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修养范文

2024-09-01

品德与修养范文(精选12篇)

品德与修养 第1篇

一、人格在上

知识、能力、外貌、人格都是人看重的, 但是, 人格与知识、能力、外貌相比, 我认为, 人格在上, 知识、能力、外貌次之。因为, 人格是做人最起码的资格, 如果你连做人的资格都不具备, 知识、能力、外貌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格是一种独立于“知识、能力、外貌”之外的关于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修炼。做人在于人格, 人格应该方方正正。人格, 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子书写, 不能乱, 编辑才好改, 读者才好看。写诗也是这样, 要有格律, 只有符合了格律, 诗才是美的。那么, 做人也有起码的人格, 别人才能认同你、接纳你、赞美你。写一首好诗很难, 做一个好人当然更难,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修养。

你可以相貌平平, 才智一般, 或者无功可炫, 无能可呈, 但你人格高尚, 人人都会看重你。如雷锋, 论长相, 只有一米五多, 论能力, 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那无私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 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 其人格魅力早已凌驾于万众之上。

二、做人有“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定意义上说, 人就是社会的一种产品, 是社会化的某一角色, 人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的要求既“方”又“圆”, “方”即做人要遵守起码的规则, 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圆”即做人不是千篇一律。在“方”的基础上, 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重视“圆”, 但更要求“方”。

人生在世, 不能忽视各种各样的规矩, 大到从政从商, 小到衣食住行。漫步行走有交通规则, 比赛有赛场规则。

规则是秩序的保证,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人类越发展, 科技越进步, 就越离不开秩序和规矩。如手工劳动时期, 你不守规矩, 受损害的是个人的劳动效益和质量。现代社会流水线作业, 你不守规矩, 如迟到、不按要求检查产品质量, 损害的是整个流水线上数百人、上千人的劳动效益和质量。

守规矩, 一靠他律, 二靠自律。他律即是社会的法纪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 他律带有强制性。自律即是自我约束, 现代人、当代青年, 富于理性和才智, 应注重自律。

青年朋友走向社会, 应“有所为, 有所不为”。知道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这将是你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

三、为良心“保鲜”

人之为人, 在于人有良知和良心。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 即清白的良心。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扪心自问: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人说:“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 不无道理。违背良心, 做了缺德事, 一个有良知的人, 必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晚上肯定睡不好觉, 因为, 心惊胆战, 必然会背上沉重的心灵包袱。俗话说:“没做亏心事, 不怕鬼敲门”。

我曾看过一则资料, 一天晚上, 一青年同两个朋友去酒吧喝酒, 发现沙发上有一个男式手提皮包, 内有5万元人民币和名片, 显然是刚走的客人忘记带了。这位青年良知告诉他, 这是别人的东西, 不能要, 于是电话招领了失主。后来有人问他, 为什么思想那么好。他说:“其实5万元确实有诱惑力, 因为我的月薪只有1千元多一点, 但良心告诉我, 如果我们分了这5万元, 我会永远背负一个沉重的心灵包袱, 我之所以选择把钱交给失主, 只是想让自己活得轻松点, 晚上睡个好觉。”做人做事, 有些可能暂时不为人知, 但躲不过自己良心的审视, 为了钱财昧着良心做人太累了。良知、良心, 让他放下了心灵的包袱。

但当今社会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碰到别人需要帮助的麻烦事, 如小偷偷别人的钱包、某人被人追杀等, 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即很多人把自己的“良心”给藏起来“视而不见”。

《华西都市报》曾有一则报道:都江堰中兴镇老桥桥头, 一名弱女子深夜遭遇歹徒追杀, 发出撕心裂肺的呼救声, 整条大街的居民都听到了, 却无一人开门制止, 惟一开着门的店主反拉上了卷闸门。这名女子在绝望中被暴徒殴打致死。社会上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 动物同类之间都有“爱心”, 何况我们是人呢?如某报载:在北京一条公路上, 一只猫被汽车压死, 另一只猫在冒着也被车压死的危险一直不肯离去, 很让人深受感动。

其实, 人作为高级动物, 有两颗“心”, 一颗是生理上的心脏, 另一颗就是“良心”。一个人的心脏坏了, 人也就死了;同样, 一个人的良心坏了, 一定意义上的人也就“死”了。作为同类, 我们为什么要把良心藏起来呢?社会上一些人“见死不救”的原因当然很多, 有客观的:做了不一定被人理解, 或许还惹来麻烦;但主要还是主观方面的:既不是家人, 也不是亲戚朋友, “与我无关”, 社会已经习惯这样了, 我何必多管闲事?

不管什么原因, 我们认为, 人应该象保护心脏一样保存自己的良心, 经常进行检查, 为了不让良心坏了, 应时常给以“保鲜”。而每当碰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保鲜”的最好方法。

四、修善积德

人之初, 性本善。但并不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美德和善心。因为, 人生活在人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 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当今环境或多或少还受了点污染。而且人有人欲和人情, 情欲有时是不具备德性和良心的。因此, 人无完人。

要具备美德和善心, 一方面需要道德、法律、教育;另一方面靠人平时的修养。前者是外因, 具有强制作用;后者是内因, 是自觉自愿的, 因此, 前者效果不如后者, 况且,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所以, 修养是何等地重要。

所谓修养, 就是修正、养成, 即修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和恶性, 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美德。但是, 修养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 它靠平时的积累, 积小善成大德, 积小恶成大恶, 我们不能因善小而不为, 因恶小而为之。从收受小礼, 到受贿贪污, 变为贪官污吏;从小时候拿别人铅笔, 到小偷小摸, 变成江洋大盗, 无不给我们教诲。

修养还要修炼。传说中的成仙成道, 也是靠修炼得来的正果。美德和善心, 正是我们平时修炼才能得来的正果。人之为人, 变好变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平时你修养到了什么程度的结果。

