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

2024-08-17

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精选4篇)

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 第1篇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全民大众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高校大学生数量和面临就业群体与日俱增, 大学毕业生实习就业问题、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广大劳动者, 尤其是面临择业、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需要树立怎样的职业观, 从本质上正确认识职业和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客观反映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本质属性和主观意识, 以及通过正确的职业观指导自己在在大学阶段从哪些方面入手, 在把握好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 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得提高是大学生在人生发展阶段重要课题。

对于担负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 怎样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是值得大家积极关注和研究探索的命题。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观的研究, 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和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下, 职业需求对劳动者不仅仅停留在数量、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的高要求上, 往往那些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注重诚信担当、懂得团结协作和乐于吃苦奉献的人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并获得事业成功。随着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和精细化, 大学生在选择学习专业的同时往往等同于选择了事业方向和职业范畴。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有教育体制制度下, 大学生职业观的树立以及正确与否, 是衡量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评判要求。大学生作为每年就业大军的主力之一, 在校期间正是形成专业技能、锻炼综合素质、明确就业方向以及树立和巩固职业价值观等关键时期, 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仅缺乏个人职业目标的合理定位, 更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观,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职业发展的阻碍。

基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职业类别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里, 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 主流的职业观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影响, 还应与维护生产关系的良好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如何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 也就要求我们在从事生产生活中应建立和遵循一套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也是对我们每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事业心和价值观本质的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观的内涵和特点

1. 大学生职业观的内涵

“职业观”一词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下半叶提出, 它是一个涉及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等多方面的综合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行为。1835年,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 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2]可以看出, 职业观是我们选择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说是对要选择的某项职业的深刻认识和投入程度, 也是个人主观意愿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当前也有不少学者从行业分工标准和具体内容要求上对职业观进行概述, 包含了人们对职业目标、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的追求和坚持。也有的从心理学认知行为角度加以概括, 认为根据个人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在职业满足、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成功等方面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比如楼华梁、沈燎指出:“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的认知、需求、价值取向、态度、评价等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 是人生观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观是大学生在就业活动中对某一职业的社会地位, 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 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 从职业声望, 经济报酬, 个人发展, 人际关系和地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出发, 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 优劣和重要性方面作出的总体判断和综合评价。”[3]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职业观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和职业规划过程中根据自己职业兴趣和价值需求对未来职业从认知评价到取舍判断的指导思想和主观态度。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方向主要是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的定向社会活动, 在高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中,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观的统领和指导, 也是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从而顺利踏入职场、服务社会的重要保证。

2. 大学生职业观的特点

在大学校园逐步开放的同时, 大学生职业观中很多积极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更多的特点和优势也在不断积累和发扬, 为大学生快速步入职场所运用。但大学生还存在一些来自于社会、家庭及自身因素等影响带来的错误观念和职业困惑, 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尽管大学生求职压力和就业形势不断变化, 灵活的就业方式也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适应社会的机会, 当代大学生职业观的确立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大部分大学生职业理想远大, 职业目标合理, 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有的大学生职业兴趣广泛, 价值取向多元化, 但专注力不高。

三、大学生职业观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和突出问题分析

1. 社会整体观念的偏离致使大学生职业观认知的偏差

大学生对职业属性的陌生和对职业行为的片面理解, 使得大学生没有提早为职业活动作思想和行动准备的意识, 学生存在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认识模糊、职业价值取向与社会实际不相一致。

2. 职业观教育问题没有很好引导大学生规划职业发展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为十分重要教育目标放到课程体系中去, 更不会将职业观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教育目标进行详细规划。有的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力度不够, 整体教师素质不高, 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大部分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实践经验也不足。

3. 传统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观形成

大学生从小的生长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深的影响。家庭观念和父母的职业取向和家庭氛围对对大学生职业理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挖掘职业潜力的可能, 家庭背景复杂程度和各不相同的生活条件致使大学生的职业观多种多样,

