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写作

2024-08-07

电视解说词写作(精选11篇)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1篇

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 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 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 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

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 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 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 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 注意的是画面, 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 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 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 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 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 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 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 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 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 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 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 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 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 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

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在, 有些电视记者采访, 拎起摄像机就走, 扛上摄像机就拍, 只注意画面质量, 不去深入采访, 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 干脆将报刊上发表过的文字拿来, “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 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

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 没有这个过程, 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 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 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 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 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

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 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 首先要充分思考, 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 然后一气呵成。

在写作过程中, 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 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

相反, 同样是在作一个电视专题节目,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的兴趣的地方, 你肯定不会写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只有你对采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兴趣十足、关心专注, 这样你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感染观众。

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是

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有人说, 前期采访我也很认真, 坐下来开始写解说词我也很投入, 可写出来的解说词就是不能打动人。我想主要原因那就是文字功底欠缺了。头脑里没东西, 肯定倒不出“货”来。如果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 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 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因此, 要写好一篇解说词, 必须有文学“细胞”, 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

现在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很少讲究遣词造句、语法修辞, 而更多的是些公式化、简单化、不生动、干巴巴的文字罗列或一些数据排序充斥整篇文章。有的就是一篇工作报告或总结报表, 就连播音员配音时读起这样的解说词来都感受乏味得很。这样的专题节目若受看才怪呢?

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 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 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 品起来很有味道, 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 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 即使不看电视片, 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 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

深入采访、融入真情、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对电视记者而言, 不能只注重图像、画面, 而忽略了在文字上的要求, 写好解说词不仅是应当的, 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 你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 这样的电视节目就如同配上了绿叶的红花能不受人喜爱吗?

(作者单位:松江河发电厂)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2篇

电视解说词写作

徐航州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一 电视解说词概说

电视解说词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是节目创造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旁白”一次来源于中国戏剧,一般指剧中人物暂时脱离剧情发展,以旁观的身份点评剧情或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一种辅助性说明。二 电视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

对解说词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两点:1 “重视派”,强调原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 “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和相关准备

一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

一般我们习惯于吧那些无形而有声的语言部分作为解说词看待,而且侧重于表述创作者的意图。但是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的是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造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有声与无声、前期与后期、有生源于无声源、是出现在节目中还是未曾出现,都应该进入解说词的考虑范围。

解说词出现的形式:1 以有声源、有画面形象方式出现。如节目主持人的串联词,新闻评论员的评论。2 以主人公的自述方式出现。重点类型解说词:1.电视纪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

排。2.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整理。3.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4.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5.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6.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7.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词的特殊要求。

解说词创作的学习重点:1.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的解说词使用。2.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有声语言的后期配音部分。3.解说词使用介入节目的时机和表现程度。4.解说词出现的外部语言环境。二 相关知识的必要准备

1.相应的文字基础和写作功力(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多样的文体格式和表达方式)。2.了解电视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操作程序(了解各环节的创作思路,调整彼此的感觉,以达配合默契)。3.掌握电视的发展脉络和潮流方向(模仿,积累经验,转化经验。以专业眼光观摩优秀作品,分析,看出门道。关注最新潮流)。4.在创作实践中积累融汇广泛知识(解说词创造者要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得是杂家)。5.始终保持新闻敏感和创新意识。观摩作品:《毛泽东》、《邓小平》、《新中国》

第二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应用

一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等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其构成因素主要有;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注册、同期声、字幕、特技、录用等技术手段。

特点: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如要受节目整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要充分考虑与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如编导出身不同,其侧重语言手段不同。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考虑操作的可行性。各手段没有绝对的主辅之分,只有达到最佳配合(声画配合)。

二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的理由就在于,各语言不能各行其是,电视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协调、使用、修改的过程。

其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1.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2.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三 语言环境的影响和营造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社会在进步,文化有差异)。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总之,一个镜头以不同的镜头前后组接,镜头间不同顺序的组合,往往使同一个镜头呈现不同的意义指向。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背景音乐下,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思考题:怎么样确定所使用语言成分的准确性? 观摩作品:《万里海疆》、《沙与海》、《二十人二十年》

第三章 电视解说的语言特点

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不同:画面语言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再现了事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打破了国家、地理、民族、文化程度、经验感受这一切界限。

电视解说词的特殊语言形态:由于其在电视节目中,画面与解说以双重信息形态同时出现,它既有画面形象的紧密配合,又有独立于画面,传达类概念抽象信息的能力,处于一种一出一如、若即若离的状态。

解说词的特点:把观众的想象活动和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画面外的信息和画面内的信息结合起来;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忽而紧贴画面,针对性很强的感受和说明画面;忽而游离画面,传达抽象的间接信息。

观摩作品:《万里海疆》、《最后的山神》、《泰山》、《大京九》

第四章 电视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电视解说的最重要配合对象——电视画面。电视解说词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注重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的应用。

电视画面的特点:1.画面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2.画面又把人们 的思维局限在提供的图像上面,使人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电视画面很难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做出准确、深刻而完整的反应。一 电视画面的局限

电视画面的主要局限: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电视的形象报道比文字报道失去的机会要多。对那些曾经出现过和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的或者为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电视画面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电视编导一般采用的是方法是:用“空间”(加上解说词)表现“时间”。但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必须是在这里确实发生过,曾经出现过的事情,不能随心所欲,以免张冠李戴。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利用解说词。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在这一情况下,配合现实画面的电视解说词,就发挥了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优势。利用解说词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的未来场景。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语言(解说)可以大显身手在任务内心刻画方面,而画面只能做肤浅的揭示。这时候就要善于“藏拙”,把不适合画面表现的地方收敛起来,让给其他手段(如解说词)发挥。是有解说的时候可以适当配合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等。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画面上一种模糊语言,因而具有多种解释、指向。解说语言在确定指向关系上,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解说词的一个

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向关系。起到引领、点拨、启示的作用。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在没有其他电视手段配合的情况下,画面是不能把全部新闻信息要素交代清楚的。二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的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全面塑造。它补能独立存在或独立成章,这也是其区别于文学作品的重要之处。它要为看而写,注意和画面的配合关系。在文字形式上,强调指代性语言的大量使用。

