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防控范文

2024-05-17

应急防控范文(精选7篇)

应急防控 第1篇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 领导重视, 宏观协调是保障

各级领导对东亚飞蝗的防控给予了高度重视。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和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夏敬源主任均对山西省防蝗工作作出专门批示;夏飞蝗防控期间, 国家治蝗指挥部成员朱景全亲赴防蝗第一线, 长期与防蝗人员吃住在田间地头, 指导飞蝗防控。山西省治蝗指挥部总指挥、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先后两次对夏蝗防控工作作出批示, 要求“迅速组织力量, 扑灭蝗虫灾害”, 并且于6月17日下午亲赴夏飞蝗重发区永济市开张镇, 查看夏飞蝗防控情况, 并对下一阶段防控工作的开展作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飞蝗重发区运城市, 针对2011年政府换届的特殊情况, 及时调整了以副市长为总指挥的治蝗指挥部。各蝗区县也在调整治蝗领导机构的基础上, 对飞蝗防控坚持属地管理和行政首长负责制, 把治蝗任务逐级落实到乡镇和村庄。基层县、乡、村领导在协调多方力量参与夏飞蝗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群居型高密度蝗蝻发生后, 永济、万荣、临猗等夏飞蝗重发区县和有关乡镇领导第一时间深入蝗虫重发地进行实地调查, 调集联合收割机争分夺秒对成熟小麦进行收割, 同时紧急调动施药器械、拉水车, 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保证了夏飞蝗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领导的重视与积极参与, 为飞蝗防控工作的快速开展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2. 严密监测, 准确预警是前提

山西省夏飞蝗防控工作能做到蝗点定位精准、应急防控迅速, 与前期蝗虫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有效开展有着必然的联系。针对2010年山西省南部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大, 蝗卵密度高的严峻形势, 各蝗区加大了蝗情监测力度, 及时上报蝗虫发生动态。省植保站年初制定了《2011年山西省蝗虫防控预案》, 就蝗卵越冬情况向上级部门进行了专题汇报。根据越冬基数和春季蝗卵死亡率调查, 于4月20日发出了“山西省永济、临猗等部分蝗区将出现高密度蝗虫点片”的《蝗虫发生趋势预报》, 并在准确掌握飞蝗越冬基数与发生动态的基础上, 紧急发布了“高密度群居型飞蝗灾害预警”。飞蝗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3. 全面普查, 信息及时是基础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为掌握飞蝗防控工作的主动性, 山西省加强了蝗情侦查和信息报送工作。2010年冬季和2011年春季, 飞蝗发生区6县 (市) 植保技术人员和70余名查蝗员多次深入蝗区开展蝗情普查, 准确掌握了飞蝗越冬面积、密度以及蝗卵存活率。5月下旬随着飞蝗出土, 省植保站又统一组织查蝗人员对蝗区开展了全面拉网式普查, 及时发现了高密度群居型飞蝗。在飞蝗调查中, 为避免漏查和漏治, 确保信息全面准确, 我们坚持“三结合”, 即“冬前调查与冬后调查相结合, 定点系统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 专业人员规范调查与群众调查相结合”。为鼓励蝗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查蝗工作中来, 蝗区实行了首发奖励制度, 蝗区植保部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和张贴公告, 宣传飞蝗的识别、调查技术, 公布举报电话, 使群众发现飞蝗后可以及时上报。6月4日发现群居型高密度飞蝗后, 省、市、县三级治蝗指挥部立即启动24 h值班和每日报告制度, 定期向有关领导和上级防蝗指挥部报告蝗虫防控工作进展。期间, 省治蝗指挥部办公室共编发《治蝗快报》10期, 准确、全面、及时的动态信息, 有力地指导了飞蝗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4. 物资到位, 多方联动是根本

面对高密度飞蝗的发生, 山西省植保站在积极筹备防控工作的同时, 及时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蝗虫防控经费的请示》, 省财政厅根据常务副省长李小鹏的批示精神, 第一时间承诺急事急办, 筹措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在省财政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 各级植保部门不等、不靠, 积极通过系统内部调配物资, 举全省植保之力将有效的防控药械向夏飞蝗重发区调集。同时, 许多农药厂家和植保机械公司及时提供药械, 对防蝗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蝗区广大干部群众更是舍小家, 护大家, 在小麦尚未全部成熟的情况下, 服从治蝗工作的统一安排, 及时收割小麦, 放下自家农活背起药桶, 投入到蝗虫防控工作之中。防控物资的及时到位、社会多方力量的联动和大力支持, 是有效控制飞蝗为害的根本。

5. 科学防控, 措施得力是关键

鉴于东亚飞蝗越冬基数明显偏高、越冬面积偏大的情况, 为压低虫源基数, 减轻夏飞蝗防控压力, 开春后省植保站及时调集大型拖拉机12台, 作业715台次, 对永济市和临猗县0.33万hm2高密度蝗卵区进行了耕翻耙耱。进入5月份, 随着夏飞蝗的出土, 蝗区6县 (市)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 对发现的高密度蝗蝻点及时制定防控策略。6月4日, 发现高密度群居型东亚飞蝗后, 省治蝗指挥部及时提出“在保证不影响小麦成熟、飞蝗不起飞扩散”的前提下, 制定了“麦收前堵窝, 麦收后攻坚、围歼、扫残”的防控对策。6月11日, 飞蝗发生区小麦成熟, 政府领导一线指挥, 农技植保人员现场指导, 广大麦农昼夜抢收, 应急防控队员奋勇作战, 经过连续多天紧张有序的防控, 10头/m2以上的0.37万hm2高密度夏飞蝗全部得到有效控制。随后, 沿黄6县 (市) 开展了“再发动、再部署、再普查、再围歼”的后期防控, 对所有夏飞蝗发生区采取河沟、堤堰、草滩大型器械专业化防治;农田统一供药, 群众自己防治的办法, 进行全面扫残和补治。经过半个多月的全力防控, 发生在山西省南部沿黄6县 (市) 2.71万hm2的夏飞蝗得到了有效控制, 防蝗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 部分基层领导对蝗虫防控不重视, 官僚现象严重

