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培养范文

2024-05-21

开放性培养范文(精选12篇)

开放性培养 第1篇

一、培养学生全面思维

对于开放式的问题,由于有着答案不唯一的情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利用现有的知识,结合相关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不同角度正确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习“利用除法比较两数的大小”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后,教师问学生:“是大于1,还是小于1,与两数的联系是什么?”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是大于1还是小于1。学生迅速作答:“当b<a时,;当b>a时,。”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的符号是怎样的?”学生经过个人细致的思考和群组讨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正上述成立,同负反之,一正一负则a、b谁大谁小都有可能,但肯定小于1 (实际上它都小于0)。教师还可以再进一步提问:0参与之后会怎样?两数相等考虑了吗?如此不仅使学生对分数大小与分子分母数值关联的分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用开放型习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一匹布长30米,第一次用去7米,第二次用去10米,这匹布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求解封闭式题目习惯的影响,学生的通常思维是只要题中出现的条件在解题时都要用上,却没有认真分析题目,错误地列式为“30-7-10或30-(7+10)”。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图分析,最终让他们明白:求这匹布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第一次和第二次一共用去多少米布,原题中的30米是和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因而正确的列式是“7+10=17 (米)”。经过指导剖析这种题目,能够避免学生乱用原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准确判断、披沙拣金的鉴别能力。

三、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运用开放型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有一个正方形,面积为32平方分米,要在此正方形内剪一个面积最大的圆,那么最大能剪多少平方分米的圆?根据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想求一个圆的面积,首先需要计算圆的半径。实际状况中,原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就是最大圆的半径(原正方形的边长是最大圆的直径),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非特殊整数的算术开平方运算要到初二才学,用以往的数学知识是无法算出的。那么不妨换个角度考虑:现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则正方形的边长为2R,面积为(2R)2=4R2=32,则R2=8,所以圆的面积是πR2=25.12(平方分米)。也可以这样想:原正方形能平均切成4个小正方形,所剪最大圆的半径就是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若设最大圆的半径为R,则有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那么原正方形的面积就是4R2=32,所以R2=8,因而所剪最大圆的面积是πR2=25.12 (平方分米)。通过这种练习,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于灵巧地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缜密思维

开放性培养 第2篇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历史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方法上和教学的实践上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开放性思维 新课程

一、引言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上,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

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生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三、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那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呢?

1.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并非静止,也不是由一个个片段所组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显得过于重视甚至是局限于教科书了,学生往往是照搬教科书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真正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其实,学习历史的教材应该更加广阔,而不应仅仅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包括了教科书、其他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其他用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如周围的自然环境、现实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教材还应包括教师本身。

为了更好地培养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历史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历史知识的组合能力。学生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清晰明了,并且,教师的开放性教学也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带着知识的整合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出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把学生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质疑。

更新观念,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仅使教师的授课显得更加生动和易懂,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所提高。在教学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考的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减少了人云亦云的局面。

2.在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学习上,则存在着情绪化的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和为了成绩只好拼命背书并存的状况。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教师在更新了观念,解放了对教材的过度依赖并且具有了开放性思维的教学内容以后,还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出现课堂气氛虽然高涨,大家的热情都很高,但是却只是以“听故事”的热情开始和结束的,学生只记住了故事而忘记了思考和分析。从“灌鸭式”教学到“故事会”式的教学,其实是从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的一个极端到课堂气氛活跃的另一个极端。这两种教学方式都不是成功的历史教学。

在历史的教学中,知识还是要传授的,但是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参与,避免他们只在“听故事”,而忘记了去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等,以激励他们去思考。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广泛意识、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的问题。

3.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对教学实践并不是很重视,因为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要少很多,并且历史课更多的是一门关于思考的课程,似乎与实践离得有点远。但是,要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实践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走向更大的知识的海洋,指导学生如何就自己的问题寻找资料。(2)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历史。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现有实物的感触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开放性的思维。(3)可以用一些较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和思考。在辩论中,由于场面的激烈,学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论辩能力。(4)可以开展学史作文和写作小论文的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掌控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也有不少的见解和研究。但是,教学任务面对的是很多具有不确定性的学生,任何方法和概念都难以指导全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依旧是一个需要大家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理贤.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思考[B].甘肃教育,,(1B):45

[2]霍永昶.转变观念,推进历史课程教学改革[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4):91-93.

