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1

如何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如何教学论文 第1篇

一、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又称为教育性原则。因为广义的教育包括知识技能教育、智能发展和思想品质教育等三个方面, 而“全面发展”则包括这三方面的内容。

要贯彻实行全面发展原则, 我们就要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双基教学、忽视智能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良品质培养的思想和做法。

二、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 概括地讲, 包括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科学这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

1.教学内容必须正确、可靠、反映客观事实、符合现代化科学水平。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认识规律。

3.注意科学方法的教学。化学科学方法不仅是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科学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4.努力使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科学的教学内容, 而且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努力按照化学学科特点组织化学教学。

三、系统和有序原则

化学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这个系统有它整体的目的和运行规律, 无论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 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或者是化学实验的教学等, 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的目的和任务, 都应该有利于发挥系统的功能。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 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这里所说的“序”, 除了指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之外, 还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之序、智力发展之序, 它们是一个和谐统一体。

四、联系实际原则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 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因此, 化学教学必须反映化学知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有利于他们将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协同和启发原则

要使中学化学教学系统和谐有效地运行, 教师必须注意自身与学生、教学内容及其物质载体各要素间的协同一致, 必须发挥启发作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各点:

1.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能自觉而主动地学习。

2.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

3.面向全休, 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学习基础和学习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面向个体学生”不但是系统和谐运行的需要, 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重视教学集体的形成。一个融洽、协调、配合默契的教学集体有利于系统的有效运行。

5.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使系统和谐、有效地运行,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六、巩固和反馈原则

化学物质和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决定了化学概念和化学事实多种多样。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感到化学“好懂难记”, 容易“前学后忘”。有人在研究中学化学和其它一些课程的遗忘曲线时发现, 中学化学的遗忘速度在前期比其它课程小, 在后期比其它课程大, 从而印证了上述问题的存在。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如果不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 就不能使学生学好化学。

七、重视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作用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研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 无一例外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 但从本质上看, 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时, 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研究性便被充分显示出来,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

当今化学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从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过渡到推理性的, 从主要是定性的过渡到定量的, 从主要是宏观的研究过渡到微观的研究等趋势。化学科学的这种变革不但没有削弱实验的重要地位, 反而对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化学家必须通过实验来发现、积累新的事实和获得思维的材料, 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对化学科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对化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八、重视思维发展原则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只有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形成化学概念、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 在化学教学中任何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没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就不可能学好化学。

九、重视化学语言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化学语言包括化学符号语言和化学术语, 是适应化学学习和研究而形成的特殊语言, 它言简意赅地描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 是其它语言难以取代的。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教学反思论文:如何创新教学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启发 质疑 开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也要从“工匠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还要使数学充满童真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发展的差异也要求我们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弹性”,应在过去的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中重点突出的一部分。所以,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在确定学生能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培养其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一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导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要启发他们多动手,让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和锻炼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启发要自然亲切,引导要及时准确。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例如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时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能使过程目标中的探索目标得以强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检查教学效果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启发、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应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为教师判定教学目标、验证教学过程、鉴定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运用启发引导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便于教师较好地处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的灵活性的关系,使教学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考虑下面几个数学教学的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等。在具体的启发引导过程中,又必须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以及教学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

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其创新品质。

质疑问题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他们产生了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的提出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新课程理念还提出“从情境出发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出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具体、客观地接受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思维放松,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挥。

开放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纵观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往往缺少自主的研究、探索;学生学习的合作、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是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鼓励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有意的、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机会去引发、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加强。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在评价中最容易得到。评价的目的从某种程度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

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就要从研究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现在的孩子个个喜欢表扬渴望成功。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应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转化。结合目前教育状况,我们创设了把学生分类型评价的办法,即把每一个学生按综合表现及学科学习情况划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一种全面性评价。从纵的方面看,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第3篇

