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2024-06-30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精选12篇)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1篇

1 家庭方面

孩子从小, 最早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父母, 所以说, 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当他牙牙学语的时候, 才真正开始了教与学的过程。简单的数字, 设计各种游戏陪他, 让他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当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大以后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所以, 在孩子三岁以至于更早就让他们学习各种特长, 有时候, 家长的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通过讲故事, 让他了解中国, 热爱中国, 同时放大他的眼界。6岁前的孩子有必要给她们讲未来的世界怎么发展, 让他们自己去定位自己在将来过怎么样的生活, 这个还是可行的。

孩子的饮食是相当重要的, 从营养学来说, 6个月到一岁, 补充矿物质和蛋白质对大脑发育有好处, 坚果也是不错的选择。1岁到3岁, 给到孩子食物多样化, 防止厌食偏食, 给他全部的营养。3岁到6岁, 钙和蛋白质, 维生素一定要跟上, 这个奠定了孩子的个性。

2 环境方面

一切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都离不开环境, 在这个年龄阶段, 孩子接触到的环境就只能局限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相对于少一点。环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比如说孟母三迁的故事。

所以说, 一个积极地健康的环境对于塑造儿童是很重要的。所以, 在这个年龄阶段, 要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这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想。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孩子会有一个很愉悦的心情去接受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随之, 她们的主动性就强一些。相反而言, 一个消极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3 教育方面

说到幼儿的教育,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游戏。作为幼儿老师, 要逐渐体验、体会到抓住幼儿特点, 掌握科学方法,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是抓好幼儿教育教学的关键之策;再到成长反思中的感受与感悟, 豁然感悟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要有水一般的性格和特质, 做到“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幼教老师要有水的这种情怀和境界, 在教学生涯中辨方向, 在主体与主角中明晰定位, 以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 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 充实知识储备和优化知识结构, 完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主动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 无私无悔, 倾心尽力, 组织好每一节课, 对待好每一位孩子幼儿园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职业要有这种执着的精神和坚忍的品质, 在孕育祖国未来花朵的路途中内化为一种理念, 转化为一种力量, 兢兢业业, 专心专注于幼教事业。

总的来说, 孩子的发展是要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理想是成功的苗苗, 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引导了, 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S

摘要:幼儿, 本来的定义是1-3岁, 但是, 我在这里要把6个月到6岁界定为幼儿年龄, 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是孩子大脑最容易开发和接受理念的时候, 这个时间段给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可以改变孩子的先天智力!6岁后, 人的智力就定性了!这个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就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而言, 内外部两大因素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实现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和整合的途径就是教育。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2篇

结 题 报 告

邢台技师学院

袁 超

二 零 一 一年 六 月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元化,需要大批的高智商人才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然而我看到的一份资料却使我大为惊诧。据我国公安部的统计,在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3%,到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居高不下。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材吗?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子女成才的源头”。我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终生教师。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在国内,很少有中职学校会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其实中职学生现在正处在青春期,很容易受到外在社会的影响,他们现在还小,心理不够成熟,很难分清事物本身的好坏,学业上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在外国,中职学校里会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一定的生理知识,这样有助于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对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有叛逆性,这时期的父母,一方面要照顾孩子,一方面要照顾老人,还要忙工作上的事情,压力很大,有时他们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而父母往往会忽略到这方面,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现在青少年的犯罪也不少,学校教育,也应该加入一些心理教育,如今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就更应该被重视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人类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可谓历史久远,无论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还是古代中国圣贤孔子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始思想,以及实践中的原始形式。但是,这些思想和实践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现实需求,也提供了发展契机;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目前美国所有的大学几乎都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发达的行业,服务也日趋多样化、规范化。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日本大学中90%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有专项经费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代写毕业论文成了以管理工作者为主,医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相互配合的实力很强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在日本教育中已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大学也都设有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外广为流行的心理咨询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主要形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单一,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是未来他们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长治久安。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自身的特点。

研究学生的心理,并且将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这是当今教育行业当中非常先进的理念。身为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身的头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符合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带有很大的迫切性,如果不能去准确的适应,最终会被未来的竞争所淘汰。

2.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很多人都在从事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大家的研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实施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始之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材料,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学习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笔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念。

(1)采用更多的先进的方式方法,去挖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在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就引入了一个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影响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到底有哪些。先进的方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也引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关注。

(2)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每一个教师扎根在同学们中间,做学生的真正的朋友,找寻到第一手资料,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口里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主宰者广大青少年的心理。

(3)把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访学生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了解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心理的关注度。与家长建立一个常态的沟通机制。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子女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来进行的。

(4)制作了大量的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既有对学生的,也有对家长和其他社会层面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心理健康.优于躯体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把智力健康及其它健康因素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本没有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大于其他任一健康因素。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态,其他任何健康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唯有心理健康了,我们也才可能把别的事情做好。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业的基础。抛弃心理健康去谈一切,都是枉然的。

学校因素大于家庭因素以及其他社会因素

在我们看来,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间,学校是最关键的一环,它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任何因素。把学校教育搞好了,实际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2.实践价值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在全社会已达成共识。了解我们的青少年,服务于他们,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的建设,对于中职生未来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尤为

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一)研究的范围

中职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2.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3.社会因素。我们这里的社会因素指的是一切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事物和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它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追求普遍的解释、科学的理论和预期的指导力量。它象理论物理学那样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理论地位。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3.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的主次关系。

2.找出心理健康与社会因素的内在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怎样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2.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各自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

3.中职生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4.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 5.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哪些? 6.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1.邢台技师学院机电专业130班39名中职生。2.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1班45名中职生。3.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2班42名中职生。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关于科学成才的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和方法等。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课堂实践找寻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学校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更加直观地解决与学生健康成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自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1.设计方案

2.组建领导小组与课题组 3.培训相关理论知识 4.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分清层次,有利于课题研究。5.设计调查提纲、问卷 6.实验研究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自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1.培训

2.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问题学生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调查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相关材料,了解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实施实验研究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边实践,边完善策略。

5.阶段成果展示

与课题组之外的教师交流,展示具体成果,征求意见。6.理论专题研究

总结成果,一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提取其中成熟的,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三)总结阶段(自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1.培训

2.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

学生和家长是课题研究的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的意见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根据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我们研究思路。

3.听取专家关于本课题意见 4.课题组成员间交流

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与教训。5.撰写研究报告 6.总结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少年时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己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方面、体重、身高迅速增长,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但由于他们自我的发展还不成熟,“精神成人”方面还有待于引导,因此加强青少年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史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重视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

(二)中职生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患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职学生

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有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内,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据调查分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居各类问题之首,约为40%左右,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巨大的。首先,社会重视学历,而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容许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的心理时刻敲击他们心灵。长时间处于多重压力下学生便表现出学习焦虑、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

(1)学习焦虑。据部分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又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2)厌学情绪。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我讨厌学习”“学习好又不一定有出路”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甚至出现旷课、离校出走。

(3)考试焦虑。考前适度紧张,可以促使学生高水平发挥。但有些学生考前过度紧张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这是一种需矫治的病态心理。

2.家庭问题: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发现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和父母关系紧张。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而学生逆反心理强烈,因此家庭关系表现出不融洽的态势。

(2)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父母知道他尽力了,不责备,尽心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但父母越体谅,他们的内心却愈加内疚。

(3)单亲家庭或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如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等;而失去双亲的孤儿的心理更不平衡,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爱,觉得是被这个世界遗弃的人,所以学习对他们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

3.交往问题:笔者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主要表现有一下几方面:

(1)与教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他们所期望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2)与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中职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等等。

(三)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职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1.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职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职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职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曾一度刮起过“走后门”、“一切向钱看”、“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不良风气,都曾使一些中职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职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充分发挥社区对中职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如,有选择地组织中职学生观看健康的、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电影、电视;欣赏音乐会、美术、摄影展等;充分挖掘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绿地认养、照顾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从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

总之,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四)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中职学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已陷入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则已陷入重视知识教学、升学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中职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的误区。由此可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1.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具体决策者和组织者,中职学校校长首先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建立集教育、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而为中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主环境建设。好的教育要有好的主环境。主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建设,要体现出“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园建设要做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这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可从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汇编家庭教育通讯、家长委员会、咨询活动等,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既关心子女身体健康,更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家长们要正确地爱孩子,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样,良好的情绪就会长期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位置,从而保证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也要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中职学生不少心理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解决,换言之,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那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师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有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某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投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发挥铸造学生心理、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在学校中,中职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最多,受教师影响最大,教师在课堂内外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教态,炽热的感情,踏实谦逊的作风,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打下美好的烙印。同时,教师宽广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也会深深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正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原因:

(1)在日常交际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中职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难得到成人正确指导其交往能力,难免会由于交往不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个性过于孤僻,内向;有的则任性,虚荣,嫉妒心强;有的害怕交往,害怕谈话。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学生在平常,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或走极端;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心理矛盾、困惑、疑虑,教师不得法的教育和严厉、放任,使得孩子对抗情绪或畏缩心理形成。

(3)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应试教育泛滥,只见分不见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尽信老师,老师迷信标准答案;学校以“分”定位,教师以“分”晋级,学生以“分”择校读书,真正的“分在增值,人在贬值”,学生往往得了高分,失去情感意志与追求,学生在高分、高心理压力下,丧失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心痛尚须心药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对待这些心理问题,解决时不能一概而论,更

不可粗暴急躁,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可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就是有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宽容待人,并且善于审时度势,要热爱生活所赐予的一切,要学会关心自己,使自己活得坦坦荡荡,快快乐乐;还要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往最坏处去想,就会发现自己最幸运,遇到想不通行不通时,退后一步自然宽,还别忘了改变和克服情绪心态,否则,社会意志衰退,上进心全失,患上心理疾病。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漫长过程,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不能立杆见影,所以我们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尽量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五)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又是迈向社会的中继站。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能够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果把家庭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按控制和作用的特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环境”,相当于这个系统中的硬件;一类为“软环境”,要当于这个系统中的软件。家庭“硬环境”是指家庭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它对子女身心发展一般起积极促进作用。家庭“软环境”是指家庭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家长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格特点、教育方式等,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家长。

1.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具体有以下两大特点:

(1)既是多方面的,又是最深切的。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因此,父母在子女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这种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的,可以说,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对某件事的态度、处理方式等都是构成家庭“软环境”的要件,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中

国家庭在这变革中不断受到冲击,进而演化和变革。现代的家庭“软环境”经历了这一次次洗礼,正趋于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家庭作为文化传统的最忠实的载体,由于长期深受封建思想的浸染,家长素质难以脱胎换骨。许多封建传统思想如家长制作风等严重禁锢着人们,因此,我们的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甚至很大一部分仍处于文盲状态。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家长虽然普遍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但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存在迷惑或失败感。因此,家庭“软环境”呈现的差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甚至,消极性远大于积极性,这是不容忽视的。

