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教学范文

2024-05-15

案例分析教学范文(精选12篇)

案例分析教学 第1篇

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课堂上,教师更注重的是一堂课有没有按照既定的程序把知识点展开、讲解、强调;学生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把作业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回答完整。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师也可以很快地判断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样的教学会陷入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学生会感到课程很枯燥、难懂,教与学双方都会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负担,限制了学生的创新与想象。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素质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这既要求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牢固掌握,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了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要,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通过分组合作、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为学生设计任务,由学生自由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改正,自我完善,并进行自我反思。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意义是: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定义概念,自己去体会个人能力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学习,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有一次我要讲服务工作中的“听”与“说”,传统教学是给学生分别讲解“听”与“说”的重要性,再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语言和倾听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其实这两者谁更重要,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恰当的时候要用恰当的语言和恰当的倾听呢?这堂课我是这样进行的:我先把学生分成六组,每小组四名学生,剩余的几名学生当评委。然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六个人存活,这六个人的身份分别是:怀胎八月的孕妇、正在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发明家、研究艾滋病的医学家、即将远征火星的宇航员、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的生态学家、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只能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针对由谁乘坐气球先行离岛的问题需各自陈述理由,先复述前一人的理由再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大家根据复述别人逃生理由的完整度与陈述自身理由的充分度,自行决定可先行离岛的人。每个小组挑选并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由四名组员讨论后派一名代表陈述发言。介绍完故事和规则后,我在一旁观察学生,他们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各小组马上开始讨论并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群策群力想出了很多理由,并且在讨论中不断地把语言重新整合,使整个陈述更具有说服力,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位记忆力和口才相对都比较好的学生做陈述,而没有陈述的学生则坐在下面默契地提醒和仔细地倾听。

六位小组代表分别走上讲台,站在各自的立场陈述了理由,每位学生像一个演技成熟的演员把每个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扮演孕妇的学生挺着笨笨的身体,语气平缓而沉稳,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发明家严谨中带着傲气,研究艾滋病的医学家语言简练而掷地有声,即将远征火星的宇航员踌躇满志又充满力量,抢救热带雨林的生态学家陈述平实而令人动容,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虽然滑稽但又让人点头称赞。“演员”卖力的表演,语气或平静或悲伤,内容或慷慨激昂或幽默风趣,大家不时为各位同学的精彩陈述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致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这是课堂,复述和陈述结束后大家选出了表现最为出色的生态学家先行离岛,而这个角色是我设计这堂课时认为最难说得可信、引得众人认可的角色,而我作为教师除了赞叹学生的想象力,更深深意识到我们的学生还有更多的学习潜力有待开发。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听”与“说”哪一个更重要,学生都没有说哪一个更重要,而是得出这样一个答案:认真聆听别人的话,记住别人的想法,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才会让你去求救;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让别人有理由信任你,所以要学会恰当地“听”与“说”。这个答案与我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不谋而合。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从合理设计任务,到客观、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都是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动机为目的,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教师用心思考每一项任务设计的关联性,在实践中需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达到我们不断创新的初衷。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实际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旅游专业酒店管理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学生自主

参考文献

案例分析教学 第2篇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上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购物》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使他们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网上购物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 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你们和家长一起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去购物,通过购物活动,看看大家能学到什么新知识,还要比一比谁学到的知识多。

2、板书课题:《购物》

(二)自主探究规律。

1、限时购物活动。

(1)导语:同学们,商场里正在举行一场拍卖会,(投影出示仿真购物图)我们也来参加吧!请看,这是拍卖会上的一些商品,(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购买的东西最多。(2)老师提出购物要求:

想一想:你是怎样付钱的,在付钱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自由上网购物。

2、交流汇报,反馈评价。

(1)同位交流:“说说你买了几样东西?你是怎么付钱的?表演给同位同学看看,边表演边讲讲用了哪些钱?”(2)向全班汇报。

(3)教师板书:抓住其中一个例的几种付钱方式来分析。如: 10张一角

透明胶: 1张一元 1元=10角 2张5角

(4)反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已经学会了哪些付钱方法?还有哪些不会?再次上机,试试用多种付款方式购物。”

(三)小结规律。

1、辨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师:“通过购物活动,你发现各种人民币的面值有什么不同?分别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2)小组内互相辨认。由组长举出人民币,其他组员抢答。

(3)师:“刚才,大家在小组内辨认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各小组选出一名抢答最快的同学,由老师出示人民币,看谁能最快说出它的面值?”

(4)引导学生要爱护人民币,不能乱折,也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2、师:如果请你去买一样6元9角的东西,你会怎么付钱呢?(用学具人民币摆出来。)

3、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四)应用规律,组织购物游戏。

游戏要求:每人把准备好的 2-3件小物品贴上价钱,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小组内同学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

(五)活动后的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教学反思: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的整体深刻变革。

家庭保护教学案例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 、家庭保护主要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开心游戏, 导入新课

一上课,教师以轻松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借鉴电视节目“开心词典”请同学们参加“开心词典”词语大联想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老师在屏幕上打出的词语来联想。教师演示PPT,关键词语逐个出现:吃饭、钥匙、温暖、沙发、爸妈等,随着词语的逐个显现,学生们一下子就猜到了家庭。老师归纳: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环境,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这时老师过渡,借引上节课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的保护内容,引出“家庭保护”课题

活动二:观情景短片,论保护内容

教师播放动画短片“谁之过”。之后,学生分组,从家庭角度分析讨论导致片中小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直观形象的动画片很快引起同学们的讨论热情。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原因一小磊的父母没有给小磊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承担经济责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没有履行抚养义务。原因二小磊父母作为小磊的监护人,在小磊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方面和人身安全方面没有及时的监督和保护,在思想上、品德上也没有给小磊耐心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在小组归纳基础上,强调:家庭是社会一个教育单位,教育好子女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如果小磊的父母在对小磊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履行的好,那么,诱发小磊违法犯罪的其它因素可能就不存在了或者就起不到作用了。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家庭保护的内容就是抚养、监护和教育相结合。

活动三: 正面引导,创温馨家庭

教师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小磊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再次使我们认识到家庭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给小磊创设一个家庭,能够使小磊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在这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孩子们从方方面面提出了温馨快乐家庭的条件,不仅从父母角度,从孩子角度也提出了要求。这使我很感动,孩子们懂得和谐美满的家庭靠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没有一味的要求父母。这时我趁热打铁,展示出新闻图片《妈妈道歉盼女儿早日回家》。让学生们分别分析母亲和女儿的行为,并提出改善母女关系的建议。

