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心理范文

2024-06-28

消费文化心理范文(精选11篇)

消费文化心理 第1篇

安徽骨瓷生产厂家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安徽青花坊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含山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年产值1亿左右, 与国内如唐山隆达、海格雷及福建冠福等知名骨瓷餐具企业的生产与出口规模仍有距离, 需要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以安徽青花坊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该公司出口以餐具系列产品为主, 年创汇在350万美元左右, 出口对象以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主, 庞大的美国中产阶级市场尚未打开, 经过对安徽骨瓷生产厂家的系列调研, 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在外销过程中如餐具图案设计理念、产品目录设计、价格设定等方面作相应的群体文化心理定位, 需要进一步研究美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心理的对接营销模式。开拓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文化差异。从微观文化外销策略上看, 消费者文化心理问题的系列研究是消费者行为学和市场营销管理最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群体文化价值观的先有倾向始终贯穿个体消费行为活动中。群体消费文化心理是在特定社会群体文化环境中, 受到中义文化因素———涵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俗等文化信号规范和影响, 在市场活动中表现的具有历史性、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类心理反应。社会群体是消费者文化心理形成的发源地, 是习俗得以产生和流传的载体, 具有规范功能和比较功能。消费文化心理个体在群体内的接触和互动中, 通过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学习, 会产生一些同质化的信念和态度, 时刻受到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如消费什么和如何消费, 均受到习俗、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及审美情趣等群体文化习性的规范和引导。美国中产阶层在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中占据主要消费群体地位, 受其群体文化习性 (habitus) 的集体无意识影响, 形成文化偏好, 排斥异质文化因素, 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系列文化特征的心理反应, 从而影响购买行为和方式。美国中产群体消费者的此种文化隐形需求和偏好, 要求骨瓷餐具生产企业从宏观上把握美国中产群体消费文化心理发展趋势和走向, 再从微观上从骨瓷餐具套装设计、图案花纹审美设计、数字偏好设计等都要符合美国中产阶层群体消费消费观及审美观等的惯性要求, 从而弥合东西方消费文化心理的差异, 全面拓宽美国骨瓷餐具销售市场。

二、生态主义情怀

追溯美国自然文学文化历史, 无论是爱默生笔下歌颂的闪烁着性理性光辉的大自然, 还是梭罗笔下《瓦尔登湖》中呈现的原始淳美的荒野自然, 美国中产阶层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主义情怀由来已久。现当代随着奥尔多?利奥波德、爱德华?艾比等美国自然书写作家及其弘扬土地伦理观的自然书文学典范的不断涌现, 走向荒野、培养环保及生态意识的生态主义传统在美国中产群体中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在宗教影响日益衰退的后信仰时代,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 “文学已经成为了道德的范式”, 替代宗教起到教化作用。《瓦尔登湖》在《美国遗产》 (American Heritage) 杂志上所列“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2013年美国时尚消费界亦掀起了反皮草运动热潮, 开始崇尚保护自然, 拒绝杀戮动物, 减少使用动物皮。西好莱坞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销售皮草成衣的城市, 全美自此有约300多个中产阶层青睐的品牌商家承诺不再出售皮草制品。文学及消费领域对于生态主义的热衷折射出美国主流群体中产阶层中所盛行的保护生态环境,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文化价值观。这与骨瓷产品的研发初衷如出一辙。骨瓷产品自诞生之日起, 就与绿色生态消费理念紧密契合。骨瓷餐具是绿色环保瓷器, 相比其他同类产品用于盛放食物更为安全健康。合格的骨瓷餐具是无铅产品, 主要使用牛、羊等食草动物骨灰为原材料, 将比重约40%的废弃骨炭引入原料配方, 不仅提高了骨质瓷产品的透光性及耐受性, 还同时降低了动物骨炭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 从宏观上来看, 促进了生态系统内部能量的良性循环。无论是生产原料还是使用功能, 骨瓷餐具都十分符合美国中产阶层目前所推崇的健康环保的绿色生态消费观念。

针对骨瓷餐具所具备的这种绿色健康产品特色, 结合美国中产群体的具有生态主义情怀的消费文化心理, 骨瓷生产厂家可采取相应两大文化应对策略:第一, 在产品目录设计上要锁定美国中产阶层这个潜在的庞大消费群体, 紧扣绿色消费主题进行宣传, 展示洁净的厂房生产环境, 产品属性说明可以与其他材料餐具产品进行对比如含有双酚A的塑料餐具或者重金属超标的劣质瓷器产品, 附上美国FAD健康认证, 从而凸显骨瓷餐具在原材料上的安全和环保, 在餐饮方面的使用对于人体健康的益处。第二, 餐具花色设计上, 目前安徽骨瓷厂家设计的餐具花色以牡丹花、兰花、园林等中国植物园林风光为主要装饰图案, 可以针对性地引入美国中产偏好的自然文化元素如飞鸟、山脉、星空等与原始的荒野和大自然紧密关联, 赋有宁静与神秘、超脱与自由感的田园牧歌类图案。以鸟类图案为例, 鸟类意象一直是美国中产阶层所钟情的文学艺术形象, 知更鸟、冠兰鸦、画眉鸟、蜂鸟等在美国文学诗歌中被反复描绘讴歌。鸟类总是翱翔在天空, 象征着自由、勤勉、洁净与超脱, 在许多方面, 鸟类隐喻着中产阶层美德典范内涵。

三、实用与轻奢并行

抓住文化心理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定位中产阶层消费文化心理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历史角度审视其消费心理的发展轨迹然后在骨瓷餐具产品结构和广告宣传方面拟定文化对策。除了上述的绿色生态主义情怀, 中产阶级群体在从亚文化的群体状态向主流文化代表的群体状态的攀升过程中, 往往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混杂型消费观。美国的中产阶层秉承清教文化中的自律与勤俭标准, 因而在消费领域通常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刻意将自身与奢侈的贵族阶层区分开来, 在餐具的选择上偏好简单耐用耐摔、性能安全、价格适中、餐具头数简单、适用于快餐和微波炉加热的产品。另外一方面, 在二战以后, 随着中产阶层比例的不断上升, 收入和文化地位的提升使得新兴中产阶层在消费领域表现出模拟贵族隔离下层阶层的符号化消费模式, 偏好图案精美, 张扬个性, 赋予英伦贵族风格的轻奢产品。这种群体内部出现的混杂型消费文化心理需要生产企业从产品结构方面进行调适。就目前安徽骨瓷生产厂家产品结构偏单一化, 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本土化设计策略显然不够。例如, 由于中国普遍重视饮食文化, 徽菜种类丰富多样, 徽派骨瓷餐具从产品套组设计来说头数比较繁杂, 从各色调羹, 汤碗, 鱼盘等有的产品系列共多达50多头, 而美国中产白领阶层的午餐大多安排在赛百味这样的连锁快餐店, 晚餐也偏于简单化, 如开胃菜、牛排、色拉、面包是家常菜肴, 因此针对美国中产市场的餐具套组设计上可精简头数, 学习和模仿美国知名中产餐具品牌康宁餐具在这方面的做法, 设计头数控制在20左右。同时, 开发赋有英伦风格的轻奢系列餐具, 图案设计偏向一些既避开英国皇室餐具的富丽堂皇, 又增添几分贵族气息的类型, 也可以纯白色为主, 在餐盘形状上增添个性化开发, 突出骨瓷的高贵典雅特点。

