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024-07-19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精选12篇)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第1篇

一、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情感宣泄方式的影响现状

早在10年前, 就有资料显示, 从1991年初网络小说最早出现到之后的十年间, 互联网上出现的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就有241个, 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共有268个, 小说网站也有486个;新浪、雅虎等大型综合网站上丰富的网络文学信息也为大学生读者获取网络文学作品提供了便利。[1]近年来, 文学网站发展由小到大, 不断整合, 现在注册的网络文学网站已有5000家左右。2010年4月28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18岁以上国民数字出版阅读率为24.6%, 这主要通过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实现, 读者多为社会青年和在校大学生。[2]由于具有自由、灵活、简便的特点, 集虚拟性和娱乐性于一身, 直接反映当下都市的人情世态、都市青年的时尚、情趣、追求、智慧和想象, 网络文学对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刚经历了高中三年艰苦奋斗期的大学生, 紧张的身心得以放松, 也有明显增多的机会接触网络。充足的时间、便利的上网环境、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使大学生成为了网络文学最大的读者群及作者群。网络文学作品阅读之所以受当代大学生追捧, 不仅仅是因为其作品多描写作者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 更是因为网络文学作品要传达的主旨、观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大学生读者内心的情感能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可以说, 网络文学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发泄平日生活和学习中被压抑的感情、不满情绪和欲望的主要方式。那么, 网络文学究竟会对大学生的情感宣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二、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情感宣泄方式的影响

总的来说,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情感宣泄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从大学生情感经验角度来说, 网络文学使任何个性、情感和经验都可以在匿名状态下轻易融入网络生产链中, 因此, 网络文学文本完全成为了众多个性经验的集合体和聚合厅。在这里, 大学生读者可以将虚拟匿名的网络作为屏障, 通过网络文学阅读或写作, 向众多似曾相识而未曾谋面的同类倾诉尘封已久的感情。[3]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知心的朋友, 可以无话不谈。同样, 读一篇好的网络文学作品, 也如同找到了一个可以倾吐心中苦闷和情感的挚友,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甚至能够鼓舞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勇往直前。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自身的局限性来看, 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 以及法律规范的缺失, 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存在严重的审美缺陷,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思考, 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因而, 虽然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读者的欲望, 却将许多借网络文学来宣泄情感的大学生引入“歧途”, 使他们盲目、冲动行事, 个性和欲望也通过网络文学迅速膨胀。

(一)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情感宣泄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学赋予大学生情感宣泄即时性

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可以利用便捷的上网条件, 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文学阅读和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宣泄心中郁积已久的负面情绪或者在第一时间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与众网友分享。通过阅读网络小说、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评论或自己写博客、从事网络文学创作, 大学生读者能最直接、最迅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网络文学容纳了现代人纷繁复杂的情感和经历, 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使读者获得空前的释放感, 能够及时满足大学生读者宣泄内心渴望和郁闷的心理。大学生的职业、收入和地位等可能与梦想差距甚远, 个性、思想和情感在现实中也经常被压抑, 面对现实, 他们不但无能为力, 而且不能随便地把自己心中所有的不快、不满和愤怒及时表达出来。然而在网络文学写作和阅读活动中, 他们却可以直接地、随时随地记录和思考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与触动, 及时排解、发泄内心的情感与苦闷, 通过文字嬉笑怒骂、呐喊哭泣, 让自己所有委屈、怨愤的复杂情感化作无尽文字, 在心底尽情流淌。于是, 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就能在短时期内, 甚至是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移动鼠标的瞬间或指尖敲击键盘的片刻让烦恼烟消云散。因此, 可以说, 网络文学为大学生宣泄情感和压力提供了一种更为及时、健康、便捷、痛快的方式。特别是在科技和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 手提电脑、手机已成为了时尚前卫的大学生们的必备之物, 使他们足不出户可以在网络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见解, 甚至是打开手机, 就能随时阅读网络小说。无论是阅读网络文学作品, 还是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些网络文学活动, 大学生们在虚拟的网络文学世界里都能得到个体精神和情感的满足。

2.网络文学赋予大学生情感宣泄方式多样性

一方面, 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学的最大读者群, 可以通过匿名方式, 自由地对任意一篇网络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此时, 网络文学似乎成为了一个聚众狂欢的场所或是一座垃圾场, 大学生读者可以各抒己见, 或表达阅读该作品的无限喜悦, 或联系实际, 倾吐内心的无奈压抑, 而这些评论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大学生读者当时的个人感情色彩。著名的网络小说作家明晓溪有一篇网络文学作品《会有天使替我爱你》, 很受大学生读者欢迎。我们通过“新浪读书”视窗链接在线阅读该网络原著, 发现该作品第一章共有31035名读者发表了评论, 其中有许多读者都是大学生。然而, 大学生读者对这同一篇网络文学作品却褒贬不一。有不少读者的评论是“感动”, 然而, 也有一部分读者称其“老套, 没意思”, 更有女大学生读者痴情地问:“会有天使这样爱我吗?”显然, 网络文学作品的“好”与“坏”并不完全在于作品或作者本身, 而更多的在于大学生读者带着自己或悲或喜的情感在阅读这部作品, 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在读到与自己所面对的困难相似的情节时, 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遇到的挫折、委屈和负面情绪全部宣泄到这部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 从而产生“不耐烦, 厌恶”和“感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可见, 对网络文学作品发表评论其实是大学生发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 “网络文学的自发性与传播自在性, 使这种写作成为写作欲望的自由表达, 也成为写作权利的自我掌控与自行利用”。[2]作为网络文学的作者, 大学生网络写手笔下多表达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自己的感情经历、面临的压力、理想抱负或内心深处的欲望。大学生写手的心声通常会蕴含在网络小说、诗歌或散文等作品里, 有时也可能以作者状态、心情或日志的更改来体现。可见, 不同网络文学评论、创作形式的出现, 让大学生开始尝试以多样化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大学生发泄情感、表达思想和抱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渠道。

3.网络文学赋予大学生情感宣泄可借鉴性

网络文学创造的虚拟空间, 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世间百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化特点。其中, 许多优秀的励志网络文学作品, 通过描写年轻人诚实的奋斗历程, 为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如网络作家阿南的《十年光阴———梦想带我去飞翔》, 对引导大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方式宣泄压力和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部作品真实客观地记录和描写了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70后”大学毕业生, 面对初入社会的事业迷茫和感情磨砺, 从城市最底层起步, 追逐着青春的梦想, 跨越到国际外企的真实故事。书中融入了一个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故事:初恋的情怀、外企的奋斗与斗争、职场的经验感悟、“北漂”的辛酸、梦想的力量……这些无一不能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部网络文学作品传达出的主人公坚韧、执着、坦诚、勤奋的优秀品质也为面临着就业压力、生活烦恼和感情问题的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 引导大学生将难以宣泄的情感压力化为为梦想拼搏的动力。因此, 可以说, 这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大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 将内心的压抑苦闷转化为动力和信心开辟了又一条捷径。

(二)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情感宣泄方式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学使大学生的情感宣泄方式带有鼓动性

