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交流范文

2024-06-28

重视交流范文(精选7篇)

重视交流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交流展示

2010年8月底,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下发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后,我积极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交流展示模块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加以注意。下面我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和看法。

一、交流展示活动对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交流展示,是指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交流展示学案及相关所学材料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和疑难困惑等。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是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任何时候,教师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是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根据学习规律和利用中学生渴望表现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学习展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交流展示活动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交流展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其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竞争等学习活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当给予学生展示交流机会的时候,这本身就是给予学生权力,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评价。因此,对先前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展示是必要的。

二、有效进行课堂交流展示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课堂交流展示的内容和范围。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学生能明确每次课堂内容交流展示的目的和内容,把课堂内容的交流展示坚决作为一种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交流展示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彰显重点、体现难点。教师应当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去认真设置课堂上要交流展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掌握重点,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课堂交流展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更要教师精心设计好相应的坡度。课堂交流展示的问题的难度要略高于小组成员的个人的研究水平,如此可以使学生能自觉地形成小组的合作讨论;而课堂交流展示的问题的难度又要略低于小组的整体水平,是经过讨论小组的努力应该能够得到解决的这类问题,如此可以较有效地促成小组讨论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预习中已掌握的内容就不必要再进行交流展示,交流展示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还要及时注意各学习小组长收集到的组员都感到疑惑的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师生释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2. 教师要营造氛围,参与学生活动,注意进行角色互换。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开展交流展示活动。教师可以把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让他们优势互补互相带动;有时为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展示自我,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有时又把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同的组合,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在交流时,教师要尽量找出其中的“亮点”先进行肯定,使学生乐于交流、会交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抽象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使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给其他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学会了交流方式,迫不及待地想在课堂上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解自己的探究内容,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课堂交流展示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价值,给了学生广阔的舞台,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这一环节就只是个普通的观众或听众,忽略或完全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内容交流展示时,教师已经不单单是组织者了,也应该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展示中就应当要进行一定的角色转换。在课堂内容的展示时,教师应当尽量去巡视每个小组的精彩讨论,并能够参与进一些小组的讨论中去,可以辅导小组讨论,也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讨论的细节进行质疑,使小组的交流展示更加有效。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以便在后面进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教师应当合理指导每一次课堂交流展示的形式和方法

学生交流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口头交流展示,也有书面交流展示,可以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展示,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展示活动。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己决定交流展示的方式,使交流活动成为学生自学质疑的真实反映,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又要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每次课堂交流展示的形式和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表达时注意自己能够理解的层面,把自己所做的事简明扼要地描述出来,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交流展示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条件,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比如,在课堂内容的交流展示中出现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解答有一定的难度时,教师可以试着将它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坡度中有效进行讨论。

实践证明,交流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交流展示活动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2010.8.30.

[2]陈陆滨.有效“展示”呈现精彩.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0) .

重视交流 第2篇

——南湖镇第一届班主任工作论坛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坐在这里首先我感到很荣幸,但更多的是感到惶恐和不安,因为在座的都是对班级管理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值得我学习。而作为一个新班主任,工作中更多的是教训多于经验,所以我今天是简单地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我从中选取了三个具体的事例,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恳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设立学习小组。我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把全班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其中组长1名。组内学生的水平每个层次的都有,便于他们互相帮助。组长的职责是每天早晨检查其组员前一天晚上的家庭作业,书面作业酌情打上等级,写上当天的日期,布置背诵的文章在一天之内检查完。组内的学困生由组长负责监督其基础知识的学习,组长定期将组内人员的学习情况汇报给班主任。学习小组的实施效果很好,这样不但减轻了老师检查家庭作业的负担,而且每个组长只负责三个人,无论从作业检查还是课文背诵上都能很快的完成,并能对其组内成员制定有针对性的督促措施。

二、日记和“每日一句”。我们班的学生有两个很好的习惯已经养成:每天一篇日记和每天背诵一句名言。

学生每人都有一个日记本,记下他们一天的点点滴滴,每周

1一上交由我批阅检查。一开始不少同学的日记几乎每天都一样,只记录每天从早晨洗脸刷牙到晚上洗脚睡觉的日常起居。后来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提出了今后不能再写此类日记,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写日记其实有很多题材和形式,可以叙述整个事件的发生,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感悟等等,并且宣读了一些日记名篇,此后他们的日记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通过看学生日记,我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近期的思想、学习状况,他们也经常在日记中向我倾诉烦恼,提出各种问题……日记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每日一句”是我在黑板的左边开辟的一个专栏,学生轮流每天写一句名言警句,进出教室抬头就可以看见。然后下午放学排队走出校门的路上,两个人互相背诵。同时为避免遗忘,“每日一句”要抄到读书笔记上,每周一、每月一号都要回顾,同桌再互相提问一遍,这样日积月累,不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写作文时可以引用,增加了作文亮点。

