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2024-07-17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精选12篇)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1篇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具体表现:一是指导思想不科学, 重理论轻实践。由此导致课程设置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 理论学时占了总学时的绝大部分比例, 实践学时少, 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本科生动手能力差;二是缺乏制定单独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 应该包括单独的独立实践环节目标, 实践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专业技能养成训练, 综合素质提高, 就业能力培养等。三是实践教学内容未成体系。当前, 大多数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多以自己拥有的教师的专业技能为出发点, 实践教学内容偏窄、课时分配少, 不能与理论教学很好地衔接。

(二) 实习实训基地缺乏, 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外, 还需要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 掌握财务管理工作流程, 理解财务管理的筹资理论、投资理论、股利分配理论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由于财务工作具有保密性, 况且有的单位并未设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 接纳的实习学生人数也非常有限。因此,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通过到相关单位实习实训来深刻体会企业的财务流程。大部分学校建立了手工会计实验室, 也开设了电算化课程, 但是综合实训很少涉及。

(三) 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缺乏, 且指导能力尚待提高

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充足与否, 指导水平的高低是实践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 较少的高校设立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相当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自己未亲自体验财务管理的业务环境, 无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实务经验。教师本身无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现实性, 也很难讲得透彻, 对学生无吸引力,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多层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 课程实验的建立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财务工作, 为了系统地培养其实践能力, 首先应该设立一些实践课程。除了开设经管类的基础课程, 如宏微观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为实践课程外, 另外, 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应该开设实验学时, 大一的时候开设基础会计学, 经济法课程,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实验中开设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 开设的实验课程比基础会计学实验课程更综合、更系统。除了在基础会计学,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开设专业课程实验, 还可开设纳税筹划、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实验。

(二) 校内综合实验实训的开展

学生在完成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学习及课程实验的基础上, 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具体方法,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会计基本理论。通过对会计基本方法运用和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记账流程, 能独立处理复杂的、特殊的制造企业经济业务, 为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内容包括:模拟企业概况及核算办法, 模拟企业的生产和记账流程, 模拟企业前期会计资料, 进行记账, 登账, 结账和出具会计报告。

(三)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及加强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 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搭建学生实践平台。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顶岗实习, 让学生与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可以实现岗位认知、岗位流程及岗位内容等的学习, 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财务管理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可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企业认知实践, 主要了解实习单位财务管理相关专业岗位的基本业务程序和处理手续。大二、大三在已经学习部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可在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时, 可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税务师事务所, 因为这些企业的会计业务包括从代账到出具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年检报告, 完成报税等工作, 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技能,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也可到制造企业全面接触和熟悉企业各个环节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大四的时候参加毕业实习, 再通过几个月的毕业实习实践,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需要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包括课程实验、校内综合实验实训、校外实践的多层次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颜赛燕.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7) :54-57.

[2]冯军.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9) :166-167.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2篇

探索建立临床教学医院泌尿外科本科生、研究生、进修医生及本院医生继续教育的综合体系,以人文素质培养为本,分层次教学,讲究科学方法,归纳具体内容,教学育人并进。

【关键词】

泌尿外科;医学教育;循证医学

Abstract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urological compound continuing educational system for the college student, postgraduates, and advanced doctors in clinical teaching hospital, we built multilayer teaching system and summarized the specific teaching contents based on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the using of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ng the doctors and imparting medical knowledge.Key wordsurology;medical education;evidence-based medicineaChangzheng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bTraining Department,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Correspondence to:Yushan Liu,Email:yushan0606@hotmail.com

泌尿外科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作为三甲教学医院,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同时,优质高效地完成各层次人才教学培养任务,需要集合全科室工作人员的内部力量以及外界多方面的资源,构建科学的多层立体培养体系,本文对此做一初探。以人文素质培养为本

泌尿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泌尿系统疾病的科学,包括肾脏、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尿道的先天性疾病、良恶性肿瘤、炎症、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等,这不仅是一个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学科,更与社会人文心理体系密不可分,在临床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交融并重[1]。

1.1 遴选典型病案,形成教学材料

收集国内外、科内外涉及医学伦理学问题或本学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病案,形成完整的材料,包括病案报道与伦理分析,通过对材料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1)形成强烈印象,引起主动的人文思考;(2)激发作为泌尿外科医生的使命感和自豪感;(3)引起对泌尿外科专业的强烈兴趣。

1.2 正视社会问题,理解医患矛盾,加强医患沟通

收集以往医疗纠纷案例,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并成文。邀请心理学或社会学专家对医生进行心理疏导,理解矛盾的成因,从而改善医患沟通环节,减少矛盾的发生,对极端案例也能够理智平静的对待,化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帮助各层次学员预先形成积极的心理模式,防患于未然。

1.3 加强对学员的人文关怀

关心学员的学习需求与困惑、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各层次学员互帮互学,将关怀落在实处,规程化、日常化,专人负责,共同关注,从而使学员稳定积极、乐观向上。多层次教学

明确对不同层次学员的教学目标,分别建立培养目标教案,制订相应的教学与考核体系。2.1 本科生教学目标 了解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例,理解主要工作内容与流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了解基本的治疗药物与手术选择[2]。

2.2 研究生教学目标

掌握泌尿外科专业的基础与进展,培养临床基本功[3],掌握科研方法,形成科研思路,并带动促进其他层次学员的文献学习、英语学习以及科研思维的形成。

2.3 进修生教学[4]目标

结合具体进修目的,培养规范的临床工作程序,在本院医生的带教下,提供动手机会,教授学习方法。

2.4 本院医生继续教育目标

系统全面掌握泌尿外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追踪国际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建立泌尿外科学术科研体系,追求创新与发展,加强学术交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3.1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al)

泌尿外科教师应当:(1)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通过自学、参加学习班或进修等方式学习和掌握循证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 并在教学中贯穿循证医学教学思想。(2)必须遵循客观认识、全面理解证据的原则, 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评价EBM中的证据。(3)在教学中包括备课、讲授内容与方式, 必须坚持教学内容与方式最新原则。在备课时, 要求收集、引用最新证据,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4)保证临床医学在医疗科研管理决策中始终运用最佳最新证据, 使循证医学的教学与实践始终处于最佳位置[5]。

3.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6] PBL

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其核心为带教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问题解决问题,以问号开始,以句号结束。

3.3 可视化病案教学[7

] 积累手术录像及影像学资料,建立教学病案资料库,吸收国内外的优秀资源,不断整理、优化、补充、丰富。本科的特色是腹腔镜手术, 有关腹腔镜手术的所有资料都存盘保留, 这些资料将成为珍贵的带教模板。通过科内讲座、学术会议等进行深入带教。包括CAI 课件、录制的教学影片、单位或个人交流影片、会议交流影片、厂商提供的影片(厂商设备使用方法影片)以及在互联网上可查到的大量影片资料都可作为带教资料。如在本科安排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讲座中,将800余例手术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如术中大出血、腹膜切穿、损伤肝脏或脾脏等的腔镜下处理制成幻灯片, 详细讲解, 将中转开放的病例逐一分析, 使学员有很大收获[8]。

3.4 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

目前泌尿外科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更新速度快,是泌尿外科教学的有利助手,帮助学员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指明进行泌尿外科学习的意义,讲授寻找所需泌尿外科知识的方法,帮助了解目前泌尿外科的发展状况,掌握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帮助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将泌尿外科知识与基础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9]。

3.5 建立参考目录

整理建立泌尿外科推荐参考文献目录,包括经典书籍、优秀杂志、经典文献,主动提供给新入科的各级学员。

3.6 分层阶段考核

针对各层次学员,编制相应专业程度的阶段考核试卷,按时考核,认真批阅,结合批阅后试卷组织学习讨论。为考核临床技能,采用丰富多样的操作技能考核形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常规。归纳泌尿外科的具体教学内容