笔者从事农业工作30余年来, 在与中央领导接触中, 与省、市、县老一代领导相处中, 深感他们工作务实、待人谦虚, 像一个人民的公仆, 我很是敬佩。但在这次运城市东亚飞蝗发生后, 感到现在有个别领导干部工作浮躁, 不深入实际, 缺乏对飞蝗防控的敏锐性, 他们看不到飞蝗一旦起飞成灾将会对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不能第一时间到蝗虫发生现场, 甚至在整个防蝗过程都没有亲临防控现场, 整天泡在文山会海中, 纸上谈兵, 工作有点失职。还有些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人民公仆, 高高在上, 对防蝗工作不懂, 也不谦虚听取技术人员汇报, 瞎批评、乱指挥, 不足以让下级和基层同志信服。这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 一定程度上使上级的指示精神在落实上打了折扣, 同时也挫伤了蝗虫防控人员和广大群众防蝗的积极性。

2. 基层植保体系不健全, 专业化组织发展水平低

这次运城市夏飞蝗发生后, 在对夏飞蝗的监测与防控中暴露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人员严重缺位, 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少, 交通、通讯工具匮乏, 防控设备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据了解, 目前永济、临猗、万荣、芮城、河津、平陆等东亚飞蝗发生县 (市) 均存在乡镇级农科站人员少 (多为1人站) 、年龄老化严重的现象, 对于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植保工作无法承担。此外, 大部分县级植保站交通工具落后, 无测报调查专用车, 或将专用车挪作他用, 无法满足蝗虫调查及防控工作需要。从这次防蝗工作还可以看出, 基层的植保专业化组织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 主要表现在大型植保机械缺乏, 防治队员植保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3. 应急储备不足, 防控物资落实滞后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蝗虫等重大病虫的防控相当重视, 几乎每次申请经费均能得到支持。但由于应急储备不足, 且每年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的植保经费与实际需求相差悬殊, 每遇重大病虫发生都需要申请财政追加防控经费, 不仅程序繁琐而且资金到位时间较长。面对突如其来的虫灾, 往往采取“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和“繁琐申请, 贻误最佳防期”的救火式被动防控措施。要想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储备制度, 增加病虫应急专项经费预算, 最大限度地发挥病虫害防控在农业生产中保驾护航和防灾减灾作用。

4. 基础性研究不够, 对病虫发生规律缺乏深度的了解

在新的耕作制度、新的生态环境下, 夏飞蝗的适生性、发生规律也相应有所改变。2011年受黄河上游蓄水工程节水、控水的影响, 黄河滩涂面积不断扩大。此外, 随粮食价格的提高, 蝗区种植结构由原来的芦笋、棉花调整为小麦、玉米、高粱, 禾本科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利于东亚飞蝗的发生, 夏飞蝗高密度蝗点除在荒滩草坡出现外, 还大面积出现在河泛区改造后的农田内, 对当时正值收获期的小麦和正处于苗期玉米的安全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掌握飞蝗的发生动态, 准确预测其发生趋势, 有效指导防控工作的开展, 应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新时期适合东亚飞蝗发生的区域重新进行勘测, 对东亚飞蝗等重大病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经济阈值开展深入研究, 以确定具体防治指标、科学防控技术, 把飞蝗危害损失减少到最低, 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

三、对今后工作开展的建议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第2篇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指导在某某公司大型年会活动相关场所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应急处置。

二、前期准备与保障措施

按照“六个到位”思想,即组织机构到位、工作方案到位、物资用品到位、应急预案到位、管理责任到位、宣传教育到位,充分做好会前准备。

(一)、成立防控工作组,落实防控责任。

1、成立防控工作组

活动主办单位要成立新冠肺炎防控专项工作组,主要负责人为疫情防控第一负责人,要成立健康管理小组,并同时设立健康管理负责人,对接市卫生健康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针对会议议程制定相应防控工作方案并部署实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工作应急预案。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成员:xx xx xx

2、防护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设办公室和三个工作小组,落实相关工作及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各组分工合作,紧密配合,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2.1防护及应急救援办公室成员及职责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xx xx

主要职责:

1、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综合协调工作,疫情防控应急问题和突发事件处理;

负责传达、落实领导小组的指示意见,及对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的信息报送;

检查活动期间职工口罩佩戴情况,并为职工测量体温,并做好登记。

2.2防护及应急救援后勤保障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成员:xx xx xx

主要职责:

负责保障公司活动期间疫情防控的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水、体温测量仪等物资的保障工作;

负责公司活动场所的环境清洁整治工作,做到会前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厕所等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消毒;

在洗手间放置洗手液、消毒液,要求参会人员进出时进行洗手、消毒。

负责员工就餐的安排管理,所有员工采用分批次就餐,排队时请保持一定距离不要拥挤,就餐座位采取两人一桌(保持1米以上距离,注意入座后方可摘下口單就餐),所有人员就餐前就餐后进行洗手(由专人负责) 。