4. 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对职业观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倒逼大学生主动改变就业策略和职业规划, 但由于经验不足和环境条件的限制, 使大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职业观念的树立和培养, 从而草率对待职业发展问题, 甚至惧怕处理职业矛盾。另外, 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还会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社会文化传统、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体验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也呈现出各种相应不同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职业观形成的意义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形式,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专门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 其是否具有正确的职业观是评价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条件, 也直接关系到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快慢和水平。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也决定了他们自身将来的工作前途和工作状态, 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的职业观受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时代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就是要根据自身条件来寻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理想职业。相反, 如果一个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或个人兴趣, 而忽视了客观社会的需要, 则难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思想旗帜, 对我们所有价值目标具有统摄和支配地位, 对我们从事社会活动中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从内容上看,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了定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定为大学生职业目标明确了方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大学生职业观的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为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正确评价。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畴下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以下称《通知》) 中明确要求, 高校德育应将职业观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 开设职业和职业道德课程, 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通知》还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观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 使学生对职业观形成理性认识。因此, 根据当代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对职业需求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应全面系统地在高校加快开展, 并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教育内容, 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专业师资。

在具体路径上, 一方面, 我们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与确立职业观, 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增强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观教育全过程, 转化为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觉追求, 不断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力抵制社会低级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在大学生进行职业活动中的不良影响, 这些对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促使大学生端正职业态度, 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融入社会, 实现职业目标和体现社会价值。

在方法措施上, 我们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融入职业指导等课程体系中, 以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教育引导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思想认同和自觉行动, 在实践养成中达到教育目标;教师自身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 夯实专业功底, 积累教学经验, 以实际行动和生动案例引领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提高职业素质;改革高校职业教育观的教育管理模式, 健全体制运行和强化机制保障, 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上精心组织,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教学设计、教案制定和教学管理之中;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和阵地宣传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发扬职业精神、成就职业梦想等文艺创作之中, 使学生形成较为合理全面的职业价值取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大学生职业观有着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范畴下, 对大学生职业观进行深入研究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也极具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为标准探求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教学, 构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创新模式, 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作出了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华网, 2016-05-29.

[2]柒文英.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 :19-21.

[3]楼华梁, 沈燎.大学生职业观现状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07, 10 (3) :63-66.

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 第2篇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实践研究,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迫切要求,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高校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实践途径:一是全面统筹部署,开展系统化职业观教育;二是开设教学课程,开展全程化职业观教育;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制度化职业观教育;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五是落实服务宗旨,开展人性化职业观教育;六是开展多元化职业观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观;大学生

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就业人员,并且其就业的情况受到社会各个行业的广泛关心。现在全球经济普遍处于下行趋势,大学生就业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并且大学生具有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都处于不断地改变之中。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工作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乃至研究生期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就业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和主观行动,是全面促进就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在就业观教育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工作中,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迫切要求,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实施、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且处于不断完善中。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角度上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表述,对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从社会的层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从公民个人行为的层面提出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观教育的关系

职业观是依照社会当前发展的情况和个人兴趣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道德、选择、评价等方面的观点,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个人价值选取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大学生的职业观不仅影响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认知和功能定位,而且对其职业的选取情况、态度、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具有的思想、理念等内容,只有被当代大学生熟悉接受,并外化为动机和个人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实现。就业观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显著的实践特征,对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均为大学生的职业观建立和职业观教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需将个人与社会,个人目标与国家共同理想相结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价值目标,和大学生职业观念中的职业环境自由、平等等精神相契合[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中,是大学生职业观建立的精神源泉,敬业、友善等思想则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提出道德层面的指导和要求。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我国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观教育是从大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教育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职业观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相融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就业在大学生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广泛的覆盖面,从新生到毕业生,无不高度重视,教育对象心理上热切的认知需求,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就业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产实践,这就为检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且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往复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主体实践行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认识,有利于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这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从而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就业或创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主要有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和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等。 第一,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我国高校的职业观教育并不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而出现的,而是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压力下应运而生。当前较多数的高校都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就业观教育的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作用,高校的这种教育仅仅是迫于外界的就业压力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仅仅关注对求职技术、面试需要的技巧等问题进行解析,从而忽视了职业观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提升综合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简而言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教育目标不明确。

