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产业化

2024-07-28

现代建筑产业化(精选11篇)

现代建筑产业化 第1篇

不久前, 住建部印发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提出了建筑产业化标准设计体系的总框架。业界人士认为, 此前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建筑产业化相关的政策,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此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出台, 可以说是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发展模式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体系, 完善了顶层设计, 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

瓶颈乍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国家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历经近几年发展, 住宅产业化已在我国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多地推广试点, 产业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4年底, 全国用产业化模式建设的工程建筑面积已达1800多万平方米, 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而到今年底, 全国通过产业化模式建设的工程将力争达到50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 从国家到地方推出各类技术标准, 住宅产业化技术体系和标准逐步完善。全国共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8个地级城市, 已经颁发了68个建筑产业化相关的指导性文件。

不过, 相对于我国建筑面积总量, 实施住宅产业化的建筑面积仍非常有限。分析人士指出, 在各地推进试点中, 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各地研发形成多种结构体系, 缺乏通用性, 不利于产业化发展;行业普遍存在工作流程繁杂、构件种类多、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全国通用的构配件标准体系, 构配件通用性差、工业化程度低、生产质量参差不齐;现有标准规范缺乏配套技术文件支撑, 不能有效落地, 设计、施工、构件加工等各环节都有技术盲点, 造成安全隐患等。

这些问题已成为瓶颈, 严重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

为建筑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 2014年6月, 住建部启动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直接领导下, 标准院结合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特点, 构建了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并组织全国50多家设计、科研、施工、构件生产和住宅开发等建筑产业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历时8个月, 完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第一批) 图集的编制工作。

该套图集针对目前量大面广、问题最突出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编制, 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表示方法及示例 (剪力墙结构)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内墙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60mm厚底板)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 (楼盖结构和楼梯) 》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 (剪力墙结构) 》共9册, 内容涵盖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指导、通用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详图等, 首次形成了全国通用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结构体系和首套全国通用住宅系列预制构件, 可以全方位指导设计、施工和构件生产, 填补了行业空白。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 从国外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历程来看, 初期肯定是结构主体的产业化, 然而过渡发展一段时间以后, 内装产业化将成为核心部分, 而中国目前对于内装产业化的认识非常欠缺。很多号称工业化住宅的产品仅仅是采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内部依然是生产方式粗放的毛坯房, 这种半成品显然无法满足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和老百姓对于高品质住宅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发布显然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刘东卫说, 该体系可以视为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标准设计体系:全建筑体系, 包括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钢结构;全产业链, 从设计、施工到构件生产都有详细指导;全系统, 不仅包括主体结构, 还包含内装和外围护两大部分。

“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标准设计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环, 也是推动建筑产业化不能离开的技术支撑。有了标准设计, 我们的设计、施工、安装才能够流畅, 才能够将有关技术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到建筑中去。”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三)

全产业链的整合亟待跟上

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标准体系的建立, 意味着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和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 后面的道路仍很漫长。

目前, 很多人对建筑产业化发展理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 把产业化仅限于或更多地放在装配式工作上, 忽视了钢结构、木结构等方面的产业化;把产业化等同于主体结构产业化, 在内部装修和主体结构相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把产业化着眼于施工过程产业化, 没有考虑协同推进, 没有考虑建筑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

因此, 业内人士纷纷指出, 下一步需要继续加强技术支撑研究, 完善包括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等在内的全面的技术体系, 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 力争实现模数化, 对部分通用构件比如墙体板、楼梯等完全采用标准尺寸。其次要注重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信息技术, 比如BIM, 以提升工程品质和全寿命周期质量。最后要实现管理创新, 积极推动工程总承包, 使其深度融入设计、施工等。

而在推进过程中要加强监管, 研究调整市场准入制度, 完善现有的质量监督制度。结构安全和工程安全是第一位, 不能以牺牲结构安全来换取产业化。

用配套政策真正调动市场积极性

显然, 政府层面的热情已经被调动, 那么市场是否能如政府所愿“顺势跟上”?政策能否顺利推进和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密不可分。目前, 建筑产业化所产生的成本增量依然是让房地产企业在产业化的门槛前踟躇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当前整体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的前提下, 这种增量成本能否消化的问题尤其被开发商所关注。”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公司董事总经理龙玉峰认为,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不能盲从。对于一线城市来说, 由于房价坚挺, 一二百块的增量成本可以在销售中快速释放, 因而开发商在面对政策设定的各种产业化要求时, 会比较愿意跟进。而对于库存量本来就难消化的城市来说, 即使给予容积率相关的奖励政策, 成本增量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因而市场的积极性很难真正调动起来。

专家指出,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需要通过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促进社会专业化生产来提高建筑品质, 更应同时关注建筑产业现代化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还需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文件, 使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协调。

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第2篇

今年9月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十六条就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那么,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处长叶明是这样回答的,他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革命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必须站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全局和战略的发展高度推动这项工作。

在推进过程中,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从整体上推进。这项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要统一认识,建立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更不能一哄而上,急功近利。要让工业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才是健康发展之道。三是要注重管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由于建筑工业化是生产方式变革,必然带来现有管理体制、机制的变化,尤其是相关主体责任范围的变化,现行的体制机制如何适应新时期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当前需要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四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只有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总承包模式,才能使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

从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的状况来看,建筑产业现代化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三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得到业界广泛共识;

四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得到各方面大力推动;

五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卫德住工科技认为,针对建筑产业化所处的特殊时期,我们更应加快发展步伐,致力于建筑产业化现代化技术研发与服务。

