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质范文

2024-06-02

把握实质范文(精选11篇)

把握实质 第1篇

一、语文学科的实质

1. 语文学科必须承担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责任

设置语文学科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打好基础,解决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问题。语文学科不是要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满足,而是要总结他人善于运用语言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帮助和指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上来,促使主体“内化语言”与“迁移语言”,最终“为我所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的重点应当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有关人文精神元素的滋养与教育。学科的工具功能承担着语文理解与运用的双重任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也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在学、用语言中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发展语言能力。

2. 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

首先,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置身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具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训练,切实为学生架起语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通过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创设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保证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体验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二、当前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1.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我们要教学生从单纯关注阅读理解转变为在阅读中学习表达,使表达运用和阅读理解进行有效的沟通。语文阅读课也应当充分利用文本情境,精心设计促成学生语言模仿、转换、迁移、应用的相关作业,应该经常有动手“做”的作业,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学生“想、说、做”有机统一的过程,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的课程结构,尤其是拓展学生的阅读,以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使课内学习和课外习得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要真正学好语文,光凭教材上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纭繁杂的阅读世界,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由博览到精读,由吸收到倾吐,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将语文学习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学生只有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2. 改进语文学习方法

把握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 第2篇

时间: 2006-11-10 8:33:00新疆日报网

前不久召开的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是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王乐泉同志代表自治区党委第六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回答了关系新疆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反映了全区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为我们展示了美好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对加快推进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贯彻落实,首先要把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重点是学好王乐泉同志的报告,全面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为抓好落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要深刻领会大会的主题。主题是报告精神的高度提炼和升华,是贯穿报告始终的红线。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而奋斗。”这个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党中央保持思想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规定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走向。这个主题指出:新疆的未来发展已经建立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近十年、五年的巨大成就表明:这个“新的战略起点”,是新疆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的新起点,是新疆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面临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性机遇、条件具备、蓄势待发、迎来新一轮更快更好发展高潮的新起点。

这个起点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在应对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中奠定的。站在这个起点上,大会提出了“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新疆”的奋斗目标。结合报告全文可以看到:我们要建设的“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是一个基础设施将得到新的显著改善、新农业新农村将有很大发展、新型工业化将跨进新的发展阶段、自治区综合经济实力将跃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将更加宽裕的新疆;是一个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新疆;还是一个生态环境得到更好保护和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山川更加秀美的新疆。建设这样一个新疆,大会要求,必须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完成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大战略任务”。可以说,报告是对大会主题的系统展开。学习王乐泉同志的报告,一定要深化对大会主题的理解;把握大会主题,一定要联系报告的全部内容。

二要深刻领会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新疆区情具有特殊性。结合新疆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新疆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然形成既体现中央对全党全国工作要求,又具新疆特色的工作经验。

这些年来,自治区党委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不断丰富抓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思路、措施和办法,使全局工作始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王乐泉同志在报告中科学概括了其中“体会最深刻的”五条经验,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符合新疆区情的发展路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

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心诚意为各族人民群众造福;坚持推进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五个坚持”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在发展上,这些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新疆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积累了实施以“一白一黑”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经验,“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的经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建设“四大基地”的经验,坚持工业园区化发展的经验,“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经验,大力发展融合型经济的经验,等等。体现在团结稳定上,这些年自治区党委牢牢把握大局,坚决贯彻中央指示,有针对性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保持了新疆长期稳定,保证了人民安居乐业,积累了丰富的做好民族工作的经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经验,开展“严打”、集中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经验,强化基层基础的经验,“双拥”工作的经验,妥善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等等。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多年实施“民心工程”,为人民大办实事好事,群众近五年得到实惠最多。体现在党的建设上,自治区党委及各级党组织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周边环境又比较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积极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在落实对党员干部讲政治的特殊要求方面,在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可以说,在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自治区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思路和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涵盖在“五个坚持”中了。对于“五个坚持”,我们一定要联系这些年自治区党委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来理解,一定要联系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全部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理解,一定要联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这些经验坚

持好、发展好。

三要深刻领会关于新疆战略地位、历史方位的重大科学判断。新疆在全国大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是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疆在全国发展和稳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王乐泉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总体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新疆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要使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战略地位相适应,与各族干部群众的愿望相符合,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王乐泉同志曾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而我们新疆正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各项重大决策和自治区党委的一系列部署,都建立在对新疆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基础上,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些科学论断。

四要深刻领会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新疆既宏伟、又具体。它作为总目标,必须以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目标为支撑,必须以一系列重大措施为保证。学习王乐泉同志所作的报告,必须深刻领会报告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明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工作重点,充分认识新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从新疆实际出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增强民族团结、做好宗教工作、健全民主法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深刻理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加强思想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把握精神实质 推进跨越发展 第3篇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旗帜昭示未来。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谈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举起来了,我们就知所趋赴、有所指望”。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高举旗帜不动摇。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哈尔滨要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也唯有高擎这面旗帜,把它作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基本遵循。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哈尔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城市发展态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要我们按照讲话要求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基本道路不停步,坚持基本理论不动摇,坚持基本制度不懈怠,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谱写哈尔滨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胡锦涛讲,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关乎长远。哈尔滨发展相对滞后,固然原因很多,但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是个重要因素。一些同志习惯于“在现有的篮子里找菜”,在“老圈子里打滚”。解放思想,就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挑战自身极限,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瑞士在土地、人口等方面与哈市相差无几,一年只有4个月可以放牧和耕种,其余时间都是冬季。然而,却能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创新指数”榜首成为创新强国,靠的是“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开放思维。解放思想天地宽。只有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我们才能走出束缚、摆脱桎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的视野上、高度上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发展。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胡锦涛说,“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哈市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最长,影响也最深,到现在一些部门仍习惯依旧,管住、管死的办法多,扶持、搞活的办法少,形象点说就是“车破闸好使”,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改革开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冲破体制坚冰、打破制度瓶颈,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解放出来,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哈尔滨目前还处在跨越式发展的起步阶段,正在“爬坡”。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需要破解的矛盾很多,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大、结构调整不快、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不发达、“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功能不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哈尔滨进入跨越发展新境界。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境由心生,事在人为”。正处于实现新跨越征程中的哈尔滨,迫切需要形成一种敢打硬拼、知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要我们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凝神聚力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繁荣、幸福、文明、和谐哈尔滨的奋斗目标。