三、学生日常行为打分制度。这是我的一个失败的尝试,希望我的教训变成您的经验。它是我上网看到的一个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没有成功。我打印了加分扣分标准贴到了教室内,准备了一个专门的本子交给值日组长,由他们轮流记录,好人好事加分,违章者扣分。当时准备每位同学基数100分,每月一结算,对分数高者进行奖励,但是加分减分记录主观性太强,渐渐显示出它的不公平,比如按规定拾金不昧者每次加三分,很多同学为了得到加分,人为制造拾金不昧现象,从而获得加分;

还有上课做小动作减2分,但做小动作这个概念不够明确,组长会根据个人喜好,随意给同学减分,这样又引来很多不满,反而给班级制造了不少矛盾。最后这项措施也不了了之。后来我总结了一些原因,比如说由组长轮流进行记录不合适,组长们轮流记录,他们渐渐相互约定彼此不准减分,只加分。还有些加分细则主观性太强,操作起来不明朗,无法界定,这些具体措施都有待完善。在此我也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给我一些指点,让我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能够更有方向。同时如果我的这次失败教训能给您今后的管理带来一点启示的话,那将是我的荣幸和快乐!

作为一名新班主任,我要做的是时刻向大家学习,积累更多的经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班主任。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佳绩!

谢谢大家!

有效教学须重视课堂深度交流 第3篇

关键词 交流  有效学习  课堂建构  策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过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传递说、实践说、交往说等。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1]这些观点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本质认识具有特定意义,它们的共同点是正视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从动态的视角观察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深度交流,实现信息的发送、传递与反馈,实现情感的表达、接受与回应,进而双方发生内在的思维转变,发出相应的动作调节指令,展现出具体行为的改变。学生在与同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情感体验的丰富和个性的积极发展。教师由此落实了教学目标,推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换、交际,以及互动、互助、互促、互评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2]

一、深度交流课堂的特点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师生深度交流,是为了实现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深度交流的课堂,从师生关系、课堂心理状态、目标追求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师生关系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最明显的外在表征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情感交流的前提。[3]师生关系融洽是师生深度交流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师生深度交流又促进课堂师生关系的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下,课堂中学生的认知困惑、情感迷茫、行为抉择的迟疑,教师能够及时真实地观察并做出回应,教师的期待、指导、要求能被学生迅速接受,信息在师生之间流通是顺畅的、迅速的和不失真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彼此关系是可信赖的,整个课堂充满一种情感上可依赖的、内心高度认同的良好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就能够逐步克服惧怕心理,勇于表达、乐于交流、敏于接收,对思维活动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有助于课堂师生交流的持续与深入。教师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从而能更富有激情、更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更易于把握住学情,抓住学习中的关键处,机智地调控课堂,智慧地创设教学活动。

2.课堂合作与竞争并存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积极的、有序的、高效的课堂,课堂心理状态往往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并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多种外在形式体现。主要有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师生竞争、小组竞争、生生竞争、自我竞争等。

君子和而不同,在深度交流中,伴随着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认可与改造等。交流是为了提高,在深度交流中,交流双方既是平等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于是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期望与回应、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乃至学生自我的不断超越。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往往是一时合作一时竞争;时而全体合作,时而分组竞争;合作中暗含竞争,竞争中保持合作。

3.目标明确

深度交流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毫无章法,更不是漫无目的脱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活动。深度交流的课堂,教师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自己的意图,清楚自己的责任与目标追求,对教育者的职责有着清晰的把握和高度自觉的行动意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也有着自我的学习目标和自我的发展追求,在能力发展、学识丰富、情感体验等方面,渴望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实现从无知到知之,从知道一部分到知道更多,从不会到掌握进而熟练,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图式或动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情感的宣泄与支持、个性的适应与发展过程。整个交流环节都围绕着教书育人的整体目标,围绕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成长。

二、深度交流课堂建构的着力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要积极建构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可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入手,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重视导入环节、善于激发质疑与鼓励猜想、合理运用评价等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有效与深入。