4.1 英语

英语是医学专业学习沟通的重要工具,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要重视英语能力的培养,包括与外籍病患的口语交流能力,与外国同行的沟通能力,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英语撰写能力。为建立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科室的集体合作能力,组建外语辅导小组[10],组织学习医学题材影视剧本,角色扮演锻炼口语,组织文献学习报告会,请英语专家集体辅导,开展英语教学查房,并形成制度与常规,在生动活泼的促进专业英语学习的同时,提升了科室的凝聚力,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科室文化。

4.2 专业知识学习

建立泌尿外科学的知识体系档案,包括相关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具体理论内容,让学员掌握泌尿系统疾患的来龙去脉,掌握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定期邀请各学科专家进行跨学科知识更新讲座。

4.3 手术操作

泌尿外科操作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尤其是不能用患者作为训练工具。我们在具体培训时采用“三阶段法”,即第一阶段:模拟练习,形成“手感”;第二阶段:动物模型,实践操作;第三阶段:选择病例,临床实践。

4.4 科研创新

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研究生论文答辩,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临床科室与基础研究各学科的交流,建立泌尿外科实验室,安排所有学员参观或加入科研活动。教学绩效考核

5.1 意见反馈

注重教学质量管理,请每位出科学员如实填写教学意见反馈,及时沟通、整改,不断完善。

5.2 沟通渠道

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渠道,公布科室教学电子邮件,广泛持续的收集意见和信息。

5.3 专人专项负责

择优选取医德高尚、医术精良、有带教意识与热情的临床医师,有组织的负责各层次学员的全程带教,建立优质高效的科室教学梯队。总之,通过近几年的对教学医院泌尿外科临床构建多层立体培养体系的实践,我们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取得很好的成绩。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改革教学医院泌尿外科临床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队伍,就能紧跟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泌尿外科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参考文献: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http://.2004年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李秀玉;张随学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多层次实验体系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多层次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17-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现有的实验课程内容势必要不断更新,保持实践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重形式、重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尝试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使相近课程的专业知识交叉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高校目前主要以本科生的实践教学需求为根本目标,可将实践课程体系划分为系列化的教学模块,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教学试点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完善更新验证演示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尝试开展创新研究性实验。通过不断改革实验形式和教学模式,不断建设完善实验各教学模块,来健全丰富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

实践课程体系各模块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必须相互衔接,逐渐深入;在取材上力求做到先进新颖、理论实际并用,体现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知识层面上由基础到专业基础再到专业,层次逐渐加以提升;在知识结构上由点及面再到系统,特别注重加强系统观念的培养和系统设计方法的训练,增强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在实践指导思想上转变以往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直接将以搭试、焊接为主的实验过渡到以系统设计、模拟分析和系统实现为主,尤其要强化EDA 技能训练和加强工程意识培养,以合适的方式反映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

对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根据示范中心实验教学要求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易及难,分别开设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进一步推广扩大开放性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安排形式要多样化,同时鼓励学生选做研究开发性实验。

二、实验多层次教学模式的特征

多层次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引导为辅助,以实验室开放为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建立针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在探索中形成一套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教学指导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使开放性实验教学不只是徒有形式,关键是要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开放实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开拓创新条件,使学生逐渐克服以往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学生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的良好实验习惯。

实验时间上的开放,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安排实验,拥有自由发挥想象力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能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设备自由开放,学生只要具有进实验室的资格,在实验室预约登记,凭学生证就可以随时去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室会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安排指导。

实验内容上的开放,也是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关键。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项目,对同一实验内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对比,在内容上实行分层教学,对待低年级和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主要开展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常用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专业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能力。对具有一定技能和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命题等形式设定目标,开设“一题多方案”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完成实验任务。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独立设计创新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可以大胆构思,参与有前瞻性和开发性的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科研成果紧密衔接起来。老师只需要掌握学生的动态,适时加以引导和提示,这也为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技术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实验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模式优势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实验教学交互系统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登录实验系统平台,查询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任务要求,了解实验设备,掌握实验方法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并通过网络实时提交实验测试结果,查询实验最后的成绩。教师也可以在任何一个能连接到校网的地方,设置课程的实验内容,查看学生登录信息,批改学生网络作业,提交最终实验成绩。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实时跟踪学生实验情况,准确考核学生实验情况。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就课程问题在平台上实时发布、专题讨论、网络释疑、信息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对教师教学情况调查学生反馈意见等教学辅助工作。

目前开设的《电子测量技术》、《信号与系统》、《DSP技术》、《现代逻辑技术》等教学模块实践课程,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显示出其教学模式的优点。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可以进一步渗透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系统开发设计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工程实践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内容和手段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提升,开展多层次实验体系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创新导向的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是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重点之一。多层次实验体系的教学模式,完成了学生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验、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系统设计、制作、调试、测试等实践训练过程,丰富了实践课程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践环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当然,实验教学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才能建立更加趋于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辜良瑶.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06,(4).

[2] 卢慧芬.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

[3] 高新科.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教学改革新探[J].福建电脑,2006,(4).

[4] 曹爱红.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5).

[5] 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

[6] 王海霞.体验式教学浅谈[J].大学教育,2012,(2):63.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4篇

1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目的

泰山医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学校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多。泰山医学院药学院药学专业每年招生100~160人左右,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100多分)、就业压力较大。如何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层次药学人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让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分别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为社会提供创新型、创业型等多种药学人才。

2 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实践平台,我校药学院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构建了课内实践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践教学平台。课内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基础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平台;课外实践平台主要包括课外科技实践平台、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3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现有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包含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或创业训练、研究训练及专业实训、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实验内容既侧重于对基本知识、重要概念的理解,又侧重于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并且适当增加了综合实验在实践教学中的比例。

在完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实验课程和创业训练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创新小组和创业小组,创新小组的学生需要学习创新实验课程,创业小组的学生需要学习创业训练课程。

研究训练主要包括参加各类“挑战杯”竞赛,积极申报并按期完成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科研活动。

专业实训、实习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完成:依托药学综合实验室承担学生进场实训,学生可学习药物合成、分离纯化、分析检测等技术;依托山东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科2个学科)建设的科研平台进行学生实训;依托校外企业、检测机构等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增加学生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依托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培养药学创新人才

为适应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社会对研究创新型(创新型)与应用创新型(创业型)药学人才的需求,我校药学院改革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了分层次教学,设立了创新小组和创业小组。

对于创新小组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强化理论基础,学研结合,注重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以科研小课题的形式开设创新实验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完成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的全过程,让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申报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如泰安市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另外,创新小组的学生还可以优先选择科研项目多的教师作为导师,可更早进入科研实验室,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创新小组的学生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对于创业小组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应用知识为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产品研发的形式开设创业训练课程,以学生自主创新思路为基础,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完成从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另外,创业小组的学生主要在校外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5 结束语

通过几年来对药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泰山医学院药学院在药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已初见成效,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药学人才。

摘要:经多年的探索构建了层层递进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次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

参考文献

[1]苏国琛,张昱,刘瑞华,朱元元.药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74-77.

[2]赵永娜,李玛琳,黎华丽.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9-21.