把握实质 第4篇

辽宁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省辖14个市,4200万人口,1900万乡村人口,城市化率58.7%。全省44个县(市)中有24个山区县(市),占54%,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10425万亩,森林覆盖率35.13%。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4%。辽宁省是中国北方以集体林为主的省份,集体林面积9000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86.5%。集体林在全省林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

1.1 林改的进展情况

辽宁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5年3月开始启动试点,截至2009年12月底,全省集体林权改革确权到户率达99%,有8765个村完成了改革,共完成确权到户面积7868万亩,签订合同382万份;林权纠纷调处率达到97%,调处纠纷13911起,调出纠纷面积124.9万亩;全省有389万农户、1379万农民参加了林改,据全省850多份的问卷调查和200多个村的验收结果,群众满意率都在98%以上。主体改革实现了平稳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开展了配套改革的试点。

1.2 林权改革的主要特点

1.2.1 实行分类改革

公益林除特殊保护地区外,都纳入改革范围。对商品林采取相对放宽经营政策,鼓励对林地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自愿流转。对公益林坚持公益性质不变,经营方式不变,实行"确权到户,补偿到户,双重管护,生态优先,适度利用,科学经营,有序管理"的办法。

1.2.2 实行分区突破

东部多林地区,农民对林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改革的模式以家庭承包为主,基本是均山均林,解决山区农民的生产致富资料;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区,农民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不高,改革的目的是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质量和防护效益,改革模式以竞价转让的其它承包形式为主;西部三北防护林区,林业建设以沙化和荒漠化治理为重点,在生态优先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林产业。该地区的改革模式为"一包、二送、三补贴、四均股"等形式。

1.2.3 主体改革配套改革同时开展

我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组织林农成立专业协会。二是积极引导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三是加强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四是开展了以林抵押贷款试点。五是鼓励支持林地经济发展。六是编制村级森林经营方案。

2 林权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集体林权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解决难度较大

本次林改前,一些地方村干部将集体林进行不规范(暗箱)流转,造成集体资产严重流失,群众意见较大,由于相应的法律不明确,解决的难度较大。随着群众关心林业、参与林改意识不断提高,在有的地方出现了越级上访案件,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

2.2 林业资金不足,各种融投资、保险制度不健全

林改后,大片山林分到林农手中,由于比较分散,不便于管理,林农又没有有效的资金投入林业,资金不足、各种贷款保险制度不健全成为制约林业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各种融投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贷款尚未涉及林业领域;二是林权证抵押贷款限制性条件多,手续繁杂,还款周期短,抵押范围窄。三是林业保险制度尚未形成,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严重病虫害,林农将蒙受巨大损失。

2.3 公益林补偿标准低,保护管理工作受挑战

我省公益林比重较大,林权改革后,90%的集体公益林被分到林农个人手中,如何既让林农从经营公益林中得到经济效益,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益林保护管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林农经营公益林的积极性,也关系到林农对公益林的管护质量。

3 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领导,进一步加大林权纠纷调处的力度

针对各地在改革中暴露出的历史遗留林权纠纷,要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培训,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解决林权纠纷工作机制,各级林业部门都要成立解决林权纠纷工作组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林权管理、纪检监察、林改部门共同参与,对林权争议问题,要认真对待,实行属地化管理。

3.2 应尽快建立林业金融、保险支持制度

建立完善的金融、保险支持制度,帮助林农解决林业发展资金,激发林业经营活力,是巩固林权主体改革成果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让各种商业贷款涉足于林业领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和方法,规范简化贷款程序,减少贷款收费项目,降低贷款利率和收费标准,延长还贷周期(至少应在7-10年),放宽抵押条件,符合条件的天然林以及公益林也应纳入抵押范围,同时实行农民贷款财政贴息办法,以减轻农民贷款压力;其次应尽快出台林业保险政策,减少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以及经营等方面的风险,实现政府支持、社会保险、农民投入一体化的林业融投资环境。

3.3 应大力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目前国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本质上还是一种管护补助性质的资金,真正意义上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包括管护成本、机会成本、可持续经营成本和对环境的贡献,要维持现阶段可持续经营,据测算其补偿标准至少应提高到每年每亩25元,可用其中5元进行集中管护,20元补偿林权所有者,才能初步实现产权主体的生态补偿,并应修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补偿资金直补到户,以巩固和保护集体公益林产权改革的成果。

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林权改革的情况和特点,归纳总结了目前我省林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我省林权改革必须要加大纠纷调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或制定林业金融和保险、生态效益补偿等制度。

关键词:林业,集体林权,制度

参考文献

[1]江机生等.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教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

