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公园范文

2024-05-09

城市森林公园范文(精选12篇)

城市森林公园 第1篇

1.1 龙游的地理自然环境条件

龙游地处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内,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表现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涝明显、垂直差异明显、春秋短、夏冬长、雨热同期。根据龙游气象局资料统计, 年平均气温17.1℃, 最热月平均温为28.8℃, 最冷月平均温为5.0℃, 极端最高温为41.0℃, 极端最低温为-11.4℃。全年无霜期为257天, ≥10℃的活动积温5441℃, 平均降雨量为1602.6mm,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日照数为1761.9小时, 总辐射量为110kcal/cm2。全县土壤以红壤为主, 另有少量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 本地常见绿化物种有香樟、桂花、广玉兰、木槿、迎春等。

1.2 龙游城市公园概况

2004年, 以注重弘扬龙游地方历史文化, 建成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 总面积54000 m2的龙州公园。近几年, 政府又先后改造建成了新火车站广场、人民广场、百竹步行街、御龙湾文化广场、灵山江景观大小广场、体育馆广场等10多个大小广场。

2 城市公园设计与养护特点

2.1 设计特点

2.1.1 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龙游的城市公园秉持了“立足龙游本土文化, 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理念。政府于2004年建设的龙州公园便以“龙”为主题, 以龙洲塔为主景, 从南到北设置10大龙景点:紫藤长廊、百龙图、龙洲塔广场、龙首潭、历史龙造型、人造沙滩、旱喷广场、卧龙潭、九龙柱、北魏龙, 通过景观的表达方式让抽象的龙文化具体化, 使百姓在游赏美丽风景的同时, 能深切体会龙文化的魅力。

2.1.2 与旅游景点相结合。

龙游石窟为1000多年前人工开凿的地下洞穴, 冬暖夏凉。在开发初期, 地上的景致与荒野无异, 游客通常观赏完洞穴便径直返回。政府在2005年建设了水车、木屋、人工蹊径等景观, 并种植了大量草坪供人休憩。自此以后, 客流量骤增, 龙游石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不二之选。

2.1.3 与自然风景相结合。

坐落与衢江南岸的江滨公园南侧为居住区, 北侧为衢江。公园自西向东分为“童苑”、“天香阁”、“凝碧轩”等12个主题区域, 通过小品建筑等展现人类文明, 而大面积的植被覆盖又供给游人回归自然之感, 可谓是城市与自然缓冲的绝佳地带。

2.2 养护特点

2.2.1 制定养护管理标准。

好的制度标准是行业规范化的前提保证。2005年9月, 龙游县制定了《龙游县市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试行) 》, 包括了术语与定义、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标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措施及要求、对每一类植物的养护都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使得养护人员的工作更专业化规范化。

2.2.2 实行承包责任制。

联系养护效果与发放资金, 使人们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养护工作中, 提高了养护的性价比。2004年7月份开始, 龙游县以住宅小区绿地为试点, 将绿化养护管理推向市场, 实行公开招标。在此基础上, 2004年9月起, 龙游县开始对公共绿地养护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

3 城市公园设计与养护存在的问题

3.1 人景存在冲突

设计初期未对周边人的活动全面了解, 易导致人与景的不协调。龙洲公园南段倚靠龙游老城区, 由于观念较落后, 居民习惯将门口绿地作为己用, 在草坪上养鸡、两树之间栓绳子晒衣服等公共绿地私人化现象随处可见, 导致大量绿地遭到破坏。

3.2 养护成本高昂

设计初期未对养护成本考虑周全, 导致养护成本过高, 使得景观难以维持。龙游县的莲湖公园, 水体面积10000 m2, 其远离水源, 由水厂供水, 由于如今居民用水紧张, 水厂减少对公园供水, 已导致大面积水体干涸, 景观效果难以维持。

3.3 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公园在建设中花费大量资金移栽优等的苗木, 然而却没有相应的资金来保障它们存活。养护和管理的人力、设备不能完全达到要求, 影响了绿化成果的巩固。

3.4 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

大多数养护人员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便直接上岗, 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很多养护工作不能执行到位, 影响了绿化养护效率和质量。

4 正确处理好园林设计与养护的关系

4.1 设计是养护的基础

养护时, 由于工作人员难以进入, 使得花坛中心得不到修剪, 导致中心灌木无序生长, 显得整个花坛都杂乱无章。

4.2 养护是园林的升华

园林养护具有持续性和长效性的特点, 只有对公园适时地进行精心养护, 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景观效果, 完美体现其生态价值、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海霖.哈尔滨市开放公园降低养护管理成本的设计研究[J].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

城市森林公园 第2篇

二:活动口号

“让森林走进学院,让学院拥抱森林”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xx年3月12日前后

地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后山

四:活动具体形式过程

1、在本系宣传组织人员和x x小学小同学一起加入“让森林走进学院,让学院拥抱森林”活动,院其他系也可适当的组织人员,在选定日期到学校图书馆集合。在得到学院后山管理人员的许可后,种植树苗,并完成集体宣誓,致力于保护身边的绿色,保护环境。登山过程中清理林道上的垃圾,并同时喊出‘让森林走进学院,让学院拥抱森林’的口号

在图书馆前展示收集的图片,文字等相关环境恶化的资料,呼吁同学从不乱扔垃圾做起,加入我们的保护环境之列。爬上山顶后,向每位加入活动者发纪念胸章,并留影。采访活动参与者的感想,并用摄影机记录整个活动过程。

活动最后大家在活动的旗帜标语上签名

2、活动准备

(1)数码相机4台(2)旗帜标语一条(3)“绿满人间,绿满心田”胸章50个(4)垃圾收集袋(5)资料锦集(6)宣传海报,张贴于男女食堂门口,2、7号楼大厅(7)宣誓词

我系每班制作宣传海报至少一张

3、任务分工

外联部:

1、联系x x小学负责人,邀请小同学与我们学院学生一起参加本次植树活动。

2、负责拉本次节目的赞助各方联系

宣传部秘书处:负责本次活动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报道

其他部门:负责演出活动所需物品的准备和搬运

赞助方面除了钱和物品外,也可拉专业摄影人才,统一服装;确保活动影像记录剪辑后展播。宣传手段也要注重绿色,不要大量分发传单。物品的管理要落实到人,做好清单记录。

五:活动的商业契合点

1、本次活动将在学校与x x小学一起展开,对广大同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赞助商能提高知名度。

2、我们可提供活动的冠名权,在与本活动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宣传广告品等载体上体现赞助方logo或名字

3、我们可在活动的各项宣传中对赞助品牌进行宣传,对赞助商进行感谢。(横幅、胸牌宣传单、统一服装)

