次分出高下次第。

以乾卦为例: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用九”、“用六”只在乾坤二卦出现,其他六十二卦没有。

“经”部分的卦画可以分解为内卦、外卦和互卦,再加上爻变产生的变卦,用它们来联系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便可进行占筮;同时,卦爻辞的具象表述,可被理解为象征暗喻的语言,如“潜龙勿用”可理解为时机尚未成熟,应安静等待,不可盲动;“飞龙在天”可理解为时来运转,大有作为,鹏程万里,大展宏图等等。这是《周易》“经”的部分,主要作为占筮之用。

从乾卦的爻辞中我们不难看出,每卦从初至上也映现着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复杂状态,这一切都潜含着宇宙自然社会的存在形质和无穷无尽运动变化中的相互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真正把《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加以阐发的是战国时代诞生的《易传》,后人往往把《易传》归为孔子所作,但其实《易传》也很有可能像《论语》一样是其弟子及后世儒者积累的著作。《易传》共有十篇,称为“十翼”。《易传》对《易经》进行了解释和阐发,给卦和卦爻辞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伦理内容。

到了汉代,随着天文、历法的进步,景房、郑玄等人开始把天干、地支及五行理论引入《易经》,这样易学的框架基本形成。

我们现在说的“易学”,基本是由汉代易学家奠定的,后世术数诸科如命理、堪舆、太乙、六壬、遁甲等,都是在汉易的学术基础上萌发生长起来的。北宋时由于陈抟、邵雍等倡先天之学和以河图洛书解易,形成图书学派,使易学应用通过符号模式更加简明和直观化;而周敦颐在义理方面发挥太极阴阳学说,与儒家伦理说相结合,发展出初步的宋明理学,这些在易学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现在江湖上的所谓“周易预测”,其实属于术数,和《周易》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之中即使入了门的,也是以《黄金策》、《梅花易数》等为宗,渊源虽可推到汉易,却已是易之小用了。

百家争鸣,《易经》是各家共用的一部经典。

记者:先秦诸子百家,但却没有“易家”,易经究竟属于哪一派?

费秉勋: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各家纷纷建立自己的学说,后来的道教把易经中的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标志,所以人们往往把《易经》误解为是道教的东西。同时,《易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易传》中孔门加入了许多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对《易经》中的哲学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升华。到了宋代,儒家学者又把《易经》列入儒家的经典。其实,越深入研究就越会发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易经》都是可以共用的一部经典。

记者:您觉得易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费秉勋: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的辨证施治,步步不离阴阳五行,“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在古代军事上,只要看历史上如何神化姜太公、张良、诸葛亮、李靖诸人,便知中国兵家浸透了易的血脉。

“易”本身是揭示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法则,易学要健康发展,首先是恢复它的大用和完整系统。国外很多人重视《易经》、推崇《易经》,这一点往往被江湖上用来为占卜、算命张目,但实际上外国人重视《易经》正是看重易的大用,他们在西方分解实证方法已走到绝顶的时候,从东方的中国易学中看到了世界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出路和曙光。

易学复兴已经有了十年的历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术数的狭小误区,虽然到任何时候都会有人对术数发生浓厚兴趣,但术数独占易坛的局面已经打破。由于知识界的广泛参与,形成了更加丰富而又带有时代特征的易学派别,其中具有现代形态的“科学易”和“人文易”则是有代表性的两个易学流派,它们既以传统易学为渊源,又对传统易学有所超越。

美籍华裔学者美国远东高级研究院院长、美国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在七十年代末提出了以“安、和、乐、利”模式统领计划、决策、组织、用人、领导、控制、协调七大管理环节的“易经管理系统”(即“C理论”),它的宗旨是“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在此同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事“周易管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易经》文化 第4篇

孔子在《易经系传》中谈出了自己对《易经》的理解, 通过对《易理》的解读和延伸, 结合自己人生的阅历, 从历史的发展上, 从世间万物万事的变化中总结出了许多精彩的“思想火花”和许多睿智的认识, 给今人以很大启迪。今天, 我们通过对孔子理论思想的学习解读, 为现代管理方法注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液, 使之更好地为中国企业和社会的进步服务。

企业家素养的修炼与企业家文化

说到企业家文化, 离不开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修养。近年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理论, 许多人学来学去觉得非常复杂, 难以做到。其实, 世界上真正高明的东西, 都是浅显而朴实的, 我们不要“重难而轻易”、“重远而轻近”, 忽视了自己身边的真理, 忽视了对祖先优秀文化的传承。

《大学》开篇就开宗明义地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 而近道矣。”一个企业家要想具有很高的素质, 首先要明白自己追求的根本所在。

因此,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常说“人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就是引导人们以一种善良的心态去做事。人在一生中总会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包围, 有欲必有所求。所有的追求, 其终极的目的都是为了快乐。为什么有些人发奋努力, 兢兢业业, 虽然事业有所成就, 却得不到快乐呢?一个企业家如果不懈追求的目的是为了“物欲”、“私欲”, 那他就会在追求的过程中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状况。一个人在口渴的时候第一杯水的效用最强, 第二杯、第三杯的效用就会明显地递减, 一直喝下去甚至会带来痛苦, 这就是“边际效用”。只是为了“物欲”、“私欲”, 最终不会有长久的快乐。只有为团队追求、为社会追求、为众生追求, 将己之欲求融入其中, 才能乐此不疲。所以, 如果说素质是建设企业家文化的基础架构, 那么, 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心智模式则是素质修炼的基石。对于企业家素质的修炼, 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在中国历史上对主管历史的官员有个分类, “左记言”“右记行”, 历史就是言与行的总和。人的素质就是“悟与行”, 就是反思与行动。在思维上不断地领悟, 在心智上不断地改善, 这就是素质的修炼。当然, 企业家文化是一个体系, 包括企业家的心智模式、企业家的思维、企业家的价值观、企业家的决策力、企业家行为等等, 这些构成了企业家文化的“大厦”。而企业家的素质则是构建企业家文化大厦的基础架构, 要想大厦不倒, 企业家必须不断地进行素养修炼。

企业家的反思补过与企业家文化

要想建立良好的心态和心智模式就应该学会反思。世间的人有贫有富, 有成功有失败, 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一点是贫穷的、失败的往往是那些不愿意反思自己, 不愿意通过认真思考去把握自然之道, 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并把自己和社会放在同一个系统中去思考的人。这些人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系统相互依存的关系。做事的时候, 要么只考虑自己, 要么消极地依赖于社会。

成功的人就其思维认知而言, 一定是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懂得相互依存关系, 从而充分把握机遇的人。同样是下岗, 结局却会大不相同。有的人把下岗看成人生创业的起点, 有些人却把下岗看成人生创业的终点。虽然嘴上说出来的也许差异不大, 但成功的人往往是去找方法, 根据社会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成功的人往往是去找理由, 幻想根据自己的喜恶而让社会改变。

《易经》在卦、爻辞中对结果的判定有几种现象:吉、凶、悔、吝和无咎。孔子在谈到无咎时曾评论:“无咎者, 善补过也。”反思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人要善于反思才能“补过”, 即便是认为没有问题的事, 也要经常反思, 才能“无咎”。在近年流行于世界的现代管理方法当中, “六西格玛管理法”可以说是一种管理程序上的反思和察觉。它利用严格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标准, 使差错和失误能够及时得到察觉, 能够不断地得到反思和调整, 把结果保持在最佳状态, 从而达到“无咎”。

