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2024-05-27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精选12篇)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 男性26例, 女性5例;年龄21~69岁。消化性溃疡23例, 急性胃黏膜损伤2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5例, 胃癌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1.2 诊断

无自觉症状, 便潜血试验阳性6例;头晕、心悸、视力模糊、冷汗、口干等症状, 失血在350~400mL以上10例;乏力、晕厥、四肢厥冷、烦躁不安, 出血量在1200mL以上15例;气短、无尿, 失血量达2000mL以上2例[1]。脉细弱, 脉搏100~120次/分以上, 失血量在为1000~1600mL4例;脉搏细微扪不清, 失血量在1600mL以上2例。急性失血800mL以上 (占总血量的20%) , 收缩压正常或稍升高, 脉压缩小13例;急性失血1600mL以上, 收缩压降至50~70mmHg1例, 血压降至零者1例;休克指数=1者12例, 指数>1者3例。血常规检查, 出血前无贫血, 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14例, 大出血后3~5h, 白细胞计数增高, 未超过14×109/L者10例。有肝硬化及脾功能亢进病史, 上消化道出血时白细胞计数不增加者6例;尿素氮检查时, 肌酐在133umol/L以下, 尿素氮>14.28mmol/L17例。大便呈柏油样持续2~3d5例, 大便潜血达1周以上, 出血量达约2000mL, 柏油样便持续5d以上, 大便隐血达2周以上, 反复呕血数及量增多, 排暗红色便3例;用注射器从胃管时抽出物含有较多新鲜血者9例。在24人内经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处置仍未稳定血压和脉搏, 一般状况欠佳, 血红蛋白指数、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呈继续下降状态, 网织细胞计数明显持续增高者2例;闻听肠鸣音活跃1例。24h内自述症状好转, 睡眠平稳, 无冷汗及烦躁不安, 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 出血停止者7例。内镜检查作出诊断25例, X线检查发现病灶6例[2]。

1.3 饮食治疗

(1) 急性出血期:出血量较多伴恶心、呕吐, 需24~72h内禁食。积极控制对出血面的机械性和化学性的直接刺激, 暂时降低胃肠的蠕动。实施肠外营养, 以保证足够的液体、血液及电解质, 血红蛋白下降, 严重贫血者要输入新鲜血液[3]。 (2) 出血量明显减少, 无呕吐症状, 在出血基本控制的情况下 (一般需72h后) , 可给予流质饮食, 如牛奶、藕粉、果汁、蔬菜汁等, 酌情每日4~6餐, 但每餐不可超过200mL, 必须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3) 出血停止 (约5~7d) d, 给予少量无渣饮食。量为每餐200~350mL, 每日5~6餐, 每餐可分别添加少许饼干、面包等。 (4) 20d左右时给半流质饮食。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腹部疼痛停止, 食欲已经恢复时, 给予苹果泥、蔬菜汁蜂蜜等。 (5) 进入巩固疗效期时, 如果上消化道出血已康复, 可以给软食, 易消化、无刺激、富有营养的饮食[4]。

2 结果

经止血对症治疗, 31例中治愈21例, 好转5例, 转入外科手术3例, 死亡2例。3.讨论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急危重症, 其病因很多, 临床上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应激性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为常见。病史、年龄、性别、症状与体征、有无合并症, 有无服用胃肠黏膜损害药物对于初步的病因诊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5]。内镜可提供最准确、最直接的依据。本组资料显示, 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中青年以消化性溃疡最多,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多;其次为胃溃疡、复合溃疡以及残胃和吻合口溃疡等。本组老年患者重度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 尽快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是改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及转归、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前提。中青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高于老年, 反映我县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较高, 年龄集中在中青年, 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为一次性大量饮酒, 其次为暴饮暴食或剧烈呕吐后、饮食不当、服药和精神压力等有关。

我院是县级基层医院, 是城乡结合部, 就诊患者以农民、打工人员及附近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为主要人群。应尽早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内镜检查, 检查则阳性率可达近100%;胃肠黏膜的再生修复能力很强, 在积极、对症、有效、治疗基础上大多数会很快愈合, 所以48h后病变检出的阳性率就会明显降低。由于我县的特殊地理位置, 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后直接前往上一级医院诊治, 所以恶性肿瘤患者人数不能映实际情况。少数患者由年龄偏高, 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病情较重等原因而未能及时行胃镜检查, 最终导致病因未明确。经各项相关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而出血不停止者, 可经会诊后考虑剖腹探察术并结合内镜治疗。本组有出血原因是由门脉高压性胃十二指肠病以及合并的消化性溃疡引起的病例, 在多方因素导致胃镜检查时不能继续下行至十二指肠部位时, 这部分病因应当受高度重视[6]。综上所述, 医生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掌握上消化道出血膳食治疗原则和方法,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饮食上应严格把好关, 对疾病的预后与防止再次复发打好饮食治疗基础, 帮助患者及家属提升保健意识, 将科学的饮食治疗积极有效的配合临床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任爱农, 刘霞, 任爱香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现状[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5) :70-71.

[2]赵晓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分析[J].工企医刊, 2010 (5) :45.

[3]罗玲.肝硬化的饮食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126.

[4]李会荣, 李艳华.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饮食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 (10) :1448-1449.

[5]邢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22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28 (1) :23-24.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2篇

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数=1,大约失血800~1200ml(占总血量20%~30%),指数>1,失血1200~2000ml(占总血量30%~50%)。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40mg%),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上。

[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过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1~3天,大便匿血可达1周,出血2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天,大便匿血达2周。有下列表现,应认为有继续出血。

1.反覆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以致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5.肠鸣音活跃。该指征仅作参考,因肠道内有积血时肠鸣音亦可活跃。

如果病人自觉症状好转,能安稳入睡而无冷汗及烦躁不安,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并稳定不再下降,则可以认为出血已减少、减慢甚至停止。

[出血的病因诊断]

对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应首先治疗休克,然后努力查找出血的部位和病因,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针和判断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据国内资料,最常见的病因依次是:溃疡病,肝硬变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胃粘膜损害,胃癌。其他少见的病因有食管裂孔疝、食管炎、贲门粘膜撕裂症、十二指肠球炎、胃平滑肌瘤、胃粘膜脱垂、胆道或憩室出血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国内以恶性肿瘤(多数是大肠癌)、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缺血性肠炎、肠憩室、肠套叠及贝切特(Behcet)病等。国外便血的病因则以癌及憩室为最常见。

一、病史及临床征状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往往病情重,病人不宜接受详细问及查体,因此应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病因诊断。

(一)消化性溃疡病 出血是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据国内、外报道,溃疡病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其中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致命性出血多属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穿透溃疡腐蚀粘膜下小动脉或静脉所致。部分病例可有典型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出血前数日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这些症状,对溃疡病的诊断很有帮助。但有30%溃疡病合并出血的病例并无上述临床症状。

溃疡病除上腹压痛外,无其他特异体征,尽管如此,该体征仍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据北京地区5191例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统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5%。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临床上往往出血量大,呕出鲜血伴血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若体检发现有黄疸、肝掌、蜘蛛痣、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腹水等体征,诊断肝硬化不难。但确定出血原因并非容易。一方面大出血后,原先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扪不到,造成诊断困难;另一方面肝硬化并发出血并不完全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1/3病例合并溃疡病或糜烂性胃炎出血。肝硬化合并溃疡病的发生率颇高。可能因肝功能减退或门腔分流,使正常存在于门静脉血液内的胃促分泌物不能灭活,导致胃分泌过多的结果。而肝硬化合并急性糜烂性胃炎,则可能与慢性门静脉淤血造成缺氧有关。因此,当临床不能肯定出血病因时,应尽快作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作出判断。