4、对于活动奖品礼品,贵方可提供相关的公司商品,或印有贵公司商标或标志的奖品以达到为贵公司进行宣传的目的。

5、活动结束后,继续在学院网站、学院宣传栏刊登内容宣传本次活动的成就,对赞助商的知名度与企业形象也有提升。

六:预算

数码相机4台 旗帜标语一条(60元)

活动胸章50个(5*50=100元)垃圾收集袋(3元)

备注:

1、整个活动过程要贯彻‘绿色’的主题,各部门制定各自工作安排时间表,确保保质保量完成。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第3篇

六大优势助推创森活动

目前,遵义市森林面积已达149.37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5598.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56%,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7.3%,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绿地率达到3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11平方米,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3%。辖区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孕育了遵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市已记录的高等植物有196科777属200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37种,陆栖脊椎动物475种。这一组组数据向我们展示着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丰富的资源和成绩。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遵义市其他优势也为城市森林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5.73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2.6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县域经济实力也较为雄厚,14个县、区(市)财政总收入全部突破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300元,这些数据基本符合城市森林建设的经济要求。

其次,有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绿地系统规划。遵义市把城市绿地建设系统纳入大中城市总体规划中去,早在2001年已经编制了《遵义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凡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绿地不得建设与绿化无关的项目,以确保足够的城市绿化用地。

2004年“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2005年“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这些都为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建设经验。

群众的支持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坚强动力和可靠保证。他们通过设置大型公益宣传牌,制作标语、广告牌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遵义日报社、遵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为创森专门开设专栏、专题,宣传报道创建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作法,使全市人民都能够了解创森的重要性,使创建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已经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同时,遵义市已基本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林业发展建立起了“生态制度保护屏障”。在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中,遵义市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扩大自主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全市已将境内所有宜林的路沟、河渠、“四荒”地分别按照各自的权属予以公开拍卖或承包,明晰林木产权,确立经营主体,做到林有名、树有主,责权一致,利益共享。

全市动员,全力投入,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2009年2月27日,遵义市市直机关25个单位800余人在遵义新蒲镇参加了义务植树,全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植树活动,掀起了创森的热潮。这种做法遵义已经坚持了多年。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遵义市的主要指标已全面达标,但遵义市各级领导深深明白创森不仅仅是获得称号,更重要的是过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为了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遵义市加大工作力度,全市动员,全力投入,依托遵义林业发展基础,深挖区域森林生态和历史文化底蕴,统一规划,太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首先是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近几年,创森领导小组、市绿化委以“参与植绿护绿,争创森林城市”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等系列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创森热潮。全市各单位还分别组织绿色文明号单位代表、青年志愿者、妇女代表、中小学生参加了专题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了中华妇女林、青年林、世纪林义务植树基地。

其次,修编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创森活动之初,遵义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修编领导小组,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2009《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修编)》的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督促检查为创森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09年3月,遵义市创森办对全市开展创森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并下发了《创森工作督查通报》。同时,市政府办公室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关工作的通知》。4月10日至17日,市创森办主任向守都率队深入到全市各区、县,对创森工作开展调研和指导。通过加强督促检查,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明显增强,各级各部门开展创森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以来,遵义市以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为平台,进一步丰富创森专题网页内容,组织开展了创森知识竞赛,为创建森林城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事求是,走出创森特色路

在建设中,遵义市从其气候地理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承出发,提出了以红色之都的绿色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建设理念,以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采取各级政府分级领导、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的运行机制;突出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推进资源节約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鲜明特色的本土化、个性化、独特化的城市森林建设之路。

在建设中,遵义市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三促进”、“五必须”的做法。“三促进”:一是以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森林建设;二是以生态创建活动为载体,促进全市城乡协调发展;三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促进城市绿化快速发展。“五必须”:一是必须加强领导、各方协力;二是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决策;三是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四是必须依法行政,建管并重;五是必须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确定后,资金保障是基础。遵义市在不断增加

城市森林资金投入的同时,坚持以改革的思路、灵活的办法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五年来,全市用于城市森林建设专项经费共投资6亿元,投入绿化维护资金13473万元,建设规模和投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市政府还通过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企事业单位建设用地实行使用权转让、拍卖等手段融资用于城市森林建设,积极鼓励全社会投入资金,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后,引导部分资金投入绿化配套建设,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留名”等方式,招商引资,弥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的不足。

遵义市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建立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同时,相继出台了加强森林保护、鼓励花木产业、扶持兴林富民、探索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政策,健全了城乡一体化、林业园林绿化融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为森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完整的林业技术服务机构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遵义市现有地级林业科研所1所、地级林业技术推广站1个、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14个、乡镇林业工作站227个。“十五”以来,市、县两级推广部门先后承担了部、省、市级林业推广项目35项。同时,与各林业科研院所联系紧密,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遵义市设置了城市森林建设主管部门——遵义市林业园林绿化局,明确了管理职能,实行“林业与园林绿化合署办公”的运作体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确定发展目标,遵义扬帆远航

目前,遵义市的创森活动已经初见成效:速生丰产林及林业产品、花卉和林木种苗、高效经济林及加工、旅游等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和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化了林业产业结构,使遵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人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得到改善;绿色经济大幅增加,成为市、县两级财政收入的新增长点;同时,城市环保质量得到提高,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到2015年,遵义市将基本形成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将基本实现城区、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公园及园林绿化、河流、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使全市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

在未来,遵义市将从四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

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城市森林建设。遵义市在城市森林构建上将继续贯彻“绿色、生态、健康、文化、亲和、经济”的理念,以森林生态功能为根本,内涵上充分体现“红色之都的绿色文明”,坚持城乡一体的发展统筹、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体系布局,将绿色文明贯穿到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各个环节,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结构完整、生态功能完备、景观效果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

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森林建设。“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建设以保护与发展并重,造、育、封结合,管、防、治、补结合为指导方针,打造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备、景观效果良好的遵义市森林景观体系。紧紧抓住林、水两条主线,构建“一心多点、三位一体、三林共建、三层并举、五色和谐”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将遵义建设成为具有西部山区和革命老区特色的森林城市。

以重点工程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启动“森林围城”、“森林生态保护”、“森林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四大板块近四十项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森林建设。重点是外延向城郊结合部转移的城市周边大片风景林建设工程;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为依托的森林远郊推进工程;以高速公路、铁路绿化、通乡、通村公路绿化带建设为主体的道路林网化工程;城郊农村庭园绿化、森林生态观光与乡村休闲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工程、远郊千村绿化工程等。

以生态文化提升城市森林建设。遵义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酒文化名城、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的发源地,有极其宝贵的人文资源,要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升华体现,凸显城市个性特色。与长征文化结合,加大对红色文化景点绿化力度,建设多个革命纪念林、纪念公园;与国酒文化的结合,建设赤水河三百里竹廊旅游风景林;与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相结合,建设“十百千”生態林业示范镇、村、户。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和谐搭配,塑造出遵义市森林生态文化的特色景观、特色品牌。

