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尿路感染

2024-08-08

复杂性尿路感染(精选8篇)

复杂性尿路感染 第1篇

患者, 女, 55岁。4天前因腹痛发热入院。2013年5月6日出现无尿、腹胀伴恶心, 间歇高热, 最高达39.6℃, 渐感腹胀、咳嗽气促, 5月8日转到我院泌尿科, 行双输尿管逆行造影引流术, 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转入ICU。

ICU查体:呼吸急促, 点头样呼吸, R 35次/min, 面罩吸氧下SPO275%, T 37.6℃, R 24次/min, HR 110次/min, 多巴胺维持下BP 70/50 mm Hg, 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啰音, 律齐, 腹软, 尿液引流畅, 呈淡血性, 量少。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导管、导尿管。辅助检查:WBC45.5×109/L, N 0.954, PCT>200 ng/m L, CRP 143.3 mg/L, 肌酐380 umo/L, 尿素氮25.5 mmol/L, AST 72 U/L, ALT 57 U/L, 总胆红素71μmol/L, 直接胆红素63.1μmol/L, 间接胆红素7.9μmol/L, 尿常规:WBC (+++) , 尿沉渣分析:WBC7 753个/μL, RBC 29 083.9/μL, 中段尿、全血均检出产ESBL大肠埃希菌。入ICU诊断: (1) 尿源性脓毒血症并感染性休克; (2) 双输尿管结石, 左肾梗阻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主要治疗经过和药学监护:患者入泌尿科予美罗培南抗感染, 因感染控制不佳、呼吸困难转入ICU, 根据药敏加大美罗培南至2 g, 每8 h 1次, 静滴, 3 d后体温、血像出现向上波动, 加万古霉素、氟康唑抗感染;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抗休克维持血压;充分补液对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纠正;留置胃管, 肠内、肠外营养补充能量;给予人血白蛋白对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给予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 经过治疗后, 患者病情好转, 转出ICU。 (1) 药学监护点一:患者的营养支持。多数ICU患者都存在营养支持方面问题, 主要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该患者给予肠内、肠外营养进行能力的补充[1]。肠外营养能够对血糖、肝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给予肠外营养时, 需要每天对血糖、肝功能变化进行密切监测, 该患者无糖尿病史, 每天血糖测定正常;入院第2天AST 82 U/L, ALT 54 U/L, 考虑氟康唑对肝功能的影响, 予还原型谷胱苷肽保肝治疗, 患者肝功能未进一步损伤。该患者予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500 m L胃管注入, 临床药师提醒护士, 注意输注速度, 并严密检查胃残留量, 头高位以减少误吸, 6h抽吸1次腔残量, 如果潴留量≤200m L, 可维持原速度, 潴留量≤100 m L, 增加输注速度20 m L/h, 残留量≥200m L, 暂时停止或降低输注速度。 (2) 药学监护点二:关注患者肝肾功能,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该患者肝肾功能衰竭, 根据药敏初始予美罗培南2 g, 每8 h 1次抗感染, 当天肌酐清除率16.10 mg/min, 感染控制不佳联合万古霉素及氟康唑。美罗培南大剂量并联用万古霉素, 易加重肾损伤, 引起药物在体内的蓄积, 继而引发不良反应。但该患者感染重, 白细胞65.8×109/L, 医生与药师权衡利弊, 分析该患者快速控制感染的益处大于肾损伤的风险, 且患者梗阻解除, 肌酐较前下降, 因此, 药师建议联合使用, 肾功能不全时给予首次冲击量750~1 000 mg, 再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Ccr 10~15 m L/min, 每3~7 d给予1 000 mg, 并密切监测肌酐水平;而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氟康唑时, 应该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当患者的转氨酶轻度升高, 但临床表现中未出现明显的肝功能不全, 此时可对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 继续用药治疗;如转氨酶升高达5倍以上, 且临床表现中出现肝功能不全, 应该给予停药治疗, 同时对肝功能进行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达29.4μmol/L, AST、ALT较正常稍偏高, 患者一般情况较好, 无消化道及意识的改变, 因此, 以400 mg, 1次/d, 给药。 (3) 药学监护点三: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根据《2007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 如果感染性休克患者给予充足的液体复苏后, 仍然需要用升压药物来维持血压, 此时建议给予静脉糖皮质激素, 每天糖皮质激素用量≤氢化可的松300 mg, 持续7 d。该患者使用甲泼尼龙80 mg, 每12 h 1次, 计算等效剂量抗炎作用较氢化可的松强5倍, 考虑患者全身炎性反应较重, 在补充肾上腺皮质的同时, 加强抗炎, 可减轻炎性介质对全身各器官的损害。在激素治疗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如血糖波动、心律失常、低K+、高Na+等, 严重时可能会加重真菌感染, 所以在激素治疗过程中需要对血糖、心电、血常规等进行密切监测。该患者在激素治疗过程中, 未出现血糖明显波动, 心律正常。

