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导师范文

2024-06-16

人生导师范文(精选10篇)

人生导师 第1篇

招生代理三月赚20多万

英才教育的招生代理到底有多受欢迎?说出来吓你一跳!泰安的代理,10月份开始和英才教育合作,到12月末就赚了20多万。他还有更大的计划。临近年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得回家了,招生赚大钱的机会来了。在当地就能就业拿高薪,谁还愿意撇家舍业去外地飘荡呢?

没做招生代理前,他也和其他打工者一样,学历不高,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全凭自己闯社会。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英才教育,不需要大投资,不需要高学问,他想试试。

朋友都在外打工,昔日考上大学的同学也很难找一份称心的工作,大家都很累,压力很大。而英才教育既可以获得银行、空姐、铁路、部队等好单位的高薪工作,又不用去外地,就在家门口,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自己做招生代理,这些人都是客户。

2012年高考考生1000万,一半落榜;应届毕业生630万,2011年还有80万人未就业。就业难度逐年增大,学生、家长倍感压力。英才教育与多家高校合作,保证学生入学,保证安排工作,工作轻松、待遇优厚。

与高校招生相比,定向委培的利润可高出高校招生的10倍,每年的6-9月是各大院校的招生旺季,到了10月份以后都停止了招生。而与英才教育合作的学校都是国有学校,每个月的15号和30号开学,常年招生,定向委培,就业有保障。每送一个学生入学,他当即就能获得佣金。短短三个月,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赚到20万。

专业多待遇高赚钱又快又轻松

一个专业好不好,关键看就业后的待遇。英才教育开设多个热门专业,招生对象包含少年、青年、中年,涉猎行业广泛。比如银行,初中毕业学期三年;高中以上学历学期3个月。就业单位为:光大银行、农村信用社、中银、建行、邮政银行、工行、农行等。月薪3000元左右,缴纳五险一金,提供住房补助、工作餐。签订《培训就业协议书》,100%安排工作,签5年合同,未安置赔5万元。学员在外地银行工作一年可调回原籍。

铁路、银行、石油、煤炭、护士、警队……这些要么是国企,要么是机关单位,待遇一个比一个好。海员年收入8-15万元,海乘年薪6-10万元,高速公路收费员年收入3.8-6万元,电厂工作人员年薪5-8万……此外还有空姐、高铁动车乘务员和客服、海关报关员、法警狱警消防的文职人员等。以上各专业均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

英才教育师资雄厚,敢承诺“不安排工作退款赔偿”,打消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每天业务电话接不完。英才教育的各种资源全都提供给加盟商,加盟商只要按照方案操作,印制宣传页、做DM广告,只需要花些宣传成本,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地址:山东枣庄市解放北路市中区职业中专英才教育高端就业办公室

电话:18266089718 159667163280632-3393758

邮政账号:60454 03022 00169 455

户名:方振国

联系人:方振国

人生导师老师作文 第2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没错,但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当我们第一次踏进学堂,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就一直延续、不曾间断。当我们慢慢长大,虚荣心便悄悄升起,这时、老师便语重心长的说:“虚荣并不可怕,但你一直生活在虚荣之中,那无疑是走向灭忙。”当我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时,骄傲的心便悄悄升起,这时老师会说:“可以骄傲,但有个底线,你不能超越它,否则,即使成功、也会被视为失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退随的心慢慢涌起,这时老师会说:“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一颗言败的心!”当我们遭遇失败,灰心丧气的时候,这时老师会说:“一千次的失败,我们一千零一次的从头来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遇到人生的转折而举棋不定的时候,这时老师会投来一个坚定的目光说:“坚持自己的信仰,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突破自身的梏桎,飞翔在九天之上,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坚持自己的方向,从此朝着这个方向乘风破浪,闯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当我们想感谢老师的时候,老师却说:“没什么,这都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呵呵!没有老师鼓励、没有老师的忠言逆耳,没有老师的良药苦口。我们会踏上成功的彼岸吗?不会、绝对不会。

蔡康永我不是人生导师 第3篇

自私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去年他说过“隐居”,最近也不提了,他自认和世界保持距离,

却又未厌倦喧嚣。世间看不透蔡康永,包括他自己。

为别人的写作

很难看到真实的蔡康永。

大部分时候,你只能通过《康熙来了》认识他,肩膀上立着一只假鸟,笑的时候嘴巴张开,声音很大。

这天的蔡康永笑容少了些,他面无表情地从化妆间走向影棚,举着气球,娴熟地摆出诙谐搞怪的Pose,底色是淡漠的。5分钟之内他完成了一组拍摄,这种要传达讯息的工作,他从来做得迅疾精准。

要挖掘一个真实的蔡康永,抱着电脑盯着《康熙来了》肯定是不够的,看看他写的书是一个好方法。

最近蔡康永写了一本小说:《未知的恋人》。起源则是他微博上“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微博上每个人难免有对生活的不满,可是这样的抱怨聚集在一起很可怕”。他试着不抱怨,写一些让别人感觉舒服的东西,秉承的依然是“为别人”的原则。

“很多人觉得沉溺在爱情的伤痛中很难治愈,可如果能够拉开一段距离,虽然当下伤痛,爱情还是会给你留下很多东西。如果你为了避免受伤冷漠处理,很浪费恋爱的机会。我一点不鼓励恋爱不受伤,遇到不顺,把它当成生命值得经历的过程,会比较甘心。”

他的前几本书,比如《痛快日记》、《LA流浪记》,都是讲自己的经历,想要把自己的人生“结算”一下。从《说话之道》开始,他为别人而写。《爱情短信》依然如此,保持旁观描述的距离:“就像我在旁看着青春烟火的爆发和消逝。”

这是本很简单的小书,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但依然可以感受到蔡康永的说话风格:慢而有信息量,润物无声。

他拉拉杂杂地讲述了几个年轻人的故事,主线的那一对之外又旁逸斜出,女二号占了很大篇幅。蔡康永说,他喜欢笔下的人物,想把他们的故事都写出来。就像宫部美幸的推理小说,不是故意布开疑阵让你猜凶手是谁,而是在意小说中出场的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孙女被杀掉的爷爷,这个爷爷开了个豆腐店,她也要讲述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爷爷对豆腐怀有什么样的感情。她的小说都厚到八百页,可是很好看,像《清明上河图》一样一路展开。”这跟宫部美幸写作之前在法律事务所抄写所有相关人的档案有关,而蔡康永也挂念着小说里的每一个人。

