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2024-06-10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精选12篇)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1篇

1 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破坏特点

1.1 地基方面

(1) 在具有较厚软弱冲积土层场地, 高层建筑的破坏率显著增高;

(2) 地基土液化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 从而引起上部结构损坏或整体倾斜;

(3) 建造在不利或危险地段的房屋建筑, 因地基破坏导致房屋损坏。

(4) 当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场地自振周期相近时, 因共振效应破坏程度将加重。

1.2 结构体系方面

(1) 采用“填墙框架”的房屋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内柱上端易发生剪切破坏, 外墙框架柱在窗洞处因受窗下墙的约束而发生短柱型剪切型破坏;

(2) 采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的房屋结构, 破坏程度较轻; (3) 采用“底框结构”体系的房屋, 刚度柔弱的底层破坏程度十分严重;采用“填墙框架”体系的房屋, 当底层为敞开式框架间未砌砖墙, 底层同样遭到严重破坏;

1.3 刚度分布方面

(1) 矩形平面布置的建筑结构, 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当存在偏心时, 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

(2) 采用三角形、L形等不对称平面的建筑结构, 同样在地震作用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

1.4 构件形式方面

(1) 在框架结构中, 通常柱的破坏程度重于梁、板;

(2) 钢筋混凝土多肢剪力墙的窗下墙通常会出现斜向或交叉裂缝;

(3) 配置螺旋箍筋的混凝土柱, 当层间位移角达到较大数值时, 核心混凝土仍保持完好, 柱仍具有较大的抵抗能力;

2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分析方法

2.1 场地和地基的选择

建筑的场地以及地基的选择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 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在进行建筑场地以及地基的选择时, 应该充分的了解当地的地震活动情况, 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的勘察, 在收集丰富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场地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 评估当地的抗震设计等级。对于一些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场地应该尽可能的进行规避, 而实在无法规避的应该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在高层建筑地基选择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岩石或者是其它具有较高密实度的基土, 从而提高建筑地基的抗震能力, 尽可能的避开不利于抗震的软性地基土。对于一些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地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固和改造, 使其能够符合相应的标准

2.2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为了保证建筑的可靠性以及其所承载的力量的分布均匀,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尽量保证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并且也要使抗侧力结构尽量保证简单化。在选择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形时, 应该选择较为规整的图形, 因为只有规则的图形, 才能使建筑在面对地怎发生时所带来的承载力的均匀分布。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平面, 应该尽量避免, 因为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容易造成建筑结构质心与钢心间的交错, 这样的建筑在面对地震时, 容易产生钢心距离较大, 刚性不足, 最终建筑将会面临倒塌的危险。

2.3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取

建筑结构材料的好坏决定着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事实上,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实质就是将各个建筑构件的延性整合起来,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协调与把握, 其目的就使建筑在面对地震时能够安全稳定。在选择建筑钢筋时, 一定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较高韧性的材料。对于在垂直方向受力的钢筋, 要采用热轧钢筋, 以HRB400级和HRB335级为标准, 对于箍筋, 则是以HRB335、HRB400和HPB235级热轧钢筋为佳。在选取建筑结构材料过程中, 一定要时时考虑材料抗震方面的性能, 当然, 在建筑过程中, 建筑成本、造价控制也是建筑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 在对建筑结构材料选取的过程中, 一定要找到建筑成本与抗震新性能之间的点, 兼顾二者, 以期实现以最少的材料获取最佳的抗震效果。

2.4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有些高层建筑对于抗震的要求较为严格, 除了要实现一般的抗震效果外, 还有保证隔振、消能等方面的需求。因此, 为了达到这些效果, 首先, 从场地与地基的角度来看, 应该选择具有较高密实度的地基, 因为高密实度的地基, 可以减轻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能量给建筑造成的破坏, 降低共振发生几率。对于不同建筑, 其所要求的隔振系数有所不同, 因此,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 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相应的隔震支座, 并且, 也要考虑因风力所给建筑带来的负荷。对于隔振、消能方面的建筑构件的选择上, 尽量采用延性好的材料, 使建筑受地震能力带来的破坏降低。

2.5 抗侧力体形的优化

对一般性构造的高楼, 刚比柔好, 采用刚性结构方案的高楼, 不仅主体结构破坏轻, 而且由于地震时的结构变形小, 隔墙, 围护墙等非结构部件将得到保护, 破坏也会减轻。提高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在地震时能够出现的塑性铰就多, 能耗散的地震能量也就越多, 结构就愈能经受住较强地震而不倒塌。改善结构屈服机制, 使结构破坏十按照整体屈服机制进行, 而不是楼层屈服机制。设计结构时遵循强节弱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强压弱拉的原则。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应该选定构件中轴力小的水平杆件, 作为主要耗能杆件, 并尽可能使其发生弯曲耗能。从而使整个构件具备较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2.6 常用的加固设计

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在进行加固方法选择的时候应该具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对于一些机构设计存在缺陷的情况,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构件进行加固, 或者是采取具有较高抗震能力的构件代替原有构件。对于需要提高承载力或结构整体刚度的情况, 可以增设构件, 扩大原截面, 设置套箍等方法;很多建筑结构整体性连接达不到抗震的标准,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样可以分散地震力, 减少破坏。建筑中的一些与建筑结构不相关的构件, 在地震时有可能倒塌而造成危害, 应该适当进行加固。

3 结语

总之, 要使建筑工程真正达到能够减轻以至避免地震灾害, 必须把抗震结构工作自场址选择、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贯穿始终。在抗震设计中, 新型结构体系形式复杂, 分析难度大, 全面细致的考虑结构各个构件和每个组成部分, 成为今后新型结构体系设计和考虑的重点。同时, 要严格按《二阶段》的设计步骤和《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进行设计, 不得马虎。此外,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全面了解其抗震设计问题及抗震规范要求, 充分体现抗震设计意图, 使建筑物防御地震的能力得到保障, 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摘要:建筑工程整体结构体系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它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都十分复杂。由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结构计算模型的基本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在结构分析方面不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 要准确预测结构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是很难做到的, 即存在着不确定性。笔者基于抗震结构设计的特点及方法进行了阐述, 希望能成为结构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抗震问题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结构,构件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振玺.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China’s Foreign Trade, 2012 (2)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2篇

为了提高建筑材料检测质量, 必须要对建筑材料的检测项目进行针对性的设置, 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检测时建筑材料的各项参数都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材料, 在对其进行检测时需要对水泥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强度等进行检测。对于施工现场的混凝土, 最基本的要检测其强度, 对有抗冻或者抗渗要求的混凝土, 还应该检测其抗冻性能或者抗渗性能。并且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检测人员根据行业标准进行准确的检测。

4.2 检测的强制性

在建筑材料检验中, 为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有必要对试验材料的相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某些工程结构出现问题, 因此, 在原材料检验中, 整个工程设计必须符合标准,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设计, 使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得到准确检验,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安全标准标准, 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提高取样的规范性

