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医疗支出效率

2024-09-13

公共医疗支出效率(精选3篇)

公共医疗支出效率 第1篇

关键词:甘肃省,地方政府,公共医疗支出效率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因而不能不要求政府以其权威来对资源配置加以调节和管理。为了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医疗的支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药卫生体制运行效率。甘肃省各市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医疗支出,2010~2014年甘肃省医疗平均支出1,388,221万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在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加大的同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并未随之同速增长。需要对财政医疗支出效率的研究并分析政府财政医疗支出有效性,同时指出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对于公共医疗支出效率研究中,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采用非参数法进行评价相对有效性。近些年的研究大部分是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比较和分析,但很少有针对性研究甘肃省内市区的医疗支出效率。本文从医疗卫生支出质量与效率相结合的角度,在一段时期间内动态考察了较多投入与产出变量,对各个地区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地区政府投入效率是投入不足还是投入无效,最后再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结论。

二、政府医疗支付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指标的选取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 Analysis,DEA)是于1978年由查内斯(Charnes)等人提出。DEA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非支配解是等价的,包括CCR和BCC两种模型。BCC相对CCR的优秀点在于规模报酬变化,本文应用BCC模型分别计算甘肃省14个市州的Malmquist指数,再从全要素生产变动指数、技术变动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动指数进行分析。

(一)指标与数据选取。依据政府医疗支出评价原则,借鉴前人分析方法与有关的研究结果,选取甘肃省十四个市州各政府卫生医疗支出进行评价与分析。数据选用2010~2015年甘肃省各市州卫生医疗支出、医疗机构(个)、医疗人员(名)、医疗床数(张)、医疗人次数(人)。数据出自相应年份的《甘肃省发展年鉴》和《甘肃卫生统计年鉴》。本文实证过程中应用DEAP2.1软件进行分析。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评价。从DEA-Malmquist角度分析2010~2014年平均纯技术效率变动、平均规模效率变动、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4年各市州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小于1,这说明了甘肃省在过去5年的生产有效性总体来说是略微下降的,样本中白银、天水、张掖、平凉、定西、临夏、甘南的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其它银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小于1。兰州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仅仅是0.871,为全省最低。

从全要素的分解情况可知:引起大部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都是技术退步。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最大的是定西市,为1.063,平均增幅达到了6.3%;其次是甘南州,全要素生产率为1.052,平均增幅为5.2%;再就是张掖市和平凉市,为1.029,平均增幅为2.9%。张掖市和平凉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得益于技术效率,其中张掖市的技术效率指数达到了1.099,而平凉市的技术效率指数达到了1.089,这说明这两个地区政府大力投入医疗机械设备,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大力推行医务人员德考评制提高医务人员效率。而兰州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指数的降低,这由于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来兰州就诊的患者人数特别多,对大型医疗机构加重负担,使得医务人员供不应求,而且基层卫生人员紧缺,使得大量人才都集中聚集在大型医院,基层环境较差留不住人才,使得一些小病不能在社区解决从而造成小病无所依的情况。嘉峪关市是DEA平均效率最高的城市,但纵向看全要素生产效率为0.923,在2010~2014年这段时间呈递减的形式,2009年医疗改革使得嘉峪关2010年全要素生产效率呈上升的趋势,但2011年和2012年又下降分别为0.945和0.875,但2013年又大幅上升为1.168,并且这几年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较大,说明嘉峪关这个地区的医务人员流动较大,并且机械设备逐渐更新,需加大市区基层服务人员。

三、提高甘肃省各市州公共医疗支出效率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基层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小病小伤在家附近的社区或村医疗卫生所来治疗,解决患者集中在大医院的现状,使得医疗效率降低。兰州市的基层机构就诊率较低,和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供不应求使得兰州市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低于1。在DEA有效分析中庆阳市、临夏州、甘南州的规模效率较低,应加大这三个地区的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和相应的规模。

(二)地市州政府应该加大医疗财政支出,保证基本服务资金充足,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在DEA-malmquist分析中财政支出10亿以上的地区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高于财政支出10亿以下的地区。应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加大投入同时减少一些存在医疗财政支出过多投入的城市。

(三)培养基层医务人才,使每个地区的基层服务机构都有相应的义务人才,同时提高相应的基层医务人员福利与优惠,并实行三甲医院的医务专家轮流下基层,使当地患者获得相应的优惠。在DEA有效分析中白银市、武威市、酒泉市、庆阳市、定西市、临夏州、甘南州的纯技术效率较低,应加大这几个地区的医务人员投入,使一些三甲医院的专家来这些医院轮流坐岗,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来这些地区来工作,并对这些大学生进行培训增强其技能。

参考文献

[1]陈共,王俊.论财政与公共卫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宝顺,刘京焕.中国地方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1,6:136~140