企业家的兼容并蓄与企业家文化

一个企业家要想建立优秀的企业家文化, 一定要兼容并蓄。在企业中, 人的性格各异, 想法不一, 观点不同, 但“家有千口, 主持一人”, 作为领导者的企业家, 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企业的管理是要力求一致, 但这个一致应该是“游戏规则”的一致、群体价值观的一致, 而绝不应该是“声音”的一致、“思维”的一致。假如在一个企业中只有一个“声音”、一种“思维”, 千人一面、千人一语, 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可怕的。这种局面意味着企业创造力的缺失, 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虽然表面上挺好“管理”, 但潜在的危机是很大的。企业家能够兼容并蓄就是能够接纳大家的智慧, 营造活跃轻松的工作环境,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团队的创造力,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孔子在“系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因为“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 智者见之谓之智。”所以应该“显诸仁, 藏诸用”, 能够兼容并蓄就能够很好的平衡“阴阳”。事情有正反两面, 正与反就是阴与阳, 调和正反并不是矛盾的统一, 而是阴阳的均衡。我们常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就是调和自身阴阳, 兼善天下就是调和群体阴阳。用什么来调和?用“善”。就是说, 企业家应该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确立有益于自己和社会、他人的“善”的价值观, 并且设计引导企业群体也确立相同的价值观。我们说是设计引导, 而不是强迫, 因为人只有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事, 才会具有主动性和奉献精神。

企业家的学习提高与企业家文化

建立优秀的企业家文化缘于企业家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系传”中说:“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也。”这是《易经》中的“乾”“坤”两卦的“卦德”。“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从动静阴阳两面说学习的目的。人只有出于为了人生的事业, 而不是“物欲”的驱动, 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是为了利益而学, 不是为了利益而习, 才能够不浮躁。只有不为功利才能静, 只有静, 才能专。清华大学曾有一个调查, 80%的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 感觉企业壮大以后自己的领导能力相对不足。诚如庄子所言:“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因此,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不断学习、不停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一个人、一个企业成功几年靠机遇, 成功十几年靠权威和手段, 成功几十年靠管理, 成功上百年靠文化。企业家只有明白确立了自己的文化, 才能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把优良的管理、正确的经营传承下去, 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创造最优的绩效。如果一味重视方法和手段, 一味凭借关系和机会, 只能带来短期的辉煌。

《易经》包括了象、数、理三个层面的内涵, 只有认真分析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现象”, 才能真正明白社会、文化的“哲理”, 也才能真正把握运用好“时数”和“天数”, 这才是企业家根本“道”之所在。如果只重视方法、手段这些“术”, 而忽视、忽略了“道”, 就是本末倒置或者是舍本求末了。优秀企业家文化的内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以道御术”。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1 第5篇

申荷永 高 岚(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 510631)

摘要: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易经,心理分析,中国文化心理学。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也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其消息。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基础,分‚易经中的心字‛,‚易传中的心意‛和‚易象中的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易经》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同时,我们也将比较与分析《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易经》与分析心理学所建立的关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1998、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 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释其卦象,咸卦以艮兑相配,所表达的是山泽气息相通,万物皆互相感应之道理;但象中亦有情,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至情,已见于此。启观咸卦六爻,初阴四阳,二阴五阳,三阳六阴,皆阳感而阴应,阴感而阳应之象征。称其为感,所表现的正是交互相感之义。

因而,我们知道,这咸卦是象征‚感应‛的,揭示了感应之道。我们曾经将‚感应‛译为英文的‚touching by heart and response from heart‛,因为汉字的感与应,皆有‚心‛为主体。这可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原理相互比较,两者所揭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层面,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学理想。感应是超于单纯的刺激反应的,其以心的象征性为主体,强调了这种心理过程的体验与感受性,以及情感的作用。而刺激反应则不然,所侧重的是对心理过程机制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易经》中咸卦的心理学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一种‚普通心理学‛的描述,它是将意识的心理学与无意识的心理学结合了起来。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了‚天地所感‛的境界。因而,在‚咸卦‛之意象中,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这正如《易经?系辞》中的介绍:‚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评注说:‚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朱熹(注)、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5)无心之感,是《易经》中天地之心的呈现,是中国心学的精深境界。

咸卦感应之心理学的意义与象征性,却也并非局限于咸卦本身。从咸卦九四爻以下,复有困三解上,噬嗑之初上,否五鼎四,豫二复初,损三益上等,其义皆统于咸四。因为咸卦之第四爻,正为‚心‛之象征。对此,《易经?系辞》中有深刻的论述,将咸卦第四爻之意义发得淋漓尽致。如将其形容为‚同归殊涂‛,‚一致百虑‛;‚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并且主张‚君子易其心而后语‛,戒‚立心勿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表现出《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的线索。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3、32)而《易经》则正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更希望当代的心理学家们,能够从《易经》中获得启迪。对此,我们可以用‚易经与心理分析‛,以及‚爱诺思与易经‛,来介绍《易经》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已经产生的影响。易经与分析心理学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便早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卫礼贤(理查德??维尔海姆)在劳乃宣的帮助下,把《周易》翻译成德文的时候,已经通过他们的翻译,传递了其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信息。这正如卫礼贤的儿子海尔特??维尔海姆在该译本的英文版第三版(1967)序言中所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Wilhelm R,Bayness、The I Ching、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xvi-xvii)在这第三版的英译《易经》中,同样带有荣格为其德文本所撰写的‚前言‛,更是增加了《易经》对心理学的意义和影响。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Jung C G,Wilhelm R、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New York: Causeway Books,1975、141,144)这是荣格对《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象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Jung C G,Wilhelm R、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New York: Causeway Books,1975、141,144)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因果性原则在解释一些无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也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卡尔??荣格‛。(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6)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为之而奋斗的一种理想。荣格曾经说过,‚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Jung C G,Wilhelm R、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New York: Causeway Books,1975、141,144)在这种意义上,荣格说,《易经》正好适合于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从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情有独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诺思与易经‛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

5爱诺思与《易经》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好象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 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 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从1933年至50年代初,荣格几乎每年都要出席‚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并且每次都是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院建立之前,爱诺思也就成了分析心理学的大本营。同时,《易经》与心理分析,《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利策玛(R、Ritsema)博士,同时花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Ritsema R、I Ching The Classic Chinese Oracle of Change、London: Element Books LTd,1994、8-15)利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同上)。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心理学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利策玛与斯提芬??卡赫(Stiphen Karcher),1989年以《爱诺思年鉴》的形式,发表了爱诺思《易经》第一版,并且为其取名为:《周易:包罗万象的启迪》。接下来几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对该《易经》版本的研讨,国际间著名的分析心理学家以及易经学者,频频聚会于爱诺思,共同研究爱诺思的《易经》版本,共同探讨《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这些研讨,通过一种集体性的工作,也大大地改进与完善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内容与形式。1994年,英国基础出版公司又重新出版了爱诺思的《易经》,将其定名为《周易:中国的经典,变化的启示》。

我们曾经几度访问爱诺思,并且在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做关于《易经》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报告,同时也深为众多分析心理学家对《易经》的执着与热情所感动。在1998年‚第一届分析心理学家所提交的大会论文,都是关于《易经》与心理学或心理分析的。(高岚,李群、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学术研究,1999,(2):34-36)我们希望,通过‚《周易》与心理学‛,或者是‚《易经》与心理分析‛的主题,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能够通过中国文化心理学,来促进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东——西方整合性心理学的发展。