电视解说词创作需要注意的五个主要问题:1.尽量用画面讲故事和叙事,不要依赖解说词和采访,一般情况下,解说词越少越好。2.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没有必要做重复的解释,避免看图示的撰写解说词,解说应该交代画面之外的更多信息。3.一般情况下,解说词应该在画面编完之后完成.4.不要追求解说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解说在文字上的缺陷,正是它形式的特点。5.不要描绘景色、描写形象,在有画面呈现的情况下,用不着解说费力进行描写。观摩作品:《庐山——山趣》、《望长城》、《刘焕章》

第五章 电视解说的功能与作用

画面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一 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

解说这种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主要体现在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和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用解说来完成最基本事实的陈述。再次就是通过解说调度观众的再造想象,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空间表现时间。在现有的画面上,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积极想象,使他们在脑海中感受到有形的形象存在。但务必不能凭空杜撰,随意发挥。欣赏《让历史告诉未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必胜》《井刚抒怀》。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如放大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欣赏《井刚抒怀》《半个世纪的爱》。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以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画面的多释性特点,屏幕前观众离场观点、水平层次、经验感受的差异,使得仅仅通过画面,就能够准确传达创作者的意图,显得十分困难。印成利用解说词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对关键的画面信息进行定向和引导是必要的。但适当而准确的利用解说,以画面的真实性为基础,对无序和散乱的画面进行必要的整合,顺利传达编导的意图,是合理利用解说词的重要原则。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解说词能够强有力的起到强化

感受、提升主体的作用,将形象的画面感受与深入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揭示画面组接的深刻内涵”是解说词在这方面的主要作用。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该能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由于创作者对主题的准确把握,对画面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对背景材料的充分占用,创作解说词时,可以结合眼前即成的画面形象,通过解说词的启发和调动能力,引起观众相应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新的形象感受。解说词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趋向,给他们挖出一条想象空间的渠道,留出充分的思考的天地。“以有限(电视节目的时间)表现无限(观众的想象空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解说词也一样,可以通过有限的语言,让观众去想象画面之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欣赏《话说长江》。

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观摩作品:《失落的文明》《背景运动服装一瞥》《半个世纪的爱》

电视解说词 第3篇

电视解说词创作是一种特殊写作形式,但在语言文字的要求方面与其他的写作也有许多共性的地方:一是准确,即要抓住要害,明白无误;二是凝练,要高度浓缩,用最少的话表达最丰富的信息;三是生动,应该有点儿文采。

解说词写作需要包含一定的文学要素,具备文学写作能力是写好解说词的重要条件。比如用排比概括,以喻体线索展开陈述,以“形散神不散”的诗化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可以表达丰富的信息,并富有神韵。

但是,解说词是说明性文字,一般不需文学性的描写,不要太多的形容词,因为在画面呈现的形象面前,任何生动细致的描绘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可以叙述新闻事实、陈述背景材料,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情感、表述主题思想,但是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说明”的需要。这样解说词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比如用主观叙述和访谈作为解说词的主要形式,不仅呈现眼前所听所见,又表述了所思所感,亲切朴实的口语解说如潺潺流水,静静地流进观众的心田。主观叙述是画外的客观性旁白,或是画外内心独白,也可以“走进画面”作现场的解说,或设置主持人讲述,也可以是画外音对话,但总体上是平实、朴实的叙述,解说词这样的叙述格调,可以增强新闻主体的真实性。

必须指出,解说词虽然是一种“说明”,但决不是对画面表象的说明,解说词一般无须重复画面的内容,它应该配合画面并深化画面的内容,升华画面的主题。比如运用常见的说明性叙述形式,就可以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即拍摄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和对背景资料的客观陈述,这就不是对画面简单重复的“说明”,而是力求丰富画面的内涵,触发画面的意境,以增强专题片的艺术感染力。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解说词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的引导,它启发观众的想像与联想。解说词是“说明性”的文字,本身没有形象性,它的形象感是观众在解说词的“引导”下进行再想像的结果。比如运用语言创设观众想像的空间,用虚拟性内心独白巧妙地调动观众想像,使他们“看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我们常说,画面要有意境之美,但是这个“意境之美”全靠画面表达是不充分的,这时,富有诱导性的解说词就可以使观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一个专题片的长度是很有限的,不可能全面、细致地反映人物事件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剪接好的未完成的画面也是跳跃的、不连贯的,画面信息也往往是含混的,因此解说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协调画面信息,体现整体思路。这实际上是“时空的再造”,让人们看到画面的逻辑关系和清晰的基本思路。

比如《来自国企的声音》这个专题片,很有创意,它的解说、音乐和音响完全是振聋发聩的“声音”的组合,其中有具有震撼力的钢琴乐曲的鸣奏,有珠江钢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童志成等人铿锵有力的同期声讲述,这些“声音”与画面既相互照应,又水乳交融,通过“时空的再造”,画面语言和解说词不是单独完成信息的传递,而是双轨并行,有的相互交叉,有的相互碰撞,但是它们都沿着一条共同的线索流畅地发展,这样,专题片主题的升华就很自然,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由此,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就很清楚了,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有如底片的显影,画面是底片,解说词就是显影剂,它可以将画面的内涵意蕴显示得淋漓尽致。电视是“一次过”的艺术,画面不断地呈现却又转瞬即逝,解说词的作用就是将关键性的信息加以放大,将隐蔽的信息加以突出,对容易忽视的细节和动情点加以点化。所谓“点化”就是言简意赅地升华画面的内涵,深化作品的主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观众对于司空见惯的表象事物,一般是止于表象而不作深入的思考的,这时,就需要借助解说词的“点化”对画面加以概括、提炼,使观众从“熟知”变为“真知”。