[3]刘晓玲.初中历史活动课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C].甘肃教育,2007,(1B):37.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性思维数学能力

一、改变旧的教学思想,树立教学新理念

数学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理清思路、且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理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自主、生动、活跃的学习思维形成,进而全面推进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和课改的实现。全力开展复习课程,加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旧的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与新的教学理念。

1.树立知识联系性的思想。负责毕业班的教师应该对小学的数学内容了解透彻、全面,明确各个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包括每个年级的学习要求,做到“知己”且胸有成竹,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收放自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把离散、独立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网络。

2.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处于指导地位。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解放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途径。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害怕复习时间不够、学生吸收不多,从而陷入了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误区。应注重基础,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回馈。

3.树立开放式教学的新理念。小学数学复习的课堂教学应该脱离旧教学方式的约束,树立开放式教学的新理念。根据学生学习的实质需求,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主的教学气氛,给予学生开放的复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进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开放性思维成长

封闭式课堂教学是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突出特征是把学生当成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忽视学生的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

而开放式教学,是针对“封闭式”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教师的“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使得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开动思维机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呈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多向交流的局面。

三、增强师生交流,使得学生无碍思考

课外常与学生交流。有的教师习惯于课堂之上管学生,课堂之外放任学生,认为课堂之外,学生的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这严格地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热爱学生,就是要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关怀学生,也要在课堂之外关心学生。许多小学生对教师是敬而远之,课堂问题回答也往往惧怕,对教师感觉很陌生,不能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如,不能放松心态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这种具有严重隔阂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封闭,也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施展,不利于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可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业上的交流实施起来更容易。小学数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数学课受学生欢迎,想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理解、掌握和形成运用能力,必须善于和学生建立感情,因此就少不了课外时间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关心,感受学生的心跳,让他们看到一个朋友式的数学老师。

对于数学这样容易步入枯燥境地的学科,我们应当多投入些情感,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和业务投入情感,更要对所面对的学生投入情感。学生需要被关心,需要与人交流,而且他们的感情好恶最容易影响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对数学老师没有好感,就肯定不会对数学产生多大兴趣。数学教师投入情感,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情感之绳,牢牢拴住学生的心,留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设情景问题,激发认知兴趣

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手段来实现, 在日常教学中, 开放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是一种文化信息的选择、传递、应用和创新、推广活动, 它既要选择、传递原有的文化, 又要创造和推广新质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停留在简单复制前人的文化并机械传输给后人的水平上, 那么, 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甚至今天仍然还处在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因此, 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承性功能, 而且还要重视创新性功能, 实现教育的知识型阶段向智能型阶段的过渡, 树立起传承性教育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较佳途径和操作性很强的切入点。适度引入开放性问题, 能冲破传统基本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 改变由于条件完备, 解题途径单一而造成学生思维定向, 缺乏探索欲望的状况。开放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更广阔的空间,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之养成创新的习惯,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题, 是指答案不唯一或条件不完备的一类题。例如, (1) 2/3= () / () , (2) () ÷ () =3……2, (3) 1~12的自然数, 怎样通过相加减使得数为10?正是由于开放题各个要素的开放性, 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更是分层教学的最佳选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 都能积极思考, 找出这样那样的答案,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处于活跃的状态。

一、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课堂导入的开放性就是指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使学生积极动脑, 大胆地提出各种问题,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体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开放性教学的许多问题都来自学生, 起点也常常较低, 使得智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一些问题,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 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 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绳子长3/4米, 剪去1/3,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很快, 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了许多问题:“剪去了多少米?”“还剩这根绳的几分之几?”“还剩多少米?”“剩下的比剪去的多几米?”等等。接着, 教师再让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 并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探究。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 便会激起多层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又语:“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