五、诚信为本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诚信”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 也是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 是人的人格操守。“诚”是诚心、诚实、诚恳之意, 它是人最基本的素质, 是人性之本。“信”是人内在“诚”的外化, 即取信于人, 指信义、信守、信任、信用、信誉之意。“诚信”是做人之本, 处世之道, 每一个青年朋友都应恪守。平时, 我们往往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 而要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 首先你必须是一个诚信的人。孔子说:“车无辕而不行, 人无信而不立。”

诚信是一种品质, 一种人性美。人之为人, 不单单是生理上的成人, 更强调的是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道德品质的人。一个人没有诚信, 没有道德, 则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诚信是一种智慧、一份财富。一个人平时为人诚信, 别人才愿意与你交往, 营造好的人际环境, 你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否则, 你弄虚作假, 偷奸耍猾, 日久见人心, 别人就会敬而远之。而作为一个人, 如果没有哪个人愿意与你交往, 你也就谈不上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 成就事业也就是一句空话。

诚信更是做人的一种责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 人与人如果都不讲诚信, 我们就会生活在相互欺骗、猜疑和不安的社会中。而一个社会是否诚信, 它需要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 这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 也是每一个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六、有容乃大

人与人的相处, 难免不遇到别人说对不起你的话, 做对不起你的事, 也难免没有矛盾、分歧和冲突。因此, 有人凡事要分个是非曲直, 争个上下高低, 针锋相对, 以怨报怨, 这是很不明智的。

其实, 做人不能太斤斤计较, 我们要学会宽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宽容, 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恕道”。荀子说:“君子智而能容愚, 博而能容浅, 粹而能容杂。”

宽容是人的一种对人对事的度量, 一种博大而深邃的胸怀, 它是人类的崇高美德。宽容是指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宗教信仰等人的理解和尊重, 并采取包容的态度, 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别人。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所想所为, 但我们应尊重别人的选择, 给别人以选择为人处事的权利。

宽容是一种“宽以待人, 有容乃大”的修养。一个人能宽以待人, 对人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肯定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作为一个宽容的人, 应该放开心胸包容一切、爱一切, 这样, 你就会发现, 乐趣比烦恼多。

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 第2篇

的期中报告

关于思品课学习质量情况的期中报告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一门课程。在未涉足这门课程之前,一直以为它与我们高中所学的政治是差不多的。但接触了这门课程之后开始发现,比起我们高中所涉及的政治,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所涉及的领域更广,更接近社会。它是针对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设立的一门课程,有助于帮我们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的绪论是针对我们初来大学的一些指导,首次进入这样的环境,我们对一切都是陌生的,都说大学相当于半个社会,那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初涉半个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我们的人生是有点迷茫的。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绪论恰恰是为了我们这些迷茫的大一新生而开设的。它引导我们如何适应大学这个不同于以前校园的人生的新阶段;告知我们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让我们充分的认识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也有了一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我们大学生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

仅仅对大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一章就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们较多的指导。它讲述了理想信念对我们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教育我们如何树立理想信念,只有确立了理想信念,我们才不会像一只漫无目的的小船四处漂泊。只有有目标才能有方向的前进。它还教导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还告诫我们理想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锤炼才回闪现出更加耀眼的真理之光;正确的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与顺境。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课程的第二章是强化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我们要秉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做忠诚的爱国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充分的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才能发挥我们大学生以爱国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第三章和第四章讲述的是我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修养。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我们才能正确的明辨是非、善恶、丑美的界限,对于我们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同时,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大学生,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只做好个人修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提升个人修养的同时还要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大学生,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还要了解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比如一些《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只有知法,懂法,守法,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我们才能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去年国庆节前的钓鱼岛事件,因为一些不良分子的恶意参与,导致了青岛佳世客超市的惨烈现象,其实这场游行示威并不是合法的,它并没有按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要求来做,没有通过政府机关和行政单位的认可,最终不但没有驳回任何权益反而给自己的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除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外,还需要认真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的走向社会,但对踏入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技巧却是一项也不能少的。当我们有了自己的职业,我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以此来加强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我们还要做足踏入社会的准备,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求职就业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我们还要树立的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在锻炼和实践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意志,这对于我们顺利就业是具有极大帮助的。事业固然重要,爱情婚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遵守恋爱道德,包括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尤其是我们大学生的恋爱,不能把友谊当爱情,错置爱情的地位,片面的或功利化的对待恋爱。只重过程不重后果。只要合法的爱情才会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婚姻法》的重要性,正确的看待爱情和婚姻,不要混淆爱情和婚姻的概念。对于爱情和婚姻,我们要负起责任,要为了以后的发展而从长计议,不能只关注眼前,毕竟婚姻是两个人长久的事情,如果只为了逞一时之快就妄下决定,对双方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和影响。

加强学生修养 培育优秀品德 第3篇

一、把握品德修养要求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广泛的平台,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和学生一起做到以下三点:

1.尊重他人

当你尊重别人时,也必将赢得别人内心的尊重。我们教学中,要用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怎样尊重他人。第一,尊重他人话语权。当遇到相互争执的事时,就是要先让别人把话说完。第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随手乱扔垃圾、破坏生活环境、随时乱踩草坪等不良行为就是不顾别人的辛苦和劳动。第三,尊重他人人格。就是不要取笑他人。损害他人人格,自己快乐一时,伤害他人一生。尊重他人人格,还要不迁怒他人。

2.承诺是金

古人讲:“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讲到:“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只有种下行动,才会收获习惯;只有种下习惯,才会收获性格;只有种下性格,才会收获命运。

3.注重言表

我们常讲,言由心生。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心眼小的人,讲不出有利于团结大局的话。因此,说什么话,是检验品德修养高低的试金石。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榜样。好的品德修养就是要心态阳光、性格开朗。我们讲,阳光是灿烂辉煌的,老师心态阳光班级各项工作就会蒸蒸日上;阳光是健康温暖的,老师温暖如春学生就会爱班如家;阳光是开放变化的,老师开放创新学生思想就会健康活泼。总之,阳光是生命之光,也是希望之光,老师性格阳光,和蔼可亲,就能传递给学生阳光般无穷的正能量。