1.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导入环节

课堂教学开始的五至十分钟,往往是教学组织导入环节。教师重视这一环节,精心组织,展开深度交流,将为整个课堂学习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精彩的教学导入,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任务由“他者”转换成“我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需要教师抛弃严肃说教、僵硬发令的权威组织者身份,注重情境创设、启发诱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上节课中的遗留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可以利用当下的时事新闻、周边真实事件激趣导入;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设备来构建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一连串的学习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好胜心理。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还需注意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意识地予以回顾,实现首尾呼应,进而使课堂学习目的更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肯定,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认可,快乐成功的体验获得共鸣。

2.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质疑与鼓励猜想

质疑是生成问题,猜想是试图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二者对于构建深度交流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围绕问题的交流才是更有收获的交流。以往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4]美国教学论专家塔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5]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教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更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猜想。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usubel)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6]而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质疑。学生质疑的地方,往往是自己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清楚、理解不全面、掌握不深刻的,又是自己所感兴趣、乐于关注的。其所提出来的问题,常反映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方法上的追求方向与目标。学生对于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常会有“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通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师生交流,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

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超越,教师有必要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往往是学生整合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内在思考与直觉激发的思维过程。质疑能引导师生对教学展开深度的思考,猜想更对深度交流有着重要的生成作用。

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信任。教谁?对教师而言似乎不言而喻,但事实上教师可能在机会赋予、赏识性反馈等方面体现出对教谁的自然选择与偏向。[7]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并宽容对待学生猜想的错误,对大家的猜想进行积极正向的评价,不断激励每一位学生,从而增进师生的情感,使课堂朝着追求真、善、美的方向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不断加强猜想练习,促进学生联系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使猜想有一定的内在依据,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直觉的敏锐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奠定扎实的根基,深度交流课堂的育人效应不断得到强化。

3.课堂教学结束前适当评价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构建,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注意做好评价,从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适当评价,能有效实现反馈、引导、检验、验证、巩固、补充等功能,往往是当前课堂教学师生深度交流的结束部分,也是下一次学习师生深度交流活动的前奏。

(1)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学生的学识增长、体验丰富、能力提升、技能熟练。教育实践工作者常发现,很多时候,自信都是促使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鼓励。[8]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通过对学生前后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观察和比较,做出适当的评价,以乐观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律自省,激励其不断超越自我、发展个性、增强能力。

(2)重视测试效应

测试是传统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举行随堂测试,既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学生通过测试这一评价方式,对学习进行更准确地监控,测试的结果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未充分掌握的内容上多投入些努力,有针对性地分配复习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师生交流活动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

(3)巧用表现性评价方式

学生的表现性行为,主要形式有现场演出、汇报、演说、操作、实验、作品展示等,其实质是学生运用已有学识和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或完成一定的任务,并获得积极的生命过程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通常指对学生的表现性行为进行观察后作出相应的评判。由于表现性评价往往在教学和评价开始前公开表现性任务和准则,师生就评价标准体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话交流,学生能清晰地接收到教师评价的依据和具体指向,学生结合自我观察和体会,比对教师和其他人的评价结论,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优点,发现自身不足,常常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为转变,使得师生深度交流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4)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构建,教师要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扩大深度交流的影响实效,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目标。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全员性的、全覆盖的、多维度的交流,课堂在深度交流信息的连接下,是一个整体,师生组成的是一个关系密切的集体。于是,当课堂结束前展开评价,自然也应该是在“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这时,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与集体内的每一位成员,从而激发所有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师生深度交流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

——————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查有梁.“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3] 王秀文.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4] 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5] Taba, H.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 Fall, 1984.

[6] [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7] 李臣之.校本转化中教师课程领导[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8] 林光亮.讨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建设,2013(2).

[作者:黄友安(1963-),男,广东佛岗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副主任;高天明(1966-),男,湖北浠水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郑玉平(1980-),男,湖南永州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讲师,硕士。]

有效教学须重视课堂深度交流 第4篇

关键词:交流,有效学习,课堂建构,策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过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传递说、实践说、交往说等。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1]这些观点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本质认识具有特定意义,它们的共同点是正视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从动态的视角观察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深度交流,实现信息的发送、传递与反馈,实现情感的表达、接受与回应,进而双方发生内在的思维转变, 发出相应的动作调节指令,展现出具体行为的改变。学生在与同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情感体验的丰富和个性的积极发展。教师由此落实了教学目标,推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 交换、交际,以及互动、互助、互促、互评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2]