【摘要】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学生现实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教师要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①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热爱学习。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③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④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应该是优化、恰当和合理的。教学时应突出情境的功能性和实效性,要设法创造和设置能引发探究、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情境。下面,我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热爱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随便出数,教师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当教师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时,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求得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精力集中、求知心切的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探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发生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首先巧妙地引出故事情境:秋天到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白兔家菜地里的萝卜也熟了,小白兔决定星期天请9个小动物来拔萝卜,可是到了星期天,有两个小动物有事没有来,这下就剩下7个小动物了,把它们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个小动物?还剩几个小动物?然后,引导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小组议一议,发现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再通过“装萝卜、分萝卜、吃萝卜、卖萝卜”等一系列故事情境对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使学生亲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求新知。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矛盾,激起探究的欲望,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使其在疑问中探索规律,从而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圃的周长”一课时,学生用“绕一绕”、“滚一滚”的方法测量出圆形纸板的周长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想知道地球一周的长度,还能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吗?”这样学生动脑思考,就能得出,必须找到一种更加简便的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才行,这样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学会学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勇于冒险、勇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际操作探寻具有创新的方法,就会发现多种答案*在如此多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去探究、去创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 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是主导,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效的学,是学的外因和服务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情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设计了“给漂亮的照片粘花边”的活动.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动脑思考,计算出所需花边的长度,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概括规律,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4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学生现实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具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敏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形,要富有启思价值,应体现丰富的数学内在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做中学数学”,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了?有多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等都离不开数学,这样的生活情境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望,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创设了“买小食品”这一生活情境,通过“给自己买小食品——为商家填订货单”等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极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知、掌握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数学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也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如何让学生的心智大幅度地活跃起来,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其中有很多手段可以尝试。比如在教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以前很多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减法法则告诉学生 (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 然后就是让学生做练习, 再讲评, 再做作业。可结果还是有很多的学生不懂。他们不是忘了把减的换为加的, 就是忘了把原数换为它的相反数。因而常常要多上几节的练习课才能让学生基本搞懂。这样教学效率自然十分低下。而我的做法是先把减法法则教给学生, 然后再出四个练习题, 告诉班上的四个小组, 让他们各组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 把题目搞懂。几分钟后我每个组随意叫一个学生到黑板来做, 如果哪一组的人做错了, 本组的成员都要适当处罚一下 (比如把错的题目抄一篇) 。这下课堂可热闹了, 每个组为了本组的荣誉都积极起来了。会的学生怕出错, 要教师帮他检查, 不会的同学主动地向会的请教, 会的学生为了本组的利益和本人的利益也很卖力地教, 真叫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啊。

通过这样一节课, 学生的心智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我们的教学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多么的重要。

二、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的角度来讲, 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 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 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 集中精力, 认真思考, 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只有这样, 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试想一下, 一个学生根本没有半点的动力在学习, 就像“强按牛头不喝水一样”, 我们的教学哪能有效率?所以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 不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他还应是一个能激发、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求知的行家高手, 不然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教授有理数的过程中就出了一个引发学生好奇的题目:在一串数中, 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5……随意在上面圈一个数, 要求算出它前面所有数的和, 但必须在10秒内。例如, 圈了8, 则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2+3+5=10。如果圈了610, 它前面12个数的和是多少呢?这下学生的兴趣来了, 他们有的用笔算, 有的用计算器算, 可是过了30秒也没有人算对。有学生提出怀疑, 他们要考考我。他们随意圈了一个数后, 我都能很快的说出。后经用计算器检验都是对的。于是学生再也等不了, 他们纷纷要我说出其中的秘密。我告诉他们在这一串数中从第三个数开始, 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在我们所圈的数中, 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这个数的后一个数减去3。

经过这一节课, 很多原来不喜欢数学的学生都纷纷的爱上了数学, 因为他们发现数学竟然还这么有意思。从此我的教学效率出就大大的提高了。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很多教师以往的教学都是一言堂, 这样的教学注定是效率低下。如今我们正在进行素质教育, 我们教学的宗旨是“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所以我们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 必须克服课堂上那些教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听众、观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在课堂上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能够“动”起来。