2.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康乐观情绪的形成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则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家庭“软环境”中的诸多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情绪。在由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子女既可形成积极愉快、健康乐观的的情绪状态,亦可产生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关注与子女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软环境”,营造健康乐观的情感氛围,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子女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情绪。

(2)“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在意志品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具体特征:①独立自主;②较强的挫折耐受力;③良好的自制力;④果断。这四点是一个人健全的意志品质的标志,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家庭“软环境”中核心——家长在这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一个办事犹豫不果断、不独立、自制力不强的家长不可能教育出一个果敢、独立的子女。

(3)“软环境”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前提。子女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4)“软环境”影响子女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子女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影响。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与

子女不良人际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氛围、家长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方法、方式等无不对子女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加强家庭“软环境”建设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3.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纷纷投资于家庭“硬环境”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1)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当前,我国大部分家长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子女智力发展的片面做法,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家庭“软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过程。家长应视其为系统的教育工程,研究并掌握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表现出的具有本质区别的心理特征,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飞跃期,16-17岁是心理发展的成熟期。家长应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势利导,顺利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避免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

(2)营造良好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应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不仅在生活上要悉心照顾子女,而且要时刻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应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好父母,更要成为好朋友。大量事实证明,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于塑造良好个性的子女作用极大,所以家长力求摒弃“棒打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那种训斥、甚至打骂的教育方式,将子女视为一个真正完整、有独立人格的人,采取民主、平等的对话方式。这样,良好的、宽松的育人氛围会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新人。

(3)有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家长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 尽管目前有些大中城市家长教育搞得很红火,但全国各级、各地区教育部门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家长教育纳入正常的系统的轨道,使之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当地教育部门应做好本地区的家长培训工作,可结合本地区特点,以单位或社区或乡村居民委员会为中心,成立家长培训点、家长咨询委员会、专家门诊等,以解决家长教育中的难点、疑点。

除了有关教育部门外,学校也应担当起家长教育的重要角色,子女所在的学校可成立类似的家长咨询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类似的讲座、专家析疑等,以解决我国目前非常棘手但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六)课题研究前后,参与课题活动的中职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1.开朗了,乐观了,有上进心了,不再自卑,畏惧困难了。2.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方向进一步明确了。

3.讲文明了,懂得尊重别人了,改掉了很多不健康的行为习惯。4.同学之间协作精神加强了。5.师生关系融洽了,加强了。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化课教育,同时也需要心理学的学习。心理学的教育决不可轻描淡写地忽视它,一定要把它提到一个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高度来研究。

2.没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 辅导站、咨询信箱、热线电话等,为求助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积压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我们的相关设置太少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源自对自我的清醒、深刻的认识。学生 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教 育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对自己,尤其是自身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当自己充分了解了自身的能力特点时,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并通过艰苦努力来实现预定目标。

4、需要更好地创设心理环境,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渠道。

首先,要创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通过对学校主环境建设、校园 文化建设和校园校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场所,陶冶学生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其次是创建家庭内部环境。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是培养学 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是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还要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这是提高学 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 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

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今后设想

1.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我们的课题研究,找寻我们工作当中的不足,推广自己的经验。

2.向其他先进的地区取经,完善我们自身的的理论素养,扬长避短。3.建立一个心理评测体系,方便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编印

2、陈家麟 《学校心理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涂光辉 《班主任工作技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子勋《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

5、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

6、顾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出版社,2006.10

7、徐应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8、熊华堂、张晓东《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新世界出版社,2007.10

影响高中名师成长的因素剖析 第3篇

【关键词】名师 教师成长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0-02

名师是教学水平精湛、教育管理得法、师德高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群体,其成长路径由于先天因素、教育情况、生活环境及外界条件的不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差别。但教师成长都经历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观念和态度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有一些因素在名师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使教师能够抵抗来自自身、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实现全面的持久的发展,从而成长为名师。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找出影响高中名师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研究结果可作为教师个人发展和校本研训的重要参考。

一、内部因素

(一)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也就是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它是一个人内在的动力,是人内部的发动机,也是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最初来源。职业信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它要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贯穿始终,作为教师只有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才能克服一切内在和外界压力,不断学习提高、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二)善于自我规划和总结、勤于反思

职业规划就是指教师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有规划的人才能方向明确、感觉充实,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最容易成功。反思是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以及教学管理技能的良好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新的经验与原有经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构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认识体系。通过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的书写,教师能够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迸发出的每一个灵感记录下来,可以不断审视自己、完善自己。

(三)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教师也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表明,名师很注重自己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学历的进一步提升,有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第二,改变传统的信息获取与传播形式,融入时代新的元素。以上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师的持久发展。

创新精神是名师必备的一个条件,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重复同一内容的十年经验与创造性探索的十年经验,这是两种不同质的教龄![1]”名师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如何更有效的教、学生如何更有效的学。

二、外部因素

(一)良好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名师成长的必要保证,学校需要有舆论的导向、政策的支持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同时,国家的政策指导和社会舆论界的支持和帮助也对名师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85年至2001年,一轮又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评价制度、教育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名师也是在这个漫长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的,可以说教育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思考与创新,它为名师的成长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公开课的磨练

在名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大量公开课的展示,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总是能抓住每一个公开课的契机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他们而言,公开课不是负担而是挑战。人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会表现出超常的忍耐力、爆发力、创造力。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每一节公开课都是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通过公开课的历练,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三)教育科研的历练

教育科研是教师总结经验形成思想的过程,是优化教学方法、寻求教学创新的过程。名师不是只会低头做的“教书匠”,而是还会回头观望的“研究者”和抬头找路的“探索者”。研究表明,名师的成长都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四)优秀教师的引领及团队合作

约翰·布朗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隐性知识在行为、在做事情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就展现出来[2],因此,内隐知识会以一种慢慢出现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群中散播。由此可见,在名师成长的过程中,内隐知识的获得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名师引领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教师个体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在年龄、经历、观念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同教师组成的团队,营造了一个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实现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团队合作模式唤醒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强烈欲望,它使教师在不同观点的冲突中得到启示,摆脱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改善心智模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生成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制约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因素 第4篇

一、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而受到关注的, 但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完全确定。人们对教师是不是一个专业性职业还没有形成共识。1996年,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虽然赋予教师专业性职业的地位, 但并没有确认教师就是专业性职业, 只是提出“教师的工作应该被看做是专业性职业”。其次, 幼儿教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类别的历史比较短, 西方最早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也是在工业革命后才产生的, 在我国更只是百来年的事。而且, 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 对早期幼教师资的称呼都是“保姆”。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不认同, 未能给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二、社会制度保障不完善

政府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幼儿园教师身份待遇的规定难以落实, 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之间相互冲突。《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 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可见, 从法律角度而言, 幼儿园教师本就与中小学教师地位等同。然而, 国家后续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却出现了与《教师法》不一致的地方;其次, 即便按照《教师法》, 履行对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标准,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能享受正式教师编制和待遇的幼儿园教师所占的比例也不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在我国幼儿园总数中占据绝对多数。政策的缺乏, 资金投入的不足, 也给幼儿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他们觉得自己的基本利益无法保障, 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去为幼儿园付出过多, 不会考虑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

三、幼儿园内部人事关系

“个体排他” (individualist exclusion) 是帕金提出的概念。它指通过所制定的屏蔽、筛选标准有利于个体竞争, 而并不是将某一身份群体整体排斥在外。对大量的幼儿园教师, 我国的人事政策使用了“个体排他”制度进行分割, 主要操作方式是通过某种方式将他们分为有编制类与无编制类。除了这种制度上的“排挤”外, 还有来自“人情世故”的压力。中国向来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幼儿园里也不例外。通过与幼儿园教师的交谈, 了解到, 幼儿园内部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也给幼儿园教师甚至园长带来很多压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专业成长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这使得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在现实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而其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的因素。在当前我国教育情况下, 社会因素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社会上必须认同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化,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幼儿园、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要内外协同努力, 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己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 面对改革的浪潮,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必须扎根幼儿园, 立足具体的教育实践, 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但是, 我国目前现状而言, 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 这不排除社会认同、社会制度等社会因素没有给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琴、庞丽娟、许小辉:《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2]张贵新:《对教师专业化的理念、现实与未来的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3]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J].《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2006年第6期.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5篇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从自身感情出发,用音乐手段创造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的艺术;表演者用他们的技巧和感受,把各种符号变成音响;听众随之欢快,悲哀,沉思,激越„„创作,表演,聆听三者无不由心理出发又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就“音乐演奏”而言,它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这四种知觉内容,所以演奏,特别是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当中,一直受到大众的热爱,经过了上千次的演奏,依然能释放出无比的热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创造性的火焰”,持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不断的唤起演奏者与聆听者心中的热情。在音乐中,我们的耳朵是绝对不会遗漏一个纯正艺术品所欲传达的精神。这种感受,这好比在一群观众面前制造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花。细心编排它的叶子,它的花瓣,一片又一片,直到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朵完美的生命。此时吹口气,使它真实地活一下,即使一刹那也好。相信这种情景将使看过的人永难忘怀。当我们演奏一首音乐时,上述的情景就是我们必须致力做到的,即使乐曲只有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我们也要将音乐活生生的呈现出来。因为,唯有把音乐中特有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我们的演奏——音乐的再创造,才是深具意义的。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激情特点,高级神经活动力,心理活动特点等,所有这些特点以及其它特点,都直接地(或间接地)表现在艺术家的演奏技术之中。我曾经看过书上介绍马丁森的演奏家“类型”划分法:“古典主义演奏家”“浪漫主义演奏家”“表现主义演奏家”;根据马丁森本人的观点,三种演奏家的区别并非是手的条件,而是大脑,神经-生理结构方面的“构造”,也就是说,三种类型演奏家的基本区别并不在于“身体”方面,而是在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演奏技术并不单指手指,手腕或力量,耐力,最高的技术集于人的大脑之中。”这是人人皆知的布索尼名言。不难看出,他与马丁森的说法基本相同。

因此,要表现艺术就得有自由,要具有生命力就得有个性。然而,在钢琴演奏中,个人因素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而言,更是不可言说的。有人曾这样评论一位诗人“他是把思维侵入感觉中,又从感觉升华出思维,这意味着创造。”

钢琴演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与个性的活动。“心灵的歌唱”是钢琴演奏艺术的本质特性,是推动钢琴演奏不断前进的重要源泉。身为一个音乐专业的学习者,我们的音乐所能表达的,仅仅是真实的自我,不是他人。每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即个人化的理解。从艺术家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他们作品真实的信息,而从别的渠道,我们就无法了解到。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通变,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毫无怨尤地花上无数小时,无数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功夫。有时候,信心是我们唯一能够拥有的,它带领我们跨越了绝望的断层。