我国医疗卫生公共支出的研究 第2篇

一、分税制以来医疗卫生公共支出基本特征

1. 卫生总费用规模增长较快, 占GDP比重呈上升趋势。

卫生总费用即卫生保健总支出, 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 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 , 全社会在卫生保健服务上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在我国, 卫生总费用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财政的“两个比重”增长较快, 我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大幅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 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94年的1761.2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9843.3亿元, 增长了5.6倍, 其中个人卫生支出规模增长较快。与此同时,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由1994年的3.37%上升到2006年的4.67%。但与其他国家相比, 目前的比重实际上仅仅是接近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 略高于尼日利亚、埃及、罗马尼亚和俄罗斯, 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

2.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增速总体上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速。

在公共卫生这一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领域里, 政府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公共卫生支出增加的幅度应至少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但是, 自1995年以来, 虽然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大体上保持一定增长幅度, 但其增长速度一直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只在个别年份有例外。到2004年, 政府卫生支出才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3.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下降。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 国家卫生事业费投入的总量虽然在不断增长, 但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根据对近几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1992年的历史最高点6.11%降至2002年的4.12%。自2003年起略有回升, 但增速缓慢, 2007年仅达到4.61%。从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 1995年降至历史最低点0.64%, 近几年略有上升, 2007年升至0.92%。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低, 直接导致了政府对既有的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医疗卫生设施非常薄弱, 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设施功能的发挥。

二、各级政府预算医疗卫生公共支出的差异

1. 各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较低。

从卫生总费用构成看, 各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一直最低, 从1994年的19.4%降至2002年的15.7%, 其中2000年达到历史最低点, 为15.5%, 随后缓慢增长至2006年的18.1%;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一直最高, 2000—2005年均超过50%, 居民负担较重。从筹资的合理性看, 在基本医疗服务费用中, 公共卫生筹资比重应不低于70%, 个人现金支付的比例才有可能降至30%以下。

2.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省级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 新的财政体制明确将确保卫生支出划归为地方政府的职责。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财政收入水平也极不平衡, 而且缺乏有效的均等化转移支付体制, 这都使得我国地区之间政府卫生投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据王俊 (2007) 对1997—2004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实证研究, 不仅各省区间政府卫生支出增长速度极度不平衡, 而且各省区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及其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

3. 中央财政在卫生事业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偏低。

理论上, 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公民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支出不应存在太大的地区差距。但是, 2000年中央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为7.32亿元, 占全部财政卫生事业费的比重降低至1.49%, 之后中央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有所增长, 但2004年以来所占比重仍呈下降趋势。可见, 我国的卫生事业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而不是中央财政。这种格局就决定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

三、医疗卫生公共支出的城乡差距

1. 城市和农村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相差悬殊。

1994—2006年, 城市和农村的卫生费用以及人均卫生费用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但城乡医疗卫生费用相差很大。以2006年为例, 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卫生费用的2倍, 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3.53倍。可见, 农村卫生费用增长的绝对额和速度都远远低于城市, 农村地区卫生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

2. 城市地区和高级别医疗机构享有更多的政府卫生支出。

据杜乐勋等人 (2009) 测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城市医院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稳步增长, 由1990年的56.07%增长为2002年的67.68%。其他各类医院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 其中县医院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1990年的10.81%下降到2002年的8.7%。2007年政府卫生补助中, 城市医院所占比重最高, 为52.98%, 县医院为18.04%, 农村卫生院为23.85%,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占5.13%。城乡居民在享受卫生医疗服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究其主要原因, 一方面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必然会产生卫生服务支出水平的城乡差异;另一方面, 1994年税制改革导致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 造成地区间卫生产品的提供和卫生资源配置均不合理, 而且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其调节平衡作用有限。

四、完善各级政府医疗卫生公共支出的几点建议

1. 科学界定政府卫生支出范围与项目。

在不断增加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的同时, 还应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重新调整支出配置。政府应当加大具有纯公共品性质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妇幼保健、特困医疗救助、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对具有准公共性质的卫生检疫、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项目可以加大补贴力度, 通过补贴控制价格, 使公民减少支付费用。同时, 减少对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卫生项目的投入。对医疗服务、政府要明确界定介入的项目, 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 防止被私人服务替代。

2.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稳步增加政府卫生支出。

借鉴国际经验, 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以保持在GDP的1.5%为宜, 而我国目前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不到GDP的0.8%, 增加投入势在必行。在支出安排中, 应重点突出日常性的公共卫生支出, 有计划地保持长期、稳定、合理的支出比例。