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筑材料的检测取样, 在进行取样时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标准, 并且取样人员也要熟悉各种取样操作, 提高检测的责任心, 保证取样标准符合施工检测要求。因此, 在进行建筑材料的取样过程中, 需要针对不同的建筑材料制定科学的取样方法, 加大对建筑材料的随机取样比例, 这样能够保证在进行取样时的科学性。例如, 在进行对水泥材料的检测时, 需要针对不同的生产日期、生产编号等进行见证取样, 保证对每一个水泥批次都进行取样检测, 这样能够综合控制整个建筑工程使用水泥材料的质量, 对于一些检测不合格的水泥材料必须要及时的进行退场处理, 以提升整个工程实体的质量。此外, 对于同批量较大的建筑材料还要加强随机取样的比例, 从而提高建筑材料的检测有效性。

4.4 发展新型生态建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整个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工程质量, 必须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控制, 从而更好的.提高建筑质量。而其中对于新型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非常重要, 不仅能够对整个建筑质量进行控制, 还能够为整个社会环境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 为了提高建筑材料的检测和质量控制, 新材料检测技术必须不断创新, 使更多的绿色材料可以用于建筑施工项目, 以确保社会协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4.5 提高检测人员业务素质

鉴于目前建筑市场的建筑材料数量不断增加, 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的专业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 为了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 有必要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 在进行专业检测人员的招聘过程中, 必须要对专业能力进行有效的检验, 从而保证检测人员能够对检测设备很好的操作, 并且能够应对各种检测材料。其次, 还要加强检测人员的责任心, 对于一些社会上的利益诱惑需要增强定力, 保证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公开、公平、公正, 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4.6 优化检测仪器

为了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 不断优化测试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测试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建筑材料的测试结果。因此, 为了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有必要定期验证建筑材料测试设备。此外, 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还要严格的控制检测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条件, 从而避免这些外部因素对检测仪器及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保证最终的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准确、真实。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国家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的开展,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 在改进施工工艺的同时, 对于原材料从源头抓起, 加大对原材料的检测以控制其质量。原料检测和质量控制是整个建筑质量控制的基础。因此, 有必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大对原材料的检测力度, 确保施工中使用的原材料符合施工标准的要求, 提高整体施工项目的质量, 促进稳定的施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永亮, 龙志国.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 (7) :28.

[2]夏冰.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标准化, 2017 (6) .

[3] 袁海杰.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 (5) .

[4] 司秀芬.有关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 (5) :15.

[5] 杨锐, 董秀红.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35) :1347.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3篇

【摘 要】目前社会发展中,低碳生活已成为全社会、全人类的共识。空调的普及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其耗能尤为巨大,占据整个建筑耗能的三分之二以上,对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目前,利用现有的空调系统和节能技术进行优化已成为节能技术、节能理念得以落实的核心环节。本文就建筑暖通空调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节能减排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工程;空调;节能减排

节能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目标,是建筑工程空调系统施工和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未来空调事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飞速发展态势,而在世界能源危机不断凸显的情况下,减少建筑能耗势在必行,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出,建筑能耗在目前占据着整个社会耗能的三分之一上,甚至在有些地区已经接近了40%,且其总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上涨趋势。而在建筑工程能源耗费中能够,空调耗能占据了三分之二,因此建筑工程项目中做好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至关重要,是整个建筑节能工作的核心环节和工作重点。

1.暖通空调系统组成和主要特点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影响城市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截至目前,在城市化发展之中,由于建筑能耗造成的能源耗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能源浪费的核心结构。领因此,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节能减排为主的新型空调系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成为建筑工程中备受关注的环节。

1.1暖通空调系统组成

暖通空调主要指的是集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装置和相关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空调设备。这种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其包含有物理学、流体力学、机械学、热力学等多个不同的工作领域,因此来说对其进行设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也是多个不同的工作体系和环节。

1.2特点

在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中,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创造出一个舒适、宜人、优雅的室内环境,而一般的空调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最多只是解决室内环境的冷暖问题,而很少进行空气处理。

2.暖通空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暖通空调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室内舒适度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中,仍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设计模式,对于空调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少有人去考虑。多数情况下,在进行暖通空调设计工作的时候,经常都是舒适了环保和节能要求,从而造成了在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

2.1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管理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一些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加之工程设计周期普遍较短,设计收费与设计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挂钩,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等原因,一些设计单位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使得设计施工完的系统不仅投资大,运行能耗也相当惊人,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甚至有的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达60%。

2.2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方案

暖通空调设计的特点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近年来,随着对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技术方案不断涌现,每种技术方案往往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面对众多的设计方案,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方面的评价结果也往往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由于缺乏科学的、客观的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2.3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管理

除设计施工外,运行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中有些单位认为设计施工达标完成就可以了,因此不注意对暖通空调操作人员的培训,很多操作人员不具备必要的暖通空调基本理论常识,不懂得根据室外参数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一年四季只有开机、关机和冬、夏季转换操作,显然系统达不到相应的节能效果。

3.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要点

能源是国民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动力之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能源的发展往往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都维持在10%左右,但是能源增长却不到5%,这样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进行节能减排设计,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就暖通空调设计工作中的节能减排设计分析,其主要工作要点在于以下环节。

3.1提升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暖通空调系统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因此,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性能的高低。很多时候,系统的设计都是遵照最大负荷的原则,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达到该标准的空调系统少之又少,如果系统各部分只能满足满负荷运作而不适应部分负荷运作的状态,就会使系统的能耗最大化。

3.2增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减少冷热损失对于暖通空调系统来说,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部分在整个系统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决定着空调系统负荷的大小。因此,国家在出台有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的时候,重点提出了对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要求。

3.3提高对系统的控制水平

以提高舒适性为目的的空调系统是通过空气的温湿度、风速和平均环境辐射温度来对人体产生作用的,人体对舒适度和环境冷热的感觉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往对空调的控制只是在改变空气的温湿度甚至仅仅是温度,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而且最终导致舒适度大打折扣。对于热湿环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创造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我们采用SET或PMV指标来进行对空调系统的调试,那么就可以在不改变舒适度的情况下为整个系统节能30%。

3.4采用舒适健康的空调方式

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对人体的热舒适度造成影响,不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有时可以达到相同的舒适性效果,但它们需要消耗的能源却是不同的。比如在冬季,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我们一般会先将整栋房子的空气加热,然后通过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湿交换来实现舒适度,这就需要较高的空气温度,由此造成的围护结构和新风热损耗都是十分惊人的。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种高能耗低效率的方式,而是增加热辐射,那么达到同样舒适度所需要的空气温度就会显著下降,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将会更低。

在设计上合理选择采暖、通风与空调相结合的节能系统,采用科学的空调方式有效的降低负荷。根据具体工程建筑的需要,依据技术标准,在设计时应注意朝向、周边区与内区、使用功能的差异等对系统进行选择和划分,同时要考虑分开设置或分环设置以便于控制、调节及管理。

