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范文

2024-07-23

统筹规划范文(精选12篇)

统筹规划 第1篇

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月”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安, 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笔者认为, 企业应遵循“统筹规划, 主次分明”的原则, 从分层次培训、开展技能比武及演练、落实隐患整改、强化安全监督等方面入手展开工作。

第一, 分层次开展培训。企业应在做好常规“安全生产月”宣教活动的同时, 有规划地开展好不同层次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培训重点应围绕岗位安全责任制、安全标准化知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危险因素辨识、应急救援、工艺与设备原理等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和实操技能。

第二, 组织开展技能比武和实战演练, 培养员工规范操作能力和事故防范能力。在“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 企业各部门均应抽出时间针对生产实际, 组织开展岗位操作技能比武, 考核项目可包括交接班制度的执行、岗位操作技能、应急处置能力等, 培养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标准化操作, 克服习惯性违章。另外, 如果条件允许, 企业还应组织全员性的事故应急演练, 以提高员工对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并掌握基本应急处置技能。

第三, 落实隐患整改, 奖优罚劣。企业应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 认真组织开展安全自查隐患整改活动, 坚持“全员参与, 群防群治”的原则, 鼓励员工自觉查找安全隐患, 明确自查目的和自查内容, 把安全自查重点放在工艺与设备操作规程、习惯性违章、交接班记录等方面。查出隐患后, 也应分清主次, 依次落实整改, 并确定整改负责人及整改时限等。相关部门要及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奖优罚劣, 尤其是要加大对隐患整改不力行为的处罚力度。当然, 处罚不是目的, 只是作为一种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手段。

第四, 强化安全监督。企业应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 强化安全监管, 严格按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处理各种违规活动、违章作业。当然, 这种监督不仅仅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还包括下级对上级、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这就要求所涉人员要逐级签订岗位安全承诺书, 明确各岗位具体到每个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全员参与。

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第2篇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2)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体系的建立、落实为如何增强城镇对周边乡村发展的带动力)、集约用地(以城乡统筹为手段,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想方设法去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均等服务(高效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均等和谐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接受服务的均等化)

(3)实践基础和进展

2、规划目标和任务(集聚要素、集约用地、均等服务)

二、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村镇体系布局现状(行政村个数、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2、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

3、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状(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4、对问题的总结

三、刘老庄城乡统筹的目标和路径

1、相关案例借鉴

2、城乡统筹的理想和目标

3、城乡统筹的路径

(1)以区域统筹快速提升城镇的竞争力(分为与周边乡镇的统筹、内部的统筹)

(2)以全域管制显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制定镇域的空间管制体系,整个镇

域实行同等严格的准入门槛)

(3)以网络搭建满足城乡居民同等品质的生活需求(重视城乡沟通互联的设施的建设,注重形成网络化、注重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路径一:区域统筹

1、与周边乡镇的统筹

(1)统筹范围和对象的选择(选择与自己相邻、比自己弱、实力相当但发展前

景不容乐观的乡镇作为统筹的重点区域)

(2)在上述范围内估算刘老庄未来可能的发展规模及其辐射影响力

(3)明确该范围内各城镇及乡村居民点的功能分工,及其空间发展要求

2、内部的统筹

(1)借鉴发达地区,估算未来到底需要多少农村、到底需要多少乡村人口

(2)评价各个行政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选出未来予以保留或重点扶持的居民

(3)对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建设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五、路径二:全域管制

从全域发展的角度对全区进行管制分区,划分成不同的主导发展区,每个区均有自己的主导功能,明确各个区未来发展的具体要求。

汽车社会缺少统筹规划 第3篇

谈到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我依然持乐观态度。我曾经讲过,什么都可以怀疑,就是不用怀疑中国的汽车市场,尽管受到这样或那样不太合适的政策影响,但中国汽车市场的刚性需求仍将长期存在。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很有可能会低于GDP的增长,对于这种观点,我很难想象,如果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低于GDP,那么中国的国民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的态度是中国未来的汽车市场不能因为北京的限牌就怀疑它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要盘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无论是产量到了1800万辆,还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或是积极参与国际并购。总而言之,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辉煌,但我想要表达的是,如何踏踏实实坐下来静心做研究。我觉得中国汽车业确实要深入研究,最近的确有很多利好消息,在感叹中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又担心一些问题的存在,好比北京出台的限行政策。《汽车观察》杂志社副社长李上雄把我比较朦胧的想法讲出来了,这就是中国迎来汽车社会,谁来更好、更全面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设计并规划?这个问题留给中国汽车人太多的问号,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思索。因为中国汽车市场要想保持持续增长,就需要跟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发展,不仅是能源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城市交通、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的改进。对中国汽车社会而言,现在缺少的是统筹的规划和安排。

统筹规划 第4篇

1.与冷链体系上、下游业务模式的衔接。

在此以某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码头(月台)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该物流中心上游大多为制造商,下游多为零售商店铺。上游到货车辆一般为10吨以上的大型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车,那么进货码头的设计高度应能与大型车辆相匹配,以尽可能减少卸货的高差。下游是城市配送,送货车辆一般为5吨以下的小型冷藏车,出货码头的设计高度要与小型冷藏车相匹配。在规划设计时,一般用回车场区来调节大小车码头的设计高差。

2.冷链物流中心自身功能定位。

冷链物流中心的仓储服务是否是多温层仓储、配送是否是城市配送、是否回收退货等业务功能定位,均影响着冷链物流中心内部的规划方案。

3.冷链物流中心内部标准化作业流程与信息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多业主订单集单处理系统、储位管理系统、自动仓库系统、集单拣货及分拨系统、DPS拣货或分拨、物流计费系统、共配体系、派车系统等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的区域、温层、面积、自动化设备的方案。

4.综合考虑规划设计预案与工程实施的可执行性。

与常温物流中心规划设计不同的是,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如果没有综合权衡施工工艺及施工方式,很可能在施工过程中是不可执行的,或者即使施工免强执行,但在后期营运过程中,问题会陆续显现出来。例如,规划时未考虑冷桥、断热、气密方面的问题,营运中就会出现大问题,造成后期高额的营运成本及低劣的工程品质,从而大大降低冷链物流中心的经济使用寿命。