比如, 在教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一节课, 以前很多教师可能是把加法的几种法则告诉学生 (有的甚至叫学生背诵) , 然后再让学生模仿例题, 不断的练习。其结果往往今天记, 明天忘, 或者是口诀背得很熟, 但具体应用时, 不是忘了这儿, 就是忘了那

黑板、门、桌面、数学书等都是长方形。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长方形”这个朋友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 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 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数学朋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 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过程的数学化。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很容易显得枯燥, 不易被小学生接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等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等等。例如:教师在教学“对称”时, 就可以通过上网查询, 制作课件等向学生提供许多生活中有关对称的资料:美丽的郊外有对称的小房子、翩翩起舞的蝴蝶、色彩艳丽的花朵……让学生在美丽而充满对称的环境中观察、思考:你看到的这些事物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数量个性化, 有层次性

如何设计好数学家庭作业, 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 提高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 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有选择性、层次感。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 设计出3道必做题 (已知长和宽, 求面积的基本题) ;1道选做题: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 长100米, 比宽长40米, 操场的面积是多少米?1道实践题: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 并求出它的面积;1道挑战题: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有几种拼法?以上题目,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 也可合作完成 (同学之间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交流、合作) 、还可咨询完成 (向家长、老师请教) 等。

(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路营中心小学)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 研究规律, 把握方法, 从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话题谈点个人体会。

一、着眼于趣

1. 意趣。

从学习的动机、目的、意义入手, 利用现实的例子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兴趣的基础和本质是需要, 激发学习的动机,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所以教师既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又要介绍学好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既要讲中国中学生在世界数学大赛的辉煌成就, 又要用班级中刻苦学习, 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作为榜样, 让学生树立好数学的信心。

2. 情趣。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 他们渴望真情和爱, 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成功欲。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情动人, 以爱动心”, 摸准学生的动情点, 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热心帮助差生。教师一个亲切的面部表情, 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有会给学生一种愉悦的体验, 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3. 境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 尤其是课堂学习活动, 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 学生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 不仅与学习内容的刺激有关, 而且与环境条件的刺激有关, 过强、过弱或单调呆板的刺激都有不易引起大脑神经的正常兴奋, 自然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创设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以达到激发兴趣的功效。

(1)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要体现出问题启发的实质。如在“用平方差公式公解因式”一节教学时, 先以分解2 (a2-b2) 一步, 此时提出问题:

(1)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何关系?

(2) a2-b2能等于 (a+b) (a-b) 吗?

(4) 你能继续分解2a2-b2吗?试分解之

(5) 你能命名所用公式吗?

(6) 此公式具备什么特点?

(7) 你能编一个直接应用公式分解析多项式吗?

要求同桌交换完成, 就这样, 教师一边引导, 一边启发, 让学生始终带着探究的欲望去学习, 去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课堂教学的引入, 要体现出自然、生动、有趣。引入的方法有很多, 诸如发现法、研究法、反馈法、趣引法、类推法、联想法、设疑法等, 不论何种引入方法均应引人入胜, 置疑、置奇、置变、置实。

(3) 课堂小结要重在体现出系统、概括、和谐。事实上, 课堂小结的方法也很多, 如概括强调法、学生自己小结法、首尾相映法、

儿。而教师往往为了让学生掌握, 都搞起了题海战术。而我在教这一节课时, 就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我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采用“你出题我来做的形式”。即让每个小组必须跟另外的小组配对, 互相出几个加法的

题目 (其中要求加法的几个法则必须都用参与给“消化”了。到) , 然后再做完时交换批改。在这一活动

问题法、图表法等, 不论何种小结方法都能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概括;都能从总体上对知识加以掌握, 同时为下面所学知识埋下伏笔。

