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论文

2024-05-18

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论文(精选12篇)

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论文 第1篇

一、高等数学的艺术美

起初, 我们看高等数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但细细品味,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思想, 并将其融入五彩缤纷的艺术生活之中。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 因此高等数学与艺术美也蕴涵着内在的统一。

在二十世纪, 英国数学家罗素就认识到了数学中的艺术美, 他是这样描绘的, 数学是真理的拥有者, 同时也是极度美的拥有者, 数学的美冷静而又朴素, 就像艺术家的雕塑一样, 它的内容不会诱惑人类脆弱的本性, 它的外衣也没有像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那样地华丽。但是数学却无时无刻不显示着它的纯粹性, 无时无刻不表现着它的伟大完美艺术性。北大数学系张继平教授也说, 美:是人性的追求, 是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 艺术是美的表达方式;高等数学是美的语言, 高等数学追求美, 也创造美, 高等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使美更加简明。

艺术美的巨大力量沉淀在高等数学中, 处处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神奇的艺术美的思想改变着对高等数学的认识, 让我们融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里高等数学不再枯燥无味, 不再简单无趣。高等数学的艺术美是如此的高雅, 这种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进行了一些总结,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公式之美

公式的美在于对称性之美, 在于简洁之美, 也在于深刻之美。莱布尼茨公式就具有这种美,

同时函数展开成泰勒级数的公式也体现了它的美,

这里, 当时即为麦克劳林级数,

(二) 计算之美

(积分中值定理) 如果函数f (x)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则在积分区间[a, b]上至少存在一个点ξ, 使∫abf (x) dx=f (ξ) (b-a) , a≤ξ≤b。

对于等价无穷小代换定理来说, 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把因子代换为等价的无穷小, 这个公式把计算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积分中值定理的美在于可以把定积分符号去掉, 使问题简化。

(三) 几何之美

1904年, 瑞典数学家科赫用数学的方法勾勒出了雪花的形状。

任意画出一个正三角形, 以其边长的三分之一长度为边长作小正三角形放在原来三角形的三条边的中间位置上, 把重复的边擦掉, 就会得到六角星;将六角星的每条边上按照同样方法再添加小正三角形……不断重复上述步骤, 就会得到雪花的形状, 如图1所示。

这个描述过程也表明雪花具有严格的自相似性, 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一问题引起很多人的兴趣。20世纪70年代, 美国计算机专家曼德布罗特创立的分形几何的研究对象就是像雪花这样的不规则曲线, 到目前为止很多领域都应用到了分形几何。

而在高等数学中, 很多曲线和曲面, 比如二次曲线、双钮线、玫瑰线、雪花曲线等等, 也具有对称的几何之美。

二、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艺术美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要求学生只会解题目就可以了, 学生被淹没在没有实际意义的题海战术里, 导致了高等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这种现状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大家一直认为数学就是枯燥乏味, 毫无美感的。因此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改变这种偏见, 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艺术美, 学会欣赏这种美, 并且能够探索更多的美, 从而提高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任课老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个别概念的解释、个别定理的推导, 还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过渡过程, 把具体问题抽象化、把特殊问题一般化, 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并且体现从猜想到证明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高等数学直觉感和审美感, 培养学生类比、联想和迁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能够体会证明、检验和推广的全过程, 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深刻领会高等数学中的艺术美。

只有这样, 枯燥的公式就变成了美丽的符号, 单调的定理宛如无声的音乐, 烦琐的法则恰似无色的图画, 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欣赏到高等数学的艺术美, 才能融入高等数学艺术美的情境中, 才会有兴趣学习高等数学。

摘要:本文讨论了高等数学与艺术美的联系, 并结合高等数学的例子说明高等数学中艺术美的三种表现形式, 同时提出如何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美,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欣赏到高等数学的艺术美。

关键词:思维方式,数学符号,艺术美,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军.数学之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张顺燕.数学的源与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庞加莱.科学的价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关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第2篇

关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异军突起,它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更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作 者:郭西燕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刊 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英文刊名:LITERARY GALLERY年,卷(期):“”(3)分类号:G424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能力要求

发展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105-02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的艺术教学体系。随着艺术学科与文科、工科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一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大学开始设置。同时,与电视艺术相关的专业领域,也逐步从精英模式发展为大众教育格局,一些文艺编辑、动画艺术、音乐编导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这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存在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全国80%高等学校开设设计类专业,但大多数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学投入不足,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研究远远不够。2、艺术设计教育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严重滞后;3、艺术设计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与其他学科一样,没有考虑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和特点;4、“考试经济”的驱动与艺术设计专业考试问题,急需相关院校专业考试统考,或者同类设计专业成绩的互认,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考试办法。

1.适应时代需要,加强教学方式改革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起点是:①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②美术(绘画);③20世纪80年代间接传入的包豪斯“三大构成”。这些起点和模式都不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全部,艺术设计教育与它们有关系,但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

1.1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大多停留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表现,而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十分薄弱,投入十分不足。针对设计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设计艺术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master of form)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the workshop master)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形式导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的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计教育界接受了从日本、台湾、香港等地间接传入中国大陆的包豪斯教学理念,并被简单化为”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

欧洲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工作室都是统一管理,专门技术人员负责,不隶属于某系或某专业,除了有的学校需要交纳部分材料费用外,免费面向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

1.2专业基础教学和项目教学结合。

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是设计艺术专业教学必须研究的问题。欧洲发达国家的设计艺术院校,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先进行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project/programme)教学的形式进行。项目包括虚拟和与企业结合,与企业的结合主要是研究方面,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如维也纳实用美术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学制5年,一年是基础训练课。2-5年为项目教学,每学年一般完成一个项目。

1.3将市场经营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

艺术设计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从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安排来看,现在上课周数大约占学年总周数的70%,假期占30%,扣除节假日、考试等时间,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约占60%。如果建立“假期课堂”,可将上课周数调整为60%,假期40%,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概占到50%左右,其中,假期的15-20%的时间用于安排假期课程教学。