《易经》泰卦 第6篇

其爻辞一:“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辞之本意是:初九之爻,拔一茅之根须,则因众茅根汇聚错落牵连同类而起,这种同德担当的精神标志着吉利和祥瑞。用作人事则是:阳刚初起,则应选择同志,共同努力以求发展,则无往而不利。

爻辞二:“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故辞之本意:九二之爻、包容宽广,用遇河泅渡的精神;不朋党营私,但以中正为崇尚。用作人事则是:刚柔兼济,胸怀坦荡,面对艰难险阻勇猛精进而一往无前;抛弃拉帮结派私心,为崇高的事业而围绕中心和大局行动。

爻辞三:“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九三之爻,为三个阳爻的最上层,已经离开了中间位子,是阳刚极盛的地步,就要开始物极则反的轮回,否极泰来,盛极则衰,但该爻虽然显示已居危地,因以刚居正,有艰难守正之义,故而有平安丰硕之晚景。辞之本意:九三爻显示,没有只是平坦而无险坡的情况,也没有只有往而不复事态,而处于艰难之中能坚守正道则没有危险;有忧患意识并坚定正信,则未来就幸福美好。用作人事可理解为:否极泰来是规律,做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事物轮回往复发展是客观自然,在曲折中只要坚持真理就能化险为夷;具有忧患意识并要坚定正信,就会保持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

爻辞四:“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故辞本意是:六四之爻阴气渐复,如不负重而轻盈飞来的鸟,紧邻其后的二爻,不需诫告也同志相随而来。用作人事也可理解为:“泰”卦发展已越过极限,阴气渐复而阳刚回落,凡事三思收敛而不轻举妄动,谨防受人鼓动怂恿,居安思危并注重团结和诚信。

爻辞五:“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故爻辞本意:六五是表达阴阳交会至极致的爻意,帝乙嫁女降尊贵而制定王姬下嫁的礼法,从而形成男女和顺幸福生活。用作人事可理解为:该爻表达的是泰卦的重点,观察阴阳自然的规律以定社会人事的制度,以谦逊中和方式推动理想实现,则是福德双赢吉庆的好事。

爻辞六:“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该爻在于叙述:上六当泰之终,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而将走入泰极而否的怪圈,当其之时人心焕散故切勿劳师动众;应就亲近的部众向外陈说利害,扩大和宣告自已的主张,尽可能地收拾人心。

说《易经》话并购 第7篇

《易经》中“易”有三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所谓简易,指《易经》所表述的“象”都是宇宙万物的现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所阐述的理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其数更为简易,八卦只代表八位数,八卦和六十四卦演绎了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无穷变化,而表现这些变化仅是两个简单的符号:阳爻“一”和阴爻“一一”,故曰简易。

所谓变易,有两层含义:一是六十四卦,本身是论述或演绎自然现象的,或者说六十四卦是观察自然现象变化的;二是说明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如六十四卦中每卦有爻,初爻象征事物的初始,二爻表示崭露头角,三爻表示事物又进入一新阶段,可能面临停滞的状态,四爻表示努力低调勤奋革故鼎新阶段,第五爻表示事物达到鼎盛阶段,上爻表示象征终极,由盛而衰,趋向衰微。

不易, 指永恒的自然法则,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变化无穷。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的购并与重组,所有权的部分和全部转移。我国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一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海外并购,并且给与政策支持。目前来看企业的海外并购,效果不理想,不是初次并购失败,就是整合困难。

其实企业并购也面临着《易经》所说的“简易,变易,不易”相似情况。

企业并购前,需要思考并购能否带来“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效应”,简单的理解是两个企业“1+1>2”即两企业合并后带来了更大管理、财务、经营好处,使两个企业都实现良性循环。为使企业并购后有协同效应,企业应多考察自己的能力,再调查对方企业情况,包括业务、财务、人力、文化情况,以及企业所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然后确定并购方案。

而《易经》中“简易”表示宇宙万物的现象、万物变化法则,以及阳爻“—”和阴爻“———”来演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代表愈是简易愈有变化的功能,愈是复杂变化,其法则愈简易。

给我们的启示是:并购能否给自己和对方企业提升竞争力或带来协同效应,能否整合成功,是否会破坏自己的企业文化,能否给对方带来好处,对方是否会接受,对方员工是否会抵触,对方当地政府是否会同意……要作相关推演或相关评估,最后要抓主导性因素,总结自己有哪些核心竞争力(需简洁明了的证明),根据“简易法则”抓主导因素进行整合。

企业并购后,整合中,同样面临哪些是要变的,哪些是不变的,这是整合的关键。这些同样可以借鉴《易经》中“变易”和“不易”的智慧。

《易经》中“变易”六十四卦是来源于自然或是表示自然界变化;还指自然万物有规则变化。总体是指要遵循规律变化,而且必须变,不变就不遵循规律。

针对企业并购整合,例如业务整合是必须要进行的整合,是变易最好的例子。企业并购后,要根据双方企业的销售模式、渠道等整合,尤其对同向并购业务整合应该成为重中之重。业务整合要结合双方企业的发展阶段、双方企业的文化、双方企业的财务、双方的政府支持度等,找出适合双方企业的业务整合方案。

总之是符合双方实际情况的业务整合和财务整合,也即是《易经》中的“简易”有规则的变化。

《易经》中“不易”是说自然界永恒的法则,还证明自然万物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不易”可以理解为“不变”,是“道”。

企业并购的整合中,文化整合要用到《易经》的“不易”法则。假如并购方是行之有效,能调动员工主动性,凝聚企业向心力的企业文化,那么文化整合就要用“不易”法则;即并购方不改变自己的企业文化,移植到被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也要采用“不易”法则,即整合模式采用“不易”法则。所整合模式是两企业的整合,只有按照时间的维度,逐渐“变易”为新的“简易”文化。

《易经》管理思想探究 第8篇

提及《易经》, 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八卦图和算命, 以为《易经》只是讲占卜之道。其实不然, 《易经》是《周易》两部分之一, 其另一部分是《易传》。《周易》是我国最著名、最权威的先秦儒家经典, 成书于商周时期, 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源的一门高深学问, 揭示了自然规律, 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想, 素有“西方文明有《圣经》, 东方文明有《周易》”之说。《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 被誉为“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共由六十四卦组成, 每卦分别包括卦符、卦名、卦辞和爻辞四个部分。内容博大精深, 不但包括占卜, 而且涉及古代社会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宗教祭祀礼俗、婚姻习俗、为人处世方法和守则等。《易经》的核心思想是以天地、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换来揭示宇宙万物产生、生存、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所在, 并把此规律应用到人类的日常活动中, 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变、去恶从善、逢凶化吉。

二、《易经》管理思想

《易经》中所蕴含的丰富企业管理思想,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就引起了很多日本企业家的注意, 并在日本掀起了《易经》热。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 通过研究《易经》, 把生生之谓“易”等哲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87年, 松下电器工业公司在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排名上升到第15位, 在日本仅次于丰田[1]77。