(4) 课堂板书要体现出特色。有特色的板书是一幅新旧知识前后联系的系统画面, 只有标题醒目, 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版面清晰的板书, 才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利于学生鲜明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4. 语趣。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换思想、交流感情的桥梁, 行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恰如一根线, 它启发兴趣、增强吸引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在介绍有理数的乘法时, 为了让学生认清指数、系数、底数的位置, 可以说:“左肩上扛着的是指数, 手里领着的是系数。”不但形象而且直观。

二、着眼于理

从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入手, 掌握数学知识的原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方面鼓励学生摆脱固有模式, 大胆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去思考问题。如分解二次三项式的首选方法是十字相乘法, 但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 使用此法常需经过多次观察和试验, 能否把二次项系数转化为1来考虑呢?引导学生采用变换的方法来解决, 则会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概括归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导着向纵深发展。如在“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中, 许多问题最终可以化归为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如分解X (X+1) (X2+X+3) +2可采用换元法, 令X2+X=Y, 将原式化为Y (Y+3) +2转化成二次三项式来分解。另外, 既可用“比一比, 赛一赛、即时作业、限时练习、快速抢答”等方法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 来提高和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业和练习的结果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习惯, 同时, 对学生有理有据的观点要多给予指导, 鼓励学生多思考和提出问题,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着眼于用

认识到知识有用, 才会有学的兴趣, 因此, 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 会形成学生乐学会用的氛围。另外, 通过组织开展“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做数学实验、办数学小报、制作数学模型、讲数学史、组织数学讲座和竞赛”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 也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只有把有趣和乐趣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经久不衰具有理性色彩的高层次的兴趣。 (苍山县东苑高级中学)

中教师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 (比如限制不出超过四个数的加法, 每个数不超过两位, 以便学生掌握方法) 。各个小组为了各自的荣誉, 他们都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一活动。不懂时, 他们或组内讨论, 或组外交流, 或向我请教。其结果这一堂课就被学生的积极

动过程, 在这个具体过程中, 教与学的矛盾, 决定了“教需得法, 教必得法, 学才有路, 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 会一招一式, 不能举一反三。

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 必须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分组教学 第5篇

小组之间的竞赛也是分组教学方式实现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措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让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进行竞赛,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比拼式的学习和研究,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实现分组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并让学生灵活的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进行变形。在授课结束后通过一些练习题对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考核,以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内容掌握情况更好,通过组间竞赛的分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质量。

小组探究学习的实施

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组探究学习这一分组教学方式的运用就可以达到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探究学习,让学生进行组间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效果充分备课意义建构课后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效果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不仅在于课堂环节是否齐全,关键是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的落实反馈。

一、充分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备课并不单单要充分钻研教材,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1.分析学生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该由“学会”、“会学”最终到“乐学”,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学生应该具有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因而,在备课中,教师只有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例如,在讲“钠”时,笔者先提出:“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否点燃酒精灯呢?”接着演示: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的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再讲:“俗语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呢?因为我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笔者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接触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呢?”学生非常好奇,急切地想找出答案,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从而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2.选择合适的联系

我们现在的知识是不断地发展的,因此,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启发性,要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层次分明的练习;且应注意纵向横向联系,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

例如,在讲述初中化学“溶解度”时,只要求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当我们学到“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涉及到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时,我们就需要强调综合,使学生能将前后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情感交流

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指教师和学生彼此把自己的感情渗透给对方,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建立一种指向化学科学的、稳定的、深刻的、积极的内心体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教师,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情感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并赋予其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双重价值,将它们设计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活动兴奋中心和思维活动的集中指向,即所谓的“情思融合点”或“思维兴奋点”,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例如:“1—20号原子序数口诀”、“化合价歌诀”、“金属活动性口诀”、“酸碱盐溶解性口诀”等,这种课堂教学创意能促使学生“情”“思”活动相互融合,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感染,达到知情共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与生活(家庭小实验)、化学趣味实验等,使学生进入认识活动的兴奋状态。

二、优化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因而,优化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

1.教学内容——选择性精讲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相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只教给学生需要教的,多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引导学生自觉、主动、高效地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的教学,只需要给学生介绍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学习。

2.教学模式——意义建构

我国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意义建构,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所以我们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去“发现”知识并得出结论。

例如,盐类水解的教学,在教学中先把盐类水解细分为四个小目标:①盐类水解的含义;②盐类水解的本质;③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④盐类水解的应用,四个小目标层层推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情境:NaCl、NH4Cl、CH3COONa溶液是否都呈中性?