二、善于走进生活体验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1.用好课堂活动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源于生活,都走进了课堂。《品德与生活》“开开心心每一天”这一主题。通过让小朋友“写出喜欢自己的五个理由”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自我。通过交流活动教育学生:我们要学会多为自己打气,为自己鼓掌。有两句话我们要经常挂在嘴边:“我能行”,“我真棒”。这样,在关注学生生活的同时,渗透了爱生活、爱学校、爱公物、守纪律、讲卫生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丰富生活经验

《品德与生活》二下:“自己拿主意”我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始了,你是不是买了学习用品?满意吗?通过交流自己购物的经验,同学们发现首先要考虑“价格和实用性能”,如果征求别人的意见会对我们的选择有帮助。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办法,每一天有自己的安排。想一想、试一试,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做得更好,我们就这样慢慢地学会了自己拿主意,慢慢地有了自信。当然在关注学生生活的同时,品德教育也渗透其中。

3.实践体验成长

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把交警请到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三、注重品德修养形成

1.净化身心

我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感恩的心态。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学校的培养,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衣之温暖,感恩花鸟鱼虫,感恩苦难逆境。要有进取的心态。我经常给学生讲,进取之心,就是学习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要持之以恒。

2.宽容大度

我儿子学跆拳道,有一次我去接他,看到韩国跆拳道精神要义就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劳。回头我就这个精神给班里同学好好上了一课,效果很好。通过这一课教会学生每个人都要善于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加压,有时甚至应该有一些“阿Q精神”。常言道:“威不在怒,力不在吼”,当别人对自己不够好时,谅解、忍让,以高尚的姿态去化解矛盾与误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正视自我

《论语》中讲:“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我给学生归纳了四个方面:第一,就像无法阻止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一样,我们在很多时候也无法避免错误的产生。连日月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犯错不要逃避;第二,日月高高挂在天上,光亮有人看到,瑕疵也有人看到。过错也这样,只要犯错就有人知道,不要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第三,日食和月食是暂时的,无法掩盖日月本来的光芒。过错是可以改正的,犯了错主动改了就会重放光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第四,我们并不会因为日食和月食而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日食月食过后,我们仍然会像原先一样仰视日月。

学生品德教育与师德修养 第4篇

关键词:德育,师德,德育为先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百年之计, 莫如树人。”这里的树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德放在了首位, 强调首先是心智健全, 具有爱心, 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待遇提高、素质教育风风火火、课程改革有了明显进步、教育教学有了巨大成果。然而在几千年传统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的桎梏下, 学校及教师看重学生的成绩、升学率这一痼疾仍未消除, 致使学校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 造成学生高分低能, 成绩好却无法适应生活、无法适应社会, 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教师也对学生采取了各种手段, 轻一点要求学生十遍、百遍的罚写、罚读, 重一点的罚站、罚跪, 更为粗暴和不可原谅的是对学生进行无情殴打、无情摧残, 完全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毫不顾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病魔”也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 使许多学校在工作中, 只偏重智育, 造成了“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一令人可气又可笑的现实, 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使其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 个性被压抑, 健康的心理被扭曲。每年高考结束后, 校园中雪花一样飞舞着撕碎的书本体现了学生急于宣泄的心理。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社会需要和群众赞许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我国的领导集体历来都非常重视少年儿童的培养工作, 把思想品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 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永恒的主题和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由此可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德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结合教育需要与时代需要, 国家教育部在2009 年颁布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1 年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3 年修订) 》的发布, 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由八条缩减为六条, 并在保留原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新增了一些操作性强、描述更为具体的条目, 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更突出了对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时代诉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科学、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及主要措施, 要求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学习、宣传、贯彻、落实 《意见》的精神, 积极推进新时期师德建设, 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件重要大事, 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根本保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爱满天下、有教无类。教师应当用欣赏的眼光去善待每名学生, 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自信与自尊”“善良与宽厚”的种子, 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美好、快乐的童年。教师必须有海一样的胸怀才能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生。“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加强师德修养, 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去陶冶学生的品格, 照亮他们人生的道路。

在德育教育中, 最能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是教师的思想品德, 即师德。师德的核心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崇高的人生理想, 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良好的道德素质、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授并不是说空洞的大道理, 它不仅需要教师言传, 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更重要的它还表现为教师的身教, 即教师生活中、学习中、课堂上所做的一点一滴。哈尔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 湖北周玉兰为保护659份高考考生准考证与歹徒拼死相争……这些无不体现了当今教师的思想主流, 向社会展示了教师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最直接的德育工作者, 他们崇高的思想和完美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用一句“身教最可贵, 行知不可分”则更具体地阐述了这个道理。教师的一言一行, 学生随时随地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国家兴亡盛衰的艰巨而伟大的工作, 从而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具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必须加强自己的政治业务学习, 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以严谨的政治态度和高尚的奉献精神, 一心扑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坚决杜绝在岗不在位, 敷衍塞责的现象。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熟知这段历史, 体会这段历程中的艰难困苦, 了解中华民族的荣辱史, 正确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如今的新中国, 才会有现在的好生活, 要让学生牢记历史, 奋发图强, 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决定了教师往往是学生的偶像、榜样。教师既要做到“传道受业解惑”, 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好了, 但同时各种诱惑也接踵而至。作为教师必须严于律己, 加强个人修养, 培养高尚情操,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更应形成乐于奉献、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纯洁人生的师德, 以爱为本、率先垂范、忠于职守, 成为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效仿的“人师”。教师要指引学生正确地看待新生事物, 善于分辨, 善于取舍, 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又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在进步, 学生也在发展。现在的学生在社会关系的熏染下, 在越来越发达的传媒影响下, 见识更宽、知识更广、社会关系也更复杂。有时教师会遇到突如其来、出人意料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沉着冷静, 处事不惊, 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德育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的爱心必须要普照到每名学生头上, 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是教师应该培养的内容。同时, 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要勇于为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黑格尔认为, 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而实现这目的的中坚力量就是教师, 为了使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教师必须把师德放在首位, 要敬业加创业, 要有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改革进取的胆识、百折不挠的意志, 把崇高的师德作为做人的宗旨、育人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陆晓丹, 高巍奇.试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与大学生人格教育[J].宿州学院学报, 2009 (2) .