二、获取新知的开放性

获取新知的开放性就是指在学生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探求出不同层次, 多种水平的解答方案, 提高学生的分析、解答能力, 不断培养和强化其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 切实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功能, 改变以往教师问, 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精讲例题。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笔者就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学的途径模仿拼割的方法, 更不是仅作表演式的操作演示, 而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小组探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推导, 再让大家对每种方法进行演示说明。既获得了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练习设计的开放性

课堂练习的开放性是指设计习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答案不唯一, 而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激励其积极主动探索的习题。

首先, 可以是条件的开放性。出示的习题可以少用条件、有多余条件、比常规条件少, 也可以缺条件补条件, 图文条件等。例如:把一个底面直径是4分米, 高1米的圆柱截成两段, 表面积增加了多少?这是一个条件多余的应用题, 由题意可知:圆柱截成两段后, 增加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积。

其次, 可以是答案的开放性。由于大多习题的答案是唯一的, 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找个答案出来, 而答案的开放性则是指习题的答案可能有唯一答案、多种答案、不存在答案、无错误答案等。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 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师生100人正好搬100只箱子, 教师一次搬3只, 男生一次搬2只, 女生两人抬1只。问教师、男生和女生各有几人?”

此外, 还可以是解题方法的开放性。即“一题多解”。例如, 按照规律填数:3, 5, 7, () , () , () 。教师应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答这个问题时, 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 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就应该给予肯定。答案可能有: (1) 依次填入9, 11, 13, 形成奇数列。 (2) 依次填入12, 19, 31, 从第三个起, 每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 (3) 依次填入27, 181, 1879, 从第三个起, 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

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第5篇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的改革使作文教学的提到了日程上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又决定了改革作文教学又是改革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教师和两者的交流等多方面来改革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写,写他们想写的、愿写的,让教师主动的去教,教他们如何去品味人生,品味喜怒哀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交流者与合作者。开放我们作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培养出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开放思维、开放评价、交流合作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自主,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我手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有些甚至陈旧到三年级用过,四年级又见,到了五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我的表弟’,只要记事就为‘一场乒乓球’”,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

开放性培养 第6篇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教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性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凸现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则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如自我评价法、同伴互评法、成果展览法等。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在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超越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中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并且特别要注意关照学困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

五、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六、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

2.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都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开放性培养 第7篇

数学开放试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 数学开放题一般指的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习题, 我们称为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 通俗地说就是给学生以较大认知空间的题目. 其常表现为:不确定性、探究性、非完备性、发散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体会.

一、巧设多余型开放试题, 锤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多余型开放题是指将试题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杂合在一起, 产生干扰项, 学生解题时要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有用条件, 舍弃无用条件, 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排除干扰因素, 提高了鉴别能力, 从而锤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案例1:有一条细绳长24米, 初次用去7米, 第二次用去11米, 这条细绳比原来短多少? 学生常会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 产生一种只要试题中给出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式, 不认真研读题目, 而将式子错误地列为:24 - 7 - 11或24 - (7 + 11) . 因此, 学生做题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画图分析, 使其知道:要求这条细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了多少米, 题中已知的“24米”是干扰项与解决问题无关, 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 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二、巧设隐藏型开放题, 锤炼学生的缜密性思维

隐藏型开放题是指解题所需的条件隐藏在试题的背后, 所以学生在解题时不但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 还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条件, 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缜密性思维. 案例2:要做一个长80厘米、宽50厘米的编织袋, 至少需要布匹多少平方米? 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常会忽略编织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 错误地列式为:80×50, 而正确列式应为:80×50×20. 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 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 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缜密性思维.

三、巧设条件型开放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往往以集中思维为主, 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并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使他们的思维模式陷入固定模式的圈套, 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 压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针对这一现状, 老师在教学中精选那些题设条件可以不断变化的条件开放型习题, 进行强化训练,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克服思维障碍, 打破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案例3:四边形ABCD中, E, F, G, H分别是AB, BC, CD, DA的中点, 则四边形EFGH是 () .