在小说里,他构想了一个叫“鹿头上”的男生,以帮别人做梦为生。“这个人物我构想了十年,终于把他写出来。我一直觉得目前世界上许多职业都非常乏味,我想提供更多对职业的构想。”

“小说的结尾,我给了鹿头上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如果和一个女孩在一起之后他依然神神鬼鬼,太像窝囊废了。可是对这个设定我并不高兴。也许一个二十岁的作者来写这本书,跟我的设定会不同,但我毕竟不是二十岁的作者,我想写一些跟别人的重量不一样的东西。”

蔡康永觉得这个男生有点像他自己。与人交谈的时候,他们都显得宁静而有耐心,绝不大惊小怪。善与恶与中间的黑色地带都作为合理存在被接纳下来。“譬如演艺圈发生很多事情,大哥大姐会出来讲一些义正辞严的话,我讲不出来。”甚至吸毒,他觉得人会吸毒一定是有脆弱的时刻,一味谴责或者一味同情都不是他的方式,他宁愿去看跟药物相关的书,了解到有些药物上瘾跟生理状态有关,大脑被改造到必需某种化学元素的满足才能支撑下去。所以他不会像许多人那样轻易撇清,“‘戒掉呀,干吗不戒?戒不掉就是社会渣滓,’我觉得这很残忍。”

慢吞吞地揭露世界

蔡康永就是这样,在温吞吞的话里把世界揭露给你看。但以前他也曾像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生导师,在大学讲座时鼓吹“做自己”。后来,当他的朋友越来越多地成为父母,他发现自己很难再说出那样的话。“我跟林怀民是好朋友,可是如果有一天我的晚辈跟我说他要去当现代舞者,我一定非常伤脑筋,然后逼他在跳现代舞的同时去上MBA之类的课。”他变成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因为开始有社会的枷锁梆在身上。“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他的这条微博被转了很多次。

蔡康永说,一个朋友告诫他,鼓励学生做自己没有错,可是人的“自己”是会随着年龄改变的。也许她15岁的时候喜欢躺着吃零食,你鼓励她做自己,她过得快活,可假如她到25岁想变成蔡依林,却发现已经没有能力唱歌和跳舞,那你不是在整她吗?蔡康永深刻检讨,写了这条微博,并开始发表“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不再讲“任性的话”,把自家侄儿作为检验标准,不会给侄儿讲的也就不跟别人讲。他的短信里依然有乐观,但那乐观绝非假装一切都会好。

后来再给人签名,蔡康永绝不写“做自己”三个字。“太冒险了!因为没人确定自己要干什么。”他也不确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所以这些年你看到蔡康永做了太多事,设计高跟鞋,贩卖明星物品,广告语是“不只设计衣服,还是瓦解寂寞”。我问,你这么想赚钱吗?他避而不答。也许他仍然希望以文人面目行走江湖:《未知的恋人》之后,他计划“把自己的生活调整进入可以写长篇的模式”。他说这需要在创作中始终不要忘记最初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偏离,不放弃”。

论“辅导员成为人生导师”如何可能 第4篇

1 辅导员角色分析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该规定指明了辅导员的身份、地位与主要工作内容, 也指出了辅导员的奋斗方向。一句“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成为辅导员的一种向往, 一个航标, 一份责任。

从逻辑言之, “应当努力成为”即是将来时态事件, 可能事件。“应当”不代表必然, 其具有无数的可能。从道德、义务角度来看, 其充满了要求性;从时间、实然观之, 其蕴涵了否定性。所以, 该命题只是一种要求, 一种方向。它是“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在未实现之前的愿望与约束, 并非等同于“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虽非等同, 情感上却已具相应的色彩。众皆认可, “辅导员在精神上, 应该是学生的导师, 在品德上, 应该是学生的典范, 在情感上, 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如此, 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的可能性是什么?如此称呼的合理性又是什么?人生导师, 是荣耀, 还是高帽?是理想, 还是遥远的梦?

从历史观之, 辅导员伴随战争而来, 从一开始即为国家服务。50年代的苏联, 从硝烟中诞生了“政治辅导员”。中国引他山之石, 赋予其新内涵, 开拓其新外延。几十年的发展, 政治辅导员遂成独具特色的职业, 被赋予深刻的意义与重大的责任,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何谓人生导师?导师 (Hierophant) 一词, 源自古希腊语, 象征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 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 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现代涵义既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 也指在伟大的事业中提出或奠定理论、制定路线、指引方向的人。在佛教语中, 乃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

人生是什么?此一彰显哲学意味的问题, 万千解答, 解读迥异。人生, 乃人的一生, 是从生到死的区间, 包括了生命、生活、生存、生计、生态等课题。人生不能重来, 未来始终是未知数, 人生需要导师, 前辈的足迹、先人的智慧、先行者的经验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明灯。

然而, “辅导员”离“人生导师”还有多远?辅导员如何担当人生导师?

2 成为人生导师的难度分析

我国辅导员制度发展几十年以来, 十几万人从事辅导员一职。辅导员几乎是年轻人的职业, 年龄层次平均居于22~33岁。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龄层?在22~33之间的年纪, 应该是迈入社会, 体验社会, 品味人生的开始, 也是思想和社会碰撞、圆融的过程。无论身心还是精神, 过程皆如铁之锤炼。自身尚且雾里看世界, 何以为“人生导师”?又该担当何种意义上的“人生导师”?

2.1 辅导员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 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 世界观, 人生观如人各异, 尚处成长更新过程。学生虽是学生, 但有自己的观念成长期与成长方向, 此时, 辅导员以何导之?又如何“导”之?引水筑渠易, 导思成形难。所谓的“优秀辅导员”毕竟少, 杰出者少, 平凡者众, 粗劣者稀, 一如橄榄型。辅导员首先是人, 一个人, 甚至一个平凡普通之人, 有缺点, 有爱恨, 有迷惘, 有愤怒, 有无奈, 人生阅历不足, 社会经验尚浅, 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见得有多强, 不是大师, 也非圣人, 如是, 年轻态的辅导员可否当此重任?