3. 完善地方卫生事业的转移支付体系。

应增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 采取现金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 保障农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明确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财政补助标准;改进补助办法, 根据按保障目标测算的人均费用标准和各地人口数, 核定各地基本医疗服务费用, 通过设置专门预算科目列入中央财政的年度预算, 用于补助落后地区。另外, 地域相邻的地区及贫富悬殊地区之间也应该建立合理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4.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公共医疗支出效率 第3篇

2009年, 美国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占GDP比重为16.2%, 法国为11.7%, 我国医疗比例仅仅为4.7%, 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在努力完善医疗体制。相比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 大多数国内学者仍认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缺口较大, 应该继续增大比例 (代英姿, 2004) 。甚至有学者得出我国财政对卫生的公共支出占全国卫生总支出的比率已到了世界最低行列的结论 (平新乔, 2003) 。而最优财政支出比例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2% (±3%) (饶晓辉, 2007) , 但在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比例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17%。综上所述, 我国应该进一步增加医疗财政支出比例。

医疗效率反映了医疗的投入和产出质量。国内外很多学者均对医疗效率做了研究, 在国外有学者以芬兰40家公共医院为研究对象得出应该减少医院规模不经济现象 (KIRSI V, 2009) , 在2004年学者发现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卫生支出比例对于政策的效果也有差异, 并且政府和私人卫生支出的行为类型不同 (CLEMENTE J, 2004) 。在国内, 公共卫生医疗投入的产出效益越来越低, 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而农村的产出效益明显高于城镇的产出效益 (唐幼纯等, 2010) 。因此, 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情况。从地区的分析角度来看, 我国整体的医疗财政支出效率水平较低, 中部最低, 西部次之 (李忠民等, 2011) 。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 模型构建

从目前研究的文献来看, 主要有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回归线性模型法以及平减指数法等。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简称为LMDI) 是一种对所有因素进行分解, 并且完全无残差的分析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剩余问题和数据汇总的负值问题, 从而使其具有路径独立、残差为零和聚合一致等优势。本文将采用LMDI加法分解方法。

其中N代表医院床位数, M代表医保覆盖人数。F代表全国医疗财政总支出, 本文以各省每年医疗支出之和来计算。Fi代表i地区的医疗财政支出, Si代表i地区医疗财政支出占在全国医疗财政支出的比例。E i代表i地区的财政支出效率, Ni代表i地区的医院床位数, Mi代表i地区的医保覆盖人数。

其中, 以及分别代表加法分解下财政支出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因此, 根据加法法则得出:

(二) 数据说明

由于数据的缺失, 本文采用的财政支出总额和医院床位数均来自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医保覆盖人数来自2001年-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鉴于西藏数据缺失和便于进行因素分解, 我们选用了全国30个省市的财政支出综合来替代全国财政支出总量。此外, 由于2001年到2010年间我国价格波动较大, 所以财政支出均以2001年为基准年, 通过平减指数祛除通货膨胀因素。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按照LMDI加法算法, 根据Matalab7.1软件针对2001-2010年财政支出对社会福利以及资本积累计算因素分解值, 并计算出各自效应的贡献率。

(一) 医疗财政支出对于社会福利的贡献因素分解

1. 总效应

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社会福利效应在2008年以前变化不大,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医保覆盖人数增长率为历年来最低, 只有10.96%, 但在2008年-2009年社会福利总效应却出现了一个陡峭的增长点, 这是因为在2008年国务院开展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成功后, 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使我国2009年参加医保的人数是2008年的2.01倍, 最终导致总效应出现巨增。而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医保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由投资推动型转为消费推动型的转变是有利的。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原因有养老和健康等预防性储蓄因素, 只有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居民才有可能扩大消费。在2001-2010年间, 社会福利的年均总效应为3999.90, 增长最低年份为2005年, 1371.15, 增长最多年份为2009年, 但是2010又下降为3113.32, 未来增长趋势不明显。

2. 规模效应

社会福利的规模效应基本呈现增长趋势, 2001-2010年社会福利年均效应为4631.22, 2009年规模效应最大为10714.53, 但是2009年医疗财政支出对于社会福利的规模效应贡献率仅仅只有0.5321, 贡献率最高年份为2008年达到3.1608。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医疗财政支出增长率不稳定, 规模效应在2004年有降低了49.74%, 财政支出增长率2004年比2003年也降低了12个百分点。

3. 结构效应

在2001年-2010年之间, 我国社会福利的年均结构效应为-53.37, 最高值为2003年的55.61, 最低值为2010年的-176.88.说明不同地区参加医保人数有非常大区别, 医疗财政支出对于社会福利结构效应的年均贡献率-1.53%, 这说明我国医疗财政支出地区间分配不合理, 这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一个不利的信号。