在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 万古霉素可加重肾损伤, 其发病率较高, 且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2]。文献报道, 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峰值应该≤25~35 mg/L, 谷值应该≤8~12 mg/L;峰值>40 mg/L, 谷值>10 mg/L为中毒范围[3]。在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情况下, 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万古霉素使用前后, 对患者的尿常规、尿量、Scr、BUN、Ccr等指标进行监测, 使用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着感染控制, 患者肝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由于我院的医疗条件有限, 不能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 所以要对患者肾功能的监测进行加强, 同时药师也应该对肾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密切观察, 使用前后比较, 未出现明显变化。

讨论

由于ICU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 所以使用的药物涉及面较广, 需要临床药师提供更多的药学服务, 如患者出现肝肾功能不全时, 对抗生素使用剂量的调整[4]。在ICU中, 比较常见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 而且一些常用药物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Cr、BUN进行调整,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密切监测, 及时根据结果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5,6]。同时, 对于使用容易导致肝肾功能障碍的药物, 如万古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需要计算出肌酐清除率, 然后由临床药师根据计算结果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ICU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模式, 应该符合该学科的临床特点, 不但为临床提供完整的药学信息, 而且能够在具有ICU特点的药物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营养支持、药物剂量调整等。

摘要:本文讨论了1例复杂性尿路感染伴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药学监护。本例患者因尿路感染伴肾功能衰竭、休克入ICU, 先后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和氟康唑抗感染, 甲泼尼龙抗休克以及肠内肠外营养等治疗。临床药师根据患者肝肾功能情况, 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剂量, 并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联合易致肾损害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治疗期间, 临床药师在药物剂量调整、营养状况评估、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生命体征监测, 特别是肝肾功能情况等方面提供了全面及时的药学服务。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监护,肾功能衰竭,药品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2006)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0) :721-732.

[2]范毅, 胡青, 许静, 等.25例老年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评价[J].中国药业, 2010, 19 (7) :63-64.

[3]卢岩, 孙健, 张静, 等.340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5) :649-651.

[4]王小文, 陈惠德, 李文雄, 等.万古霉素在肾功能损害的外科危重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5) :460-462.

[5]杨传辉, 仲华, 王凤林, 等.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28.

尿路感染的原因 第2篇

1.首先,女性容易引起尿路感染,是因为女性容易造成细菌侵入所致,她们的尿道天生比较短引起的。

2.其次,性活动不卫生,也是容易造成女性阴道炎等疾病,污染尿道引起尿路感染。如果在经期不注意个人卫生,没有及进更换收生用品或是注意清洁,月经血比较容易造成细菌生长,引起尿道感染;

3.再来,怀孕的时候憋尿也会使感染的细菌有更多时间繁殖,也有更多时间侵入组织使其受感染,这种不良习惯也会形成尿路感染,最好尽早改正。

4.最后,女性外阴不干净,没有经常洗澡或是清洁外阴也是造成尿路感染的原因之一,所以女性要勤换内裤等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

尿路感染应该如何预防?

尿感的再发可分为复发和重新感染。一般认为,在尿路感染痊愈后的2周之内再次出现同一种细菌的感染则为尿路感染复发;相反,在尿路感染痊愈后的2周之后再次出现的感染,则无论致病菌是否与前一次相同,则均诊断为重新感染,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1.一般措施:①多饮水,每天入量最好在ml以上,每2~3小时排尿一次。②性生活相关的患者,与性交后及时排尿,必要时需向妇产科医生咨询并选择适宜的避孕方式。③尽量避免尿路器械的使用。④蔓越橘汁(cranberry juice),实验研究显示蔓越橘汁可以阻止大肠埃希菌粘附在尿路上皮细胞上,可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2.抗生素预防:抗生素预防可以明显减少女性尿路感染复发的机会。对于在半年内尿路感染复发2 次或2次以上,或者1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的女性患者,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A级)。预防方案包括持续性给药法和性交后服药法,疗程6~12个月。这些方案必须在原有尿路感染痊愈后(停药1~2周后复查尿培养阴性)方可采用,并可根据以往的药敏实验结果以及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选择抗生素。和持续性给药方法相比,性交后服药法更方便,更易于被性生活相关的患者接受,可于性生活后2小时内服用头孢氨苄或环丙沙星或呋喃妥因