活动四:展示调查结果,升华感情

就在同学们为母女出谋划策的时候,我在屏幕上出示了班级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是60%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沟通;对于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我让学生们对这个结果谈谈看法。让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不与父母交流或交流沟通的少,我们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隔阂,对父母实施家庭保护和我们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我接着引导,这次我们班准备开“迈好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家长给我们写来了热情洋溢、饱含深情的信,并准备了精心挑选的礼物,老师希望我们同学把这次活动当作一次很好的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给父母回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与父母搭起一座相互理解的彩虹桥。虽然在本节课上,孩子们并没有完成给家长的回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我坚信,孩子们会用心来完成给父母的回信。

教学评价

1、自我评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设置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各项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 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只要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这样,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2、学生评价:通过对这堂课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着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收获。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了情景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问题,探究交流,出谋划策,续写故事,激活思维,换位思考,亲历体验,拓展延伸等生动直观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创造精神。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内在的联系,充分挖掘深层次的教学资源。因为教材只是将家庭保护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作了规定。面对学生在家庭受到保护的同时应尽哪些义务却涉及很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对新闻图片的分析,学生们不仅巩固了家庭保护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关的义务。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庭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3、课堂上我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在探究合作中努力营造一种师生、生生学生和家长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层层递进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教学 第4篇

一、英语语法的重要性

从概念上而言, 语法是词的形态变化以及用词造句规则之总和, 是构成语言的框架。没有语法的语言是不流畅且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 在我们的交流中, 正确运用语法, 会让信息传递的更为清晰准确, 交流更加生动自然, 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语法的作用同样如此。正确的语法使用,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总结能力和概括能力, 减少英语学习的盲目性。只有将语法融会贯通, 熟练使用, 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英语并掌握英语。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应重视学生语法能力的提高, 将语言实践和语法理论相结合, 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课程时间较少

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高专将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上, 因此在课程上将更大重心放在了学生专业课的领域上, 受此观念影响, 高职高专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英语课程的安排, 导致英语教学无法系统而全面地展开, 因此, 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上出现了很多不足。

2.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在高中或中专时期的英语基础并不牢固, 在刚进入大学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由于英语学科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 它有着由浅入深, 不断堆砌知识点才能达到一定学习高度的特点, 因此薄弱的英语基础导致学生们在之后的学习中感到举步维艰, 在语法知识上的薄弱亦导致了英语其他方面的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受到打击, 阻碍了英语学习的进步, 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3.对于英语语法教学不够重视

近年来的英语教学愈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英语交际能力, 在英语语法的教学上并没有采取足够重视的态度。从实际情况来看, 英语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也不能忽视语法的学习, 不然容易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任何一门语言学科, 只有先扎实了其理论基础, 我们才能更合理以及更有效地去使用它。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问题, 这就会让教学面对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即如果着重强调语法, 那么就相对复杂而系统的去面对语言结构, 而学生在吸收和使用上的利用率到底有多高, 会不会因此而感到英语学习的枯燥, 继而产生畏惧情绪, 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若不强调语法作用, 那么学生亦难免产生诸多病句。因此, 英语语法教学的方式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总结。

三、英语语法教学探讨和案例分析

1.突出重点和难点

英语语法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而应有所针对, 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中很多语法知识与中专英语和高中英语有共同之处, 只是难易程度和深浅程度不一样而已。因此, 我们若在教学中没有突破, 仍重复着以往的知识点内容, 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或排斥。因此, 在大专高职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合理调整语法教学的难易程度, 选择适合学生们接受且乐于接受的难度和知识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对于所学的英语语法框架有深刻的概念理解, 让语法学习科学系统化, 进而提高学生们的语法基础知识。

2.展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 继而让学生们一起讨论以及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通过所学的英语语法知识去和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进行联系,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举例而言, 在讲到初级和最高级的语法概念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将手中的课本当做参照物, 让学生用所了解的英语语法知识对其进行关系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继而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最终结论, 从而真正地理解所学语法的概念和含义。当学生们掌握了所学习的语法后, 教师可以通过再设置此类情境, 让学生将语法重复运用, 继而达到实际掌握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对于学生感到疑惑的点进行充分解疑, 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语法知识, 并且对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亦有良效。

3.创造语法情境

通过创造语法情景, 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和直观地了解到语法的运用方法和规律。此原则是, 所创造的情境一定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或喜爱的。举例而言, 在讲到情态动词can的用法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应聘者, 教师扮演面试官。教师可以问学生:Can you sing a song?学生则可以回答:Yes, I can.或者No, I can't。学生也可以补充自己其他的特长, 如I can paint, 等等。

又如, 在讲到现在进行时时, 教师可以让某学生作哭泣状, 而让其他同学进行“嘲笑”, 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The girl is crying and her classmates are laughing at her.接着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 最终得出结论:现在进行时是由助动车be的现在进行时 (am, is, are) 加-ing 分词构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点的巩固都有良效。

四、结语

英语语法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应总结语法教学的规律, 不断探索和实践,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 不再出现“张冠李戴”以及逻辑不清的问题, 从而利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种种[J].外语界, 2000, (3) .

案例分析教学 第5篇

“7.23”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应对此次危机,政府采取了两个大方面的措施。一是组织救援;二是发布信息。

一、处置可取之处 1.反应迅速

表现为迅速组织救援,同时迅速向上级报告。上级及时下达指示。(《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这一点做得相当好。第一,抢第一时间,第二,适时采取了应急措施。

2.信息公开

在铁路方面认为现场救援完毕,已经具备通车条件之前(事故发生后26个小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救援和伤亡情况,答记者问。

3.启动问责机制

我国实行的“结果问责”,只要这个事实出现,就要问责领导。所以,事故发生后,24日上海铁路局局长等三人被免职。王勇平答记者问时这个问题没错。国务院调查报告出来后,有5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011年5月29日报道,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因严重违纪被开除了党籍。他对“7.23” 动车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他的问题出来后,铁路一年来连查9名高官。

二、处置失当之处——

1.铁路部门救援抢险过程处臵不当

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了抢时间开通线路,搜救幸存者不彻底。所以掩埋车头,给人留下欲掩埋真相的印象,提前切割车体,清理现场,违抗了中央领导“救人第一”的命令。

2.信息发布不及时

信息发布的黄金时间是4小时。过去26小时才发布信息,关于伤亡情况等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被公众所掌握。人们认识上的空白早已经被各种非官方消息所填补。公众舆论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3条规定,政府应当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的信息。