古雁岭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效益初探 第4篇

关键词:古雁岭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作用

一、基本概况

古雁岭森林公园地处固原市新老城区中间地带, 东经105°58′~106°57′, 北纬35°34′~36°38′;海拔1900~2100米;年日照时数2527小时, 年积温2263℃, 无霜期120~150天, 年平均降雨量480毫米, 年均气温为6.3℃, 年平均蒸发量1470毫米, 属温带大陆性季分气候。境内南北长3.4千米, 宽0.9千米, 占地总面积4000亩。

二、建设的目的意义

该公园由于地理位置特殊, 一直是固原市重点绿化工程之一, 2013年原州区按照固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 将古雁岭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由原州区林业部门负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着力进行绿化打造, 建成固原市最大的城市花园—古雁岭城市森林公园, 成为集观赏、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 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三、技术措施

㈠整地方式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将集水坑、水平沟鱼鳞坑、反坡带子田整地方式合理配置, 做到死土培埂、活土还原。一是在山顶平缓区域采用集水坑整地方式;二是沿等高线在山体挖“88542”水平沟整地方式;三是在地势较陡或地形破碎区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

㈡整地标准

1. 集水坑。

规格为2米×2米。整地时, 按长2米、宽2米的方格打点放线, 并确定栽植点, 然后在栽植点处开挖口径为60厘米×60厘米, 深60厘米的栽植穴, 将挖出的死土培埂, 埂底宽30厘米, 顶宽20厘米, 埂高20厘米, 要求所挖的坑线性排列整齐, 培埂光滑平整, 横竖成线, 回填后呈漏斗状。

2. 水平沟。

沿等高线开挖深、宽各80厘米的沟槽, 用其土于沟外侧筑埂高50厘米、埂宽40厘米, 将沟内侧120厘米范围内的表土回填, 保持沟面外高内低, 做成反坡5~6°, 平整后田面宽2米。

3. 鱼鳞坑。

要求口径为120厘米×100厘米, 在鱼鳞坑中间挖宽50厘米、深50厘米的沟, 将挖出的死土培埂, 活土回填沟内。反坡15°, 坑间密度2米×2米, 即167株/亩, 沿水平线呈“品”字形排列。

四、造林

根据山体地貌, 本着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分步实施, 坚持“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乔冠结合、错落有致”的原则。山顶漏斗集水坑及山坡水平沟内采取块状或带状混栽1.5米以上的云杉、油松、国槐、杨树、垂柳、山桃、山杏、及丁香、连翘等花灌木, 水平沟外沿直播柠条, 护坡保土、拦蓄降水;陡坡或破碎地形鱼鳞坑栽植白蜡、沙棘、榆树等;山下平缓地带用紫叶李、榆树、侧柏等栽植绿篱、色带及草坪, 其内配栽金叶榆、河北杨等各类苗木以及丁香、连翘、珍珠梅、红王子景带、榆叶梅等花灌木81个品种13万株, 绿篱2.4万平方米, 色带0.6万平方米、地被0.7万平方米, 栽植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 栽后要及时浇透水, 以提高成活率。

五、公园的设施建设

古雁公园主要由“六大工程”组成。一是景观绿化工程。该工程南北长3.4千米, 占地面积近3000亩。根据山体地貌, 增加山体绿化和植物层次感, 突出山体色彩效果。二是登山步道工程。铺装硬化登山步道2万平方米, 建成古雁岭西侧人行园路、登山路以及主轴景观登山阶梯;汉白玉护栏及道牙等配置实施。三是土方水系工程。对山体沟壑进行拉坡、台节整理, 对通道两旁陡峭拉坡采取喷灌密植子穗槐固坡处理;对民房旧址、广场及附属区进行地形整理, 对边坡、绿化带进行拓宽处理, 在山下造设绿化带景观微地形整理, 建设主景观轴假山叠水一处、南岭溪流景观一处。四是景观灌溉工程。五是游园光触媒硬化工程。对4个主广场组团、6个二级游园组团以及配套建设的卫生间、垃圾桶、道路指示标志及其他附属设施进行硬化, 面积2.4万平方米。六是景观亮化工程。在公园内所以主干道路两侧及游园广场安装路灯等设施。公园还将在古雁岭中部地带建设古雁塔。

六、后期管理

设立管护点1处,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8名, 配有交通电动车4辆, 主要负责对公园的绿化苗木和山下游园广场绿化带通过引水配套建设滴管喷灌设施进行定期灌溉、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防火等抚育工作及附属设施管理。

七、取得的成效

500字森林的作文:森林城市 第5篇

自从六成联创以来,温州为了实现创建森林城市这个宏伟的蓝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了惊人的变化:从违章建筑的拆迁到大片的绿化;从母亲河的治理,停止排污到河面上漂浮的白色垃圾完全消失;从墨池公园到杨府山公园的开放,让我们更方便的亲近大自然。城市的公路,街道两旁都有了整体的绿化。一排排行道树,像一个个忠诚的环保卫士,守护着大街小巷,它们净化了城市空气,美化了城市环境,为我们带来了健康和美。

关于创建森林城市这件事,温州人民都非常重视,不仅是大人,小孩也一样。这不3月10日上午,我和同学还有爸爸妈妈来到瓯江口新区规划展览馆参加植树活动。虽然说天气有点冷,海堤上的风很大,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爸爸扛着树苗,我们挖坑铲泥,妈妈栽种树苗,小朋友浇水。两个小时后,一棵棵树苗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我相信小树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从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 第6篇

1997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提出了“济南五年大变样”的要求,给济南的城市绿化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济南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园林城市为宗旨的、声势浩大的造绿工程。

奋斗4年后的2001年12月,济南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6%、32.15%和7.55平方米,均超出国家规定的基本指标数据,初步形成山、泉、湖、河、城相结合,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花园城市。12月16日,济南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而到2009年年底的时候,济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8.5%、33.3%和11平方米,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济南市也已初步具备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其他条件。

目前济南市有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农田林网化面积、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270万亩、880万立方米、269万亩和28.9%,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济南市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兼具山、泉、湖、河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林业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森林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平原绿化、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济南市已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泉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济南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现代林业产业,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建成特色林果基地44处,林业龙头企业44家,林业行业协会、合作社50个,林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济南以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国有林场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生态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4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以举办全运会和园博会为契机,全力打好防治美国白蛾、森林防火攻坚战役,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及“绿飘带”等活动,森林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同。

济南的目标是:计划用5至8年时间,全市新增有林地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丘陵区达到40%以上,平原区达到20%以上。中心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规划期为8年,分两期建设。即2010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市森林建设目标,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016到2017年,进一步完善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

