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范文

2024-09-20

发现范文(精选12篇)

发现 第1篇

“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虽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不高,但它涉及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几代科学家数十年的实验成果,集中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分析、设计精髓,还是高中生物教学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良好知识材料。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绪论》部分有关应激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植物的一些生命活动现象,如植物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等,但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理还不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验的分析设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生活现象,通过精心设置递进式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演生长素发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2.重演生长素发现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本质、产生分布和运输。

3.使学生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生长素发现的经典实验”的递进式探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重演生长素科学发现的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形成“观察生活一发现问题一设计实验一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教学难点

1.以生长素发现的经典实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2.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运输。

3.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生物学事实现象的观察与发现→提出假设→设计科学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解释验证。

4.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对照原则。

五、教学准备

实物:典型的盆栽植物(已表现出向光生长的栀子、杜鹃),课前学生准备的已萌发出芽的玉米种子。

多媒体、课件:用Flash制作植物生长的动态演示课件,用巨星2002编辑制作配乐的Mpeg文件,数码摄像机制作的DV短片,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视频、图片、文字链接课件。此外,利用多媒体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参与的答案。

六、教学过程

(一)以景入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成片的向日葵、挺拔的黄山迎客松。

师:优美的风光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谁能说一说,齐整向阳的葵花、傲姿向南的迎客松体现了生物的哪项特性?

生:生物的应激性,植物的向光性。

师:这些植物的生命表现与自身的调节密切相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植物是如何完成调节的。

(设计意图: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加之在《绪论》部分已经学过生物的基本特性,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画面感染下,学生的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同时增加了他们亲近自然、探索奥秘的兴趣。)

(二)感受实物思考概念

展示准备好的向光生长的栀子、杜鹃和学生实验作品——已萌发出芽的玉米种子。

师:植物除了具有向光特性外,还具有向水、向肥、向重力等特性。(PPT展示植物向性运动的状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植物的向性运动?再举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向性运动的实例。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比如出墙的红杏、倒伏后又向上长起的玉米茎、一受到触碰叶片就合拢的含羞草……

师:含羞草的这种运动是否属于向性运动呢?(多媒体播放含羞草受到各方向刺激——触摸叶片,水滴触动后的运动DV。)

生:含羞草的叶片总是合拢,这种运动并不是单一的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

师(总结):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单一刺激做出的定向反应,而感性运动并不是单一的刺激。两种活动现象都是植物适应性的表现。

师:植物的这些适应性特征与植物的激素调节密不可分,下面就让我们追寻前人的足迹,一起去探个究竟。

(三)以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师:我们发现了植物生长具有向光的特性,那么如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呢?

PPT展示问题一: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植物生长具有向光的特性?

学生思考,并设计。教师巡视学生设计情况,选出典型答案进行实物投影讲解。

Flash演示英国科学家达尔文(C.R.Darrwin,1809-1882)的实验过程(图1)。师生共同观察并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确实具有向光性。

(设计意图:制作名人经典实验的Flash动画,既可验证学生设计思路是否正确,又能加深他们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解。)

师:植物这种向光生长的特性又与什么有关?

PPT展示问题二:向光性是植物对单侧光刺激作出的定向运动,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发生弯曲生长时的感光部位是哪部分?如何设计实验,并证明假设?

学生思考,作出假设——胚芽鞘尖端,同时提出设计思路。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提出的假设,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尖端。

Flash动画展示达尔文的实验过程(图2),即胚芽鞘受单侧光刺激时向光弯曲生长的微观变化,背光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快于向光侧的细胞。这使得植物向光弯曲生长。师生分析得出结论:植物的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尖端是植物的感光部位。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的动画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为下面知识的掌握做好铺垫。)

师:我们可以看出胚芽鞘的尖端对于胚芽鞘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尖端到底有什么作用?根据资料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分析并作出假设——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促进下部细胞生长的物质。

PPT展示问题三:选择合适的材料验证你的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下部细胞生长的物质。

学生设计、操作,给出参考答案。

Flash动画展示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的部分实验(图3)。教师提出“温特实验”能否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促进下部生长的物质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技巧,通过这种“问题”实验,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学生思考、分析、评价“温特实验”,给出结论:缺乏对照实验,不能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同时提出改进措施:另加一组放置同样大小但并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观察比较两组胚芽鞘生长情况(图4)。

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能促进下部生长的物质。(PPT展示产生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问题的连环设置,以及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明白了植物的向性运动是与植物体内的激素调节密切相关的。学生完全进入了实验思维模式,为进一步的实验探究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还从中体会出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四)提炼升华

师:通过生长素发现的经典实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植物的尖端缺失后,即便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也不能生长,更不能向光弯曲生长。由此可见,促进生长的物质——生长素是在尖端这样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中产生的,并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发生了横向运输。在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过程中,植物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较向光侧多,这使背光侧的细胞生长快于向光侧,令植物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提炼,让学生回顾、整理课堂经历,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课充分发挥生物学科学发现的重要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的综合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生物科学发现史是中学生物教材(高中)中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经几代科学家几十年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集中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利用科学发现的经典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设计,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感受生长素发现的历程,体会科学发现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最终使学生形成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引人入胜的视频短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含羞草“害羞”的DV破解了学生认知上的误区。课前指导学生完成的“向性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通过经典实验的Flash课件,学生动态感受了科学发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理解。

将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利用现代技术充分挖掘生物教学的内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实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点评

《生长素的发现》是一节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载体的“科学发现课”,极大限度地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教育理念,巧妙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教学紧紧围绕感受科学探索的实验历程,重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设计实验,对比经典实验,实现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一是利用影音文件去活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二是运用动画效果极强的课件展示复杂的探究实验过程,使学生在自行探索后有很强的思维归属感,明确了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3.采用阶梯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很自然地完成了学生能力的训练。

发现北郊,发现美作文 第2篇

又是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春天,北郊的校园里,也是一片勃勃生机。

不知不觉中,北郊已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学期。在与北郊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的一笑一皆可成歌。

为陶冶同学们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及增强同学们的爱校精神,学校特举办了以“发现北郊”为主题的诗歌朗诵的比赛。各班积极的参与了这次活动,并准备充分,大部分班级都选用了配乐带,情景交融。于是,一副极为和谐的图画展现在北郊校园。台下的观众能基本做到认真、用心的观看比赛,并在节目结束后报以热烈的掌声。

本次朗诵比赛的节目新颖独特,从个人到团体,从朗诵道说唱。无不展现着北郊学子胆大心细,敢于创新的精神。这点值得表扬,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比赛的同学都包含着对北郊这方热土的热爱,深情并茂的朗诵。在他们抑扬顿挫的语调中,许多同学都不由地挺直了腰板,这里面,免不了对老师的.感激。教师,一个多么崇高的职业,一个多么神圣的职业。她们像一个个辛勤的摆渡人,把我们送到知识的彼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岁月的长河里,粉笔把老师的青丝染成屡屡白发。在时间的走廊,老师无怨无悔的献出了一个个白天与黑夜。这,又有什么能与这伟大的职业相提并论呢?

