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探究范文

2024-06-05

运行探究范文(精选10篇)

运行探究 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型电力技术涌现, 新型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变电运行设施向着灵敏度高、继电性强以及运行速度快的方向发展, 目前的变电站已经使用了很多的新型机械设备, 人们对变电运行设施的维护管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 使得变电运行设施的维护日益复杂多样。为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设备维护人员必须尽快了解设备的正确使用, 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加强对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2 变电运行中出现的主要故障

2.1 变压器短路

若变压器内部突然发生短路, 变压器的高压与低压两端同时都会遭到巨大的电流冲击, 如果变压器断路器在此时不能即时断开, 短路电流就会产生一股与电流平方成正比关系的电动力, 这股力能够对变压器的绕组造成影响, 其能够分为轴向力与辐向力两个力。简单来说, 轴向力除了能够让变压器的绕组发生压缩, 还能够让高低压绕组发生轴方向上的位置移动, 另外轴向力还可以让铁芯与夹件都产生力的作用。而辐向力会对低压绕组产生压力作用的同时还让高压绕组产生张力作用。由于圆形绕组极易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明显变形, 因此低压绕组更容易变形, 而高压绕组则相对没那么明显。变压器短路见图1。

2.2 负载接地

通常变压器在运行时是不会出现十分明显的负载接地现象。一旦出现严重的负载接地情况, 此时变压器的内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电动力, 这个力要么使变压器内部的绕组发生变形, 要么使变压器内部的油质量变差。而且, 一旦接地电阻阻值太大, 就会使用电设备烧坏。另外, 若三相四线供电变压器中性线的接地电阻太大或发生断线情况, 就会导致变压器的三相负载无法再平衡, 此时变压器的中性点就会发生偏移现象, 接地点的电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三相电中的相电压会突然升高, 这时的用电设备极易发生烧毁。负载接地短路图如图2所示。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通常的做法是在变压器中性线上选取合适的位置设置多点重复接地。这样一来, 即使变压器某一点发生断线, 也还有多个接地点去确保电流通过大地正常返回到变压器的中性点, 从根本上保证变压器中性点的位置一直处于零状态, 而三相电压则一直处于正常状态。

3 变电运行维护措施

变电运行中, 设备故障和系统故障时常发生, 而设备故障有发展为系统故障的可能, 进而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受到影响, 同时系统故障也可导致相关设备的损坏, 产生恶性循环。这就要求在变电运行中要不断对设备的维护技术进行总结, 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以下为常用的设备维护技术要点:

3.1 要正确安放接地线

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通常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 但当负载不平衡时, 中性点电流较大, 如果接地不符合要求, 接地线连接不好, 将导致接触电阻过大而被烧断, 从而致使中性点电位发生位移, 最终可危及用户电器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所以, 在日常变电运行工作中对接地点进行科学严谨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还必须对接地电阻进行检查, 确保接地电阻符合相关标准。而且, 油浸电力变压器的二次侧中性点也要设置接地。若变压器的三相负载不再平衡, 则三相电内部的零线与地线都会产生相应的电流, 当这股电流的电流值和接地电阻阻值都变得很大时, 变压器的接地点就会发生高温放热, 严重的还会造成火灾。因此, 在变电运行设施的维护过程中, 要确保接地线安放的正确性与安全性。正确的接地线图如图3所示。

3.2 及时处理直流系统运行中的接地故障

虽然直流系统运行时产生一点接地故障仍然可正常运行, 但为了系统的稳定, 应该及时加以处理, 否则出现另一点接地可导致断路器误动或拒动情况。因此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对直流系统运行状况要加强监控, 尤其是对地绝缘状况。

3.3 确保变压器在需要时能跳开开关

当线路发生接地故障, 此时非故障相的电压将升高, 可能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 对电压互感器和避雷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威胁, 甚至可导致设备烧毁。因此应当安装短路保护装置, 例如在高低压侧都安装断路器, 配合相应的保护, 以确保电压器内部短路或低压侧发生短路过载时可及时跳开开关, 保证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3.4 排除跳闸故障

由于智能变电站采用的是先进智能系统, 因此对其进行维护就必须从3个方面着手, 即运行状态、跳闸状态与检修状态, 这些状态的维护都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的。运行状态的维护主要依靠事前设置好的数值, 让设备得以在适当的时候运行;而跳闸状态的维护就是对软压板的保护;检修状态的维护就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 技术人员要对系统进行检修, 严重的必须立即停止运行。

由于跳闸状态的维护是最为迫切的, 因此, 若发生跳闸, 应当先对出现故障的线路进行详细的检查, 发现没有问题后, 就要对跳闸开关进行细致检查。开关的检查必须根据开关的类型去设置具体的检查方式。此外, 在变压器正常运作过程中, 必须要定期对变压器进行检查, 对变压器的声音变化、温度变化以及油位油色变化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研究, 若出现问题要尽快解决。另外还要保持变压器外部的清洁, 定期清理变压器外部的灰尘与油污。

3.5 消除导线接触不良

若变压器上的导线出现松动、焊接不稳或者接点损坏等情况, 就会导致接触不良, 此时变压器内部的热量就会突然升高, 轻则发生短路, 重则出现变压器爆炸。因此, 在变电运行设施维护过程中, 必须确定每个螺栓都已经拴紧, 发现松动要及时拴紧;另外, 还必须要对变压器线圈各种接头的焊接稳固情况, 若出现焊接不稳, 应及时再焊接;另外, 还要对各分接的开关接点进行详细检查, 一旦螺栓松动或接点不稳, 应当对开关进行准确转换, 再拴紧每一个螺栓。

3.6 消除过压产生的影响

变压器的高压侧为进线, 常采取架空线路引入, 极易受雷击影响。此外, 变压器参数受到断路器的非正常操作和系统设备故障等影响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其内部电磁能量异常导致高压的出现, 严重时可影响变压器内部的绝缘最终烧毁。为了消除过压产生的危害, 在日常的维护中, 应当注意避雷, 例如在高压侧装置避雷器等, 此外还需要在雷雨季节加强监测。

3.7 从维护人员方面的管理措施

(1) 要保证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由于变电站与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变电站维护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对变电站进行维护。若想确保变电站得以正常运行, 必须严格要求每个变电站维护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相关企业也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必要时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测, 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设备维护意识, 不断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经验。

设备的维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若设备出现异常, 及时维护的同时要落实记录好, 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类似事故发生能有效处理。必须在智能变电站中注重设备的巡视, 对于二次设备的巡视, 应当注意其指示灯与通讯状态是否正常, 装置回路的压板投退状态以及运行状态与调度是否一致, 智能控制柜与汇控柜的温度、湿度、防潮等性能的情况;对于智能组件的巡视, 则应当注意其智能压板组件的投退状态是否正常, 其电流、有功、无功显示数值与保护装置的是否相符。

另外, 平时维护工作人员可组织进行反事故模拟训练, 以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 在整个变电运行工作过程中, 维护工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 高度集中精神, 细心留意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避免事故的发生。

(2) 必须要按照流程来进行维护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落实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工作, 就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进行设备的维护, 严守规章制度, 多动手操作, 善于积累经验。 (1) 必须要求维护变电运行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资格以及职业操守, 在实际的维护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 必须要确保自己充分正确了解维护流程以后方可进行维护工作。 (2) 维护工作人员要对需要维护的线路与设备有充分的了解, 方可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 维护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技术流程的熟悉度, 并且正确运行。 (4) 工作人员要注意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 工作进行交班接班时还必须留意设备是否出现异常, 一旦发现不妥要及时解决问题, 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可靠。

4 结束语

毫无疑问, 变电运行技术的不断完善促使了变电站逐渐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这也为变电运行的正常运行与日常维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但可以让变电站维护的经济性与科学性得以充分发挥, 还可以保证设备的维护质量, 节约维护费用。最重要一点, 就是保证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保障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变电运行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几点关于变电运行设施维护的具体措施, 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变电运行设施,维护技术,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杨莉莉.探究变电运行设施的维护与管理[J].电力设计, 2008 (28) .

