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发展范文

2024-08-05

信息系统发展范文(精选12篇)

信息系统发展 第1篇

美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简要历程

1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开始建设战略级、战区级和战术级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在从C2到C3的起步期内,由于系统建设基木上是由各部门、各军种各自负责、分散进行,且采用的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等多种原因,系统存在许多缺陷。为此,于1977年首次把情报作为不可缺少的要素,融入C3系统,形成了C3I系统。此举创立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不可分割的概念,确立了以指挥、控制为核心,以通信为依托,以情报为灵魂的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体制,反映出美军信息化建设在观念和认识上取得了新的突破。(1)

从1989年开始,美军着手对其“烟囱”式的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改革,重点发展一体化指挥自动化系统。美国防部于1991年将原来的C3I系统扩展为C4I系统,确立了计算机在作战指挥过程中的地位。而后,于1995财年提出了更广泛的一体化C4I系统的新概念,这一新概念简写为IC4I它把传统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的范围扩展到反情报、联合信息管理和信息战领域。1993年1月14日.美国防部批准实施国防信愈基础设施(DII)计划。DII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组成部分,是用于满足美国在各军事作战范围内对信息处理和传输需求的网络,集通讯网、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应用程序、武器系统接口、数据安全服务及其他服务于一体(2)。1997财年,将监视和侦察与C4I系统合并,并改写为C4ISR,2001年,美军又在C4ISR系统中增加了K(火力打击),并计划2010年建成一体化的C4IKSR系统。(3)

2俄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俄罗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发展起步于防空指挥控制系统20世纪50年代末成功研制了“天空一号”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60年代初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套弹道导弹防御指挥自动化系统。总的来看,俄罗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系统分散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末结束这时期,苏联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单一兵种到综合军种的发展历程。二是停滞徘徊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90年代末结束从苏联脱离出来的俄罗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虽然有所发展,但受各种因索的影响和限制,除苏联解体前就已经成熟的部分技术转化为新的C4ISR系统外,俄军C4ISR系统建设基本处于“吃老本”的停滞徘徊阶段,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一阶段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亮点是北高加索军区“金合欢”区域指挥系统的研发。该系统集中了俄军最新研制的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并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战中,系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后来俄军指挥信息系统更好地建设打下了基础。三是全面发展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普京就任总统后,高度重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专项纲要,俄军C4ISR系统建设步人全面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俄军计划到2015年前建成新一代数字指挥和通信系统,国防部每年拿出18%的国防预算用于该系统的研发。新一代数字指挥和通信系统在结构卜包括三个部分:俄武装力量区域一体化数字通信系统,战略、战役战略、战役军团野战数字通信系统,以及武装力量专业通信系统(4)。

主要比较结论

1发展方向和过程基本相同,体现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从美、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集成、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过程;发展的方向无一不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有理由相信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个规律不仅引领着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制约着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综合考察,我们认为这个规律可以总结为“需求牵引,实践制约”。所谓需求牵引,指的是打赢的客观需求是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不竭动力,牵引着指挥信息系统向着大幅习提高指挥员和指挥机构指挥能力的方向发展;所谓实践制约,指的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军事战略发展理论与经验、军队的体制编制、经费投人以及.匆层人士的重视程度等等。

2作战指挥需求与科技水平、经济实力是影响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指挥信息系统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高效能地实现指挥目标。因此,影响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因素,一是需求类,即指挥作战的需求;二是建设能力类,包括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从美俄海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作战指挥需求牵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当然也受到作战指挥需求牵引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指挥需求,客观上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指挥手段与其相适应。美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都起源于防空指挥白动化系统。防空作战指挥需求催生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而作战指挥需求,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战略意识密切相关。指挥手段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实力作后盾。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基本决定了其指挥手段的发展水平。美军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水平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指挥手段主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在其技术水平的支撑下,无论是建设时间还是现实水平,都较其他国家领先很多。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长远目标,是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实现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并和兵器系统、战场环境密切结合,使之具有协同、互通、高效的战场感知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以满足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多国部队联合作战的任务需求(5)。这一目标的实现亦将有赖干其作战空间感知技术、全球通信技术、指挥体制技术等的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战争是一种高消耗的社会行为,军事建设也是需要高投人的,尤其是当今信息化条件下高附加值的武器装备的发展,投人更是惊人。指挥信息系统的每一分系统装备的研制和装备部队都必须以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世界上致力于建设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无不在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人重金。美军每年的国防预算有近于十分之一安排给包括通信、网络等基础信息设施和指控系统的研发和建设上,剩下的国防经费也大量被安排给指挥信息系统的情报侦察和预警探测装备的研制;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经济陷人了长达10年的衰退期,其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因此停滞不前但其经济好转后,即计划到2015年投人约200亿美元用于指挥信息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的研制与生产。

对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启示

指挥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指挥的主要手段,究竟应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水平?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最的金钱投人和较高的信急技术水平,无节制地赶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无疑会将我国拖人军备竟赛的泥沼,最终也必将拖垮我国经济。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必须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称,以需求为牵引,大力提升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水平,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需求为牵引,指的是我们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不与发达国家比高低,而以我们战略目标下的作战指挥需求为目的。短期内,我们不能试图通过某种超常规的方法赶超美国,与其一较高低,没必要,也不现实。我们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必须以未来作战任务需求为牵引,以具备在相应任务海域的侦察预警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为近期的发展目标。

建设与组织运用是指挥信息系统生成战斗力的两个阶段。建设阶段是指挥信息系统战斗力的物化形成阶段,而组织运用则是其战斗力的实现阶段。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指挥信息系统的组织运用问题,尤其是在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水平落后于对手的情况下,更要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的组织运用,“剑不如人,剑法定要胜于人”。首先,要强化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所训练,在指挥所人员熟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运用指挥信息系统指挥打仗的程序与方法;其次,要强化指挥信息系统各分系统的相互协调,尤其是情报侦察和通信保障,确保指挥信息系统的情报来源和信息畅通;再次,要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的防护组织,确保指挥信息系统的生存与稳定。

注释

1鲁冰,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及趋势[J].军事学术,2010.(4)P54-55;

2计世勋、何常青,美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发展比较[J].海军学术研究2012.(10)P86-88;

3卢利华,外军作战指挥,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立强,外军C4ISR系统发展与实战运用,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第2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新的专业(1998年设立的专业),这个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管理:

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信息收集就是对原始信息的获取。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因为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形式的变换和信息内容的处理。信息的形式变换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通过变换载体,使信息准确地传输给接收者。信息的内容处理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深入揭示信息的内容。经过信息内容的处理,输入的信息才能变成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被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送到使用者手中,有的并非使用完后就无用了,有的还需留做事……

信息系统:

从技术上说就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除了支持决策、协作和控制,信息系统也可用来帮助经理和工人分子问题,使复杂性可视化,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从商业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提出的挑战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方案。我们用“信息系统”这个词时,特指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软件、硬件、存储和电信等技术为核心的人机系统。

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信息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系统和网络)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面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信管专业的学科发展前景应该十分看好,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加大。随着学科的建设,原来的图情档专业设立的信管专业的学科实力也逐步增强,在信息科学的冲击下完成了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型。

总体而言信管专业应以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三个方面的知识为平台,构筑信息管理学科基础(内核)。

具体内容应包括:

(1)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统计、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研究、信息检索语言、科技档 案信息管理等。

(2)计算机科学课程: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3)管理科学课程: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

面对信管专业的发展前景,我们试着分三部分作阐述:

(1)相关领域的整合与互补

基于以上所述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等相关领域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在在信管专业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相关学科的整合与互补的过程。一般而言,在管理学院课程设置中,无论是工商管理还是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核心课程。现在图情档都划归信息资源管理范畴,这些传统专业都会以信管专业为其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指针。这些领域在研究范围上都有大量交叉,各领域的整合才能集中最优势的资源,无疑只有这样信管专业才有竞争力。

(2)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

据以上所述,信管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或者说信管专业的未来发展生命力在于相关学科的交叉,并不在学科本身。这应该是各应用学科的共同特征。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关系。目前我国该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中有两种倾向均不可取:一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仅仅给学生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告完成;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传给学生,将信息管理系办成准计算机系。这都是未弄清专业知识结构中计算机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信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领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算法理论或硬件理论,也不是计算机自身资源的管理,只是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因而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侧重应用。这需要我们首先端正态度,立足于服务,立足于应用;其次应针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情况开设有关课程,重要的是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或者在人才培养上分类型,比如可以分为技术型,工程型,管理型等。

