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过程范文

2024-05-12

物流发展过程范文(精选9篇)

物流发展过程 第1篇

一、农产品物流发展情况

1.现状分析

(1) 物流设施较滞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并进入了新阶段, 但是相比之下,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却远远滞后于城镇化建设, 因此很难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迅速发展。虽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村与镇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及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等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却十分落后、不配套, 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比较大、农产品加工后增值比较小等情况。再加上冷藏保鲜技术差, 给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了极大的损耗, 过高的物流成本也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价格, 从而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困难。

(2) 专业物流企业少。我国物流业发展时间并不长, 农产品的物流主体的规模甚小, 不仅如此, 农产品物流的服务水平比较低, 市场竞争力比较差。虽然近些年经济在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前进, 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中却缺乏领头企业。我国的A级物流企业不多, 5A级的物流企业则是少之又少, 在这些物流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工业和零售业的自有物流企业, 农产品没有自己专业的物流企业。西方很多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有很高的比重, 然而我国的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却很落后, 在我国物流市场中的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二十, 在这种情况下, 农产品物流所占的比重更是可想而知了。农产品物流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能力差、质量差、效益更是低, 再加上其供应链不连续导致农产品的物流过程比较长、导致成本比较高, 损耗了农产品、提高了价格成本、最终导致销售困难。

(3) 信息化程度较低。我国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但是还没有被完全应用于农产品物流中,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不健全, 2011 年覆盖率仍不足20%, 并未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有大进展, 这样就导致在农村能使用互联网系统来查询农产品相关信息并以此来做交易的农户少之又少。对于农产品物流来说, 它的每一个环节对信息的掌握都是很重要的, 都涉及到大量的数字信息传递, 但是由于农产品信息网络不健全, 使得数字信息不能及时地传达, 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不仅信息基础设施太过落后, 而且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

2.现状发生的原因

(1) 生产模式落后。我国素来是农业大国, 农业产业化也早已启动, 在经济发展、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产业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虽有发展但程度并不高, 我国的农业生产其实并未有效的实现产业化, 我国的农业生产比较分散, 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其参与市场率比较低, 对于农产品价格的确定的能力比较低下。总体来说,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生产极其分散, 面对这种情况给农产品物流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配套设施不完善就直接导致其流通模式的落后, 不能实现农产品物流的对接, 损耗比较大, 难以保证质量。

(2) 物流设施缺乏。近些年来, 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 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我国也顺势对其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但是在这些投资中对于农产品物流的投资却是很少, 导致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缺少资金的支持, 直接导致农产品物流的相关基础设施不健全, 只注重对于一些很基础的农机、水利等的投资, 却忽略了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投资, 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缺乏大规模的物流仓储配送中心, 我国的农产品多在菜市场和一些批发市场等简陋的环境中流通, 这样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也是很难保全, 这样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导致农产品滞销。

(3) 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市场在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自己的物流市场机制, 但是这种机制就目前来说还不是很完善, 农产品物流市场竞争不充分, 导致其不能形成规模、企业化, 并且第三方物流发展很缓慢甚至有些缺失。我国农产品的经销多是私人贩售, 经营比较分散, 市场管理比较差, 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 科学技术水平低。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相应的其技术基础也比较薄弱, 技术的落后、人们技术意识薄弱等使农产品的物流体系不健全, 缺乏技术的支撑, 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差, 直接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阻碍了其规模的扩大, 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不能实现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和传递。

二、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途径

1.健全物流机制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要有完善的现代物流机制,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能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共同发展, 不能对哪一方有所偏颇, 使其片面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促使工业化的同步发展,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长久的动力。

2.完善基础设施

为了改善农产品物流现有的情况, 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农产品物流的相关基础设施, 它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对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供应链的规划。对物流来说, 交通设施以及鲜藏运输基础设是很重要的, 因此要特别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 此外还要引进先进的冷藏保鲜技术。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供应链的整合, 使供应链连续有秩序, 整合农产品的资源, 形成集聚效应, 建成产业园或者基地, 扩大农产品的规模, 加强集中管理, 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规划形成一个信息网络, 促进整个国家农产品信息的统一管理和流通。国家在这方面一定要给予技术和政策支持, 为我国农产品的发展提供好的环境。

3.物流主体多样化

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不完善, 第三方物流发展很是落后, 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加强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建设必须先从市场、资源入手, 开放市场的大门使更多的各种性质的物流企业进来, 使农产品物流市场充分竞争, 通过相关的物流协会等的监督和管理,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为农产品物流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 国家也要给予相关的支持, 从而促进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发展, 促进物流市场资源的整合, 提高物流的效率, 从而推进我国产业化的进程,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建设信息平台

如今,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 什么事情都越来越依仗于网络信息的发展, 因此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运用, 构建属于农产品自己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给农户和企业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 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使物流信息实现自动采集、以及数字化仓储、智能分拣等。在政府和领头企业的带领下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三、结语

农产品物流对于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加强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为我国人民提供便利的农产品, 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 必须通过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机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构建物流信息协同服务平台等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农产品物流中的问题, 才能促进农业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城镇化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城乡之间农产品的流通, 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 对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情况下,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还不容乐观,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相关基础设施不仅落后还不完善, 物流成本比较高, 农产品的物流主体还很单一,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不完善, 信息化程度很低。面对这种情况, 必须找到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对策, 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农产品,物流

参考文献

[1]陈超, 李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03:328-332.

[2]刘学林, 马俊, 张雅蕊.城镇化背景下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21:52-54.

[3]张广胜, 戴晋.城镇化发展对农产品物流作用程度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17:39-40.

物流发展过程 第2篇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国内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物流发展过程中来自物流企业和社会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给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 现代物流;发展;问题;对策

尽管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还刚刚起步,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其中的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就会影响我国物流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来自物流企业方面的问题

1、我国物流企业整体上发展不平衡。我国物流企业因各自起点不同基础不同而导致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企业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企业仍是以运输、仓储为主,还处于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而有些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正逐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仅有少部分物流企业走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前沿。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企业的效率不高,服务内容有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信息网络和综合的物流服务理念,这是我国现代物流业所存在的首要问题。

2、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物流系统效率低、综合水平不高是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据中物联的数据统计约有73万多家,其中7人以下的物流企业就占到了12%,我国上市的26家物流公司总上市资产150亿,而美国仅一家物流公司的上市资产就超过200多亿,相比之下,可见规模之小,差距之大!“规模小”即意味着基础设施差、粗放式经营。我国物流市场开放后,这些小物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使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正在经历着市场的调整和淘汰。除了规模小外,我国物流企业还普遍存在着设施落后、物流系统效率不高和综合水平不高的严重问题。