5.投资预算。

在进行投资预算的考量时,应综合权衡一次性建设投资及投资对未来营运支出的影响,以避免建设成“鸡肋工程”。

数据分析与营运流程设计

规划设计的前提是数据分析与流程设计。在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建议进行以下数据分析及相关的营运流程设计:

1.与企业战略相关的数据分析

(1)冷链物流中心的社会整体供应链定位;

(2)企业内冷链还是第三方;

(3)盈利模式;

(4)目标客户群。

2.与冷链物流中心业务模式相关的数据分析与流程设计

(1)目标客户群的商品类别分析及温层需求分析;

(2)冷链物流中心内部服务商品的物流模式分析,是存储型、通过型、加工通过型,还是存储加工型;

(3)各物流模式下的流程分析与营运流程设计。与常温流程设计相比,在冷链物流中心流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流程中的作业环节,还要考虑各作业环节所处的环境温度及该环节的处理时间;

(4)各物流模式下的存量分析与流程中的流量分析;

(5)作业流程各环节中满足存量与流量的区域面积、设施数量及温层需求分析。

3.能满足既定设计流程的配套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1)与冷链物流中心上、下游之间的单据接单方式及处理方式;

(2)进货验收与入库系统需求。例如,一张进货单分批到货分批验收,系统自动指定温层库区及储位;

(3)批次拣货与分货系统需求。如集单在冷冻库拣货,在冷藏环境中分货;

(4)派车与配送系统需求。如全程温度追踪系统、通路集单共配等;

(5)物流计费系统需求。如依温层、依重量、依体积、依毛重、依箱、依板、依面积等计仓租费。入库上架费、拣货费、分拨费、物流加工费、配送费、代收货款费、退货费等;

(6)储位管理需求。如P-C-B储位、拣货位与保管位、储位先进先出及效期管理等;

(7)其他辅助功能。

4.未来拓展预案

(1)当未来需求量增加时,方案的可扩展性如何;

(2)在规划设计时做未来需求预留及弹性规划是有必要的,可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或后续无拓展空间等问题的出现。

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与常温物流中心相比,冷链物流中心造价高、专业性强、投资风险较大,因此,冷链物流中心处于第三方经营模式的较常温物流多。大多数企业拥有自用的常温物流中心,而低温商品的部分经常交给第三方冷库或冷链物流中心管理。本文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满足冷链物流中心营原理图运需求的信息系统,一定能满足常温物流中心的需求;而能满足常温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未必能满足冷链物流中心的需求。因为,冷链物流中心本身就是多温层商品管理,常温可以只是其中的一个温层。冷链物流中心的商品基本资料中,除具有常温商品的全部基本资料外,还有温层(冷冻、冷藏、空调或温度别等)、湿度、重量(区分毛重与净重)。除保质期外,还有效期。

第二,满足第三方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一定能满足企业内物流中心的营运需求;而能满足企业内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未必能满足第三方物流中心的营运需求。第三方物流中心的客户是N个,一般情况下N≥2;特例是当N=1时就是企业内物流。

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十分庞大,既能涵盖常、低温物流中心的功能需求,又能涵盖第三方与企业内物流中心的功能需求。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选择时,应明确自身物流的功能定位,审慎选择,以避免在信息系统方面重复投入。

信息系统涉及功能较多,详见表1。

各专业工程项目设计与细部规划

冷链物流中心硬件设施规划应同时考虑相应的设计流程及配套的信息系统功能是否到位。

1.冷链物流中心整体工艺布局设计

工艺布局设计的依据是数据分析结果及标准作业流程。工艺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工艺布局设计,包括位置、面积、温层;

(2)整体物流动线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内部工艺布局设计,包括区域、面积、温层、流量、存量、设备设施布局等;

(4)内部商品流、人员、物流容器、废弃物等动线设计;

(5)制冷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原理设计。

2.冷链物流中心建筑及结构设计

冷链物流中心建筑及结构是依据工艺设计需求来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工艺设计的需要。

进行此部分设计时,除设计院常规建筑结构设计部分外,在冷链物流特性方面,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梁的设计方式;

(2)冷链物流中心各区域地层处理方式的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码头设施与结构衔接方式的设计;

(4)与结构施工相关的断热处理方式的设计;

(5)与结构施工相关的悬吊处理方式的设计(如库板、风机等的悬吊);

(6)考虑物流动线及门组位置的钢结构支撑件的处理方式的设计;

(7)其他。

3.冷链物流中心制冷系统设计

制冷系统的设计依据是各面积区域的负荷计算结果。包括以下方面:

(1)冷链物流中心各面积温层的冷负荷计算。计算依据包括需求温层、面积、进货品温与出货品温、降温时间、进货量与出货量、开门次数、照明量、工作人员数量、该区域的六面外侧温度、拟使用冷库板的热传导系数等。负荷计算的结果是提供制冷量的依据;

(2)机组配置。高温机组、中温机组、低温机组配置、多机头并联等方式设计、各库区独立控制系统设计、中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3)风机配置。风机配置考虑的因素有:内部商品位置布局、风机扬程、自动除霜方式设计、风速对产品或是人员的影响等;

(4)管路设计。管路及控制阀件的配置设计,管路细部施工设计等;

(5)其他。

4.冷链物流中心保温工程设计包括如下内容:

(1)库板布局及细部施工节点设计;

(2)地坪保温工程设计、地层处理方式设计;

(3)冷桥处理、其他断热处理、气密处理等细部施工设计;

(4)其他。

5.冷链物流中心其他设备、设施的设计

(1)码头滑升门、调节板、尾板机坑、防撞垫、防撞杆等的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2)冷链物流中心货架选型、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内部防撞设施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4)冷链物流中心给排水、电气设计及施工规范。

6.节能减排方案设计

(1)制冷系统热回收方案设计;