据2007年7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在我国约2650万网民中, 18—24岁者占36.8%, 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结合我们在互联网上作的一项“大学生上网目的”的多项选择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 除57%的上网查找资料、43%上网查看新闻、40%聊天以外, 大学生上网主要逛论坛的占29%, 阅读网络小说的同学也占到20%。可见, 论坛发贴、阅读网络小说都是大学生很重要的消遣方式。然而, 论坛或网络文学作品中一些肤浅的思想鼓动了部分大学生争相效仿, 使部分大学生模仿了作品中一些不健康的、低级的情感宣泄方式。网络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描写或淫秽用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因此, 许多大学生, 特别是男大学生, 才会开始选择通过模仿网络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不正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开始以不正当的, 如浏览色情网站、看色情电影、阅读黄色书籍、出入不健康场所等方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2009年6月18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 一位名叫高也的大学生接受采访时痛斥“谷歌中国”链接色情信息, 说网站、博客和网络小说作品中的黄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学“心神不宁”。随后, 搜狐网也报道, 一位名叫王靓伊的女大学生在新浪开博客教网友搜索色情小说, 王靓伊坦言自己16岁便开始在网上搜索色情小说, 并引用王家卫《堕落天使》中的台词, 说这是无聊空虚时“自己满足自己”的最佳方法, 靓伊还声称曾有过自己写美女色情小说的想法, 但是因为学习时间紧, 一度放弃, 并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重新执笔写一篇让男生销魂的色情小说。这些不健康的信息, 很大一部分正是通过博客、网络小说等文学活动形式传达出来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有70%的少年犯是因受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等严重犯罪的。[5]走上犯罪道路, 是学生, 特别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为网络不健康内容所伤的极端表现。

2.网络文学使大学生情感宣泄具有盲目性

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 网络文学是无序化和低门槛的, 作品中所宣扬的思想也带有作者很强的误导性。部分网络文学作品一味地宣扬个人享乐、英雄主义、爱情至上等思想,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极大的误导作用, 使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情感发泄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6]并且, 网络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一些消极的应对现实生活的方式引导了大学生在内心压力得不到宣泄和释放的情况下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和解决方式。安妮宝贝的小说作品《彼岸花》, 通过第一人称, 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作品中“我”的同居女友绢生, 和一个英俊而不专情的男人相恋, 最后为爱自杀。这种动人的唯美爱情故事, 很受正处于恋爱年龄的大学生欢迎。然而, 这部网络小说传达出来爱情至上和完美主义思想也给那些多愁善感而又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带来了可怕的误导, 让他们错误地形成了爱情就是一切的错误思想, 盲目地扭曲了价值观, 甚至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另外, 某些网络文学作品一味地宣扬拜金主义, 反复描写“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 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大学生的情感和抱负未能实现, 于是, 他们开始沉迷于网络文学作品描写的虚幻世界, 希望嫁 (娶) 一个“某集团的接班人”, 从此衣食无忧;更有已经通过这条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成功人士”, 在网上发帖或写博客, 炫耀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通过在百度中搜索, 发现标题为“晒晒小三的幸福生活”、“小三的幸福生活”的链接竟有几十个[7]。该类文章通常高呼“当小三有什么不好”, 更有甚者, 提出“宁为小三, 不做穷人”, 内容多描写自己成为“小三”后有房有车、一掷千金的奢靡生活, 语言极具煽动力和诱导性。炫耀一番之后, 还不忘留下自己的身份———“我是今年毕业, 现在马上就要离开校园了”, 而底下居然也有许多网友发帖支持这一做法。无可否认,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 但大学生这种满足欲望、逃避现实的做法实在叫人扼腕叹息。发帖“晒幸福”、顶帖、评论回复等网络文学活动使拜金主义、嫁个“富二代”、争做“富豪的小三”成为了一些女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生活。风华正茂的年纪, 她们的理想、渴望和情感都在这些网络文学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被扭曲了。

以网络科技传媒为平台的网络文学, 集网络便捷迅速的优点于一身, 符合当代大学生时尚、灵活的思想特点和表达自我、发泄自我的需求。对于大学生宣泄情感而言, 网络文学在许多方面较传统的文学形式都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 受网络客观环境和作者等一系列其他因素影响, 它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鼓动性和盲目性。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 尽管它对大学生的情感宣泄方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地对待这一新事物,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学环境,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情感宣泄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年11月, 第23卷, 第6期.

[2][4]广东作家网.理论研讨专题.白烨.网络文学的超文学意义.2010年8月30日.http://www.gdzuoxie.com/?gdu rle=1358.

[3]吴鸣.论网络校园小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09年, 第12期.

[5]王克生.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之浅见.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7年, 第4期.

[6]唐哲.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探.作家 (下半月) , 2009年, 第6期.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第2篇

连城二中林小凤

摘要:本文就情感与认知的关系进行剖析,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积极的情感态度英语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凡是符合人的需要或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包括兴趣、动机、自尊、自信、愉快或惊喜等心理状态。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如: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此相反,不符合或妨碍人们某些需要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包括焦虑、抑制、害怕、愤怒、胆怯、沮丧、厌恶等。在英语学习中,消极情感是不利学生潜力的发挥的,如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考试过分焦虑,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是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有利于调整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品质,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进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而影响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转变教师角色,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作为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绩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情知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势必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

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心理氛围,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达到教学相长。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作好铺垫。

2.以情感化学生,引发积极情感

动情是引发情感主体积极的情感反应。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是形成教育效果的条件,又是一种催化。教师必须具有真挚和丰富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多与学生谈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需要,及时地向学生伸出温暖的手,为学生排忧解难。如学生思想情感上出现障碍,辅之以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使之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学法指导、知识弥补,帮助树立信心;对经济上的困难生,发动全班一起想办法献爱心,感受集体的温暖;学生总有犯错时,绝不动辄批评、训斥,而要晓之以理使之认识、改正错误,以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情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感化学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压力,满足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语言学习。

3.注重教学方式,渗透积极情感的培养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因此,悉心研究教材,精心策划,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最直接途径。下面结合高一英语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1)创设真实情景的任务

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的新教材,任务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提供真实的情景,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让学生有源可思,有话可说,有题可作,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综合应用的任务中来。如学习第6单元Good manners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Contrast study on 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去发现、比较和探究中西方的餐桌文化。在第3单元The silver screen 中,让学生写My favourite movie star,介绍他们最喜爱的电影明星,是他们熟悉乐做的。

(2)开展丰富的合作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开展采访、表演、辩论、演讲、编故事及研讨等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更多时空表现自我的合作活动,激发学生观察、想象、探究、实践及合作互助等的欲望,培养积极的情感。如第15单元Warming up和第21单元Integrating skills中的看图编、演、写的练习,需要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合作表演等多种情感的渗透。第15单元的语法学习“主谓一致”,让学生分组归纳初中已学过的该语法现象并讨论、发现新规则用法,选代表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自编练习互测,实现探究合作中的自主学习。

(3)应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

新教材课文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如有关Helen Thayler、Franklin、Oprah Winfrey、Yao Ming等名人的文章的学习领悟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过程。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他们的成功不仅靠的是他们的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气、意志、信心等因素。

(4)发挥例句的引导作用

英语教学中为引起学生注意、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语言现象,列举例句是十分必要的。举例讲求质量,富有艺术性。举高考题为例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幽默风趣的例句可以活跃学习气氛,结合时事的例句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而一些英语名言警句可以陶冶情操,迁移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The hen’s work today is laying an egg.Let’s unite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SARS.Success depends on hard work.Doubt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5)实现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在英语教学中,尽量使多媒体手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把知识用生动的视、听方式刺激学生的感知,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第11单元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世界及中国的音乐,既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音乐,又是一种愉快教学,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和保持学习热情。

4.采用积极评价,促进积极情感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及教学实际亦证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能起到较好的鼓励作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不足进行正确归因,使学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重视使用积极鼓励语,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产生学习动力。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流露出热情。答对了,应及时肯定:Good Excellent Interesting I’m glad to hear that etc.教师的表情话语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参与的信心。答错了,要使用建议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表达: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 Work harder,and I’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使学生重树信心。作业中积极的评语可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如:Your handwriting is wonderful!You are creative ,but why not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 Failure is mother of success.Try again and again ,an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others.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的目标,采取适当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激发成就感和自豪感,促进参与欲,促进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四.结束语