(3)三种模式的趋同倾向

我们还记得清华人的自信,他们说别的信管专业都是由图情档专业转型过来的,只有他们才是嫡传,包括临近的北大也是这样。这或许是由他们的实力决定的,毕竟他们在信管专业排名中高居榜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校传统图情档专业学科转型的完成,清华也将不得不承认别人的信管专业也是真正的信管专业,而不管它们当初的出身如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以上三种模式只是中国当前信管教育界特有的现象,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后,人们将不再注意到信管专业的出身,因为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培养方向上可能会有些区别,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三种模式的趋同倾向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或者说社会的认可无疑是决定性的,正如这一专业是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应运而生的一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各大学为何把强调自己的特色和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放在同一地位上。

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我个人也有自己对这个专业的一些看法。在此尽供参考。

我就直接从就业说起。这个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有3种:

一,就是从事技术方面的。需要你把计算机技术学的过硬。

二,从事系统分析,数据分析方面。需要掌握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能通过一些硬件软件工具对市场或者其他信息进行分析。

三,从事ERP。对于ERP,在下面会有详细介绍。(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个人也不是很清楚。

只是看了网上一些杂7杂8的介绍。)

以上是信管专业的基本就业方向,当然你也可以完全不根据专业来选择就业方向。

下面来谈学习:

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很鲜明的。特点就是:课程多,涉及面广。但是并不深入。(特别是在我们学校)

所以如果你尽尽依靠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可能你毕业的时候就会成为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通的情况。而现在看来,这种情况是就业是不利的。

这就需要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选取相应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具体方向参考就业那3种。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个人看法。最后说一句。有时候选择的方向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实习、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18周,其中毕业设计不少于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新趋势 第3篇

【关键词】用电信息;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网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普及应用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用电的依赖性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对电网运行进行高效控制,确保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供电故障的出现,也变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电网的运行也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用电信息收集也将成为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大凭仗,因此,为了能够满足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电网系统正常运行,我国开始根据技术标准要求,全力推动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

一、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的现状

电网系统缺电严重,国家电力企业重视发电、忽视配电以及不重视用电信息的采集一直是我国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电网系统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实现,也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直到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对电力的需求越来也大,我国才逐渐重视起对电力供电系统的控制管理以及电网系统的优化,并在全国各地根据具体用电情况建立起了负荷控制系统。另外,为了能够及时对用电信息进行收集,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参考数据,我国还在电网系统中尝试构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但是由于受到用电信息收集系统没有统一建设,系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的限制,系统对用电信息的收集能力还存在于一定欠缺,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当前最常用的230 MHz无线专网、GPRS/CDMA无线公网、电力线载波(PLC)等,都无法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所搜集的信息数据也无法实现共享,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用电信息的利用效率,影响了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所存在主要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我国电力行业标委会修订了《DL/T 698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信道以及终端的构建进行了规范,综合提升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性能,使系统能够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发电、配电、输电以及用户的用电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需求特性分析

(一)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及时采集

在电力企业对电力供电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了维持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都需要定期对用户的用电负荷以及总用电量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所测数据,预测电力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优化电力企业的配电策略。在以往管理过程中,用户用电信息的收集都需要人工抄表来实现,而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对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于供电系统的运行效率也有了更好的要求,依旧通过人工抄表来收集用户用电信息已经明显满足不了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构建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来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以更好的满足电力企业对电力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分析的需要[1]。

(二)对用户电力负荷进行集中监控

对用户用电负荷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是保证电力企业用电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技术经济手段,是维持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佳方式。在以往用电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电力企业无法对用户用电情况进行集中监控,所以很难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导致用户用电负荷不均衡现象经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实现对用户用电负荷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避免用户用电负荷不均衡问题的出现,在保证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避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损失,确保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趋势

(一)通信网络接入技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需要有足够强大的通信技术作为支撑,只有这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才能够实现数据、信息、语音以及图像等通信方式的传输,进而才能够实现 对用户用电信息的收集,用户用电负荷的监控以及对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管理。因此,基于以上几点要求,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就需要接入通信网络技术,通过通信网络技术来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数据、图像、音频等信息的有效传递,充分发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作用,确保供电系统高效、稳定运行,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2]。

(二)实现信息共享

当前,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还无法与其他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不了信息的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比如,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企业营销系统及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之间实现不了信息的共享,营销系统及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无法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利用,也就无法及时、准确的对用户用电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预计出电力市场变化和发展的趋势,进而影响企业的营销决策。因此,在完善和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性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实现系统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比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企业营销系统及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营销系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用户用电信息,及时对电力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制定出最正确的营销方案。

(三)高效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分析功能

国家电网企业所经营的范围几乎笼罩全国,不仅所管辖的范围非常大,用户也非常多,而将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还将实现统计性和集中性,这种大面积、大基数的经营特点就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增添了极大的工作难度。因此,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和处理分析的功能,要使系统能够及时对所有用户的用单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快速、高效的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有效结果后共享给其他系统,维持整个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加强对并行数据处理、分区存储、批量数据处理等技术的研究,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采集和整理,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运行的可靠性。

(四)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技术

实现系统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应该采用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技术,并通过应用该技术实现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对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监控;为用户提供用户缴费信息、用电情况、缴费预告、停电通知等。同时,还可以针对具体的用电情况对供电系统的运行进行智能调控和指导用户正确进行用电。

四、结束语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其生活和工作对于用电的需求和依赖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实现供电系统的自动、智能运行,提升供电系统的供电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要确保供电系统自动、智能运行的前提,就是要拥有高效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时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所以,我们电力企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实现用户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德昌,李勇.中国式智能电网的构成和发展规划研究[J].电网技术,2011(02).

信息系统发展 第4篇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遍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形成进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加快。该专业形成的背景充分说明了其与信息化建设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 一些信息技术发达国家为推动IT行业快速发展, 扩大IT技术应用范围, 提高IT技术科技水平, 而开始迫切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满足这一需求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教育应运而生, 并开始在各国家、各高校逐渐建立起来。

70年代后期, 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我国开始正式获得发展的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 教育部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等整合成一个全新的专业, 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截止到2007年, 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约有400多所。从这一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 发展规模也正在不断的扩大, 这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社会发展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大量渴求, 也体现出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人们对信息及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入, 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日益普遍, 该专业在我国教育事业领域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当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2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现状

2.1专业无特色

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当前培养情况来看, 它没有专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行业, 更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岗位, 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导致该专业培养目标抽象化、人才需求定位模糊化, 专业特长不清晰, 专业形象不突出, 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这一问题在我国众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它的存在给人才就业增加了一定难度,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的质量。

2.2学生能力不突出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三者之间无法取得有效的平衡, 且缺少对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整合的主线, 使得专业化的素养、思维与能力得不到系统的、有效的培养, 致使学生专业能力不突出。据有关某年毕业生调查统计, 有58%的学生认为该专业虽然涉及知识面广, 但课程深度不够;有2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一技之长。

2.3专业定位不清晰

专业定位不清晰, 主要表现在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文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较为宽泛。这使得很多教师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由于对专业理解的模糊而导致方案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偏差, 不仅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难以达成培养目标, 而且使该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就业方向充满了迷茫。

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 很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该学科交叉性特点认识不充分, 缺乏有效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手段。第二,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科学, 没有严格按照知识获取行为习惯和逐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来合理安排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第三, 专业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从而给学生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如何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3.1专业需求

3.1.1专业定位

目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 并被定位在研究计算机技术等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伴随各国研究者对该专业研究的日趋成熟, 国际上已达到一个共识, 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类专业。由于不同院校该专业的发展历史不同, 且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其对专业范围和专业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 从而导致各院校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 难以满足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1.2专业课程体系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能力, 掌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科技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明确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 就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采取可行有效、 适用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国颁布的有关文件中规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网路、信息管理学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从该专业包含课程之多、类型之杂中可以看出, 多而杂是其具有的一个最为显著的专业课程特点。它与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不同, 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 通过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对于这类专业,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 即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 就很可能会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

3.1.3专业人才定位

根据教育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规定来看, 其主要以培养两类人才为主, 其一是高级系统分析员, 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信息资源开发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的分析、设计、运行与评估, 能够从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开发出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 协调企业内外环境, 改进与完善企业系统和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其二是从事信息管理行业的人才, 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 根据工作流程和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企业战略进行重组优化。