3、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有待开发。物流活动的本质是服务,但是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对于服务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们多把物流服务看成简单的满足客户需求,把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例如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看成是各自独立的物流活动,几乎没有形成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这样的结果导致物流企业仅仅关注价格而忽视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企业要求生存就必须提高物流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不能再把服务看成单纯的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形成“集成物流服务”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理念,即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将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并同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二)来自社会、市场方面的问题

1、行业管理分散。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是由铁道、交通、民航、内贸等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严重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2、缺乏统一的标准。标准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物流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物流业的行业形态和工商登记等管理规定缺乏统一的标准;二是对物流硬件和软件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

3、缺乏物流法律规范和行业制度保障。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正式的关于现代物流的法规或规则,用来规范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相关问题。另外,一直以

来在我国物流业广泛应用的保障制度也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传统物流活动中的财产保险和货运保险只能对物流的部分环节承保,无法适应整个物流市场的发展要求。当出现货物毁损时,物流企业常常受到较大的经济牵连,也往往付出很多额外的代价,这就使得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肩负了很多不应有的责任和风险。物流企业得不到专业的制度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规避物流营运上的不确定性风险,让物流业在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市场环境下健康发展是发展现代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专业人才。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缺口至少有50万人,而且现有物流管理人才中能真正满足物流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到十分之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包括研究、管理、规划设计、基础操作等方面人才的缺口,成为我国目前发展物流业的一大障碍。因此,培养大批合格物流人才的任务也就愈加紧迫。

由此我国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解决对策有

(一)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鉴于物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和我国物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基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基础性物流设施建设。国家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主通道和主枢纽的建设改造,以提高内陆交通运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组建运输集团公司、区域性仓储集团公司;在重要港口和城市建立现代化的、大型的、区域性的综合物流中心。物流设施的建设是物流企业合理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2、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物流企业应主动吸收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改进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物流业整体环境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而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不断创新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业的核心是提供高品质的物流服务。随着社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企业应该积极主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从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入手,不断拓展物流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以服务为己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理念,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合理的、准确的、及时的物流服务来赢得物流市场。

4、加快物流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用在发展物流业上非常合适。物流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先进的技术永远是物流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近几年来,国内外涌现了不少先进的物流技术,其中的关键技术有物流标识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保证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加快物流业整合。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物流企业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为物流技术,还包括物流管理理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物流业的整合,同国际优秀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成专业化物流企业,是迅速提升我国物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物流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良好平台。但应该注意的是整合不是组合,“整合”意味着各自优势资源的重组,而不是原有资源的简单合并。

(二)加快我国物流信息系统化的建设

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

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支持至关重要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法规还不够完善,?有待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府不仅应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很清楚的认识,还应及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制定有关物流产业的相关物流规划和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制定并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将物流纳入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政府应努力促进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和合理利用。总之,政府对物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五)发展第三方物流(3PL),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

1、第三方物流(3PL)是市场的要求也是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3PL有利于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发展3PL的重点是培育专业化、综合化的物流服务。这就要通过物流企业间整合重组,发展核心业务并扩大现有规模,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技术创新等方式来实现3PL服务水平的上升。使3PL企业能真正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的、个性化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2、优化供应链管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群体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并且更趋于同供应商、客户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优化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效率并加强合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培育自主物流品牌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拥有我国自主的物流品牌是创新的重要标志。物流服务可以效仿,但物流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我国物流企业要冲破阻力,要更有实力与竞争力,将来参与世界竞争,走在世界前列,就不能仅局限于合资、依靠外力,而是应该培育自主的品牌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上已形成一些初具规模的自主物流品牌,如前文所述———中远、中外运、中邮、宝供、锦程、宅急送、顺丰等等。这些国有或是民营物流企业是我国自主物流品牌中的明星。培育自主物流品牌不仅仅是雄心是志气,更是我国民族物流服务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培育自主品牌有其必要性但是不能盲目,我们应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核心的竞争力,并能利用好本土的优势来打造中国物流的自主品牌。

(七)重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物流发展过程 第3篇

关键词:物流业,不经济问题,良性发展

一般来讲,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经历: (1) 经济起步阶段; (2) 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3) 经济稳定发展阶段; (4) 经济低速发展或停滞阶段。在经济起步阶段, 尽管构成物流功能的各项活动诸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等以各自单项的形式存在, 与此相应的技术开发、改善和合理化等活动也在进行, 但是综合这些活动的物流概念是不存在的。物流概念的出现, 归功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 国内物资流动量会急剧增长, 结果可能是国内的运输能力、储存能力和其他社会基础设施, 诸如道路、港口等的严重不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增加成为物资流动量增加的基础。这时, 企业的运输、储存能力的扩大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物流的主要目的是能力的扩大和费用的降低。为此, 宏观方面要求社会基础设施诸如道路、港口等的整合和扩大, 这将推动运输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企业也追求流通活动的合理化, 力求建立自己的流通中心, 其中包括现代化的机械的购置和信息技术的引进。一旦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物流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能力扩大和降低劳动强度, 而是变成提高生产效率和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管理, 这时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将不可避免, 对信息流的管理将变得重要。进入经济低速发展或停滞阶段后, 与物流的发展相关的不经济问题将受到关注。

因此, 从宏观上讲, 作为国家的物流政策在追求物流现代化的同时, 应该具有超前意识, 充分认识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不经济问题, 未雨绸缪, 实现物流业良性发展。宏观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不经济问题:

一、交通拥挤、交通事故, 大气和噪音污染, 以及与建筑物相关的居住环境恶化问题

据统计, 仅美国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燃油和时间浪费就超过720亿美元。日本每年因交通堵塞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万亿日元, 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交通拥堵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 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 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 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 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据相关统计, 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之多。交通堵塞还直接导致沿路生态环境恶化、增加大气污染、增大能源消耗等问题。例如, 物流运输工具排放出的有害气体、产生的噪声污染, 损害了人类的健康发展, 损害了道路周边植物的生存, 加剧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在物流仓储保管环节, 对商品养护使用的一些化学方法, 如喷洒杀虫剂, 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物流包装使用的塑料袋、玻璃瓶、易拉罐等, 成为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后都会给自然界留下永久的污染物;还有装卸搬运中产生的粉尘烟雾对物流作业人员与环境的危害;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

据英国SYSTRA公司的分析, 交通拥塞使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 交通事故的代价约占GDP的1.5%~2%, 交通噪音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3%, 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4%, 转移到其他地区的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1%~10%。

这些不经济问题并不只是发达国家才有,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凸现出对物流能力和管理效率提高的要求。经过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发展, 政府在道路、港口、运输工具等硬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即使是这样, 物流软、硬件在目前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物流业的不经济问题初见端倪, 不过这尚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如果不认真对待, 一旦经济进入稳定或低速发展期, 问题将集中爆发。