(2)冰或冰水蓄冷方案设计;

(3)二次冷媒方案设计;

(4)峰谷用电优化使用方案设计;

(5)制冷系统除霜方式优化设计;

(6)其他专项优化设计方案。

总体来看,完整、细致的设计是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成功的第一步。

主流程下的硬件设施及配套信息系统的衔接规划

冷链物流中心标准主作业流程既是硬件设施规划的基础,也是配套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的依据,即冷链物流中心硬件设施与软件功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基础——标准作业流程(SOP)。

因此,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会更多地考虑对流程的适用性。考虑流程的动线,以及节点、各环节与信息系统的配合。例如:

1.在进货验收时,在验收作业区规划有电子秤、电源设施。规划有进货验收单据的传递动线等;

2.在系统批次别或路线别作业时,规划有分拨作业区及待分货暂存区等区域。此部分就是假设系统能自动计算路线出货量、集单拣货及分拨等;

3.拆零拣货区规划为DPS拣货架等设施,与WMS拆零拣货流程呼应。

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除考虑流程外,还会重点考虑冷链产品的品质保障体系,对信息系统提出全程温度追踪记录的要求。例如:

1.在进货验收时,除验收数量、重量、品质外,还需验收进货时的品温,记录于信息系统之中,并且进入物流中心冷链追踪体系;

2.当冷链商品在物流中心各区域移动时,各区域的温控记录会被自动记入;

3.冷链商品出物流中心时的品温也会被记录下来;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新思路 第5篇

[摘要]城乡统筹作为五个统筹思想的重点,将改变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关注的现象,而“城市”规划将走向“城乡”规划。文章通过对城乡统筹内涵的解读与规划实例,对城乡规划新理念进行剖析,并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五个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规划

[作者简介] 苏敏,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助理规划师,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5-0109-0002

进入21世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继北美、欧盟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的全球性集聚,将引领全球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面对新的城市革命,城乡差距如何消除,已经成为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一、关于城乡统筹的解读

《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相继完成,以及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将“城市”规划推向了“城乡”规划。规划理念也从关注城市“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城乡“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统筹起来研究解决,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城乡规划新理念

首先是城乡体系规划,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乡发展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考虑城乡的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为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条件和投资环境,进一步体现城乡统筹的原则。

其次是产业发展规划,即城乡之间多元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有机关联,主要内容有:(1)根据城市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在空间上的有机融合与合理布局。

三是空间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关系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对各类用地进行分区管治,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将基本农田、水源、自然环境、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等纳入到空间管治中,划定农田基本保护区,促进对镇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规划,必须考虑中、长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随意和浪费。

(二)城乡网络化

力图使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关系,增强城乡网络化发展意识,重视调控城乡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这就是曾菊新所倡导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2001)。其中心含义旨在使城乡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紧密、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藤县漾江镇总体规划

漾江镇位于藤县中部,1999年被列为自治区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镇。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治区“1211”工程实施、东部产业转移的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镇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以强化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保障城乡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城镇职能结构划分

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发展理念,充分考虑镇区与镇域各行政村之间的互动关系、镇区对镇域行政村的辐射吸引作用,根据其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规划镇村体系中各镇村职能等级按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中心镇(镇区)、集市、中心村、基层村共四种类型。

(二)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以交通干线为纽带联系沿线各节点,强化镇区与行政村之间的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镇为增长点、以各行政村为节点的点轴发展模式。规划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呈“Y”字型相交,通过充分发挥交通干线及各节点的龙头作用,带动周围农村全面发展,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城镇已有钛业加工基础,现有荔枝、西瓜等特色资源,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钛加工为主导,着力构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乡村为农业基地,镇区为工业中心的产业空间格局,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城乡空间管制

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走向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水源、重大基础设施等,并将基本农田、水源、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的空间建设内容纳入到建设用地的分区管治之中。将镇域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经建设区4种类型,依据镇域空间的特征和内部功能,对各类型空间进行范围界定,并相应提出建设管治要求及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使城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得以统筹发展。

(五)交通设施规划

在镇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与市区、县城的联系通道。市、县城区与潆江镇区之间、漾江镇区与藤县各城镇之间要有一定级别的公路相连,一般要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并尽量与重要交通干道、交通骨干线相连接;规划网络化的公路交通,加快镇域内道路的建设步伐,镇区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一般要有四级公路相通。镇域内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以原有机耕路为基础,规划拉通镇区至各行政村的路网,提高镇域路网等级和通达度,以强化城乡联系。

三、结语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充分认识促进城乡统筹规划重大意义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科学规划统筹 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第6篇

一、按语文学科体系制订复习计划

制订复习计划是每一位带毕业班老师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由于初中三年语文六册中的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且重要的课文均分布在各册中,因此,复习起来十分费力。有鉴于此,在复习时就要把握住一个重点来进行全面复习,切记毫无重点的大面积盲目复习。

在复习中,笔者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了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抓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抓专项知识技能的复习,第三轮抓考试前的应对技能培训。这三轮复习计划的制订,基本涵盖了初中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从局部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宏观语文学科体系的把握,符合学生实际,效果较为理想。

二、围绕重点全面复习

笔者从语文学科特点入手,结合课标的总体要求,针对学生在“三轮复习计划”复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信息,重点指导学生温故、知新、存疑和释疑。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像连环套一样连贯起来,从而加深记忆。

1教学生复习拼音、字词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因此,笔者在“会认”方面只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即可,此外不抄、不默、不考;在“学会”方面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让学生熟练运用音序和部首识字方法,把常用3500个字(会写2500个)张贴在班级公示栏内,让学生对照常用字表来自我测评识字程度,效果令人满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带文言色彩的词语、多义的词语和成语是令他们最为头疼的事。对此,笔者教给学生立足语言环境,结合文本阅读,通过玩味、推敲、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多义词生动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感悟,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2结合单元训练体裁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中除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复习外,还要针对单元训练体裁特点进行复习。如复习初中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记叙文,单元要求是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文章的结构。对此,在复习时就要在《一件珍贵的衬衫》、《老山界》等课文中体现以上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每课的具体要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要理解记要素及重点词的作用,《老山界》一文要理解按时间、地点顺序层次及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这些在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加深体会。同样对说明文、小说的复习也是这样。