在电视专题片中,画面与解说的关系一般有两种,一是“声画同一”,二是“声画对位”。这个说法可能过于专业了,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若即若离”。所谓“若即”就是解说与画面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所谓“若离”是指解说并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有点“离”,但是“离”必须保持画面与解说词内在的相关性。我们发现,许多解说词对声音与画面关系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正是这些解说词使电视画面的表义功能得到了强化和提升。由于解说将同期声、画外音和主持人出镜讲述十分和谐地糅合在一起,这样体现主题的解说就更丰富且具有感染力。这样,电视解说词就不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了,但是它必须讲究协调性。孤立地看,解说词可能是片段的、零碎的、不完整的、不平衡的,如果用文学语言文本的要求去衡量它,可能是不合格的。但是当它融入电视画面之中,就显示出它的价值了。这些片段的、零碎的、不完整的解说词,具有很强的编辑功能,它可以补充画面的不足,完善形象的报道,也可以连接画面,发挥过渡转场的作用。画面编辑将解说词穿针引线地贯穿其中,顺畅的连接使可能出现跳跃的画面段落浑然一体,使转场的叙述更为自如和流畅。只有当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构成“金三角”的关系,既相互协调、又各展所长,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的创作是在画面编辑完成以后开始的,因此,解说词的写作一定要根据画面去考虑、去配合,尽量做到严丝合缝,一点儿也不脱节。这样就要注意画面的长度、画面的节奏,还应该注意与音乐的配合。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解说词与画面的“依存关系”。最忌讳的是,写解说词的人不去研究画面,埋头写出一篇文章,然后一个劲儿地将大段的文字往专题片里面“填”,最后是声画分离,解说词与画面“两张皮”,解说词充斥画面,密不透风,不给观众留下一点思考、回味的余地。严格地说,那样的大块文章不能算是解说词,只是文章而已。我们不必一味追求解说词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须知,解说词只是整个电视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不能孤立存在,更不是独立成篇。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第4篇

一、电视新闻与电视新闻解说词概述

就电视新闻而言,以电视为传播媒介,报道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社会实践。它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能够客观、真实地呈现出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借助摄像机镜头,以画面为跳板,巧妙地呈现出来。电视新闻具有广泛性特点,传播范围非常广阔,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发生的事件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报道面也非常广,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紧密相连。此外,电视新闻还具有时效性特点,纪实的必须是现场的真人、真事等,图像、解说等都必须客观、真实,具备较强的现实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

就电视新闻解说词而言,可以进一步阐释事件主题思想,报道该事件的重要意义,借助电视新闻画面,大力宣传党、政府的方针、路线等,展现事件中人物的崇高品质等,给观众留下直观印象,更好地了解整个事件,客观地做出评价。就电视新闻来说,很多要素都需要借助解说词呈现出来,以会议新闻为例,需要利用解说词去阐述清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等,是对电视新闻画面事实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它和电视新闻画面各自发挥着不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需要有效发挥各自具有的能动性,完美地呈现整个电视新闻节目。

二、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1. 语言要准确、具体

在写电视新闻解说词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语言准确,不能过多地应用概念化的语言,比如,“非常紧张”、“很好”,也不能一概排斥,要慎重选择。就语言准确来说,必须保证所写的内容真实、准确,要灵活运用写作技巧,准确表达,必须和电视新闻画面相符,避免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即脱离声画。此外,在写作中,语言必须具体,能够客观地呈现出整个事件、思想、观点等,把抽象化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接受电视新闻画面内容。以呈现某企业场景为例,对应的解说词必须说明讲话的人是谁,避免观众不断猜测。因为稍纵即逝是电视新闻的一大特点,没有过多的时间允许观众细细琢磨,也就是说如果语言不够具体,观众看过之后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方面来说,电视新闻本身各要素必须生动、形象,制造出生活立体感,才能促使对应的解说词能够和观众产生共鸣,给人留下直观印象,引人深思。

2. 语言必须形象

形象、具体都是电视新闻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在解说词语写作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形象化的语言,也是帮助观众正确理解、接受新闻内容的关键所在。如果所写的解说词具体、形象,便能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效弥补电视传播的缺陷,让观众获取更加深刻的视听感受,对所报道的电视新闻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解说词还必须具备形象、活泼的特点,要优化利用一些必要的修辞手段,比如,象征、比喻,降低报道内容难度,观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理解所报道的内容。

3. 用词要生活化、口语化

在写电视新闻解说词的时候,要学会运用电视的方式感受、思考乃至表达。瞬间性、易逝性是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如果报道内容不生动、形象,解说词不通俗易懂,观众很难留下印象,更别说产生心灵碰撞。为此,在写作的时候,要尽可能少使用那些书面化的语言,文言词语,这样观众很难理解,会影响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兴趣,要灵活运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尤其是民生新闻,可以利用本地方言来写对应的解说词,通俗易懂又具趣味性,能够极大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4. 多使用双音词、多音节词,不要描绘景色

由于单音词只有某个音节,容易一晃而过,观众很难听清楚,表达的意思也没有双音词准确,容易产生歧义,与社会大众的日常口语习惯相违背。在写作中,一定要尽可能少使用单音词,多用双音词、多音节词,这样声波会更长一些,观众也能听的更加清楚,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比如,但是、而且。此外,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描绘景色,画面才是呈现风景的最佳选择,解说也不能过多使用华丽的辞藻,避免影响报道内容的真实性。

5. 数字要形象化处理

在写作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数字,如果必须要用,必须进行形象化处理,尤其是那些数量大,不熟悉的数量单位,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必须形象化处理数字、数据,适当增加参照系,进一步补充说明。还可以优化利用比较方法,让观众在比较熟悉事物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报道的内容。比如,在解说历史年代的时候,可以把同年代中的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参照,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对应的事件内容。

6. 多用短句,不用术语

就电视新闻解说词来说,需要借助播音员播讲出来,句子不能太长,要尽可能多使用短句,句子成分不能过于复杂,避免产生歧义,准确把新闻信息传达给观众,便于他们理解、记忆。同时,还要巧妙地处理一些复句、长句子,借助简单的句子去呈现难以说清楚的事情。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记者深入社会生活,勤写勤练。此外,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出现“空话”、“官话”等,比如,贯彻、布局,主要是因为观众非常讨厌那些所谓的“空话”、“官话”,形式化,尽可能不要借助文学家的口吻进行写作,随意性较强,这将和新闻报道具有的实事求是特点不相吻合,必须做到准确、不夸张,但也不能像学术论文那样写新闻,会增加新闻内容难度,观众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无法正确理解新闻内容,对所报道的内容不感兴趣。

结语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解说词是表达主题思想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烘托、渲染乃至深化画面。但好的画面离不开好的解说词,这样才会更加完美。为此,需要处理好解说词、画面的关系,巧妙利用写作技巧,充分彰显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魅力,更好地补充画面内容,能够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促使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更加精彩,有效防止观众误解画面意思,不断增强解说词的感染力,吸引观众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而这也是在编写电视新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摘要:作为“以视为主、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电视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综合感官,也包括听觉感官在内,能够同一时间接受多个信号,在人们接受信息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在接受解说词所传递信息时,人们会本能地将它融入到画面的形象中。为此,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过程中,必须全方位考虑电视特点,整体构思,充分发挥综合效应,掌握必要的语言运用技巧,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因此,本文作者对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技巧这一课题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杨建辉.论电视新闻的语言要求[J].西部广播电视,2014,No.32202:50-52+54

[2]叶振华.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的“十个不”[J].西部广播电视,2013,No.30707:81-82

[3]华华.电视新闻的声、画、字浅论[J].视听,2012,No.6307:28-30.