3.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发言失当

第一,开篇详细回顾救援工作用时太长。

24日晚将近11时,铁道部就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媒体记者,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用了大量的时间详细回顾了铁道部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如何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工作,措施如何得力。媒体发出的那么多质疑,正等着有人回答;公众有那么多的疑问,正等着有人回应。而新闻发言人却用这么多的时间、喋喋不休地谈作为,让人觉得奇怪。

记者们大老远跑来不是来听废话,空话套话的。这个时候,公众想听到的是诚意是道歉、是反思是悔过。新闻发布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第二,违反信息公开真实原则。

信息是公开了,但让人觉得公开得不彻底,似乎有隐瞒的嫌疑。铁道部这个时候开新闻发布会,目的是告诉大家真相,安抚人心,给大家以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是透过这场新闻发布会,我们知道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且这位发言人屡屡失言。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第三,与媒体沟通缺乏诚意。态度不诚恳。所以,王勇平成了媒体炮轰的对象。

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的回答上,一是关于动车的质量问题;二是发现小伊伊的问题;三是掩埋车头的问题。

关于动车质量问题。发言人一味强调“中国动车是经过质量检验的,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我相信中国动车的质量。”既然有质量保证,为什么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雷击断电的情况呢?

关于小伊伊最后被发现的问题。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小伊伊是在搜救活动结束后才救出来的”时,发言人说“这是个奇迹”,记者们大声喊“这不是奇迹!” 其实小伊伊获救纯粹是个侥幸。是在已经停止搜救的情况下,被发现的。这 一点央视媒体已经做过报道。这种把疏忽当奇迹的回答,更是让人气愤。

关于掩埋车头的问题。发言人在援引了前方抢险人员的解释后说“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回答,更是引起公众的不满。王勇平在讲这段话的时候,用力一甩脑袋。这段画面也被制作成GIF动画,在微博上发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和“这就是一个奇迹”的造句瞬间霸占微博。这种句式被网民称为“高铁体”、“铁路体”。

还有,当记者问到比较尖锐的问题时,他又会以“我年龄大了,记不住那么多问题”,“我先喝口水”等搪塞、逃避。应变能力较差。而且说实话,说谎话。

新闻发布失败原因:

一是会前缺少充分准备。这次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讲什么(主题),讲到什么程度。关于事件的全部信息,直到最新的信息,还有相关政策,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些都要考虑。

二是新闻发言人没有选择好。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就是要保证对外宣传的高度一致,主动引导舆论。所以,发言人不仅要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另外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稳定人心,以诚恳的态度给公众一个可信的交待。这位发言人的发言,却给公众留下了不诚信、欺瞒大众的印象。政府的 公信力受到损害。

据披露,这场非同寻常的发布会,他一开始就没有思想准备,并且缺乏起码的信息资料掌握,直到他下飞机之前,他还不知道有一场刀丛剑树般的发布会在等着他。当某部门领导向他下达这项任务时,他对事故现场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对网上已汹涌万丈的舆情更来不及消化和分析,身边也没有一个得力的团队帮助他梳理文案,提供记者最可能问及的口径。甚至在进入会场前,当某领导问他有没有把握,他还报以摇头作为回答。因此,当他一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失败就注定了。

三是发布会台上就坐官员缺少必要的补充发言。他们都是与事件相关的部门领导人。事先没有统一口径,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4.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1)官方口径不一致

关于伤亡的数字,刚开始铁道部公布为35人,而其它消息则显示为38人,而当官方显示38人时,新浪网又显示是40人遇难。说法不统一,使政府公布消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政府发布信息的原则之一是“统一、准确、及时”。如果政府越是遇事隐瞒、掩盖,就越会丧失公信力。即使后来向社会公布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公众依然会心存疑虑,猜测不已。公众当然会怀疑政府是为了降低事故的严重性、减轻责任而谎报死亡人数。

(2)政府对事故原因解释反复

也是大有欺弄群众之嫌。政府一次次给出答案,又一次次推翻,明显缺乏诚意。公众是信息的弱势群体,政府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主流性,公众容易接受和相信。可是说法反复,答复不确定,那么公信力和权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从而引发信用危机。另外政府这种反复不定的行为也是对群众知情权的侵犯。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有权了解国家大事,有权知道事件的真相。

三、经验教训 1.速度第一最关键

反应要快,救援要及时。快说事实,慎讲原因。要和谣言和流言抢时间。

2.真实和坦诚非常重要。

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消息来源是多无化的,尽管公众处于消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谎言是包不住的。网络的力量十分强大。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社区等渠道来获得信息。政府如果虚报、谎报事实,非常有可能在网上揭露出来,只会使政府再次陷入危机。任何坏消息都是捂不住的,如果政府信息缺失,坏消息就会呈放大效应,愈演愈烈,一些流言和谣言也会乘虚而入,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从而降低政府的权威和信誉。所以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出 自己的声音并努力让公众相信。发布信息要即时坦诚,即时而不坦诚,马上就会被揭露;坦诚而不即时,也无法获得谅解。

要取得公众的谅解,和公众达成一致。就要讲真话,真话要讲准确。这就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制度,完善信息沟通,确保信息准确。

公布的信息一定是公众想知道的信息,如发生的事件、地点、原因等。

3.勇于承担责任

新闻发言人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在推卸责任,30分钟的发布会,用了十三四分钟在讲救援,实际上在标榜政府做得如何如何好。对公众关切的问题,不是避而不答就是支吾搪塞。关于事故责任问题,一个也没有给出正面的交待。

4.预防很重要

事故处理完之后,2011年12月25日国务院出台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的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重大事故,关键是设备质量、招投标过程、上道使用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预防。所以,我们强调预防胜于应急。

这次事故损失惨重,如果把这些钱用在防上,不仅免去了人员伤亡,公众的非议,还节省了很多钱。做为将来掌管重要工作的各位,一定要吸取教训,让我们的工作更出色,人生更有光彩。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第6篇

案例一:某教师正在进行初中生物公开课《输血与血型》的教学活动。他先用视频展示出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现场血淋淋的图片,然后问道:“遇到此种情形大家首先要做什么?”有一学生马上高呼:“逃跑!躲起!”老师瞪了他一眼,没说什么,但脸色很难看。直到听到有学生讲:“报警!抢救伤员!”老师的脸色才由阴转晴,继而又问:“若伤者失血过多该怎么办?”“老师,我知道!输血!输人血!”那学生又抢答了。“是得输人血!那输血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老师的话刚落下,那学生又接上了:“输健康人的血,不能输艾滋病人的血!”老师忍不住了,直接喊道:“你闭嘴!尽说些不着调的!请把机会让给其他人!”那学生的脸马上红了,死气沉沉地趴在课桌上。之后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他那活跃的声音。