了解新课标变化 把握其精神实质 第5篇

了解新课标变化 把握其精神实质

河南省三门峡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耿翠霞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评价的纲领。版课标落实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时代进步的特点。

从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角度讲,20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稿课标重在引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及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年版课标则是在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重在根据时代需求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民族精神、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2011年版课标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使教与学更具有操作性。

2011年版课标从“前言”到“附录”很多地方都作了修订,与实验稿课标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特点。

第一,2011年版语文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强调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等部分20余次提到“民族文化”,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把“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原来的120篇增加到现在的136篇;还增加了“书法课”,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了每天练字的时间。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在写好硬笔汉字的同时,要“兼修毛笔”的新要求:三到四年级的学生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011年版课标强调学生“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要“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些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2011年版语文课标注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恰当的教学建议,强调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011版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多次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并“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2011年版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以上内容的修改和增加,都说明2011年版课标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死的”语文知识。

第三,2011年版课标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教学建议,操作性更强。

2011年版课标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如:针对阅读教学中仍有教师“模式化”讲解或教师不敢大胆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以及学生小组讨论“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2011年版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针对学生朗读时唱读、拖腔的问题,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针对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两张皮”和作文书写潦草的现象,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相比,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加明确、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如:对于识字、写字教学,2011年版课标规定了不同学段的识字、写字量,还提供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对于写作教学,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第四学段是“写作”,并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对于口语交际教学,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

在“评价建议”中2011年版课标不仅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且根据各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的不同,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各方面的评价,都就每一学段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评价建议。

把握课改实质 构建高效美术课堂 第6篇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对艺术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艺术追求。

高效课堂的建立要做到:

第一,课前,教师要做到认真通研教材,彻底把握教材、把握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分层导学案;学生课前根据学案,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查找课文链接,了解美术作品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完成基础知识、基础题目,完成基础性目标,从而为课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上,教师要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一要看学生参与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要看学生参与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畅,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是否整齐,教师注重適时、恰当、中肯的评价,教师要汇总交流展示中的问题,把握课堂教学的关节点、关键点、易错点、疑惑点,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三,课堂练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拓展性的题目,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训练题组,并通过教师抽检、班级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

第四,课后分层布置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学生能力差异,探索分层布置作业。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指导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手段,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要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美术课堂,就要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思维认识世界、用艺术手法反映世界,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把握实质 第7篇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数十年,经历中很深的印象之一是大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讨论、争议从未停止过。出现如此现象的因素很多,但其间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似乎总是绕不过去,即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本意。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少,但鉴于仍争论着的认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现状,对该问题的讨论却仍然显得十分必要,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理解,切实把握。以下从“学科理解”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教与学需要有对母语的尊崇心理和灼热情怀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一个人的生活与精神的栖息之所。人的智能发展、精神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无一不来自母语的熏陶、哺育。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此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这样的理念被弱化,这样的情怀被忽视。小学语文教学中难见为“真善美”而肃然起敬,为民族的灿烂文化而惊叹、倾慕、自豪,为民族的历史兴衰而讴歌、忧思而生向往责任担当之心。语言学习中也少了那种因真情激荡而产生的自然又深切的喜怒哀乐。

对祖国语言的尊崇心理和灼热情怀,虽不是那种显性直接的技能方式,也难以说会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这恰恰是学生学好语言、获得素养、成就学业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充满魅力的祖国语言和饱含情怀的精神种子一起植入学生的心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局面和真正大有希望的前景。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兴趣、语言情怀培育和精神成长关怀为思想指导,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学科气质、学科情怀和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无不证明着这一点。

二、理解语文学习的目标实质,语言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

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必须理智地把握其目标方向、任务要素及要素间的内在结构,这关系着语文学科的本真精髓与内在逻辑。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属性所带来的复杂、混沌的学科现象,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能力,就应该是能体现其综合运用特征的。语言能力主要包含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虽有区别,但在学习任务和学习行为活动中却往往是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因而,知识与技能在目标要素的分类中可以合并,学术研究领域中也历来有“学科知能”的特定说法。

情感态度体现着语言学习的价值观,其间内涵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在学习主体的情感动机层面,主要指语言学习兴趣,主体的语言交际意愿、态度与品格等。二是体现价值观引导的语言情怀、思想观念、审美情操、文化理解等。该类元素因大多蕴涵于固有的学习课程中,教学中应注意自然地释放而发挥其作用,至于其他相关的教育元素也应在教学中凭借课程教材载体施加影响而达到价值引导的目的。三是反映在个性倾向方面。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发展选择的影响,人的价值倾向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情感意向的个性独特色彩,即所谓的“情有独钟”,这是气质性格差异所致。这种主流价值原则下的个性化表现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可惜我们对此关注甚少。

语言学习策略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语文学习的智力活动行为,相关提法有“学科方法”“学科智力”“学科思维”等,其内容有认知策略、过程监控策略、资源利用策略等。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规律,其内涵维度,有体现学习共性的“一般思维方式”,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有语文学科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如诵读、涵泳等;有反映主体学习的个性化特点的,如有的善于凭借形象、事例学习,有的擅长联想、推断,有的善于计划、监控、评估自己的学习等。思维科学理论认为:教育科学中最重要且最难的问题是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很显然,学科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认识学科教育的思维规律。具体地说,在语言学科中,一方面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发现、认识他人语言运用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如何按照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学习策略在语文学科目标中作为要素列出是富有意义的,因为语言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学科思维、心智发展、能动学习和因主动发展而获得可能的未来成就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同时,这也是当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薄弱的领域,为此,我们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更应当对此多加关注。