4.结束语

阐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度问题 第4篇

当前, 在我国有部分同行认为建筑相关的规范中存在漏洞, 对建筑安全度不够重视。存在这种认识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全国各地经常发生建筑结构开裂、倾斜甚至直接倒塌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国内有很多建筑至今已使用40多年, 经受住了各种荷载的作用仍然岿然矗立。可以说现在的安全事故, 不一定与结构设计安全度有确定的连带关系。在施工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 结构的安全程度是能满足需求的。所以现有规范是能满足安全的需要的, 不必作出全面的变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安全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原有规范的局部地方可能存在不能满足现状需求,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 相关部门就会对规范做一定的修改, 更新以前的版本因此, 规范对安全度的规定是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 且规范对安全度的要求只是最低值, 设计人员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 必要时采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数值。

在我国混凝土规范编制初期时, 由于当时事故频发, 某些专家便提出需要建筑结构的安全度, 但受制于当时的国力及政治环境而未能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需求也提高了。作为安全度的指标之一的含钢量,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低用钢量值是最小值, 在实际设计时, 设计者会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提高, 所以借此来判定我们在工程中的材料用量是不适合的。事实上, 在某些细节方面, 也已经与国际水平相当了。如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为 0.25%, 与美国规范的规定值相同;墙的暗柱配筋量, 已是世界较高水平。这种构造物中的配筋率, 我国规范与国外规范相差无几, 甚至某些情况下配筋更多。

2 可靠度

可靠度理论作为设计理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入各种设计稿规范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意见并不统一, 专家对此的解释是:

(1) 将先进的可靠度理论引入规范, 是我国规范的又一重大进步。它将实际使用时的随机过程化为用随机变量表示的效应方程, 并辅以经验校准, 用失效概率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在国际工程设计中, 可靠度理论也被ISO所大力提倡, 乃国际工程设计界大势所趋;需要提出的是可靠度理论同样也重视经验, 可靠度取值便是用校准法确定。

(2) 基于可靠度的设计虽然是设计理念上的一重大进步, 但是将其具体应用到相关规范时, 仍存在瑕疵:比如概率可靠度理论需要大量数据的统计做基础, 但目前在荷载和抗力统计方面, 仍存在一些问题;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三个基础点都有不完善之处;可靠度理论强调三个正常, 即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 但正常和不正常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 盲目地将可靠度理论推广于各种规范, 会产生一些不宜之处。

(3) 相比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分项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要更为灵活实用。在确定安全系数时, 可以同时采用可靠度理论一起作分析, 最后选定合适的系数值。

(4)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这里我们仅从设计的角度谈, 不考虑施工和后期使用的不规范带来的安全隐患。

2.1 结构抗震考虑不足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 某些地方建筑结构抗震性很差, 未达到我国规范规定的标准。提高抗震设计水平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各个地区的地震级别与地震几率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应了解实际情况, 具体分析, 选择不同的抗震规范, 具体设计。

2.2 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 钢材不足导致功能减弱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对利润的追求, 某些建筑开发商无视规范, 迫使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时, 过度的减少钢材等, 导致建筑物中钢材等材料的性能减弱, 进一步导致建筑物的质量不过关, 安全性下降。

2.3 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由于某些客观原因, 结构设计人员知识和经验不足, 在结构设计时难免存在不合理之处, 存在安全隐患。或是某些设计者安全意识不够, 只顾外观而不顾质量, 或知道公司要求的设计形式行不通, 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不提出异议, 纵使悲剧上演。

3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措施

3.1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结构设计是个复杂的、精确的工作, 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设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对每一步设计都要了然于心, 并做到知其所以然, 正确理解规范条文, 对行业动态和最新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工作之余要善于反思和总结, 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3.2 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也适时地出台了一些相应规范。所谓规范, 是具有强制性的。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设计人员应谨守本责, 对设计时不满足相关规范的行为应及时提出, 并针对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同时,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存在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要及时举报, 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3.3 重视研发

计算机的发展为设计软件高仿真提供了广阔前景。造型越是新颖, 外观越是独特, 计算起来也就越复杂, 结构设计难度越来越大。从另一方面讲, 对设计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多的要求, 对计算软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 要提高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 就必须对结构计算软件进行开发, 这个过程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和编程人员全面合作, 深度交流, 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完成软件开发, 推新创新。

4 需正确看待的几个问题

(1) 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度, 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水泥或钢筋用量等, 而是在正确、认真分析结构受力的情况下, 辅以进步科技和强化管理, 合理地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储备和耐久性能。

(2) 提高建筑物安全度和耐久性, 对社会影响重大, 需认真对待。

(3) 浪费问题。在设计业内, 存在一种普遍现象:为了保证尽量安全, 在设计时, 尽量采取保守设计。

5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5篇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亦即教学目标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通常需要分析和设计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

(2)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亦即教学策略设计。在设计时,从整体把握教学策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设计出具有特色,符合教师自身特征及实际背景的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教的如何),亦即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有四种比较典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决策性的评价模式,研究性的评价模式,价值性的评价模式,系统性的评价模式。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第二部: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6篇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保证工程的质量,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1.1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安全的保证,也是维护城市规划,市貌整洁的关键,所以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的组织工作,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的维护施工管理的现场,也可以杜绝材料的浪费,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1.2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多个部门以及单位实施共同管理的场所,这样可以很有效方便的协调工作,实现劳动力以及材料技术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可以使整个工程有序的进行,是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

1.3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水平可以很好的反映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态度,所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良好的现场管理水平可以很好的树立企业形象,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对这个企业的发展是具有很大的影响的,所以现场管理非常重要。

2.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施工方案编制粗糙

施工方案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根据工程设计图纸、项目的特点、国家的相关规范编制符合工作项目特点的完整的施工方案,但是如今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都是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稍作修改就作为自己的施工方案。不管对本工程是否有没有指导作用,对工程的质量标准、工艺要求、现场布置等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操作中凭经验行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为施工现场混乱、无统一的场内道路,材料堆放混乱,机具停放无序等,其后果是材料多次转运,通道阻塞、车辆运行不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

2.2内业资料管理混乱

内业资料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施工、进行质量评估和计量支付的依据,其内容全面记录并真实反映工程的施工及管理,是工程可查性的重要保证依据之一,竣工资料所包含的材料如合格单、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程联系函、工程签证等,都要求我们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注意收集归类存档,如有遗漏,将给竣工验收和项目结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2.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是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键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2.4工程质量隐患多

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在,但往往为了抢工期,较多的单位在“重进度、轻质量”的意识和不良倾向,并且在质量檢查验收过程中走过场,有的施工完成后根本没有经过自检、专检、交叉检的过程,上报给监理工程师,让监理人员成为了施工单位的专职检查员,更为严重的是当监理人员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不符合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时,施工单位相关人员意见很大,认为监理人员在人为的发难;还有的表现在施工单位在施工操作工艺控制不严、违规作业等,导致众多的工程质量隐患,影响工程的使用质量与寿命。

3.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

3.1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用来指导整个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技术文件,内容涵盖了工程性质、规模、投入、工期、施工复杂度等诸多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资源,是确保项目施工现场维持动态施工,按要求完成各个阶段性施工任务,达到最佳组合、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而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合理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对整个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管理和安全管理、资源和机械调整的基本依据。

