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范文

2024-06-23

上市公司会计范文(精选12篇)

上市公司会计 第1篇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有以下基本内容:会计报表, 包括主表和附表。一是主表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4张基本报表和附注组成;会计报表的主表和附表直接披露了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的结果。二是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在表外所作的详细解释和补充说明, 是财务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其他财务报告作为财务报表的辅助报告, 可能提供的信息十分广泛。目前, 我国其他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指标。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发表的代表其意见的正式文件。审计报告通常分为四类: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充分性的问题仍然存在,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甚至进行虚假的陈述、制造虚假的信息, 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的力度不够, 导致会计信息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

(一)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上市公司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编制业绩报告, 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 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但是, 有的公司为了公司上市、调节股价、公司盈余管理或筹集资金等方面的需要, 往往弄虚作假, 违反可靠性原则, 披露不真实的信息。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在证券市场上, 如果公司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则无异于为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留下巨大的发挥空间。由于外界监管机构很难判断上市公司的重大事件究竟何时发生, 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由其自行掌握。许多上市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因为没有能够及时得到该公司已经发生的信息而蒙受巨额损失。绝大多数小股东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只能被动接受上市公司已披露的信息, 并根据该数据作出反应, 致使他们丧失了最佳的决策时机, 因而遭受损失。

(三) 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尽管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应披露信息作出了详细规定, 但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然存在重大遗漏性陈述和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护特定集团的利益, 而故意隐瞒或遗漏重要信息, 对于重要信息含糊其辞, 风险揭示不明, 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科学性。

(四) 会计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差

在中国证券报公布的关于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可理解性调查显示, 个人投资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相关指标完全理解的比例不高, 部分人能够大致理解, 还有部分投资者基本不能甚至完全不能理解。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披露项目专业性过强, 可理解性很差。

三、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投资者的决策。从制度建设、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新《企业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 结合国内会计实务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质量和内容上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要求, 披露要求更为严格, 加强了外部监管者、企业管理层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监督约束作用, 建立起一套符合国际惯例、适应我国实际的信息披露制度。

1. 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合理使用, 使会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新会计准则从国际趋同的需要出发, 考虑到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在有限的领域内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计量同价值紧密结合, 虽然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相关性增强了, 但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其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1)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规定独立性原则, 确保公允价值的获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很多资产尚未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 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难度较大, 而且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系数的确定又主要依赖于职业判断。因此, 要通过制度建设, 使会计人员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尽量作出独立的职业判断, 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有用。

(2) 鼓励上市公司谨慎适度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完善对公允价值有效监管制度

首先, 在内部控制和决策程序上, 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和决策体系。在严格履行决策程序的基础上, 公司要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确定过程做出充分的信息披露, 必须严格把握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 有效地进行市场监管, 防止利润操纵。其次, 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公司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情况, 判断公允价值使用的合理性, 并建议在审计报告中对公允价值使用发表专门的审计意见。

2. 把握好会计政策使用界限, 完善对会计政策使用的事后审查制度

新会计准则对于某些重要会计政策作了适当调整和完善, 运用相关的准则项目, 缩小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范围, 遏制企业的利润操纵和报表“粉饰”。

(二)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

1.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 应当依照新会计准则, 修改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相关法规, 使得上市公司尽可能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会计信息;其次, 要加大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再次, 要严格执法, 加大对违规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

2.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从组织体系上确保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严格执行, 建立一套包括国家证券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组织在内的证券监管组织框架体系。具体方式如下:颁布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办法;以证监会抽查复审为核心, 建立会计信息再监督体系;在中国证监会下, 设立专门委员会, 由其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抽查复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3. 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体系

在整个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中, 中介机构处于核心地位。因此, 必须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 以及对他们在监督技术上的缺陷进行完善。一是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与再监管;二是加大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处罚力度;三是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

4. 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虚假会计信息直接损害着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公众这一群体的监督力量, 可以有效地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比如, 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为公众揭露造假行为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

(三) 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会计信息是由上市公司生产并进行披露的。要治理虚假会计信息, 应该从源头上抓起,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主要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两方面着手。

1.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 而要想规范会计信息披露, 可以调整、优化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会计监督体系,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强化公司的治理。为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下面几项工作:

(1) 优化股权结构

逐步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使股权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 使公司承担更多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培育多元机构投资者, 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 促使其合理、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稳定器”作用。

(2) 完善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建立报酬和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 建立违约行为处罚机制。把经理人员的个人利益跟企业利益紧密联系。目前多采用财务指标评价经理人员业绩, 必然会助长其道德风险, 粉饰公司财务报告。为防止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 应将其他能反映企业长期发展的评价因素引入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

2. 强化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弱化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良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强化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加大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以便能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确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为了治理虚假会计信息, 从内部会计控制的视角出发, 提出以下建议:

(1)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严密、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之成为防范风险、控制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的“防火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 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 以杜绝个别负责人独断专行, 以权谋私;加强对重要职能岗位的控制监督, 建立关键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制度, 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

(2) 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宣传力度, 提高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尤其是管理当局的对内部控制执行力;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管理和控制,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3) 依法加强外部监管

加强法制建设, 通过法律手段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发挥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作用, 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

3. 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通过开办培训班、印发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 对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通过不断学习,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 及时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以更好地适应会计工作。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是对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治理, 是解决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基本手段。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着的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全面、可理解性差的问题, 我国应采取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完善内部治理三方面综合措施, 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和资本市场的规范运行。

关键词: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洪彬.关联方交易披露准则的变化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 2007 (3)

[2]宋晓红.浅谈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关系[J].企业管理, 2007 (12)

[3]蒋顺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M].北京:北京财经出版社, 2007

上市公司会计 第2篇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会计毕业论文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基于IFAC指南

2、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3、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4、会计毕业论文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及推广分析

5、会计毕业论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运用

6、会计毕业论文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7、会计毕业论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期间费用控制问题研究-以xx公司为例

8、会计毕业论文价值基础会计与成本基础会计比较研究

9、会计毕业论文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问题与对策

10、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问题

11、会计毕业论文股权激励的财税差异分析及纳税筹划

12、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13、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存货准则变化为例

14、会计毕业论文新存货准则的特点研究

15、会计毕业论文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其协调

16、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7、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18、会计毕业论文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

19、会计毕业论文代理记账优势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20、会计毕业论文中国石化股利政策分析

21、会计毕业论文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22、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影响

23、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天龙公司的出口退税管理

24、会计毕业论文浅议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25、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个税自行申报制度思考

26、会计毕业论文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与控制方法

27、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研究

28、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29、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

30、会计毕业论文关于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瓶颈”的探讨

31、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与对策探讨

32、会计毕业论文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财务分析

33、会计毕业论文试论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完善

34、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问题探析

35、会计毕业论文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的问题浅析及对策探讨——以顶新国际为例

36、会计毕业论文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37、会计毕业论文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38、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39、会计毕业论文浅议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40、会计毕业论文余姚市创华塑料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41、会计毕业论文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2、会计毕业论文审计市场定价与监管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研究—基于管理优化原则 会计毕业论文新企业所得税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的强化——再看会计委派制 会计毕业论文探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与减值准备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 会计毕业论文中外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Rinker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务筹划 会计毕业论文节能减排的绿色税收政策安排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高管股权激励应用效果的研究——以海南海药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弱化问题的分析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担保企业风险控制与经营模式创新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和对策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xx家具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理论与实践操作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价值链会计下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成本管理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资金运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作业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舞弊的甄别与防范 会计毕业论文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中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以中小型企业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高科技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所得税筹划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会计毕业论文浅论网络会计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研究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国房地产税收问题研究——物业税设计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论中小企业品牌塑造及误区 会计毕业论文次贷危机、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 会计毕业论文负商誉的存在性分析及确认与计量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与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责任会计在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金融租赁理论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成本管理的影响——战略成本管理的简单运用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争议与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A公司为案例 会计毕业论文局域网条件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网络化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影响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xx公司在财务杠杆运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其改进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增值税的税务筹划 会计毕业论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反倾销应诉中的成本会计应对策略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论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筹划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增值型内部审计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天津万华公司会计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及税务处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论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所得税税收视角的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应用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新旧租赁准则的比较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策略浅探 会计毕业论文论增值税转型的企业财务效应

131、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132、会计毕业论文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133、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研究对象

134、会计毕业论文蓝海战略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135、会计毕业论文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以xx财产保险公司为例 136、会计毕业论文企业集团税收筹划初探

137、会计毕业论文医药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38、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139、会计毕业论文新形势下创投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

140、会计毕业论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41、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审计策略分析

142、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基于某公司的案例研究

143、会计毕业论文试述如何优化企业绩效考核

144、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赛飞电器有限公司为例

145、会计毕业论文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146、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147、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理论的某集团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148、会计毕业论文国有企业中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

149、会计毕业论文浅析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

150、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困难与对策

151、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及独立性的思考—以xx公司为例 152、会计毕业论文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53、会计毕业论文中外商誉会计比较研究

154、会计毕业论文xx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困境及其改进

155、会计毕业论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

156、会计毕业论文新旧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分析

157、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例 158、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159、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160、会计毕业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量

161、会计毕业论文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162、会计毕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

163、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164、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对策

165、会计毕业论文出口企业汇兑风险的研究—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

166、会计毕业论文论作业成本法在服务业的应用

167、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清算所得课税:问题与对策

168、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169、会计毕业论文初探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谈起

170、会计毕业论文农药化肥企业仓储与存货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171、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初探 第3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的要求,我国也不断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不断完善对上司公司会计监管体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监管 问题 措施

会计监管是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分析、考评、控制等方法,对会计主体经营活动进行审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加强会计监管已经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监管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的核心职能,这是由会计本质和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且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并成为会计的灵魂。会计监管可以分为单位内部监管、国家监管和社会监管。