1. 领导修养。

《易经》中多处提及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企业领导提高个人修养方面指明了方向。第二卦“元亨, 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 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安贞, 吉。初六:履霜, 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 无不利。六三:含章, 可贞。或从王事, 无成有终。六四:括囊, 无咎无誉。六五:黄裳, 元吉。上六: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用六:利永贞。”意思是说, 君子应该效法大地厚实平顺的气势, 容载万物。第十五卦“亨。君子有终。初六:谦谦君子, 用涉大川, 吉。六二:鸣谦, 贞吉。九三:劳谦, 君子, 有终, 吉。六四:无不利, 挥谦。六五, 不富, 以其邻利用侵伐, 无不利。上六, 鸣谦, 利用行师, 征邑国。”意思是说, 接人待物谦虚和善, 可以使万事顺畅。然而只有君子才能有始有终, 虚心务实。第五十二卦“艮其背, 不获其身;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初六:艮其趾, 无咎, 利永贞。六二:艮其腓, 不拯其随, 其心不快。九三:艮其限, 列其夤, 厉薰心。六四:艮其身, 无咎。六五:艮其辅, 言有序, 悔亡。上九:敦艮, 吉。”意思是说, 人的形体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背部, 行动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内心。若人们的内心宁静, 心无旁骛, 就不会受到外界干扰。由此可见, 作为企业领导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使自己达到胸怀宽广、厚德载物、谦虚和善、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的境界。

2. 领导胆识和魄力。

第二十八卦“栋桡, 利有攸往, 亨。初六:藉用白茅, 无咎。九二:枯杨生, 老夫得其女妻, 无晦气。九三:栋桡, 凶。九四:栋隆, 吉;有它吝。九五:枯杨生华, 老妇得士夫, 无咎无誉。上六:过涉溺死, 凶, 无咎。”该卦指出非常时期要采取非常手段来处理面临的棘手问题, 不能拘泥于常理。同样, 企业在非常时期时, 管理者应有困难临危不惧的胆识和魄力, 果断采取对企业有利的非常手段, 使企业摆脱困境。

3.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七卦“贞, 丈人吉, 无咎。初六:师出以律, 否臧, 凶。九二:在师中, 吉, 无咎。王三锡命。六三:师或舆尸, 凶。六四:师左次, 无咎。六五:田有禽, 利执言, 无咎。长子帅师, 弟子舆尸, 贞凶。上六:大君有命,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该卦主要讲用人的道理, 管理者要任人唯贤, 择优而用, 不能用无德无才之小人。第三十五卦“康侯用锡马蕃庶, 昼日三接。初六:晋如, 摧如, 贞吉。罔孚, 裕无咎。六二:晋如, 愁如, 贞吉。受兹介福, 于其王母。象曰:受之介福, 以中正也。六三:众允, 悔亡。九四:晋如硕鼠, 贞厉。六五:悔亡, 失得勿恤, 往吉无不利。上九:晋其角, 维用伐邑, 厉吉无咎, 贞吝。”该卦主要讲领导要善于观察下属的能力, 能够慧眼识才, 礼贤下士。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大启发, 从下面的这个故事可见一斑。美国的“时装大王”戴维·施瓦茨之所以能够让自己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扬, 取得巨大成功, 是和他善于发现人才并不拘一格用人有很大关系。在戴维·施瓦茨创业之初, 为了找到一名优秀设计师而夜不能寐, 一筹莫展。有一天, 他到一家零售商店去推销衣服。商店老板杜敏夫一看他衣服的样式, 马上就说:“你这衣服的款式太丑陋了, 设计师肯定是三流的。”戴维·施瓦茨听到这话, 并没有生气, 觉得商店老板杜敏夫很有专业眼光, 就认真同他攀谈起来。原来, 杜敏夫曾在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干过, 且对服装设计造诣颇深。但服装设计公司老板却对服务设计知之甚少, 且非常固执, 对杜敏夫提出的很多超前的设计建议置之不理, 并给予嘲讽。后来, 本来就脾气暴躁且自负的杜敏夫就拍屁股走人了。戴维·施瓦茨清楚了杜敏夫的性格和能力后, 就三番五次诚挚邀请杜敏夫到他的工厂。后来, 杜敏夫终于被感动了, 接受了戴维·施瓦茨的邀请。杜敏夫来到后, 果然没有辜负戴维·施瓦茨的殷切期望, 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丝衣服, 风靡全球。

4. 管理哲学。

阴阳观念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其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认为, 宇宙间万事万物, 都有两种相反的属性, 都是矛盾统一体, 并且一直处于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 从而推动事物的不停发展。因此,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阴阳”辩证理念处理矛盾和问题, 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5. 企业创新。

第十八卦“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 后甲三日。初六:干父之蛊, 有子, 考无咎, 厉, 终吉。九二:干母之蛊, 不可贞。九三:干父小有晦, 无大咎。六四:裕父之蛊, 往见吝。六五:干父之蛊, 用誉。上九: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该卦指出革除衰败的事物不但事先要有周密的布置, 并且要有创新的理念, 打破思维的枷锁, 这样才能使企业走出低谷, 下面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日本东京的一家咖啡店老板很有创新的头脑, 他利用人的视觉对颜色产生的误差, 在使客人满意的前提下, 通过减少咖啡用量, 使得利润增加。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原来, 他给30多位客人每人4杯浓度完全相同的咖啡, 但盛咖啡的杯子的颜色则分别为咖啡色、红色、青色和黄色。结果朋友们对完全相同的咖啡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黄色杯子中的咖啡“正好”;咖啡色杯子以及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 而且认为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的占90%。于是老板依据此结果, 将杯子的颜色都改为红色。这样, 既大大减少了咖啡用量, 又给客人留下了好印象。结果客人越来越多, 生意随之愈加红火[2]94。

6. 团队合作。

第十三卦“初九:同人于门, 无咎。六二:同人于宗, 吝。九三:伏戎于莽, 升其高陵, 三岁不兴。九四:乘其墉, 弗克攻, 吉。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大师克相遇。上九:同人于郊, 无悔。”该卦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要学会求同存异。现代企业管理, 也非常强调团队合作。任何一个企业, 员工间若不团结, 凝聚力不强, 迟早要被市场淘汰。下面的这个例子, 充分说明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小天鹅火锅2001年刚进入云南和贵州市场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但是在以陈阿鹰、李鸿伟、窦伟为核心团队成员的领导下, 短短2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云贵餐饮市场的中坚力量。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 和小天鹅火锅的极强的团队精神分不开的。由于团队的向心力高度集中, 在市场初期生意惨淡的日子里, 员工们自发地AA制消费自家餐厅的火锅;在员工生病的困难里, 员工自发积极捐助。在团结高效的团队努力下, 他们成功了。2004年小天鹅云贵公司改组为云南新龙门实业公司, 并投资2000万巨资打造了云南餐饮业最具品位的新龙门大酒楼, 被誉为云南人的会客厅[3]54。

7. 忧患意识。

第四十卦“利西南。无所往, 其来复, 吉。有攸往, 夙吉。初六:无咎。九二:田获三狐, 得黄矢, 贞吉。六三:负且乘, 致寇至, 贞吝。九四:解而拇, 朋至斯孚。六五:君子维有解, 吉;有孚于小人。上六:公用射隼, 于高墉之上, 获之, 无不利。”该卦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先见之明, 有忧患意识, 未雨绸缪, 下面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话说汉武帝非常宠爱李贵人, 但自古红颜多薄命, 年轻貌美的李贵人不幸得了重病, 命不久矣。汉武帝听说后, 亲临探视, 但不曾想李贵人用被子将自己的脸蒙了起来, 不让汉武帝看见。汉武帝非常诧异, 李贵人哭泣着解释道:“我病得很厉害, 容颜尽毁, 已不能再见皇上, 只求您在我死后, 好好照顾孩子和我的兄长们。”汉武帝听后说:“你都病成这样, 以后有可能见不到你了, 就让我看你一眼吧。”但李贵人坚持不见, 汉武帝无奈, 最后只好离去。后来, 李贵人的姐姐问起缘由, 李贵人叹息道:“我之所以狠心不见皇上, 就是为了孩子和兄长。我现在能够得到皇上的宠爱, 只是凭借之前美丽的容貌。但凡以色事人者, 色衰而爱迟, 爱迟则恩绝。今我将死, 娇媚容颜早已不在。皇上若见了, 必然心生厌恶, 哪里还会照顾我的孩子和兄长呢?!”不久, 李贵人离别人世, 时年20余岁。事情的结果如李贵人所料, 由于没有让汉武帝看到自己病中憔悴的容貌, 使得自己一直在汉武帝心中保持着美好形象。这样, 汉武帝不但没有忘记李贵人, 反而思念之情愈加强烈, 随即把李贵人追封为皇后。自然而然, 李贵人的家人也步步高升, 大哥李广利被封为将军, 二哥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