[2]何健鸿.变电运行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技术要点[M].江西科学出版社, 2011, 12.

运行探究 第2篇

近些年,吉林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吉林省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吉林省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对于改善当地水源环境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止,吉林省新建渠系工程1720座,改造513座;维修塘坝163座,引水堰闸47座;新打和维修机井6663眼;渠道整治1178公里,其中渠道衬砌348.5公里。更新改造机电泵站43座;改造排水闸118处,排涝沟改造93.7公里,新建高效节水工程管道灌溉11.8万亩,喷灌12.32万亩,微灌4.69万亩,极大提升农业灌溉效率。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断建设,其中存在的多种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下去。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1工程建设存在盲目性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全面发挥其职能作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和支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但由于工程在进行实际建设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先进施工技术应用程度不足,施工成本控制难度较大,工程建设部门的各个主体之间不能很好的进行协调,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很好配合,导致各方面利益不能有效统一。

1.2工程规划不系统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源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都需要根据水源地进行建设,而水源分布往往会涉及到多个行政管理区域,这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行政区域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求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需要我们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对工程进行系统规划,解决多个行政区域的用水问题。但实际情况缺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随意性大,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协商不一致,造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复,严重浪费资源,再加上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经济和产权纠纷,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1.3管理方法不科学,工程管理效率低下

虽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和难度并不大,但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保证此项工程管理方法科学合理之后,才能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效、可持续运行,为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基础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组织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部门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工程建设和使用方面,轻视工程管理问题,具体体现在管理手段单一,不能结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的实际特点和组织管理等实际要求进行区别对待,最终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效率不高,工程经济效益较差。

2可持续建设管理对策分析

2.1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在进行此项工程建设前要做好全面的调研考察工作,然后做好系统规划建设工作,针对跨区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施工前要充分考察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和水源分布情况,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协商沟通工作,确保各个方面利益均衡,维护好各方的权益和利益,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多方面信息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科学规划建设,强化此项工程抗旱防洪能力,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

2.2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

要想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就需要全面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好地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展具体管理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打破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思维束缚,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费方案,对于项目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要借鉴和去学习。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设置日常管理机构对工程进行管理和维护,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工程管理体制,地方立法部门应该加大法规建设,落实好各个部门责任和义务,保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从而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吉林省依据中央有关文件,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完善规划、落实任务,责任挂钩,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措施。把资金控制、科学管理、质量安全等意识贯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确保建设工程安全高效,质量过关。

2.3建设完善运行管理体制

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提高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的管理体制建设。我们要积极改善本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落实好工程运行维护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要进一步明确此项工程使用权和所有权,要适当增加一些公益性的维护费用,确保其能够到达社会化运行管理模式。在进行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还要加大水污染的控制,避免对水资源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更好的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3总结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惠及农民和农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灌溉的灵活性,施工周期短,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工程管理存在多种问题,导致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受到了严重影响,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参考文献:

[1]郝楠,江永红.农户投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02)

关于加强校车安全运行的探究 第3篇

关键词:校车;校车管理

接送学生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校车,它的安全技术性能是学生、学生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对校车管理都非常重视。公安部、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加强校车管理,确保学生交通安全。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学生接送面包车与一辆大翻斗运煤货车相撞,造成了20死44伤的特大交通事故;12月12日,江苏丰县一辆小学校车因超速侧翻,造成15名学生死亡的事故。12月24日,云南文山州广南县一辆超载面包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6死8伤的事故……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暴露出接送学生车辆管理不规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问题。为此,需进一步规范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建立“政府牵头组织、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学校日常管理、企业准入参与、社会广泛监督”的校车规范管理和安全运行保障制度。

一、当前校车管理的现状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学龄前优质民办幼儿园的兴起,学生接送车辆不断增多,具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校车,指公安车辆管理部门检验合格,喷涂或放置统一专用标志用于接送学生或学龄前儿童7座以上的客运车辆,但此类车辆远达不到专用校车的资质,安全性能差,多为小型面包车;另一类是非专用校车,指学校临时或固定聘请雇用的车辆,由无客运资质的企业车辆和私人车辆等组成,车辆和驾驶员安全条件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每年两次学校租用客运车辆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社会实践期间。在校车管理过程中,教育部门与学校、学校与驾驶人之间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这一问题上落实不到位,学校对校车每次运载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也没有对小学、幼儿园校车安排随车照看,对校车失去监督。甚至出现几位家长支付一定的费用,租用一辆小型客车,负责每天接送学生上下学,此车没有到公安机关进行资格审查也未办理登记备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校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直接规范校车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用于规范校车管理的法律法规,只是有的省份相继出台了《校车管理办法》。现阶段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校车管理进行阐述,比如说《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教育法》具体事宜。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强制性不强等原因,导致校车管理难以规范化,超载现象屡禁不止。

(二)校车的定义理解有歧义。校车分为专用校车和非专用校车。根据国家标准修改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第2号单要求:专用校车就是在设计和制造上专门用与接送学生的校车;非专用校车就是设计和制造上不是专门用于接送的校车。目前,我市的校车特别是在开展社会实践期间租用的客运车辆,从严格意义上讲基本上是不符合专用校车条件的校车。

(三)硬件设施达不到校车标准。主要表现在座位数不符合校车规定,实车同使用性质不符合,校车所有的车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是不符合要求的,应该是筠小于50%,而且不应该粘贴不透明或者任何反光材料。

(四)校车驾驶人资格审核不严。接送学生车辆应具备以下条件:接送学生车辆应是核定载客人数不少于7人的载客汽车;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应当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标准,并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检验合格;接送学生车辆必须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驾乘人员险和承运人责任险。接送学生车辆驾驶人应具备以下条件:应具有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个记分周期内无记满12分记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五)职责不清,管理流于形式。按照职责分工,教育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确认车辆是否属学校自备或学校法人代表自有,所有学校填报《校车标识申领表》后,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共同审核。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查验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对车辆登记信息和驾驶人违法记分、事故责任等情况,查验合格后按《校车标识申领表》申领标识,并监督做好张贴工作。但目前,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在校车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车辆、驾驶人的监督检查是交警的事”的思想误区,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学生多,校车少,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校生源多,考虑到成本,校车设置严重不够,校车超员现象突出。

(七)家长交通意识淡薄,对校车超载等违法现象无动于衷。在很多家长眼中,挤公交是常事,因此,在遇到校车超载问题上,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以为不出事就没关系。即使有些安全意识较强的家长,由于学生上学要赶时间、自己没时间接送,时间一长,对校车超载现象也就麻痹了。

三、校车管理的对策

我国目前没有强制的校车制度,需求却是非常大的,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空白点过多,缺乏配套扶持政策,进而导致员工的素质不均等,虽然在校车的安全隐患上有治理,公安交管部门从车辆安全状况核查、驾驶员教育、路面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一定程度上“治标”不“治本”,在微利运营下,校车行业经常肇事,可能还会是学生的夺命杀手。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本着抓早、抓紧、抓细的原则来管理校车。