此案例中的教师对于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显得很武断、粗鲁,缺乏理性思考,没从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出发,忽视了理性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意义。

案例二:某教师在课堂上刚讲完生物的相对性状的概念,决定趁热打铁,让学生们积极踊跃的举出身边常见的相对性状的例子,借此了解学生们的理解掌握情况。“单眼皮与双眼皮!”“高与矮!胖与瘦!”老师微笑着说:“很好!看来大家平时挺关注我们的外表的!请大家再把目光放开阔点,留意下身边其他生物,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找出很多的相对性状来!”“长毛兔与短毛兔!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黄色豌豆粒与绿色豌豆粒!”大家争先恐后的列举着。“红花与绿叶,噢,不对,应该是红桃花与绿桃花!”某男生急切地回答道。同学们愣了一下就全都哄笑起来,有些还很不客气的指出:“异想天开,哪来的绿桃花?”那男生很羞愧地低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停下,然后温和的说:“刚才那位同学还是用心思考了的,他知道红花与绿叶不是一对相对性状,及时地用红桃花与绿桃花来补救,至少他弄明白了花与叶不是同一性状。至于有没有绿桃花,大家想一下,蓝色妖姬和七彩玫瑰都有了,绿桃花还远吗?只要你敢于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异想天开也会有实现的一天!”老师的话刚落下,大家的掌声响了,那男生的头抬起了,双眼炯炯有神的。

此案例中的教师在面对课堂突发情况时,处理得就很英明智慧。他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从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出发,在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以激励和表扬为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对阳光的渴望,我们渴望被别人真诚的赞赏和认同。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面对突发情况时在评价学生时要沉稳冷静,切忌粗暴武断,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多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

从以上两案例来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一定要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对突发情况的处理应急能力。案例一中,教师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学生刚偏离自己预设的思维轨道时,他就不高兴了,选择不理睬学生,而不是正面引导;等学生再次偏离时,教师只是生硬的回击,还是没有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最后导致矛盾激化,学生认为老师不重视自己,教师认为学生故意扰乱课堂,一声“你闭嘴”给师生情感留下太多的伤痛。而事实上学生所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是胡搅蛮缠,是他内心真实的认知和感受,只是超乎老师的预料,这也说明老师的课前准备的不够充分,灵活应变的能力还需提高。该教师当时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认知,之后再稍加引导,就可以很快地把学生拉回自己的思维轨道。比如,在听到“逃跑!躲起!”时,教师就应及时注意,正确引导,可以这样说:“对!在暴恐袭击的时候对于没有自保能力的人来说,躲避是很明智的选择。但暴恐过后面对诸多伤难者,我们要做些什么呢?”这样就很快地把学生拉回来了。在听到“输血!输人血!”的时候,就马上肯定:“讲的非常准确!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输人血,而不是动物血呢?呵呵,学了本节课你们就会明白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们继续学习求知的兴趣。当听到“输健康人的血!不能输艾滋病人的血!”时,可以这样评价:“很好!你懂的知识挺多的啊!继续努力,好好学习,说不定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呢!”这样就可极大地鼓舞学生,促使其认真的主动的去学习探究。学生的异常独特思维并不可怕,只要用心地像案例二中的教师所做,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话语去化解学生的问题与困惑与尴尬,尽最大可能的去保护学生的心灵,和风细雨的帮助他们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错误,他们就可以健康积极自信的成长起来。而可怕的是我们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修养不足,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充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学生的发展多做贡献。

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改进教学 第7篇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 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软件开发VisualBasic6.0 (第二版) 》, 本书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 以“任务驱动”为主旨, 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的VB程序设计中。

(二) 学生分析

1. 学习能力:

对纯理论的讲解往往是一头雾水, 很难听懂, 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放弃纯理论教学, 强化动手实践)

2. 知识技能:

已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和PS课程, 初次涉及到计算机语言, 课前已预习。 (从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尽快熟悉VB操作)

3. 情感态度:

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喜实践厌理论, 欠缺对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习兴趣)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 创设学习环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将学生分成八组, 放弃纯理论教学, 强化动手实践, 从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尽快熟悉VB操作。

(三) 教学策略

本次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等学法指导, 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 任务导入

教师演示“VB城堡乐园欢迎大家”这个应用程序, 想完成这个任务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VB长什么样子吧! (此处用一个滚动字幕的程序,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 任务分析

1. 任务一:VB城堡乐园欢迎大家

任务要求:以“城堡”图片为背景, 滚动字幕“VB城堡乐园欢迎大家”。

通过提问集成环境的各组成元素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又巩固了概念。以具体的任务来介绍集成环境的使用更加直观, 围绕本任务用到的对象讲解, 不展开, 避免学生混淆。代码讲解以用到的事件、方法为主, 不逐条讲语句, 防止引起学生的厌烦感。

步骤1:设置窗体对象 (以表格列出属性名和属性值)

步骤2:设置标签对象 (以表格列出属性名和属性值)

步骤3:设置定时器对象 (运行时看不到)

时间间隔 (interval) 为100毫秒

在教师演示完每一个子任务后,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注意了解使用到的属性及相应值的含义, 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流。

步骤4:设置代码

(1) 双击窗体弹出代码窗口。

(2) 选择窗体对象的load事件, 并输入Load事件代码。 (Load事件:窗体装载, 标签的起始位置是窗体的最左边。)

(3) 选择定时器的timer事件, 并输入timer事件代码。 (Timer事件:时钟控制, 标签从窗体最左边与最右边之间来回滚动。)

教师分析代码时, 着重看所用到的属性、方法和事件。步骤5:运行、保存程序

(1) 按F5或按键调试运行程序

(2) 保存工程 (至少有两步, 第一步保存窗体文件, 第二步保存工程文件。)

(3) 生成可执行程序 (“文件”———“生成工程1.EXE”)

任务评价与总结

1.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演示, 先自己说明作品的成功或失误之处, 再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2. 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3. 提问学生本任务中使用到的控件对象, 由他们总结。

每个子任务演示完, 就让学生自己操作, 教师巡视, 出错较多的问题集中说明, 其他个别解决, 讲练结合, 印象深刻, 不易遗忘。代码段不展开讲解, 只着重于此程序中出现的属性、方法和事件,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2.任务二:数字时钟

任务要求:在标签中分别显示当前日期和当前时间。

步骤1:设置控件对象:4个标签, 1个定时器 (以表格列出属性名和属性值)