对于企业来讲, 在经营环境良好, 效益显著的时候, 也必须对将来可能面临的严峻情况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易经》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经典著作之一, 虽然成书年代久远, 历经岁月沧桑, 但至今仍然散发出智慧光芒, 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深远影响。因此, 作为企业领导人, 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 更应充分学习《易经》中所蕴藏的管理智慧, 从传统经典中找到治理现代企业所面对的各种棘手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敏.易经与管理[J].时代经贸, 2010 (23) .

[2]马银春.谈古论今说易经[M].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8.

易经与财务管理 第9篇

《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 从伏羲八卦算起, 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可企业管理是近代和现代的问题;他们之间有何关系?“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万法归宗。易乃中国文化之源, 诞生于甲骨文之前, 是我们的祖先对待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

(一) 易的理解

易一名而含三义, 易简一也, 变易二也, 不易三也。从表面去看, 易经的易字就是简单容易, 易简、简易的意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从更深一层看, 易是变动、变化, 即变易。变易者易气之运行, 爻位的变动, 宇宙人生的现象, 皆随时变化改易。但从宇宙的永恒层面看, 易经的易, 就是永远不改变的。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印证, 不论是从量子力说中的测不准原理, 从微观的角度反映了运动和变易的永恒性, 还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反映了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性。

简易、不易、变易, 这三义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 更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而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分支和主要内容, 对易经的研究和应用, 我认为很有必要。

(二) 易经与财务管理的共性

1、简易。

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 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以及管理的规律, 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 可供借鉴。

2、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 构成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企业经营周期的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其各自的经营特点和财务管理的相应政策都是相对不变的。

3、变易。

不变是相对的, 变化是绝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 “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 《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 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财务活动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四个环节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体, 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易经的三义的思维方式,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易经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从十七世纪开始, 易经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被广泛的运用于现实生活。

二、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易经思维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财务管理原则也称理财原则, 是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处财务管理务关系的基本准则, 是体现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行为规范, 是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财务管理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 现金收支平衡原则, 成本、收益、风险权衡原则, 管理原则和委托代理关系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等子系统构成。在财务管理中坚持系统原则, 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出发点, 具体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整体优化。财务管理必须从企业整体战略出发, 不是为财务而财务;各财务管理子系统必须围绕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 不能“各自为政”;应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

(2) 结构优化任何系统都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层级系统。

(3) 环境适应能力强财务管理系统处于财务管理环境之中, 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达到“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的境界。

(二) 现金收支平衡原则

在财务管理中, 贯彻的是收付实现制, 而非权责发生制, 客观上要求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到现金收入 (流入) 与现金支出 (流出) 在数量上、时间上达到动态平衡, 即现金流转平衡。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发生, 是因营业收入与营业支出产生的, 同时又受企业筹资与投资活动的影响。

(三) 成本、收益、风险权衡原则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要获取收益, 总得付出成本, 同时面临风险, 因此成本、收益、风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体要求如下:

(1) 成本、收益权衡在财务管理中, 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在筹资管理中, 要进行筹资成本与筹资收益的权衡;在长期投资管理中, 要进行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的权衡;在运营资金管理中, 收益难以量化, 但应追求成本最低化;

(2) 收益、风险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是一个对等关系, 高收益、高风险, 低收益、低风险。在整个财务管理中, 收益与风险权衡的问题无处不在。财务管理的原则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 使收益达到较高的水平;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 将风险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3) 成本、收益、风险三者综合权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不能割裂成本、收益权衡与收益、风险权衡, 而应该将成本、收益、风险三者综合权衡, 用以指导各项财务决策与计划。权衡即优化, 决策的过程即优化的过程。财务管理中, 各种方案的优选、整体 (总量) 优化、结构优化等, 都体现了成本、收益、风险三者的综合权衡。

(四) 管理原则

在全面协调、统一的前提下, 按照管理物资与管理资金相结合、使用资金与管理资金相结合、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相结合的要求, 实行各级、各部门共同承担责任的财务管理, 以调动全体员工管理的积极性, 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务求有效。

(五) 委托代理关系原则

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一般包括顾客与公司、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以及经理与雇员等多种关系。企业和这些关系人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居于委托代理关系。这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 需要通过“合约”来协调。

财务管理的5个基本原则, 就我的理解和研究可以归纳为系统思维、变化思维和简单思维三个方面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提高, 同时这也是易经所体现的最基本三义。

1、系统思维:

即不论是从财务从属于经营管理总体, 还是现金收支平衡, 即或成本、收益、风险权衡;只有保持一动态平衡和三方面的均衡才维持企业这个主体的持续生存和基业长青。

2、发展思维:

动态平衡的本身也提示了变化性和发展性。而管理与委托代理关系两项也势必随经营管理的主体与对象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同时生产经营日新月异, 市场情况变化多端, 经济关系错综复杂, 不能局限和固执于旧有的思维模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而应该以发展的思维方式来运用于日常的财务经营管理活动中;

同时,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的研究, 它的发展趋势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从现阶段及结合西方财务管理的学习, 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1) 财务从单一价值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 从而形成了财务的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共存状态。

(2) 财务从为实物经营服务向独立经营转变, 从而形成了财务经营和商品经营共存的状态。

(3) 财务从财务部门向多主体转变, 从而形成了政府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员工财务共存状态。

(4) 财务从着眼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 从而形成了利用自身资源的财务与利用外部资源的财务共存状态。

(5) 财务从立足于现在转向立足于未来, 从而形成了执行性、操作性财务向决策性、战略性财务的转变。

(6) 财务从着重于资金管理向着重于人的管理转变, 从而形成了人、物、钱相结合的机制性财务状态。

(7) 财务 (融资、投资) 从着重于资金运动过程向着重于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转变, 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均衡。

易经的精粹, 天人合一的平衡之道, 简易、不易、变易的基本内容。财务管理的模块化、与时俱进, 时刻发展的特点。正是用易经的发展思维指导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

3、简单思维:

基本原则的把握是对财务活动复杂性的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 运用这些原则即可规避重大和主要风险;因为企业经营的复杂性不可能规避所有经营活动的风险, 因此简单思维可以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集中、关注主要矛盾和问题。力求简化基础工作, 所谓大道至简的原则。

三、结束语

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 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 即“简单、传统、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 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 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 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

而随着管理的越来越复杂, 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始终把握方向, 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财务管理又如何提高, 很简单, 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 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易经的简单思维、系统思维和发展思维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和提供了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著.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商业会计, 2005 (4)

[2]张经宽.易经哲理与现代财务.会计之友, 2005 (2)