[4]施大雁.电视记者应强化新闻文稿写作意识[J].采写编,2013,No.13106:31-32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5篇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让电视节目解说增色荧屏 第6篇

关键词:电视解说;语言功力;共鸣

电视节目有众多的形式,不管是现场报道,实况转播,还是新闻专题,动态消息等,每个节目都离不开解说,这就要求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在尊重受众需要的基础上在解说中能抓住重点,步步深入,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对问题有精辟的分析力,对内容有充分的表现力,通过解说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来挖掘节目的特点和内涵。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说是为了看。电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它必须以“视”为主,而解说则起着辅助的作用。顾名思义,解说就是专为阐释,说明画面而说出的语言文字,它必须以电视画面的需要来转移,为画面服务,离开了画面的电视解说就会空洞,失去生命力。可以想象对于电视而言,离开了画面,再精彩的解说恐怕也已经失去了对观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电视解说在完善形象傳播的同时,还可以补充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巧妙地和画面密切配合,充分表达画面所没能表达的意思。让声音走进画面的解说所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外表动作,而是有形有声,有神有情的形象,伴随着音响同期的运用,使画面形象流畅自然,实现了完整的形象传播,在平面上的展示丰富了人或物的立体深度,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纷繁的立体世界,造成浓厚的现场气氛,使观众产生高度的参与感。

电视节目的解说受画面的约束,有的还要紧密配合节目的音响效果,所以它具有独特的个性。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有了好的画面,再加上好的解说妙语点染,道出画面的思想内涵,可以使画面锦上添花,活灵活现,相反,画面拍的再好,解说不到位,表现力不强,不仅会分散主题,损害主题,而且会贬低解说的地位和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画面拍摄的不好,有好的解说利用语言运用的技巧来弥补不足,可以给画面增色,尽可能的表现节目主题。

作为一名电视节目解说者,既不能影响观众对画面的注意,更应该注重解说的力量和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画面与解说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意识的通过专业技能完成对画面的补充提高,从政治方面提高画面的政治思想性,从事实方面说清画面没能说清的内容,从语言艺术方面加强画面效果。

二、准确把握解说意图

如果把电视节目解说当作一般的“语言艺术”,可以完全用有声语言去任意思维创作,那是不准确的,而作为电视节目的解说者,如何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和特点,控制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反映播音主持能力和水平的手段,也反映着一种思维方式。

解说不能靠单一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完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而不见”,解说作为电视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填充电视节目骨架的血肉,无论是议论,叙事,抒情,都要尽可能在脑海中捕捉可视形象,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触动人心,最富有寓意的细节作为解说中表情达意的依据,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诱导观众的渗透力,使画面的含义再一次升华。当然要注意加强解说语言的表现力不是为了突出解说,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目的还是要丰富电视节目的形象语言。

在具体的解说表达中,因为电视节目当中解说词的布局方法是不拘一格的,所以每种解说要根据节目立体结构的需要,很好地与画面,同期声融为一体,突显综合效应,而不能单纯的仅靠空洞的语言表达力量,紧扣主题抓住主线是电视节目解说的“魂”,在解说过程中,为了把内容表现的完整而清楚,围绕中心脉络清晰具有整体感的解说,更能够统领全片,使电视节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加深观众对主题思想的印象的作用。

建立在对节目内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解说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相关拍摄背景及资料的认识积累可以开阔解说的思路,因为心中有把握,会更有条理有系统,层次感更分明,一层层有步骤的表达出来,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心中装着观众同样不容忽视,这不仅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怎么让观众听懂听明白,还要求我们在解说时有的放矢,恰当运用播音主持技巧,使画面与解说配合的更默契。

对层次和结构较为复杂的节目,解说者使节目通顺流畅所具有的语言表现功力更能丰富视觉和表现内容,这就要求运用十分娴熟的解读播讲能力来完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节目内涵的基础上,调动语言技巧和情感渲染等专业技能,通过有血有肉的叙述,描述,抒情,议论使画面和语言有机结合,把握好“度”,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好让观众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三、解说语言要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让电视节目解说具有画面感是对解说者的另一要求。观众看电视不是观众听电视,读电视,解说能给观众提供的是与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视听综合感受,所以力求电视解说有画面感,说出的语言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生动,同时要求尽可能与画面形象配合准确,否则就会出现画面和解说两张皮,风马牛不相及。

生动具体,形象活泼的表述,能使观众很快明白所谈的事物,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能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而形象往往和具体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对于电视节目的解说能既具体又形象,是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的,从而加深对节目的印象。

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这几点在电视节目解说中缺一不可。如果不具体就表述不出生动形象,当然就谈不上准确,但如果不准确,生动和形象就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这几个要素是紧密结合的。解说是为了更好的“看”,开拓画面的视觉因素,如果我们不能根据画面的含义准确,生动,具体,形象地传达出视觉内涵,那么这种解说就是苍白无力的。

从业务技能上来讲,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要想让观众愿意听,一听就懂,那就要求解说尽量做到语音规范,吐字清晰,语调,速度,语气,节奏吻合节目内容,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寻求尽可能与观众的接近性,说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解说者其实是直接充当着画面的有声发言人,平平淡淡索然无味的解说既不能以情动人,也不能以理服人,有针对性的解说是寓知识性和趣味性于画面之中,激发观众的兴趣,使观众能够感觉到相应的情境,并且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节目的收看,能够获得知识和信息,从而保持长久的注意。