(一)将校车管理归纳到法律管辖内,就必须加快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严格区分与其他车辆的管理。为了保证校车的安全,校车应该由政府牵头施行管理。

(二)严格按GB7258-2004第2号修改单的要求,重新定义校车,分类按要求严格办理。排查已备案的所有校车,符合专用校车规定条件的办理专用校车备案,不符合规定的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撤销校车备案登记,以确保一辆备案一辆。严格落实执行对校车除定期检验外,接送学生车辆每学期开学前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的措施,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严格规划专用校车标识申领发放和行车路线。一方面审查上报的每辆校车,严格填写上报要求,对不按要求填写上报的一律不发放专用校车标识,确保专用校车标识发放的严肃性。对不符合规定的校车的查扣力度加大,对发现没有外观标识或者校车标牌的接送学生车辆,要进行严厉处罚,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教育广大家长和中小学生、儿童不乘坐不合格车辆。另一方面校车的行驶路线也要严格规划,第一调查在校学生,了解学生家庭的大概位置,设置一些乘车地点,再分析学生家庭地址与乘车地点的相关性,进一步优化乘车地点和路线,形成初步的行车路线,并做成调查问卷交给家长,由家长对路线和乘车地点的给一些建议和意见,规划出最终路线,作为参考交给政府决策部门。

(四)严格审查车辆属性和校车驾驶人资质。确保达到各方面的要求(车辆的核定载客人数、使用性质、保险、驾驶人的驾龄、修养),处于延缓报废期内的车辆不得作为校车;对于营运性客车或使用性质为“营转非”、“租赁”的车辆不得作为专用校车;校车所有的车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都应该大于50%,并且不应该粘贴不透明的或者任何反光材料。在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上应该安装防护装置,要不然侧窗下边缘距离下方座椅上表面的高度应该等于或者大于250mm,以确保一定的安全。

(五)小车路面严格的动态管理控制。辖区民警必须成立对中小学、幼儿车辆、驾驶人员和幼儿园的接送学生的全面检查,要做到部漏一车,不漏艺校的宗旨。从整体上根据学校提供的校车和教育部行政部门的数量、驾驶人、行车时间、车辆人数、形势的路线等情况,逐步建立起小车档案,通过交通管理的平台输入电脑信息管理,在机动车登记系统中录入校车类型、学校名称、教育行政部门、乘车人数等信息,还需要在《机动车行驶证》副页上标注好车的类型和乘车人数。同时,要实行属地化动态管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校组织定车、定人、定校的方法,对学校的小车进行一次检测,检测的数据要记入校车的档案中。在检测工程中如果发现有校车有交通安全隐患的,需要马上进行整理,合格后才可以进行使用,同时还要加大多校车驾驶人员的资格检查,对在记分周期内记满12分,或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驾驶人,必须取消对其驾驶的资格。学校辖区民警注意对校车进行动态管控把每个学校的校车分配到每个中队每个大队、每个民警,责任分配到个人,做好自己的管理事情。对校车的乘坐学生数,定期的安全技术性能检验、车辆保险信息、非专用校车标牌的有效期限,及车辆是否存在借用、伪造、挪用专用校车标牌,开学前的安全技术性能检验、车辆行驶路线、行驶时间、每天几次,驾驶人的人员变化及违法信息等情况要做到全面了解,确保校车不发生任何问题,绝对安全。(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道路交通安全法》

[2]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探究 第4篇

目前, 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电网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 电网管理的设备也相应得到了完善,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程度。然而,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电网调度距完全自动化工作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就要求相关调度人员应加强对电网调度知识的学习, 进而使自身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以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在电网调度工作中,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电网调度安排需合理

对于电力工业而言, 虽然能为千家万户提供大量的电力能量, 但其本身对能量的需求也是不低的。所以, 对电网调度的合理安排,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然而, 当今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电网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

1.1 对电网进行经济运行分析

目前, 通过对电网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可以合理地对电网运行的效率进行适当的调控, 得到了大多数电力工业的支持。这对有关部门的要求是需要收集电网运行的历史数据, 对电网运行中设备运行、检修以及网损等方面的的真实情况有准确的把握, 同时也需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全面研究, 将电网调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 并进行及时的处理, 以使电网保持经济的方式运行。

1.2 合理选择电网运行方式

电网运行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以最经济方式运行。正确的运行方式能够节约大量的能量, 而不当的运行方式则会造成大量能量的浪费。所以, 在选择运行方式时, 在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得以保障后, 才考虑其经济性;然后需对电网配用的各个设备的情况进行如实全全面的掌握, 进而使最佳经济运行状态能保持更加长久;对其实际运行状况也需时刻了解, 一旦遇到问题需及时地处理。

1.3 对无功电压进行合理管理

电网输送的无功电压只要未达标准状态, 均会造成损耗能量的浪费, 进而影响电网的运行效率。所以,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有个清晰的认识, 然后通过利用无功补偿装置以及无功电源等对遇到的不良状态进行调节, 保证电网健康有序的运行。

1.4 控制变压器损耗

控制变压器损耗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合理安排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②合理调制主变台数。

此外, 一定要调控变电站下所带负荷, 否则也会造成不必要能量的损耗。所以, 有关工作人员需根据真实情况对主变的运行方式进行调节, 进而使变压器损耗降低。

1.5 注重负荷预测工作

电网中的负荷预测工作, 在电力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发电计划的编制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 做好负荷的预测工作, 使预测结果的误差尽可能的降到最低, 进而使供电系统的运行成本得到控制, 以确保整个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2控制误调度的概率

对于电网调度工作而言, 具有工作量多, 责任重的特点, 假如由于误调度而引发事故, 对电网系统的运行、人身、设备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 对安全调度的管理就必须严格有效.进而控制误调度的概率。

2.1 对相关调度人员的培训

电网调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 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业务水平的影响。因此, 对于电网管理部而言, 就必须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生产思想的教育, 以使其具有电网安全运行意识, 进而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此外, 对于如今电网调度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现状, 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开设培训班对相关调度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进而使他们能够快速地认识和掌握新事物, 以确保电网调度运行的稳定性。

2.2 编制合理的规范以及标准

除了现有的安全制度需要严格遵守外, 管理部门也需在不断的实践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对管理制度的缺陷进行相应的完善, 进而提高电网调度工作开展的效率。在事故出现时, 应根据相应的规程进行严格处理, 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保证有关资料的完整性

针对与电网调度有关的资料, 如电刚系统联络图、变电站接线图、送电线路图和继电保护整定定值单, 相关工作人员需注意对其整理以及保护。关于有关图纸, 必须根据规定将其输入计算机系统内的相关数据库, 同时注意对其更新。

2.4 把握电网中负荷的发展情况

如果输电线路遇到过负荷现象, 就会造成设备烧坏以及全站停电等安全事故。所以, 对电网中负荷情况的了解到底怎样对电网安全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要求相关调度人员必须对联络开关的闭合情况娴熟了解, 同时也需对系统负荷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进而制定出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2.5 做好交接班

为了保证电力调度工作能顺利进行, 要求接班人员必须在接班前十五分钟抵达值班室, 认真查看相关记录以及设备的运行情况;对交班人员而言, 需把本次值班过程中电网运行方式、检修工作进展、系统异常情况、计划完成情况等情况向接班人员解释清楚, 进而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3结语