依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济南市结合实际,重点规划了十大创建工程。

中心城主城区利用公园、单位闲置地、社区隙地和街区空地,以及城市主干道路和环城道路,见缝插绿,植树美化;通过城市立体绿化和立面绿化,增加市区绿化覆盖和绿化面积。通过围村林、村镇绿化和景观节点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和乡村绿化水平。

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疏林改造和森林经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泉水涵养补给能力,保障泉水持续喷涌,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防风固沙林、用材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形成城区北部防御风沙屏障,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实现林茂粮丰。力争完成重点风沙区治理任务10万亩,新建农田林网60万亩,完善25万亩。

在河流、水库和湖泊周边植树造林,实现绿化、美化,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水系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林带、河流林带、湖泊林带、水库林带等水系生态绿化任务。创建期间完成水系宜林地绿化22万亩。

在黄河沿岸地区、低洼滞洪区、水库、河道和湖泊周边,建设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恢复和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湿地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10个,即平阴玫瑰湖湿地、商河大沙河湿地、济西湿地、天桥鹊山龙湖湿地、章丘白云湖湿地、华山水景园湿地、遥墙莲藕景观园湿地、济阳澄波湖湿地、济南三川湿地和黄河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湿地保护率达到65%。

前几年,济南已对破损山体进行了综合整治。创建期间将加大治理力度,确保完成破损山体治理任务30座,治理面积226万平方米。

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和铁路绿色通道,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按照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铁路优先的原则进行建设,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

依托风景名胜、独特地形地貌、现有林场和规模林区,建设森林公园。依托湿地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自然保护区。在创建中,新建森林公园12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

建设市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县(市)区林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在高新区规划建设集林业科研、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园1处,规划面积1.1万亩,其中一期工程面积0.3万亩,辐射带动全市林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干鲜果品、林木种苗花卉、速生丰产林基地,促进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新建林木种苗花卉基地4万亩。

到那时,济南又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南北呼应、东西贯通、点面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城市的建设,必将推动济南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如今的济南,已基本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园林城市。而2010年1月底,济南又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提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计划用5至8年时间,将济南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通过“一核、两区、三带、四极”的总体布局以及相关行动,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宜居”的森林泉城。

Th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in evaluating a city’s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Today’s Jinan presents a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broad streets lined with green trees, colorful green squares, beautiful courtyards and districts, scattered greenbelts, spring clusters, and so many beautiful landscapes of mountains and lakes. Jinan has now basically been established into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with rationally distributed greenbelts, varied plants, beautiful landscapes and unique features.

At the end of January 2010, the Jinan Municipal Forestry Conference on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Forestry City was held, during which the subject of “planting trees in the city and surrounding the city with forest” was put forward. It is planned to build Jinan into a National Forest City and a modern capital city that is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industry in 5 to 8 years. Through an overall layout of “one core (central city), two zones (ecological function reserve in south and preservation zone against sand storms in north), three belts (round-the-city scenery zone, water system protective belt and road greenbelt), four poles (four built up areas in the county towns of Zhangqiu, Pingyin, Jiyang and Shanghe)”, and other relevant steps, it is planned to build a Forest City of Springs with “forest in the city, city in the forest, and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ity”. Therefore, Jinan is now in an era of transition from a garden city to a forest city.

The garden c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which illustrates that the city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has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carrier of “civilized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constructions in recent years, Jinan has developed into a modern Garden City of Springs with a pleas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integrating mountains, springs, lakes, rivers and citie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 green coverage ratio, greening rate per capita and public green space in built up areas of the city will be expected to reach 38.5%, 33.8% and 11 square meters separately. The city will be built into a pleasant city with rationally distributed greenbelts, varied plants, beautiful landscapes, unique features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By pursuing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ty that reflects its long-standing historical cultur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one full of modern atmosphere and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establishing business”, the city, with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greening, has been built into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integrating mountains, springs, lakes, rivers and cities.

The National Forest City means forest vegetation should act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ecosystem,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in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ach construction index should meet the standard and be certified according to regulated procedure. Currently, there are 14 cities including 6 capital cities: Guiyang, Shenyang, Hangzhou etc. and Weihai of Shandong Province that have been awarded the title of “National Forest City”. Over 30 cities including Wuhan, Zhengzhou, Dalian and Qingdao of Shandong Province, etc., are being established.

城市森林公园 第7篇

关键词:南湖城市中心生态公园,城市生态安全,绿色GDP

1 城市生态公园的涵义

城市生态公园是指在城市地区范围内, 结合城市地区景观特点和自然条件布局, 以恢复景观过程和整体性作为指导原则, 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及公众广泛参与构建的园林类型。城市生态公园满足了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的需求, 同时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乡土物种和景观保护和保存复杂基因库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城市生态公园被称为城市之肺, 它的建立强调了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主张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并通过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 在社会生态方面, 城市生态公园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 养生保健的场所;另外, 城市生态公园在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方面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也将为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态公园是传统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之后的新型公园形式, 显的优点:潜移默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不象广告那样硬性灌输, 而是由故事情节的吸引, 使故事发生地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印在受众的脑海中, 激起他们去实地亲身体验或游览考察的强烈愿望;信息覆盖面广, 一部好的作品其影响几乎能够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信息作用持续时间长,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可以长期保存、反复阅读或放映, 重新唤起人们对某些旅游地的美好向往。红色旅游地政府应积极与电影制片商合作, 利用电影这一特殊的信息传媒, 向人们展示某一旅游地的独特魅力, 从而达到提高旅游地知名度扩大其影响的目的。

差异化营销是为了使旅游景区在旅游竞争中与其他旅游景区有明显的区别, 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 将旅游景区的核心文化资源进行营销。差异化营销手段可以有多种:首先, 利用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特别是一些融民俗风情和娱乐于一体的地方节庆活动, 可以成为当地的动态旅游资源。从2003年以来, 临沂市打造节会品牌, 形成“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会文化格局, 不仅吸引了大批旅游者, 而且有效地起到树立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其次, 可以利用影视旅游和休闲演艺进行宣传营销。仅仅2009年, 三项红色经典获国家大奖:大型水上演出剧《蒙山沂水》室外版在沂河水面常年演出、电影《沂蒙六姐妹》和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 相继刮起红色飓风, 使“沂蒙”这两个字空前响亮。

2.3发挥政治、区位优势, 打造体验旅游

临沂市红色旅游的历史文化背景, 决定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市场, 即由全国各国有和非国有单位及机构公费支出的政治学习游团体为主。面对该项公费消费市场, 必需在项目核心吸引力上下工夫, 由于其对城市带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而得到越来越多相关人士的认可。城市生态公园在我国开始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 并在最近几年出现了热潮。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都公布了在建和将建的城市生态公园项目。如北京的妫水公园, 上海市闵行环城生态公园, 广州芳村葵蓬城市生态公园, 青岛太平山中央公园等等。虽然城市生态公园的生态效益毋庸质疑, 一些地区却并不支持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 并提出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观点。实际上, 城市公园的建设, 不仅具有生态效益, 也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唐山市南湖城市中心生态公园为研究对象, 阐述城市生态公园的生态经济效益。