二、缺乏规划和理论支持造成浪费

由于国家层面尚无统一规划, 随着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强, 我国许多地方政府正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全国发布和完成现代物流规划研究工作的经济中心城市近30个, 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 北方沿海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及经济欠发达省市也发布或制订了物流发展规划。这将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提供经验, 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研究区域物流规划模式, 但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对于物流理论的理解、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原则、规划的方法、规划的内容、规划的结论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偏差。由于规划缺少理论基础的支持, 物流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沪宁高速公路于1996年建成通车, 是江苏省第一条高速公路, 江苏段主线全长248.21公里, 行车速度每小时120公里。该公路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江苏省苏南和上海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 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2001年之后,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群的加速形成, 交通量迅猛增长, 沪宁高速公路拥堵日益严重, 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状况, 江苏省政府不得不决定对沪宁路进行扩建。京津之间的交通也存在类似情况, 只不过京津之间没有扩建高速公路, 而是建设了第二条高速公路。相比于一步到位, 扩建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施工要求, 均更复杂、艰巨, 而新建另一条高速公路, 会造成土地浪费和工业布局的调整等。因此, 加强规划也很重要, 这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

三、回收物流缺位造成不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 传统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 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比如, 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低;运输环节中车辆的燃油污染和尾气排放;不可降解的废弃包装材料;装卸搬运环节的粉尘污染;流通加工产生边角废料造成的废弃物污染等。随着经济转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物流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环境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改造, 以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的现代综合物流系统, 以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 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这便提出了“绿色物流”这一概念。

要实现绿色物流, 回收物流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它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副产品、次品, 直接进入内部回收系统, 尽量做到重复再利用,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产品生产出来, 经过绿色分销渠道送到用户手中, 在此过程中必须考虑产品退货、产品召回及报废后的回收处理问题。同样, 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也要进行最优控制等。而企业总是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其经营目标, 在处理回收逆向物流这部分业务时总是持观望的态度, 实施回收物流还未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主动选择。企业能否实施回收逆向物流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态度。

我国在此方面还非常欠缺, 虽然也有相关的法律, 但执法不严。部分政府领导对传统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 各级领导和政府的观念有待转变, 回收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另一方面, 消费者对回收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这就造成回收物流缺位, 阻碍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第三方物流滞后导致企业层面的不经济

在政府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制订物流法律和政策和指定物流规划的同时, 微观上, 企业在促进物流现代化和提高生产效率及物流系统效率上应起主导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约有10年~15年历史的行业。在美国, 第三方物流业被认为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欧洲, 尤其在英国, 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一定的成熟程度。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 且其需求仍在增长。研究表明, 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欧洲62%和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三年内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用。

一般认为, 第三方物流占物流业的70%, 标志一个国家的物流产业的形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企业物流观念落后, 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 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 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 都自建物流系统, 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从而造成物流效率不高和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 第三方物流是企业物流的发展方向, 我国著名的C2C网站淘宝网2008年9月18日公布的淘宝上半年交易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2008年上半年淘宝总成交额累计突破413亿人民币, 而淘宝网是没有自己的物流部门的, 完全依靠第三方物流——主要是快递公司, 甚至出现了快递价格低于普通邮局邮寄的现象, 这对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应该有所启示。

针对以上的不经济问题, 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 加强政府规划,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应高度重视、大力扶持, 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和引导。加强交通流量的管理。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发展共同配送, 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减少货物低效率流动, 消除交错迂回运输, 缓解交通拥挤, 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最终以有限的交通流量来获得更高的物流效率。

2. 加快与物流业相关的环境立法建设

包括: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再循环法。许多发达国家政府都十分重视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再循环方面的立法。如美国的《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 德国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 日本的《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等, 都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在我国, 必须抓紧对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再循环法规的制定, 以促进企业物流活动的环保行为。空气污染控制法。加快完善空气污染控制法是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物流活动中造成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货车的普及造成的, 而空气污染法案的约束, 对于物流的绿色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能够促使物流企业主动进行物流组织与物流方式的变革, 发展共同配送、联合运输, 并积极开展运输环节绿色化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噪音控制法。物流运输、装卸搬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都会产生噪音, 干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因此政府应通过立法, 制定环境噪音的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过高的噪音排放。在物流中心的建设中, 应遵循《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规定, 在城市物流配送运输时, 要遵守《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的规定。

3. 加快绿色物流标准的制定

对绿色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绿色物流标准化是以绿色物流为一个大系统, 制定系统内部绿色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 绿色包装、仓储、装卸, 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 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 形成全国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4. 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 可以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 根据他们的业务优势, 围绕市场需求, 扩大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 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 逐步提高第三方物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 还可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国外知名物流企业, 通过国外物流企业先进管理技术、管理经验的引入, 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波兰: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物流科技, 2008 (1) 119~121

物流发展过程 第4篇

摘 要: 在校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践,尤其是在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更是十分重要。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具有“职业化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实施条件三个方面对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物流英语 教学模式

引言

针对我国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以及消费物流和快递物流等课程。其中,一些院校开设了物流英语类的课程,可以说物流英语在连接物流管理、报关与货运代理的同时,也连接着国际贸易。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国际贸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专业的技能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1.物流专业英语的概念解说

专业英语(ESP)的英语全称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目的在于满足工作中学习者的特定目标和需求。例如,作用在培养特定环境中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技能,比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专业英语范畴。物流专业英语是专门英语的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现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变化而设置的商业经济英语的分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范围。物流英语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与基础英语明显区别的自身特点和规律。

2.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提出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该理论从实际出发,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注重更新的、更易于接受的方法,主张突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实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是以一种全新的“远程工作知识的载体”告别书本,建立典型工作任务,努力实现理想状态中“融入实景,分层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

此外,调查结果和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密不可分,只有通过珍贵的反馈资源,才能了解到学者对所学知识具体的掌握程度,可以断定的是,专业外语人才在当今社会看来是紧缺的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要求从本质上做出改变,无论是方法还是理念,都必须引入更有新意的思想,研究课题的专家学者也必须更努力。

3.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理念分析

3.1通过实践确定物流专业英语水平需求

把工作过程植入教学模式中,将教学目的不在锁定于学生是否记住了知识点,而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社会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调查企业和岗位群对物流人才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熟练程度,确定对学生的物流英语水平的要求。这样,一改以往教学那种以记单词、背课文中的专业术语、理解课文、完成练习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模式,而是将一些实践项目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真正的企业运作中,对学生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统的授课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率。

3.2行动导向型实践教学

不再拘泥于书本教学,而是把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观融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融为一体的教学。把“教―学―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行动导向中“项目引入”―“提出任务”―“工作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介绍”―“完成项目任务”―“技能训练”―“总结拓展”―“成果展示”等步骤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达到能力锻炼和知识教学的目的。

4.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4.1教学创新

要使教学真正突破书本的桎梏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教育者不应该只是在理念上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对以往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创新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