做好电网调度的工作对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 我国在电网调度工作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要达到科学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所以, 相关调度人员仍需不断探究总结, 进而使调度工作的总体水平得以提高, 以确保电网安全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变电运行事故中具体问题探究 第5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 电力需求增长日益加剧, 电网规模不断扩大, 电力的稳定运行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出现运行事故, 就将给人民生活与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失。所以, 分析变电运行事故, 探究有效地处理措施, 确保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变电运行事故原因分析

1.1 设备制造和设计问题

设备制造和设计问题是引发变电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合格的产品质量会严重影响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入网运行的电力设备如若存在制造或设计的问题, 将会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通常, 设备制造或设计问题主要包括制造质量问题、设计缺陷、设备选型问题等。

1.2 设备老化与维护问题

设备运行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变电站投入运行时间较长, 在电网中长期运行的设备的机能、零部件逐渐老化, 比如闸刀锈蚀难以合到位, 从而引发事故。非正常使用导致设备老化加剧。例如温度对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运行过程中过高的绝缘材料温度, 会缩短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1.3 电网结构影响稳定运行

近年来, 我国用电需求增长迅猛, 用电负荷越来越重。虽然供电公式不断扩大电网改造, 但是仍然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用电的需求, 供需矛盾突出, 电力供应量不足, 每逢到了夏季或冬季的用电高峰期, 大部分变电站都会满载荷, 甚至超负荷运行, 拉闸限电现象时有发生。因为过大的用电负荷, 电网经常处于零备用状态, 导致电网安全稳定裕度保持在最低水平, 从而极易导致变电运行事故, 造成大面积停电。

1.4 安全管理问题

在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是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间接原因。 (1) 变电运行管理工作随意性大, 部分领导没有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习惯于发号施令, 不能结合变电运行实际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没有将安全管理落实到行动当中。在变电运行管理上,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没有合理的管理规划。 (2) 各种监督机制、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为了强化电力运行管理工作, 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变电站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行为标准规范。只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 就能够有效地保障电力安全。然而, 在实际的工作中, 许多单位没有认真落实这些规章制度, 没有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 从而导致管理的漏洞。 (3) 不科学的管理方法。部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将严格管理片面地理解为处罚、震慑,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难以实现管理的目标。 (4) 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变电运行管理没有建立起有效地激励机制, 难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难以充分防范安全隐患。

2 变电运行事故处理对策

2.1 加强基础设备管理

在改造变电站或新建变电站时, 必须严格控制设备的质量。避免由于设备的设计或质量缺陷导致变电运行事故。在选择设备时, 必须严格筛选制造厂家, 对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或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的予以排除, 在设备招投标时不允许其参加。选定设备生产厂家后,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生产厂家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 控制产品质量, 做好出厂试验工作。杜绝材质、制造等存在问题的设备投入到变电站改造或新建项目中, 防范于未然。变电站各个安全管理部门, 需要严格把控设计、规划、设备选型、设备选厂、安装、调试等相关环节。实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和质量验收责任追究制度, 提高设计、采购、安装等各个环节人员的设备质量意识, 确保入网设备符合相关标准, 杜绝安全生产隐患。

2.2 完善综合自动化装置

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防止由于设备异常而引发事故。变电运行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监视、调节、协调、控制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 将能量的不正常释放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确保电力设备稳定运行。它可以采集高压电气设备的信息, 以判断避雷器、变压器、断路器等的状态;可以采集故障录波器、继电保护装置的各种数据, 以便于检测电气设备。在线监视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电网运行参数进行监测, 判断设备是否出现异常状况, 一旦发生异常运行, 就会马上自动报警、闭锁出口, 避免事态扩大。在实际操作中, 应当应用微机防误闭锁系统, 减少人员操作时的误操作, 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3 提高运行设备的可靠系数

要确保变电安全运行, 避免由设备缺陷而导致的异常事故, 就必须加强设备运行状况监控, 提高运行设备的安全系数。电力生产运行人员应当配备电力电缆故障探测仪、成像仪、远红外测温等先进的监控设备、仪表、仪器, 正确评估设备的运行状况, 从而争取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 并进行及时地处理, 杜绝安全隐患。与此同时, 还必须提高电力运行设备的检修维护质量。在设备检修中, 应当遵循应修必修, 修必修好的原则, 确保运行设备的性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严格控制检修质量关, 详细记录检修过程, 建立修后档案台帐, 保存相关的检修资料, 为分析、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为了有效地提高设备检修的质量, 应当完善设备检修制度, 实行以状态为依据的检修, 替代过去定期检修。以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作为检修的依据, 能够使设备检修更加科学、有效, 更好地利用人力、物理, 确保设备运行质量。

2.4 加强设备治理

设备老化是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设备老化导致的安全运行隐患, 就应当评估运行设备的状况。根据设备的具体状况,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制定设备整改、改造、综合治理规划。对负荷不均衡或容载比较小的变电站, 可以更换有载调压大容量变压器。在更换时, 应当考虑负荷的增加情况, 预先留有一定的裕度。及时更换使用性能差、运行不稳定、技术落后、运行多年的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刀闸、开关等老旧设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先进的组合电器。如果暂时无法更换接地网、支柱、设备架构、蓄电池、电容器、避雷器等辅助设备, 就应当对这些设备进行全面的维修检查。

2.5 优化安全管理

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够预防变电运行事故, 并且能够及时地应对已经发生了的变电运行事故。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相关部门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法, 切实提高员工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提高他们的防控风险能力, 使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从严格监督向自主管理迈进, 再从自主管理向团队互助迈进, 提高预防控制各种安全隐患事故的能力, 从而实现超前防范、控制。与此同时, 还必须不断优化安全管理监督与保证体系,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确保各项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监督与保证体系、企业安全文化以及员工激励机制共同构成了全面安全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应当对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安全管理过程进行科学评估,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加以改进, 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3结束语

总之, 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设备制造和设计问题、设备老化与维护问题、电网结构影响稳定运行、安全管理问题等。为了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就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当加强基础设备管理、完善综合自动化装置、提高运行设备的可靠系数、加强设备治理、优化安全管理, 多管齐下, 处理变电运行事故。

摘要:变电运行事故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原因包括设备制造和设计问题、设备老化与维护问题、电网结构影响稳定运行、安全管理问题等。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够预防变电运行事故, 并且能够及时地应对已经发生了的变电运行事故。为了有效地防范、处理变电运行事故, 相关单位应当加强基础设备管理、完善综合自动化装置、提高运行设备的可靠系数、加强设备治理、优化安全管理。

新疆农业保险及运行模式探究 第6篇

1.1 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新疆的农业保险始于1951年, 以畜牧保险为主, 1959年停办, 1982年起又重新开始办理农业保险, 之后经历了探索起步、高峰、萎缩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历程。