(三)急性胃粘膜损害 急性胃粘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疾病。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病理学,前者病变可穿透粘膜层,以致胃壁穿孔;后者病变表浅,不穿透粘膜肌层。以前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诊断急性胃粘膜损害仅有5%。自从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使急性胃粘膜损害的发现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30%。

1.急性应激性溃疡 这是指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以及偶尔在食管下端发生的急性溃疡。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患。严重烧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称柯林(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神经外科手术所引起的溃疡称库兴(Cushing)溃疡。据认为严重而持久的应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在许多严重应激反应的疾病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观察到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高(可能是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或因颅内压增高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核所致)从而使胃粘膜自身消化。至于应激反应时出现的胃粘膜屏障受损和胃酸的H+回渗,亦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可见,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归结起来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神经-内分泌失调,造成胃、十二指肠粘膜局部微循环障碍,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分泌紊乱,结果形成粘膜糜烂和溃疡。溃疡面常较浅,多发,边缘不规则,基底干净。临床主要表现是难以控制的出血,多数发生在疾病的第2~15天。因病人已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故预后多不良。

2.急性糜烂性胃炎 应激反应、酗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引起糜烂性胃炎。病灶表浅,呈多发点、片状糜烂和渗血。

(四)胃癌 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病人一般在45岁以上,出血前常有食欲不振及消瘦,贫血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出血后上腹疼痛不减轻,有时反而加剧。如果上腹触及包块、左锁骨上窝及直肠周围淋巴结肿大,则胃癌已属晚期。

(五)食管裂孔疝 多属食管裂孔滑动疝,病变部位胃经横膈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由于食管下段、贲门部抗返流的保护机制丧失,易并发食管粘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形成溃疡。食管炎以及疝囊的胃出现炎症可出血。以慢性渗血多见,有时大量出血。食管裂孔疝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可能由于年龄大,食管裂孔周围支持组织松弛有关。患者平时常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痛症状,向左肩、颈、前胸放射,伴反酸、嗳气。在饱食后、负重、弯腰或平卧时易发作,站立走动后缓解。有以上表现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高度怀疑为本症,并作相应的检查,及时确诊。

(六)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 本症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约占8%。酗酒是重要的诱因。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易并发本症。多数发生在剧烈干呕或呕吐后,造成贲门或食管下端粘膜下层的纵行性裂伤,有时可深达肌层。常为单发,亦可多发,裂伤长度一般0.3~2cm。出血量有时较大甚至发生休克。

(七)胆道出血 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管结石、癌及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临床表现特点是出血前有右上腹绞痛,若同时出现发热、黄疸,则常可明确为胆道出血。出血后血凝块可阻塞胆道,使出血暂停。待胆汁自溶作用,逐渐增加胆道内压,遂把血凝块排出胆道,结果再度出血。因此,胆道出血有间歇发作倾向。此时有可能触及因积血而肿大的胆囊,积血排出后,疼痛缓解,肿大的胆囊包块亦随之消失。

(八)大肠癌 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多伴有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大便习惯的改变。后期可出现肠梗阻。右半结肠癌大便可呈酱红色甚至黑色。有时病人突出表现为贫血。病变部位往往有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

(九)肠息肉 肠息肉便血多数为间歇性,量少,个别有大出血。有时息肉自行脱落后,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由于肠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结肠及直肠,因此排出的血色鲜红或暗红。

(十)炎症性肠病 此类疾患在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相当比重,仅次于大肠癌及肠息肉。其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临床症状特点除便血外,往往伴腹泻腹痛。发生急性大量便血者大约占3%。

(十一)肠血管畸形 过去认为肠道血管畸形十分少见,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的临床应用,肠道血管畸形病例的检出日渐增多,肠道血管畸形是造成慢性或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按Moore 将血管畸形分为血管扩张(telan giectasis)、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er syndrome)等三型。这些病例往往是经过常用检查手段,而仍然原因未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二、化验检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匿血试验(有条件可作放射性核素或免疫学匿血测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条件应测血细胞压积。

三、特殊检查方法

(一)内镜检查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纤维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检查为高,阳性率一般达80%~90%以上。对一些X线钡剂检查不易发现的贲门粘膜撕裂症、糜烂性胃炎、浅溃疡,内镜可迅速作出诊断。X线检查所发现的病灶(尤其存在两个病灶时),难以辨别该病灶是否为出血原因。而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纤维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如若延误时间,一些浅表性粘腹损害部分或全部修复,从而使诊断的阳性率大大下降。国内报道一组904例上消化道出血、24h内做胃镜找到出血灶者占77%,48h则降至57.6%,72h降至38.2%。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检查。

2.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

3.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一)下消化道出血时首先用硬式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炎、直肠癌以及肛周病变引起的出血经检查能迅速得以明确。大量便血时作紧急纤维结肠镜检查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大量血液及血凝块难以清除掉,影响操作及观察。如果出血不多或慢性出血,则可以经肠道准备后做纤维结肠镜检查。

(二)选择性动脉造影 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和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做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剂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据国外动物实验结果,若造影剂外渗,能显示出血部位,则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ml/min(750~1500ml/d)。故最适宜于活动性出血时做检查,阳性率可达50%~77%。一般选择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已足够显示所要的范围。禁忌证是碘过敏或肾功能衰竭等。一些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的病人,插管亦十分困难,不易成功。

(三)X线钡剂造影 尽管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造影优越,但并不能取而代之。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而且由于某些内镜医师经验不足,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但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天后谨慎操作。对某些诊断困难病例,可以用Miller-Abbot管达小肠,分段抽吸肠液,在带血肠液部位注入钡剂检查。此法有时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注意残留钡剂可干扰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内镜的检查。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 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例如99m锝)标记病人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病人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min,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病人消化道出血达24h。经验证明,若该项检查阴性,则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亦往往阴性。

[治 疗]

一、迅速补充血容量

大出血后,病人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病人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较粘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当收缩压在6.67kpa(50mmHg)以下时,输液、输血速度要适当加快,甚至需加压输血,以尽快把收缩压升高至10.67~12kpa(80~90mmHg)水平,血压能稳住则减慢输液速度。输入库存血较多时,每600ml血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0ml。对肝硬化或急性胃粘膜损害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新鲜血。对于有心、肺、肾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输液、输血量过多、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颈静脉的充盈情况。最好通过测定中心静脉压来监测输入量。血容量已补足的指征有下列几点: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4kpa(30mmHg);肛温与皮温差从>3℃转为<1℃;尿量>30ml/h;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5~13cmH2O)。

二、止血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一)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 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该法止血效果较好。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甲氰咪胍(Cime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甲氰咪胍口服后小肠吸收快,1~2h血浓度达高峰,抑酸分泌6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静脉制剂,每次400mg,每4~6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每次口服150mg,早晚各一次。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8h一次。抑酸作用最强的新药是质子泵阻滞剂洛赛克(Losec),口服20mg,每日一次。

2.灌注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而止血。胃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200ml,经胃管灌注或口服,每0.5~1h灌注一次,必要时可重复3~4次。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下消化道出血时,亦可用该液反覆灌肠3~4次止血。

3.内镜下止血法

(1)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肾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孟氏液是一种碱式硫酸铁,具有强烈收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血栓形成,并使红细胞聚集、血液加速凝固而止血。常用浓度5%~10%,每次50~100ml。原液可使平滑肌剧烈痉挛,曾有使纤维胃镜因肌肉挛缩过紧不能拔出的报道,故不宜使用。孟氏液止血有效率85%~90%,去甲肾上腺素可用8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使用,止血有效率80%。