外语教学专家H·S Chuman 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在英语学习中不容忽视。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情感的个体,尊重和理解学生。利用能影响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9—31

[2]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18

[3] 张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03—404

文学课的情感教育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第3篇

一、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部分我国先秦以来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特别是作品中蕴涵的浓郁、深沉而境界高远的道德情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作为教书育人,提升学生道德人格境界的切入点。理由有三:

(一)从人性情感因素看,人是极富道德情感的。中华民族是极重道德情义的民族,千百年来,我们的人民为道德情感所濡养,所震撼,也为道德情感所规范、所制约,无论忧乐天下的仁人志士,还是思尽匹夫之责的大众百姓,在群体道德情感的浸润中,大都养成了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这足以给我们的人格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二)从文学与人的关系看,文学是“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这里,古人不仅认识到了文学的传情达意作用,而且强调了文学所表达的情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别,有“为教”功能。大凡富有强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学家心血的结晶,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于唤起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怀,培养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极为有利的。

(三)从人格教育的方式看,最佳方式莫过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学中抓住文学作品情与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体味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道德理念,特别是文学形象体现出来的美好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情感育人、升华人格的关键。

二、发挥文学课情感教育优势,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人格

(一)正确认识情感育人功能,把握道德情感的社会价值。文学是主情的,读者在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每每与作者笔下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文学具有很强的情感化人功能。然而,情有高下、正邪之分,沉溺个人悲欢离合之情感,与为人民大众利益,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情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前者多为个人自然情感,后者为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因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广阔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而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我们称之为社会道德情感,它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文学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情感育人功能,把握道德情感的社会价值,用高尚的道德情感感服学生,把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二)正确认识道德情感特征,把握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是作家道德情感的流露,也是作家所代表的民族道德情感的反映。它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创作中,将抒情与言志,个体情感与社会功利性紧密结合,于人情中见天理,做到记人叙事蕴含情,写景状物暗示情,情为道德的载体,将中华民族的美好道德精神和作家自身进德修业、修辞其诚的美好品质展现给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对社会施以德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心愿,也是文学道德情感的重要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文学课的教学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学习文学作品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五千年来的民族精神在21世纪青年学子头脑中扎下根。

(三)科学解读,深情育人。在文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深刻地解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接受道德情感教育、升华人格的过程,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实践证明,惟有科学而深刻地解读文学作品,才可以使文学课道德情感育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一,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从语言文字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深刻探究道德情感内涵,使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强烈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道德情感的存在,溶于情感的浸润之中,情不自禁地去吟诵,浮想联翩,感悟人生,得到灵魂的慰藉和洗礼。为此我们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要遵循文学自身的特点,遵从解读的规律,拓展解读域间,让学生透过情感表达的纤维根系,深吸文学作品的道德情感养料,以滋养自己的人格心田。譬如在杜甫《石壕吏》教学中,可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直至句子的韵律、语气等,感悟诗人对人民的热爱、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尤其是感悟“老妇”人在国难当头,毅然奔赴前线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心灵受到震颤。

第二,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读书心态,运用情感育人原理,引导学生科学读书,深刻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学中以道德情感育人,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关键在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将情感育人原理纳入师生共同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从调整学生读书心态入手,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收到好的育人效果。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开展读书明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学习文学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明确读书的目的。其次,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读书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指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寻求道德情感信息,用心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这种自读书的收益比接受教师的分析讲解间接体会感情更大。再次,开展情境教学,教师以情唤情。在文学课教学中,教师是架在作品和学生中间的桥梁,当文学作品情感含蓄,蕴藉深沉,难以解读,或学生自身因解读知识不足,阅历不丰,阅读不得法等造成情感自悟障碍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多种电教手段的运用,并配以深刻恰当地讲解,场景、教具的设置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使学生较准确清楚地感悟到作品内含的真挚情感。在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无论范读、讲解,还是其他指导,教师都要融情于境,用自己的感情唤起作品的深情和学生的深情。最后,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例如教师分析与学生感悟之间、精读与略读之间、感悟古人与个人当前情感、道德情感与一般自然情感之间的关系等。相信做到了这些,文学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就会深入学生心中。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第4篇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突出的文学特点是,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所承载的意义外,还蕴含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表达情感与美感,由此引发共鸣,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思想情感发育和培养的重要时期。诗歌则是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进步、健康思想情感的最生动的课本教材,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常被视为高中生的“青春经典”。

本文从高中语文课本教材“积累与应用”要求出发,结合教学计划,对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情感的特点、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内容的特点以及通过诗歌教学培养高中生思想情感的目的、意义、方法和途径等系统性问题进行探索思考。

一、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情感的特点

(一)关心社会,爱憎分明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近成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和陶冶学生独立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情感表现异常活跃,观点异常鲜明,具体表现为关心社会,爱憎分明。如对一般社会现象的议论和评价,对正义行为的响应,对邪恶行为的谴责等等。

案例一:两名16岁学生在车辆事故现场亲眼目睹车主的货物正遭受多人哄抢,出于义愤,他们义无反顾地对哄抢行为大声呵斥并严厉谴责,然后打电话向当地110报警,从而有效地制止了一场正在发生的集体侵权事件。

这种关心社会、爱憎分明的表现在他们的人生中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由接近成人时期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推动。

(二)憧憬未来,渴望尊重

接近成年学生心理发育趋于成熟,这种逐渐成熟的现象具有多方面内容。

社会方面,学生开始自觉地对身边、一市、一省乃至全国、国际所发生的时事新闻产生兴趣,会主动涉猎社会新闻,关注社会时事和民生状态,尤其对事件的结果和民生的前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

个人方面,他们普遍具有表现自己、渴望被社会尊重的欲望,其表现是能够大胆、主动地接触、介入社会;同时能够从自己的学业成就和知识技能结构出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或者就业门路;能够自觉地从心底里形成,并不断修复、完善心目中的人生楷模和偶像,和老师、同学的感情日益加深。

(三)情感不稳定,原则标准多元化

人的思想情感是在长期、不断的阅读、阅览和社会经历过程中逐渐萌芽,并在逐渐修正、完善,再修正、再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并定型的。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情感正处于最初的萌芽时期,虽然表现活跃,但是游移、波动频繁,表现为左右徘徊,情感脆弱欠稳定,对真理的认知具有多元化的原则标准。

案例二:A校某生因擅自脱校、旷课现象受到校方严肃处分。消息传开,当天有B校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校园规章是明摆着的,规则在前,犯规在后,受处分是咎由自取。”但是第二天,该B校学生得知受处分的是自己的姐姐,于是在第二天的日记写道:“虽然校规有明确规定,但是也应该有初犯和屡犯之区别……”

由于受学校中学生辩论赛影响,学生有时还会表现出无原则地为取胜而狡辩的好胜心理。

(四)思想走极端,情感失真

由于受游移、波动、徘徊思想和真理原则多元标准制约,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部分具有幻想潜质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感受社会生活时,会受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社会现象的影响,在随后的语言行动中表现出思想走极端、情感失真的现象。其表现为:

1. 对象失真

阅读文学作品时天真地跟着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思维走,把别人的思想情感当作自己的思想情感,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影子,并且如梦如幻地以此概括、看待现实生活。

2. 时代失真

在阅读历史小故事时,把自己置身于已然作古的时代,在崇拜历史英雄的同时,感慨现实社会机遇不再,个人才智无从发挥,牢骚满腹,表现出一副现实虚无主义思想。

3. 民族失真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常常被新鲜、与自己民族迥然不同的异域、外民族的社会形态和生活风貌所吸引,感觉外国这也好,那也好,表现出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二、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内容的特点

纵观高中阶段语文课本全五册,共收入教本课文108篇,其中诗歌(包括古诗词和曲)课文30篇,占课文总篇目的27.8%。可见诗歌对于学生的人文教化意义是被教育专家普遍肯定的。