A. 平行四边形B. 矩形C. 菱形D. 正方形

分析变换1在原题中增加AC⊥BD, 其余保持原题不变;条件变换2在原题中增加AC = BD, 其余保持原题不变;条件变换3在原题中增加AC = BD且AC⊥BD, 其余保持原题不变.

解答抓住四边形EFGH的各边与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之间的关系, 即平行且等于对角线的一半, 再根据BD与AC的关系推出结论. 题型变换: 在四边形ABCD中, E, F, G, H分别是AB, BC, CD, DA的中点, 则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当AC = BD时, 四边形EFGH是矩形;当AC⊥BD时, 四边形EFGH是菱形; 当AC =BD且AC⊥BD时,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四、巧设方案型开放题, 锤炼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中学生对身边的环境和生活缺乏充分的感性认识, 且因知识面狭窄,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 制约了他们展开思维翅膀的空间和思维的独创性, 方案设计型开放题在方法上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独创性的特点, 通过此类习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摆脱集中思维的束缚, 有力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案例4: 学校操场边上立有一根旗杆, 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 通过测量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型方案设计题, 根据所学的几何知识, 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

方案1:用工具测角仪、皮尺. 在操场另一边的楼房上选择一处能同时看到旗杆顶部和底部的地方 (最好是阳台边或窗户边) , 测出旗杆顶部的仰角和底部的俯角, 再测出测角仪距地面的距离.

方案2:选用工具测角仪、皮尺. 在距旗杆适当距离 (这个距离用皮尺测出) 的地方用测角仪测出旗杆顶部的仰角, 再用皮尺测出测角仪的高度.

方案3:选用工具测角仪、皮尺. 在操场上选一点A, 测出旗杆顶部的仰角, 再选一点B使B, A和旗杆在一直线上, 测出此处旗杆顶部的仰角, 再测出测角仪的高度及A, B两点之间的距离.

方案4:选用工具标杆、皮尺. 在晴天中午, 用皮尺测出旗杆的影长, 同时测出垂直于地的标杆的影长, 再测出标杆的长. 本题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集思广益, 设计出了四种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具有科学性, 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开放性培养 第8篇

1 县 (区) 开放性大学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国外很盛行, 这主要得益于国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体系的灵活性, 在我国,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全面、具体、专业的继续教育的需求。

1.1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定义

县 (区) 开放性大学是指建立在我国县级地区 (或地级市下辖区) , 包括建立在县城或是农村, 服务于该县或周边几个县经济发展, 以招收该县 (区) 及周边几个县 (区) 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或成人为主, 以满足该县或周边几个县 (区) 大专、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大学。这种性质的大学, 除各县开设的开放大学外, 还包括一些办学主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内容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有的是政府机关开办的, 有的是公益组织开设的, 还有的是私人机构设立的。

1.2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教学机构, 县 (区) 开放性大学与普通大学机构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更多的是差异性, 这种大学体系有着其他教育机构难以比拟的特殊性。

第一,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入学方式简易。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入学时对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要求,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需要经过高考的考核, 具备一定的学习成绩;县 (区) 开放性大学对学生的入学要求相对比较简单, 不需要经过考试这一关, 有学习需求的群体就可以入学就读, 不在意学习是否具有学习基础, 入学门槛相对低很多, 是一种平民化、大众化、开放化的教学机构。

第二,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具有开放性、实用性。普通高等教育虽说鼓励开放式办学, 但学校的管理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县 (区) 开放性大学倡导开放式办学方法, 这种教育机构对所有人群都敞开大门, 学习方式上, 不需要全天候学习, 学生利用夜晚、周末等业余时间来学习, 授课方式也比较随意, 教授的课程以实用性、应用性为主, 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和特定方向的需求。