4.2教学场地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内容上,教学场所和工作场所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为什么许多招聘人对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要求。要使得传统教学与工作过程相连接,那么教育者最先开始放弃的就是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关于物流英语专业的讨论会,在学生中形成英语交流群小组对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实行网上在线视频对话学习、无纸化考试,创建模拟平台,企业物流模拟沙盘实训室装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提供仿真的物流公司运行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物流专业英语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对物流英语教学的创新。

结语

随着物流国际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物流专业英语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专业英语在我国存在畸形发展和不健康发展的状况,例如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材的滞后、教学方法的落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克服。在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确实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更容易集中人的精力,有利于老师的精讲,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因此,为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必须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物流出库信息预处理过程 第5篇

从接收订单开始到确定出库数据为止的一系列处理的过程,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将订单信息转换为物流信息;正确地回答到货期;将订单信息和分配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

对订单处理系统的分析

订单处理系统的主要过程。从订单数据库中取出由订单输入系统所登录的订单, 到制定出库预订数据为止的全过程是订单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出库预订数据再转移给配送中心系统, 由配送中心继续完成实际的出库。从订单到出库预订数据之间需要经过各种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不限于将全部的订单做成出库预订数据。也就是说, 当缺货时, 订货的不足部分就不能够成为出库的预定数据。作为订单处理系统的最终输出, 包括出库预定数据和订货不足数据。

库存分配的分析。首先根据信用额度判断订单数据是否超出额度, 超出额度的情况进行判断是取消订单, 还是确认部分订单数据, 并通知有关业务人员。有关库存分配处理的内容可根据销售形式有多种不同形式。

在具有库存、即使缺货马上可以补充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进行现货的分配并确定出库预订的数据;在不能够分配库存的状态下, 因为商品马上能够补充, 一旦有入库就能够分配库存出库。

当缺货需要一段时间到货时, 对这笔订单回答不出到货期限, 就会让客户产生不信任感, 需要建立管理预订入库的系统, 对预定情况正确地实现进行监督, 需要对入库预订信息进行分配后, 回答到货的期限。入库预定发生变动时, 要尽快改变缺货的出库预订并通知客户。

到货的周期较长时, 对季节性较强的商品所制定的供货计划要控制对市场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 要对是否在计划范围内进行检验, 对订单首先要按照供货计划进行分配。当不能够按照供货计划进行分配时, 就需要进行缺货的处理, 在到货计划的提示下进行相应的分配。对供货计划能够完成分配的订单, 要保证供货计划进行销售库存的分配, 销售库存分配了的订单在实物库存中进行分配后, 确定出库预订数据。

销售库存概念是保证供货计划的库存, 还要按照供货计划的比例调配实物库存。库存有实物库存、会计库存和销售库存, 最终以实物库存为准进行处理。在实物库存中能够保证供货的计划数就是所能够分配的库存。

物流出库信息预处理功能

信用管理审核功能。在交易伙伴中, 必须考虑对方信用状况的情况。系统通过应收款进行管理, 信用情况无论是通过人为进行输入, 还是建立自动计算的方式, 都需要依据应收款系统进行判断信用额度。

分配预定入库。按照接受订单的顺序分配库存进行出库的情况, 当发生缺货时, 为了回答客户什么时候能够接到货物, 需要分配今后预订的入库。预订入库需要将订货业务系统化, 并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到货, 这是对预订到货进行分配的前提。当实际到货时, 要取消预定并将预定和实际的到货进行对比和处理。

分配供货计划。为了向市场效率地供应制造的商品, 需要制定供货计划。按照接受订单的顺序进行出库, 从销售活动的关系、市场的动向来控制接受订货和出库的关系。接受订单后, 分配预订入库转化为分配供货计划。供货是按照销售计划、市场的变化和预订入库进行计划, 针对将来的库存进行确认为前提。

分配销售库存。商品一旦进行了入库就要更新实物库存, 同时根据供货计划分配入库数量。分配了的库存作为供货计划的附件并当作对应供货计划的可能分配库存。然后, 对全部供货计划进行分配, 如果还存在销售库存中没有被分配的订单, 则优先分配订单。剩余的库存作为以后对输入订单进行分配的有效库存。

在分配实物库存之前需要考虑完成的工作包括下面三个方面:已经进行了入库的预定分配;已经进行了供应计划的分配和销售库存的分配;进行直接库存分配。即使通过了以上阶段的处理, 但还没有决定在哪一个配送中心进行分配, 这就需要在实物库存分配阶段进行确定。也就是说, 实物库存分配的首要工作就是决定配送中心。

决定配送中心的算法是由两个要素所决定的。第一个要素是, 需要知道应该出库的商品是在哪一个配送中心中存储。第二个要素是需要判断, 为了对商品的送货地点进行效率化的配送应该从哪一个配送中心出货。

核实配送中心日程。数量关系的分配全部完成了, 为了核实什么时候能出库, 需要核实配送中心的日程。要核实回答了到货期的出库预订日期是否正是出库配送中心的休息日, 如果是休息日就要往后顺延。如果是休息日, 出库预定日除了当日之外确认是否可以向前提前出库, 由于出库预定日只有向后延期的情况, 需要找出最近的向后延期的出库日期。

分配配车计划。准备好商品之后, 到货日期根据配送手段也可能变化。像固定班车那样, 在管理装载效率的情况下进行配车计划的分配, 决定出库日期。配车计划的分配方法与如何制定计划有关。

确定到货期。订单登录后, 其结果是明确何时能够到货, 确认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全部处理的结果的处理就是制定到货期。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中, 当发现输入错误时, 显示错误的内容, 并在操作中完成下面的处理。

生成出库预订数据。满足库存分配等全部的条件, 对确认了的订单回答到货日后, 生成出库预订数据。在这些出库预定数据的基础上, 为了输出有关必要的出库单据, 这时要准备出必要的项目, 特别是专用单据要按照客户的要求生成有关内容。预订出库数据如果在出库业务中有表示, 马上就可以转换为出库的数据及出库日未来的相关数据。

物流通道系统构成与演化过程分析 第6篇

物流通道是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几年才兴起的概念。物流产业作为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成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引导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对物流通道这个新领域的研究丰富拓展了物流理论体系,在对指导区域物流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区域物流系统、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目前对物理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通道概念与内涵的理解;(2)与运输通道的异同分析;(3)物流通道系统规划(节点、线路布局与优化等)[1],这些研究属于物流通道系统研究领域里的基础层面,但是在物流通道演化过程及机理[2]、物流通道运行机理、物流通道的发展趋势方面鲜有研究。本文基于物流通道的研究现状,对物流通道的内涵及系统构成进行分析,梳理物流通道演化过程,简要阐述物流通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丰富物流通道理论体系。