(2)高频电凝止血:电凝止血必须确定出血的血管方能进行,决不能盲目操作。因此,要求病灶周围干净。如若胃出血,电凝止血前先用冰水洗胃。对出血凶猛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电凝并不适宜。操作方法是用凝固电流在出血灶周围电凝,使粘膜下层或肌层的血管凝缩,最后电凝出血血管。单极电凝比双极电凝效果好,首次止血率为88%,第2次应用止血率为94%。

(3)激光止血:近年可供作止血的激光有氩激光(argon laser)及石榴石激光(Nd.YAG)两种。止血原理是由于光凝作用,使照射局部组织蛋白质凝固,小血管内血栓形成。止血成功率在80%~90%,对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意见尚有争议。激光治疗出血的合并症不多,有报道个别发生穿孔、气腹以及照射后形成溃疡,导致迟发性大出血等。

(4)局部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硬化剂:经内镜用稀浓度即1/10000肾上腺素作出血灶周围粘膜下注射,使局部血管收缩,周围组织肿胀压迫血管,起暂时止血作用。继之局部注射硬化剂如1%十四烃基硫酸钠,使血管闭塞。有人用纯酒精作局部注射止血。该法可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年老体弱者。

(5)放置缝合夹子:内镜直视下放置缝合夹子,把出血的血管缝夹止血,伤口愈合后金属夹子会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该法安全、简便、有效,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或应激性溃疡出血,特别对小动脉出血效果更满意。国外报道用J型水夹止血有效率70%以上。

(6)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或人工栓子:经选择性血管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垂体加压素,0.1~0.2u/min连续20min,仍出血不止时,浓度加大至0.4u/min。止血后8~24h减量。注入人工栓子一般用明胶海绵,使出血的血管被堵塞而止血。

(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气囊填塞 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一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气后的压力要求在4.67~5.33kpa(35~40mmHg),使之足以克服门脉压。初压可维持12~24h,以后每4~6h放气一次,视出血活动程度,每次放气5~30min,然后再注气,以防止粘膜受压过久发生缺血性坏死。另外要注意每1~2小时用水冲洗胃腔管,以免血凝块堵塞孔洞,影响胃腔管的使用。止血24h后,放气观察1~2天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花生油,以便减少气囊与食管壁的摩擦。气囊填塞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项:①气囊向上移位,堵塞咽喉引起窒息死亡。当病人有烦躁不安,或气囊放置位置不当,食管囊注气多于胃囊或胃囊注气过多破裂时尤易发生。为防止意外,应加强监护,床头置一把剪刀,随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剪断皮管放气。②吸入性肺炎。③食管粘膜受压过久发生坏死,食管穿孔。

气囊填塞对中、小量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效果较佳,对大出血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止血有效率在40%~90%不等。

2.垂体加压素 该药使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时需配合气囊填塞。近年采用周围静脉持续性低流量滴注法,剂量0.2~0.3u/min,止血后减为0.1~0.2u/min维持8~12h后停药。副作用有腹痛、腹泻、诱发心绞痛、血压增高等,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使用时要慎重。当有腹痛出现时可减慢速度。

3.内镜硬化治疗近年不少报道用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张在急性出血时做,但多数意见主张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h或1~5天后进行。硬化剂有1%十四烃基硫酸钠、5%鱼肝油酸钠及5%油酸乙醇胺等多种。每周注射一次,4~6周为一疗程。并发症主要有食管穿孔、狭窄、出血、发热、胸骨后疼痛等。一般适于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

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较难,有使用血管粘合剂止血成功。

4.抑制胃酸及其他止血药 虽然控制胃酸不能直接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起止血作用,但严重肝病时常合并应激性溃疡或糜烂性胃炎,故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控制胃酸的药物。雷尼替丁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较甲氰咪胍为好。所以从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12h一次。一般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等效果不肯定,维生素K1及维生素C或许有些帮助。

三、手术治疗

在消化道大出血时做急症手术往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择期手术高,所以尽可能先采取内科止血治疗,只有当内科止血治疗无效,而出血部位明确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止血。(麦灿荣)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79;18:305

[2] 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4

[3] 尹朝礼等:上消化道出血若干诊断方法的评价。中华内科杂志 1984;23:211

[4] Fleischer D:Etiology and prevalence of severe persistent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astroent 1983;84:538

[5] Athanasoulis CA: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angiography.New End Med 1980;302:1117,1174

[6] MacDougall brD,et al :Increased long-term survival in variceal heaemorrhage using injection sclerotherapy.Lancet 1982;1:124(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

[7] Som p, et al: Det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blood loss with 99mTc-labeled, heat-treated red blood cells.Radiology 1981;138:207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3篇

【关键词】 二维和彩超检查;消化道出血;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224-01

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相当常见,通常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常因发病迅速加上诊断不明确危及患者生命[1-2]。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出血位置处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下消化道出血指的是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包括小肠、结肠和直肠。

1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临床症状

1.1 胃十二指肠溃疡 它是胃十二指肠最易发的疾病,发病率较高。而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呼吸道出血,约25%左右的溃疡病患者会并发。在引起出血的多种病因中,溃疡病排在第一位,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并发率相当高,超过10%的溃疡病表现出消化道出血。

1.2 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系统在肝内或者肝外出现阻塞,使门静脉内压上升,继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上常见的几类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病症有门静脉栓塞、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及肝硬化等。下段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15%左右。

1.3 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可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15%以上,其中接近一半病例为急性大出血。主要原因包括酒精、药物、急性应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胆汁反流等[3-4]

1.4 临床症状 ①呕血:由于食管、十二指肠出血,大量的血存在于胃中,因血液刺激引起恶心呕吐。②黑便、血便: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血液流经小肠和结肠后,胃酸将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和肠道细菌协同作用,最后表现为黑便。③全身症状:若出血量少且速度较慢,可能不显示全身症状,仅表现出贫血、疲劳等。若出血量多且速度较较快,则会表现出头晕、心悸、血压下降、皮肤苍白、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等急性失血表现[5-7]

2 二维和彩超检查

病史可提示出血的大致部位、严重程度,对诊断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其确诊还应依靠各种辅助检查,包括胃镜、二维和彩超检查等,这里侧重介绍后面一种方法。

2.1 维超声检查 二维超声检查在胃、肠肿瘤和管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中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它可显示肿瘤生长方式、形态以及胃壁的层次结构等。通常认为,超声检查对胃、肠外部肿瘤和小肠肿瘤显示效果更好,其对溃疡性病变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本方法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将黑白超声检查仪器改为彩色超声仪器那么简单。它除了对组织器官内病灶的分辨率比普通B超高和清楚显示组织器官内较小病灶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在检查过程中,采用了连续波多普勒技术、脉冲多普勒技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显像、功率型彩色血流成像等彩超技术,来观察被检查组织器官在不同时点的血流状态、血流速度改变和血流速度分布等信息,结合相关的黑白超声二维解剖结构信息,可更好地判断被检查组织器官是否有病变、病变的程度以及病变的性质,对出血可能性的诊断准确率很高[8-10]

临床实践证明,彩超检查能使临床医师获得更准确、更详细的疾病相关资料与信息,这对患者的监护、救治、脏器机能和预后评估都极其重要。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除了有执业医师资质,获得执业医师证及具备几年黑白超声诊断工作经验外,还必须获得彩超大型医疗仪器上岗证后。才有负责彩超诊断工作的资质。因此,患者在选择超声检查时,最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便获得更有价值的诊断结果,为临床医师对疾病做出准确判断以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打好基础,这样也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11]

3 小 结

消化道出血一般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而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溃疡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化性溃疡类型的发病率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的胃溃疡较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少见,变成当前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胃溃疡呈减少趋势[12]。尽管如此,我们在得到诊断结果时,对消化道出血的处理上,应在纠正休克、改善全身症状的同时,对出血的原因作出初步诊断,以便接下来采取合适的措施。

综上,二维和彩超检查在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并且无创和十分快捷,对机体无伤害。因此,我们认为其不失为一种优良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丽红.6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工企医刊,2011,24(5):15-17.