四、结语

综述上述消费文化心理特征, 我们发现深入挖掘美国的中产阶层群体文化中的文化变量因素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骨瓷餐具产品结构调整、图案花色设计及宣传目录设计方面等, 将有助于满足美国中产群体的文化感性需求, 减少企业外销过程中的文化触礁, 增加展销会的谈判成交量, 进一步针对性地拓展美国中产消费市场。当然, 美国中产群体消费文化心理的探索和研究纷繁复杂, 涉及习俗, 审美, 信仰及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 如美国中产群体的送礼文化心理, 时间仪式文化心理, 数字偏好文化心理等, 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的文化心理专题性梳理。此外, 在大统计和大数据的科研体系下, 该类消费文化心理变量研究需要进一步针对美国中产市场设计问卷调查,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 进一步调适文化应对策略, 促进骨瓷餐具文化与对外经济销售的融合。

摘要:针对目前安徽骨瓷餐具产品对美外销市场尚未全面打开的局面, 本文主要从分析美国最大的潜力市场中产阶层市场的消费文化心理从手, 如历史传承的生态主义情怀, 实用与轻奢并行的消费观等来探讨如何重新调整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在产品结构、产品目录设计、产品图案设计等方面满足美国中产群体消费者的相应文化隐形需求和偏好, 从而弥合东西方消费文化心理的差异, 全面拓宽美国骨瓷餐具销售市场。

关键词:消费文化心理,生态主义,实用与轻奢

参考文献

[1]王杰, 付德根, 麦永雄译, 特里·伊格尔顿著.美学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11.

[2]王海鹰.消费者文化心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9.

[3]周晓虹译, 米尔斯 (美) 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白酒消费心理之“面子”消费心理 第2篇

“面子文化”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中国人“要面子”已被世界所深知,这种心理早已植入国人潜意识中,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擦拭。中华民族的“面子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面子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面子”消费心理,这点在礼品酒消费上尤其突出。

中国人尊崇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就出现了“见面要礼,临别要礼,办事要礼,行商要礼,感恩要礼,图报也要礼”。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内,基本上每个区域的消费者都有很强的“面子”消费情结。在“面子”消费心理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经常超过甚至远远超过现实购买能力。然而,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送礼者“面子”,其多花数百元乃至上千元钱也没太大关系。在此,笔者将以茅台酒为例,详细解析独具中国特色的“面子”消费心理:

茅台,作为中国国酒及酱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据报道称,春节期间山东临沂地区茅台酒价格如往常一样“耍了酒疯”般地上涨,53度飞天茅台零售价最高达2300元,且部分地区还时常出现“卖断了货”,消费者有钱也难求。即使到了如今白酒销售小淡季时期,每瓶茅台酒的零售价也高达1800元,且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购买及消费热情几乎没有下降。客观来说,近两年内茅台的不断大幅度涨价,确实对其忠实消费者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茅台涨价是合理的,且涨价很有必要。通过涨价,茅台酒可重新树立及稳定其行业老大地位,拉开与竞争者之间的距离,促进白酒行业整体良性发展,与国际接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可赚取更多资金来扩大企业规模及增加产量;更可让消费者消费茅台“更有面子”。且涨价原因不是多数人认为的“经销商和厂家乱涨价及唯利是图”,而是由于“面子”消费心理在作怪,

众所周知,茅台产量少但需求极旺。其需求持续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消费者的“面子”消费心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茅台酒的基础功能层面替代品正在逐渐增多,消费者可购买红花郎、武陵酒、凤城老窖、九粮液等品牌的优质酱香型白酒作为替代。这些品牌都未能进行大规模全国化扩张,除红花郎酒外,其他品牌影响力都很小,因此全国绝大多消费者都不知晓这些品牌。可惜的是,大家有目共睹,这些品牌即使是在区域市场内也没有对茅台酒构成较大的威胁,更何况全国市场!

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为:如今消费者购买茅台酒,其早已脱离了购买“优质酱香型白酒饮用”这一酒类基础功能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极复杂且高级的“面子”消费心理层面。消费者所购买的茅台其实就是“面子”,购买与消费茅台已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另外,购买茅台酒的人群多为富裕阶层,他们购买的主要目的往往是打通权力网络,所以多数消费者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购买,即使是市场出现十分不合理的疯狂涨价。总之,对于送礼人和收礼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味儿”、“价儿”,而是“范儿”、“面子足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国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欲望也随之水涨船高。拥有“只买贵的白酒”及“只喝有面子的白酒”消费心理的消费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白酒营销人员必须深入研究消费者“面子”消费心理。只有了解消费者消费心理,才能利用消费者消费心理,找到企业品牌诉求点及市场突破口,开发出合理的产品并进行心理定价,联合商家进行“攻心式”的促销宣传,最终定能完成销售,不断的增加利润。

郭佑辰,专注研究消费心理数年,目前从事白酒行业营销管理咨询工作。

浅析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第3篇

关键词 老年消费者 消费心理 策略

一、引言

据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得到了相应的延长。老龄化问题显现出来,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笔者看到一个资料,在我国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二亿,相当于日本和印尼人口的总和。站在营销的角度,这一人口环境,是不可多得的市场营销机会,若要有效地把握这一机会,应对老年消费者,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的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展望,以此作为制定与调整营销策略的依据。