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Cl、NH4Cl、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产生疑惑释疑;a.溶液酸碱性的原因;b.此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c.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导出概念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并与中和反应作比较

发现规律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

总结:能发生水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影响因素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2CO3、CH3COONa溶液的pH,比较喊性强弱

分析:比较阴离子对应的酸酸性强弱

内因:越弱越水解

外因分析:联系影响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的因素

应用问题问题:溶液配制、浓缩与蒸干、泡沫灭火器、明矾净水、改良土壤等

3.教学手段——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化的图文课件,不仅可以加大信息量,还可以丰富教学表达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落实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且标,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要跟踪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改正,那么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才能完成,只有不断地积累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将落实进行到底”的真正意义体现在:有讲必练、有练必评、有错必改,抓典型分析透彻,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整理,从认识结构上把错误纠正过来,以免学生一错再错。

四、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备课、课堂实施以及课后反思三个主要环节,课后反思和总结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课的教学效果做自我评价,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几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觉得已经掌握,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等,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坚持“阶段思效”,即对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评价。

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第7篇

一低层次导入, 循序渐进

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讲课前先要复习旧知识, 在导入新知识之前, 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 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例如, 在讲授立体几何起始课时, 为了说明什么是立体几何, 它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等问题, 教师可举这些例子:学生课桌的高低、桌面的大小、教室的大小、教室的高度、门窗的大小等, 该怎样设计才能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 又能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再如学生们穿的各式各样的服装, 都是设计师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和实际生活需要, 并结合人体这一“空间几何体”形状的实例而设计的。这样低层次地导入新课,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直观化、形象化, 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高深莫测, 它是存在我们身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客观事实。只要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并勤于思考, 就会发现学好数学并不难。

二教学内容分开层次

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低层次导入的基础上, 让教学内容按不同层次从易到难成阶梯状分布, 不断地延伸、迁移基础知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求。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 实施大容量教学, 从而保证学生从每节课中获取较多的知识。这样, 既照顾了后进生, 也满足了优等生, 兼顾各层次学生。

三精讲精练, 强化能力

精讲即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思考、发现, 最终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精讲重点、难点及反馈中的共性问题。同时我认为要掌握知识, 必须多练, 让学生多做题, 做经典题型等, 即精练。练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过程, 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暴露出学生的问题。因此, 精选例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 进而要求学生自己多思考、多体会、多总结,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 建议学生为自己的学习与复习建立档案, 目的是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同时为复习节省大量时间,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就是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组织教学,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可用以下措施: (1) 要深挖困难生的学习潜力。在教学评价中对困难生多一点关怀, 多一份爱心, 采取优先提问, 优先演板, 优先批改作业, 优先反馈教学信息等方法, 使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指导和解决。 (2) 要确定相应的教学起点和恰当的教学目标层次。因人定标, 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分步落实, 分层推进。 (3) 归纳和提炼教材, 在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化难为易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的知识, 进而吃透教材, 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已经进入了教室, 对于教师来说,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鲜明的特点: (1) 能有效增大课堂容量。 (2) 减少教师板书时间, 使教师集中精力把知识讲透讲深。 (3) 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使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的不同而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 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板书量大的内容可用多媒体演示, 这样就为根据学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习题提供了足够时间, 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成两类题目,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六鞭策优秀生, 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 讲完一个例题后, 将解答擦掉, 请学生回顾解答过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可以对他们多提问, 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 及时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 可提出更高的要求, 引导他们进一步挖掘、探讨, 及时鼓励, 及时鞭策, 增强信心。