2 物流通道系统内涵与属性特征

2.1 物流通道内涵

目前虽然学术界对物流通道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定义,但从相关学者的研究进展来看,物流通道的概念与内涵在不断动态发展[3]:前期对物流通道内涵的理解主要是基于由运输线路、物流节点等物流基础设施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即为物流通道的实体构成要素;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与特定区域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物流通道的服务功能,即物流通道逐步向以物流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通道和以运行支撑为重点的信息通道方向延伸。因此,对物流通道内涵的理解也就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通道强调基础设施要素构成(由以提供运输功能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束和以提供复合物流功能为主的物流节点);广义的物流通道定义,除了物流基础设施外,还包括物流服务组织、物流方案解决、物流信息支持等组成的物流运作系统,以满足物流通道上的高密集度物流需求。此外,从区域经济和经济地理的研究角度,将物流通道所经过的基础设施绵延地带(即物流通道联系区域和影响区域)也纳入物流通道的考虑范畴。

基于对物流通道概念的理解,本文提出物流通道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通道的基础服务设施不仅仅包括交通运输干线,还应包括实现物流枢纽节点及配套设备、信息系统等。

(2)物流通道的实体构成要素———运输线路与物流节点有区别于物流网络内其他一般基础设施的服务供给水平,通道内的线路多由高技术等级的运输线路构成,物流节点也是区域内的枢纽节点,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可快速、高效地实现通道内要素的集聚、流通与扩散。

(3)物流通道直接联系的起讫点经济发达,具有相对密集、稳定的物流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物流通道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对内涵的理解、外延要素的深入研究是随着物流通道与区域经济互动耦合而动态发展的。

通过上述对运输通道和物流通道的概念区分以及对物流通道内涵的重新理解,从引导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物流通道:

物流通道以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由发达的、线路走向基本平行的运输线路、物流枢纽节点构成的实体基础设施联结不同区域空间尺度,并配备以信息系统、制度要素等运作系统的支持,以接受区域内物流需求为途径,以参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为手段,在物流网络里具有最优的通达性与服务能力,对通道内的物资、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物流运作系统。

2.2 物流通道属性特征分析

综合考虑,物流通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物流通道是物流网络中的主动脉,追求网络运行的经济效益。在区域物流网络结构中,轴辐式物流网络(Hub and Spoke Network)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4],而物流通道又是轴辐式物流网络中联结两个或两个以上Hub的轴线,承担区际或区域内物流联系的大部分任务,是轴辐式网络实现快速可靠、高效便捷运作的主要支撑。从经济学角度讲,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是物流通道协同运作的基本目标。

(2)物流通道集合多种物流需求,运量大且集中。区域物流通道除了承担区域内部各城镇之间的货物交流外,还有部分区际货运量、过境货运量。

(3)在物流网络中,物流通道拥有最高的技术经济水平。物流通道往往由一种或多种具有相互竞争力的高等级运输干线组成,这些由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线路在竞争与协作中不断促进物流通道的发展;联结交通干线的物流枢纽规模庞大、技术设备(硬件作业设备、信息设备)先进。

(4)物流通道的经济辐射与带动效应明显。物流通道联结不同空间尺度的物流枢纽,在这种“点-轴”式结构中,经济活跃的起讫点以及交通干线所经地带各种物质要素(物资、人才等)和非物质要素(资本、技术、信息等)快速流通,从微观层面看物流通道不仅可以吸引非直接联系区域的物资进入通道,宏观上更是吸引了各种经济要素在物流通道中集聚和扩散,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

3 物流通道系统分析

3.1 物流通道系统构成

物流通道的构成要素复杂多样,既有有形的实体要素,又有无形的信息要素,综合来看,物流通道主要由表1中的各类要素构成。

通过上述对物流通道构成要素的分析,可将物流通道系统划分为如下子系统:

(1)人员子系统:特指参与物流通道系统运行的主体,即物流活动的人员供给群和需求群,供给人员主要包括从事各种物流服务活动的人员,是物流通道运行中物流活动的提供者,以传统储运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代表;需求人员既包括工业生产、商贸流通企业群体,也包括个人消费群体,因产业布局、消费水平、交易频次等的不同导致通道中客体呈现不同的需求特征。

(2)技术子系统:物流通道的运行载体。是物流通道中枢纽节点、运输线路、信息系统以及参与物流活动的技术设备的集合体,物流业务的开展以技术子系统平台为依托,以物流组织的协调运作、技术子系统各要素间的协调合作为前提,实现物流通道高效畅通运行目标。

(3)组织和管理子系统:以政府为主导的对物流通道进行规划和设计的部门。组织管理机构通过对物流线路的规划、物流节点的选址与布局、物流任务的组织、物流服务商的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构建等一系列措施,对人员系统、技术系统进行响应、支配、管理与调控。

(4)外界环境子系统:物流通道系统不仅是个技术系统,同时还是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自然地理、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经济活动、政治条件等外界环境都会对其他三个子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外界环境系统会对物流通道的内部系统予以约束、控制和反馈,而系统的自适应与自组织性会使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方向演变。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政策环境是外界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的构建以区域政府经济合作视野的拓展为前提,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参与物流通道系统的运行,引导和控制区域物流通道的发展。

3.2 物流通道系统特征分析

物流通道系统由上述诸多要素构成,在子系统(或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下发挥物流通道作为系统整体而具备的功能特性,从系统角度阐述物流通道的构成、属性特征、演化过程对研究对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物流通道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性质外,还有以下特征:

(1)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开放、非平衡、动态系统。物流通道系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系统中: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引入负熵,抵消系统内部因各种不可逆过程造成系统内熵增加,形成系统总熵小于零的耗散结构;另外系统内部需求不断变动、信息数量级增长以及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状态的转变使物流通道系统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

(2)系统要素之间非线性相关。相关性是指系统内要素之间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特定关系。物流通道系统内部要素间彼此影响,同时又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在系统内部,物流通道子系统内部竞争与合作关系同时存在,这比一般的系统协作研究更为复杂,各子系统不是独立作用,并且作用效果也并非线性叠加;在系统外部,物流通道系统与所依托的地域经济系统互动耦合,参与并影响经济发展,并且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

(3)物流通道是人造的技术———经济系统。同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企业系统一样,物流通道也是一个人造系统,这意味着系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发挥人的主动意识,需求群、供给群、政府都可以调整自身动作,协调互动实现物资在通道中快速便捷、高效节约的集聚与扩散。此外,通道的高技术等级特性,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同其他经济体一样追求经济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因此物流通道是个技术———经济系统。

物流通道系统内部在人员需求子系统带动、技术子系统拉动、组织与管理子系统推动三种动力的作用下,通过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协同作用,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共同推进物流通道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