在评委的现场打分中,也评出了名次。可是,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次有意义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展现了自我,把对北郊的感情之情发挥到淋漓尽致、洋洋洒洒。

是啊,北郊,一个多么打眼的词啊。作为一个北郊人,我们面对这方沃土,怎不会心潮澎湃呢。北郊,你的内涵如此丰富,外在美,内在美,人文美……在多繁华的文字也诠释不了我们对你的殷殷深情,在多华丽的语言也能用来点缀你。

北郊,我们因你而骄傲,我们因你而自豪。

发现儿童 发现自己 第3篇

首先,学会聆听幼儿行为背后的声音。当幼儿说出“丢给我!我以后和你玩!”“你帮我……,我就……”这种行为产生的背后更多的是幼儿内心的一种需求:他期待拥有伙伴,期待得到认可,更期待在同伴间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善于观察,把幼儿的行为还原到情景中,了解行为产生的机制和原理,正确、客观地解读幼儿行为,也就是要发现儿童。

其次,放手尝试让幼儿自我纠错。儿童天生具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他们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拉拢关系”现象的存在,教师更多的是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影响幼儿。比如,在玩具交换日时,你可以提醒幼儿,让其主动交流:“你可以邀请某某和你一起玩,互相分享玩具,这样你们都会拥有两样玩具了,对吗?”在游戏中,教师除了采取措施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还要讲明游戏规则。比如案例中的游戏“丢手绢”,教师可以事先讲好规则:男女生互相丢手绢,丢给游戏时唱歌好听的同伴等。这样既避免幼儿的消极等待,又能让幼儿投身到游戏中,何乐而不为?

发现 第4篇

一、树立正确的、更为高远的教育目标,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也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精神素质、境界得到全面提高。所以,语文的教学应脱离书本和考试的束缚, 建立起大语文观, 将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语文的学习置身于 所有的经 典著作之 中 ,让所有人类文化的精华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滋养。

很多人在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时, 总会想起自己青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那些童话、神话等所表现出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为了这些向往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早已内化为个人的精神气质。无数的经典作品就这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与各种经典作品为伍的人, 一定会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会有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就像巴金说的,“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 更好、更纯 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语文学科的目的不正是通过大量的经典篇章的熏陶和感染, 提高学生作为人的整体素质吗?

钱理群教 授说 :“在学校里 ,特别是在 九年制义 务教育中 ,所能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但如果具有了较强的 读、写、听、说 的能力,就能为终生的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正是在这里。”当语文教师都能将教学的目标投射到学生成长的大背景下, 学生收获的就不止是一点点技能, 学生的心理世界将会更加丰富, 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一定会更加有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将语言的运用作为终极目标

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反复提到了语言运用的问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 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鉴于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为 读而读的 教学观念 ,而将读的目的明确地指向习作。

在实际教学中, 个别教师低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文章内容的反复探究上,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内容上循环往复, 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日益淡薄, 优美的文章也常常在这种过度的分析理解中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味同嚼蜡。而原本应该被关注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却被忽视、冷落,导致学生学了很多年语文之后, 却没有充分提高基本的表达能力。

因此, 阅读的过程理应由理解文章内 容向探究 写作方式 、写作过程转变完成由“读”向“写”的迁移。在 具体的操 作过程中 ,首先, 分析单元课文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共性, 确立单元表达训练目标,可以是书面表达,也可以是口头表达。其次, 确定每篇课文的“模仿说写 ”切入点 , 在阅读的 基础上进行说写模仿练习。再次,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 关注作者思路的轨迹、内容的衔接、构段的技巧、词语的使用等具体的写作方式,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写作过程, 并在这种探究式的追寻中, 完成写作方法的学习。这样,学生对于习作的学习过程,才是不断丰富、不断具体化的心灵感悟过程, 习作的学习也才能变得有迹可循, 不再是朦朦胧胧的空中楼阁。

由此可见, 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是很难体验到客观世界的变化的, 内心体验缺失的观察也往往是流于形式, 学生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现象, 内心情感却没有被触动。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在教师的眼里, 学生应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具有可塑性的人。教师如果能够引领学生不断深化内心体验,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作文教学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面试是发现缺点,还是发现优点? 第5篇

@老熊:面试工程师时候,遇到简历写熟悉某语言或框架的,我都会问问ta使用的具体语言或框架的具体小版本号,遇到说熟悉IDE工具的,都会会问问该IDE工具的快捷键,如果这些都不清楚,基本可以断定不是真正的熟悉,。。

下面是一些人的回复:

@程显峰-Mars:开个玩笑,说熟悉C语言的,我就问ta,32个关键字是什么,或者15级运算符优先级

@池建强:啊,这太苛刻了,你再加上9种控制语句,彻底悲催了。

@西祠响马:NND,还真给问住了。跑去 google 了一下才知道是哪9种。

我的回复:都没把焦点注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工具的熟知固然也很重要。

@程显峰-Mars:熟悉了工具才能把大部分时间分析和解决问题。太多的人以为自己是在工作,以为自己在分析问题,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

我的回复:富士康有几十万熟悉工具的人。

@老熊:你要是这么理解,两回事

我的回复:您和程显峰说的有道理,但我的建议是,不必太苛刻,知道这些细节固然好,不知道,也还可以发掘别的优点,做主将的,要善于发现优点,而不是关注缺点。

很多程序员都经历了面试与被面的经历,大多数公司都在急缺人的情况下,才去招人,面试官工作很忙,面试时间控制很紧,判断一个人是否能用,也就变得简单粗暴,通常的招人按照如下顺序:

1)面试者的个性是否能够融入团队?