2.3防护及应急救援宣传报告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成员:xx xx

主要职责:

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变化,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发布疫情有关信息,避免引发职员恐慌。

负责组织检查职工全天口罩佩戴情况,并对违反规定的职工进行防疫知识宣传教育。

2.4防护及疫情防控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xx xx

主要职责:

做好公司疫情防控,及时发现、报告并配合属地疾控部门有效处置疫情;

随时掌握和提供最新疫情信息,及时向领导组报告信息,提出工作意见,传达疫情防控要求;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职工的传染预防教育;

凡从重点防控地区返回的职员,严格执行集中隔离14天的要求;

全面开展健康状况排查,对从所有职工进行健康监测,如发现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者,及时报告领导组并提醒做好防护措施。

(二)开展会前准备与培训

各会议参与单位在会前分批次对所有参与会议人员开展全员知识培训或告知,包含保洁、餐饮服务人员、司机等后勤工作人员,对不用岗位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同时做好会议前防控物资准备,包括防护、消毒等用品。

对每个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做到“8个一”:一个健康档案,一测体温,一戴口罩,一设观察室,一致电(发现发热者致电制定医疗机构),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次健康教育,一强化人文关怀。

主办单位要对会议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包括防护物资储备、人员培训、规章制度。

(三)、提前摸底分析,实行分类管理。

主办单位提前对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摸底调查,了解参会人员近15天内行程,有无到疫情高发地,有无接触新冠肺炎病例、疑似病例,存在上述情况者均不宜出席本次活动或作为本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对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参会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做好会议前的健康监测,具体要求见附件。

(四)设立临时医学观察点。

活动期间,会场要根据参加人员数量及场地等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医学观察点。临时医学观察点用于初测体温>37.3℃人员的体温复测。具体要求见附件。

(五)加强人员健康管理。

1.凡进必检,把好入口关。对会议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开展健康情况检查,旅行史、接触史调查,结果无异常者方可上岗。对进出会场的人员必须进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人员立即将其转移至临时隔离区域,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2.强化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分组管理,指定工作人员为健康管理负责人,负责对组员开展健康状况监测。

3.减少人员流动。各健康管理负责人,督促组员进入会场时要正确佩戴口罩,按会议议程和工作人员指引参会,期间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交谈等,尽量保持座位相对固定,控制会场内人员密度,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

4.加强防控知识宣教。强化新冠肺炎防治知识科学宣传普及,引导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新冠肺炎防治知识,要注重手部卫生。在没有进行手卫生前不随意触碰口腔、鼻腔和眼睛,会议期间正常佩戴口罩。

(六)加强高风险场所管理。

1.密闭、半密闭会场。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进入和离开前必须严格落实手卫生,增大参会人员座位间隔,减少人员之间的不必要的流动,会场负责人要巡查在场人员防护情况,检查口罩佩戴是否合规正确,加强会议场所的清洁消毒。

2.通风系统。会议场所在会前应至少开窗通风半小时,会议期间尽量开窗通风,必要时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加强室内空气流动。如会议室不具备开窗条件,应确保会议期间集中空调正常运行,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使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

3.供餐。会议前需要全面对餐饮供应场所、设备设施、餐具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消毒。实习分餐制,控制就餐人员间隔。人员就餐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就餐后快速离开避免就餐时相互近距离交谈,仅在吃饭时摘下口罩。

4.洗手间、宿舍、电梯等高风险场所。严格按照《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指引》、《居家和公共场所卫生间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卫生清洁消毒指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共电梯(扶手)清洁消毒工作指引》等要求,加强参会人员住宿房间、工作人员宿舍、卫生间、电梯等重点场所的清洁消杀。

三、出现疫情后应急处置措施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或工作人员如出现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应就地安顿原则,立即送至场馆的临时隔离点,并安排其他人员有序撤离该场所,记录好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安排到原来住所暂时居家隔离观察。

健康管理负责人立即向主办单位领导报告,并联系驻点医疗团队,对病人进行初步排查后,根据病情转送就近的发热门诊进一步隔离诊治,并第一时间向某某市疾控中心报告。配合某某市疾控中心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在指导会场所在辖区疾控机构对相关场所进行彻底消毒。会场评估合格后才可重新启用。

如病例经诊治报告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某某市疾控中心通过流行病学确定的密切接触者应按规范立即转送至集中隔离酒店进行医学观察,并采集标本和送检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同时某某市卫生健康局立即将相关信息通报给某某市公安局,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潜在密切接触者。基础“三人小组”按规定做好潜在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四、处置完成解除响应

应急防控 第3篇

关键词:张家港 危化品船舶 污染风险 防控应急

1 危化品船舶污染综述

危化品船舶对水域造成的污染主要为船舶航行或装卸作业过程中发生泄露和卸货作业结束后的洗舱等废弃物清扫处理过程中发生事故而产生的污染,上述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向局部水域排入大量污染物,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破坏,直接危及长江沿岸居民饮水安全。例如,2001年5月14日,马来西亚籍“艾拉木”轮在张家港长江国际码头发生苯乙烯泄漏事件;2012年2月2日至3日,韩国籍“FCGLORIA”轮在镇江李长荣综合石化工业有限公司化工码头卸货期间,苯酚通过水下排放管路泄漏,造成长江水体污染并引发沿江居民恐慌性抢水。