[2] 李建国,马小舟,赵慧君,等.二维和彩超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9):874-875.

[3] 刘文田.急性消化道出血原因及临床诊断研究[J].中外医疗,2010,24(7):107-107.

[4] 刘玲,宋育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处理策略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4):498-501.

[5] Peng Soon Koh,April Camilla Roslani,Kumar Vasudeavan Vimal,et al.Concurrent amoebic and histoplasma colitis:A rare cause of massiv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16(10):1296-1298.

[6] 张宏女.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0(14):254-255.

[7] Marcos Vinicius Perini,Paulo Herman,Rodrigo Pessoa,et al.Unusual cause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a cirrhotic patient: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gastric invasion[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09,8(4):431-433.

[8] Stefan Reuter,Dominik Bettenworth,Sren Torge Mees,et al.A typical presentation of a rare cause of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1,3(2):40-45.

[9] 程留芳.如何提高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水平[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7,9(3):133-134.

[10] 关少卿,智慧,杨秀娟,等.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3):206-207.

[11] 朱军军,李祥兴,刘洁.消化道出血178例诊断及病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2):2433-2435.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4篇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超声,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中“吐血”及“便血 (远血) ”范畴。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原理, 是在脏腑病变、功能失调的基础上, 导致气火逆乱, 血不循经, 络脉损伤, 血溢于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有病因可寻。诸如暴饮暴食, 过食肥腻, 饮酒辛辣, 勉力负重, 劳心太过, 七情所伤及用药不当等等。其中饮食不当与劳倦内伤又是加重胃疾或直接引起出血的两大重要因素, 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1]。久病气虚, 脾气虚损, 气失固摄, 血不循经故出血。火热迫血妄行, 也可出血。《济生方·吐衄》云:“夫血之妄行也, 未有不因热所发, 盖血得热而淖溢, 血气俱盛, 热随气上, 乃吐衄。”然血既离脉而出, 阻于脉外必为瘀血, 因此从病理生理来理解, 出血与瘀血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但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出血, 止血乃首要之急[1]。

上消化道出血大多为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逸过度所致。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阴阳水火升降之枢要, 故与血证关系密切。脾主统血, 若脾气健旺, 则血循于脉道若脾气虚衰, 或本虚之时复因劳累、郁怒、饮食不节等因素, 致脾胃络损, 脾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 即“阴络伤则血内溢”, 胃络损伤, 血溢于外, 造成阳络伤血上溢而吐血, 阴络伤血下渗而便血。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盖脾统血, 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 脾气虚则不能运化, 是皆血无所主, 因而脱陷妄行”。病机虽较为复杂, 但总属本虚标实, 临床分实证和虚证。随着疾病的发展演变, 不断地发生病理变化, 而产生各种证候类型, 如瘀阻胃络、胃阴亏虚型等, 但都以脾虚为本[2]。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系统疾病中常见的急症,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障碍, 病死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因此, 迅速找到出血部位, 明确病因, 对于疾病的初期诊断、急诊处理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邻近器官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 而超声对于以上部位疾病的诊断价值早已得到公认, 且具有快速、无创等优点[4]。我们对60例上消化道出血活动期患者行超声检查, 旨在为上消化道出血及其病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24~71岁, 平均年龄 (46.5±5.2) 岁。所有入选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柏油样大便、乏力、头昏等上消化道出血典型症状, 严重者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 均经血常规及胃镜等检查确诊。其中轻度出血11例, 中度出血36例, 重度出血13例。

1.2检测方法

检查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PHILIPS公司生产CX-50) , 探头频率为C5-1, 凸阵探头,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扫查。常规方法分别探查患者肝脏、胆囊、脾脏、门脉系统及胃部, 重点观察患者肝脏大小、形态, 尤其注意回声的强度和分布均匀性, 局部是否有异常回声、肝内血管的纹理走向、肝静脉的内径、门静脉管腔情况及血流频谱[5]。探查胃部时, 患者口服冷水500mL (内含30mg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1500IU) , 再进行多切面扫查[6]。根据最终临床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门脉高压和非门脉高压两组, 门脉高压组患者再行胃镜等其他检查, 仔细对比分析所有检查结果, 探明病因。

2结果

60例上消化道患者中, 超声诊断符合者59例, 误诊1例, 符合率为98.33%。

2.1非门脉高压组

共26例患者, 其中消化性溃疡13例, 十二指肠溃疡7例, 糜烂出血性胃炎6例。超声检查显示所有患者肝、脾、胆均未见异常, 肝实质回声均匀,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门静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均未发生改变。

2.2门脉高压组

共34例患者, 后行胃镜检查发现患者食道胃底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结合各项检查分析, 最终确诊为门脉高压症。其中肝硬化23例, 门脉海绵样变性10例, 胃癌1例。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大小、形态均发生改变, 肝右叶明显缩小、左叶及尾叶则明显增大;肝实质呈线状增粗, 有增强结节样改变, 肝静脉明显变细;门静脉管径变大, 且脾脏及胆囊壁均一定程度增厚。其中19例患者伴有腹水声像, 11例患者伴有胆内结石声像。彩色血流图显示肝静脉血流信号为间断显示, 门静脉则显示较为清晰, 有反向色彩。多普勒频谱图显示肝静脉单向多峰频谱15例, 似门静脉样单相连续性频谱7例, 余下12例患者频谱未见改变。

3讨论

目前中医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无论是单纯使用中药治疗, 还是中西医联合用药在临床都得到满意疗效。方殿壁[7]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的不同阶段, 分3期进行治疗。第I期 (急性出血期) , 分3型进行辨证论治。 (1) 实热型:清热泻火泻心汤加减。 (2) 虚寒型:归脾汤加减。 (3) 气血暴脱型:参附汤加减。由于急性出血期发病急躁, 出血量多, 病情重笃, 多配合输液输血等。第II期 (急性出血静止期) , 病情趋于稳定, 但仍有黑便。以活血化瘀为主, 血府逐瘀汤加减。第III期 (恢复期) , 黑便转黄, 气血渐复。治宜益气养血, 十全大补汤加减。

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 患者入院时常不能明确出血病因, 直接导致急诊治疗无法顺利进行而延误病情,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8]。

内镜检查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但这该法需要在出血停止后方能进行, 且具有一定风险[9]。传统的X线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需要在出血稳定后才能施行, 且诊断的准确性并不理想。超声检查无禁忌证, 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无创等优点, 且诊断的准确率很高, 本组患者60例行超声检查, 仅误诊1例, 符合率高达98.33%。另有其他检查方法, 也各有优缺点, 在此不多赘述。所以, 超声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较可靠的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第5篇

上消化道出血,对我们来讲是必须警惕的事情,因为这种出血现象,产生的伤害比较大,所以患者朋友一定要注重,做好护理以及治疗措施,这才是有效的降低上消化道出血,产生伤害的最好方法,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些日常护理措施,希望可以给大家帮助。