关于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 第5篇

道德修养即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2)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的要求。

①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

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

③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2.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的方法

①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②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

③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④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⑤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3.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在实践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要特别注意自觉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品德与修养 第6篇

一、提高党员干部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1、个人品德修养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是由每个人的品德风貌来体现的。个人品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都将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只有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家庭和社会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只有重视个人品德教育,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2、提高党员干部个人品德修养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社会价值伦理日趋多元,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够经受住考验。但不可否认,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是非不明,美丑不分,自律意识淡薄,自制能力丧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严重滋长,导致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提高党员干部个人品德修养,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3、提高党员干部个人品德修养有利于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党的领导干部既是党和国家众多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的重要制订者和执行者,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榜样。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领导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加强党员干部个人品德修养的措施

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提高党员干部的个人品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崇仁爱原则,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理念,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克己奉公;强调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理想人格,堅持自强不息、强调士大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传统美德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

(2)牢固把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掌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的主要规范。这是党员干部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

(3)大力倡导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党员干部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担负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历史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应该理所当然地把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所以要树立“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勤于奉献”,的精神。

2、升华道德情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态度体验。它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是回避还是接近,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决定人采取何种行为方式。

荣誉和耻辱,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力,荣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无羞耻之心,那就不可能践履道德规范。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对任何羞辱的事情也无所谓,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界定了荣耻,判断了是非,区分了美丑,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党员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会产生巨大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染力,对党风廉政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锻炼意志,抵御诱惑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坚定性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坚持到底的关键。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坚持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和私欲,也就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1)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党员干部一时加强党性修养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自我改造。一些党员干部,刚走上领导岗位时,还能律已,工作慎之又慎,拒腐之弦绷得很紧,可时间一长,面对腐败、腐蚀,警惕性、敏感性慢慢降低,鉴别力、自控力弱化,缺乏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缺乏始终如一的自律能力,既不能主动严以律己,又不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丧失了政治上的免疫力,最终滑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上始终不渝,在政治立场上旗帜鲜明,在政治原则上寸步不让,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2)坚守防线,抵制诱惑 。在当今多样多元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受到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面临的诱惑会更多。如果党员干部意志薄弱,动摇了思想,必然会落人圈套,跌入险境。所以党员干部要抵御诱惑,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严以律己,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提高境界,净化心灵。在思想道德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才能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

三、强化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习惯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品德的外部标志,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1、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在政治上要光明磊落,讲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但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党员干部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非常清楚,但在实际中,有的官员为满足自我私欲,在做报告时义正词严,暗地里却索贿、受贿,干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思想当巨人,行动做矮子,言行不一,不仅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还会损坏党的形象,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党员干部一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从严要求自己,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欺上瞒下,实心实意为人民办事,尽心竭力为人民谋福利。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苦干,自觉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也是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力量源泉。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注意自身形象的示范、导向作用,发挥无私奉献精神,模范遵纪守法,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出榜样。

3、努力做到“慎独”

品德与修养 第7篇

一、陶艺教学能陶冶学生情操,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质

谈到陶艺, 总有一种令人向往而久远的气息震撼着我们。在它的周围有着一层迷人而优雅的光环笼罩着, 让人欣赏而感到又深不可测的感觉。其实不然, 这仅是一种误解, 从学生开始用陶泥做简单的造型开始, 就已获得了陶艺的乐趣与心灵情操培养的非常自然的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 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陶艺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 它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创作力及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教学中失去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所谓“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这是见仁见智的大事。学生的创作力是需要培养的, 良好的启发和引导, 可起着催化和激发的功效。同时, 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在介绍某些著名陶瓷艺术作品供学生鉴赏与参考的同时, 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仅仅以该作品可能的售价来判断它的存在价值, 而是应该以它的历史背景, 以及作品的审美价值, 或者对当时和以后的陶瓷艺术的发展所产生影响价值来作为参考来衡量的,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美的感受、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 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 而它独有的魅力正是教育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创造美于自我, 施洁净于人心。陶艺教学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享受到美与快乐, 从而陶冶了美的心灵与情操。

二、陶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好方法

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直是受到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在陶艺教学中的这一点相当突出, 发挥着决不可忽视的潜在作用。在具体的陶艺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作意识, 促进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也是陶艺教学的一大收获。艺术创造的本身是来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提炼, 同时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 从生活中找到审美的情趣, 并挖掘出美的素材, 才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有对美的创作的冲动, 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陶艺教学同时也是很好的爱祖国的教育课。在指导学生欣赏陶艺, 介绍我国悠久的陶艺史时, 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是具有悠久的陶瓷艺术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 一个个生动直观的实例对学生来说就是那简直就是一堂简洁易懂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课, 使之从中拓宽了视野, 增加了课外知识及想象空间。

三、陶艺教学能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质,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好手段

陶艺学习中, 对一件陶瓷作品来说, 一般都会要经历多次的尝试、失败, 在尝试在失败直至成功的艰难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 所以在陶艺教学中, 就须培养学生要建立乐观的自信心, 勇于面对失败的勇气, 追求完美的信念以及相互切磋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陶艺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能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和设计方面的技能而是要从根本上去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能优化人性, 树立高尚的理想和道德上的追求, 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要让学生乐于运用陶艺技法来展现自己各种美的创意, 使陶艺成为一种美好的表现形式。通过陶艺学习, 学生能够从任何角落感受到真、善、美, 那些充满趣味, 纯洁的作品都会有一股力量使人耳目一新, 身心受到震撼。使学生开始即已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的真、善、美及和谐的心境, 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一种健康的心理。