复制标签1得到标签3, 标题改为“现在时间”, 其余属性不变。

复制标签2得到标签4, 属性不变。

设置定时器的时间间隔 (Interval) 属性值为“50”。

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属性设置进行操作, 可互相讨论。对用到的属性不了解可以查看“VB基本控件学习”软件中对相应属性的介绍。

步骤2:编写代码

针对对象Timer1的Timer事件, 用到了年、月、日、时、分、秒六个函数 (英文) , 中间可以用“&”连接。怎样使显示时年月日之间以“-”相隔, 时分秒之间以“:”相隔。

学生在教师的逐步提示下写出相应的代码,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函数这里不引申, 只说明函数名就是对应的英文名。年月日之间的间隔让学生自己选择。提前做完的小组对该程序进行美化。

步骤3:运行、保存程序

(1) 调试运行程序 (按F5键或按运行工具) (2) 保存工程

(3) 生成可执行程序

任务二教师就不再演示, 分析后引导学生自己操作, 发现普遍问题时再集中讲解。实践出真知, 让学生在操作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任务评价与总结

1.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演示, 先自己说明作品的成功或失误之处, 再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2.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3.提问学生本任务中使用到的控件对象, 由他们总结。

(三) 课后作业

1. 写出标签、定时器常用的属性

2. 思考活动二的程序界面该怎样制作。

营销教学中案例甄选与案例教学技巧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甄选,情景模拟

就传统观念来说, 教师扮演的角色通常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此之下, 教师成为知识的集成者和传播者, 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长此以往会显然陷入学生培养的误区:首先, 学生当然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威权者, 不敢质疑;其次, 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人也不会主动思考, 从而失去知识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能;最后, 授业过程中的信息噪音, 客观形成某种知识传播中的衰减效应, 从而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营销学》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 同时又能应用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商业现象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是否有效, 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而不是想当然。笔者在《营销学》的教学实践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法, 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因其具有情景模拟、思辨求知、知识串联与知识的再创造你诸多优点, 在实践中大获成功。考虑到《营销学》的学科特点, 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掌握特定的方法与技巧。

一、营销案例甄选

(一) 国产案例为主, 国外案例为辅。

由于现代营销理论发展、成熟于西方, 西方学者在此的著述繁多并且极具权威, 国内高校《营销学》教材中普遍引述了大量国外案例。作为教师, 在此需要扬弃处置。因为国外案例有明显缺陷:1.基于国外的商业背景下的案例与国内商业环境有显著差异, 案例的结论未必适用于国内商业实践。2.案例的时间滞后性。一个优质的案例都需要经过主题选取、内容编纂, 不断演进的过程。之后再经过出版、引进、翻译, 其可能的商业现状很可能已然落伍。上述要素都不利于实践教学, 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国内商业现实, 经过整理加工, 将最新的商业故事演绎成案例。国外的案例在相对稳定的行业有教学价值, 同时, 在未来商业趋势方面也具引领性。

(二) 竞争性行业首选, 民营企业为主角。

市场经济讲求一切资源要素配置的主体是市场, 政府只制订法律规则, 保护竞争, 避免垄断, 发挥次要作用。当下国内的现实是市场经济体制远没有建立起来, 不同行业中的垄断、不公平竞争大量存在。然而, 以公平竞争为主的商业环境必将建立, 因此, 案例素材的选取首选竞争性行业。企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最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 这样的商业案例才最具有教学代表性和应用性。同时, 民营企业是遵循商业规则、实现利益的主体, 通过分析他们的商业情景, 战略决策, 发展难题, 当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国内案例、区域案例、地方案例的相互结合。

中国国内不同地域商业环境也有显著差异, 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同。选取有代表性的全国案例, 可以使学生体察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选取区域案例, 则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商业环境;而地方案例的选取, 则着眼于对地方人才的培养, 使学生能充认识到地方产业政策与地方发展机会与威胁。

(四) 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相互补充。

中国国内商业环境下处于大变局的前夜,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和以机器人、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等新技能、新能源商业模式的崛起, 必将对传统商业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具有某种颠覆性。因此, 教师需要甄选新型行业中的典型企业, 以此引导学生洞察未来, 同时, 基于国内发展水平的千差万别, 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将会形成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局面, 也需要以传统行业案例作为补充。

二、案例教学技巧

(一) 商业模拟, 情景再现。

课堂案例教学首先需要进行案例陈述, 主要技巧在于:商业模拟, 情景重现。教师需要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案例主题创设真实的情景, 此时, 教师如导演, 他讲述剧本 (企业的故事、商业环境、企业决策、企业家的所思所想) 。学生如演员, 他们对号入位, 换位思考, 为企业的胜笔而喝彩, 为企业的败笔而惋惜。学生深入其境, 精神高度集中, 深度思考, 才会可能产生真知灼见。

(二) 预设问题, 引导剧情。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是传统所扮演的知识占有者和威权者的角色, 而是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案例过程中嵌入问题, 但不直接回答问题, 他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推理、分析, 将教学理论在案例问题中变得生动起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如同是对学生自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锻造。比如, 在讲解云南抓药牙膏的案例中,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白药牙膏为什么成功?它的定位是什么?它采取的价格策略是什么?它的产品传播?云南白药的品牌延伸为什么在牙膏方面能够成功?

(三) 教学中的探究与批判。

案例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情景模拟, 换位思考, 对所学的知识点的大脑重组、再加工, 所提出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学生智慧的闪亮点, 它同时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最佳验证。教师要运用探究式的方法, 开启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教师不预设立场, 给学生多鼓励与赞赏。他引导学生进入有价值的思考领域, 适时抛出有争议性的观点, 鼓励学生观点的相互交锋。当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教师可以适度陈述自己的思考, 而这也仅仅是为帮助学生扩大视野, 绝不是“标准答案”。

此外, 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批判,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一个不敢质疑、不敢挑战, 在心理和思维方面完全有赖于教师的学生群体一定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教师可以有意质疑企业商业活动, 发现企业战略抉择中存在的纰漏和隐患。对某些企业做出某种前瞻性的判断, 并与学生讨论。

参考文献

[1]史伟.从营销技能到营销本能——基于案例分析的I3C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6) .

[2]万蓬勃.基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探讨[J].北方经贸, 2008 (4) .