西汉易经传承考略 第10篇

一、西汉《易》之传承

秦焚书禁学时,《易》因为筮卜之书而未禁,所以在五经中,只有《易》传授关系不绝。

孔子传《易》给鲁商瞿子木,子木又传给鲁桥庇子庸,子庸再传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这是汉以前《易》的传承,如下图所示:

鲁商瞿子木—鲁桥庇子庸—江东馯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齐田何子装(《史记》作“子庄”)

(以下表中,实线为直接传承之可据者,虚线表示传承未确定或世次不明者)

1. 田氏《易》。

汉兴,田何从齐田迁徙到杜陵,号杜田生,田何授《易》于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梁项生,这几个人均著《易传》数篇。王同又传授给淄川杨何、齐即墨成、广川孟但、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杨何元光中年征为太中大夫,司马谈和京房曾受业于杨何,齐即墨成官至城阳相,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其余三人也皆因《易》作大官。传《易》者本之田何。

2. 丁氏《易》。

丁宽,字子襄,梁人。最初丁宽是梁项生的从者,梁项生跟从田何学《易》,因丁宽读《易》精敏,材过项生,于是田何亲授丁宽。丁宽后至雒阳,又跟从周王孙学古义———周氏传。景帝时,丁宽为梁孝王将军,号丁将军,他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义而已。丁宽传《易》于同郡砀田王孙,王孙传给施雠、孟喜、梁丘贺。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3. 施氏《易》。

施雠,字长卿,沛人。施雠与孟喜、梁丘贺一同从田王孙受《易》。施雠为人谦和,常称学废,不教授。经梁丘贺举荐,施雠被拜为博士。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施雠授《易》给梁丘临(梁丘贺儿子)、张禹(官至丞相)、琅邪鲁伯(会稽太守),张禹又传授给淮阳彭宣(大司空)、沛戴崇子平(九卿),鲁伯又传授给太山毛莫如少路(常山太守)、琅邪邴丹曼容。于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4. 孟氏《易》。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1]3599曲台署长,病免,为丞相掾,因其改师法,皇帝不任用他补博士缺。孟喜传业于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二人均为博士。于是孟家有翟、白之学。

5. 梁丘氏《易》。

梁丘贺,字长翁,琅邪诸人。他有两位师傅,一位是杨何弟子太中大夫京房,另一位是田王孙。宣帝任命他为都司空令,因其卜筮灵验而被宠幸,升为太中大夫,给事中,官至少府,他为人谨慎,至老为官。梁丘贺的儿子临也很受重用,初为黄六郎,甘露中,奉使问诸儒于石渠,他学问精熟,专行京房法,宣帝选十名高材郎跟从梁丘临学习,临传王骏(官至御使大夫)及五鹿充宗(少府),五鹿充宗又传业于平陵士孙张仲方(博士,至扬州牧,充禄大夫、给事中)、沛邓彭祖子夏(真定太傅)、齐衡咸长宾(王莽讲学大夫)。于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

6. 京氏《易》。

《易》有京氏之学,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焦延寿自称曾从孟喜问《易》,京房以为延寿《易》即是孟氏学,而孟喜弟子并不承认。“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与相同。”[1]3601京房授于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都为郎、博士。京房因明灾异而得宠,后被石显谮诛。于是《易》又有京氏之学。

7. 费氏《易》与高氏《易》。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他治《易》为郎,官至单父令,擅长卦筮,亡章句,只是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来解说上下经。琅邪王璜平中能传费直《易》,费氏《易》未立学官。

与费直同时治《易》并亡章句的还有沛人高相,高相治《易》专言阴阳灾异,自称受业于丁将军。高相传授于儿子高康(郎)及兰陵毋将永(至豫章都尉)。王莽摄政时,东郡太守翟谊谋反,王莽得知其师傅是高康。遂因惑众罪斩杀了他。于是《易》有高氏学,高氏学也未立学官。

二、西汉《易》经传承问题考

1.《易》在汉初并非单线传承。

在五经的传承中,唯有《易》叙及孔门以后的一线单传统绪,班固盖本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儒林列传》。《史记·儒林列传》载“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因《弟子列传》中已备述六世的姓名,所以在《儒林列传》中只简称“六世”,班固所述也正与“六世”相符合。然而《易》在汉初之前的一线单传问题值得质疑。首先,孔门四科中的“文学(典籍之学)子游、子夏”,尚没有留下传经的显明记载,何以独有商瞿传《易》的记载?而商瞿之名,除《孔子家语》外,在先秦略无可考。其次,据《弟子列传》赞,史公据以写传的基本材料是出于古文弟子籍,所记皆仅及弟子的本身,未及弟子的弟子,可以推知弟子籍本未记载孔子的再传弟子,何以独对商瞿一直记载到汉初的田何?第三,在先秦援引及《易》的一切典籍及长沙出土帛书中有关《易》的材料中,发现不出与此一传承统绪有丝毫关联的痕迹。可以推测,《易》为筮卜之书,卖卜之事在战国时已流行于市井,汉初更数见不鲜。田何为了推崇其术,故伪造此传承统绪,以自别异于市井中筮卜之徒,通过他的再传弟子杨何而传到司马谈,司马迁便援之以入传[2]73。

2. 西汉易学流传并非只有田何一家。

《汉书·儒林传》中“要言《易》者本之田何之家”一语,不足以反映出汉初乃至西汉《易》学流传情况的全貌。陆贾《新语·道基》第一“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说明陆贾曾习《易》。贾谊《新书》卷六《容经》引《易》乾卦上九、初九,并加以解释,《春秋》引“《易》曰: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卷十《胎教杂事》“《易》曰:正其本而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3]24。如果不承认京房《易》学与孟喜有关,系“独得隐士之《易》”,固然不出自田何,即承认京房《易》学出于孟喜,但孟喜《易》学的特色,乃来自他“得《易》家阴阳灾变书”,此阴阳灾变书因不出于田何的统绪,故被同门梁丘贺所公开否认,则是孟氏《易》实质上也不出于田何。田何统绪中的关键人物丁宽,从周王孙受“古义”,周王孙虽为田何及门弟子,然其“古义”当不出于田何,否则丁宽不必转以同门为师。《汉志》所录“古五子”、《古杂》《杂灾异》《神输》等,大约属于先秦以术数言《易》的另一系统,在西汉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将传、志参阅,亦非田何之学。白郊咏认为《史记》《汉书》所载的易学传承渊源可能是田何或其后学的追记。但田何在汉初以专门传易而知名,他的后学杨何被立为易学博士,成为最早被官方认可的易学,田何易学便成了官方易学的主流[4]127-134。

3. 孟喜《易》与焦、京《易》存在传承关系。

从《易》学内容方面,焦延寿《易》是受到孟喜《易》影响的,焦氏自称“尝从孟喜问《易》”,京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焦氏对孟喜《易》内容是有选择性地继承与发展,对此徐复观先生在《扬雄论究》一文中曾作过较详细的论述。另外,从人事上看,焦延寿有问《易》于孟喜的可能,焦氏在梁“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的背景下,其游学长安时有向孟喜问《易》的机会与条件。京房受《易》于焦延寿,除“考功课吏法”出自延寿的“候司先知奸邪”外,其继续完成卦气说已有明确的记载。在此方面京房所受焦延寿的影响,即是他所受的孟喜的影响。因他“好钟律,知音声”,便更进一步,把音乐与卦气说和会在一起,以下开刘歆们《三统历》的大和会[5]31-35。《汉志》载《孟氏京房》11篇、《灾异孟氏京房》66篇,乃京房以孟喜之说为根据,再附以己见的例证。