[3]张益嘉,宋嘉琳,丁男.多层次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4):148-150.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第5篇

平顶山市社科联课题申报表

课 题 类 型: 一般课题

课 题 名 称: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主 持 人 姓 名:梁利端 主持人所在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通 讯 地 址: 河南城建学院数理学院 填 表 日 期: 2016年6月

平顶山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目录

摘要............................................................................................................................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3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3 2.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意义......................................................................................6 3.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7

二、国内外老龄人口养老的现状................................................................................8

1.国外养老现状......................................................................................................8 2.国内外养老现状的区别....................................................................................11

三、农村养老何去何从..............................................................................................15

四、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15 1.发展社区养老....................................................................................................15 2,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18 3,社会福利状况对人口养老的影响....................................................................21 参考文献......................................................................................................................23

摘要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成本是由享受养老金的离、退休、退职人数和人均养老金给付水平决定。截至2005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5亿人,其中4367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4040亿元人民币。从人均养老金水平来看,1986年为1001元,到1998年上升为5972元;同期职工平均工资从1329元上升到7479元,平均每年增加15.5%,人均养老金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从人均养老金占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即工资替代率来看,1986年为75.3%,1998年上升为79.9%,1992年为84.8%。1990年代以来,随着工资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仍保持80%左右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工资替代率。1990年到1999年,我国离退休职工数由3201万人增长到3727万人,年均增长5.5%;与此同时,养老金支出由396亿元增加到2421亿元,年均增长22%,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13.4%上升到1999年的24.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被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也将迅速上升。1978年,我国退休职工数与在职职工数的比例为1:30.3,1999年上升到1:3.7;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4,2050年达到1:1.8左右。根 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下,我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的政策和行动。澳大利亚在管理老龄化人口中重视政府的作用。瑞典作为社会福利型国家,历来重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不仅制定了养老、敬老、助老的长远计划,还出台了与政府计划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养老、敬老、助老配套政策。曾被世人赞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对社会养老、敬老、助老十分重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人口问题,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养老、敬老、助老的方针政策。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研究和重视社会老龄化问题,这些国家的政府把养老、敬老和助老作为重点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人口问题而加以高度重视。巴西政府制定出台了社会救助养老保险计划,以此来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巴西社会面临的养老、敬老和助老问题。阿根廷、南非等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具有国家行为的社会救助养老保险。

养老问题问题对中国的影响,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较大,在1949~1958年和1962~1973年的两次生育高峰和实施计划生育后的出生率锐减,使得这两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时,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在其它时间段内,人口老龄化速度又开始放缓。由此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时间上呈现出不规则性。外国老龄化人口管理对我国的启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同时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人口老龄化,对 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难题。但是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严重滞后,要全方位地作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时间十分紧迫。国外发达国家在老龄化人口的管理上觉悟早,发展时间长,对我国的老龄化人口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项目创新点如下:1)发展社区养老的必要性,2)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3)社会福利状况对人口养老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 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是凸显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2)、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 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2.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科学技术进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期望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更多的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又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加严峻,不加以认真对待,必将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全世界都在为老年事业积极地努力。因此,本文以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元素的相互影响为出发点,试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关领域做出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寻找老龄化社会的经济规律和特征,为全社会更好地适应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己经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己达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5亿,占同期总人口31.27%,届时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的口益严重,我国需要赡养和照料的老人数量持续增加,造成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会有一定幅度下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一定隐患。另一方面,城乡愿意到养老机构长期居住的老年人总量增加,而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当前,在我国,由于城市政府在养老中的定位不清,导致承担的养老责任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公共财政能力 不相适应,城市政府在养老中存在明显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致使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很不完善,难以应对口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于城市的管理、发展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应对老龄化对城市发展的冲击。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与日俱增,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青壮年一代面临着较为繁重的赡养老人的压力,建设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显得意义重大。人口老龄化使得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减少,城市发展的大力日渐不足。同时,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使得大量的财政资金流入到了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投入方面,这必将使得城市发展所需的资金减少。探索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这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完善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2)、有助于城市调整人口政策,储蓄自身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实现城市人口管理转型。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吸引与汇集城市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各种人力资源。城市人力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基本前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程度在在一定程度受到人力资源存量的制约;同时,城市人口作为城市消费的主体,为城市消费的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创新城市人口管理方式,适时地调整城市人口管理政策,进而不断推进人口管理由传统的“管理”向“服务”转变。

3.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 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老龄人口养老的现状

1.国外养老现状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2%。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

由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比较强,老人大多不采用家庭养老方式,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 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该种模式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照顾精力和照顾意愿的老年人。

2),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

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

3),机构养老,即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老年人可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从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再分级,日、德分成六级。不同级别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主要 有以下几类: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

4),其它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养老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模式:

(1).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

(2).以房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它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房产蕴含的价值提前变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来源。

(3).旅游养老:国外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欢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从而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旅游机构也乐于为老年人服务,并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使老人免除游玩中的后顾之忧。

(4).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洲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

(5).异地养老: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费用标准等的差异或利用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别,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如美国就建立了大量的“退休新镇”、“退 休新村”,吸引老人移居养老。

(6).乡村田园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国外一些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会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嬉水,颐养天年。2.国内外养老现状的区别

1),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2)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4)城乡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1900万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2),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1)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 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2)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都逐一去探究,但是我们可以从最突出的现象着手。公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部分人需求,民办的养老机构更趋向于利益。国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毕竟有限,解决这一难题难免要靠民办的养老机构。民办的养老机构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经营,如果没有国家的鼓励与扶持,但就地皮这一块就够呛。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实施建设,就要考虑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扶持措施,使他们保持微利并且可持续发展,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参与,才能逐步解决一床难求的问题。(3)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凸显。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关怀。三年一代沟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是空虚、孤独的。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学、银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关怀,也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营造一个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是必要的。

三、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近年来,国家提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就中国的养老现状而言,居家养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差、配备单

一、服务水平差、资金有限等诸多问题。而这种居家养老概念还忽略了一类人群,那就是农村居家养老。中国老龄化严重,其中农村老年人占60%以上,而农村养老虽然有低保、医保。但是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为老服务机构基本没有。空巢,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青壮年外出打工使“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即使出外打工的青壮年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留守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让人不禁想,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四、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1.发展社区养老

为适应社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在继续搞好社区老龄工作的同时,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形成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网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现就搞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工作思路,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构筑以市场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2),工作目标

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保障特困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出发点,社区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

3),服务对象和内容

服务对象:一是居住且户籍均在本社区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或属于低保对象且子女同时享受低保待遇无赡养能力的老人,可申请享受居家养老免费日托服务。二是居住且户籍均在本社区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的“空巢”或社会老人,可申请提供有偿、低偿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项目。

服务内容:

1、提供日托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餐炊和娱乐项目,含中、晚餐及午休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休闲健身活动服务。

2、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主要服务内容:①帮助老年人搞好个人卫生护理工作;②上门为老年人做(送)饭菜、进餐、喂药等;③帮助打扫老年人住宅卫生;④陪同老年人就医或外出活动;⑤陪同老年人聊天、读报等心理疏导活动;⑥其他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

3、提供文娱活动的主要服务内容:①棋牌室、图书室等休闲场所;②组织老年人书画、演唱等业余团队;③老年人健身活动场 所。

4),工作措施及要求

要积极配合,发挥职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与辖区内的医疗、家政、维修等服务网点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网络。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配合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健康教育等服务,普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社区服务站要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维修、中介等优质、优惠的服务。要设立求助热线,发放服务指南,建立网上服务平台。

要组建队伍,加强管理。一是要明确专职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职人员以2名为宜,原则上优先低保对象、下岗工人,并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二是要组建志愿者队伍。要将社区党员干部、爱心居民和辖区内学校的学生等方面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务。三是要加强管理。要规范老年人服务项目,并按照适当收费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益性岗位专职人员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配置,并由社区统一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帐目清楚、专款专用,严禁挪作它用。社区监督委员会要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定期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

6),社区对所有各类老人都要登记在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特别是重点需要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上门服务,做到有人问、有人管。继续采取志愿者与空巢老人、低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帮扶结对子的形式,定期上门无偿或低偿服务的形式;社区干部包片负责的形式,左邻右舍互相关照的形式,60岁左右的老人 帮助70岁左右老人的形式,“4050”人员与老人定期、定时、定点帮扶结对子进行有偿服务的形式。