一、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所应遵循的原则

1.独立性原则。会计监管机构必须独立于被监管机构,保证其独立性。监管机构按照监管规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但应该与政府的政策功能分开,特别是要保证会计监管机构、监管人员的独立性。

2.系统性原则。会计监管机制是由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系统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汲取能量、获得信息,然而系统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也应具有适应其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会计监管实施机制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促进会计监管系统中的局部目标与总目标协调一致,进而保证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目标的实现。

3.专业性原则。会计监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专业经济活动,具有高度的技术复杂性。因此,监管机构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和实务工作经验,有时可能还需要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的协助来实施监管活动。

4.灵活性原则。市场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会计监管活动的复杂性,会计监管实施机制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适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监管策略,进而在特殊情况下,也能保持对会计监管,或者说如何促使监管制度在计划出现异常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各个监管部门的统一协调性不够。我国上市公司的政府监管部门繁多,不仅功能交叉、标准不一,还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相互协调。虽然多头监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大会计信息的造假成本,但是多头监管最终会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权力之争和部门立法的泛滥。

2.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需要完善。从监管的法律环境看,会计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我国会计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部门立法、部门分割,有关措施缺乏照应、相互交叉或存在遗漏和抵触现象,形式不规范,体系不统一等,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定性。

3.政府监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会计监管必须适度,监管目标应定位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监管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监管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但现在我国政府临管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行政监管寻租现象严重。由于我国政府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政府部门是监管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和评判者,因此给他们寻租留下很大的空间。监管部门拿着手中的权力向企业施压,企图会计造假的企业就给他们送礼,有时监管部门的个别人员甚至直接授意企业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导致某些企业敢于造假,挑战法律界限。

4.注册会计师在监管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管乏力。会计的社会监管是依靠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中介机構对会计工作实施监督。社会审计机构即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专业优势,它承担着依法对会计事项进行核查、验证,作出审计结论的责任。相对于英美国家来说,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稍显年轻,作为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①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已公开的、与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有关的行政处罚与法律裁决表明,我国会计职业界实际所承受的法律风险仍然较低。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没有得到有力的惩处,较低的违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冒险出具虚假报告。②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同样属于经济实体,追求企业效益是他们的目标。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往往为了争得业务、取得审计收入,展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价格的竞争。③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脱钩改制不久,与地方政府仍然存在着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千方百计促成当地企业上市或者对已上市的企业进行保护,有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通过政府力量来达到争揽业务的目的,便不得不听从地方政府的指示,帮助准备上市的公司造假或者对造假视而不见。

三、强化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具体措施

1.完善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监管机制。要健全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就要使《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协调,形成法的合力,才能依法严厉打击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要打破《会计法》与《证券法》之间的相互独立,协调证监会与财政部之间的监管权限,使他们各自制定会计规范相互配合形成统一的体系。在完善我国法律规范体系的同时,还应加强民事责任立法,完善民事赔偿诉讼机制,从实体法上为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保护屏障。其次,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要措施是法律保证。在法律制度上,各相关法律法规应做出较为清楚统一的规定,即不同层次或不同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对行政责任方面的规定应统一口径。例如,上市公司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进一步明确编造虚假财务报告和对虚假财务报告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民事赔偿责任,使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行为所负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清晰明确。应进一步明确编造虚假财务报告和虚假审计报告所负刑事责任的界定标准,增强法律的威慑作用,减少重大违法者存有的侥幸心理。

2.加强对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督。①监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管。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在于以高效廉政为本,制定并有效实施约束监管人员的内部规章和责任制度,以便从根本上防止监管者的官僚主义行为;②监管机构还要受到相关法律和法规的约束,加强法律的监督作用,以防止监管权力的滥用和监管人员的腐败;③要对政府监管机构的授权立法行为进行监督,审查其制定的各项规则的合法性。此项职能应由人大行使,同时人大还应对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则的程序、权限以及具体行政行为实施监督。

3.加强对于上市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①要加强对“人”的控制,把内控工作落到实处。②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以确保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③还应该改善董事会人员构成,坚持执行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意识;规范、完善监事会机构,在公司之外、董事会之上设立由有专业知识、有权威的专家所组成的监事会,它不仅拥有对包括董事会和经理层在内的所有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权,而且拥有对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的任免权。④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4.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监管方面的作用。培养公平的市场环境,提高我国审计的独立性,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市场来约束。①对审计市场的管理要更多的针对注册会计师而不是只针对会计事务所。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政府部门只重视对会计事务所的道德和纪律监管而忽视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这直接导致规模大的、成熟的事务所由于审计问题而解体,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规模小且操作更不规范的事务所成立。这不但没有规范审计市场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②政府应要求会计事务所披露审计收费,而不是限定价格。“低价揽客”是我国审计市场恶性竞争的表现,政府干预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是使情况更加恶化。应该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在不低于行业最低标准下,各个会计事务所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价格,并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审计费用。

参考文献:

[1]潘立新.中国开放性会计监管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黎文靖.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会计研究.2007(8).

上市公司会计 第4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组合选择,极端组合,影响因素

一、引言

国外许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除了考察企业选择或变更单个会计政策如存货发出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 (LIFO) 或先进先出法 (FIFO) 等不同的会计政策的动因以外 (Abdel, 1985;Arcelus&Trenholm, 1991;Frankel&Trezevant, 1994;Hughes, Schwartz&Thakor, 1995;Fredinanad, 2001;Tan, 2002) , 还对会计政策组合选择的表现和动因进行了探讨。Zmijiewski和Hagerman (1981) 研究证明, 管理者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程序组合来获得当期最佳盈利额, 但进行院外游说的公司 (Watts和Zimmerman的研究样本, 1978) 采用极端组合的比例显著高于一般公司 (Hagerman和Zmijewski的研究样本, 1979) 。这一结论表明有效契约观和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观都在发生效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选择研究与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密切相关。早期的会计规范相对统一, 企业所用会计政策的同质特征使得会计政策组合选择研究难以进行。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开始允许很多备选方法的使用, 会计选择组合研究逐渐增多。梁杰等 (2004) 以东北上市公司为样本, 对公司治理对于会计程序组合选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颜敏等 (2004、2006a、2006b) 以2001年沪深股市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选择现状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和解释。田昆儒、姚会娟 (2008) 对2003年至2005年上市公司会计选择现状及成因进行了研究,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主要与证券市场监管因素相关。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设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个计量属性, 使公允价值重新得以应用, 并且有些内容超前设计, 如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对企业相关业务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本文预期2007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选择将呈现出与以前年度不同的特征和动因,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新选择。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定反映公司特征变量的选择及其假设是基于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因素的考虑。

(1) 证券市场监管因素及假设。从现有的研究中可知, 对证券市场监管规定的迎合和规避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最终目标。意欲扭亏的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长久保持上市资格, 预备再融资的公司和高盈利企业也将会计政策选择当作经常性的盈余管理手段 (颜敏, 2005)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上市公司虽有调增利润的客观作用, 但由于退市管制和再融资管制并未撤销, 因而证券市场监管效应依然存在。如果再融资管制有效, 那么, 计划在当年和以后年度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会努力使本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再融资管制决定的标准, 因此该类公司有可能选择调增利润的会计政策;相反, 在当年已实际进行了再融资的上市公司, 预计其在本年度可能选择调减利润的会计政策, 以释放以前年度积累的包袱———为了再融资而尽量少计提和摊销的费用或提前预计的收入。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

H1-1:“计划再融资”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正相关

H1-2:“实际再融资”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由于退市管制的有效性, 上市公司会较多地采用会计政策选择的方式规避该管制。以前年度亏损的公司会选择调增利润的会计政策, 以达到扭亏的目的;高盈利的公司会选择调减利润的会计政策, 努力均衡公司各年的盈利。本文高盈利是指当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值的公司。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6.06%, 高盈利是指净资产收益率高于上值的公司。

H1-3:“扭亏”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相关

H1-4:“高盈利”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2) 盈利能力因素及假设。由于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为了达到一个预期的盈利水平, 因此盈利水平较低的公司肯定不愿意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待考察的变量。

H2:净资产收益率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3) 偿债能力因素及假设。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 本文选择这一个指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资产负债率越高越不可能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

H3:资产负债率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相关

(4) 分红计划因素及假设。本文选取是否实行年薪制和高管人员是否持股作为反映分红计划假设的研究变量。我国学者研究认为, 中国经理人员获得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途径有通过提高盈利增加晋升的机会 (吴东辉, 2001) 、通过配股或增发股票从筹得的权益资本中谋取好处 (张为国、王霞, 2004) , 但本文仍希望证明实行年薪制和持股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越是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 越不可能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

H4:高管人员报酬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相关

(5) 高管人员变更因素及假设。Beatty和Weber (2003) 发现预计到变更当年公司会有巨额损失且更换了管理者的公司, 更有可能选择调减报告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提高亏损幅度, 为以后留置盈余。认为那些用过去巨亏的业绩来解释损失幅度的新的高管人员, 其“大清洗”的动机也许更高。李增泉 (2001, 2003) 、朱红军 (2002) 也发现当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时, 会发生大清洗、计提秘密准备等盈余管理现象, 并证明其变更概率与变更前的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颜志元 (2006) 认为当公司管理层变更时, 新管理层为与原管理层划清界限, 同时为自己今后的业绩埋下伏笔, 在上任初期有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巨额冲销”的动机。本文假设发生高管人员变更的公司很有可能选择调减利润的会计政策, 以尽可能将较差的经营业绩推卸到前任身上。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高管人员比控股股东更有实施权力的空间;而高管人员中, 总经理或执行总裁比董事长更能关注到会计选择。因此本文的高管人员变更仅仅指公司总经理发生变更。提出以下假设:

H5:高管人员变更因素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6) 政治成本因素及假设。本文选取资产规模的对数作为反映政治成本假设的研究变量。本文假定规模越大的公司越愿意选择减少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因此提出假设:

H6:资产规模对数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二) 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假设, 上述各变量定义及预期符号如 (表1) 。表中预期符号是指上市公司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的可能性。“+”表示极有可能选择减少盈利会计政策;“-”表示不可能选择减少盈利会计政策。

(三)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样本选取标准是:

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并具有2007年的会计信息资料, 以此共选取了1461家上市公司作为全部分析样本。研究所需会计政策选择及盈利信息通过查阅2007年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获得,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来源于巨潮资讯网 (www.cninfo.com.cn) 和上市公司资讯网 (www.cnlist.com) 。上市公司再融资信息还来自新浪股票与财经网 (stock.finance.sina.com.cn) 提供的2007年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信息。行业分类和代码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提供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行业代码为准。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全部采用手工方式录入。

(四) 会计政策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表2) 披露了1461家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用情况。

(1) 会计政策的分类。上市公司2007年度报告披露的会计政策中,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折旧计提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是否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否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是否转回、坏账准备是否转回等政策的选择, 其公司特征具有差异性 (因篇幅有限, 差异显著性分析过程略) 。其中, 先进先出法、五五摊销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政策的选择与公司盈利水平和政府监管政策有关, 主要取决于是否是扭亏公司、高盈利公司、是否计划再融资、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高管人员变更的多少等因素。鉴于此, 在以下会计政策组合选择分析中, 有必要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五项政策进行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 鉴于低值易耗品的价值一般不大, 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所以, 在以下分析中不再考虑。 (2) 研究方法。本文假定采用加权平均、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不转回等政策均会减少当期报告盈利;而采用先进先出法、确认正的或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坏账准备转回均会增加当期报告盈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是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政策, 本文依据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多少来判断其增减。其中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中, 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63家上市公司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是负数, 而选择成本法的1295家上市公司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正数, 所以本文将公允价值计量归为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 成本法归为增加当起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参见 (表3) 。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1) 会计政策组合分布情况。如果每种会计政策均有两种程序选择, 则上述四种会计政策可以有16种组合供企业选择。从四种政策发生的频率和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素来看, 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盈利影响程度最大, 最重要;先进先出法、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素较多, 但发生频率较少;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发生的频率较多但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素较少。因此假设某一给定会计政策组合对盈利产生的影响对所有企业都一样, 同时再提出以下假定, 据以评价不同政策组合对盈利的影响。首先, 假定四种会计政策对利润影响程度相同。这个假设使得对报告盈利的影响由16种组合减少到5种, (表5) 中即为5个策略的栏目。策略值的高低表示选择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越小, 策略值越低。增加盈利和减少盈利的两个极端组合 (1和16) 分别被设为“1”和“5”。只有一个减少盈利政策的所有组合用“2”表示, 拥有两个减少盈利政策的所有组合用“3”表示, 依此类推。其次, 假定先进先出法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利的影响程度只是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政策的一半, 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则是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一半。在这一假定下, 16种组合减少为10种组合, (表5) 中即为10个策略的栏目, 第10种策略即四种减少盈利的政策全部使用时, 策略值计算如下:设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a, 则先进先出法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分别为a/2, 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a/4, 四种方法都使用的策略值为a+a/2+a/2+a/4=2.25a。依此类推, 可以分别计算出 (表5) 中其他9种组合的策略值。 (表4) 列示了上市公司全部样本、扭亏样本和高盈利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的比较结果。经过比较三个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 可以发现, 扭亏样本采用增加盈利极端组合的相对频率大于高盈利样本和全部样本, 分别为1.49%、0.27%、0.81%;高盈利样本采用减少盈利极端组合的频率大于扭亏样本和全部样本, 分别为0.54%、0、0.22%。这一结果表明, 扭亏公司有借新准则执行之际增加盈利的迹象, 而高盈利公司有借新准则执行之际调减利润的迹象。

(2) 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结果的国内外比较。将 (表4) 中三个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结果与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比较 (颜敏, 2006) , 可以发现, 2001年ST样本、配股样本、国有股样本采用增加盈利极端组合的相对频率较高, 且大于总体样本, 分别为28.26%、23.53%、20.94%、19.60%, 远远高于2007年采用增加盈利极端组合的比例;另一方面, 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没有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这一结果表明, 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以增加盈利为出发点, 其采用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调增利润尤以ST公司、配股公司和国有股上市公司为甚;2007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既有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 又有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 但增加盈利极端组合比例相对于2001年很小, 不超过1%;67.92%的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组合是混合程序, 即不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成本法、不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基本维持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的会计政策选择。将 (表4) 中三个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结果与Hagerman和Zmijewski (1979) 样本及Watts和Zimmerman (1978) 样本比较, 可以发现我国会计政策组合与国外的明显差别。Hagerman和Zmijewski (1979) 样本及Watts和Zimmerman (1978) 样本中选择极端组合的比例分别为12%及35%。两个样本比例的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Watts和Zimmerman (1978) 样本是进行院外游说的企业。两个样本中的极端组合有两种, 一种是全部增加盈利的组合, 一种是全部减少盈利的组合。其中两个样本中采用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分别占9%和23.53%, 采用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分别占3.33%和11.77%。相比而言,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分布差别并不大, 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混合程序的组合, 如 (表2) 中的选择第10个组合的公司占全部样本的67.92%。

(二) 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会计政策选择策略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为此对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策略和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 (表6) 。从5个策略和10个策略的相关系数来看, 大多数影响因素与5个策略的相关系数更大, 因此下文的回归分析将只针对5个策略的情况进行。从各个影响因素与5个策略的相关系数来看, 计划再融资、实际再融资、高管人员报酬、高管人员变更和规模等变量的相关系数非常低, 因此去掉这5个变量, 选取另外的4个变量扭亏、高盈利、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为了避免4个因素之间相关性过高, 有必要对4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表略) , 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与扭亏、高盈利变量的相关系数非常高。为避免在模型中出现复共线性问题, 所以舍去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这样就剩3个变量参与回归分析。

(三) 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 (表7) 所示。 (表6) 显示, 模型的F值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明用该模型来描述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的因素是合适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可信。但Adj-R2只有0.0123, 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联性较弱, 表明该模型亟待改进。另外, 模型中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小于2, 表明模型没有多重共线性问题。Durbin-Watson值为0.975, 经查表可知模型没有序列相关问题。就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而言, 扭亏变量NL回归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 并与预期符号一致, 说明证券市场监管决定的具体指标――扭亏对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扭亏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呈负相关, 假设H1-3得到验证;高盈利变量LP的回归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 并与预期符号一致, 说明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平滑盈余的目的仍然存在, 高盈利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成正相关, 假设H1-4得到验证。从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重要程度来讲, NL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5104, LP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3433, 说明扭亏和高盈利变量对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的影响较大且相近, 高于第3个变量LEV, 即证券市场监管决定的具体指标——扭亏和高盈利是决定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的重要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如下:策略i=α0+α1NL+α2LP+α3LEV+ζi。其中各自变量解释如下:扭亏NL (-) :越是扭亏公司, 越会选择增加盈利的会计政策以摆脱困境, 此时策略值小;高盈利LP (+) :越是高盈利公司, 越要选择减少盈利的政策以平滑盈余, 此时策略值大;资产负债率LEV (-) :资产负债率越低的公司, 偿债能力越强, 越会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 此时策略值大。 (表7) 反映了影响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几个主要因素。从回归模型的构成来看, 扭亏和高盈利变量相对于资产负债率影响程度更大。说明盈利能力相对于偿债能力仍然是制约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因素, 并且证券市场监管规定仍然在发挥效用。

四、结论与局限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使用先进先出法、五五摊销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政策的选择与盈利水平和监管政策有关。第二, 与2001年会计政策组合选择只有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不同, 2007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既有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 又有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 且增加盈利极端组合比例相对于2001年更小, 不超过1%;67.92%的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组合是混合程序, 即不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成本法、不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基本维持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的会计政策选择。第三, 从会计政策组合分布来看, 采用极端组合的公司主要是扭亏公司、高盈利公司;扭亏公司一般不会选择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与国外相比而言,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分布差别并不大。第四, 扭亏和高盈利变量相对于资产负债率影响程度更大, 说明盈利能力相对于偿债能力仍然是制约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因素, 并且证券市场监管规定仍然在发挥效用。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是样本在时间上的群集, 所有样本都选自2007年, 这意味着数据之间存在横向相关, 变量的系数标准差被低估, 系数的显著性被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杰、于健:《公司治理对会计选择的影响》, 《中国会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年。

[2]颜敏、王平心、张永国:《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选择现状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年。

[3]颜敏、王平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多样性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 》2006年第11期。

[4]颜志元:《会计估计变更的动因分析》, 《会计研究》2006年第5期。

[5]张为国、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 《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6]朱红军:《大股东变更与高级管理人员更换:经营业绩的作用》, 《会计研究》2002年第9期。

[7]Abdel-Khalik, A.R.The effect of LIFO-switching and firm ownership on executives pa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5.

[8]Beatty A, J Weber.The Effects of Debt Contracting on Voluntary Accounting Method Change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3.

[9]Frankel, M., &Trezevant, R.The year-end LIFO inventory purchasing decision:An empirical test.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10]Fredinanad A.Gul.Free cash flow, debt-monitoring and managers’LIFO/FIFO policy choic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1.