2)面试者的技能是否能够在团队生存?

3)面试者是否足够诚信?

4)面试者是否有其他影响工作的因素?

很多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问一个足够简单的问题,并且是0-1的判断。比如“你是否记得XXX版本号”,“是否知道哈弗曼编码”等等,通过这些采集到一个足够的信号集,来进行最终的判断。而往往问的这些问题都是面试者简历中写的。如果面试者答不出来,或大多答不出来,则不用再多花时间了,直接pass掉。

大多数面试官是这么面人的,为什么,根源就在于,把面试的过程看作是,快速发现别人的缺点,而不是快速挖掘别人的优点。这是最本质的症结。

每每我听面试官出来评价面试者,总是第一句是“连个多线程都写不出来”,“连自己常用工具的使用方式都答不好“,”ulimit都没用过” 等等,

曾经某个业界牛人说面了个人,跟我说“在公司只管理几百台机器,也好意思说管理过大规模集群”,我心说,“那个单位最多也就几百台机器,为什么不能说管理过大规模集群,梁山好汉管理个几百个汉子,也了不起啊”。

面试的过程应该是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优势,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鼓励他的优势,支持他的优势,让其越来越具有优势。大多数人受制于天朝固有的特点,喜欢面面俱到,都写上精通,熟练什么的,我想不需要过分苛求,P民们已经如此苦逼了,就不必苦苦相逼了。关键在于发掘他真正的兴趣。

无论一个多么面面俱到的简历,背后的这个人一定只会安心做一件事,找到这一件事,交给他做,让他越做越精彩。

发表博客后,程老师的一些精彩观点,如下:

程修远:招聘是人力资源体系中一个环节,有其具体特定的方法和工具。招聘是基于岗位职务说明之上,从人才中选拔合适人员的过程。人员的优点和缺点对于公司而言都是特点,格鲁夫的偏执、乔布斯的信佛和脾气暴躁,都对各自公司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不能用简单优缺点评估。

程修远:企业是商业行为,应客观冷静而不能感情用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有价值判断,企业核心价值就是体现在企业文化上。招聘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求应聘者能接受并融入企业文化。在优缺点上不能简单判断,判断核心标准是是否与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相悖。

程修远:在招聘过程中,企业规模与招聘人员的岗位高低,招聘中的评判方法和标准都会有很大不同。对于基础员工,是以能否胜任和与岗位描述的匹配来衡量,在考核中以企业文化和绩效为标准。对于高层员工,无论优点和缺点都会对公司走向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更应慎重,不能偏颇于只看某方面。

程修远:赞同 @老熊 有些观点。初试就是判断简历、实际能力和岗位描述三者之间的重合程度。初次以核实简历为主,其实就是一个简历重塑和岗位匹配过程。但在具体问题上应有技巧,比如程序员主要应询问经历、考核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而不应拘泥于具体细节,当然对虚假陈述应判断。

“发现”光环下的“伪发现” 第6篇

比如,在一堂《平均数》的公开课中,学生发现两组的成绩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想出了多种“比”的办法,可始终想不到“比平均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就让学生互相讨论。随即,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学生就能知道“要比平均数”了,而且,还知道了代表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就叫“平均数”。表面看,小组讨论的作用真大,学生经过一讨论,什么都懂了!再仔细一琢磨,真是学生讨论出来吗?小组合作、讨论,在一定的课堂环节中固然重要,但在这里,这些知识真的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吗?看到这里,大家也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教师是下去“渗透”了!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发现式学习”已成为我们教学的主流。而在“发现”光环下的“伪发现”却也随之产生。在上面的例子中,“知识”的本身却不是真正由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而是由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时间下去“灌输”或是用课前的时间提前“灌输”的。这种看起来灼灼生辉的“发现”,其实却是一种“伪发现”,其教学实质上只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它与真正的发现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发现式”教学,指知识的生成是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主动去发现数学事实、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数学方法。而“伪发现”的课堂中,表面上看,学生也有操作、探索、交流,但并没有在“学”中落到实处,其知识的获取仍是由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灌输的,并没有由学生自己去主动获取。

第二,“发现式”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预设”,需要有精心的设计,周密的组织安排,在课中面对学生的“不定”的“各种生成”有充足的准备和正确的引导。而“伪发现”课堂中,学生不会有“各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老师“潜伏”的灌输下只会向着老师指定好的一条路上去走。

可以看出,这种“伪发现”的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带来的“副产品”。真正的发现永远是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深刻读懂和领悟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大量精心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如“花”般节节生长。我们一起来欣赏“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在《平均数》一课中的一个精彩的片段,来感受一下在其中学生是怎样去“认识”平均数的。

教师首先从“比篮球技术”的情境引入,“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学生认为仅用一次比赛很难代表小强的真实水平,因此“再给他两次投球的机会”。很巧的是,小强后两次投篮成绩也都是5个,显然,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用“5”来表示小强投中的个数最合适。接着,小林出场,小林第一次只投中了3个,“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从而,自然而然的小林也再投两次,这样,第2组数据出来了:“3个、5个、4个”。可是“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用“5”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显然对小强来说“不公平”,学生凭直觉感受到用“4”最能代表小强1分钟投篮的成绩,平均数的意义就这样悄悄被学生“发现”了。这样的“发现”过程,学生从获取信息到观察讨论、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概念从中应运而生。它与前面所说的“伪发现”截然不同,它是建立在尊重个体生命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教育。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真正的去“发现”知识,避免这种“伪发现”的出现呢?