近几年来, 新疆农业保险发展势头良好, 保费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 2007年, 新疆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7.57亿元, 同比增长167%, 超过湖南等农业大省, 列全国第一。2008年和2009年, 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3.51亿元和14.3亿元, 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保障。尤其是2011年,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5.24亿元, 较2010年增长9.96%, 创造了历年来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最高纪录。然而, 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不高,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积极性差, 农业保险这种分散风险的现代风险管理形式没有被农民广泛的认识和接受, 新疆农业保险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2 当前新疆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新疆特殊的生态环境, 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使得农业保险的保费较高, 而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大部分农民收入普遍低, 由图2可以看出, 2004~2011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一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保险保费对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是一项经济负担, 很多农户缺乏承担的能力, 大大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进而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1.2.2 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新疆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 农村人口相对不够集中, 农业经营分散, 风险事故发生时波及面广, 交通成本、经营管理等成本高, 直接造成了保险公司展业成本高, 极大地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得, 2006~2011年新疆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均在50%以上, 尤其是2007年, 简单赔付率高达66.3%, 高赔付率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利润, 甚至带来亏损。高风险、高赔付率, 是农业保险经营不断萎缩的根本原因。另外, 新疆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水平低, 农业保险缺乏专业的人才, 没有一个专业的保险服务团队和保险营销队伍,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服务能力不强, 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的需要。

1.2.3 农业保险保障体制不完善。

农业保险品种单一, 保险覆盖面不广。新疆农业保险主要以棉花、粮食、油料作物为主, 设施农业、畜牧业、区域特色农业等还未完全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另外, 新疆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 甚至会遇到洪水、干旱、冰雹等巨大灾害, 这些农业巨灾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影响大, 又难预测, 而巨灾属于不可保风险, 一旦遇到大灾, 将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带来难以计算的损失。

1.3 发展新疆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1.3.1 新疆是典型的“少、边、穷”地区, 需要发展农业保险。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 战略地位重要, 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 占总人口的59.9%。2011年, 新疆总人口达22087100人, 农村人口为12470400人, 占总人口56.46%,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边境省份, 新疆经济的稳定关系着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乃至全国政局的稳定。

1.3.2新疆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需要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

新疆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不足全国的四分之一, 生态环境脆弱, 常面临着风沙和沙漠化扩展的威胁, 部分地区洪水、冰雹严重, 这些灾害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尤其是近年来, 自然灾害频发, 破坏性强, 每年受灾面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公顷, 灾损率高, 后果严重, 脆弱的新疆农业经济迫切需要建立保护其再生产的风险补偿机制。再有, 新疆是农业大省, 人多地少, 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 新疆已经形成大农业格局, 将来的新疆农业会有着更大的发展前景, 更需要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

1.3.3 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以及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化解和转移农业生产环节风险, 提供经济补偿, 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的一项制度创新, 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民生建设的新任务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的新局面客观要求进一步加快农业保险的步伐, 然而新疆当前的农业保险发展还不完善, 不能切实满足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需要, 因此, 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势在必行。

2 美国和日本的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2.1 美国的农业保险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业保险的国家之一, 现已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模式, 农业保险从政策、立法, 到推广实施, 再到售后服务都有一套合理、完整的组织体系。美国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并给与大规模的补贴支持, 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规则、监督、提供再保险, 私营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

2.2 日本的农业保险模式

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由民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相互会社经营保险业务。政府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 农业保险体系采用“三级”制, 即市、町、村农业共济组合为基层组织;都、道、府、县一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实行分保;政府通过国家农业保险协会、农业共济再保险会计处和农业共济基金等机构为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再保险和保费补贴, 此外还有健全的法律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2.3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高度重视, 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大力支持, 积极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促进了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我们应深入探讨、认真学习国外现代化农业保险的宝贵经验, 根据本区区情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进行精心设计, 深入研究生产状况, 制定优化政策方案, 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3 探究适合新疆区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及实施策略

由于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政治环境、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存在兵团这种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 在构建农业保险模式时, 应充分考虑新疆的特殊区情。从目前新疆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 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图3所示) 符合新疆的发展特点, 采用这种模式, 可以通过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有效解决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问题, 充分调动保险各主体的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 因此, 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模式是新疆农业保险模式的有效选择。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3.1.1 加快农业保险立法,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和法规体系。

我国应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建设, 制定实施相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把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 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 以法律形式规范农业保险的参与主体、经营主体、受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明确政府职能, 从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上, 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3.1.2 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

政府积极的政策性运作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补贴和介入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应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 对参保农户进行保费补贴, 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其对农业保险的投保购买能力, 以增加其农业保险需求;向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以弥补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 鼓励其积极经营农业保险, 增加农业保险供给。

3.2 完善新疆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3.2.1 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

由于农业保险的“低保额、低保障、高风险、高赔付、高成本”等特点, 需要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来分散农业风险, 多渠道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积极同国内外再保险公司进行合作, 分品种购买再保险或组合再保, 制定农业再保险分保方案, 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于保险公司、政府以及资本市场中, 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稳健发展。

3.2.2 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农业风险具有高度关联性, 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集中, 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 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因此, 应在政府支持下, 积极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 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 巨灾风险准备金应由政府承担一部分, 还可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提取一部分, 也可动员龙头企业介入。巨灾准备金主要用于补偿巨灾损失、预防巨灾风险等方面, 准备金应统筹调度, 遵循有灾补偿, 无灾累积, 滚动使用的原则。

3.3 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创新

3.3.1 强商业保险队伍建设, 增强其经营能力。

引进专业的保险人才, 对营销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包装, 建立高素质的农险营销队伍, 还要培养保险精算和精通理赔技术的专业人才, 降低理赔成本, 控制道德风险;其次, 建立农业保险的监测预警系统, 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3.3.2 加强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创新。

保险公司应依据各地不同的农业保险需求和各地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状况及经济状况, 有针对性的推出地方性险种、确定保障水平和保险费率, 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合理保障。结合新疆区情灾情, 以风险为基本导向, 适时调整保险结构, 健全保险品种, 科学开发保险资源, 细致分析不同地区农户的参险动机、风险偏好、习惯, 区分目标市场, 设立不同的保险营销策略, 开展精细化保险服务, 推进产品和机制创新, 加快建立市场化农业生产保护体系, 增强农业保险的保障力度。

3.4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3.4.1 提高农户收入。

农民的纯收入是农民购保的制约因素,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才能促进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才能为农业保险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政府应积极出台惠农政策, 投资农业,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道路, 利用各种渠道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4.2 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保险知识, 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印刷农民通俗易懂的宣传册、相关图片以及真实案例进行生动地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宣传导向作用,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推动各种农业保险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豫, 刘康华, 唐勇.新疆农业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机化研究, 2007, (3) :40-44.

[2]程培国.新疆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12) :7-10.

[3]张雷.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 2012, (9) :18-21.

[4]吕春生, 王道龙, 王秀芳.国外农业保险经营主要模式[J].农村经济管, 2011, (11) :48-54.