2. 建立适合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教学评估机制在整个高校艺术教学体系中具有导向、规范和改进的重要功能,所以,建立高校艺术教学评估体系不能以文科或理工学科的共性标准代替其艺术学科的特殊标准,要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把握艺术学科建设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套用理工科的办学方式或评估模式来建设和评估艺术学科。现行评估方案中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以及特色项目等8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38个观测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评估体系的框架基本完备。但其具体观测点中的量化标准,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高校按照同一要求去评估,显然不够现实。因此,构建高等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使艺术设计教育按照自身规律及教育规律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应在放开艺术院校招生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艺术类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发挥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的导向作用,鼓励艺术高校创品牌、创特色,增强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竞争能力和合作实力。

艺术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科和教育特色。艺术学科的特色,构成了艺术类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从实践来看,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用一般文科或理工科的标准很难函盖。例如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38个观测点中,不可能涉及艺术实践和交流环节的评估指标,而对于艺术学科而言,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照标准。因为艺术在于实践与交流,没有实践与交流,艺术就失去了活力。艺术高校不仅要有鲜明的教学特色,更重要的是强调艺术的实践性。在高校艺术教学评估指标中强调教学实践环节和对于创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指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校为社会服务、为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可以说这应该是评价艺术院校的重要指标之一。

艺术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应有利于艺术高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艺术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指艺术类专业本身的特色,更是针对艺术高校在办学和教学运作中创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模式。艺术院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应该突出艺术高校在制度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量化指标。

在硬件指标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中没有艺术类高校的指标内容及标准,根据艺术学科各专业门类的不同特点,其标准会有所差异,我们建议,应组织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单独制订不同专业类型的艺术高校的相应指标才更加切合实际。

浅谈高等数学的教学艺术 第4篇

一、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 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 也就不会产生情感, 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 认识越深刻, 情感越丰富, 兴趣也就越深厚。高等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极强的逻辑性, 致使数学教学较其他学科更难理解, 较难引起学生兴趣,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仅善于运用严密的逻辑武器, 而且还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法宝, 通过直观性语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 把理论与形象融为一体, 完成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数学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借助于比喻、类比、模拟、描绘等艺术手法, 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原理、概念、公式和定理等。如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制造悬念,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比如在《高等数学》级数一章引言中, 可以引入古老童话———“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 内容是:乌龟在点B处向右行走, 兔子在A处向右追乌龟, 兔子比乌龟的速度快得多, 当兔子从A移到B时, 乌龟从B已移到C, 当兔子从B移到C时, 乌龟已到D……其结果是, 乌龟始终跑在兔子前面。这一简单的事例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级数这一章内容的兴趣。

二、教师必须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教学中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教学也如此。教师不但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 广博的文化知识, 还要有熟练的教育知识。拥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 而教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效果和成效。“教有教法, 教无定法”, 教学对象因时代不同、生源不同而有诸多差异, 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在教学艺术的研究中, 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浅层次上, 这就要求教师要竭尽所能, 努力探究教学技法, 以实现教学的真正高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 教师不能死守教材吃老本, 而应该乐于接受新事物, 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上“与日俱进”。像“全国课堂教学创新优秀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以“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为办学理念, 以“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享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为特色的课堂模式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教师可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在教学中。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新形势下, 校本教研是架设在新理念、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应研究如何将新理念和科研成果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中, 研究如何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上来。为此, 教师应主动参与教研活动, 以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 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 系统、全面地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现状, 了解哪些问题已解决、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正在解决中等等。这些新的科学成果传输有助于学生对该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激情, 也使教师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提高认识,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追求新的境界, 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三、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关系和地位的问题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 而是从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角度考察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地位的问题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并且着重于研究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 不是通过老师填鸭式的教, 而是通过他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 这样学生的知识才学得牢固和灵活。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预先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如可能遗忘的知识点、上次教学没有听懂的地方、或是难度较大的课题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能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全面地运用教学原则, 恰当地进行教学评价, 从而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 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是模仿得来的, 而是不断追求、不断提炼、不断升华形成的。我们应激活自己的教学方法, 发挥自己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升著.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王升著.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徐涛.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艺术性[J].青海师专学报, 2008 (06) .[2]徐涛.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艺术性[J].青海师专学报, 2008 (06) .

高等数学的特点 第5篇

( 1 )高度的抽象性

数学的抽象性在简单的计算中就已经表现出来。我们运用抽象的数字,却不是每次都把它们同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在数学的抽象中只留下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其他一切。它的抽象程度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中一般的抽象。

( 2 )严谨的逻辑性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不论验证了多少实例,只有当它从逻辑上被严格地证明了的时候,才能在数学中成立。在数学中要证明一个定理,必须是从条件和已有的数学公式出发,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导出结论。

( 3 )广泛的应用性

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与学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62-02

一、艺术理论课程教学重要性

2011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议通过,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一调整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高等教育落实党和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对高等院校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1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上,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宣读了大会通过的《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倡议书》。倡议书就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四点倡议,即:从学科定位上,强调艺术理论研究与当下艺术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并重;从学术品位上,强调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对中外经典艺术的兼容并蓄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宽阔的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所谓艺术学是指,通常意义上是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艺术学是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进一步讲,“艺术学是研究艺术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对于高等艺术教育而言,二者的学习同等重要,它们彼此相通、相互依存。一方面,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需要借助艺术学知识,增加艺术学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人们认知艺术理论同样需要直观、可感的艺术现象,艺术现象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基础。因此,在我国学科调整的大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科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首要任务。

二、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随着艺术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高校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愈发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技巧很丰满,理论很骨感。

艺术学科一般以美术、音乐、表演、设计等技巧性学科为主,遵循的是技巧为上原则,以技巧论英雄,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技巧的教授,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引发的结果就是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能练习中,对稍显“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选择性忽略,大多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学而不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各高校开设的理论课程以《艺术概论》、《艺术史》等为主,课程开设比较泛化,缺乏专门性、针对性强的理论课程,忽视课程之间必要联系,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目标单一,缺乏素质教育内容。另外,由于过度重视技能,技能课程占大部分课时,理论课程安排较晚,课时偏少。