[11]Hagerman, R.L., &Zmijewski, M.Some economics determinants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79.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论文 第5篇

一、分析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其操作方法

(一)运用故意隐瞒关联方或关联方交易的方法来粉饰会计信息

这种方法最为常见,特别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等事项,如中科健曾为其大股东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超过5亿多元的担保未予披露;而国内的紫鑫药业,其上下游主要的销售商、供应商均是其关联方,但其在年报中对关联交易只字未提,依靠这些内部交易,其为自己的人参产业做了虚假的华丽包装,最终导致“东窗事发”。

(二)运用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掠夺上市公司

如ST科龙于~间通过关联方交易从关联方天津格林柯尔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其采购价格及采购数量远高于同类市场价格和实际需求(到末这批存货还有1.8亿元未使用),给ST科龙造成资金链断裂、经营负担加重和连年的巨额亏损等后果。

(三)运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的方法,粉饰会计信息

如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案,其实质就是把关联方拆分成多个层次,使其在形式上去关联化,然后通过复杂的、多层次的关联交易,如将同一金融资产在不同关联方之间进行不断地倒买倒卖,使卖出方获得利润,买入方增加资产价值,从而虚增了上市公司利润和资产,使其能不断骗取银行信贷资金,公司股价也不断最高,最终让银行和广大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

(四)甩债权“包袱”关联方“另类红包”扮靓上市公司

12月31日,五粮液宣布将子公司对中科证券的账面值8,295万元债权转让给大股东宜宾市国资公司,转让价格按账面值平价转让。尽管这次转让看上去五粮液并没有“赚”,实际上却化解了子公司8,000余万元的投资风险,使得五粮液卸下了一个“包袱”。

二、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方法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在对重大关联方交易进行决策时必须由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并得到他们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执行,这一制度对可能产生关联方交易信息舞弊的源头进行控制,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就《独立董事制度》本身而言仍然存在可商榷的地方,如独立董事产生的方式:目前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提名,并交股东大会通过,而股东大会其实也由大股东控制,所以,独立董事往往是形式上独立而非实质上独立,并不能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监督职责。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就必须对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如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应交给广大中小投资者,股东大会表决时,大股东应当回避表决。这样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就更能代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机制,加强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的监控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主要是由证券监管部门(如证监会、证交所等)负责,以事后监督为主,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银监会对银行业内部及关联人交易的动态监管方法,主要有:一是实行上市公司关联方名录的报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可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向其报备关联方名录,促使上市公司对自己的关联方进行不断地自查,避免重大关联方的遗漏,同时也可以使监管部门根据名录对照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完整和正确。二是对上市公司拟进行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现行制度虽然明确了重大关联方交易的定义,但除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重大资产重组外,尚未要求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监管部门尚不能动态掌握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情况,如能事先备案,那么监管部门便可以事先掌握情况,一旦发现重大问题可事先介入,避免上市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主要是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及其相关解释,该准则主要对如何界定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判断、关联方交易的类型识别,以及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上市公司规范关联方交易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该准则尚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联方认定的范围应当适当扩大。按现行会计准则,对关联方认定范围主要包括与上市公司存在控制关系的企业、存在重大影响的投资或被投资企业、合营企业、该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以及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的其他企业等,尚未将可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而不属于上述关联方范围的企业、单位或个人纳入到关联方的认定中来,如可能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供货商、客户或借款人,而这些企业、单位或个人往往因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如销售、采购、资金等经营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从而造成他们与公司在某些交易活动的关联化,也给上市公司留下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操作空间。因此,可以适当扩大关联方的认定范围。二是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内容应当适当增加。现行会计准则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内容上最大的不足就是尚未将关联方交易公允性和必要性纳入到披露范围之内,使会计报表的使用人很难判断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和必要。

(四)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工作,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新审计准则中对注册会计师实施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策略、方法和承担的责任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进行职业判断,这将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工作,从而将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独立董事或中小投资者可联合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认为存在疑问或重大的关联方交易实施专项审计,以确认关联方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从而进一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总结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仍待提高,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可避免的存在众多关联方交易。但是,如能将上述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的一些方法逐步实施,那么我们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信息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也能进一步保障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探讨 第6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主要表现在:谎报、虚构资产和财务状况;编造虚假利润或亏损,低估损失,高估收益,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披露不实,改变资金用途不作披露公告;披露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盈利预测弄虚作假,准确性低,预测值与实际值往往相差甚远。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是对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会计信息、企业财务指标信息、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会计信息、重要事项的信息等披露不充分、完整。另外,上市公司还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故意隐瞒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

(3)会计信息披露的滞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中期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年度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编制完成。此规定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宽松的时间,容易造成不合理的内幕交易,并使投资者不能及时得到有关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滞后性。会计信息的滞后性还体现在有的上市公司对有利的会计信息提前披露,而不利的会计信息则延迟披露,避免影响当期的财务状况。

1.2主要原因

(1)利益诱惑,上市公司在利益驱动或诱惑下,往往会隐藏甚至歪曲某些会计信息,以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会计法》、《证券法》等都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义务等做了相关规定,但很少涉及具体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管理上既不统一又不稳定,这就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同时对于违法违规者的打击明显偏弱,惩罚效力不够,往往以行政处分代替刑事责任,这与所获得暴利相比相关法律不足以起到惩戒作用。

(3)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由于审计人员的报酬与被审计单位密切相关,这种利益上的制约关系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丧失应有的执业道德和原则。

(4)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首先为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国有股东长期缺位导致股东与代理人角色错位;其次是监事会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监事会大多只是重复董事会的权利而没有担负相应的责任;再就是董事会不独立,因董事会是由大股东选举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

2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础,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股权结构,通过改制重组、调整持股结构,引入新股东等有效方式促使股权分散化和多样化,避免上市公司为某一股东所操纵;二是明晰产权。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所有者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生成有效的会计信息;三是完善公司内部机构设置。

2.2强化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完善我国《会计法》、《证券法》等实体法,使得内容更具体可行。体系更完备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尽快建立一整套法律法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惩治、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等强制作用,把行政、刑事、民事责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惩罚力度,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

一是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二是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形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三是借鉴海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保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公正健康发展。

2.4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

上市公司会计 第7篇

一、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未形成反向购买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执行。

二、非上市公司以所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等资产为对价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的规定执行。

(二)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的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及相关讲解的规定执行,即对于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

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等,可以为投资者等提供股利、更低的成本或其他经济利益等形式的回报。有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具备了投入和加工处理过程两个要素即可认为构成一项业务。对于取得的资产、负债组合是否构成业务,应当由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三、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规定确定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上市公司的前期比较个别财务报表应为其自身个别财务报表。

海关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即时调整并执行。

(二)利率的适用:

海关根据填发税款缴款书时的利率计征缓税利息。

(三)缓税利息的征收及计算公式:

加工贸易缓税利息应根据填发海关税款缴款书时海关总署调整的最新缓税利息率按日征收。缓税利息计算公式如下:

应征缓税利息=应征税额×计息期限×缓税利息率/360

(四)计息期限的确定:

1.加工贸易保税料件或制成品经批准内销的,缓税利息计息期限的起始日期为内销料件或制成品所对应的加工贸易合同项下首批料件进口之日;加工贸易E类电子账册项下的料件或制成品内销时,起始日期为内销料件或制成品所对应电子账册的最近一次核销之日(若没有核销日期的,则为电子账册的首批料件进口之日)。

对上述货物征收缓税利息的终止日期为海关填发税款缴款书之日。

2.加工贸易保税料件或制成品未经批准擅自内销,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缓税利息计息期限的起始日期为内销料件或制成品所对应的加工贸易合同项下首批料件进口之日;若内销涉及多本合同,且内销料件或制成品与合同无法一一对应的,则计息的起始日期为最近一本合同项下首批料件进口之日;若加工贸易E类电子账册项下的料件或制成品擅自内销的,则计息的起始日期为内销料件或制成品所对应电子账册的最近一次核销之日(若没有核销日期的,则为电子账册的首批料件进口之日);按照前述方法仍无法确定计息的起始日期的,则不再征收缓税利息。

违规内销计息的终止日期为保税料件或制成品内销之日。内销之日无法确定的,终止日期为海关发现之日。

加工贸易保税料件或制成品等违规内销的,还应根据《关税条例》的有关规定按海关总署2004年第39号公告第二条的规定征收滞纳金。

加工贸易保税货物需要后续补税,但海关未按违规处理的,缓税利息计息的起止日期比照上述规定办理。

3.加工贸易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等内销需征收缓税利息的,亦应比照上述规定办理。

(五)对于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包括税款保付保函)管理的加工贸易手册项下的保税货物,在办理内销征税手续时,如果海关征收的缓税利息大于对应台账保证金的利息,应由中国银行在海关税款缴款书上签注后退单,由海关重新开具两份缴款书,一份将台账保证金利息全额转为缓税利息,另一份将台账保证金利息不足部分单开海关税款缴款书,企业另行缴纳。

三、经审核准予内销的,海关应当做出准予内销的决定,签发《加工贸易货物内销征税联系单》并批注相关意见,同时,选择征收缓税利息的适用利率种类为“活期存款”,交经营企业办理通关手续。

经营企业凭《加工贸易货物内销征税联系单》纸质或电子数据办理通关手续。在填制内销报关单时,企业需在备注栏注明“活期”字样。

海关核对《加工贸易货物内销征税联系单》纸质或电子数据内容和内销报关单数据内容并确认无误后,按现行有关规定办理内销货物审单、征税、放行等海关手续。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研究 第8篇

现行的会计监管体系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结合体, 是由立法和执法两种体系结合而成的, 这一思想是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共同的看法。其中, 全国人大的主要职责是立法体系, 而后者是会计执法体系, 相对而言这一体系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与多变, 它表现在会计监管的各个方面, 是各项要素互动关系的有机体现。另一部分的意见则是以黄世忠等学者的意见为主导, 他们提出的是“政府作为最主要的会计监管方式的监管模式”的思想, 这一监管理论的特质十分明显, 比如说, 主要依靠全国人大的派出机构———会计和法律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监管, 并且利用这一机构来加强监管和惩罚的力度, 最终通过这一方式来加强以及巩固会计监管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政府在会计监管中所占的具体比例, 并且明确其在监管中拥有的具体行政权力。