7),要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明确专人负责,精心组织实施,要按要求建立健全老年人档案和服务网络,及时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相关信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活动,使居家养老服务真正惠及广大老年人。要加强宣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争取吸纳民间资本和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要加强管理,确保居家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1),走出对老年人口再就业的认识“误区”,消除“老年歧视”现象 1999年国际老人年,联合国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原则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但事实上,社会上对老年人口就业存在歧视。其中一个误区是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与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影响了年轻人就业;另一个误区则表现为过低估计老年人的思维和工作能力,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老年歧视”现象。我们要通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促使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出可能的贡献,而不应把他们看作是社会或家庭的负担,从而最终消除“老年歧视”。2),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保障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安排。要做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规划工作,为其提供政策保障。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相当部分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办法措施,确定开发的基本原 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对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些规定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一些政策空白点要认真研究补充。

3),适时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

中国目前的退休制度呈现的是一种“早进早退”型与“晚进早退”型并存的退休模式,即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的文化素质不高的低龄劳动力,迫切的需要安置工作岗位,而一些年富力强、有多年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作者,受到“早进”的压力,迫于现行退休制度在年龄上的硬性规定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界限,符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的基本原则。中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而在这个年龄段中,他们的大多数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如果退休年限推迟4-5年,平均达到60岁左右,则养老时间会减少4-5年。若每个职工多工作而少消耗5年,就相当于为社会和家庭多做10年的贡献。此外,可以考虑对老年人口就业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如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为上限,每周20小时为下限,使他们可以适时调节工作节奏,保证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的产业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需求、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促进老年人就业、把老龄化的压力变为动力的良策。老年人有其自身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晶化智能”。有些职业由于其特点,越老越能体现其优势,如书画家、医生、法官等。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要适当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劳动的有关产业,如老年家政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饮食业、咨询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产业。5),提倡和鼓励离退及“二线”人员再度创业

离退及“二线”人员虽然已经或者将要进入老龄阶段,但他们之中不乏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经验丰富、有继续从事劳动的能力和条件者。因此,要努力开发老年人的潜力,支持他们继续劳动,或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来领办、创办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事业、企业,不仅顺应了老年人的物质及精神需求,使他们能够发挥余热,夕阳增辉,同时也是减少社会消耗、增加社会财富的有效措施。6),努力发展老年教育,大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老年人口主动、自觉、持续的学习,既是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也体现知识社会特征的重要标志。要健全老年教育网络,完善老年教育内容,探索老年教育管理方法,使老年人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门要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改变对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年龄限制,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形成不受特定年龄阶段限制的开放式入学制度,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

7),有效利用国外的成功模式,全方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日本在东京设有银色人才中心协会,各都、道、府、县设有“银色人才中心”总数600多个,形成严密的组织网络体系,是具有半官半民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社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日本的老龄化比较严重但是未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太大的阻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立足实际,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网络状体系,连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全方位有系统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组织设置服务机构,负责处理老 年人才的一切事宜,使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尽快提上日程。8),制定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就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是劳动人口再就业行为规范化、有序化,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制定保护老年人劳动权利的再就业法,禁止以年龄为条件歧视或禁止老年人口再就业。以立法形式保护退休人员再就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任何单位不得寻找借口扣发或者减发再就业人员的退休金。再就业所得报酬达到纳税金额的应照章纳税,不能巧立名目额外收费。老年人口再就业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用人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为老年人口再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3,社会福利状况对人口养老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是对社会福利特别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它不但增加了政府社会福利的开支,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尚有500万甚至更多贫困老年人口,需要社会的救助。而且,城镇中由于一些企业违规、破产等不定,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都十分困难,需要社会保障给予救济的老年人与日俱增。由此引出的社会福利的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福利改革,不是盲目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必须把清脉搏,对症下药,以引进市场机制为突破口,以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将潜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为有福利服务需要的社会成员服务。在政府宏观控制下,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国内的社会团体、企业、社区、个人,积极参与兴办老人福利服务机构,逐步推动形成一个行业、一门专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则需要对全社会的老人的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出发 展规划,并用经济手段按照规划来调整布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服务机构分类分级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标准,同时要成立监督机构和组织,建立完善的服务机构的效益和效率的评估制度,对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协助政府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种种弊端,真正使我国的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我们整个社会迈向老龄而不是迈向老迈,永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英:“论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黑河学刊》[J],2006

[2] 张绍合、贺建林:“从抚养比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政策取向”,《 当代经济管理》,2007(4)

[3] 万克德、夏国强:“中国老龄在业人口状况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82、1990、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 [5]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4 Revision and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3 Revision, http://esa.un.org/unpp.[6]潘锦棠.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六十年[J].马克思主义与现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6篇

关键词:“多层多向”课程体系 外语教学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大学外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在充分肯定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大学外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并未很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生的主客观要求,同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差,即,课程体系与学生本专业不能相结合。对此,本课题提出“多层多项”的课程体系建构,即针对学生英语基础的多样性层次和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设置,使不同学生获得多样性外语教育和训练,进而提高大学外语教学质量。

(一)教学课程设置适应学生主客观需求。目前,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来组织教学,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观性和参与性。教师要正确分析学生英语基础的层次不同以及学生不同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英语基础层次高低不同。来自不同教学质量地区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差距较大,却在相同的教育目标下学习相同的内容。为提高并促进英语水平提升,大学英语教学需因材施教,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能。这就要求教师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正确处理教材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实施不同的补救措施,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教学评价。本课题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成功总结了我校小班分级授课教学模式的经验,即新生开学进行初始测试,按照成绩高低,从中间掐齐,分为AB两个班级,由两位教师任教,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考察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层次不同而进行分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掌握好学生的个性差异。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求知欲强,同时他们的竞争意识也更为明显,“要面子”心理和好胜心强。语言练习时“羞于开口”等不利心理因素较多。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对此,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总结如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例如,课题理论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正式讲授课文前,先进行课堂导入,提出趣味性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大大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学生对于接下来的文章学习有兴趣。同时,教师尽量使教学内容丰富,逼真,有趣。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求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课件中适度加入动画或语音视频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

2)增强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心理。如我校对新生进行“学前”教育,使其了解英语学习的各种要求,提高其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制定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考评办法,扩大考评范围,促进其英语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监控和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技能训练;支持各学院组织多种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活跃大学外语学习氛围,努力营造积极的英语学习大环境。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不能要求他们统一的高标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使说的慢,说的不完全正确,只要对学生而言已经是进步,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而非不分个体一律高标准严要求的“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就能逐步达到目标的信心。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树立信心的机会。如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组织英语演讲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的题目亦不相同,难易不同的方法使同学们能够很好地完成各自的题目,从而获得自信和兴趣。

(二)教学课程设置增强相应专业性外语应用能力。如今英语早已深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逐步调整教学中的技能培养内容和课堂内容的比例。多数中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具备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内心更倾向于实用的,对他们将来就业有益的内容。通过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本课题在我校公共外语学院中抽出专业素质较高的几位教师配合课题的实践性研究,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选修课增开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并针对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日常上课沟通中适度输入与该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从单一的听﹑说﹑读﹑写转化为与学生专业紧密相连的双管齐下,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同时还能自觉扩展课堂教学效果。经过一学期学习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更加透彻。可见,增加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对本专业的学习具有辅助作用。

(三)建立适应“多层多向”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自身品质修养,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直接影响高校外语教学成果。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决不能简单被动地进行“鹦鹉学舌”或“填鸭式”的传授手段,而应该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我校主要进行了针对学生基础,组织教师制定“四级”通过率指标,提高教学质量;定时、定点、定题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教研活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调整各校区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建立灵活的教师进修制度,拓宽教师眼界;多做示范课﹑观摩课,集思广益。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得到稳步