[5]赵彦军, 薛凤蕊, 王健.国外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体系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 2012, (6) :1-3.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第7篇

关键词:产业,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动力及保障

引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难度逐渐加大,原有单一线性的资源传递方式已不能满足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为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主体逐渐意识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在此经济背景下,创新从线性、封闭的形式逐渐转化为非线性、开放的协同合作,产业创新逐步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应运而生。

从生态学角度讲,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它以生物为主体,呈复杂、开放的网络式空间结构,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控能力[1]。近年来,生态系统的概念逐渐应用到产业协同创新领域中。

单个创新活动单元很难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且创新本身存在较高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进步以及产业创新的发展,创新已不再是单个企业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创新系统中的参与者之间以及创新过程逐渐具备了一种协同进化、共存共生等特点,拥有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似的基本特征[2,3],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范式从创新体系模式发展为创新生态系统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拟,参与或支持创新活动的单元为物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同类活动单元的集合构成种群,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种群形成群落[4],群落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则形成一定范围内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从本质来讲,产业协同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物种或种群间以共享资源和成果、共担风险与责任为原则,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绩效为目标,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5,6,7]。

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协同创新群落和协同创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为系统的核心有机体,是重要的创新种群,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为重要辅助种群[8];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物种或种群间存在着合作—竞争、共生进化等复杂关系。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可以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9],具体包括与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创新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创新技术、市场经济、创新文化及价值观等。政府作为强大的国家意志的载体,充当着创新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和保障者的角色。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核心要素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在创新环境作用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以创新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为重要支撑的复杂、开放的资源流动网络体系,各种群(或物种)间以及与生态环境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传播。

(二)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主要种群的角色定位

1. 企业

企业是所有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是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种群。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求,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保持着较高的创新热情。企业对市场需求极为敏感,创新过程中注重收集市场动向和用户反馈信息,是应用型科学技术诞生的摇篮。此外,企业还是技术转化的最终载体,只有企业才能提供研发成果商品化的最终服务[6]。坚持以创新企业尤其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为核心,才能牢牢把握住市场需求动向,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价值,促进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2. 高校/科研机构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支撑主体,重要的知识创新源泉,云集了各界专家教授和学者,有着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相较于企业更为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知识储备丰富,科研成果累累,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孵化器。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尖端人才集聚的平台,为高技术的原始创新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和雄厚的科技资源。

3. 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是生态系统中资源传播的媒介,它不是创新主体但拥有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较广泛、专业的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主要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人员培训、技术交易和转化服务等专业性服务,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者和辅助者。中介组织在促进和协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利益群体进行协同创新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具有整合生态系统的创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态系统交易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稳步实现的作用[11,12]。

4. 金融机构

资金是创新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越来越强,逐渐呈现出“技术金融一体化”的局面[10]。金融机构是创新系统得以顺畅运行的润滑剂,是协同创新系统中重要的辅助种群,主要通过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等方式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保障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和产业健康成长。

二、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一)种群间协同关系分析

1. 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c)

[13]。创新种群间的合作,既可以自己寻求协作伙伴,也可以利用中介组织的信息优势来发挥媒介作用。

2.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中介组织的协同(d)

中介组织是促进系统资源顺畅流动的媒介,利用自己的服务优势和信息优势,与创新种群进行协同合作。一方面,作为服务种群,中介组织为企业或者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种群提供诸如技术咨询、市场开发、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12],为种群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中介组织凭借自身特点可整合创新资源、协调种群关系,搭建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种群创新获取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提供便利。此外,中介组织还是种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使各种群创新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在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推动了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12]。同时,中介组织也在与创新种群协同合作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建设。

3.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e)

科技创新从研发到新产品上市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企业自筹科研经费和政府资助外,商业金融体系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作用下,逐渐融入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金融机构是创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资金支持方。一方面,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筹融资优势,为创新种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利用金融市场转移或分担创新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规模信息的获取优势和专业高效的信息分析优势,弥补生态系统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对投资种群有审查、监控的权力,这促使金融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既激励着种群的创新热情,又制约着资源的浪费,保障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4,15,16]。

4. 企业间的协同(f)

有专家称当前经济竞争的核心就是供应链间的竞争[17],企业要想保障核心竞争力实现长久发展,不仅要注重与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种群的协同合作,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也不可忽视。研究表明,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以及顾客组成的供应链中的两者或者多者间的协同创新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总收益,实现共赢的局面[18,19]。在竞争压力日趋增强的情况下,众多企业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此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技术、资源等的协调运转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同样应给予重视。

5. 高校与科研机构间协同(g)

高校与科研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及人才、知识、技术资源的共享,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创新要素效用最大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科研场所,共享先进设备仪器,可减少创新成本重复性支出,消除经费不足所带来的创新阻碍,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降低创新投入风险;两者知识储备都较为丰富,合作交流中不断获得新思想新突破,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开拓崭新的产业发展领域。高校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与科研机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20];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长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科研院所则偏向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可以提高我国科研人才的质量和科技创新的效率[21]。

(二)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动力及保障

社会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自组织系统和他组织系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自组织”,是指在无外界条件干预的情况下,一个开放且非平衡状态的系统自发地进行有序演化的过程。而他组织则不同,只有在外界条件的支配协助下,系统才能形成并进行演化。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系统的形成和健康发展需要来自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动力的推动和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协调机制的保障[22]。

1. 政府推动力(a)

很多学者认为,政府在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良好创新环境的营造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在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职责为引导、协调、监管和保障等。在健全的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仅凭单一种群自身的力量很难推动协同创新系统的建立。政府拥有强大的国家行政权力,有能力引导科技创新主体、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种群快速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协调种群间关系,规范市场秩序,塑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逐渐形成稳健、持续运转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政府掌管着庞大的财物资源,可以通过制定利好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生态种群的协同创新搭建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投融资机制,激励种群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22]。

2. 系统自组织协调机制(b)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具备三方面特性:第一,系统是开放的,种群已有资源远远满足不了自身发展,需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技术、信息等资源方面的交换。第二,系统中的创新种群、辅助种群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且各种群间及种群内部始终处于“协同—竞争”更迭的关系中,使得系统一直处于非平衡的动态过程中。第三,系统中各种群及种群间协同合作关系构成了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彼此间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认为,上述三方面正是系统自组织形成的必备条件[23,24]。

在自组织协调机制下,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各种群间可以实现知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必备创新资源的生成及流转,保障系统有充分的能力和资源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状态,或者从低序到高序状态,促进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我强化,对迅速变化的产业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将增强。因此,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应注重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创新文化及价值观发展等多种序参量的有机结合,实现各种群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知识的增值,充分发挥自组织协同机制,保障系统健康发展。

三、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型构建

在政府和市场所营造的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的引导支持或协同种群内部对于利益、发展空间追求的内在驱动力作用下,系统中各种群在时间、空间上联系或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且开放的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关系网络。协同合作网络内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种群(物种)都扮演着各自特有的角色,彼此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在上述详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型(如图3所示)。在此发展模式中,政府(a)是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助推器,自组织协调机制(b)是系统的核心驱动力,两者共同保障了生态系统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以及金融机构等多种群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畅通,并促使种群(或物种)内、外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形成一个自增益的生态循环网络。

电力电缆线路的运行管理探究 第8篇

一、电力电缆线路运行现状

近些年来,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本着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这一重要需要, 当前, 我国电网的建设发展快速。但是, 我国的电网在运行和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来自运行条件、环境气候、电磁环境以及土地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不断制约, 我国电网建设和运行需要面临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日益困难和复杂。

首先, 在进行电力电缆线路的建设方面, 本着不断满足电磁环境以及走廊安全性等要求, 我们必须要对电力电缆线路走廊下面的木林进行砍伐、房屋进行拆迁,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电力电缆线路在森林砍伐、房屋拆迁、走廊征地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那些森林资源丰富、人口密集以及经济发达等地区, 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在电力电缆线路建设过程中, 走廊费用占用总造价的比例也在逐年的增加, 这也就使得我国电力电缆线路本体对自然灾害能力进行抵御的能力不断下降。