四、陶艺教学中创作与审美的结合

由于现代陶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所以就要要求现代陶艺设计和创作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反映时代风貌, 体现时代精神, 从而更能适应现代人审美的需求。以往传统的陶艺更强调瓷器的实用功能, 而现代陶艺则更注重瓷器艺术的观赏性。在工艺方面, 常会有意的利用以往传统陶艺所认定的缺陷并将这种缺陷更加淋漓致尽的加以发挥, 比如:缩釉、龟裂、起泡、变形等, 而且并不强调过多的装饰, 反而追求泥料本身特有的一种肌理效果, 融泥、釉为一体, 体现了自身的自然性、随机性和偶然性。从实用趋向于艺术化、情趣化, 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所以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在陶器制作中用新的艺术理念、新的审美意蕴能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陶艺作品, 获得回归自然的感悟, 使人的心灵获得平衡发展。

总之, 在开展陶艺教学中, 要使学生不仅从陶艺课堂上能学到陶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还要对提高学生的素养、静气、学习、识史、规范行为习惯、追求完美、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 完善艺术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陶艺教学既符合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求, 又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是一种生动的美育教学。所以, 我认为陶艺教学运用得当,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开发, 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良好的品质、审美取向及艺术修养的提高。

摘要: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而陶瓷艺术在历史上也具有着及其灿烂辉煌的一页, 为全世界所瞩目敬仰, 也因此China (瓷器) 成了中国 (CHINA) 的代名词。要想让China (瓷器) 成为永久的辉煌, 陶艺教育的普及发展是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提高领导干部的品德修养之我见 第8篇

一、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是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自然提高, 其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也不会因工作的变动、职务的乔迁而自然升华。因此,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是一个需要终生不懈努力的过程。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躬身实践, 知行统一。思想见诸行动, 实践检验真理。个人品德建设也不例外, 它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 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人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坚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理论道德和道德实践想统一,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再次要坚持活到老, 学到老, 修养到老, 个人品德建设是一个不断从认识到实践, 又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过程, 反复无穷, 不断提高, 永无止境。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说明一个人要活到老, 改造到老, 修养到老。我们只有毫不放松地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才能成为一个永远有益于人民的道德高尚的人。

二、领导干部要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必须做好的几个方面

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品德修养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忠诚可靠, 信念坚定。要始终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品德, 始终把信念坚定作为第一素质, 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政治上, 思想上、行动上, 坚定不移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 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二是践行宗旨, 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是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的工作要求。作为领导干部,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切实做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谋富民之良策, 行为民之善举, 尽一切可能为群众多办好事, 多办实事。

三是老实做人, 做老实人。老实做人, 做老实人, 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是领导干部“品德”的外在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就是要做思想务实, 生活朴实, 作风扎实的人, 做尊重实践, 尊重规律的人;做诚实守信,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的人;做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 任劳任怨奉献的人。

四是敬业奉献, 恪尽职守。领导干部既然接受了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就必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在其位, 谋其政、尽其责, 真正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要敬业、乐业、爱业, 把职业当事业, 把事业当追求, 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要树立共产党人克难攻坚的大无畏气概, 艰苦奋斗, 锐意进取, 勇于奉献, 顽强拼搏, 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同时, 要弘扬求实务实的作风, 自觉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歪风, 使自己的一切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品德与修养 第9篇

1.感情引入。

即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兴趣。这是以非智力因素为起点, 充分发挥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通过音频、视频, 听歌曲、诗词, 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由此, 创造一个特定的意境, 形成一种强烈的气氛,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点燃其心灵的火花。

2.读书获知。

读书一直都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新教材又增强了可读性, 因此, 这一环节更为重要。激发情感的目的除了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外, 还在于使他们正确理解文本, 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 我们采用了学生读与教师读相结合, 即学生普遍读, 教师重点读, 以学生读为主;课上读与课下读相结合, 以课上读为主。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读, 都必须提出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读。

3.讲解和议论。

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我们采用了三种形式, 即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启发与议论相结合;讨论与归纳相结合。从知识的结构上看, 凡是直接涉及到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 都要让学生自己讲, 教师则指出关键所在, 并提出行为要求。启发与议论相结合,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对较深的知识采取学生议论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 即恰当选择一些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也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加讨论,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 教师再进行总结, 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说明,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样,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基本观点的理解, 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综合

4. 提高能力。

就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 培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 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同时锻炼、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此, 我们采取了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有时, 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观点, 让学生去分析辨别, 使他们既掌握知识, 又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课下练习主要是联系实际, 延伸教育效果, 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提民主建议、智力竞赛等。总之,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 以达到掌握知识, 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指导实践的目的。

5. 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仅仅理解和掌握知识还不够, 最主要的是要落实于行动, 行是知识、能力、觉悟的集中表现, 在这方面, 我们注重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为了使学生坚持下去,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笔者还注意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 如讲热爱集体时, 要求每人为集体做一件好事;讲民主这一部分知识时, 为了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我们动员学生给学校、班组和教师提建议。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察, 我们还制订了行为考察表, 大体内容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爱国、爱民及前途、理想方面;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及成绩;审美观念;集体观念;劳动观念;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状况;体育锻炼。上述各项都有具体内容, 各方面的表现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通过考察, 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督促检查的作用。总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这一环节要做到持之以恒。

几年来, 我们探索的“知行合一”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从三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是“知行合一”教学方法的内容包括创设情境、唤起兴趣、多向思维、发展智能、培养做人。通过实行这种教学方法, 改变了教师空洞说教的做法, 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发扬了教学民主, 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树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 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教师认识到教师为学而教,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 二者互为条件, 都有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活跃, 勇于探索, 有创新精神, 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自学能力, 这样使其自身的情感与性格、知识与态度、能力与价值观, 多位一体得到了养成和发展。