案例分析教学 第9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 缺乏学习的具体语境, 学生感觉晦涩难懂, 兴趣不高, 怕学厌学;同时文言文涉及的知识点多, 教师若不“串讲直译”, 又生怕学生没读懂文章, 考试失分, 若是“逐字逐句落实”, 学生会感觉啰唆烦人, 还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作者一直考虑尝试一些比较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办法, 但是仍感觉师生互动情况不理想。

《过秦论》是人教版语文必修3的一篇经典课文, 学生到了高一下学期,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 如果能找到一个平台, 是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放飞的。以下是作者在《过秦论》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以及所做的教学调整, 现整理出来,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让更多的人来探究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尴尬与困惑

当天作者上的是高一 (1) 班的语文课, 可能是因为下午上课的缘故, 作者走进班级时就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是很理想。但是作者仍然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正常上课。这篇课文作者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 理解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 明确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教学法和品评法, 准备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

首先, 作者让一个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划出不大理解的字、词、句, 教师再根据预设的目标按照文本顺序对学生的阅读难点进行疏通解读, 估计至少得用一节课的时间才能把课文的字词落实到位。但是, 作者明显感觉到除了正在朗读的学生, 其他学生的状态很不好, 积极性不高。于是, 作者在该学生读完坐下后, 停顿一下, 走下讲台, 微笑着看着学生———作者知道他们很烦, 作者等着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毕竟这是一篇语言极有特色、内容极其丰富的史论, 如果学生对文章没有解读的欲望, 教师的讲解也就失去意义了。

2.反思与对策

作者希望学生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去解读文言文, 这当然需要教师设置好准确的阅读切入点。《过秦论》除了语言极有特色、内容极其丰富外, 还具有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 同时, 本文还广用排比、对偶, 极力渲染夸张等特点, 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具有示范作用。因此, 在该课的教学目标中, 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外, 作者也希望能通过该文使学生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于是, 作者迅速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教学步骤调整为:第一步, 学生借助材料自读课文, 勾划出不能读懂或无法理解的句子;第二步, 通过小组合作 (四人一组) ,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归纳总结课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用法, 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和古汉语特殊句式;第三步, 理清课文思路, 找出中心论点及文章中最为明显的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既然学生在教辅资料的帮助下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作者索性跳过文本的直译, 将第一步和第二步以作业的方式放到课前预习环节, 课堂上直接进入到课文分析环节。考虑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 作者借助学生自读的时间, 根据本文的文体特征, 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分析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作者是如何归纳出结论的;

(2) 回顾最为常见的论证方法, 思考本文的论证特色;

(3) 贾谊是汉初最富文采的散文大家, 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体现了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 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作者将学生按前后桌分为6个小组, 两个小组一个话题, 独立思考问题, 8分钟后派代表上台发言。活动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组长整理汇总—组员补充。

此时, 作者发现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后,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课堂上很安静, 但不是死气沉沉。

接下来第二个环节是学生的汇报。

1组和4组负责第一个问题, 组长总结发言。学生的思路较清晰, 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取要点, 但仍无法形成知识系统, 教师此时需要带领学生进入理性概括的层次, 领会从讲事实到推论点的过程。作者借助板书, 对该部分进行总结, 得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由2组和5组同学负责, 学生很快就列举出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在思考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了什么是“以史实为论据, 用观点统率材料”的事实论证思路, 同时, 根据第5自然段的“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等关键词汇, 概括出对比论证这一要点, 根据“试使”概括出假设论证。然后, 作者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具体对比的内容, 得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的结论, 学生借助对比, 很快得出结论: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 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 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的力量强大, 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被削弱或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 把论点揭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最后,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语言特色的探讨。议论文强调的是理性和辩证, 和记叙文的语言及散文的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很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既想追求文采又怕变成散文化的抒情最终成为华丽的虚无。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 但赋的特色很多。讲究铺排渲染, 行文多用骈偶, 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体会有助于学生议论文语言的训练。

调整了教学思路的课堂显得紧张而有趣, 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对课文的思索中, 睡意全无。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唱“独角戏”, 文言文的课堂从此不再枯燥无味。

重点字词的过关也不可漠视。于是, 作者在第一节下课前布置了作业,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份100分的试卷, 分为读音、字词、通假、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几部分, 量不可太多, 分值可以大一点, 要让学生能在1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组长在上课前交给教师, 由教师给每个小组复印7份, 在第二节课的课前进行小组间交流考核, 并评出小组总分的最高分, 给予奖励。

事实证明, 学生出的小测试卷水平一点都不低, 他们在多次的考试中把握住了考核的重点。当然, 作者在对6份小测试卷进行总结后发现, 句式方面的考核是体现在句子翻译中的, 而学生无论是出题者还是答题者都忽略了这一点。因此, 作者在课后又补充了一份学案, 进一步落实掌握文言文字词和文言现象。

3.拓展与探究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六国论》, 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过秦论》与《六国论》两篇文章的异同。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 堪称“史论双壁”, 虽相隔千载, 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 都写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但同是议论文, 二者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式同中有异, 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 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的感知, 拓展学生写作时的论证思路。

三、课后反思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面对文言文这一绕不过去的老大难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找准切入口至关重要。这堂课的教学中, 作者更侧重于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的把握, 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来进行讲解。高中生已经接触过议论文, 他们渴望文言知识本身的进步又陷于文体的迷惘状态中, 如果能借助课文起到示范点评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容易调动。

《背影》教学片段案例分析 第10篇

师:父亲过铁道买橘一段, 是《背影》中的经典段落、文笔精华, 曾让无数读者感动不已。可怜天下父母心, 同学们能联想到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品味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吗?

生1:文中父亲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这让我想起每次离家返校, 妈妈总要叮嘱我到校后给家里打个电话。文中父亲一定是担心儿子的旅途安全, 要儿子写信报平安。

生2:这一段结尾“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就想到初一新生军训报名时, 爸妈帮我安排好之后, 我就送他们出校门。看着爸妈上车回家, 我就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感到作者的内心舍不得父亲离去, 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 有一种离别的伤感。

生3:文中的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父亲是怕儿子路上口渴, 橘子解渴又方便, 所以父亲费了很多麻烦, “穿过铁道”, “爬上那边月台”, 为儿子去买。我的爸妈也总是为我想得很多、很细, 也是不怕麻烦。

师: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父亲为儿子不怕麻烦的呢?

生3: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的。

师:那就请你给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 用语气突出动作的描写;其他同学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语, 加以品味。

(生3朗读文段, 其他学生圈画描写动作的词语。)

师:读得有感情, 能用语气突出动作描写。现在请同学们来品味描写动作的词语。

生1:“蹒跚”一词说明父亲年事已高, 加上身体较胖, 他却坚持“穿过铁道”, “爬上那边月台”, 为儿子买橘子, 实在是爱子情深。

生2:“攀”是写手的动作, “缩”是写脚的动作, “倾”是写身体的动作, 这三个动词说明父亲爬月台已很艰难, 要用全副力气。我觉得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

师:朱自清先生连用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语, 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过程,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部分, 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联想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品味其中父子深情。

生1:通过文中父亲的语言, 我发现父亲对儿子总有太多的不放心, 与我的爸妈一样, 每当我要离家, 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这是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 怕儿子有什么闪失;“到那边来信”, 这是担心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 里边没人”, 这是细心的关照, 还是不放心。

师:你真是太细心了!处处不放心, 父亲的爱真是无微不至!