(三)教学内容陈旧,有待充实完善。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依据教材而进行,但是一经出版后教材内容就固定,停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到教学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但在具体教学中,许多高校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材观点陈旧,无学科新成果,需进一步充实完善。当前,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已对理论教学产生严重影响,亟需重视,改变。

(四)教学方式单一,方法守旧。

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文字论述为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只对照书本把概念、词语等简单的读一遍,照本宣科严重,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积极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有的教师在理论课程教授中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但也仅限于把书本上的文字拷贝到机器上,换汤不换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课堂教学大多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一味地想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一人唱独角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可行性对策思考

(一)端正态度,重视理论。

随着艺术学科的发展,对于高校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学界已做出评判并提出了相关意见。指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要技巧教育又要重视理论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技能又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重视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任何工作都需要理论指导工作,艺术工作同样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理论素养不仅能提高艺术从业者的欣赏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能使从业者及时把握艺术发展趋向做到创新。如果不懂艺术理论,就很难把握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都隐藏的丰富情感、意蕴。当然,不仅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多看、多做、多思,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才能提高艺术创作能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都是模仿国外的经验和模式进行课程设置,缺乏本土化内容。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但更应该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本土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空间,加强传统文化和艺术之间的联系。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放眼世界,感受多元文化。

同时,要在实用性、综合性原则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安排技能课与理论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优化教学目标,强化素质教育内容,使课程内容之间在纵横方向上产生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

(三)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因为教材内容易固化,停滞,而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换代愈发迅捷,所以艺术理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教材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教材中所欠缺的新材料、新观点、新成果、新动态,如现代艺术理念、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市场和艺术商品等,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全面、综合地进行讲授,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关注教材内容之外的艺术理论和前沿问题,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四)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由于艺术理论课程的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上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新,传统的填鸭式单向授课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弱点日益明显,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刻板和僵化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师生互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单向灌输为主转换为讲授、提问、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提问,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此外,还可以大胆尝试学生自主教学,转换教师和学生身份,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走向讲台,由听课者变为讲课者。这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科技优势。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愈来愈广。限于艺术学科的特点,紧靠传统的嘴说笔写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除传统教学手段外,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如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感到乏味,获得最优化教学效果。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的发展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艺术理论是为艺术实践服务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授课过程中可以把理论内容具体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体会理论,总结规律。

参考文献:

[1]谷芳.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贺州学院学报[J].2013(6)

[2]赵蓉燕.对《艺术概论》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J].大众文艺,2009(3)

[3]山郁兰.浅论艺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3(6)

[4]邝嘉.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J].2014(3)

[5]张英.问题与完善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2014(5)

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论文 第7篇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职业艺术家教育,职业技能

自2000年我国出现独立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机构以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到2013年秋季, 全国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专业点和文化教育大类的艺术教育专业点总数已超4500个,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我们在看到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 也关注到在我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家化的倾向, 这一倾向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家化倾向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家化是在我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的一种倾向, 亦即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上趋同培养职业艺术家的教育模式。这一倾向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学科化、课程标准缺位化、实践教学简单化及教学管理松散化。

(一) 课程体系学科化

各艺术形态都具有技能展示的特征, 即艺术形态要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或技能) 来完成或展示, 这使得高等学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和艺术家职业养成教育具有很大一致性。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实践中, 往往把艺术家的艺术技能表现、艺术形态的外化表达以及艺术类职业的职业能力体现等同起来, 照搬艺术专业高等教育 (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教育) 的职业艺术家培养模式, 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专业课程带有明显的学科化倾向。

以学科发展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 以学科性质分段, 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 体现为典型的学科课程模式。艺术家的职业表现情态和艺术形态的外化展现形式高度契合, 使得学科特征在艺术专业高等教育中体现十分明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是从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一定阶段内不可避免带有学科本位的特征。受此影响, 艺术类高职专业中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学科化的倾向。

在现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的目标有着明显差别。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及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艺术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专职的社会艺术家。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现有的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学科化课程体系是不能适应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

(二) 课程标准缺位化

20世纪末,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针对各类教育层次的课程标准, 因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而并未制定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等职业院校的很多专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总纲标准以及分科标准) , 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各专业的课程标准建设一直缓慢。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内容标准 (划定学习者学习的范围) 和表现标准 (规定学习者达到的状态) , 它“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对课程标准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各专业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备的课程标准用于指导课程教学。

2012年11月, 教育部印发了410个高职专业的教学标准 (试行稿) , 其中涉及到10个艺术类专业, 但仍有60个艺术类专业没有相应的国家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文件。现在还有不少专业采用若干年前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者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艺术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没有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广泛代表性的用于指导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 将制约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 实践教学简单化

实践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教学的必需环节, 更因为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而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从课堂教学的素质养成到职业技能转化的重要步骤, 各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实践环节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虽然也很重视, 但实践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单一, 体现出明显的简单化倾向。

由于对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 对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 各高等职业学校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是针对特定课程或者某一课题而进行的实训或实习活动, 具体表现就是实践教学的目的比较明确而单一, 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有为数不少的师生把课堂上的技法 (或技巧) 训练和实践教学简单地划了个等号, 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课堂上的技法课程练习。这样的实践教学虽然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却也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学科化倾向, 在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养成上力量较为薄弱, 没能形成合力, 对于人才培养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四) 教学管理松散化

作为有效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进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保障手段, 各类型的院校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 积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行开展质量监控与评价, 探索教学管理的有效模式。相比较之下, 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 (或专业) 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入, 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和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有着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 一是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把握不准, 很大程度上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艺术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或者其他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 而在实际操作中又难以按部就班地套用, 无法全面落地;二是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评价标准建设不够, 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 教学监控缺少有效准则作为依据;三是对教学管理于职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认识不足, 只重视教学结果, 而轻视教学管理的育人功能。这些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教学管理的松散无序状态。