3运用比较加快复习进程

每册书上都有相同体裁的课文或相同体裁的单元。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同体裁的1~2课或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对同体裁的课文或单元进行比较复习。如对记叙文的复习,将记清记叙文的要素、顺序、线索等作为一个标准去比较复习其他记叙文,这样既加快了复习,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

4根据内容设计练习

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单调、刻板、限制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弊病,我从多样化的思路来设计练习题。

对于一些容量较大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的内容,应适当地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采用“想一想”的形式。

这样的相关联问题复习,既能使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有新的看法和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领会,又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启迪。

5开展常见文体的写作训练

复习中要给作文进行分类,如初中所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过作文训练,按知识序列进行复习。对各种体裁的作文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如文章怎样审题,体裁如何确定,记叙文、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中间部分的层次怎样分,如何过渡等,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一些常规写法。这个时期要有目的地给学生多出一些写作训练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分析。要从文体的训练起笔,多将重点放在复杂的记叙文及议论文上。给学生推荐有关优秀作文,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对应用文的复习,要抓住常见的几种,加以比较复习。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能掌握作文的一般方法。

6及时捕捉学生注信息查漏补缺

在组织学生进行三阶段复习中,应结合每阶段的模拟检测结果,针对每个学生检测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查漏补缺,以弥补学生的知识欠缺,决不漏过一个知识点。

统筹兼顾, 做好职业规划 第7篇

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均在50万左右,每年应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只在70%左右。到了“十二五”期间,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都在700万人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29.4%。201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也在680万人左右,再加上2011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复杂形势下,就业形势会相当紧张。特别是对那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压力会更大。这就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在择业上的困惑,在就业上的盲从,很多毕业生是缺乏相应的冷静思考和职业规划,从而出现大量的“连跳”现象,社会上涌现出一批“跳槽族”。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高效工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求职者对工作热情的萌发,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

杨文建,周先进,廖蓉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农业大学204名有效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就业压力、就业支持、自信心、就业前景四个维度对大学应届毕业生择业焦虑影响很大。姜朝霞以辩论的方式分析了校园招聘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雷宇鸣以福建华侨大学为例,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就业方向、创业意愿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四点对策:一是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二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三是加大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四是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寇杨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五个主要因素:一是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的因素;三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四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五是就业渠道不畅通。并得出七点政策,其中就有“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这一点。倪晓峰在“浅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四点原因,其中一点就指出: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纵观相关研究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多数集中在如何促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而忽略如何优了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这就为本文章留下定的研究空间

三、问题的提出与原因分析

当下,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有声有色、如火如荼,但是应届毕业生的处境问题却备受冷落。社会多一点关爱、多一缕阳光,应届毕业生就会多一份温馨、多一项指示。一年一度的毕业盛典即将来临,从当年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转变到如今的万马千军抢饭碗。毕业时,工作成问题;毕业后,事业成问题。如何处理好工作和事业两大难题,如何优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是摆在我们应届毕生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毕业时寻找工作的茫然和毕业参加工作后,对事业规划的迷茫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但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点:首先,部分应届毕业生缺乏对职业的规划,包括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从业心态比较盲目和盲从;其次,上班后,只注重事业的发展,忽略了身体等其他方面的进步;最后,有些毕业生只注重理想的实现,而忽略价值的培养,导致其活在价值真空中,最终表现为事业动力不足、半途而废等现象的出现。

四、相应对策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创事业辉煌,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活出人生价值,要求我们在毕业之际,制定出长期事业规划和短期事业规划,并将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在择业之前,要静下心来想: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的潜力在何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绘出自己的职业蓝图,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该目标进行细分,制定出短期目标。应该将长期职业目标和短期职业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长期职业目标是自己理想的最终体现;另一方面,短期职业目标是实现长期职业目标的基础。

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活出人生价值,要求我们既要发展事业,又要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身体是发展事业的保障,兴趣是发展事业的润滑剂,只有在发展事业的同时,兼顾锻炼身体和发展兴趣爱好,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加充满活力。为数不少的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几年后,在事业发展的同时,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了,诸如“啤酒肚”、“喘气哥”、“住院男”等屡见不鲜。在我们为事业蒸蒸日上而埋头苦干的同时,务必要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只有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过硬,他的事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只有一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他的心情才会开朗,事业前进的方向才会明朗。

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活出人生价值,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人生理想的树立,又要兼顾人的价值观的培养。理想以价值为指导,价值以理想为支撑。一方面,理想的设定不能脱离价值的体现,而要以人生价值作为前提和指导;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要以理想为支撑,否则也无法实现。应该将人生理想的设定与人生价值的体现相结合来考虑。我们在树立自己的理想之前,要好好想下,自己的理想对社会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只有弄清楚这些,才能制定出有社会价值的崇高理想。

虽然人生的意义博大精深,没有确切定论,但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却不能少。只有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有什么价值,以及怎么去做,才能使我们到耄耋之年不因虚度此生、碌碌无为而自责、忏悔。这些思考和做法有利于我们较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杨文建, 周先进, 廖蓉.大学应届毕业生择业自我评价及其关系的研究.湘潮.2012 (01)

[2]、姜朝霞.校园招聘, 趋还是避.财富

[3]、雷宇鸣.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查与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12 (09)

[4]、寇杨.浅谈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 (01)

[5]、倪晓峰.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人力资源.2012 (03)

基于城乡统筹的村镇体系规划 第8篇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 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作用下, 各地都确定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相对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村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 村镇体系的发展水平将从根本上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质量。

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之一, 是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之上的战略性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产业一体化发展、村镇布局、土地统筹和指标的协调、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社会管理等保障措施。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村镇体系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甘肃省高台县合黎乡为例, 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 分析村镇体系存在的现状问题及规划决策与途径。