二、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1、消费习惯趋于稳定

老年消费者在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不仅形成了自身的生活习惯,而且这种习惯趋于一种稳定的态势,岁月的磨砺,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消费观较为成熟,自己认准的事物、态度比较执着。对消费新潮显得比较木讷、迟钝,往往以一种审视的态度,看待周围的消费事物。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七十年代正是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的年轻人。他们对当时市场上的新事物,如上海产品中的中华牙膏、扇牌香皂、春雷收音机、凤凰自行车、绿叶衬衫、百雀羚护肤霜等等,在消费上引以为荣。目前虽已进入暮年,对这些牌子中的某些产品,仍然一如既往的喜爱。这就是形成的消费习惯所导致的,时光的流失,这种消费习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2、消费追求实用价值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选购时的第一考虑的问题。这类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品讲究方便实用,质量可靠,安全舒适。消费品颜色、式样如何、品牌的知名度有多高、包装是否华贵,没有刻意的追求。如宜昌本土的“步步升”布鞋,纯手工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从式样上看,已是土得掉渣,年轻人是不屑一顾的,但老年消费者却如获至宝。因为这种鞋穿在脚上舒适、透气、轻便,这一固有的产品特点,致使该产品一经上市,就引起了老年消费者的踊跃购买,一度时期还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

3、追求消费品的便利条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消费者的生理以及心理机能呈下降趋势。某些消费品,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消费品,如电脑、手机等,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本土的三峡商报曾刊登了一篇读者署名文章,标题是“智能手机,中老年人玩不转。”真实的刻画了老年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因此,注重消费品的易学易会,操作方便,减轻体力和脑力的负担,是老年消费者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

4、消费需求结构呈现变化

生理机能的衰退,体质的下降,抵御疾病能力的减弱,导致老年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相比较而言,穿着类及其奢侈品的消费需求量则呈下降趋势。因为这类消费者由于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磨砺,越来越变得务实多了,青年时代的那种追求流行、时尚的消费心理慢慢地淡化了。比如,我们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发现一些健身用品(如健身椅、健康床等)经营的商户,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采用免费体验的促销方式,由此吸引更多人前来参加体验,其中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年消费者居多,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做法,使体质得到增强,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5、补偿消费日益凸显

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经历的青年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的六七十年代。消费生活中的吃饱穿暖,是人们非常满足的一个消费目标。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青年人成了这一消费新生活中的主力军。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生不逢时的失落感,若不再加入到这一消费新生活之中,恐怕时间就来不及了。因此,对过去消费生活中不满足的补偿,成了当下老年消费者的一种主要消费心理。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老年消费者的补偿性消费,比较突出的表现出来。人们穿亮丽的服装,蓄时髦的发型,以至于一些老年消费者,从背后看,人们误认为是年轻女性。甚至有些老年女性消费者,拉着自己的老伴,走进婚纱摄影楼,补拍婚纱照,为自己的婚姻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些都是补偿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三、适应老年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为了适应老年消费者消费心理的需求,企业要深入到这一类型的消费者群体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掌握的相关资料,以此为依据,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策略可供参考。

1、产品策略

企业应根据老年消费者对消费品求实、求便的消费心理,开发出适合老年消费者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比如食品,老年人的肠胃功能不好,消化能力差,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的食品,应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特点。服饰方面,老年人新陈代谢能力减弱,四肢活动能力差,企业为其提供的服饰,应具有舒适、透气、实用的特点。用品方面,老年人动手能力差,反应能力低,企业为其提供的用品,特别是手机、电脑、以及健身用品,应做到使用说明书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企业并能给消费者提供使用前的演示,使用中的手把手的指导,使用后的维修保养服务,使之服务尽善尽美,人们心满意足。

2、价格策略

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对价格反映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青年消费者,如果是自己看中的商品,价格高低对他们的购买决策没有太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其价格策略,可实施撇脂定价策略, 以迎合他们求新、求美的消费心理。而老年消费者,与其不尽相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求实、求廉的消费心理比较浓,据此,实施渗透定价策略比较适合,以其中低价格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已经退休,经济收入相应减少;其次,过去生活的苦难经历,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勤俭的生活习惯,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老年消费者中,有一部分特殊的人,比如,从白领阶层和知识界退休下来的老年消费者,他们有较高的退休收入,而且追求消费品中的新颖、时尚,消费热情有增无減。据此,企业对这一部分老年消费者,应提供一些质量上乘,档次较高的高价位老年消费品,以满足他们求新、求名、求美的特殊消费心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大的老年消费者群体中,价格策略应做到因人而异,而不应当是一个单一的模式。

3、广告策略

广告是宣传与介绍商品的一种形式,相对于青年消费者群体,老年消费者由于生理以及心理机能的下降,对广告中的产品,其接受的兴趣要远远地低于青年消费者。据此,广告策略的运用,要与老年消费者的认知度做到吻合。人上了一定的年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变弱了,生活节奏变慢了。因此,涉及到老年消费者的消费品,其广告的制作,如电视广告,应尽量避开情绪激昂,快节奏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叙事式的,对话般的,家人团聚式的。如保健品中的品牌“黄金搭档”,其电视画面是一位老大爷,背着自己的孙子,拾级而上的身影,说明老大爷身子骨硬朗,又显得温馨备至,同一个年龄层的老年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这个产品。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策略的运用,不仅仅要具备真实性,更应该具有艺术性,具有了这二种属性的广告宣传的产品,才能够成为人见人爱的产品。

4、服务策略

服务策略主要体现在售前、售中与售后三个方面。比如:老年健身用品中的健身床的销售,售前服务是销售人员给有兴趣的老年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性能、作用以及给人们所带来的利益,使人们对该产品进入认知状态,为购买获取第一手资料。售中服务是销售人员让老年消费者在健身床上作消费体验,使之产生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消费心理。一些老年消费者由于多次的、不间断的体验,感觉良好,似乎身体上的不适感有较大的缓解,由此,不惜破费,把这张床搬回家,自由自在地体验,企业实现了销售的目的。售后服务,即销售人员给这一类型的消费者送货上门,安装调试,并进行使用时的指导。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人们打心眼里感激你,并通过免费的义务宣传,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企业带来营销效益。

综上所述,重视对老年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利于企业根据老年群体特殊的消费需求,开发出与其相适应的产品,并不断地扩大这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使老年消费者市场和其他各个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市场共同得到均衡发展。

消费文化心理 第4篇

1) “面子”心理特点

“面子”又被称为社会性脸面或社会性自尊心。对于具有社会地位或值得向人炫耀之物的人来说, 面子意味着更为重要的东西, 在人际关系中与自身所受的待遇密切相关。参考面子心理研究领域的先行文献可发现, 越是重视面子的人自尊心越低并且拥有一定的外在控制对象;越是重视面子的人在对方自我贬低的言行面前越容易产生对对方的好感、处罚程度也会减轻。在维持面子方面敏感的人承受社会性不安的可能性更大, 尤其女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比起个人主义盛行、强调自我和平等的西方社会来, 面子心理在关照他人、强调身份和权威的社会里更表现为重要的心理现象, 也成为韩国人的社会性格。因此可以认为这些装饰性面子的特点与仪式消费行为的仪式化属性是一脉相通的, 并且可以假定面子敏感性特点强的消费者与敏感性特点不强的消费者相比, 不仅消费的仪式化程度会更高, 而且仪式消费行为也会更多。