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语言策略三要素,虽各有其内涵属性,但相辅相成地体现于语言素养的目标结构中,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与成效达成中常起着互为条件、目的的作用。

实现语言素养目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生活体验、语言情怀、知识积累、文化积淀为基础,以运用方法,发展智力的语言策略为条件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以语言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为主线来带动整体素养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习主体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和获得相关情感精神元素的滋养而健康成长。这是语文学习行为和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与关键特征,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三、高质量的语文学习需要良好的课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问题常遭指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整体课程格局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观察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教材还是教教材,甚至只教考试规定的篇目,还以做题代替阅读,把本应是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语文学习捆绑在一本薄薄的教材上和做题中。这样狭隘的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益了。

姑且不说什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不奢望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前的教学就是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性标准的贯彻和落实也是颇有距离的。追求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整体的语文课程格局的建设,积极处理好学与用、学得与习得、课内与课外、单一与综合、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窃以为,有效的经验是:着眼整体课程观,拓宽学习途径,拓展学习领域,坚持语文课程为“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由于母语学科的特殊性,“课堂学习”须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选择,教学的过程方法务求本色、实用,力求精要、启思,少教多学,尽可能地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关注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语言综合实践活动留出空间。“课外阅读”应在有目的、有计划、有质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好读书”的情感态度与习惯,同时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思维及相关人文素养的积累、陶冶。“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体现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的观念,以有结构有主题和多样化的知识性、探究性、体验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究、观察、阅读、表达等。课程的三个板块须整体规划,使学与习相互促进,课内与课外有效互动。“几堂好课”固然重要,但调整课程结构,确立整体的课程框架,调动学生主动、充分的学习,其效远胜于只见“一本教科书”和“几堂好课”的教学。

四、正确理解与发挥教材的作用,合理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还明显地反映在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关于这方面的说法较多,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等。应该说从部分教材的功能属性和解决实践阶段中的倾向性问题的视角看,这些提法无疑是正确和积极的,是反映了问题解决的实践需要的,在实践的引导与教学改革方面确实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教材的全部面貌和最基本的属性看,无论传统经典的诗词歌赋、名家名作,还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课文,其内容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知识”和“工具”的“双重价值”,因此,也体现着使用时的“双重功能”。所以换一种说法,可能更恰当中肯,即“教材既是‘认识对象’,也是‘认知工具’”,只是教材的文质差异和因目标要求与学情需求的实际而在具体的教材使用中体现出这种“双重性”的非平均性和非对等性而已,即有些偏重对象认识的知识理解,有些作为一定目的载体的“例子”。忽视教材(学习材料)固有的价值与功能,理解上的偏颇和使用的不当,也是难有效果理想的教学的,这种在认识上的模糊也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材是“认识对象”,也是“认知工具”,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把握“教科书”的功能而切实地发挥其作用呢?

教材作为“认识对象”,其功能目的侧重于“理解”;教材作为“认知工具”,其功能目的侧重于“应用”。理解为目的教学其主要追求的是“懂”“知”等知识意义,在学习行为方式上侧重领会、记取、积累、巩固等,这种着眼“对象认识”的学习意义,既客观存在,也无法否定。带有工具目的的教学,则偏重于“能”“会”等技能意义,在学习行为方式上较关注转换、迁移、应用等。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学用不沟通的教学其效率是会受影响的。如,应用的需要越强,目的越明确,指向理解的效果就越好,知识迁移也越容易。因此,理智的教学应该是学用相互支持。

关于“认知工具”,从认识迁移角度看,是在理解的前提下,通过某些共同因素的联结,透过当前的知识原型,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知识与工具意向的共同作用下,由于“教材情境”与“共同因素”的联结效应,学生的认识会广化、深化、活化,新旧知识之间会发生有机联系和产生新结构;同时,由于主体自身的认知目的取向的主动“纳入”“整合”“转换”,因而也使认知行为具有了学习主体“个性目的”的倾向。教材是“认知工具”的功能观在教学行为中如能有效体现,能够促成客观知识主体化,共性知识个性化。从技能迁移角度看,教学应该促成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境练习,去迁移、应用某些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实现知识向技能转移,从而获得解决相关问题的工具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通过学习而实现“道德熏陶”“读书明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立德树人的教育,这往往反映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学到文本及其他相关途径中的认识事物、思维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能和获得相关智力的发展。语言学习的主要工具功能应体现在“语义探究”与“语言技能学习”这两大任务上。

其实,一些富有经验的有着卓越教学成效的语文教师对于如何充分认识和发挥教材的资源和功能有着自己的独到心得与独特的表述方式。他们认为,高效使用教材应该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话语简单,却一语中的,这是进入到一定境界后才会有的认识,更是他们长期体悟的经验结晶,他们是语文教育界的高手,他们能深刻地理解教材的本质与教学的本意。

以这样的教材价值功能视角去观察比照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下实践中的偏颇是存在的,这主要表现在对教材价值功能充分性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把握上。

当然,这里的一些议论,仅是学术争鸣中的一孔之见,更不是为了否定学术界专家们的关于教材观的种种观点,仅是意在讨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确实普遍存在着重理解轻运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用教材教”“不教课文教语文”等观念有着实践指导的重要意义,毕竟“为迁移而教”应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和理想追求。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讨论的内容还有很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具体的教学到底怎么做更好一些,还有待我们深入讨论。