第三, 县 (区) 开放性大学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为全国培养高等人才, 而县 (区) 开放性大学以县级地区为依托, 结合县级地区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就地办学, 以帮助学员就近接受当地大学教育, 在顺利完成大学后就近就业, 可以看出,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当地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其主要目的是为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 大学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执行机构, 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大学里人才培养模式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不同的理论学派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 但实质上都是大同小异, 仅仅是侧重点稍有不同而已, 总体上看,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简要组合, 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 它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总体性表现。大学人才培养方式与大学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密切相关。

2.2 我国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性意见

对于规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相关部门制订了一些指导性意见。199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文件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 并集中地体现了大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012年3月教育部在教高[2012]4号文中, 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鼓励我国大学因校制宜, 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3 香港和台湾地区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发展情况

台湾和香港地区特别重视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发展, 并把这种教育体系作为本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呈现出了蓬勃生机。这两个地区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发展情况正好应证了我国大陆内县 (区) 开放性大学教育体系发展的滞后。

3.1 香港地区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发展情况

本世纪初期, 香港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作了一项重要改革,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渠道的高等教育体系, 提升社区大学的入学率, 满足香港居民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这项这次的指导下, 在2000年3月中旬, 香港的第一所社区大学正式建立, 第一年招生740人, 接着, 香港大学和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也展开行动, 随后, 许多大学都纷纷设立建立社区学院、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的教育制度, 到2001年, 香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提供副学士学位的教育, 社区学院的规划在一年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为香港高等教育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3.2 台湾地区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发展情况

1994年, 台湾大学数学系黄武雄教授率先倡导在台湾地区内设立社区大学, 以为平民大众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1998年, 民间关心教育改革的人士组成了社区大学筹备委员会, 致力于推动台湾地区各地设立社区大学。1998年, 台湾地区文山社区设立第一所社区大学。很快, 农村、山区和原住民部落的这种偏远山区和农村也都设立了不同规模的社区大学, 到2005年, 包括:偏远山区、荒岛和原住民部落的社区大学在内, 台湾地区陆续成立了81所社区大学。

4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原则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年龄构成、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背景和不能职业技能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可能仅仅靠高等教育来提高, 这就需要发挥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教育功能, 弥补大学教育的不足,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应结合地方需要, 发挥自身优势, 培养出专业型、实用型和应用型的人才。

4.1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应服务地方经济

我国高等教育虽说经过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 当仍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 而且, 我国高等教育两极分化严重、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均衡、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山区地带几乎没有大学教育,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适当调整大学教育的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可以适当向中国的农民工聚居村、工业区、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倾斜, 在中国的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应建立社区大学, 给生活在这类地区的几亿人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进而提升这类人群的整体素质。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可以借鉴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 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自身的特色, 一定要围绕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面向本地区的所有人口, 创新办学方式, 丰富办学主体, 盘活办学经费来源, 培养本地区经济发展中需要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方便本地人群就近上学就近就业, 有实力的县区政府可以设立社区大学, 经济条件差的县区可以鼓励本市大学如与企事业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孵化器、实验室、和科研推广中心等, 及时准确地培养地方急需和对口的专业人才。

4.2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创新授课方式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生源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 这些人士绝大多数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寻求接受继续教育, 这类人士平时工作忙碌, 只能利用夜晚、周末、假期等业余时间来学习。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中, 应创新授课方式, 鼓励灵活授课, 保证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不发生冲突, 运用业余办学的授课方式, 方便学生利用时间来学习, 不主张他们脱产学习, 平时仍是工作为主、学习为辅, 边工作边学习, 县区大学可以采用网络授课、电视多媒体授课、提供录音、录像等教学方式, 方便学员自学、收听和收看。

4.3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强调实用性

普通高等教育重视通才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由于师资力量、办学场合、办学时间、学生现状的制约, 不可能像大学机构那样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实用性原则,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职业技能等, 在具体办学上, 可以办短期的电脑知识培训班, 专门向学生讲授电脑方面的知识;办英语培训班, 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办学应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班办学。县 (区) 开放性大学立足于基层, 与广大人民群众融为一体, 在满足人们在工作中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之外, 还应承担公益性功能, 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要。一般来说, 县区内老年人口和农村人口居多, 这种开放性大学还可以开设老年大学培训班, 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娱乐的场合, 方便他们欢度晚年;多多准备农业类书籍, 定期开设农业科技培训班, 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的需求, 还可以把大学开到田间地头上, 对农民采取面对面的授课方式, 把先进的农业科技直接带到广大农村。