通过分层次教学, 学生由原来的听不懂发展到听得懂, 由原来的不愿学发展到主动学, 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何强化阅读教学 第8篇

在我国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说, “个性化阅读”的理念重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了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 解脱了传统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桎梏, 它提倡的是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此, 努力探求和落实“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尤为重要。近几年来, 笔者做了许多探索, 收效颇佳, 现简述做法如下:

一.设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便有了信心和动力。就阅读而言, 有了阅读的兴趣, 学生就会持续阅读, 阅读能力也就会提高;再说, 有了兴趣, 会增强成就感, 减轻疲劳感和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 完全有可能达到无师自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感受阅读兴趣呢?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使学生对内容有好感, 而且力所能及, 智所能及。二是采用读、演、画、唱、比等多样化的形式。三是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不搞一刀切, 也不要求“一二一, 要看齐”。

笔者曾执教过《山雨》。开始让全体学生微闭双眼, 听老师朗读课文。待我读完, 他们依然闭着眼, 似乎还要听下去、想下去。许久, 我让他们谈刚才听老师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 他感受到了这篇文章描写形象细腻, 文字优美;有的说, 他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见雨形, 如闻雨声, 还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趁热打铁, 布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 反复读, 体会其好在哪里。最后, 分组交流, 比比看, 谁读得好, 谁的阐述理由充分、准确。从这节课全程教学来看,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但仍不失“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的体现, 学生兴趣盎然, 身心快活轻松。

就习惯而言, 阅读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其包括的喜欢阅读、会阅读、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等方面都应当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强化训练, 天长日久, 逐渐养成。

二.潜移默化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 不得法, 也枉然。那么, 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呢?1.选择读物的方法:读物不仅要内容健康, 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并符合学生接受能力。2.积极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随着学生知识和年龄的递增, 他们会掌握越来越多的读书方法以及品评文章的技巧。掌握了是一方面, 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3.自觉地练写读书笔记:根据学段和阅读内容的不同, 或摘录好词好句, 或编写提纲概要, 或写心得。4.交流读书心得:阅读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 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家长之间, 还可以发生在学生与作者、编辑之间等等。交流的空间大, 机会多。也只有交流, 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还可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5.让学生自觉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 它不止是写读书笔记, 还包括在书上做各种标记。或疑难, 或精彩, 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疑难的, 通过查资料和工具书或请教他人, 将答案记在书上;精彩的, 反复诵读, 体会其精妙, 能背诵的尽可能背诵。

当然, 阅读的方法不只是如上五种, 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放开学生, 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自己选读的内容

新课标要求,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 。可想而知, 童话、寓言、儿歌、古诗、古词、小说、散文等无所不包, 作为老师和家长, 不可能一一安排其阅读的时间, 不可能一一指导其阅读的方法, 更不可能一一地检查其阅读效果。我们应该相信学生,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 他们的是非美丑鉴别能力毕竟会有所增强, 阅读能力也必然会有所提高, 完全有可能也非常有必要让他们进行自主阅读。

如何进行游泳教学 第9篇

游泳由于其本身的特点, 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无趣且痛苦, 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游泳是望而生畏, 产生惧怕心理。在游泳教学中, 传统的观点认为, “恐惧”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恐惧”, 才能真正学会游泳。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 他们对恐惧的忍受力的确低, 心理上的疲劳来得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 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 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游泳是一种痛苦。“消除恐惧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发展耐力的同时, 又能保持愉快心境, 减少学生的恐惧感, 体会运动的快乐。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考虑到游泳教学的实际情况, 加上游泳的自身特点,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对游泳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 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 完成“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技能和习惯”的目标。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加强指导, 让学生游好第一次。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 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 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 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更重要的是以舒适为标准, 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 减少恐惧感和身体上的不适。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 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 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 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 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一种教学反馈, 可以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体现以健身为目的, 课内外一体化。游泳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游泳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 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游泳的意义与价值, 让学生了解游泳的生理特点, 增强学生自信心, 特别是与其他运动比较的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懈努力锻炼, 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 并从中感受快乐。