第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学科建设缺乏系统性,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观教育课程由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难免出现重复现象,学科建设得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职业观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监督,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考评标准,从而影响高校的职业观教育,不利于职业观教育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职业观教育相关的专属负责部门和专任教师,而是由学校就业处等相关机构负责,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将学生的就业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如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毕业生派遣工作等,对于就业观念方面的教育侧重较少且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观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很多老师为学校从事党政工作的管理人员或辅导员,缺乏就业观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场方面的实践经验,且日常工作事务较多,分配的职业观教育的时间精力较少,从而影响大学生职业观的教育效果。

第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某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仅通过老师的单向讲授,缺乏启发式教学或互动教学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简单对案例进行陈述,并没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和意义,缺乏点评和学生参与点评的环节。此外,关于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教材并不完善,不能为授课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

三、高校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观教育的现状,本文建议开展系统化、全程化、制度化、专业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职业观教育。

(一)全面统筹部署,开展系统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国家重视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高校更有责任把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做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体系。学校和各学院党政领导不仅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更要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加强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推动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应以就业为载体和依托,通过引导、激励、服务、管理等系统化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职业观教育中,最后使大学生认同接受并落实到实践之中。可通过就业观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的引导和渗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个人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契合。

(二)开设教学课程,开展全程化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系统学习,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加强对职业观的了解。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各个学院可以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相关专业主题系列指导讲座,从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提供建议,引导新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入三年级,同学们面临专业方向的选择,需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开展专业方向指导。每个学期为同学们开设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掌握更多职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毕业生,就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道德等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讲座,指导毕业生端正态度,正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研究生中可以结合专业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科研素养,加强学术交流,加深对行业、职业的理解。

(三)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制度化职业观教育

激励机制对在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主观能动性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对投身基层或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如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考研时择优录取等。对成功创业和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大量事迹宣传,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让更多的在校生学习他们的精神,从而加强职业观教育。对在职业观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等环节作为重要依据,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人才培养,组建课程教研组,深入研究和探讨课程建设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创业教育等,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多参观、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相应的工作,提高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平台,与公司建立联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给学生,从而夯实自身技能基础,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应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以实验促进教学,以教学指导实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五)落实服务宗旨,开展人性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拥有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观,并且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既开展招聘会等共性服务,又提供一对一指导的个性化咨询与辅导。通过撰写实习笔记、勤工俭学等加强在实践中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他们的实践活动自觉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应完善学生自主创业政策,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促进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就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六)丰富教育载体,开展多元化职业观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要开展多元化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使职业观教育既专业化又灵活化、趣味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方式或者根据学校周边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等加强在课堂上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拓展自己人脉圈,提高自己社交能力,使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参观革命旧址,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参观企业内部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以实现以集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

[2]王岚.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3]刘晓波.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4]刘晓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5]刘祯祯. 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基于大连理工大学的调查与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6]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7]熊茉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

双核心观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我的生命;非我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自杀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此外,大学生暴力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皆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不禁追问,提出生命教育以来,为何还有那么多大学生如此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如何推进?

一、双核心观的意义及其内部辩证关系

生命教育是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包含两个核心内容,即珍惜“我的生命”和尊重“非我的生命”,共同推动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

1.珍惜“我的生命”的意义

人的一切活动都在生命的基础上展开,没有生命,就没有感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珍惜“我的生命”,就是要确保这个基础得以保存。“我的生命”是一切追求和情感的基础,且具有不可逆的特征,一旦失去,一切梦想和追求将不复存在。

2.尊重“非我的生命”的意义

人是社会人,大部分重要的情感体验不是产生于自身,而是来自他人或他物,比如感动、幸福、尊严等。如果不尊重“非我的生命”,不但会影响人际关系,还会让自己变得冷漠、漠视生命。所以,“非我的生命”是“我的生命”情感体验的土壤,尊重“非我的生命”是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发展的重要前提。

3.珍惜“我的生命”与尊重“非我的生命”并非孤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

珍惜“我的生命”有利于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有利于对“非我的生命”感同身受,养成换位思考的好习惯,促进人们尊重“非我的生命”,一个不珍惜“我的生命”的人,很难尊重“非我的生命”;尊重“非我的生命”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这种尊重和爱让人产生归宿感和幸福感,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有利于人们去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珍惜“我的生命”。