古今文学体裁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种。、诗歌内容之所以能够在高中语中占据这么大比例,这是由它的体裁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既利于青少年语文教学,又符合他们思想情感的激发和陶冶。

(一)表情达意热情澎湃,适合青少年直抒胸臆

高中生感情充沛,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是人生最浪漫的时代。他们除了集中精力学习以外,对自我,他们具有彰显青春、渴望爱情、经营人生的需求;对社会,他们兼有胸怀祖国、回顾历史、憧憬未来的愿望。这种需求和愿望需要从同样热情澎湃的优秀文学体裁中得到验证和寄托。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通过“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文学描写,使浪漫而富有质感的青春理想呼之欲出;再如卞之琳的自由体诗《断章》,全文只有四句话,将一个暗恋者和一个被暗恋者的关系体现得明白如画。

(二)篇幅短小精悍,便于发挥性教学

无论现代和古代,诗歌的篇幅总是相对短小精干,即使是长篇诗歌,其行文句子也均为几字或十几字,相对于散文形式的文章,它更便于阅读、理解、吟诵和记忆。用这样的文章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以一当十,把教学课文所需要的大量阅读、理解和记忆的时间用于对文章内涵的发挥性思维和全面把握,实现通过阅读诗文理解文学、通过阅读诗文了解历史、通过阅读诗文把握生活的目的。

(三)笔落惊风雨

从古至今,大凡具有惊天动地文学才思的文章多为诗歌作品。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能把知识分子人生追求之艰难融合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古人开路和行路危难的形象描写中;宋代李清照《声声慢》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九对词语重叠,把人物难遣孤寂、伤心、憔悴、忧愁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千古奇文;唐代李煜《虞美人》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比喻,把亡国君主的千古奇冤像长江波涛那样动态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中国灿若繁星的文学史上,类似的诗篇如屈原《天问》、白居易《琵琶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等等,可谓层出不穷。

三、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诗歌作品大多思想鲜明,情感充沛,在形式上具有直抒胸臆、短小精悍和笔落惊风雨的体裁特点,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因此,通过诗歌教学的途径,除了实现语文发展以外,还可以催发学生的文学萌芽,可以使学生拥有青春经典,对培养和陶冶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文学萌芽

文学是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或课程,或者是社会应用门类和内容,高中毕业后,考上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正面面临文学的学习和深造,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则要通过就业,服务社会。无论考上大学还是没考上大学,其中有相当部分人员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涉及文学应用课题(文学创作、文化策划、写报告、写信息都要涉及文学知识),而且都要以高中阶段初步掌握的文学知识为基础。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逐渐脱离小学、初中阶段语文以语言为主的模式,开始向文学内涵过度。而诗歌是文学要素最具备、文学手法运用最充分的文学体裁,因此,抓好高中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萌芽,为未来的升学或者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二)使学生拥有青春经典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最为珍贵、最值得珍惜的“青春”时期,在这个时期接触或掌握的知识、理念、经典或偶像,是其一生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内容,对其一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诗歌作品思想鲜明,感情充沛,无论在青春彰显、历史凭吊、爱国主义、文学才思还是爱情表现等方面都堪称“经典”,因此,抓好高中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经典”宝库,在未来的人生岁月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三)使学生树立起人生偶像

阅读着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朗诵着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品味着伟大革命家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用说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即使是成年人,即使是天天面对课文的语文教师,也会被其中的文学形象所感动,对文学主人公或者抒情主人公产生无限的敬佩之情,因为其中的人物已经从情感、审美、理想、追求上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占据了读者的全部,这就是文学“偶像”的力量所在。因此运用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这个环节,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光辉的人生偶像,为未来服务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四、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中心要义的语言、文学功能外,还兼具一定的历史、人文、道德、美学等多学科信息资源,笔者把它视为语文教学的“副产品”。诗歌篇幅短小,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教学计划的完善,把大量的时间从单纯的“语文”感念中解放出来,用作更深层次的“副产品”加以挖掘和利用,实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

(一)结合诗文背景资料教学,萌发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意识

凡经典性优秀诗文一般都具有历史、人物、事件等丰富、广博的背景资料,如《沁园春·长沙》的背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领袖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是东汉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军队,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作者是北宋文豪苏轼。《离骚》首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文学载体——楚辞的代表作;其次它的抒情主人公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美政”“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等政治理想。《蜀道难》的作者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虞美人》表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破家亡的历史典故,作者是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等等。

通过这些背景材料的深入性、挖掘性教学,并辅以相关作业,足以激发和形成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意识。

(二)通过文学人物认识世界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信仰是个体自主、自觉认识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但是其形成过程则必然要受到后天教养的影响,接受什么样的教养就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信仰。人类所有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引导人们早日脱离愚昧,走向科学和文明。屈原的《离骚》在2000多年前就对迷信天命论进行了批判,抓住《离骚》的这层意义进行延伸教学,对于青少年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其意义是震撼性的。虽然教材中此类诗文为数甚少,但是,是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既可以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在其他内容相关但非诗歌课文教学中,或者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强这种理念的积累和巩固。

(三)通过文学形象鉴赏,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

在诗歌教材里,不仅有毛泽东、屈原、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可与日月争辉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更有大量象征理想(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爱情(舒婷《致橡树》)、友谊(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祖国(闻一多《发现》)、民族(艾青《北方》)的普通文学形象,通过这些文学形象的鉴赏,可以使学生得到人生理想、国家民族、爱情友谊等正能量教育、道德审美教育,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

由于诗歌短小凝练,内涵通体透明,课堂教学较为轻松,因此可以把大量教学时间用到它潜在的人生正能量的挖掘教学中,这种效果是其他体裁课文教学不易达到的。

以上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三种基本教学方法和途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前提原则。一是以语文内涵教学为主,人生正能量挖掘为辅,两者相互兼顾,互为动力,不能有所偏废;二是在引导和陶冶学生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生活实例,要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巩固。三是计划在前,一以贯之,要在对全五册诗歌内容以及相关课外阅读内容整体把握、全面计划的前提下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情感教学计划,做到胸有成竹,并注意学期、学年内容的衔接,保持指导思想的前后一致。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诗歌教学不仅是语文素质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激发和陶冶学生文学萌芽、拥有青春经典、树立起人生偶像的过程。通过诗文背景资料挖掘教学、文学人物认识世界态度以及文学形象鉴赏,可以激发学生健康真挚的思想情感,形成科学、文明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的人生信仰,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

参考文献

[1].李方《对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思考与尝试》,育星教育网。

[2].苗志军《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新法探索》,《语文学刊》2008年第14期。

中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论文 第5篇

摘要: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综合水平。基于此,本文将简单介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丰富语言学习、提高英语文化的了解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四方面内容。并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方式,其中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英语社团、采用网络式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学生文学感知能力五方面内容。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学素养;感知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逐渐走向开放化和成熟化,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应将教育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中。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但是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被许多教师忽略,不仅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同时还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发展不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英美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教学方式虽让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考试能力,但是却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仅仅进行知识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因为,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充分重视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大学英语课堂中,由于课时、课程量的限制,加上学生需要参加四、六级考试,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学习中,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质量。即使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其文学素养以及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依旧得不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丰富语言学习

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将英美文化和课堂中国的英美知识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在无形这种丰富自身的语言学习,同时还能够将情感融入到书本知识中,使语言学习更加感性,更加接近语言学习的本质。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语言环境和情感融入,但是在我国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实施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无法将自身情感融入到英语应用中,一味复制书本上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加入语言文化学习,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英美文化,研究文学作品中词语的用法、英语典故等,了解在英美文化中的修辞手法,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英美的语言思维方式,帮助自身更加深入的了解英美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述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质量,就需要从语言思维方式入手,保证最终的英语学习质量。