然而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不承认延寿《易》即孟氏《易》,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二人均为博士,代表田何系统的正统《易》学立场,孟喜的新说不仅未取得官学地位,且孟喜因“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加以运用,改了田王孙的师法而未能得到博士,翟牧、白生为了维护其师孟喜及自己在正统《易》学中的地位,对于焦延寿与孟喜的关系便加以否认。

4. 西汉易学传承实现了从“师法”到“家法”的转变。

清代皮锡瑞道:“师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施家有张、彭之学,孟有翟、孟、白之学,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是家法。”[6]136立《周易》博士是“师法”形成的重要前提,西汉易学以立为博士的施、孟、梁丘和京氏确立了四大“师法”,西汉初期,易学非常重视师法,从宣帝恶孟喜改师法可见一斑。“师法”的存在不但为其内部的彼此创说提供了“自我突破”的主观条件,而且为民间易学流派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生存空间。“家法”的形成,实际上与宣帝立施、孟、梁丘三家为博士是同时展开的,这三家是易学家法的开启者。从“师法”到“家法”的转变,是经师们个性化地解释同一经典的开始,而在朝廷的层面则是通过一经立有多位博士,每一博士又附带若干弟子来实行[7]5-16。家法的开展为西汉易学的解释观念及思想主题的演变提供了学术和政治上的必要前提。

摘要:本文以《汉书·儒林传》为主要材料,参之《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艺文志》,梳理了西汉《易》经师承传授关系,并探讨了西汉易经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认为《易》在汉初并非单线传承、西汉易学流传并非只有田何一家及孟喜《易》与焦、京《易》之间存在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儒林传,易经,师承传授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儒林传[M].中华书局,1962.

[2]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国经学史的基础[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3](汉)贾谊撰,阎振益等校注.新书校注[M].中华书局,2007.

[4]白郊咏.《史记》、《汉书》所载易学传授体系与汉初的易学传承考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

[5]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6]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易经》养生法 第11篇

人活一口“气”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那么在易学和中医上,气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气对于生命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们又应该如何保养体内的气呢?

《易经》中有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就是说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人是由“气”化成的,由此来解答生命的起源。

气,有三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轻气,就是空气。

第二种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气”的繁体字是气下面加一个“米”字。它说明了“气”含有水谷之气的意思,这种气是给身体增加能量的。

第三气是藏于肾精的气,就是元气,它和肾精有密切关系。古代“气”字也写作“炁”。这说明,“气”是从“无”中而来,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它不像空气、水谷之气通过后天的呼吸、饮食而得来的。这种气和精有密切的关系,它对于人体来说就像个火种,所以要节约使用。

保养身体之气不能受寒

所谓“神疲而气衰”,气和人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现在很多人说气不足,那气究竟跑到哪儿里去了,如何才能保住我们的气呢?

《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分阴阳,气为阳、寒为阴,寒容易伤气。所以,一生中都要避寒就温,天气冷了,要多加衣服来保暖。另一方面,很多人从小就爱吃凉的东西,吃冰棍、喝冷饮,那么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气就会受到伤害,容易肚子疼、拉肚子。

人体哪些地方最怕寒冷呢?一个是脚,寒从脚生,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袜子鞋子都要穿厚点。还有就是腰,这是因为腰部里边藏着肾脏。阳气是藏于肾的,肾在腰部,腰要是受凉,很容易就伤肾,也就伤了我们的阳气。

强正气才能强五脏

五脏之病多源于亏气,因为“气”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人体所有气之中,最重要的就要保护五脏之气。

那么,气虚通常是怎么形成的呢?俗话说,久病伤气。有病不去治,尤其是五脏的病,当然伤气了。

营养不良也是气虚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科学地减肥瘦身,其结果就是导致气虚。另外一种就是过度劳累,过度劳累超过了身体的负荷,就会耗伤气。同理,过度运动也会表现为气虚。

【保养心气】

五脏之气中,心气最重要。现代人四十岁左右就猝死的事常有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单的说就是心气不够。很多中年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就会出现心气不足,表现为话说多一点、稍微劳累一点,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这时就要注意保养心气了,注意多进行些慢养生和静养生。另外,可以服用一些养心的药。治疗气虚最好的就是参类,如人参、丹参、太子参等,可以用西洋参或者人参3克,再加上肉桂5克冲服,对心脏也有一定的养护作用。

【保养肾气】

肾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人体随着肾气的逐渐旺盛而生长发育,直到成熟。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而肾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腰酸腿软,小便多,尤其是在夜里。那么怎么样保养我们的肾呢?

首先,房事要节制。房事不节制对肾精、肾气的伤害很大,尤其夫妻到中年以后,一定要注意房事的节制。

第二,不要用脑过度。肾生髓,脑髓靠肾来生长,用脑过度便会伤肾气。很多时候,头晕并不是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肾虚。有一些人失眠,吃养心安神的药都不见效果,这时可以吃一些养肾的药,再适当加一点养脑、安眠的药,睡眠质量自然就好了起来。

最后,还要注意腰的保养,不要随便伤了腰,因为腰里边藏着肾虚命门——两肾。

【保养脾气】

中医历来就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等因素,因此预防也要从这三方面做起。

脾气虚表现为厌食、腹胀,舌苔发白,脉博虚弱等。脾气虚是怎么形成的呢?《黄帝内经》中说,生病起于过用。过度的运用,它亢奋之后,必然带来衰竭。要保护我们的脾,最重要的是饮食要节制。其次是寒温要协调,饮食不要过凉,也不要过热。

在夏天尤其要注意养脾。因为脾为土脏,按照五行生克关系是怕火,夏是火的季节,所以夏天最要注意脾胃保健,否则脾胃在此时期最易患病,如腹泻、呕吐。另外,因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养脾之道在于进食有规律,不吃损伤脾胃的食品,如过辣、过甜、过咸、过辛、过苦的食物。

保养脾脏可以用山药、白术、苡仁、芡实、白扁豆,炖肉或熬粥来吃。如感觉自己消化不良、腹胀、不思食等,饭前或饭后可服用山楂、炒谷麦芽、炒鸡内金。

【保养肺气】

肺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动,动了以后就觉得气短,脉搏弱,乏力,一点精神都没有。

补肺最好的是沙参,可以再加一点人参,用人参和沙参炖肉吃。同时,再多吃一点羊杂汤。

【保养肝气】

中医认为肝为疲极之本,过度疲劳就容易引起肝气虚,导致精神萎靡。治疗肝气虚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用人参泡枸杞子,往往吃几次以后就好了。

保养五脏之气最重要

的三个因素

1.避寒就温,避免过劳。

2.荤素搭配,摄入优质动物蛋白。

试析《易经》名词反义词 第12篇

关键词:《易经》,反义词,阴阳

《易经》即《周易》古经, 由卦图、卦名、卦辞、爻辞、爻题组成。目前, 学者们对先秦大部分著作都进行了专书反义词研究, 但对《易经》一书还没有学者对之进行专书反义词研究, 本文希望通过《易经》专书名词反义词研究及相关探讨, 探讨《易经》一书反义词系统的特点。在分析名词反义词之前, 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对义词问题。对义词的概念是朱星等学者提出来的, 朱星在《汉语词义简析》一书中说:“对义词一般与反义词相混, 其实稍有区别, 对义词可并存, 反义词相克, 不能并存, 如‘天’和‘地’, ‘日’和‘月’是对义词, ‘生’和‘死’, ‘好’和‘坏’, ‘大’和‘小’是反义词”。贺水彬在《反义词三论》中认为对义词是存在的, 和反义词是有差别的, 但同时又认为对的实质还是反, 一般所说的反义词既包括意义相反的, 也包括意义相对的。总的来说, 关于对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问题, 目前还没有定论, 是反义词研究中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般来说, 名词反义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义词, 本文中, 我们都按反义词对待。