第一,要还课堂以真实、自然、本色。 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规律。正如张齐华老师《平均数》一课中,孩子们迸发出的“智慧的语言”、“伟大思想的火花”,这些,都不是随便得来的,而是经过一番剧烈的“思维碰撞”后产生的。而那些“每问必答”、“畅通无阻”的课堂似乎来得“太过虚假”与“单薄“。

第二,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科学、有效地“预设”,需要教师课堂上灵活机智的引导和把握。张齐华老师“平均数”一课,正是有张老师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巧妙的预设,才会有孩子们精彩的“发现过程”。

第三,学生在“认知”的过程并不是完全自己去“单枪匹马”的去“寻找”,需要来自老师、同伴的帮助,有的时候,教师的讲解相当重要。有些问题,我们成人解读都有相当难度,孩子怎可能会那么轻而易举的就会解决呢?所以说,科学知识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同样我们教学、学习科学知识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违背这一点,“伪发现”同样会发生。

发现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五华区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月12月30日,通过在监狱系统实施DOTS,筛查、治疗、管理的所有肺结核病人[包括初(复)治涂阳、初治重症涂阴肺结核病人]。

1.2 方法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指出的因症就诊、转诊和因症推荐(集中推荐和日常推荐)这几种肺结核病人的主要发现方式对于监狱系统的羁押人员都不太适用,因为羁押人员是不可能经常、大量被带出监狱,来到疾控机构,所以监狱系统从未向疾控中心推荐过一例肺结核病人,因此,(1)我们采取主动到监狱系统开展工作、进行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的大力宣传,与监狱系统达成合作关系;(2)经常对监狱医院医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及现代结核病控制技术规范的培训;(3)要求咳嗽、咳痰>3周或伴有咯血、胸痛等可疑症状者;新收入监犯人,胸透有异常阴影者;咳嗽、咳痰虽<3周,但有吸毒史或HIV阳性者均摄胸片(疾控中心提供项目配给的免费X光胶片),并由监狱医生收集3次口痰送到我疾控中心检验。通过查痰、摄胸片、询问病史,进行彻底筛查。

2 结果

五华区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月12月30日,监狱系统共推荐肺结核可疑症状者143例,从中发现并治疗管理了87例肺结核病人(其中初治涂阳71例、复治涂阳9例、初治重症涂阴7例),占我区登记管理肺结核病人的33.61%;初、复治涂阳病人占我区涂阳病人来源的33.63%。已经确诊且治疗结束的涂阳病人资料,其年龄、性别、构成符合本次总结对象的肺结核项目管理病人87例,女53例,占61%;男34例,占39%;其中20~49岁65例,占75%;50岁以上20例,占23%;19岁以下2例,占2%。

3 讨论

由于监狱囚犯中结核病高危人群比例高,病人发现的延迟,隔离不到位、不规范的治疗、重复感染、过度拥挤和通风不良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容易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静脉吸毒的共存以及营养不良和身心压力过大等原因,监狱囚犯中结核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Aerts等报告在7473名监狱囚犯中菌阳肺结核病的患病率高达5995/10万;巴西圣保罗监狱中囚犯肺结核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02.2倍[1],因此监狱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自2004年5月五华区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启动以来,开始在辖区内监管场所实施DOTS,并且结合工作实际,改变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通常使用的病人发现方式,加强与监狱系统合作,通过对重点对象进行筛查、对监狱系统医务人员反复组织系统培训、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监狱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

分析我区监狱系统囚犯中2年间肺结核病人的登记情况,发现在未对监狱系统实施DOTS以前,在押犯人这一结核病高发人群一直未纳入结核病防治管理体系,而自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后,通过改变监狱系统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方式,2005年至2006年共发现并治疗管理了监狱涂阳肺结核病人87例,占我区肺结核登记管理病人来源的33.61%。并通过对确认为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和空洞、粟粒的涂阴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抗结核治疗和全程督导治疗后,87例涂阳病人中无一例丢失和死亡,初(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2月末痰菌阴转率为88.46%;3月末阴转率为100%;免费疗程结束治愈率98.75%。总之,在继续坚持做好对囚犯中重点对象的筛查工作的同时,要继续加大对监狱医务人员、管教干警和囚犯的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囚犯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尽量缩短肺结核病例的发现时间,减少结核杆菌在监室的传播,这样才能较好地控制监区肺结核疫情的蔓延。

因此,疾控机构改变坐等病人上门形式,加强与监狱系统合作,主动到监狱系统开展工作、发现病人,并按照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要求在监狱系统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技术规范,一定能大大提高了监狱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让监狱的肺结核疫情得到有效地控制。

摘要:目的通过对监狱系统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探讨监狱系统发现肺结核病人新方法。方法疾控机构改变坐等病人上门的形式,加强与监狱系统合作,主动到监狱系统开展工作、发现病人,大大提高了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结果2005至2006年,五华区在辖区监管场所实施DOTS,发现并治疗管理了87例肺结核病人,占我区涂阳病人来源的33.61%。结论在对监狱系统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中,改变《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通常使用的病人发现方式,加强与监狱系统合作,是发现监管场所肺结核病人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结核,肺/DOTS,发现方式,监狱

参考文献

发现 第8篇

1 元素周期律发现的背景

18世纪中期到19世界中期, 随着生产和科学试验不断发展, 几乎平均每年发现一种元素。到1869年已经有63种元素被人们认识, 这些元素之间没有互相联系, 而积累的大量资料令人眼花缭乱, 给教学和科研带来了许多不便, 人们迫切需要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理出头绪, 找出其内在的规律。

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化学大纲》一书中, 把自己认为可信的33种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气体和土质4大类, 但这一分类没有触及元素的内在联系。在1829年, 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分类法。他发现:化学性质相同的元素往往是3个组成1组, 中间那个元素的性质介于两个元素之间, 它的原子量也差不多等于前后两个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他把当时发现的54种元素分成5组:锂钠钾、钙锶钡、氯溴碘、硫硒碲、锰铬铁。并以氧原子量为100作标准, 测定了锂钠钾的原子量。虽然他的分类不够准确, 也不够完全, 但他能把元素性质和原子量统一起来考察, 是一种有启发性的尝试。1850年, 德国药物学家培顿科夫修正了德贝莱纳的分类法。他认为在相似的元素组中, 各元素的原子量值之差是8, 并认为各元素组中的元素不应当只限于3个。1853年英国人格拉斯顿提出了性质相似的同组元素在原子量方面有3种不同类型。1854年, 美国人库克把元素分为6系。1857年英国人欧德林又发表了一个把元素分为13类的分类表。1859年法国化学家杜马根据同系的有机化合物之间分子量都有一个公差, 就联想到几种性质相类似的元素也可作为同系元素, 但所得数字与实验值有很大的偏差, 不能作为规律。1862年, 法国地址学家尚古多提出了《螺旋图》分类法, 他将62种元素按原子量大小标记在圆柱体上, 可以清楚地看出某些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于是, 他提出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重复出现的规律。应该说, 螺旋图是向揭示周期律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1864年英国人欧德林进一步修改了他在1857年发表过的以当量为基础的《元素表》, 而以《原子量和元素符号》为题重新发表。这一表基本上按原子量来排列元素的次序, 部分地找到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会出现周期性的规律, 并在表的适当地方留下了空格。从形式上看, 它比螺旋线图又前进了一步。同年, 德国人迈耶尔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 顺着原子量的次序, 在书中刊出了一个《六元素表》, 表中各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成序, 对元素的分族做得已经很好, 有了现代周期表的雏形, 并且也留下了尚未被发现的空位。1869年又发表了《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 明确指出:元素性质是它们的原子量的函数。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 他把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增加的顺序排列起来, 发现从任何一个元素起, 每到第8个元素就和第1个元素性质相似, 就好像音阶一样, 到最高音又开始重复, 故把这一规律称为“八音律”。