3.2加强施工中的技术管理

每个建筑工程项目,不同程度地具有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等特点,作为项目施工技术负责主管部门,对项目技术务必做足充分准备。项目总指挥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建立一个高水平的项目领导团队是实现工程目标的关键,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降低成本,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技术管理也是重中之重。要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注重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工序和各环节的控制。

3.3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及设备费用占工程造价的比例较高,因此在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并对工程造价产生较大影响。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使用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建立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3.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现场管理对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针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注重施工现场材料检验的管理、加强施工现场材料存放管理,以此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用材料符合工程施工要求。注重施工材料的键长检验与复核,采用双人以上人数的进厂检验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保障施工用材料的质量。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施工企业还要加强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工作。强化施工现场设备的存放管理,强化施工现场设备的养护,避免设备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

3.5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施工设备的安全、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施工企业应通过完善安全防护设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减少由于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由于安全事故造成的事故成本增加。施工企业要正确认识安全防护设施投入与成本控制的关系,避免传统施工中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安全事故成本。注重“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设施完善、注重施工现场临电管理、注重施工现场设备防护网等设施的检查、注重施工作业人员与进场人员安全帽的佩戴等,以此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以此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施工安全事故成本的增加。

4.结语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抓好整个工程进度,严格按要求施工,使工程能按时按质地顺利进行。尽量减少因人员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各项问题,安全管理人员应把施工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才能出效益,时刻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加以整改消除。

参考文献:

[1]陈龙飞.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问题[J].技术与市场,2012.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7篇

钢结构通常有门式钢架、框架、桁架、网架、索膜等结构形式, 现在就常用的门式钢架等结构做一下简单的论述。

1 钢结构设计

1) 在轻钢工业厂房中, 屋面荷载的取值一直按《钢结构设计规范》来取,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0.15 kN/m2~0.5 kN/m2的附加荷载, 如果遇到超载的情况, 就要出安全问题。钢构件的选材, 现今国内比较常用的材料是Q235和Q345, 一般主结构使用的材料品种比较统一, 以便于管理。亦可以选择不同强度的钢材组合使用。当强度起控制作用时, 可选择Q345材质的钢材, 稳定控制时, 宜使用Q235。计算方法的使用, 现今使用的钢结构计算软件中, 均提供截面验算的后处理功能。并能根据提供的一些条件, 自动进行截面的优化验算,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计师的工程量。但是, 软件并不是万能的, 对于情况复杂的构造, 设计师应当进行后期的检查、核对。在截面验算时, 如果强度不满足要求时, 可适当的调整组成截面的板件厚度, 如果变形超限时, 应当考虑加大截面的高度。这些都需要后期的干预, 软件的自动优化设计功能, 并不能考虑强度和刚度的区分。

2) 钢结构的节点设计是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避免最终设计的节点与模型中使用的形式不一致。节点按传力特性可分为刚接、铰接和半刚接。有的刚接节点虽然承受弯矩没问题, 但会产生较大的转动, 不符合结构分析中的假定, 导致实际工程的变形大于计算所得数据的不利结果。钢结构高强度螺栓的使用, 常用的等级有8.8S和10.9S两个强度等级, 根据受力特点分承压型和摩擦型。节点设计时必须考虑安装螺栓、现场焊接等的现场构件吊装顺序等, 避免现场的构件空间过小而无法安装的情况发生。少数的门式钢架设计中, 将钢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来替换, 将梁柱的连接节点改为铰接, 做成排架的结构形式, 但应当注意, 此时的连接节点必须做成铰接。一旦做成刚接, 节点处会产生很大的弯矩, 导致混凝土柱顶局部产生破坏。檩条是冷弯薄壁构件, 在受力时要屈曲, 强度计算应采用有效宽度, 对原有截面要减弱, 有效宽度理论是在GB 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构件技术规范中讲的, 在有的设计软件中还未考虑到, 因此设计光靠软件不行, 还要能判断, 软件中未涉及到的, 设计者要充分的考虑清楚。刚架的整体分析采用的是全截面, 如果强度计算不用净截面, 实际应力将高于计算值。《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3.1.7条规定:“结构构件的受拉强度应按净截面计算;受压强度应按有效截面计算;稳定性应按有效截面计算。变形的各种稳定系数均可按毛截面计算”。

3) 钢结构的保温材料一般采用单面带铝箔的玻璃丝棉, 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或承受拉力, 实际上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作隔气层。当保温材料没有隔气层, 那么空气中的潮气就会通过缝隙将保温棉打湿, 长此以往, 保温棉会逐渐被压实, 最终导致其失去保温的作用。钢结构的防腐常采用防锈底漆和面漆, 当钢结构厂房空气中有侵蚀性介质或钢结构处在潮湿环境中时, 钢结构厂房锈蚀就会更加明显和严重。钢结构的锈蚀不仅会使构件截面减小, 当钢构件受力时将引起应力集中现象, 使结构过早破坏。因此, 对于厂房钢构件的锈蚀现象一定要加以重视, 并根据厂房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以确保结构的安全。钢材虽是不燃烧体, 它却易导热, 不耐高温, 当温度达到450 ℃~650 ℃时钢结构就会失去承载能力, 钢结构不可避免地扭曲变形, 最终导致坍塌毁坏。 因此我们只能尽量的提高它的耐火极限, 使钢结构不至于在发生火灾后立即失效倒塌。

2钢结构造价控制

由于钢结构品种的多样化, 各种新型建材不断开发出来并推广应用。钢结构在设计阶段材料的选用上有了更大的空间。选择不同的材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总造价。设计阶段合理选择材料, 控制材料的单价及工程量, 是控制工程造价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彩色压型钢板一般用于钢结构厂房屋面板和墙面板, 不同基板厚度、不同板型以及不同的涂层类别, 形式上又分为单板保温和双板保温, 保温层又有玻璃丝棉和岩棉的区别, 这些差异都对钢构件的材料价格有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总造价。因此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厂房性质、厂房类型等因素, 合理选用板材, 以便于控制工程造价。

2) 因钢材品种增多, 钢结构设计时可采用的结构形式也增多了。例如常见的门式钢架柱就可采用焊接H型钢、热轧H型钢、钢管、方管以及组合截面等形式, 钢梁可以采用等截面或变截面等形式。钢结构材质可采用Q 235B普通碳素钢, 也可以采用Q 345B低合金结构钢。采用Q 345B钢比采用Q 235B钢用钢量要低, 如果现在市场上两者的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 采用Q 345B钢材制作的构件明显的要经济的多, 这时候就要综合考虑造价。

3) 门式钢架厂房的设计, 同样影响到建筑的成本。在工艺要求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选择小跨度的门式钢架较为经济。但不是越小跨度的钢架越经济, 越大跨度的钢架越不经济, 这个有一定规律可循, 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不断的去积累。

摘要:从钢结构设计理论及经验、工程造价控制两个方面对钢结构厂房的设计思路做了论述, 并介绍了钢结构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方法, 以达到使钢结构厂房更安全、经济的效果。

关键词:钢结构,节点,受力,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S].