4 物流通道演化过程分析

演化(evolution)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事物由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向发展变化过程。在生物学领域中,evolution释义为“进化”,指生命个体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随时间变化而不可逆的遗传系统,并有相应表现型。“进化”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而“演化”则更多用于非生物学领域,但其本质内涵并无二致。物流通道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系统,它虽处于生物系统层次之上,但对系统演化与运行的分析,依然可以借鉴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4.1 微观层面的物流通道演化过程

演化过程是系统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从系统论角度讲,与外界环境的完全适应意味着个体进入平衡状态,即“热寄”状态;当然,也不会有与外界环境完全不适应的个体通道存在,单个物流通道或者说物流通道系统整体永远都是出于一种混乱和有序之间的混沌状态,正是在这种混沌状态下,不同的通道个体才能在物流通道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形成自我竞争优势,从而能够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物流通道系统内部生存、演化、发展。

从微观层面研究物流通道的演化,应用仿生理论的观点研究单个物流通道的发展过程。物流通道的演化过程类似于生物个体进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或更新期。

(1)物流通道形成阶段:物流通道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城镇空间结构、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是区域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流通道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依托于联结区域间物流需求的产生与增长,在物流通道形成初期,原本封闭的两个地理系统逐步开放,形成初步经济联系,产生一定规模的物流需求,催生两地间直接联系的线状交通基础设施束和物流中心的形成。此阶段形成的物流通道线技术等级较低、物流中心规模较小,具备基本物流服务功能,物流需求及处理规模较小,物流通道的功能也仅限于处理基本物流需求。

(2)物流通道个体成长阶段:物流需求规模增大,通道个体的运行在此基础上开始体现规模经济的优势,也有发展成为物流网络中骨干通路的可能。此外,物流服务范围的拓展与能力的提升、信息通道的形成并不断改善成为通道个体成长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阶段,通道个体主要发挥输送大量要素流的核心功能。

(3)物流通道个体成熟阶段:通道个体经过自身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成长为物流网络中输送大量要素流的骨干。处于此阶段的通道个体更加关注物流服务功能的提升,重视通道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密切协作。个体在通道整体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状态,并开始发挥物流通道核心功能以外的经济集聚功能。

成长和成熟阶段是通道个体生命周期维持时间最久的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通道个体处于一种不断提升自身功能,子系统要素间从无序走向有序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在成熟阶段后期,通道个体与外部环境系统相对平衡,但这并不代表进入一种静止的、终极不变的状态,内、外部系统环境的涨落会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物流通道由原来的稳定结构向更加有序、功能更加完善的新稳态方向转变(图),使个体走向衰退或由此迈入下个生命周期。

(4)物流通道个体衰退或升级阶段:通道个体经历成熟阶段后,往往由于自身的结构功能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物流需求,或者有其他更具服务优势的通道个体的形成占据、分割自身的生态位资源,在此情况下,通道个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并发生突变,突变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通道个体在与其他并行通道在资源竞争中缺乏优势,被其他兴起的物流通道替代,逐渐走向衰退;另一种情况则是原本落后的物流通道通过运输线路、物流技术设备、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等一系列措施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发展为结构功能完善、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物流通道。

4.2 宏观层面的物流通道演化过程

宏观层面的演化过程分析主要针对物流通道系统整体而言,将物流通道系统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相联系,分析物流通道形态和功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主要阶段。物流通道形态和功能的演变通常伴随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经营业态的日趋丰富、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而呈现渐进式的发展与转变。本文重点分析物流通道由初始雏形期形成开始,在功能上不断向纵深化拓展的主要发展路线如下图所示:

阶段一(物流通道雏形期———货运专线):运输通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呈现出客货专线运营的趋势,以提供货物运输功能为重点的货运专线的开通,成为物流通道发展雏形。这恰好解释了物流通道在运营初期主要以提供货物运输功能业态为主。在物流产业发展初期,物流市场需求单一,传统物流企业以提供基本货物运输功能为主,相应地,在物流通道的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运输路径、运输方式、货运场站的简单组合,即以货运通道为发展基础,物流通道呈现初期直达模式雏形。

阶段二(形成和壮大期———现代化物流通道):强调物流通道服务功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传统运输功能基础上,着重发展其他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通道中在物流节点处进行的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转运、信息处理等服务功能的完善。在这一时期,物流要素极化聚集,催生规模化物流中心、等级运输线路的形成,形成较为丰富完善的物流业务载体体系。在通道结形态结构上,高等级并联型运输干线及物流枢纽建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由交通干线联结多个枢纽节点的轴辐式物流网络结构,强调运输路径与节点相结合,通道载体与服务功能相配套。

阶段三(成熟扩展期———产业通道):拓展物流通道功能体系,向“产业走廊”方向发展。以日趋完善的结构和服务功能基础,通过对通道附近大规模带状资源的吸引与集聚,使通道周边中小城镇与核心城市间的联系逐步畅通,核心城市的经济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得以发挥。经济要素的集聚与辐射作用进一步吸引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的集聚,物流通道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开发和培育产业,形成更强大的物流需求源。此时物流通道功能升级为产业通道,并逐步带动区域人口就业,刺激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升级。此阶段物流通道功能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线路等级升级、线路与枢纽节点无缝衔接使物资高效流通,物流枢纽功能向电子商务、信息化处理、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方向拓展,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阶段四(提升转型期———经济通道):在经历产业通道阶段后,物流通道已发展成为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商业活动的不断繁荣,物流通道演变成为经济活跃、人口密集、经济效益高的发展轴线,越是外向、开放的经济系统,对物流通道的依赖作用越强,通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也越大,物流通道与区域经济进入全面一体化发展时期。此时,物流通道对该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经济结构、社会就业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通道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物流服务,它更是提升区域经济影响力、实现区域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媒介,如果此时政府引导得当,完善制度通道的建设,物流通道的辐射经济区会向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如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试验基地,并深入到研产销相结合、金融服务、商贸等方向)转变,通过对联系区域与辐射区域经济的带动,借力物流通道的影响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 结论

本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梳理相关学者对物流通道内涵的理解,重新界定了物流通道的概念和内涵。详细分析物流通道的系统构成要素,并将物流通道内部系统划分为低层次的人员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与管理子系统。借鉴生物学的仿生理论,从微观层面研究物流通道个体演化经历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或更新期,宏观层面提出物流通道以货运专线的开通为雏形,并不断向产业通道、经济通道的更高层次功能角色转变。除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对物流通道的演化机理、内部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物流通道系统与所依托的经济地域将的互动耦合关联分析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吕雄鹰,等.国内外物流通道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10,(02):5-8.

[2]王武岗.物流通道的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4):7-8.