提高。

总之,探索构建以“多层多向”为核心的高校外语教学课程体系,既可使大学外语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外语方面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又可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和应用能力训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崇梅.英语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7篇

外语实验教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 也是外语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 外语实验教学注重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发展和运用, 相应的实践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效率, 加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对外语通用型和专业型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 如何将前沿的技术发展、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与外语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既是摆在外语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面前的契机, 也是一种挑战。

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将已有的外语实验教学模式与手段进一步发展完善, 统合成一套能够突出外语学科特色、重基础求创新、具备高度可共享性和可拓展性的开放型体系, 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不同需求。具体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第一层次扎实语言基础教学;第二层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第三层次大胆推出创新型实验,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多年积累已形成成熟的基础语言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 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以顺应“全球化”的时代变迁, 一方面以语言为桥梁, 开拓学生视野, 另一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提升人文素养。

同时, 进一步明晰专业外语实验教学的模式, 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能力, 使得公共外语实验教学和专业外语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三、实验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在语言基础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教学。

以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丰富多媒体外语学习资源, 面向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视听、写作、翻译和沟通等各角度全方位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实践的环境, 强调代入感、真实感体验, 实施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践学习, 构建外语实验教学所涉及的课堂、网络与实践三项结合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 拓展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效率和语言实践能力;

2、在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上, 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语言互动实验教学。

以培养学生在外语真实情境下进行各种实用或专业性交际时外语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成立由专业 (外籍) 教师负责的各种实践性活动, 如外教参与的外语工作室、响应社会需求进行的外语笔译和口译实践。同时, 通过上述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术兴趣提供专业性支持与帮助, 设计各种语言学习活动, 掌握高层次外语学习资源的处理、利用与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素养;

3、在科研创新方面, 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语言研究与设计的实验教学。

根据外语学科特色, 将目前已有的实验中心进行规划设计, 凸现各语言实验室的不同功能, 如语言学实验室 (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等) 、口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等等, 教师通过语言研究和实验设计, 应用于语言学研究, 并进一步将形成的成果反哺到实际语言学习和转化实践中去, 形成教学和研究的共同发展。

四、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方法

第一、提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外语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 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整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应用于实验教学, 另一方面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的支撑。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实质上是一个学科交叉的过程。如何让专业教师及时将学科成果引入教学, 又如何让实验技术人员深入理解外语学科的特点和需求, 需要两方面的协调与共同努力。

第二、整合现有实验设备, 合理引进新技术手段, 积极开展创新型实验。外语实验设备主要包括视听、同声传译等课程教学设备, 以及语言学研究需要的语料库、心理测试等相关设备。将现有硬件设备有效地规划和利用、进一步丰富软件资源以实现共享和拓展。同时, 合理引进新技术手段, 例如当前前沿的VR虚拟现实技术与可穿戴技术, 学生带上相关设备之后, 置身一个极具现实感的虚拟环境, 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深入体验相应的语言与文化, 也可以与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

第三、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体制, 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 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体制, 引导专业教师积极改革创新;以及引进和培养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保障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

五、最终效果

在构建多层次外语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现有的基础上实施焦点性的探索, 以相对成熟的外语实验教学课程带动相对薄弱的实验教学课程, 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最终形成良好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拥有了省级示范中心的基础, 加上专业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热情和关注, 该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发展势头良好。

六、结语

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体系一直以来是外语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 本次的多层次外语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以当前数字化语言学习的大背景, 将外语学习、外语研究以及外语实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三层次四模块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 改变原有的以学习语言本身为主的实验平台, 使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有效, 更吸引教师和学生;

2、强调现有资源的整合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强调外语学科特色, 扎实原有基础, 积极发展创新, 实现了外语实验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多层次立体课堂会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8篇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年以来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律师培养计划”及“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探索校企 (科研院所) 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极大地推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在“卓越计划”的指引下, “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在全国各大高校也蓬勃展开。由于教育部的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尚未正式启动, 各高校目前都处于探索实践过程中, 因此关于“卓越会计师”的内涵, 学界尚无规范的定义。本文认为, 卓越会计师应是掌握扎实会计金融税法等专业理论基础, 精通会计实务, 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 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基于上述背景, 笔者结合所在院校“会计创新实验班”的实践, 就会计课堂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索, 旨在构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统一的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 以实现高素质会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多层次立体课堂会计教学体系的内涵及基本架构

本文所指的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课堂”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培养五能 (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考证能力、参与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并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中心。“三个课堂”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计划内专业理论教学, 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 包括会计模拟实习、财会软件操作、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理论和实践教学, 以实践教学为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如企业 (事务所) 实习、财会知识竞赛、创业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成长沙龙等。

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三、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1. 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即计划内理论教学, 是学生获取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的主战场。应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原则,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 重点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及传统考核形式导致的知识衔接困难、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和能力等问题。

(1)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如增设企业家素质、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经济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 以拓宽学生视野;精心选定教材和教辅材料, 如《审计》、《税法》等课程选择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作为教辅教材, 从而更好地体现卓越会计师培养注重实践力、考证力和科研力的特点;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课程组之间及课程组内部老师的沟通交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 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

(2)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广泛开展基于情景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及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互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管理会计》的定价决策部分, 创设外商低价订货情景, 让学生分别充当总经理、营销部门经理、生产部门经理及财务部门经理, 从成本 (完全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 、收益 (总收入、总收益、边际收益) 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生产能力及订货条件下是否接受特殊订货。在针锋相对的激辩中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使学生体会到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才是最优决策, 从而自觉摒弃狭隘的部门意识、增强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

在《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法部分, 鉴于传统教材中对作业成本法的介绍仅局限于产品生产过程, 笔者通过介绍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车辆和通讯工具管理中GPS作业成本法的成功案例, 说明作业成本法在销售、后勤管理等非生产过程的费用控制中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2.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 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环节。在传统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实践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注重实践方法传授忽略创新能力培养、毕业论文质量低下、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难以监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一是增加会计模拟实习、商务统计等实践教学课时, 增开SPSS等统计软件应用、EVIEWS软件应用等实践课程。二是在课程设计环节, 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将实习教学分为认识实习1、认识实习2、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环节。认识实习1安排在第4学期, 旨在熟悉会计核算基本业务及财务软件操作, 以实验室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认识实习2安排在第6学期, 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数据资料的收集查阅能力、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内容可以是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财务分析, 要求学生必须登录相关网站下载第一手真实数据并进行原创性分析论证, 任何抄袭行为都视为作弊。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 依托学院的经济管理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将原来的分散实习改为ERP沙盘模拟, 通过不同学生担当企业的CEO、CFO、CMO、CPO等不同角色进行全真模拟, 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锻炼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 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 和就业基地进行岗前实训, 以熟悉财会工作流程, 为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 改革论文指导和写作方式。一是实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导师一贯制”、“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和选题一贯制”改革。学年论文主要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研读和综合归纳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选题方向, 完成不少于5 000字的文献综述, 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研究基础。在一年多的密切接触中, 老师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论文和实习指导, 观察并从中发现好苗子培育优秀毕业论文。二是引入论文写作和实习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学院从合作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科研院所特聘教授, 提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 全程参与实习和论文的指导。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真题研究, 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升科研能力。