爱做白日梦,幻想太多的音乐家,应该训练自己多做些练习;而一些太少梦想,不断苦练的音乐家,则应该强迫自己不时地舒解、放松一下,让想象力能自由的徜徉。对一个演奏家来说,他的心,他的头脑和手是在一起工作的。这心充满了好奇与美,这头脑知道如何使得情感得以宣泄,而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且实现心与脑所给与的音乐意念。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先能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个乐句的走

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象以后,还需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明确地表达出来。如此,我们所创造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当音乐成熟时,我们的弹奏就不会局限于钢琴的类型,以及不同的区域,而我们的再创造都必须是精心的,动听的,具有绝对的说服力。

虽然,‘人’的力量极其有限,每个人得之于天赋的能力都并非绝对的完美。但是,如果一些不曾显现的潜力能够在早期被不断的刺激,启发出来,全力发挥,则有朝一日,我们还是可以达到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梦想。艺术是人类精神上的无价之宝,为艺术付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期间任何小小的成就,都能使我们得到无上的满足,而在这满足之中又对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音乐的美有着更高一层的感受。

然而,人们经常把“天赋”与“熟练的技艺”等同看待,甚至把二者作为同义词使用。虽然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或艺术爱好者,在其它许多问题上各持己见,但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大的意见却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艺术天赋就是指一个演员用自己充满诗意的思想,情感和感受(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等)感染他们的那种才能。而音乐表演家还补充说,表演天赋则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自我陶醉并使观众感动的那种极好的天分,即自我感染和感染他们的天赋。可以说,形成某种天赋的因素是无人能数清的。

但无论如何,还是应当把先天的个人因素摆在首位,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它一直都是头等重要的条件。卓越的意大利德国钢琴家,技艺超群的大师达尔贝德说:“我很难对技术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技术就是说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而已。”例如,音乐家是在什么年龄段(或者较晚,或者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学习的;教育过程的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怎样;一个人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环境),也许有助于一个人的专业学习和活动,也许对此不会产生良性影响。性格,神经系统的种类,健康状况等因素,同样与音乐家的技术发展,以及他在该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大小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仍然是一个人的先天条件,他在音乐演奏活动方面的自身素质。

一个人可以成为天长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可以具有高度发达的艺术思维,艺术幻想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听力,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演奏家,除了要有优越的技术条件之外,个人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个人因素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毕生成长而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活生生的语音,比任何用口语说出的言词更易打动人心,表达深刻,强烈的情感;而演奏家就是音乐语言的叙述者。从课堂上学习的第一个音开始,到音乐生涯的终了,音乐家们都必须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让每一个弹奏出来的音符具有意义。对于从事钢琴演奏的艺术家来说,无论是演奏艺术中遇到的困难,还是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认为(而且应该相信),人的天赋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每个人永远都能做的更完臻、更精美、更好。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6篇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企业家成长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个人特质、环境等较为单一的维度,然而,企业家成长却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文章通过探索性分析,考察中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将不同维度的因素归类为同一分析框架下的因子,揭示出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整体影响因子构成。研究以企业家个体为样本,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查分析,历时近两年,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家成长的各种影响因素可以分为7个因子,并整合到同一分析框架下;大多数企业家创业均受到了2到6个因子的影响;在影响企业家成长的7个因子中,个体特质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企业家;影响因素;多维度;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F24l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063-10

一、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继Schumpeter提出对于企业家的全新认识后,kirzner等又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企业家要素”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家成长的高度关注。当前,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中国的企业家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而,从理论上探讨企业家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而推动企业家经济的发展,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长期以来,对企业家成长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聚焦于个体或聚焦于创业环境。Bouchikhi认为这两方面的研究都有着致命的缺陷,他说:“孤立来看,既不是企业家的个性,也不是环境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启动过程的产出。而这一产出过程是产生于企业家、环境、机会事件和先前的履行之间的复杂互动。”。在Bouchikhi之前注意到企业启动过程的学者还有Low和Mac-Millan,他们认为,多维度研究提供了一个对企业家现象更为丰富的理解,因此在未来的研究项目中应该受到鼓励。Learned则把个体将要创立企业作为一种在个体特质和背景、具体情形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函数的可能性。20世纪末以来,学者们系统反思先前的研究成果,围绕创业研究的边界、主题和方法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创业研究开始收敛并真正进入理论体系的构建阶段。然而,关于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的整体性框架却至今一直没能构建。

本研究拟从影响企业家个体成长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人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传统研究中的个体心理特质、社会网络、地域特征、制度文化和创业机遇5个维度,展开探索型研究,构建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具体而言,本研究要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真正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这些影响因素是否能归类并聚合到同一框架下;这些因素的影响情况又是如何。

二、文献回顾

在企业家个体特质方面,Hornaday通过文献证明有42个使得企业家有别于非企业家的特征。实证研究中,考察和引用较多的因素有:企业家个体的高成就需求、风险承担倾向、模糊的忍耐力、内控点、逆境坚韧度、创新性。其中成就动机对企业家创业影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James和Murray的著作。J。通常,企业家在总体上被认为是有高成就需要的行为者。Hull、Bosley和Udell则证明了潜在企业家比那些不想建立自己企业的人显示出了更大的风险承担倾向。Sexton和Bowman也发现,较高的风险承担倾向是企业家得以识别的一个特质。其后。Chen等也观察到,企业家的风险承担倾向与企业家存在正相关。Timmonst。和Beg-ley等认为,企业家对模糊有较高的容忍力,并喜欢那种无结构和非程序化的情境。Chen等的研究还发现,那些具有较高内控点的学生和小企业经理人比那些较低内控点的对照者更为企业家化。即使面对挫折,企业家们通常也显示出一种勇于克服挫折并继续追求目标的意愿。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能,企业家对常规和规律性的不满意,使他们变得更具创新性。

环境无疑会对企业家的创业产生影响。Bru-no和Tyebee在通过对关于影响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变量的17篇研究论文综述中,提出了刺激企业家精神的12个因素。后来在对推动企业家精神的环境中的关键角色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些发现。Gnyawali和Fogel总结了影响创业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并将环境资源分为五类:城市化(集群)、失业率的变化、金融资源、政治气氛和行业专门化。金融资源和政治气氛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进一步纳入到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公司能通过政府赞助项目和从有利于企业家的政策中享受特权。Reynolds的研究揭示,美国政府对启动新企业的那些人提供忠告和援助,并为小企业的新技术发展提供帮助;欧洲许多国家为小公司提供金融援助,以利于出口和贸易的发展。在另一些国家里,有助于企业家成长的独特观点和知识组合被制度化,确定的信息变成可分享的社会知识的一部分去帮助潜在企业家们成功创建新企业。通常,研究者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信念和规范会影响本国居民的企业家导向。

关系网络具有个人和地域双重特征。研究者们发现企业家网络是企业家研究中一个富有成效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他们认为,企业家能利用其个人网络获得那些其他人不能在市场中得到或不能廉价获得的资源和信息。Stevenson和Jarillo对美国存货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那些对网络资源使用充分的公司在一个10年观察期中的成长比只聚焦于内部资源的公司明显更为活跃。企业家建立能使他抓住市场机会的组织。在网络中获得的资源越廉价和越丰富,企业家通过成本优势超越竞争对手的机会就越多。由此可见,企业家个人网络对他们创业行为的影响是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解释。

创业机会是把资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价值的可能性。真正有价值的创业机会来源于外部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们可以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使人们能够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做事。Kirzner强调,机会代表着一种通过资源整合、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市场价值的可能性。Timmons认为创业机会具有吸引力、持久性和适时性。同时可以为购买者或使用者创造或增加使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Hulbert等则认为机会实际上是一种亟待满足的市场需求,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对企业家而言,实现该需求的商业活动相当有利可图。Ardichvili等强调,对企业家来说,机会事实上意味着探寻到的潜在价值。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创业领域包括机会来源的研究,即机会的发现、评价和开发过程。

创业能力指个体具有的与创业相关的心智能量。Marshall认为,企业家是介于市场与组织之间的中间人,所以他必须具备一种通过对不确定环境的敏锐观察,挖掘具有市场价值的机会、获取资源,并构建组织的能力。Schumpeter认为,企业家能力是源于天生的个体特质和人口统计特征。企业家需要具备将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两者有机结合的能

力。cyert和March则认为企业家认知机会的能力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Black等进一步认为,企业家能力的产生也是稀缺的,因为在此之前从没出现过,是全新、独特的资产组合。由于未来的竞争与市场的性质难以确定,这就要求企业家的能力具有动态性,以确保其组织可以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Mitchell认为,企业家能力具有可模仿性,企业家能力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然而此知识并非完全缄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表达的。Teece等认为,企业家能力嵌入于组织和市场之间,是企业专有的。

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Green-berger和Sexton把企业家的“愿景”定义为新公司发展的一种关键的引导力量。Palich和Bagby认为在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面前,人们对投资的风险有着不同的看法,尽管存在失败的风险,但那些愿意从事创业的人可能更为乐观,或者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Shane和Venkataraman的研究表明,由于动机的个体差别,人们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意愿和能力,从而影响创业的过程。企业家创业动机被看作是企业家通过经营企业的所有权来实现目标的驱动力,企业家的目标决定了企业家的行为模式,并间接地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在研究企业家绩效的理论模型中,大部分强调把动机作为小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创业资源是指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必需的人、财、物和信息。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资源就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者所支配的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企业意义重大,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已经获取的资源仍会逐步散失。Alvareza和Busenitzb也认为创业本身是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当前在关于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的启动资金方面,其实,信息的缺乏往往也制约了企业家的成长。研究表明,获得信息资源是创业行为产生的一个关键参数。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决策大多是基于信息和认知的,同时,信息也是企业家个体判断创业机会的主要依据。

基于对以往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根据本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假设2: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多维度因素可以整合为同一分析框架下的有限个因子。

假设3:单个企业家成长是由同一分析框架下的多个影响因子决定的。

假设4:在单个企业家成长过程中,某些因子起主导作用。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通过3个阶段达到研究目的。

第一阶段:收集整理企业家成长的影响因素,形成预测试问卷。用开放问卷收集企业家创业影响因素,检验假设1。将第一阶段所得到的影响因素整理,形成题项,并构成《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预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预测试。用《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预调查问卷》进行预测试,对问卷中的题项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若干因子;根据各因子包含的题项内涵,对因子命名,构成影响企业家成长的整体分析框架,检验假设2。然后把各因子包含的题项提取出来,构成《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调查问卷》。

第三阶段:正式测试。用《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并检验假设3和假设4。: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企业家样本的选取是以企业中副总经理以上的组织管理者作为分析样本。下面分别介绍各研究阶段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结果。