2) 消费经验的仪式化

消费经验可定义为“消费者通过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对一连串行为的亲身经历和使用”。消费经验不同于对商品/服务信息的探索或购买行为, 与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仪式化, 是指某种消费经验对某一消费者而言逐渐变得如仪式一样, 即不仅是该消费经验逐渐形成仪式结构, 而且参与该消费经验的消费者的各种行为也逐渐定型化、程序化、象征化、陷入化、程式化, 从而具备反复进行的特点。消费经验的仪式化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形成:一是被仪式化的场合或场合的仪式性将参与到该场合中的消费者的消费经验仪式化;二是对某种商品的使用行为的仪式化将消费经验仪式化。3) 仪式化消费经验的行为特点

某种行为一旦被仪式化之后, 会出现下面几个行为特点, 即程序性、定型性、反复性、认真性、象征性、陷入性和程式性等。一种行为的仪式化程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外面直接表现出来的仪式化, 二是不直接表现出来、作为行为态度潜伏一段时间后通过行为反映出来的内面的仪式化。

4) 研究问题

仪式现象是消费现象中的一种。某一消费现象的仪式性越强, 对商品的选择就逐渐变得定型化、固定化, 使得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如此, 仪式现象虽是社会性现象中的一种, 却比其他所有社会性现象更加突显出规范性的特点。

研究问题1:韩国人的“面子”心理对消费的仪式化有影响。研究问题2:韩国人的“面子”心理对仪式消费行为有影响。研究问题2-1:韩国人的“面子”心理表现出持续性关注度高的仪式消费行为。研究问题2-2:韩国人的“面子”心理表现出意见权威性高的仪式消费行为。

2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韩国天安市N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和居住在首尔市内的普通成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是多次进行过仪式消费购买行为中礼物购买行为的成人, 因此我们将大学生和能够典型代表韩国人面子和察言观色文化心理特点的普通成人 (30岁以上) 选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总人数为351人, 其中男性142名 (40.1%) , 女性209名 (59.09%) ;大学生211名 (60.0%) , 普通成人140名 (40.0%) ;年龄跨度在19岁到54岁之间。资料收集办法采用对具有礼物购买行为经验的应答者进行集体问答的形式。测定工具 (1) 韩国人文化心理特点;为了对“面子”心理进行有效测定, 本研究决定在崔祥镇和柳承烨的研究结果基础上, 采用由15道问项构成的Likert 7分尺度进行测定。尺度信赖度测试结果为Cronbach a系数.825, 评价为良好。 (2) 消费仪式化尺度;本研究试图从仪式化的外在和内在两个层次来测定消费者对某一消费经验的仪式化程度。为了导出带有仪式行为特点的项目, 本研究决定参考朴哲的研究采用由7个问项构成的Likert7分尺度, 包括外在仪式化属性的3个问项 (程序性、定型性、反复性) 和内在仪式化属性的4个问项 (认真性、象征性、陷入性、程式性) 。仪式化尺度的信赖度测试结果为Cronbacha系数.763。 (3) 仪式消费行为尺度;现代人通过交换礼物这一独特的消费行为来传递涵义、表达自我或者解读他人。互相赠送礼物的行为可以认为是通过消费品传递涵义的代表性消费仪式。因此我们选择了礼物购买行为作为考察对象。仪式消费行为尺度的下级项目如下:“礼物购买持续关注度”:礼物购买持续关注度的测定参照了Block&Richins的研究, 采用由4个问项构成的Likert7分尺度。尺度的信赖度测试结果为Cronbach a系数.830, 评价为良好。“礼物购买意见权威性”:礼物购买意见权威性的测定参考了Riecken&Yavas的研究, 采用Likert7分尺度进行。尺度的信赖度测试结果为Cronbach a系数.852, 评价为良好。资料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对韩国人“面子”文化心理特点的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 对各尺度信赖度的分析运用Cronbacha系数。

3 研究结果

1) 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特点因素的探索

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假说试图探索韩国人的“面子”心理与消费仪式化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首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勾勒出了韩国人面子心理的因子结构。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和VARIMAX旋转法。因子分析的结果, 因子1的共同属性与在别人面前的礼节和程式有关, 因此本研究将之命名为“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因子2的属性与对遭到拒绝的担忧、遭到拒绝后失望和窘迫有关, 因此将之命名为“顾忌丢脸型面子”。因子3的共同属性与对他人的眼色、评价等的反应相关, 因此本研究将之命名为“顾忌他人型面子”。因子4的属性特点与威信有关, 因此将之命名为“炫耀型面子”。

2) 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特点对消费仪式化的影响

首先, 为了确定韩国人“面子”文化心理特点因素中对消费仪式化产生影响的因素, 我们以前面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为基础, 运用回归分析法来检验“炫耀型面子”、“顾忌他人型面子”、“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和“顾忌丢脸型面子”分别对消费仪式化的影响。

韩国人的“面子”属性中仅有“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因子与消费仪式化有关系。因此可以确定韩国人面子文化心理特点中的礼节性与装饰性 (形式性因素) 属性与消费仪式化之间存在着重要关联。

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特点对仪式消费行为的影响

以前面对韩国人的面子心理特点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为基础, 运用回归分析法检验了“炫耀型面子”、“顾忌他人型面子”、“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和“顾忌丢脸型面子”因子分别对仪式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 韩国人的面子属性中仅有“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与“礼物购买持续关注度”有关系。由此可以确定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属性中, 礼节性与装饰性 (形式性因素) 属性与仪式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重要关联。

第二, 为了确定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特征因素中对“礼物购买意见权威性” (仪式消费行为) 有影响的因素, 我们以前面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为基础, 运用回归分析法检验了“炫耀型面子”、“顾忌他人型面子”、“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和“顾忌丢脸型面子”因子分别对“礼物购买意见权威性”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 韩国人的“面子”属性中仅有“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因子与“礼物购买意见权威性”有关, 其他“炫耀型面子”、“顾忌他人型面子”和“顾忌丢脸型面子”都与仪式消费行为没有关系。与前面的分析结果综合起来可得出以下结论: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属性中, 礼节性和装饰性属性与仪式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重要关联。

4 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概括如下:

第一, 确定作为韩国人文化心理特点的“面子”心理由“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顾忌丢脸型面子”、“顾忌他人型面子”和“炫耀型面子”等4个因子构成。第二, 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特征中对消费仪式化有影响的因素为“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 而“炫耀型面子”属性与消费的仪式化并没有关系。第三, 探寻韩国人“面子”文化心理特点下级因素中对仪式消费行为有影响的因素的结果显示, “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因子对礼物购买的“持续关注度”和“意见权威性”有影响。因此, 韩国人“面子”文化心理特点中的礼节性 (程式性) 及装饰性 (定型性) 属性与仪式消费行为间存在着重要关联。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在制定仪式消费品消费行为促进战略时, 有必要考虑形式上的程序性与礼仪上的规范性。最后, 韩国人文化心理特点中的“面子”心理与消费的仪式化程度和仪式消费行为之间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对于“持续关注度”与“意见权威性”这样的仪式消费行为, “面子”属性施加的影响相对更大。这样的结果可以应用于仪式消费品的广告方案 (广告词和广告场景设置等) 制定和包装设计等过程中。

摘要: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韩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特点因素对消费的仪式化程度和礼物购买仪式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面子”因素中与消费的仪式化有关的是“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属性”;通过观察韩国人的“面子”属性与仪式消费间的关系发现, “礼节上的装饰性面子”属性对礼物购买的“持续关注度”和“意见权威性”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仪式消费,消费仪式化,面子心理

参考文献

[1]、崔祥镇, 金基范:《面子的内部结构》, 《韩国心理学会年次大会学术发表论文集》, 1999, 559-577。

[2]、崔祥镇, 柳承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韩国人“面子”的一个分析》, 《韩国心理学会志:社会》, 6 (2) , 1992, 137-157。

看春节消费论消费心理面面观 第5篇

2016届高一9班刘明强

2014年春节将至,人们早已开始准备过年要用的东西,例如新衣、压岁钱、年货、装修等等。人们在各种东西上大花钱财,所以说,春节是一个消费旺季,可以清楚看出人们的消费观。为此,我做了一个小调查。

在调查中,成年人们的消费投向可谓五花八门,各种方式都在选择之列。不过,购置衣服以微弱票数胜出。其次是餐饮,再次是送礼,接下来还有文化娱乐、压岁钱、购置日用品、旅游等。

人们再买衣服时,易受到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的影响。这两种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对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它们可以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它们也会误导经济发展。

在过年时,人们常常走亲戚,这边免不了送礼。人们为了面子,常常互相送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礼品,从而花了很多钱。这便是受攀比心理影响的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过年时人们常常出去吃大餐招待亲戚客人,而为了不怠慢亲戚客人,往往会点一大桌子的菜,既让客人亲戚吃的舒服自在又有面子。而吃完饭后,往往会有很多的剩饭剩菜,这边造成了浪费。这种浪费资源的行为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欢天喜地的日子。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人们摸摸荷包发现瘪了不少。仔细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春节虽然好,但是也是一个消费开支非常大的节日。这关乎人们的消费观。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得经济承受范围能力之内进行消费。那些支出无计划,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消费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的行为,是缺乏理

智的。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倡消费要适度。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然,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关注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西安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11份,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指出指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

[5]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6]邓演平,等.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消费文化心理 第7篇

而90后, 作为继80后之后又一个崛起的消费群体, 已逐渐成为众多商家探究、解析的重要对象。如何深刻的解读他们的信念与价值观念, 消费观念、购买动机与消费意识等心理活动, 对于商机的把握, 营销决策的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作为有别于日益成熟、理性的80后的新一代消费群体, 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特性, 有什么样的需求欲望、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呢?

一、90后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性

(一) 需求趋向于时代性与时尚性与个性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作为90后的消费群体, 他们处于一个信息全球化的市场之中, 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所有的产品、服务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等媒体获知, 而作为年轻的一代消费者, 他们追求时尚与潮流, 彰显个性与对新生事物的强烈的求知欲, 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喜新厌旧”, 更容易接受具有新的功能、新的款式、夸张的颜色, 能够充分张扬和体现自身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90后, 一个个性张扬、时尚、充满时代特色的消费群体。

(二) 购买动机冲动大于理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90后的消费者, 暂时不用为自身的衣食住行担忧, 对于追求时尚的他们来说, 喜欢什么, 第一眼看上什么, 或者市场有了什么新的产品又是自己所需要的, 他们往往不会去货比三家, 而是看上了就要买下来, 这是一种冲动型的消费群体, 而非理智型。

(三) 有着较强的占有欲, 更加关注知名品牌。

有需求才有市场, 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购买行为都是因为真实的需求造成的, 有很多购买行为是因为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 而是希望占有、拥有它。作为具有追求新潮、追求时尚的90后, 更是如此, 他们对新潮产品更是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也许买下之后不一定用多长时间, 但是一定希望拥有, 特别是名牌产品。

(四) 购买方式多样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 90后的消费者, 购买方式更是趋于多样化。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电话购物、邮寄购物等等五花八门, 只要是你有宣传、又方便快捷, 他们都乐于接受, 特别是有一大批的“宅男”、“宅女”, 宁愿在淘宝、易趣、京东商城等网上选购时, 也不愿浪费体力或者精力到市场店铺去, 这也是90后的典型的消费特征。

当然, 除了以上几点外, 比如90后消费者受媒体的影响较大, “圈子”现象的群体意识也在增强等, 这些对于我们商家制订营销策略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二、经营者、商家可采取的相应营销策略

针对90后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商家在制订经营方针, 营销策略时,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彰显个性的稀缺营销。

对于崇尚自我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90后”来说, 得到一款稀缺产品该让他们多么的疯狂、炫耀。运用稀缺营销, 让“90后”疯狂去吧。

如何制造稀缺?第一是限量。第二是限人。消费者乐此不疲, 将进入“限制范围”作为自己个性的体现和身份的象征, 实现了情感沟通。

(二) 亲身体验式营销。

“90后”由于购买动机冲动大于理智, 如果商家在进行商品宣传时, 能够使消费者充分的融入其中, 亲身体验, 那么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你的产品。亲身体验式营销更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引导消费, 刺激消费。体验营销形式比如采取功能体验。通过对产品的试用体验, 将使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有更真实的感受和认知。或者采取娱乐体验。“90后”们喜爱娱乐、追逐娱乐。企业可将产品或品牌的理念特质融入到娱乐之中。同时“90后”是注重感受的一代, 给予他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感的综合感受, 才更能让他们感觉到酷、有意思、好玩。

(三) 树立品牌意识,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对于90后的消费者, 他们对于新潮产品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品, 而是能够彰显时代特征的时尚产品, 因此对于商家而言, 加大广告宣传投入是必要的, 特别是网络广告, 逐渐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打造知名品牌。让90后消费者以购买到本公司的产品为荣, 这样何愁产品没有销路呢!