其次, 辅导员的人格未必健康, 辅导员的为人处世也并不一定可取。生活、人际、财富观、态度等等未必乐观端正, 承压、抗压能力未必够强, 生活方式未必健康。具体而言, 辅导员受如下因素影响, 如身体健康情况、校内的某些不良风气、一些冲击性事件、得不到重用的失落、辛苦而得不到相应回报、无升迁空间、周围遇到不好相处的同事或上司、怕参与人际的博弈、德富不一致等。在目前情况下,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年轻辅导员动力显然不足。

再次, 辅导员身兼行政与教师两重角色, 往往不能统一综合, 而陷入既非行政又非教师之窠臼, 游离在外, 未能归位。年轻人总会关心个人职业或事业发展, 于是, 有者拼命向教师方向靠拢, 抓紧时间写论文, 争课题;有者想方设法往高处去;有者“与时俱进”玩股票, 挣外快;有者顾于成家, 照顾家庭, 赡养家庭;有者面临恋爱、婚姻压力。生活如海波涛汹涌, 谁能淡然处之。故真正能静下心来耐心聆听学生思想的又有几个?

最后, 辅导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指出,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辅导员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状态, 这不仅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而且危害高校学生的人格发展。该调查显示,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绪疲惫、去个人化、少成就感三个轴度处于中等严重程度的水平。男辅导员的情绪疲惫程度显著高于女辅导员, 重点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情感疲惫程度显著低于一般本科院校、高职大专院校的辅导员。试问, 职业倦怠下, 辅导员如何担当“人生导师”?

2.2 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 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 是走向社会前的新生代。他们思想结构如何?心理特点如何?他们关心什么?迷惘什么?追求什么?有梦想吗?自信吗?他们如何理解当下的世界、社会?他们在大学要学什么?他们在走出社会前应该具备什么?他们在大学希望得到怎样的指导?等等这些问题, 本应是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中心, 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但现实恰恰相反, 一味的单向度管理只在事务性、约束式、条条框框以内作为。本应该在人生层面上的教育渐渐地物化成务实的市场与就业率。

在大学, 学生的人生观形成, 对世界的解读方式应该由谁担当, 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技术, 能有多少直面生活的勇气?学生始终观望着、关注着校门外的世界和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政治经济民生问题层出, 和平和谐尚未到来, “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如何运用已有的智慧与经验去解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已发生的事情, 尚未发生的事情?如何引领学生去理解, 去追求, 去发现, 去生活?尤其当辅导员自身尚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这是否值得反思与研讨?

2.3 大环境的限制

在人生层面上的大学生教育决非辅导员一角色可担当。培养怎样的学生, 当由学校这个大环境来决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大学应该成为精神贵族的家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认为大学是高贵精神的修道院。大学的精神, 就是经世致用, 鼓励学生面对社会, 面对人生。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教育, 就是要学生把自己当一个走向生活的人, 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完成人格的社会化, 培养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人品, 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 发展人际互动的基本技能, 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但如果大环境不是如此作为, 没有这样的方向或努力, “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么, 仅凭辅导员一小股力量, 独对百倍于己的学生, 无疑是隔靴搔痒。

此外, 直接管理辅导员的上级部门和领导的管理思路、理念、方法与辅导员的具体工作相容性不够强, 使得辅导员工作以学校大局为出发点、工作惯性思路是:校——系——生, 而非:生——系——校, 顾得前者, 则无暇顾及后者, 使得大部分辅导员只能做事, 无力育人。如此, “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等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渴望, 一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是个别的实现。

3 可能性的实现

在目前的条件下, 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确实还很遥远, 但随着制度的完善, 认识的深入, 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当今而言, “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种趋势, 是种奋斗目标, 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不仅需要辅导员自身建设的完善, 也在于大环境整体的努力。那么, 实现的可能性在哪?如何提高实现的可能性?

3.1 大环境的努力

花开结果有过程, 斗争奋进须有时间, 辅导员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提上议程与国家对辅导员的重视, 各类高校在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的创新;努力解决辅导员的发展瓶颈, 完善辅导员等级升迁制度;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量身订做合适的工作制度工作环境;寻求与发展配套的管理模式, 创造适宜的土壤让辅导员如花灿烂开放, 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管理学角度言之, 辅导员队伍首先是个团队, 直接管理辅导员的上级部门与领导须刷新管理理念, 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激励制度, 鼓舞士气, 最大可能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开发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潜能。革命虽未成功, 却已在路上, 曙光已现。相信大环境的改善, 终能为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台。

3.2 辅导员的职业特点

辅导员职业本身直面“人”, 以“人”为工作对象, 许多工作独具长远性, 虽然短期内看不出效果但对学生具有真正意义。比如艺术以及美学的熏陶、独立学习的认识、独立的见解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诚信、道德心灵、创新意识、眼界、健康的体魄、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搜索信息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生活独立问题、人文精神、心理能力的锻炼、思维方式的进步、人际交往的能力、 (大学、职业、人生) 规划能力、自我意识、责任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价值观、意志力等等, 不仅是大学辅导员最有意义的工作内容, 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面对人生必备的视野、能力与素质。若辅导员能从繁冗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时间将工作重心调整于此, 去聆听、建议、帮助, 做学生的倾听者、指引者、心灵的观众, 则生幸甚, 教育幸甚。

如此职业特点不该淹没于所谓的日常管理中, 应该大力彰显。辅导员事务性众多一般由于信息传递、临时安排、计划不合理造成, 建议引入一套全学院可以使用的系统管理软件, 使得各部门信息通畅, 工作有效地理出轻重缓急等, 则可有效减轻辅导员工作量, 提高效能, 为在人生层面进行大学生教育提供硬件支持。

3.3 辅导员的自身完善

随着大环境的改善, 基于职业特点的辅导员自身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时代更迭, 发展迅速, 为与时俱进, 时尚前沿,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审美、礼仪、知识才能等方面仍须下功夫继续做功课。思想政治是方向;道德是价值核心;心理是意志情感磨炼;审美是境界;礼仪是外在修养;知识才能是生存发展条件, 缺一不可。

3.3.1 增添人生智慧

学生喜欢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想开明的辅导员。年轻的辅导员虽然素质较高, 毕竟人生阅历不足, 智慧尚浅, 仍须持续性学习。学习关于人生的知识, 阅读关于人生、艺术等的哲学书籍, 开阔视野,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与生活, 理解人生哲理, 体验生活的丰富性, 提升审美鉴赏力, 提高思想高度与人生境界。只有不断地学习、体验, 才能增添人生智慧, 解决人生问题, 为“人生导师”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3.3.2 培育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凡人皆有人性的弱点。辅导员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到社会、家庭、人际以及自身性格等方面的困扰、冲突。于是, 做自己的思想工作, 克服心理障碍, 控制自己的情绪, 调适自己的心理便显得分外重要。在充分地学习人生知识, 积累人生经验的过程中, 在理解人生与人性的基础上, 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激励, 在彻悟中谅解人生的不完美社会的缺陷人性的丑陋, 宽容、平和, 心如莲。如此, 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状况, 处变不惊。