3.2如何发展

专业定位的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或一个信息组织, 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它注重的是信息的管理与组织, 强调的是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性作用。虽然该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多而杂的特点, 但这正体现了它的生命力与独特之处。另外, 它在实践中的迅速发展, 是其与社会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变化快速的当今社会, 各种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必须要依赖于实践之上。因此,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进行理论研究, 并结合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情况和各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采用先进、科学、适用的分析方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的实现。首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与渠道,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 帮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 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 采用科学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 构建彰显本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最后, 更新专业课程内容, 确保内容实用。为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伴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和计算机网络等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 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也随之不断的更新与丰富。面对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和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这一趋势, 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当中, 只有高校不断的将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研究的新信息技术和新信息管理理论, 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时、全面吸收到其中, 以确保课程内容可以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完善, 最终才能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良好定位。

专业人才定位的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像会计、外语、 计算机等专业那样培养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及时、准确的了解与掌握,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门专业有所充分、全面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通过加强与市场企业的沟通, 了解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计划。

基于社会需要, 通过文章对专业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与专业人才定位的论述, 及其具体实现方法的分析, 本人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是课程多元化、方法高效化的形式。总之,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高校教学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文章从专业定位、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与专业人才定位对这一专业的需求进行了说明, 并具体说明了该如何实现这三个定位。在以后的研究当中, 文章应结合相关实例来弥补现在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蒋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04:40.

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 第5篇

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陈泽东Chen Ze Dong

(湖北大学 ,武汉)

(HuBei University , WuHan)

摘要:土地信息系统已经在我国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日益完善。与此同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土地信息系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Abstract:The History of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nearly 30 years, Since the 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p,The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re gradual improving.Meanwhile,in c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of Urban,Urban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re playing more significant rol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关键词: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建设与发展

Key Word: Urban Land Information System;Land Resource Management;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城市土地信息系统

1.1 土地信息是指土地的各种空间

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

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信

息。一般可分为土地空间信息、土地属性信息和土地文档信息三大类。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将土地有关的信息参数,包括自 1

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等相关数据,按照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的技术系统。

1.2 城市土地信息系统(ULIS),作为土地信息系统应用方向的重要方向。以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为主要目的,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城市土地应用提供高效的规划设计,同时也是对城市土地财产资源的整合管理。2 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1)统一的大地测量的查询网络,有利于所有与土地有关的信息咨询;(2)统一的工作草图作为与土地相关的资料;

(3)城市所有的机构采用统一标准确定诸如地块名称和界限、地块标识符号、详细的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建筑标识号、设施标识号、道路和建筑物名称、道路界限、街道设施的名称和编号等;

(4)具有编辑、更新工作草图和统一地图叠加方法的领导机构;(5)由项目参加单位主要人员组成的负责决策和经费预算的管理机构;(6)由项目参加单位组织的负责为管理机构提供有关标准、协调策略和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咨询机构,它必须保证各参加单位数据库和地图层的建立和不断更新,并能用来叠加和拼接;(7)项目参加单位的经费预算和安排必须满足工作草图的成本需要和管理机构需要的技术咨询经费,对于应用系统的建立,一般采用用户投资方式,标准化的作草图成本,要求用户共同承担,而专业性数据和文字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成本由用户各自负担;(8)教育和应用研究以保证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中各层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应用研究的执行机构、项目的参加单位以及技术人员必须全力合作。城市地区土地信息管理的意义土地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软硬件,它是人口、政治、组织结构、法规、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的错综复杂的综合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土地信息系统是城市土地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与土地有关的各种系统的联结和网络化提供了基础。而土地信息系统(LIS)是一种更加基于特定对象、密切联系于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的工具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在为城市提供适宜的生活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具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优越的城市环境只有通过对城市内部各种设施和服务的有效管理得以实现。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意义并不限于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他方面的原因有时更加重要。

(1)标准化的工作草图有利于提供

更合理的公用服务,特别是通过与属性数据的结合更能直观地表达房地产、土地税、规划、设施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征用和地籍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也更有利于数据的分析和相应的公用服务规划。

(2)标准化的数据体系可以提高数据的共享能力和各组织之间的数据传输。

(3)规范的数据管理系统改善了数据更新和适时性要求。

(4)标准化减少了地图和文字数据库建立的初始成本,而且这些数据的更新成本可以由各参加单位共同分担。(5)标准化工作保证了标准的适合性和质量要求。

(6)标准化减少了土地信息的重复维护。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建设城市土地信息系统主要由土地信息数据、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以及操作员组成。其中土地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一切的软件及数据库的开发都是围绕土地数据展开的;硬件系统是软件开发与运行的设备载体;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属性数据库平台软件和图形平台软件等,现阶段基于GIS平台的土地信息系统软甲已经成为主流;网络主要作为土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媒介;操作 员是开发、维护、管理和操作土地信息系统的主体。

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系统运行的正确性。保证系统设计与在使用过程中的正确性、可靠性;②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保证能够完成开发目标规定的所有功能;③系统的标准化。系统的开发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规范;④系统的兼容性。要考虑到系统与其它软件及不同操作系统的兼容问题;⑤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在保证系统正确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软件工程的设计开发,总共包括三阶段六步骤。三个阶段是指系统定义阶段、系统开发阶段、系统维护阶段。六步骤包括:①系统可行性分析。对城市土地信息化状况进行调研,在调研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要开发的土地信息系统软件产品的总体目标,然后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可行的基础上,进入需求分析阶段;②系统需求分析。对土地信息系统软件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并给出详细定义,编写出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③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设计与系统详细设计,总体设计将各项需求转换为各个意义明确的模块结构,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具体描述;④系统编码。是土地信息系统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包括数据库建库和程序编码;⑤系统测试,是对系统的检查阶段,以保证开发出土地信息系统的质量;⑥系统运行维护是在系统交付单位使用后进行的工作,目的是解决土地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运行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软件的更新和升级。只有对每个步骤详尽严谨的执行才能最终开发出适合于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土地信息系统。城市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现阶段,随着空间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发展的导向和趋势主要有:①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标准的全面建立;②业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③从单向应用到系统集成;应用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过渡;④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与土地信息技术更加融合;⑤时空LIS,主要研究时空模型及

时空数据的表示、存储、操作、查询和时空分析;⑥LIS 应用模型,加强LIS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效率及产生社会经济效益;⑦Internet 与LIS 的结合,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与交换的电子化、自动化。随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势必会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现代化的新时期。中国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伴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进行的。中国在GIS领域相对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在政府推行加快城镇化的政策下,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将是土地信息系统快速发展和推广的一个良好契机。如何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合理的管理、整合、规划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参考文献:

[1]方世明,邹炫,张夏林,李伟忠,刘志军.土地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J].计算机工程,2003,29(20):1-3.[2]余明全,钱乐祥.土地信息系统开发模式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4)[3]杨勤科,罗灵军.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5):45-47.[4]向南平,廖俊国等.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原理[J].测绘工程,2001,10(3):18-22

信息系统发展 第6篇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电力能源是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电力能源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我国也在不断地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必须要可以准确地、真实地采集与电力能源使用相关的信息,这也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升我国电力能源应用效率的必然要求。所以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及系统架构分析

1.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分析 对于我国电力产业而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产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需求表现最明显就在于线损管理方面。对于电力产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配电线路关口位置输出电力能源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还需要对专用用户和共用线路电力能源应用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这些内容都需要依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支持,这样才能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线路损耗的实际情况。以往电力行业中,需要派遣专业的人员深入到现场进行读数抄表,不仅工作效率较差,而且出错率很高。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提升抄读电表的工作效率,还能避免人为造成的失误,能够满足客户对于用电信息的实际需求,提升电力行业对于用电信息的管理力度。电力公司对于各个区域的实际用电情况进行全面掌握,能够提升电力能源的应用效率,使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得到众多人员的青睐,这一系统在我国电力行业中得到了有利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1]。