(二)提高英美文化了解度

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文化特点和文化差异性等,文学作品能够充分展现出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特点,同时也包含着该国家大量的风土人情。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方式,能够在书本中体会到英美人民更加真实的情感表达,其中还包含着作者对当今时代的思考和理解,具有较为明显的价值取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深层的精神文化,其中主要包括西方文化中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西方人对问题的思考视角以及西方人真实的生活写照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会到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思想方式,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程度。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范围,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爱上文学阅读。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能够与文本进行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阅读水平的目的。另外,学生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异国文化,甚至在书本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中,利用文学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学作品在实际阅研究者读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将文学教学与日常教学相互融合,这种教学方式能将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功能是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形式的教育功能,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在阅读享受中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因此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教育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培养方式[1]。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充分利用教材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工具就是英语教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学性,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目前,全面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改革难度较大,因此教师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实施教学改革,这种方式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文学素养培养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可从课文的题材、内容以及观点等方面进行挑选,选择一个文学性较强的课文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以及理论价值,同时让学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中经典语句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熟读相关语句,其中包括Pridecomesbeforeafall.这句英文的意思是骄兵必败,这种短小精炼的语句简单易懂,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种方式能激发出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式[2]。

(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一定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文学阅读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水平,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其中的英文在脑海中翻译成中文,还需要利用自身的理解能力体会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书单,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阅读书单中的经典书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讨论文章中的经典片段,分享自己对这一段的理解能力,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参加英语社团

在大学中,社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兴趣程度还是学生的完成程度,都比课堂教学中的高。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参加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社团在日常活动中几乎都是学生自己举办,并没有教师的参与,这种方式能够在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另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比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要容易的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英语社团活动的方式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学素养,社团管理人员可以举办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会、英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以及英美文学阅读比赛等方式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学素养能力。

(四)采用网络式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这种方式能够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扩大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英美西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边讲解变将视频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培养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

在培养学生文学感知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最终的学习质量,因此学教师必须提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例如,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其中一自然段自由讨论,讨论结束后将自己的观点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交流,最终给予学生充分肯定。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经典电影片段或者视频资料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印象,时间长了,学生在心中自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文学感知能力的目的[3]。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文学素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学习质量,同时还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方法,能够为今后英美文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家琼,欧惠玲.浅谈高中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J].校园英语,(46):167.

[2]王梅华.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融入与渗透[J].校园英语,(08):149.

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培养鉴赏能力;发掘教材资源;立足问题教学;运用多媒体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审美性的中学语文课程,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亮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学生往往不是通过一次阅读就可以深入领会的,它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的重读,提倡从不同的角度随机地进行阅读理解,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下面,试就组织开展鉴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尝试。

一、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点亮文学鉴赏之灯

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光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光,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惟转化的文字,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如学习《庄周买水》是鉴赏作者的巧妙构思,折射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有关庄周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教学实践证明,这一鉴赏对学生的震撼是很大的。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去鉴赏。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一文在景物描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革命失败时期“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

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教师的点拨是“火种”,也不可缺少。教师应努力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火种”,进而培养学生燃起大火“照亮自己”的能力。

二、立足问题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性、特征和规律,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习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学会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获取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鉴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问题教学。在这里,“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需倾注极大的热情。

首先,要精心设计鉴赏性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鉴赏性学习是可以将问题作为落脚点的,因此,能够寻求到富有鉴赏意味的问题是教学的第一步。评价“问题”质量的标准,一是能否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热情,二是是否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三是是否符合“知人论世”的原则。在问题提出方面,应努力从教师设疑布阵的“要我鉴赏”过渡到学生自发释疑的“我要鉴赏”。 其次,要精心组织鉴赏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教学中,应极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鉴赏的积极状态之中。第三,要恰倒好处地惊醒总结,并留有余地,把鉴赏的热忱延续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教师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鉴赏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透视的问题进行思路、方法或角度的点拨,或将鉴赏要点深入浅出地处理,同时勉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探其精髓。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第7篇

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塑造中, 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传播文化, 进而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能够奠定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 构成了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方面。现当代文学通过对文、史深入剖析和再现, 让生动的历史场景在学生脑中再现画面。每个人只有经过了一定时期的文学积淀才会深化成为文学涵养。

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文学、艺术等丰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向学生传输基础的知识, 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能够把这个过程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思潮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去把握现当代文学知识。在较新的科研中, 有许多新兴的文学观点和知识, 因此, 教师要能够承担得起这一责任和重担, 积极向学生介绍新知识, 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 让学生在新的知识中吸取营养, 从而能够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融入挫折教育, 提升大学生文学心理素质

现当代文学在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毅力, 增强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在完善大学生人格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文学品质的提升。文学实际上人的学问, 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作家经历、人格、精神的再现, 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 加深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作家的经历和背景, 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自主进行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精神之上得到升华。

(1) 现当代文学中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诗句有助于大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现当代文学往往包含有诗句的内容, 诗文通过再现当代事物和表现状况, 从而构造成影响人们的诗句, 在对诗句的研究中, 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学之墙。

(2)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往往选取英雄典型来塑造人物, 从而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思想。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 遭遇挫折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在文学教学中, 有许多的文学人物在历经挫折之后仍旧积极面对挫折, 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当代人物为例, 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 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 从而使学生在面对文学创作时, 能够用自己的文学积累来积极创作和表达。

三、完善人文个性, 提升大学生文学写作能力

人文精神, 是文学素养的内在支撑和表现, 它包含着学生的内在信念、意志、价值观等个性。文学史人文科学中最重要的精神和品质, 对于完善大学生的文学创作个性、塑造学生的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现当代文学, 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继承和发扬的丰富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当代文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 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1) 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

现当代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现当代社会中道德败坏、丑陋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现当代文学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写作,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 促进学生在文学创作中注意一定的道德准则, 关注道德的影响, 从而建立起新兴的创作模式。

(2)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创作观

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文学涵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对大学生的创作观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大学生人生创作观的形成同时反映的也是文学涵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观念的改变中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创作观对于学生文学涵养的深刻作用, 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3) 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

现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 善于抓典型, 对其进行深入的歌颂和弘扬, 通过使人物精神和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 于是出现了英雄做表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现代文学为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创作观念、增强文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学生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4)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 在知识经济占据卓越市场的条件下, 我们势必需要进一步创新现当代文学, 加快实现现当代文学与当代实际相结合,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意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 通过让现当代文学教学来加快提高我国大学生文学涵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进而实现我国现当代文化的伟大复兴。

摘要:大学生文学涵养的养成离不开人文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结合。现当代文学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学涵养有着明显的优势和作用。在现当代文学的积累过程中, 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掌握文学知识, 奠定文学功底, 另一方面, 学生能够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中洞悉作者的生平和挫折, 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再者, 现当代文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学涵养, 加快大学生个性的养成。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大学生,文学涵养,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景娟.文学经典阅读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87-89.

[2]邱诗越.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88-91.

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 第8篇

怎样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我们可以分两步进行, 一是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二是在课外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一、课堂上的情感教育与培养

课堂是情感教育与培养的主要阵地, 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才有效呢?