(一) 法律监管体系。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经济机制是, 绝大多数以市场经济运行为主进行的, 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 再进行政府间接干预的计划经济, 二者相互结合的一种综合型经济机制。其中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讲是通过法制来调控经济,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 市场经济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也是要从法律上找寻最终解决办法。在现阶段的国内市场中, 会计监管中法律监管部分已经算是初步建设完成。在当下的社会体制下, 我们有必要承认, 正是因为诸多法律法规的存在, 才使我们现今的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更加透明和公开, 并且对保护投资者相应的合法权益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二) 政府监管方面。一直以来, 政府监管在我国会计监管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都是举足轻重的。政府的职能机构一直以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固然我们对行政手段的利用让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与成就, 也正是由于政府部门过度的行政干预以及行政条款过于繁复和杂乱等其他的很多原因, 造成了我国的会计监管很多弊端的生成。

(三) 注册会计师自律监管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监管相类似的, 注册会计师间的自律监管也是整个监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 它的这种重要性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运作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变得举足轻重。但是,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运营的时间并不长, 事务所与它所在的地方政府一直就存在理都理不清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样, 使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依赖于其他不相关的各个方面, 以至于使其独立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会计监管国际比较

(一) 国际会计监管概述。在国际经济市场上, 一旦提到会计监管模式, 首要的就是占据全球经济生活的两大类最主要的监管模式———集中型的会计监管模式和自律型的会计监管模式。不得不承认, 在国际经济生活中, 美国政府正在使用的这一监管体系———集中型监管模式, 所占比重相当巨大, 但是集中型监管模式也是具有各种优缺点的, 它的主要优点是市场的自由度已经十分完善, 并且已经完全独立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 这样使会计监管职能发挥的过程更加的公平、公正以及客观和有效, 并且这一种监管模式相较于其他各种监管模式, 在监管力度上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样这种监管方式也是存在一些不足与缺点的, 比如说公正效率低下以及运作风险巨大就是它的两个主要的不足之处。由于自律型监管模式自身对于行业自律的看重, 造成了它本身优缺点并存的可能。它的主要优点是通过自律机构来体现的, 因为自律机构的运作相对而言比较灵活, 对于各类突发状况能够迅速并且高效地做出相应的处理方式, 正是因为这样自律监管的模式使得它的监管与工作效率相对于其他的模式更加高效和快速同样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 它同样也具有十分严重的缺点, 比如说监管的力度和相应的权威性并不足够, 而且它的协调性远远不如集中型的监管模式, 并且它的运作公平性十分有限, 面对各方权利利益的相互协调与运作不能作出正确的保障。

(二)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提到集中型的会计监管模式, 就不得不说一说其中的典型国际代表———美国。在美国现行的监管模式具有十分的鲜明特色:运作手法通常情况下以会计行业自身的自律监管为重, 出现一些无法合理解决的突发状况时才会利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进行第二次的解决尝试。

(三)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当今国际格局结构下, 自律性的会计监管模式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 而这种模式以英国最具行业代表性。二者之间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在审计方面的不同。自律型监管模式是完全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审计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律型监管模式还是主要利用了民间审计方式的一种监管模式。在会计监管方面, 英国上市公司最看重的一点就是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

三、我国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 我国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管中的法律条款协调性不高。在当下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的规定中, 《会计法》与《证券法》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法律, 并且它们两个是在宪法下的相互平行的立法体系。但是在这两部法律中却存在很明显的不协调之处,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个权力部门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权力不统一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两部法律条款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它们的规定各自自成体系, 使会计监管严重缺乏协调统一性。从会计监管的法律层面上来考虑, 立法体系将各部门详尽的进行分析, 使各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疏通和沟通, 缺乏相互的照应和管理, 造成了许多制度外的相互交叉以及遗漏和抵触, 这样的形式和体制是极度的不统一和不规范的, 使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监管处罚力度过小。在当下的机构管理下, 出现了监管不统一和缺乏监管力度等问题。比如说证监会的主要处罚手段是罚款, 公开谴责则是各大证券交易所惯用的违法处理措施。当某些公司或企业出现违规现象需要处罚时, 各个权力机构的处罚手段相对而言都是非常单一的。一般情况下, 证监对违法企业的罚款集中在30, 000~600, 000元不等, 依照违反法律条款的程度不同而变化, 对法人代表和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也只是警告, 最严重的也只是罚款;公开通报批评这一最简单的处罚手段, 则是各大证券交易所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处罚手段。

3、内部监管缺失严重。内部监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点, 在上市公司内部设立的董事会无法正常发挥自身应有职能, 执行严重缺乏独立性, 只能依靠其他机构共同完成相关事宜, 并且对绝大多数管理层都不能进行有效监管;第二点, 在上市公司内部设立的另一监管机构———监事会, 与前一机构董事会相同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机构职能, 没有任何权威可言, 实施正常的监管作用是相当困难的;第三点, “内部审计”这一个监管形式应该是监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可是在我国国内, 绝大多数的内部审计都是走走过程, 流于形式而已。

4、政府监管力量分散、不集中。首先, 政府职能机构对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经常会出现监管失效以及监管空缺的现象, 使正常的监管活动进程出现各种问题, 最终导致监管进度缓慢, 甚至其他严重后果;其次, 完全的信任监管机构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对监管机构不进行效力监管, 监管机构对于监管工作就会出现不够重视的态度, 最终出现监管失力的情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相应的法律条款只是给予了政府权力部门监管的权力, 但是却没有规定, 当出现监管失败时, 最终由谁来承担这份责任。

5、行业自律监管力度不足。在现今的社会经济情况下, 我国进行会计行业监管的最主要的机构是会计师事务所。但是, 由于种种体系上的不健全, 致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自律监管并不能十分有效的进行。事务所是独立存在于经济市场上的一个盈利机构,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身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 其中不乏大打价格战等形式。也正是因为这样, 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也就应运而生, 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一些违背诚信原则的事情也就时有发生。

(二) 对于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构想及提议。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今使用的会计监管模式的确是存在巨大问题的, 有诸多需要修改革新的部分。同样, 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 我国想建立正常有效的监管模式,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政府的职能部门为主要的监管机构, 建立法律、媒体等各方面共同监管的格局。在这一体系下, 模式的各个组成成分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作用, 并且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各个监管个体相互制约的同时, 相辅相成的组成了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研究 第9篇

关于会计监管的内涵不同时期存在不同观点,但中心是资本市场上不同层次的监管当局通过制定并运行有效的监管条例和机制,作用于上市公司和企业主体,并且运用必要的宏观和微观监管手段、监管制度保证资本市场上所有的企业和上市公司真实合法披露,反映自身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制度作用于监管客体,有效保证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整个过程中信息的有效度,从而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本市场中利益相关者的,实现资源的最有优配置。由于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主体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重点、企业内部监管为前提和注册会计师监管为外延的“三位联动”的监管体系,监管的范围逐渐延伸,层次逐渐增强。其中在整个监管体系中,政府监管是最早的监管主体,通过微观的会计准则和中观、宏观层面的财务会计制度,这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法规对于规范上市公司和企业主体的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发展良性的资本市场经济秩序非常必要。监管体系的最后层次社会监管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和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反映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的鉴证,合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和公允性。内部监管主要是上市公司自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遏止会计信息失真,上市公司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制定制度,从内外治理结构不同层次进行会计监管,对上市公司强化内力意义重大。虽然不同层次的监管主体对上市公司预防会计造假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是监管主体层次不分明,极易形成监管空白或监管重叠等现象,上市公司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资本市场会计监管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府监管层级较多,造成监管空白随着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宏观、微观、中观环境的改变,当上市公司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时,由于各类法规立法初衷不一致,彼此在对上市公司法律责任的界定不能共享,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存在制定与执行之间的不相吻合,会造成了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这样的立法效果对上市公司出现的造假行为从高层次上缺乏监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如《会计法》和《证券法》都就上市公司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如何进行处罚做出相应规定,但两个法律之间又相互独立。如《会计法》的制约对象是“所有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和主办会计”,该法律颁布实施的时间较长,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不强,与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诉求也有很大的差距,与《证券法》的规定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多法制约的现象导致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不真实的信息时候进行处罚的法律责任裁定时承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法律层次矛盾的难以协调就会对上市公司的造假威慑力不足,权威性不够,上市公司造假成本比较低。而且《会计法》和《证券法》中都是针对上市公司造假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不多,基本都是整个上市公司的集体承担责任,没有将责任下达到领导者个人,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与造假收益相比非常小,这些都给上市公司造假和监管缺失环节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政府监管盲区的存让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过程中总存在造假的机会。

(二)社会监管自律机制薄弱,监管效率低下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监管采取行业自律的形式,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管理,并且为了增强行业的质量,还有最早由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管理,同时各个事务所为了增强每个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感,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对事务所的每个执业和非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科学管控,提升每个注册会计师为社会公众的服务意识,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服务化的意识不足,形成的系列规范性的制度和公约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加上目前审计市场的竞争白热化状态,注册会计师行业内总会存在压价招揽客户、迎合被审计单位的不法要求等不正之风现象,注册会计师自身造假承担法律诉讼的现象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也是屡见不鲜,所以社会监管从执业诚信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并没有强劲的动力进行纠错。长期下去,社会监管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效率低下。不仅如此,由于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对社会审计行业自我保护和自律监管力量薄弱,集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于一身的社会审计行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监管机制,独立审计建立的同业质量互查机并未真正得到执行,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是自主盈亏的企业实体,生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唯一目的,建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和声誉机制并没有起到从根本上约束事务所每个注册会计师的初衷制度设立的面对。目前的社会监管体制和行业自律性质具有太多的政府的烙印,这就使得处于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独立第三方审计生存发展环境非常复杂,既不能行使政府监管的宏观调控职能,没有办法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的效用,多重监管的体制会减弱注册会计师进行客观公正监督鉴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所以现实多重监管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制约力度不强,造成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效率非常低下,也会给上市公司造假提供可乘之机。