3.绝经女性患者的预防: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软膏可以恢复阴道局部环境,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复发机会(A级)。

复杂性尿路感染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9年至今的本院住院治疗的尿病原体培养阳性的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315例, 分为两组, 其中50岁以上 (含50岁) 老年患者156例, 男47例, 女119例, 平均 (65.6±5.3) 岁, 50岁以下患者151例, 男22例, 女129例, 平均年龄 (39.7±4.9) 岁, 主要有尿路结石、尿路梗阻 (如前列腺增生) 、膀胱输尿管返流、慢性肾脏疾病、多囊肾、神经性膀胱、糖尿病、导尿等复杂因素, 有约30%有2种以上因素存在。

1.2 诊断标准 ①清洁中段尿培养杆菌定量≥105/ml或球菌≥104/ml, ②患者有尿路刺激征、发热、菌血症等;③有脓尿 (尿沉渣镜检>5个白细胞/HP) 。真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①清洁中段尿培养真菌阳性;②患者有尿路刺激征、发热、菌血症等;③有脓尿。

1.3 治疗方法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1种抗生素或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复发频繁者可采用长期抑菌疗法。应用的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亚胺培南类、SMZ+TMP类及抗真菌药。

1.4 疗效判定 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 且第2, 6周复查尿培养, 结果阴性为有效, 反之, 为治疗失败。

1.5 两组数据结果比较用统计学方法, 构成比或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 住院老年人尿路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见表1。

2.2 老年患者治疗有效率93.7%, 治疗失败占6.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8.9%, 治疗失败占1.1%。

3讨论

老年人因其生理特点原因, 尿路感染的发病率高, 在老年人的感染性疾病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居第二位[1], 而且因为某些复杂因素的存在,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 行尿培养加药敏检查, 了解致病菌的种类及耐药性, 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以上的临床治疗发现:①老年人复杂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有所改变, 治疗过程中抗药性明显增加, 老年人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仍为大肠杆菌, 其次为克雷白杆菌, 绿脓杆菌等其他革兰氏阴性菌, 且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等有增多趋势, 与文献报道相同[2]。真菌感染也明显高于年轻人, 考虑与其原发病因素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原因有关, 因此老年人抗生素的治疗要合理有效, 避免滥用, 从而引起菌群失调, 继发真菌感染;②治疗中发现, 喹诺酮类药物因肾脏和前列腺中药物浓度高, 无肾毒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老年人复杂性尿路感染, 但应注意长期应用其耐药性问题, 不易作为经验用药, 老年人在尿培养失败时, 可选用头孢类第三代, 亚胺培南, 阿米卡星等部分氨基甙类治疗, 但因老年人肾功低下, 应注意氨基甙类药物的肾毒性, 可适当减量或短期用药 (1周之内) , 并且用药时应多饮水。复方新诺明在尿培养加药敏结果显示约有20%产生耐药, 与文献报道相似[3]。同时发现呋喃妥因对部分常见菌较敏感, 但应注意长期用药, 可引起肺纤维化等副作用;③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故遇到不明原因的发热, 可考虑尿路感染可能。并应及时做尿培养确诊。因复杂性尿路感染病情迁延, 疗程长, 因此治疗要有耐心, 本研究治疗失败病例主要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潜在复杂因素没有去除;④本研究老年患者男女病例数基本相等, 表明男性老年人尿路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 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等老年病有关。

参考文献

[1]董德长.实用肾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06.

[2]叶任高, 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人民出版社, 1994:324-349.

复杂性尿路感染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患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7例;年龄22~71 (44.1±0.6) 岁;患病时间1~13 (4.4±0.9) 年;本次发病时间1~16 (4.8±0.5) h;治疗组中男23例, 女16例;年龄21~73 (44.2±0.7) 岁;患病时间1~12 (4.6±0.8) 年;本次发病时间1~17 (4.7±0.6) h。上述四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主要措施为: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操作, 在直视条件下置入输尿管镜并将位于患侧的输尿管开口找到, 在F3输尿管导管的引导下采用上挑法或侧入法在输尿管内插入输尿管镜, 进入输尿管之后迅速将水流灌注压水平调低, 防止结石发生上移, 并沿导丝继续进镜直至结石存在的部位, 利用钬激光将结石完全击碎, 注意对结石下方狭窄及息肉情况进行观察, 用钬激光一并进行处理。碎石处理完毕之后继续向上进镜, 尽可能到达肾盂位置, 观察结石残留情况, 然后结束手术[3]。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尿路结石病情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腰腹疼痛等症状彻底消失,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结石已经彻底去除, 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有效:腰腹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结石大部分去除, 排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腰腹疼痛等症状没有减轻,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结石大部分残留, 排尿功能仍然存在异常[4]。