3. 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是计划内教学的重要补充, 不断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计划外教学活动, 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科研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 (1) 邀请实业界高端财会人士及本校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教师主讲, 内容涉及会计理论前沿、会计实务热点难点聚焦、会计职称及CPA考试辅导等方面, 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兴趣方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考证能力。 (2) 组织学生科技论坛, 每期由学生选择若干感兴趣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主题, 由学生分工主持、主讲和总结, 其余同学参与讨论或辩论, 老师作为嘉宾点评, 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思辨能力。 (3) 组织高年级学生寒暑假赴合作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熟悉会计和审计业务流程, 实现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增强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创业指导和课外竞赛活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多层次立体课堂体系建设中应深入探索的问题

1. 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如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重视共性培养、忽视个性发展, 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忽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等, 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必须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立足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 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2. 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如何变模拟实习为全真实习。

以手工模拟实习和财务软件操作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会计实践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会计核算主体的虚拟性, 从而会计实务操作所需的数据资料不真实, 学生的校内实践始终处于模拟演练状态, 缺乏真枪实弹的会计岗位角色意识, 即便近几年普遍采用的ERP电子沙盘模拟实习也无法根本改变这一局面。鉴于此, 加快财务会计实验室建设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学校合作共建校内财务会计全真实习平台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所在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财会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由学校提供场地、计算机等软硬件设备、配备大部分师资, 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部分导师及实习机会, 利用合作企业 (同时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 提供真实的会计核算原始数据进行实务操作, 使学生足不出校门就能体验真实的会计核算流程。这对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 如何进一步完善第三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激励。

第三课堂的计划外实践教学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松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 今后的改革和研究重点一是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 丰富和拓展第三课堂的教学内容及实现方式, 实现学生知识层次的提升和横向拓展;二是如何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 将原来不定期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论坛等活动常态化, 通过引入第三课堂学分制管理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张弛有度的第三课堂课程体系。

4. 三个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进一步衔接整合。

一方面应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的阶梯式提升和涟漪式扩散模式将第一课堂的会计理论教学内容拓展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应研究如何将第二、三课堂实习实践中获取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高度, 或利用理论知识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以案例的形式丰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

5. 三个课堂教学资源如何进一步协调与共享。

三个课堂在教学资源的占有使用方面既有协同共享、也有矛盾冲突。协调好矛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冲突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第一、二课堂学时的分配、学生对课内课余学习时间的分配及教师资源的相对稀缺上。

基于卓越会计师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应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学生方面, 应合理分配时间精力, 在保证计划内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第三课堂活动, 防止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在教学资源的共享方面, 可以是教师资源的共享, 校内理论教学的老师同时担任实践实习导师、论文导师及学科竞赛导师等, 企业、事务所导师同时兼任理论课讲师等;也可以是第二、三课堂实践实习基地的共享, 资源共享方式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课内拓展到课外, 也可以通过教师将科研课题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形式实现三个课堂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涂冰艳, 廖康礼, 蔡报纯.“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财会月刊, 2012;11

[2] .许云鹏, 高旋, 陈思荣.黑龙江省卓越会计师培养统筹与衔接的方案设计——“高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模式.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1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9篇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多从宏观上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研究。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及其相应的教学过程,这在不同类型高校有明确的体现。但目前许多高校同时具有多种层次结构的学历教育,虽然不同层次的教育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对于从专科到研究生的不同层次教育,同一课程的授课往往由同一教学团队承担。因此,构建适应不同层次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十分重要,但有关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较少。

1构建多层次分离工程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青岛科技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已获批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因此,针对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研究十分必要。分离工程是化工与制药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针对构建不同层次分离工程课程体系开展研究,其意义在于:

首先,构建不同层次分离工程课程体系是适应不同生源的要求。我校四方校区化工专业在原有本科一批次招生基础上, 从2013年开始招收英才班。成教与高职学院也设有化工本科专业。2010年我校高密校区应用化工技术专科和化工本科二批专业开始招生,使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结构层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含盖了专科、本科 ( 英才班、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高职) 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因此,从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出发,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不同生源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变目前教学层次模糊的现状。其次,化学工程与工艺是我校主干专业,分离工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程在2009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因此,以分离工程课程作为试点,对于针对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开展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最后,建立不同层次化工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也是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

2分离工程多层次课程体系构建

2.1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2009年2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我校主编的 《分离工程》教材,该教材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通用性,尽量满足同类专业院校的需求,并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推荐教材。同时,编写了 《分离工程例题及习题解答》 作为 《分离工程》 的配套用书。 为了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2012年分离工程教学团队又编辑出版了 《分离工程 ( 英文版) 》教材。该英文版教材可以与中文教材配套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上述教材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从2010年开始,我校开始招收应用化工技术专科。通过近几年教学发现,由于专科生源的基础和培养目标与本科有较大不同,采用与本科相同的教材并不能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因此,编辑与专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的教材十分必要。

2.2打造多媒体课件与网络平台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增加, 同时面对这么多学生很难做到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交流,建设课程多媒体网络平台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是指在多媒体平台上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实施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将课程中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和叙述清楚的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概念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分离工程中文课件中精心制作了较多的Flash动画及配音视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可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5]。但该平台主要针对本科教学打造的,并不能完全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为此, 多媒体网络平台的拓展与提升工作应与教材改革同步进行。

3分离工程双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3.1设计适应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

作为一所应用基础型高校,长期以来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和一般技术人才。随着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考取研究生,其中很多考取国内985和211高校。在这种新形势下,单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即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适当兼顾基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地设计难易有别、基础与应用并重、统一性与灵活性兼备的分离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并根据课程体系设计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基础研究型培养特色按照英才班、一本、二本、高职、专科的次序逐渐削弱,而专业技能型培养特色依此次序逐渐增强。对于英才班学生,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为重点,适当兼顾工程理念。英才班应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以此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不断补充有关分离理论的前沿研究进展。着手建设适用于专科生使用的化工分离技术教材,完善典型化工分离过程教学案例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2教学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各有侧重

多年以来,分离工程教学团队在山东省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应多层次教学要求的教学新方法。对于英才班学生,探索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由教学名师结合科研工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在普通本科分离工程双语教学实施的基础上,探索英才班实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对专科层次学生应多采用 “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对专科层次学生应多采用 “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 这部分教学工作主要由青年教师承担,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化工学院从2013年才首次招收英才班,尚无培养先例,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都需要探索。专科也是时隔多年又恢复招生,目前也多采用 “本科压缩型”模式,在培养体系构建方面需要进行改革,突出专科教学和培养特色。因此,探索构建适应不同层次培养需要的分离工程课程体系十分重要,也可以为化工及其它专业相关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摘要:介绍了在化工专业开展分离工程多层次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化工专业从专科到本科(一本,二本和英才班)等不同层次的分离工程课程教学,阐述了构建适应不同层次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按照各类基础研究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和一般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设计难易有别、基础与应用并重、统一性与灵活性兼备的分离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并根据课程体系设计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10篇

近二十年来, 世界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逐渐融合了技术取向和科学取向, 一些大学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 不断改革各自的工程教育, 开始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迄今为止, 美国实行工程教育的高校已有900多所, 约占全美高校的1/3;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也有一大批知名高校实施了工程教育模式。由于我国工程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 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 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只能创新, 走建设中国模式工程教育之路[1,2,3]。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 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 2010年教育部牵头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3年, 山东省开始实施“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建设,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功入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实践教学体系, 构架优良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高质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关键, 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切合实际, 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低。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普遍存在实践内容与工程应用结合程度不足、各实践环节相互关联较差、职业思想意识教育欠缺、合作培养企业缺乏积极性等共性问题, 无法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4,5], 因此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实践教育是培养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基本理念。

一方面, 部分学校职能部门或教师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性”工作, 且缺乏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双师型导师的参与,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设计, 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指导与设计。另一方面, 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参与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应为学生在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创造工程实践环境, 是工程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般为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 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政策和经济效益刺激, 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缺乏积极性, 甚至借故推脱, 不愿意学生去实习, 即使能够到达现场, 也很难保证实习质量。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建设。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 该专业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环节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甚。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同步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既熟悉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科研经历。然而, 高校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 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越来越少, 同时教师数量不足, 师生比大幅提高, 教师负担较重, 无法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支持资源建设