(三)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产权不明晰,监管效力不足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不明确和不合理会造成大股东、小股东、关联方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不清,也会减弱上市公司的经理层、董事会全力为公司股东服务的积极性,波及到上市公司自身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中内部治理结构产权不明晰的现象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中不同层次产权主体对上市公司本身要求的利益诉求,导致上市公司在依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利益的分配过程中形成不同很多层次主体的矛盾,导致潜在的股东会对上市公司丧失信心,不仅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与流通股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链条中,也存在产权不明晰的现象。上市公司属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集团,股东将资产经营权授予经理人,但每个上市公司都有明确的章程规定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主要是大股东拥有整个上市公司的剩余价值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上市公司的代理人或经理层必须尽最大努力经营上市公司采能获得与贡献相当的劳动报酬,有些上市公司以利润或股价为经理层获得期权和基本报酬的条件。这个条件一般以数字为基础,这就造成了在万不得已情况下,经理层造假的现象。当股东和经理层的责、权、利相一致的契约的时候,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以契约为依据分享利润分担亏损。但这种理论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作为最大委托人的国有股东是其实是政府,这种非人格化的政府并不关注整个上市公司的自身经营发展情况和未来的走向,而是上市公司目前能够给政府带来多少的政治荣誉,如上交的利税和解决的就业问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决定其报酬与地位升迁的依据,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背后所折射的政治业绩。除了国有股大股东之外,中小股东也非常注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其资本收益的大小,所以不同层次的委委托代理链条长,但最初的代理目的是非常一致的,需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最大化,这也就当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时有造假的可能性,迎合不同层次的代理人的需求。上市公司产权归属关系模糊即“国有产权虚置”会形成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的局面让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产生可能。因为在这种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下,经理人通常都代表最大股东的利益,有些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合二为一,信息不对称和缺少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使得上市公司的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当初对其的业绩约束,而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进行虚假呈报。虽然部分企业设立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但下位对上位的有效监督很难到位,很难形成对执行董事和大股东代表的有效制衡。很多上市公司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监管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在审查上市公司出现的违法经营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很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属于上市公司或者企业自身,与所在的单位存在利害关系,出于保全自己利益和地位方面的考虑,其对本身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管的力度与效果常敢怒不敢言,这种地位的尴尬会削弱上市公司内部监管的效果,内部监管的基础将非常薄弱。

三、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构建对策

(一)理顺不同层次的监管体制,强化对监管部门的再监管为了增强上市公司的实力,必须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监管体制对上市公司的制约力度,明确划分各监管主体的职责,强化对监管部门的再监管,形成不同层次的有序监管层级。首先,确定最主要的政府监管部门在要求上市公司必须真实披露自身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而且政府部门必须有切实有限权威要求上市公司服从,同时保持这些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之间的公正性和独立性,确保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为社会公众所有,要求剔除内部人控制披露信息的局限性,保证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上市公司向社会公众供给的公共物品,会计信息一旦存在作假行为,就必须保证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最终控制权,而且对上市公司的违法监督成本进行追究不至于太高,否则社会公众只能自己对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对自身的损失买单,导致所有的公众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失去信心。但现实中对上市公司的各层级的政府监管主体职责不明、职责重叠等造成对上市公司监管空表或监管重叠的现象,应明确划分不同层次的监管主体的职责。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核算披露会计信息适用的准则制定、颁布与修改工作,从大方向上把握上市公司如何将自身的经济活动凝练成会计信息以及如何披露;证监会的工作任务主要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怎样为报表使用者服务,不能出具虚假的报告,如果发现上市公司粉饰报表而且造成报表使用人遭受损失,就必须追究出具报表的上市公司和对报表进行鉴证的注册会计师,当能够证明这些损失和虚假的报表有关系,证监会就必须追究这些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的责任,对上市公司就会有所惩罚。由于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为了提升自身的声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出具虚假的会计信息并不是必然的现象,所以一定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上市披露的信息从法律的角度对其监管,如果出具的信息有假,必须对其进行制裁,增加上市公司的责任感和威慑感。由于不同层次的监管主体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有所不同,权限也各不相同,由于不同层次法律规范之间无法做到有效地衔接,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才会对他们出具的报表存在造假的空间,这就要求不同级别的监管部门必须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各方面进行界定,避免出现监管重复或空白现象,在界定上市公司因为不同的原因承担的责任时候能够有理有据,同时要求上市公司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财务会计法规披露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信誉,不能为了一时的利润随意造假,为了客观界定上市公司的责任的同时,各个不同层次的监管政府部门候能够做到对上市公司反映自身在同行业有竞争力的数据保密,遵守对上市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信息的保密制度,同时为了增强监管效果,各个监管部门的监管结果能够相互共享,也就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监管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监管结构互通有无。良好的协调共享机制和制度能够促进这些政府监管部门以最小的监管成本达到对上市公司非常好的监管效果。在不同层次的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制度的制定又存在滞后性,而且法律法规对监管各利害关系人权、责作出了明确划分的情况下,但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所处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存在滞后性,没有跟上是正常的,这样监管就会出现新的真空,这就需要不同层级的政府监管部门出面进行协调;各监管部门之间需要通过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节约监管资源,使重复监管或监管冲突达到最小化,提升监管效果。政府各监管部门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建立并落实监管责任制,加强对监管者的再监管。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政府、行政、立法、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的明确划分,确保各不同层次的监管主体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实施监管,从而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果和效率。政府制定规则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即代表行政性质的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又可以作为最大的国有股东参与上市公司经营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活动的决策,但还同为监管者需要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有时候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并不能满足政府对上市公司某些政绩的需要。这种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的角色定位很难对上市公司需要披露什么会计信息,需要粉饰什么信息必须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尤其是当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利益冲突发生在国有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公正、公平的监管就会在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之间很难协调。因此,加强会计监管必须要转变政府监管在上市公司整体监管中的角色,从资本持有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能够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生成、披露整个过程中的角色进行转变,全力充当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守护者,而且要加强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政治权威性和威慑力,这样才能从大局上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

(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这是提高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真实公允性的最根本的措施,同时也能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特别是从经济利益角度上进行制约,这样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制约,上市公司造假的会计行为减少,所以必须建立健全会计监管相配套的法律机制。完善的法律必须对造假的上市公司进行处罚,但现行的法律大多数针对造假的上市公司进行刑事处罚和行政处分,刑事处罚几乎很少,而且都是集体问责,威慑力不足,对受损失的社会公众能够补偿的民事责任基本不怎么采纳,这样的处罚措施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威慑力不足,如果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没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进行处罚,上市公司没有侧低的利益损失最高点,会计造假行为才会屡禁不止。违规行为是上市公司具体的责任人造成的,应该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实施者头上,这样才能让责任者有严重的使命出具真实的会计报表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因此,要加大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为了削弱上市公司造假动机,必须从根本上建立健全对受损的社会公众的民事赔偿制度,这样上市公司进行造假的成本非常高,所有这些必须要求国家从法律的角度完善上市公司的民事赔偿机制,当广大投资者能够通过完善的举证方式完成自身利益受损的民事赔偿机制,就会有很高涨的热情参与对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出具的会计信息的监管,在机制上如果广大的投资者都参与到监管中去,当造假者侵犯其权益特别是投资失误与上市公司出具的造假信息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时候,必须要求上市公司责任人和上市公司整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且一旦由受损的社会公众向相关的监管部门举报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而且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直接造成了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后果,造假和受损后果存在因果关系,能够很快得到赔偿弥补损失,这样上市公司就会从经济利益上受到切身损害。所以当上市公司存在违法行为时候,必须有完善的诉讼赔偿机制,不会出现社会公众监管成本高,获取合法收益补偿非常难的现象。建立健全对造假上市公司的民事损害赔偿措施,不仅责令违规违法者赔偿受损害的厉害关系人的损失,而且还必须从根本上要求造假的上市公司上缴上市公司的违法所得,这样能够对违法违规者规者给予物质上和声誉上的巨大负担,严厉的惩罚措施会让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的几率大大减少。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更多的是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没有完善的民事赔偿制度,没有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上市公司和社会公众之间平等的地位。更没有专门用于针对上市公司完整的民事诉讼的制度,就算出现几率很小的诉讼成功现象,搭便车的现象又不能避免,很多社会公众没有动机进行诉讼,这也就给上市公司造假更加有机可乘。所以必须完善民事诉讼制度,当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虚假信息投资决策失误时,公众只需花费很少的成本进行民事诉讼。为保证对上市公司的民事诉讼成功,可以完善集团诉讼的制度。现实之所以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比较猖獗,就是因为很多中小投资者在由于虚假的信息受损后,由于精力和财力的有限性,很难进行诉讼,而且由于中小投资者对财务知识理解的局限性,也很难拿出客观的证据证明损失和违法行为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完善的法律应允许广大受害的社会公众采取集团诉讼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让受损的社会公众的利益得到满足,经济利益的亏损能够对造假上市公司产生巨大的威慑效果和震撼作用。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充分发挥独立监管作用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由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管教育监管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能够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由于成员基本的门槛非常高,所以注册会计师协会基本采用自律化的运作管理模式。协会可凭借其拥有的专业优势,就注册会计师在具体执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系统的事前事中的监管,作为行业性自律组织,中注协必须履行好行业自律的作用,更好实施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自律性作用。同时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效果,必须充分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被审计上市公司没有经济利害关系,这样才能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发现上市公司造假的虚假会计行为,为社会公众服务。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强化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当没有脱离改制完成的财政部门对社会审计的监管,最大限度提高提高社会审计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鉴证质量,扩大社会审计的作用,缩小社会审计的作用发挥在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期望差距。同时,尽快完善政府监管工作规则和相关的惩戒办法,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制约的质量控制制度,对造假违反法规的注册会计师进行有效的惩罚,给其他欲违法违规的注册会计师一定的警示。同时行之有效的监管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催促注册会计师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并从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角度进行把关。建立健全审计市场的的准入制度。由于当前注册快会计师的行业市场竞争特别激烈,很多事务所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降低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把关不严,所以为了对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表进行把关验证,必须提高事务所的准入制度,能够从源头上遏制造假的动机,事务所能够查出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虚假行为,不但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质量,也能够扩大事务所的声誉,从主观上提高事务所的职业质量。如果注册会计师出于主观故意和过失行为不能发现上市公司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造假或者舞弊,致使上市公司的利害关系人蒙受损失时,必须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这样社会审计才会有责任感进行监管,营造整个审计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避免出现不当竞争现象,充分利用独立第三方监管强化对整个资本市场的鉴证,发挥资本市场守护者的角色,提升注册会计师为客户服务的诚信意识,强化执业行为引起的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增强整个社会审计行业的执业水平,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效用对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进行监管。