1.5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 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路结石病情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手术治疗后 (7.19±1.47) d尿路结石病情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9.37±1.44) d;治疗组患者经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后 (5.01±0.83) d尿路结石病情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7.10±0.95) d。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治疗效果 见附表。

2.3 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手术治疗

期间有10例出现术后尿瘘、肾功能下降、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治疗组患者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肾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在急诊实施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患者治疗, 能够使病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且安全性较高, 患者在术后基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与择期手术比较更具优势。应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患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 微通道对肾实质产生的扩张作用相对有限, 可以使肾实质撕裂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 特别对于没有积水或积水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实施治疗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2) 输尿管镜镜身相对较为细小, 可以进入到各个肾盏或没有发生扩张的输尿管内进行置管、碎石、取石等操作 (3) 输尿管镜的镜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自由摆动通常情况下不会导致出现肾实质撕裂等症状; (4) 输尿管镜的气压弹道探针可以将结石击碎, 使其变为性状细小的碎屑然后在最大程度上被超声探杆吸出; (5) 个别患者可以不需要留置肾造瘘引流管, 能够节约更多的治疗费用, 并使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5,6]。

摘要: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对照组相当;尿路结石病情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应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患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优良、安全性高。

关键词: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谢晋良, 祖雄兵, 肖俊威, 等.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急症手术引流[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 20 (12) :88-89.

[2]李逊, 曾国华, 袁坚, 等.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 (20年经验) [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6 (12) ;124-126.

[3]毛厚平, 高锐, 魏勇, 等.经皮肾镜取石术与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的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 24 (12) :928-930.

[4]高新, 周祥福.微创泌尿外科手术与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112-113.

[5]熊凤梅, 舒幸茹.经皮肾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2) :294-295.

尿路感染诊断方法应用研究 第5篇

关键词:IQ200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尿路感染,尿有形成分

尿路感染的诊断依赖于尿细菌培养, 其过程耗时长, 常常超过48小时。近年来, 随着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的出现, 不仅实现了尿常规检查的自动化, 而且提高了尿液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IQ200尿沉渣分析仪采用高速频闪光源和电视摄像系统, 可以对尿中包括细菌在内的有形成分的大小、形状、质地及对比度等特征进行分类和定量报告, 为了解IQ200尿沉渣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法 (简称:IQ200联合干化学法) 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我们对238份临床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了IQ200联合干化学法检测, 并将结果与尿细菌培养结果作了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本院住院部临床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清晨洁净中段尿标本238例, 每例标本10ml, 所有检测均在尿液收集后2h内完成。

1.2 仪器与试剂

IQ200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美国Iris公司) , AUTION MAX AX-428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日本京都ARKRAY公司) , VITEK微生物鉴定系统 (法国梅里埃公司) 。

1.3 实验方法

1.3.1 尿细菌培养及鉴定

用10μl定量接种环取充分混匀的尿液两环接种于血平板, 37℃培养24h, 阳性标本用VITEK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

1.3.2 IQ200尿沉渣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

分析前参照标准操作规程做好仪器的每日清洗、定标和质控。将接种后的清洁中段尿标本立即用IQ200尿沉渣分析仪测定细菌 (BACT) 、芽殖酵母样真菌 (BYST) 和所有微小颗粒 (ASP) 3种检测参数, 以分别代表检测尿液中的杆菌、真菌和球菌, 并用AUTION MAX AX-428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尿液标本中的亚硝酸盐 (NIT) 和白细胞酯酶 (LEU) , 以对IQ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阴性的标本进一步联合分析。

1.3.3 正常参考范围

按参考文献[1]设定, IQ200尿沉渣分析仪:BACT 0~4.5/μl, BYST 0~8.5/μl, ASP 0~2404.5/μl;尿干化学分析仪:NIT 阴性, LEU 阴性。

1.3.4 统计学方法

用卡方检验比较IQ200联合干化学法检测结果与尿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细菌培养结果