到1869年之前, 科学家们对已有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据统计大约有50种分类法。同时, 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准备已经成熟。当时, 原子价的概念已经确立起来, 意大利科学家康尼查罗又提出了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 使许多元素的原子量得到了精确的测定, 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2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继承了前人关于元素分类的成果, 全面地分析了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 整理出了元素周期表, 于1869年2月公开发表。同年3月, 他委托他的朋友门舒特金在俄罗斯化学学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 阐述了周期律的基本论点:第一, 按元素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所有的元素都不是孤立的;第二, 原子量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元素性质与原子量有函数关系;第三, 从排列顺序可以明显地发现有的元素人们还未掌握, 要留有空位, 据此, 可以预料一些未知元素的存在;第四, 知道了某元素的同类元素的原子量以后, 就可以判定或修订该元素的原子量。与此同时, 上面提到过的德国化学家迈耶尔也再次修改了它在1864年发表过的元素体系, 于1868年发表了著名的《原子体系周期性图解》。1869年他又制作了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 明确指出:元素性质是它们原子量的函数。与门捷列夫的第一个表比较, 迈耶尔对相似元素的族属划分作得更加完善, 而且其表中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我们今天所称的“过渡元素族”。1871年, 门捷列夫又在《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赖关系》一文中, 修正了他的周期表, 他首先将元素周期表由竖行改为横排, 使同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这样, 更加突出了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 在同组元素中, 他也有了迈耶尔的见解, 划分为主族和副族, 给元素周期律下了一个定义:元素的性质周期地随着它们的原子量而改变。预告了“类铝”、“类硼”、“类硅”等元素的存在, 并根据他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预言了它们的性质, 使人们有计划、又目的的去寻找未知元素。从1876-1900年间, 根据周期律的指导相继发现了20种元素。他还大胆修订了一些原子量, 并建议重新测定。1894年以后又相继发现了惰性气体, 元素周期表中又增添了一族元素, 使元素周期律更加完善。

3 元素周期律的科学阐述

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之后, 自然会有人想到, 这些原本彼此互不相干的元素, 它们的性质为什么会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其内在联系和根据是什么?包括门捷列夫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进行了研究。1911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在提出原子的核模型时, 曾设想原子内部有一个极小的核, 它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 并带有z个阳电荷, z个带阴电荷的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而z值又恰好是一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数。同年, 英国物理学家巴拉克在实验中发现, 当x射线被金属散射时, 散射后的x射线穿透能力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说明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标识x射线。1913年, 年仅26岁的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又进一步发现:各种元素的标识x射线的波长恰好与元素周期表的次序一致, 他把这个次序命名为原子序数。接着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正好等于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的提出, 使元素周期表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它表明: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这样, 元素周期律又有了新的含义, 即元素性质是其原子序数的周期函数, 也就是说,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序数, 而不是原子量。根据对原子序数的测定就能准确地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从而预测那些尚未发现的元素。1916年, 德国化学家柯塞尔首先以原子序数代替原子量制作出了新的元素周期表。

4 元素周期律的新发展

新元素的发现扩大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的元素周期表中只有66种元素, 到1894年由于门捷列夫预言的元素先后被发现, 加之提纯手段的进步, 已发现了75种元素。1894年继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惰性气体氩后, 又相继分离出了惰性气体氦、氖、氪、氙、氡。随后, 又发现了锕和镤。1905年和1906年又分别发现了稀土元素中最后两个没有放射性的元素镥和铕。1923年和1925年根据元素的标识x射线, 又分别发现了72号元素和75号元素铼。到本世纪30年代, 已发现了周期表中1-92号元素中的88种, 剩下的原子序数为43、61、85、87号4种不稳定的元素, 经过20年的努力, 分别于1937年、1945年、1940年、1939年用人工方法制备出来, 它们分别是锝、钷、砹和钫, 这样, 1-92号元素全部被发现。

科学家们又继续寻找, 1940年人们用中子轰击铀得到了93号元素镎。同年, 美国科学家麦克米伦和西伯格用加速的氘核轰击铀产生了镎, 镎经过β衰变得到了94号元素钚, 这两种新元素后来在沥青矿中找到了。1944-1966年间, 美国科学家西伯格和乔索等人又分别合成了9种超铀元素, 使周期表中的元素达到103位, 完善了元素周期表, 在化学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随后, 人们又掌握了用质子、氘核、氦核、氧核、氖核去轰击各种重原子的技术, 从而研制出多种超铀元素的同位素, 1960-1984年间, 先后合成了原子序数为104、105、106、107、108、109等6种元素。10年后的1994年11月, 由德国科学家安布鲁斯特领导的达姆施塔特重离子加速器中心宣布发现了110号元素。这些新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其稳定性随之降低。97号元素之前的超铀元素的同位素寿命最长的, 其半衰期可达千年以上, 而103号以后的元素, 半衰期最长的为180秒, 最短的元素存在的时间仅为千分之几秒。这些超铀元素的人工合成, 不仅扩大了元素队伍, 也为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提供丰富的资料。科学家们还认为可能存在原子序数更大的超重核稳定岛假说, 而这将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发现”创富 第9篇