1.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架构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元素众多,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概括性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控制中心;第二部分为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第三部分就是信息数据通讯网络。控制中心能够对采集的用电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使得用电信息实现共享性。采集终端不仅能够对采集的用电信息进行传输,还能进行在线备份,对于提升用电信息的安全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控制中心与采集终端存在着多种通讯方式,能够对用电信息进行统一化的处理,更深层次地挖掘用电信息具有的价值。对于通信网络而言,主要就是应用先进的数据传输手段,将所采集的用电信息传送到系统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能够对采集终端下达相应的命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通讯成本也在不断地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是多元化呈现的,不仅能够进行抄表读数,还能对电力能源的应用进行科学的统计,并且发布相应的告警通知等。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趋势探究

2.1 通信网络接入技术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会推动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断进步,在日后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作为基础,通讯网络的组成更加具备灵活性,而且不仅仅能够支撑文字信息数据的传输,还可以支撑图像、声音、影像等众多数据的传输,使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讯网络更加具备安全性、可靠性。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研究力度,对于现阶段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构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创造出适合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网络接入技术,为促进我国电力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2.2 信息共享融合技术 现阶段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处于模块建设化阶段,与电力产业的其他业务还在不断地融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成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采集的用电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力产业原有的电力营销系统为重要基础,对采集用电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进行转变,使得采集用电信息的共享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系统具有的异构性进行深入分析,保障采集用电信息共享性满足电力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不同系统间信息数据都能进行良好传输,找寻合理、科学的融合技术方案,打破以往采集用电信息共享存在的众多限制,更深层次地挖掘采集用电信息具有的价值。

2.3 移动作业技术 对于以往传统的电力能源计量工作模式进行调查发现,首先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工作单进行编制,然后再将工作单打印出来分发给相应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深入到操作现场,进行抄表读数之后,将人工抄录的众多信息数据输入到营销系统中去,不仅工作效率很差,而且很有可能因为人工的失误对采集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不良影响。移动作业技术主要是针对电力移动类营销业务,可以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现场电力能源的应用量进行真实的记录,加强对输电线路的检查。同时还能使得数据库进行移动,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

2.4 三网融合的用电信息采集技术 以加强、加快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为目标,充分地利用现有的通讯网络,以及建设的基础设施,构建完整、全面的系统框架。研究以我国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为基础的用电信息采集方案,能够将多种信息采集进行良好的融合,进一步缩减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通讯成本的投入,使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更加具备经济性。提升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让系统运行更加可靠、稳定,使得我国电力产业能够呈现出时代发展的特征[3]。

3 结语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我国电力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相关人员需要对现阶段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找寻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地加强研究力度,使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能够不断地前进,促进电力产业发展,助力我国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金永胜,刘新晔.试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关键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77-79.

[2]董凤娟.试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14(36):15-17.

医院信息化系统发展探究 第7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 医院信息化是各个医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高科技领域、医学与生命科学都是重要的内容, 世界发达国家已将医院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连接进来, 并在医院管理中广泛的应用,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医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 国内外的信息化系统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国外, 美国不仅拥有全球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也拥有全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日本重视多媒体技术, 从1995年起就向全社会提供多媒体服务[1]。欧共体国家也提出ATM交换等关键技术, 并参与标准制定。我国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 加快电子、电脑、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 我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达3.82亿。这两年, 更是发展迅猛, 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和欢迎, 各大医院都逐步建立起了医院信息化系统。

目前, 很多大型医院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简易信息化系统。但是独立工作的简易信息化系统并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所以大家尝试着远程医疗, 尝试着将整个医疗系统连接起来, 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及时高效的治疗。

2 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 比如较多大型的医院都有自己的His系统, 也均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信息统计、处理和管理, 但是相较于国外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国内的系统建设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 医院信息资源安排不合理[2]。在人口众多的国内来说,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 对身体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注重, 所以看病难的确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很多大型的医院每天早上挂号处都非常拥挤, 坐诊医生处也是处于“交通堵塞”状态, 这就导致很多人因排队难而放弃就诊, 造成一些不堪设想的后果。

其次, 医院相关专业人才严重不足[3]。有一些医院没有开办信息科, 许多医院即使设置了信息科, 却没有招收足够的相关人才, 按照规定, 医院中每100张床位应该要安排1名信息化人才, 而许多医院的信息科人员数与床位比例相差甚远。另外, 医院信息化需要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就是说要求人才既要精通电脑科学, 也要了解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然而目前该学科专业在很多大学中都没有受到重视, 这就需要国家作出相关的计划。

最后, 管理标准不统一[4,5]。目前, 许多医院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设计该系统之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其隶属关系比较复杂, 有些医院将其归属于后勤管理, 有些属于科技教育部门。另外, 由于许多医院的信息系统的不完善, 所以该部门的工作任务单一, 很多只是负责医院的信息或者网络维护, 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同时导致信息化科室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位置。

3 医院信息化系统发展的探究

我国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许多方面都还不完善, 为了帮助改进医院信息化系统更好地发展,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

(1) 重视人才的培养。想要较快地发展医院信息化系统, 就需要做好人才的规划与培养, 首先让医院内的工作人员了解重视信息化部门, 其次要培养一批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最后为大家合理分工, 尽最大可能发挥其整体效能。

(2) 重视网络的安全性[6]。当今社会, 网络的安全性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问题, 而作为医院所使用的信息系统, 安全性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连续运行, 必须要重视网络的安全性。

(3) 重视资金的投入力度。许多医院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投入资金力度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信息化的产品跟不上医院的需求以至数据丢失、系统报错、运行不畅等诸多问题。因此, 如果要建设较完善的医院信息化系统, 需要医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4 总结

文章主要阐述了目前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 并对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另外通过对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深入了解, 提出了几点关于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1]罗书练, 郑萍, 侯世方, 等.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 (3) :239-240.

[2]夏保京.加快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3) :502-503.

[3]张桂云, 马良, 龙莉艳.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急需CIO[J].中国信息界, 2006 (11) :35-36.

[4]郝明.加强医院管理水平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J].中国卫生统计, 2009, 26 (3) :335-336.

[5]彭小斌, 张文峰, 林根深.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质量的方法和思路[J].质量与信息化, 2013, 20 (2) :64-66.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研究 第8篇

一、我国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一个“舶来品”, 相比于国外而言,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图书馆信管理的自动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 但这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却是突飞猛进的。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单项业务的计算机管理阶段、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阶段和图书馆网络化建设阶段。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 从稀罕到普及的历程。在起步阶段, 我国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还不够扎实, 系统建设还处于摸索与适用的过程;在发展阶段, 图书信息管理的最大特征就是实现了自动化的集成管理, 即实现了采购、编目、收藏、流通等其他环节的系统化、自动化, 改变了原有的单项操作的局面。在发展阶段, 体现的系统化主要是指单个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整体性。因此, 在建设阶段, 其整体性就更加体现在图书馆之间的网络联系上, 推进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化。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依旧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的阶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我国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突破性进展, 如出现了一大批比较优秀的管理系统:“汇文”系统, 丹诚图书馆集成系统, 现代电子化图书馆网络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系统依然存在着某些不足, 我国在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上依旧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可以说, 当前国内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现状还是比较可观的, 其普及率和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几乎覆盖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大、中、小图书馆。尤其是在各高校中, 其应用率更高, 不仅实现了图书管理的自动化, 还在很大程度上步入了全国的图书管理的网络化。而从各个图书馆应用的系统来看, 国内常用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有北京图书馆“文津”文献管理系统、深圳图书馆ILAS自动化集成系统、江苏汇文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北京息洋GLIS通用图书馆集成系统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过, 不容忽视的是, 这种普及率和应用率相对于国外来讲, 还是比较低的, 而且从我国实际的需求来看, 这种普及率也依旧是不够的。就目前来看,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并没有被应用在这其中。一方面, 可能是因为图书资料数目较少, 认为并不需要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因为, 单凭人工就能够应付平时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可能是因为受技术操作以及运营成本的限制。由于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需要购买电脑、操作系统, 然后由熟练的技术人员操作, 这就成为了其在小型图书室推广的阻碍因素。

三、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未来趋势。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对于提高图书管理效率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其需求的提高, 我们可以确定,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在未来将会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一)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

从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阶段来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也是在不断的突破技术难关, 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将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地操作图书信息管理系统, 如从手动操作发展到语音操作等等。同时, 对于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后台操作来说,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更多的程序化设计实现其功能的自动化和一体化, 大大减少其日常管理工作量。

(二)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

目前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中单机单人的操作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缺少信息资源共享的功能。使图书资源的使用权仅仅限制在单个客户端上, 这并不适用现代社会的网络化特征。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 逐步将客户端转为服务平台, 实现单机之间的网络联结, 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

(三)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多样化。

现有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处理比较基本的业务, 如图书资料的发布、流通与查阅。而且大多数都是在无互联网连接的状态下就可以操作的, 但实现上,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发挥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因此, 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多的辅助性功能, 使其使用更加方便。如通过网络化的实现, 增强系统的搜索功能, 使得原本限于馆内检索能够自动扩展到外部资源上。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关于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资料, 清晰地描述出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现状, 以便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地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动化,信息管理,图书馆

参考文献

[1]G.B.Davis,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cGraw-Hill, 1974.