3.3.3 创造性地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人”, 年年月月日日不同的人。工作不能刚性条框, 应如太极, 柔中有刚, 刚中有柔, 变化多端, 意向无穷。学生非物, 朝夕在变, 工作手法也当如水而变。所以, 文无定法, 水无定形, 创造性地工作, 不仅缓解职业倦怠感, 也为管理学生、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创造条件。如对80后、90后的网络一代, 辅导员需转换思维, 改变工作方式, 以全新的视角指引学生。这不仅是工作需要, 更是工作乐趣、意义所在, 是充满激情的职业冲浪。

实际上, 辅导员这个学科正在崛起, 等待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它离“人生导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漫漫, 各方都需努力上下求索, 追求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人生导师作文 第5篇

已不大记得他的脸,只依稀记得他姓何,何教官。生气的时候能让我们大气都不敢出,但是平时的时候又是谈笑风生,风流倜傥的何教官。

就是这样一位朴素的人,在我们相处短短七天的时间里,给予我了后来我一辈子都不能忘的道理。

他说,他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位过客。过客,过客。除了家人,哪怕是朝夕相处六年的同学,哪怕是合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的好伙伴,谁又能永远陪伴谁呢?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那天的磨豆浆。我们的夏令营是课外实践,军训的内容少,玩乐的内容多,所以那天我们是去亲手体验磨豆浆。一行和我年龄相仿、十岁左右的小朋友嘻嘻哈哈,三两个人一组,一推一拉,巨大的磨盘也只是慢吞吞地动了几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分到了足有一杯满的豆浆,还都是热气腾腾的。

那次喝的豆浆觉得比之前喝过的任何一次都要香醇浓郁,所以当听到同行的导游姐姐“不要急,喝完了还有”的话,我便毫不犹豫的又拿了一杯,却丝毫没有注意到何教官皱起的眉头。何教官严肃的开口:“刚刚新领了一杯豆浆的人,必须得在一分钟之内喝完!”你们想,堂堂教官的命令,我们还有胆反抗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前一刻还美味无比的豆浆,下一刻可以说是什么难以下咽的“中药”,——因为太烫啦。我当时是舌头都被烫起了小泡,好像是含着泪喝完的。

等我们都喝完之后,教官才缓缓开口:“导游的哥哥姐姐们都还没有喝,你们却因为自己的小贪心而多喝了一杯,这算是惩罚。”从那件事之后,我便可以说是不再贪心,因为每当想要贪一些小便宜时都会不由得想起和教官严肃的表情和意味深长的话,然后这些念头都会通通消散,然后被抛到九霄云外。世上没有投机取巧,成功者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

人生导师 第6篇

是的,吴小莉的世界,似乎只关乎成长,然而,在这成长中,她却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父母给了我热爱生命和欢乐的能力,父亲更是我人生的‘咨询导师’。”

疯玩的童年练就不甘人后的性格

吴小莉出生在中国台湾一个叫眷村的地方。回忆自己的童年,吴小莉一脸的幸福。小莉的长相酷似父亲,军人出身的父亲性格刚毅,办事果断利落,对工作投入。她从小到大特别欣赏父亲那种粗犷有力、棱角分明的性格。而不苟言笑的父亲,因盼子心切就将聪明伶俐的小莉从小当男孩养:短发短裤,一天到晚与村里的孩子玩在一起,疯在一起,弹玻璃球、打纸牌、玩战斗。因此每天晚上回到家,头发、鞋里全是沙子,脸蛋脏兮兮的。父亲从不责备她,任她自由自在地玩。其他姐妹见父母如此偏向小莉纷纷抗议。父亲说:“你们跟小莉不一样,她做事有分寸,我放心!”姐妹们只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哑口无言。

父亲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照样能增强孩子的体质心智,对孩子的手脑互动、好奇心的培养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吴小莉很庆幸自己有个“玩翻天”的童年,她说:“如果从小中规中矩,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长大了也不会有所作为。因为精彩的人生往往是打拼来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性格懦弱、优柔寡断的人肯定吃不开。”

上学后,吴小莉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性格显露无遗,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父亲最常对小莉姐妹们说的话。原因是家中女孩多,一群女子在家中,就不甚“规矩”了。夏天,臺北天气热,姊妹们常是一件长衫套头穿下后,就别无“长物”,女儿们轻松自若地在家中走来走去,倒是保守的父亲,坐立难安,看着“衣冠不全”的女儿们直呼:“没有规矩!没有规矩!”

“夏天到我家拜访,只要父亲在,应声开门的一定是他,因为门铃一响,但见家中一群女子往房里逃窜,穿外裤,披外套,整装去也,只有永远穿戴整齐的父亲可以立即见客。所以,我是一个在比较传统的教育中长大的孩子。”

吴家有女初长成后,父亲的担忧更多。虽然不是灰姑娘的故事,每过午夜12时,钟声响起前得赶回家,否则一切会变回原形,但是聪明的父亲,使用苦肉计,每晚10时30分过后,就在家门口等人,明着说是怕楼梯间太暗,单身女孩上楼危险,真正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女儿早回家,也要看看有没有人送女儿回家,又是谁送回家。于是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吴家门口,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朋友送我回家的车刚停妥,就看见家门前已停了一辆车,四姊刚到家,后方又有一部车驶近,想来是妹妹回来了。”小莉说。

这个苦肉计,会一直用到父亲放心地把女儿们交到另一名男士手中为止。父亲的教育对吴小莉的影响很大,出名以后,她在公众面前也始终不事张扬。

书籍是孩子最好的伙伴

父亲虽从小家贫,但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虽然生活艰难,但他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用在对6个女儿的培养上,他坚信“开卷有益”的古训,经常给孩子们买回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小莉钟情于武侠、历险、推理之类的书,课余时间常常遨游书海,乐此不疲,通过大量的阅读,她的视野开阔了,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她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父亲苦心营造的读书氛围。

如今女儿功成名就了,父亲仍然像宝贝似地珍藏着小莉少年时看过的书籍。“知识改变命运,书籍是孩子最好的伙伴;只要不是坏书,大可给孩子读。武侠小说对小莉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正义、果断、智慧。”吴振华对此深信不疑。