一个高素质的播音员主持人适应不同节目解说多角色转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理解不同节目形态的内涵,准确的找到自己在节目中解说的定位,发挥最好的解说状态,让所有的讲解内容在头脑中“活”起来,运用恰当地语言和情感表达技巧,结合自己对内容的感悟,以富有个性,灵透的解说风格感染受众,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总之,要想让所解说的电视节目内容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分析和理解画面和解说词的内容风格;二是解说者本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三是保持好解说时的良好状态;四是运用好语言技巧。

如果一档电视节目是一首歌,那么其中的解说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认真的讲述五线谱中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故事,在电视行业中从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谁能运用好,驾驭好这些灵动的音符,谁就有可能获得欣赏者的共鸣,从而美化这首多彩的歌,为荧屏增添绚烂多姿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7篇

关键词:电视专题,解说词,表现特性,写作技巧

当今社会进入融媒体时代,电视专题片作为传统的电视传播媒介形式之一,其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被广大受众所认可。电视专题片能否成为独树一帜的标杆和品牌,除了吸引人的画面效果之外,其解说词是否打动人心或者说文采飞扬,也是决定收视率的关键要素。电视艺术是视与听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其听觉效果需要解说词发挥刺激受众感官的作用,同时配合优美的音乐等元素,传达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来比喻,如果说电视专题节目的画面是神,那么解说词就是该节目的形,两者共同赋予了电视专题片以灵动的效果。

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表现特性

(一)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电视专题片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电视专题片的题材不一样,不同题材的专题,其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新闻类的专题片,它的解说词要求语言严谨有序,要突出新闻的真实效果,用词要做到准确,切勿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就是说要充分体现真实性,要让受众认为该报道可信度是很高的。叙事类专题,它的解说词要做到言语流畅、通俗易懂,因为这类电视专题片面对的是老少皆宜的受众群体,只有做到简明扼要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而人物访谈类的电视专题片要体现情感的表达,其解说词的选择就要切合人物的心理,不能像新闻播报的形式,也要避免开门见山似的直白,否则就体现不了这类专题片的主旨,无法使观众和人物之间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选择解说词的语言风格要因时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二)图文并茂的融合性

电视专题片是视听相结合的艺术品,该节目离不开两大要素,即解说词和画面,只有两者相融相通,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更完美地体现作品的主旨,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解说词与画面的融合,要符合规律,切实做到画面生动,解说词的内容能够扣人心弦。画面在制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剪辑和删除的,这里要充分重视具有引导力的细节画面,如人物访谈类的电视专题片中,对于能够体现出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画面,如人物的眼神以及细微动作的变化,都可以代替冗长的解说词,避免两者的重复,但是这些画面播放以后,可以通过解说词来强调,这可以填补画面没有涉及到的空白。

(三)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是需要画面和解说词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而画面是不变的,这就要求互补的前提是专题片解说词用词的严谨性。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的风格由传统的严肃正规趋于娱乐大众方向,而电视专题片从传统观念来看,好像与娱乐元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种娱乐趋势给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带来了挑战,观众看习惯了娱乐节目,对电视专题片出现了审美疲劳的感觉。作为传统的电视节目,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一定要和千篇一律的娱乐节目存在较大的反差,除了通俗易懂、争取更多的受众面,还一定要做到用词严谨,在生动形象地反映事件真相的前提下,准确表达作品想要展示的思想。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一)以节目的整体为重,确保解说词的统一性

解说词的写作要从节目的整体上去把握和创作,在写作之前,要以专题片的主要内容为基点,对解说词的构思做整体上的筹划,先确定风格和总的方向然后再写作,以故事发展的线索为依据,提前设置问题,逐一回答,并巧妙地设置悬念,防止漫无边际的陈述。同时,要处理好文章前中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开头阶段要做到纵览全篇,言简意赅,但要新颖、博人眼球,还要紧扣节目的主旨,做到统领全局,为下文做良好的铺垫。节目的高潮就是解说词的中间阶段,这是把节目引向一个新的关注点,这就要求灵活运用语言,写作手法要尽量多元化,结尾不能长篇累牍,要做到简单明了,并设置悬念,让观众去联想、去思考。

(二)实现与电视画面同步链接,体现解说词的引导性

解说词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说,要服务于电视画面的播放,不能割裂与电视画面的关系,更不能本末倒置,要以电视画面为主,也就是以观众的视觉为主,辅之以恰当的解说词,便于观众对画面的理解,也要做到弥补画面所无法传递的信息和所表达的情感,否则就会成为电视专题片的鸡肋,甚至成为负担和累赘。电视节目的画面有两种,其一是叙事画面,其二是同期声画面,而解说词能够把二者很好地串联起来,如果解说词使用不到位,就会使整部节目支离破碎。恰当把握解说词,除了用词严谨准确之外,笔者认为解说词的篇幅和解说的语速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冗长繁琐的解说词会让观众无暇顾及电视画面,太短又会影响节目中心思想的表达。

(三)增强节目的鲜活度,解说词要注重把握细节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专题节目篇幅比较大,在微电视剧等节目的冲击下,怎样让受众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欣赏该类型的节目,除了鲜明的主题之外,把握细节是关键,细节决定节目制作的成败。尤其在解说词的写作方面更要注重细节,画面的表达功能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同期声的画面,更需要解说词来弥补不足,要善于使用把握细节的解说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通过人物表情的变化,及时描写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注重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细节,这和创作者的人生阅历有一定关系。电视专题片有很多细节语言,作为节目的制作者,要做到有选择地使用,要彰显细节语言的特点。

(四)巧用文学修辞提升意蕴,强调解说词的唯美享受电视专题片是画面与解说词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富有文采的解说词可使作品增色不少。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解说词,这是对写作者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的考验,要通过广泛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书籍和影视专题作品,培养自身文学细胞,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丰富自身艺术修养,要善于领悟,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生百态的分析判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挖掘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作出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结语

总之,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类节目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这类节目的标志性元素,只有做到解说词和电视画面的有机统一、巧妙配合,才能让电视专题节目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收视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苏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追求[J].商业文化,2012(1):264.

[2]宋家玲、张宗伟.电视片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43.

[3]马建英.如何写好新时期电视专题解说词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107.