二、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 村镇体系

村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 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居民点包括集镇和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 分布相对分散、独立, 但是在一定区域内, 以集镇为中心, 和周围的村庄组成一个群体组织, 各自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 又在生产和生活上保持了密切的内在联系, 客观的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二)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是指村镇行政区域内村镇布点及相应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具体的讲, 就是要对规划范围内现有村庄分布与规模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分析确定村庄的特色类型和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及村庄的位置, 确定继续发展、迁并、取消的村庄, 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实现耕地增加、设施完善、用地集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 从根本上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三) 村镇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 全国各地已经做好或正在进行的村镇建设规划项目, 大多为了缩短建设时间、节省资金等忽略了村镇体系规划, 导致现状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1. 村镇基层机构合并不彻底

在撤乡并镇政策的影响下, 很多地方“乡”的数量明显减少, 而“村”的数量基本没有变, 或许是因为居民点聚集形式存在的村庄受乡一级政府机构的影响不明显。长期以来, 合黎乡一直是由10个行政村, 96个村民小组组成, 共有人口10759人。基层机构合并不彻底将导致居民点沿张罗公路两侧线性零散分布, 现有建筑大多以农宅为主, 功能混杂, 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还造成了较差的人居环境 (见图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共享性差, 不但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且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2. 要素集聚效益不够理想

乡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中心, 应当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要素集聚, 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村作为基本的居民点单位, 从理想角度讲, 要保护村的自然环境, 控制建设, 做到城乡面貌有别。村镇布局确定了整个城乡空间发展的大格局, 可作为城乡空间发展的指导思想。而目前, 村镇规模及定位难以充分发挥集聚生产要素及本身职能的作用, 导致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在全乡范围内, 各村人口变化比较稳定, 但是各村人口规模差距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见图2) 。

合黎乡虽地理位置优越, 农业发展潜力较大, 但由于要素集聚效益差,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且比重较小, 影响了合黎乡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据2009年统计数据, 合黎乡国内生产总值11665万元, 在全县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年收入不到1200元, 在全县范围内位列倒数第三 (见图3、图4) 。

从现状社会经济条件看, 目前合黎乡西北部人口稀少, 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 但是六四、七坝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对于发展农业经济较为有利。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 可以在西北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来促进西北部的经济发展, 使合黎乡的东西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平衡。

3. 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目前村镇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村镇分布相对分散, 村镇体系规划整合力度不够, 如“空心村”继续大范围存在、宅基地严重超标、产业发展用地不切实际随意超标等, 造成村镇占用土地过于庞大, 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明显存在着土地利用上的不经济现象。在全乡范围内, 五一、五三、六四、七坝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且总耕地面积也较大, 但是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见图5) 。

合黎乡全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03万亩, 占总面积的8.68%;耕地面积2.21万亩, 占总面积的18.6%。农作物以玉米制种、精细蔬菜、制种瓜菜、棉花、番茄为主, 养殖以猪、牛、羊、驴、鸡为主, 产业门类较杂, 规模效益和要素集聚效益较差 (见表1) 。

4. 现状基础设施配备严重不足

村镇发展往往只重视农宅规划建设, 而村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远远落后, 村镇网络中道路体系不完善、道路等级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文化、卫生设施不是没有设置就是久未更新, 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镇面貌, 提高村镇居民生活水平。

合黎乡的基本公共设施除了三所小学、一所中学、一处卫生院外, 基本没有其他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方面, 全乡范围内电力、电信、广播设施基本全覆盖, 但线路乱拉现象严重;各村的饮用水仍为井水;合黎乡各村主要沿张罗公路分布, 路面宽9米, 向东至临泽县, 西南经过巷道乡, 其余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土路和砂石路, 道路等级低, 宽度一般在4米左右。村民出行工具主要有巴士、农用车和摩托车, 村内交通以步行为主。

三、村镇体系规划的重点

(一) 现状的全面调查

调查分析合黎乡的现状, 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资源和环境发展条件;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农业、多种经营状况;以及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居民点分布现状对生产发展影响的分析;商业、交通、能源、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分析。预测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为做好村镇体系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打好基础。

对合黎乡的区位、环境、人口构成、文化构成、经济结构等全面进行分析, 总结得出合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势在于:

1. 农业基础良好。

经济作物产量高, 经营范围大, 其中玉米、蔬菜的种植面积和质量都比较高, 玉米制种尤为突出, 非常有发展潜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乡的经济发展。

2. 交通区位优势。

张罗公路贯穿全境, 对外交通相对便利, 可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乡政府和高台县, 对于招商引资和发展本地经济十分有利。

合黎乡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劣势在于:

1.公建设施滞后。商业设施少且规模小, 服务范围小, 缺乏统一规划, 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2.产业发展缓慢。经济作物产量高, 但缺乏科技的支持。

3. 村庄建设落后。住宅布局零散, 建筑质量较差, 公用设施配套不齐全, 不够系统。

4. 环境卫生较差。各村庄污染情况严重, 垃圾、污水缺乏统一回收治理, 公厕卫生状况差。

针对各方面的详细分析, 对合黎乡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以下技术思路:

发展优势——充分挖掘地方区位、交通、环境及经济优势, 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农村。

完善设施——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基础设施, 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 以便更好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规划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 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新型生态型村镇体系。

(二) 村镇体系结构的合理调整

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规划理念进行村镇体系的规划。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原则, 使规划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根据合黎乡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村镇居民生活的现实需求, 确定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等, 结合村镇居民意愿及发展现实条件, 提出明确合理的建设调整思路。

地域空间结构是支撑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 地域经济发展只有通过空间结构上的增长极核—节点—发展轴来展开。

根据合黎乡目前村镇布点情况, 规划上理顺三级地镇网络, 即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以张罗公路作为合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轴, 全乡各个村子沿黑河呈带状发展, 北面依靠合黎山, 形成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 有利于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同时加强区域内各村的经济开发力度, 平衡地域经济, 带动全乡的共同发展 (见表2) 。