[3]商霖.物流通道概念的动态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6):11-13.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风险分析及防范 第7篇

1 企业物流外包

企业物流外包是企业业务外包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质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外委托和外部协助,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发展供应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资源和精力在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把自己不擅长或没有比较优势的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可见企业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过程和合同履行方式,所以物流外包虽属年轻行业,但发展十分迅速,乃至成为一种趋势,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物流外包业务从实施的程度上可以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全部外包是指企业将全部物流业务都交给外部服务供应组织来承担,其形式有两种:一是企业完全放弃物流自主经营,将所有的物流相关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二是企业在成立时就不具有物流经营功能,将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外部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部分外包是指企业只把部分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物流服务供应商,其余物流业务还是由自己企业承担,其也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物流经营能力,只不过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物流经营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企业将自身无法完成的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外部物流服务供应商;二是企业自身的物流能力虽然可以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但为了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优势,将非核心业务部分的物流业务交给外部物流服务供应商来承担。

2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企业物流外包作为一种加速物资流通、节省物流成本和提高资金周转率的有效手段,能给供求双方都带来很多的便利和收益,但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企业实施物流外包时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2.1 企业物流外包的环境风险

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过程中会不断收到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经营过程。如受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既定目标的自然环境风险;国家经济状态和实力变动、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给物流外包过程带来不确定性的政治经济风险;是否具备健全、明晰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来保证物流外包过程顺利进行的法律政策风险;与物流外包业务相关的市场需求状态、行业成熟度及市场竞争程度中资源价格、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等众多因素诱发的市场风险。

2.2 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风险

每个企业在开展业务、作出决策前都需要进行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有企业要开展物流外包业务,首先就是一个战略选择,是否需要进行物流外包,能否在这个价值供应链系统里充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选择性风险,这影响到物流外包能否顺利实施。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是企业物流外包过程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服务供应商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我国目前高质量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比较少,而且在选择过程中人为因素和信息的不准确性等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并没有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掌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分清楚可以进行外包的非核心业务,避免将优势的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而带来的巨大损失。

2.3 企业物流外包的管理风险

选择外包的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都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双方的合作中存在着企业文化的差异、管理制度的不同、战略宗旨相悖等问题,这会导致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后与服务供应商在合作上出现风险。双方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发展目标、运作模式、经营类别不同,如果双方都以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产生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摩擦,导致整个物流外包过程失败。同时,企业外包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服务供应商控制力度失调,供应商自身能力不足而导致服务能力下降,企业对服务供应商过度依赖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增加物流外包过程的管理风险,给双方企业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4 企业物流外包的财务风险

企业外包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后由于主观或客观的诸多因素而产生的投资回报低于预期回报的风险。在实施物流业务外包后,企业经营的重点和所处的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合同签订的周全与否,汇率的波动及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物流外包的整个过程,导致投资的回报低于预期。另外,企业在联系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时,在谈判磋商和监督服务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属于增加的隐匿成本,如果不对此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就会导致企业物流外包的投资不能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使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经营目标。

2.5 企业物流外包的信息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其实应该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外包企业的大量信息如客户资料、产品信息、管理程序等都要与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共享。但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保留核心信息,这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随着物流外包过程不断深入,就会产生信息沟通不全和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很难保证物流外包的服务质量,影响双方各自的利益目标。同时,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物流外包中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也加剧了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信息泄露的风险,从而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3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防范

3.1 加强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社会控制

物流业务的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物流外包业务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物流外包的平稳发展,应加强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社会控制策略,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引导,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物流网络运输平台、仓储配送及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物流外包发展提供平稳、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物流业务管理研究中心,帮助各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进行管理和监督,减少不确定风险的产生。各企业也应联合建立物流企业联盟或专业物流行业协会并设立行业风险补偿基金,能使面临同样风险的企业在一起共同解决风险所带来的问题,更好地管理和防范物流外包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风险。

3.2 完善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企业应具备战略发展研究组织,准确定位自身核心竞争力,明确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向,广泛联系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发展联盟,对进入物流供应链的时机和外包的业务作出合理决策。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从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大小、客户满意度、基础硬件能力、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等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合作目标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价,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与选择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摊的合作机制,这样对于减少供应链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道德风险和责任风险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尝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多地域、多方位、多客户的分散物流外包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3.3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监督合同制定与执行

成立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小组,对物流外包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和处理,这将有利于物流外包风险防范的制度化和正常化。与物流服务供应商协调合作建立管理风险突发应急机制,采取事先制定好的应变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有效地降低突发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失。规范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管理,企业应委派具有经验的人员,邀请律师、财务顾问、谈判专家等专业人士与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磋商,认真拟定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周密考虑物流外包的技术、经济、法律等环境因素,而且应将其具体量化为合同指标。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也要严格要求供应商能够按照合同的要求完成物流业务,约束物流供应商遵守承诺,不违反合同,保证外包活动顺利进行。

3.4 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应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聘请专业的会计、审计团队,跟踪物流外包的全部过程,分析和评估物流外包过程的战略价值与效益成本,更完善、更全面地控制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确定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重点分析物流外包费用和服务质量。物流外包费用指标包括业务过程中的投入、成本、收益等费用。服务质量指标包括物流供应商的完成业务的满意度、及时率、准确率、货损货差等因素。制定的绩效指标要尽可能的清晰、明确,从时间、数量、质量、成本、收益等方面反映物流外包过程的运行状况,有效反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企业的整合状况,降低供应链系统中的牛鞭效应,控制物流外包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3.5 加强合作交流,完善物流外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外包业务涉及的双方有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双方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环境当中。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联合风险防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控制物流外包信息风险的目标。双方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生产、运输计划、费用、需求等关键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为物流外包过程提供预警显示和应对风险策略的动态信息管理,并保证这些信息的及时、准确、有效,同时采取相应的信息保密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物流外包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周立军.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0(11):119-121.

[2]魏众,申金升,陈继军,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58.

[3]魏晓玲.物流外包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24):146-148.

[4]崔南方,康毅,林淑贤.业务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J].管理学报,2006(1):44-49.