如何写好电视解说词 第8篇

解说词的写作必须要注重故事性, 开头的写作更是这样, 用一个事件、一段历史、一个小人物、一张照片引出一个故事, 会给解说词的开头增添趣味性、接近性, 让观众一层层解谜, 从而吸引观众看下去。其中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大人物从小事开头, 小人物从大事开头”除了以故事性让解说词的开头取胜外, 还可以通过精彩的片段开头, 或者悬念式开头, 但是忌讳自作多情, 无病呻吟, 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别人。

写好了开头, 那么如何写好解说词的结尾呢?第一种方法就是自然式结尾, 也就是用故事的结束或人物命运的终结作为结尾, 这是按事物发展规律自然性的结束, 使作品显得完整, 满足了观众求完整的心理。这种结尾一般可以避免过多的说教而导致结尾让观众不舒服的感觉。第二, 概括式结尾, 根据全片内容, 得出某种结论, 发表某种议论, 使片子得到升华, 但是要求客观冷静、自然简练、水到渠成。或者采用伟人或知名人士的话作为结尾, 这种手法在我国的电视片创作中是常用的一种。第三, 启发式结尾, 即在结尾处提出一个问题让观众思考, 或在结尾处揭示事物矛盾或人物命运的发展动向, 以达到“言尽意无穷”的效果, 使作品的容量得以扩张, 让观众得到的启示更为丰富多样。第四, 总结式结尾, 对全篇进行总结, 一般用于重大事件。需要注意的是, 结尾忌讳老套, 结尾要简洁有力。

开头和结尾已经写好了, 那么接下来, 就需要从细节处揭示主题了。一部好的作品, 主题一般是很鲜明的, 编导往往会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为主题服务。有的时候我们的选题太大了, 比如说描绘一个人的一生, 这个选题就很大, 如果直接写这个人一生中的大事, 歌功颂德, 那么很可能会让观众失去兴趣。用细节展示人物性格, 就会让观众感到亲切具体。另外, 我们还可以用细节透视时代。举一个例子来说, 宋氏三姐妹在建立国共统一战线时, 在一起逛街, 就会象征着三个立场不同的人, 在抗日的时代背景下, 走到了一起。

蒋介石一直自称是孙中山的弟子, 在听完孙中山的讲学后, 大家都会站在一起拍张照片, 除了宋氏三姐妹总是站在一起之外, 我们还发现, 蒋介石和宋庆龄之间总有一个人的间隔, 一位外国记者说:“这是孙夫人在政治立场上很有分寸的表现, 她不会让私人感情影响到她的立场问题。”既然细节那么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捕捉细节呢?第一, 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注意观察, 观察人物的表情、手势、眼神、对话、活动等, 观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 而且能预见性地提前开机。第二, 诚心相对, 坦诚交友, 你先帮别人, 别人才会愿意过来帮助你。第三, 注意事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转机时刻出现的细节。注意与人物命运相关的物品, 富有特征的环境细节以及动情时的情感波澜。动情点上的细节是最煽情的细节, 如果对方动情或沉默时, 不要轻易打断, 要给出情点一个充分表现的时间。

解说词既然是配合着电视画面进行的解说, 那么应该保持怎样的节奏呢?解说词不要把画面铺得太满, 叫人喘不过气, 应该学会留白, 给观众留下足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给音效留出空档。当代比较流行的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方法就是写故事、讲故事的方法。当然, 有时候我们的选题没有这么大的戏剧性元素, 但也没有关系,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故事讲得趣味横生。

故事元素之一, 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人物是故事的主体, 也就是片子的主人公, 但仅有主人公是不够的, 我们衡量一个选题是否具有故事性, 第一个指标就是看人物是否有个性, 人物的命运是否跌宕起伏。故事元素之二, 故事悬念层出不穷。首先, 可以通过巧妙构思, 设置悬念流。悬念的设置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力, 但要保持和加固观众的注意力, 就不能只有一个悬念, 而是要形成一个悬念流, 伴随着过程的推进, 以链状的形态及时出现, 引导观众去探究其究竟。其次, 可以展示一波三折的过程。仅仅把结果告诉观众是不够的, 还要让观众看到整个探索的过程, 因为过程是未知的, 是处于不断变化的, 正是由于这种不可预测, 才使观众有了无限的想象和探知的欲望。最后, 可以通过重新发现新知识点, 让故事悬念层出不穷。在知识点上卖关子, 这是一个技巧问题。要善于将观众的新知识点不动声色地注入片子的叙事中去, 让观众悄然不觉地享受一份知识大餐, 同时提升观众的好奇心。故事元素之三, 每段要有高潮, 选择有气氛的场面, 拍摄的主体要有动感, 人物情绪要饱满, 解说、音效、画面要跟得上, 要有高潮的酝酿准备过程, 画面感是电视人的思维方式。矛盾冲突最好蕴含其中, 如心理上的矛盾, 命运的冲突,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电视片解说词的艺术特点 第9篇

一、定位:植入语境, 寻觅肌理

优秀的解说词, 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语境特征, 而且应该和散文、诗歌以及报刊的随笔等文体一样, 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失去了语境特征的叙述, 是味同嚼蜡的资料堆砌——流水账般地铺陈素材, 或是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太多史料性的历史纪录片, 观众看得累, 因为这类枯燥写作, 大致是把故纸堆里的旧资料剔出来炮制一番, 毫无创意地一遍遍“炒冷饭”;还有就是掌故的单调重复, 没有新的视角, 没有不同的语调, 如果以此为基础撰写解说词, 也许只有资讯而匮乏文化。

电视片解说词的语境, 与内容的肌理分不开。建筑大师吴良镛老先生提出了城市肌理的概念, 解说词也是有肌理的。影响电视片肌理的, 正是一种语境意识——解说词负载的理念、心情、故事、背景。语境, 一定是有文化感怀有想象空间的。你看, 还是那些历史素材, 假如换一种电视片式的叙述方式, 从细节切入, 移步换景, 可以这么道来:“这扇大门, 已经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 推开这扇门, 我们就走进了明朝, 那时候, 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解说词一般不是以文字形式呈现, 而是通过声音传输给观众, 而且是瞬间传输, 具有不可重复性。这种特殊性, 决定了解说词既有其他文体相同的共性, 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 精彩可读的解说词, 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写出了题材内容的本质状态:或是有主体感受的真实语境, 或是有人物情节的张力, 甚至私人式的话语——电视片的写作是创作, 也是情怀释放。好的解说词, 甚至有一种摧枯拉朽、颠倒众生的力量, 让人浮想联翩。人们从中获得的并非只是一种掌控话语权的畅快, 而常常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寄托, 一种寻求精神梦想的幸福感, 一种传播文化的使命感。所以, 透过浮华直达事件或人物的本心, 是一种价值;穿越表象窥见真相, 也是一种价值。