深入研究确定合黎乡村镇的布点, 合理遴选有发展潜力的村镇区位, 主要参考要素有水源、适于发展工业的土地、交通便捷性、商业、卫生、教育等基本的社会服务。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才能够发展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同时分析确定村庄的特色类型和发展方向、发展规模, 确定继续发展、迁并、取消的村庄, 包括零散自然村庄的撤并整合 (见图6) 。

(三) 确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角度讲, 村镇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确定村镇行政区域内主要村镇的位置、特色与性质、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方向及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 从而确定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合理改造和利用土地, 尤其重视河滩、滩涂、荒地和废弃地的改造和利用。

建设用地的确定尤其需要结合村镇的自然优势、特点和产业的行业性质、分类, 对村镇行政区域内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根据合黎乡的自然环境条件, 资源分布情况和现状发展基础, 规划经济分区的结构为:一带、一心、两片区。

一带:沿黑河东西向流域形成的经济发展带。

一心:以六一、六二、六三村为基点形成农业、商业、行政综合中心。

两片区:以七坝为依托形成西北部生态农业经济片区, 以五一为依托形成东南部生态农业经济片区, 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确定结合了农业发展规划, 对区域范围内的各种作物、多种经营、空间布局、发展先后和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等, 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想。

(四) 主要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

1. 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规划

规划配套设施以现状存在问题为主, 结合合黎乡社会发展目标, 按合黎乡村镇体系的不同等级和不同职能及服务半径配套社会服务设施, 即农贸或综合性市场、商业金融、邮政、中小学、幼儿园、科技站、敬老院、医院、体育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

2. 基础设施配套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中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有:

(1) 交通网络规划:根据合黎乡现状交通网络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以满足村 (镇) 域经济发展和生活联系的需要, 联通合黎乡各级各类交通网络, 提高公路等级, 以增强村镇沟通来增加村镇道路网密度, 从而形成村 (镇) 域贯通的交通网络。规划要以近期、远期相结合, 分期实施。

(2) 供电系统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应根据村镇域经济发展预测, 结合考虑合黎乡用电需求量的增加等存在的问题, 村镇必须建设为本区域服务的变电所和合理的分区供电网络, 并对现有不合格的线路进行调整和改善。

(3) 村 (镇) 域供水规划:根据合黎乡自然地理、水系、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现有水系的基础上调整改造, 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村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同时将集镇管网延伸、行政村自备水、组织供水网络。

(五) 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成为村镇体系规划追求的重要目标, 注重提高村镇生活质量和运行效率, 以及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本规划根据合黎乡所在区域内的污染现状和工业规划布局, 提出域内近期、远期环境保护规划, 提出每个规划时期的保护目标和措施。

另外, 整个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保存周围的环境及河流、水系、山体、林木等资源, 以便使村镇的布局与其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等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和功能相适应, 减少村镇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和对历史文化要素的破坏。

四、结语

村镇体系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对村镇产业一体化发展、村镇居民点布局、土地集约化利用、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村镇社会管理、精神文化建设等提供长远的决策性参考, 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重要途径, 应在村镇规划、建设和发展中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房志勇.规划先行:村镇建设规划.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2]李有刚.关于村庄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小城镇建设, 1999 (8) .

[3]王智勇, 黄亚平, 张毅.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思考.小城镇建设, 2010 (5) .

[4]尹杰, 李京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小城镇建设, 2010 (5) .

统筹规划 第9篇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县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滞后。从全国的情况看,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总体是滞后的, 而我市在西部地区又相对滞后。

(一) 整体发展滞后

纵向比较, 我市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县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横向比较, 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滞后。从GDP总量来看, 在全国百强县中, 东部沿海省市占85%, 中部地区占10%, 而我市一个没有。从全国的情况看,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总体是滞后的, 我市在西部地区又相对滞后, 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市而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同时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 发展速度减缓

从2010年的情况看, 我市的5个县总体增速缓慢, 总量也不高, 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8.5%, 只有土左旗、托县、和林的GDP过百亿, 其他2个均在50亿以下, 在基数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县的增长速度超过20%, 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总量的迅速提高, 成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 县域之间的差距较大

2010年县域经济创造GDP为536亿元, 实现财政收入53亿元, 只有1个县的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 两个突破10亿元, 还有2个县没有突破5亿元。土左旗是我市行政区划最早的旗, 农业基础比较好, 但是后期工业发展速度相对慢一些,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不是最高的, 但是发展潜力非常大。托县和和林县行政区划相对比较完,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第二产业的速度, 工业园区的规模效益基本形成。武川县和清水河县行政区划相对也比较完善, 但是由于受投资硬件环境影响发展相对缓慢。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对外开放滞后

目前, 呼和浩特市5个县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外资利用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托县和和林, 而武川、清水河县还没有形成规模或基本上没有大的投资。除了对国外开放明显滞后外, 对国内的开放也很不理想。这既影响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 也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二) 城镇化进程滞后

目前, 我市镇的规模普遍偏小, 全市建制镇城区的平均人口为3500-5000人左右, 低于全国6000人的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滞后, 延缓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造, 形成城乡消费断层;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 县级政府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

随着上级政府垂直管理部门的逐步增多, 县级政府调控县域经济发展的手段相应减少, 政策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此外, 呼和浩特市大多数县的县级财政都十分困难, 在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的情况下, 县财政根本无力增加建设性投资和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

三、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我市的角度看,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着力提高城市环境竞争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积极拓展城市骨架, 加快路网、供排水设施、通讯、电力、燃气管网配套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档次, 以城区为中心, 以好的乡镇为副中心, 建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组团模式, 切实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突破性发展乳业、电力、电子、生物制药、冶金化工和机械制造六大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高、新、尖技术, 实施“名牌”战略, 争创一批国家、省名牌产品, 特别注意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济模式的开发。

(二) 加快发展乡镇经济

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走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子;坚持工业立乡、项目强乡, 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 不断壮大乡镇经济总量。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妥推进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 培育优势农业品牌,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使农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市显得更为重要, 积极推进畜牧养殖业的技术水平, 切实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依靠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统一制定城乡规划, 实现城乡建设互动并进, 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