日前,安徽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指导意见,预计到2015年末,初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500万平方米,创建5个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综合试点城市当年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比例达到2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以1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主,选择2~3个工程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到2017年末,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500万平方米;创建10个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房屋建设自身的转型升级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举措。

现代建筑产业化 第3篇

关键词:影视文化;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

在影视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影视文化中显现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影视文化发生根本性变化。事实上,“后现代主义”一词最先在建筑设计领域被提出,这使后现代主义设计元素与影视文化的结合成为可能,这也是本次设计有别于其他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地方。本文将就后现代主义建筑观在集聚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展开叙述。

就目前而言,国内尚缺少一个具有领导性、空间设计上具有特色的代表集聚区。在我国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态势下,国外已有多个成熟集聚区的情况下,各集聚区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上海作为中国代表性的城市,现代化程度极高,时时刻刻都在接收各方的新鲜资讯,在这里发展新兴产业再适合不过了。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先在建筑设计领域被提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80年代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达到鼎盛高潮。在后现代主义中体现得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风格的多元化,历史主义、人文主义、隐喻主义、文脉主义等等。

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观最为流行的时期,不论是在理论构建领域还是实践作品方面都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在理论探索上有两位人物颇具代表性:一位是罗伯特·斯特恩,他独具慧眼最早发现了文丘里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因此,于1965年在其主编的刊物《观念》上率先发表了文丘里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他也发表过多篇文章讨论建筑与城市的立面;另一位是查尔斯·詹克斯,他是首位将“后现代主义”一词正式普遍运用的理论家,并将这个词汇变成了通用术语。此时的建筑观念有几种形态:符号隐喻的隐喻主义、尊重地域文化的地域主义、追求多元形式的解构主义等等。下面就笔者设计中运用到的元素细谈一下地域主义、隐喻主义和生态主义。

在这个向生态文明探索的时代,后现代主义中的隐喻主义、地域主义和生态主义是能够与本次设计课题相呼应的设计出发点。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时刻都在人类的心中敲响警钟,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势在必行的。而建筑是与人类存在并与外界发生联系时所在的重要场所,人们也一直在为宜居的建筑设计不懈努力。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史上的丰厚财产,深思其贡献,对于它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建筑的发展历程,开阔眼界。本文试图挖掘其内沿,叙述后现代视域下的地域主义、隐喻主义、生态主义设计手法并在本文中阐述应用方式。在产业集聚区空间设计领域做一个新的尝试。

当代的影视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趋于消解,后现代主义特征逐渐向影视文化中渗透,进而使现代影视中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对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重构。在后现代主义概念被提出之前,我们所掌握的理论体系是对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故事进行的一种叙述,将零散化的意义世界整合成井然有序的世界。然而后现代主义不再追求这种普遍真理,而是使文化变为一种随意的文本游戏,这样,它重新构建了世界的多元化与不确定性。这样影视中的崇高、庄严、英雄主义等等文化元素开始向轻松的、通俗的文化元素转换,以至于现在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中心位置也趋于消解,观众、嘉宾与主持人互动式的访谈交流方式开始出现。

后现代主義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危机,是对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深刻反思。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整个世界都在受着后现代思想大潮的洗礼,尤其是当代影视文化,这种出现在人们身边的大众艺术形式更是让人们直观地看到了影视文化的后现代革命。

影视文化开始关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琐事。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世界的解构,现代主义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弱化,直观性和通俗性的影视文化逐渐成为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后现代主义渗透在影视文化中,使影视文化产业化、商业化。由于后现代主义诞生于社会大生产的没落中,对实用性的追求使影视文化不仅仅局限在娱乐消遣之中,同时也成了营利的文化商品。好莱坞、迪斯尼等等影视集聚区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叙事方法上,传统电影长久以来遵循着一种既定的规则,即两条或若干条故事线索交织,最终组织成一条线索通向结局。而故事结构大多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然而在后现代语境中,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时空的断裂。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假定的叙述语境,也就是说观众大可不必在当时的时空感受中纷繁迷乱。

题材选用上,在传统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精英题材是主旋律。人们追求着深度性和超越性,善于展现英雄主义等高雅题材,后现代题材中抛弃了这些浪漫色彩,艺术话语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保持自己的先锋性。如果说,传统影视文化是为了消除现代世界的丑恶面,以精神超越性为目标,那么,后现代影视文化就是醉心于情感与精神的卑微,提倡本能的释放,强调“人”的概念。

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影视文化受到了一些积极的感染,主要有:第一,消解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影视传播中的中心化位置。以美国为首的影视大国,通过强大的经济、文化、政治实力垄断了全球的影视传播和市场,进而使得影视文化成了西方传播自己政治、经济、文化的工具。然而,当后现代文化思潮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时候,西方传统观念的中心位置同时发生了改变并且推动了涉及种族、性别、阶级等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在影视文化中呈现非中心化发展。第二,大众化增强了影视文化的生命力。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影视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丰富大众生活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文化生活内容。艺术源于生活,大众文化无疑是影视艺术生命的重要源泉之一。第三,后现代主义用全新的视角拓展了影视文化的空间。后现代主义虽然是一种新颖的审美形态,但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依然是其重要的内容,它对人的关怀逐渐成为时下影视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后现代美学风格集中表现为新型的影视主客体关系的重构,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通过叙述百姓自己的生活故事,原汁原味地反映群众生活,形成了朴实生动的美学风格。

后现代主义在人类建筑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多种文化进行碰撞,积极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它从历史、文化、地域的角度出发,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在环上大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影视艺术创意工坊的建筑设计中,笔者从后现代主义出发,以上海文化作为背景,提炼出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域主义、隐喻主义和生态主义为重点要素,力求打造出上海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空间的特色。