一、深度交流课堂的特点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师生深度交流,是为了实现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深度交流的课堂,从师生关系、课堂心理状态、目标追求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师生关系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最明显的外在表征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情感交流的前提。[3]师生关系融洽是师生深度交流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师生深度交流又促进课堂师生关系的融洽。

师生深度交流下,课堂中学生的认知困惑、情感迷茫、行为抉择的迟疑,教师能够及时真实地观察并做出回应,教师的期待、指导、要求能被学生迅速接受,信息在师生之间流通是顺畅的、迅速的和不失真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彼此关系是可信赖的,整个课堂充满一种情感上可依赖的、内心高度认同的良好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就能够逐步克服惧怕心理,勇于表达、乐于交流、敏于接收,对思维活动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有助于课堂师生交流的持续与深入。教师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从而能更富有激情、更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更易于把握住学情,抓住学习中的关键处,机智地调控课堂,智慧地创设教学活动。

2.课堂合作与竞争并存

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积极的、有序的、高效的课堂,课堂心理状态往往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并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多种外在形式体现。主要有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师生竞争、小组竞争、生生竞争、自我竞争等。

君子和而不同,在深度交流中,伴随着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认可与改造等。交流是为了提高,在深度交流中,交流双方既是平等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于是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期望与回应、 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乃至学生自我的不断超越。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往往是一时合作一时竞争;时而全体合作,时而分组竞争;合作中暗含竞争,竞争中保持合作。

3.目标明确

深度交流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毫无章法, 更不是漫无目的脱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活动。深度交流的课堂,教师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自己的意图,清楚自己的责任与目标追求,对教育者的职责有着清晰的把握和高度自觉的行动意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也有着自我的学习目标和自我的发展追求,在能力发展、学识丰富、情感体验等方面,渴望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实现从无知到知之,从知道一部分到知道更多, 从不会到掌握进而熟练,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图式或动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情感的宣泄与支持、个性的适应与发展过程。整个交流环节都围绕着教书育人的整体目标,围绕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成长。

二、深度交流课堂建构的着力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要积极建构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可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入手,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重视导入环节、善于激发质疑与鼓励猜想、合理运用评价等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有效与深入。

1.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导入环节

课堂教学开始的五至十分钟,往往是教学组织导入环节。教师重视这一环节,精心组织,展开深度交流,将为整个课堂学习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精彩的教学导入,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任务由“他者”转换成“我者”,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需要教师抛弃严肃说教、僵硬发令的权威组织者身份,注重情境创设、启发诱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上节课中的遗留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可以利用当下的时事新闻、周边真实事件激趣导入;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设备来构建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一连串的学习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好胜心理。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还需注意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意识地予以回顾,实现首尾呼应,进而使课堂学习目的更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肯定,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认可,快乐成功的体验获得共鸣。

2.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质疑与鼓励猜想

质疑是生成问题,猜想是试图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二者对于构建深度交流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问题的交流才是更有收获的交流。以往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4]美国教学论专家塔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5]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教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更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猜想。

美国著名 认知教育 心理学家 奥苏伯尔(D. Ausubel)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6]而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质疑。学生质疑的地方,往往是自己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清楚、理解不全面、掌握不深刻的,又是自己所感兴趣、乐于关注的。其所提出来的问题,常反映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 方法上的追求方向与目标。学生对于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常会有“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通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师生交流,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

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超越,教师有必要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往往是学生整合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内在思考与直觉激发的思维过程。质疑能引导师生对教学展开深度的思考,猜想更对深度交流有着重要的生成作用。

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信任。教谁?对教师而言似乎不言而喻, 但事实上教师可能在机会赋予、赏识性反馈等方面体现出对教谁的自然选择与偏向。[7]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并宽容对待学生猜想的错误,对大家的猜想进行积极正向的评价,不断激励每一位学生,从而增进师生的情感,使课堂朝着追求真、 善、美的方向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猜想,不断加强猜想练习,促进学生联系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使猜想有一定的内在依据,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直觉的敏锐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奠定扎实的根基,深度交流课堂的育人效应不断得到强化。

3.课堂教学结束前适当评价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构建,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注意做好评价,从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适当评价,能有效实现反馈、引导、检验、验证、巩固、补充等功能,往往是当前课堂教学师生深度交流的结束部分,也是下一次学习师生深度交流活动的前奏。

(1)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师生深度交流课堂中,学生的学识增长、体验丰富、能力提升、技能熟练。教育实践工作者常发现, 很多时候,自信都是促使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鼓励。[8]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过程性评价理念,通过对学生前后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观察和比较,做出适当的评价,以乐观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自律自省,激励其不断超越自我、发展个性、增强能力。