唐山市南湖地区原为采煤塌陷区, 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 以原有的唐山市南湖公园为基础, 到2009年5月基本建成, 是唐山市南湖生态城建设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水面11.5平方公里, 项目总投资以红色文物保护为基础, 在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动性、鲜活性和深刻性的同时, 又避免红色旅游产品的单一性, 通过丰富绿色景点、民俗文化景点、游乐性项目等等, 形成像孟良崮这样的综合性旅游区概念, 实现吸引游客的功能配套。

另一个重要方面, 加强与周边红色旅游景点的合作, 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临沂市旅游资源丰富, 政府开发相对成熟的景区较少。因此, 临沂市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加强与周围景点景区的合作, 做到资源互补, 景区相互联合;加强与其他旅游项目开发的结合。红色旅游要与山东省的山水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边境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等同步发展。做到相互补充, 协调发展。其中, 临沂市与枣庄市、莱芜市、江苏淮阴市之间的捆绑销售, 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就是形成以情境化为基础的参与式、体验式旅游模式,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寓教于情, 在红色情境中感悟生活, 休闲游乐, 让红色旅游活起来, 遵从让游客从被动观光到主动参与体验的创新发展模式, 完成红色旅游从静到动、从古板到鲜活、从观光到参与体验的系列转变, 通过恢复红色意境, 打造红色环境, 形成红色氛围, 形成红色生活, 达到红色体验的效果, 从而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

参考文献

[1]王孔敬.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J].贵州民族

究, 2006, (4) .

[3]徐仁立.红色旅游国际市场开发策略研究[J].经济师, 2010, (5) .25.2亿元, 是目前北方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并先后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HBA·中国范例卓越贡献最佳奖”, 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首批“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区”, 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4A级风景区。

2 生态公园的生态效益研究

2.1 生态公园与城市生态安全的关系

与传统的景观公园不同, 生态公园的首要作用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是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十年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恶化:许多湖泊和河口地区已成为工业污水、生活用水和农业废水的排放地, 全国城市中, 90%的河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50%的河道被严重污染, 75%的湖泊受到人为污染, 其中绝大部分已超越生态临界点。唐山市作为传统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 钢铁产业和煤炭产业一直是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是这些产业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极大破坏了唐山市城市生态系统。唐山境内有河流80多条, 流经唐山市区的陡河、青龙河、还乡河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之中, 使水环境质量恶化, 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不仅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还影响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如2008年对陡河水库的检测中, 两个监测断面为Ⅱ类水质, 达到功能区划要求;涧河口为Ⅴ类水质, 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其余三个监测断面均为劣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未达到功能区划要求;滦河水质监测中, 大黑汀水库断面为Ⅱ类水质, 达到功能区划要求;滦县大桥断面为Ⅳ类水质, 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姜各庄断面为V类水质。由于重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唐山市的空气质量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以2008年为例, 唐山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4.78万吨、16.81万吨、28.27万吨, 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而生态公园的存在, 可以在城市空气的净化、水质的改良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根据专家分析, 南湖城市中心生态公园将使唐山市目前的极端最低气温升高3至4摄氏度, 极端最高气温降低3~4摄氏度。

2.2 生态公园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

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目标是一个具有从水到陆地生态系统过渡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公园的建设, 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也有利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有效的管理, 城市生态公园还可用来开展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环保教育及休闲旅游等活动。

自南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以来, 已栽种树木50余万株, 植物种类达到300余种。其中又以油松、白皮松、法桐、银杏、碧桃等遮阴滞尘功能好、观赏价值高、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为主, 同时, 目前大南湖水域生长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达到20余科40余种, 极大突出了南湖生态公园的绿色生态区功能。2010年, 南湖中央生态公园还将建设总面积60公顷的集观赏、科普、生态、经济、文化、科研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互动式植物园。

3 城市生态公园的经济效益研究

3.1 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促进地方GDP稳步增长

2009年唐山市国内生产总值3800亿元, 居河北省第一位, 全国第19位。虽然唐山是GDP总量较高, 但是结构上却不够合理。作为传统的资源性城市, 唐山是GDP中能源助推的成分非常高, 而服务业, 高新产业等在GDP中所占比重较低。其中, 钢铁产业作为唐山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9%、占GDP的23.2%。而在工业内部, 重工业比重占94.5%。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 如果唐山市仍保持目前以资源性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可以预见的是, 今后数年, 唐山市的GDP增长速度会逐步减缓甚至出现倒退的趋势。而城市中心生态公园的建设, 将有效地促进唐山市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中的比重, 最终促进GDP的健康和稳步的增长。南湖城市生态公园自建成以来, 已累计吸引国内外游客360万人次。而在南湖城市中心公园内部建设的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温泉酒店和国家体育休闲基地等也将为唐山市GDP的增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 按照目前国际趋势, 对于GDP的衡量已经不仅停留在对单纯数值的考量, 而是加入了对环境的影响, 即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现行GDP中扣除生态环境资源损失, 增加生态环境效益的绿色GDP。根据北京市“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 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 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可见, 如果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量, 在扣除环境资源成本的基础上衡量唐山市的真实GDP水平, 其数值将远远小于目前的水平, 以2007年为例, 唐山市区单位GDP增长耗电1966.98千瓦时/万元, 耗煤2.777顿标准煤/万元。而城市中心生态公园的建设, 将大大增加生态环境效益, 减少生态环境损失成本, 促进城市绿色GDP的增长。

3.2 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城市中心生态公园的建设, 将显著改善项目周边地区的环境条件, 从而提升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南湖生态公园作为唐山市南湖生态城的核心区域, 它的建设将提升周边91平方公里南湖生态城的土地价值。根据专家打分和数据处理, 唐山市南湖中心城市公园的建设将带动周边地产增值潜力50%以上;自南湖生态公园初步建成以来, 已引进房地产开发项目11项, 预计总投资366亿元, 也印证了城市中心公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价值。

4 结语

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 可以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唐山市南湖城市中心生态公园的建设, 对于唐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有利于促进唐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J].中国园林, 2003.

[2]张费庆, 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物学杂志, 2001.