(三) 坚持内源与外源型经济同步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抓好外源型经济发展, 进一步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大力构筑发展平台, 降低外商投资成本, 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 以商带商。重点引进高科技、高税收、环保型项目, 推动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大力促进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继续落实好国家、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切实做到税收政策平等、收费标准平等、金融支持平等、市场准入平等、政府服务平等。降低进入门槛,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四) 速度与质量兼顾发展

要加快发展, 做大总量。强化园区带动, 大力培植优势板块经济,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项目带动作用, 使各个县域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通过减政放权, 放活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使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增长。要注重质量, 提高效益。鼓励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攻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 积极引导和推动有能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驰名商标的大企业大集团。

(五) 关注民生发展

统筹规划 第10篇

中国的城镇化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培育城市带、城市群。现实的问题是,未来中国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如何。我们知道,从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率等综合因素考量,发展大、中城市有其优越性。但大、中城市接纳人口的前提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中城市只有不断地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让进城人口得以安居乐业,城市才会有序发展。否则,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只会加剧治安恶化、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蔓延。

1 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2)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的功能定位。小城镇发展建设要立足于繁荣农村经济,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

小城镇应成为基层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与信息服务中心,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延伸产业链,成为产品营销和信息交流的载体,促进城乡经济繁荣。

小城镇应成为提高村镇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2 科学编制小城镇镇域规划,完善小城镇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1 科学合理地编制镇域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1)规划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产业向小城镇聚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镇域规划要依据县(市)域规划,对镇域资源、经济、社会等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和居民点布局,并与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防灾和文物保护等各项规划。

2.2 加强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小城镇镇域规划,要为镇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创造条件;建设设施配套的住宅区,发展社会服务事业,明确中心城镇功能定位,提高服务水平,为构建农村地域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 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建设,多措并举,加快城镇化进程

1)坚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把握和落实城乡统筹的方针。

世界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深刻地表明,那种看不到各国经济、城乡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在狭小的圈子里,已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加深对统筹城乡重大方针的理解,从而增强贯彻的自觉性。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来看,它是基于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进行的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这样的调整中,我国经济特别是我国农业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产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然而,我国的国情和优势之一,就是劳动力资源充足。要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根本方法就是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特别是要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负荷过重的土地,进入城镇区域其他产业所需要的岗位上去,把农业竞争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提升上去。而要实现这样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就必须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

2)加快城镇化进程,多方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们党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要落实好这一方针,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城镇化道路特点,在创新制度、打破壁垒和引导服务上做好工作。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大、中城市究竟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能吸纳多少农村人口,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我国未来经济结构的演变等多种因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保持前几年这样的两位数发展速度。即使以前几年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也是有限的。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 600万人,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大约为1 600万人,这一基本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可见要依靠现有城镇来接纳大量农村人口是不现实的。

由此可见,在中国要顺利实现城镇化,实现城镇共同富裕,就必须走通过发展小城镇逐步减少农业人口,逐步增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的道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小城镇是在不影响现有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所带动的城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更为确切地说,发展小城镇,不仅不影响大、中城市的发展,而且应大力鼓励大、中城市的有序发展;而重点发展小城镇,是在仅靠发展大、中城市不能解决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前提下,以较低成本、较小震荡的方式解决中国城镇化的必要途径。因此,有关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发展小城镇的成本和效率之争,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误导。因为这里提出的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是相对于让农村居民留在农村的比较效率而言,通过发展小城镇,不断增加城镇就业机会,让农村人口逐步转向在城镇就业比让农民留在农村、守着非常有限的土地谋生的比较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在规划城镇规模时,下列几点可作为参考的因素:1)农村居民迁入小城镇后,对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应震荡太大。比如其原有的亲情、乡情等关系网仍能得以维系。2)农村居民迁入小城镇后,较常见的情形可能是家庭中年轻劳动力往往先在城镇创业或就业,而老年劳动力可能继续在农村务农。因此,城镇的规划应考虑迁入城镇与迁出村庄之间的距离,确保尚需继续在农村务农的居民能在适当的时间内往返于城镇和村庄之间。3)随着城镇工商业的培育和发展,其就业市场得以逐步扩大,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逐渐增加;而农村中随着农业规模的发展,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却逐渐减少。小城镇的规划应有利于这一消长过程的良性互动,确保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然流动,使村庄人口减少和城镇人口增加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平稳的过程。

摘要:针对目前小城镇规划发展现状,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对策,并努力加快中心镇城市化进程,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的巨大改善,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城镇化,规划,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以及方法研究 第11篇

关键字: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我国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而城乡统筹规划实质上是统一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使各区域可以协调合理的发展。

然而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情况对当地的城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规划的内容不尽相同,规划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本文在总结各地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对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的城乡统筹规划有所借鉴。

1、城乡人口发展与就业问题

人口是社会结构组成的基础,所以人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人口结构是否协调,城乡人口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繁荣与稳定。现在,关于人口发展与就业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解决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节奏。解决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不仅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结构。农村多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城镇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要做到合理的对农村多余劳动力的专业,首先要做到的是准确的预测农村多余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转移速度,并结合当地的城镇化的情形,做出科学合理的转移方案。

2、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

居民点的体系构建是否合理有序直接关系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条件,也是能否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条件,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关键,是城乡统筹规划的重点。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所以居民点体系不合理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农村,农村的居民点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以及“空心房”。我国的村庄布局又大多分散,规模较小。现代社会农村人口也越来越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要求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居民点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不利于我国城乡基础实施的建设。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适当的根据情况对农村进行合并,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小型村向大型村合并。以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约用地,减少投资的情况下建立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健全的新型农村。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建设的硬件环境。自古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多靠集体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出现了电路老化严重、电压不稳定、交通不方便、农产品运输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根据当地农村分布情况以及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将基础实施与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使城市与农村可以互助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实现城市与农村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同时,在进行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时,不仅要想到水、电、公路等基本的设施,还要考虑到教育以及休闲型基础实施的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促进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快速科学的发展。