《易经》中的名词反义词共15组, 下面分列出15组反义词及其出现频率。初:终 (1) 、东:西 (1) 、夫:妇 (1) 、九:六 (1) 、咎:誉 (1) 、蹇:誉 (1) 、君:臣 (1) 、内:外 (1) 、日:夕 (1) 、首:丑 (1) 、上:下 (1) 、尾:首 (1) 、先:后 (1) 、繻:袽 (1) 、祖:妣 (1) 。下面举例分析部分反义词。

初:终 此对反义词在《易经》中共出现3次, 都是“初”用作“开始”义, “终”用作“终结”义。《睽·六三》:“见舆曳, 其牛掣, 其人天且劓, 无初有终。”“天”指墨刑, 即黥刑。“劓”是割掉鼻子的刑法。“其人天且劓, 无初有终”表示的是:这个人既受了黥刑, 又受了劓刑, 没有好的开始, 但有好的结束。从卦象上看, 《睽》卦的卦图是, 六三阴柔失位, 上下两阴相比, 暌违至极, 处境艰难, 没有好的开始, 所以是“无初”;但六三与上九相应, 二四非正应, 难以牵制, 最终会与上九相合, 即“有终”。孔颖达正义:“黥额为天, 戳鼻为劓。既处二四之间, 皆不相得, 其为人也, 四从上刑之, 故黥其额、二从下刑之, 又截其鼻, 故曰‘其人天且劓’。”“而应在上九, 执志不回, 初虽受困, 终获刚助, 故曰‘无初有终’。”“初”的“开始”义与“终”的“结束”义在时间的先后上形成反义关系。

夫:妇 此对反义词在《易经》中共出现1次, “夫”用作“丈夫”义, “妇”用作“妻子”义。《渐·九三》:“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凶。利御寇。”《说文·夫部》:“夫, 丈夫也。”本义是“成年男子”, “成年男子”可作女子配偶, 因此作为女子配偶的“丈夫”, 是其引申义。《说文·女部》:“妇, 服也。从女持帚, 洒扫也。”《释名·释亲属》:“妇, 服也, 服家事也。”“妇”是成年女子的通称, “妻子”是其引申义。在此, “夫”的引申义与“妇”的引申义形成反义关系。“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表示的是:丈夫出征不回来, 妻子怀孕不生育。“夫”与“妇”在两个分句中处于对当的位置, 是反义对文。“夫”的“丈夫”义与“妇”的“妻子”义在夫妻双方的性别上形成反义关系。

内:外 此对反义词在《易经》中共出现1次, “内”用作“ (社会关系的) 内部”义, “外”用作“ (社会关系的) 外部”义。《比·六二》:“比之自内, 贞吉。”《比·六四》:“外比之, 贞吉。”在此, “内”和“外”是不同爻辞间的反义词。“内”金文作“”, 古玺文作“”, 像人在屋内, 表内外之“内”, “空间的内部”是其本义, 而“社会关系的内部”则为其引申义;《说文·夕部》:“外, 远也。“比之自内”是指在内部亲比, “外比之”是指在外部亲比。从卦象上看, 《比》卦的卦图为, 六二处于下卦, 六四处于上卦, 《周易》以下卦为内卦, 上卦为外卦, 因此, 六二是“比之自内”, 六四是“外比之”。从取义上看, “比之自内”是要搞好团体或家庭内部的团结, “外比之”是要搞好同其他团体或家庭的团结、合作。这样做都是有利的, 所以两爻的断辞都是“贞吉”。在此, “内”指同一个团体或家庭之中人的关系;“外”指一个团体或家庭同其他团体或家庭之间的关系, “内”的“内部”义与“外”的“外部”义在人的社会关系的远近上形成反义关系。

首:丑 此对反义词在《易经》中共出现1次, “首”用作“首领”义, “丑”用作“下属”义。《离·上九》:“王用出征, 有嘉折首, 获匪其丑, 无咎。”在此, “折首”和“获匪其丑”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折首”是指斩获敌人的首领, “获匪其丑”, “匪”通“非”, 表示否定, 指斩获的不是一般的下属。“获匪其丑”是对“有嘉折首”的强调。《尚书·胤征》:“歼厥渠魁, 胁从罔治。”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都是指在战争中要歼灭、俘获敌人的首领, 对一般的胁从人员网开一面。在此, “首”是首领, 是上级;“丑”是下属, 是同一个团体的一般人员。“首”的“首领”义与“丑”的假借义“下属”在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上形成反义关系。

尾:首此对反义词在《易经》中共出现1次, “首”用作“头部”义, “尾”用作“尾巴”义。《既济·上六》:“濡其首, 厉。”《未济·初六》:“濡其尾, 吝。”在此, “首”、“尾”是不同卦之间的反义词。从卦的发展上看, 《既济》卦之后紧接着就是《未济》卦, 《未济·初六》上承《既济·上六》而来, “濡其首”是说开始只是沾湿了头, “濡其尾”是说后来沾湿了尾巴, 即全身都湿没了。孔颖达正义:“初六处《未济》之初, 最居险下, 而欲上之其应, 进则溺身, 如小狐之渡川, 濡其尾也。《未济》之始, 始于《既济》之上六也。《既济》上六, 但云‘濡其首’, 言始入于难, 未没其身。此言‘濡其尾’者, 进不知极, 已没其身也。”从文意可以看出, 小狐过河时, 是先濡其首, 后濡其尾, 因为首在前, 尾在后。“首”和“尾”处于两句中相对当的位置上, 是反义对文。“首”的“头部”义与“尾”的“尾巴”义在小狐身体的前后上形成反义关系。

祖:妣此对反义词在《易经》中共出现1次, “祖”用作“祖父”义, “妣”用作“祖母”义。《小过·六二》:“过其祖, 遇其妣。不及其君, 遇其臣。无咎。”在此, “过其祖, 遇其妣”是指超过祖父, 得遇祖母。从卦象上看, 《小过》卦的卦图是, “祖”是祖父, 在卦中指九四, “妣”是祖母, 与下文“君”都指六五。六二爻辞说明六二柔顺中正, 其进可越三而超过四“祖”, 得遇六五之“妣”, 但六五“君位”, 二不敢擅越, 所以是“不及其君, 遇其臣。”二位处于小过之时, 必须这样既过又不过, 才能“无咎”。《周易本义》:“六二柔顺中正, 进则过三、四而遇六五, 是过阳而反遇阴也;如此则不及六五, 而自得其分, 是‘不及其君’而‘遇其臣’也;皆过而不遇, 守正得中之意, 无咎之道也。”在句中, “祖”是祖父, 指的是阳爻九四;“妣”是祖母, 指的是阴爻六五, 阳爻表示男性, 阴爻表示女性, 因此, “祖”的“祖父”义与“妣”的“祖母”义在长辈的性别上形成反义关系。

通过研究《易经》名词反义词, 使我们看到《易经》充满了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思想, 事物在内在有机系统内分化、演变, 此消彼长, 生生不息。另外, 大量的名词反义词也使《易经》产生众多代表不同事物和发展阶段的意象, 从而使抽象与具象、理论与现实达到高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朱星.汉语词义简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

上一篇:分析内容下一篇:核心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