4. 强度效应

财政支出在社会福利的年均效率为-577.95, 其中2009年强度效应最高为9540.68, 这证实2009年全面推行的新医改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并且财政支出对于社会福利的贡献率为0.4738, 但除2002, 2004以及2009年效应为正外, 其他年份均为负, 并且还有继续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财政支出目前在社会福利的贡献率低。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在2001-2008年间参保人数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而财政医疗支出增长率整体上是增长趋势, 但是波动性很大在2003-2004年以及2007年-2008年均出现下滑。

(二) 医疗财政支出对于资本积累的贡献因素分解

1. 总效应

资本积累总效应缓慢增长, 年均总效应为175901.89, 年均增长率为4.64%, , 最低年份为2002年总效应为-90876, 最高年份为2009年为380347。其他年份表现稳定, 波动不明显, 并且未来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同样在2008年总效应有一个增长拐点, 增长率为62.02%。虽然强度效应的值较小, 但是由于规模效应值较大, 最终导致总效应还是随时间而上升。说明我国近年来医疗支出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但是由于效率低下, 导致资本积累的速度总体过慢。

2. 规模效应

资本积累年均规模效应为878030.64, 2009年规模效应最大为1568681.7。但是贡献率仅为4.1243, 2003年贡献率达到18.5981, 但是要远高于其他因素效应。规模效应在2004年降低了51.85%, 增长率最低, 但是在2005年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16.02%。规模效应总体上表现出上升增长趋势, 验证了王俊在2007年的结论, 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已经初具规模, 并且保持了一定增长趋势。尽管增长速度较快, 不过由于我国医疗财政支出基数较小, 整体上仍需要扩大医疗支出比例。

3. 结构效应

资本积累的年均结构效应26615.38, 并且除2004年之外, 其他年份均为正值, 但是表现并不稳定, 效应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的19.04倍。而且在2010年有一个大幅下降。财政支出在资本积累的结构效应贡献均值为14%, 并且基本为正, 说明资本积累相对于社会福利在不同地区之间分配相对较为合理。并且结构效应对于总效应的变化影响不大, 因此, 中国卫生支出规模应该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的地区应该制定不同的政策, 注重公平性。

4. 强度效应

财政支出对于资本积累的强度效应均为负, 除2009年有一个上涨点外, 其他年份均为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医疗财政支出对于资本积累有显著的负效应, 效率低下为我国医疗支出的弊病。虽然我国大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提高财政医疗支出效率 (唐幼纯, 2010) , 但是在支出中应该更加关注管理的有效性, 优化资源结构以及改革利益归宿问题等。

四、政策建议及结论

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的医疗财政支出为背景, 通过资本积累和社会福利两个角度的研究得出我国目前的规模效应不稳定, 即医疗财政支出整体上处于增长趋势, 但是增长速率波动性很大。结构效应较为稳定, 即我国医疗财政支出在各省之间的分配变化不大。强度效应最不稳定, 说明我国医疗财政支出的效率仍然很低。基于此, 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应该提高医疗财政支出效率, 优化医疗财政支出使用结构。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2003年为19.03%, 2004年19.38%, 2005年19.19%, 2006年18.73%, 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在2000年, 美国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9.9%, 俄罗斯7.6%, 印度6.3%, 加拿大7.1%, 但是中国17.42%。我国支出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并且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应该增加在医疗卫生支出的纯粹的公共项目, 例如医疗救助等。进一步加大医疗支出的范围, 而且目前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诊治, 势必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效率, 增加医疗服务质量, 提高床位使用率, 扩大私人投资比例, 正确处理好医疗效率, 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其次, 继续增大财政医疗支出占GDP比重。我国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仍然相对不足, 政府支出的增加仍有助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目前我国仍然需要继续扩大医疗财政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减少民营医疗机构的限制, 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继续加大市县级的医疗机构所占比例以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地区上以大中城市为重点, 行业上以农民工占比例加大的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等行业为重点, 积极鼓励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开展形式多样的商业医疗保险等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irsi V, Andrew S, Miika L.Estimation of hospitalefficiency-Do different definitions and case mixmeasures for hospital output affect the results?[J].Health Policy, 2009, 9 (2) :149-159.

[2]Clemente J, Marcuello C, Montanes A, Pueyo F.On the International Stability of Health CareExpenditure Functions:Are Government and PrivateFunctions Similar?[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4, 23 (3) :589-613.

[3]代英姿.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与配置[J].财政研究, 2004, 6.

[4]李忠民, 李剑, 姚宇.中国省际医疗财政支出效率比较研究——基于DEA—Malmqusit指数分析法[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 26.

[5]饶晓辉.财政支出的效率与规模——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7, 22.

[6]唐滔.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求索, 2010, 7.

[7]唐幼纯, 汪泓, 吴忠, 胡建鹏.上海市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

[8]徐印州, 于海峰, 温海滢.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04, 5.

上一篇:传统插花下一篇:转移支付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