总结起来, 语境或许就是:写出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

二、语言:有灵魂的解说——拒绝平庸

21世纪, 是文化新崛起的年代, 新兴传播方式正在以全新的表达和自由的思维, 多维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创作的天地被激活, 文思泉涌, 汩汩流淌。但同时, 古人“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佳句, 也许是难觅了, 写得快, 传得快, 消失得同样快, 流芳百世变成了神话传说, 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喧闹, 网络化的年代, 平庸的解说词比比皆是。

解说词的叙述方式一定不能毫无意趣, 所谓“新”, 不能是简单的新闻价值呈现, 也不必与轻快的时效性作品一决高下, 更重要的, 是有自己的语调和概念。有味道、耐读的电视专题或解说词, 必定有自己的文化台词。其实, 被新闻有意无意遗忘的, 被人们视而不见的, 被舆论迷雾存心有意遮蔽的, 都是电视片大肚能容的, 也是其价值所在。

解说词最终要由播音员以语音形式传送给观众, 这就要求解说词特别注重音韵美, 注意语言的节奏感, 避免使用过于冗长的句子, 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在叙述方式中, 好的问题设置是定位也是悬念, 可以丰富语言的跌宕之美。一个电视片, 如果叫《南京为什么悲情?》, 至少要比《悲情的南京》更吸引眼球。

解说词的作用, 是设法让观众把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相互结合, 补充、完善、延伸、深化画面内涵。因此, 解说词应当是大多数观众听得懂的大众通俗语言。但通俗不能庸俗, 更不可媚俗, 解说词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 并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学术用语, 非用不可时, 也要做适当解释。

三、风格:导演笔, 五彩笔

解说词是配合电视画面的解释性文字, 应惜墨如金, 简洁明了, 不用言之无物的空洞语言, 不用和画面语言完全重复的语言。画面是苍翠的山峦, 解说词是“我们注目这苍翠的青山”;画面是亭台, 解说词是“在亭台上驻足”, 显得十分多余。解说词应在延伸、深化、美化上下工夫, 使观众听了对画面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索, 使画面有更强的感染力。形象虽不是解说词刻意追求的目标, 但形象化的语言能把抽象变为具体, 把呆滞化为生动, 使作品多几分灵气, 这就是“导演笔”。

题材把握的制高点——个性特质。比如讲一个商人故事, 解说词不必千篇一律都在“儒雅”上做文章——他真的非“儒雅”不可吗?也许正是这样类似“儒雅”的伪命题, 毁掉了一个个本可以鲜活的人物。有时候, 也许我们试试真实地描画一个纯天然的“混蛋”, 说不定要有意趣得多。有个体育片, 就是专门说古往今来的“混蛋家族”的, 从英雄中的巴顿说到球王马拉多纳, 还比较了总是一身正气却非常乏味的贝利, 见仁见智, 好看。

体验式的观察——既要有理性观察点, 也要掌握好情感爆发点, 具有引导性, 善于发现事件的细节、兴奋点, 在聚焦大众人云亦云的事件时有独特的观察。体验式的写作, 能使人们感受时代的体温。对于受众而言, 谁不渴望有一种载体, 能把自己的生命感装进去呢。

复调的张力——来何汹涌须挥剑, 去尚缠绵可付箫。说到电视片的文化张力, 可以想象一下诸如“哈姆雷特”文化形象的神圣光辉, 那“是或不是”交织成的强烈思辨感, 就来自于宏大叙事背后的价值追求。有了宽阔的视野, 才能实现信息的复合性, 如比较一下南北孔庙的差异, 就比单一地介绍南京的夫子庙更加立体丰富。

新锐的概念——解说词和电视艺术的共性一样, 应尽可能虚实相生。有本书的书名是《我愿意活在宋朝》, 多么近人, 多么鲜活。东方卫视有一个片子叫《时间的玫瑰》, 说的是民国初年, 那个忧郁缠绵的年代文化人的情事, 故事讲述非常善于制造悬念。《东方文化周刊》有一个选题是“南京是所有书生的梦中情人”, 这比任何形容词都要有想象价值。

浅析电视作品中的解说词 第10篇

一、电视解说词的含义

解说词, 通俗讲就是解释说明的词语, 也可称为“口头文学”。它要求笔者, 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内容, 通过组词造句对电视镜头所记录的人物命运、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全方面的阐述, 还将配以相关背景资料, 历史文化信息, 对不可预知情况的猜想等等, 使电视作品进一步地升华, 让电视观众能够在可视、可听的立体感官下, 接受信息, 了解事物, 读懂世界。广义上说, 解说词的存在旨在对电视作品传播影响的延展, 使人们在了解其所表述的内容的同时, 对内容还能够有所认识和了解, 并将更深层次地唤起共鸣, 增强感受。

二、电视解说词的运用

电视节目主要以画面传送信息, 尽量用画面传情达意, 让观众欣赏, 但是如果完全没有解说的电视节目, 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会受到限制。电视解说可以在其他手段难以表达或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下, 利用听觉的优势和魅力, 促使观众充分展开想象, 打开观众的联想空间, 电视解说词可以阐述主题、交代必要的知识背景, 帮助观众理解画面内容, 它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 直接陈述事件的事实。电视解说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容、烘托气氛、升华主题。

(一) 弥补画面不足

在电视编辑中, 画面与解说词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既有表面的暂时联系, 也有许多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随着人类对世界的不断认识, 人们已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形象的认知, 所以, 观众在观看接受画面形象语言的同时, 还希望进一步了解画面感觉不到的历史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信息。而画面却具有一定的局限, 使许多需要传达的信息难以表达, 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这时适当地用解说词加以配合, 就可以补充画面的不足, 完成对整个电视节目的感受、认知。