1. 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基础、四个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 一个核心是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核心。

(2) 两个基础为实践平台和指导团队, 是支撑培养体系正常运转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实践平台包括在合作培养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实验室。

(3) 四个层次是指整个体系由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和企业综合实践层组成, 各层次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完成。 (1) 基础实践层, 包括基本素质模块和实验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入学教育及军训、公益劳动、学科导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等组成, 实验模块由学校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课内实验环节组成。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生存根本”的基本理念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 专业实践层, 包括工程训练模块和综合实习模块。工程训练模块包括工程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机械制图测绘等实践课程, 该模块主要依托于大学生实训中心开展, 主要培养学生对技术工具及加工方法的掌握和图纸的基本绘制能力。综合实习模块包括驾驶实习、认识实习、内燃机构造拆装实习和内燃机制造工艺生产实习, 主要为了强化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和工程技能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实践层, 包括社会实践模块和科技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依托社会实践环节开展, 主要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和相关行业的了解, 确认适合的职业定位, 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 可增强其就业竞争优势, 等等。科技创新模块依托专业设计与制作实践课、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开展, 主要为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企业综合实践层, 包括企业学习模块和工程研发模块。企业学习模块依托企业学习实践环节开展, 包括标准化学习、质量管理体系学习、观摩生产线、参与工艺制定及设计等内容, 主要培养学生对技术规范的认知与实践, 让学生现场体会设计及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及所依据的技术规范及企业文化, 等等。工程研发模块依托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和毕业鉴定实践环节开展, 企业根据研发部门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依托现有研发项目, 为学生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 使学生在参与工程研发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环节, 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中, 通过真实项目的操作达到提升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

2. 制定了实践体系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

在充分吸收企业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前提下, 针对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各个组成环节详尽的课程标准 (标准中突出企业的主导和引领地位)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各课程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建立以素质、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多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 评价标准包括详尽的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 依据不同环节的性质差异确定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并进行量化, 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3. 加强了指导团队建设。

指导团队的建设着重于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能够有效地将工程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 提高了学校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 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研究和开发合作。一是使已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二是使已经具备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工作的经历, 采取了与企业进行工程项目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方式, 教师可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和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另一方面, 对教师队伍中工程实践经历不足或是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 采取了集中训练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一是通过与企业的技术项目合作、专题训练等方式派遣到相关企业进行每年至少累积3~6月的工程实践, 熟悉生产过程、工程技术和管理;二是在校内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 实行“一对一”的互相帮、带的长期培训方式。

(2) 聘用了企业导师。在卓越工程师实践培养过程中, 企业导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施了“企业导师核心化”的指导思想。一是聘请企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全部校内实践环节, 在培养中采用“企业导师、校内实践中心专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复合式团队指导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工程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工作, 使工程元素提前融入校内教学, 使学生进入企业前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在企业综合实践层的培养中采用“企业导师为主、专业教师辅助”的双导师模式, 企业导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生产学习、毕业设计选题及其实施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 负责对学生进行工程师专业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

4. 强化实践平台建设。

实践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本专业在校内实践平台和企业实践平台两方面开展了系统建设。在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方面, 依托学院车辆工程与交通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省级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山东理工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等, 加强了仪器设备投入、实验实训规范化管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建设, 划拨了专门经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加强了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在企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 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 建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专用实践教育中心, 设置了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运作, 建设了实训、实习的专用场所与设备, 聘请了企业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 充分利用了企业工程设计资源和导师队伍, 使企业综合实践层的教学任务落到了实处。

四、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优势与特色

1. 构建的“一个核心、两个基础、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本体系中, 各校内实践层次中均高度融合了工程实践内容, 既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知识, 还可以提前掌握丰富的工程应用知识, 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为企业综合实践层的快速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企业实践层次中,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以项目引导培养, 学生通过深入参与项目研发, 可充分提升其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2. 与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用实践教育中心, 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的双赢模式。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 建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专用实践教育中心, 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和主导地位。在实践过程中,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一份子, 既可以使实践教学完全融入工程研发过程中, 保障了学生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又可以使学生成为企业研发的鲜活有生力量, 促进了企业整体研发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 学生取得的有效成果与企业共享, 互惠互利, 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效果。

3. 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有效保障了培养质量。质量评价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 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是提升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

五、结论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核心培养理念下, 构建了适用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个核心、两个基础、四个层次”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体系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同时强化了指导团队和实践平台的建设, 可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弋涛, 朱丽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6) :22-24.

[2]李云春, 李敬民, 韩利红, 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S1) :49-50.

[3]周永, 夏玉英.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7) :77-78.

[4]刘全忠, 王洪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2 (12) :40-42.

扫描国外多层次养老体系 第11篇

日本:设施齐全选择多

为了维护老年人权益,日本制定了多部法律,并且建立了种类多样的养老设施。

由于日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居老人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问题,日本的市町村都设立了名为“高龄者中心”的休闲设施,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使用。

除了高龄者中心之外,日本还有大量与老年人有关的养老设施,包括可以利用“护理保险”的“特别养护老人院”和“护理老人保健设施”,以及民间运营的“收费老人院”和“带服务的老年人住宅”等,服务内容、居住目的、入住条件等各不相同。

“收费老人院”是提供护理服务、日常生活服务、机能训练和开展集体文娱活动的民间养老设施,需要完全护理的老人和健康老人都可以入住。“收费老人院”的特征是,为了入住要支付一次性的赞助费,从数百万日元到数千万日元不等,有的甚至达到1亿日元以上。

老年人希望在住惯的地方安度晚年,但是对一个人生活感到不安或者需要护理,可以选择入住“带服务的老年人住宅”,这种设施可以利用“护理保险”,有护理师和护工常驻,提供24小时巡回访问服务。与“收费老人院”不同的地方在于,“带服务的老年人住宅”要签署租赁合同,所以不用缴纳赞助费,但是需要缴纳押金和礼金。需要护理程度较低的老人多选择这种老年人住宅。

“集体住宅”以所在地的市町村居民为服务对象,供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结成一个小组(5至9人)共同生活。这种住宅既有自己独居的空间,也有集体活动的空间。在专业人员帮助下,入住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分别承担做饭和清扫等工作。“集体住宅”最大的优点在于老年人能够享受家庭团圆般的乐趣,而且比“收费老人院”要便宜。

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因没有亲属、或者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而难以与家人一起生活,尽管不需要护理,但是身体功能下降,独立生活有困难,还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补贴,以较低价格入住“低收费老人之家”。

“特别养护老人院”是社会福利机构和地方政府等运营的公立老年人居住设施,以日常生活护理、机能训练、娱乐等为主,与“收费老人院”相比费用很低,但是需要护理的程度要达到5级才能入住。出于经济原因难以在家里护理的老人可以优先入住,所以很多设施常常有两三百名老人在排队等待。

荷兰:医疗护理送上门

鉴于资金、设施、人员等多方面实际难题,荷兰的养老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按照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实际状况来分别安置。而在每个不同的层次中,政府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实现兼顾个性化需求的照顾。

首先,荷兰政府鼓励所有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当然,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他们多数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对那些可以独立日常起居生活的老人尽量留住在自己家,国家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补贴。

对于一部分可能会因为疾病行动不便,自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的老人,政府在这方面积极推进“家庭自动化”进程。例如,通过特殊程序提醒老年病患服药等。国家对此也给予一定补贴。

再者,从基础设施上保证每个小区(或标准区域内)拥有一个保健机构,可以为小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定期派送护士进行保健服务,同时会采用一些义工为老人定期上门打扫卫生。