(一)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以往, 三尺讲台是教师狭小的舞台, 禁锢的不仅是教师的行为, 更是教师的心理。他们把自己置高高在上的位置, 将自己定义为学生的师长。这种潜在的意识使得教师不能与学生平起平坐, 学生也对老师敬而远之, 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情感交流。在这样生分僵硬的环境中很难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教师只是一个“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 而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是最讨厌这样的角色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 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要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帮助他们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确立目标, 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 要深挖教材, 让教材成为学生情感教育与培养的主要素材。

在这一过程中要分三步走, 首先, 建立情感教育与培养的目标;其次,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达到教育与培养的目的:再次, 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成长的情感。下面就拿中学语文为例说明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这三个步骤。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是我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最重要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是很适合情感教育与培养的一门学科。下面就以《兰亭集序》这一篇课文为例谈一下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1. 确定情感教育与培养的目标。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 王羲之是东晋的名士。东晋玄学盛行, 士族精神空虚, 讲求“以无为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羲之的观点虽然是积极的, 但其中也流露出了一些悲伤的情感, 因此在课前就要结合这些特点确立情感教育与培养的目标。我们可以定为: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体会大自然的乐趣, 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 珍惜生命。

2. 情感教育与培养目标的完成。

在课文的第一段我们主要完成前三个目标。第一段里面有大量的写景片段, 老师可以提一下如今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见到的环境被污染的场景, 如河水变黑, 森林被砍伐, 到处是白色垃圾, 春天不再是风和日丽, 而是尘土飞扬。再让学生与文中的美景进行比较, 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环境保护。通过第一段可以完成前三个目标。在二三段中王羲之抒发了“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的感慨, 对魏晋玄学“一死生, 齐彭殇”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生死这个问题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可能不易理解。他们正青春勃发, 激情昂扬, 根本不能理解“老之将至”“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因此可以让他们课外于老人交谈, 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生的短暂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认识观。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珍惜生命, 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后两个目标。

3. 纠正学生的消极情感。

有一些学生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 可以纠正他们的这一坏习惯, 帮助他们建立热爱自然的情感, 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另外,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 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 心里较脆弱。稍有挫折便心灰意冷,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纠正一些学生这种消极情感。可以让他们课外与父母交谈,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对父母是多么重要。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不尊重生命的错误观念,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观。

其实每一门科目, 每一节课我们都能找到情感教育与培养的切入点, 而且每一堂课我们都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培养的主阵地。各科老师都要根据本科目的特点, 把情感教育与培养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当然了情感教育与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应当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将情感教育与培养进行到底。

二、课外的情感教育与培养

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课堂上的教育与培养, 课外我们也应不遗余力的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快节奏的时代, 电视, 网络早已进入了学生的视野。现在的中学生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纯洁无知的懵懂少年, 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成熟的多, 厌学, 早恋早已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动辄逃学, 泡网吧, 打群架。现在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谈恋爱。这些现象和他们的情感倾向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发生这些问题的学生大多是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在课外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培养, 争取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我们分别说一下怎样教育与培养厌学与早恋的学生。

(一) 对厌学的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 生存压力大。作为中学生, 面对升学的压力, 肩上的胆子很重。“高压”之下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 学习不再是快乐的, 而是一种煎熬。再加上一些潮流的影响, 让一些学生觉得读书根本就没什么用, 厌学情绪也就产生了。厌学已成为中学生情感教育与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这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应在课外进行个别教育。课余时间老师应多与学生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和他们谈谈人生, 倾听他们的心声。多讲讲历史上成功人士的故事, 让他们了解网络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是虚幻的, 让他们多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平时向他们推荐一些励志的文学作品, 逐渐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 引导他们理性的思考问题, 正确辨别一些社会现象。

(二) 对早恋的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中学生在老师家长眼中还是孩子但他们自己早就认为自己长大了。青春期的萌动再加上社会的影响, 早恋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老师平时要特别注意学生这方面的情感变化, 要及时教育。

关于早恋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方法要得当, 切忌正面打击。记

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叶峰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在普通高校实施京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建议普通高校通过开设京剧选修课、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精心选择京剧艺术教育的内容, 成立京剧社团, 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 推进高校的京剧艺术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京剧;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 京剧在提高人们的素质与修养方面曾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 在普通高校中, 熟悉京剧的大学生越来越少, 京剧被挤到了角落。本文试以京剧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关系, 谈谈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一些设想。

一、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与艺术教育现状

1. 人文素质日益下降

随着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推进, 我国的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 造成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所授课的学生的调查发现, 有80%的学生对待学习音乐是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学生本身只求把专业课程学好的思想, 对于部分高校来说, 更关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忽视了国家和学生的长远利益。

2. 功利主义盛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大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手段很多, 慢慢地, 他们就对单调的、模式化的、没有效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渐渐地感到厌倦, 其中有不少人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或社团组织的活动, 而是热衷于娱乐消费, 忙自己的事, 即使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 为的也是在综合素质测评、评先选优时加分。功利主义的盛行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断调整当中。

3、低俗文化泛滥

随着网络的普及, 校园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网络不仅使大学生拓展了思想空间, 也为低俗文化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学生之间传唱的是一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 一些经典的校园民谣、传统的音乐文化慢慢淡出了大学生的视线。

4、艺术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艺术教育类的课程, 但是由于部分人的重专业轻艺术的观念影响, 有些高校的艺术教育还流于形式, 学校领导不重视, 于是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 有的学校专业教师配备不齐, 教师素质偏低, 或者经费投入不足。对于学生来说, 在中学阶段, 由于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 在艺术教育方面就出现了断层, 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外语和计算机这些公共课是得一位老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高二的男生与同班同学早恋被老师发现, 老师找来两位一顿狠批, 之后又告诉家长, 家长又是一顿狂轰乱炸。结果两位学生非但没有结束早恋关系反而相约私奔。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我们每个人都能列举一二。但是我们是不是反思过这样的做法究竟对不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异性产生好感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长大”了的他们很少与师长交流, 渴望与异性交流这都可以理解。我们不要把早恋看做洪水猛兽, 碰到这样的学生一定要使用恰当的方法, 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它远比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要复杂得多。情感教育与培养需要花费更多的最重要的, 而且对以后的就业也有用, 所以学生理所当然地把课余的时间花在这些课程上, 上艺术选修课, 成了一种消遣, 混个学分而已。

二、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 但由于京剧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

1、京剧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京剧是中国文化土壤上滋生的一朵精神奇葩, 是流行于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 它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 融汇了各个地方剧种的精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京剧的历史悠久, 从形成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不仅包括了丰富的剧目, 众多的流派, 还有人才辈出的京剧艺术家, 具有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史上, 没有第二种文艺形式比京剧更富有艺术价值。

2、京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1)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国门, 加上媒体宣传的强烈冲击, 流行音乐、网络歌曲已经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如果不及时进行因势利导,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会日趋薄弱, 京剧艺术教育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京剧的剧目内容浩繁丰富, 很多剧目都具有很强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例如欣赏传统京剧中的《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苏武牧羊》, 现代京剧中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等, 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从《铡美案》中的包拯, 我们看到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的化身, 从《空城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临危不惧的精神。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优秀的剧目和唱段, 塑造了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 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时间与精力, 各科老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在课堂内外无时无刻地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改——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 (人教版)

《语文报》第10期

《比较德育学》王玄武

高职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意义与途径 第9篇

一.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最近, 有人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专门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0%的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目的、功用持肯定态度。但具体到阅读的作品和喜欢的作家, 则呈现出极度分散状况;80%的学生对主流作家知道或熟悉, 如鲁迅、朱自清、郭沫若等, 或少数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作家;100%的学生在被问到哪些作家或作品对自己影响最大时, 几乎都填写了当下流行的网络作家或流行作品。通过该调查我们不难看出, 高职学生有阅读的需求, 也懂得阅读的重要, 但在传播媒体多元化的当今, 传统的阅读要求和经典阅读篇目无疑已经受到严重冲击。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现状堪忧, 其原因一是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二是高职培养目标缺少文学素养要求。