1988年,吴小莉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华视”的一员。从此,吴小莉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而又星光灿烂的媒体传播之路。

“记得我刚考到电视台后,父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记忆很深刻,‘未来工作要靠你自己。’那个时候,只要我出镜,父亲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都要认真地看,还要录下来仔细帮我分析不足。父亲经常翻阅报纸、听广播,来帮助我搜集新闻线索。有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我每天要通过看大量的资讯来找新闻,身体消瘦了很多,父亲看了很心疼,就劝我要不停下来出国去继续深造一下。”其实小莉知道,父亲是对一件事认定就要走到底的倔强性格,“坚持下来是最困难的,转身而去是最容易的。”她微微上翘的嘴角上是从未改变过的笑与执著。

(摘自《中国妇女报》,本刊有删节)

(责编 满天)

试析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的教育美学 第7篇

高职高专生源素质现状分析及思考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随着我国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源竞争愈演愈烈, 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进入学校后带来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 学生专业基本功薄弱, 面对环境和学习方法的变化无所适从。另外, 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接受能力也远远落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2) 个性较强, 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自控能力和抗压能力普遍较差, 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和恋爱交友等情感困境无力处理, 心理问题突出。 (4) 就业竞争激烈, 对前途忧虑和不知所措, 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5) 远离父母, 生活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培养这样的学生, 教学难度和辛苦度可以想象。

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处于不败之地?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如何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特色?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 更好地保证学生就业?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更好地引导发挥其特长?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吸收本科院校“导师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于2008年构建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打造学院自身特色。实践证明, 这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它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针, 为部分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配备导师, 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思想引导、生活助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他们有更多的责任感、无私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更完美的艺术教学美学。

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教育美学的具体体现

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 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关键在于“导什么”、“怎么导”、“导成什么样”,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刻意的安排, 需要花费导师较多的心血。只有针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进行长期的艺术引导、助导、疏导、辅导、指导, 才能更唯美地体现高职高专学生的个性塑造, 才能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更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一) 运用人生导师制教育美学之情感艺术, 构建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

孔子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放下姿态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朋友关系, 做学生的知心人, 需要教师极大限度地发挥爱心, 关心了解和帮助学生, 使学生感到温暖, 让学生觉得亲近, 感知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干、敢争、敢问、敢辩、敢思, 引导学生走出迷茫,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找准人生坐标方向和立足点, 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 学习起来就有了一股动力。当然, 建立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笔者列举几个案例。

“采风式”的疏导情境教育美学导师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参观、学习、旅游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 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在活动中体现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感受生活之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群体协调在休息之余以讨论或对话的形式进行, 在此过程中导师进行思想交流就显得轻而易举, 学生接受起来也很自然。既有自己得到他人尊重、欣赏和理解的愉悦, 又有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品格培养, 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又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这种“导”“学”结合的教育美学颇有功效, 导得很有技巧和艺术, 学得也很自然和顺理成章。

“信息化”的引导情境教育美学QQ、短信、手机、电话、群、飞信等现代通信手段是导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必不可少的纽带, 是学生与导师交流的窗口。导师可以很便捷地帮助学生, 答疑、解惑、讨论、研究, 充分体现学生对导师的信任, 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当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导师时, 这些途径就会变得非常可靠和方便, 对学生进行学业、恋爱、就业、生活、思想、心理、事业和大学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大有用武之地, 甚至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在延续与教师的交流。

“会议式”的指导情境教育美学导师可以组织座谈会、讲座、茶话会、研讨会等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 增进师生感情。特别是新生入学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不是很明确, 对社会就业需求知之甚少, 很难让他们对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做出科学、正确的选择。那么, 导师可以创造多样的情境来分析专业情况和就业前景, 轻松的状态可以消除紧张的心理, 创造愉快、生动、新颖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和深化。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1+1式”的辅导情境教育美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实行一对一专业辅导机制, 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长、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社会需求等综合因素, 指导学生一专多能, 厚基础、宽专业, 并对学生长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为就业做好准备。

“手拉手式”的助导情境教育美学导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如聚餐、游戏、洗衣服、社区服务等, 无疑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会的帮助不会的, 速度快的帮助速度慢的, 先进的帮助落后的, 强壮的帮助弱小的, 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 这样才能展现他们的智慧、个性和创造能力, 对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种鼓励, 对实践能力较弱的学生是一种鞭策。其乐融融的实践性活动不仅解决了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 还增进了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呵护之情, 这是学生人生道路上非常可贵的一笔财富。

(二) 运用人生导师制教育美学之评价艺术,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导师, 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言语, 要有一系列完整的且运用娴熟的鼓励赞美艺术语言, 在具体教学中要不失时机, 同时也极有分寸地赞美、表扬和鼓励学生, 激励学生上进, 促进学生智力和感情的升华。高职高专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和鼓励, 消极评价极可能让学生丧失信心、得过且过。还有一些学生基础较差, 缺乏上进心, 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对这些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准确合理的评价能把学生已形成的内在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使之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进行专业辅导的时候, 导师应充当学生学好专业的幕后推手,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艺术化的评价, 既让他们知道存在的问题, 又让他们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导师建立一种合理的评价机制, 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承受能力、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不同等级的评价标准,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对他的肯定和赏识就是对他莫大的鼓励, 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可能就成为一种力量。

(三) 运用人生导师制教育美学之兴趣培养艺术, 捕捉学生的亮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成功的案例一开始都是源于最初的兴趣。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更深层次挖掘学生的优点, 深化导师制教学, 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将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 更好地帮助学生尽快提高, 尽可能达到“一专多能”, 增强就业竞争力。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 需要导师有一双慧眼。如何“识人”?除了艺术性、技巧性的美学元素之外, 更多地需要导师耐心、细心的发现。发现亮点之后, 同样需要导师运用较强的艺术处理手段和技巧, 较灵活地指导和引导学生。其实, 再厌学的学生也是渴望成功的, 他们需要成功的喜悦和激励促进。导师发现一个切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切入点时, 要及时抓住, 利用导师艺术化的手段和美学思想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置“娱乐性”的教与学环境导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性非常强的教学, 富于娱乐性的指导过程使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变得非常轻松, 由于兴趣使然, 辅导性教学不觉得紧张, 也不受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建立在兴趣之上的技能学习,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完全发散出来, 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完全融入技能学习和提高中去。兴趣结合技能学习, 让纪律性差和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感和体验成功的成就感。