238例尿液标本经细菌培养发现有87例为阳性, 阳性率为36.6%, 其中球菌25例, 杆菌44例, 真菌22例, 合并感染4例, 且均为合并两种细菌感染。

2.2 IQ200联合干化学法检测结果与尿细菌培养结果的比较

经四格表卡方检验, 我们发现在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面IQ200联合干化学检测与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0.27和1.8, P>0.05) , 而球菌的检测结果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5.4, P<0.05) , 见表1。以尿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 IQ200联合干化学法检测杆菌的敏感性为86.3% (38/44) , 特异性为95.3% (185/194) , 阳性预测值为87.5% (38/47) , 阴性预测值为96.8% (185/191) ;IQ200联合干化学法检测真菌的敏感性为90.9% (20/22) , 特异性为96.7% (209/216) , 阳性预测值为74.1% (20/27) , 阴性预测值为99.0% (209/211) ;IQ200联合干化学法检测球菌的敏感性为82.7% (24/29) , 特异性为66.9% (140/209) , 阳性预测值为25.8% (24/93) , 阴性预测值为96.5% (140/145) 。

3 讨论

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主要由革兰染色阴性杆菌、真菌和革兰染色阳性球菌感染引起[2,3]。尿细菌培养是确诊尿路感染的主要方法, 但耗时长、成本高、浪费大, 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而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IQ200尿沉渣分析仪综合应用了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和显微成像技术, 通过数字成像和自动粒子识别 (APRTM) 软件结合仪器专家库图片, 通过对尿液中的有形成分连续摄像后, 先由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 再经人工修饰、复核获得较高的检测效果。IQ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标本有BACT、BYST和ASP 3种参数可分别对杆菌、真菌和球菌进行筛选, 并联合尿干化学法检测NIT和LEU后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1,4,5]。

由于尿液成分复杂、IQ200联合干化学法检测的局限, 如精子、粘液丝和酵母菌菌丝对杆菌检测的干扰, 白细胞、红细胞、细菌和非晶形结晶对真菌检测的干扰, 各种细小有形成分碎片、尘粒或其他小颗粒杂质对球菌检测的干扰, 均会造成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6,7,8]。已有研究结果显示IQ200对杆菌和真菌的识别能力较好, 而对球菌的检测特异性不高, 建议联合尿干化学NIT和LEU检测结果排除假阴性[2,3]。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IQ200尿沉渣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法在检测杆菌或真菌感染的标本时与尿细菌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0.27和1.8, P>0.05) , 而检测球菌感染的标本其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5.4, P<0.05) , 这与刘旗等[2]和林桢等[3]的报道基本一致。因此, 我们认为利用IQ200联合干化学法诊断尿路感染尤其是在感染菌为杆菌和真菌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6.3%和90.9%, 特异性分别为95.3%和96.7%;而在球菌感染的检测方面, 虽然IQ200联合干化学法的敏感性为82.7%, 但是由于特异性低, 本研究仅66.9%, 确诊尚需沉渣显微镜检查或细菌培养检测证实。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IQ200联合干化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了尿路感染的快速检测, 但仍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员进行修饰复核, 而且相较于细菌培养这种金标准方法, IQ200联合干化学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假阴性与假阳性, 暂时仍不可替代细菌培养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作用。但是, 以IQ200联合干化学法进行尿路感染患者初筛, 阳性患者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可参考联合法检测结果应用相应的广谱抗生素, 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换用敏感抗生素;阴性患者或可疑患者应进一步行尿沉渣镜检并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合理用药, 从而兼顾积极合理治疗和防止过度治疗, 不仅有效防止因抗生素滥用引起细菌耐药, 而且有效节省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卫宾, 李莉雅, 高峰, 等.IQ200全自动尿液显微镜分析仪筛检尿路感染[J].检验医学, 2006, 21 (5) :505-508.

[2]刘彩霞, 严春, 杨锦红, 等.尿路感染病原菌1538株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9) :1407-1409.

[3]苏钏.尿路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 2007, 7 (8) :86-87.

[4]刘旗, 徐笑红.IQ200尿沉渣分析仪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10, 28, (1) :77-78.

[5]林桢, 夏少梅.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筛查作用的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3) :484-486.

[6]梅燕萍, 王一杉.IQ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有形成分结果误判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8) :69-70.

[7]李雪峰, 王厚照.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假阳性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1) :14-32.