[2]闫海新.国产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图书馆学刊, 2002, 03.

信息系统发展 第9篇

近几次局部战争特别是阿富汗战争表明: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网络中心战已经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精确打击成为主要攻击模式,战争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指挥信息系统不仅拉开了信息化战争的帷幕,主导着战争的整个过程,而且获取的信息优劣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战场上,指挥信息系统又是实施网络中心战和精确打击的核心要素。

指挥信息系统中的通信分系统是整个系统运转的中枢。人们常说,信息优势是取胜的关键,只有通过通信技术才能将各种信息传送至计划人员、指挥官和士兵。通信系统就像人体的四肢,能将力量辐射至网络的最前沿。

1 军用通信分系统的功能及面临的挑战

1.1 通信模型

传统用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7层参考模型来定义军用通信,如图1所示。

对于稳定、可预测的有线通信来说,OSI模型工作良好,因为有线通信的所有信道性能稳定,而且通信堆栈各层次间的关系明确。但无线网络与此不同,其在空中或太空传输信号的信道以及将信号传送至地面有线或光纤通信系统的情况,与有线通信正好相反。军用无线通信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如果要随时提供作战所必需的通信保障并保证其稳定可靠,就必须重构通信模型。通信堆栈不同层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应该形成一个网络,而不是从一层到另一层的阶梯。通信结构应像DNA螺旋一样运行,其中的各要素可根据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和再组合。

1.2 通信系统的功能

军用通信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获取、处理、存储、传输、控制、防护、分发和显示。

(1)获取。把信息源的信息引入通信系统,包括来自人工的或自主传感器的馈入、雷达数据、视频捕捉等以及能够传输到通信系统的其他所有信息源。

(2)处理。指一系列的特定操作,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将数据、信息或知识处理成决策支持所需的格式。

(3)存储。指数据、信息或知识的保存、组织和处理,以便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与检索。

(4)传输。通信系统能够在需要时具备支持全球环境下“端到端”信息交换与分发能力。

(5)控制。指导、监视和管制其他通信系统的功能,目的是在特定性能参数内满足联合部队需求。

(6)防护。只允许得到授权的用户访问,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安全处理和传输。

(7)分发。将处理的信息分配给各适当的用户。

(8)显示。通过电话、计算机终端、雷达屏幕等使联合部队彼此看到共享信息,要求通信系统必须能够以最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的方法为用户显示信息。

美军要求通信系统的功能要全面,要能够适应美军全球联合作战条件下的环境变化,要能“在需要的地方(正确的地点),需要的时间(正确的时间)提供所需的信息(正确的信息),并防止敌方截获和利用信息”,为美军实施联合作战提供保障。

1.3 通信系统所面临的挑战

1.3.1 剧增的信息流量的挑战

所谓信息作战,其实质是通过信息流控制能量流、物质流,其一切作战行动,均离不开信息的有力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在作战中的广泛运用,将使作战信息流量成倍增加。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每天通话达70多万件,文电达11万份,其信息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战役信息量的50~60倍。未来军队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其指挥、控制、情报、核爆探测、弹道观测、装备保障、后勤保障等信息量将急剧增加,通信系统将承受高负荷、高密度信息流的巨大压力。

1.3.2 全面革新与逐步改进平衡的挑战

通信研究一直面临大胆革新和逐渐改良之间的平衡问题。显而易见,当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革命性的突破来应对军用无线通信的空前挑战。但是要很快替换现有的通信设施和设备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这方面的投资涉及方方面面,并且数量庞大,成本过高。怎样解决“革新与改良”的矛盾呢?为此需要有“兼容旧体制”能力的革新成果,也就是说,要能在现有的通信设施和设备上实施,至少不与之相悖,同时,这些革新也能满足未来军用通信发展的需要。

1.3.3 生存威胁的挑战

在指挥信息系统中,通信分系统是达成指挥控制的基础,通信系统将是敌人的首要打击目标。其自上而下威胁主要来自核、常2个方面。(1)严酷的核威胁。从现实情况看,任何一种常规武器的毁伤破坏作用,都无法与核武器相比拟。核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将使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威胁[1]。(2)精确制导武器的威胁。信息技术与武器系统的高度结合,使现代火力摧毁更具杀伤力。在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弹药只占美军全部投弹量的8%,而阿富汗战争中,北约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精确制导弹药,高技术武器扮演着主要角色。特别是从对方防御火力圈外实施的远程精确打击,将使未来通信系统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

1.3.4 电磁环境日益恶劣的挑战

(1)电子设备高度密集。所谓高度密集,是指电子设备不仅广泛应用于指挥信息系统,而且集中应用于导弹等武器系统,大量电子设备造成电磁辐射体的配置密度增大,电磁频谱日趋拥挤,电子信号密度复杂,不仅容易产生严重的自相干扰,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泄露,成为敌方攻击的目标。(2)电子对抗作为信息作战的重要手段,在未来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未来部队信息作战中,电子对抗将十分激烈,并贯穿于作战全过程。新一代电子干扰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将电子侦察与电子干扰设备连为一体,提高了在密集、复杂电磁环境中对信号的分选、处理和快速反应能力,构成综合的多功能、自动化的电子信息对抗系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军队的电子干扰设备,可以在极宽的电磁频段上快速扫描、自动跟踪、精确定位,并在几十至几百km范围内产生强干扰信号,实施瞄准式或阻塞式干扰。

2 指挥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及通信分系统未来发展设想

2.1 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从C2、C3、C3I、C4I到目前的指挥自动化系统(C4ISR),指挥信息系统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磨合后,已经从各军兵种各自为战的“烟囱”式系统发展整合成网控全军的、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并在近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显示了其核心作用。

2.1.1 指挥信息系统的诞生阶段(C2~C3I)

1958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军事信息系统———“赛其”(SAGE)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C2)系统。该系统首次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指挥决策过程中部分作业的自动化,开始了作战行动中指挥控制方式由手工作业为主向自动化作业转化的质变过程。针对C2系统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通信能力弱等缺陷,美军随后在C2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1个C(通信),使之成为C3系统。1977年美军首次将情报(I)作为不可缺少的要素融入到C3系统中,形成了C3I系统。

2.1.2 指挥信息系统成熟阶段(从C4I到C4ISR)

1991年,美军将计算机加入C3I系统,形成了C4I系统。1992年,美军提出了“武士”C4I计划,到1995年,又将传统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的范围扩展到反情报、联合信息管理和信息战领域,提出了一体化C4I系统的概念,并成立了“C4I一体化支援行动处”。C4I系统为美军打赢海湾战争功不可没,但也暴露出各军兵种C4I系统不能互联互通的严重的“烟囱”问题。1997年,美军将监视(S)和侦察(R)纳入到综合C4I系统中,从而启动了C4ISR系统的建设[2]。

2.2 外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2.1 发展C4 KISR(美军军事信息处理系统)系统

2001年,美军提出建立C4 KISR系统,以实现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与武器系统的一体化,并成立“信息开发办公室”(IXO)专项负责,计划于2025年建成[3]。美军的C4 KISR系统由以下6部分构成:

(1)多探测器信息栅格网络。为作战部队提供作战空间感知优势。

(2)先进的指挥控制与作战管理栅格网络。为部队提供作战的先期规划、胜敌一筹的作战部署,执行作战指挥控制与一体化兵力管理能力。

(3)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栅格网络。为部队提供精确制导武器的动态目标管理、分配与引导,协同作战,快速战损评估和再打击能力。

(4)联合的通信、导航与定位栅格网络。提供可靠、安全、大容量与高精度的信息,以支持部队的机动行动,确保全面优势。

(5)信息进攻能力。采取侵入、操纵与扰乱等手段,阻碍对方作战空间感知、认知与有效用兵能力。

(6)信息防护能力。保证己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对方对己方信息网络的利用、干扰和破坏。