[2]尹显奇.钢结构制作安装工艺手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8篇

一、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的水资源消耗, 始终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 通过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 对环境、生活和经济等内容进行改善和推动。

(1) 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对环境的重要性, 受到水资源总量的限制, 污染、浪费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节能减排设计, 可以使得建筑用水得到有效的控制,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提供保障。

(2) 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对人们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节能减排设计, 可以使得水资源得到的有效的节约, 尤其是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区, 节省的水资源的功能得到发挥, 满足区域人们的生活需求,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减排的设计问题分析

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 对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为提高建筑给排水效果提供参考。

(一) 排水系统问题分析

排水系统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用于建筑的生活用水的排出, 设计时, 如果不能有效的对管材的质量进行控制, 会导致排水管道出现渗水的现象, 不但会对住户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还会导致水资源的不合理消耗, 制约建筑的节能减排。此外, 如果排水系统不能有效的与建筑工程相结合, 使得排水系统不够畅通的, 甚至会导致返水的现象, 影响建筑的功能性。

(二) 给水系统问题分析

给水系统主要是建筑内部水资源的来源, 同样, 如果给水系统设计时, 不能结合建筑的特点, 节能减排设计方法应用不但, 会导致给水管道出现的渗水、漏水的现象, 导致水资源的损失严重。而且, 给水部分的设计, 节水器具和节水管道的质量和耐久性较差, 会出现滴水、漏水的现象。以节水开关为例, 如果开关的耐久性不好, 一段时间后, 会出现滴渗的现象, 影响建筑的节能减排。

三、建筑给排水键能减排的设计方法

(一) 科学的对市政管网余压进行应用

为了实现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减排设计, 需要科学的对市政管网的余压进行利用, 使得市政余压作为给排水管道的主要方式, 减少给排水过程中的能源散失, 提高余压的利用效率。此外, 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 科学的展开分区供水, 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水资源损失。

(二) 合理的应用变频供水设备

需要合理的对节能器具进行应用, 使得给排水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可以科学的对变频供水方式进行应用, 发挥变频供水设备的功能, 使得高层建筑, 城乡居民小区的用水可以得到保障, 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情况。

(四) 科学的应用节水管材和卫生器具及配水器具

此外, 需要合理的对节能器具的进行应用, 使得给排水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并严格的对水池材料进行选择和设计, 并适时的展开消毒工作, 减少水池的污染, 科学的使用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 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

(五) 雨水及污水的二次利用

针对建筑给排水的实际情况, 科学的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 采用循环的方式, 使得排水系统的水资源可以得到净化。仅管循环系统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 但是仍旧存在的一部分污水的处理不够完全的情况。但仍旧需要对其进行深度处理, 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 科学的对建立循环系统, 对生活污水和雨水进行采集和处理,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以某住宅为例, 对该住宅建筑实施给排水节能减排改造, 对其改造前后的参数进行对比

结束语:

建筑给排水系统是建筑功能性和服务性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造成建筑内部水资源浪费的主要部分, 为此, 需要强化对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分析, 明确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减排设计, 分析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节能减排问题的, 科学的实施建筑给排水设计, 使得节水器具和节水设计得到进一步的实施, 使得建筑的给排水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减少建筑内部的水资源消耗, 积极推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 构建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生活空间。

摘要:建筑给排水是建筑的重要部分,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 需要科学的对给排水进行设计, 并重视节能减排的设计, 重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意义, 减少建筑给排水的损失和浪费,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使人们的生活逐渐满足低碳生活的基本需求。以下本文就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减排设计方式展开探讨,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 旨在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设计方式,问题阐述

参考文献

[1]殷水森.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 2014, 07:17.

[2]石超, 吴正高, 李璟.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河南科技, 2014, 10:169-170.

[3]支山.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山西建筑, 2015, 16:157-158.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9篇

由砖、石或各种砌块等块体通过砂浆铺缝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的材料来源广泛, 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较简单, 可以不用大型机械, 能较好地连续施工, 还可以大量地节约木材、水泥和钢材, 相对造价低廉, 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弯、抗剪性能较差, 并且由于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原因引发的砌体结构的质量事故也较多, 其中砌体出现裂缝是非常普遍的质量事故之一。砌体中出现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而且还造成房屋渗漏, 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也会给房屋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2 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 大体上有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收缩和温度的变化, 设计上对房屋的构造处理不当, 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合格等。

2.1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 沉降大的部分砌体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会产生相对位移, 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或剪力, 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 砌体中便产生相对裂缝。这中裂缝一般都是斜向的, 且多发生在门窗洞口上下。这种裂缝的特点是:a.裂缝一般呈倾斜状, 说明系因砌体内主拉应力过大而使墙体开裂;b.裂缝较多出现在纵墙上, 较少出现在横墙上, 说明纵墙的抗弯刚度相对较小;c.在房屋空间刚度被削弱的部位, 裂缝比较集中。

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墙体上产生的各种裂缝而采取的措施有:

2.1.1 合理设置沉降缝将房屋划分成若干

个刚度较好的单元, 或将沉降不同的部分隔开一定距离, 其间可设置能自由沉降的悬挑结构。

2.1.2 合理地布置承重墙体, 应尽量将纵

墙拉通, 尽量做到不转折或少转折。避免在中间或某些部位断开, 使它能起到调整不均匀沉降的作用, 同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横墙, 与内外纵墙连接, 以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 进一步调整沿纵向的不均匀沉降。

2.1.3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 提

高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刚度, 减少建筑物端部的门、窗洞口, 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尤其是要加强地圈梁的刚度。

2.1.4 加强对地基的检测, 发现有不良地基应及时妥善处理, 然后才能进行基础施工。

2.1.5 房屋体形应力求简单, 横墙间距不宜过大。

2.1.6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宜先建较重单元, 后建较轻单元。

2.2 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热胀冷缩是绝大多数物体的基本物理性能, 砌体也不例外。由于屋盖系统温度变化出会使砖墙产生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因不均匀收缩产生裂缝, 或由于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伸缩量不同也会产生裂缝。

2.2.1 屋盖系统温度变化时使墙体产生的裂缝:

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 (特别是纵向较长的) 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 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 且显对称性, 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 严重者会发展重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 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裂缝对那种刚性屋面的平屋顶, 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就更易发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一般来说, 在阳光照射下, 屋面板温度可高达60~70℃, 而其下的砌体仅为30~35℃, 温差引起的砌体主拉应力大于砌体本身的抵抗力的50%~300%不等。又加上房屋两端为自由端, 水平约束力小, 上部砌体垂直压力较小, 如无相应措施, 则上述裂缝在所难免。当屋面向两端热胀时, 会使下部砌体出现正“八”字裂缝, 当冷缩时, 就会出现倒“八”字缝, 一胀一缩则易出现“X”型缝。

2.2.2 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产生的裂缝:

由于房屋过长, 室内外温差过大, 因钢筋混凝土楼盖和墙体温度变形的差异, 有可能使外纵墙在门窗洞口附近或楼梯间等薄弱部位发生向竖向贯通墙体全高的裂缝, 这种裂缝有时会使楼盖的相应部位发生断裂, 形成内外贯通的周圈裂缝。另外, 当房屋空间高大时, 墙体因受弯在截面薄弱处 (如窗间墙) 会出现水平裂缝。

2.2.3 由于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伸缩量不同产生的裂缝:

当材料随时间发生收缩变形和自然界温度发生变化时, 由于钢筋混凝土和墙砌体材料收缩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的不同, 会在房屋的墙体及楼盖结构中引起因约束变形而产生的附加应力, 当这种附加应力过大时会在墙体上产生局部竖向裂缝。

防止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裂缝的主要措施有:a.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将过长的房屋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b.屋面设保温隔热层。屋面的保温隔热层或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分隔缝, 分隔缝的间距不宜大于6m, 并与女儿墙隔开, 其缝宽不小于30mm。屋面施工宜避开高温季节。c.楼 (屋) 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并沿内外墙拉通, 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宜适当设置水平钢筋。d.遇有较长的现浇屋面混凝土挑檐、圈梁时, 可分段施工, 预留伸缩缝, 以避免砼伸缩对墙体的不良影响。

2.3 设计上对房屋的设计和构造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裂缝

有一些砌体结构的房屋的设计是套用图纸, 应用时未经校核;有时参考了别的图纸, 但荷载增加了或截面减少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 但因少算或漏算荷载, 使实际设计的砌体承载力不足;有的虽然进行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 但忽视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的计算。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 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 以致出现压碎、断裂、倒塌等现象, 这类裂缝的出现, 很可能导致结构的失效。

预防措施:a.细心认真地设计。对拟建砌体结构的房屋, 要做到力学模型准确, 传力清楚;荷载统计无误;大梁下砌体要设垫块并进行验算;加强对圈梁的布置和构造柱的设置, 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安全性。b.裂缝一旦出现, 要注意观测裂缝的宽度及长度的发展情况,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如灌缝, 封闭等, 必要时要进行结构加固。

2.4 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材料不合格而引起的裂缝

当施工质量出现问题, 砂浆稠度过大, 吸水后干缩、砂浆不饱满或砂浆稠度不够时, 会在平拱砖过梁处产生沿砖缝斜向的裂缝。

砖的质量不合格, 砂浆强度不够, 这些都会造成整个砌体的强度不够, 而造成砂浆强度偏低的原因是使用了不合格的水泥, 施工配合比不准确, 施工时不润湿砖等。当砌体质量较差, 砌体灰缝饱满度不当时也会影响到砌体的强度。而这些都可能在砌体结构中产生裂缝。

预防措施:

提高施工质量, 保证结构所使用的材料, 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结束语

由于砌体的抗拉, 抗剪强度较小, 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多, 在很大的程度上只能预防。一旦出现裂缝则要注意观察, 必要时采取灌浆或加固措施以阻止裂缝的开展。

责任编辑:赵丽敏

摘要:在建筑中许多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单层或多层建筑就是采用砖、石或砌块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楼盖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在很多情况下, 裂缝的发生与发展还是大事故的先兆, 对此必须认真分析, 妥善处理。所以对原因提出一些修改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10篇

一、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

一个建筑项目的开展往往包含多个环节,因此影响建筑成本的因素也不是单方面的,这与市场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因素

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影响建筑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设计理念若是在建筑采用的科学技术、建筑的外观和建筑的环保性能方面要求都比较高,那么该项目的建筑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和环保性的保持都是会增加一定的建筑成本的。而相对应的,若是建筑的设计理念偏向于经济性和适用性,那么建筑成本就会比较低,可以有效的节约建筑成本。另外设计何种建筑方案也影响着建筑成本,采用直接外包或是公开招标来选择施工单位对成本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言,公开招标更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有助于企业节约成本。

2. 建筑因素

建筑结构和建筑用途的不同,都影响着建筑的施工方式和建筑用料,因而也影响着建筑的成本。同样的建筑面积,比较复杂的建筑结构,例如居民楼或是写字楼,对施工方式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建筑用料也会更加复杂,因此成本也会比较高。而简单的建筑结构例如用于厂房的建筑,施工方式相对简单,而用料也比较少,因而建筑成本也比较低。

3.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过程当中,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的浪费,减少工程返工的概率,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在后期的维护工作中也可以减少许多的工作量,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整个工程的效益。

4. 其它因素

除以上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以外,不同的地质条件在施工中难易程度也不相同,也会给建筑成本带来影响。再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天气因素,也可能会造成工期的延长,从而增加时间成本。以及合作双方的信誉程度、项目参与方是否能良好的配合等,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成本。

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建筑企业在建筑成本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导致建筑成本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当面。

1. 成本管理目标不科学

一些建筑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目标的不科学现象,在成本的管理中,企业并没有根据建筑的设计、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也没有对市场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考察。因而制定的项目成本预算不具有科学性,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有效实行,给成本管理带来的阻碍。

2. 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建筑成本的管理包含了建筑项目进行的各个环节,从项目的设计环节到施工再到最后的检测、验收环节都需要进行成本管理,因此,建筑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建筑成本管理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合理的管理工具。许多建筑的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没有能很好的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手段,很少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用于成本管理中,造成陈本管理的效果不够好。

3. 缺乏成本分析

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中并不进行有效的建筑成本分析,这主要表现在财务人员没有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数据统计,因而不能给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这就导致建筑的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企业在进行建筑成本管理中不能进行合理的盈亏分析,致使成本管理无法有效开展。

4. 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许多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体质,对项目的成本管理中各部门的分工以及承担的责任分配不明确,因而有些方面的成本问题会出现无人进行管理的情况。甚至部分企业直接将成本管理全部依赖于财务部门进行,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成本管理的控制方式

1. 科学制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目标是成本管理的导向,成本目标的制定需要企业对市场进行良好的调查,对建筑施工材料的价格,市场环境等进行熟悉,然后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成本进行合理运算,保证成本目标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实行。另外目标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项目的调整及时进行调整,保证与项目的实施具有一致性。

2. 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技术已经逐渐引入建筑行业。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运用于企业的账目管理等方面,在成本管理中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成本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成本进行有效的运算,使建筑成本的制定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成本管理中涉及的各部门进行沟通以及责任的分配,并制定相关的考核机制,使成本管理更加方便,从而更有效的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3. 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制定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依据,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关键数据。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在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后进行相关的数据总结和整理,然后对项目的盈亏进行分析。分析一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哪些部分的资金使用是合理有效的,哪些环节存在材料和资金的浪费,以及如何操作可以更加有效的节约成本,这些数据和结论对企业在下一个项目的开展中进行成本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得成本目标的制定更加合理,成本的管理更加有效。

4. 降低施工材料成本

施工材料的在一个项目的开展中占据着大量的资金比例,降低材料成本可以有效降低整个项目的施工成本。一方面企业要选择合适施工的材料进行采购,根据建筑结构和用途的不同,采购不同的材料的,避免高档的建筑材料用于普通建筑的施工中,浪费材料成本。同时采购部门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对材料的价格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采购过程中要与供应商进行良好的谈判,致力于压缩采购成本。同时对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不合格材料的使用会造成工程质量的不过关,返工不仅会浪费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会造成二次使用建筑材料的成本。

5. 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完善成本管理制度需要企业对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工作内容、所负责的部分进行详细的界定。同时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人员,对项目的成本管理从设计到施工到验收进行全方面管理。另外要制定一定的考核机制,对于成本控制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每一个环节出现的资源浪费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促进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监督部门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项目的开展按照预算进行。

四、结语

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直接关系着项目的盈利,因此企业要加强建筑成本管理,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各部门相互配合,提升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对建筑项目实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金最大化利用,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影响建筑成本管理的因素包含了设计因素、建筑因素、管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许多企业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在成本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成本管理目标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等组多因素,导致项目成本管理无法有效开展,本文分析了影响建筑成本管理的因素和现阶段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成本管理的一些控制方式。

关键词:建筑成本管理,控制方式,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恩华.浅析如何控制建筑成本[J].科技信息,2011,(3):298.