5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 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的培养方式方法, 是教育理念与育人过程的统一, 是培养目标和操作程序的统一, 其构成要素很多, 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起决于这种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因素, 因此, 对于这种类型的大学而言, 应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种资源, 开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5.1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有准确的定位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有准确的定位, 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这种定位和目标还应与本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不能太笼统太模糊, 应切合实际, 不能简单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专业化、系统化的应用型人才。各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不能千篇一律, 要各具特色, 别具一格, 不同的县 (区) 开放性大学应有不同的教育风格和办学特色,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可以参考以下因素:一是对本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接受教育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科学分析;三是对本地区各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四是对本校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进行把握。只有这样,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会有科学、准确的定位, 这样的大学才会有巨大的发展活力。

5.2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人才培养上应重视于实践训练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授课, 重要的是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训练的内容与时间, 缩短理论授课的课时安排, 把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授课上应从优化课程结构, 安排科学适用的课程内容, 授课方式尽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在实践环节上下大功夫, 培养出动手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超的学生。

5.3 县 (区) 开放性大学的可注重培养创业型人才

加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社会上需要创业的人士很多, 这些人对创业理论的需求、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对创新信息的咨询都十分向往, 因此,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开展创业论坛、提供职业设计与规划、模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创业项目、提供创业信息、讲解创业法规和优惠政策等, 引导学生走上自我创业之路。

总之, 在我国, 县 (区) 开放性大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是我国高等教育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承接了各类人群继续教育的功能。县 (区) 开放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加速改革步伐, 勇于创新, 培养出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家勋.开放性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 2012 (6) .

[2]张彤.试论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原则与思路[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

开放性培养 第9篇

1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长期以来, 实验教学一直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 从而也造成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1教学模式呆板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 实验课不独立设立, 而是依附于理论课, 作为理论验证的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实验课有固定的教材和实验项目, 学生在完成相关内容的理论课学习后, 再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实验教师在实验室向学生们讲解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构成、操作方法、实验步骤, 同时还会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易出现的错误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而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

1.2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主要偏向对经典理论的验证,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但是也造成了实验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脱节。尤其是对于工科专业而言,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如果不能将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1.3教学手段落后

同时大学实验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 目前的实验教学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缺乏主动性, 普遍对实验缺乏兴趣, 不愿动手操作, 甚至应付了事。

由于以上的种种问题, 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功能,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是指将实验室资源部分地或全部地向学生有目的地开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方向, 独立拟订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步骤, 完成实验过程,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加以引导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在开放性实验中, 学生首先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等来了解实验背景, 掌握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并以此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由学生自己动手选择并准备实验材料, 甚至组装调试实验装置;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结果, 处理实验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 并加以讨论, 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指导和启发, 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 并初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3开放性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开放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这种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 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他们可以根据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相关理论知识, 因此与常规实验相比, 开放性实验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开放性实验不再是简单的根据实验教材设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它需要学生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 独立的进行思考, 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合理的实验方案。同时,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以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就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身在实际问题面前独立思考、反复操作、不断经历失败、成功从而积累实践知识、经验的过程。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空间。在开放性实验中, 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度, 他们可以自拟题目, 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报告。而每一个新的实验方案的完成, 都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 久而久之,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增强。

参考文献

[1]潘国俊, 沈惠平.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9, 10 (4) :89-91.

[2]刘君, 秦志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9) :202-203.