现代建筑产业化 第4篇

一、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化决策的提出

众所周知, 传统的建筑产业是以现场作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建筑产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 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简单说, 就是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到施工现场, 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一个建筑整体, 也就是变“建造”为“制造”。

拥有雄厚建筑装备产业基础的沈阳市, 从革新传统建筑模式中发现了产业机会, 进而把发展现代建筑产业作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拉长装备制造产业链条的新选择。沈阳市作为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 产业、产品配套齐全, 建筑产业区位优势明显, 技术人才资源丰富, 建筑市场需求巨大, 这些独特优势都对沈阳做强做大现代建筑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目前, 建筑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代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方面极具发展潜力, 符合国际发展趋势。而且现代建筑产业不仅涵盖沙石、钢材、陶瓷等传统建材领域, 还包括以集成式墙体、电梯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 并与房地产、设计、施工、物流、服务等众多产业息息相关, 可以带动各相关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因此, 沈阳市立足于沈阳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强大的科技优势、广阔的市场空间, 着眼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出了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做好这项工作, 沈阳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以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为龙头,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 逐步形成系统完备和技术领先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逐步把现代建筑产业全力打造成为千亿产值规模的支柱产业, 从而促进沈阳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工作目标, 并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以保障性公租房建设为契机,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 力争到2015年使装配式现代建筑总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

二是加快以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 发展以现代建筑部品为主体的新型构件、建材装备、建筑机电、金属制品、建筑陶瓷和木制品六大优势产业, 提升沈阳市建筑部品、构配件生产能力。

三是不断完善装配式技术标准体系, 逐步建立多种模式、系统完备的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建设科技等技术支撑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以上三项主要任务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共同推进。

三、主要做法

按照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 从加快建设重点园区到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从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使沈阳呈现出现代建筑产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优势企业持续涌入、示范工程加快建设的良好局面。2011年1月31日, 国家住建部批复沈阳市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这些阶段性进展, 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做法:

1. 领导高度重视是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

辽宁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同志亲自挂帅, 多次进行调研和视察, 并部署相关工作。为加快推进此项工作, 沈阳市成立了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多位副市级领导分别牵头负责产业园区建设、示范项目、技术标准及招商引资工作, 并专门组建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 全力开展现代建筑产业化相关工作。

2. 产业园区建设为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沈阳市依托铁西区装备制造业基础, 规划建设了50平方公里的现代建筑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建筑装备、现代建筑部品部件和现代建筑服务业。目前, 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已引进世界500强、日本最大建筑企业鹿岛建设和日本住宅产业化样板企业积水置业及其相关联的配套企业, 中南建设集团、宇辉集团、长沙远大住工等一大批国内优势企业也纷纷落户产业园, 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构件生产能力, 并将在园区内逐步形成完整的现代建筑产业链。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及工程应用, 不断降低建造成本, 力争2012年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成本与传统建筑方式持平。

3. 技术标准体系为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 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 研究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 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目前, 《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技术规程》、《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技术规程》、《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构件生产和施工技术规范》等六部地方技术标准已发布实施。今年, 沈阳市将继续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 形成适合沈阳特点的、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多种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

4. 工程项目建设是带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沈阳市已确定了以保障性公租房项目、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项目。截止去年底, 地铁丽水新城公租房项目、万科春河里项目、全运会安保指挥中心等多个总面积为152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产业化项目已启动建设。2012年, 沈阳市将继续加快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部品和全装修在工程项目中应用, 力争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

5. 保障性公租房建设为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保障性公租房建设具有政府主导、规模化、成本控制等特点, 对于设计标准化、部品工业化、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和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国家推进保障性住房特别是保障性公租房建设是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沈阳市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 2011年率先在保障性公租房建设中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 其中地铁丽水新城公租房试点项目, 采用了长沙远大住工的装配式技术, 地铁西部车辆段凤凰新城公租房项目采用了长春亚泰的技术体系。2012年沈阳市将以保障性公租房建设为契机, 继续全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示范试点项目建设, 新开工的一万套保障性公租房将继续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设。为此, 沈阳市已开展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工作, 特别是组织在沈具有成套技术体系的构件生产企业与设计院共同参与研究保障性公租房建设标准化设计, 编制了《沈阳市保障性公租房标准图集》。同时做好公租房建设全装修和部品规范化、批量化政府招标采购, 采取分段验收的方式对工程主体进行质量验收等方式, 确保保障性公租房建设质量。

6. 激励扶持政策为现代建筑产业化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现代建筑产业化 第5篇

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去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人类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于人的居住和规避自然灾害的需要。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 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飞机库、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合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

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

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 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

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只有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占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解决社会就业、消除穷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 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在旧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工业的有所发展,建筑业也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总的说来,建筑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

建国后,建筑业是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此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了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 “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的结论,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 定理论基础。

(一)现代建筑业的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

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和产业体系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4)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 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上反映出来。例如,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技术装备率,物质消耗水平,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产业集中度等。

总的来讲,产业现代化首先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绝不是现代化;没有经济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己之见。建筑产业现代化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社会与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

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绿色化。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去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2、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不能把建筑生产工业化叫做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我们提倡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部件可以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中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对目前已形成的钢筋砼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

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向用户移交满足使用要求工程为目标的新型建造模式。

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使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员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进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化 改革、制定有效措施、稳妥务实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促进和实现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筑业是最先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的,但30多年来,反而觉得路子越走越窄,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要问题之一。建筑业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按照《决定》强调的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出重拳破解阻碍建筑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取消招投标制度中不合理的附加条款和各类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拒绝“最低价”中标,合理定期公布贴近市场经济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等,切实为建筑业实现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攒足后劲。