[3]赵振斌, 包浩生.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4]吴桂萍, 孟伟庆, 马春, 张良.城市生态公园及其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5]骆林川, 董国政.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潜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城市森林公园 第8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然而,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致使湿地面积急剧萎缩, 自然特性渐趋丧失,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生产潜力日益衰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越发突出。面对当前湿地保护和开发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 学界将目光转向湿地生态恢复以及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方面, 通过设计建造湿地公园的形式来缓解湿地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进而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结构与功能。有鉴于此, 本论述以生态学和生态保护理论为基础, 以生态设计为手段, 紧紧围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这一主题, 对吉林省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探讨, 以期能为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1 城市湿地公园和生态设计的定义

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含义, 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2005 年2 月颁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当中将其定义为: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可见, 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 它应该具有湿地的生物结构、生态特征、土壤和水文等典型特征, 在符合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和教育等为主要目的的公园才能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

关于生态设计的含义, 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其1996 年出版的《生态设计》一书中最先给其下了一个定义。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都称为生态设计。按照这一定义, 我们可将现代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解为:遵循湿地自然环境的特性, 尊重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与利用, 保持营养与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态环境与动物栖息地自然环境的质量, 建设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环境景观, 以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目的。

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保护优先原则

生态保护优先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原则, 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根本基础, 优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和优化, 确保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地域适应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遵循地域适应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因此其规划建设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 要与地域的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树种、动植物的种类和习性、地方文化特色和人的行为方式相适应, 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 尽可能反映地方特色, 延续地方文脉。

2.3 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要遵循可持续性原则,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之下, 在尊重和顺应湿地生态系统自然状态的前提下, 完善和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人为破坏而导致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当恢复和修复。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确保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 进行适宜性地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利用, 以满足人类需求。

2.4 生态教育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湿地自然景观供游客观赏, 同时还能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和设计, 使人们在休憩和游览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湿地生态相关的知识, 得到深刻的环境体验, 从而增强对湿地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

3.1 项目区位及现状概述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 长白山西麓, 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 总面积6 253 km2。东与敦化市相邻, 南与桦甸市相接, 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永吉县相望, 北与舒兰市、五常市毗连,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整个市域内水系发达, 河网密布, 河流众多。松花江和牡丹江两大水系贯穿其中, 河流流域呈树枝状分布。南河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蛟河市东南部,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3.4 ℃。无霜期120~130 d。平均降水量758.2 mm,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6~9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规划区域内地形平整, 杂草丛生, 树种单一, 植被缺失。水体以自然水为主, 地表水质处于轻度污染阶段, 呈弱酸性, 深层水水质较佳。区内无工厂类污染源, 主要污染源为交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建筑垃圾污染等。

3.2 总体规划目标

在吉林省蛟河市强力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城市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着力打造城市品牌, 提升城市品位。南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蛟河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承担着恢复和保护南河湿地自然生态、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总体规划目标是把南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合理, 景观优美, 基础设施完善, 满足市民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 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并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湿地公园。

3.3 总体规划布局

依据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内总的地形地貌特征, 再结合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适宜度评价、与城市周边联系及利用率确定相应的区域划分与土地利用方式, 最后整合功能特点与生态级别, 将整个规划区域分为核心生态保护圈、生态保护缓冲圈、休闲娱乐互动圈、外围控制缓冲圈等4 个级别分圈, 与湿地公园的具体功能分区相对应, 从而将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而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 又能起到保护城市湿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1 核心生态保护圈

核心生态保护圈是南河城市湿地公园内生态价值核心区域, 生态敏感度较高。共由两处组成, 一处位于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中部, 原为大片沼泽、芦苇等湿地植物;另一处位于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东南部, 原为农田和小片树林区。

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主要作为南河城市湿地的生态保护以及进行相应科研工作的主要区域。为确保湿地核心生态保护圈内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应尽量减少人工的干预, 避免对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可根据需要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 尽量使所有人工干预以最小干扰为前提, 确保原有生态系统按正常自然规律发展。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以自然地形地貌为分界线, 避免任何人工设施的参与, 严禁建造任何建筑设施。核心生态保护圈外围应设置较好的自然缓冲条件, 防止外围环境对保护圈内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以保护圈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主要规划为动物栖息繁衍区、湿地植物培育区, 以营造湿地自然生境良好的发展空间, 充分体现湿地特色, 还原湿地生态景观, 发挥湿地利用价值。

3.3.2 生态保护缓冲圈

生态保护缓冲圈属半开放半封闭式自然生态系统, 是核心生态保护圈与休闲娱乐互动圈之间的过渡。由于南河湿地的生态保护缓冲圈在湿地生态平衡、湿地科学研究、湿地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生态保护缓冲区要严格控制分圈内游客的数量和质量, 在保证不超出生态系统阀值的情况下, 分圈内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地开发利用, 仅允许少量客流参与互动并加入一定规模的人工设施建设, 避免给该区域的动植物系统带来生存负担和不良影响。在分圈外围设置良好的自然缓冲条件, 保证分圈内生态系统不受外围环境影响。同时恢复湿地斑块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改善湿地亚健康状态, 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严禁机动类交通工具进入分圈内部, 避免对分圈内环境质量造成破坏。分圈内只允许利用湿地的自然风貌开展观赏类活动, 以及建设与科研探索、科普宣传有关的人工设施。

生态保护缓冲圈内主要规划为生态恢复区、科研探索区、科普宣传区。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和科学恢复的同时, 对湿地知识以及保护措施进行科普宣传, 为湿地生态优化、湿地科研探索奠定基础。

3.3.3 休闲娱乐互动圈

休闲娱乐互动圈位于规划区西侧, 属生态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在不影响湿地良好生息环境的前提下, 对南河城市湿地公园的对应区域进行规划建设, 力求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市民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所。

由于休闲娱乐互动圈与生态保护缓冲区相邻, 所以该区域内的规划建设须着重考虑生态保护利用与生态开发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 避免过大的开发建设力度以及建成后人们游览活动及其他行为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同时, 为方便游客出行游览, 区域内需要规划出相应的机动车道, 方便小型机动车辆和其他交通工具的运行。并在适宜位置设置相应的旅游设施及服务设施, 为市民相应活动开展提供支撑。此外, 为丰富园区内活动项目, 为游客打造一处多元化的休闲景区, 依照园区内地势及生态特点, 因地制宜地设置多向性的景观景点。

休闲娱乐互动圈内主要规划为休闲娱乐区、水上游乐区、休憩观赏区, 为游客提供一处集观赏游玩、互动参与的休闲场所, 同时也为游客了解自然, 亲近自然提供空间环境。

3.3.4 外围控制缓冲圈

外围控制缓冲圈是规划范围内生态保护区与蛟河市居民生活区之间的过渡性区域。通过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 使之成为城市新的生态空间, 既是城市与湿地间的隔离地带, 又是湿地与城市间的衔接地带, 确保湿地的自然演替造福于城市生活。因此, 禁止在缓冲圈内毁林开荒、狩猎打鸟、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禁止在缓冲圈范围内建设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同时, 尽量减少居住建筑等开发用地, 在外围缓冲范围内以及周边的道路设置植物缓冲带, 确保湿地动物的繁衍和迁徙安全。

4 结束语

作为当前国内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和有效途径,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为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压力, 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推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树立生态设计的理念, 努力找寻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使人类的环境景观体验与湿地生态保护兼顾,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 使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6) :11819-11821.