C4 KISR网络由4个信息开发层构成,即搜寻和获取目标、跟踪和进一步目标识别、攻击目标、战斗损伤评估。依赖传感器和目标信息融合,每一层都可实现精确目标识别。

2.2.2 进行全球信息栅格(GIG)建设

2001年9月,美国防部正式启动GIG计划。GIG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2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实现相关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栅格化的信息综合体。GIG是进行网络中心战(NCW)的中心环节,是确保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全谱优势的关键,是实现网络中心战各种概念的基础[4]。

从系统组成上看,GIG将系统分为基础、通信、计算、全球应用和使用人员5个层次,如图2所示。

基础层次包括体系结构、频谱分配、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等;通信层次包括光纤、卫星、无线通信以及国防信息系统网、远程接入点、移动用户管理业务;计算层次包括网络服务、软件管理、各类数据库和电子邮件;全球应用层次包括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战斗支持系统、日常事务处理程序以及医疗保障系统等;使用人员层次包括陆,海、空、天军及特种部队等。

GIG将连接到全球160多个重要军事设施上。C4ISR系统的继续完善工作也将逐步融合到全球信息栅格的建设中[5]。据此,GIG建设将分3个阶段实现:(1)在目前阶段是集成现有的网络和处理设施,建立联接各军种和总部现有系统的集成信息环境,初步形成集成的系统体系结构概念蓝图;(2)2010年前,初步建成全球信息栅格;(3)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具体实施步骤是:各军种建设本军种内部的“栅格”(亦称军种子网),由国防信息系统局负责联通各军种的“栅格”,最终形成全球信息栅格;采用“即插即用”方式,充分利用现有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实现系统的兼容性、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以便使“栅格”的构成既能适应已有的信息环境,又能适用未来的信息环境。

2.3 未来通信分系统应具备的能力

文章描述了传统通信系统的功能及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指挥信息系统发展,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为适应未来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对通信系统建设及发展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具体为以下4个方面。

(1)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生存能力

通信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抗毁能力。由于通信系统是敌火力打击的重要目标,要使通信系统中的所有手段、所有要素都不被毁伤是十分困难的,但不允许出现全系统、全手段“崩溃性”、“瘫痪性”破坏[1],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仍能处于动态稳定之中,至少仍能完成最低限度的通信保障。

(2)具有高灵活性和实时调整能力

由于指挥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决定通信系统必须随时随地具备可用性和实时调整能力。链路和网络容量、反应时间以及覆盖范围等各种要素,必须能根据全球、本地或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任务需求,灵活地进行调整重组。

(3)具有大带宽数据传输能力

在近期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中,1架无人机发回的图像所用的带宽是美军90年代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所有带宽的3倍。战后美国人感叹道,“在军事上,带宽是永远不够用的”。随着我军信息获取技术的提高,必将在空地、空空间传输大量的目标航迹信息、作战方案信息、作战命令信息以及各种音、视频信息等,并且要求及时更新,以确保各个作战单元掌握最全最新的战场动态。为了保证信息可靠有效的传输,通信上需要很高的数据吞吐量和数据传输能力,这就要求通信系统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通信容量,具有大带宽数据传输能力。

(4)具有实时高效的传输能力

苛刻的传递时限,要求信息传递的速度要实时,需要强调实时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作战单元间传输目标信息时,为了让所有作战单元形成一致的综合态势。必须保证目标信息传输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再者,作战单元之间协同作战时,指挥信息在各个单元之间的传输必须满足强实时性,这样才能使得各个作战迅速作出反应,达到有效的协同。特别是未来部队信息化作战,面对战场态势的瞬息万变,其作战指挥和部队行动都将是实时或近实时的,即实时指挥、实时保障等,这一切都要求通信系统必须保持高效率,实现对作战信息的实时化传输。

2.4 未来通信系统可采用的新技术

通信系统为了实现高可靠性和高生存、高灵活性和实时调整、带宽数据传输及实时高效的传输等能力,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之上必须要变革与创新,未来通信系统可采用以下技术。

(1)提高系统的生存能力首先要提高系统内各节点的生存能力,采用包括物理加固、隐身、增加设备冗余度、安装警戒装置和反摧毁武器等在内的技术措施,并对整个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及应用先进的体系管理技术,在某些节点被毁的情况下自动根据现存节点组成一个新的网络。

(2)为了实现高灵活性和实时调整能力可以考虑设计一个不需要集中控制,具有分布式自我监控和重构能力的系统。例如,设计一种中继节点,使它能在战场上根据网络状态、任务需求和通信优先权,自动更新自己的配置[6]。也可以考虑创建一个新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应能融合全球定位信息,确保持久稳定的覆盖范围:通过预测机动部队的机动方向以及自动插入附加的中继节点,保持连通性。

(3)激光通信网络对于军事通信的改革将是革命性的。首先,激光通信可消除射频链路的带宽限制,从而使作战人员能实时读取传感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其次,激光通信可建立卫星—卫星链路以组成一个空间网络,基于空间和基于地面的超宽带骨干网相结合可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壮性和用户可用性[7]。同时,需要考虑研制天、空、地间的IP数据传输交换网络,满足各类平台在更大范围内的高速通信。

(4)为了满足未来高实时和大容量的军用通信传输要求,需要对通信系统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其中量子通信是通信技术上的又一次划时代革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量子通信可以满足空间远距离、高实时、大容量、易组网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用来构筑高速、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实现高清晰度图像等大容量超高速数据的传输;其次量子通信时延为零,可以实现超光速通信;第三,量子通信可以实现完全保密通信。与目前采用的通信技术相比,量子通信在保密性、通信容量、通信距离等方面部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是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

3 结束语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指挥信息系统对于战争的成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战场将是陆、海、空、天、电各种力量及作战要素连成一体。因此,负责连接战场各作战单元及要素的通信系统必须要与之相适应,从而保证战场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实时共享,最终为信息化作战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未来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对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善、改进、加强传统通信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研究更加先进、性能更加优越的通信技术,这将是未来军用通信系统发展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葛爱东.浅析未来战场通信环境对部队通信系统建设的要求[J].自动化指挥与计算机,2005(4):12-14.

[2]耿铁钢,施培祖,王鹏飞.网络中心战条件下的R3I通信系统[J].外军电信动态,2005(6):34-38.

[3]张河,曹成茂.C4KISR系统中的通信发展方向[J].通信与计算技术,2006(2):26-29.

[4]郝飞.美国空军指挥控制星座网近期发展概况[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0,1(2):29-33.

[5]张云飞,李爱萍.美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J].通信与计算技术,2006(2):53-56.

[6]黄烈炎.美军数据链建设及启示[J].舰船电子工程,2005,25(2):29-32.

现代诊疗的发展趋势—临床信息系统 第10篇

1 临床信息系统的概念

1.1 临床信息系统是用来支持对各种临床信息的录入、接受、更新及统计、分析的软件、硬件的集合。简而言之, 临床信息系统就是用来向医护工作者提供各种临床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可以综合各种临床信息, 快速有效实施诊疗、分析总结治疗效果、综合改善临床方案。使目前庞杂的日常医护工作全面信息化和绝大部分的自动化。

1.2 临床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技术

(1) 数字化技术。

(2) 计算机技术。

(3) 网络及通信技术。

(4) 数据库技术。

这其中数字化技术是需要着重强调的, 这是因为信息系统网络上的所有设备都要求有标准的输出口, 换而言之就是让每个科室的医疗设备 (不管是影像设备、检验设备、还是监护设备、急救设备) 都听从一个信号。这是临床信息系统的技术难点。

1.3 临床信息系统的基本元素

(1) 床边设备:输液泵、血气、心电图机等。

(2) 化验室设备:生化仪、血球计数仪等。

(3) 影像中心:X线机、彩超、CT、内窥镜等。

(4) 手术室设备: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

(5) 急救设备: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6) 服务器及网络接口、各种设备的连接套件。

2 临床信息系统的功能及技术

临床信息系统的功能总的概括有以下几点:

(1) 自动收集各种临床信息;

(2) 自动管理各种临床资源;

(3) 自动分析各种临床结果。

同时, 临床信息系统能在任何时间、向在任何地点的医护工作者提供任何其所需的综合临床信息。下面, 以手术室自动临床信息管理系统 (简称OR) 及重症监护室自动临床信息管理系统 (简称CCIS) 为例, 详细介绍它的功能。