1、戒酒 2、吃少渣易消化的质软的食物,以防食物划破弯曲的静脉丛。蔬菜要切碎制软。避免使用纤维高的根茎类菜。肉类使用嫩的肉丝肉末制软,采用炖煮蒸等方法。不用油煎炸的食物,主食以发酵的软食如面包、发糕及馒头易消化为好。避免吃坚硬粗糙的食物,如粗杂粮、生菜生果,以及带骨刺的鸡鱼类食物。少吃产酸产气的食物:如红薯能使胃酸增加,产气食品如萝卜蒜苗等易引起胀气。禁食强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等。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加腹压。 (二)劳逸结合、情绪稳定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既要重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又要培养乐观心情;由于患病时间长、病情反复以及对预后的担忧,常常精神负担较重,情绪不稳定。现代医学已发现,情绪与肌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用乐观、积极态度对待疾病、对待人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会发现,想要有效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那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日常饮食,平时要注意戒烟戒酒,因为很多辛辣刺激性的东西会导致病情加重,而且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对于疾病的缓解和治疗,才可以带来正面的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6篇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68-02

高血壓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该种并发症也称为是神经源性溃疡。因为该种疾病病情非常凶险,且在预后效果不好,一旦病发,非常容易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而早期的预防或是在患者出血后积极的治疗,则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与改善病情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为了了解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因素,文章将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有53例,女性患者有47例,年龄在46~80岁,平均年龄为(55.3±11.8)岁。选取标准:⑴患者的病程时间为1~40年;⑵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接受了MRI或是CT的检查并确诊;⑶部分患者患有合并发热、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情况;⑷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出血管病会议所指定的标准。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所有脑出血患者都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方式,采用20%的甘露醇与速尿脱水。帮助控制患者的血压。对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取受体拮抗剂静脉滴注的方式,如在治疗后,患者的效果不明显,还需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止血剂(例如维生素K、卡巴克络等)进行治疗[1]。

1.2.2调查方法

在治疗前采用CT或是MRI进行检查后的检查结果,将患者病发后出现呕血或是便血的纳入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组,将并未发现呕血或是便血的脑出血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出血的部位、出血后有无破入脑室系统[2]。

1.3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对比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率的对比

经过调查分析,患者脑出血的部位主要包括基底节区出血未破入脑室系统,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脑干出血、脑叶出血以及丘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最高,详情见表1。

2.2脑出血量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对预后的影响

脑出血量在30ml以上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要高于脑出血量在30ml以下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其中脑出血量≥30ml的患者有50例,发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27例,发生率为54%,脑出血量≤30ml的患者有50例,发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5例,发生率为10%。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组病死率为52%,无上消化道出血的对照组病死率为20%,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3讨论

3.1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因素与预后差的关系

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上文了解到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而该种并发症一旦病发,将会对人体造成非常严重的预后影响。该种并发症一旦病发,将会减少人体有效的血容量,减少人体的脑供血量,加重对人体的脑部损伤[3]。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而该种并发症则是与人体的脑出血有所关系。

在本次临床调查分析中可以了解到,患者脑出血在30ml以上的,其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就越多,且病死率也就越高。且通过表1可以了解到,患者发生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脑干出血、脑叶出血以及丘脑出血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最高。这主要是因为:⑴脑出血会直接对患者的下丘脑以及传导通路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下丘脑功能发生紊乱,脑垂体释放ACTH,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最终促进胃酸分泌、胃粘膜的修复功能减弱,最终导致胃肠道出血;⑵脑出血会压迫到第四脑室,导致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导致胃肠道出血等[4]。也就是说患者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越重,那么患者的病情就越严重,预后就越差,病死率也就越高。

3.2临床防治

在本次临床分析中了解到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患者预后差的死亡率。早期的临床防治则是非常必要的。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在临床的防治上主要是采用脱水降颅压为主。如患者有手术指征的现象,即可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还可给予冰盐水洗胃、胃管内部注入云南白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保证患者的胃酸分泌,保证胃内的PH值,将PH值控制在无酸的程度,防治胃酸分泌引起氢离子的逆向扩散导致的胃肠道病变[5]。还可对患者应用凝血酶或是类凝血酶进行注射,让人体保持在一个高凝的状态情况,一旦患者出现了上消化道出血,即可立即起到凝血的作用,避免出现渗血。

参考文献:

[1]黄永锐.3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6):70-70,72.

[2]王艳霞.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86.

[3]王彦伟,寇芳,黄耀强等.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3):67-68.

[4]陈川,杨阳,杨运娥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针对性护理[J].医学信息,2013,(22):99-100.

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分析 第7篇

2008-2011年, 我科收治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5例。现将其诊断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05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其中男65例, 女40例, 年龄16-75岁、平均41岁。症状为暗红色血便或鲜血便。病程为4h-15小时。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生命指标改变。检查方法:经胃镜检查排除了上消化道出血。经大肠镜检查, 阳性者6例。34例大肠镜检查阴性者, 做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阳性13例。气钡双重造影阴性者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例阳性。术前检查阴性的有18例剖腹探查, 阳性13例, 另外有5例剖腹探查加术中内镜检查阳性4例, 阴性1例。这样共有4例未查明出血原因, 共3例未做探查术。

结果:105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 直肠结肠息肉或腺瘤21例, 直肠结肠腺癌41例, 炎症性肠病5例, 出血性结肠炎4例。小肠疾病共34例, 其中小肠肿瘤18例 (恶性5例, 良性13例) , 血管瘤2例, 憩室5例, 结核3例, 克隆病2例, 未查明原因者4例。

分析:上述检查诊断结果表明, 多数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在大肠, 近1/3在小肠。大肠出血的病因容易查明, 肿瘤较多, 做结肠镜阳性率基本%。而小肠岀血的病因复杂, 以肿瘤为多, 诊断非常困难。由于小肠的特殊结构和位置, 胃镜和肠镜均不能到达, 需要一些特殊检查, 而各种检查阳性率均不高, 又有局限性。常用的检查包括:1、经X线气钡造影, 本组病例提示对小肠肿瘤和憩室检查阳性率可达50%。这项检查比较容易做, 费用也不高, 安全系数大, 基层医院均能开展, 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但必须在出血停止3天后才能做;2、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理论上讲出血速度大于5ml每分, 必须在活动性出血时检查, 阳性率可达5%-7%, 但也有禁忌症, 而且基层医院不易做到, 我们做了3例均阴性, 可能与技术水平有关;3、放射性核素性扫描, 其阳性率和动脉造影相似, 但设备昂贵, 要求条件高, 不易普及;4、小肠镜检查, 目前铜梁县中医院还未开展;胶囊内镜对出血部位只有75%的诊断率;5、剖腹探查术及术中内镜检查, 适合上述各项检查均阴性及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控制者[3]。本组资料有的18例行剖腹探查术加术中内镜检查, 只有1例未查到出血灶, 阳性率达94%, 阳性率高, 同时兼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我们认为通过前述检查不能找到出血原因的均应剖腹探查, 即使未经上述检查, 排除胃和大肠疾病的不能控制的急性大出血应及时手术。小肠出血的原因不容易查清, 应该利用自己医院的条件争取时间。我们认为, 在检查完胃和大肠出血后应争取时间做气钡造影, 如果没有时间, 有条件的做动脉造影或核素扫描, 不具备条件的应及时手术探查。外科手术是治疗下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方法和最后手段, 其主要作用是切除出血病灶, 降低再出血风险。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血部位诊断困难, 且肠腔大量积血或血块, 术中肠镜易受肠腔积血和血块干扰, 手术治疗盲目性大, 患者若为心、肺、肾等多脏器病变、多系统功能衰竭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 运用小肠镜检查操作难度大, 完成检查所需时间长 (平均6~10小时) , 同时肠镜检查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 也会影响检查顺利进行及检查结果, 此外缺少检查前的充分准备亦会影响肠镜检查结果。所以积极进行内科保守治疗, 及时把握抢救时机, 亦同样关键。

参考文献

[1]颜登高, 代劲松, 胡正茂.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16例治疗体会[J]腹部外科, 2010 (3) :65.