(2)重视测试效应

测试是传统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举行随堂测试,既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构建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学生通过测试这一评价方式,对学习进行更准确地监控,测试的结果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未充分掌握的内容上多投入些努力,有针对性地分配复习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师生交流活动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

(3)巧用表现性评价方式

学生的表现性行为,主要形式有现场演出、汇报、演说、操作、实验、作品展示等,其实质是学生运用已有学识和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或完成一定的任务,并获得积极的生命过程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通常指对学生的表现性行为进行观察后作出相应的评判。由于表现性评价往往在教学和评价开始前公开表现性任务和准则,师生就评价标准体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话交流,学生能清晰地接收到教师评价的依据和具体指向,学生结合自我观察和体会,比对教师和其他人的评价结论, 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优点,发现自身不足,常常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为转变,使得师生深度交流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4)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

师生深度交流课堂的构建,教师要自觉践行平行教育原则,扩大深度交流的影响实效,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目标。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全员性的、全覆盖的、多维度的交流,课堂在深度交流信息的连接下,是一个整体,师生组成的是一个关系密切的集体。于是,当课堂结束前展开评价,自然也应该是在“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这时,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与集体内的每一位成员, 从而激发所有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师生深度交流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查有梁“.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3]王秀文.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4]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5]Taba,H.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J].TeachersCollege Record Fall,1984.

[6][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7]李臣之.校本转化中教师课程领导[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视体验交流共享 第5篇

一、体验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比如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掌握列频率分布表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统计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如测量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在体验中逐步建立统计观念。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课堂中呈现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众数”这一概念时,就可以举一个商店一段时间内卖出的某种女式鞋的一个统计问题,然后提问这种女式鞋尺寸的众数是什么?而我又会问学生,如果你是鞋店的老板,那你进货时哪种尺寸的鞋要进最多?答案显然应该是这段时间内卖出的这种女式鞋寸的众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肃,那样与生活格格不入,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真正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并能运用数学为自己和社会服务。

也可以大屏幕展示下列文字,让学生阅读,提示学生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一职员到某集团公司任职,任职期为一年。任职前公司老总对职员提出两个付薪方案供其选择。方案一:每个月2500元,后逐月增加100元。方案二:第一个月10元,第二个月20元,第三个月40元…以后每月的工资是前一个月的2倍。学生提出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出现的两个问题,如果不出现,可由老师提出来。①按第一套方案,该职员任职期满后,共获薪水多少元?②按第二套方案,该职员任职期满,共获薪水多少元?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从①中得出:职员其获得薪水2500·x12+100·x (1+2+……+12)=36140元。从②中得出:职员共获得薪水=(1+2+22…+2a)×10=

40950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

2.体验探索的过程。数学学习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上应本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全方位地去体验课堂,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全过程。比如“在同一个企业各阶层的人中,他们的工资待遇差别很大,那么用什么工资可以客观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用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据”来反映比较合理,从而体验到中位数这个概念的发现、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到探索的艰辛和探索成功后的喜悦。

3.体验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也是学生最应培养的品质。优秀的数学教师往往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拓宽。

二、交流

优秀的教师都很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因为数学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1.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课题是以数学知识的交流为基础而展开的。比如:在“众数、中位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众数、中位数”这一数学知识展开“平等、宽松、民主”的对话和交流,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向他人表达,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也理解和思考来自别人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就可以在对话交流中概括出概念规律和实质。

2.数学体验的交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情感、认识、观点等种种认知和情感体验都是数学体验。这样的交流并不仅着眼于某个具体的概念、而且还可以是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和念头的交流,包括分析、评论、欣赏、赞叹等情感体验的交流。虽然体验有外显的,有内隐的,但都可以交流,学生学习中快乐或沮丧的情绪也是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3.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解决问题的交流是指学习者在思考问题、整理思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语言,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和结果予以表达的过程。课例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问题本身就是在交流中进行的,在这一层次的交流中,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发现问题的本质。如在实际应用中的利润问题、增长率问题、三角中距离角等问题、计数中的排位、分组、涂色等问题,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逐渐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习惯。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老师把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渗透在点滴之中。

三、共享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要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复杂真实任务的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共同进步。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和交流学习信息是为了达到情感的认同和共鸣。使学生能够同教师彼此信任,共同构建意义,相互理解,共享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1.合作学习。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数学知识在在合作小组内的共享,有利于将集体的智慧让大家共享。