1、首先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强产权制度改革。要从规划设计、项目审批、融投资、建材生产、施工承包、工程监理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合理分工,鼓励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与股权多元化,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法》和相关企业资质标准的修订,尽快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使之真正成为发挥政府作用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有力抓手。

2、注重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文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设计,注重传承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建设文明成果,更要避免洋垃圾侵蚀。特别是要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最终产品。绿色建筑是通过绿色建造过程实现的,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绿色技术和绿色运维。

3、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支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度创新。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首先是健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近几年来,中国建筑业协会高度重视促使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强工法开发,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据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优秀管理成果发布,2400多项施工新技术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产品全寿命期内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4、大力推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强调建筑产 品生产的全寿命期集成化。建筑产品的生成涉及多个阶段、多个过程和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建筑产业链的集成,在建筑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上,需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提倡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建筑产品,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现场湿作业为主的施工方法。

5、加强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无论是建筑材料、设备还是施工技术,都应当具有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这就需要全行业关注,各企业重视正本清源,切实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水平。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BIM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已成为建筑业走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助推力量,特别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将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7、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杆,科学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指标体系的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在我国建筑业进步与转型升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

总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程项 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深度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1、着力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既是我国建筑业企业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广大学者专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结合行业实际研究创建的产物,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动指南,但任何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既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同时其本身又必须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检验。建筑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管理集成化和精细化,能否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将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成果的检验提供了标准,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实践、认识、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所以,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要以提升项目生产力为目标,依据市场 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入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赋予的新内涵,探讨其理论创新与调整建筑生产关系的范围和目标,科学把握理论前沿走向与实践发展路径。

2、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管理服务(PM)模式的同时,高度重视BOT、BT、EPC、DB、DBO等工程融资实施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需要承包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内容。大型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3、积极创造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 值。同时,为了改变建筑产品同质化现象,应当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形态,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

4、全面推广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5、研究探讨项目利益形成机制创新。在项目全寿命期内,项目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集合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特别是对于日渐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利益主体增多,利益需求多样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将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率,甚至 导致项目失败。所以,利益相关者满意已经成为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因此,要依据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探讨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例如,在项目部内部,可积极探索“项目模拟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方式。

6、扩展企业文化与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重要资源,建筑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趋势,既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又包括建筑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延伸。项目管理创新应该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文化塑造,其实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引导施工现场设计、监理、劳务分包等不同企业文化,通过共同的项目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参与项目管理的员工;其次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再次,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同时更要注重项目细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与劳务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软实力。

四、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 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现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纲要和政策措施。从多年的实践看,不管是“建筑工业化”、还是“住宅产业化”以及今天提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建筑业来说,从技术、投资、管理等层面都没有什么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根据《决定》精神和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

这是因为,往往市场配置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就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来解决和平衡有关问题。

再就是由于环境局限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彻底、自然优势垄断等因素,市场有时也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 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为市场制定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所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政府需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宏观决策和把握,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两只手共同推进。

1、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要性和全新性的认识。要看到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给建筑业带来的不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对全行业一次观念上的革新和洗礼,特别是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从行政体制改革、企业资质管理、项目规划设计、审批监管制度以及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并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实施监管,切实抓紧、抓实、限期抓出成效。

2、要围绕建筑业发展总目标,着眼长远,结合编制《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主题,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应涵盖产业规模与结构、科技进步与节能减排、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国际市场拓展、工程承包主体行为规范、从业人员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方面。要力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公关计划,并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要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 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以切实解决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化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3、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程序、监管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建立完整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体系。产业政策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财税、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贸易、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应包括: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化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通过产业政策和规范标准,完善产业链聚集生产要素,整合社会资源,培育规范无形市场,为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战略联盟和平台,以确保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地。

4、制定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和适应产业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具体实施计划。要集成各种市场资源,尽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要扩大建筑生产工业化示范基地,有计划、有侧重的给予扶持。当前,首先要重视解决住宅产业化的成本和市场问题,据调研,凡是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干的项目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所以没有市场。这样下去产业现代化的深度和空间都将受到制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时代呼唤建筑产业现代化 第6篇

建筑业转型升级, 走绿色发展之路

6月10日, 按照这一模式建造的山东省首个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试点项目——山东济南西客站片区安置三区小学主体正式封顶。这个总体量1万多平米的建筑, 其整体装配方式已被国家重点推广, 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种方向, 既是全省首个试点项目, 也是该省在建筑产业现代化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据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 2013年完成总产值15.9万亿元, 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 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 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目前建筑业农民工技术好的月工资近万元, 工资收入不低, 而平均年龄42岁,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干?”从事建筑业近30年的张波自问自答, 建筑业农民工像蜘蛛侠一样在脚手架上劳作, 风吹日晒雨淋, 危险性高。因此, 建筑业必须转型升级, 走绿色发展之路, 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何谓建筑产业现代化?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邢建平说:“一般的理解是在‘工厂里造房子’, 在建筑工地上对已经生产好的墙板、楼梯等建筑构件进行组合拼装。”他介绍说, “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 或是施工过程的产业化, 而应当是在形成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协同推进建筑全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 即包括材料、设备、设计、施工、安装等从上游至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所以, 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是一种住宅建造方式的变革, 就是由现在半手工半机械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 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

从住宅产业化角度看, 在建设过程中, 80%的建筑构件是在工厂制作, 只有20%现场拼装, 进度可以极大提高。盖一栋别墅, 传统方式半年以后才能完工, 用住宅产业化施工, 现场15天就可建成。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施工程序, 由大量人工现场作业变为工厂化构件生产, 而工厂化构件设计可以使建筑更为科学精细, 现场装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损害, 减少建筑垃圾, 实现节能减排。