盛夏,糖尿病人谨防尿路感染 第6篇

糖尿病患者为何易患尿路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力比正常人差, 白细胞的趋化功能、游走功能及吞噬功能降低, 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加上血糖过高, 致使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给细菌生长繁殖以可乘之机, 从而促使尿路感染的发生。持续的高血糖状态还会损伤神经, 造成神经源性膀胱, 继而引发排尿异常、尿潴留, 有的因排尿困难, 往往需要反复导尿, 就容易发生和加重尿路感染。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有何危害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 主要是由革兰阴性菌、真菌引起的膀胱炎或肾盂肾炎, 约有10%~20%糖尿病尿路感染的患者无临床症状, 只是在做相关检查时才偶然发现菌尿, 即尿中细菌数大于105/毫升。由于患者的尿路感染是隐匿性发展, 不仅使糖尿病进一步加重, 而且造成局限性感染逐渐扩散, 最终导致肾功能遭到损害。有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盂肾炎后, 若治疗不及时, 极易并发坏死性肾乳头炎, 这是一种急性严重感染, 肾乳头因缺血坏死, 患者出现发热、血尿、脓尿、尿中有坏死的肾乳头碎片、肾绞痛等症状, 如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则出现少尿或无尿, 救治不及时, 可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得了尿路感染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后, 用药应根据尿常规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和药敏试验, 选准敏感的抗生素, 足程足量, 以彻底治愈。患者如有肾功能不全, 应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抗生素, 经肾脏排泄的抗生素应酌情减少剂量。对无症状的菌尿者, 不宜长期使用抗生素。中药治疗尿路感染有独特的优势, 如八正散、三金片、银花泌炎灵片等, 但要请中医辨证论治。尿路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 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 必须卧床休息, 保证睡眠, 待病情稳定后, 可适度活动, 但不能参加较剧烈的体育锻炼和重体力劳动。每天要喝2500毫升以上白开水。膳食合理, 饭菜宜清淡, 严格控制好食盐量。天天用温开水清洗下部, 保持外阴清爽洁净。内裤以吸湿透气的纯棉为好, 忌穿化纤紧身裤。要有达观乐观, 愉悦开朗的心情, 利于康复,

如何防范尿路感染

一是控好血糖。糖尿病患者要坚持按时服用降糖药, 定期监测血糖, 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尿糖转为阴性或微量, 可使尿路变为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 杜绝感染。

二是补充水分。夏天气候炎热, 出汗多, 很容易导致脱水, 血液浓缩而变得黏稠, 尿量少, 易引发尿路感染。因此, 糖尿病患者要补足水分, 即使不感口渴也要喝水, 如白开水、淡茶水、绿豆汤等, 喝水多, 尿量增加, 有利于冲刷尿道, 防范尿路感染的发生。

三是不要憋尿。糖尿病患者如经常憋尿, 当膀胱内尿液过多时, 会对膀胱内膜造成伤害, 降低膀胱黏膜的抵抗力, 细菌乘虚而入, 引发膀胱炎。病菌沿尿路上行, 可引起肾盂肾炎。长期反复的慢性感染还会造成肾功能损害, 甚至尿毒症。因此, 要做到有尿即排, 才能维护尿道健康。

小儿尿路感染56例临床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是病原微生物直接侵入尿路, 在尿液中生长、繁殖, 并侵犯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和多发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在门诊病儿中,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现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所治疗的尿路感染患儿56例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共治疗小儿尿路感染56例, 全部病例均具备: (1) 中段尿培养菌落数>10万/mL; (2) 离心尿沉渣:白细胞>5个/HP, 或有尿路感染症状。其中:男孩21例, 女孩35例。年龄个4月~1岁21例, 1~3岁17例, 3~7岁14例, 7岁以上4例。

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发热者38例 (68%) , 尿频、尿急、尿疼者12例 (21%) , 肉眼及镜下血尿3例 (5%) , 水肿1例 (2%) , 腹疼1例 (2%) , 遗尿1例 (2%) 。

1.3 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者8例 (14%) , 肉眼或镜下血尿15例 (27%) , 脓尿5例 (9%) 。中段尿培养结果见表1。

1.4 治疗

所有患儿均常规应用3%硼酸溶液, 女孩坐浴, 男孩清洗外阴, 多饮水。上尿路感染选用氨苄青霉素50~100mg/ (kg·d) , 分4次静脉注射, 热退后改为口服, 疗程10d左右, 无效者换用头孢曲松钠静脉注射。下尿路感染者选用复方新诺明片50mg/ (kg·d) 分2次口服, 或吡哌酸片30~50mg/ (kg·d) , 分3~4次口服, 连用3d。

1.5 疗效判定

疗程结束后, 症状消失, 尿常规、尿培养均恢复正常, 并于停药后第2~6周, 每周复查, 尿中细菌仍为阴性, 为治愈。治疗失败或未愈:疗程结束后症状不消失, 尿常规和 (或) 尿培养仍有异常, 并于停药后第2~6周, 每周复查, 尿中细菌仍为阳性, 且为同一种致病菌。