4、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要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相结合。在现在我国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大多将重点放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上,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许多工业发达的城市中,人们往往为了提高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在农村地区建立化工厂、重工业工厂的虽然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企业,但是这些工厂排放的废烟、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危及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问题。并且城市人口所食用的农副产品大多来自于农村,如果农村地区的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了污染,为城市地区的人们提供收到了污染的农副产品,同样也会影响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是相连相互影响的,如果只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势必会降低城市与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降低,并且虽然工业化程度提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治理污染的费用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各地政府在进行当地城乡环境统筹规划的时候,要兼顾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避免城镇的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要对整个地区进行全面的污水治理、垃圾也找集中处理控制,减少污染源。在进行规划时,依然要把城镇看作重点,因为其实主要的污染源,同时也要兼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使整个地区全面发展。

5、城乡空间管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开发速度也越来越快,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非农业用地,传统的城市发展工业,农村发展农业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农村地区变成了工业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但是这些变化大多是由利益驱使的社会基层自行开发建设,通常规划的非常不科学,导致农村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乡结合处的秩序混乱,难以治理,造成了环境破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政府在进行城乡土地规划时,要考虑到城乡空间管制问题,建设时不仅要以城市为主进行总体建设,同样要考虑城市与农村土地结合使用。将城乡整个地区的建设用地以及非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要切实体现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

在某种层面上来看,城乡统筹规划是解决我国当前新型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关乎到我国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建设。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要考虑到促进当地城市与农村社会与经济协调快速发展,要解决城乡贫富差距大、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城乡资源配置不和谐等问题。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进行规划。

参考文献

[1]贾琦. 咸阳市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0.

[2]赵英丽. 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06,01:32-38.

浅谈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 第12篇

国家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关于城乡规划的原则是要坚持统筹发展, 将存在紧密联系的乡镇村庄都纳入统一规划,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统一管理, 乡镇基础设施要不断向农村区域拓展, 确保一定范围内的城乡区域在资源调配、设施共享等各个方面可以相互依存、共享利用, 以避免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城乡规划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从以城市发展为中心转向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转向兼顾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城乡规划编制要体现公共长远利益及社会公平, 对现有城乡功能逐步进行完善, 营造适宜环境氛围, 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2.1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城乡规划编制要覆盖行政区域内乡镇村屯, 依托县域体系规划, 以城市规划为重点, 将城市、乡镇、村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进行整合, 形成科学合理符合规范的城乡规划体系, 体现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统筹作用。

2.2 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城乡规划管理遵循“三规融合”原则, 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筹, 构建协调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以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对城乡布局进行科学规划, 树立全局意识,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推进城市建设, 完善相关措施, 各类重点建设项目要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

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实行阳光规划, 鼓励公众参与, 拓展咨询途径, 依法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参与权与监督权, 城乡规划编制能够真实反映广大群众诉求。

3 城乡规划指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作为空间战略规划, 已逐渐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种有效地调控手段, 并在城乡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将区域人口与产业的合理集聚, 提升城镇辐射能力, 有效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统筹规划的实施, 需要对城乡基础设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编制规划并积极落实, 目前已成为指导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也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环境的重要措施。这不仅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个重要途径, 还能够提升生态环境档次,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为城镇发展拓展一定的空间, 还能实现城乡间优势互补与融合, 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4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在城乡规划上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4.1 城乡发展互相促进

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缩减农民数量, 鼓励农民积极开展第二、第三产业, 以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 对城乡产业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城乡区域生态环境。

4.2 合理规划城乡空间

按照城镇村三级体系对城乡空间进行合理规划, 采用“三集中”形式推进城乡集聚发展、集约经营。对城镇发展边界进行科学划分, 城镇与农村区域范围要明晰, 以保持农村原有的特色风貌。

4.3 城乡基础设施互通共享

在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的最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互相连通与共享应用, 将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区域向农村区域拓展,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4 城乡多元化发展

针对城镇农村发展存在存在的差异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 实现错位式发展, 将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进行集中, 农村区域发展以第一产业及基于农业为基础发展的第三产业, 并体现其特有的文化特征。

5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5.1 以城镇产业化带动共同富裕

以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作为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 发挥工业园区与乡镇企业的优势, 促进城乡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城市乡村的各自优势, 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构建服务于城市, 城乡结合的经济实体。推进乡镇企业的集聚化, 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5.2 构建和谐城乡

劳动力转移是城乡统筹建设中各项需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依托城镇化进程对劳动力进行合理吸纳, 因城乡发展存在差异, 要实现城镇化就要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为推进城镇化提供适合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

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均等, 编制城镇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重点考虑农村区域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统筹建设为主要内容, 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及基础设施共享措施, 改变发展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积极引导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 从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 加大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和谐发展的城乡环境。

5.3 资源集约化促进城乡发展

对城乡空间资源进行高效合理配置是城乡统筹建设规划的核心, 以使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积极促进有条件区域率先发展,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优先发展资源丰富的区域, 以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的集中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对城镇布局及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 着眼长远发展进行城乡统筹建设, 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区域要禁止或者限制其发展, 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以避免无序竞争以及造成资源浪费。

5.4 建设绿色城乡

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城乡统筹建设首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建设中要重点考虑不可建设用地, 对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要优先进行划定, 对稀缺性、战略性资源进行合理控制, 积极应对城市化导致的无序蔓延, 预留一定生态空间以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空间及相应环保设施要优先进行划定。此外, 要积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发挥乡镇生态优势, 在农业上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在工业上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并将区域旅游资源有利结合以促进发展农业旅游及生态旅游, 使乡镇形成绿色产业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战略决策, 是在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构建城市与农村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加快城乡结构调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城乡规划作为空间战略规划, 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种有效调控手段。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的地位愈加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全面统筹发展, 不只重视城市发展还要推动城乡区域共同发展, 以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J].决策导刊, 2007, 5.[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J].决策导刊, 2007, 5.

[2]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6.[2]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6.

上一篇:勘查形势下一篇:工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