二、对改进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与前述相应, 要想摈弃艺术家化的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艺术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应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践教学系统的整合以及教学管理的完善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 构建面向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职业化课程体系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就要紧紧把握社会职业岗位 (群) 的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需要的艺术技能养成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要构建以职业需要的艺术技能养成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就需要对本专业面向社会的职业岗位 (群) 作详尽的调研, 深入了解社会对职业岗位 (群) 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期望和要求。之后要对调研结果认真进行归纳, 并总结出几个职业艺术素质模块, 明确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上, 把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并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要求重新进行整合, 以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艺术素养模块。这样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之间就具有了很强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化课程体系, 提高课程与岗位的关联度, 同时力求精简学时、提高效果, 进而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 制定具有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学习者在经过一定时期对特定内容的学习后要知道什么以及能做到什么, 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对特定阶段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情感、观念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也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适应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相应课程标准的建设工作。

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要适应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需要, 要根据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标准, 需要在盯紧社会对相关艺术职业岗位 (群) 的素质要求基础上, 深入研究课程模块的特点, 寻找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共同点与相异点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指向课程模块, 而不是艺术类型或者特定艺术专业课程的共同点与相异点) , 并认真分析学习群体的整体特征。根据社会对职业的素质期许、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整体特征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 这样才能真正地指导课程的教和学。

(三) 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系统

实践作为培养高尚情操和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技能提高与锻炼的良好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 磨练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由于教育价值定位、形式等因素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实践教学一般有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等形式。在现在的高职艺术专业教学中, 艺术专业技巧的课堂练习和实训是最为常见的, 也是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的必经途径,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练习和实训更多的是针对某门特定艺术课程进行的较为单纯的技巧性训练, 对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而言, 仅仅通过这样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 实践教学最终指向的是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这一目标, 而不是简单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表现技能学习的成绩。各学校应当在加强融合、突出素质、协调适度的原则下系统设计, 打破有关艺术门类或课程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 建设一批综合性强、能对职业技能进行多维度训练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 在常用的主题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之外, 很多学校推行了“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四) 建设稳定可靠而又机动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有效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科本位或艺术发展本位, 根据课程 (群) 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教学管理,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其经验可以作为有益的参考。另外, 普通高等艺术教育注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 把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评价引入教学管理, 这对于全面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各高职院校要吸收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经验,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管理规律, 以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从管理机构的健全、教学制度的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档案的建设、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提升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要在培养的艺术职业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可这一基础上, 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观, 以利于灵活机动的管理教学。同时, 教学管理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 要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 根据不同艺术专业和课程类型实施差别化对待, 既要保持管理机制的相对稳定性, 又要能根据发展要求适时革新管理模式, 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是一个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开办的艺术技能型教育模式, 它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必须全面推动, 同时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 针对专业需求的社会调研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常态行为。要随时关注社会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以及对毕业生胜任工作能力的反馈,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来持续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第二, 注重学习者艺术职业素质的培养, 不能简单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仅关注于学习者在校期间职业技能的片面培养。职业素养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上, 还体现在职业道德上, 要关注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养成。另外, 职业素养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要引导学习者从业后继续学习意愿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使其具有不断完善自身素养的动力。

第三, 积极寻求社会参与艺术职业教育的有效方式。大力开拓企业行业进入学校参与管理的新模式, 发挥企业对市场的敏锐感知能力以弥补学校社会调研的滞后性、片面性等不足。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 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 不断开拓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2]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 2008 (10) .

[3]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 2012-7-22.

[4]窦志国, 田野.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 .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12-4-21.

[6]卢矜.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艺术教育, 2005 (1) .

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第8篇

高等艺术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 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重要使命, 必须突破传统艺术教育以艺术为重的框架, 让学生在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展艺术潜能。艺术教育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艺术社会化的需要

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 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艺术类学生, 除了应该具备艺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天赋外, 还应具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特别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前,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人们对产品造型、质量标准不断提出更多更新更高要求的情况下, 如果缺少人文素养, 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文化内涵, 与现实社会脱节, 这样的作品即使再精美, 也会被市场淘汰。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 离不开中国文化, 只有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社会现实, 了解人民生活, 才能创造出有活力、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艺术专业学习的需要

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 应该有机地整合于人文教育的大系统之中, 与其他人文学科融通互补, 有效地实现对人的素质教育。中国古代许多艺术家, 都从历史文化中领悟艺术的真谛, 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 养成了其清幽淡远的审美情趣和自然适意的艺术情操。一幅山水画用简单的白纸黑笔所勾画出来的意境, 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不仅仅是笔法和色彩所能描绘的。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 只有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美学思想, 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缺少人文知识, 文化素养较差

艺术类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性, 在大学入学前必须进行长期的专业技能训练, 所以不能充分的接受普通的中学教育。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很少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很少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少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缺乏了解, 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大学学生应有的水平。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人文知识欠缺。有的大学生甚至连一篇文通字顺的作品介绍也写不好, 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

2.非专业知识浅薄, 导致自身工具化

当前, 艺术院校不少学生只顾埋头专业学习, 或者沉湎于计算机技术, 学软件、搞网络、挣外快, 而对身边的人和事不闻不问, 一切都依赖于电脑。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 这句话正好切中了当前艺术专业学生的要害:人, 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学习艺术的人, 不能仅仅成为一个艺术家, 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品的制造者, 如果那样的话, 艺术就没有了生命力。只有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投入到社会中, 为社会、为人类而创作, 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3.缺乏人文精神, 导致人格上的“不健全”

人格是人的内在素养和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培养, 应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和前提, 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精神, 将会造成人格境界的低下。近年来, 受社会低俗文化和不良习气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精神空虚、心理急躁、学习不安分, 行为举止粗俗、道德行为失常, 甚至自杀, 影响社会秩序、伤害他人生命的案例屡见不鲜。引发这些与大学生思想、行为明显不相符合的举动, 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人文情怀, 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不强所致。对道德观念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时代感, 不关心政治, 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些现状使艺术类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其创新能力、想象力明显不足。