[2]Ryn Sim V, Cowan S.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城[2005]97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S], 2005.

[4]王丽华.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性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城市公园的应用 第9篇

1 城市公园园林化的含义

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 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的目的地的形成, 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 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 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 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 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城市发展, 适应城市需要, 顺应当代人的需要, 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 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生态良好, 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 郊区有镇, 城镇有森林, 林中有城镇, 总之,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相渗透, 共同提高。

2 建设城市园林公园的原因

2.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 人们猛回首, 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 生态失去平衡, 大自然饱受蹂躏, 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 动植物灭绝, 森林消失, 水土流失, 沙漠化, 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 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维护生物多样性。

2.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 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 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建造园林所用材料, 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 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 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 创作具有时代精神, 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 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 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2.3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需要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8.1%, 我国1998年城镇人口约占30%, 据预测, 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 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 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 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2.4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据统计,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 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年, 这个比率将达到16%, 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及保险业, 以及居住环境等。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 到园内的布局、设施, 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 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2.5 工作时间的缩短, 闲暇时间的增多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劳动生产效率提高, 使工作时间缩短, 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紧张快节奏的工作, 人们迫切需要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一下身心, 消除疲劳。从近年节假日七天长假期掀起的旅游热、假日经济等情况可以看出, 城市居民在经济提高了以后, 对大自然的热切渴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 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的领域, 去满足人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3 公园在城市发挥的作用

3.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公园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 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 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 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 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 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 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 少搞硬质铺装, 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 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 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园林植物对净化空气有独特的作用, 它能吸滞烟灰和粉尘, 能吸收有害气体, 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这些都对净化空气起了很好的作用。

3.2 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 有适合的, 有不大适合的, 有坏的。人的生存, 人的寿命长短, 同这些条件的好坏关系极大。通过绿化植树, 种花种草, 改良土壤, 改善水质, 保证空气清新,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以提高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 精神焕发地建设祖国。

3.3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 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 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 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 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 这是个规律。目前的问题是现有的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解决之道一是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二是要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 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三是要适应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 如建体育公园、音乐绘画公园、科技公园等。

3.4 园林绿地已成为防灾避灾的场所

城市森林公园 第10篇

天水公园设计说明

天水公园位于靖江市建成区西南端, 东临展苏港, 西襟天港, 南依靖城街道正南社区, 北至天水路, 占地110亩, 造价为3000余万元。公园原址为一城市废弃地, 场地西侧和东侧各有两条水系, 可引水入园, 结合地块内原有农田沟渠形成连贯水系, 中部以及南部有部分树林区, 种植有部分大树, 生长良好。建成后公园布局紧凑, 建筑精巧, 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风雅中略带野趣, 蓝天白云倒映, 故取名“天水公园”。

公园定位为“质朴、静谧、自然、趣味, 远离喧嚣、聆听自然”的城市公园, 为附近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游憩环境。风格以仿江南古典园林为主, 在充分理解立地条件的基础上, 遵循“宛自天开”这一创作准则, 吸取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方法, 在喧嚣城市中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园。

天水公园总体上形成“一园、一阁、一照壁、一馆、一室、一曲廊、四亭、五桥、五池塘”的空间格局。其景观特色可概括为“情”、“境”、“水”、“趣”等四个方面:

“情”即公园的主题——“郊野情”。结合场地原有的粗犷中带有野趣风格的现状, 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植物, 遵循乡土树种原则, 以生态环境和绿色植物作为创作的表现基础和手段, 展现城市中少有的野趣风景。

“境”即公园的景区——“心、梦、迷、仙、悟”五境。心境:告别尘世, 追寻自由, 潜心学艺。梦境:仙人合一, 庄周化蝶, 理想人生。迷境:山重水复, 迷离曲折, 曲折人世。仙境:豁然洞开, 仙境呈现, 理想实现。悟境:回归人间, 亦仙亦尘, 淡薄名利。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挖掘提炼, 五个意境景区形成“紧——松——紧——松”四个节奏鲜明的空间序列, 既满足了园区的空间过渡, 又创造了丰富的竖向景观以及等级分明的道路网。此外, 园中馆室、廊桥、楼阁的命名多处采用光绪五年《靖江县志》中记载的靖江历史名胜名称, 以此作为对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造园手法的一种关照, 有助于进一步增添全园的意境。

“水”即公园的线索——通过引水自西向东形成“五曲溪”、“月泊”、“壶湖”、“藕塘”、“莲池”等五个水体组成的、贯穿全园的水系。游人可以跟随着水岸线的开合变化畅游全园, 感受曲折深奥、渊源不尽的空间意境。

“趣”即公园的节点——“万春亭” (错落的植物, 簇拥的花丛) 、“大草坪” (大气的空间, 活力的市民) 、“竹溪香径” (欢畅的瀑布, 静谧的竹林) 和“沁月阁” (宁静的水面, 水中的楼阁) 。

城市森林的“园丁” 第11篇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定义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它的专业及核心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等等。其实在国外,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已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部分,形成了教育、注册、培训、执业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完整的职业制度,也聚合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优秀的领军人才。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而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普通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明确了景观设计的企业资质核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景观建设项目的设计也由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由于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需要,促使我国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景观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长期包含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诸专业设计之中。好话不多说,既然有这么好的就业平台,那么现在我国大学里的景观专业是否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两所大学,去看看他们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吧。

同济大学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风景园林课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该系隶属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前身为风景园林系,1990年代曾更名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为景观学系。现设有景观学本科专业及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景观学系具有48年办学积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国际现代景观学为办学核心导向,融合建筑工程、农科、管理的独树一帜的景观学教育体系。2005年,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等学会组织的协助下,景观学系主办了有99所院校机构参加的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为了培养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人才,为培养面向整个国土、城乡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掌握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该系已形成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景观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建,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 1999年4月,风景园林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建成以风景园林为优势,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景观建筑学系等三系及五个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办公室。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全国110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大学中名列第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首设专业,景观工程专业方向为全国首设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以园林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将对全国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重在培养掌握景观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景观设计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景观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以景观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包括:美术、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建筑技术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艺术及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I、II、III、IV等。

看到这里,或许是第一次听说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是不是也略懂一二了呢?最后,还是找个业内人土聊一聊吧,欢迎笔者的神秘嘉宾张同学:

笔者:毕业院校?学历?是否有美术功底?