[2]钟土明, 潘晓峰, 汪浩平.几种少见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J]浙江临床医学, 2002 (1) :77-78.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因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22例进行研究, 其中男13例, 女9例, 年龄21~75岁, 平均 (42.5±6.5) 岁, 平均病程 (1.4±0.6) 个月。其中12例为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 (贫血黑便2例, 便血10例) , 4例表现为反复不明原因腹痛, 5例表现为慢性腹泻, 1例体检脐周腹块。经结肠镜、胃镜、腹部CT、腹部平片等检查未发现异常者。所有患者均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 同意此项检查。

1.2 仪器设备及原理

采用国产OMOM智能胶囊内镜, 胶囊大小为13 mm×27.9 mm, 主要包括电池、光源、影像捕捉系统和发送器、数据记录仪套件及影像工作站等。其工作原理为:患者吞服后, 胶囊可借助肠肌的自身蠕动动力使其平滑地穿过消化道, 并自然排出体外。在穿行期间, 胶囊内镜传递所捕获图像的数字数据并传输至携带在患者身上的接收传感器上, 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自由走动, 当检查结束后, 取下患者身上的传感器和记录仪。临床医师从记录仪中下载图像数据至影像工作站进行读片。

1.3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2 d开始进全流质饮食, 检查前4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 检查当日早晨禁食、禁饮。准备完成后, 完成相关仪器的连接, 使其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患者在实时监控下吞服胶囊内镜。检查2 h后可少量饮水, 4 h后可进食, 吞服8 h后结束检查。若检查期间出现腹痛, 呕吐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结束后取出记录的CF卡, 经影像工作站所获图像由2名消化内镜医师阅读分析[4], 胶囊可随粪便排出。

2 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吞服胶囊完成检查。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肠道血管畸形11例, 小肠黏膜糜烂4例, 小肠占位性病变1例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淋巴瘤) , 阴性6例, 病变检出率为72.7%。且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无不适, 顺利完成此项检查。

3 讨论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疾病中诊断较为棘手的疾病, 由于常规的检查可能造成3%~5%的漏诊情况。据目前的研究发现,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部位多位于小肠, 胃肠镜检查为阴性, 且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检查也未能精确定位定性, 给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严重困难, 大大降低了预后情况。

胶囊内镜的发明给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5]。据目前的临床文献[6-7]报道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有诊断有着显著的优势, 诊断阳性率为66%~76%, 最高可达89%。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 可视的小肠检查方法, 能对小肠进行全程扫描观察, 给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带来便利。利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 可以清析显示小肠腔内的病变, 包括黏膜病变, 溃疡, 血管畸形, 息肉, 肿瘤等, 避免了常规检查的缺陷, 具有其他检查不能替代的优越性[8]。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 小肠钡餐和小肠钡灌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分别仅为5.6%和21%[9], 但活动性出血时不宜检查;而肠系膜血管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扫描在出血停止时几乎无诊断意义, 而推进式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虽可达38%[2], 但仅能达Treitz韧带远端约80~120 cm处, 且过程痛苦, 有一定并发症。

目前双气囊小肠镜的开发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小肠疾病的诊断问题, 但插入过程痛苦, 必须在麻醉下进行, 且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高, 患者的消化道存在受损的危险, 费用昂贵[10]。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级医院。有关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国内外均已有较多研究。据统计,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原因的诊断率为38%~93%[1], 且其操作简单, 无创, 给级别低的医院带来极大的方便。

本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22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 出血病变检出率72.7%, 其中以小肠血管病变为主要原因, 小肠出血患者中以血管畸形为最多见, 其次为克罗恩氏病, 其他包括小肠肿瘤、血管扩张和小肠憩室等与文献[11]报道基本一致, 但与有关研究的胶囊内镜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阳性检出率为81%有一定差距[12], 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选择检查时机, 为降低肠道检查增加再出血的风险, 本组所有患者均在大便转黄色约一周后行胶囊内镜检查, 出血病灶或已愈合, 不能观察到出血灶; (2) 肠道准备时, 肠内容物未完全排净, 影响拍摄效果; (3) 阅片医生分析阅片能力存在差异。但本组检查阴性患者基本可以排除占位性病变, 可定期随访, 酌情行小肠镜检查避免漏诊。

综上所述, 胶囊内镜检查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临床观念上均是一次重大变革, 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 可视, 无创, 安全, 一次性使用, 无交叉感染, 患者耐受性好, 对小肠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是, 胶囊内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活检, 不能行内镜下治疗, 电池工作时间有限等缺点。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胶囊内镜技术会不断进步, 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 为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观察患者内镜检查结果以及病变检出率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检查, 其中肠道血管畸形11例, 小肠黏膜糜烂4例, 小肠占位病变1例 (淋巴瘤, 经手术病理证实) , 阴性6例。病变检出率72.7% (16/22) 。结论:胶囊内镜安全, 无创伤, 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9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按1:1比例将其分成急诊组50例,对照组50例。(1)急诊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5~58岁不等,平均(43.2±6.5)岁,32例患者出血量<500ml,13例患者出血量在500~1000ml之间,5例患者出血量>1000ml。(2)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1岁不等,平均(43.5±7.5)岁,33例患者出血量<500ml,14例患者出血量在500~1000ml之间,3例患者出血量>1000ml,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未见明显差异,认为存在可比性(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检查前处理并发症,大出血患者及时纠正贫血,合并休克的患者给予抗休克治疗,若患者为老年人,给予心电图检查,若伴有高血压疾病,应给予降压治疗。应用急诊胃镜诊治急诊组,应用普通胃镜诊治对照组,诊断时动作应轻柔,全面检查出现范围、性质及出血部位。

1.2.2 治疗方法

两种诊治方式相同,(1)食管静脉曲张:应用5%鱼肝油酸钠(国药准字H31023083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海制药厂)治疗,于患者血管内外治疗,剂量控制在20ml以下;(2)局部及弥漫出血,用5%凝血酶喷洒(国药准字H32021208,南京金康制药有限公司);(3):血管喷血:电凝止血,用电极接触出血病灶,间断性通电,3~5s/次,活动性出血控制后停止治疗[2]。

1.3 疗效评定

(1)统计两组确诊率;(2)记录两组止血时间<12h、12~24h、>24h的例数;(3)比较两组输血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相关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借助软件SPSS11.5(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处理,选择χ2检验法,用百分比表达。以P<0.05为检验校准,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检出率比较

急诊组47例患者确诊,3例原因不明,确诊的病例中5例为胃息肉,25例为胃溃疡,15例为食管静脉曲张,2例为十二指肠溃疡,急诊组临床确诊率为94%;急诊组42例患者确诊(3例为胃息肉,21例为胃溃疡,11例为食管静脉曲张,7例为十二指肠溃疡),8例原因不明,临床确诊率为84%,急诊组疾病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止血情况及输血率比较