二是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知行合一”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素质, 改变了思想品德课讲、背、考的状况, 使思想品德课与班主任、团队、学校等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期末要参考行为考察情况给学生做鉴定, 评优入团等都要参照学生的行为考察结果, 从而对学生起到了明显的约束作用。

三是有利于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知行合一”这种教学方法始终贯彻了这一方针, 做到了: (1) 实实在在, 不虚构。 (2) 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 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符合。这一教学方法做到情理交融, 既没有把思想品德课上成感情课, 也没有把它上成呆板的说教课。

品德与修养 第10篇

我国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力气。有专门课程、专门机构、专门教师,有一级一级的开会、发文、强调、督促、检查,无不声势浩大,态度强硬,但结果如何呢?与我们预计效果相比,可以说是不尽人意。这其中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体制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等,但不管什么原因,就教育对象来讲,最关键的还是没有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实现内化,即将知识、概念、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信仰,从而转变为自觉行为,实现思想品德修养的目标。

1 内化的最初条件是具体、感性、生动的行为要求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观点,一个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是其最初的积累,当他心智尚未健全时,所能接受的应当是给他感官的刺激。必须采用具体、生动、感性的东西才能引起刺激效果,建立信号联系(1),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不仅在对动物的训练,也可以使用在儿童的教育之中。要注意对儿童良好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对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制约。以具体的事例培养儿童善恶是非观,不断刺激积累渐渐养成习惯,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为的认识内化为信念,这是最主要的一步。

但现在看看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又是怎样的呢?我国人口政策提倡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样就造成独生子女居多,受宠、被溺爱的现象普遍。吃苦耐劳、关心他人、责任、礼让等基本品德要素缺失。虽然早期教育受到重视,但教育内容、结构失衡,大多数家长只注重知识教育,未上幼儿园已会识字、算术,上完幼儿园已参加了诸如英语、钢琴、舞蹈、绘画等多个培训班,在“起跑线”上就铆足了力气。但这个时期最应当要培养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良好规范的道德行为培养却丢失了,教育结构残缺,人格失衡。这些“优秀儿女”唯我独尊,只意识到要受照顾、受关爱、受称赞。认为尊重、自谦、体贴、责任、宽容、忍耐的品德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不是要求自己的。作为“人之初”的思想品德教养是残缺不全的。

到小学阶段教育,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已开始攀比衣服、文具,甚至父母官职的大小、接送车的品牌;班干部的选拨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而是靠家长的游说公关。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已流于空洞说教,只注重课堂上的灌输,而且灌输的内容偏向抽象的概念,诸如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这些主义是不错,但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只是抽象的名词,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教这些课程的老师被称为政治老师,是副科老师,学生不买帐,还有逆反心理。凡此种种导致学生不重视甚至讨厌上品德课。在灌输、强迫中教,在逆反抵触情绪中学,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到了初中、高中,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下思想品德教育也沦为只夺分而不是修心的课程。因此到了大学,种种乱象才促使大家反思我们的大学生最缺的是什么?才惊觉我们的大学生最缺的就是一直强调的道德品质修养!

2 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必须确定在:将知识内化为信念上

思品课不在于学知识,而在于转变观念、培养素质。知道如何解释,会背几条原则,考试及格过关绝不是思品课的教学目的。但目前的状况是:思品课能及格就行,重在考试过关上,学生在上这门课时,迟到、早退、旷课及上课不专心,甚至课堂上睡大觉现象比比皆是(2);而老师呢,有的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干脆就放一些影视资料、讲故事,更可怕的是去迎合不良思潮,推波助澜,背离原则,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

上述现象为何频频出现呢,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和问卷调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学生轻视的惯性思维。在中学已对政治课形成了副科、次要的固定印象。何为副科?就是相对于主科而言,不那么重要。到了大学自然而然地也以副科的心态来对待思品课,而且该课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更差。因为在中学毕竟还有考分的压力在起作用。到了大学已无考试的压力,对这门课更是不放在眼里,只想投机取巧,过关大吉。个别学生刚开始上课就问老师怎么考,能不能在教材上划重点。这样的学生显然没有认真学习的心理准备。其二,课程失之于说教。大学思品课的相关知识在中小学都已接触过,教师所讲的并没有多少新意,仍然是过去讲的那一套,听起来似曾相识,这种老调重弹有谁不厌烦。其三,灌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死记硬背式的考核方法。如此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导致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只停留在笔试成绩上,这门课的通过率是最高的,同时行政检查也要求考试通过率要达90%以上。考试是过关了,及格率也高达90%以上,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能提高达到90%以上吗?很明显,纸面上的成绩和现实中的表现大相径庭,考试成绩好,品德并不好。品德课及格,可能还是优秀,但品德人格没能守住底线的大有人在。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教师的教学重心不是放在关心、引导、贴近生活上,而是例行程序的宣讲。为了节约师资成本,公共课常常放在大教室。一个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如同领导作报告似的讲课。学生为了考勤来上课。教师借助扩音器,面对多数内心勉强听课的学生照本宣科、简单灌输,怎么能打动人心?另一方面考试也只是考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原则性的知识。学生只是临考了才“重视”教师,要求教师给线索、给题型、给重点、划范围。考试结束,品德“拜拜”。上级来检查优秀率很高,相互道贺“好、好、好!”思想品德修养课就这样一届又一届地过去了,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单位这时才知道,要招一个能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忠诚笃信的毕业生有多么不易。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学理念不改革、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改进将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影响到整个民族的进步。