设置“本性”回归的兴趣天地高职高专学生脱离了高考压力的束缚, 导师教育就是让这些本性爱玩的学生回归“原始”, 让他们在兴趣中学, 寓学于乐, 学得有乐趣, 学得有意义。可以进行各式各样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 在兴趣中实践并体验创新所带来的喜悦。

(四) 运用人生导师制教育美学之语言艺术,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德

“诚于中而形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导师要充分利用语言艺术进行沟通,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文雅谦逊、礼貌随和等, 是很直接的现场教学。首先要求导师心灵要美。沟通交流是一种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 思想、道德、情感、人格、知识、审美、心理等各个方面在进行沟通交流时体现得都很真实。孔子曰:“情欲信, 辞欲巧。”这是任何一个思想狭隘、心灵庸俗、心理阴暗的人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导师以身作则, 运用自身的行为和语言艺术, 从各个层面去影响学生, 去打动学生, 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道德美、人格美、情感美、知识美、艺术美、品德美等方面品格合格人才。

总之, 高职高专的人生导师制主要是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助导、学业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几方面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虽然人生导师制在高职高专是新生事物, 在现有生源素质客观条件下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和问题, 但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师在工作过程中要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设计, 要掌握处理问题的更多技巧和方法, 已经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问题, 可以上升到哲学和艺术的高度来解读人生导师制的教育模式, 这已进入教育美学的范畴。

摘要:从高等院校导师制教育概述入手, 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现状, 在此基础上, 对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教育美学的教育艺术、教学设计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教育美学

参考文献

[1]徐波.课改下新型的师生关系[J].艺术教育, 2006, (2) .

[2]刘凡丰.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6) .

[3]韩光明, 董双波, 李岩芳, 高书香.高职高专类院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4]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47.

[5]钟泓.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5, (30) .

[6]林若红.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导师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人生导师 第8篇

每当学生称我为老师的时候, 我时常想, 我在行动上是不是学生的表率, 在感情上是不是学生的亲人, 在传授知识上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严师, 在做思想工作时是不是学生的挚友。我认为只有这些方面名副其实时, 才能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的主动权, 在从教这几年中, 我潜心研究, 深入调查, 不断探寻着适合当代孩子心理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学习上, 老师自然对学生应该要严格些, 但这种严格是不是就等于严厉呢?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 作业书写潦草, 老师怒气顿生, 责令他重写, 但学生只是不情愿地写完, 并不能从心灵深处去理解老师的苦心, 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我认为, 老师严厉的态度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心灵的压抑感, 让他们在行为上也会因为不满或畏惧而有所抵触, 所以在孩子犯错时, 我会采取谆谆善诱和宽容的态度去加以引导启发和鼓励。

卢鑫是班里一个心灵手巧而又好动的学生, 他喜欢做一些科技作品, 有时还把这种爱好带到课堂上来。我发现这一现象后, 并没有去批评他, 而是非常和蔼地对他说:“你善于发明制作, 这是好的, 老师支持你。但是, 你应该分场合, 分地点, 不要因为你的爱好而耽误了你的学习。这样吧, 老师让你当咱班的科技小组长, 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大家制作作品。”这位同学听了我这番话后, 只见他刚才那紧张的神情慢慢地放松下来, 而后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老师, 我错了。”此后, 这位同学在上课时, 再也没有叠过纸或不专心听讲, 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而且他将科技组办得生机勃勃。

现在的孩子, 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 可惜只有在同学间他们才能毫无顾忌地侃侃而谈, 展露拳脚。只要站在老师面前, 他们只能规规矩矩, 闭锁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一个老师不了解他们的教育对象, 那么教育工作就很难深入下去。只有与他们忘年之交, 他们才能敞开心扉, 才能理解他们的心灵。

首先, 我们要了解孩子, 理解孩子, 取得孩子的信任, 架起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要想了解沟通, 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我时常对学生说:“我既是你们的老师, 又是你们的之心朋友。当你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 可以找老师;当你们有想不通难解决的问题题时, 可以把我当知心朋友。为此, 我在班里设立了知心语信箱。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要说但难以开口的话写在信上。有的写与同学朋友间的事, 有的写与父母间的事。有的倾诉, 有的求助同学们, 真是将自己的心扉打开了。我此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因为我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于是, 我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书面交流、谈话、座谈等形式一一解答孩子们心中的疑问, 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的阴影。

作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当然要讲友爱, 讲平等, 不能摆师者的架子, 更不能居高临下地去训斥学生。另外, 我认为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善于接纳宽容引导他们。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应当全方位地去接纳学生, 甚至包括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当然, 接纳并不是放纵, 而是理解、包容, 耐心地教育学生, 使他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渐改掉不良行为。

班里的王振东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性情暴躁易怒, 从来不会宽容, 打架是他的家常便饭, 每次事后, 他的理由总是一大堆。为此, 我在班里设立了“道德门诊”。请同学们共同参加调节同学们的矛盾, 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道德意识, 增强同学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后, 老师再做一个公正的处理, 并给他们提出期望。同学们的道德情感认识提高了, 班内打仗的现象也不再有了。

其实造成王振东同学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错误引导。王振东同学每次犯错后, 等着他的便是父母的一顿毒打, 久而久之, 便在他的心里造成了一种无形的恐惧和压力。因此, 我认为, 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到位,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让家长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改正缺点的良好愿望。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对孩子耐心教育和等待, 更重要的是宽容。一次王振东又打了班里的同学。下午, 我去他家家访, 还没等我进门, 我就看见王振东站在门口, 而后跑过来紧张地说:“周老师, 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家, 你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改正的机会。”正在这时, 他的妈妈从屋里走出来说:“周老师, 王振东又给您添麻烦了吧。”看着孩子那期待的目光, 我连忙说:“没事, 我来看看他近期在家的学习情况。”然后, 我一边拉着他走, 一边小声地说:“今天, 你要求老师的事, 老师做到了, 老师要求你的事, 你能做到吗?”他不住地点头, 我伸出手与他拉钩。结果狠打没有解决的问题, 用老师的宽容、理解使孩子动了心。第二天, 他上课坐得直直的, 作业书写也认真多了, 上课发言特别积极, 还很愿意去帮助别的同学, 老师的爱心与真情, 融化了他心中的那座冰山。事实证明, 宽容和等待是深层次的信任和理解, 尤其对后进的同学更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