1.6 结果

治愈54例 (96%) , 未愈2例 (4%) 。对2例未愈患儿查肾脏及膀胱输尿管B超, 发现存在解剖结构异常。

1.7 随访

治愈后随访半年, 无复发。

2 讨论

小儿尿路感染是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 致病菌以大肠杆菌为主, 其次是变形杆菌和粪杆菌等。细菌之所以能定植于尿路并引发感染, 与这些细菌有黏附于尿道黏膜的能力有关。已证明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他细菌具有这种能力, 这些细菌的菌毛起重要作用, 菌毛之尖端为糖被膜, 能产生黏附素 (adhesin) , 黏附素能与上皮细胞受体结合, 根据受体对黏附素蛋白的特异性, 菌毛可分Ⅰ型和P型。Ⅰ型菌毛又称甘露糖敏感型, 甘露糖可竟争抑制它与受体结合。P型菌毛又称甘露糖抵抗型, 即菌毛与受体结合不受甘露糖影响。小儿尿路感染时, 分为上、下尿路感染, 即上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小儿由于年龄小, 免疫功能不完善, 特别是婴幼儿时期, 由于膀胱内走行的输尿管短, 很多小儿排尿时关闭不全而导致返流, 细菌随返流尿液上行引起感染, 致病菌通过膀胱输尿管返流进入肾盂, 在通过肾内反流进入肾实质而造成肾损害。上行感染时发生的步骤为: (1) 致病菌在尿道定植, 条件为:a会阴部有致病菌;b病菌通过黏附素与尿道黏膜结合。 (2) 致病菌进入膀胱。 (3) 致病菌在膀胱内增植。婴幼儿由于症状不典型, 年龄越小, 全身症状越明显而排尿刺激症状大多数较轻, 极易被忽视, 容易漏诊;我们观察56例患儿也发现, 随着年龄增加, 排尿刺激症状越来越明显而全身症状逐渐减轻, 此为小儿时期尿路感染的一大特点。而小儿尿路感染时可导致肾发育障碍及肾瘢痕, 造成永久性肾实质损害, 后果远较成人严重。有人认为[1]:中性粒细胞在杀死细菌时, 导致组织中炎症引起肾损害, 有学者研究表明:感染后24h内用抗生素疗效好, 超过48~72h, 即使感染被控制, 瘢痕也易形成, 故主张早期应用抗生素。我们通过治疗56例患儿, 也感到一旦确诊, 有效的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应成为小儿尿路感染时治疗的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小儿有症状尿路感染中, 约1/3有肾瘢痕形成[2], 多发生5岁以前, 而其中半数以上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 以后纵使已无菌尿, 这些损害也随年龄增长而加重, 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我们的体会到:对婴幼儿不明原因发热者, 应警惕尿路感染的存在, 可筛查尿常规、尿液涂片直接找菌, 必要时做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 尽可能早诊断, 一旦确诊, 应尽快确定感染部位, 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的性质及是否潜在易感因素存在, 作出综合评估, 选择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尽早用药, 必要时联合用药。要熟知所要使用的抗生素的抗菌谱、抗生素的吸收特点、排泄途径、有无潜在肾毒性。这一点极其重要。对上尿路感染者, 肾实质受侵犯, 有全身和局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下尿路感染的表现, 选择血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 以控制肾实质炎症, 防止肾瘢痕形成, 抗生素治疗用量要足, 疗程至少用至体温正常后24h。经积极有效抗生素治疗72h内, 如临床症状反复趋于恶化或高热不退者, 多提示有某种潜在合并病症, 应进行影像学等全面检查, 进一步查找原因。对下尿路感染者, 以膀胱黏膜表面炎症为特征表现, 一般多无发热等全身表现, 而尿频、尿疼、尿急、排尿困难、耻骨上疼痛等局部症状明显, 其治疗以选择黏膜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为主。

我们通过对56例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 体会到对小儿尿路感染时, 要明确诊断、消除诱因、尽早给予足量适宜抗生素。治愈后要注意随访, 防止复发。对治疗失败者, 要积极查找原因, 尽快解除解剖结构异常, 消除潜在因素, 防止永久性损害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刚, 谌贻璞.尿路感染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J].新医学, 1997, 28 (9) :455-45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 第8篇