被称为世界“假发之父”的富豪刘文汉, 是靠餐桌上的一句话启发而灵感降临, 一举发家的。1958年, 刘文汉到美国旅行。一天, 他与两位美国人共进午餐。当谈到什么新行业可以在美国大行其道时, 其中一个人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假发”。刘文汉眼睛一亮。这顿午餐成了刘文汉发家的起点, 回到香港, 他立即创办了假发工厂。假发业为他迎来一条广阔的致富之路。

“发现”创富, 无独有偶。日本的清酒与我国江南的黄酒比较类似, 都是深受欢迎的普及型大众米酒。

但日本的米酒在明治之前是比较浑浊的, 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很多人想了各种办法, 却找不到使酒变清的法子。那时候, 在大孤有一个名叫鸿池善右卫门的小商人, 以制作和经营米酒为生。一天, 他与仆人发生了口角。仆人怀恨在心, 伺机报复。他在晚间将炉灰倒入做成的米酒桶内, 想让这批米酒变成废品, 叫主人吃亏。干完了小勾当, 这个卑劣的仆人逃之夭夭。

第二天早晨, 善右卫门到酒厂查看, 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 原来浑浊的米酒变得清亮了。再细看一下, 桶底有一层炉灰。他敏锐地觉得这炉灰具有过滤浊酒的作用。他立即进行试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改进之后, 终于找到了使浊酒变成清酒的办法, 制成了后来畅销日本的清酒。

善右卫门的成功是灵感发现的结果, 也似乎是神灵的格外恩赐。

长此以往, 米酒的浑浊一直是身为酒商的善右卫门的一桩心事, 他肯定一直对此深以为憾, 一心一意惦记着这米酒能变得清纯起来。所以当突然发现自己酒桶中的酒如梦想中那样清澈见底时, 他的第一感觉是:洒在酒中的脏东西对酒具有沉淀功能, 根本来不及思考是谁在搞破坏, 就盯住这一巨大发现不放, 这才最终酿成清酒。善右卫门制成清酒确属偶然, 但这偶然是对善右卫门长期思索的最终报答, 他的灵感发现, 是一颗热烈跳动的心换来的丰厚收获。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缺少的就是“发现”, 而更多的是跟风和效仿。当一个新产品诞生后在市场上畅销, 你就会发现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无数个类似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冒出来;当一家茶楼生意红火时, 一条街上就会有林林总总的茶坊开张;一个城市改造的成功, 许多大小城市的建设都变得“似曾相识”, 千城一面……其结果往往是“沙滩上建高楼”, 经不住风吹雨打。这种跟风或者说是模仿的市场行为, 不仅得不到效益, 甚至可能还会两败俱伤, 根本无法实现经营的目标。

发现 第10篇

美国妇女们总是说,她们希望能够“像法国女人那样购物”。那几乎是一项失传了的艺术,那种对细节的挑剔和对完美的追求,那种不辞辛苦和不厌其烦,那种集镇市场的喧嚣杂乱;仔细比较蔬菜的颜色和果皮的硬度,闻一闻香草是否够新鲜,把任何东西都戳开看看。然而现在,你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超级市场找到有机蔬菜的货架,购物的过程也像各式商品一样标准化了。效率的确高了,但是不觉得缺了点什么吗?

所以,当人们握住Anthropologie在纽约西百老汇分店的大门把手时,茫然的视线便会不自觉地一振。在这里,你简直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任何事物上。诱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它们在其他的零售商店根本难得一见甚至绝无仅有。在一个装饰成塔斯干风格的饭厅展室里,放满了手绣的餐巾、玫瑰色的玻璃杯、巨大的珐琅茶壶、白铁烛台,它们全都放在一张风格粗犷的法国餐桌上面,周围是几个不成套的旧柚木椅子。这一切让你想起多年以前在乡间度过的那个美好傍晚。

在服装部,你看到的是出位时装、陈年旧货和异国风情的大胆结合。从中国式睡衣到印度纱丽,从挑逗的短裙到古典气息十足的羊毛衫,它们充分符合你对一个环游世界探索异域文化的女人类学家的衣橱的想象——现在你应该知道这家商店命名为Anthropologie的原因了。

连锁经营的Anthropologie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顾客在此停留的时间远远超过大多数的商店,平均达到1小时15分钟,个别地方甚至超过了4小时;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超过600美元;平均每个顾客的购买额为80美元;在过去的五年中,Anthropologie销售额以4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09年的预计销售额为2亿美元。

“一部分女性”的生活方式

已经使Anthropologie达到40家连锁店规模的总裁森克说:“我们的哲学是,省下别的商店投在广告上的钱,将它们用在为顾客创造一种超出其想象的购物体验上。我们不在宣传上花钱,而是投资于服务过程。”按照森克自己的说法,他的商店精心考虑到了与顾客接触的全部过程,事无巨细,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大多数零售商的销售策略是,要么面向大多数消费者,要么专营某一个细分类别的商品。我们与他们的区别是:我们把销售定位精细化到个人,为她提供从衣服到床单到家具乃至肥皂的一切商品”。

森克的这种经营哲学似乎来自于他的个人经验,他曾在高档百货店Bloomingdale1 s和零售店WilliamsSonoma工作多年。在谈到零售业的惯例时,森克不以为然,他说:“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零售商往往从公司的角度或者说是商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谈论流行和品牌,但却很少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去探讨他们的顾客。而我们总是集中注意力,为那个我们知之甚详的顾客做所有恰当的安排。”

当问到Anthropologie的顾客都是哪些人时,任何一个店员都会告诉你他的顾客具有哪些特征年龄在30~45岁之间,受过大学或研究生教育,已结婚或者订婚,家庭年收入在15~20万美元之间一一只收集这些干巴巴的信息当然没有意义,关键在于,Anthropologie利用这些信息去发现顾客的爱好、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需求。森克说:“她(指女顾客)阅读广泛,热爱旅行,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这类女人可能在社会关系、兴趣、价值观和理想等方面各异,有的可能未婚但却有两个孩子,有的是瑜珈练习者,有的有丈夫和孩子并且对中国文化很痴迷,不过她们有一个共同点拒绝让自己的生活模式化、标准化。