(四)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在整个制度框架内,上市公司的治理层、管理层、经营层都要受到相应的约束,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能够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所以完善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框架,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点,强化上市公司出具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构建有效的内部监管体系。首先,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监督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强化对上市公司经营服务的董事会的功能和经理人之间的权利责任的划分。为加强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制约。可以改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最大程度限制独立董事的提名权,避免独立董事成了大股东权利的代言人,制约独立董事对大股东的权利与义务,最大程度要求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避免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一定要明确对独立董事明确的惩罚与监督机制,独立董事一旦执行不力可以撤销,避免独立董事成为花瓶董事和独立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并推行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一旦独立董事的某些决策不力造成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损失,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种损失不是独立董事故意造成的,可以避免独立董事承担责任,否则必须要求独立董事承担责任,这样对独立董事的责任才能进行客观定性,既避免独立董事的能力不被否认,也能避免独立董事为大股东服务忽视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了避免独立董事承担的责任巨大受损失太多,可以由购买的独立董事保险,独立董事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买单,使得独立董事不至于在出具决策的时候缩手缩脚。并在上市公司之间推行独立董事互不相容制度,防治上市公司进行造假,上市公司自身也要实行治理层、经理层互不相容制度,也就是公司经理、董事长不能合二为一制度,避免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权利义务的相互交叉现象。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强化独立董事的功能,真正起到独立代表股东的利益。其次,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监事会的功能,监事会要真正达到以权力制衡权力的目的,为中小股东服务,最大程度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在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监事会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形成制约大股东以及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经理层和治理层,监事会应真正能够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为股东、职工负责,鉴于监事会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代表,为了形成对治理层和经理层的有效制约,一定要在监事会章程中有效界定不同类型的监事在监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这样就能全方位代表上市公司的所有的股东的利益,同时规定每种类型的监事在监事会中所占比例,为了避免监事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势,要求所有的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监督费用一定要有明确规定,保持监事会在经济利益、地位上、精神上和董事、经理的独立性;尽可能承认监事会的权威性和监事对董事、经理层的监督制约。最后,强化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作为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上市公司及时发现报表中存在的错误舞弊行为,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造假的动力,并且能够和监事会联合起来能够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上市公司根据制度成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设置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可以要求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局机构附属监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或者公司副总,有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附属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显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效用。发挥内部审计查出错误和舞弊的及时性,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制约作用。一般来讲,内部审计除了日常负责审核上市公司的账目资料外,还必须审查评价上市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还包括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企业内部个职能部门分是否执行企业的各项制度以及企业的各项制度是否有效。内部审计在审查评价各部门执行制度,还要监督各个职能部门执行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发现各个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向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和报告。切实保证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真正发挥审查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将外部审计运用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借鉴于内部审计实践中,提高内部审计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能力,增加内部审计为上市公司造假行为进行监管的效力。上市公司为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造假行为损害的是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所以必须完善对上市公司的不同层级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效力,形成兼顾合力,为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摘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会计监管制度,能合理保证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行。本文阐述了会计监管的内涵及目前资本市场上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不同主体,对当前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第10篇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按照相关法规规定, 采取公开报告的方式把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信息提供给投资者, 有利于各种决策的开展, 是经济决策的一项基础活动。规范有序的信息披露, 可以在证券市场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为上市公司稳定健康发展和投资者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当前, 我国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识, 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环节考虑比较薄弱。

二、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是很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 股份公司为了达到公司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的方便等目的, 往往采取操纵行为, 弄虚作假, 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如包括飞龙实业、中国高科等公司的违规虚假披露行为, 类似情况屡见不鲜。

(二) 会计信息披露时效性较弱。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 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 并向社会公布, 说明事件的实质。目前, 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开的状态来看, 各种会计信息在披露时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有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完全站在自己利益的视角上而忽视了披露一些会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比如收购、兼并、重大债务的纠纷、转让股权、改变了投资项目的投资进程等。

(三)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 随意调整利润分配;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 或根本就不披露。

(四)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弱, 随意性很大。

当前很多企业业务存在不稳定性, 企业损益情况在时间序列分布上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 再加上企业对会计管理并不是十分重视, 会计核算并非十分规范, 而且缺乏必要的会计标准。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分析

(一) 缺乏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企业制度创新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其中相对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对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了完善。目前, 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引发的信息披露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股独大”使得公司信息披露不能兼顾各相关者利益, 而是体现大股东的意志, 导致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使得董事会职能失灵、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这也使信息披露极不规范, 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公司缺乏或不执行内部信息管理制度, 弱型效率的资本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相关性。所有本该公开而且可获得的信息在弱势有效市场下不能立即被所有投资者获得。

(二) 政出多门, 执法不严。

目前, 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 权责界定不清, 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由于两者职责不明又缺乏协调和沟通, 披露要求缺乏一致性, 造成执行中的混乱, 给披露虚假信息创造了可乘之机, 会计制度、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提供了诱因和漏洞。

(三) 低廉的违规成本。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对于违反法律行为的惩罚都有详尽的规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主要是以行政责任为主, 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但是有关民事责任的规定最薄弱。主要是重在惩罚, 而不是对投资者的赔偿。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来说, 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的责任体系显然很难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慑作用。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行政罚款为30~60万元。这些罚款与其所获取巨额非法利益相比, 微不足道。

四、对策建议

(一)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程序来有效地管理企业, 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分工明确, 彼此能够相互牵制,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其次, 不断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素质。通过选拔、培训等方式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建立一支不仅业务过硬更具法律意识的专业队伍, 让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符合岗位工作要求。

(二) 严格执法, 加大处罚力度。

应该完善处罚机制, 提高处罚的公开性。如增加公开谴责的处罚, 增加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 达到有效处罚违规、阻止再犯的目的;加大处罚的力度,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成本等。

(三)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

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 一旦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 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 应加大处罚力度。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 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步形成。本文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琳芳.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林红.以目标为导向,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透明度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透明度 公司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而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信息披露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特别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普华永道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一个国家的会计透明度与其金融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会计透明度越高,其资本成本越低,对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反之,会计透明度越低,其资本成本则会提高,进而阻碍经济的复苏或增长。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UNCTAD)的调查报告直接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该报告上,会计透明度不足被认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调查还发现,企业会计透明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比透明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所承受的冲击和市场震荡明显较小。

2001年1月,普华永道发布了“不透明指数”(The Opacity Index)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以35个国家(地区)为调查对象,从税收、法律、财政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政府管制等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序。在对会计准则与实务(含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不透明”研究中,中国的会计不透明指数为86,仅次于南非(90)。总的不透明指数为87,位居35个国家之首,远高于新加坡(29)和美国(36)。从红光、蓝田的骗取上市,到银广厦、中储股份的虚构利润,再到中科创业、鞍山合成等虚假重组,证券市场上演了一幕幕虚假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件,佐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透明度不高。会计信息不透明只是问题的表现方式,真正的原因都是超出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外的,包括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潜在利益激励、公司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政府介入过多过深等等(魏明海,刘峰,2001)。会计透明度的提高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清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审计监管为基础。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措施。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缺陷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

1、股权结构不合理,阻碍会计透明度的提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在原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后上市的,70%以上的股份最终所有人为国家所有。曾庆生,陈信元(2005)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类型对代理成本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国家控股公司雇用了比非国家控股公司更多的员工,其劳动力成本也比较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结构也会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有显著影响,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以行政方式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任免国有股股东代表,表现为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间接地以行政方式决定了董事会中的大多数董事。二是国有股权代表将其投票权视为“廉价投票权”,不关心自己的投票权,不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任,表现为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在监督机制、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利用政府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了对公司事实上的控制,道德风险时有发生。在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时,又可利用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经营责任。风险与收益不配比使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甚至会计造假、粉饰会计报表、操纵利润的动机。

2、小股东监督难以实施,阻碍会计透明度的提高

利益不对称,小股东难以监督大股东行为。中国上市公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公司往往置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之下。大股东往往利用其绝对的控股地位,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市场操纵等手段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叶康涛,陆正飞,张志华,2007)。控股股东与小中小股东在利益上是很不对称的。利益不对称的直接表象体现在:一是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不等价的资产重组,利润转移等现象。二是监督成本的不对称。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所花费的成本,平摊到其持有的每股股份后数额较小,并且其监督成本经常会被转移到上市公司。而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数量少,其如要“用手投票”所得到的利益与其所对公司实施监督所负担的成本是严重不对称的。在利益不对称的条件下,中小股东更愿意其他中小股东来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从中获得收益,并且不用承担任何成本。博奕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中小股东都不会去行使其所拥有的投票权。