其次, 在电力电缆线路的运行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 这也就造成了线路运行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我国的重污秽区域和强雷电区域以及高海拔区域都比较多, 这也就为大范围的台风、飙风以及冰雪等现象时有发生。伴随着我国电网不断的发展, 我国电力电缆线路所经过的区域也不断地增多, 那些雷击、污闪、风偏放电以及覆冰倒塌等故障对于我国电力电缆线路运行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电力电缆线路运行管理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电力电缆线路运行中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线路走廊问题以及线路运行环境问题这两种, 其中, 在我国的电力电缆线路建设过程中, 线路走廊问题的最小宽度主要是根据导线排列方式以及塔型来确定的, 我们还必须要从可听噪声、无线电干扰以及地面电场等电磁环境水平、导线风偏以及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等诸多放方面来进行电力电缆线路建设中最小走廊宽度的确定。

近些年来, 因为我国电网建设速度加快, 电力电缆线路走廊所需求的面积也就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伴随着我国对于土地资源保护以及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 我国电力电缆线路走廊进行占地所带来的树木砍伐、房屋拆迁以及电力电缆线路走廊附近电磁环境等纠纷也更加的突出, 在电力电缆线路建设过程中, 走廊的征地所遭到的制约以及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也就是我国电力电缆线路建设和运行制约因素中的线路走廊问题。

电力电缆线路运行中制约因素的运行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风偏放电问题、冰害问题以及线路污闪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电力电缆线路建设和运行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三、电力电缆线路运行管理中研究

在我国进行电力电缆线路运行管理的总投资中, 因为线路走廊的费用比例逐渐增加, 相对应的心路本体造价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这也就使得了我国电力电缆线路本体对自然灾害地域的能力不足, 很容易在极端天气的条件下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电力电缆线路损坏。

本着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坚强电网这一目的, 我们必须要将我国电网的特点以及电力电缆线路中诸多的制约因素进行很好的结合, 在进行电力电缆线路运行管理过程中将近些年来的传统思想和理念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采用比较新型的电力电缆线路来进行电能的输送。

第一, 我们需要建设以高压电力电缆线路作为骨干网络坚强的电力电缆线路, 因为将高压电力电缆技术进行采用, 可以很明显的将电能传输经济性进行提高, 与此同时, 将特高压联接大区的电网进行采用, 可以错开高峰时期, 这样就能够提升联网的效益。

第二, 我们需要采用紧凑型、同塔多回的电力电缆线路, 这样能够很好的提升单位走廊输送电路的容量。

第三, 我们必须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的线路设备,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采用大截面的导线, 这样能够很好的降低电力电缆线路的损耗以及提升电力电缆线路输送的容量, 在交流线路中采用大截面的导线, 能够提升电力电缆线路截流量, 最终提升电力电缆线路输送的容量。其次, 我们可以采用比较耐热型的导线, 以便提升电力电缆线路的输送容量。接下来, 我们需要将碳纤维导线进行采用, 这样能够提高线路运行的安全性、提升输送的容量、降低电力电缆线路的损耗。我们还可以采用扩径导线来降低线路的投资, 高强度塔材的使用可以很好的将杆塔的重量进行降低。

第四, 我们需要采用降低钢材而且能够对线路美观性进行提升的钢管塔, 因为钢管塔具有减少占地、外观美观、稳定性好以及承载力高等优点, 所以我们可以在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采用。

四、电力电缆运行管理之减少运行的事故

在电力电缆运行过程中, 电缆和其自身的附件所产生的那些对安全运行产生影响, 并且要求我们必须要在限定期限之内进行消除的异常情况一直都被我们称为电力电缆线路的缺陷, 想要将电力电缆运行的缺陷消除, 从而减少其运行的事故, 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定期的检查、发现电力电缆运行缺陷、统计电力电缆登录、消除电力电缆缺陷、定期对电力电缆运行进行复查这些制度, 并且对其实施缺陷的闭环管理, 将存在的缺陷及时消除, 这样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电力电缆在运行过程中运行的事故。

按照电力电缆的缺陷, 对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行管理产生影响的程度来看,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 这三大类型主要包括一般缺陷、紧急缺陷和重要缺陷, 所谓的一般缺陷就是指对于电力电缆安全运行所产生的影响比较轻的缺陷, 我们可以通过对下月的维修计划进行编制来将其消除。比如电缆的保护管以及金属护套严重腐蚀等等。紧急缺陷就是指那些情况相对来说极其严重, 对于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行已经构成了极其大的威胁, 要求我们必须要立刻将其进行消除, 对于紧急缺陷我们必须要当时进行处理, 比如充油电缆失压、接点发热过红等等。而重要缺陷也就是指那些情况比较严重, 对于电缆运行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 需要我们尽快将其消除的各种缺陷, 这一类型的缺陷要求在一周之内进行处理。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 我国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不断提升, 这也就增加了我国电网电力电缆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薛永端, 徐丙垠, 李京, 陈羽, 陈平.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05) .

[2]季涛, 孙同景, 徐丙垠, 陈平, 薛永端.配电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12) .

城市燃气生产调度运行管理与探究 第9篇

【关键词】燃气生产;调度运行;管理分析

燃气作为现代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业、商业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息息相关,但在城市燃气生产运行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探究,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实际探讨了未来燃气生产调度运行管理策略,从而进一步确保安全平稳生产,实行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城市燃气生产调度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运营成本较高、 经济效益较差及关键技术水平较低等,并且其在生产运行管理过程中也存 在着许多问题:

1.企业生产运行调度管理模式陈旧

许多燃气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上以经验为主,忽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企业系统管理,缺乏科学的技术手段,SCADA系统、仿真系统、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PS巡线系统仍处于单独运行阶段,急需加大对信息化系统的整合,以提高生产调度管理的效率。

2.城市燃气管网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燃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能源,在如今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燃气本身有毒、易燃、易爆的特性,再加上城市燃气管网一般敷设于人口稠密、经济集中的区域,一旦管道发生破裂、出现燃气泄漏,将会造成中毒、火灾和爆炸等恶性事故,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3.调度运行管理中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生产调度运行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动态掌握企业生产安排,从用气需求、气源保障、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协调,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沟通、协调能力,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城市燃气生产调度运行管理的措施分析

1.生产运行调度管理平台的整合:

生产运行调度管理平台是以地理信息为基础, 整合了 GIS 系统、SCADA 系统、GPS 巡线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生产运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管网信息、场站信息、计量信息、用户信息、SCADA 系统实时数据、 场站视频以及巡线人员信息等,实现了生产运行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软件总线服务将 SCADA、视频监控、GPS 巡线、规划设计等业务子系统集中接入到 GIS 系统,利用 GIS 系 统建立的管网拓扑关系,实现管网的负荷预测和管网仿真模拟分析,对沿线场站和阀室各管道运行压力、进销气量、分输压力与流量的监控,及时调整和调度,使燃气输配系统的运行防患于未然,从而保障燃气输配系统的安全运行。系统整合后,可为公司领导层及生产运行调度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查询、检索、分析、统计、管理等功能,辅助管理层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输配和管理成本,并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优化生产运行流程。

2.加强城市燃气管网管理的措施:

(1)作好地下管线信息的普查和管理

目前,很多城市的燃气地下管线信息不清、资料不全 的现状令人堪忧,给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管理带来诸多 矛盾和问题,地下管线难以统一规划设计,交叉影响严重,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必须对地下燃气管线普查、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各燃气企业 以管线普查数据为依据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 统,满足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应急等需要, 实现城市燃气地下管线信息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