(一)第一阶段

1,样本

第一阶段收集整理企业家成长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选取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的MBA学员作为样本收集对象,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80份问卷,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构成为:董事长兼总经理15位、董事长22位、总经理20位、副总经理16位、其他7位。

2,工具

第一阶段的研究工具是自编制的开放式问卷:《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调查问卷(第一阶段)》。问卷包含问题:“有哪些因素影响您的创业活动?请您列举这些因素。”为了使调查对象能正确理解问卷的问题,研究者在问卷发放前,进行了统一的讲解,并与每个对象进行了单独沟通,对研究的目的、过程,对问卷的意思、填写要求进行说明。

3,第一阶段调查结果

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条目,将收集到的条目进行汇总,合并意义相同的条目,整理出题项反应频数在l以上的条目93个。检查反映同一内容的条目之间是否重复,审查内容是否正确、清晰地反映了影响企业家成长的有关因素。把这93个条目列出,经过专家小组(由2名人力资源管理博士、1名心理学博士、2名企业家组成)讨论、归纳并结合以往的研究形成44个题项,将这4J4个题项以随机排列的形式编排制定成《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预调查问卷》。

(二)第二阶段

1,样本

该阶段选取浙江大学总裁班、贵州省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贵州大学MBA学员进行了预测试。与前一阶段相比,测试样本在年龄段、创业地域上有所拓展。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261份,有效问卷2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2%。有效样本构成为:董事长兼总经理59位、董事长26位、总经理73位、副总经理63位、其他25位。

2,工具

预测试时所使用的工具是《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预调查问卷》,预测试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和“评估打分”2个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年龄、籍贯、职位、学历、经验技能、家庭背景、企业所处地域、企业所处阶段、企业业绩、创业瓶颈和融资渠道等11个方面。评估打分部分是根据第一阶段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经过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的44个影响因素题项,将这些题项随机排列。预测试问卷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评定法测量(最不符合;比较不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最符合),要求被试在5个等级上做出选择。问卷由研究者和有关部门人员发放和收集,发放人员在发放现场指导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并当场收集。

3,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首先,对预测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采用鉴别指数,抽取总样本为245,高分组为问卷得分排序的前27%(66人),低分组为后27%(66人)。对两组在各题项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影响因素的44个题项都达到了0.01水平显著,通过检验。然后进行探素性因素分析。对测试样本数据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37,说明本研究取样比较适当;从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来看,达到0.000水平显著,表明适合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对预测试样本245人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最大变异正交旋转,抽取因子时限定特征根大于1,共得到7个因子:F1,f2,F3,F4,F5,F6,F7。累积

方差贡献率为68.058%,各因子的特征值及方差解释量见,表1。

再检查各题项中因子的负荷量,对44个题项进行筛选,删除其中因子负荷较小和多重负荷的题项。保留相关性较大的题项,最终得到25个题项(如表2中所列题项)。因子负荷量均在0.500以上,各题项的共同度都超过了0.600,说明能够解释观察变量的大部分变异,而且各因子所包含的题项意义接近。因子负荷量和共同度见表2。

本次分析因子累积方差解释量达到68.058%,符合研究要求。在共同度方面,所有题项都在0.600以上,而且,各因子所包含的题项意义相关性较大。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将因子F1~F7分别命名(表3)。

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8.058%,根据各因子相关联的题项内容和含义,将F1~F7分别命名为:企业家网络、个体特质、创业地域环境、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形成影响企业家成长的7个维度。这7个维度所含的25个题项共同构成同一分析框架下的问卷。将这25个题项交叉排列,编制成正式的《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调查问卷》。

(三)第三阶段

1,样本

第三阶段测试仍在前一阶段所述的取样范围中进行,为了避免前一阶段测试对本阶段的影响,选取正式样本时是在排除了前一阶段被试的样本框内进行选取的。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61份,保留有效问卷1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5%。有效样本构成为:董事长兼总经理44位、董事长13位、总经理45位、副总经理36位、其他15位。样本中对不同年龄段、学历、地域均有选取。

2,工具

正式测试使用的工具是《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调查问卷》。问卷由7个维度构成,包含25个题项,其中Fl因素包含5个题项,F2因素包含4个题项,F3因素包含5个题项,F4因素包含3个题项,F5因素包含3个题项,F6因素包含3个题项,F7因素包含2个题项。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评定法测量。另外,问卷中还收集了年龄、籍贯、职位、学历、经验技能、家庭背景、企业所在地域、企业所处阶段、企业业绩、创业瓶颈和融资渠道等11个方面的基本信息。

3,信度、效度检验

首先进行信度检验。采用克龙巴赫(Crombach-a)一致性系数来检验7个部分的信度和整个问卷的信度。结果如表4所示。此外,还进行了分半信度检验。分半信度检验时,问卷按照问卷的题项的顺序,以奇偶题号分成两半,再作相关检验。结果总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是0.821,表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问卷总体的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信度分别为0.82l和0.881,表明白编制的《企业家成长机理研究调查问卷》测量是稳定的。

其次,进行效度分析。对正式问卷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选用内容效度来评估题项的适当性。在预测问卷中已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基本评定,正式问卷形成后,再次请有关专家和企业家等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包括:符合当前企业家创业影响因素的内容范围并具有代表性;语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于中国企业家的个体特质和创业环境的表达。结果表明,该调查问卷基本适合对中国企业家进行调查。

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法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采用最大变异正交旋转,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选取因子负荷量大于0.50的题项。共得到7个因子,M1、M2、M3、M4、M5、M6、M7,方差解释量分别为:27.408%,11.835%,7.996%,6.566%,5.900%,5.457%,4.891%。累积方差解释量达70.053%。根据因子负荷矩阵,7个因子的结构以及各个因子所对应的题项,都与编制问卷的理论维度和预测结果表现出较高的吻合度。这说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且证实了预试效果。具体结果见表5。

4,结果

首先分析企业家创业过程中的受影响趋势。为了解分析样本总体的成长影响因素的整体趋势,对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各部分的平均分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这些因子间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见表6。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7个影响因子当中,个人特质因子得分最高,其他依次为创业动机因子、创业机会因子、创业能力因子、创业资源因子、企业家网络因子和创业地域环境因子。在7个影响因子中,有5个的均值都高于3.000,只有企业家网络和创业地域环境两个因子的均值低于3.000。也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有5影响因子的水平都较高(高于3.000),而创业地域环境因子在各因子中是最低的。

其次,再分析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因子构成。为了分析影响企业家成长的不同因子构成类型上的分布,在统计中又根据样本个体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我们把企业家成长受影响情况分为8种类型:无影响因子者(没有1个因子的均值高于3,000)、单一因子影响者(只有1个因子的均值高于3.000)、双因子影响者(只有2个因子的均值高于3.000)、三因子影响者(只有3个因子的均值高于3.000)、四因子影响者(只有4个因子的均值高于3.000)、五因子影响者(只有5个因子的均值高于3.000)、六因子影响者(只有6个因子的均值高于3.000)、七因子影响者(全部7个因子的均值均高于3.000)。统计结果见表7。

从统计结果看,所有企业家样本均受到了各因子不同程度的影响,无影响因子者频数为0。在有因子影响的企业家样本中,随着影响因子个数的增加,问卷总分均值递增;且三因子影响者频数最高,而单一因子和七因子影响者频数较低,其余类型相差不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类影响因素构成类型在问卷总分均值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00)。由此可以认为企业家成长过程中通常受到2到6个因子的影响。从抽样情况看,无主要影响因素者不存在。

再次,根据样本个体在不同因子上的最高得分所属类型,我们把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分为8种主导影响类型:网络主导型、特质主导型、地域主导型、资源主导型、机会主导型、动机主导型、能力主导型、综合主导型(两种以上因子最高得分相同)。结果见表8。

从统计结果看,企业家样本中,特质主导型的频数最高,其次是动机主导型;频数最低的是地域主导型和资源主导型,次低的是网络主导型;综合主导型频数也较高,占20.3%;其余类型相差不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类影响因素构成类型在问卷总分均值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00)。由此可以认为企业家成长过程中通常主要受个体特质、创业动机和综合因子主导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访谈和开放问卷收集影响因素,再对各种因素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反应频数在1以上的条目93个。这表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企业家成长。这也说明了研究假设1是成立的,即企业家成长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因子特征值、共同度

和因子负荷等统计结果,抽取了7个因子,共25个题项。再根据7个因子相关题项的内容,对7个因子进行命名,形成影响企业家成长的7大因素,分别是:企业家网络、个体特质、创业地域环境、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这说明研究假设2成立,即企业家成长的多维度影响因素可以分为7类,并整合到同一分析框架下。

在对样本得分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所有企业家样本均受到了这一分析框架下各因子不同程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受到了2到6个因子的影响。从抽样情况看,无主要影响因素者不存在。进而验证了假设3。

在对企业家样本受到的主导因子影响分析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受到个体特质和创业动机两个因子主导的影响。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4。

通过分析各因子的相关题项,可以把这7个影响因素所包含的意思进行总结。

企业家网络:能被企业家利用的个人社会关系,它能为企业家提供那种其他人难以在市场中得到或者说不能廉价获得的资源和信息。

个体特质:个体受先天遗传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格特征。

创业地域环境:企业家从事创业活动所选择的地域特征,包含制度文化倾向等。

创业资源:指与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必需的人、财、物和信息。

创业机会:指那种使企业家可以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使企业家能够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做事的外部变化。

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企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

创业能力:指个体在后天习得的、与创业相关的心智能量。

如果从因子的属性上看,在这些因子中,个体特质属于企业家受遗传和成长环境影响的具有内隐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因子,是企业家个体所特有的。创业地域环境是企业家创业所在地的客观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企业家个体难以改变的因子。而企业家网络、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这五个因子则介于企业家个体与环境之间,受企业家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得知,首先,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对企业家成长过程的多维分析框架构建的探索是成功的。这一分析框架共包含7个因子:企业家网络、个体特质、创业地域环境、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这7个因子基本涵盖了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内因和外因中的主要因素。为企业家进入到理论体系的构建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供后续研究者们参考借鉴。

其次,从个人特质是对企业家成长影响最为显著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企业家选择从事创业主要是受企业家的个体特质推动。有趣的是,在这一因子的所有题项并没有包含任何与企业相关的倾向,拥有这一特质的是一部分较为独特的人,他们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但却并不是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会成为企业家,这为内企业家研究在行政和第三类组织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在对创业动机因子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创业的人生成就感这一因素对企业家们有着极高的影响,仅次于个体特质因子中的风险承担倾向因素。这表明,在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如果我们要促进企业家经济的发展,那么积极推广成功企业家的示范效应可作为首选之策。