作为一个好的辅导员, 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异常现象, 并对症下药, 帮助和教育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据调查得知, 单亲学生家庭, 近年来正在呈上升趋势。这些单亲子女,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关爱, 在思想情感上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从而在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对这些可怜的孩子, 我时常陷入深思中, 我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这阴暗可怕的阴影地带呢?我经常了解单亲学生的心理因素, 对症下药。我尽量多创造一些机会与他们交谈, 探测他们的心理所需。在物质上, 我及时地给予帮助, 在思想上, 我及时地给予指导。平日里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为他们的进步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学习, 使他们能获得学习进步后的喜悦。组织集体活动时, 为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 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导师 第9篇

一、举办禊湖论坛, 内化“三有三讲”品质, 发展育人理念。

要改变一个教师,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价值观, 所以我校每学期都举办两期“禊湖论坛”, 为导师们搭建思想交流、碰撞、合作的平台。

【故事一 】2014年10月, 我校举行了 “我的带班理念”为主题的第五期“禊湖德育论坛”。 活动中, 优秀德育导师张丽分享了“男孩的第一魅力———责任”的班主任观, 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忧思:“男儿当自强应是青春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 这篇章该如何引导学生来书写?

导师们纷纷发言, 献言献策, 分享自己的育人理念。

李恩华老师说:给学生机会, 他会还你一份精彩。

殷新毅老师说:教育应该是一份有感情、有温度的事业。

导师们在内化“三有三讲”的过程中, 在“禊湖论坛”的思想碰撞中, 师德观、学生观、教育观有了提升, 让学生成为“三有三讲”教育活动的主人, 已成为导师们的共识。

二、开展德育案例, 践行“三有三讲”活动, 提升育人能力。

我校“禊湖论坛”等育德载体, 持续不断地提高着导师们的精神境界, 导师们积极参与德育案例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品质, 也在活动中成长着自己。

【故事二】周影芳老师以前认为让学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才是“王道”, 参与德育专题案例的撰写与实施后, 明白了“要成才, 先成人”。

【故事三】2015年3月, 我校初二举行了责任心德育专题案例启动仪式。 活动后庾李芳老师说:责任处处在, 人人皆有责, 我也将继续努力, 履行好自己的那份责任, 为学生的成长护航。

两位导师的感言, 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先要改变自己, 要想让学生道德高尚, 首先导师要有高尚的人格。 我校让导师们参与德育案例的撰写和实施, 就是让导师们不仅在课堂上还在平时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三有三讲”, 自为榜样, 影响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撰写反思随笔, 解读“三有三讲”内涵, 积淀育人素养。

反思是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年度, 我校已开展了“德育导师寒假微作业评比活动”、“第二届德育导师育人心路心语评比活动”、“潜心耕耘·励志成长的征文活动”。 这些活动提升了导师们自育“三有三讲”的能力。

【故事四 】在第六期 “禊湖德育论坛”中, 年轻的班主任陈晨导师讲述了学生与家长通话时不敬态度的案例, 道出了“下学期我要精心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感。

本学期开学后, 陈老师根据班级实情, 精心策划每次班会主题, 而活动内容、准备过程等都放手给学生做, 学生在其中体会到了“责任感恩进取”的道德知识, 更开启了道德智慧, 而班主任也在其中提升了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三有三讲”主题班会校级赛课后, 陈老师的受导学生沈琳妍在日记中写道:还记不记得, 每次我们后面的黑报班, 老师都会亲自制作与我们一起出主意? 还记不记得, 只要你努力一点, 就会有个本子等你去领? ……班主任很好不是么?

受导学生的心声告诉我们:导师不管做什么, 只要用心, 都会有价值, 都会在你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留下印记, 成为日后进步的积淀。 而导师们也在反思随笔中感言道:

陈晨老师说:体验式德育, 对学生而言, 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自我教育。 对我而言, 就是脚踏实地, 不断积累, 用导师的责任, 用心读书, 积淀育人素养。

四、实施合育课堂, 拓宽“三有三讲”渠道, 创新育人方法。

我校在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活动中, 积极探索家校合育方法, 对导师人选从校内拓展到校外, 一方面聘请家长为家庭导师, 另一方面建立以退休教师为主体的社区德育导师队伍, 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德育导师网络, 聚力撑起学生成长的蓝天。

【故事五 】在家校合育中, 我校尝试着开设 “主题式”家长课堂。 在刚刚过去的初一、二年级家长会上, 区优秀班主任、区“三有三讲”主题班会课一等奖获得者肖文明、张春艺两位老师以本学期开展的责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 开设“主题式”家长课堂。 他们以《言传不如身教》、《呵护青春, 传承责任》为题, 在互动中, 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同时培养他们“感恩、责任、进取、文明”的优良品德。

上述做法是我校在家校合育方面作出的一些创新尝试, 我们的意图在于把育人的触角延伸到家庭, 从学生延伸到家长, 让学生处于时时处处皆教育的完整时空, 快乐地成长。 活动结束后, 授课导师张春艺老师说:

第一次给家长上主题班会课, 从教多年来的瓶颈期后又一次得到了预料外的成长。 家不仅是有爱的港湾, 更需要一种言传身教的责任传承。

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 学生亦如此。 我校顺应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 积极创新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工作, 使导师们收获到的不只是桃李满天, 还有师德境界;不仅为受导学生, 更为每个学生的生命着色, 青春正名, 人生奠基。

摘要:本文中的“案例”不是指导老师与受导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而是指学校开展的培育团队的种种活动, 导师们在其中发展育人理念, 提升育人能力, 积淀育人素养, 创新育人方法, 用师爱切实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

关键词:三有三讲,德育导师制,育人能力,专题案例

参考文献

[1]张俊平.教师, 做个思想者[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

[2]姜慧.让主题班会更有效[J].班主任, 2014 (11) .