开放性阅读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实质上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参与行为, 即积极参与对文章意义的解释和建构; 这种对话是富于个性的,每个学生以其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参与这种对话,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阅读经验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深层的开拓、补充和创造,对文章的“空白”加以想象和拓展; 这种对话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教师和学生是合作的共同体,他们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可以实现各自的自我超越, 因此,教师的责任是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中去。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 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 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 弹性目标(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 发展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 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

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 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

2. 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

3. 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 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如《秋天》一文, 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教师在学生创造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 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 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应营造开放性的氛围,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

长期以来,教师囿于教材的束缚,不敢超越教材,突破教材,教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教学的面貌,改变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教师有突破教材的局限,设计开放性数学习题,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设计条件和结论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

开放性习题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条件和结论是不确定或不唯一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如填空题()+()+6=17。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初步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的开放习题练习。如学习分数时,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以致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它们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3/5,第二根截去3/5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 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 第一根的3/5等于3/5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當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3/5大于3/5米, 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3/5小于3/5米 ,由于绳子的长度小于3/5米时,就无法从第二根绳子上截去3/5米,所以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3/5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挖掘问题资源,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广阔性思维

许多教师对数学问题的利用就是达到解决的目的,其实这是对问题资源的一种浪费。教师可以充分立足于问题,开放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和培养学生广阔性和灵活性思维。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5、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6、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20;7、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也就是甲队(20×2)天修的,由此可以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 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广阔性和灵活性思维。

三、强化思辨能力训练,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开放性培养 第12篇

传统实验室教学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按照实验大纲的规定和实验教材的要求, 按部步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模式规范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但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同时传统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更新较慢, 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针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亟待改革运用而生的, 开放实验室建设已是高校实验教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1]

2 开放性实验室的定义

高等学校开放性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开放性实验室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各级各类实验室, 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 面对大学生、研究生开放使用实验室。[2]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一个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各方面都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 不仅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 更是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需要。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开放性实验室的开放措施

3.1 时间开放

我校实验室开放时间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预约开放, 学生可以登录学校实验中心网站, 根据自己的情况预先向实验室提出申请, 自己选择实验房间和实验项目。第二种是定时开放, 我校开设了三间基础实验室每周一至周四下午, 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定时向全校师生开放。第三种是全天开放, 为了给学生提供宽松、便利的科研环境, 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 通信电子类专业特设定某些专业实验室全天开放, 为师生进行科研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内容开放

“开放性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应以教学活动外的设计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内容为主,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实验课题,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某个实验, 也可以组成创新实验小组, 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应用水平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模式主要适合高年级学生,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也可以允许低年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实验。

4 开放性实验室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我们要充分发挥开放性实验室的有利条件, 定期发布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型、设计型自选实验课题,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开放性实验应该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实验内容,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让学生自主进行摸索和锻炼, 独立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标本采集或材料准备, 最终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

开放实验室为在校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积极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 开放实验室为在校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提供了备战场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从而培养了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赛前的训练就是在开放实验室进行的。在2011年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单片机设计与开发项目全国总决赛中我校有两位同学分别荣获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组全国三等奖, 2012年第四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湖南赛区选拔赛中, 我校学子再获佳绩, 共获得了两个湖南赛区一等奖、三个湖南赛区二等奖和一个湖南赛区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2年第五届中南地区港澳特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两个参赛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开放实验室为学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开放实验室可以整合校内优势资源, 鼓励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有利于老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 承担企业的某些开发业务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 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建立起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畅、有效运转的机制, 把完成教学、科研、生产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5 结语

实验室的开放是实验教学的一个进步, 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实验室的开放,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开放对实验教师队伍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实验室开放体系中, 实验指导老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他们一方面是开放实验的直接参与者,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指路人。要使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 必须要建设一支善于创新、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实验室队伍。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并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应用到实验中, 实验室工作才能有所创新。学校应多为实验人员创造、安排校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实验人员也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和水平.以解决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佳.开放实验室管理初探.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307-309

[2]汤芳, 倪静.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研究与实践.西北医学教育.2009 (5) :891, 947

[3]潘丽红.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黄山学院学报, 2010 (2) :111-113

上一篇:班级常规管理的小策略下一篇:应急管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