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 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 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 做到精确施工。尤其是从专业设计角度来说, 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设计。由于产业化要求现代设计的许多数据必须精准定位, 进而可以迫使传统建设中的粗放体系得到本质改变, 并可避免生产中的人工失误。因此, 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 也是实现产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 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

推动建筑产业化革命, 将影响社会变革

据统计, 产业化住宅比传统施工住宅在建设方面可节约钢材约10%, 节约木材约80%, 节约水资源约50%, 降低施工能耗近40%。产业化给建筑业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解放了建筑工人, 建筑工地上原有80%的人都不需要了, 而剩下的20%劳动强度也会降低。原有的80%的人并不是失业, 而是进入了工厂, 成为产业工人。目前我国有1亿多建筑业农民工, 通过对农民工生产方式的改变, 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 产业化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革命, 而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革。

尽管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但现实并不乐观。据统计, 在新建建筑中, 我国工业化建筑比例不到1%, 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例相比, 差距巨大。资料显示, 万斯达从2003年就开始探索建筑产业化, 投入资金1亿多元, 拥有专利200多项, 其中“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司2013年被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成为山东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尽管如此, 目前公司仅仅拿到4个产业化试点项目。从中可见, 通向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 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产业化发展。有关专家分析认为, 技术标准滞后、建造成本偏高、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业化住宅发展是三大瓶颈。同时, 专业工人太少, 构件厂发展太慢, 无论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跟不上也是一大原因。

据悉, 早在1999年, 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要建立新的建筑体系, 通过科技手段, 改变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低质量的建筑体系。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就是为了推动建筑体系和部品体系的建立而开展的, 在产业化过程中培育了一些大的骨干企业, 逐渐形成了产业集团或集群, 带动了行业及相关部品、部件以及建筑体系的研发和发展。2012年, 济南成为第三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 并提出打造千亿级住宅产业规模, 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家建议, 建立建筑 (住宅) 产业化“专项资金池”, 将是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此方法是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 用于对设计、研发、生产、培训等重点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 建议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 解决部分土地指标, 以满足建筑产业化配套企业建设需求, 解决企业引进落地问题。在今年济南市的“两会”上, 济南市农工党建议政府建立专项资金, 用以撬动千亿元建筑 (住宅) 产业链集群的培育。

为此, 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 政府要从整体上把握, 从整体上推进, 优化配置政策资源, 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同时, 遵循市场规律, 不能一哄而上, 急功近利, 要让工业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 这才是健康发展之道。此外, 要培育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总承包模式, 这样才能使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从而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合力推动产业化发展

日前, 全国住宅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 作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 经过九年的试点, 深圳住宅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并创下了多个“业内第一”。深圳住宅产业化规模已超200万平米, 创造出建筑产业化共的“深圳特色”。深圳的建筑产业化始于2002年, 200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 住宅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去年, 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试行) 》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 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 鼓励存量土地 (包括城市更新项目) 的新建住宅项目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据了解, 目前, 深圳已经成功培育万科集团、嘉达高科、中建国际投资、华阳国际4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及35个市级示范基地, 实现了开发、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产业链全覆盖, 住宅产业化进入深度布局阶段。

深圳市住宅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圳主管部门一早便明确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方针, 可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建筑产业化之路。由此可见, 住宅产业化是随着住宅建设发展而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 也是住宅工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存在效率低、工期长、质量差等问题, 制约了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发展, 走住宅产业化道路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建筑产业现代化7问 第7篇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国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举措, 也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 到2014年, 我国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的工程面积达1800多万平方米。住建部计划到2015年年底, 全国通过产业化建设的方式, 完成建筑工程力争到5000万平方米。

6月1日, 第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首次宣贯培训会在京召开, 适逢其会, 本刊记者采访了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的大佬们, 向他们一问到底。

一问标准图集

刘东卫住建部于2014年启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直接领导下,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结合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特点, 构建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并组织全国50多家设计、科研、施工、构件生产和住宅开发等建筑产业化领军企业, 完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第一批) 的编制工作。2015年2月, 住建部下发通知, 第一批9项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发布实施。

该套图集针对目前量大面广、问题最为突出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编制, 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表示方法及示例 (剪力墙结构)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内墙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60mm厚底板)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 (楼盖结构和楼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 (剪力墙结构) 》共9册, 内容涵盖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指导、通用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详图等, 首次形成了全国通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结构体系和首套全国通用住宅系列预制构件, 内容全面、协调、配套, 可以全方位指导设计、施工和构件生产, 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的突出问题, 填补了行业空白, 将对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 设计指导类图集指导设计人员掌握装配式住宅设计的各个环节, 了解标准化设计思路, 规范设计表达方式和深度, 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通用构件类图集一方面供设计人员选用标准预制构件, 另一方面供全国构件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加工, 大大提高了全行业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 规范了构件生产加工质量, 真正实现产业化;连接构造类图集给出符合规范的连接、安装节点做法, 指导现场施工, 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最核心的是全面性,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建筑体系, 即有PC、钢结构、木结构, 更完善、更全面;二是全产业链, 这次的体系有指导设计类、构件生产、施工安装;三是全系统, 除了主体的产业化和工业化之外, 还应该有内装的产业化装配, 以及外维护、管线设备。

二问宣贯落地

樊则森在业内一直有这样的问题: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形式表现的多样化与建筑功能适应性, 是否是矛盾的?在国内, 提起标准化, 大家就会认为标准化的建筑是千篇一律的;实际上, 国外住宅建筑的标准化程度很高, 也体现出了形式的多样化。标准化和多样化并不是同步产生的关系, 实际上可以通过策略来实现。

从2007年, 北京院开始做装配式剪力墙住宅, 我们的立面形式、表现形式虽然是标准化的户型、标准化设计, 但立面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无论是北京的实践, 还是深圳的实践, 包括国外的项目, 在这方面都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另外, 通过标准化设计和空间灵活性实现平面功能的适应性, 并不是说标准化带来的生活只能在框定的空间里, 而一定是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可能性的。

只要大家对标准有了正确的认识, 那么标准的宣贯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也就能更好地落地、实施。

现在, 我们的产业化刚起步, 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未来, 对设计师来说, 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可以创新, 任重道远!