(四) 销售渠道多样化, 开展网络营销。

销售渠道的宽广、多少直接关系着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因此商家应该广开渠道, 多铺网店, 特别是针对90后的“宅男、宅女”们, 网络营销更是必不可少。90后喜欢去网上淘价格更便宜的相同款式的服装、化妆品、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说80后、90后一代与其它年龄段的消费者最大不同就是购买方式差异, 或者说他们更喜欢网上购买方式, 因此千万不要忽视网络的巨大营销魅力。

总之90后一代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正在迅速崛起, 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及消费意识都会影响着左右着当今这个时代的消费潮流趋势, 只有不断了解他们的消费者心理, 了解其需求, 才能把握市场前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顾客消费心理学》.顾文钧.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51、《顾客消费心理学》.顾文钧.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5

[2]、《网络营销实战宝典》.江礼坤.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2、《网络营销实战宝典》.江礼坤.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

[3]、《赢在网络营销》.王易.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83、《赢在网络营销》.王易.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8

浅析老年人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第8篇

发达国家的研究早已证明, 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老年消费者将影响我国消费群体的构成, 进而影响整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老年消费者经历了人生的各个时期, 生活阅历丰富, 心理需要稳定, 但在吃穿住用行的消费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一、老年人消费心理

老年人消费心理是指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追求有如下几个目标:尽可能健康长寿;快乐、休闲、舒适地生活;自由支配时间、收入;得到他人尊重;维护已有利益。因此, 他们的消费心理也与此直接相关。

1、消费需求构成发生变化

老年消费者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 用于穿、用方面的支出则相对减少, 大部分老人表示能穿够用就行, 受消费流行的影响也少。老年人由于消化机能下降, 饮食消费减少, 保健消费增加;穿着类商品既追求舒适、实用, 也追求华丽、质地;用的商品追求安全、便利;居住环境追求安静;学习、健身、旅游、休闲的需要上升。

2、购买和使用商品受习惯影响大

随着年龄的增加, 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地增加, 哪些商品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心中有数, 因此他们会多家选择,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购买自己满意的商品。有20%的老年消费者属于习惯型消费者。他们通过反复购买、使用某种商品, 对这种商品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 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习惯。老年人的习惯购买心理还表现在:对于不了解的商品不轻易采用, 极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3、购买和消费商品要求实用方便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他们强调质量可靠、方便实用、经济合理、舒适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包装装潢, 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我国现阶段的老年消费者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并不富裕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一般都很节俭, 价格便宜对于他们选择商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及我国形成的买方市场下的“过剩经济”, 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是一味追求低价格, 品质和实用性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4、老年消费者往往量入为出, 消费之余有较高的储蓄倾向

通过对老人的走访, 笔者了解到, 由于6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和下岗再就业这一系列事件, 因此他们出于防病应急等方面的动机, 会选择将很大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即使自己用不上, 也可以留给子女。因此, 一部分老人在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之外, 消费倾向较低, 较少涉及旅游、金融等其他方面的消费。

5、很多老年消耗者有补偿性消费动机

在子女成人独立、经济负担减轻之后, 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补偿性消费。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随时寻找机会补偿过去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他们在美容美发、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 同样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

总体而言,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会受到如下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是年龄、工作状况, 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消费者会比70—80岁之间的中龄老年消费者以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大, 有工作收入的老年人消费也比没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多。个人收入越高, 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越活跃。二是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 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更易接受新事物;家庭收入越高, 老年消费者消费也会比较活跃。三是性别、婚姻状况和家庭规模等, 家庭稳定的老人消费需求比较活跃。

二、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

心理是影响老年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一是心理影响老年消费者的价值观及消费行为;二是一个人的心理与心理年龄高度相关, 这一现象在老年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并且心理年龄直接影响消费风格和消费行为;三是消费集聚效益也突出了消费心理对行为的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 他们的消费行为会与年轻人有较大差异。

1、在购买商品的类别上

老年人喜欢简单易用、操作方便的商品, 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对有些家用电器商品的各种开关、按键等, 老年人大多感到不方便和反感。比如很多老人比较习惯传统的电话, 对功能多样化的手机就感觉不方便。

2、在购买地点的选择上

老年消费者多数选择在离家较近的超市或者大商场购买商品。这是因为老年消费者的体力相对以前有所下降, 他们希望能够在比较近的地方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 而且超市和大商场的商品一般在质量上可以得到保障, 即使出了问题, 也比较容易维权。另外超市和大商场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方面也有较大优势, 老年消费者能够得到周到的服务, 如商品咨询、导购服务、运行较慢的自动扶手电梯和舒适的休息环境等。

3、在购物方式的选择上

在专卖店和连锁店购买商品的老年消费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老年消费者会通过网络购物和电话购物购买商品。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尤其是知识水平较高的老人, 他们对于一些较新的购物方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能力。

4、在购物的陪伴方式上

老年人反应不太灵活, 出门购物喜欢结伴而行, 找伴陪购, 心里踏实。这一方面让购物变得不再枯燥, 多一个伴多一份照应, 同时, 在购买商品时也可以互相参考、出谋划策, 并且, 同伴的意见能起很大的作用。由于某些原因独自一人外出购物的老年消费者也占一定的比例, 这部分老年消费者往往会需要容易携带的包装, 也会关心是否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5、在心理需求上

老年人不仅需要家务劳动方面的社会服务, 而且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心理和情趣方面的需要。这在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中尤为突出, 他们既需要社会的帮助,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三、开发老年消费市场的建议

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 到2030年, 我国养老市场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这么庞大的市场如何调动起来, 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推动力, 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努力。

1、政府层面

(1) 制定政策, 给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毫无疑问, 政府在老龄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要积极制定老龄化产业政策, 例如财政支持政策、信贷优先政策、税费减免政策、项目审批政策、吸引投资等相关政策。在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过程中, 要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发展老龄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政策。

(2) 通过提高退休金或延迟退休年龄, 增加老年人收入。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直接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因此, 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有利于刺激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2005年以来, 国家连续9年调整企业养老金, 退休金的提高能增加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 有利于刺激他们的消费。另外, 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可以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或者以返聘等方式让其发挥余热, 一方面可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老人的参与意识, 增强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 完善养老体制和医疗体制, 减少老年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由于相当一部分老人出于对养老和治病方面的忧虑, 他们会选择将收入储蓄起来, 从而就会减少他们的消费。这就要求政府完善养老机制, 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多管齐下, 使老年人能放心地享受老年生活。“辛辛苦苦几十年, 一病回到解放前”这是很多老年人的顾虑, 而当前医疗体制不完善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也使得老人捂紧钱包不敢消费。因此, 医疗体制的推进, 使老人能方便地就医能负担得起医疗费用, 这对老年人的消费也会有重大的影响。