4.视野狭窄, 缺乏创新精神

艺术意味着创造, 创造是艺术的灵魂, 因此, 艺术专业历来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艺术创造灵感和理念不是从天而降的, 大批优秀艺术家以其自身实践经历告诉我们, 要想创作出有创意、有思想的作品, 就必须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 从本原文化, 也即人文知识中汲取营养。部分艺术专业学生不学文学、不看历史、不懂美学, 真正要进行艺术创作时, 思维麻木、视域狭窄, 为艺术而艺术, 或干脆模仿他人的作品, 一旦离开计算机, 离开图库, 就不会出成果了。

5.学科设置不能适应新的艺术模式

目前, 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中, 许多学校只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 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 艺术人文学科课程仅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门。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这种学科设置无法适应学生全面的文化素养的形成。

提高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 强化现代教育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高知识水平与低人文素质的现状, 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这种状况一直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 制约着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必须转变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 这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加快艺术发展的表现, 是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奏。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艺术学社会化的需要。

2.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 专业课学时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如果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 把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起来, 这种人文渗透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环艺、建筑专业的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 就不会领悟到天坛建筑艺术的奥妙, 需要老师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观念及根源进行讲解, 这时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专业理论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优化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 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近亲繁殖”, 几代同堂已成为共有的现象。由于教师的来源渠道单一, 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培训, 从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师不仅师资不足, 而且现有的社科人文教师对现代艺术学和社会学也缺乏系统的了解, 所以无法有效地贯通整合。

4.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活动

除了教学活动外, 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也十分重要。如人文知识讲座, 由于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形式活泼、感染力强, 可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艺术院校学生人文修养方面的不足, 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 学生社团也是拓展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通过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积极开展活动,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5.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培养和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仅靠教学课程的建设是不够的。应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开办寓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 营造艺术院校的人文环境, 使艺术院校学生在人文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熏陶下, 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只有更新教育理念,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艺术院校模式, 构建科学的艺术人文学科体系, 优化整合具有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 拓展艺术学的文化功能, 才能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

摘要:目前, 高等艺术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文学科的发展, 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 导致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此, 应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科学的艺术人文学科体系, 优化整合具有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 拓展艺术学的文化功能,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浅谈中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第9篇

艺术教育是属于未来性的事业,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机遇,人们不仅对未来充满着欣喜和希望,同时也不免感到迷茫,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各种疑惑同时都集中到了教育这一领域里。如果说,过去是资本与军力的竞争,那么今天的竞争是科技与教育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主动权与未来命运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未来,这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去创业的地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不仅是量而且是质的竞争。虽然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对艺术教育在总体教育中的位置的认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共识。历史证明,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有时提倡美育,有时又不提倡美育,确实已影响了人们对美育的看法。因此,我们今天研究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位置的确定,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意义。

“大学艺术教育”这个课题对于非艺术类院校来说,一直以来都不是校务工作关注的重点,但随着国家教育教育的全面整改、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完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一课题也就被我们拿上了台面,作为学校整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给予重视。在几年来的学校艺术工作中,我深感艺术工作的“瓶颈”便是“教育”,正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规范的艺术教育思路和体系,才导致艺术工作容易误入歧途,盲目地随波逐流而丧失了“大学”这个氛围所带给我们的气质和传统。而要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就必须深刻理解“大学”这个含义,认识到大学艺术教育的独特性,然后再去探究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我认为,一是寓教于乐。现今的学校教育给学生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还要不断的提高、充电,而同学们往往希望在寻求新知、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能得到娱乐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艺术教育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它既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形式,又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个体素质,因此艺术教育较其他类型教育更易为人接受。二是潜移默化。艺术教育不应是耳提面命的理论灌输,应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无声滋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支乐曲,一幅书画,一首诗歌,耳濡目染,天长日久,便会转化为滋润和净化心灵的精神力量。正因为艺术教育的功效不是立竿见影,决定了参与及从事艺术教育的人需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足够的耐心。

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反观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单从艺术教育的手段方式来看,我们显得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美术教育为例,现行的美术教育多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积淀的训练;注重严格按大纲要求、按指导的要求来完成作品,而扼杀了同学们主动思维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注重继承现有的一成不变的艺术观念,而忽视了艺术发展的创新、创造等。种种这些都呼唤艺术教育方式的变革。然而,当前的艺术教育却走进了种种误区。对于学校方面来说,常常认为形式比实体更重要,一个多而全的艺术团体就可以使外界认为这个学校是注重美育的,但是在实体内容上却缺乏我们自己的特色。因此,要进行艺术教育的变革,首要的、最关键的就是观念上的变革,即改变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要认识到艺术不是教化的工具、保研的筹码,更不是可资炫耀的装饰品;艺术教育也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而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由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艺术世界的神奇、品味艺术成果的美妙、吮吸艺术文化的乳汁,借以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形成了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观念,才谈得上实施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比如教育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教育主要是“灌”和“扭”二字,不从学生的本性出发,而艺术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心灵所施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更需要以生为本,灌输和逼迫的教学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效果很难通过一纸试卷来检测,所以应该研究一种将对艺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对艺术的领悟、感受、热爱程度结合得最好的考察方式。

大学艺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大学的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但却不是普通的艺术教育概念。同样的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艺术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一个完全拷贝的版本,这里就显现出一个学校文化传统的特性了。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群体本身就是极富有特色的,不同的专业的学生也有自己对艺术不同的认识。一件艺术作品,由不同的群体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哪个好哪个坏,而是要看重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它的精神价值,它所富含的人文底蕴。