把握实质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兴趣,高效

几年前, 我十分荣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优质教育资源评价与推广”课题组主办, 甘肃教育协会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甘肃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实地观摩了贾志敏、薛法根、吴琳、吉春亚等4名特级教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认真聆听了他们的一些报告, 会后深受启发。最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语文教学, 我深深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要走一条务实、高效的道路, 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学习需要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贾志敏等几位老师在这点上有着广泛的共识。面对陌生的教育对象, 他们都十分注重并善于通过表情、语言、动作、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作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引导, 也需要鼓励。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好的态度和习惯, 可以造就一个人美好的未来。许多时候, 我们都把学生学习态度 (认真、专心、细致、踏实、严谨等) 和习惯 (准备学具、坐姿、做笔记等) 的培养认为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 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被忽略了。其实不然, 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要渗透到小学教育的每个阶段和各科教学的全过程。贾志敏老师在五年级的作文讲评中, 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白回改”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道理, 让学生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勤于修改。这些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养成无疑会使学生一生受益。

三、要注重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语文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语言文字。要感受这种魅力所在, 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不同于朗诵, 前者是本色的, 后者是夸张的, 具有表演性质。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行。令我影响较深的是贾志敏等几位老师都极为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错或读的不够准确的字词以及一些较难的句子和人物对话, 他们都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范读或是领读, 直到学生掌握读好为止。另外, 他们指导学生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指名学生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四、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表达, 善于表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新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中, 薛法根老师指名学生读后, 让学生说说读得好的原因。后面又运用“这是一个 () 的园子?”让学生做口头填空。在古诗《夜雪》一课教学中, 薛老师让学生试着解释诗句, 谈读后的感受等。吴琳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出示课件, 让学生看图说话。当文中小英子和父亲对“骆驼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这个问题有异议时,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五、要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阅读, 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渠道。那么应该如何使学生愿意阅读、爱上阅读呢?吴琳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阅读激情的点燃者”的确, 一个不爱阅读的老师是没有办法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具体来说, 教师首先要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 善于捕捉文章中有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品读, 在语言文字中多走几个回合, 多角度、多侧面触摸语言, 揣摩语言, 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言语。并且让他们抄背自己喜欢的句段或文章, 以积累语言。其次, 教师要努力开发语文资源, 广泛拓展延伸, 我们不能将阅读仅仅局限于教材, 而是要广泛涉猎于课外, 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当然, 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 我们更应该主动向学生推荐更多、更好的作品, 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随着他们阅读的广泛和深入, 孩子的语文素养必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六、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有效指导

一篇文章,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我们总是埋怨学生的作文写的不好。其实我们很少静下心来仔细地从自身查找一下原因。比如, 我们是否在平时的语文课中只是引导学生一味的分析、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忽略了对重点词句段篇的品读?我们是否只是一味地“放手”让学生去写, 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40分钟的作文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讲评?等等, 都应该是我们认真思考的。贾志敏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有关松鼠的童话时, 先让学生了解童话的含义及其特点, 接着让学生说说松鼠的外形、性格、习性等, 接着听写了与松鼠有关4句话让学生排序, 之后又听写了一段话 (当然也是有关松鼠的) 并让学生猜一猜“松鼠的核桃怎么一个也没有了?”等学生自由回答后, 他公布了答案:松鼠的核桃不是被它自己吃了, 也不是被老鼠偷走了, 而是被游客拿走的。让学生谈谈自己这时的感受, 最后要求学生以此为素材, 发挥想象, 写一篇童话。第二节课作文讲评时, 贾老师先让学生懂得: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接着又出示了一段文字, 师生修改, 然后让学生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进行比较朗读, 体会文章修改的好处。最后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 老师适时加以评议。在老师的具体、有效的指导下, 学生有修改了自己的作文。从这里, 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对学生写作习惯和方法的指导是多么的重要。

把握实质 第9篇

一、教材变化分析

1. 例题变化分析。

2011年版新教材比实验版教材在例题的设计上更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材中增加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 你发现什么?”在“梯形的面积”教材中也有类似内容的增加,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剪、拼、摆等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领悟所学图形的面积公式。

2. 习题变化分析。

(1) 调整部分习题的顺序, 习题的安排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如, 新教材练习十九中, 把实验版教材排在第3题的“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28㎡, 底7m, 求高”移到了第9题, 新教材的练习二十中, “已知三角形面积176㎡, 底22m, 求高。”移到了第7题, 因为这两题根据乘除法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 难度较大, 学生不易掌握, 理应排在第二课时学习, 而不应排在第一课时来练,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增加部分习题, 让学生练习量更加充足,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 新教材在练习十九中增加了第2题 (出示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第3题 (列表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求面积) , 在练习二十、二十一中也有类似的增加。练习二十二中, 新增第7、8、9、10题, 这些题目是针对例5估测不规则面积而设计的, 通过增加有针对性的习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实施建议

1. 沟通新旧知识联系,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中, 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图形的内在联系, 以转化思想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比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是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而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是通过合拼、剪拼等各种方法,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的。具体的转化如下图:

比如, 在复习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时, 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形的运动变化, 让学生形象感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课件先出示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由一条线段逐渐缩减成为一个点时, 就变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出现梯形公式S= (a+b) h÷2, 当b=0时, 就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接着课件再出现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拉伸, 直到上、下底相等时, 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这时梯形公式S= (a+b) h÷2, 当b=a时, S=2×a×h÷2=ah, 这就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图形运动变化的教学, 形象地沟通三者的关系, 让学生印象深刻, 熟练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2. 创新学生探究活动, 引悟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只有经历多种不同的探究活动, 才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新引领学生操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如,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除了课本中提供的探究方法外, 可引导学生再探究还有没有其它转化方法,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适时点拨:可不可以在三角形两边中点间画一条线段?如何再操作, 就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等方法, 得出另外两种方法。