生2:我还发现一个细节:“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我从“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感到, 父亲总是给儿子最好的东西。我的爸妈也总是给我最好的。

师: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生2:我的爸妈长年在外打工, 挣钱很不容易。去年过年爸爸给我买的是安踏牌的羽绒服, 570元!在挑选的时候, 我自己都舍不得, 可爸爸却说:“喜欢就买吧!”再看看爸妈身上的衣服, 都是很便宜的。我真应该更懂事些!

师:你举的例子, 虽然平常, 但真实感人。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2:我上初中报名那天中午, 跟爸爸到小饭店吃饭。父亲由于急着有事, 就只要了一份青椒炒肉丝。“到城里好好读书, ”父亲一边吃饭一边对我说, “该用钱的地方你也不要太节约, 只要你争气读书, 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没什么。”说着, 不时地把自己筷子下的肉丝推向我这边。我禁不住眼泪盈眶了。

师:你真懂得品味父爱!

师:说到此处, 同学们能再联系作者的家庭背景, 体会买橘过程中蕴藏的父子深情吗?。

生1:当时家中“祸不单行”,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父亲“变卖典质, 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 这就更令人感动了。文中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定是感动的泪, 是特定情境下情不自禁地泪。

(投影:朱自清弟弟朱国华谈《背影》写作背景的相关内容。)

师:是呀, 在这种特定家境下, 父亲买橘的背影便凝聚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师:同学们有过在某种不好的家庭境况下, 感受别样关爱的经历吗?

生1:去年我家养鱼, 由于年底上市价格低, 亏得一塌糊涂, 折了很多本钱。我知道妈妈躲在一边悄悄哭了好几回, 但爸妈没有丝毫的节省, 还照样给我买了过年的全部新衣。现在想来, 我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不易, 感受到爸妈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生2:2007年, 我家特别不顺, 我的成绩总是很不理想, 爷爷生了重病, 爸爸开店又赔了钱。为了生活, 他们都很累。有好几次, 妈妈为我打毛线衣的时候都打着瞌睡。虽然这样, 爸妈对我却更加关爱。每天回家我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妈妈总是不断地给我夹菜。爸爸还是坚持每天接送我上学。现在想来, 我总觉得对不住自己的爸妈。

……

师:看来, 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学生!

师:同学们课外阅读的作品中, 有没有类似文中父亲的形象?

生1:我读过舒乙的《父子情》, 文中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 作者要去东北出差, 临行前向父亲告别。父亲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作者说:“带好了。”父亲说:“拿给我瞧瞧!”直到作者从口袋里掏出车票, 父亲才放心。这与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一样, 爱心备至, 细致入微。

生2:我读过一篇文章, 题目是《五星级父亲》, 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们在不同的时候, 送女儿到不同的大学报到, 回去时一个错过了车, 一个错过了船。都是舍不得住旅馆而露宿街头, 却都告诉女儿说, 住在旅馆里, 条件像五星级宾馆一样。这善意的谎言里, 都是对女儿满满的疼爱与关怀。黎明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 却打不湿他们心中对女儿那份五星级的爱。

(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

师:通过交流, 大家对父爱有了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刚才老师说过, “可怜天下父母心”, 现在, 同学们能谈谈对“父母心”的理解吗?

生1:父母心就是永远装着子女的心。为了子女, 他们想方设法, 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不图回报。

生2:父母心是担心儿女饥饿冷暖、想着儿女喜怒哀乐的赤诚之心。他们用自己的心温暖着儿女, 燃尽生命之火, 就是为了照亮儿女的前程。

生3:我觉得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 就是那样简单——永远把儿女放在首位, 一心为儿女着想, 无微不至;因为, 儿女就是他们的一切。

……

[案例分析]

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这段文字, 语言朴素, 而情感深沉, 堪称文笔精华。教学中, 不少老师总是让学生分析选段如何描写父亲, 探究作者两次流泪的原因, 试图以此引导学生理解父子深情, 但总是效果不佳, 有些学生甚至觉得文中父亲的行为滑稽可笑。总结原因, 主要是没有充分唤醒、调动学生沉睡的经验, 学生缺乏以心换心的体悟过程。

片段案例中分四个步骤,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步, 引导学生联想与作者相似的经历与感受, 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第二步, 引导学生联想某种不好家庭境况下感受过的别样关爱, 使体会走向深刻。以上两步着意引导学生触发沉睡的生活经验。第三步, 引导学生回想课外阅读的作品中类似文中父亲的形象, 触发储备的知识经验, 使体会扩展、丰富;第四步, 引导学生诠释“父母心”的内涵, 促进学生切己体会, 并尽可能使各个层面对话中的各种感受, 在每个学生的内心得以整合、丰厚和深化。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贵有新得, 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 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 是触发”。 (夏丏尊叶圣陶著《文心》第88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任何读物都是作者在某些方面经验的表述, 诉诸于文字, 抒发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而读者“任何新的理解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是从主体的某种理解状态开始的。” (王尚文著《语文教学对话论》第57页,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这里的“某种理解状态”, 哲学解释学称之为“前理解”, 接受美学称之为“期待视野”, 主要包括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换我心, 为你心, 始知相忆深。”阅读就是读者经验和作者经验, 通过碰撞、相印、遇合而进行的汇兑, 是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读者体验的生成。读者的经验愈多, 汇兑作者的经验就愈多, 阅读的体验就愈深。在此过程中, 情感便被唤醒, 且会变得更加丰盈、更加深刻。因而, 阅读教学中, 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触发并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 在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中, 生成丰富的阅读体验。片段案例中, 学生之所以生成了丰富的体验, 就在于触发了沉睡的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11篇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感觉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复习课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1.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缝纫课》教学案例分析 第12篇

根据缝纫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这堂复习课之前已经进行了缝纫机基本操作、机缝基本针法以及手脚协调操作的教学, 学生对这些基本技能都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本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在主题实践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前几次课学习的缝纫知识和技巧, 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 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在课程中启发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教学生为聋哑学校启音部的学生, 除了聋哑残障, 身体及智力完全正常。