再次,在对创业地域环境因子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这一因子包含的五个题项的均值都小于3,这表明,当前中国的企业家生存环境的亲和性还不够好,尽管当前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但真正有利于企业家创业的环境形成还尚需努力。通过企业家网络因子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亲友行业分布广度和亲友地域分布广度两个因素对企业家成长有着明显影响,而其余三项的得分均小于3,这表明当前中国的企业家个体网络较多为弱连接状态。本研究还表明,创业资源仅对企业家成长产生十分微弱的影响,而制度层面的推进和企业家技能的培训则是十分必要的。

浅析影响高校优秀人才成长的因素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人才成长,因素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政府也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因此, 优秀人才成长因素研究成为管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内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有其固有的规律。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逐步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 并用以指导实践

1、为人民、为祖国服务, 为科学献身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 当前一些年轻的科技人员缺乏奋发向上的干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甚至认为成才更需要的是人际关系、名师指点等外在因素, 这种状况和观点对年轻的科技人员成长发展十分不利。任何时候科研工作都需要艰苦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

2、广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来学习, 成才者都必须具备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知识和人文学科类知识, 这是成才的重要前提。否则, “成才”只能成为幻想。

目前, 在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中, 很多人偏重于专业知识的获得, 而轻视基础理论的学习。理工类学生, 包括研究生对于辩证思维知识和人文学科类知识的学习更是仅凭其兴趣, 有些甚至对此不屑一顾。这种状况限制了人才的成长, 应当引起管理者、教育者的高度注意, 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3、探索新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管理的能力素质

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探求新知艰难复杂的过程, 因而, 对于研究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高水准的。没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就不可能发现问题, 更无从谈解决问题;不具备协调管理能力, 就无法调动科研组集体的力量攻关, 也就不能相对较快的获得研究的成功。首先是个人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勤于思考的习惯, 锻炼勇于且善于创新的能力, 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 不为“权威”所束缚, 不被“定论”所羁绊的精神, 这是能力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单位应注意对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系统训练, 为其营造开展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4、积极健康、努力向上、坚韧自信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之所以对人才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是因为人才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身心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素质, 在很大适度上左右着人们才华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造就英才的心理基础, 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人是难以战胜千万次的挫折所带来的极度失望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然而, 目前有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对此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或存在矛盾的心理。有些年轻同志既想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自我价值, 又留恋计划体制带来的现在享受的种种优越, 心挂两头, 工作也不免心浮气燥, 这种心理状况很难多出快出成果。

二、人才的成长除具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外, 还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力量, 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社会的需要状况是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

时代造就人才, 人才又推动历史前进。人才只有顺应时代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够脱颖而出。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 新中国建设需要大批的地质工作者去探明地下宝藏, 无数爱国青年怀着崇高使命感积极报考地质院校, 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和富强而学, 大批优秀地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 我们要从事新的探索, 拓展传统优势学科, 构建新学科, 发展新理论, 培养出跨世纪的新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2、人才生成的管理机制是人才成长的微观环境

人才的管理机制即对人才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交流等进行系统管理的机构和制度。我国的人才生成机制主要是教育培养——选拔任用。这种机制确实曾起到过较好的作用。但这种机制在选拔优秀人才时, 基本靠组织推荐, “伯乐”发现, 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此, 人才起用缺乏内在动力, 只能寄希望于某些领导“爱才”, 这样就很难保证人才的正确使用, 很难避免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3、激励机制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

根据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 人的劳动动机和进取心是靠与人的需求、有关的各种利益因素驱动的, 而且人的需要由生存、安全、交往到尊重、自我实现, 呈由低到高、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当人们的正当需要得到满足时, 其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主观能力性就会得到调动, 潜在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我们一要突破“激励即待遇”、“激励即满足”的误区, 区分需要, 正确对待;二要制定政策, 引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 形成事业发展的合力;三要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 重奖有突出贡献者, 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

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探究 第8篇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条件、家庭教育和家庭管理。家庭条件好,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给学习创造了条件;反之,得不到满足,则给学习带来障碍。家庭教育和管理严格,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家庭教育和管理松懈,学生会生活涣散;家庭教育和管理放纵,学生容易走上歪门斜路。但是,家庭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家庭环境再好,个人不努力,也不会有所作为;家庭环境差,但个人的意志坚强,努力奋斗,也能成为杰出人才。可见,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促进和制约作用。

(2)学校环境。它包括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管理制度,校风等。学校环境好是指学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管理制度严格,校风积极向上。反之,则为学校条件薄弱。就学生成长而言,如果在好的学校里,由于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会加速促进学生的品行健康和学业进步。如果在一所条件薄弱的学校里,学生思维就不够活跃,思想和学业会受到制约。

(3)父母的关爱。它包括父母的关心、爱护、启发和引导。父母是孩子的哺育者,也是孩子的引路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孩子走正确的道路,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荣誉和困难。在荣誉面前不骄不躁;在困难面前,要鼓足勇气,坚定信念,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对待挫折不能埋怨、逃避和畏惧。

(4)教师的教导。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教师传道授业,不仅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启迪人生。我们常说的恩师,就是对学生的学业和人生道路有重大影响的教师。善于教书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提高该学科的成绩;善于育人的教师,能转化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升华学生的情操。教师的教导,对学生学习、择业和人生道路起导向引领的作用。

(5)朋友的帮助。与人交往伴随着人生的历程,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朋友的帮助,有些时候有些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学习上的疑难、生活中的困苦、人生中的坎坷等,遇上朋友帮助,有时候会很顺利地迈过这道坎。

(6)榜样的力量。榜样是方向,是标杆,是灯塔。2013年,中央电视台寻找出的十佳最美孝心少年,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震撼了亿万观众,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了尊老敬老孝老的榜样。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和追求,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生活的坚强信心给了我们以鼓舞。每个人不论做任何事情,只要心中有榜样,就会给我们学习、工作带来巨大动力,推动我们在事业的道路上踏浪前进。

(7)组织的肯定,同事的鼓励。当我们取得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组织的表彰时,会更加自信,更努力更出色地面对未来。一份荣誉将给我们鼓舞和鞭策,将激发我们再接再厉的勇气和决心,促使我们更加进步,成长更完美。

(8)自身机遇。机遇就是人生的机会。有些机会是时代赋予的,如20世纪30年代,热血青年投奔于抗日救国的战争中,他们在饱受战争的创伤中成长。有些机遇是人为带来的。如有的同学在学校长期担任班干部,培养了管理能力;有的同学担任课代表,培养了学科兴趣;有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学到了专业技术;有的人在基层锻炼,逐步走上领导岗位。每个人的机遇不同,人生道路不同,则成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二、内在因素

(1)个人的天赋。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反映一个人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天赋与成功不能得出因果结论,个人的天赋对成长和发展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励志。励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奋斗目标。有志者事竟成。有两个瓦工,一个胸无大志,平庸工作,砌了一辈子的砖;另一个胸有志向,不断创新,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师。励志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3)辛苦和努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辛苦和努力。不管是伟人还是平常人,凡是取得成就的,无一不是付出过辛苦和努力的。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成绩的好差,收获的多少,最后取决于自身。如果自己不努力去创造,其他条件再优越,也是不会成功的。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就。

三、结束语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外部因素是条件,起保障作用;内部因素是基础,是动力,起主导决定作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内因和外因的不同,经历和道路也不同,其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就不同,不同的人生会创造出不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曹汉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9篇

一般而论, 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经营获利为目的, 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但这不是企业的本质。本质而言, 企业是对市场的部分地替代。之所以要以企业部分地代替市场, 是因为有的商业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小些, 有的商业交易在市场中进行成本小些。因此, 当某些商业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小些时, 就需要建立一家企业, 用企业内部的管理交易代替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 这才能有较高的收益与效率。

企业并不像一些人常规认识的那么简单, 因为它是一类复杂的多面体, 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企业, 就会发现它是大大不同的。例如, 从管理学角度看, 企业是一类或是简单、或是复杂的组织;从经济学角度看, 企业是一类为自己创造利润、为股东创造收益、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商业机器;从法理学角度看, 企业是若干组契约关系的组合, 诸如股东之间的契约关系, 所有者与经营者 (经理人) 之间的契约关系, 经理人与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经理人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契约关系。从商学角度看, 企业是一类商业模式, 因为商人除了采取企业这类商业模式, 还可以通过采取其他商业模式而获利。从社会学角度看, 企业又是形形色色的人的集合, 是一类社会责任单位, 是一种社会治理组织。正是企业这种简单而又复杂的特性, 使得要经营好一家企业, 往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此来看, 一些人常常抱怨企业家没有经营好所在的企业, 这多少有点勉为其难。因为如让抱怨者去经营某个企业, 十之八九他还不如别人呢!

二、企业成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长期以来, 不少人将企业成长简单地理解为“做大、做强”。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也是十分有害的。说它有害, 是因为企业成长是企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而做大、做强既是相对的, 又是一种阶段性结果。没有过程, 哪有结果?说它有害, 是因为片面强调做大、做强, 就可能导致企业家不顾一切、失去理性。而现实中, 企业家失去理性、狂追强大, 结果导致企业成为满身沧桑的“病树”, 甚至昨天还是绿叶茂密, 今天却在枯黄中死去,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理性地看, 企业成长是企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是企业内在素质逐步形成并提升, 外部价值网络逐步形成并优化, 凭借合理的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 在同行中逐步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这就如同一个人, 他只有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 (培养自己做事的能力) , 不断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 (人脉关系) , 等这二者达到一定的程度, 采取合理的做事方式 (类似于商业模式) 与处世方式 (类似于竞争战略) , 他才可能在同辈人中鹤立鸡群。推而论之, 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 优化企业外部的价值网络, 等这二者达到一定高度时, 采取较为合理的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 这个企业才可能在同行竞争中逐步形成竞争优势。而企业在同行竞争中形成了竞争优势, 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丰厚的利润。这就是企业成长的市场法则。而那些片面强调做大、做强的企业, 是不可能做到这种境界的。

这里需要对企业成长的四点内涵做点解释。所谓企业内在素质逐步形成并提升, 说的是企业的治理结构越来越为有效, 企业的组织体系越来越为合理, 企业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强, 企业的经营行为越来越为理性。其中的企业核心能力, 通常指一家企业独特的, 不可模仿的, 带有本企业文化特质的能力。企业如果没有独到的核心能力, 各种能力与同行雷同, 那它要想在市场中生存, 就只能靠运气了。企业没有核心能力不行, 但这种能力如果过于刚性 (称之为核心刚性) , 它又可能抑制企业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所以, 现在管理学中常讲到, 企业要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具有动态性。因为环境是变化的, 企业只有培育了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核心能力”, 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动态核心能力通常包括环境感知和辨识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调整和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以及企业组织的整体行动能力。