(1) 折叠法。把三角形沿中点连线折出重叠的长方形, 折出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底÷2) × (高÷2) ×2=底×高÷2。

(2) 割补法。把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从而推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2) =底×高÷2。通过引导学生不同的探究思路, 感悟知识的不同形成过程,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核心目标之一,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这块知识中, 要特别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有一道题:“一堆圆木堆成梯形形状, 最上层有2根圆木, 最低层有7根圆木, 每下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圆木, 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很多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教师只有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帮助学生理解圆木共有6层, 就是梯形的高, 2根和7根分别为梯形的上、下底, 从而算总根数。这样可提高解题效率,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发挥方格子的作用, 提高学生估算意识。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 教师多处有用到方格纸的地方, 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 练习十九第10题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求法, 例5借用方格纸来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比如, 在例5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方格纸的作用, 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方格纸中确定这片树叶的面积范围, 分别让学生数出满格和不满格的格子数, 把不满格的按半格计算, 就能顺利估算出它的面积。另一种是根据图形的特点转化成近似的规则图形, 再利用方格子的刻度, 找出求规则图形所需的条件, 再列式估算出面积。因此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方格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就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掌握了估算方法, 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灵活运用多样策略, 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策略解决相同问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教材中多处体现解题策略多样性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这一特点, 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一个花坛的形状如右图, 请用多种方法算出它的面积。教学时, 要充分让学生探究,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可通过“割补”“旋转”等多种方式来计算, 计算方法有下列多种方法:

通过放手让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 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把握实质 第10篇

设计背景 向量平移问题是高中数学教材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之一.利用向量平移公式可有效地解决平面上点的平移问题及函数图像的平移问题.它涉及的3个量:平移前的坐标、平移后的坐标及平移向量可以通过平移公式联系起来, 弄清平移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正确运用平移公式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而不同的教材在处理此问题时差别很大, 有的入口大, 坡度高, 知识间联系不紧密, 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虽然入口容易, 小坡度提高, 但内容过于简单, 甚至没有这部分内容, 这与高考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因此, 教学设计中要根植于教材、用好教材, 而不拘泥于教材, 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平移的实质, 问题的解决中不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思维水平.在时间安排上, 我们把它安排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教授.

教学目标 ①理解向量平移的概念;②理解向量平移的实质, 弄清向量平移的方向与函数图像平移的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③理解平移公式中各个坐标的意义;④进一步领悟特殊与一般、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向量平移的实质, 平移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向量平移的实质及平移公式求向量平移中的坐标、函数解析式等.

教学过程

1 在变式中探究问题实质

1.1 由点的平移探究向量表示

问题引入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能否用图示方法求出点的坐标及向量?

①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将点A (-2, 3) 向左平移2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到B点, 求B点的坐标.本题中的向左平移2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②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将点A (x, y) 向右平移3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到点B (4, -2) , 求A点的坐标.本题中的向右平移3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③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将点A (-2, 3) 向___ (左或右) 平移a1个单位, 再向___ (上或下) 平移a2个单位到点B (4, -2) , 求a1, a2的值.本题中的平移能否表示为向量a=?

说明 设计一个好问题, 建立数与形的结合,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中发现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2 向量的平移公式及平移向量的实质

问题导学 拓广问题, 深入思考, 探索发现规律, 把握本质.

问题2 用图示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虽然很直观、好理解, 题中的数也都是整数, 容易看出来, 但它们的坐标关系能否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其本质?另外, 由以上3个例子, 你能发现平移向量a的实质吗?

说明 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体验数学, 并在设计的一串问题中联接教学进程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探究与发现 通过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成及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问题3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将点A (x, y) 平移向量a= (a1, a2) 到点B (x′, y′) , 求B点的坐标.

说明 将问题①一般化, 同学们探究3个坐标的关系, 即向量平移公式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得ΟA+a=ΟB, 化简得出)

问题3的拓展:把点A (x, y) 视为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 平移向量a= (a1, a2) 得到对应图形F′上的点B (x′, y′) , 它们的坐标是否满足上面的平移公式?

引出平移变换的定义:图形F上所有点都移动同一向量aF′位置, 这种变换叫做图形FF′的平移变换.

1.3 平移向量a的实质

可以把平移看作分两步完成, 先向左或向右平移横坐标, 再向上或向下平移纵坐标.a1>0表示将点向右平移a1个长度单位, a1<0表示将点向左平移|a1|个长度单位;a2>0表示将点向上平移a2个长度单位, a2<0表示将点向下平移|a2|个长度单位.

2 在解题中把握问题规律

2.1 求解点的向量平移问题的方法

知识运用与巩固 学以致用, 巩固新知识, 弄清平移前后坐标, 掌握解题方法, 并注意题目的类型.

问题4 用什么方法求下列各题的坐标?

④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将点A (-122) 平移向量a= (2, -1) 到B, 则B的坐标是___.

⑤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将点A (x, y) 平移向量a= (1, -2) 到B (-4, 3) , 求A的坐标.

⑥将点A (-3, -4) 平移向量a= (a1, a2) 到B (5, 4) , 求a的坐标.

说明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运用平移向量的实质及平移公式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预设 生:④是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的坐标, 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或平移公式解决;⑤是已知平移后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的坐标, 用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解决, 也能用平移公式解决;⑥是已知平移前后点的坐标求平移向量, 用平移向量的实质解决, 也能用平移公式解决.