3、公司激励机制不合理

激励理论认为,当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经理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此时股东与经理签定基于绩效的报酬合同,可以激励经理努力工作,减少其代理成本。然后在我国,虽然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较一般国有企业有所改进,但公司的内部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原国有企业模式。一是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层面上,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用传统的官位激励方式来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勤奋敬业,具有良好经营业绩的管理者往往被提升到政府部门任职,导致大量优秀企业家流失。在经济利益激励上,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仍采取与经营当期的企业利润挂钩,以财务指标作为评定其经营业绩的依据,很少关注决定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指标。二是由于一些法律、政府干预等限制,诸如职工持股计划等在国外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魏刚(2000)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货币收入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而且,“零报酬”现象严重,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水平偏低,“零持股”现象比较普遍。激励机制不合理促使经营管理者行为短期化,不注重企业长期发展,粉饰会计报表、虚造利润等行为时有发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4、审计监督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对于上市公司,审计监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审计机构会计事务所的外部审计,二是来自于公司内设审计部门的审计。来自于公司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按道理来说本来可以有效地发挥对公司的监督职能,虽然上市公司可以自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并且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是在我国现在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长、总经理集于一身的情况下,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权力全部掌握在管理者手中,被审计人又是委托人,民间审计的独立性不可能得到保证,独立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就值得怀疑。而对于公司内部设立的审计部门,一般是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在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之下运作,为控股股东服务,审计独立性远不及社会审计,其审计监督所能起到的效果和监督作用较之社会审计更为逊色。在我国上市公司社会审计都不能保证其审计效果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也不能确保其作用。

三、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会计透明度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廖秀梅(2007)发现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信贷决策中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信贷决策有用性在所有权制度层面被削弱,主要源于企业与银行均为政府终极所有时银行监督缺位,银行信贷决策中是否使用会计信息不单单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也受所有权制度约束。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解决上市公司中中小股东与控投股东利益不对称现状,有效地均衡信息分布,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并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股权结构合理化,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将国有股转让,使股权分布适度,即股权较为集中,但集中度又不太高,并且公司又有若干个可以相互制衡的股东。这种股权结构是最有效率的,可以有效地避免股权高度集中,也有利于在经理层经营无效的情况下能迅速更换经营管理者,同时也可以避免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不分立的局面,或避免总经理只维护大股东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总经理只是相对控股股东的代理人,大部分股东对经理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各股东的相对监督成本也不会太高,其他股东也因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而具有监督动力,而不会像小股东那样产生“搭便车”动机,监督成本与他们进行较好监督所能获得的利益相对称。具体来说,通过降低国有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提高第二至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至30%左右,而使第二至第十大股东的比例之和大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如此就可增加某一个股东对公司的控制难度,扩大其控制成本,从而降低公司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使监事与董事之间相互制衡,提高监事的监督效率。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国,随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实践证明其运行效果较好。独立董事一般由三至五名外部专家所组成,其中至少一名是会计方面的专家,以监督执行董事、经理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对外公布信息、遵守法规法纪的情况,同时对于重大关联交易须经过独立董事审查和发表意见。目前应尽快完善有关独立董事方面的法律,其权利和义务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建立独立董事民事赔偿机制和职业保险制度,来保证独立董事行使其权力和履行其义务,以此有效地监督公司对外信息披露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3、改革审计委员会制度

在董事会中建立审计委员会是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可行的一种可行办法。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审计委员会,但从其运行情况看效果还不理想。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加了年报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审计委员会未能在审计意见购买过程中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他认为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促使其对管理层的审计意见购买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在此方面,一可以加强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强化其独立性,保证其工作能够正常开展,二是应该提高审计委员会中有关财务会计专业人士的比例,从而加强委员会的专业性。

4、完善公司内部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竞争性为原则和目标,追求对代理权的合理、适度的竞争,它是解决现代企业两权分立所导致的公司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公司治理结构重要内容。在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应打破原来国有企业对企业管理者的行政任命体制,建立从市场上选拔和锻炼管理者,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经理人形成机制。二应合理平衡经理人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使公司的代理成本相对最少化。内部激励机制首先要重视经理人的经营才能,探索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业绩的增长相联系的薪金制度。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薪金实行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是一种良好的办法。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可以使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有效的防止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管理层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业绩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李海舰、魏恒:重构独立董事制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2]廖秀梅:会计信息的信贷决策有用性——基于所有权制度制约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5).

[3]唐跃军: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意见购买——来自2004-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7(4).

[4]叶康涛、陆正飞、张志华: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J],经济研究,2007(4).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第12篇

(一)产权理论

现代公司制度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发展,使现代企业股权分散更加广泛,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日益明显,所有权关系已经淡化了。这种极其分散的所有权使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可能有效,反而会使股东形成一种抵消势力,甚至整个公司的控制权为企业管理当局掌握。在现代企业错综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主体双方存在着利益非均衡性、信息非对称性和风险不平等性,决定了合同的监督首先必须是对合同的履行过程与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迎合了各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把代理活动的结果客观地记录下来,并如实报告给代理双方,以供其合理地进行决策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会计产生于现代企业代理关系,同时也必须服务于代理关系。会计要记录和报告,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也就离不开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不同的会计选择会使代理责任和代理绩效结果不一样,而组成企业的各种利益团体又有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来记录和报告的倾向,为了管理和协调代理关系,避免某个利益集团产生有损企业价值增长的行为,就产生了企业应如何选择会计政策的问题。

(二)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是一个有效的契约组织,是各方要素参与者(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雇员和政府机构)等构成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在企业这个契约联结中,企业的各方参与者根据所订立的各种契约来取得基于企业中分配现金流量与其他资源的权力。相对于市场而言,企业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企业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在签约时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企业会计人员只能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核算。在企业契约中,如经理人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协议,经理人与股东的报酬计划的内容,均涉及会计收益等会计资料及相关的会计政策。实际上,会计收益与计算会计收益的重大会计政策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有些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后者的关注程度更高,因为后者关系到契约的制定、履行和对履行效果进行评价的全过程。因此,会计政策便成为企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契约产生的企业契约成本是不同的。一套能随时间推移而生存下来的旨在减少利益冲突成本的契约是有效的,因为与其它契约相比,它更能减少代理冲突,增加企业价值。而用以计算这些契约所使用的会计数据的会计政策比其它会计政策更为有效。因此,通过对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影响契约监督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及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就是怎样为企业契约关系的确立和考核提供公平合理的衡量基础。

(三)经济后果理论

威廉姆·斯考特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不论有效证券市场启示如何,会计政策选择能够影响企业价值”。即从本质上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确实对相关使用者有影响。按照斯考特的观点,经济后果的出现,源于“为何存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问题。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企业所运用的特定会计政策及其时间分布和变更的实质,对投资者而言,就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来源。斯考特认为,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影响到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甚至会引发政治家们的兴趣。他强调指出,这里的会计政策指的是任何一项会计政策,并非专指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那一些。许多重大的会计政策的变更都与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相关,并且经济后果观念与现实情况相符。总之,经济后果理论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二、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因素

(一)外部因素

1. 税负因素。

向政府缴税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出,最终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而所得税的征收一般以利润为基础,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利润额的计算,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必然考虑该会计政策对税负的影响,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降低现实的和潜在的税负。

2. 收费管制因素。

市场有效运行离不开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政府在放开大部分产品价格的同时仍对某些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加以限制(如公用事业部门、金融行业等),而限定的依据仍然是有关的会计数据。因此,受管制的行业往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希望对收费管制施加影响,以有利于自身发展。

3. 政府特别关注因素。

超额利润常常会引起政府的特别关注,并招致政府采取一些不利于公司发展的限制性政策,为避免这种关注,公司管理层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减少报告的盈利额,即进行所谓的盈余管理。

(二)内部因素

1. 管理者的报酬因素。

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衡量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用来计算管理者报酬的重要依据之一。西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激励机制下,管理人员的报酬会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报告收益的现值增加必然会带来管理者报酬现值的增加。这样,管理当局必然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提高报告期的收益以提高自身报酬,例如,利用会计政策提前确认收益,将一些费用资本化,减少预提费用等等来提高当期的会计收益。此外,经理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机制也使管理当局越来越重视其经营业绩,并选择能提高会计收益的会计政策。

2. 财务杠杆因素。

负债经营可以为上市公司获得额外的财务杠杆收益,这在理财学中常被视为明智之举。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降低风险,通常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规定最低限度的流动比率、限制对资产的清理和转移、规定利息保障倍数、限制企业举借新债等。而这些限制性条款的财务指标一般都是根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的。对债务人执行限制性条款的监督,也是通过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进行的。会计政策与财务报告的数据直接相关,因此,管理当局为了举借新债或履行债务契约,将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实现上述会计数据指标。

三、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建议

(一)会计政策选择剩余权不宜过大

为公允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需要给企业留有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剩余权。所谓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剩余权,是指在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留给企业的选择权力,人们往往将会计政策选择剩余权理解为会计准则中选择的具体会计政策,其实这些具体会计政策并非是企业有权随意选择,企业只能按照会计原则的要求从中选择。但会计原则的要求是不具体的,而会计准则中选取的会计政策是具体的。所以,会计政策选择剩余权可以理解为宏观会计政策中允许使用的会计政策。如图1所示。

我国的经济虽然与过去相比有了高速发展,也融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都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较弱。同时,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一股独大,并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现象。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完善,且有法不依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若企业拥有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则会计处理更加灵活,审计的复杂程度提高,风险增大,给审计方法、技术、管理体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审计环境尚不容乐观,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数量、素质、职业道德都还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的需要。如果无视这种现实,必然会造成会计政策的滥用。

(二)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

建立建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内部控制能否对会计政策选择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是否重视,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鉴于会计政策选择也是管理当局做出的,内部控制对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约束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经过内控生成的会计信息,如果满足管理当局的效用,则不会有什么变动,否则,作为逐利“经济人”的管理当局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由公司治理结构决定的。公司治理是因,内部控制是果。因此,应在公司内部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对管理当局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三)完善上市公司会计准则

2006年2月至3月,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分批发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新的!会计准则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较原!会!计准!!则!更完!!加善,但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上市公司经营业务纷繁多样,会计业务也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在具体会计业务处理中的职业判断仍是不可避免并广泛存在的。无论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新的会计准则也不能解决与会计信息有关的所有问题,再如新会计准则中关联方交易允许采用公允价值,并要求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但所谓的商业实质也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可以人为进行操纵。由于新会计准则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善性,因此还需要加强准则建设,使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田昆儒.企业产权会计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昌仁.企业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张俊民.会计监管[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上一篇:初中物理分类指导教学下一篇:桥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