急诊组止血时间<12h、12~24h、>24h的例数分别为27例、15例、8例,对照组相应为10例、23例、17例,两组差异明显(P<0.05);急诊组输血率为70%,对照组输血率为84%,急诊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指上段空肠、十二指肠、胃、食管以及胰管和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3,4],患者常伴有呕血、黑便症状,早期给予胃镜检查,可明确病因,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胃镜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医师可借助其直接观察患者食道、十二指肠、胃的病变。有学者[5]对比了急诊胃镜与普通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应用普通胃镜诊治对照组,应用急诊胃镜诊治实验组,结果显示,实验组病因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0%vs 67.5%,P<0.05)。周有森、韦立荣[6]探讨了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其结果显示,病因检出率为95.1%,临床止血成功率为94.9%。

本文研究了急诊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给予对照组普通胃镜诊治,给予急诊组急诊胃镜诊治,结果显示,急诊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急诊胃镜可快速、准确判断患者出血原因,降低输血率。本文还对两组成功止血时间进行了对比,对照组止血时间<12h、12~24h、>24h的例数分别为27例、15例、8例,对照组相应为10例、23例、17例,两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明确诊断后,应积极进行胃镜下止血,对诊断不明者,应尽快转入外科治疗。综上所述,急诊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确诊率高、止血时间短、输血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世文.急诊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1(09):56-57.

[2]张爱民,许莹.胃镜与CT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36(09):74-76.

[3]陈毅斌,张锡迎,张宝庭.急诊胃镜对上消化道出血诊治的评价[J].右江医学,2009,02(09):145-146.

[4]曲佑保,张侠,许和平.急诊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9,21(09):11-13.

[5]成雁文.急诊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5(09):55-56.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10篇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诊治

急诊胃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诊治方法, 上消化道是指包括胃、食道、十二指肠及胰胆等在内的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 上消化道出血多有呕血、黑便或便血、面色苍白、休克、精神萎靡、腹痛伴恶心、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 其诊治结果对原发病的预后和病人生命健康影响极大[1]。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采取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病人213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研究分析, 并根据胃镜检查是是否出血超过48h分组对比疗效, 探讨病人致病病因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特征, 并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实验过程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消化内科入住上消化道出血病人213例, 病人入院时时均有呕血、黑便或者胃管内抽出血性液体等临床症状, 心率>120次/min, 收缩血压<12 k Pa[2], 大便潜血试验为阳性, 均有呕血或者黑便等上消化道症状, 同时伴随胃管流出咖啡样的液体, 呕吐物或胃内容物隐血实验均为阳性, 均已排除下消化道出血。在出血后48 h内行胃镜检查126例, 命名为A组, 出血48 h后做胃镜检查的87例病人命名为B组。A组126例病人中男76例, 女50例, 年龄最小41岁, 最大84岁, 平均 (63.43±3.45) 岁, 单纯黑便74例, 单纯呕血25例, 呕血兼黑便27例;92例伴有头晕、心悸、出冷汗尿少等;B组87例病人男48例, 女39例, 年龄为41~82岁不等, 平均 (63.64±3.89) 岁, 单纯黑便51例, 单纯呕血17例, 呕血兼黑便19例;58例伴有头晕、心悸、出冷汗尿少等。

1.2 方法

病人在入院后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 并按急诊内镜诊疗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 因大出血并休克者要及时纠正休克症状并给予维持血压和常规监护;贫血病人要确保血红蛋白不低于60 g/L后再行镜检;合并心、肺疾病病人要做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 如果心电图有严重异常要在诊治全程中行心电监护。

1.2.1 急诊胃镜检查

一般病人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或异丙酚给予镇静麻醉后应用Olympus.GIF-260电子胃镜直视下局部冰生理盐水冲洗、抽吸及改变体位等方法来避免出血较多对观察的影响, 明确出血部位、性质及范围, 并取病理组织及治疗。

1.2.2 胃镜辅助治疗

在胃镜辅助下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人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手术, 同时进行相应内科综合治疗;对糜烂性胃炎病人采取口服或经脉止血剂、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疗;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吻合口溃疡、食管溃疡和贲门黏膜撕裂症等黏膜性病变病人出血病灶位置在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或者凝血酶止血, 并注射肾上腺素 (浓度为1/10 000) 止血;胃息肉伴出血病人作高频电切;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病人采用手术等综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病人输血情况、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疗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判定, 显效:12 h内原发病和各项生命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有效:24 h内各症状有所改善, 生命体征渐趋平稳, 胃液中未见血液;无效:6 d内原发病及各项症状无好转, 胃液中仍可见血液。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213例病人胃镜检查病因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4例, 糜烂性胃炎17例, 胃溃疡48例, 十二指肠溃疡57例, 贲门黏膜撕裂症11例, 吻合口溃疡12例, 食管溃疡15例, 食管癌16例, 贲门癌11例, 胃癌10例, 不明原因2例。

2.2 治疗效果

A组输血量 (456.1±103) m L, 显著少于B组 (512.7±112) m L, (t=3.803 3, P<0.05) , 且A组病人显效51例, 有效65例, 无效10例, 输血95例, 死亡2例;对照组显效38例, 有效33例, 无效16例, 输血76例, 死亡9例, 两组总有效率、输血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极其复杂, 常见原因主要有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贲门黏膜撕裂症、贲门癌、胃癌[4]等, 因此, 其预防和治疗要从多方面联合进行。

胃镜技术是一项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临床医学诊断技术, 其被极广泛的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在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上是目前最常见和成熟诊治技术, 胃镜检查是把胃管经过口腔、咽部等部位插入食道、胃及十二指肠进行临床医学检查[5], 在临床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 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对出血原因和位置的判定准确, 对止血治疗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止血成功率较高, 且见效迅速, 并可以更有效的防止再出血的发生[6]。

该研究中, 213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经急诊胃镜检查后对出血位置和病因了解清楚, 但126例在出血后48 h内行急诊胃镜诊治的病人输血量显著少于48 h后行胃镜诊治的病人, 且总有效率显著较高, 输血率和死亡率显著较低 (P<0.05) 。由此可见, 胃镜检查和镜下止血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中, 疗效显著, 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病情复杂, 病人对出血的耐受性较差, 胃镜诊治是否及时与疗效关系密切, 一旦有出血情况, 一定要及时进行急诊胃镜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国平, 白佩军, 王奎.急诊胃镜对上消化道出血诊治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23) :368-369.

[2]孙富强, 张鸿欣, 李娜, 等.急诊胃镜检查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2, 21 (2) :1033-1034.

[3]钟旭辉, 余志金, 翁志雄, 等.不同时机急诊胃镜检查诊治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31 (16) :2106.

[4]林显艺, 郑丰平, 文卓夫, 等.急诊胃镜诊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经济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29 (1) :46-49.