故事与发现

为吸引这些顾客,Anthropologie并不只是靠自己独特的商品组合,比如将家具、服装、古董和礼品放在同一个卖场里销售,它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新想法。实际上,Anthropologie所能提供的观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按照它的视觉主管克里斯汀·诺里斯的说法,“我认为每样商品都是一个故事”,“床上用品的故事并不只是关于床单和被褥,它还涉及对夜晚和场所的感受,关于壁墙上的画,炉膛里温柔的火焰,看上去感觉温暖的衣服等等所有这一切事物。”因此,“我们试图创造一个小的环境,将一个故事讲述出来。我们的想法是抓住顾客的注意力,使她能够思索房间里或者是自己心目中的每个角落,让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我们在摆放物品的时候,也希望能够给顾客们以启示,使得她们能够想出自己从未想到过的搭配颜色和布料的新主意,或者是为绿宝石和皮革等开发新的用途。”

Anthropologie的一个奇特之处是在摆放物品的时候并未留出固定的走道。建筑师庞贝说:“从材料的使用到空间的安排我们都匠心独运。这里面没有走道。你可以四处游移,随心所欲。这种做法是潜意识的,但是很有效。顾客们总是很期待地想知道自己面前15英尺的地方摆放了哪些物品。无论有没有意识到,她们的感观被激活了。”这家商店的商品也往往不会令它的主顾们失望。为了能采购到符合商店风格的商品,Anthropologie的产品主管凯斯·约翰逊在过去的8年中跑遍了世界各地,为此他的护照增补了72页并全都盖满了签证。“我的任务是为我们商店制造一种奇妙的商品陈列氛围”,他说,“我们销售古董,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创造一种能唤起人们心理意识的氛围”。Anthropologie关于采购的三项规定是:1.采购商品应当具有跨文化的或者异域的情调;2.有女人味道;3.有现代感。

商品的新奇来自于员工们新奇的眼光,为做到这一点,Anthropologie鼓励它的员工经常旅行,参观博物馆或者参与各项“文化事业”。

归属感和成长体验

2000年,大卫·布鲁克斯在他风靡一时的新书《BOBOS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中,将宾西法尼亚的小城韦恩定位BOBOS的大本营。而早在1992年,Anthropologie就赶在所有那些代表BOBOS趣味的特色咖啡馆、健康食品超市和前卫小酒馆之前进驻了宾州的郊区。

其创始人理查德·海恩本人就是一个BOBO。在Anthropologie之前,他已经创建了Urban Outfitters连锁店。如今,拥有52家分店的Urban Outfitters已经成为城市中上层出身的大学生为自己采购服装和起居用品的首选地。而对海恩来说,另起炉灶创建Anthropologie的动机非常直接:他自己的生活已经超越了Urban Outfitters所能提供的空间,他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来反映自己改变的生活方式。

海恩请来了建筑师罗·庞贝,他为每一家Anthropologie设计了各不相同的富有想象力的空间,而海恩自己的人类学教育背景使他与庞贝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对方的创造力。两个人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了一次“文化的奥德赛旅行”:他们一起旅行,读书,参观博物馆和展览,参加文化活动,浏览户外集市。而作为这次业余人类学探索的结果,庞贝说:“我们回到了一种更为朴实的感受之中。我们看到了丰盈的质感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我们发现了身体的意义。肌理是重要的,故事位于一切的中心。”

这些观念上的收获最终转化成了两个具体的营销理念。

首先,Anthropologie是一个使顾客成为自己的地方。庞贝说,“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集中在三个方面:你所拥有的,你所从事的,以及你所归属的。主流文化对人的评价主要依赖第一项。最近以来,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开始得到更多的强调。而我们则希望与最本质的方面直接产生联系。”此外,海恩和庞贝并不满足于让他们的顾客找到归属,更重要的是,Anthropologie将给他们带来成长和转变的体验。在这里,顾客与设计师的想象力同样重要,他们能够运用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诚然,像拉夫·劳伦(Ralph Lauren)和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那样的零售店也强调商品所能提供的丰富感受,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推销一种看上去接近完美的风格,而Anthropologie则提供一系列不同的起点,由顾客自己来完成建立风格的尝试。如果说它有一种精神气质的话,那就是拒绝完美的折衷主义;如果说它坚持一种美学的话,那就是“含蓄的奢侈”,某种历史久远的乡村风格,诸如法国的农庄或者乌克兰民间艺术。庞贝说:“我并不认为Anthropologie是一家零售商店,它是一个文化和商业交汇的场所。它就像丝绸之路——次混合了物品与观念交流的发现之旅。”

对于女顾客来说,Anthropologie的魅力更直接地体现在它揭示出了每个女人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她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对那些富足而又光鲜的顾客,Anthropologie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她们的光临,这些人中有朱莉娅·罗伯茨、麦当娜等等。光是这一点,就够其他的零售商们嫉妒的了。

选自《环球企业家》

发现九口山发现日常新意 第11篇

发现九口山

当我们在赞叹FILOFAX记事本是一个传奇,Moleskine的City Note Books充满艺术气息时,有一些人正努力将中国原创力量注入到我们身边的记事本中。

2007年 “九口山设计师店铺”开张

专门售卖九口山工作室的原创设计产品和其他本土设计师的原创产品。

2009年初 店铺关闭,全面转向网络

改进工艺扩大规模,至今已有15个产品系列近300种产品。

2011年 上海九口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九口山团队结束工作室状态,开始公司化运营。

如果你还不理解“九口山”,可以将其简化为使笔记本这件日常用品蜕变了一种姿态的原创设计者。

如品牌名称“九口山”一样,这三个字简单到谁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却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在日常里发现新意,应该就是九口山的风格吧。

近期作品《乡下几好耍》系列,是九口山团队成员回老家乡下拍到的一些土猫、土狗、老屋等日常生活场景,这些题材几乎没有人做成笔记本。但为什么不呢?笔记本上市后,勾起了大家心中挥之不去的田园情节,至今热销多次重印。这些土猫、土狗、老屋元素大家见得多了,但和笔记本结合起来却很新鲜,如果和图书来比较,从销售的再版率来说应该可以算作畅销书了。目前九口山的产品已经基本覆盖一、二线城市,与更多设计师合作,拥有一批稳定的“山粉”……多年来把原创放在第一位的坚持赢得了认可。