如何创建教学情景 第10篇

所谓教学情景就是学习的课堂氛围。一般说来,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内容、学习条件、师生关系和课程设计等因素构成的心理和物理环境的总和。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情景与实际的语言交际的情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结合起来,构成学生学习、运用外语的外部条件。

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课程设计对于教学情景的设置有较大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我尝试从课文的导入、教学的活动安排、思考题的布置等方面对教学情景作初步探讨,主要侧重于分析课堂设计在教学情景设置中的作用。

1.采用多姿多彩的导入形式,为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情景做准备。课堂教学导入有时也被称作热身活动。Warming-up exercise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导入有:事例导入、问题导入、妙语导入、审题导入、自荐导入等。对中学生学习外语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彩、求新猎奇的活动菜单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从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玩玩唱唱中引入课文,让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情景的展开做好铺垫。

例如高一第5单元第一课是对话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说话掌握语言。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导入活动的: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流行歌手,然后令其上讲台尽力模仿他的声音、动作、说话。其余的学生当评委,评出模仿冠军。结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尽其所能地展示自己。待模仿冠军产生后,我就自然地引入本课主题,请同学们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他。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大有要把被问者难倒之势,无形中他们已使用了大量的采访用语。这时我把其中一些地道的采访用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他们: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in the interview,listen to the dialogue(要想了解更多的采访用语请听以下录音对话)。热身活动之后,学生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急于想通过录音了解自己所未知的信息。这种带着任务及兴趣听录音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听得准、记得牢,而且为下一教学步骤——教师设置采访情景、学生自编对话做好了心理与知识上的准备。

又如第5单元第二课(“卓别林”),该课主要介绍卓别林生平。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步骤往往是:①学生快速阅读。②做阅读理解题。③教师讲解文中语言点。如此陈旧的教学方法,学生听来索然无味,教师苦不堪言,尤其严重的是此种教学方法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结合卓别林表演艺术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导入方式:播放一段轻松的小夜曲,随着委婉的轻音乐,拉开了当天热身活动的序幕。“Today,we’ll have a game first.Mr or Mrs,if you are brave enough,please come up and walk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Each should try your best to walk in a special way,just try to make yourself different from others.We’ll see who will do best and get first in the game.”(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游戏,勇敢的女士们、先生们,请走上前来,用你认为最独特的步态展示你与众不同的魅力。我们将拭目以待,看谁能摘取此次比赛的桂冠。)紧接着,马上把音乐换成有刺激性的能够引起强烈情绪冲动的劲歌。受音乐的感染,我情不自禁地模仿了一下迪斯科的舞步,学生们一下子群情激奋,争先恐后地拥上讲台,尽可能别出心裁地走出与众不同的步态。其中有个女生所模仿的女模特,其神似程度简直令人叫绝,因此她获得了竞赛冠军。这时我马上从话题引人课文主题:There was a funny popular man who used to walk and act in a vary special way and brought a lot of fun and happiness to thousands and millions of people.Do you know who he is?If you want to know him,read text,please.(有一位滑稽的表演大师,他以独特的走路方式及表演形式,为成千上万的人所喜爱。他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要想认识他,请阅读课文。)从而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尽快地引向教学主题。成功的热身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唤起了他们对学习知识、掌握主题内容的兴趣。

导入活动在引入课文之前,实际上已构成课堂教学情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2.以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为中心,营造课堂教学情景。这里的教学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它是由外显的操作行为动作和包含在其中的思维结合起来的运动形式,如游戏、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际、分组竞赛等。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词汇教学中如何渗透语音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语音教学

当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词汇量的积累是一个难点,而语音的拼读能力则是直接影响词汇量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学生应当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当今的单词教学已经不再是过往的死板和单调了。单词的教学正在采用多种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活跃的课堂环境少不了语音教学。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十几年,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音拼读能力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语音教学的时机