[2]肖振东.优化房屋建筑成本管理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2011,(9):129-130.

阐述建筑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 第11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0 引言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地发展,当代社会竞争也较为激烈,建筑行业已经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业,而在建筑行业中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便是工程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保证工程质量成为社会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点。所以,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控制是建筑施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建筑工作者必须从这两方面下手,提高自身的行业素质。

1 规划

建筑施工者首先必须根据国家相关建筑法律法规,完成施工前的各类手续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须获得建筑许可执照。根据建筑项目具体的需要,做好工程准备工作,包括供水、供电、交通等,必要時还应统筹规划排水、通讯、供热等问题。然后是对设计图的审核讨论环节,设计师应与施工者完成工作交接,令施工者完全了解自己的设计理念、具体规划以及后备方案。施工部门技术人员随后详细审查,找出设计图上有错误与不合乎实际情况的地方,主要有: 设计师因为不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定位与其他因素导致超出预算、设计师因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建筑项目不合理。一般情况下,还要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这样,经过会审修改后的设计图就是最终的确定方案。规划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对施工部门组织方案的审查。由于施工工作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这个环节,包括工程的时间规划、施工人员的构成、建筑材料的采购使用计划以及工地的安全保护工作。

2 建筑施工管理

在完成基槽放线工作后,施工单位立即验线、验槽,并对轴线位置、标高、基础埋深等数据完成初步采集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报给上级单位进行审核与评测。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则可以按流程获得建筑签证。施工方需要检查工地内的木材、石料、水泥、瓷砖、油漆、玻璃等。所有建筑材料需检查其合格认证,对于不合乎工程标准者,一律禁止投入工地。若施工方对材料的来源、安全性有疑虑,应该及时上报进行复检。

对于建筑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必须加以重视。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隐蔽工程往往容易被忽视,很难在第一时间考查其材料与施工的规范性。这里面主要有给排水系统、供电供热系统、墙壁地板等。对这些细节进行严格控制,有助于提高建筑成品的整体质量,所以必须仔细检查。如果发现有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整改补救措施,以防止因质量导致的安全及其他问题。施工方应定期与设计方开展交流协商会议,因为涉及建筑工程的单位很多,在各自的施工期无法做到第一时间沟通,因此就需要经常分享工程进度、整改方案等。会议各方应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本方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彼此讨论解决思路,以保证步调一致。

3 建筑质量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评价建筑成品的最重要因素,施工方必须在各个方面兼顾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笔者认为,建筑项目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五点,它们分别是施工者业务素质、建筑材料质量、建筑设备水平、工程管理水平、环境因素应对水平。可以说,想要使最终建筑成品得到较高评价,施工者首先要保证这五点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3.1 施工者业务素质

施工者直接活跃在建筑工程的第一线,对于建筑项目来说,施工者无疑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所以,施工者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建筑项目的完成度与完成水平。一个成熟的施工人员,除了应该有熟练的建筑工程业务素质,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建筑行业应该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施工者的个人追求与工程质量的不断完善联系在一起,激起施工者的劳动热情,从而在根本上树立质量为先的职业道德准则,这样才有利于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参与人员大致可分为管理技术层和劳务层。管理技术层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基本素质良好,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主要放在如何促进员工岗位能力的提升以及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等方面。劳务层的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管理难度较大,想要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要在施工单位内部形成完善的规则制度,严格要求人员执行,以此来规范他们。同时加强人员岗位职业技术培训,从而提高业务

素质。

3.2 建筑材料质量

建筑材料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水平。如果建筑材料本身在质量上就达不到需求,那么寄望于建筑成品拥有很高的质量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严格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在前文谈到的一系列新型材料,必须在施工前期和施工中按程序来审查和使用,在采购、仓储、运输等环节要建立科学实际的管理机制,从而防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

3.3 建筑设备水平

建筑设备,是指除去施工者本身而参与施工过程的机械工具,包括挖掘工具、运输车、起重装置、高空作业装置等等。建筑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施工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建筑设备,并完善机械设备操作、交接、维护等一系列机制,以保证建筑工地机械化工作良好运转,避免因操作失误或安全事故产生的不利影响。

3.4 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其本质仍在于施工者。必须制定严密周全的工程运行计划,严格施工环节管理,保障建筑工程稳步有序地进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目的主要有: 1) 降低建筑成本,节省建筑资源; 2) 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指数,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专业性和规范性。

3.5 环境因素应对水平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多在露天,因此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对突发的环境因素的应对机制和方案,直接反映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受保障程度。更因为极端天气和突发自然事故对施工现场的破坏极大,且具有相互影响作用,所以必须对这些情况做好应急措施,避免因环境不利因素导致的恶性循环。根据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进度,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4 结语

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好上述五道关。退一步说,早在设计者拿出设计草图后,就应该开始考虑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各施工单位应该在施工期内随时展开讨论交流,确保工程的最终完成。建筑工程关系着民生与经济,参与人员决不能有一丝侥幸与马虎心理,应该严于律己,互相监督,以期达成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延杰. 关于建筑节能现状与技术的探讨[J]. 中国科技博览,2010,5( 4) :12-13.

[2] 许叔通. 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 22) :23-24.