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识别和防范 第8篇

物流企业是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与商品流通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物流企业在经营环节和流程中存在许多经营风险。

1、价格风险。

物流企业在和客户签署合同是没有根据全年价格综合情况确定服务价格,而是依据签署时的低位价格签订了一年的价格合同,忽略了全年价格波动因素,从而引起高位价格执行时的收益缺失。物流运输行业存在淡季、旺季的需求波动。以邵阳物流市场为例,4—7月为淡季,8—9月为平季,10月份转旺,一直持续到来年春节前后。一般情况下,淡季车辆运输价格偏低,旺季车辆运输价格偏高,在签订合同是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导致价格损失,产生价格风险。

2、货损及货差风险。

货物在运输的过程中,装卸、运输、入库、出库等环节应货物破损和货物数量差异引起的赔付风险。比如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损失,运输途中因挤压碰撞造成的损坏及分装时发错方向,被盗丢失交通事故,配载不合理,以重压轻,将货压坏等造成的风险。

3、飞单及飞货风险。

企业营销人员以公司名义,将所做业务收入占为己有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风险。另外在运输途中承运人将所送货物,所提货物占为己有,这些货物一般价值较高,货物适应性强,通用性好,货物变卖比较容易,从而损害公司利益。

4、押金风险。

物流运输企业在位厂家或商家提供物流代理服务时,厂家或商家会要求物流运输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作为押金,以保证其货物的安全程度。这部分客户一般运费往往是按月结算,如果客户企业管理不善,效益低下,常有倒闭情况发生,往往运费结不了,连押金也一并损失殆尽。另外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物流运输企业急功近利的心理,常常注册一家公司或做一张假营业执照,谎称货物运输外包招标,物流企业一旦中标他们就会要求将押金打入他们预先设置的账号,收到押金后即逃之夭夭。

此外,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有危险品运输风险,企业安全风险,配载操作风险等,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仔细识别。

二、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1、给客户建立诚信档案。

物流公司在选择客户时,切不可饥不择食、拈来就做,一定要对其经营资质、综合实力、资金能力、企业管理现状等进行周密细致的考察评估和分析,必要时要到工商管理部门核实,对其历史情况及诚信情况摸清查实,防止被骗,避免发生损失。

2、合理预算企业物流成本。

物流运输企业在执行某个项目操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必要的毛利率,从而计算出毛利金额,在签署合同时的市场最价低就会导致合同价格偏低,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衡量全年综合均价,并加以说明,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调整,避免价格损失,也可以考虑根据淡旺季制定变动价格,降低价格风险程度。

3、适当进行风险转移。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将风险降至最低点。目前保险公司都开办了货物运输险,尤其是综合险涉及面较宽,基本覆盖了所有风险可能,投保时测定全年货运总价值确立投保率,一次性缴费,投保期内所发生的所有风险均可获得赔付。另外也可通过对固定的承运商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对业务相对固定的线路实行按月结算的方式,货物发生意外时可抵扣押金,这也是降低风险的一种重要方法。

4、提高员工素质。

物流企业可根据员工具体情况进行风险意识教育、道德教育、操作技能培训。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员工要树立风险意识,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公司要对员工的技能技术组织定期培训,对于技术要求严格的岗位要配有专人指导,使全体员工在技能上都能胜任工作要求。

5、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

完善的工作制度是物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能约束员工严格按章操作,也是防止风险漏洞的有效手段,从而避免风险的发生。

总之,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提高风险意识,识别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采取对策降低风险发生的损失,从而使企业能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子刚.《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凯.《现代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

浅谈物流管理案例的教学过程 第9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案例

引言

一门以实践性为高要求的专业, 即物流管理专业。在各个课程中要求的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名学生能够有所改变, 至少了解到了该怎样在社会上立足, 怎样把个人与社会进行一个很好地结合。这样一来的话, 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综合素质会有明显提升, 并且个人竞争力也会有所增强。

一、物流管理是学校的一门课程

不管是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本身还是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都使得物流管理教学要进行深一步的改革。因为它的特点要求它这么做, 物流管理课程有以下一些的特点:

(一) 物流管理也是学校的一门课程,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它所进行的实践往往是不相符的。

有很大的出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大体上是讲一些理论上的东西, 是对知识的一个进一步的说明。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但是环境的不同它的物流管理实践又与它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比如说, 在上物流管理这门课时, 对于运输管理一般都只是讲一它的优缺点还有他所能运用的范围。但是实践中就不一样了, 在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货物、他们所要求的运输方式很多时候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要素对他的影响会是不同的。这时候就不可以套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些实际的经验了。因而在学校里撒谎给你个好了这门课程那么在今后的实践中就能灵活的运用了。

(二) 物流管理课程中经常会讲到我们所熟悉的专业术语

以及专业设施、设备等等, 但是这些东西和我们的生活联系不大。所以在对这些东西的了解也只是一种片面的了解, 不能形成一种直观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对集装箱的有关内容进行介绍时, 就会讲到各种各样的集装箱, 还会说到它的一些专业设施、设备。但是, 这些东西学生并不了解, 可能很多同学都只是单单的会说他们的名字而已。对于其它方面都是不熟悉的, 所以, 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到集装箱对于物流活动的重要性。在陕西能源技术学院中是将这门课程作为学习的重点的。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了解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三) 学生学的太多太杂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他们的只是形成一个网络体系。

这是一门课程, 一门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学问。所以在解决问题是会不知所措。又因为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是很多的。其中包括:运筹学、信息技术等等。物流管理这门学科的涉及面非常广, 不论是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等这些方面它都有涉及到。虽然它涉及面这么广但是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他是一个很系统性的学科, 当然这个系统相当的复杂。它的对象是也不简单的, 社会经济上的的各个方面它都有所体现;基础设施与机械设备的各种结合便构成了物流系统, 但是在这里面这些要素是相互配合的;可是他们不是单纯的配合, 在配合的过程中又有制约, 两者相辅相成。所以, 会有这么一个现象出现, 所以如果教学中没有实践效果是不佳的。因为没有实践的单纯的理论学习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无聊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 由于没有实践, 学生对很多只是认识的不够通彻, 所以运用起来的话也不熟练。

二、物流管理课程中所应用得案例教学法

(一) 教学案例要用合适的

想要实施好案例教学, 案例是关键。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 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现在虽然在市场上有很多的物流管理案例教材, 但是他们都不适合于学生用, 因为这些案例不太适合用于讨论, 并且很短。所以对很多方面的知识介绍的不够详细, 因而对于学生做出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的这只是在单纯的讲故事, 没有给学生留一些想象的空间。并且在那些案例中没有什么难题出现。所以这些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因而就没有什么引用的必要了。所以我们选择的案例一定要是有价值的。适用于学生的。因而招安了是件困难的事, 特别是找一本合适的有价值的案例。因此, 教师就需要通过查阅案例教材、参考书亦或是其他一些资料并且还要与它的教学需要相结合整理出一套案例材料。

(二) 对案例的纲要进行一个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指导

准备好案例的背景材料, 在进行对案例纲要的讨论, 让学生对相关的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通常情况下要先让学生了解案例的背景材料, 通过这些材料来获取一些相关信息。

(三) 讨论形式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比如说:个人发言、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或是班级辩论等等。形式上是没有规定的, 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形式, 当然这也需要有个依据, 可以依据案例, 根据案例的特点, 班级的总人数等等。

三、小结

想要使物流业发展的更好就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只有在教学上有了一个突破, 才能培养出物流业所需的人才。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会增强,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如今这个社会所需的人才, 这样的话就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物流业对人才方面的高要求。也就能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范志强.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2]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上一篇:简洁而不简单下一篇:ERP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