[5]杨卫生, 陈敏艳.急诊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09, 11 (18) :133-135.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0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44-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上消化道出血通常会因为发病较急而又诊断不清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包括食管、十二指肠、胃这些部位因疾病而引起的出血,在临床上主要病症为呕血或是黑便,并且通常伴有因血容量减少而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对人类的危害愈来愈引起人们注意,据国外相关资料显示,医院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患约占年均总住院人数的0.1%,其病死率可高达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入院治疗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78例(65.0%),女42例(35.0%);年龄段:21-30岁3例,31-40岁21例,41-50岁39例,51-60岁31例,61-70岁26例,平均年龄为54.9岁;诱发病因: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19例,酒精性肝硬化13例,应激性病变引起的溃疡4例,肝硬化57例,一般诱因(比如胃炎、十二指肠炎、饮食不规律等)10例,无明显病因的患者3例。

1.2临床表现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川表现以呕血、黑便为主,其中呕血32例,黑便79例,另外还有发生合并失血性休克的9例患者。患者的出血量在200ml-1900ml之间,消化道出血形成的血块大多数表现为暗紫色以及鲜红色。

1.3治疗方法120例患者中,19例病情较轻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其中包括患者卧床休息,观察患者的神色及其肢体皮肤体温,记录患者血压、脉搏、出血量以及每小时的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并在适当阶段进行抗生素的治疗与补充血容量;101例患者采用内科治疗,医护人员在治疗中迅速建立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为患者进行补充血容量、吸氧、输血、监测生命体征等的观察与治疗,同时进行补充水分、补充电解质平衡液以及应用止血药、胃黏膜保护剂、制酸药等治疗手段。在出现必要情况时,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2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120例患者中109例痊愈出院(90.83%),8例患者病情好转(6.67%),3例患者最终死亡(2.5%),即死亡率为2.5%。

3护理

3.1一般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般护理包括如下内容:

3.1.1首先护理人员嘱咐患者要安静的卧床休息,并且注意身体的保暖,保持患者病房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在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是不允许患者利用热水袋进行身体的保暖,这是因为热水袋产生的大量的热能使患者病灶部位的血管扩张,进而引起血压的波动。

3.1.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保证其拥有绝对的卧床休息条件,在卧床休息的过程中患者要使用正确的卧姿(即身体平卧且将下肢略微抬高)。患者在出现呕吐的情况时,立即将头转向单侧,避免呕吐物阻塞气管的发生。

3.1.3护理人员帮助并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指导患者保证经常使用清水或是盐水进行漱口,如此的目的是因为上消化道的患者会经常呕吐,患者口腔内出现的浓重血腥味极容易造成二次恶心、呕吐的发生。

3.1.4在患者的护理阶段,护理人员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的现象,应及时采取间断性或是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手段,以避免病情的严重发展。

3.1.5在患者的护理阶段,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并确保患者在有排痰需要的时候护理人员能够将其及时处理。

3.1.6在患者的护理阶段,护理人员务必遵循安全护理的原则,对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提高巡床的次数;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知道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简单运动,同时患者一旦出现出汗、心悸、头晕等症状时,立即停止运动并通知主治医生。

3.2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之后,会随之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尤其是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患者在大量呕血的时候,其心理承受能力会急剧下降。这时护理人员应本着沉着与冷静的态度,主动与耐心的心态,细心的与患者进行相互交流,逐步释放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正确运用解释、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缓解其心理的压力,打开患者心灵的枷锁,取得患者的信任,进而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除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之外,护理人员应鼓励家属陪床,知道患者家督多做鼓励和支持患者的活动。

3.3饮食护理上消化道患者的病因各有不同,因此患者出血的部位和出血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这时护理人员就要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为小量出血或者仅有少量黑便但并未呕血的患者提供清淡并且不具有刺激性的流质食物;为消化道溃疡患者提供少量多餐的饮食计划,并以流质食物为主,进而有利于疾病部位溃疡的愈合;对于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护理人员应保证其严格禁食。

4结语

上消化道出血作为目前医院非常常见的内科急症,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其发病的诱因各不相同,临床病症表现不一,病情的轻重程度也不同,所以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与护理方式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护理人员在接受不同患者的护理工作之前,应准确掌握患者患病的病因,在患者的护理阶段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波动。切实提高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配合程度,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时间、治疗环境,在确保患者主治医生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路英,刘艳平,薛红杰,等.230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并存症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4):237.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第12篇

关键词:消化胶囊内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指使用消化道内镜等手段进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且反复、持续性出血的患者[1]。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 在气囊小肠镜的出现之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致病因诊断更加的简单和方便, 该种方式对于患者无创不会增加痛苦, 对于医生的操作简单, 同时诊断的结果非常的准确[2]。本文就简单的对消化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反复持续性消化道出血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9例。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2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 (50.7±7.7) 岁, 病程4~15 d, 平均病程 (7.2±2.2) d;观察组中男34例, 女25例, 年龄17~60岁, 平均年龄 (46.3±7.5) 岁, 病程4~15 d, 平均病程 (7.2±2.4) d, 所有患者均是采用大肠镜、胃镜等检测手段均显示为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设备仪器

本次试验所使用的消化胶囊内镜 (金山科技有限公司) , 在吞食后会在人体的肠胃蠕动过程中进入消化道, 然后拍摄图片并传送至图像记录仪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器 (西门子公司) 。

1.3 检查方法

观察组:使用消化胶囊内镜进行诊断, 患者在检查之前2 d内禁止食用渣类食物, 在检查前12 h内禁止饮食、饮水, 然后在吞食智能胶囊内镜后2~4 h后可进行饮食和饮水。由消化内科的资深医生对所传输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分析。

对照组:该组患者使用肠系膜动脉造影诊断技术, 即使用技术经肱动脉插管对患者的肠系膜上、下动脉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 使用的对比剂为欧乃派克注射液, 注射量控制在16 ml/次。将其诊断的结果分为阳性、疑似阳性和阴性三种类型, 诊断的阳性率= (阳性+疑似阳性)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

经消化胶囊内镜诊断结果显示, 显性出血患者诊断率为70.27% (26例) ;隐性出血患者诊断率为69.18% (15例) , 隐性出血和显性出血患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诊断的总阳性率为69.49%。见表1。

注:与隐性比较, P>0.05

2.2 对照组患者诊断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显性出血患者诊断率为33.33% (14例) , 隐性出血患者诊断率为47.06% (8例) , 隐性和显性患者的诊断率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诊断的总阳性率为47.46%。见表2。

注:与隐性比较, P>0.05

2.3 诊断结果比较

显性出血患者中诊断阳性率为58.23%, 隐性出血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为58.9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诊断阳性率为69.49% (41例) ;对照组患者诊断的阳性率为47.46% (22例) , 两组阳性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智能消化道胶囊内镜是最新发明的小肠直视性无创检查手段, 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检查采用其他的检测手段无法确诊的消化道出血病症[3]。目前在医学诊断过程中其无痛和无创的优点也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使用消化胶囊内镜进行检查时对于检查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 对于那些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胶囊内镜的检查方法其诊断的阳性率较高[4]。

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 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采用智能消化胶囊内镜其诊断的阳性率范围在59.4%~80.0%, 在诊断时一定要把握好检查时机[5]。一般的对于显性出血的患者而言其诊断的阳性率会明显高于隐性出血患者, 所谓的显性出血主要的表现为大便呈血色、黑色或者能够观察到的出血症状, 而隐性出血指的是反复发作的贫血症等, 由于显性出血其症状非常明显所以理论上认为其诊断阳性率较高, 本次试验中显性出血患者中诊断阳性率为58.23%, 隐性出血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为58.97%,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人数比较少的缘故, 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尽量扩大研究的范围, 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率。本次试验中采用肠系膜动脉造影诊断的对照组其诊断率为47.46%, 使用智能消化胶囊内镜诊断的观察组其诊断的准确率为69.49%,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诊断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的患者时使用消化胶囊内镜进行诊断其诊断率高, 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 更加的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晓琳, 万居易, 邓明明, 等.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价值.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 30 (2) :109-111.

[2]王赫, 王丽波.胶囊内镜在老年人中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4) :4968-4969.

[3]颜綦先, 王军, 李丽, 等.胶囊内镜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重庆医学, 2011, 40 (13) :1281-1282.

[4]龙靖华, 陈耀华, 梁浓亮, 等.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1) :60-61.

上一篇:减小误差下一篇:管理者职业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