3 思想道德教育应强调重在实践

思想道德教育应强化实践环节,因为这是遵循大学生认识规律,符合毛泽东同志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也符合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体现了德育是实践性的本质(3)。贴近生活、个性关怀、修心为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是解释几个概念、知道几条原则就能达到目的。而应当在实践环节上予以引导,具体地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进行全程的个性关怀,影响、感化年轻的心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举两个实例作比较:日本的高速公路休息站与我们的大学食堂。日本的车多,公路不宽,有时还堵车。高速公路休息站也是停满了车。购物、吃饭、休息的人多。我们曾经在一个休息站用晚餐,买饭要排很长的队,由于人多桌子不够用,许多人是拿着饭盒站着吃饭的。但观察一下地面,没有人扔一张餐巾纸,地面保持得十分干净,大家都自觉地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而且按垃圾桶上的标识将垃圾分类。这些都没有人监督,是自觉去做。反观我们的大学食堂,按道理是大学生,素质应该不差,加上墙上还有许多标语、提示,但用餐过后,食堂桌上、地上残渣剩菜、汤汤水水、一片狼藉,这就是多年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学生留下的呀!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有说教、没行动;有理论、没实践;有教导、没内化。学生只是将思想品德当作知识性东西、知道是什么,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自己违反道德规范不内疚,对于别人违反道德规范也没感触,麻木不仁。

思想品德要内化于心重点在于教学目的要实实在在服务于实践。现在我们缺的是实践、贴近、关怀、感化。从践行来说,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当我们上课时,教室里垃圾满地,黑板上涂鸦密布,教师学生没有觉得不妥。在垃圾堆里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讲卫生。为什么不能先清理完垃圾再上课?要将这门课上好,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授课老师必须兼顾教室外与学生有关的事项,通过这些事实具体地引导学生。据有关材料介绍,北方交大思想品德修养课在给大学生讲人生、讲理想、讲价值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找时间、找机会、找内容,做5课时的好事,而且要有对方的回执,成绩点到为30%。完成此道德实践后,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实践的心理体会写成心得,然后自己给自己打分,说明为什么给自己打这个分,这个成绩占50%。这样做,学生不仅在自觉的活动中体会到为别人服务的快乐心理,有了新的人生体验,而且对思想品德课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普遍认为“这样的课上得太有意思了”。显然,这“太有意思了”的潜台词就是“我乐,故我求”。当然,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等(4)。思想品德的修养是渐进的过程,体现在一举一动、一粥一饭中,是细致入微的实践。教学要真正要贴近生活才能取得效果。

学生是以个体存在的,个体性的差异是明显的,存在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文化观念、情感情绪等不同,对学生教育时,大学只注重公共一方面、普遍性一方面,关注个体性一面不够,这是大学批量生产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单靠思政课老师是不够的,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革管理体制,秉持育人为体、德育为先、践行为本的理念,真正实行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1]刘格华.道德内化与道德教化——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03).

[2]刘治军,杜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3).

[3]杨志坚,崔汝云.关于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5,(02).

[4]谢小江.论高校德育中的道德内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5]吴从娟.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6]傅龙华.论当代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冲突及其对策[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3).

品德与修养 第11篇

1 树立学生终身发展意识,重视品德修养的形成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揭示了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至高点对教育提出的使命。这一代的孩子,多数都独生子女,父母长辈把所有的希望和爱都集中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很多孩子都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分享,不懂文明礼仪。很多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都反映出学生道德修养的缺失,我们教育的缺失,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是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叶澜教授说:“童年时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热爱学习,学会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旨在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大教育”、“大语文”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2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作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非常缺少人文关注,说教味太浓。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虽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使某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这也说明更不能在一节课中去培养多种能力。现在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我们都已经认识到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认识到“积极”、“进步”、“健康”、“深刻”、“有意义”等诸多真正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人生范畴,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我们教师不可用违圣化的眼光去使用这些范畴,不能笼统轻易滥用这些概念,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们不积极、不进步、无意义等。在我从教的生涯中,有一件事现在还让我耿耿于怀,想起来就觉得后悔。平时我自认为自己教学民主,发扬学生个性,但有一次在讲《高尔基》一课时,当大家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接待记者却告诉警卫员。如果小孩子来找他,一定要通知他时,有一个淘气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高尔基有点傻”。当时,我很生气,虽然竭力克制,但还是批评了他。我说:“老师不反对你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这是你的真实想法,老师不会生气,但我觉得你是故意的,所以老师要批评你,希望你以后上课态度能严肃点!”过了很长时间,学生和我闲聊时,说出当时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的理由时,我的心被震动了,我为自己的失误难过。其实当时潜意识里还是因为“圣化、”“升华”的思想在做怪,才使我误解了学生的态度,我很欣赏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臾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缺陷,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思想,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和反思人生的意义。古语说:“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优秀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从文章中流露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珍惜,对不幸的豁达,对朋友的真诚,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一切,都可通过教师的教学滋润学生的心田,浇灌他们的心灵之花,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和雨露,懂得感恩和珍惜、礼让和宽容,豁达和坚忍。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的人文价值。

3 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在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呢?根据我的教学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3.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理解人文性内涵。全国特级语文教师程红兵曾说:“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素养,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慈爱的心,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只有爱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放飞心灵,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近60岁的语文老师,他天性豁达开朗,虽然年近花甲,下课了还和小伙子一样和男同学一起打球,我们在学校活动中没被表扬时,他就会鼓励我们说:“我们一年三班这朵花开放了,没人欣赏,我们自己欣赏,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虽然他的语文课上得妙趣横生,但,毕业多年以后,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也为人妻、为人母之后,他讲的那些课程,我们早已不再记得,一直萦绕我们心间的,在遇到挫折时激励我们鼓起信心的是他豁达淡定的人生态度和慈祥如春风一样的话语……

3.2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要回归生活。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范例,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有很多经典经典篇目,里面有关于人生的思考,道德的品评,志趣的追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审美阅读,从中读出人生的真谛,陶冶美好的心灵。同时,“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语文教学也同样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延伸,比如,组织一次辩论会,让他们辩辩《高尔基》中的小男孩到底是不是“傻”,学会诚信,回去为妈妈做一件事情,为长辈过一次生日,学会感恩,提醒他们在平常待人接物中讲礼仪,在公共场所讲文明……让学生把他们的优秀品德修养融入生活,化为生活中的点滴,去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