张同学: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专业,上大学前没有学习过美术,上大学后课程设计中有美术课程。

笔者:本科期间的课程让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张同学:本科期间课程学习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理论与技术和园林植物展开。并且由于学校地处东北,所以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还特别注重寒地城市环境特点及植被特点,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这些课程都以基础知识为准,培养专业基本素质还是足够的,但若要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我认为研究生的阶段的教育很重要。

笔者: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你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觉得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张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就业率有80%以上,另外选择出国深造或读研,本科生大多去房地产企业,研究生毕业以设计院居多,我现在就职于深圳一个甲级设计院,外企。现在每天的工作很充实,压力也很大,主要是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新思路新设计,因为毕竟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较新,国外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当然这份工作收入尚可,在深圳硕士毕业的话一般设计院底薪都有6000以上,目前来看发展前景不错。

目前,从事景观设计专业的人员资格参差不齐,影响了景观建设的质量提升。规范景观设计的职业标准,有利于我国景观建设的发展,缩短我国城市建设与国际城市建设的差距,提升我国设计人员国际交流的起点。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推进,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景观设计的热潮。沿着改革开放的足迹,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景观设计师的需求日益提高。目前已有上万计的设计人员从事景观设计工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尤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为多。

城市森林公园 第12篇

2003年,张家口市“增绿添彩”工程的建设,是张家口市打造森林城市的启动工程,也是市政府利用绿色资源稳步改善人居环境的有益探索,是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信心,成就环城风景区的重要举措。“增绿添彩”城市森林工程的建设对张家口城市功能、形象特色、文化品位、环境面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006年河北省园林绿化综合检查中张家口市城市森林建设被评为发展最快奖,2007年“增绿添彩”城市森林工程建设被建设部列为全国城市周边荒山绿化试点项目。这一绿化成果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深刻认识。

1 着眼发展、深化认识、牢固确立城市森林建设理念

1.1 城市森林是重要环境

当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的第一竞争力,而且竞争的焦点逐渐由注重投资政策转向体制环境和生态环境并重。城市森林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森林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也是唯一能靠自然力量更新壮大的基础设施。城市森林既是硬环境,又是软环境,既可以净化空气、美化城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又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越来越显著的长久效益。因此,建设城市森林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且具有长远性和持久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森林城市,就是建设环境;发展城市森林,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生态建设,就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2 自然和谐是栖居之本

现代文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和谐。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建设应当体现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形成人与自然共栖共生、和谐完美的城市环境。所以,发展城市森林建设,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城市,是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不懈追求。

城市森林是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纽带,是提高人类文明、实现生态和谐的有效载体。今天的城市建设,必须致力于保护和完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扩大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山、水、林、城之间的功能和空间关系,以人为本,以城市为基础,以植物为主体,以水系为纽带,以城市美化、生态化和协调发展为目的,实施以城市森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创造更加优美的、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城市生态环境。

1.3 生态文化是城市特色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有实力未必有活力。有实力及活力未必有魅力。我们认为城市最大的魅力源于生态和文化。

生态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生态文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生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的表色,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机。文化则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城市的底色。这是一个城市所独具的、外人可以欣赏而无法占有的,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内在素质和品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靠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城市森林建设从本质上说既是生态建设又是文化建设,是人与自然沟通、共处的载体,又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纽带。通过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建设,构筑品位高雅、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致力于打造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突显张家口的城市特色,扎实推进森林建设。

2 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突出城市特色

建设好森林城市首先需要有一个针对市情的明确思路。从张家口的市情看,生态建设的紧迫性表现在3个方面:1)城市森林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小环境建设,改善的是城市地域的小气候,是国土绿化上的一个点,但是将全国667个主要城市森林建设所形成的点累加起来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生态建设步伐。张家口市生态位置非常重要,距北京仅180 km,与首都地域相邻,山水相连,是我国北方沙尘向北京侵袭的必经通道,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生态门户和水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担负着建设首都绿色屏障,维护首都生态安全的重任。2)城市森林是城市环境的基础,是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的城市生态系统主体。张家口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市沙化土地面积多达12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有1.73万km2面积发生水土流失,有6.7万hm2荒山、荒滩需要绿化治理。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3)城市形象受损。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生态、文化为本底,以社会经济为中心的有机系统。城市森林是城市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针对城市森林建设的紧迫性,我们实施城市森林建设前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从优势看:1)张家口生态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生态兴市”战略目标。3)张家口市城区三面环山,同时文化底蕴深厚,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城市森林建设优势和个性。

从劣势看:1)张家口城区周边荒山多年“种树不见树”,确实存在着制约的客观条件。7 000 hm2荒山大多数岩石裸露,平均土层厚度只有15 cm;年降雨量不足400 mm,蒸发量却达1 900 mm。2)张家口主城区因受地域限制,街道拥挤,绿地面积有限,城市森林建设必须向周边荒山进军。3)张家口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力乏力。这些都成为创建森林城市很难逾越的障碍。

综合优劣条件,分析立地特点,将城市森林的布局结构确定为:“两面、三环、两块、两廊的组团式串联结构”,依据规划布局提出了城市森林建设的5点思路:

1)抓住机遇,统筹规划,为城市森林建设奠定基础。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张家口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抓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建设宗旨,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个性化城市森林建设。张家口城市森林建设将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引入多样性主题和乡土文化,避免“千城一面”带来的缺憾,首先本着以人为本和林荫、休闲、景观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整体优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力求形成“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现代森林城市。其次注重体现山城特色。注重突出自身特点、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

3)以创新机制激发城市森林建设活力。a.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城市财政预算中来,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b.继续坚持实行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c.积极探索“社会获益、投资得利”“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等生态补偿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d.加大部门协作,推进城市森林建设。

4)设施产业互动,突出城市森林的效益建设。继续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使城市建设在保护自然、改善生态中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为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5)坚持建管并举,实现城市森林的稳步推进。加强城市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是建设森林城市的长效之举。a.将制定出台保护、建设、维护城市森林的公共道德规范。b.坚持依法管理。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完善绿化监察队伍。c.发挥绿化委员会职能作用,建立城市绿色管制制度,坚决维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3 张家口城市森林建设的实践与成果

以“增绿添彩”工程为代表的城市森林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张家口城市森林建设特别是“增绿添彩”工程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森林城市的建设已经突破了单纯意义上的生态绿化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其蕴涵的多重效益还将逐渐显现。

1)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2)森林城市理念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3)城市品位提升推动了和谐社会构建。

张家口市城市森林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城市森林建设力度,努力把张家口市建成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摘要:通过张家口市城市森林的建设,探讨了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针对森林建设的紧迫性,确立了城市森林建设的思路,阐述了张家口城市森林建设的实践与成果,以积累城市森林建设经验,创造城市森林建设新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化,森林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学培养下一篇:智能计算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