师:由以上解法可知, 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用平移公式, 但必须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及向量坐标, 不能混淆.

2.2 函数图像向量平移问题中蕴含之规律

问题拓广 变式探求新知, 深化对向量平移的实质认识, 巩固平移公式的应用.

问题5 函数图像是由满足一定条件的点集合而成.在④⑤⑥中, 把A点变换为函数的图像, 平移向量不变, 又如何解决, 它们又是什么类型题?例如:

⑦把y=cos x的图像平移向量a= (2, -1) 后得到函数y=f (x) 的图像, 则y=f (x) 的解析式是___.

⑧把y=f (x) 的图像平移向量a= (1, -2) 后得到y=ex-2+3的图像, 则y=f (x) 的解析式是___.

⑨若函数y=f (x) 的图像按向量a= (a1, a2) 平移后得到函数y=f (x+2) -3的图像, 则a=?

说明 函数图像的向量平移的实质是点的坐标平移, 也就是说平移的实质不变, 平移公式同样适用.

师生互动预设 生:⑦是类型1, 给出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 求平移后函数的解析式.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

探究与发现 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规律, 把握本质.

问题6 对于⑦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把函数y=f (x) 的图像平移向量a= (a1, a2) 后得到的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y-a2=f (x-a1) .也就是把原来函数y=f (x) 中的x换成x-a1, y换成y-a2即得结果, 即y=f (x) a= (a1a2) y-a2=f (x-a1) .

师:正确!这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通过认识一题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⑧⑨两题.

生:⑧为类型2, 给出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 求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 (1, -2) 的相反向量-a= (-1, 2) 平移, 则可得所求函数.即把y=ex-2+3的图像向左平移1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即y=f (x) =ex-1+5.方法4:逆向思考向量的平移公式.把y=ex-2+3看成原函数, 按a= (1, -2) 的相反向量-a= (-1, 2) 平移, 设A (x, y) 是函数y=ex-2+3图像上的任意一点, 平移后函数图像上的对应点为B (x′, y′) , 由平移公式得即代入y=ex-2+3得y-2=e (x+1) -2+3, 即y=ex-1+5, 故y=f (x) =ex-1+5.

问题7 对于⑧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原函数y=g (x) 的图像平移向量a= (a1, a2) 后得到的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y=f (x) , 求原函数y=g (x) 的解析式, 则y=g (x) 就是y+a2=f (x+a1) .也就是把原来函数y=f (x) 中的x换成x+a1, y换成y+a2即得结果, 即y+a2=f (x+a1) a= (a1a2) y=f (x) .

师:正确!这也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通过认识一题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⑨题.

生:⑨为类型3, 已知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 求平移向量.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 即上面的方法3, 4.

问题8 对于⑨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已知的原函数y=f (x) 的图像平移向量a= (a1, a2) 后得到的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y=f (x+h) +k, 其中h, k∈R且为常数, 求平移向量a=?则y=f (x+h) +k就是y′-k=f (x′+h) , 与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y=f (x) 比较可得即与平移公式比较得.即y=f (x) a= (a1a2) y-k=f (x+h) , 则就是平移关系式, 也即

师:完全正确!

3 回顾反思

通过练习与小结, 进行回顾反思.

3.1 反馈练习

1) 按向量a将点 (2, -3) 平移到点 (1, -2) , 则按向量a将点 (-2, 3) 平移到点___.

2) 把y=x2+4x+5的图像按向量a经过一次平移后得到y=x2的图像, 则a为___.

3) 若直线2x-y+c=0按向量a= (1, -1) 平移后与圆x2+y2=5相切, 则c的值为___.

4) 点P在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向量v= (4, -3) (即点P的运动方向为v, 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v|个单位) .设开始时点P的坐标为 (-10, 10) , 则5秒后点P的坐标为___.

5) 把函数的图像按向量a (-3π43) 平移后得到了函数y=sin 2x的图像, 则原函数的解析式是___.

3.2 课堂小结

1) 向量平移公式.

2) 求点的向量平移问题:3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

3) 函数图像的平移问题:3种类型的解题方法以及其规律.

4) 基本思想方法:①数形结合的思想;②一般与特殊的思想.

5) 通过例题的变式学习, 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现规律.

本节课的主线:点的平移→平移向量→向量平移公式→点的坐标向量平移的3种类型→函数图像的向量平移的3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平移向量前后的函数解析式的变化规律.这节课就围绕这条主线设置问题, 以问题的形式对教材进行整合, 并适当引申, 教师授人以“渔”, 让学生学会思考.实践证明, 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

3.3 教后反思

1)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不仅是练, 更要注意在变式中探究问题实质, 教师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类型题.从一题出发, 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 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 逐层推进, 加强了逻辑性, 提高了效率.同时注意总结反思, 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做出这道题, 做到层次分明,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挖掘其创新潜力, 增强探究意识, 提高应变能力.

2)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考, 掌握解题规律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学会思考需要过程, 更要讲原理.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形成是自然的, 老师没有强加于他, 尽可能使学生觉得, 老师能想到的, 我也能想到, 使学生真正理解, 要“鱼”“渔”兼得, 重视思想方法的运用与渗透,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教学中没有把解题的各种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 而是求向量平移的坐标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解决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作为本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与所求, 使学生遇到求向量平移问题时, 学会思考问题, 知道如何下手, 而不是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简单机械地操作.