本文根据长江张家港段的特点,通过对港口通航环境、码头格局、船舶流和环境敏感资源的调查,结合张家港锚地分布和进出、过境危化品船舶及其涉及的危化品种类、吞吐量、化学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各类污染事故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从事故防控、海事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2 危化品船舶污染风险分析

1.复杂的通航环境。张家港长江水域通航环境复杂,管辖“四地四岛六区镇六水道”(苏州市、无锡市、泰州市、南通市;福姜沙、民主沙、友谊沙、通洲沙;保税港区、冶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沙工业园区、双山旅游度假区、大新镇;福南、福中、福北、浏海沙、大新公用航道、东沙公用航道),监管岸线98.07公里,总通航里程104.3公里。作为我国内河危险品运输集散地,张家港已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沿线危险品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危化品吞吐量的不断攀升,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给所辖水域安全和防污染带来了重大风险。近年来,长江水域已发生多起危化品重大灾害事故,泄漏量多达1 000多吨,其中包括:苯乙烯、苯、二甲苯和硫酸等。

2.密集的码头格局。张家港辖区有危化品码头18座,危化品泊位39个,危化品作业品种69种。由于历史等原因,张家港长江水域危化品码头布局分散,在该水域的上、中、下都建有危化品码头,有3座码头位于浏海沙水道,8座位于福南水道。福南水道内码头分布不仅密集,而且码头前沿靠泊区与航道之间没有隔离区域,全部与航道直接相连,船舶靠、离码头均在航道内完成,特别是有些码头(如孚宝、陶氏等)处于福南水道下口狭窄弯曲单向控制的险要航段,这给船舶上、下行加大了航行难度,若航行船舶操作不慎或主机、舵机失控,极易对码头靠、离泊的危化品船舶构成威胁,引发碰撞事故。

3.繁忙的船舶流。近年来,伴随危化品运输量的大幅增长,进出张家港长江水域的危化品江海轮也同步增长,货物分流的小船明显增加。船舶日均交通流量近500艘次,船舶交通流复杂。张家港化工品吞吐量连续6年突破1 000万吨,平均每天就有10多艘化工品船舶进出张家港港区,其中约70%的船舶长度超过100米,而张家港段航道最狭窄处宽度仅为250米,航道狭窄通航密度大,化工品船舶航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化工品船舶大多单舱单泵,一艘船上可同时装载多个品种的化工品,使得同一航次携带大量过境货物频繁挂靠长江各港口,化工品船舶的事故危害和风险进一步加剧。

4. 其他敏感要素。其他敏感要素主要包括3条客汽渡线、7个取水口,其中1条客汽渡线紧邻危险品锚地,一旦在上述敏感要素水域发生事故,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以取水口为例,张家港长江水域沿岸共约有7个取水口,其中4个为饮用水取水口,其他为工业取水口,供水河段主要包括福南水道、浏海沙水道和福中水道等。目前,张家港市域户籍总人口约90万,外来人口约60万。一旦发生危化品泄漏事故,在应急反应不到位的情况下,将有可能污染取水口水质,威胁150万人的生命健康与工农业生产,同时影响下游沿岸居民的生命健康与生产,产生特别重大社会不良影响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了长江张家港段危化品船舶污染事故风险极高,且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后果极其严重。

3 防控、监管和应急体系研究

1.做好防控工作是基础。首先,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危化品码头、船公司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定期进行自查自纠、加强值班、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其次,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积极推进危化品运输选船机制,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避免船况不符安全标准的危化品船进江进港。第三,执行“从事300吨及以上的油类或者比重小于1且不溶、微溶于水的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装卸、过驳作业,应当布设围油栏”等防污染规定,是预控污染事故的强有力措施。

2. 强化监管服务是关键。首先,要充分发挥VTS、CCTV等系统效能,对重点船舶进出港、作业期间进行有效的实时的监控和服务。其次,强化现场监管,包括危化品船舶安全检查(FSC和PSC)以及航行、锚泊、靠泊码头作业、洗舱、清舱、修理、拆解等现场环节的检查。第三,结合监管检查结果,对违法违章当事人果断采取纠正、处罚、强制等行政手段。第四,通过窗口、现场、VTS中心,及时提供发布气象信息和航行动态,提醒过往船舶遵章行船、守规作业。

3. 健全应急体系是保障。2012年3月,一艘巴拿马籍危化品船舶在张家港发生异常,海事部门处置及时、措施得当,展现了当地海事部门良好的应急体系。但是,相比港口日益增长的危化品吞吐量、相比高关注度的饮水安全,危化品船舶污染应急体系仍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应急体制、技术手段、资金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应急力量的布局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应急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处置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建议以交通运输部在张家港投资建设的溢油应急设备库暨危险化学品检测中心为契机,推进危化品监测、应急反应、污染水域恢复等项目的研究,培养一支危管防污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建成一套应对危化品污染的高效能硬件设施。

4 结束语

随着港口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出张家港的船舶流量与货物吞吐量将持续增长,危化品船舶污染事故风险愈来愈严峻,对长江张家港段水域环境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因此,应强化实施对船舶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重点投入资金改善预控、监控、查控环节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提高监管水平。同时,有效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软硬两方面能力,才能有效防控事故风险、从容处置污染事故。

参考文献

[1] 沈贵平.长江化工品码头对外开放与水域污染防治之博弈[J].中国水运,2012,(10):34-35

[2] 王建华,邸锦疆.湛江港湾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分析及管理策略制定[J].中国海事,2012,(8):42-45