[3] 李高锋. 浅谈建筑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11,9( 18) :16-17.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第12篇

1.1 建筑基坑

该基坑处于临时性的, 仅为建筑基础施工及地下室施工提供空间, 使其能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1.2 深基坑

通常情况下, 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应达到5m以上, 一般都是对三层地下室进行施工, 即使开挖深度未能超过5m, 但挖掘的地质条件与地下管线施工安装都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

1.3 基坑支护

在对地下室或高层建筑地基进行施工时, 为了使施工安全得到保障, 在基坑周围运用支挡、加固等支护措施进行操作。

2 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特点

1) 一般在密集型人口的城市内得到应用

通常在城市建设中施工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场地小, 容易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 例如:市政排水管道、周围建筑物等。都会对基坑支护的施工造成麻烦;

2) 通常情况下, 基坑支护结构都是临时构建的,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运用的安全设施管理相对薄弱, 且有较高的风险性存在;

3) 施工场地工程水文条件、周围环境以及土质性质等出多因素容易对其产生影响, 造成基坑工程存在较强的地域性。所以, 在运用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时, 应严格按照施工环境, 运用合理的施工技术进行操作。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应不断的吸取经验, 确保基坑支护体系得到合理优化。

3 深基坑施工要点

在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施工中, 作为一项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 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应进行重点关注。要求我们应严格按照各项因素对深基坑支护的施工工艺及方案进行确定。例如:地下水位、建筑周边的地理环境、其他变化、深基坑的设计深度、场地图纸条件、预防流沙及管涌以及施工天气等因素。其次, 还应结合工程进度、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等因素有效调整基坑支护, 使其与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 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应对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注意:

1) 作为基坑工程及整个建筑工程中的关键, 安全问题应进行重点关注。深基坑支护施工时, 最应对安全及可靠进行保证, 促使使用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2) 通常情况下,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都为与城市内, 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对周围局面产生影响, 特别是环境问题。在基坑支护施工时, 应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将噪音降低, 注意废弃物的统一存放, 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3) 基坑支护施工时, 应对管理和监测力度进行加强, 通过对施工机械和技术的改进, 促使周围相邻建筑物受到不均匀沉降及地基变化的不利影响得到避免;

4) 由于场地上空存在较多的高压电线跨越, 且地下存在较多的煤气、电缆及水管等城市管道, 具有较大的密度, 因此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当存在任何事物都会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出现;

5) 通常情况下, 城市内具有场地下、工期紧的特点。所以, 应对计划及安排进行周密实施, 促使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以外事故得到避免。

4 深基坑支护类型施工技术

基坑支护类型选用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而主要深基坑支护类型和特点是以下几点:

1) 周边放坡开挖

放坡指的是根据一定角度对深基坑周围的维护结构进行放坡施工。该施工方案存在经济、方便、简单及实用等特点。但在施工过程中需对大量的土方进行开挖。而这种施工方案的适用环境是施工范围广、施工地质良好、地下水位低、排水条件好等, 最重要是不会对周围相邻建筑造成影响。

关于放坡坡度大小主要依据基坑深度、地质条件、填方高度、水质条件和使用期限等进行综合性考虑。土方边坡的类型有直线型、折线型和阶梯型。边坡过于陡会使土体发生失稳引起塌方;如果边坡过缓, 不仅会增加工作量, 还会浪费施工空间, 严重时会威胁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因此边坡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挖掘。

2) 土钉与复合钉墙支护

该支护方式的应用主要是将土钉作为受力部分, 土钉主要是由密集排列的土钉、经过加固处理后的原位土体预计防水部分以及混凝土喷射在表面等构成, 具有场地加固和锚固的作用。所以可称之为土钉墙。土钉墙是当压力变形对土体产生作用时形成的粘结力或摩擦力而发挥支护的作用。

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的应用特点:施工材料节省、施工周期短、施工量小、不易对施工环境造成破坏、且不易有变形现象发生, 对基坑支护施工极为便利, 且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存在。若施工场地小、边坡不方便且对相邻建筑物产生较小影响时, 运用该类支护形式进行施工。或在施工场地具有较低地下水位或良好的排水性能时对其进行应用。在地质中的砂土、粉质土和黏土中对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得到适用。

一般的施工技术是预先在土体中留有的位置上实施钻孔标记, 将通过变形处理的钢筋及使用设备进行放入, 开展全长灌浆。对于倾斜的钻孔而言, 采用重力灌浆最为适宜, 将高低压作为水平孔灌浆的方式进行应用。若实施二次高压注浆则能将土钉的承载力及抗拔力得到提升。在表面对钢筋网片实施铺设, 实施从上往下的混凝土浇射, 最后对土方进行分层开挖。

3) 排桩支护

在所有支护方案中, 排桩支护的类型应用较多。排桩支护通过对混凝土灌注桩或钢桩进行利用, 实施独立支挡土体的作用。同时还能运用和锚杆或土体内部水利的支撑构件相结合实施共同土体的支挡。例如:拉锚式支护结构、悬臂式支护结构、内撑式或锚杆式支护结构中具体使用哪种支护结构如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混凝土灌注桩其优点是造价经济、施工方便、承重力大等优点, 可进行重复使用;其缺点主要是价格过高。

对于基坑工程中如果使用的支护形式是排桩支护, 应该先进行排桩支护以后才进行基坑挖掘, 且施工现场需有泥浆输送排放系统, 当排桩支护涉及到地下水层时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水隔水措施, 从而确保相应的安全性。

排桩支护的施工技术, 按照施工成孔方式的不同分为泥浆壁钻孔灌注桩、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和套管成孔灌注桩。单独打入法和围檩打入发主要是钢桩预制桩根据施工沉桩方式不同来进行分类的。对于支护施工质量问题混凝土灌注桩主要是对钻孔质量、钢筋放置位置、混凝土灌注、桩位偏差、垂直度偏差等等进行检测, 而对于预制桩则对表面缺陷、桩身饶曲度等进行检测。

4) 逆作法的运用

现阶段, 逆作法施工作为高层建筑中最为先进且成熟的施工技术得到应用。逆作法施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可平行立体地对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地下基础结构进行施工操作, 当存在较大建筑规模和较多上下层次时, 能够对将近1/3的施工周期得到节省;

(2) 存在合理且良好的受力, 且有较小的维护结构变形量, 所以对临近建筑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3) 风雨对施工造成的影响较少, 土方开挖能够对总工期产生较少或基本不占用的特点;

(4) 对地下空间实施最大限度的利用, 将地下室建筑面积得到扩大;

(5) 由于开挖与施工的开始是交错进行的, 逆作结构的自身荷载则是有柱对其进行直接承担并传递, 减少了大开挖时卸载对持力层产生的影响, 尽可能将基坑内的地基回弹量得到降低。

逆作法技术是沿地下室的基坑周围对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或人工钻孔桩进行运用。在开挖向下的基坑时, 应运用逆作法进行操作。但需注意的是, 桩位之间应有一定的间距存在, 且各个间距应处于一致。

除了上述几种施工方法以外, 还包括以下几种施工类型进行应用, 例如:水泥土墙、环形支护、水泥搅拌桩、喷锚网支护等。

5结论

总之, 在高层房屋建筑设计及施工中下部基础作为其关键, 而整个基坑工程中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最为关键, 对整个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及使用的安全性产生直接关系, 随着高层建筑的难度及高度的逐渐发展, 深基坑支护的难度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为我国深基坑支护的设计及施工产生影响, 实现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的以实现。

摘要:在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中, 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时, 应与多种因素相结合实施综合考虑, 例如:实现现场的地下水位与变化状况、场地周围的地理环境、深基坑的设计深度、场地的土质条件以及施工天气状况等内容, 与上述内容相结合, 对合适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进行确定。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孙铁成, 张明聚, 杨茜.深基坑复合土钉支护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15) .

上一篇:联系社会生活下一篇:分析与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