人生导师 第10篇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 (以下简称《标准》) 规定, 辅导员职业的规范名称为“高等学校辅导员”, 其职业定义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标准》中都提出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教育部第24号令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八项职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就业工作;班级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列举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的九项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概括来讲,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可以分为三大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发展指导、大学生事务管理。

二、高校辅导员要当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大学生的年龄基本都集中在18岁至22岁,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基本完成的阶段, 他们的这一成长过程具有显著特点:生理发育的成熟与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并存;自我意识的增强与社会认知能力不足并存;思想思维细腻活跃与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并存;走向社会的急切感与社会经验阅历缺乏并存。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不仅要在学习学业上关心帮助学生, 更应该从思想生活、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就应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指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做好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和思想准备。根据大学生发展特点和辅导员的职责要求, 可以将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分为思想导师、心理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职业导师五大类。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现状

(一) 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 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 但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状况来看, 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依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博士率”, 几年都不引进一名辅导员;有些高校的辅导员甚至没有正式编制, 只能人事代理, 各种待遇得不到保障, 地位远不如专职教师。

(二) 辅导员数量不足, 职责不清, 工作强度大

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即将突破3000万, 但是辅导员的引进力度没有加强。同时, 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到多个部门的领导, 例如, 二级学院、学生处校团委、组织部、宣传部、公安处、招生就业处等, 这些部门或多或少地会给辅导员安排一些工作, 致使一些严格意义上来讲与辅导员本职工作无关的工作也需要辅导员去做, 从而导致辅导员用在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三) 辅导员工作专业水平不高, 学科支撑不够

辅导员年轻化、队伍人员流动过快, 导致队伍工作经验缺乏, 工作方式方法研究不足。另外, 虽然有一些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要求硕士, 甚至博士, 队伍的学历层次大幅提高, 但他们的专业大多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职业要求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匮乏。从队伍的整体来看,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够。

(四) 辅导员职业发展道路狭窄

在高校中, 辅导员的发展道路通常有三条:一是通过科员、副科、正科、副处的职务晋升路线晋升为领导干部, 领导岗位毕竟是有限的, 导致这一发展途径竞争异常激烈;二是通过助教、讲师、副教授的专业技术晋升路线发展, 但事实上这一路径远比教师晋升困难得多。由于繁杂的学生日常工作已经使他们分身乏术, 课题、论文、获奖、专利、著作等成果的数量要求, 都是摆在辅导员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三是转岗成为专业教师或机关工作人员, 离开辅导员工作岗位的重要途径。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实现路径

(一) 主管部门角度

1.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努力提升辅导员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标准》对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做了详细的规定。换句话说, 要想从事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 必须达到《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能力与技能。《标准》已经颁布, 相应的主管部门应该协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将“高等学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加入到我国的职业分类目录中,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介绍, 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 在我国高校中除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外, 还有职业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这样一部分工作人员。

2.构建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

建立高校辅导员完备的培训体系,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培训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从业水平, 有利于形成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同时, 辅导员接受职业培训也是增强其职业存在感的重要途径, 辅导员从业者通过各种培训获得更深层次的价值体验, 从而产生职业的认同感及自豪感。辅导员只有接受了专业的职业培训, 才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 开拓新的视野, 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辅导员队伍年轻化, 使得辅导员大多职务低、职称低。因此, 无论从年龄、学历还是职业前景来讲, 高校的辅导员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 为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供有力帮助

《标准》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 (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 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基础知识方面: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 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通过这些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 辅导员这一职业所依托的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2010年3月,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辅导员读博道路已经明确。但是,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的特点和招生学校师资的限制每年仅有100名辅导员能够获得读博资格, 这相对于十几万的全国辅导员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 有必要积极探索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大学生发展指导学和大学生事务管理学三个学科角度, 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学科支撑体系。

(二) 高校角度

1.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倡导辅导员队伍建设新理念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理念。从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的相关部门要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到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做好新时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各方面工作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各级相关部门的方针政策, 并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 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制订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办法。

2.建立规范的辅导员选聘机制

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职业能力和技能涉及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数个专业学科。高校辅导员职业是一个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职业。规范高校辅导员的选拔聘用机制, 是搞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各高校应该根据《标准》的要求,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科学制定本校辅导员岗位职责, 严格执行招聘程序, 公开招聘要求;同时各高校也应该成立由学工领导和资深辅导员等组成的考试小组, 实施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这样, 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

3.真正落实“双线晋升”制度, 明确辅导员发展方向

“双线晋升”制度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创, 在职业通道理论中就有关于双重职业通道的介绍。双重职业通道, 是指企业组织同时建立包括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双重路径的职业发展通道。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 高校不能简单地运用干部或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晋升制度进行管理。落实高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级的“双线晋升”政策是党和国家的要求, 要让辅导员既能够评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并获得相应待遇, 同时也能够竞聘科级、处级行政职务并得到相应的待遇。

4.单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高校辅导员职称的评聘应当将其工作的现实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在此基础上, 制定科学的辅导员绩效评估体系, 同时, 结合辅导员的学术水平进行专门的职称评定。在具体做法上, 可以参考高校教辅系列人员的职称评定标准与方法, 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技术岗位, 严格根据学历、工作年限、工作效果、获奖、科研成果等进行考核晋级。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与辅导员职业发展相吻合。

(三) 辅导员自身角度

1.以身作则, 身正为范,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辅导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辅导员的优良形象。首先, 辅导员要带头认真学习和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 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示范作用。其次, 辅导员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 积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

2.转变职业观念, 坚定走辅导员职业化道路

在学校转变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的同时, 作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当事人, 广大现职高校辅导员要转变原有陈旧落后的职业观念。转变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过渡”职业的错误观念真正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学生引导、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重要历史意义, 真正认识到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还是一种职业, 同时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自觉进行生涯规划, 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

辅导员在做好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之前, 要做好自身的生涯规划。根据生涯规划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充分认识自我, 定好目标、选好路子。选择人生导师分类中的一到两类, 规划好自己成为真正的大学生人生导师之前的道路。有了这样的目标, 有了这样的道路规划, 在通往人生导师的路上, 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必然是信心满满、充满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不会再出现职业倦怠, 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会自然而然地步入快车道。如此, 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将再次取得显著成果,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未来, 我国辅导员队伍里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专业博士辅导员、教授辅导员和正处级辅导员。

摘要:辅导员如何才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是一个值得高校辅导员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14年,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给出了答案, 那就是在相关部门、高校和辅导员自身的共同努力下, 坚定不移地走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之路。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人生导师,职业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方宏建, 夏晓虹.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0) .

[2]段彦波, 李兴华, 宁波.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生导师】相关文章:

钢琴我人生的导师作文05-30

导师模式07-03

专业导师07-15

综合导师07-17

科研导师07-21

实践导师07-21

成长导师08-14

导师工作08-04

学生成长导师05-11

导师团队制06-16

上一篇:企业行政后勤管理下一篇:产后子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