三问现状发展

龙玉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住宅产业现代化, 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到今天, 也只能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了标准图集、标准技术、标准设计, 才有了起点和开端。

近些年, 市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注度非常高, 截至目前, 全国各地共出台了68个政策, 显示出庞大的市场需求量。据不完全统计, 到2014年, 我国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的工程面积达1800多万平方米。在建设中也涌现出一批典型项目, 但总的来说, 整个设计、生产、施工的过程也还有待完善。

目前, 市场上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 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整个建筑产业链的颠覆, 以及其对创新建筑业生产方式而产生的价值;第二, 市场需要理性看待建筑产业现代化存在的不足, 除了关注工业化本身的建造速度以外, 更应该关注的是其安全性、性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很多城市土地资源紧张, 所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大规模试点示范主要集中在保障房、普通的住宅。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 现在已经慢慢转向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

四问内装产业

刘东卫行业提到建筑体系实际上都是在说结构体系。而在国外, 产业化发展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全面而系统。

从建筑来看, 除了建筑结构主体, 就是内部的装修、管线设备, 这称之为完整的系统。观国外实践, 初期是主体结构, 过渡发展一段时间后, 内装产业迅速壮大。目前, 我国对内装产业的认识还非常浅, 很多的工业化住宅就是混凝土装配, 内里属于毛坯房。对中国来说, 最应该大力推动内装产业, 这对节能环保、惠民等各方面都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主体的工业化、产业化在材料应用上相对单一:PC、钢筋、混凝土, 内装产业则大大不同, 厨房、卫生间、玻璃、材料的品种很多、产业链长, 所以这一次包括住建部起草编制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也把产业化定义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潜力无限。

五问BIM

龙玉峰第一, 产业化和BIM是传统建筑领域中两项革命性的技术, 是跟建筑关系密切的新生事物。从需求上讲, 产业化的项目离不开BIM, 因为工业化工厂制造环节要减少设计上的出错率, BIM的可视化本身是一个很直观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可以检查空缺。

第二, 产业化和BIM的结合是提高质量、降低造价、缩短工期的唯一手段和路径。BIM可以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图纸设计完成直接传到机器里, 机器便会将每一个构件截取出来。例如计划生产1万构件, 机器会自动计算所需混凝土和钢筋的量, 如果生产周期为一个月, 机器便会分配一天需要生产的构件数量, 并统计相关数据, 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效率。不过现在构件生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 虽然机器是自动化的, 但备料等前期准备工作都靠人工操作, 包括构件的大小等要重新输入机器后才能实现自动化。

在运维阶段BIM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为工程里的所有参数和属性都是全程记录下来的。而且BIM更便于跟产业化结合, 结合效果更好。常规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生产阶段, 常规的施工方式跟BIM的关联度不大, 而这种施工方式的可变性和随意性导致与工业化建筑差异很大。工业化建筑的设计完成度非常高, 可达百分之百, 建筑完成后效果也和预期相同, 工业化所有的东西都是精细化的, 每根钢筋的具体位置, 雨棚、空调位、百叶、地面上的装饰构件等都是在生产阶段反复选型后确定的, 不会产生二次设计, 在生产阶段随意性很低。BIM可以对设计、生产、施工阶段全程监控, 更容易跟产业化结合。

BIM跟产业化之间一定是紧密结合的, 符合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符合整个社会生活习惯需求的发展方向。BIM和产业化的广泛应用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石, 将决定城市在建筑领域的竞争力和地位。

六问影响、问题

赵勇第一, 理念。在发展的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我们对产业化的认识还有误区。更多的人把产业化局限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并没有注意其他产业化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发展。

第二, 不能把产业化等同于主体结构的工业化。现行的混凝土的楼板、墙板、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柱是结构的产业化, 对内部装饰和总体结构相结合重视得还不是很够, 而产业化一定是结构和装饰要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三, 很多人更多的是把产业化看成施工过程的产业化。没有考虑协同推进建筑全产业链整合和发展。建筑业全产业链是从建筑材料开始, 包括了设备、设计、施工、安装的全产业链, 从上游到下游, 不能仅考虑施工过程的产业链。

七问未来

刘东卫关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未来, 按照住建部的相关指示和要求, 我们要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技术支撑的研究和解决问题。技术支撑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基础、前提、关键。一要完善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在内的全面的技术体系;二要对关键的技术实施创新, 对关键的节点技术环节实施创新, 对已经成熟的技术体系要尽快以标准设计或技术指南将其明确下来, 并积极地加以推广。

第二, 要大力推进标准化, 力争设计实现模数化。对部分通用的构件, 比如联合板、墙体板、楼梯、阳台板、空调板等要完全采用标准的尺寸。

第三, 在施工过程中, 还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 提升建筑技术的水平和工程的品质, 提升工程全寿命的使用周期。

第四, 注重内装和外装的同时工业化。

当前, 我国正面临“十二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 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我国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 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 寻求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目标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