[3] 陈维.上海港船舶溢油污染事故风险评估研究[J].航海技术,2010,(6):75-76

[4] 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张家港长江水域危化品泄漏事故风险评价及应急设备配备研究[R],2010.3

重大动物疫病的应急防控措施初探 第4篇

1 做好社会公众和养殖农户思想宣传工作

思想宣传工作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工作一个重要保障, 通过宣传教育可使群众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积极配合处理好动物疫情, 同时在疫情暴发时不会产生恐慌的心理, 为应急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在宣传工作中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重大动物疫情突发应急知识教育, 使受教育宣传群众掌握在疫情应急状态下动物防疫应急知识和科普知识。通过宣传工作可是涉及到动物扑杀的养殖户对扑杀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减少应急防控工作带来的阻力。

2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应急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组织体系是有效应对重大动物疫病暴发的有效措施, 这个组织非临时性应急领导小组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 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对该体系负责, 并明确相关的责任, 落实相关的职责, 实现集中领导、统一指挥, 是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的坚强的指挥机构。社会各方资源也是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组织体系不可缺少的力量, 各地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各方资源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优势和组织优势, 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群防群控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应急处置预备专业队伍是开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主力军, 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中应给予一定的技术上、物资上倾斜, 完善装备, 提升防控知识水平, 做到“无疫严防、有疫必灭”。

3 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体系

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体系, 规范疫情报告制度, 推动重大动物疫情建设规范化建设。整合现有的资源, 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乡、村、村民小组到各农户的严密有序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制度, 能够确保重大动物疫情的及时发现和扑灭。形成乡、村组干部和群众及时发现病情, 村防疫员及时发现疑似疫情, 乡畜牧兽医站及时观察和初查疫情, 县、乡及时处理和扑灭疫情, 及时发现处置野外不明原因致死, 遗弃的牲畜死尸。逐渐建立起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运作高效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机制和规范有序的疫情报告制度。

4 重视做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

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是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迅速扑灭彻底根除疫源重要的措施。在疫情暴发时及时下达封锁令, 对疫区实施严密的封锁, 对疫点进行严密的消毒与隔离。封锁疫区出入口, 禁运活体动物及污染物并对出入的车辆进行消毒;及时扑杀疫区内的发病动物及同群易感动物, 不留防疫死角和疾病隐患, 并对疫区内的感染的动物产品、病死动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疫情需要对疫区内的易感动物进行疫情有效排查, 并对受威胁的易感动物实施紧急强制免疫, 打造动物防疫免疫屏障;加强疫区周边疫情防控, 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与监管, 严控疫区动物及产品流通。密切监测疫情动态, 及时监测疫区疫情, 重大加强对养殖场、交易市场、屠宰厂等重点区域的消毒与监控, 严防疫情死灰复燃。

5 做好疫情处置的后期评估和善后工作

后期评估和善后工作在整个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防控措施中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后期评估和善后工作可总结疫病带来影响, 吸取相关的教训, 对本辖区的长期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除此灾害补偿和社会救助等措施安抚受疫影响的养殖户, 帮助恢复生产, 稳定辖区内的畜牧业。疫情过后畜牧主管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与汇总, 分析研究疫情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经验与教训等等, 对今后的动物防治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与应对措施;重大动物疫病灾害补偿是保护受灾养殖户的重要措施, 通过补偿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疫情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其补偿标准应按照国家和各省有关规定执行, 同时严防补偿挪用和及时到位。

6 帮助疫区群众恢复畜牧生产

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第5篇

一、强化责任,层层抓好工作落实

成立民政局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徐军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哈东军、纳超英担任,成员由孙静、席吉兴、张燕、冯悦、王祥、安军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面安排部署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决定、要求。

领导小组下设中心敬老院、安馨养老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小组。中心敬老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组长由哈东军担任,副组长由王祥担任,成员由孙静、张燕、李全义组成;安馨养老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组长由纳超英担任,副组长由安军担任,由席吉兴、冯悦、李伟组成。防控工作小组负责监督、指导各养老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监督落实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决定、要求;协调解决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各养老机构也相应的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养老机构院长担任,成员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组成。各养老院根据各院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养老院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落实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决定、要求;实时监测和防护,切实保障养老服务对象和员工的健康安全。

二、建立疫情管控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

结合贯彻落实县委下发《关于落实疫情管控“四包一”“四服务”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好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管控工作。即:以养老机构老年人为单位,由民政局副局长牵头,带领一名民政局科室主任、一名医护人员组成工作服务专班,分别包抓两个养老机构,并协调解决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养老院内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理人员要严格落实管控服务工作职责,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监测、心理疏导、餐饮配送等工作。

1.副局长负责落实好“盯管职责”,做到“包干到院”。全面掌握全院工作人员、老年人每日情况,每日检查一次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工作人员服务情况;封闭期间监督落实院内人员不能外出规定;协调解决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安排和督促民政局科室主任、养老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干部落实各自工作职责。

2.民政局科室主任负责落实“管控职责”。每天协助局领导清楚掌握全院工作人员、老年人每日情况,每日检查一次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多渠道了解院内老年人需求情况;通过微信视频、电话谈心等方式引导工作人员、老年人打消心理顾虑,劝导其不擅自外出,严格遵守院内各项规定,并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完成体温监测等工作;协调解决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督促养老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干部落实各自工作职责。