二、双核心观下大学生自杀和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

从生命教育视角审视大学生对生命认识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珍惜“我的生命”,即自残自杀,二是不尊重“非我的生命”,即暴力。两者都可以从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找到原因。

1.个体因素

大学生的自杀和暴力意念的产生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自卑、焦虑、恐惧、悲观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子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同时,抑郁是自杀意念产生的高危因素。而多疑、固执、缺少同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紧张、喜欢寻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过度自尊等是所有暴力心理者共有的性格特征。另外,躯体疾病也使一些大学生不堪病魔的折磨,引发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大学生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2.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杨惠琴认为:缺乏凝聚力、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子女的自伤自杀行为。白小薇认为:高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家庭环境要比正常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显著地缺乏亲密度和适应性。家庭结构有缺陷,子女容易形成孤僻、冷漠、偏激、仇视、懦弱等容易产生自杀和暴力行为的人格特征。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丽丽的研究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回避生育、死亡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缺陷,缺乏对生命的责任感。

(3)家庭经济条件。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相对较高,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贫困大学生,不能够正确解决经济困难的矛盾,而是选择逃避或者走极端的方式面对。另外,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认为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为所欲为,飞扬跋扈,致使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3.学校因素

主要表现为生命教育内容的缺失。在心理辅导方面,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但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仍存在误区,不愿意寻求帮助,另外,心理咨询的工作被动,依赖学生对需求帮助的态度,起不到在问题出现之前就给予引导的效果。而法制教育受重视程度更低,学校大多只从管理责任角度出发,简略介绍周边的安全隐患,不重视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另外,学校还缺乏把生命教育当成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开展的意识和举措。

4.社会因素

社会价值观扭曲了对生命的认识。改革开放提出了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重视结果的模式,对国内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追求的目标逐渐功利化,传统道德观日渐沦丧,影响了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金钱和社会地位逐渐成为他们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衡量事物的标准一旦变得物质化,很容易导致轻视生命的行为,如药家鑫事件。

大众传播媒介渲染暴力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命观。有的媒介为增加经济收入,对暴力行为竭力渲染,使得自控能力低下的大学生们接触暴力场面和暴力行为的机会增多,有的大学生在无数次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了暴力,崇尚暴力,并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另外,我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经济秩序形成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扩招后的就业体制也不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加上拼爹走后门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和仇视社会的心理,增加了自杀和暴力风险。

三、双核心观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举措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珍惜“我的生命”,树立热爱一切生命的大生命观,尊重“非我的生命”,还应从学校和社会入手,实施以下举措:

1.学校方面

(1)建立有效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课程,而应是一个可以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这要求学校把生命教育思想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同时要求高校的教师要具有正确的生命观和美好的教育信念,具有仁爱之心和教育智慧,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建设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有意识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鼓励大学生组建以生命为主题的协会,并定期向全校学生宣扬积极的生命观;心理咨询机构应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建立从班级到学校的多层管理机制,通过多种途径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社会方面

(1)完善政治经济体制,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平台,减少大学生不必要的自卑和仇视心理。

(2)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让大学生有梦可追,有梦能追,心无旁骛地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

(3)各大媒体要有生命教育的责任意识,不能为了利益而丧失社会良心,应避免对自杀和暴力过程的描述,以免心理场效应带来不必要的悲剧;更不能肆意渲染暴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反社会情绪等。

参考文献:

[1]刘薇,黄婉,舒勃桥.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高教视窗,2008(5):205-206.

[2]李幼子,顾丽丽,王亚,等.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8(4):12.

[3]王忠诚,刘晋.大学生暴力心理调适[J].教育学术月刊,2009(08):62-63.

[4]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84-85.

[5]丁绍宏.大学生暴力现象分析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6):132-133.