首先来讲,艺术是要面对观众的,我们受众群体是我们广大的同学和老师,因此我们的艺术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式的,正所谓“大俗即大雅”,当然这不是提倡我们搞俗之又俗的东西,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校园的青春气息,我们所展现的应该是大学中最积极向上、最朝气蓬勃的一面。特别要抵制的是社会上流俗的一些所谓“时髦”,这些往往传递的是一种低价的、消沉的信息,对于同学们的引导是错误的。另外,我们的东西要在“大俗”之中见到“大雅”,毕竟我们的受众主体是拥有着中国社会最高等教育的人群,我们教育的理念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具有高级品位的,而不是“痞式”的低级搞笑、庸俗娱乐。这就是“大学”所带给我们的艺术教育不同于普通艺术教育的原因。

其次,从教育方式上来讲,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应该研究一种将对艺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对艺术的领悟、感受、热爱程度结合得最好的考察方式。这就是要求“艺术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内容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而另辟蹊径。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思想的外延,它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美妙的方式。而对于一个人艺术品质的培养,则不能是枯燥的和生搬硬套的。我们所授予的应该是从事艺术的技巧,而非创作艺术的理念。事实证明,不同的理念,恰恰是艺术事业缤纷绚烂的原动力。从古至今,我们没有看到所有的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规规矩矩的从科班走进殿堂的,贝多芬不是,达·芬奇也不是。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有更加自由的空间,要鼓励和引导同学们自主的理解艺术和从事艺术。

再次,要给予艺术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活跃的创作环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学校一直是很出色的。每年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教学、演出、展览等,都会得到同学们和老师们的认可。但我们的行动往往是随机的,自发的,灵动的,而要长久维持一种繁荣,我们必须思考一个思路。这是一个学校良好风貌的体现,也是综合实力增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并没有偏离学校的主题,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这样一个学术权威的集合体,校园文化艺术界恰恰是最活跃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放手,不应该以学业为由去打消艺术的积极性。说到底,这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最后,大学说到底,是一个塑造个人思想的地方,不同的学校,所能带给同学们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说,文科类院校的学生更加具有气质,这不是自吹自擂,而是一个校园文化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政法大学的文化传统,素来是严谨、求实,却不乏浪漫,我觉得这种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不是某一种艺术形式所能完全体现的,但确实需要我们从心底传承的。说这些就是想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多重要,大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小到一个人的原则,是“立”的根本。艺术教育也是这样,没有了这种底蕴,就好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的全面改革、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完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大学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一个被关注的教育话题,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大学教育”这个含义,认识到大学艺术教育的独特性,然后再去探究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1、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一是寓教于乐,二是潜移默化,艺术教育的功效不是立竿见影,决定了参与及从事艺术教育的人需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足够的耐心。2、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反观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发现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单从艺术教育的手段方式来看,我们显得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实体内容上缺乏我们自己的特色,要进行艺术教育的变革,首要的、最关键的就是观念上的变革。3、大学艺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艺术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式的,要在“大俗”之中见到“大雅”,研究一种将对艺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对艺术的领悟、感受、热爱程度结合得最好的考察方式。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学分研究初探 第10篇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实践学分, 则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 根据自己的专业从事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取得优秀成绩, 经学校实践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在具体的实践学分管理中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对实践学分的理解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对“实践学分”的命名也有所不同。例如, 黑龙江大学将这种学分管理模式称为“三创学分”, 大连理工大学则是“奖励学分”这一提法, 中山大学等三所院校使用了“科研学分”这一提法, 沈阳师范大学等大学则根据自己师范院校的特殊情况将这一管理模式称为“创新学分”, 除了以上四种提法之外还有“项目学分”“研究学分”等不同的提法。笔者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学分制管理中的特点认为“实践学分”这一提法更合适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

二、时代背景

高等院校实行艺术实践学分管理是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的。众所周知,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设立实践学分, 正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们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多元化人才进程中的探索结果的不断深化与完善, 是高校艺术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

早在上个世纪初,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了“教学和一”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要在“做”上来进行的, “死读书”和“填鸭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 教育工作者要把“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在“做”这个实践过程中。这应是实践学分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管理理论中的最初萌芽。

2. 艺术类人才的特殊性

高等艺术院校与其他工科院校与理科院校不同, 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教学科研与创作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的过程与实践的过程是相互贯穿的。除基础课之外, 本科生在本科教学阶段所学都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 这种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知识习得模式区别于一般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 这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四、艺术实践的市场价值

在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的文化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相应的各项文化产业也进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阶段, 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市场业日益繁荣。因此, 对艺术创作者的需求也就不断扩大, 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应的对各种文化产品的要求也就不断地提高, 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刚刚毕业就要投入到这种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 而刚刚毕业的学生显然对这一竞争还是一脸茫然。面对这种情况, 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来帮助学生们完成课堂学习与进入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也可以让毕业生更早地了解到自己将要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为整个文化艺术市场培养更高质量、更有适应能力和更符合21世纪需求的人才。

五、艺术实践的教学价值

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实行实践学分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管理价值。实践学分管理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延伸, 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社会检验。艺术是一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学科,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当前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等到四年毕业之后就已经落伍, 而实践学分这一管理模式不但可以随时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见所闻联系起来, 寻找自己的不足以及课堂教学的缺陷, 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 教师们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课程计划以及授课内容。学生在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探索并发现或自己去创造艺术规律。

六、艺术实践学分的类型

艺术实践学分主要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

1. 科研学分

科研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著作或论文、研究成果获奖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2. 技能学分

技能学分是指参加相应学科的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获所获得的相应学分以及跟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所获得的学分。

3. 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是指参加各类社会文化科技实践活动 ( 包括公益艺术创作、公益艺术表演、文艺下乡) , 取得优秀成绩、受到表彰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七、艺术实践学分的功能

1. 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在校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参与到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使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的社会实践当中, 并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 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 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 而创新的最大源头就是不断地参与到具体的实践竞争当中。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 开展艺术实践学分活动, 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 目的就是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的育人功能。

八、艺术实践学分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实践学分在具体的管理中应通过成立相应的实践学分管理机构、完善监控管理等手段来提高管理质量, 为艺术院校大学生实践学分活动的开展及实践学分的获得提供保障, 使得在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学校应确立实践学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制定实践学分管理的相关办法、措施以及实践学分的获得办法, 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组织、督促和监管, 并制定实践学分合理的认定、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杨宁, 于立蕾.设立本科生研究学分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 2002, (1) :59-63.