关键词:留置导尿,尿路感染,预防措施

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观察手段之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也是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1,2], 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在增加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增加患者痛苦延误病情。甚至有时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是评估一个医院医疗质量, 护理管理, 院内感染的管理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多方面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作者回顾调查我院近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病例, 结合自己日常工作, 总结如下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科学合理评估导尿的适应证及必要性, 严格掌握导尿以及留置导尿的指征。每位临床医师护士必须牢固树立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理念, 不能用常规留置导尿的方法来解决临床上常见的尿潴留以及尿失禁等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免疫功能低下或伴有糖尿病, 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病患者。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首先要了解产生的原因, 更要重视心理疏导, 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耐心训练患者排尿。经上述处置仍不奏效, 存在尿失禁或尿潴留时女性患者可选择尿不湿, 男性患者可采用男性尿袋或加长塑料袋接尿。如因麻醉导致尿潴留, 患者应稳定情绪, 增加自行排尿的信心。病情允许时, 可协助患者坐于床沿或下床排尿, 也可以流水声刺激, 按摩下腹部以诱导排尿。

对已经留置导尿的患者要时刻提醒并重视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训练, 以求尽早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从而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据文献报道, 即使严格消毒尿管, 导尿后感染的发生率为1%~2%, 留置导尿管1 d感染率为50%, 超过3 d者感染发生率可达90%以上。

2感染预防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感染的途径主要是腔外感染和腔内感染两条途径。腔外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致病菌沿着尿管于尿道黏膜之间的间隙上行感染, 腔内感染是致病菌从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或集尿袋放尿口处污染侵入或者进行了不当的膀胱冲洗侵入。所以,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2.1腔外感染途径的预防

2.1.1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操作要规范, 轻柔:正确选择导尿管口径, 是预防腔外感染的前提与保障导尿管口径越大, 插入的难度增加, 造成黏膜损伤的机会加大, 患者的依从性也降低, 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加。相反, 选择口径小的导尿管, 黏膜损伤小, 患者依从性提高, 感染的机会相对也小。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是气囊硅胶管, 对黏膜的刺激小, 气囊的内固定也避免了胶布外固定易污染以及固定不牢的缺点。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 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硅胶导尿管每4周更换一次为宜, 减少更换导尿管次数, 可降低感染的机会。置管时无菌观念差, 消毒不严格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腔外感染途径中最常见原因之一。

2.1.2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相对无菌:会阴部及尿道口护理不当, 导致尿道口周围的致病菌逆行感染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所以强调会阴部及尿道口的护理对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尤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导尿前先用1∶1000新洁尔灭冲洗会阴部, 再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2遍 (禁用碘酊) , 然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对留置导尿的患者每天常规用1∶1000新洁尔灭或者0.5%碘伏消毒会阴部及尿道口周围2遍, 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洁会阴及尿道口, 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 可明显降低细菌逆行感染的发生率, 日常会阴部及尿道口护理不当也是腔外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遵守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技术:无论是置管操作还是外阴部尿道口周围日常尿管护理, 操作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认真的态度,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心出发严格无菌操作。特别是固定导尿管的左手必须保持无菌, 绝不能接触消毒后的皮肤, 保证插入尿道的尿管绝对无菌。女性患者如导尿管误入阴道, 必须重新更换导尿管, 要避免表皮细菌带入, 造成尿道口内的感染。如发生尿道口污染, 应及早进行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导致感染加重。

2.2腔内感染途径的预防

2.2.1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性和密闭性: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性和密闭性, 可有效地防止腔内逆行感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反复强调尽量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每次排空集尿袋时, 一定要主意避免集尿袋放尿口与容器接触防止放尿口污染。集尿袋每3 d更换一次较为适宜, 更换集尿袋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如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出现尿路梗阻或发生尿路感染时也应立即更换导尿管。需做尿液常规检查时, 不应该从集尿袋中直接采集尿液。常用的方法是采集前先夹住导尿管。导尿管采样部位用0.5%碘伏消毒, 使用无菌注射器刺入导尿管抽取一定量的尿液, 置于无菌容器内送检。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也不主张做常规细菌培养。

2.2.2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的患者不主张膀胱冲洗, 逆向清洁有增加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 也不主张用抗生素冲洗膀胱。如病情允许, 可鼓励患者多饮水, 多排尿, 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必须进行膀胱冲洗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2.3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尿量, 避免尿管引流管弯曲受压。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 及时排空集尿袋预防反流。保持引流通畅是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腔内途径的重要方面之一。

导尿是引起院内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首先要临床工作者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权衡留置导尿的利弊。置管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正确日常的会阴部及尿道口的护理, 保持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 保持引流通畅。采取科学的治疗护理手段,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合理应用抗生素, 使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雷小玲, 邹瑞芳.导尿与留置导尿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 2009, 19 (22) :185.

上一篇:西北地区信息化分析下一篇:欣赏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