3.医护人员负责落实好“监测职责”。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及卫健部门要求,做好封院期间防疫知识宣教,做好院内工作人员、老年人健康检查和心理疏导等工作;每日定时做好工作人员、老年人两次体温监测工作,登记每日情况并及时和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享信息;每天要通过上门查看、敲门确认、微信视频、电话谈心、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工作人员、老年人打消心理顾虑、消除不必要恐慌,劝导其认真遵守疫情期间各项规定,不外出;督促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落实好全院人员体温监测、送餐服务和室内外楼道、院内消毒杀菌工作。

4.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要落实好服务责任。要按照服务要求,落实好院内老年人体温监测与送餐服务等工作。协助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体温监测、了解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也可通过询问了解、谈心谈话等方式做好老年人健康宣传、心理疏导等工作;及时了解院内老年人生活需求,督促老年人做到勤洗手、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定时收取老年人房间垃圾并做好口罩、垃圾集中消毒处理,同时完成室内外楼道、院内消毒杀菌工作,确保各项监测、服务保障工作有条不紊。

三、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1.抓好区市县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文件贯彻落实。各小组工作人员、各养老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区市县党委、政府及区市县民政部门召开的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各项会议精神和下发的各项文件精神,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同时要熟悉掌握《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的通知〉》、《民政部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指南的通知》等内容,结合民政厅下发的关于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通知要求,进一步学懂弄通,坚决落实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要求,切实做到使每位工作人员应知应会、逐项抓好落实。

2.加强内部管理,坚持做到“十个凡是”。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封闭管理后,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坚持做到“十个凡是”。凡是入住养老院老年人的家属、亲戚到养老机构探视的,一律谢绝,讲明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凡是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内被家属亲戚接回家过年的老年人,疫情防控期间,一律采取居家留观居住,待疫情稳定后,再通知入住;凡是户籍宁夏以外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工作人员,休假结束,返回到宁夏,暂时居家隔离,不安排入院工作;休假期间居住小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存在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等情况住宅小区的工作人员,休假结束,也暂时居家隔离,不安排入院工作;凡是要求新入住老年人一律暂停接收;凡是养老院的老年人一律取消集中用餐,全部实行送餐服务,每天由工作人员向每个房间送餐,而且餐具全部使用一次性餐具;同时院内暂停一切聚会活动;凡是养老院院内所有人员每天都要实行晨检、晚检制度,记录体温,而且每天必须配戴口罩;每天要院内工作人员对室内室外采取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凡是在敬老院工作的人员,必须做好值班值守工作,不能随意外出养老机构;封闭期间,凡是院内老年人因封闭有不适应情绪的,工作人员要耐心做好在院老人心理疏导、心理慰藉工作;每个养老机构都要设置隔离场所,凡是发现有个别老年人出现体温异常情况,要尽快采取隔离措施,落实好监护和检查,以防发生意外,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凡是到养老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律暂停。同时,各养老服务机构要安排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入住老人家属发布院内疫情防控安排和相关服务通知,让老人家属掌握了解疫情期间老人在院情况。

3.突出重点,切实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一是在前期严防死守的基础上,要切实抓好“三突出”落实“四结合”。要突出防控阻击,积极将病毒阻击在院门外,严格管理在院老年人和工作人员,禁止人员出入;要突出防控管理,积极将病毒消杀在感染之前,落实好室内外巡查护理、消杀灭菌、分散就餐等工作;要突出隔离监测,设置隔离区,一旦出现感染,确保疫情可控可防。要将防控老年人感染同防控工作人员感染结合起来,将疫情防控工作同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结合起来,将疫情防控工作同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等结合起来,将落实封闭式管理与老人需求入院结合起来,确保疫情防控和安全运行两不误。二是要切实落实《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的通知〉》、《民政部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指南的通知》要求,严格按照《指南通知》相关条款要求实行操作管理。三是要及时分析各养老机构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要求,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抓好各项规定落实,严防疏漏,严防推诿,严防松懈麻痹,持续强化疫情防控工作责任。

四、积极协调,确保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安全

防控期间,各养老机构出现防护用品、生活物资短缺情况,养老机构负责人或民政局工作人员要积极协调联系,采取送货上门方式予以解决。要坚决杜绝工作人员外出购置生活用品和防护物资情况。凡是养老院需要购买生活用品及生活物资,供货单位送至大门口,要将送来的生活用品及物资实行登记备案。登记备案要详细登记送货时间、送货人姓名、身份证号、供货单位、联系电话,购置的物资品种名称、数量等内容。生活物资用品清点后要经过消毒处理,再入院。老年人亲属给老人送来的生活用品,也要全部进行消毒处理后,再转交给个人。同时民政局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解决养老机构防疫工作、生活需求等方面存在的经费物资保障问题。

五、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我各县养老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还存在管理工作不细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验不足等问题。各养老机构负责人要清醒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近日来开展的防控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结合当前各个检查组在督导检查过程提出要求整改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落实。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克服麻痹大意思想,不断完善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不断强化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养老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确保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

六、工作要求

1.民政局将协调安排电信部门在各养老机构出入口安装监控设备,监督各养老机构禁止人员出入规定落实及来访人员、购置生活用品登记落实情况。

应急防控 第6篇

1 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和机制

灾情发生后,立即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卫生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灾后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疾控中心迅速成立了技术指导、后勤保障、信息等小组。什邡疾控人员和全国各地援什专业人员整合,分成16个组800人深入到各镇(街道)、村、组,加上4 000余名经过培训的当地干部群众及志愿者,建立起了市、镇、村、组的四级防控体系。并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实行分级负责、分片包干,做到了疾病防控工作全覆盖,使疾病防控工作高效、有序、有力推进。