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一般有三个特点, 它一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外部延伸, 影响着企业的资源获取、内部价值链结构、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效果与效率。二是企业外部各种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制度化组织与非制度化组织、有形与无形“节点”的有机连接, 往往非正式、非制度化、无形、特别是社会资本“节点”对企业外部价值网络的效率的影响更大些。三是同一家企业往往会同时在多个外部价值网络之中, 但同一家企业在不同外部价值网络中的作用及地位是不同的, 不同网络对该企业的实际价值也不同。客观地看,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再仅仅是各自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 而相当程度上是它带领着它的价值网络, 与另一个价值网络进行竞争。营销大师科特勒曾经说过, 现今的企业竞争, 已由单一企业对单一企业的竞争, 演变为一群企业所组成的价值网络对另一群企业组成的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因此, 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除了需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之外, 还需要注意与其价值网络中的其它企业之间的连结。例如, 戴尔电脑在供应商方面, 与上游代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联盟方面, 与UPS等专业流通厂商结盟;与物流商签约, 以协调其之成品仓储和配送系统运作。所有这种做法, 实际上都是力图通过企业外部价值网络的优化, 来降低戴尔的企业运营成本。因为戴尔清楚地知道, 如果它的外部价值网络缺陷过多, 那就会导致它的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断裂。

所谓企业在同行中形成竞争优势, 通常指一家企业在特定行业中实现了市场方向或市场份额的领先, 或是实现了技术方向或技术范式的领先, 或是实现了产品功能或产品成本-价格的领先, 或是服务质量或客户关系管理的领先。不难想到, 如果企业在这其中某些方面能够领先于同行, 那它多半会实现丰厚的利润。

一家企业能否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 即能否成长起来, 这主要受到六类因素的影响, 即企业的理念与领袖、愿景及目标、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业务聚焦程度、商业模式的有效性, 以及企业的整体行动力等六个方面。

三、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理念与领袖、愿景及目标

经营理念是关于企业经营的基本思想。企业拥有不同于他人的经营思想, 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例如, 华为公司的经营思想是“坚持压强原则”, 即在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 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付诸努力, 要么不做, 要么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现重点突破。海尔公司的经营思想是“要做就做世界一流的”, 这才有了当年张瑞敏“抡锤砸冰箱”, 进而有了后来的海尔冰箱风靡世界, “向世界亮出中国造”。

企业的经营理念多数是企业经营者的理念。能够用自己的经营理念主导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企业负责人就是所谓企业领袖。企业领袖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创造者, 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 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甚至是“企业之神”!没有“神”的企业是难以有效成长的。因为没有“神”的企业不会有自己独到的经营理念。海尔有张瑞敏, 联想有柳传志, 长虹有倪润峰, 华为有任正非, 万科有王石。不难设想, 这几家企业如果没有这么几个人, 就不会有独到的经营理念, 自然也就不会有他们今天的辉煌。当然, 真正的企业领袖只能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企业也不能无神而造神。

愿景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想往或期盼, 往往表现为对达到某种市场地位、进入某个产业层次等方面的考虑。目标是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安排, 往往表现为关于企业素质提升、外部价值网络优化、财务业绩、市场价值等方面的阶段性努力的预期。没有愿景和目标的企业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因为愿景及目标是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愿意付诸某种程度的努力的内在动力。没有愿景和目标的企业, 企业员工往往不会付诸足够的努力, 因为他们没有努力的动力。企业没有愿景和目标是不行的, 但失去理性的愿景和目标也是不行的, 因为这样的愿景和目标往往会把企业引到泥潭里面去。当年某家生产“脑黄金”的企业, 创办不到几年, 就梦想着自己三、五年后要超过首钢、宝钢, 这就不具理性了。结果在理性失常的情况下, 这家企业一路蛮干, 结果很快就熄火了。可见, 企业的愿景、目标必须是理性的, 是需要经过科学论证才可提出并确定的。理性的愿景和目标, 才能将企业理性地引领到理想的境地。

四、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业务聚焦程度

一家企业在特定产业链中的具体位置, 是企业能否有效成长的先天性因素。某家企业所经营的产品 (含服务) 如果在某个产业链上市场需求很小的环节, 不难想象, 这家企业必然做不大。因为它的产品不会有足够大的销路。某家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如果在某个产业链上利润率很低的环节, 不难想象, 这家企业的总利润不会高, 因为它的单件产品的盈利率太低。典型的是, 英特尔生产芯片, 既有广泛的市场, 又有较高的单件产品盈利率, 结果英特尔迅速成长起来了。而那些只能生产专用电子元器件的企业, 它的产品就不会有足够的市场, 进而也就不可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成长。微软生产的是较为基础性的计算机软件, 单件产品的盈利率很高, 这就形成了它很高的总利润。而中国多数软件企业生产的是专用性极强的专门软件, 这就导致这些企业既不会有广泛的市场, 也不会有较高的单件产品盈利率。由此可见, 企业在特定产业链中的具体位置, 是企业能否有效成长的先天性因素。这类“先天不足”, 多数情况下“后天难补”。

业务聚焦指企业将经营范围集中在较为有限的领域。每个企业的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一家企业只有在较为有限的领域集中投入资源、培育核心能力、付诸有效努力, 才可能在相关产品领域形成相对优势、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美国学者赫尔曼·西蒙 (Hermann Simon) 在其名著《谁是全球最优秀的企业:隐形冠军》一书中披露的事实, 正好说明了这些道理。他发现, 固然德国是全球领先的出口国之一, 但德国出口的真正引擎不是西门子或者戴姆勒·奔驰这样的巨头, 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在某一个窄小的行业里面做到顶峰的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有着无可动摇的行业地位。他发现, 固然这些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有着八大特质, 但排在首位的是高度专注, 即专注于在小市场上做出大成绩。赫尔曼·西蒙这部著作出版之后, 国内也有学者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这些年迅速成长的企业的业务领域的聚焦程度。结果发现, 这些企业迅速成长的首位要素同样是业务聚焦。由这两类例子不难看到, 业务聚焦程度确实影响着企业的成长。

五、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企业整体行动力

商业模式的有效性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又一因素。商业模式指企业获取资源、整体运行、为客户提供价值, 为企业获取经营收入的一整套逻辑化的方式方法。具体涉及企业经营的是产品还是服务, 服务对象 (客户) 是谁, 以及怎样更有效率和效益。商业模式往往表现为企业的资源获取模式、研发的技术路径模式、生产制造组织模式、产品营销模式、客户服务模式等等。商业模式决定着企业运行的效率、效益与效果, 甚至决定着企业能否正常运行。商业模式是企业运营的“桥、车、船、路”, 方式方法适当才会有好的效果。典型的是, 联想公司当年创立之初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定位为“技-工-贸”, 即自己开发技术----自己研制产品----自己销售自己的产品, 结果企业难以实现较好的现金流, 更谈不到较好的效益。后来为中科院从国外进口了一批计算机, 一下子挣了几十万, 这才发现代销国外产品更挣钱。于是, 将自己的商业模式调整为“贸-工-技”, 即代理国外产品----代理中组装产品----自己研发制造产品”。由此, 再加上柳传志那套“出思路、搭班子、带队伍”的经营思路, 这才有了今天的联想。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10篇

青年教师是影响高校发展诸多因素中最核心和最活跃的因素, 每个青年教师都有强烈的发展愿望, 一旦发掘出这个潜力, 就会变成一种优势, 变成学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性机能和动力支撑。

据统计, 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目前已超过86万, 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2013年,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思领衔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也公开发布。这份报告由30人研究团队历时一年多完成。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取样, 对供职于包括985、211、普通高校、大专院校和成人/民办高校在内高校的5138名青年教师, 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结合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参与式观察等调查方法完成。调查反馈如下情况:第一, 超三成认为科研教学压力大, 《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 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 高校青年教师也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 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其压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如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 78.1%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 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够用’。”另外, 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 工资和职称相对较低, 申请课题经费难度较大, 而结婚、买房、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经济压力又集中涌现。这些情况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毛泽东《矛盾论》认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既要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制约, 又要受到自身德、知、才、学等诸因素的影响。虽然影响因素很多, 但主要还是受自身专业素养、职业态度、学习方法三因素的影响。

一是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会决定其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青年教师如何能从事正常的教学工作。优秀的教师总是博览群书, 学养深厚的, 而平庸的教师总是学识浅薄的。因此, 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怎么样, 会决定其究竟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二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决定其所能达到的高度。态度决定高度。一个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自身学习的态度, 将会决定他在事业上能达到的高度。这个态度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热爱工作的态度;第二, 善于学习的精神;第三, 勤奋努力的科研精神。

三是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学而不思则罔”, 青年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 人因思而变。反思是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行教学反思要真正解决三个问题:何时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具体的说就是有想法——对问题的见解, 有设计——解决问题的设想, 有落实——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 有提炼——有归纳总结。

(二) 引领者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一盏灯塔

“师高弟子强”。这里的“高”, 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业务能力高, 二是品德修养高。业务能力之高低决定了引领者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引领青年教师。作为优秀的引领者需要担当两个角色:一是高校青年教师状态的解读者。即要学会“读人”, 解读出青年教师的个性、读出青年教师的弱点、读出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二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促进者。特别是在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上, 引领者应该是青年教师教育理念的激荡者, 以促进青年教师主体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为基本目标, 注重青年教师教学价值独创性的成长。

在品德修养方面, 作为引领者应该具有以下品质:第一, 有豁达宽阔的胸襟。即想得开一点、放得下一点、思路宽一点。第二, 有尊重同事的意识。引领者要多为别人想一点、多给同事解释一点、少在背后议论一点。第三, 有勇担责任的胆识。

(三) 高校管理者无疑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推动者

虽然教师的发展主要在教师, 但是没有学校管理者的推动, 可以夸张的说, 青年教师是难以快速成长的。作为管理者需要关注一下几个问题:第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教师的绩效管理如何?教师的晋升通道建设如何?