二、案例描述

1、案例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激发学习热情; (2) 复习巩固; (3) 主题活动中综合运用; (4) 课堂评价; (5) 课后作业设计。

2、教学目标

(1) 巩固机缝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做到综合、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 机缝各类操作技能的基础复习和巩固。

(2) 机缝各类操作技能的综合、灵活运用。

4、教学内容

(1) 直线、弧线、直角、圆等机缝基本针法的操作复习。

(2) 手脚配合协调性的车缝操作复习。

(3) 在“我的工艺制作”课题活动过程中对各类缝纫操作技能进行综合、灵活运用。

5、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2) 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课堂教授与小组合作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6、课前准备

(1) 物质准备:彩色布料、红色水彩笔、工业缝纫机、剪刀、彩线等材料若干。

(2) 学生准备:将学生三人一组进行分组。

(3)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布艺》视频1个。

7、教学实施

(1) 情景导入, 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多媒体播放《布艺》视频, 在视频中展示各类布艺作品, 包括布艺作品的服饰搭配、家居装饰、布艺包箱等, 并展示布艺商业的繁荣, 体现布艺作品的多彩多样及实用性, 激发学生制作布艺作品的热情。视频播放后, 用问题“你们想自己制作出这些美丽又实用的布艺作品吗?”导入课程。

(2) 复习巩固

情景导入之后, 接着用问题“既然大家都想自己制作出布艺作品, 我们今天就来进行布艺制作, 一件布艺作品的精美制作需要我们的熟练操作, 大家在前几次课堂中, 已经掌握了机缝的各类操作, 今天, 在大家制作之前, 我们先来用一点时间回顾一下各类操作技巧, 然后再更好的进行制作, 好不好?”引入复习环节。在复习巩固环节, 引导学生依次对各种针法等操作技能进行复习。例如:首先进行直线针法的复习, 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老师巡视, 发现问题即刻进行个别指导, 对共同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在直线针法复习之后,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弧线的针法练习。练习时间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缩减或延长。

(3) 主题活动中综合应用

在操作复习结束后, 即刻开展《我的布艺制作》活动。活动要求为: (1) 各小组讨论选择布艺制作内容, 要求简洁大方, 不复杂和繁琐, 针法等操作正确, 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 要求在25分钟内要能完成。 (2) 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布艺制作内容进行设计, 各成员的设计作品成为一个系列。如第一小组选择的布艺制作内容为“女式手提包”, 小组中三个成员都以这个为核心, 进行三种不同形状和布料搭配的手提包设计, 并用缝纫机等材料分别进行制作, 所制作的作品命名为“××系列”。 (3) 在布艺制作过程中, 各小组及各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

(4) 课堂评价

小组课题活动完成之后, 进入评价环节, 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组内评价, 要求小组内成员各自交换作品, 主要看针法等操作技能的运用程度如何, 对不正确或运用的不太好的, 及时提出, 并进行修正。第二部分是班级评价, 所有学生的作品按照小组系列进行摆放和展示, 每个系列作品前放置一张评价纸, 评价纸上分“操作情况”、“工艺设计”两部分, 并附有阶段性分值, 然后由全体学生参观和评价, 评价要求为: (1) 对每个小组的布艺作品进行参观, 首先看针法等操作情况, 其次看设计, 并在评价纸上用“√”画出相应的分值, 每位学生对一个小组的作品只可以评价一次, 而且, 不对自己所在小组的组品做评价。 (2) 两位学生代表收集各组评价纸, 公布评价结果。 (3) 学生自由举手, 从操作情况和设计两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各小组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价。 (4) 老师依据小组评价结果和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并进行表扬和鼓励。

(5) 课后作业设计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巩固性操作和创造性设计, 对个人在课堂中所设计的作品进行修改性制作, 也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进行新的缝纫工艺制作, 制作的重点要求是针法使用正确和流畅, 可以结合手工缝制进行。所有作品将在后期举办的公开缝纫工艺作品展中展出。

三、案例分析

复习课的重点是巩固复习和实践综合应用。本次《缝纫课》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作用”的教育理念, 力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综合运用两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不但完成了缝纫操作技能复习巩固的教学任务, 也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加强了合作和交流, 提升了美感素养, 发展了创新性思维, 在相互评价中加深了对缝纫技巧和美感表达的理解, 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复习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有些学生在控制缝纫机操作上不太熟练。如车速控制不好, 快慢不均, 造成线迹出界;拐角处理不当, 造成缝料的移动和断线问题;缝料的控制不好, 造成缝料的直线、弧线和圆等不能达到要求。 (2) 学生在设计讨论中花费时间有点长, 以至于在后面的缝纫机操作中时间上稍显紧张。

四、对策

总结以上案例的成功之处及所存在的问题, 对聋哑儿童的缝纫课教学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导线”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导线”的教学理念, 构建有助学生多方位发展的学习环境,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尤其对于感知有缺失的聋哑学生, 更是要提供多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在这一教学理念中,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体, 而是起着导线的作用, 将教学指导与学生的主动实践相互结合, 增强师生间的民主互动, 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述案例中, 学生自主选择工艺制作的内容, 并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间的作品评价, 整个课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结合缝纫课的特点, 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缝纫基本操作技能, 还要通过“引导与指导”、“尊重与赞赏”的教学行为以及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等进行团队合作、美感教育和意志力教育等, 实现三维目标。而且,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除了要注重聋哑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外, 还要注意培养其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 进而让他们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注重个别指导

缝纫课属于实践操作课,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简单的进行“示范—模仿”式教学, 而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聋哑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形象, 激发其学习热情, 并启发他们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恰当, 万不能一味的追求灵活多样, 要综合考虑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基础、学校的客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个别指导, 因材施教, 尤其是聋哑学生, 由于感知的部分确实, 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障碍, 个别差异比较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满足聋哑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实行“小先生制”教学方法, 组成“手拉手”合作小组, 将技能掌握又快又好的学生与掌握较慢的学生结合为合作小组, 由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合作和帮助, 共同得到提高。

摘要:缝纫技能教育是聋哑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聋哑学生在缝纫学习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培养职业技能, 掌握一技之长, 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锻炼个人意志, 提高审美能力, 进而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 因此, 缝纫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聋哑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日后的职业发展。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分析一堂《缝纫课》复习课, 来探讨聋哑学生缝纫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缝纫技能教育,聋哑学生,课堂评价,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闵华梅.聋校缝纫课教学的改革尝试[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

[2]李艳红.浅析工艺课教学方法——以缝纫工艺课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

[3]吴永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客服聋哑儿童学习障碍[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6) .

上一篇: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下一篇:最后一个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