二.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文学素养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铺垫, 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离不开文化积淀的滋养, 特别是对于以技术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学生尤其重要, 意义也尤为重大。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生活的教科书, 可以向我们展示其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有了解认识社会生活和启示生活真理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 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提高人生境界, 帮助人们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 对生命价值做积极的思索与实践;它可以愉悦人的情感, 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使人的情感在美的陶冶中得到升华, 产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摆脱建立在物欲享受上的低级庸俗的情趣, 使人们生命价值走向趋于高尚的人生追求, 趋向于精神追求。对于高职学生, 文学素养的培养主要具有如下意义:

1、有利于培养高尚人品和气节。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儒家精神的熏陶, 使历代文人都具有一种文人风骨与气节, 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瑰丽的色彩, 乃至千百年后, 仍影响着今天人们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集中于想与文学教育。在优秀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浸染数十年的中国文人们,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 —般不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接受教育, 增加知识, 提高认识能力, 而是寻求一种精神享受和情感满足, 以便在一种暂时“超越”的自由境界里获得精神情感的快乐和栖息, 读者在艺术境界里自由翱翔, 直至物我两忘, 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使人怡情悦性, 使人的心灵得到满足, 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可以使人在长期的文学陶冶中, 视野得到拓展, 境界得到提高。

对文学的审美鉴赏, 可以重塑人的灵魂, 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使人们的心灵从庸俗超脱, 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以平淡之语, 写秋日晚景, 叙归隐之乐, 道生活哲理, 写景、抒情、说理三者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归隐田园图, 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给人以美的感受。孟郊《游子吟》一诗, 在朴素的诗句中融入了真挚的感情, 写出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 歌颂伟大的母爱, 读后使人心潮澎湃, 产生强烈的共鸣, 尤其是“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两句千古流传, 至今不衰, 可见文学作品的感染作用和审美教育作用。

美的文学作品, 那些流传千古的人类文明的精华, 包含着历代人们对生命、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情感寄托,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文学巨匠, 他们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济世救贫的爱国热情, 写出了一篇篇让人振奋的文学巨作, 使精神麻木的国人认识到社会的现实, 认识到寻求富国强民之道。阅读并鉴赏它们, 使我们超越时空界限, 与他们对话, 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价值所在, 体会到真善美的真谛, 从而使心灵和品味得到升华, 达到一种对人生重新认识的境界, 使每个生命个体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

人的需求必须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 两者应同时拥有。在追求物质的同时, 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高尚与否都与他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 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他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人, 影响着整个社会。当今, 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 增强文化知识, 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修养, 至关重要。生活在畸形的环境中, 势必形成畸形的人格, 畸形的心理充斥着的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怎样荒谬的未来。

三.培养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途经

高职学生由于其特殊性, 开展文学素养培养应采用立体的方式进行。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的高度, 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具体措施如下:

1、树立现代人才观, 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 把教育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 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 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学习三种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性知识。辅助性知识是对专业起辅助或促进作用的知识, 如选修课所传授的知识, 其中, 包括提高人文素质的文化与文学知识。从能力上讲, 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各专业的基本技能。其中主要指在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创造能力。二是自我宣传能力, 或称自我推销能力。在当今的现代社会, 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流程、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效果影响着世界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要成为强者, 这种宣传推销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定要结合时代要求,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实现人才的自我可持续发展, 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2、营造浓郁的文学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 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 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习惯。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开办系列读书讲座, 建立一些文学社团, 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 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 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还可以拓展文学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高职院校的文学素质教育应该把大众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 积极主动地参与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同时, 邀请资深编辑、专栏作家、著名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文化评论员等介入文学素质教育的设计和教学活动, 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文学素质教育的效能。

3、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例谈高职学生文学感受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文学教育,情感,思考能力

文学教育是人获得精神滋养、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 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学课堂上往往被当作思想教育、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的范本来讲授, 而文学丰富的情感体验等人文性却失落了, 相当多的学生不仅没有了体验感受的激情, 还养成了刻板的理解模式。在高职的文学教学课堂上, 虽然没有了用标准答案答题的应试压力, 但学生累日形成的阅读理解方式却依然保留着, 拿到作品, 更多关注的是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批判了什么思想, 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对于没有明显社会批判内容的作品, 学生分析时也会努力向社会问题方向靠拢。这种机械而缺乏情感体验的思维方式令人心痛。为此, 文学课上学生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下面就以《诗经》中《氓》的教学过程为例, 来谈谈培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的一些思路做法。以期能为人带来些许思维启发。

《氓》是《诗经》中一首婚姻家庭题材诗歌, 诗歌从一名女子的角度, 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被弃的经过。中学课文分析中经常这样表达诗歌的主旨, “课文深刻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不合理社会现实, 表现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等。这种表述没错, 但仅有社会批判是否就穷尽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呢?学生跟着老师批判了封建制度就达到学习的目的了吗?这一种主题评价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止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水平上, 而且在课后很容易忘记:古代社会已经远去, 她的遭遇和“我”有多少关系呀!所以对于诗歌的解读, 应该从体验理解人物遭遇做起, 一步步触动学生心灵中沉睡的个性思考, 产生属于自己的切身理解和感受。

课堂上, 在熟悉课文之后, 先谈起爱情这种人所共感的话题, 激起学生的关注热情, 然后师生一起进入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中:诗歌前两段, 主人公回顾恋爱到结婚的经过, 后面几段写女子婚后的劳作、被虐及她果断离开男子的过程。这里面有相恋的喜悦, 有等待的忧伤焦虑, 有对两人感情现状的反思, 有思考后明智的了断。紧紧抓住诗歌的描写, 让学生展开想象, 在心中勾画人物活动场景和形象, 并调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 体验女子的喜怒哀乐。主人公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人, 她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遭际, 让我们感叹、体验、理解。在与人物的交流中, 一个婚前温柔单纯、善解人意的姑娘, 和婚后辛勤劳作、善良体贴的妇女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面对丈夫的感情遗弃, 她该怎么办?她选择了离开, 一个敢于担当有个性的女子形象又出现在我们眼前。至此, 我们有了进入故事情境的体验, 我们可能会喜欢她, 又同情她的不幸, 佩服她的果断勇敢, 从而产生独有的审美体验。

经过上面进入情境的感情体验和形象理解, 学生已经进入人物的世界里, 情感随着女子的遭遇而喜或忧, 自然, 会进一步从理性上思考她的命运问题, 造成这位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之后, 先是从文本的直接描述中找出男子的负心这一直接原因, 然后又找出各种社会原因, 如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等, 很少有人能突破这些角度。这时老师就顺势引导学生思考, 感情纠纷有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难道仅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过错吗?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性别地位一直不平等, 社会文化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说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 男尊女卑婚姻制度导致了妇女的悲剧, 那现代社会呢, 科技发展, 社会进步, 是有史以来最文明发达的时期, 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弃妇怨妇了吗?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就解决了吗?并没有完全解决, 那除了社会制度之外, 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认识思考的问题呢?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 老师引导大家明白, 人性有共同的东西, 从古到今是不变的。从两性的本质上来说, 也可能和女性自然性的弱小有关系, 这就可以从人的自然性上来分析了。

女子的弱势地位与女子的自然性的弱小也有关,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在研究妇女遭遇社会不平等待遇的原因时, 就有人提出“生理决定论”说, 妇女天生在体力方面不如男性强壮, 男子以自己天赋优势控制社会, 创建男性话语文化, 规定塑造女性, 女性自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就一直生活在男性话语权下, 追根溯源女性自然条件的弱小大概是一方面原因吧。这不由人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茫茫“自然”要如此, 女人且奈何?怎么办, 难道因“自然性”作祟就安于女子被欺压的命运, 承认压迫或情变的合理性吗?不能, 诗歌内涵的分析并不是要达到这样目的,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 打破历来被定型化的作品分析模式, 打开被尘封的别样思考力, 一方面能在文学作品学习中发现探索的乐趣, 一方面能获得真正深入情感的独特感受, 并有兴趣去探索好多未知的秘密。