三、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对策建议

(一) 可以考虑设立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领导办公室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机构可以考虑设立青年教师成长领导办公室, 下设小组长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采用“搭台子、探路子、创牌子、结对子、压担子”的方式, 引导青年教师自我提高, 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胜任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成为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 从中涌现出一批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青年教师, 从而带动高校师资力量的整体优化, 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 借助该平台,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间的交流, 相互间取长补短, 达到整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创设学习氛围, 培养青年教师学习意识

师德方面:高校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与提高, 自觉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标准, 以模范教师为榜样, 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学生爱戴、治学严谨、教风学风端正, 具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教师。

教学方面:第一, 高校青年教师应主动自主学习, 每学期在完成既定要求的课程内容后, 组织青年教师举行赛课竞赛等活动。使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磨练, 事业心、进取心得到加强;使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忧患意识得到提升。第二, 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 并自觉运用上述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每学期至少订阅一份与自己所教学科相符的书刊杂志。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能熟练掌握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课件设计大赛、教案大赛等。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 自觉充实完善自己。第三,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第四,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领导组聘请本校 (若条件允许, 也可聘请外校名师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专家) 一线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 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指导教师要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并从思想交流、课前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到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等环节进行随时对话、跟踪听课、及时反馈。青年教师要自觉主动拜师学艺, 每月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研习情况并接受指导。第五, 学校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成长条件, 优先选派他们参加各级各类交流、培训、进修, 不定期组织到外校考察学习。

教科研方面:每个青年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 尽量争取让青年教师承担科研课题,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课题可以独立进行, 也可集体合作) , 科研过程与结果要有学习和推广价值, 工作过程中要写出阶段性总结, 结束时要有终结性论文报告。

教育管理方面:可以考虑青年教师随自己相同学科匹配的班级担任班级导师, 使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参与班级管理, 同时, 高校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多与领导交流、沟通, 锻炼青年教师的工作协调能力, 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教师活动, 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

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户外集体活动 (项目、时间、方式根据情况而定) 。青年教师中有特长的组织成立相应的队伍 (如合唱队、乐队、球队等) , 不定期活动, 相互间加强交流、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 感受成长喜悦。高校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评比和展示活动, 学校有意识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 为他们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和实践的环境。让青年教师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获得成长的动力, 初尝成功的喜悦。

(四) 加强评价与考核, 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机构定期组织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评价考核, 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 总结表彰先进, 提出进一步发展目标, 同时针对薄弱环节, 提出要求, 明确目标。优秀者将推荐参加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 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中优先考虑。建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实行跟踪管理, 及时总结表彰。

参考文献

[1]薛素铎, 李庆丰, 李振泉等.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长效机制保证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5) .

[2]叶澜.改善发展“生境”提升教师自觉[N].中国教育报, 2010-8-12.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人格魅力;教育

幼教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爱儿童,爱事业,重师表,善合作,勤进取等”方面。

一、爱幼儿——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

“爱儿童”是一种专业态度,是对儿童的关爱和尊重。爱,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幼儿教师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对幼教职业来说,幼儿正是其工作对象最“脆弱”的生命,它更需要幼儿教师对生命怀着热爱、珍惜,更懂得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孩子的心是玻璃心,需要幼儿教师细心呵护、耐心教导。幼儿教育是保教并重的,孩子的吃喝拉撒需要幼儿教师耐心照顾,孩子变化无常的情绪需要幼儿教师耐心劝导,孩子的调皮捣蛋需要幼儿教师用爱心去包容。

有爱心的幼儿教师,会时刻把孩子装在心里,不容易受个别情绪或困难的干扰。在工作中,她们不仅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保持心情愉快、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还会不断调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耐心、细心,会运用鼓励表扬、关心支持,激起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对幼儿的评价也是积极的倾向,使其在幼儿教师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个性品质,身心在幼儿教师爱的呵护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心理学证明:凡是幼儿教师给予期望尊重的孩子,他就会感到莫大的鼓舞,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教师的教育,反之将会引起强烈的反感。

二、爱事业——幼儿教师的情感是师幼和谐成长的土壤

“爱事业”是一种专业情感,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是幼儿教师快乐工作的源泉,也是幼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土壤。

在选择幼教这一行业时,一个人如果是因为爱这行业才选择它,在这条事业之路上他会义无反顾地执着地追求着,会快乐地工作着。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里,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有这份热爱,笔者的专业在幼教事业这一战线上发挥得如鱼得水;因为对音乐舞蹈感兴趣,在幼教文艺方面和音乐教学上如虎添翼,硕果累累;因为爱孩子,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感染孩子的童趣与快乐,尽情享受当孩子王这个角色所带来的满足感。

和谐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安怡、幸福。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爱事业爱孩子的情感,会让孩子产生对幼儿教师的依赖爱戴、真情相报,师幼在这种令人心怡融合的和谐土壤里互爱共享、健康成长。

三、重师表——幼儿教师的规范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

“重师表”是专业规范 :保持适当的仪表、健康的身心、适宜的谈吐举止,提供一个可信任、言行一致的楷模。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很多学生都曾有这样的感想:“我特喜欢某科目,因为我喜欢听这科目老师讲的课。”或:“我某科目特差,因为我讨厌这科目的老师,不喜欢上他的课。”因此,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幼儿教师的身体力行、善心爱心和责任心,甚至其兴趣、个性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在对大班“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测评上,有76%的幼儿喜欢漂亮老师,90%的幼儿喜欢老师面带笑容,态度和蔼可亲,88%的幼儿愿意老师与他们一起游戏。可见幼儿教师的情绪与態度在幼儿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问幼儿为什么喜欢XX老师时,答案是因为“她对我们好”“跟我们一起玩”“温柔,不发脾气”“说话小声,小朋友犯错误了,说一会儿就不说了”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幼儿园,常面带微笑,说话和蔼可亲,能与幼儿近距离接触,用温柔的眼光看着幼儿说话等。一起做游戏,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幼儿经常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就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楷模可能会在某个孩子幼小心灵里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对一个孩子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时,一位幼儿园老师那漂亮得体的衣着穿带,面带微笑的面部表情,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以及赏心悦耳的轻声细语,令笔者无比崇拜,特别是那种敬业精神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成了笔者的偶像。那时,一颗榜样的种子已悄然在笔者心里生根发芽,笔者立志要当一名像她一样的受大人尊敬、受孩子爱戴的幼儿教师。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这个理想终于实现。在后来的幼教工作中,这位幼儿教师的楷模成为笔者事业奋斗的目标。笔者现在所做的事业就是把这些榜样的种子再播种到一代代的孩子心中,让这份光辉的事业代代延续下去。

四、善合作——人格魅力是教育幸福的指数

善合作,属于专业人格,有人格魅力的幼儿教师需做到亲切、温和、自然、幽默、自信、有活力、有亲和力、情绪稳定。

有人格魅力的幼儿教师应是睿智崇高的,充满爱心、富有幽默感的,是为多数幼儿所喜爱的;在能力上,是以其优秀的教学技能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在品质上,则是以光明磊落的做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品德,并使其受用终身。在幼儿教师的自然、幽默里,孩子感到亲切温和 ;在幼儿教师的亲切温和里,孩子们感到亲和力;在幼儿教师的亲和力里,师幼都体验到和睦幸福。幸福的幼儿教育一定是能够激起幼儿的幸福感的。

有人格魅力的幼儿教师需具有沉着、理智的品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果幼儿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冷静、温和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能精神饱满地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能公正、尊重、关心每个幼儿,就会得到孩子们的崇拜,甚至成为孩子的偶像,那么教育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幼儿教师会由此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幼儿教师如果能从欣赏幼儿的态度出发,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幼儿,就会获得一份惊喜。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以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去履行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敬业精神的幼儿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都会对幼儿尽心尽责,对教育一丝不苟,使自己的职业更加有价值,使幼儿教育更加有意义。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 第12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江苏省“两个率先” (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战略的实施必然要求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走共同发展之路。江苏苏南苏北发展的差距较大, 如何加快推动苏北地区发展, 实施苏北崛起战略是一项重要工作, 而推动苏北发展, 人才是关键, 其中创新人才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设是苏北地区人才吸引、开发和创新的重要源泉, 是加快实现苏北崛起的重要条件, 也是获得长远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

基于以上认识, 以期通过本文研究, 为苏北地区吸引和保留创新人才提供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从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保留等各个维度, 共同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从而为苏北地区的崛起和江苏省“两个率先”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对于人才成长环境研究, 目前, 国内的研究已做出了初步探讨, 如李文勇、王顺和查奇芬等从量化的角度建立了人才成长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SPSS软件采用多元回归对人才指数与人才环境指数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1][2], 但尚未有研究者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人才成长环境统计检验。

本文以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作为评价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劣的标准, 提出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基本理论架构以及成长环境对创新人才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作用模式, 通过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离职倾向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提炼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 进而完善创新人才环境建设的理论体系, 提出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方案。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结合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实际, 综合各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用个体职业成长环境、公共成长环境、创新制度微观支持环境、创新价值支持微观环境、创新人际支持微观环境、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职业发展保障环境7个变量描述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1)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 (Kurt Lewin) 的场论认为, 个人绩效、能力和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物理学中的场强函数关系。如果一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工作, 他就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 也难以取得良好的绩效, 一般情况下, 个人往往难以改变环境的影响, 只有离开这个环境, 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去[3]。社会协同理论[4]认为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原因协同作用导致了人才的流动。从社会因素来看, 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从组织因素来看, 组织的领导风格、待遇水平、管理制度和人才机制等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追求、价值观、个性特点、能力与专长、心态和观念等。Mobley (1977) 指出, 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中最具有预测力的变量, 探讨离职最直接的因素指标就是离职倾向, 只要针对离职倾向加以测试, 便可以预测影响未来离职的可能因素, 并且可以借此来改进措施, 从而减少离职行为的产生。

基于以上学者研究, 本研究以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作为评价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劣的标准, 假设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越好, 人才离职倾向行为越少。假设:

H1:创新人才个体职业成长环境感知越好,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2:创新人才公共成长环境感知越好,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3:创新人才创新制度支持微观环境感知越好,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4:创新人才创新价值支持微观环境感知越好,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5:创新人才创新人际支持微观环境感知越好,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6:创新人才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感知越好,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7:创新人才职业发展保障环境感知越好,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2) Atchison&Lefferts (1972) , Kraut (1970) 实证研究显示留在组织的明确意愿、承诺程度与离职呈强烈的负相关。Porter et al (1974) , Steers (1977) 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组织承诺与离职呈显著的负相关。Hulin (1966) , Mowday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Brayfield、Creckett (1955) 和Herzberg (1957) 等也曾发现员工不满意感与离职行为间有强烈的关系[5][6]。Farrell & Rusbult (1981) 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Farrell & Rusbult以会计师与护士为样本, 观察出工作满意度不仅与组织承诺成正向关系, 而且发现工作满意度是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7]。Steers (1977) , Kraut (1975) 通过研究也表示组织承诺比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有较强程度的相关性[8][9]。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8:创新人才组织承诺高,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9:创新人才工作满意度高, 创新人才离职倾向性越弱;

H10:创新人才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

(3) 普莱斯模型指出[10], 工作满意度和调换工作的机会是员工流失和其决定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Hazer &Williams指出, 在环境与满意之间、在工作与组织承诺之间、在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均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假设: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每个决定变量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每个决定变量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

我们只要掌握了影响苏北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的环境判断的元素, 就能对离职倾向行为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函数进行预期, 从而判断他的离职行为倾向, 达到控制离职行为的目的。在前述研究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离职的概念模型。