(二) 挖掘画面内容

解说词还有一个画面所达不到的作用, 那就是深化主题, 展现开拓画面内涵。而所要深化的应是运用抽象思维, 总结概括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把各种不同水平的理解加以引导深化, 使观众由浅人深、由表及里, 予以哲理性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差别, 在于他们对复杂关系的理解程度。有的人对他们十分熟悉的东西, 并不十分了解, 他们往往容易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了解。由于电视画面稍纵即逝, 所以观众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在东西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只能是做出简单的理解和了解, 这时就需要借助解说词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 帮助观众对画面的深入理解, 使他们由表面走向深入, 真正领悟电视片要反映的内容和意图。形象生动的电视画面在展现生活、记录过程、刻画细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对生活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就显得力不从心, 特别是那些哲理性、思辨性极强的信息是很难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因此, 在提炼概括作品的主题, 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方面, 解说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电视解说词如何写作

电视解说词和画面如果一旦出现了“互不对称”的情况, 直接就会使电视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受到影响, 即使电视里播放的最为优美、最为震撼的镜头, 和此后“文不达意”的解说词混在一起, 也是一次失败的工作。当然, 对于优秀的需要有画面空间展现的电视专题节目来讲, 不占主要地位的解说词, 寥寥几句起到的只是画龙点睛之笔, 过之, 则显得画蛇添足了。

(一) 解说词注意简练把握分寸

解说语言分寸感的准确把握, 首先是字数的精炼, 因为有画面的配合, 所以解说词的写作中要尽量减少修饰词语, 直接清晰地表述信息即可, 再就是, 解说词要时刻服务于画面, 是对画面展示的补充, 文字要直白, 且有内涵, 深刻却又不失叙述。第三, 也要遵循文学作品的创作习惯, 不能上下语言词句过于跳跃, 毫无关联, 要对特定的转场语言加以设计, 便于观众易于理解。

(二) 要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其简单的含义就是让人便于听懂, 了解其含义, 所以说, 解说词虽说不完全与书面语和日常口语相同, 但一定是介乎两者之间, 相性相近一种语言表述形式。前者, 书面语要求更准确、更精练;后者日常用语却又生动、活泼、流畅等特点, 在配音员极富感情色彩地婉婉道来时, 给观众以交流更为自然, 亲近, 融入生活的感受。

四、总结

浅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 第11篇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 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 当电视画面语言所构成的视觉形象难以表达其思想感情时, 这种有声语言帮助观众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 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 它要与画面语言相融合, 形成一种反映社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形态, 因此它的创作有着独特的创作规律和美学要求。

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作用

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独立的语言表达形态, 有着重要的、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交待环境。画面语言是直接地、形象地展现作品环境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将观众带入特定的真实环境氛围之中, 但是一些抽象的、理念的画面却难以明确地表现出来, 如画面表现的是一座山或是一条河, 观众自然可以形象地感受到山之巍峨雄奇、河之奔腾喧嚣, 但这是什么山、这是什么河?观众无从判断和认识, 只有用解说词来加以说明和交待, 才能使观众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创造意境。画面语言是电视专题片营造独特意境的重要语言手段, 能将观众带入作品所营造的诗画氛围之中, 但是要让观众对特定意境产生更深切的思想感受, 进而产生理念认识和升华, 也不得不借助于解说词的描绘阐发。

三是抒发感情。观众在接受由画面所抒发的情感时, 虽然形象, 但毕竟是间接的, 而使用解说词来直抒胸臆, 观众的艺术感受则是直接的, 因此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 运用解说词直接抒发创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 则可以直接拨动观众情感的琴弦, 使其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

四是刻画形象。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人物形象时, 可以给观众一种具体、形象的艺术感受, 但是此人是谁、干什么的、有什么特征?还得靠介绍和说明, 以使观众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五是介绍认识。电视专题片中有关某些知识性的介绍更需要依赖解说词, 如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 这些抽象的知识单靠画面语言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六是传递信息。电视本身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而一些抽象的、概念的元素都需要运用解说词来传递。

七是深化主题。如果说画面语言是着重对生活现实的形象展现, 那么解说词则重在对社会生活理念的阐述, 因此解说词是提示作品思想、深化作品主题的重要语言手段。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表现形态

尽管解说词来源于生活, 是反映社会的一种语言表达形态, 但二者是相互渗透的艺术统一体, 必须重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内在联系。

在电视专题片中, 形象思维常常附在画面上, 抽象思维往往寄寓在解说词里, 因而作品的理性表现和思想意念主要靠解说词去完成, 解说词本身就是画面语言的思想升华。在专题片中, 将画面语言所展现的有限内容, 运用解说词给予无限的拓展, 是开拓作品思想和意念的重要表现方式, 将画面中本来不明显的、不被观众留意的那一部分在解说词中加以放大, 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使之在作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画面去引发联想, 也是解说词的重要表现形态, 这种联想可以丰富画面的视觉内容, 也可以将观众的自发联想引向既定目标, 收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总之, 综合运用解说词的各种表现形态, 可以开拓新思路、引发创作联想、激发创作情感, 使解说词如泉水一样向外涌流, 如同江河一样滚滚奔腾。

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方法

解说词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并构成电视专题片独特的语言形态, 因此它有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方式。

1. 配合性。

体现为解说词与画面的对位方式, 互为衬托, 有时以画面为主, 解说词只是提示其抽象的思想内涵, 有时以解说词为主, 画面为其做形象的展示, 有时解说词为即将出现的画面做必要的铺垫, 有时画面为已出现的解说词做必要的形象补充, 这样观众可以在声画配合中获得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

2. 艺术性。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复句简化、长句短化、倒装句正化、书面语口语化、文言文白话化, 这种艺术性确保了解说词构成审美对象, 给观众以听觉的审美享受。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不单是一个技巧问题, 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坚实的文学基础、驾驭语言文学的能力、深厚的艺术修养、崇高的美学追求, 更需要经常练习、反复实践, 在实践中悟出方法和规律。从事解说词创作时, 需要深入构思、反复推敲、审慎提炼才能创作出精品。■

上一篇:农产品质量管理措施下一篇:开放建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