3) 怎样实施解题教学?首先解题要规范, 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其次解题教学“练”与“变”结合.在设计本课时, 从一题出发, 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 环环相扣, 加强了逻辑性, 提高了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潜力, 形成探究意识, 提高应变能力.解题教学必须注意总结反思, 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作出了这道题, 做到层次分明.条件用在哪里?结论合理吗?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中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最后, 一定要做好题后反思, 哪怕只有一句话, 必须注意在质量上下功夫, 而不仅仅是数量.

4) 逐步设问, 引导学生探究.解题的思维起点至关重要.选题应是选择难度适中同时又包含丰富数学思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做到系统化、网络化, 同时又能在习题教学中体现中学数学的各种思想和方法.

把握实质 第11篇

一、高屋建瓴,拓宽学生的视野,准备充分,急学生之所急

教学设计的视野不能片面和狭隘,应当充分考虑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四年级下册第2课浏览器的使用中,单纯用系统默认的IE浏览器开展学习,就显得单薄、不够厚重,不能达成让学生感受浏览器的多样性并了解浏览器的基本功能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的几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引入环节:老师先请学生观看IE浏览器、火狐浏览器、百度浏览器、猎豹浏览器、搜狗浏览器,体验浏览器的多样性,再请学生试一试:任选几个浏览器(组长安排组员选择不同的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学校网站,感受不同浏览器的窗口界面虽然各有不同,但浏览器的功能大致相同;②实践操作环节:准备丰富的常用儿童网站,如:迪士尼、动物世界、福建文明小博客、红泥巴村、科技中国、六一儿童网、童年网、青少年读书网、中国儿童网、中国儿童资源网、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生物大观园、中国未成年人网、中国虚拟博物馆、腾讯动漫、网易公开课。请学生设置某一种浏览器为默认浏览器(要求3人小组分工,使用不同的浏览器),在欣赏完网站后(预设:前进和返回按钮、选项卡的作用区分),收藏自己喜欢的网站。

教学工作即便再怎么繁忙,也要把课堂细节处理好。如学校某个班级因为自己在上周请假落下了一节课,当天,算上补课,这个班要上两节信息课。在上午的第一堂课上,某一个学生的电脑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启动,就先被安排在教室后面的备用电脑桌就坐,下课后,这个同学一再央求要赶紧要修复好他的电脑。下午的第三节课,还是这个班级上课,上午的这个孩子一进入机房就忙问我是否修好了他的电脑,我含笑回答:“是的,已经修好了。”收获的是孩子—脸欣喜的神情,这必将震撼我的心灵,直至我老去不复记忆。

二、一腔热忱,真诚感染学生,实物展示,助力解决学习障碍

信息技术教学应当让学生领略学习的核心——润泽生命的智慧。充满智慧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触发学生心灵的悸动、灵魂的参与。教育有道,教法自然,信息技术教学应循道而行。如三、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首当考虑的应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他们的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孩子比较喜欢学习带有具体事实和生活经验的知识,对有实物的观察内容比较感兴趣。课堂上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如在四年级上册第9课制作通讯录中,我引入环节的设计是这样的:①小组成员相互在学习平台上找一找好朋友的电话号码(电子名片上包含的内容),体验麻烦、费力的滋味;②投影展示—份学校老师的实际通讯录,并请学生找一找自己班级老师的电话号码(看到自己班级老师的联系电话后,学生那兴奋的劲头令人难忘),来对比刚刚在学习平台查找电话号码的感受,然后引入本课主题:通过学习平台的信息查询,在word软件中制作小组成员的通讯录。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课生活与网络中,课前尽最大努力将相应教具准备详实,如网线、光纤、交换机、无线路由器、手机。课堂印象深刻之处有:①老师在讲到网络传输介质的不同时,配以网线、光纤、无线路由器说明,透过学生的眼球,看到的是兴趣盎然;②直接投影展示用手机连接WlFI上网的过程(无线接入),教室里瞬间就静下来,赢取了所有学生的认同感。

三、任务分层,直面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课堂评价,促生动活泼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候老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制订得“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个l生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常常是让“前面”的学生等“后面”的学生,以此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这样子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直面学生的差异是—个永恒的话题。老师应该直面学生的差异,承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出来。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获得有差异的评价。

如在四年级上册第2课设置文本格式中,任务设计上主要考虑:①按照要求,能设计出效果;②对于优秀的同学,开放式的作业布置也能秀一秀。课堂试一试环节的任务:请打开习作01,将标题“母爱伴随我成长”的字体设置成华文行楷,字号设置成初号,将母爱两个字的颜色设置成红色。要求:①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字体组中找一找文本效果、清除格式,并试一试;②3人小组互帮互助,时间为5分钟。待交流汇报以后,课堂作业布置如下晴组长考虑各组员试一试任务进度岳,安排成员的任务选择):①继续用字体、字号、字形、字的颜色功能,美化文章中剩余部分的内容;②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习作,尝试用“字体”组功能美化整篇文章内容(习作01母爱伴随我成长、习作02母爱如水、习作O3感谢有你、习作04爱你刻骨铭心、习作05思念)。对选择作业2并完成优秀的同学,给予彩色打印的奖励。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评价会拉近师生的情感,能使老师成为学生的鼓励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握实质】相关文章:

把握问题实质06-11

实质内涵05-13

商业实质05-19

实质训练06-28

实质内容07-23

实质意义07-30

构建实质法治09-13

实质性参与07-03

民族问题的实质07-09

gsp管理实质05-20

上一篇:高等工程教育下一篇: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