2、企业层面

(1) 多开发针对性强实用方便的老年产品。重阳节期间, 某机构派送的具有GPS定位功能的防走失手环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 很多家庭还专门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询问购买事宜, 这说明针对老年人专门设计的一些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 厂商在开发老年用品时, 一定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注重其实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除了老年人用品市场以外, 老年人服务市场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它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送温暖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送终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在我国, 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 销售方面应尽量为老年人购物提供便利。企业要注意从多方面入手, 增加老年人购物的便利性。例如,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进行选址的时候, 可以尽量选择一些老年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要尽可能地接近老年消费者。同时, 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设立一些老年人用品专柜。另外, 老年人用品专卖店在设施方面, 也要从老年人实际条件出发, 比如要减少自动化设施, 为老年人设立休息区, 在服务方面, 店铺的服务应细致周到, 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 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

随着老龄消费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老年消费潜力越来越大, 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的老年消费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不断增长, 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也会越来越大, 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抓住这个契机, 开发老年消费者市场, 扩大老年消费的国内外需求, 有利于我国拉动内需战略的实施, 也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麻凤利: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2]周晓娜:“银发族”的消费经[J].数据, 2011 (5) .

[3]张洪峰:银色产业市场消费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J].北方经济, 2012 (8) .

消费文化心理 第9篇

一、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 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 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 除消费者本人之外, 旁人无从知晓, 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 (black tank) 。[1]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商品和劳务的心理反应, 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 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 而是交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或场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虽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未知的, 但消费者外显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 而且也反映出对个体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 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高职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 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较特殊的消费群体, 因而产生了与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 并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高职生消费行为基本状况

1. 消费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

高职生消费具有一般消费群体的特征, 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这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 基本没有经济来源。高飞等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生活费来自家庭的占89.6%, 翟春艳在调查中问及“生活费来源”时, 有70.7%的同学选的是“家庭供给 (包括家庭负债供给)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庭, 家庭收入越高, 对学生的供给越多。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仍以家庭供给为主,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努力寻找机会靠自己劳动所得取得经济收入, 以减轻家庭负担, 因此劳动所得是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大来源, 劳动形式包括公司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家教等。近几年, 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 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数额较大, 受益面较广, 因此各种奖助学金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三大来源。

2. 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 而不同地区,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行业发展不平衡, 导致家庭经济背景不尽相同, 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大学生的消费离散趋势明显, 个体消费差异大, 有很困难的学生——11.9%的学生月总支出不到200元, 也有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总支出500元以上者占50%"。[5]很多贫困生消费水平较低, 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

3. 消费结构多元化。

近年来,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除用于基本的生活费和购买学习用品之外, 高职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证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考证热”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 (2) 人情消费。高职生人情往来消费呈上升态势, 并且在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用于同学生日请客送礼、老乡聚会、中学同学聚会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 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 恋爱消费。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为了在恋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风度, 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据调查, 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 (4) 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购买了电脑, 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 (5) 手机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虽然手机资费在不断的下调, 但高额的电话费和短信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三、高职生消费心理特点

追求个性。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 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追求个性彰显, 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这就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 在消费过程中更推崇标新立异, 力图营造与众不同的效果。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 成为他们体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追求时尚和新颖。高职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消费过程中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 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因此, 前卫、时尚、新颖是当前高职生消费心理的突出特点。攀比和从众心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 往往存在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攀比的心理特点。看到别人购买某种高档或时尚物品时, 不管自己是否需要, 也要追随去购买, 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日常消费中, 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 为满足虚荣心, 使用时尚电子产品, 追求个性化, 超前消费, 购买高档名牌商品,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走入消费误区。

摘要: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高职生表现出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因此, 应加强对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从而帮助高职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4) :48

消费文化心理 第10篇

一、现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1. 消费领域越来越多

根据以往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来看, 以前的大学生其消费领域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教材消费, 第二大的消费比例的是服装。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商业化, 其大学生消费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消费变化最明显的是同学之间的人情消费。学生在进入大学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后, 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人际关系, 因此, 大学生的人际圈也在快速的扩大中, 在建立此关系的基础上, 其人情关系也就成为了学生们注重的交友模式, 其消费领域也就随之占了较大比例。其次,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作为信息技术领域占比例最大的群体之一, 其对网络的消费正在逐渐的上升, 其网络信息费用也在随着发展趋势一年又一年的增长。在大学生群体中, 旅游消费也是占据了大学生整年消费中的较大比例, 其旅游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趋势。

2. 消费的个体差异

在大学生群体中, 其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消费差异, 其差异大部分是来自于地方差异、性别差异、消费领域差异等。在性别上, 其消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据相关人士调查, 在大学校园中, 电子产品的消费中有85%为男生群体, 在装饰品中, 有95%是来自于女生群体, 因此根据调查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消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大学的消费观念中, 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盲目消费的心理现象, 许多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常常会用在一些生活中不需要用到的消费品上, 而且这些消费品远远的超出了学生所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 出现了消费与实际能力有很大差异的现象, 这同时也表明着现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再次, 在大学生的消费领域中, 其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消费情况与生活在农村地区学生的消费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主要体现在消费领域上, 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正在不断的扩大中。

3. 虚荣心消费心理

在大学生活中, 由于大学生活其自由度高, 学生们也不再把心思着重放在学习上, 学生们的注意力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开始转移至与学生之间的攀比上, 学生的虚荣心也开始变强, 使得这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逐渐失去比例平衡, 这种消费心理也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变得不可控制, 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现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有效策略

1. 理性消费

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上, 学校面对学生盲目消费的现象要及时的采取相应对策, 在校园中呼吁学生理性消费, 减少学生的经济压力。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周围环境越来越商业化, 其商业趋势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这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领域正在不断的扩展, 造成了大学生出现盲目消费的现象, 这种现象为现代大学生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也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水平, 对此, 各个学校应重视这种现象, 利用教育来提醒各个大学生理性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较少经济压力。

2. 控制消费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许多盲目消费的群体, 其中部分学生是因爱慕虚荣而出现盲目消费的现象, 这种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心理严重的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也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因此, 大学可利用心理课程来纠正学生的消费心理观念。让大学生认识人情的消费观念, 并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际关系, 让大学生意识到人际关系与商品是不同的概念, 其交际过程中应适当的控制消费行为, 摆正消费心理, 提倡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 正确的认识消费