2.2 量表设计

在资料、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形成了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的预试问卷, 并在徐州地区个别企业进行试调研, 对计量尺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对问卷量表行了多次修正, 形成了本研究所使用的正式量表。

在本研究中, 除基本信息外, 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均采用李克特量表填答方式。通常四到六点量表法为多数研究者与学者采用, 其中以五点量表法的内部一致性较佳[11], 因此, 本研究采用五点量表法。在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的计量中, 采用了“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这五个选项来进行测量。本研究所设计的创新人才环境量表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 共16个题项, 包括性别、年龄、工龄、月收入、婚姻状况、学历、专业性质、工作单位性质、工作类型、单位绩效考核方式、职业路径、单位创新模型、流动次数、流动路径等。

第二部分是利用五点李克量表设计分别对创新人才成长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和个体需求因素的调查, 共70个题项, 通过打分给出创新人才成长对各环境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及现实满足程度分析。

第三部分是测量创新人才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对人才流动意向的调查, 主要有工作满意度量表、组织承诺量表及离职倾向量表构成。工作满意度量表参考国外著名的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SQ, 1967) 编制而成;组织承诺量表主要以Meyer和Allen (1990) 编制的组织承诺量表为蓝本, 并参考Steers和Mowday设计的组织承诺表编制而成;离职倾向量表采用黄开义 (1984) 翻译修订自Mobley (1978) 设计的问卷, 主要是衡量受试者离开现职的倾向, 包括离职念头强度, 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强度, 外在工作机会影响程度与离开现职意愿强度, 共计4个问项。

2.3 研究对象与抽样

本研究以苏北“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技术员 (或相当于技术员) 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 或者虽然没有具备以上条件, 但是在岗位上有突出贡献者”作为调研对象进行采集分析。调研地域覆盖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苏北五市, 向涉及烟草、制药、高校、工程机械、医院、煤矿、党政机关、盐业等行业的20家企业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242分, 回收率为80.67%, 其中有效问卷232份, 有效率为95.87%。样本中男性占76.24%, 女性占23.27%, 这一样本结构与2003年苏北专业技术人才实际构成状况相符 (据徐州人事局综合管理处《2003人事统计简要资料》苏北五市专业技术人员695762人, 其中女性专业技术人才235051人) 。被试者年龄基本处于26~45岁之间 (占80.7%) , 未婚与已婚的被试者比例基本为1:5, 90.59%的被试者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

2.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1和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8.70进行相应的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模型标准化路径及拟合优度结果

模型统计参数主要有Χ2 (卡方) 、df (自由度) 、CFI (比较拟合指数) 、GFI (拟合优度指数) 和RMSEA (估计误差均方根) 等。结构参数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 每个结构参数由本身的值和相应的显著性指标t值两部分组成。表1、2给出了最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结果。

图1决定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离职倾向行为的直接、间接影响效果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 创新价值支持微观环境、职业发展保障环境与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的关系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两个假设都没有得到证实。各指标在变量上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2。

注:T检验值>1.96表示中介变量或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表示有显著影响。

表2显示结构方程模型的观测变量模型结构参数的计算结果, 每个细分指标与其相应的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都是正数, 而且载荷值都较高, 与之前的效度检验结果相符合, 同时也说明了模型良好的收敛性。表3给出了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模型拟合优度结果。

一般认为, x2/df的值应该在2.0到5.0之间, 可以接受模型[12], 本模型x2/df的值为2.16因此可以接受本模型。Steiger (1990) 认为, RMSEA低于0.1表示好的拟合 [13], 模型的RMSEA为0.0760, 说明是好的拟合。Bertler和Bonett (1980) 指出NFI的取值范围是0~1, NFI=1对应于最好的拟合, NFI=0对应于最差的拟合, 本模型NFI=0.906, NNFI=0.943, 说明是较好的拟合。Bentler (1990) 指出CFI值大于0.9时, 表明模型可以接受, 本模型CFI=0.946, 说明是较好的拟合。一般认为GFI、AGFI在0.9以上是较好的拟合, 这些指数越高, 模型拟合越好, 本模型GFI=0.631, AGFI=0.600, 说明模型的拟合达到一般认定的拟合优度, 是可以接受的。其余的拟合优度指数都表明模型拟合结果是很好的。

3.2 决定变量对离职倾向行为的整体效应

模型中的外源潜变量有的对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通过组织承诺一个中介变量起间接作用, 有的通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两个中介变量起间接作用, 因此, 考察这些外源变量对离职倾向行为的直接、间接和整体因果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表4给出了估计结果,

* 表示对因子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可以看出, 有五个外源变量和两个中介变量对苏北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表现出显著整体效应, 按照整体效应绝对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组织承诺 (-0.53*) 、工作满意度 (-0.461*) 、个体职业成长环境 (-0.194*) 、创新制度支持微观环境感知 (-0.189*) 、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 (-0.078*) 、公共成长环境 (-0.069*) 、创新人际支持微观环境 (-0.048*) 。这样, 我们得到模型拟合假设H1、H2、H3、H5、H6、H8、H9均得到证实, 假设H4、H7没有得到证实。

3.3 离职倾向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

苏北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只有组织承诺直接对其产生影响, 工作满意度、个体职业成长环境、公共成长环境、创新制度支持微观环境、创新人际支持微观环境、和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都是间接对离职倾向行为产生影响, 具体影响路径见表5。

4 政策建议

4.1 基于政府调控的成长环境建设

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这种人才成长环境的形成依赖政府的调控和引导。通过对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模型的研究显示, 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 (-0.078*) 、公共成长环境 (-0.069*) 两个层面的9个观测变量对苏北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效应。在前期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苏北创新人才对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及公共成长环境的满足程度均低于重要程度, 不是创新人才不需要优越的公共成长环境, 相反, 它们是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基础, 只是创新人才对其的可控性太低, 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苏北政府在创新人才公共成长环境与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一般来说, 一个区域整体环境的优劣, 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活力。经济环境与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密切联系。经济环境为改善创新人才公共成长环境提供物质、生活待遇和创业舞台, 创新人才公共成长环境又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本研究中对于公共成长环境, 创新人才感知到的政府公共服务环境 (0.82) 和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0.77) 环境是因子得分较高的两个因子, 是公共成长环境中两个重要的说明变量。区域政府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提供的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公共基础设施及资源, 如图书馆、因特网、高校、便利的交通及信息交流环境等会显著提高创新人才的组织承诺, 进而减少其离职倾向行为。因此, 政府要致力于经济发展, 改善经济环境, 加强创新人才的工作载体、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配置的和谐与优良, 应从三个基本的层面入手, 进一步增强环境的吸引力。

4.1.1 成长环境建设基础政策

(1) 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方向, 培育创新人才载体 (2) 注重城市硬件素质提高 (3) 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4) 设立苏北创新人才发展基金 (5) 建立各类人才社区、公寓 (6) 制订创新人才门户开放政策, 实施人口置换战略 (7) 制订创新人才柔性开发政策, 完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8) 完善社会化人才资源中介服务机构, 搭建人才信息网络平台

4.1.2 成长环境建设服务政策

政府应提供引才过程中其他人才资源开发主体不能或难以做到的引才服务的公共产品和管理, 不断增强人才开发力度, 帮助和促进其他人才开发主体更为有效地开展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活动。主要政策包括: (1) 提供创新人才信息化服务 (2) 提供创新人才评价服务 (3) 提供引才无缝隙服务, 追求零顾客成本。

4.1.3 成长环境建设价值发展策略

对于创新价值支持宏观环境, 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创新人才市场环境 (0.85) 和研究与开发环境 (0.80) 。说明苏北创新人才对社会环境提供的旨在创新的研究及成果开发的环境以及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并合理流动的人才市场环境非常看重。另外,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也是影响苏北创新人才离职的重要因素, 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从思想上重视为苏北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人才市场环境与研究开发环境, 则会显著降低其工作满意度, 进而减低其组织承诺, 离职倾向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增加。成长环境建设价值发展策略主要包括: (1) 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2) 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3) 加大科研投入, 形成多元投资环境; (4) 注重“文化孵化器”建设, 提升苏北文化环境; (5) 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总之, 政府应发挥目前强势政府优势, 对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进行宏观调控, 克服“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运用经济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按照创新人才自身需求和成长规律, 对其加以引导。

4.2 基于企业载体的成长环境建设

企业作为提供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微观组织, 在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职业成长环境 (-0.194) 、创新制度支持微观环境 (-0.189) 、创新人际支持微观环境 (-0.048) 三个层面均属于微观环境范畴, 对苏北创新人才离职倾向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效应, 它们是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进而影响组织承诺而间接对离职倾向行为产生影响的。依托企业的载体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的政策包括: (1)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2) 完善企业制度; (3) 企业技术创新为创新人才提供创业平台; (4) 企业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机会; (5)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6) 培育先进组织文化, 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

同时, 政府还应当加强苏北地区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设, 为苏北地区的企业, 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金融、证券企业提供优越的发展条件, 创造良好的制度优势, 提供优越的政策服务。尤其是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完善资本市场、项目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 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基金, 规范风险投资行为并形成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

4.3 苏北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与创新人才感知融和策略

创新人才个体行为是个体在内外部刺激下, 通过感受器的传导作用而产生响应结果[16]。政府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工作只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创新人才“感知”到政府对其成长的关注与所做的工作, 要扩大感知主体的范围, 这样才能使相关工作起到预期的效果。

4.3.1 苏北创新人才需求信息辐射。

首先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面向社会宣传苏北各市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 传递苏北求贤信息, 介绍苏北创新人才引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以此疏通信息渠道, 以产生苏北创新人才需求信息辐射。同时广设窗口、建立网络, 大量收集创新人才信息, 选派代表团前往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引进创新人才洽谈, 或者直接与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联系,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创新人才信息通联网络。

4.3.2 苏北创新人才联合会。

成立苏北创新人才联合会, 该机构的主要工作和任务:一是对苏北创新人才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反馈;二是做政府与创新人才之间的桥梁, 为政府引才留才出谋划策;三是想方设法与苏北以及外流创新人才保持联系。以此提高苏北创新人才对政府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的感知, 发挥苏北社会人士的力量, 让苏北地区以及外流的创新人才为苏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4.3.3 苏北创新人才系统管理。

苏北创新人才信息网络的构建是对创新人才成长系统进行监控的有效方式之一。苏北各市政府通过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来对创新人才的保留、引进、回归进行监控。加强苏北网站建设, 开辟创新人才专栏, 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创新人才信息的交流。建立广泛的创新人才数据库和创新人才需求信息库, 并进行行业、区域的联网, 定期向社会发布创新人才供求的各种信息, 为创新人才流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创新人才的流向、流量、流速上对创新人才市场间接调控, 保证创新人才市场正常有序的运行, 保证实现创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

上一篇:英文的时间表达下一篇:气体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