[2]姚兴田, 周一丹.科研学分与大学生创新教育[J].南通工学院学报, 2002, (4) :57-58.

[3]华正伟.创新学分: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赛, 2005, (10) :126-127.

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论文 第11篇

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内在情感充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积累、专业基本功练习,注重自身艺术气质的培养。在接受新事物时,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善于观察、思维活跃,有些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观上往往表现出注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重形式美的表现,轻实质内容的立意;重艺术技巧的追求,轻理论素养的培养等问题。[1]

二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正确,能够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去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充分认同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总体认同的情况下,艺术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和层次性。[2]

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系列艺术观教育活动强化着正确的艺术观。在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目的必须明确,即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学会辨识错误的和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相违背的观点论调,分辨清积极健康的艺术观和消极落后的艺术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应当遵循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当摒弃的。

2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因此在教授这门科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其社会科学性,结合实际,以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事实佐证参考,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深入讲解理论内涵,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各种新媒体兴起,他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的资讯,微博、微信、qq等聊天方式已经成为普遍的人际沟通交流方式,科技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负面效应。艺术院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首先应坚持多种措施并举,构建全员育人的艺术观教育共同体;其次,要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3]

三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多姿多彩的艺术观教育

艺术观,是指人们对艺术诸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对艺术创作和现实人生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和态度。归根结底,决定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功能和使命。艺术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院校的延伸和具体化,其核心是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人才。[4]北京电影学院围绕加强艺术观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围绕着“为什么实施艺术观教育,怎样实施有效的艺术观教育”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把加强艺术观教育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主线。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过去两年里开展的艺术观教育主要有“学生导演奖”大型学术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表导实践课排练演出毕业大戏、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等载体。

1 导演系的品牌活动“学生导演奖”

在导演奖评比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学生短片展映及交流活动。每场展映之后,都有导演及主创人员与观众交流。这种形式无论对年轻的学生导演还是对全校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艺术观矫正机会。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就是检验学生艺术观的礼堂,当他们的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上,就要经受电影学院师生的“无情”检阅,作品中最微小的瑕疵都会受到观众的“挑剔”甚至哄笑,这对导演是强烈的刺激,往往能有效地矫正其艺术观,改变平时不易改变的艺术观点。在交流环节,观众也能分享导演的艺术观点和创作经验。“学生导演奖”活动期间,还会邀请到电影行业内知名导演、编剧等为全校学生讲授自己的创作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和大师近距离交流的宝贵机会。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他们的艺术观正在形成。在艺术的主要特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的受众、艺术的使命等问题的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唯美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倾向,而且这些倾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说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潮对学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5]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的艺术观教育就要多采取大讨论、思想大碰撞等形式,在对比、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艺术观。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自觉摒弃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

2 导演系的长期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

“导演系艺术讲座”活动则会定期邀请电影创作行业内的知名艺术家为学生讲授艺术创作的理念、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故事。无论音乐、剧作、美术、摄影、戏剧还是电影,都对学生进行电影创作大有裨益,带来启发。导演系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基础,全校各系的学生都表现出愿意参加这类专业知识学习交流活动,讲座交流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交流问答环节,学生们也积极提问,和台上的嘉宾很好地互动,证明这种形式的艺术观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艺术观,矫正学生的艺术观。

通过学习前辈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的失败教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来弥补书本上、课堂上教不到的知识,成为基础经史理论之外的第二课堂。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内,长期熏陶下,才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观。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在一定艺术理论和艺术观指导下的选择取舍和不断磨练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自觉程度直接决定着艺术风格的形成。[6]

3 导演系的特色“表演课汇报演出”

除了这些学术活动以外,课堂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艺术观教育。专业课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塑造、影响他们的艺术观。其中表演课对于导演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塑造艺术观的力量,同时也更容易被外界看到。

每年本科生的片段表演、毕业大戏和进修班的表演课都要对外汇报演出,在这门课上,导演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舞台调度、指导演员、舞美灯光音效设计等一系列技能,更要亲自上台表演,体会表演的魅力。导演系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受到好评,甚至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系官方微博、微信的宣传,更多校园以外的人士来观摩演出,演出的火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排队排出长龙、剧场过道上都坐满观众的情况。

导演系的汇报表演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景,成为一项校园文化,这对学生既是考验锻炼,又是学习机会。只有通过直接面对观众的表演,才能检验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他们头脑中建立起的“艺术观”是否正确,是否被观众接受。这样促进了学生正确艺术观的进一步形成。

4 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也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对“艺术来自生活”的原则普遍认同,但绝大多数学生的经历都是围绕着念书、复习、考试,人际交往的范围局限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体会就来自这中间,这种经历背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显然是苍白的。[7]因此,导演系每个暑期举行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的这一先天不足: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拍摄一部家乡附近人们生活的纪录短片,或让学生完成文字、图片或影像形式的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固化的实践教育成果展示和保存。

通过这些深入社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8]

总之,艺术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北京电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这也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如何与行业实际相结合,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是什么,如何提高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值得研究探索。[9]针对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模糊和困惑,耐心细致地开导、解惑答疑。只有采用形式多样,被学生喜爱的方式去“疏导”才能理顺,才能通畅,而不能简单采取“堵塞”的方式,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信服、敬佩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服其传播的理论,并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信仰、行动指南和艺术创作的准绳,即价值观、艺术观。在这方面,导演系做了大胆尝试和突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陆花,叶山岭.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原因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41-45.

[3]夏凌.互联网对高校艺术类学生艺术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1):102-105.