在什么时候才是使用语音教学的最佳时机呢?首先教师在这堂课之前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在学生接触到单词的时候,他们首先对单词的意义上有注意。但对于单词的语言形式则不会重视。所以教師的重点则是要让学生在了解并且理解到单词背后的意义后,再让学生学习单词的音和形。

二、以旧带新

对于一些刚刚才开始学习英语的低年龄学生来讲,认读单词成为他们学习的第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使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是一种帮助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生学习到bear这个单词的时候,教师应当先给学生温习一遍pear这个单词,然后将“P”改为“D”,这样学生就会在单词中产生音形之间的联想。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唱三只小熊这首英文歌,来加强学生对“bear”这个单词的印象。

三、渗透音标教学

中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已经掌握了音节这个概念,那么当他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音标。所以高年级英语的教授之中,当学生已经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后,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划分这个单词的音节,鼓励学生用学到的发音规则进行拼读。

例如,在学到Unit 2A Let’s learn的生词cinema/science/museum/library/bookstore的时候,当学生已经尝试拼读过了单词。教师就板书/si-ni-m?藿/、/lai-br?藿-ri/这个音标来指导学生认识音标。

如何进行词汇教学 第12篇

一、词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NMET的改革, 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 占NMET中的4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不懂一篇英文的文章或听不懂一段地道的英语对话, 究其原因, 是单词记得不牢固和词汇量贫乏.同时, 整个英语考试都离不开词汇.从听力、单选、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还是最后的写作, 只要你不会一个单词, 那么做题时, 势必影响其速度和正确率.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Ron Hubbar先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 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

而学习和掌握词汇的过程是枯燥和艰难的.英语成绩不理想的人, 就是吃不了记忆单词这个苦, 还有的学生是词汇的中文意思模糊、概念混淆.经验证明, 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落后, 或干脆放弃了英语学习, 就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懒于记忆单词, 没有大量使用过词汇.因此,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 它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 我国中学生英语阅读中最大的障碍为词汇障碍和语法障碍, 且程度较为严重.据问卷调查, 超过半数英语成绩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严重的词汇障碍;还有的存在较轻程度的词汇障碍;学生因词汇障碍而心烦, 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纵观我们中学的词汇教学, 主要有以下弊端: (1) 重语法教学, 而忽略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语言交际, 又轻语法、词汇的教学.始终未能找到它们之间平衡的交点. (2) 词汇教学倾向于机械操练和记忆, 脱离活动以及真实的语言环境. (3) 缺乏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关注与指导, 学生需要成为自主学习者来扩大词汇量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问题.

三、改进词汇教学

1. 注意用生动形象化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 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艺术, 这种语言艺术使用得当与否, 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讲解词汇时, 如果教学语言单一、枯燥, 学生也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众所周知, 词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其枯燥的历程, 许多学生吃不了这个苦而放弃了英语的学习.所以, 我们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就得使用一些幽默的话语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或引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积极地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 就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设法利用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 去启发感染他们,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领会和掌握新的词汇.

3. 在句子中记单词

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要掌握词义, 词的搭配和用法, 用词造句表达思想.如果单独让学生去孤立地背新词, 势必是今天背了, 明天又忘了.记忆周期短, 从而使他们容易泄气或干脆放弃词汇的记忆.从使用词汇的角度看, 词语连成句子或连成话语, 才能实现其表达思想的交际功能.因此, 在上新词的时候, 我一般会让学生把对话、课文、作业里出现的新词画上波浪线, 去熟读它们几遍.

4. 尽量给学生表达的时间

学习词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 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与笔头表达中.所以, 作为教师得尽量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造句.培养他们的造句能力外,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每上完一个对话课后, 可以让学生们表演, 让他们动起来;上完一篇课文后, 让学生们进行复述, 从而达到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有效复习词汇的目的, 这样一来, 既培养了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充分给予他们信心;对于其他学生则又训练了他们的听力.

上一篇: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下一篇:羔羊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