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 第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 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在青年学生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在教育实践中融入“三个倡导”, 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 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人生观、价值观是通过人的职业实践实现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观。我们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 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目的的职业价值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之一, 他们的职业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乎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观, 在三个倡导的指引下建构高职学生的新职业观。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观的特点

1. 职业观中自我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学生在职业评价和选择时, 越来越突出地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们功利地学习知识技能, 随时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不喜欢被约束, 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在职业选择上, 更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和人生远大理想, 缺乏职业价值目标的短视。

2. 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

表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其一, 在未来职业选择上, 既有追求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一面, 又有拒绝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的一面;其二, 在职业准备上, 既表现为愿意努力学习, 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又表现为在学习行为上不踏实、不认真;其三, 在职业发展上, 既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特点, 又有贪图安逸、“等、靠、要”的倾向。

3. 个人职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

第一, 个人职业价值目标与社会职业岗位价值取向上的错位。第二, 个人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三, 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背。他们推崇高尚的职业精神, 但更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 为追求目的而不择手段。

4. 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愈发现实。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由以往模糊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晰的务实主义。在以前高职大学生多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 对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比较在意。但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他们只关心经济物质领域。其具体表现是由以往对“理想”和“成才”的追逐转化为对收入、住房、发展机会等的要求。

5. 职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复杂化。

当前我国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交织,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倾向, 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具体在职业价值取向上, 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有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取向, 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取向。

6. 职业价值观不稳定, 责任感、诚信、敬业精神不足。

许多学生现在没有明确的职业价值观, 随波逐流现象比较严重。对企业用人单位没有忠诚度, 只要不合其心意就立马辞职, 当初的承诺不能兑现。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缺乏。职业价值观的不稳定, 是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领域突出的问题。

三、建构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措施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 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 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直接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校是青年集中的地方, 是培养人才的高地, 要根据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特点,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加强职业认知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 理性地形成稳定的、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使学生对待职业的选择更加理性和客观。

3. 加强职业素养培育。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知识的传授、职业道德的养成, 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

4. 加强就业心理教育。

高职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成功和失败等就业问题, 使其以开放自信、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健康择业心态, 主动迎接面临的竞争和挑战。

5. 加强职业指导。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1) 全程化的引导。对不同年级学生, 按特点、分层次地安排教育内容。如大学一年级可以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大学二年级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三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2) 全员化的氛围。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为中心, 各院系学生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通过这种全员化的职业指导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3) 高效的教育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职业指导知识培训, 对学生错误的职业观进行引导, 在网络校园的建设中培育正能量, 通过网络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而促进学生健康的职业观的建构。

四、建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路径

1. 在公共课教学中进行职业价值观塑造。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职业指导》等课程, 这些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主要阵地。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改变传统公共理论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行为养成的现状。通过公共理论课的学习, 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等公民素质, 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2. 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价值观培养。

在目前高职教学中, 由于认识的错位, 专业教学, 在德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被忽视了, 弱化了专业教学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上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让专业课老师也参与到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中。事实证明这种途径是十分有效的, 因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就是所学的专业领域。专业课中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法。

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是检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尺度。教育只有深入实践, 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凝练和升华。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堂, 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参观考察中让学生了解岗位现实、开阔视野,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职业价值观。

4. 在校园文化中建构职业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景观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 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领域, 具有时代性、导向性、创新性等特征。它是学校的精髓, 对人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专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要注重营造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自觉中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 从而为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奠定基础。

学校要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消除可能出现的职业价值观误区。

(1) 以校园物质文化熏陶学生。建设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 可以把优秀职业人物, 体现在校园内的各处, 时刻激励学生。高职院校应有“校厂融合”的空间格局, 应在校内设置各种企业模拟场所甚至真实环境,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职业环境, 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2) 以校园制度文化约束学生。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对校园文化环境所建立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 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 用行为提高能力。要在完善、严格的制度下形成浓郁的制度文化引导学生的行为, 使其以后步入职场就能适应严格的职业环境。

(3) 以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校要倾力构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文化, 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促进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态度的形成, 使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文明的班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高职学生的就业观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多元复杂, 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职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职业观,建构方法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2]李西彩, 付俊贤.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J].教育与职业, 2008, (12) .

[3]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政工建设下一篇:重庆市巴南区石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