对于所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荷兰政府制定了“寻求帮助门槛低”、“小区保健服务机构到位”和“转诊直接及时”等目标。

因为一些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房产问题,同时他们希望能够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又能有一定的私人空间等,建造适合的“老年人公寓”成为荷兰房地产市场的另一需求。

这种老年人公寓小区拥有自己的餐厅、活动中心场所、专门的物理理疗诊所、心理医疗诊所、健康指南诊所及服务中心等配套齐全的设施和服务。老年人公寓种类齐全,基础设施分配合理,不仅满足老年人拥有私人空间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其日常社交要求。

根据荷兰政府信息,到2018年,荷兰计划每年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额外提供3.6万至4万套专门适合老人居住的公寓。

对于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或者患有严重疾病需要有人专门护理的老年人,养老院成为荷兰养老体系的集中保障。养老院与“老年人公寓”在性质、规模和层次方面基本相同,只是在医护方面会有额外关注。即便是老年人瘫痪在床,荷兰政府还是鼓励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政府可以做到的就是将“医疗护理、日常护理天天登门”从而满足老年人护理的需求。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住在家里和住在养老院的区别也就不大了。

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荷兰较好地解决了养老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使得多数老年人都能够在各方面得到较好的保障。

新加坡:养老要靠公积金

新加坡的养老设施体系分为几个层次,最为人熟知的是医院和养老院体系,主要服务于需要住院或寄宿照料的老人,床位数加起来超过1000张。入院标准严格,除了身体不便,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如曾雇用家政人员但行不通,也没有办法在家中养老或无可以承担赡养义务的亲属。

第二个层次是社区养老体系,包括28家日间康复护理中心和9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日间护理中心,还有一些照顾晚期病人的日间护理中心。

第三个层次是上门提供养老医疗和看护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包括11家看护服务提供者和8家上门服务的医疗服务机构。

在具体的设施运营中,政府很少直接建设和运营养老院,主要扮演标准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大部分的养老和护理机构交由非营利机构和私人业者运营,政府根据原则给予财务支持,尤其是非营利性的社会企业。

新加坡也对家庭养老给予许多支持,如覆盖八成居民人口的组屋出售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并对希望与老人同住或在父母附近居住的申请者给予一定的照顾。政府也向雇用外佣全职照顾老人的家庭提供一定补贴。

不过,这样的养老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带有强制储蓄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必不可少。中央公积金体系并不带有再分配的色彩,首要功能是养老保障,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医疗保障和住房、子女教育等功能。一般家庭养老主要靠老人自己的公积金,也有少数是老人住房的“反向抵押”,即将住房抵押给政府,换取每月支取的款项。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般老年人仍会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赚取收入,如保安、保洁等,也会尽量推迟开始提取公积金养老的时间。如果年轻时没有积蓄,晚年就可能比较辛苦,只能依靠政府享受最低水准的保障。

美国:分步跨进养老院

打开美国电视、新闻网站,“何处养老”、“养老问答”等文章、节目或广告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这个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其实并非福利国家,因此人们必须提早认真规划个人财务和退休后的养老路线图。美国阶梯式养老体系种类多样复杂,适用于不同需求的老年群体。

美国民调显示,近90%的65岁以上美国长者希望在家养老。这也体现出美国养老体系特点之一:按照个人需求分阶段,不要一步跨进养老院。

如果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老人可选择在退休社区(又称养老社区)中购房或租房。这一类中选择丰富、价格差异也大,既有可以接受政府补贴的较低价格公寓,也有中高收入阶层可选择的高档公寓或独立房屋。

当无法独立生活后,老年人就须“升级”自己的选项了。其一是“辅助生活设施”,老年人可享受帮助洗澡、穿衣、吃饭、做家务等服务,辅助等级以及价格差异很大,不过这里没有专业级别的医疗护理。

最为人们熟悉的一类养老服务是“护理服务设施”。除了一日三餐、个人照料等服务,更关键的是可为那些不需要住医院、但有更高护理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长期专业级别的医护服务,这类设施服务价格不菲。

大型“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将独立生活、协助护理和完全护理等不同区域集中在同一个社区中,随着年龄攀升,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不断升级的需求而更换区域和服务。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12篇

地方高校相对于国家教育部及其他部委直属高校而言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资源, 其主要服务面向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引领,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直接带来各地对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也更为明显。市场决定供应, 地方高校在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在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层次。以笔者所在的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2011年, 学校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大学, 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2年, 学校首次有两个本科专业进入吉林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2013年增加到4个专业。同时, 学校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合作举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也已于2013年正式招生。这些标志着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正在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和高质量国际型人才等“三高三型”人才培养过渡。

从省属院校到省部共建高校, 从完全二本招生逐渐过渡到一本招生, 从一个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办学体系建立, 学校的办学层次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如何培养一本人才, 如何实现从教学型到教研型再到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是每位一线教师必须面临的课题。公共英语教学是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对学生能力提升最为关键的一个基础课程, 因此, 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目前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构建多层次人才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英语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对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注重传统系统语言学习的基础上, 能够较熟练地在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运用英语是现代科技、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才能之一。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相对以往过于注意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 现在则更侧重于毕业生对现代英语的熟练运用程度, 英语面试比重逐渐提高, 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再具有优势。

同时, 对于不同层次学生而言, 英语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那么, 大学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时所需要的英语沟通能力。高水平研究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在自身专业领域对英语进行综合运用, 以便更好地把握国际理论前沿, 同时为出国深造奠定坚实基础。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国际事务及实际工作中对英语进行综合运用, 在从事涉外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则侧重于中西方教育、文化及专业领域的交流融合, 应当具有较高的双语能力。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 本科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改革应适应发展的需要, 在面对“三高三型”人才培养时, 应该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三、构建多层次人才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是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四大办学功能, 而人才培养则是高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永恒主题。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 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将对提高人才社会适应性、增强人才外语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多层次人才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构建路径分析

(一) 清晰认识公共英语教学体系现状。

地方高校现有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仍是以最大幅度提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向, 而在未来生源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亟需确立新的课程培养目标。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目前的二本生源公共英语4学期教学总时数280学时, 每学期70学时, 3学分, 教材统一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 课堂人数偏多, 每班60到70人不等, 不利于师生的互动,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 开展多层次人才英语基础调查分析。

针对一本生源、二本生源及中外合作办学生源要分别对其高考英语成绩、入学英语能力进行调查统计, 了解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基础, 比较他们之间的英语基础差异, 要主动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公共英语教学的期望与要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合理的有科学性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三)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及手段。

一是要积极探索分级教学, 动态管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管理机制。二是要采取课堂面授、多媒体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充分利用外教、留学生等国际资源,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英语角、大学英语体验月、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口语演讲和笔试大赛等,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才能。进行最广泛的交互式学习。三是要利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体验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英语学习环境, 使得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结合。

(四) 探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将成绩考核逐步过渡到能力考核, 针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确定不同的考核形式和考核要求。可以考虑学生成绩由三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20%+口语成绩5%+期末考试成绩75%。平时成绩和口语成绩通过形成性评价获得, 期末成绩由终结性评估获得。

综上, 层次变化, 教学先行, 通过改革以不断提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为基本目标的课程培养方向, 达到一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授课方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 向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转变;二是教学模式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 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三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教学手段的变革, 从板书转变为多媒体网络化英语教学。进而改革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的能力提升体系, 逐步建立起极具地方高等院校特色的, 面向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摘要: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地方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处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和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等“三高三型”人才培养过渡的历史关键时期。而公共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于大通才教育, 应该面向多层次人才培养构建更为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多层次人才,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杰.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2]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上一篇:税制结构现状论文下一篇:餐饮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