2 做好饮水的检测和消毒

地震后由于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供水源可能被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极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什邡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立即开展现场调查,了解水源分布点周围的污染、卫生防护情况和供水设施的破坏情况等,重点掌握各镇受灾情况、集中式供水场所恢复情况、受灾群众聚集情况、供水点可供水人数等情况。为了及时掌握全市生活饮用水现状,疾控中心统筹安排,每天对每个集中式供水点进行检测,分散式供水在每个村选取2个有代表性的水样进行监测。监测覆盖全市14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159个行政村567户农户以及31个灾民安置点和学校的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摸清了全市生活饮用水管网受损情况,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第一时间组织抢修管网和设置灾民供水点以及随时掌握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变化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了灾后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

2.1 水质监测

分期分批对灾区和灾民安置点生活饮用水样进行监测。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对生活饮用水进行采样、实验室检验和卫生学评价。(1)截至2008年10月12日,共监测1 769件,合格1 065件,合格率60.20%,其中集中式供水284件,合格259件,合格率91.20%;小型集中式供水697件,合格467件,合格率67.00%;分散式供水788件,合格339件,合格率43.02%。(2)31个集中安置点,25个饮用水完全投入使用,监测25件,合格15件,合格率60.00%。(3)自备式学校供水28个,监测28件,合格23件,合格率82.14%。(4)对不合格719件结果分析:主要是微生物指标,以总大肠菌群为主;部分是感官指标,以浑浊度、肉眼可见物、铁、锰为主。

2.2 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和消毒

专人负责对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监督管理,禁止在水源地区洗浴、游泳、清洗、饲养动物。清除周围50米以内的厕所、粪坑、垃圾堆以及尸体等污染源,指导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自来水供水单位和居民分散式饮水的消毒,科学有效的掌握投放消毒剂的种类、方法、剂量、时间。

3 环境消毒与除臭

3.1 尸体的处理

地震后,暴露散落的人畜尸体随处可见,对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是一种严重威胁,因此积极组织、指导重灾区域的消毒和做好尸体消毒掩埋是控制疫情发生的重要环节。由于不具备火葬条件,根据及时就地清理和尽快掩埋处理的原则,中心派出的驻镇专业人员就尸体存放、包裹运输、掩埋的选址、距离、坑道的深度、消毒方式以及尸体清理工作人员防护要求等提出专业意见和进行全程指导。

3.2 环境消毒

由于震后天气变化剧烈,卫生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极易导致传染病流行。为此,有针对性地在灾区开展预防性消毒。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消除卫生死角,对灾后生活小区、学校、医院、医疗救助站、灾民点、人口密集的场所进行以灭“四害”为主的环境消杀工作,对垃圾堆放点、厕所等蚊蝇易于孳生的场所进行重点消杀,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什邡市疾控中心先后派出28批疾病防控人员,深入到全市各镇、村、组蹲点,现场指导,从消毒剂的选择,常用消毒方法到发现卫生隐患等方面,手把手的培训,并现场实际操作,使消毒工作科学、有序、规范的进行。对什邡市集中灾民安置点由专业消杀队分片包干进行,消杀防疫员由当地居民承担,农村乡镇除害防病消杀工作由乡镇政府组织,专人负责,全市乡镇的所有行政村及下属自然村(村民小组)均组织了1~2名消杀防疫员,全市疾病专业防控队伍800人加上4 000余名经过培训的当地干部群众及志愿者参与防控、消毒工作。实现了消杀灭全覆盖。截至2008年8月28日全市累计消毒面积4 805万平方米,共发放消毒物资:漂白粉146余吨、次氯酸钠47吨、泡腾片3吨、优氯净593余件、消毒片230件、84消毒液14 221公斤、其他消杀药品上百吨、机动喷雾器1 398台、手动喷雾器2 196台。

4 加强重点疾病的监测和防范

4.1 设立疾病监测组

负责应急疾病监测方案的具体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报告,迅速向抗震救灾指挥部报送。

4.2 建立市、镇、村传染病监测预报预警机制

先后启动灾后传染病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全市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热、腹泻、异常增多病例进行监测。对重点传染病例、疑似病例、可疑聚集性病例进行调查处理。为提高监测系统准确性,中心还向门诊医生发放宣传资料、进行现场指导。派专人每日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疾病监测每日巡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什邡市28个传染病疫情报告单位下发了疫情报告手机并对操作人员开展培训,及时投入使用。为此,全市网络报告与手机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应急报告疫情和监测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了全市传染病报告的无缝覆盖。报告内容除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按传染病报告规范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传染病事件外,各灾民安置点及固定、流动医疗队应进行传染病症状及死亡报告。

地震后,乙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总数为468例,占全年发病数49.63%,较去年5月12日后报告发病数减少47.24%。以肝炎(157例)、肺结核(111例)、流行性腮腺炎(78例)、其他感染性腹泻(60例)为主。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3 恢复免疫规划工作

灾后,中心着力恢复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第一时间清理自身冷链设备、疫苗储备,对所有接种点冷链设备受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向上级报告各医疗机构恢复正常工作所需的冷链设备和物资,所需基础免疫疫苗和应急疫苗。在震后几天,什邡市轻灾区全面恢复计划免疫工作。7月全市所有接种点均恢复运转。

4.4 全市灾后应急接种工作

疫苗接种是目前真正有效预防疾病的技术手段、也是灾后防疫的重要措施,为此什邡市疾控中心给全市1岁半~12岁儿童累计接种甲肝疫苗27 234人份,接种率为97.73%;8月龄~6岁儿童接种乙脑疫苗10 883人份,接种率为100%;应急接种狂犬病疫苗2 600人份。