3 手术室自动临床信息管理系统 (OR)

功能简介:

(1) OR利用最先进的数据处理和WEB/WAP技术, 使病人信息的采集、处理、分类和集成更为方便、高效。通过先进的接口技术, OR能够对多种品牌的临床医疗器械的数据进行加工集成, 包括病人监护仪、静脉输液泵、呼吸机等等。可与标准的医疗统计和分析工具相集成, 有效进行麻醉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向医护人员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管理工具来支持维护科室级和全院级的信息应用。

(2) OR可以自动纪录病人的生理参数信息, 拥有全面的术中事件和加药记录, 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手术。它负责处理麻醉全过程中的相关病人信息, 包括:术前访视信息、术中信息和术后麻醉总结。它的整体设计完全采用模块化方式, 实现了简单易行的功能扩展。

(3) 报告生成和治疗期数据再应用

OR允许有权限的医护人员通过远程或本地网络回顾、编辑、统计以及研究在系统数据库中保存的各种临床资料。此系统设计还支持多个用户同时使用, 进行远程医疗咨询和临床教学。同时, 系统将有选择的广播一些临床信息和参数, 并通过电子邮件、呼机、手机、传真、网络等信息将这些数据传送给相应的主治医师。

4 重症监护室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 (CCIS)

功能简介:

CCIS是世界先进的重症监护室自动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用于重症诊治与护理过程中对用户所选定的医疗数据进行采集、显示、编辑、分析、传输并生成报告;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有:

(1) 护理单元管理:建立灵活床头卡。

(2) 记录及回顾病人信息:可在任何时间内采集来自床旁设备的病人信息并自动进行记录;自动形成趋势图及数据表格;自动在数据表格中通过颜色标注报警参数;自动生成体温记录单、出入量记录、化验值记录、药物及事件记录。

(3) 自动计算:自动平衡计数 (自动液体出入量平衡计数) ;生命四大体征自动计算 (血液动力学计算、呼吸功能计算、氧合计算及肾功能计算) ;药物浓度计算。

自动病人危重程度评估:包括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急性胰腺炎评分;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治疗干扰评分、肝硬化分级、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及其他可自动定义的评分计算。

报告生成系统及信息查询与再应用:

可根据用户要求任意制订ICU综合报告单 (包括自动生理参数趋势记录单、自动体液入出量记录单、自动危重程度评估报告单、化验报告单等) ;可对已有数据进行相对简单的病人检索、查询以及对已有数据进行复杂的统计、分析。

信息系统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式日趋复杂,涉及的技术领域越来越广,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加速了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信息量急剧增加,处理与传递信息的速度明显加快,处理信息的方式方法复杂多样,导致了城市规划与管理日益复杂,从而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正发生着四个方面的变化;由静态规划( static planning) 向动态规划(dynamic planning) 发展,从物质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由专家审查到公众参与(resident participation) 城市规划,规划的实施由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与此同时,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正面临着大量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一方面,做好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需要越来越大量和复杂的信息;另一方面,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以及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者必须有能力迅速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规划决策和专业判断。

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和信息资源产生最佳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是目前城市规划与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规划与管理的方式方法也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针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认为城市不应在被视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简单的空间组合体,而应被视为人与空间的有机結合体,在计算机网络、电子智能技术下生存活动着的复杂生命系统。其中,UGIS 扮演着神经中枢的重要角色。

1.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UGIS) 概述

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规划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遥感技术(RS ,Romote Sensing) 、地理信息系统( GIS ,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和网络技术(Network) 四个方面。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rba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UGIS) 是专业化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空间性地理信息系统。具体地讲,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工程技术等实现对城市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UGIS 作为城市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已被许多城市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来进行建设,它担负着整个城市综合信息的存储、分析、交换和服务的功能,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定量化、科学化以及为城市地理信息进行快速查询和分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成为未来数字城市(Digital City) 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有:

1.1基础空间数据全面,数据类型多样,数据更新方便,且能长期保留各时期城市空间状况,便于分析城市的发展规律、变迁过程和特点。

1.2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进行多用户、多目的的重复使用,实现数据共享。

1.3便于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加以模拟和评价,如回归分析、层次分析、系统动力分析、聚类分析等,提供定量信息。

1.4便于与其他数据综合利用,提供综合信息。

1.5定量描述规划方案及城市发展战略。

1.6提高了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准确性。

1.7可视化、动态的表现方法使得城市现状及规划方案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并能提供标准、美观的文档及各类报表。

1.8有利于城市复杂信息和数据管理的规范化( standardization) 、智能化(Intelligentized) 和可视化(Visualization) 。

一个完善的UGIS系统包含了从数据录入到数据(图形、报表) 输出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它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顺畅的输入系统、完整的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完备的应用子系统、详尽的城市规划知识库、智能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完美的输出系统等。如图1 所示: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依据使用目的的不同,UGIS子系统可分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Urban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UPIS) 和城市管理信息系统(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UMIS) 。

2. UGIS在我国的应用

2.1应用水平的发展

我国UGIS 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应用的层次、涉及行业领域的广度都有明显的差别。开创阶段以遥感技术研究与调查应用为主;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体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 的静态发展阶段,其应用则以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为主;以UGIS为主体结合办公自动化的动态规划阶段,应用的重点以建立各种专题数据库为主;在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城市”发展阶段,应用层面已经转向辅助决策、城市问题分析、监测调度与调控等方面。

2.2现阶段的应用状况

目前,我国已迈入UGIS面向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监测和评价分析实法性应用阶段,大多数省市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基本处于UGIS 与办公自动化结合的阶段。总体上,我国UGIS 的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延伸至以下领域:

2.2.1地理空间数据管理领域。即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更新、维护、快速查询与检索,用多种方式输入决策所需的空间信息。如北京市建立的八大类管线(供水、污水、电力、通讯、燃气、工程、管线) 以及测量控制网、规划道路等基础测绘信息,形成测绘数据的城市地下管线系统。

2.2.2建立专题信息及区域。如“数字上海”项目中建立了浦东公交地理、浦江两岸重大工程开发、地籍管理、房产管理、建设管理等地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

2.2.3地图制图领域。利用GIS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输出全要素地图、城市各类专题图等,并制作出城市三维景观实体。

2.2.4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领域。对空间数据进行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拓扑空间查询、空间几何分析等。

2.2.5与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结合。遥感数据是城市地理信息的重要信息源,应将城市正射影像叠加到数字地图上,以进行更逼真、更准确的空间分析外,还运用于制作城市的虚拟景观模型。

3. UGIS 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UGIS 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构建系统、制订标准、人员培训到城市管理与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数字上海”、“数字南京”、“数字北京”为代表的UGIS 系统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此外,各地中小城市也在扬鞭策马建立区域管理系统。UGIS的发展加速了城市管理方式与方法深刻变革的步伐。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区域不平衡,如东、中、西部的不均衡及南北经济发展及空间差异使得UGIS 在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建设与应用、系统的功能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UGIS 的建设与应用兴起于香港、广州、珠海、深圳、中山、北海等城市。1996 年北海市就建立了城市管理信息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立了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系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UGIS 已成为上海城市管理与建设、市政府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与中西部城市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深圳、广州等城市UGIS 建设,已进入城市管理和规划业务应用阶段。香港特别行政区建成了一个综合型的包括基本制图、专题信息、城市规划信息和地理信息检索等子系统, 满足了香港政府和公众服务的要求。另外,UGIS 的硬件设备及框架结构易实现,但数据的获取特别是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共享、与办公系统、MIS 的结合还有待完善,这是UGIS 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认为UGIS 的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

3.1建立良好基础数据获取的机制

UGIS 的建设与应用,是社会性公益事业,需要自统计、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绿化、政府、社会保障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数字地形图、数字遥感图、数字化城市基本地理统计单元信息、人口统计信息等。只有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力配合,才能将这些“血肉”与“骨架”有机整合,以加速系统有效运转,各方受益。

3.2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数据提交与使用

数据的获取、处理成本占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投资的30 % -50 %以上。所以,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标准,保证依照标准和规范提供自己的基础数据和统计信息,从而为系统建设节省资金与时间成本。为此,上海市出台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为“数字上海”成为一个供各方共享数据的基础平台。