[4]侯光明.加强艺术观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39-41.

[5][6]高国庆,郑伟丽.艺术观教育对培养优秀电影人才的重要意义[J].艺术教育,2014(02): 126-127.

[7]叶山岭.艺术院校学生艺术观现状及分析[J].艺术教育, 2007(03):8.

[8]林芙蓉.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190-191.

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论文 第12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及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翻阅大量关于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的相关资料与研究成果。总体的对中外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研究现状有一个了解,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1.2专家访谈法

对国家级艺术体操运动员、长期从事艺术体操基础训练方面工作的教师、运动医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专家进行访谈,收集在现阶段高等体育院校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相关方面的问题及训练所采用的教学方式。

1.3实地考察法

对湖北省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科技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的艺术体操训练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了解高等院校的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实际状况。

1.4录像解析法

通过对2008年奥运会、二十五届世界锦标赛、俄罗斯艺术体操专家来华对艺术体操训练的授课录像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 1国内外艺术体操基础训练模式的异同分析

艺术体操是通过运动员肢体语言的表达,优雅传递出所需要表达的内容,被人们誉为“地毯上的芭蕾”[1]。这也意味着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从录像中可知,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有着明确的目标,训练手段多样化,都有着以芭蕾舞为主现代舞为辅的独立风格,身体姿态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从高等院校实地考察中获知,我国教师对基础训练的要求不高,以主攻柔韧为主,忽略基本技术,急于发展难度。

2 . 2高等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身体体能训练的现状分析

艺术体操的套路动作,要求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徒手或持轻器械完成规定的必要动作与难度动作, 通过展示动作将形体美、艺术美和技术美体现出来。

然而体能训练则成为艺术体操基础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之一。在对高校的艺术体操教学的实地考察中及对专家访谈中了解到,体能的训练通常是通过跳跃动作及成套动作的量来完成的,这对体能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训练内容及手法也比较单一。教师通常会把体能训练安排在技术课后去完成,时间和强度的要求较少。

2.2.1柔韧训练的现状分析

艺术体操是一项表现难美性项群类的项目,运动员各个关节的运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伸展能力是完成体操各种动作的基础。柔韧性良好则可以增加动作美感,将动作质量提高。发展柔韧性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主动性练习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身体的柔韧性,例如:把杆压腿(锻炼腿部的柔韧)、站立下手桥(腰部柔韧练习)等。

2.2.2力量训练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教练员们将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比重均都加强了,认识到“专项力量”训练对运动成绩所引起的关键影响作用。其目的就是让那些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与肌群力量能有效的发展,并让它符合工作上专项技术的特点,形成以专项为核心的力量素质系统。但怎样让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相互结合,取其中适用于艺术体操可发展的精华,还有待继续研究[2]。

2.2.3速度训练的现状分析

速度素质包括:对各种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快速通过某一段距离的能力这三方面。艺术体操专项速度可大致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与速度耐力[3]。通过专家访谈了解到,现在艺术体操速度训练方法大致上有两种:弹簧式反弹训练、超速训练,它们都可以从运动员神经和肌肉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入手,从而将运动速度提高。在规定的时间里面,艺术体操运动员在时间范围里完成的动作越多频率越快,动作容量也越大, 在比赛里的竞争力才可以更强,所以在基础训练里面要加强成套动作训练,把动作的之间的熟练度和流畅性提高,进而发展速度素质。

2 . 3高等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身体基本姿态训练的现状分析

艺术体操身体基本姿态的训练包括:基本站立姿态、走、跑及步伐的移动、绕环、摆动、波浪、平衡、跳跃和转体动作。练习顺序一般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进行艺术体操形体训练练习,从纠正基本的站姿开始,要求学生保持基本的站立姿态:收腹、立腰、肩部自然向后向下垂、头部保持正直等。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时也要保持这种姿势。走、跑移动练习通常是利用步伐组合的练习结合本专项的特点进行,如华尔兹舞步、波尔卡舞步等。转体、跳跃、平衡的动作练习,是以芭蕾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具备艺术体操必需的技术和技能。

2 . 4高等体育院校艺术体操基础技术训练的现状分析

基本技术是指各项目里面不同结构和不同类型的基本动作关键性的练习。通过了解,艺术体操的基本技术最初的训练主要是加强芭蕾训练,而且在训练中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糟粕”是指专项之间的无法共融的分歧;“精华”是指芭蕾中对艺术体操有用并可以借用的东西[4]。但在练习中,学生只针对芭蕾进行了基础性训练,缺乏对其它舞种的接触,训练方式也比较单一。

2 . 5高等体育院校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大纲的现状分析

目前,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所设的课程体系来看,以培养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和教师是艺术体操主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学生在4年的8个学期共约720学时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完成艺术体操的8个理论专题的学习和五项器械的成套动作,即徒手、绳、圈、球、棒、带的自选编排和训练,在技术上要求达到一级运动员的水平,学习大众艺术体操的部分内容。这样的安排,便形成了理论课程与不同器械的训练安排,在不同学期的安排上的学时过于分散,学生学习内容较为单一,基础训练的部分过于单调,学时分配过少。

3结论与建议

(1)注重新艺术体操规则的实施,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加强对伤病的控制,与运动损伤康复专家进行沟通合作,将系统、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方法融入体能训练中,提高科学训练的含金量[5]。要注重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的相结合,将成套动作训练在体能训练中的比重加强,用间歇训练法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储备,从而得到器械使用的熟练性。

(2)加强对艺术体操教学中身体基本姿态的练习,不断强化学生对基本姿态的训练,在练习中,可以加入多种的舞蹈组合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编排成套动作,选取适合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用动作体现音乐美。

(3)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中把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一整套的身体训练的方法及测定方法和评定标准。做到全面化、专业化、科学化和强度化。可在基本技术训练中融入现代舞,弥补芭蕾训练的不足,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人体动作,同时发展身体动作的表现力。

上一篇:过重的作业负担下一篇:清洁生产中的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