当代大学生中, 许多大学生常常会把消费用在一些没有实际用处的物品上, 其消费情况与自身实际的经济状况不成正比, 严重的失去了平衡。因此, 大学生应正确的认识消费与需求的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其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都是不同的, 其消费差异也是一样, 每个学生之间其家庭经济状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大学生应客观理性的面对存在的差异, 在消费上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来采取不同的消费方式, 选择不会给自身经济条件带来压力的消费行为, 这是学生认识消费的重要过程。在消费行为上, 心理教师应呼吁学生们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不能因为攀比心理而去盲目消费, 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消费方式, 适度的消费, 在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正确的认识消费, 理性的面对周围商业化的诱惑, 对自身的消费行为进行适度的把握和控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大学生的消费领域不断的扩展, 其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面对这些影响时, 学校应及时拿出教育措施, 教导和呼吁学生们面对消费现象应理性面对, 在消费面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采取相应的消费行为, 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提倡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正确的认识人际关系, 正确的认识消费理念, 让学生对自身的消费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约束。

参考文献

[1]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杂志, 2015 (1) :88-89.

[2]张楠.我国90后大学生体育服装消费价值取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 :98-99.

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剖析 第11篇

一、职校生消费心理的误区

1. 摆阔心理。

近年来,部分职校生喜欢在别人面前摆阔,处处要高消费。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级饮料,穿名牌服装,戴名贵首饰,用高档手机,一心追求豪华、气派。我班有一名学生,父亲是普通的建筑工人,收入一般,而该生脚穿四百多元一双的耐克鞋,身穿上千元的杉杉西服,脖子上是二百元的花花公子领带。他告诉其他同学:名牌代表着身价,穿着名牌,心理感觉特酷。在职中校园里,像这样追求摆阔的学生虽不占多数,但也非凤毛麟角。

2. 攀比心理。

在目前职校校园里,部分学生比吃比穿、比消费档次,别人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开水,别人庆贺生日聚会,自己也逢喜事请客,全然不知道父母生活和劳动的艰辛。每逢学校放双休假,个别同学嫌坐公交丢面子,直接打车回家。有的同学不愿意家长骑车来接,认为太丢人现眼。仅以学生间节日互送礼品为例,中国的节日太土太俗不够用,于是洋节日也派上用场,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更成了一些职校生互赠礼品的高峰期,十几元的小礼物早因为“太寒酸”,拿不出手,非得四五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礼品才“够味”。如果不和同学礼尚往来,他们就觉得折了价,面上无光。

3. 好奇心理。

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好奇心,而校园生活往往缺少变化和新鲜感,职校学生潜意识中总是试图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于是好奇心与时尚一拍即合。市场总是不断供应时尚新颖的新产品,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吊起消费者的胃口。一些职校生消费时追求时尚、玩酷、以新新人类自居。校园里总有一部分学生衣着装扮显得新潮、异类。社会上的新奇商品总能在职校校园里见到。

4. 从众心理。

在职业学校里,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比较广泛,处于某个交际圈,便会以该团体的消费标准作为自己的消费标准。别人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落伍,几人在一起,大家都想去买、去玩、去打打牙祭,我不去,太不合群。曾有一女生,身材矮胖,可偏穿着横纹的套衫和牛仔裤。原因是同室的同学都流行这套穿着,她这样穿感觉到某种放心,至于是否适合自己却没有考虑。

5. 享乐心理。

有些职校生没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奉行“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在家是“儿皇帝”,父母万分溺爱,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他们认为父母亲赚的钱就是为了我一个,于是产生了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无所顾忌。这些人在校园里用钱无计划,消费无节制。钱花光了就向家长要,向别人借,能赊欠就赊欠,完全属于享乐消费。

二、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的成因

部分职校生出现不良消费现象,导致不良的消费心理,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己的思想偏差,又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坏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多地追求物质和享受。在充满功利和浮华的环境中,成人们在为无尽的物质、无穷的欲望在拼搏、在攀比,职校生的种种不良消费心理都是成人世界的复制版,社会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蔓延盛行必然会波及到职校校园,使得一些学生走向消费误区,形成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2. 家长对子女的消费行为不及时引导。

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后,富裕起来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不少家长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要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无形中鼓励了孩子的不良消费行为。在家中,孩子确立了自己的“小太阳”、“小皇帝”地位,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进入职校后,家长的束缚、引导更少,对孩子的各种消费要么迁就放纵,要么束手无策。

3. 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极少,偶尔提及节约,也是蜻蜓点水,认为只是家长的事。职校生虽然在政治经济学中涉及消费有关的知识,但只是抽象的理论,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怎样帮助学生认识金钱的作用,学会正确消费、健康消费,这些方面还需要认真探究。

三、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不良的消费心理一旦形成,就会自动驱使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如何帮助职校生走出消费误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呢?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节俭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奢侈浪费历来为世人不齿。学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节俭的素材,加强节俭方面的宣传教育。把节俭文化进橱窗、上课堂,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可开展节俭专题德育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在校园内形成节俭的浓郁氛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节俭的典范很多,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可增强学生节俭的信念。树立生活中的典型,形成节俭光荣的舆论导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现状,深刻理解节俭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我国建国、富国的必由之路。公民养成节俭的品德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把道理跟学生讲清、讲透,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付诸行动,自觉养成节俭的品行。

2. 倡导适度消费,指导学生合理花钱。

适度消费,也称合理消费,是指适应国情、生活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态。通俗地讲就是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消费和国家的国力、家庭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消费和品德修养结合起来,防止出现为摆阔、攀比、追时尚、贪享乐而不良消费的现象。可结合校园内的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形成适度消费的意识。指导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节俭储蓄。学校可组织班级成立“节俭银行”,鼓励学生使用“消费日记账”,举行“减法生活体验周”等切实可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花钱。

3. 让学生勤工俭学,体验艰辛。

职校发挥自身优势,按专业多创造工勤岗位,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这类活动要严格管理,讲究实效。让学生能体验家长的艰辛和今后自己谋生的困苦,明白金钱获之于劳动,消费取之于劳动的深刻内涵。

4. 与家长取得共识,再富不能富孩子。

对学生的消费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校应该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理解教育的目标,知道学校的教育措施,明白作为家长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理解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道理。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摘要: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有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享乐心理等, 形成的原因大致有社会坏风气的影响、家长不及时引导、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应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关键词:职校生,消费心理,消费误区

参考文献

[1]林建华, 曹树.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 1999:247-266.

上一篇:蔬菜苗期管理下一篇:都市安全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