(2)管网巡线工作是保证燃气管网安全、稳定供气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管道损毁占压破坏的有效方法。巡线人员应掌握燃气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责任区内的 管网设施情况,包括管道的管径、走向、埋深、阀门的准确位置和警示标志等,能熟练使用管线探测、 查漏设备,并具有按预案处理突发事故和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根据重点部位和分布区域,以及巡检力量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将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充实到队伍中去。

(3)面对地质问题,相关部门要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1)在进行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之前,要做好地质勘查工作,然后根据有关部门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合理的建设。(2)对于土壤造成的管道腐蚀,现在普遍采取耐腐蚀的管材如三层PE和阴极保护联合防腐;另外也可以在局部段采用地沟敷设或非金属套管等方法。

3.调度运行管理中强化调度管理人员的能力

在进行燃气调度管理工作中,调度运行不仅承载着生产指令的发布和各项作业活动的督导控制,而且逐步成为数据集散中心和生产信息处理中心,调度运行中的这些变化,对广大调度管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而且要懂工艺流程、计算机知识、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要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能够从管网参数细微的变化中分析出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善于从庞杂的数据中找出系统运行的规律。在日常生产运行中以确保安全生产、平稳供气为原则,掌握企业的生产动态,合理安排和平衡供气计划,优化运行方案和运行参数,配合各分子公司完成停气检修以及突发性的漏气抢险,指挥协调燃气输配系统的运行调度工作。

三、总结

我国燃气企业自走向市场以来,依靠企业员工的辛苦努力,不断探索实践,主抓生产运行管理,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为广大燃气用户提供了方便、清洁的燃料,为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条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强化生产调度运行管理,任重而道远,建立完善的燃气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安全平稳供气。

参考文献:

[1]张世宝. 城市燃气管网 SCADA 系统的设计[J]. 煤气 与热力,2005,25( 7) : 36 - 38.

[2]赵京生. 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巡检系统的应用研究[J]. 煤气与热力,2008,28( 1) : B01 - B05.

气动调节阀安全运行措施探究 第10篇

气动调节阀指的是将压缩气体作为相应的动力源, 将气缸作为调节阀的执行器, 同时借助于调节阀阀门的定位器、保位阀、气体过滤器以及转换器等相关附件实现对调节阀阀门的驱动, 实现对开关量、比例式的合理调节, 接受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信号实现管道介质的相应调节, 主要包含了对管道介质的压力、液位、流量以及温度等方面参数的调节。气动调节阀典型的特征就是系统控制较为简单, 反应速度较快, 且系统运行本质安全, 不需要另外运用一些防爆措施。总的来说, 气动调节阀作为一种直角回转结构, 是由气动执行机构、V阀体以及定位器等相关设备构成, 具有一定的流量稳定特性, 与调节阀阀门定位器一起配合工作, 可以实现调节阀的相应比例, 气动调节阀运行的灵敏度、感应效果和密封效果都较好, 具备较好的剪切效果[1]。

气动调节阀在安装的时候需密切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安装原则:一是对气动调节阀的位置进行合理固定, 要求气动调节阀的安装位置与地面保持一定高度, 气动调节阀的上下之间要留有空间, 以此方便未来对气动调节阀的检修更新等, 对于配有气动阀门定位器等相关附件的调节阀需要保障气动调节阀的观察、调整较为方便;二是气动调节阀应该在水平官道上进行安装, 同时与管道实现上下垂直, 往往需要在气动调节阀的下面进行支撑以此保障气动调节阀安装稳固, 对于特别安装环境之下的, 需要将气动调节阀安装在管道的垂直面并加以固定, 同时需要注意尽量减少给气动调节阀带来过多压力;三是气动调节阀的工作环境温度应该保持在负30度到60度, 相对温度小于或者等于95%;四是气动调节阀的前后位置直管段长度控制在10D以上, 避免直管段太短带来的流量特性负面影响;五是气动调节阀口径与管道不一致的时候可以使用异径管进行连接, 同时可以设置相应的旁通管道, 便于后期手动操作和检修[2]。

二、气动调节阀安全运行影响因素及策略建议

1. 气动调节阀安全运行影响因素

一是气动调节阀控制室虽然给出了信号, 但是气动调节阀阀杆却没有启动, 对气动调节阀安全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出现这种故障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动调节阀净化脱硫段控制液位阀由于气源管老化漏气、异物遗留、灰尘太多、气源管接头出现松弛以及气源管结冰等方面的因素造成。

二是气动调节阀在已经关闭的情况之下出现大量泄漏安全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动调节阀一般都有一定的泄漏标准, 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会出现安全故障问题, 合成分子筛KV——4202A在出现泄漏故障的时候, 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这种安全故障主要是因为阀芯阀座在较长的时间内出现大量磨损、管道中介质进入出现异物堵死, 这种异物往往是焊接管道的时候异物进入经过潮湿、氧化之后生锈[3]。

三是气动调节阀出现反应速度慢的安全运行问题。气动调节阀的控制室发出了百分之五十的信号, 但是合成段PV——5517阀在反应了三分钟左右才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 这主要是因为气动调节阀阀体内存在异物堵塞、漏气、波纹薄膜破损等方面的因素造成。除此之外, 气动调节阀缺乏日常保养维修以及完善的预检修机制, 不利于气动调节阀的长期安全运行。

2. 气动调节阀安全运行策略

(1) 对于气动调节阀控制室虽然给出了信号, 但是气动调节阀阀杆却没有启动的安全运行问题, 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对气动调节阀气源管进行细致检查, 如果是因为漏气导致的可以更换新的气动调节阀气源管, 如果是因为气动调节阀气源管内存在异物、灰尘以及结冰等问题, 可以将其进行清理, 如果是因为气动调节阀气源管接头松弛, 可以利用四氟垫将其加固, 如果气动调节阀气源管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以对空气过滤减压阀进行检查更新, 解决此类安全运行问题[4]。

(2) 对于气动调节阀在已经关闭的情况之下出现大量泄漏安全问题, 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应该将气动调节阀的阀芯和阀座都拆卸下来, 检查气动调节阀的阀芯和阀座是否出现磨损现象和腐蚀问题, 如果出现此类问题就应该将气动调节阀的阀芯和阀座进行更换;如果不是需要检查气动调节阀的阀座是否进入了铁锈等相关异物, 对其进行清理。

(3) 对于气动调节阀出现反应速度慢的安全运行问题, 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应该检查是不是气源管出现漏气问题, 如果是就应该将气源管进行检修更新;然后再对气动调节阀进行拆卸检查, 如果是气动调节阀阀内存在异物, 就应该将其进行科学清理;在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安全问题的情况之下, 再对气动调节阀气室内的波纹薄膜进行检查是否有损坏现象, 如果是就应该更换新的波纹薄膜。

(4) 对气动调节阀进行及时的日常保养维护, 构建气动调节阀预检修机制, 保障气动调节阀安全运行。应该对气动调节阀的阀位指示器、定位器、气源管等各个附件进行日常保养维护, 确保气动调节阀的各个系统部件完好。其次除了对气动调节阀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外, 应该构建相应的预检修机制, 对气动调节阀使用情况、各个部件状况等进行定期检修,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气动调节阀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周期。

参考文献

[1]周明.调节阀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04) :56-57.

[2]马飞.正确选用、安装自动控制回路中的气动调节阀的思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12) :158-159.

[3]严嘉;童明伟;张二锋.汽车空调压缩机耐久性试验台运行稳定性试验研究[J].暖通空调, 2005, (12) :118-119.

上一篇:调度数据网建设研究下一篇:企业财务造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