2.共享成功。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数学课堂里体验成功,共享获得知识后的成功及其喜悦。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成绩要及时进行肯定和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互动交流 第6篇

1. 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 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 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 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 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 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 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地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 “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 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 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 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 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问才能思,辩才能明.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 “为什么”“怎么样”, 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 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 此时, 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度. 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 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 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 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 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 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2. 交流发现要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 例如,“把10 平均分成5 份,每份是几? ”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 “2”,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 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 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 平均分成5 份,每份是2”. 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 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 交流互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有效的互动交流,能够使每名学生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都有所收获,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这样能够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婧.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重视交流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讨,交流

一、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的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一文中, 把科学课的一般过程分为导入活动、主要活动、交流研讨、补充活动、整理小结五个部分。其中, 主要活动与交流研讨是构成课堂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两个主要层面, 承担着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学生的认识发展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发展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所以, 主要活动和交流研讨是科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及最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部分。

二、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存在的问题

1.探究后交流研讨时间少、直奔主题

目前,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的科学教师对主要活动这一环节都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 而对交流和研讨这一环节, 往往会忽视, 有的几乎不给它以时间和地位。许多科学课中所谓的交流研讨, 只要符合老师想法的数据 (或者说法、结论) 一出来就完事了, 以致科学课中先前的观察、实验、测量、考察、调查等活动上升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高度, 不能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这并不是真正的交流研讨。

2.探究后交流研讨指挥失灵、秩序混乱

有的科学教师对交流研讨这一环节思想上是重视的, 但难以把握, 小学生往往对观察、实验、测量、考察、调查等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而到交流研讨阶段, 就会陷入混乱的无序状态, 教师指挥失灵:有的继续埋头摆弄实验器材不肯放手;有的对同学的意见不屑一顾, 不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的故意挑刺, 不尊重他人的意见。

3.探究后交流研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最常见的是一问一答模式的师生互动, 学生跟着老师的预设走, 围绕教师确定好的为得出结论服务的几个问题在发言, 很少有那种提问、质疑、辩论式的生生互动, 也缺乏学生与媒介间的互动,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 使得探究后的交流研讨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的对策

1.明确交流研讨的内容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活动。因此, 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交流研讨”是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以后的交流与研讨: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假设相比较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如果要再次实验的话, 原先设计的方案要不要进行修改与调整?这样的实验结论需要通过几次的实验才能得出?其他组的同学是怎样设计这个实验的?得出的结论与本组的结论是不是一致?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此外, 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 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还要关注探究中的精彩发现。

2.掌握交流研讨的方法

(1) 建立规则, 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研讨氛围

为了提高交流研讨的效果, 必须要建立交流研讨的规则:在交流研讨前要停止观察、实验, 整理好器材;要先进行独立思考;在进行交流研讨会时, 说的同学要面对听的同学, 向着听的同学说, 听的同学要朝着说的同学听, 要倾听别人发言, 汲取他人精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正;出现意见分歧时, 不能出现“敌对”情绪, 使交流研讨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2) 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如前所说, 在科学课中, 主要活动与交流研讨是构成课堂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主要层面, 承担着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 因此, 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应该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一节40分钟的科学课, 应该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用于交流研讨。

(3) 引导学生围绕主线开展交流研讨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 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教师任凭学生漫无目的交流, 会使互动交流处于肤浅状态, 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造成学生揣摩答案, 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 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 围绕互动交流的主线, 就会使研讨层层深入, 从表面深入到本质。比如,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得出的数据, 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为获得结论服务。 这里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观察、发现、揭示数据间内在的联系。因此, 在交流研讨时, 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 使之有序;要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得到变化, 思考数据变化了没有?如何变化的?要引导比较、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 引起变化的原因, 从而揭示数据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数据组进行归纳、概括, 发现共性, 并把共性作为规律进行提炼、总结, 形成结论。

(4) 运用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探究后交流研讨

学生在交流研讨时, 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不同意见吗”等问题。教师要积极启发、激励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把自己在实验中、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 教师不能代替, 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 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否到位, 帮助学生作出调整。评价以激励为主。

总之, 小学科学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参与问题的回答, 使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充满生命活力, 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视交流】相关文章:

重视参与05-12

重视评价05-15

五个“重视”05-22

重视语言06-08

重视阅读06-25

重视预习07-01

重视思维07-06

特别重视07-07

重视管理07-10

重视朗读07-12

上一篇:初中物理渗透德育下一篇:语文教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