3.3讲实效 全方位

UGIS 应面向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综合服务,不能为系统而建系统,盲目攀比,或仅仅建立一些内部使用的GIS系统。如上海市建立的浦东新区公交地理信息系统,对目前路网的公交流量、线路进行最快速的调整,已成为交通部门科学规划不可或缺的工具。

3.4培养高素质的UGIS 专业人才

UGIS 所需数据来源极为广泛,数据格式很复杂,为确保建立的系统畅通使用,保证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使系统在运营后顺畅、安全、稳定,高效地发挥功能,培养一批具备GIS 专业素质的人员乃是当务之急。

3.5总揽全局,规范管理

由政府部门總揽全局UGIS,疏通各个渠道,协调机制建立面向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及城市社会、经济、生活服务的综合系统工程,避免重复、盲目建设,监督职能部门科学制定规划、政策与规范、行业标准及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总之,我国UGIS 经过近20 年的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行业的应用积累了较雄厚的技术和人才、经验和物质基础,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具备向产业化迈进的初步条件。UGIS 高新技术产业,将在国标化都市、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及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结语

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目标始终是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为人们创造优美宜人的生存环境。而迅猛发展的UGIS 技术,已成为数字化和信息化多源城市空间信息的统一载体,为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提高了规划、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UGIS 潜力,使之与城市规划与管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造福于全社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UGIS目前的发展状况,加快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跟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新长,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徐建刚,韩雪培,陈启宁,等.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蓝运超,黄正东,谢榕.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 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车载网络与信息系统技术及发展 第12篇

当今的世界,汽车功能的设计众彩缤纷,车载网络信息系统早已广泛的应用到汽车的设计中,它的诞生为广大车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车载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车载网络信息系统的构成十分的的复杂,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例如: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汽车技术等等;内容之繁杂,但是发展生产却不容懈怠。不断地改进完善、不断地提升,这对车载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车载信息系统的定义

车载信息系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兴的技术,其技术要领在于:把无线的通信技术应用到汽车的驾驶的过程,之后由无线网对驾驶人员提供导航功能、交通信息功能以及道路的通行情况等信息。

3 车载网络的发展概况

自1980年之后,为了解决车载电子设备的争端问题,车载网络技术诞生了。车载网络的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可以减少系统的互连线束以及传感器的硬件设施的问题和各个系统之间的资源的互享问题,而且对系统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控制都得到了提升。

国际上较为出名的汽车的供应商以及制造商一直对车载网络的发展问题十分的关注,并且目前已经推出了车载网络配置的要求。SAE更是将车载网络分成了三种形式:

3.1 A类的网络

就目前而言,A类的网络应用最为广泛的地点当属:LIN总线的配置。LIN的总线是由LIN协会规定设计的,其硬件的接口一般使用常见的串口配置,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大大的将成本降低的同时配置的灵活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另一方面,LIN的采用使得低端车载网络的应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程度的市场份额,所以在传感器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2 B类的网络

就目前而言,B类的网络的主流的协议包括:VAN以及CAN等。VAN仅在法国的车产品中存在着,而CAN则在欧洲的地区普遍的使用至今,并且其接口硬件价格十分的便宜,具备较多的芯片的类型,所以,被市场所接受。据相关的人员表示:CAN将成为未来B类网络的主力军,而且这种形式将在市场上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

3.3 C类的网络

目前而言,C类的网络主要用在时效性要求高的市场,其主流的协议是CAN以及Flex Ray。

(1)CAN。CAN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效的,其应用地点主要在于:汽车的地盘、汽车的发动机以及汽车的动力系统设备,可以说CAN是一个集多种方式与一身的协议。2000年,CAN协议已经正式成为了全球范围之内车载电子设备的生产标准以及要求。CAN协议的最大的优点在于:

①线束的数量以及控制器的接口引脚的数量被大大的缩减;

②可以实现快速简单的在线诊断以及编程;

③可以实现多个控制器一起工作;

CAN协议的最大的缺点在于:

①无法为下一代的线控系统提供所需要的错误兼容方法;

②最大的数据的传输的效率只能达到1Mbps;

(2)Flex Ray。Flex Ray由MBW等几个公司共同出台的功能十分强大的总线,其根源的确定访问的方式可以追溯到FTDMA,可以满足高级的汽车控制高效率的通讯功能。目前而言Flex Ray模式主要应用在汽车的地盘以及传送的装置上,据相关人士调查分析,未来的几年里Flex Ray很有可能成为汽车通讯设备的新准则。Flex Ray之中的一些预想的线控驾驶技术、线控刹车油门以及线控减震技术都又可能在未来实现。并且现在有很多的软件公司都对Flex Ray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并且对其持鼓励的态度。但是目前的Flex Ray系统虽然技术不够完美,而且价格也是十分高,但是绝大多数的供应商以及开发人员和生产商都一致的认为Flex Ray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星,因为其主要推广的是其安全控制系统以及线控系统等方面。

(3)CAN与Flex Ray的比较。与Flex Ray相比,Flex Ray的主要的优势在于:

①可靠性更强。Flex Ray支持双信道运行操作以及可以排除闲杂信号;

②灵活性更强。Flex Ray支持异步和同步数据的传送,可以满足各类汽车的驾驶需要;

③支持面更广。Flex Ray支持总线、星型以及混合等多种拓扑的结构构成;

(1)数据传输的效率更快。与CAN传输的效率1Mbps相比,Flex Ray可以实现10Mbps的传输效率;

4 车载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车载信息系统的发展,经过了起步期的不知所从、车载信息系统理性成长等发展的历程,在生产线上,每个环节的生产厂家极力推广车载信息系统,设备的使用性能,价钱方面都深得民心,其次亚欧市场的崛起更是为车载信息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力量。

车载信息系统在硬件的配置上主要分成以下几方面:

(1)车载导航页面;

(2)车载信息中心页面;

(3)车载的无线通信配置页面;

(4)安全警报模式页面;

(5)地理信息获取以及共享模式页面;

(6)语音识别模式页面;

(7)多媒体播放模式页面;

(8)采集分享数据模式页面;

(9)汽车的驾驶状态记录模式页面;

目前而言,国内的汽车上的无线通信方式主要包含:

GPRS、CDMA等两种形式。

其中,GPRS通讯方式是指:基于原有的GPS系统进行分组交换的方式,GPRS能够实现:蜂窝电路的交互连接消息服务连接的多种服务,并且GPRS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的服务。一般的GPRS在一级的城市之中有较好的覆盖率,乡下以及公路上的覆盖率并不是很好,所以在考虑用GPRS作为车载通讯的方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所行驶的范围是否被GPRS所覆盖。但是GPRS具有实时保持在线不断线的优点,并且支持40Kbps的信息传输速度,所以其能够很好地满足数据快速传输的需要。

CDMA通讯方式是一种在90年代实行的一种移动数字通讯设备,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具有较高频率的利用率、语音的音质较高、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以及容量大等。

5 汽车嵌入式的系统的结构构成

汽车嵌入式的车载信息系统主要分成软件以及硬件等两方面。

(1)软件的主要构成。软件的主要构成是采用数据结构与算法以及通讯协议系统实现车载的电子控制。

(2)硬件的主要构成。硬件的主要构成是采用嵌入式的外围和处理器,为软件的应用提供一个平台。

6 国内外车载网络信息系统发展现状的比对

(1)在欧美,网络总线的开发本着重复使用的思想,而中国的重复使用低;

(2)欧美国家的以网络总线为中心的产业链已经初步投入使用,中国大多是单枪匹马上战场,目前还没有与企业联合;

(3)国际大型的汽车生产厂家有着一套自己的生产标准,中国大多没有整套的生产标准;

(4)欧美的网络总线的开发采用国际的V模式,从上到下,集成测试,可靠性较高,中国网络总线的开发方式为自下向上,虽大大结节省成本,但是在要求高的时候,就必须要求拥有娴熟的技术方可按时完成。

7 结语

汽车网络信息的发展正如日中天,中国的汽车生产厂家必须抓住这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快科技生产和发展的脚步,实行正确的国企发展路线,厚积薄发,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蒋士杰.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分析与投资价值研究[D].同济大学,2006-08-11.

[2]丁捷,杨殿阁,颜波,等.汽车导航用电子地图的高效路网模型[J].汽车工程,2003-03-12.

上一篇:磁性材料论文下一篇:拖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