原创

真正的原创不反对传统,原创以传统为参照物而承传并更新着传统。

真正的原创是蜕变,具有非连续性特点。

发现原创之美北邦《漂流动物园》记事本

唯美&震撼,适合送给简单却关注细节的人。

九口山: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不重复自己,就会做更多好玩的尝试,创新也就在这个过程里面完成了。有时退一步反而也是一种创新。以北邦的《漂流动物园》系列为例,当时看到北邦令人咋舌的线描动物插画时就被震撼到了,后来有机会合作时,我们一拍即合,决定用这套动物插画来合作。但是到本子的设计阶段,我们发现,任何的平面设计元素和复杂的工艺都会削弱北邦的作品完整性,变得多余。于是我们反过来做减法,让插画作品成为整个本子最重要的部分,文字等信息直接在封面上压印出来,成为不干扰画面的次要元素,内页的装订上也考虑到书写绘画的便利,必须能够完全摊开,并将纸张边缘打毛,露出纸张特有的粗粝质感,将朴素的画面和可以触摸到的纸张的质感联系起来。从而,在本子的设计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创新。

爱狗人的挚爱赵娜《酷狗》系列记事本

生动&个性,适合送给所有热爱狗狗的人!

前不久刚推出的九口山与赵娜合作笔记本《酷狗系列》在杭州文博会上大受好评,更成为爱狗人之间互相馈赠的上选礼物。

九口山:这个系列选用了赵娜的《酷狗》系列6幅作品。展会上我们听到很多人发出惊叹——这竟然是画出来的!画得这么细致。现场也有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在《酷狗》作品前面驻足良久。但是,这个系列在赵娜看来,水平可能只能算作练手。她的“正式”作品绝对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有人称她为“画布上的戏剧导演”,实在十分贴切。

但是最打动我们的还是这一群“酷狗“,以人物肖像的形式呈现,当你与它们四目相对,仿佛能看到每只狗狗身后有说不完的故事。

赵娜

新锐艺术家,当代细密画创始人,日本三潴画廊签约女艺术家,被喻为画布上的戏剧导演,作品被法国,瑞典,香港,新加坡等国内外美术馆和私人收藏。

赵娜《酷狗》记事本

尺寸:180×260×22 mm

封面:象牙白艺术纸,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文字烫黑,裱3mm优质灰板。

内页:全空白内页,240页,100g优质书纸,适合各种书写工具。中间48页红色彩胶纸。

装订:书脊包本色装帧布,锁线装订,内页可以完全平摊,可轻松绘制跨页画作,使本子得到最大限度使用。右侧切圆角,避免尖角撞击造成损伤,每本单独塑封。

限量:全系列6款,全球限量4000册,每册封底都有惟一的限量编号。

参考价格:120元

如果你爱猫

爱动物的人会爱世界上所有的生灵,所以即便你爱狗又爱猫,九口山也能满足你的喜好。

发现 第12篇

其实,发现给予人们的不单单是令人欣慰的惊喜,发现也常常会给人带来惊疑、惊恐、惊慌、惊心动魄。当我们发现原本忠于自己的战士早已叛变甚至本来就是潜伏在身边的异己份子,这时候发现带给你的可能是一身冷汗而不会是什么惊喜。生活中很多人很多时候会发现,为了生存的自我利益,朋友已不再是朋友,早已成了那个与你争锋的对手。这时候发现带来的那份警惕那份敏感那份伤残会让你一生与朋友无缘,一点也让人惊喜不起来。在很多情感的故事和写真中,我们发现原本十分信任十分自信的爱人情人恋人在看似十分认真地踏着自己的这只飘游的小船时,那双脚还踩踏着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船只,其中不乏可以一头把你撞沉大舰。这时候听着呢呢喃喃的爱语,卿卿我我中的你,怀中揣着这样一个发现,你惊喜得起来吗?发现这时候带给你的大多是伤心伤痛伤痕,让你的人生在欲望中沉沦,你的灵魂只能在睡梦中呐喊、挣扎、流着鲜血前行。

呵,发现原来还这样惊恐。其实就是让你惊喜不已的发现又何尝不是让你坠入深渊的一个个陷阱呢?你发现了一笔自己可以获得的巨额财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得到这笔财富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沉重的,甚至是危险的、艰难的、痛苦的。刚开始发现带来财富的那一点点惊喜会被这一连串的后赘连累的荡然无存。你发现了自己可以拥有一份爱情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份爱情燃烧过后是那样的苍白那样的乏味那样的疲惫,而爱情燃烧的热烈的过程又是那样的短暂,短暂的让人来不及玩味。这时候发现带来的就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惊喜。说到底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人类发现了能源的时候迟早会发现这种能源迟早会枯竭,发现了事物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同时会发现还有更多的没有发现,有的是永远都无法发现的事物及其发展和运行规律。这时候,我们明白发现带来的一连串的问题和烦恼早已把我们心头那点惊喜驱赶的无影无踪。

但是无论如何人们是不会熄灭自己的发现之火的。一次又一次的发现点燃着人们的生活和事业的激情,让人燥动、不安、惊奇,让历史和生活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演绎。每一次发现都有崭新的感觉,每一次发现都有朝气蓬勃的想往,每一次发现都有让人心动的惊喜。人们会把自己的发现写在记忆中写在生活里写入历史的纪念册里,向大家讲述、炫耀和展览,甚至骄傲地向人示威。行色匆匆的人们会拽住你的衣襟告诉你,他发现了什么,让你与他分享那看上去根本微不足道的小秘密。我们还经常能够见到很多人兴致勃勃地摆忽自己的所谓发现,甚至招摇过市。冷静下来,结果自己在史料中查到自己的那点发现,古人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发现过了。

生活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发现,重新发现的过程,我们无须因不同的发现有了太多的惊喜或太过的惊恐。因为无论你是否发现,该发生的已经发生,该进行的早已进行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耳闻目懦而或悲或喜。想想看,很多事情一辈子不知道又如何呢?让发现成为厚重的历史,生活的辞海,岁月,典藏。想翻阅的时候翻阅翻阅,想讲述的时候讲述讲述,轻轻松松地进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现,品味人生品味社会品味自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现】相关文章:

发现法05-13

自动发现05-28

美的发现06-11

发现合作06-25

发现培养06-28

尝试发现07-01

学生发现07-15

模式发现08-28

邻居发现协议05-09

童年的发现05-09

上一篇:幼儿教育中的安全培养下一篇:传统笔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