经过上面对人物遭遇及原因的理性分析, 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被打开了, 而且是感同身受的关注故事的进展, 那么, 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 获得更多的相关文化知识和生命情怀。由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最终选择, 引导学生思考婚内男女两性关系及出路问题。学生对古代婚姻中的两性关系知识了解不多, 由老师来介绍。古代社会的两性伦理关系认为, 男人是天女人是地, 男尊女卑, 女人应服从男人的意志。所以婚姻内男人的寻花问柳和女人的忍气吞声大体是一种常态, 《氓》中的女子选择离开丈夫, 一个方面这是一个个性坚强的女子, 另一方面诗经的时代, 儒家的伦理等级观念还没有像后世那样严苛, 从人物能自由恋爱的情景来看, 伦理环境相对宽松一些。到了后世, 遇到男子变心的情况, 大部分女子可能还是选择自怨自艾而不会离开丈夫, 因为古代社会从观念到生存条件等方面没有为女性提供独立生活的出路, 女性被束缚在尊卑、妇德等重重枷锁之下, 失去了独立奋飞的羽翼。

学生对古代的文化有了认识, 自然就想到了现代社会, 现在的女性多自由多幸福呀, 暗自庆幸没有生在古代。但学生看到的是相对的现象, 其实文化是代代传承的, 我们从封建体制中走出来才百年时间, 尊卑的思想还潜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重子嗣传承, 重男轻女的思想其实在现代社会并不新鲜, 它或多或少还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着女性的悲剧, 这时老师引导大家思考, 怎样面对这个问题?任何时代男女的性征是没办法改变的, 改变的只有社会性别文化观念, 和人解决问题的态度。男尊女卑观念是人创造的, 这种观念不仅给女性造成人生悲剧, 还影响了生活和社会的和谐, 说到底对男性也没多少完全的好处。那么, 我们就来面对它改变它, 至少从我做起, 引导学生产生改变观念的意识, 尤其是女同学, 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用自己的能力为女性在男性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 进而逐步改变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等观念, 从文化意识上逐渐走向男女平等。

说到这儿, 思路似乎已离开了文本, 但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和思考能力, 从而产生个性化的人生感悟, 产生爱、善、美的情怀。对这篇课文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展示只是一个例子, 它旨在表达, 在文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 立足于文本逻辑, 进行合理的引申分析, 并且运用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 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考能力, 扩大眼界情怀, 拓展人的精神空间, 培养思考探索的兴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 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文学教育亦如此。

参考文献

[1] (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文学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 文学教育 学生素质 思想道德 影响

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素养不高,鉴赏能力偏低,审美情趣不高,写作能力偏低。事实上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并强化了在文学这扇大门内有着许多新奇美妙的风景,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 这将使学生一步亲近、热爱、陶醉、感悟。因为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文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全靠后天在社会和家庭,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去形成和发展。而文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名篇佳作,就离不开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就能感受作品所蕴涵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感染。如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们不仅理解到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明白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国土沦陷时表现得特别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使祖国更快地富强起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居安思危,不忘本国的历史教训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教训,珍惜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要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关系到祖国的强弱兴衰等。

当今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但不乏粗俗低劣。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不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长成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文学作品,在学校普及比较正规的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审美鉴赏素质

社会学家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文学是人们借以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材料,文学鉴赏能力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没有在学校接受系统、全面文学教育的机会。中学毕业后,也只是极少数升入大学文学专业,可以专门学习文学并在以后从事有关的工作。那么,在学生时代进行比较完整的文学教育,就好比给学生造一只航船,让它载着主人在今后的一生中去遨游文学的海洋,享受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仍不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学性,仍不能把文学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广大的学生将无缘与文学结友;将丧失极其宝贵的充实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兴趣和提高文学水平的最佳时机,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将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这对一个生活在未来时代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文学作品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它像一面镜子,透视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作品,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描写了靠近窗口的一个病人,忘记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每天为不靠近窗口的同伴编造“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最后“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想“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见死不救,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小说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常故事,但通过文中两个人物的对比却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认识到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增强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三、增强语文能力素质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语言,目的在于掌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学习被称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也无论它是何时代、何地域、何国别的,它终究是语言的艺术,自然能使学生听、说、读、写、思更富艺术性,即显得更巧妙,更睿智,更形象,更有概括性,更有说服力,更有深度和广度,更能引申开来,达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目的。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没坏处,因为这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语言,对思想的教育是别的课不能做到的,这种情感与思维的训练也是别的课所不能达到的。这种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怀有感情,而这种感情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说,小时候看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学生时代看《千家诗》,眼前活生生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四季风光,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此后,她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我们难道不能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文学的教育是成就于漪成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培养更多有个性、灵性、创造性的学生,文学教育在其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认识并重视它,全力以赴地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曾正平.中学文学教育的视角[J]. 文学教育(上). 2008(06)

[2]黄任文.让文学教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J]. 文学教育(下). 2008(10)

[3]邢良洪.感动灵魂方显文学教育的魅力[J]. 师道. 2006(02)

[4]唐建新.文学教育的四台阶[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Z1)

如何做好培养学生情感的向导 第12篇

所谓国有国法, 班有班规, 学生违反纪律本身是一件很让人心烦的事情!两年多来, 我在努力尝试着这样的处罚方法:对于违纪轻微的学生, 罚他上讲台唱一首歌或讲一个小故事;对于情节较重的学生, 不能简单地让他写检讨书, 而让他清晰地写出一份违纪心理报告……这样, 惩罚效果明显比以前好了许多, 受到处罚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既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了教育, 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现力。

二、积极利用班会形式, 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我校是一个刚刚合并的学校, 学生之间有隔阂和摩擦在所难免, 为了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 我曾几次召开班会, 分别确定主题为“缘, 让我们走到一起”“我是班里一颗星”等, 让学生们自己主持。在班会上, 学生们畅所欲言, 说的都是真心话, 没有让班会流于形式。而且通过这样的班会, 我突然发现原来他们是那么有智慧!在班会过后, 我都及时总结告诉学生:学习是阶梯, 宽容是美德, 当人心变得像海洋般宽阔, 你又有什么不能容纳呢?从此, 我班的学习氛围浓了, 师生和生生关系也融洽了, 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健康、进取的优良班风。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 用爱心去鼓舞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 用爱心去鼓舞学生。如我班有一个叫王×的同学, 因眼部受伤耽误了很多功课且留下了伤疤, 回来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 本来就内向的他显得更沉默了。于是我经常与他谈心, 鼓励他勇敢地打开心灵的窗户, 主动与同学交流, 找回往日的自己。同时, 班委会成员也主动承担起了帮助他的任务, 同学们和他交往也多了起来, 使王×变得乐观开朗了, 也爱学习了。我始终相信: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领路人, 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四、让学生学会“感激”

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到过多的宠爱, 往往存在着一些娇惯习气。在开学之初的班会上, 我让学生写下他们值得感激的人和事, 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感激这个话题时, 我班的林×同学不禁热泪盈眶 (他自幼失去了父亲, 母亲又狠心改嫁离他而去, 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不幸的是爷爷奶奶又相继去世, 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 , 他动情地说:“虽然我最亲的人都不在身边了, 但我仍然感谢他们养育了我!我也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温暖的集体当中, 有老师和同学的支持, 有政府给予我很多的照顾, 我心中有很多的感激, 我长大了, 我相信我会很好地生活下去。”听着他的话, 很多学生的眼睛都湿润了。我告诉学生, 只有心存感激, 学会宽容, 才能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魏书生老师曾这样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 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班主任工作就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要想真正做好, 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上一篇:文化与商标翻译下一篇:行业变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