浅析工业化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的发展 第8篇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四化一改) ;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 (材料、受力、复合) ;节点构造, 外墙板缝防水构造 (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 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 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 外墙的类型及材料 (砖、砌块、板材及幕墙) , 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 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 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 板柱的节点连接, 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 设计要求;类型, 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 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 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一、建筑工业化

(一) 技术支持

无论是工业建筑, 还是民用建筑, 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 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 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 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二) 严格技术标准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 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 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 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三) 严格检查隐蔽工程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 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 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 建筑业发展较快, 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 但从整体看, 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 质量问题较多, 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建设速度, 改善劳动条件,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 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 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 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 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 不仅污染环境, 制造噪声, 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 (简称“世构体系”) , 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 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 减轻结构自重, 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 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 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 与混凝土结构不同, 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 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 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 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 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 并使其具有防虫、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 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 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 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 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 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 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 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三、全面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创新

目前,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已普遍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但是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科学管理方式, 并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 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下去, 必将不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基础上, 加以适当的创新, 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 对我国的工程管理方法加以创新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历史较悠久, 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 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 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 直接应用于国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而是要对外国的工程管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 并坚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 结合国内工建筑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 加以适当的创新, 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市场, 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引导其主动参与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 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 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只有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建立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中, 才能有效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方法较落后的现实。

(三) 在总结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对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我国工程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在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 管理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 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四) 明确规定工程签发原则及注意事项

1. 严格签证管理, 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不予签证的情况。

2. 根据合同原则, 严格审查各种签证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杜绝事后追认的现象, 对签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负责。对一次性增减项目造价在1万元以上的现场前证, 在施工的同时必须有业主方和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跟踪审查, 其相应的工程量签证最迟在完工后的10天内办理好签认手续, 如不按规定执行, 相关负责人有权拒签。

3. 严格按规定格式及程序办理签证。首先, 需办理“合同外项目签证表”, 并填写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编号, 即签证依据。签证后, 需办理“工程变更申请表”、“变更工程量清单”和“变更综合单价分析表”, 并附上完整的支持材料。

4. 严格遵守规定的报批程序和报批时间, 不得无故延误, 并制定工程签证流程表。

现代建筑产业化 第9篇

建筑行业在国内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占有重要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 国内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模式都是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以及高排放等进行, 浪费大量资源, 污染了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竞争的能力。在以前施工现场中, 通常需要很多劳动力, 这使得建筑成本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且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 建筑行业的建筑成本也提出了更高的价格。为了妥善处理劳动力价格不断增加与建筑物需求快速上涨的情况, 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 以住宅建设为核心, 以新型建筑工业为重点, 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管理与现代科学技术, 将建造过程全部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替代以前的生产模式, 让工程效率、质量与效力得到提升。建筑现代产业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建造过程信息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装修一体化以及当场施工装配化等。建筑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化的原因主要是:①国家政策提倡节能减排, 保护生态环境, 节省资源浪费, 将工程效率与质量提升。②劳动力缺乏, 劳动成本不断增加。

2 建筑企业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

新型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心, 而新型建筑工业化并不是单纯追求建筑装配化, 它只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渠道, 并不能简单等同。对建筑企业来说, 不能只重视研发装配中各种技术, 在施工中使用的装配式构件, 而配套却是以前的生产模式, 导致建筑工业化与预期效果不符。唯有将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现代科学管理才可以真正走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建筑产业化企业要想得到较好发展必须重视管理与技术同步, 两手要硬, 两手都要抓。

目前, 建筑产业化道路的企业发展方式将发展成为以工程总承包为核心的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方式。在我国工程建设方式改革过程中EPC模式提供了新的改革动力, EPC模式不同于施工总承包, EPC模式主要以构件厂与设计为主, 经过EPC工程公司中的总承包对各个环节 (设计、采购与施工等)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EPC工程公司通过熟悉项目的整体系统与顺利实施技术, 防止不同单位进行施工试车扯皮、竣工难的现象出现。EPC模式的应用体现了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投资控制的作用, 并且只有一个利益主体单位, 能够有效地控制项目的投资。

3 建筑现代产业化发展中应用BIM技术

“新型”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 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的建筑工业化,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建筑信息化。目前, 我国属于信息化社会, 要求建筑产业必须与时俱进, 将建筑和信息化进行结合, 才是真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建筑信息模型 (BIM技术) 逐渐变成建筑也各方面关注的热点[1]。BIM技术主要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前提, 结合了建筑工程整个项目中生命周期中与工程数据模型相关的各种信息, 具备五大优势:可视化、可出图性、协调性、优化性与模拟性。在以前使用CAD中, 通常是在二维环境下设计图纸的, 每张图纸设计都是一个单独“迷你项目”, 首先从平面开始进行绘制, 其次是画立面和剖面, 最后根据项目进程对全部图纸进行改善。这样的修改方式就变成了设计师繁重冗长工作的原因之一, 占用了设计师的时间与精力。而BIM技术的应用对此种工作方式进行改善, 在虚拟建筑中进行设计, 设计过程的关键不是图纸而是模型, 全部图纸都是在模型中形成, 图纸变成设计的副产品, 每个视图相当于同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建筑产业化必须密切结合建筑信息化, 从而较好地带动装配式建筑迅速发展。Tekla Structures是在BIM技术中的设计软件, 模块主要包括了3D钢结构细部设计、项目管理与3D钢筋混凝土设计等。Tekla Structures设计软件实现了三维结构模型管理与建立, 可以在建筑结构设计、现场安装、施工图纸与工厂加工等过程中表现出来[2]。文章主要根据某一工程实例的装配式建筑对BIM技术的应用介绍, 具体情况如下:

3.1 工程概况

济南市某一建筑工程, 属于施工建设中的装配式商品住宅。其中又层在地下, 21层在地上, 60.820为结构总高度, 结构方式是装配整体剪力墙结构, 这项工程从3层以上开始进行装配施工。

这项工程的预制构件主要有:预制三明治剪力墙、内剪力墙、空调板、叠合梁、阳台、梁墙复合预制构件、预制楼梯以及PK叠合板等, 预制装配率达到85%。

3.2 建立BIM模型

传统的建筑设计和BIM模型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区别就是增加二次构件的拆分, 即是二次设计建筑结构。依据工程自身结构特征, 在对预制构件的重量方便工程的吊装与运输进行考虑过程中, 要求出示拆分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主要有:构件细部节点详图、构件拆分深化设计说明、构件结构详图、项目工程平面拆分图、项目工程拼装节点详图以及项目工程量清单等[3]。

3.3 汇总工程量

Tekla Structures软件最强大的功能就是能够精确地统计模型中的工程量, 其中包含了钢筋用量与混凝土用量, 还可以依据需要输出界面尺寸、混凝土用量、编号和材质等内容以及钢筋用量、编号和数量等信息, 依据模型分类汇总整栋楼层材料用量与构建数量, 并详细汇总了构件截面的尺寸、重量、材质、长度与数量等。

3.4 施工管理

利用Tekla能够实现住宅楼的工程进度管理, 并设置工程状态对话框, 对范围开始时间、时间间隔与结束时间进行明确, 也可以在时间表上直接设置日期, 以便对每天工程进度情况进行观察。经过4D模型实现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 从而完善施工工序。

4 结束语

建筑现代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模式下, 会变成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 还应重视建筑信息化发展, 运用BIM技术对装配式进行模拟, 让装配式建筑户型标准化, 构建规格化, 从而降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德东, 程功.面向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府质量监管模式研究[J].中文信息, 2015, (11) :297-298, 114.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信息化推进工作委员会.让信息技术助力建筑产业现代化[J].中国勘察设计, 2014, (8) :32-33.

现代建筑产业化 第10篇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動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3培育市场,完善利益联结 加强市场建设。要合理开发利用优势产业,用产业去支撑市场,用市场去带动产业;强化品牌营销;加强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探索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尽量以合同制、股份制分配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建超集团扬帆建筑产业现代化 第11篇

施工速度快:由于构配件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建筑过程可以同时在现场和工厂展开,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在工厂完成,现场安装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对天气依赖较大的混凝土施工过程,工厂化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采用快速养护的方法较现浇方式养护时间大大压缩。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现场现浇方式相比,节约工期一般可达到30%以上;

施工质量提高: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设备精良、工艺完善、工人熟练、质控容易,施工质量大大提高;

施工环境改善: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并且工厂根据现场需要陆续提供构配件,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大大改善,噪音、垃圾、粉尘等污染大大降低,既保护了工程施工人员,也保护了工地周围的人员;

劳动条件改善: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条件可以提高,施工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在计划周密,管理有序的情况下,没有了抢工的必要,现场建筑工人也可以按照正常的上班时间进行工作,保护了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

资源能源节约: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

成本节约: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预制构件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再加上建造过程时间、人工、能源的节约,后续质量成本的降低,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以比传统的施工方式节约成本,从而为开发商、客户和建造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为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号召,建超集团在福建省率先吹响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在福建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现已形成全预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三大体系,产品包括: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公共建筑、特种行业(如变配电站、水厂、污水处理厂)、市政设施等。建超集团时刻以福建省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自警自律,以福建省首栋预制装配式民用建筑1#试点楼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工作:

技术整合:1.2015年1月,建超集团与台湾润泰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润泰集团以系统化的装配技术和先进性的工艺理念,为建超集团的业务开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建超集团组织人员对接集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安装为一体化的工作,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全面掌握装配式专业技术奠定基础。集团以年产能满足2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生产能力为基础,配合润泰集团完善的工艺技术,必将在推进海西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推动与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从源头保障高质量的设计方案;3.在建超1#试点楼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与金强(福建)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福泰高科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内外墙领域开展积极的合作探讨,以试点楼为载体,探索了多种型材的结合方式,延伸了装配式工艺链条。

产业交流:1.2015年6月9日,在建超绿建科技园举办“福建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现场观摩会”,与会各级领导对于建超集团的施工工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2.2015年6月12日,全省各县市质监站领导莅临建超集团,实地参观了车间和工地,对装配式建筑工艺的质量和精准度表示认可,并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3.2015年6月26日,建超集团协办了第五届中国(国际)预制混凝土技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专家共聚建超绿建科技园,有条不紊的生产车间、干净整洁的施工现场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市场推广: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建超集团所推广的装配式建筑益发突显优势,在建筑市场上日益受到青睐。建超集团从大局出发,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系统化的装配施工技术为基础,积极联合各方企业探讨合作方案。与中铁一局集团厦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保持良好的技术、业务互动,共同为海外市场布局。与福建建工集团签署市场战略合作协议,为共同推进海西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艺总结:以建超1#试点楼为主体,生产车间、装配团队及时与润泰技术顾问团队针对车间生产和施工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集团定期召集检测、设计等部门举行商讨会,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做好工程总结,为今后的设计、生产、施工提供可鉴案例,积攒宝贵的工程经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现代建筑产业化】相关文章:

现代建筑05-26

现代地域建筑05-09

现代办公建筑08-23

现代建筑形式08-25

徽派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09-10

现代建筑节能工业建筑论文04-18

现代智能建筑05-20

现代交通建筑发展05-26

现代建筑施工07-12

现代建筑装饰06-06

上一篇:经皮肾镜技术下一篇:大民屯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