5 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由于特大地震,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生巨变,人畜腐烂尸体、废墟中的垃圾、遍地瓦砾及连续不断的降雨,均为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孳生提供了条件,为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及相关带毒(菌)情况,做好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指导开展病媒生物和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按照四川省卫生厅关于《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在5个重灾区开展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采用笼诱法对5个乡镇灾民安置点的帐篷、活动板房、垃圾点、厕所和医院的蝇密度进行监测。监测的5个乡镇中,洛水镇和蓥华镇的蝇密度较高,分别为358.0(只/笼)、和91.7(只/笼);马祖镇蝇密度最低,为13.0(只/笼)。监测初步摸清了什邡市地震灾后蝇密度情况,填补了什邡此项工作的空白,为开展蝇类防治提供了依据。由于什邡市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扎实地开展,蚊、蝇、鼠密度均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虫媒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风险,保障了灾区人民的健康。

6 做好防疫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一切资源大力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受灾群众进行健康防病知识宣传,刻录宣传小知识光盘,发放到下乡的各种车辆上,将灾后防病资料通过工作组、各镇政府(街道)、志愿者三种渠道分发到灾民手中。招募了大量的“卫生劝导员”和志愿者,他们走村串户,以“一家有一个明白人”的方式推广健康知识,利用夏季开学之机,在中小学校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健康人人有”大型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活动。并在每个学校开展健康大课堂讲座。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对全市各镇(街道)村医生、各组卫生防疫人员进行培训,县镇村三级预防保网络得到有力延续。共计发放资料30万份,发放各种宣传图册上万份。自制《灾后疾病防控知识宣传册》1万余册;自制《抗震相关科普知识手册》5 000余份。使卫生防病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7 讨论

应急防控 第7篇

1 我国近年来突发性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分析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3],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 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与一般污染排放相比,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污染时间和污染方式, 往往突然发生且来势凶猛, 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其形式趋于多样化, 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它不仅可能造成事故现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且由于污染后的长期整治和恢复所需费用巨大, 间接损失也较严重。此外, 这种污染容易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秩序, 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危机和国际间的污染纠纷[4]。正是由于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规模、发展趋势各异,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为交叉作用, 其处理较一般污染事故更为困难。所以, 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

当前, 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 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形势十分严峻[5]。据统计, 2001年全国发生各类污染事故1800起, 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人民币;2002年全国发生11起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 共造成12人死亡, 近3000人中毒;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就发生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8起, 全年因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228亿元;2005年全国发生各类污染事故1406起, 一些地方在相继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同时, 引发了重 (特) 大环境污染事故。2006年是污染事故高发的一年, 国家环保总局共接报处置161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比2005年增加85起。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特点, 对公共安全乃至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事故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不同程度的混乱。其主要原因是, 一些地方没有高度重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工作, 应对突发重 (特) 大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环境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能否及时防范、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 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也是对环保部门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检验。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及卫生等相关部门应该从重大突发性污染事件中吸取教训, 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 借鉴国际经验, 切实加强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2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防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环境风险已受到社会的极大重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时常发生, 环保部门积极制定和完善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的对策, 其中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开展环境风险评价[6]。卫生技术服务部门也可在取得资质的情况下适度介入。

2.1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风险评价是对可能引起的突发污染事件进行评价, 而突发污染事件具有不确定性, 存在着概率的问题。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害、有害因素, 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 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造成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的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顺应环境保护的潮流, 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更多的放在污染物进入环境前的风险管理上, 对事故场界外的环境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有关部门就会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对污染事故进行控制、处理, 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2.2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对于防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重要性

纵观近年来许多污染事件的发生, 恰恰就是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和疏于对环境风险管理的深层表现。松花江污染事件等教训充分表明, 仅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远远不够, 对一些使用、生产有毒有害物质, 有爆炸危险因素的行业, 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 防止重大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7]。总结近年来突发污染事故的教训, 我们应该居安思危, 充分认识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认真地开展风险评价。

3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制度

3.1环境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是指环境应急状态下, 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范围, 以及生态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等进行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状况, 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应急监测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环境造成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 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 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

3.2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制度

监测布控是处理环境突发性事故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损失, 尤其是减少事故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反应能力, 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提供了及时、可靠、科学的依据。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8]。环保部门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4建议

4.1加大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的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强化公众和政府人员的环境风险意识。对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检测人员进行培训, 使各岗位人员了解和掌握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的知识, 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唤醒全民的环境忧患意识, 营造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氛围。

4.2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制度

许多发达国家将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纳入环境管理的范畴, 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应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之一。我国应尽快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监测体制[9], 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制度, 加强政府的干预力度同时, 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的经验, 更好地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10]。

4.3提高环境风险评价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目前, 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对环境风险的评价还停留在表面上, 并没有对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事故提出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事故正在成比例的增长, 并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为更好地做好环境风险评价工作, 保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 环评人员和环境应急检测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宗之, 孙猛.20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2 (2) :3~8.

[2]魏国, 杨志峰, 李玉红.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28 (9) :711~714.

[3]陆新元.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5~9.

[4]李慧敏.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51~52.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S].北京, 国家环保总局, 2004:4~7.

[6]胡二帮.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1~10.

[7]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EB/OL].http://www.1gov1cn/yjgl/2006-01/24/content-1704491htm, 2006;1 (1) .

[8]万本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技术[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15~25.

[9]王龙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信用保障下一篇:检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