品德与修养 第12篇

关键词:国防生,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实效性

国防生的素质高低,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国防献身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并非自然产生的, 他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平日养成而获得。胡主席指出, [1]在国防生培养中, 必须时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紧紧抓住这条主线不放松,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国防生,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决保证国防生的政治培养质量。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必须把平时养成结合起来。平时养成要与组织、开展各种意义的活动结合起来, 使国防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 养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1 当前国防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问题

国防生的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心理:一是渴望公平竞争, 但不放弃在有条件下的作弊。如每年都有国防生考试作弊的现象, 甚至不乏有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 因作弊被学校留校察看、记过处分的;二是在交往中渴望平等友善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也有功利化的倾向。如在每年的特困生认定中, 有些同学预拿到更多的助学金, 相互利用, 拉选票, 拿到助学金后请客吃饭等;三是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 但行为举止还不够规范。有些国防生组织纪律观念、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 时常出现举止行为与本人身份不相称、与未来军营生活不合拍的现象, 如国防生中还出现打架斗殴的、奢侈浪费、寝室卫生不合格的现象;四是思想深处追求纯洁的爱情, 但却缺乏承担婚恋的责任。如很多国防生都有女朋友, 但他们毕业面临指定分配, 很多都以分手告终;五是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但献身国防的思想还显得不够牢固。国防生的入伍动机相对复杂, 自主选择入学的动机较少, 被动消极入学的情况较多, 如家庭比较困难, 经济情况不好, 想获得国防生奖学金减轻家庭负担;出于对将来就业的考虑等。

2 加强高校国防生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培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合理确定教育内容, 分年级、分层次的进行教育。

一年级国防生, 主要开展介绍学校和国防生有关管理规定等入学系列教育, 促进转变角色、转变观念, 更好更快地适应高校学习和环境。如有些高校对于新入学的国防生提前一个多月入学, 送到部队接受全封闭的军事训练, 选培办的参谋全程跟随, 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为国防生上好走进国防的第一课;新生返回学校后, 学校和学院对其进行入学教育, 为学生详细讲解学校校情、历史, 学院的机构, 国防生的基本情况等, 为新生上好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 同时由新生组织的教官队伍, 直接参与实施大学生的军事训练, 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训能力和管理能力;二年级国防生, 可以开展国防知识和我军优良传统教育, 搞好新老帮带, 不断增强国防意识, 如有些高校每年寒假, 组织国防生进行野营拉练, 一般短短的四、五天要行军三、四百里, 负重四十余斤, 寒风刺骨, 在拉练中使学生得到砺练;三年级国防生, 主要抓好到部队参观见学、当兵锻炼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等实践学习, 提高军政素质能力, 如某些高校与学校周边部队或有光荣历史和传统的部队联系, 建立国防生实践基地, 利用假期组织国防生见习锻炼半个月到一个月;四年级国防生主要开展以“坚定理想信念、现身国防事业”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国防生服从组织安排, 扎根基层, 如某高校组织毕业国防生赴黑龙江省军区黑河军分区进行“明国耻知使命筑边防”参观教育活动;组织毕业国防生到作战部队基层连队岗位见习, 参与连队日常工作, 掌握官兵带兵的基本要领, 学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2.2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 为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用制度保障国防生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培养的高效运行, 如某高校, 根据本校国防生学习、训练的特点相继出台了《国防生学习管理规定》、《国防生日常行为管理规定》、《留队察看国防生的管理办法》、《国旗班思想政治教育及整改方案》、《国防生内务卫生考评机制》等规章制度, [3]这些规定对国防生组织领导、学业考评、监督控制、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努力营造奋发成才、以学为荣的浓厚氛围, 并对国防生的学习态度、专研精神、课堂表现、学业成绩量化考评、定期奖评。完善奖惩机制, 开展国防生学习标兵评选活动, 实行国防生奖学金浮动制, 全程跟踪淘汰制。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 在国防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2.3 结合国防生思想实际和部队下发的教育内容, 搞好国防生的主题教育和经常性教育。

[2]主题教育要结合部队的教育内容, 紧跟部队教育节奏搞好四方面的教育, 如新时期新阶段部队新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社会荣辱观教育。通过安排国防生学习部队光荣历史;如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731部队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请部队领导、专家宣讲部队光荣传统;请航天英雄杨利伟、战士向南林作报告;开展“深抓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纪律作风活动月”;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优秀影片展映、交流座谈等形式搞好国防生的主题教育。

经常性思想教育包括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防生的思想动态, 如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采取定期交流谈心、递交思想汇报的形式, 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国防生每季度递交一篇思想汇报, 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生中设立心理联络员, 及时发现问题。

2.4 逐渐健全国防生培养的组织结构, 不断提高自身建设, 建立多种形式的帮教制度。

一是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队伍的建设。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 充分发挥院系高校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院系领导和辅导员与选培办领导及参谋的沟通和交流, 共同探讨和分析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军地密切协作, 形成育人合力。各选培办的工作人员及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都应该力争在道德和军事方面成为国防生的楷模, 通过以身作则和现身说法来促进国防生奋发向上。二是加强模拟连队骨干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骨干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来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模拟连干部能充分的发挥好的作用, 实现“训”、“管”“育”一体化, 牢固树立把国防生作为“官”来训, 而不是“兵”来管的思想。骨干在开展工作中, 创新开展活动,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代职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开展军事训练、文体活动的重要基础。三是充分发挥国防生家长的亲情教育作用。有的学校每年将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表现情况及时反馈和学生家长, 每学期给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单, 让学生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情况, 共同做好帮教工作, 并请国防生家长协助办公室共同做好国防生的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小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初探[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 10 (4) .[1]赵小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初探[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 10 (4) .

[2]张学林.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64.[2]张学林.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64.

上一篇:档案数据下一篇:施用肥料